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精选(九篇)

第1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张曙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 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 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 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第2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滕泰,著名经济学家,致力于宏观经济和财富战略研究。曾多次应邀出席国务院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部门的专家决策咨询会。并曾于2010年6月向总理和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宏观经济专题汇报,是70年代学者中唯一多次受邀“中南海问策”的少壮派经济学家。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CPI重返“1时代”,然而物价的上涨、美联储QE3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OMT的出台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猜想。全面通货膨胀离我们还有多远?如何才能够应对通货膨胀?为此,本刊记者对滕泰进行了独家专访。

理性认知通货膨胀

《投资与合作》:在很多人看来,通货膨胀很可怕,你是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的?

滕泰:通货膨胀确实很可怕,因为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因为通货膨胀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政府的,百姓也因为物价飞涨而苦不堪言,人们对于恶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后果非常恐惧。但我之所以说中国不用过分恐惧通货膨胀,是因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本身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过剩经济,其特征在于产品过剩。100多年前的德国或者解放前的旧中国所经历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钞票发行过多,加之物资短缺,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所以才会出现人们无法忍受的百分之几百、上千的通货膨胀率。但自1996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所生产的大部分制造品都处于过剩状态,都怕卖不出去,没人会考虑涨价的问题。因此说,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通货膨胀谈虎色变,这种态度就有些过了,属于非理性恐惧。

《投资与合作》:你认为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会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滕泰:这一轮物价的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通货膨胀压力与大家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有些人说工资涨了物价就会涨,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工资涨20%时不会带来物价上涨20%。原材料的上涨可能会推动下游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但不会是等比例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上涨20%,而下游的诸如手机等产品的价格只会受到0.3%甚至更少的影响。此外,所有的制造业只占CPI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分别是食品业和服务业。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20%,对于中国CPI的影响只有0.3个百分点。

《投资与合作》:你的依据是什么?

滕泰:石油是垄断竞争的产业,基本上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等巨头控制,因此涨价很容易。但是,消费者手中的手机想涨价就不是一家生产商能决定的,因为如果竞争对手不涨价,那么率先涨价的手机制造商必然先死掉。所以即使原材料已经涨价了,手机的价格也都被生产商压制着尽量不涨价,这时的生产商就要想办法消耗掉这部分成本。假设说从石油到手机需要经过10个产业链环节,而在其中一个环节,以石油炼乙烯的过程为例,其中包括石油成本、人工成本、地租成本、资金成本等,那么石油的成本可能只占乙烯生产成本的50%,如果石油价格上涨20%,乙烯成本只会上涨10%,如此传导到最终的手机生产商,手机成本的上涨幅度会非常小。产业链越长,成本消耗能力越强。

《投资与合作》:你认为什么样的通货膨胀水平才是适度的?

滕泰: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过“刘易斯拐点”,东部地区“民工荒”现象屡见不鲜,低端劳动力成本随着供给的减少在长期内逐步抬升将是大势所趋,我们测算得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趋势性上涨每年将贡献约2%的CPI 增速。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5%以下的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可以接受的,低于或者接近2%的CPI 水而说明经济存在通货紧缩的隐忧。虽然可能在老百姓看来物价没有上涨是好事,但是经济低迷会造成失业率上升,同样不是好事,因此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以应对。所以说,小幅度的价格上涨会造成消费的旺盛以及生产制造的旺盛,会让经济较高速度增长,这样企业与员工才会挣得越多。事实上,当前中国国内经济深受需求不足的困扰,包括工业产品在内的更广领域的价格水平仍在下降,不仅无需过度担忧食品价格短期反弹或者全球流动性放松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反而应当及时出手防止通货紧缩的蔓延。

《投资与合作》:如果通货紧缩有可能会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滕泰: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应对通货紧缩的首要手段。今年以来,央行分别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却并未达到显著刺激信贷规模的作用,1-8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下降22.8%。新增信贷增长乏力影响货币派生,而外汇占款的持续负增长则直接影响经济体中基础货币的投放。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海外直接投资增速减缓、企业结汇减少导致作为货币派生主要渠道的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1-8月累计新增外汇占款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0%,8月份负增长174亿美元更是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力。基础货币断流和货币派生受阻直接造成M1、M2增速持续徘徊于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对中国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了严重阻碍。在宏观经济未现好转、国内通货膨胀可控的环境下,决策层在“预调微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刻不容缓。

通货膨胀还有多远

《投资与合作》:9月中国CPI重返“1时代”,而这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但由于食品价格波动较大,你认为食品价格会不会在短期内导致通货膨胀?

