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精选(九篇)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

第1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化学需氧量;无机氮;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崔 娜(1965―),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4603

1 引言

金州湾是渤海在金州区西部的一个较大的海湾,也是金州城区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最终归处。因此,分析其海水水质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为今后对金州湾治理改造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以金州湾海域水质2006~2010年间,每年3次,6个监测点位[1],24个监测项目[2],4 300余个监测数据为基础和依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3],分析湾内水质污染变化趋势。详细分析了6个监测点位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化需氧量等项目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海域监测点位设置概况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地理位置如表1及图1。

2.2 海域水质各监测点位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根据大连市1998年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金州湾海域设置的1、2、3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3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三类标准;而4、5、6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二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二类标准[4]。

图1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おお

2.3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分析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近岸海域二、三类水质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图2至图5。

分析表明,近年来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三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为了判断金州湾二、三类海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分析污染趋势,对2006~2010年金州湾水质中的上述4项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中心趋势概括”和“分散度概括”法判断、Daniel趋势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中的无机氮、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三类海域中的生化需氧量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二、三类海水各项综合污染指数统计及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表2及图5。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水质中4项主要污染物监测值的分析,经检验(w检验),其分布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海水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潜在的上升趋势;三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潜在的上升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金州湾二、三类海域海水的水质污染程度均呈潜在的上升趋势。

3 海域水质现状分析

2010年金州湾海域水质,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1、2、3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三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3号>2号>1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4、5、6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6号>5号>4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对金州湾海域第二类、第三类功能区水质监测的24项指标中,尽管有近20项指标符合相应功能区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但仍有个别项目超出国家相应标准。

4 海域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1)据调查,金州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金州城区内90%以上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或经部分处理后,通过红旗河、北大河直接排入金州湾。2009年各排水区向金州湾排放的具体水量和水质情况如表3。

(2)西海垃圾处理场没有封闭,底层无防渗漏设施,海水长期冲刷造成污染物溶入海水中,影响近岸海水水质。

(3)陆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入海和海水养殖与海上捕捞作业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对海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5 海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5.1 开发不合理、近海资源退化

海洋资源包括滩涂、海域等可利用的渔业资源。目前,近海渔业发展受阻,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岸线开发利用不合理,以及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了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和食物链的结构,破坏了浅海海底的生态平衡,资源量锐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影响了海上经济的发展。

5.2 污染趋于严重,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大量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水及城区的生活污水,都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金州湾,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还有农业生产过程性等污染,日趋严重,都严重污染了金州湾近岸海域环境,而且海域内养殖和滩涂养殖、海上渔船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严重危害。海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海水质量也随之下降。

6 海域生态环境主要防治对策

6.1 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实施金州湾环境总体规划,对主要入海河流红旗河及北大河逐一制定流域环境污染治理规划,与陆地环境管理紧密配合,加强各部门合作,强化协同治理,共同解决好金州湾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6.2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力度

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控制制度,把陆源入海排污作为控制与治理重点。加大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运作力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6.3 加强海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近岸海域功能分区管理,按照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开发空间,促进金州湾开发利用规模、强度与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水产加工、养殖工程的审批。加强海湾渔业水域等重要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科学养殖,使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和天然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

6.4 加大宣传力度

严格法规和制度,控制金州湾海域环境污染。加强近海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禁污染物超标排放,并不得增加新的排污口,减少污染物排海量;严格控制沿海水产品加工废水和港口、船只排油污染;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海域倾倒垃圾污物。

7 结语

通过对近5年来金州湾近岸海水的监测结果分析,目前就主要的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海水水质将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加快海上金州经济的发展,提高海水质量,严控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扩建并保证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08.

[2] 国家海洋局.HY003.4-91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90.69~281.

