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精选(九篇)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第1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省会经济圈;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27-04

收稿日期:2012-08-23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会项目(2011sk549)

作者简介:

李平原(1972-),男,安徽霍邱人,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教学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业、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速,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社会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合作共赢,谋求共荣,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淮南市依托煤电化优势,积极融入到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建设中,在推动合淮同城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淮南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合淮同城化建设

同城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合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拉动经济增量发展;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依托,完成城市功能。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说;淮南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说[1],两市同为安徽中部城市群两个较大城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交通便利,往来频繁,产业关联度强,互补性大。淮南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后,可以借助经济圈内的政策优惠,打消各市的行政壁垒,充分推动淮南市经济建设,加快淮南市山南新区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同城化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经国务院区划调整,将合肥市长丰县7个乡镇划归淮南,拉近了淮南与合肥的距离,从曹庵到合肥市仅有70千米,且有高速公里相连接,从而加速了经济圈内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促进两市的对接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合淮同城化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保证。

2.有利于促进淮南产业结构调整

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安徽省重要的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城市,科教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丰富;淮南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亿吨煤基地、大型火电基地、省级煤化工基地,具有资源优势,但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比重大,发展方式粗放。淮南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可以更好地借助合肥市的人才、科技、信息和地域资源,有利于调整淮南市产业结构,将淮南的煤电化优势产业、生物医药高新科技产业等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融合,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同时,还促进了淮南条件成熟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两市的人才、技术、产业资源,相互承接或共同承接在外建设项目,促进两市外向型经济的共同发展。

3.有利于提高淮南在省会经济圈中的主体性

经济圈内各利益主体要实现有效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各自的主体性。对于淮南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其主体性,才能更好地与经济圈内各方及发达地区合作、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告诉人们,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自主性强弱,以及寻求合作的话语权多少。融入省会经济圈,有利于淮南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产业支撑力,从而提升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动权及话语权。

二、淮南市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战略分析和选择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挑战。在用该方法分析淮南市实施社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时,要对其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综合考虑内外条件,从而抉择出最佳发展战略[2]。

(一) 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是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基础。淮南市位于华东腹地,安徽省中北部,紧邻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发达地区,区位优势显著,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资金、技术加速向内地转移,加之淮南矿业集团与东部地区的省市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构建,淮南市发展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淮南市交通便利,运输距离短,水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陆路四通八达。铁路东联京沪线、西接京九线,建设中的京福高铁(合淮蚌客运专线)在淮设有淮南东站,规划建设的商杭高铁将经过淮南并设站;公路已有京台高速、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即将建设淮滁高速;千里淮河蜿蜒穿行淮南87千米,3 000万吨淮南港正在加快规划架设;距建设中的合肥新桥机场仅87千米,合淮“1小时通勤圈”正在形成,从而缩短了淮南与长三角、省会经济圈等区域的时空距离,为淮南加快东向发展、迎接长三角区域经济辐射创造了条件。

2.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是省会经济圈的发展的支撑。淮南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淮南煤田是我国黄河以南、华东地区资源条件最好、也是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已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安徽省的71%,占华东地区的32%,是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最早建成的煤电基地之一。煤层气储量约6 000亿立方米,2010年煤炭储量产量突破8 100万吨;有6个现代化电厂,装机容量840万千瓦,2010年发电量超过465亿千瓦时,煤炭和电力工业增长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5%。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持续投入,通过功能互补,并借助于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式发展态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淮南市的煤电工业为保障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二) 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

淮南市因煤而立,缘煤而兴。改革开放至今,淮南市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煤、电、化产业为主体兼有医药、机械加工等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但受自身条件及市场环境的影响,除煤电产业发展迅速外,其他产业发展进程缓慢甚至萎缩。2010年煤炭和电力工业增长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5%。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相比较工业产业,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养殖业;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居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但二者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不足35%。淮南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成为制约淮南市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4] 。

2.生态环境严重

淮南号称煤城,是以煤电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与消耗。受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程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使得矿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固体废弃物占压和污染土地、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瓦斯以及煤矸石自燃释放的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等。淮南矿区历经100多年的开采,矿区已形成的沉陷地面积已达6 600hm2,其中常年积水区约占17%。矸石最大量曾达到近4 500万吨,破坏了市区大气、地表水、土壤,严重影响淮南市的整体形象。目前地表塌陷影响各类水系总长为17千米,影响铁路线长度为7.41千米。由于处理规模、处理工艺、处理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矿井水利用率较低,每年约有952万多吨矿井水作为废水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地面水体的污染负荷。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和谐省会经济区的建设及发展[5]。

三、机遇分析

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2004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强调要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对促进中部崛起各项工作的内容和政策作了全面的明确的规定,是做好促进中部崛起工作的纲要性文件。2008年1月,总书记在安徽省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促进了安徽省从融入走向参与。

二是安徽省发展省会经济圈的政策机遇。2006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构想。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周边地区主动融入,特别是淮南市的融入有利于省会经济圈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有利于省会经济圈的加快形成和发展[5] 。

四、挑战分析

省会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作工作平台和政策促进机制,改变各自为政,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推动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受我国分层调控国民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和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职能影响,以及现行财税体制的制约,导致了目前省会经济圈内行政壁垒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两市的区号尚未实现共享,高速公路收费依然存在。同时,由于两市间的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建立,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问题,产业间的雷同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大于相互间的协作及关联,处于地方保护,两市在产业导向、市场准入、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行政壁垒的存在,必然制约着两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影响着同城化的进程。

五、淮南市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对策

1.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从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淮南市是以煤电化为主体的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合肥市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强两市的战略合作,应充分发挥淮南的煤炭资源和合肥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共同构建充分发挥资源特别是能源优势的高载能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与发展。