滕泰:我认为不会在短期内导致通货膨胀,虽然中国有食品的通货膨胀,但同时也存在工业品通货紧缩,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食品在统计局CPI核算中的权重大概在30%左右,其中比重最高、波动幅度最大的猪肉价格对整体CPI读数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以说猪肉价格的波动对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典型的“猪周期”持续时间约为3年,这也符合“猪价上涨-能繁母猪补栏-配种-产仔-仔猪生长-生猪集中出栏-猪价回落-能繁母猪淘汰”的正常养殖周期。

《投资与合作》:你预计下一轮通货膨胀高峰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滕泰:我们认为始于2010年4月的本轮猪价周期将于明年年中见底。9 月数据显示猪价短期反弹乏力,由于明年春节时间较晚,预计今年年内猪价难以出现显著回升。依据传统的周期规律,猪价将在明年下半年逐步攀升,并于2014 年年中达到又一轮高点,若遭遇疫病等供给冲击,彼时猪肉价格可能还会上涨。因此,预计中国物价指数将在2013 年中期开始企稳回升,并可能在2014 年中期迎来下一次通货膨胀高点。

《投资与合作》:除了猪肉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外,大宗农产品会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滕泰:大宗农产品不会构成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较高,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小,价格主要取决于国内供给,今年秋粮有望实现历史性的连续9 年增产,供给形势稳定,预计未来粮食价格仍将平稳运行。

《投资与合作》:与2007年的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是什么?两轮通货膨胀有什么不同之处?

滕泰:2007年的通货膨胀也是食品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时猪肉价格疯狂上涨,属于全面通货膨胀,不仅有食品通货膨胀,也有资产泡沫。物价上涨,然后又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而工业品销售旺盛,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而自2010年到2011年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是食品通货膨胀,但背景不同,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出现了工业品通货紧缩、资产价格下跌。所以在2007年采取全面紧缩是比较正确的应对方式。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在工业品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无法采用紧缩货币的方式处理,否则经济会越来越糟糕。两轮通货膨胀的区别不在于通货膨胀本身,而在于通货膨胀的结构。

《投资与合作》:全面通货膨胀会不会出现?

滕泰:全面通货膨胀不会在中国出现,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之下,工业品的价格很难飞涨起来。电脑、电视、汽车的价格上涨一倍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工业品的价格只能越来越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产能只能越来越旺盛,没有人能够炒得起工业品的价格。如果有谁想把价格抬得太高,其他的生产厂商就一定会加班生产出更多产品来压低价格。不过,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周期性变化。

QE3影响甚微

《投资与合作》:不少学者认为,QE3将刺激投资者风险偏好,大量资金将涌向股票和石油等风险偏高的领域,推动市场价格上涨,最终传导至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使得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你怎么看待QE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滕泰:美联储近期出台的QE3对美国很有必要,这既可以投入更多的美钞来拯救美国经济,又可以将成本转嫁到其他国家,预计未来一年内,美元投放量还会持续增加。但在美联储推出QE3的同时,再次激起了很多人对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担忧,事实上大洋彼岸的货币宽松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微乎其微,输入性通货膨胀在中国被夸大了。

《投资与合作》:为什么你认为QE3不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滕泰:首先,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原油还是铜的价格上涨都是欧美经济所不能承受的。而在中国钢铁严重过剩的背景下,铁矿石的价格也不具备上涨的条件。退一步讲,即便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超预期的大幅上涨,其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仍然可控。以油价为例,一方面国际油价波动通过成品油调价直接影响CPI中的交通通讯分项,另一方面,作为日化用品、服装鞋帽等众多消费品的上游原材料,油价的大涨从逻辑上势必对众多下游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造成普遍影响。然而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油价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小得多。

第3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7]刘启云.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37.