第2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环渤海地区范围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天津市。研究所需的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反映区域资源消费和环境治理技术水平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统计年鉴。考虑到石油类环境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重点分析2003-2010年间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特征。

1.2重点行业筛选

通过查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初步筛选出石油类污染物排放行业19个。然后,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分行业环境统计数据,对工业行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排序,筛选出累计占石油类排放总量80%以上的前11个行业(去除食品制造业)。最后,结合行业特征污染物,最终选取15个重点石油类污染行业进行统计分析。

1.3数据处理及方法

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和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相关数据是通过对“三省两市”数据进行加和汇总得到。其中,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产生量为去除量和排放量之和。采用单位产值工业废水及石油类污染物产(排)污量即产排污强度反映重点工业行业环境污染水平。由于分地区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不统一,产值数据采用工业总产值替代。其中,工业废水产(排)污强度是指万元工业总产值所产生(排放)的污染物量;石油类产(排)污强度为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排放)量与石油类污染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选取工业总产值(X1)、工业增加值(X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3)、15个重点石油污染行业总产值(X4)、石油开采与加工业比重(X5)、原油产量(X6)、工业废水治理投资(X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X8)、万元GDP原油消费量(X9)、重点行业企业数量(X10)、石油开采与加工企业数量(X11)共11个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方法筛选主要影响因子。

2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

2.1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征

2.1.1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据环境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0194万t,达标排放量323337万t,直排入海量为44579(t表2);到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到421888万t,达标排放量达到411610万t,直排入海量为35209万t。总体来看,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占全国及沿海地区排放量的比重略微降低,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占我国沿海地区直排入海总量的比重大大降低,说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有所提高,工业经济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分地区来看,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是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源区,三省合计占排放总量的88%~94%(图1)。从年度变化上来看,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到2010年占到环渤海地区总量的49%;其余各省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就直排入海量而言,辽宁省占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的63%~73%;但在2007年以后,辽宁省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山东省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所占比例则提高了6%。

2.1.2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具体来看,2003年排放量为4763.4t,随后2004-2005年有所降低;2006年达到最高值5508.3t,接着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降到最低值1767.1t,为2006年的1/3;而2010年又有所反弹,达到2087.8t,比2003年减少一半多。总体来看,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占沿海地区和全国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下降。分地区来看,辽宁省和河北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两省合计占环渤海地区的65%左右。从时间变化趋势上来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辽宁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在2006年和2010年出现大幅上升。从地区比例结构上来看,山东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比重上升,2009年超过河北省,成为环渤海地区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重点源区。

2.2重点工业行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产排污强度变化特征

2003-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和产污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年份低于全国水平。具体来看,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由2003年的21.4g/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64g/万元,产污强度由2003年的330.23g/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34.86g/万元,降幅均达到89%以上。分地区来看,北京、天津和山东省的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总体上低于环渤海和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在2007年以前排污强度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辽宁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却一直高于环渤海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变化幅度上来看,天津市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降低幅度最大,说明其石油污染行业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地,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大小受工业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工厂的机器设备水平、环境管理政策措施以及污染治理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选取的11个指标,通过SPSS统计回归分析发现,X3、X4、X5、X6、X7、X8、X117个因子组合,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拟合方程为:Y=1.748X3-3.402X4-2.059X5+2.932X6+0.885X7+4.567X8+1.467X11,说明工业化水平、石油开采与加工、污染治理投资、工业行业资源利用与消耗水平以及重点石油污染行业污染源数量是影响2003-2010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

3.1石油开采与加工的影响

环渤海地区石油储量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陆域分布着华北、胜利、大港、辽河、南堡五大油田,海上已建成油气田21个,拥有采油井1419口,海上采油平台178个。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原油产量从5536.5万t增加到7667.8万t,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比重从33.82%上升到37.77%。原油产量增长的同时,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经济规模和企业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区域内已建立大连石化、抚顺石化、燕山石化、齐鲁石化、天津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炼油基地。到2010年,区域石油开采与加工行业总产值达13698.18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34.98%;相关企业数量增加到895个,占全国的33.98%。石化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使得环渤海地区工业源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在全国一直占据较高的比重。

3.2工业经济规模和行业结构的影响

依照环境经济学理论,如果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工业经济规模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就越快,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越多。2001-2011年期间,环渤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25.53%,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上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是,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并不随着重点石油工业行业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而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工业内部结构、工业经济技术水平、污染治理水平等因素可能对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更大。相同经济规模条件下,区域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不同,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染物种类及其产生量会有所不同。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从而导致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源污染物排放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差异性的工业部门结构也使得各地区工业废水及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结构有所不同。如石油开采与加工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主导行业,2010年三类行业合计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71%;而山东省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9.89%,占环渤海地区同类行业的比重高达66.57%。工业行业结构的差异性使得两省在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及其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结构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3.3治理污染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影响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环境治理和投入的力度;一般地,治理投资越多,污染物排放量会减少、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更好的改善。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随着整个工业行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表现出某种滞后性。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能使初始产品、中间产品的生产装备技术性能提高、生产工艺大大改进,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大大减少生产排污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石油类污染排放。选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反映资源利用水平,分析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与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万元工业增加值石油类排放量整体上随着用水量的下降而降低,两者相关系数达0.88,说明同等经济规模条件下,随着工业经济技术进步和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工业行业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会大大降低。