立足煤,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煤是淮南的优势,既要做大,还要做强。借助当前内外优势,不断强化规模化经营,走集约化道路,依靠科技,发展高效高产矿井。延伸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煤炭资源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增值空间。不唯煤,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即依靠煤炭,但绝不依赖煤炭,从而改变单一化的一元制经济结构体制,通过推动由煤炭产业为主向非煤产业为主的转变,由国有经济为主向非公经济为主转变,由粗加工为主向精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为主向高附加值为主转变,由单向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从而构建多元化经济结构形式。超越煤,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跳出煤炭发展,跳出煤城发展,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加快淮矿物流园、安城物流园、曹庵工业物流园和鑫海物流园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林业,探索一条适合淮南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多年来,煤炭开采为淮南市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撑,但煤炭开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固体废弃堆积如山,大面积采煤沉陷区形成,废水、废气随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淮南市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依据淮南城市框架,坚持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高质量城市化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实现由矿区城镇向生态家园转变、由单一功能向现代复合功能转变,将淮南市打造成“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的城市。加快实施山南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八公山、卧龙山、上窑山等一体化开发,加强“泉大”湿地公园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市矿统筹,创新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修复生态环境,加快“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淮南建设,提升淮南市城市形象。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当前,淮南市的产业结构与其资源的特点和我国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相关的。在淮南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开采及消耗对淮南市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经济结构单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这种经济结构状况必然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淮南市尽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建设,应尽快解决现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不断优化、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实现淮南经济质的飞跃。

发展新型农业、林业。淮南市地貌是丘陵与平原并存,淮河穿越其中,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林业的生产,因此,依靠科技,发展新型农业、林业产品,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为省会经济圈提供居民所需的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6]。

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升服务经济贡献力。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淮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不仅与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也不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当前应着手以下方面的发展:一是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淮矿物流园、安城物流园、曹庵工业物流园和鑫海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市外金融机构,拓宽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二是发展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构建层次化的商业中心;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拓宽旅游市场,要充分利用八公山的品牌优势及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有利时机,带动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核心,利用合淮同城化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淮南的力度,提高淮南的知名度,实现“合淮”两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造大的旅游市场,建立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松,王鸿雁,曹东旭.融入省会经济圈 推进合淮同城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0-34.

[2]吴晓红.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学报网络化出版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6-78.

[3]董昭礼.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65,183.

[4]沈相应.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华章,2011(17):65-65.

第2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  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  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  、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  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  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  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  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  ,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  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  on  Ⅹ  Ⅲ  NAM  Summit,”Kuala  Lumpur,20—25  February  2003,不结盟运  动英文网址,www.nam.org.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  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  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  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  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  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  络”(The  Third  World  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  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  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  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  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  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  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  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  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  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  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  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  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  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  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  。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  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  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  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  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BBC中文网,  www.bbc.co.uk,2001年11月6日。)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  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  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  《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www.cri.com.cn,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  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  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  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  :《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www.xinhuanet.com,2002年1月6日。  )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  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  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  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  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  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  Bank:World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0,Washington,D.C.,December  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  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  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  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  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  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  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  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  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  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  ,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  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  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  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  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  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  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  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  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  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  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  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  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  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  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  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  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  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  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  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  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  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  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  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

1990

1995

2000

发展中国家

490.3

  831.3

  1435.0

2073.0

世界

1874.5

3381.7

5070.8

6341.2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  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  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  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  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  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1999,New  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  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  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  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  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  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  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www.moftec.gov.cn。)  (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  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  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  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  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  ,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  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  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  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  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  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  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  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  ,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  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  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  Nations:WorldInvestment  Report  2000,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  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发展中国家

  23509

42124

50259

57763 64335

33045   65638

世界

221357

  282902   357537   390776 471906 687111 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

  10.6%

14.9%

14.1%

14.8%   13.6%

4.8%

8.2%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Invest  ment  Report  2000,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and  Geneva:2000,pp.289—294.

(二)科技、教育领域

第3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苏南模式

苏锡常

个私经济

Abstract: “Southern Su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pattern in the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cities at present proves the pattern is still alive. This paper try to review the pattern’s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pattern, then recommend any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Southern Su Pattern

Su-Xi-Chang

Private Economy

“苏南模式”是指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它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不单纯指某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选择和组合。苏南地区通常被定义为: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强劲的发展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出现了“苏南模式”的提法。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能出现自适应而转危为安,本文试图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并着重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

一、“苏南模式”的历史回顾

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研究苏南三个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情景时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时过境迁,“苏南模式”几经起伏,但是由于其能够自我适应性的改变着,所以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旧非常的快速、稳健。根据不同时期该区域模式的核心发展力量的不同,可以将这个模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武进为代表的发展政府主导型乡镇的模式(1980——1994)。这个阶段的“苏南模式”最核心的发展力量是政府主导下的乡镇企业。以武进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苏南,每个市、县、乡镇、村政府都主导建立了很多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的发展策略,农民成为乡镇企业的工人,亦工亦农,农村劳动力在经过农村联产承包的改革后出现的剩余现象得到了弱化,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其他地区更充分的利用,因而这一时期的苏南经济得到了较全国更快的发展。

最终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农村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增强,纷纷进城生活,苏南三市全面撤县建市,苏南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幅度并不是很大;资本进一步集中于乡镇企业的代表——乡镇政府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资本积累得到了加速。

然而由于这一阶段的乡镇企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所以必然出现类似于国有企业一样的——产权不明晰。尽管这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便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完成,但是,随着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解的升级以及乡镇企业集资人经济理念的不断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危机。在国家实行经济着陆的过程中,由于乡镇企业实力有限、获取资源能力有限、市场空间有限等的限制,最终,第一阶段的模式发展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

第二阶段:以苏州为代表的接受上海、国外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1994——200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突然发力,加速发展,随后上海浦东大开发,全国的财力、人力进一步倾向于上述两个地区,原本就遇到困难的“苏南模式”更是遭到了唾弃。但是,正是由于全面的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开放大环境,尤其浦东的开放开发,让和上海具有地缘优势的苏州找到了发展的希望。新加坡园的落成,成为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转折点事件。随着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新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部级开发区和一系列省级开发区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资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这个时期的苏州,经济外向性更是明显。

表1

苏锡常1999年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城 市 苏 州 无 锡 常 州 全 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25.55 43.42 19.30 3606.30 出口总额(亿美元) 69.28 25.59 12.80 1949.30 外贸依存度(%) 42.02 19.59 19.65 20.04 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 35.68 10.01 9.02 412.23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8.56 10.00 6.25 403.11 外资依存度(%) 17.32 7.66 9.59 4.15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及《2000年统计年鉴》。

;③区域生产总值的折算汇率为8.27(后同);④区域进出口数和合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为当年发生数。

第三阶段:私营、外资共同发力、苏锡常全面合作的发展模式(2000年以后)。1997年东南亚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等经济主体的长期低迷,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苏南再次带来了打击,尽管1999年的苏南在经济的外向性指标的对比上还是遥遥领先,但是其依靠外资为核心发展经济的模式还是受到了威胁,因而再次出现了“苏南模式”终结论。但是苏南三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了“温州模式”,藏富于民,利用前两个阶段的资本积累,政府积极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而出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稳定性的外资、个私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现行“苏南模式”的