第4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货币学派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直接的理论是货币供给量过高,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学派从经济增长速度与货币供给增长率来进行分析,定义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量高出需求量的货币现象,从而得出通货膨胀控制需要依赖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

(二)新凯恩斯学派的解释

新凯恩斯学派将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这类型通货膨胀的发生伴随着高需求和低失业率,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第二种成为成本推动型,是指由于成本上涨导致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第三种为固有型通货膨胀。由于雇员希望持续性提升工资,将成本费用传递至商品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又被称为称“惯性通货膨胀”或者“结构性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在通货膨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其重要程度一直有争议。货币学派一直坚信货币供给是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而凯恩斯学派强调总需求的作用,认为货币供给仅仅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二、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密不可分,物价的持续性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特性。一般性的物价水平的提升与通货膨胀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通货膨胀是典型因素;同理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物价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分。一般意义上,通货膨胀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也要注意价格改革等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二)对资金积累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有重要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的时期,政府、企业为了弥补通货膨胀对居民带来的损失,往往要对居民实施补贴。政府对居民直接实行物价补贴,而企业往往通过提升工资对员工实现补贴。按照现有资金的分配方式,会导致资金积累的减少,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水平。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会给居民带来恐慌情绪,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金融机构产生挤兑,形成抢购风潮,从而最终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当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会收缩流动性,导致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进一步紧缩。

(三)给投资消费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价格是调节市场生产消费的重要因素,货币价格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上真实的价格水平可以有效反应市场资源配置情况,而扭曲的市场价格难以对市场资源配置状况真实的进行反应。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市场价格被扭曲,扭曲的价格对市场形成一种误导,从而对资源造成浪费。市场主体的信息难以对称,信息不对称可能诱发新的投资冲动,从而使得资源更加难以得到有效配置。

(四)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生产者为了进一步赚取利润,只能提升商品的价格水平,而商品价格的迅速提升最终又会影响企业的销量,给企业带来损失,使得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将有可能受损,此时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五)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通货膨胀会导致我国原本就不平等的收入结构变得更加不合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资等现金形式的收入,这些资金收入在高通胀率的背景下,将会迅速缩水,从而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实际损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仅包括现金,还包含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固定资产的价格会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对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是较小的。

三、通货膨胀的调控手段分析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抑制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从而抑制投资性需求,并刺激储蓄的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升货币的购买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量,缩小信贷规模,进一步减少投资规模,实现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均衡,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方式,抑制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调控,其最终可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而又降低失业率。

(三)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有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政府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趋势,运用引导性政策进行调节,加大价格检查例如。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以达到供需实现平衡。

(四)对外经济政策

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状况密不可分,当各国均出现通货膨胀时,要采取合适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缓国际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展开协调工作,遏制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蔓延,从而有效预防输入性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 张连城.宏观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 尹晶洁.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治理研究[J].经济论坛,2011(4)

第5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指标及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框架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M0 = 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 = M0 + 非金融性

公司的活期存款 M2 (广义货币) = M1 +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 M2 [3]。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货币分析法的一个公式:Md= P

L ( R , Y )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总需求

(M)与价格(P)、利率(R)和产出水平(国民收入-Y)有关。在利率

(R)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就要保证货币的供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过分地增大货币总量的供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是正相关关系[4]。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当CPI增幅>3%时称为通货膨胀( INFLATION);当 CPI增幅 >5%,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ES INFLATION)

货币大量投放发生1994年之前。在 199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 )的增长率高达40%。1995-1996年,我国曾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1994年,全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上升超过20%。1995年,CPI指数也高达17.1%。由此可见,过量的资金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5]。

而从1997年底(10月)起到2003年底我国零售物价总指数(RPI)连续下降, CPI从1998年3月起持续下降22个月。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可判定我国经济曾经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2007年,CPI达到4.8%,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阶段。2008年2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跃至8.7%,创下了十二年来昀高点 [6]。

三、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

M2增长率及CPI增长呈现较大的相关性,但在 2004年出现了反常现象,原因是2004年,我国政府为了抑制投资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针对土地市场开展整顿,严格控制土地供给[7]。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的心理预期,导致大量闲散资金出于投机目的流向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而另一方面, 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却较大下降,因而导致图2出现的2004年的特殊情况。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相应增加。(2)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扩张。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就越多,相应地,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替代效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房地产,少持有货币,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由这三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了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了货币需求 [8]。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房地产价格上升。