3.4管理政策与环境法规的影响

管理政策和法规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制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环渤海地区实施了包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一系列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工业废水以及石油类污染物排放。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各省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2008年左右)的施行,有效地促进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这也是2008-2009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排放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石油类排放量达到近年来的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总之,健全的管理政策体系以及环境法规,能够促进产业向着环境友好型的结构调整,把工业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以达到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目标。

4结论

通过对2001-2010年间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是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重要源区,且排放重点开始向山东省转移。

(2)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6年排放量最大,达到5508.3t,2009年降到最低值1767.1t,2010年又有所反弹。辽宁省和河北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量合计占环渤海地区的65%左右,山东省正取代河北省成为环渤海地区第二大源区。

(3)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天津市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污强度降幅较大,说明其石油污染行业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第3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第4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第5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超级秘书网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第6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经济运行趋势; “十二五”; 成本控制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建议中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此为契机,煤炭企业需要认清“十二五”时期及以后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理顺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运行、管理进行谋划,尤其是要从强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入手,增强煤炭企业经济适应能力。

一、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趋势

(一)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总趋势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煤炭行业在“十二五”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明确说明:“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透过“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对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度和寄予的期望。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全国煤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总体的发展目标:开局明显优化,资源配置及勘查规范有序;煤炭生产以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基本形成稳定供应格局,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 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煤炭工业面貌进一步改善,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千万吨级煤矿达到60处。该目标的提出为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和管理指明了方向,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既是发展壮大的机遇,又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二)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具体趋势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逐步攀升。未来阶段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经济运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是煤炭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为天比天大”,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由于煤炭企业安全性成本投入不足,矿难事故接连发生,重大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要不断创新,从管理、培训、装备三并重原则入手,首先从理念上深入人心,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反思、大讨论”活动;管理上实行安全问责制,全面启动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加强全员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加大安全费用、安全设备的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安全设备性能,提高煤炭企业的事故预测、预防、预控能力。安全是煤炭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安全才能保证企业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

2.国内煤炭供需结构不匹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并且需求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并创出新高。但在供给方面,由于国家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逐步清理小煤矿,控制新开工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炭投资的增长速度,产能得到了限制,导致煤炭供给严重不足。煤炭供需方面的尖锐矛盾将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这也是“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煤炭价格上升趋势不可避免

受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预计煤炭的价格在未来阶段还将维持高位运行并呈小幅上扬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国家必将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干预,因此,在这种局势下,煤炭企业应该在价格上作出合理的调整,通过理顺煤价构成机制,加强对相关成本的控制,将煤炭的价格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4.煤炭企业内部结构将会面临大的调整

煤炭企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形势,使得众多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有实力的投资企业纷纷将资金注入煤炭企业。煤炭资源的整合以及资产的注入将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理我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煤炭企业的上市融资也将改变自身的管理结构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因此,煤炭企业将会在内部结构上产生大的调整。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多元产业

由于煤炭企业事故频发、地层塌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又随着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给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带来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应该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经济绿色化和高碳经济低碳化,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所有工序中“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在眉睫。

6.技术、人才是煤炭企业面对的战略性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时期,技术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技术、人才是煤炭企业面对的战略性选择。今后煤炭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广纳贤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炭企业应制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引才”工程、“育才”工程、“留才”工程,不断创新,提高煤炭企业技术水平。

二、新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煤炭企业面临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将面临重要的改革,这既是机遇又是从未面临过的挑战。因此,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应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消除当前及经济运行趋势下所面临的困难,从而实现“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总体的发展目标。

从战略高度来看煤炭企业总体上已经进入新趋势下的运行轨道。但是从基础层面上看,其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着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存在于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方面。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总的宏观环境,使得煤炭企业的成本面临着急剧上升的压力。具体来说,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政策性增支因素使企业非收入成本增加