自2000年开始苏南地区再次涌现出无限活力的迹象,“苏南模式”成功的实现了二次转型,变革成为以外资和个私经济为双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表2

苏南三市2000——2004年经济总量、均量指标

单位:亿元,元

年 份 苏 州 无 锡 常 州 GDP 人均GDP GDP 人均GDP GDP 人均GDP 2000 1540 26700 1201 27680 600 17625 2001 1760 30317 1360 31246 673 19707 2002 2080 35700 1601 36632 760 22260 2003 2802 47700 1901 42962 900 26110 2004 3295 56095 2232 50437 1100 31600

资料来源:历年各市《国民经济和发展统计公报》。

注:①2004年数据为预测数,增长比率依据常州市统计局预测作出,苏锡常三市增长率分别为:17.6%、17.4%和15.5%;②GDP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一)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开始,苏南三市积极借鉴“温州模式”,加快释放民间投资的张力,个私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苏南三市民间资本积累情况较好,为这一新阶段“苏南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源,据苏州统计局的信息2004年该市个私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95亿元,较上年增长29.9%,高于其他类型投资主体投资增速1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8.9%,比上年上升了4.3%;常州市2004年前11个月非国有经济体实现投资413.6亿元,同比增长41.6%,在全市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6%上升到76.4%。

表3

苏南三市2000——2003年个私经济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各年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①“总值”指当年完成的总产值;②资产指个私经济体的当年累计注册资金余额。

三市的个私经济不仅在户数和注册资本、产值、投资等经济总量上在2000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个私经济体为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提供了很强的推动力,具体指标见表4。从表4中的资料可以看出常州市的经济发展结构应该说是更具这一时期“苏南模式”的特征,其经济社会发展超过一半依赖于个私经济的发展,发展模式与“温州模式”更加趋同,该市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竞争力和力的大型个私,如红星家具和月星家具等。

表4

2003年三市个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指标

资料来源:2003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外资经济以提升发展质量为主,外资经济体稳定发展。2000年以来苏南三市的外资经济体的发展稳中有升,和个私经济一起为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巨大的推动力。

表5

2001——2003年苏南三市外资经济体发展状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历年各市《统计年鉴》。

这个时期的外资投资有着明显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外资主要投向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贸易等第三产业。以外资为主导的企业出口能力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增强,地区外向性程度比较稳定,外资依存度变化不大,只有苏州的外资依存度超过20%,而无锡、常州的外资依存度依旧比较低,尤其常州的外资依存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趋向,这是由于常州个私经济发展相对外资经济体更快而导致的;外贸依存度除苏州达到96.32%,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外,无锡、常州的外贸依存度提升较为平稳。

上面的分析说明苏州并不明显具有新“苏南模式”的特征,其主要的发展动力依旧在于外资经济体的推动。但是,其他两个市的发展比较符合前面模式的定义,然而随着苏州民间投资张力的释放,其个私经济必然会得到强化,而外资的比重将出现一定的相对下降,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其外贸依存度也将出现下降。通过EXCEL的统计分析(置信度为95%,主要采用的指标值:因变量为区域生产总值,自变量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与个私投资额之和由于指标值数据较少,因而在数据的汇总上,将数据按照月份进行了平均和按比例递增的调整,因而观测值为48个),2000——2003年的苏南三市经济发展与个私经济体、外资经济体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三市汇总结果输出如下(经重新调整排版):

表6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标准误差 观测值 0.993144 0.986336 0.979504 140.6221 48

注:由于指标值数据较少,因而在数据的汇总上,将数据按照月份进行了平均和按比例递增的调整,因而观测值为48个。

表7

方差分析

差 异 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组 间 20564086.13 1 20564086 34.97373 0.00104 5.987374 组 内 3527919.542 6 587986.6 总 计 24092005.67 7

从输出的结果看,三市的经济发展与实际利用外资和个私经济体的投资额密切相关,在95%的置信度下,相关系数为0.993144,实际利用外资和个私经济体的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解释程度高达0.986336。因而可以说,从经济发展的核心资金来源来看,当前的苏南主要依托的是外资和个私经济。

(三)加大投资的力度,加速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的引进。苏南三市在2000年以后加大了对教育和的投入,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常州市2003年全年引进人才1.1万名,较上年增长20%,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就有208名,比2002年增长68.3%;三市共拥有高等院校43所,在校大学生18.54万人,占三市总人口的13.4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6.4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本稳定在45%左右。

表8

2003年苏南三市教育发展情况

城市 高校(所) 大学生(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职业教育学生(万人) 中学生(万人) 初中升学率(%) 苏州 16 8.40 45 10.68 36.75 96.30 无锡 17 4.84 …… 8.24 30.96 95.38 常州 10 5.30 42 7.50 23.00 96.40 合计 43 18.54 —— 26.42 90.71 ——

资料来源:2003年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苏南三市在新的形势下,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升。2003年常州市共投入科研经费1.4亿元,其中市级科技计划经费979.5万元,其他来源科技经费3010万元,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4%、56.4%,分别比上年提高1.2%和0.3%,实现全年专利申请1647件,专利授权9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7%和13.0%;无锡市在2003年启动了知识产权第一批万人培训计划,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160件,同比增长27.4%,授权量1351件,增长44.2%,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贡献率分别达到57.96%和48.04%;苏州市2003年被列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对工业、农业增长贡献率亦分别达到49.7%和57.1%,全年专利申请量3780件,专利授权量259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1.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为三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以提高城市品味为龙头,以开发区为发展载体,实现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苏南三个城市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在提高城市品味上都作出了比较大的动作,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经贸活动,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如无锡举办的“太湖博览会”、常州举办的“2004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三个城市在2004年“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均入围前20名,而苏州和无锡更是顺利当选“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通过一系列经贸活动的开展和评选活动的参与,三市的城市品味在无形中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将来外资的进一步引进、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注重开发区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三市共拥有部级开发区7个、省级开发区26个。苏州5个部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2003年共新增合同外资8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23.3%,占全市的65.4%和64.8%,其中苏州新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三个部级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18.58亿元,占全市的28.93%,进出口总额达394.23亿美元,出口总额达196.18亿美元,在全市总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60.04%和60.12%;而三市中开发区建设较差的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3年也实现业务收入885.6亿元,增长41.8%,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90.9亿元,增长38.8%,合同利用外资15.0亿美元,增长50.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2.9%,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19.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2%,开发区内企业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49.9%,占全市的36.3%,实现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30.5%。开发区尤其部级开发区的飞速发展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升级,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苏南经济将会实现更大的跨越。