四、通过货币供应量分析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图3同样可以看出,1998-2007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这是由于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能会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又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

在一定区间范围内,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地产企业可获得更多资金易于导致房地产市场繁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将有利于经济形势向正方发展,必然导致CPI的增长。

但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易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同时,房价过度上涨造成经济主体的预防性动机增加过大,使储蓄增长幅度过大(这对应着消费大幅缩减),就有可能对产出、通胀形成负面的影响,引发通货紧缩;反之,如果房价上涨刺激消费增长(减少储蓄),或者虽然使储蓄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投资的增长幅度,则可能对产出起正向作用,进而对物价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9]。

一致的相关性,两条折线段的变化趋势有很大相似性,图表为这种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各变量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还需要于更严密计量方法的检验。

五、小结

第6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因果关系

1、引言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影响关系,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将增加或降低价格水平。然而,国家持续采取降低资本市场流动性和保持低利率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并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长期保持名义利率处于低位的政策,不仅对投资需求的刺激效果甚微,同时导致了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短期和长期联系,必须要和现实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经济的均衡水平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动的影响。本文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考察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在中国的增长速度的相互关系,使用199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

2.1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中央银行出于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高低的差别,需要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 :流通中的现金,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队、部队、学校等单位;M1:亦称狭义货币供应量,指M0 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M2 :也称广义货币供应量,指M1 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M3 :指的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中,M0 、M1 、M2 、M3 的流动性依次降低。现实情况中,由于M1 与M3 具体数据难以得到,按照通用做法,本文使用M2 的增长率gm来计算货币供给增长率。

2.2通货膨胀理论研究

2.2.1凯恩斯提出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早在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就提出了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其核心观点为:货币供给量越高就会导致利率越来越低,而利率的下降将造成经济体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总需求增加,而在整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后供给将会变得无弹性,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2.2.2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导致的。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资产价格水平由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决定,资产的价格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上涨。20世纪初,在此基础上,费雪与马歇尔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在经济学理论中,说到通货膨胀的时候,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经济学理论一直在研究通货膨胀变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用广义货币M2 的增长率来表示货币供给增长率,用gm表示,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率来表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用gp表示。本文采用1998年至2013年16年来每年第一季度数据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1中国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 单位:%

3.1单位根检验

我们利用Eview软件分别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应在确保模型正确设定的情况下确定最优滞k后项,并且结合使用赤池信息准则(AIC)。

首先做货币供给增长率平稳性的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可知,包括截距、时间趋势项与一阶滞后项的模型是适当的模型,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对于随机干扰项,我们通过LM来检验它的一阶自相关性,可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选择设定的该模型是正确的。从gmt-1的参数值看, t统计量的AD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小于10%的情况下,接受H1,拒绝原假设H0,,说明时间序列是I(0),即它是平稳序列。

然后我们对通货膨胀率平稳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可知,包括截距、时间趋势项与一阶滞后项的模型是适当的模型,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对于随机干扰项,我们通过LM来检验它的一阶自相关性,可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选择设定的该模型是正确的。gmt-1从的参数值看, t统计量的AD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小于1%的情况下,接受Ht,拒绝原假设H0,说明时间序列是I(0),即它也是平稳序列。

3.2协整分析

考虑时间趋势,对于1998年至2013年的时间序列,由于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通货膨胀率gp都是I(0),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通货膨胀率gp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据此,可得到残差项

现在我们得出了gp和gm的回归方程,但是我们还无法知道被解释变量gp和gm解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到底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回归可能会是一个伪回归。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第二步,检验的单整性。如果为稳定序列,则认为变量,为(1,1)阶协整;如果残差项为一阶单整,则认为变量,为(2,1)阶协整。我们可以通过DF检验或ADF检验来检验的单整性。因为协整回归中已经包括截距项,所以在检验模型中可以不再用截距项。如使用模型:

如果在检验时,拒绝了零假设,就可以说明X与Y是协整的。

从检验结果得适当检验模型为

3.3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结果,我们可知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存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具体是什么情况还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的因果关系随着滞后阶数的变化而变化。当滞后期数较低时,处于1和2的时候,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检验结果都接受了原假设,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当滞后期数较高时,处于3和4的时候,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原假设,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gm与gp通货膨胀率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是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4、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在了解通货膨胀形成的各项因素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对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改善计算方法。一个国家的计算方法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非常重大,不但影响着一个国家财富的分配,并且对一国消费者支出预算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十分重要,是国家政府决策和央行出台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先现阶段计算中,仍未将房价纳入计算体系,而房价的变化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应当改善计算方法,考虑在的计算中加入商品房的合理权重,更是经济形势的发展,合理调整个商品的所占比重,使之真正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真实反映物价变动水平。

第二,降低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随着经济全球的程度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多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大宗商品往往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矿产类大宗商品对经济的影响面非常大,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容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比较大的破坏,并会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变动。这些大宗商品的变化容易对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所以,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来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通过加强战略资源的国家储备,平衡短期快速波动对国内的影响。二是提高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提高我国对大宗商品的议价能力,获取定价权。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的改进,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得以较快速度的增加,迄今为止已变成世界第二经济体。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的问题也开始展现出来,包括环境的破坏,能源使用效率一直较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单一的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不适合我的现阶段的国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同时也付出了高通胀的代价。所以,我们应当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把以前依靠高能耗、低效率、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杜绝由成本推动拉高物价水平情况的发生,实现经济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合理的调节,通过拉动和扩大内部需求,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实现财富的平均分配,解决国内现存的民生问题,达到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结论

本文分析样本为中国1998年至2013年期间的数据,运用因果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我们首先做了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呈平稳序列。协整分析结果,我国从1998年到2013年16年的数据显示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从长期来看存在均衡关系; 因果关系分析得出,我国这16年间的数据反映出货币供给量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反馈性。也就是说,货币量的变化是通货膨胀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的变化也是货币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实证检验表明,在1998至2013年期间,货币变化量属于通胀的一个具有强解释性的外生变量,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货币量变化的强解释性的外生变量。

参考文献:

[1]刘树成,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刘金全,范剑青1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5):28-371

[3]赵昕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4]许道林:《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间传导机制的计量分析》.

[5]高宇,宋巧,曾伟晟.《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金融纵横,2008年第4期.

[6]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7]韩筱雯.《通货膨胀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

第7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摘 要: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引起物价上涨。自2009年以来,我国CPI和PPI指数一路走高,国内一些商品物价上涨速度之快之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强,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就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状;成因;对策

一、通货膨胀理论综述

通货膨胀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话题,我国北宋期间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到元朝时实行典型的纸币流通,米价在69年间上涨了60多倍,纸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是货币失衡中一种常见的问题。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所持观点各有不同。例如,萨姆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莱德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弗利德里奇・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等等。

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各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并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们总结出通货膨胀有几种成本―“皮鞋成本”和“菜单成本”。“皮鞋成本”是人们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菜单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所付出的成本。货币学派还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会造成税收的扭曲,增加人们的纳税负担;会增加企业预测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会因此放慢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新凯恩斯主义则把通货膨胀归结为三种主要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固有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也即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上涨时;固有型通货膨胀一般与物价薪金有关,工人希望提高薪金,这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非常明显,电、水、天然气价格也都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明显,部分国家2010 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中国农产品价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抑制政策,但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反而很多游资在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从楼市退出转向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 11 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传到我国国内,这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

评价一国通货膨胀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自2009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一路走高,2011年5月,CPI同比增长达到5.5%,此后一直到12月,CPI价格指数始终在5.5%之上徘徊,创下09年以来最高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自2011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长均在6.5%以上,10月份之后有所下降,2012年前三个月的PPI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三月下降了0.32%。从数据的结构来看,当前仍是以食品和原材料类涨幅最大,2011年以来粮食价格、肉禽类、鲜果蔬菜等价格同比上涨均超过10%,有的甚至超过30%,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构成社会的总需求。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收入增加必然导致消费支出增加。此外,政府支出增加也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但是我国消费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相比投资和出口而言仍然较小,约占全国GDP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引起的。

投资是拉动我国总需求上涨的最关键因素。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这不得不引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我国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企业资金成本低,于是不断扩张投资规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139.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23.8%,过度投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长,并且总需求要远远大于总供给,供不应求,自然引起通货膨胀发生,物价上涨。