“十一五”期间,有一大批已经出台或者将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使得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增长的现象。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税的提高、资源补偿费的增加、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的增加以及提高入井津贴、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征收未利用采煤沉陷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因素。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向安全稳定发展转变,但是这些政策和因素的集中出现,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煤炭生产成本,这将给煤炭经济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环境的恶化,企业非生产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煤炭开采破坏着生态环境,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不仅使土地毁坏,而且引起周边建筑物变形和农田设施受损,矿井排水破坏水资源和地下水系生态环境。煤层气的排放、煤炭产品的地表运输和存放,都会严重污染环境,导致周边村民无法居住,需要搬迁安置。治理采煤塌陷区,高额的搬迁费是“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必须面临的成本压力。

(三)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整合煤炭企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要求。煤炭企业的整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兼并重组需要对煤炭企业进行相应的精简优化,业务的合并整合以及人员的重新分配和管理,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成本。尤其是在企业办社会压力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在安排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工作以及相关方面补偿的支出,从而增大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

(四)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成本继续加大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煤炭行业尤其是开采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数量较多,但是效率比较低,工资占成本的比重较大。同时因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各种补贴和津贴比较高,在成本里面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由于煤炭开采行业属于事故多发行业,企业对此进行的相关赔偿比较多,也相应的增大了企业的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根据“刘易斯曲线”的走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达到顶峰,同时劳动力的价格将会摆脱低廉时代,开始逐步攀升,因此,煤炭企业未来在工人薪酬上的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快成本的增长态势。

(五)预算的编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主要作用。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而企业成本预算指标的确定一般是以业务产量为基础,以定额的参数值和历史指标作为计算依据。但是由于煤炭企业地质结构复杂,人们对兼并重组的企业生产条件预测能力有限,企业成本又受地质因素变化的影响很大,同时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显现出来,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预算的编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新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的应对措施

新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表明,煤炭企业需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个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找准自身的位置,准确布局,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要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铺平道路。

(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呼吁国家减轻煤炭企业政策负担

煤炭企业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为保护环境和社会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跟踪煤炭税费改革的进程,研究切实减轻煤炭税负的政策,提出政策建议。深入开展煤炭增值税改革研究,提出扩大煤炭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具体政策措施。

同时要积极开展和强化煤炭企业税式支出统计分析,为政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供依据。加快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推动完善煤矿企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改善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采煤塌陷区是一个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是当前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建议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塌陷区,并负责村民的搬迁工作,筹集搬迁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坚持治理塌陷区,建设新农村,坚决对采空塌陷区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安置。采煤塌陷区不仅可以治理,而且可以开发。在市场机制下,利用塌陷区发展以煤炭为主题的旅游业,或者大量种植树木、农产品,这样不仅保护生态环境,减轻企业和社会的负担,而且能给居民生活提供保障,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强化市场意识,减轻社会成本压力

要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煤炭企业就必须摆脱原始制度下形成的社会包袱,深化煤炭企业社会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创造新的利润点。以此来弥补因政策集中实施而给煤炭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医院、学校、幼儿园、住房管理等一切福利型设施,从煤炭企业中彻底分离出去,由企业进行先期投资,然后再积极引进外部资金的进入或者直接进行外包,使这些设施单位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既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问题,又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非生产收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四)以人为本,加快现代化建设

煤炭企业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保证工人的生命健康,这不但有助于保护企业职工的利益,而且有助于煤炭企业降低因意外事故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和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同时,煤炭企业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应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和工具,减少工人数量,为煤炭企业在“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调度系统,搞好市场信息调查,建立完善的内外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信息,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煤炭企业能够牢牢把握住经济运行发展趋势。

(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积极谨慎的调整预算

企业的预算是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的相关规划,但是由于煤炭企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市场突变、战略调整以及生产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等现象,使得预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企业应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细化全面预算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预算责任体系。并且要求各个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每个部门都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中心,企业整体形成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责网络。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预算的指标或相关的考核方式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时,生产职能部门应及时向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对原有预算进行补充和修正,使预算与企业的运行互相磨合,发挥预算的最大作用。

在新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应该紧随“十二五”发展的步伐,牢牢锁住自身的战略优势,同时要强化企业对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增强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话语权,为把本企业建设成大型煤炭企业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0-18.

[2]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3-16.

[3]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1年工作要点[Z].2011.

[4] 山西煤炭企业发展趋势[EB/OL].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2010-11-03.