(五)苏锡常三城市开始全面合作。一是在江苏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苏南三市积极进行合作。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批准了《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苏南三市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有了上级政府的支持,三市的合作深度将进一步加强;二是三市自主的合作意向在2000年后有很大的加强。考虑到区域合作的成本和效益,三市对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思路雷同、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的危害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三市主动联合,加强合作,出台了一系列减少区域竞争内耗的政策措施,如统一规定招商的优惠条件,不再恶性竞争的给予特别的、畸形的优惠政策等;三是苏锡常加强了与浙北嘉兴和湖州的联合,积极参与打造“环太湖都市圈”。这些措施的出台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将为这一区域甚至环太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

(六)现行发展模式的本质分析。无论是苏州以外资外主、个私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还是无锡、常州外资个私平均发展的模式;无论是在教育上加大投资,加速人才引进,还是加强互相的相互间合作以避免内耗方面;无论是三市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作出的努力,还是在城市品味本身的提升努力上,苏锡常都在围绕着一个目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一阶段的“苏南模式”不再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长远的规划、全面的考虑的模式。而且苏南三市在具体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更是采用了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和潜力的路径,因而新时期的“苏南模式”是一种统一而又存在内部差异的模式。

三、

“苏南模式”在各个阶段的成功,及其自身出现时的顺利转型,以及现存模式的无穷活力说明了“苏南模式”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但是,模式只是在某种特殊环境中的一种路径选择与组合,“苏南模式”在苏南是成功的,却不能放之四海。需要总结的是模式发展本身的:

1、“苏南模式”的变革进一步证实了应该与时俱进。没有哪一种选择可以亘古不变,没有一种组合是永久稳固的,调整必须依形势的变化而适时的作出,否则必将导致发展失败,并且增加将来改革的成本。

2、发展地方应该注重于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要考虑自身在资源、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要注重自身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经济发展模式要和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限制,要注重资金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积累,注重人文环境、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4、认清发展地方经济的根本动力在于留住人才、开发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在留住人才方面下功夫,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策略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无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建设放在首位。

5、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路径选择上眼光要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在具体路径选择上不能目光短浅,如在资本积累这一角度看是否应该引入发达地区的“夕阳产业”来发展本地区经济,必须要考虑自身资本积累的速度是否可以承受不引进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经济发展缓慢方面带来的损失,权衡利弊,做出具有长远性的规划选择。

[1]徐国祥、刘汉良等编.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2]John Stuart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Some of ir Applications To Social Philosophy [M]. London: Green & Longman Print,1923.

[3]朱黎.21世纪的苏南经济“横向联合”[J].江苏经济.2002(5).

[4]邓聿文.经济三大模式殊途同归[J].经营报.2003-10-13.

[5]顾介康.论“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J].群众.1997(12).

[6]朱通华、孙彬.苏南模式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第4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经济波动是商业周期理论研究的主题。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经典性的定义是由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创始人Burns和Mitchell(1946)作出的:“商业周期是指在主要按商业企业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由许多经济活动几乎同时扩张,随之而来类似的普遍衰退、收缩以及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周期性变化的顺序反复出现,但并不确定发生的时间。”这种表述意味着商业周期波动中存在着经济变量时间序列中数据的协动性(comovement),即各种经济活动一起上升和下降,表现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的各种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同步变动。像Mitchell所描述的那样,Keynes(1936)则对商业周期中的另一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即商业周期波动的差异性(非对称性)。更近的研究用一些数学工具和时间序列数据对协动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较为精细的分析。Stock和Watson(1989,1991,1993,1999)的一系列论文中估计了一个线性动态因素模型,发现了不同宏观经济之间的协动关系。他们使用几个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抽象出一个简单的不能观察到的变量,并把这一变量同美国商业局的合成指数比较,发现了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在商业周期的时间轨迹上。JamesHamilton(1989)使用单变量的非线性模型来解释差异性(非对称性),发现美国GNP增长率趋势函数可用一阶Markdv过程在两种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来表示,这两种状态反映了商业周期的动态,一种状态是正向的经济增长,另一种状态是负向的经济衰退。Diebold和Rudebusch(1994)研究突出了协动性和差异性(非对称性)是商业周期的重要特征。尽管随后的学者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更多研究,但是,目前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领域,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上。其主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对于现代工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等省份尽管如此,但是对于农业大国,特别是农业大省来说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为此,本文将以湖南为例,从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和差异性特征考察农业大省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大省国民经济运行中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特征及其一般规律,以便为农业大省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好地发挥农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实施农业大省转化为经济强省战略提供参考。

二测定方法及指标

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值分析,经济波动特征表现为两种状态:短期特征与长期特征。短期特征主要是指每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状态;长期特征是指超越短期,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周期的波动态势。(一)长期波动测定分析迄今可用于经济波动长期特征的测定方法或模型很多,主要有: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卡尔多非线性动态增长模型、希克斯非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斯卢茨基和卡莱茨基的随机经济周期模型、混沌理论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等。这些不同的模型来自于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其测定结果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本文中选择了萨缪尔森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这是一个带有动态时滞结构的模型。其中,投资函数是一个二阶差分方程。乘数基于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基于特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当有一个初始的外生扰动时,在不同的参数域下,动态系统可以产生增幅的发散振荡、减幅的衰减振荡和等幅的周期振荡。这就是说,在特定的参数域内,经济体系将呈现持续性的波动趋势。(二)短期波动测定分析从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来看,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古典周期和现代周期两大类。古典周期是指经济的主要指标表现为绝对下降,即负增长趋势。现代周期主要表现为增长周期,是指经济的主要指标表现为绝对上升,即正增长趋势。对于增长周期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考察,其一是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其二是离差周期分析方法。阶梯周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增长周期。在处理方法上,它是把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各期数值同前一期或前若干期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所得到的速度指标在时间上的波动来描述增长周期波动。离差周期是指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数值对其特征值的相对偏离程度在时间上的周期波动。在指标的处理方法上,它要求首先消除序列的季节波动,然后求出序列在各期的特征值,最后求出其相对数,并对所得相对数进行平滑处理。两种方法的研究,其结果是有差别的。本文采用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引进以下参数: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高度、波动深度、平均位势、扩张长度、收缩长度。其中波动幅度即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它是反映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数,振幅越大,说明经济增长越不稳定,其分析方法是计算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波峰与波谷的落差即振幅等于波峰的经济增长率减去波谷的经济增长率。波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的量值,它是衡量周期波动幅度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的标准化指标,波动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实际经济增长率偏离长期趋势的程度越大,经济增长越不稳定,反之,经济增长相对稳定。其计算分式为:,其中,式中!为波动系数,y为实际经济增长率,y为y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差,n为实际值的样本数。波动高度即峰位,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的强度。波动深度即波谷,是指每个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收缩的力度。平均位势即波位,是指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表明每个周期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平均位势,其中xn为报告期实际增长率,x0为基期实际增长率,n为报告期距基期的年数。扩张(或收缩)年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收缩)期的时间长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本研究使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等统计指标。