我国经济对外部依存度较高,一旦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是贸易大国,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这一顺差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外部经济体增加了我国原材料、商品、产品的需求,从而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生。

(二)成本推动

由第二部分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矛盾特别突出,以食品价格为中心,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我国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都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元不断贬值引起此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进而引起企业成本增加,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从而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

此外,由于工资增长机制,当工资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时,就会引起固有型通货膨胀。工资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工资增加必然会引起企业成本上涨,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保证原先的利润不受损失,而商品价格提高,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然会导致另一轮加薪的开始,如此反复,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一个工资价格不断上升的循环。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

自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贸易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同时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所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膨胀,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越居世界第一位,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大量购进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大量外汇占款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又通过货币乘数效益对其进行放大,引起了国内的通货膨胀。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不断扩大货币供给,截止到2012年3月,货币和准货币(M2)达到895565.37亿元人民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417846.17亿元,达到114.33%的涨幅。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此之多的货币供给,必然导致经济过热,国内需求旺盛,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反过来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为了保证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国家不得不继续发行更多货币,这样就必然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发生。再看国际环境,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货币,这些货币通过国际收支进入中国,又增加了我国货币供应量,而这些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的货币,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引起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四、政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成本、需求、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影响,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并保证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正确平衡这两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给经济转型一个机会,利用本轮控制通货膨胀的机遇,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控制通货膨胀: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供给,解决供需矛盾;提高借贷利率,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防止经济过热;平衡国际收支,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丽欣,王营.浅析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J].东北师大学报,2012 (2)

第8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市场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3-02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宏观经济学称这种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而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通货膨胀率则被定义为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动的百分比,即?仔t=■,其中?仔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考虑到现实经济中成千上万种不同商品价格加总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中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却可能在下降,所以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有GDP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目前,世界普遍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它表示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比较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从货币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推动的,以费雪的交换方程MV=Py来解释。其中M 代表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方程左边MV代表着经济中的总支出,右边Py代表着名义收入水平。将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则为lnMV=lnPy,展开得lnM+lnV=lnP+lny,两边分别求微分,■=■+■-■,记?仔=■,m'=■,v'=■,y'=■,则有?仔=m'+v'-y',其中?仔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潜在水平上,得知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即是由于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造成的通货膨胀。

横轴表示总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起初呈水平状,当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即AD曲线向右移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当总供给继续增加时,由于劳动、原料等不足使得成本上升,价格水平也上涨,一直到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yf时,AS曲线呈由水平线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线再变成垂直于y线,立于yf点的直线。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还向右移动,价格水平就会一直上涨,如图P1P2P3。而造成需求增加是由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市场变化导致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价格水平上升。一般是指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造成的成本上涨,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然而,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一些发展迅速的经济部门因供不应求而出现物价上涨,而另一些衰落的经济部门商品供过于求,但受成本和价格的刚性的影响,这些衰落的经济部门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与发展迅速的经济部门看齐,导致其价格未有明显回落,从而致使总体价格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状况及影响

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为了防止经济衰退,我国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由紧缩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和加大央票的持有为市场注入了大量货币,截止到2011年3月,货币供应量已经持续增长,达到757337.98亿元,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又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掀起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人民币被迫升值,造成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由于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负数,在此情况下,居民对持有储蓄存款的意愿下降,因房地产自身的特殊性,既是消费品又是资本品,成了除资本市场以外大宗资金投资和炒作的场所,助长了房价的攀升,而房价的攀升又带动了资本的进入,资本的进入又推高了房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但是在我国计算CPI的一篮子物品里是不包括房价的)。据数据显示,2011年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了5.4%,创32个月以来新高,市场普遍预测5月份,我国CPI仍将走高。部分原因是由于近两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国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我国粮油蔬菜短缺,国际油价的上升也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而从对构成CPI的类商品的价格指数看来,食品类为推动CPI上涨影响颇大,而2010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使得国内外将游资目标瞄准了农产品市场,并带动了其他物价上涨。快速上涨的物价加重了工业企业的运行,导致大多数城乡居民生活负担加重,居民降低储蓄倾向使得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减少,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减弱。然而影响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对于是否将要发生通货膨胀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通胀的代价。

第9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