第7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摘要:工业建筑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走出了传统的厂房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对建筑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主要就现阶段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理念与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have been gradually out of the traditional plant construction design,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 building had the higher, the renewal requirement,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content and form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tage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rend was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业建筑作为从事工业生产的活动场所,为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的发展。工业生产加工出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了工业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工业化的施工方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改革的进行,工业建筑承载着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成果,可以说工业建筑与工业生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作为城市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及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工业建筑发展史及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随后蔓延到美国、德国以及欧洲、亚洲等几个发展较快的国家。20世纪初期,由于社会发展,技术更新,生产机械化,使得工业建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被人公认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我国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工业建筑的雏形,但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解放以后。上世纪50~70年代的厂房大多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下指导建成的,工业建筑往往只考虑满足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对人的关怀,结果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的简单包装。工业建筑的形象成了“傻、大、黑、粗”,存在着土地利用率不高,耗能,环境污染严重,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建筑也随之飞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也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工业建筑在满足生产功能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也与时展相适应,有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

2.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2.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观念

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从生态的角度去探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工业的发展之路。要求工业自身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需要对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极大重视,目前对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探讨,已开始在建筑设计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指工业在发展变迁中,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与延续。首先,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工业建筑往往因为经济发展、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原因,成为“旧建筑”,但其物质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重视对这样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应有的实际使用期限。其次,广义的可持续性应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吴良铺先生在《建筑学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应该把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作为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条原则,这也是解决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与艺术分离的重要途径。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2.2工业建筑的“以人为本”

随着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与认识,人们开始关注工业生产中人的感受及其余工作效能的关系。在工业建筑中的人们往往长时间地处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因而,工业建筑空间是更需要人性化关怀的场所,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宜人的空间环境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疲劳,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相反,缺乏人性关怀的压抑空间(冰冷、单调、乏味),恶劣的工作环境(噪声、有害粉尘、拥挤、杂乱、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等)会使人们难以忍受,导致生理或心理的疾病,影响工业生产持久、稳定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还是从关怀人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上,都要求工业建筑及其环境应该像其它公共建筑一样,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3资源的节约

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建筑设计应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非生产性设施用地比重等指标要求。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缩短工艺流程,推进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工业厂房设计也应由分散向集中,单层向多层发展。采用联合厂房将生产性质相近、联系密切的车间有机整合;在综合考虑功能的基础上,厂房设计应尽可能向多层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的效果。

3.当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

3.1工业建筑的高科技化趋势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也引发了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工业和具有相应高技术要求的工业建筑。如新兴电子产业中,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微观制造业工厂等,不仅产品生产具有高精密性要求,其生产环境也具有超洁净、防微震和空间灵活性等高要求。此外,新科技所包括的结构体系、节点方式和建筑材料的创新为工业建筑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创造以技术美为审美特色的工业建筑提供了条件。

由于工业始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随相伴,工业建筑相应的技术性要求和超大空间等特性,也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因此,以体现时代特征的高新技术的物质形态来表现工业建筑也就更能反映出生产企业与最新科技紧密关联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工业建筑的发展很自然具有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厂房高科技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的应用,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压型钢板生产工艺和能力的提高,也使工业厂房向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大跨度、大空间、多层甚至高层、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及设备上的发展也更好的满足了生产与管理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工业厂房艺术融合在一起,就使工业厂房出现了智能化的特点,人们就能获得提高工作质量的环境。

3.2工业建筑的趋同与多元化

科技的进步为建筑超越所在环境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保持生产空间所需的温湿度等物理指标,成熟的结构体系、建材和施工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地点的每一个工厂,加上强大的现代资讯技术对于传播和复制的有力支持,使得现代工业建筑总体上呈现出全球性趋同化的发展。

3.3工业建筑的文化性趋势

工业建筑的文化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公众面前追求良好形象,以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使工业建筑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表,以物质形态来展示企业文化体征,突出企业个性,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在一些工业建筑创作中引入人文因素,开拓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建筑作为广义建筑学中的一员,在新时期条件下,对建筑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追求的新探索,也是关于工业建筑的文化性探索。

3.4工业建筑的综合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有以下方面促成。

1)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提高,使传统劳动型转为高技术型。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2)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使科研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开发公众性开放空间的需求。