三湖南农业经济波动测定分析

(一)湖南农业经济长期波动测定分析

所谓长期本文指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即1955年至1976年为第一个长期,从1977年至2003年为第二个长期。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波动理论,引进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动态模型。1)为产品市场的均衡公式,即收入恒等式,为了方便,也不失一般性,假定政府购买为外生变量。(2)为简单的消费函数,它表明,本期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线性函数,其中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对于第一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21.74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25.83亿元,而76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46.54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76.44亿元,因此,b=Vc/Vy=(46.54-21.74)/(76.44-25.83)=0.49,说明湖南在第一长期内的农村消费比重偏小,亦即国民收入中消费小于积累。而对湖南第二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77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52.11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77.59亿元,而2003年全省农村总消费为1067.23亿元,全省农业总产出为1425.44亿元,因此,b=Vc/Vy=(1067.23-52.11)/1425.44-77.59)=0.75,说明湖南在第二个长期的农村消费比重偏大,亦即国民收入中消费大于积累。(3)按加速原理依赖于本期和前期消费的改变量,其中V为加速数。在第一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0.75亿元,而1976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6.53亿元,因而,v=VI/VY=(6.53-0.75)/76.44-25.83)=0.11。而第二个长期,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77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7.59亿元,2003年全省农村总投资为355.06亿元,因而,v=VI/VY=(355.06-7.59)/1425.44-77.59)=0.26。虽然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加速数要大于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加速数,但是,这两个系数均小于1,说明湖南农业收入的增长用于农村净投资的比例偏小,更多的农业收入被用于其它产业,说明农业大省的农业起着支撑其它产业发展的作用。(7)与(11)分别代表着湖南农业在第一个长期与第二个长期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说明湖南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呈现出单调递增并趋向于每一个时期的均衡值,表明湖南农业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主要由于其农业生产制度的重大变革使得其经济的“增长力”迅速增强,初始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状态,但随后随着该制度的逐步完善,其经济的增长率又逐步趋弱,因而其“稳定性”逐步增强。说明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湖南农业经济短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扩张和收缩的转变点等特征,我们对湖南自1955年至2003年①农业即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进行描述,从而得到湖南农业经济增长变化的路径,即农业经济波动的基本轨迹。我们按照一个标准的经济周期包括两个时期(收缩与扩张时期),四个阶段(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经济由繁荣阶段转入衰退阶段的关键点和经济走出萧条阶段开始复苏的关键点)的基本原则,将湖南农业1955年至2003年的49年间经济波动大致划分成9轮周期,如表1。以下根据表1采用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引进相关参数定量分析湖南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9轮周期的增长率波动状态。湖南农业经济周期性波动存在以下特征:第一,湖南农业9轮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1.91个百分点,波动系数为1.05,总体呈现为强幅型,它表明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高低起伏剧烈,其经济增长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运行随机因素的影响很大。第二,湖南农业9轮周期波动高度平均值为22.09,总体呈现为高峰型,说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能力强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4轮周期更为显著。第三,从波动深度来看,湖南农业所经历的9轮周期,其中前3轮均为古典型,表明其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和循环,从第4轮开始,除了第8轮外开始转向增长型周期,表明其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其中第8轮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的主要原因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1998年、1999年湖南连续发生特大洪灾。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由中位型转向高位型,改革前的4轮周期(1955—1976年)农业增长率年递增平均值为6.28%,改革后的5轮周期(1977—2003年)农业增长率年递增平均值为11.24%,比改革前上升了4.96个百分点。这表明,湖南农业在克服“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平均值为2.22年,而收缩年度的平均值为3.33年,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0.67总体呈现短扩张型,表明农业经济扩张的持续性较弱,稳定性较差。

四湖南国民经济波动测定分析

(一)湖南国民经济长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对湖南城乡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作实证分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1955年全省总消费为26.74亿元,总投资为3.37亿元,总产出为49.24亿元,而1976年全省总消费为67.65亿元,总投资为16.84亿元,总产出为233.23亿元,因此,这一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b=Vc/Vy=(67.65-26.74)/(233.23-49.24)=0.22,而其加速数v=VI/VY=(16.84-3.37)/(233.23-49.24)=0.22。由于1977年全省总消费为77.66亿元,总投资为15.46亿元,总产出为256.75亿元,而2003年全省总消费为2886.03亿元,总投资为1557.00亿元,总产出为11604.82亿元,因此,这一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b=Vc/Vy=(2886.03-77.66)/(116.4.82-256.72)=0.25,而其加速数v=VI/VY=(1557.00-15.46)/(11604.82-256.72)=0.14根据萨缪尔森的经济波动理论和上述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是:湖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总体均呈现出衰减振动并趋向于每一个时期的均衡值的特征,表明湖南的国民经济在不稳定性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

(二)湖南国民经济短期波动测定分析

首先,采取上述相关问题同样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分别得到湖南1955年至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的路径即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轨迹,如图2,和湖南国民经济从1955年至2003年波动的9轮周期,如表3。以下根据阶梯周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由表4给出。对表4作进一步分析,湖南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平均波动幅度为20.02个百分点,波动系数平均为0.84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为强幅型;波动高度平均值为22.65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为高峰型;从波动深度来看,其9轮周期中改革开放前基本属于古典型,改革开放后的5轮周期均属于增长型;波动的平均位势均处于高位型;波动的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0.89,总体呈现短扩张型。