4)企业从社会进步的人性化角度,对生产环境中生活化空间的拓展。

因此,现代工厂除厂房外,往往还包含着办公管理、科研、展示,甚至健身休闲等文化设施,生产与生活、产业与科研、工业与民用等不同功能互相渗透与影响,使工业建筑不再仅以工业生产作为其单一用途,而且日益呈现出使用功能的综合化趋势,成为包容多类建筑的整体。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业建筑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工业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时不应仅仅考虑工艺流程要求,而要在其中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要更多地考虑,要在工业建筑建筑不仅考虑外观的优美、个性、与环境相协调,还要考虑建筑内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工业建筑也要体现科技工业的发展成果,将这些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业建筑中去,创造出适应的智能化工业建筑;当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也是工业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蔡荣,浅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

第8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土木工程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说桥梁、公路等。可以说一个国家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跟这个国家的土木工程发展休戚相关。我国的土木工程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迅速的,但是不管什么行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土木工程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科技的发展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动力。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还要加大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力度。

1、土木工程概述

土木工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土木工程具体指的是什么、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其实,土木工程就是指公路、桥梁这些工程的总称,并且土木工程本身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工程建筑材料分析、建筑设备的应用以及建筑施工前的地质勘探。土木工程不是单单的过程设计,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是层次多样的、结构和门类比较复杂的学科。

土木工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它跟人们的生活是休戚相关的,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土木工程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便利的、高质量的生活。土木工程展现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四通八达的交通、居住和办公的高楼大厦以及跨黄河长江的大桥。同时,土木工程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保障,主要体现在农民可以利用灌溉设施解决农田干旱的问题;城市中的排污管道给城市人民提供了环境保障。

2、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

2.1土木工程的理论发展分析

土木工程工程的发展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其中土木工程理论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土木工程理论发展是土木工程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基础环节,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土木工程理论是土木工程设计的重要的理论支撑,只有拥有坚实的土木工程理论基础,才能保证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而土木工程理论也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它涵盖了工程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重要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使土木工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随着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交流地不断加快,也都推动了土木工程业的发展。

2.2土木工程的设计发展分析

土木工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土木工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设计已不再是仅凭经验而进行的时代了,更趋向于要全面地考虑土木工程的环境、经济以及安全等因素来进行土木工程设计。随着建筑环境(包含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方法等)不断改变,人类会面临越来越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并且对土木工程设计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在结构设计方面呈现出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依靠一定的土木工程理论而进行的,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向于复杂化,土木工程设计也会发生很大地改变。要运用新技术、新优势来做好土木工程的设计。

2.3土木工程的施工发展分析

土木工程理论和设计最终都要通过土木工程施工来体现,土木工程施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而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方面,在土木工程中,施工材料在不断地更新,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土木工程中,比如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给我国大型土木工程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而土木工程实施的设备也在不断地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设备的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同时也为一些操作难度大的过程实施提供了可能。

总之,我国的土木工程业在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要逐渐地加大土木工程的研究力度,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业可以迅速发展。

3、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3.1信息化趋势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时展的目标,信息化建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进行改造。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一些传统下难实现的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推动了土木工程业的发展。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进行了优化组合。

3.2高性能材料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和新能源的不断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性能材料得以广泛地应用到土木工程中,比如说高标号水泥、玻璃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以及复合型节能混凝土,还有新型的墙体材料的开发,这些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在结构、设计理论以及施工技术方面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且土木工程中钢材也将朝着高强度、良好塑性以及可焊性等方向发展。总之,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3土木工程向地下、海洋、沙漠扩展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空间资源已经成为限制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发空间资源是解决建筑空间资源紧张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我国可开发的空间资源有地下空间、沙漠、海洋以及宇宙空间。其实,我国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已经在逐渐地开发这些空间资源了,比如说现行的地铁、地下停车场都是利用地下空间的体现,而且我国也正在开发海洋和沙漠资源,同时我国在探索太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说我国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向地下、海洋以及沙漠等空间发展。

3.4建筑多样化及城市建筑立体化

我国土木工程正在朝着多样化和城市建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材料学和工程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土木工程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解决能源紧缺、环境保护、交通溶度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建筑结构形式产生。

随着城市人口的密度逐渐地增加,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解决城市用地问题就需要发展立体建筑,也就说城市高层建筑会越来越多,但是高层建筑的建设对施工技术和设计的要求更高,所以要加快土木工程各项技术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土木工程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更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感受,将建筑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大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力度,要不断地推进土木工程的理论、设计以及施工的发展,而且要把握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地从发展趋势入手,保证我国土木工程可以顺利地、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中武.土木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第9篇: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探索职业适应