五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关系

(一)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协动性

第一,从长期来看,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即均从制度变革的始初的爆发性增长逐步趋向稳定性增长,呈现出增长力趋弱,稳定性增强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特别是加速数偏小的制约,使得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的潜力不足。说明农业大省经济增长严重受到投资不足的影响。此外,这两者的相关度我们还可以根据表1和表3的数据建立国民经济增长率(Y)与农业经济增长率(X)之间的线性关系Y=a+bX模型进行分析,建国以来,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同步相关性十分显著,通过计算并检验。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5,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波动的同步影响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组成成分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即使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分,但是,由于其中的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对农业的依存度较高,农业经济的波动一方面直接冲击着增长中的国民经济,同时通过农业经济对第二、三产业经济的直接冲击而又一次间接冲击着增长中的国民经济。第二,从短期来看,两者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两者的波动周期基本同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即1977年以来其波动周期完全一致。两者的波动高度非常接近,两者都是由古典型周期转向增长型周期的发展过程。两者的波动幅度都存在改革开放后比改革开放前有所减缓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随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说明各种因素对农业经济波动和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农业大省的经济运行逐步走向平稳状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政策及其调控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以及依靠科技力量而克服自然因素的负面冲击的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各种影响农业经济波动和第二、三产业经济波动的因素逐步走向趋同,从而引致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从初始的不稳定状态逐步趋向稳定状态。

(二)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的差异性

第一,从长期来看,虽然湖南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从其波动过程来看,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农业经济总体上表现出长期较稳定增长的状态,而国民经济总体上表现出长期较不稳定增长的状态。这种特征主要是受到了国民经济的其它构成成分,即第二、三产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冲击。第二,从短期来看,农业经济的绝对波动幅度和相对波动幅度(即波动系数)均比整个国民经济的对应值高,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方面表明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增长率除了同样受到制度或政策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外,同时更重要的是受到来自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冲击,导致农业经济的波动性高于国民经济的波动性。另一方面表明农业大省国民经济的其它构成成份,主要是指第二,三产业的增长起到了平缓或者说烫平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的积极作用。此外,农业经济的平均位势为9.35个百分点,较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位势11.65个百分点低2.3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国民经济在克服主要由于农业经济引致的“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明显提高的趋势。

六结论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农业问题十分重视,始终强调必须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然而,建国以来,农业基础地位的脆弱性却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波动起到了引致和助推作用。虽然随着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种引致和助推作用有所减弱,但对于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并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

1.建立系统的国民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国民经济波动状态的预测,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影响国民经济波动的各种内外因素,特别是各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消费、投资、价格、货币及其外贸等影响经济波动的内生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加强农业大省经济增长中的长期波动趋势与短期波动趋势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经济波动不同阶段的特点,顺应经济波动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有效地实施对经济波动趋势的调控,防止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变化而产生的对农业大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

2.继续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稳定是农业大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农业的增长制约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是必然的,但这种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必须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充分有效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5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经济环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43-03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

投资的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的子系统,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投资者只有充分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经济环境,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获得更多的利润;受资方,只有充分认识本国、本地区的投资经济环境现状,才能利用好现有的经济环境优势,并不断地加以优化和完善投资经济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所以,经济环境作为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且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子系统,直接影响到投资双方的决策效果和效益,同时也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2004年,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广东的8.7%,江苏的9.8%,山东的10.1%;同是中部,是江西的42.7%,湖北的50%,湖南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还相当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相当低,需要大力吸引外资。作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重要部分的河南地区具有其典型特征,通过结合理论对河南投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作出适当评价,可以用来协调河南吸引外资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并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吸引外资提供一个思路。这里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开放度来分析河南投资经济环境。其中经济结构中新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引力,应当纳入投资环境体系之中。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投资经济环境的重要部分,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参照国际上不同国家(地区)比较所采用的标准。

经济发展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投资需求量。一般来说,处于低发展水平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投资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而相反,处于高发展水平的地区,对投资的需求则较小。2.投资环境的优劣。在低水平阶段,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环境较差;而处于高水平阶段,则其经济基础雄厚,投资环境较好,在这样地区投资,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从而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3.投资项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发展重点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投资项目一般是不同的。

1994年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DP对不同国家进行分类,将世界各国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人均8956美元以上)、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725-28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895-8956美元),低收入国家(人均725美元以下)几个层次。根据这一分类200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7570元,200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947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后可以发现河南刚刚进入下中等收入的行列。这也说明了河南从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进入中等收入经济发展水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状态,需要大量的外资进入,才能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经济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特征看,国际上根据人均GDP将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三个阶段: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人均GDP280美元以下)、工业化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前期280-560美元,中期560-1120美元)、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仅看人均GDP,当前河南经济应当处于工业化实现中期阶段,但是根据当前河南经济总体状态和主要条件具备程度判断,应当还处于工业化实现初期阶段,即将进入中期,这个时期正是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兴起,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是进行投资的黄金时期。

二、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他对外商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

1.产业现状有两个方面对未来的投资者产生影响。一是来自原有产业竞争,如果一个投资者进入一个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它将遇到原有产业的竞争。二是产业间的协作。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其他企业的协作。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好,新加入者将能得到良好的协作,反之则难以得到协作。因此,投资者充分了解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就会减少投资的分险。

表2 2004年中部六省GDP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与区位相似的中部各省在产业结构构成上有以下差别:(1)河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其他各省份。(2)除了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很大,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河南第三产业较薄弱,产业层次低。因此,如果选择在河南第一产业投资,则可以利用其雄厚的产业基础或农业资源,比如棉纺织、印染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等优势产业;如果选择在第三产业则可以利用其薄弱环节,减少竞争阻力,并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2.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1)产业部类调整。从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调整。(2)产业内部调整。从低生产率、劳动密集行业向高生产率、高智能行业调整。(3)行业内部调整。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调整。

表3 河南产业结构及变化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3―2005年

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第一产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有所下降(五年间下降4%);2.第二产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逐年加大(五年间上升4%),平均增长速度居三产业之首(表4),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大对其投资的缘故;工业增加值轻重工业结构逐渐形成重工业占主导的工业结构;3.第三产业调整缓慢,变动趋势不明显。总的来说,河南省三产业结构正在朝合理化方向发展,但离形成产业结构优势的距离较远。如果投资者能认识到河南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投资者进行选择性投资是非常有利的。

表4河南三产增长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5

河南第一产业内部,农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2004年比2000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速度比较快。林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从第二产业内部看,2003年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36.8∶63.2,而轻、重工业能源消耗量之比为13∶87,说明我省属于重型、高耗能型经济结构。工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市场环境在不断恶化,竞争日趋激烈,很难吸引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传统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保险业及新兴的房地产业相当薄弱(表5)。