【论文摘要】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职业的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对辽宁地区4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校、性别、年级和籍贯的差异,以及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不充分存在的原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D.Super认为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commitment)。其间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促使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职业探索是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被看成是一般探索活动中的一类。Krumboltz(克伦伯兹,1979)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认为,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解决行为,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L3JD.Super(1976)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研究(CareerPatternStudy—CPS),并参照Buel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行为(e.gJordaan,1963)。之后,Super修正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五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人,他在成人的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微循环。因此职业探索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学习。为了获得职业目标,个体不断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评价和验证。我们所说的职业探索是指职业目标的定位行为。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由传统的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一系列变化给大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了适应的不良,不能恰当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在一个微观的领域内,男女性别的差异,人际关系质量和数量的不同、专业前景的好坏等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和态度,以及对自己职业前景的认知。大学生对职业探索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往往认为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是如此“软弱无力”。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辽宁省4所高等学校。在学校层次上,有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2所。学校类型方面,理工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所,师范院校1所,工科院校1所。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47份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15份。

2.研究工具。本研究将采用Stumpteta(1983)、DavidBlustein的职业探索问卷(CES作为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测量开展研究。职业探索行为问卷:经过验证的职业探索问卷,一共包含五个因素,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系统的探索、目标聚焦和信息收集。五点自评式量表记分。此问卷经过了严格的翻译和互译的过程,又经过了反复的测量。职业探索量表的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均达到了0.90以上。问卷的信度除“信息收集”分量表外,其余各量表的信度均在0.82.以上,说明本量表信度较好。

3.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和AMOS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一,分别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其二,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大学生在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自我探索的得分高与龙燕梅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我们对性别、年级、学校和籍贯等控制变量进行检验的时候,没有发现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学校控制变量上存在着差异。其三,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年级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见图1)

从大学生职业探索年级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大一学生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呈上升的趋势,到了大二,这些行为明显呈下降的趋势,而到了大三和大四,这些行为又开始上升,并且这样的上升趋势要高于大一职业探索行为的发展趋势。但是,自我探索在大一到大二期间呈上升的趋势,到大二之后,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向下滑。

三、讨论

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成熟和职业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尽管职业探索不是个体解决职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探索的技能和态度却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机制的体现。

1.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强。这也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大学一年级,他们心理上将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对自我同一性的重新认定,因此,大一学生在自我探索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趋势;大二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职业探索任务在于职业兴趣的养成、职业个性化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探索的程度比较大;大三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大学生对自我探索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内涵,没有学会怎样进行职业探索,他们的职业探索还处于一种自发和下意识的状态。自我探索得分比较高这可能更符合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每个人都不希望过低评价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存在盲目性的体现。

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探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笔者的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自己的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行为尽管社会和各个高校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并且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深深地触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一方面,我们感慨学生对自己生涯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审视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2.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联系不紧密。职业生涯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未来,以促进个体的生命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个体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从而指引个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时间上,它跨越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从空间上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次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从深层挖掘人的潜力,使学生个人得到全面地发展。而后者则更关注个体已有发展成果,更关注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实际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方式。

3.生涯教育没有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中国国情所致,学校、社会与家庭更多地将目光投入到升学上面,根本没有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更谈不上重视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的思想还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许多青年学子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构建、实施途径、原则、方法和内容上的实证性研究,更多的是经验性描述和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因此,开展对职业生涯教育实证性的探索,建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o03.

[2]Jepsen,DavidA.,UIowa,DivisionofCounseling,Rehabiliration,andStudentDevelopment,IowaCity,IA,US,david—jepsen@uiowa.eduDickson,GingerL,LincolnU,MO,US.Continuityinlife—spancareerdevelopment:Careerexplorationasflprecursortocareerestablishment.CareerDevelop·meritQuarterly,Vol51(3),Mar2003.217—233.

[3]KRUMBOLTZ,J.D.AsociallearningtheoryofCareerdecisionmaking.In:MITCHELL,A.M.,JANE,G.G.&KRUMBOLTZ,J.D.(Eds),SocialLearningandCareerDecisionMaking.1979.19—49.

[4]SUPER,D.E.Model8ofcareerdevelopment.In:FERREIRA—MARQUES,J.&RAFAEL,M.(Eds),ActasdaConfere?nciaInternacionalServic?OSdeOrientac?a—opar0’3anos90.1995.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