表52004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5

从投资的角度讲,过剩意味着市场饱和,短缺意味着存在较大市场潜力。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该认真在短缺与过剩的产业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投资者能清楚认识河南省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就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投资,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3.产业集聚集群的发展是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集聚经济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河南产业结构,仍是一个有利于传统产业而不利于现代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由于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使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因缺乏有利的、可能多的产业协作而失去竞争力。因此就需要一些现代企业,聚集在一起,相互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规模效应,这就是产业集群。

梁琦(2003)通过跨国公司模型进行经验分析,认为有产业集聚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这样具有区位劣势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在对外开放度上自然要劣于东部发达地区,但可以通过增强地区产业关联从而增强集聚力来吸引外资。但是,传统产业的区域集中要和产业的关联效应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作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有较多是那些传统、成熟型产业的集聚,这种地方专业化层次较低,有可能导致该地区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一个行业,因而这样的产业不利于吸引外资。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有其雄厚的资源和传统文化基础,部分集群发展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中原城市群和豫西北工业密集区应该说是河南第一层面的产业集群,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和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相比,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传统产业较多,且内部同业无序竞争日趋严重,单一产业和结构同构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构建性的集群除少数强力投入之外,多数自组织能力差;生产链条短,环节少,集群效应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无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搞不好自己都走向死亡。

三、经济效益

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一样,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资本的获利环境。它反映了企业获利的机会和大小。获得利润是资本追求的惟一目的,没有利润或获利机会很少的地方对资本没有吸引力,只有企业能获得较多利润的地区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资本。当前世界经济正从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些高附加值产业形成的高经济效益区将成为区域投资的良好环境,而那些仅靠投资拉拽而获得经济增长的传统粗放产业集中区,因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企业获利机会少,经济效益差,从而成为产业投资环境最差地区。

根据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仍是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粗放生产方式,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3年我省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7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10到20个百分点。

表6 2003年中部六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

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益,与中部六省比较差距较大(表6)。2003年,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中部其他各省,只有湖北的70%;工业增加值率也处于中部下游;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99%)。这是由于河南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相当比重,物耗能耗都比较高,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降低资本获利机会和获利大小,影响到企业投资积极性,而且使生产经营环境较差。

四、经济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区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度越高,就越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分得自己的一块蛋糕。因此,它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较重要的指标。但是,河南等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各省,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对外开放度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

2004年,河南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0.6%的份额,在全国排第16位,不仅远低于东部沿海省市,也低于中西部的湖北、四川、黑龙江、安徽和吉林等省;外贸依存度为8.0%,未达到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远低于70.0%的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的第23位。同时,河南省的GDP与人均GDP却在全国分居第5和第17位,落差分别达18和6个位次。这说明河南的外贸出口与河南经济实力不相称,发展极不均衡,经济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外资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经济环境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像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环境的整体情况,据此可以提出进一步改善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经济环境的思路,并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对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的改善,我们应当明确以下基本思路:要在全面分析当前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经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其经济、地理、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系统、综合地考虑投资经济环境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参照经济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做法,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等投资“小”环境,重点解决当前阻碍和影响经济发展和外资投入的“瓶颈”问题,注重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以达到改善和优化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投资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正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评析及优化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4,(5).

[3]赵冰,冯国华.区域投资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28.

[5]文余源.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的对比评价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6]冯德显.产业集群及其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3).

[7]刘好香,李志红.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

第6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云南省 经济增长 环境效应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疆,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前沿和桥头堡;同时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等多个区域合作。优越的地缘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为云南省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空间。自2000年以来,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8年的连续增长,更是在2006 年突破4000亿大关,2007年达到4721.77亿元。然而随着经济增长,云南省的环境却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加重、每万元工业产值耗能大等问题特别突出。所以深入分析云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将有利于指导云南省的未来经济发展,实现云南省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的表现

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中。这种影响有正反两方面:正方面通过三种途径实现改善环境,一是经济增长扩大了一国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从而使该国或地区有能力增加环境保护支出;二是经济增长促使一国或地区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三是伴随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使地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反方面是指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也在增加,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各国或地区为了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加速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但是由于目前生产技术状况和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企业只顾本身的收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经济的外部性,加速了环境的破坏。

二、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的结构分析

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影响。鉴于此,本文把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而对规模效应最好的诠释是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该曲线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污染先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再下降。潘玉君、童彦 (2007) 等根据云南省1985年~2003年的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与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经研究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总体而言,云南省工业环境状况呈逐步好转趋势。结构效应是指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如果经济增长使一国产业结构越是倾向于服务型产业,那么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效应为正;相反,如果经济增长使一国产业结构越是倾向于纺织业、皮革、造纸业以及金属冶炼等对污染比较重的产业,那么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效应为负。先进的技术应用在改善环境上,那么技术效应为正;如果用来开采资源、实现大规模生产,将不利于环境,那么技术效应为负。

三、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模型构建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定性研究比较多。如尚兴娥指出解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王长征、刘毅对国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作了四点总结:(1)对经济与环境作用机理的研究;(2)多学科、多角度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3)对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相关因子研究;(4)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定量研究。而定量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很少,大部分仅仅是定量分析了环境与人均GDP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深入分析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必须重新构建实证模型。在借鉴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以及陈继勇、党玉婷等人的实证模型的基础上,并结合云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如下的实证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Z表示历年的环境污染总量,包括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危险物的排放量。这样做克服了单独选择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作为环境污染量指标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把握云南省的环境污染总量,分析结果更可靠。

为了测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规模效应,我们选择两个自变量来衡量。第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来表示云南省总的经济规模对环境的效应影响;第二个指标是对外开放程度(TR)――进出口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用来衡量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经济增长对云南省环境的影响。

同样我们选择了资本劳动比(KL)指标和每万元工业产值消耗标煤的数量(R)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技术效应。资本劳动比(KL)是固定资本投入额与就业人数之比,这个指标除了可以衡量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测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结构效应。因为技术水平的提升将使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转向资本密集型。而每万元工业产值消耗标煤的数量(R)能够很好地体现由于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后产生同样多的工业产值对资源依赖程度。

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二产业总值的比(T)表示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结构效应。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增长使一国或地区更加从事第三产业,那么经济增长的环境结构效应将为正。最后还选择了政府环保投入指标(G)――表示政府环保投入对环境的影响。若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1.数据与检验结果

计量检验需要的数据如下表:

注: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年鉴》和《云南省环境保护公报》

计量检验结果如下:

S=(7.21)(5.216)(0.52)(3.095)(2.145)(3.961)

R2=0.808207 F=0.702S.E=0.131928

2.结果分析

规模效应分析:从计量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系数符号为正,说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规模效应为负。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云南省目前的产业有很大的相关性。五大支柱产业:烟草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产业、旅游业及电力产业中有两大产业是污染严重的产业,即烟草工业和矿产业。而电力产业中,云南省火电中小机组比重过大,造成煤耗高,对环境污染较重。对外开放程度指标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对外贸易改善了云南省的环境。这与云南省进出口贸易产品有关,进口前三位的产品分别为:金属矿砂、木材和硫磺,而出口前三位是有色金属、农产品和黄磷。这种贸易结构将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结构效应分析:第三产业产值占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系数符号为负,说明结果效应为正。根据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或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都会显著增加。而第三产业是指商业、银行、保险、不动产、政府机关、国防与其他服务业。这些产业是不构成对环境污染的。

技术效应分析:资本劳动比指标系数符号为负,说明随着云南省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向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效应得到很好的体现。云南省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与旅游业就是实行这种转变的很好体现。每万元工业产值耗媒指标系数符号为负,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在进步,对环境污染在减轻。

其他效应分析:政府环境保护投入指标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政府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个结果与国家及地区对环境重视与环保投入关系密切。1992年开始云南省就出台了环境保护条例,明确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职责、确定了环境保护的目标以及严格规定了对产生污染的企业和个人处罚。

五、今后策略

1.统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五大支柱产业支撑着云南省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为负。所以为解决此问题须从五大支柱产业入手。目前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烟草产业在低焦油、低危害、高品质产品方面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矿产业深加工程度不够以及生物资源开发集中度低、技术创新不够等等。所以云南省在清醒认识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各产业存在的问题时,应该针对各产业提出相应的措施。烟草业和矿产业都应该加大技术研究投入,争取技术突破、电力产业在发挥优势情况下,优化结构,推进大型水电发展。

2.加大投入、支持食品企业技术进步

中国加入WTO后,绿色壁垒、环境壁垒对云南省出口有相当的影响。为继续保持云南省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以及对外贸易对环境的改善作用,须加大投入支持食品企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农特产品加工业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

3.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或区域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云南省须做好企业技术创新规划,以五年为一期,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作出具体的安排。

4.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当今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为40%~60%,在发展中国家为10%~20%。云南省今后应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挥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技术引进与进步,在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和优先发展,继续改善经济结构对环境的结构效应。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循环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产品的同时产生污染的观念,把污染当成再生资源继续利用。云南省属于资源大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才是发展的长远出路。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M,Krueger A B.Environment Impacts of A Na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Woodrow Wilson school,NT.1992

[2]潘玉君 童彦等:云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13~16

[3]尚兴娥: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J].经济问题,2006,(2):7~9

[4]王长征 刘 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32~36

第7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onⅩⅢNAMSummit,”KualaLumpur,20—25February2003,不结盟运动英文网址,.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络”(TheThirdWorld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BBC中文网,bbc.co.uk,2001年11月6日。)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Washington,D.C.,December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199019952000

发展中国家490.3831.31435.02073.0

世界1874.53381.75070.86341.2

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

WorldEconomy,New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1999,New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World

Economy,New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Nations: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Development,NewYorkand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发展中国家23509421245025957763643353304565638

世界221357282902357537390776471906687111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10.6%14.9%14.1%14.8%13.6%4.8%8.2%

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Development,NewYorkandGeneva:2000,pp.289—294.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网址:。)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近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高潮。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网址:/Chinese/newlinks,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状态,导致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网址:.za。)20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基础落后、科技不发达、社会凝聚力低,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后处境将更加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初“边缘化”趋向还会继续发展。

第8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onⅩⅢNAMSummit,”KualaLumpur,20—25February2003,不结盟运动英文网址,.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络”(TheThirdWorld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BBC中文网,bbc.co.uk,2001年11月6日。)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Washington,D.C.,December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199019952000

发展中国家490.3831.31435.02073.0

世界1874.53381.75070.86341.2

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

WorldEconomy,New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1999,New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World

Economy,New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步多元化。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Nations: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Development,NewYorkand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发展中国家23509421245025957763643353304565638

世界221357282902357537390776471906687111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10.6%14.9%14.1%14.8%13.6%4.8%8.2%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网址:。)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近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高潮。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网址:/Chinese/newlinks,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状态,导致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网址:.za。)20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基础落后、科技不发达、社会凝聚力低,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后处境将更加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初“边缘化”趋向还会继续发展。

第9篇: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 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 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 、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 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 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 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 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 ,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 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 on ⅹ ⅲ nam summit,”kuala lumpur,20—25 february 2003,不结盟运 动英文网址,.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 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 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 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 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 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 络”(the third world 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 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 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 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 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 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 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 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 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 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 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 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 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 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 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 。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 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 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 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 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 .cn,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 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 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 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 :《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 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 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 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 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 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 bank:world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0,washington,d.c.,december 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 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 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 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 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 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 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 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 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 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 ,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 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 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 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 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 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 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 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 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 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 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 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 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 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 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 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 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 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 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 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 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 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 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 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

1990

1995

2000

发展中国家

490.3

831.3

1435.0

2073.0

世界

1874.5

3381.7

5070.8

6341.2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 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 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 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 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 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1999,new 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 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 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 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 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 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 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 (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 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 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 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 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 ,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 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 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 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 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 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 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 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 ,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 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 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 nations:worldinvestment report 2000,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 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发展中国家

23509

42124

50259

57763 64335

33045  65638

世界

221357

282902  357537  390776 471906 687111 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

10.6%

14.9%

14.1%

14.8%  13.6%

4.8%

8.2%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 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 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 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 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网址:。)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 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 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 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近 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 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 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 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 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 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 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 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 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 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 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 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 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 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 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 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 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 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 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 ,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 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 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 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高潮。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 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 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 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网址: /chinese/newlinks,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 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状态,导致了目前发 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 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 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 合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 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 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 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 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 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 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 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 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网址:.za。)20 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 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 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 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 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 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 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 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 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近年来,发 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 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 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 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 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 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 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 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 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 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基础落后、科技不发 达、社会凝聚力低,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后处境将更加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发 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初“边缘化”趋向还会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