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农业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数字农业的重要性

第1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

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第2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第3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

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第4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中国;农业保险;现代化

1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在沿着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为:通过保险公司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补贴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图1所显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2010年至2019年赔款给付和保费缴交都呈现递增的态势,这为农业经营与生产伫立起越来越坚强的防护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推动保监会降低对保险公司的管费收费标准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紧张,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央财政为了鼓励农民自愿投保,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少农民投保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2012年了《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了农业保险活动,提升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抗风险的能力。2015年,中央政府开创了农险发展新模式——“保险+期货”,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期货市场捆绑,促进了农产品保值。2017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多途径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指数试点,从而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收入制度。到了2019年,以加快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和林草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数字中国”包括了“宽带中国”、大数据、“互联网+”、数字乡村等,在“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民大规模增加,7.72亿的网民中高达7.20亿的即时通讯用户,人均上网时间也达到每周27h的高峰,这表明“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有关数据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化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去年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正在实现跨界融合和全面创新,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发展主旋律。

3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出现私人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产品的现象,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Just(1999)、O’Donoghue(2014)都研究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指出政策性补贴能明显提升农民的购买欲,但在保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生产高风险农产品的农民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同时,O’Donoghue(2009)等人在进行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能增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Yamauchi(1986)通过研究日本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得出,农业保险有平滑收入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能使大部分农户享受农业保险,能使农户在灾害严重的年份提高收入的稳定性。直到20世纪末(1982年)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由保险公司和民政农业部门主导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此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点低、速度缓慢,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到2013年,农业保险渐入人心,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正式形成。但国内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数字中国”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通过知网进行检索,输入“互联网+农业保险”,按主题搜寻,与“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的学术文献仅14篇,输入“智慧农业保险”,按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仅5篇。而“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难以支撑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走向双赢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正视如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行业缺乏专业性人员、农民投保意识不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农业保险亟需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农业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出带有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于淘宝店的网络销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供应要跟得上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市场。基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户,应将农业保险条款设置得更通俗易懂,满足此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业保险产品,防止部分农户面对冗长的保险条款产生误解或增大不信任度。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些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大量的保险信息,钻合作条款的空子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谋取农业保险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亏损而退出农险市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数字化”

4.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农业保险“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形式,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更快更好地推行到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一直制约着农业保险“数字化”的首要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就难以顺畅地实现获取市场信息、保费保额测算和勘测定损等功能。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农村在2016年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7%,但直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普及率才达到59.5%,而农村网络普及率只会更低,这对“数字化”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巨大障碍。4.2农民投保的消极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推广。农民参保的意愿不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与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关。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做到土地集中管理,导致许多农民人均耕地不足,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故不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投保。二是与农民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就能避免遭受损失。并且不少农民认为天灾人祸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为其花费一笔费用。三是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有关。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子女升学和赡养老人等费用后并不充裕,因此他们常常抱着能省则省的思想,不愿意支付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市场运营需要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一款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又会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发展。4.3农业数据获取难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推进进度缓慢,这也间接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难于推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农村无法做到信息实时、实地共享。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第五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现在还无法做到彻底融合,这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设备可操作性并不强且价格高。二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义务教育普及范围不断拓展使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老一辈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制约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的研发离不开科学数据共享。“数字化”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自动理赔,而当前,气候数据不够精密、监测站数量也不够,无法满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发展。

5“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第5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在发展新型农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多,其形式多种多样;新时代对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调时效性,这些都要求农业水利档案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快速实现数字化,为发展新型农业提供便利。

(1)农业水利科技飞速发展,其档案越来越繁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被淘汰,新型的开发项目不再单一地采用纸质材料指导,农业水利的发展,各种软件系统引入到农业水利开发当中,比如水利控制模拟系统,最优渠道控制算法系统等等。在水利治理项目中,其实施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图纸,技术文档,包括工程开发设计图、项目过程档案图片、领导的视察指示文件以及重要会议音像记录等,这些对农业水利开发活动的真实、适时记录具有极强的保存价值,显然,我们不能有纸张去保存,而建立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所以,现代水利的发展需要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与办事习惯。发展农业水利建设,保障其顺利实施,项目的指导与决策是建立在详细的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考察之上。领导负责人,需要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与决策;各个与该开发项目有关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及时获得各种项目信息,并及时准确地给予工作指导;这些都想档案管理的快速与便捷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不断增加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也要求档案的管理者加快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档案的归档、保存、检索和提供利用服务等。提高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力和效率、提供便捷及时的利用方式都要求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必须尽快地实现数字化。

(3)发展新型农业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型农业迅速崛起,农业可开发项目迅速增多,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费时费力,给新型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便。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农业开发档案的录入与管理,可以节省项目开发者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由此,工程进度便能顺利完成,提高了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有着众多的优势,更便于农业水利开发信息的管理与使用,能够为农业水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节约农业水利项目开发的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供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效益。

(1)信息容量最大化。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把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水利信息的数据库当中,而这个数据库的容量巨大,容纳的信息量比以往的纸质档案要大出很多;而它所占空间小,往往几台计算机便可以实现冗杂的信息管理,完全不用像以往那样考虑各种档案的存放空间问题。在农业水利开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录入开发项目的详细资料,以备查阅。并且在开发工程实施之前以及之后,各种与工程相关的资料都可以搜集起来,以信息为特征量,分类存放到数据库中,方便用户信息检索,为所开发的项目提供更好地借鉴。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需注意把档案资料清晰归档,避免文件的混乱不宜查找。在搜集与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整理的时候由于信息容量很大,各种数据资料可以尽可能地详实,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以及长期可读性,以便于对历史资料的查询。

(2)信息利用便捷化。以数字化形式对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以网络中心为依托,实现对开发项目相关资源的共享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中心,建设档案数据资源系统,以网络为基础,用户通过网络连线,访问信息资源。节省了翻阅开发档案的时间,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节省时间、劳力又方便快捷。同时,由于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容量的最大化,因此也使得信息使用者很少会受到信息检索困难,或者是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带来的麻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信息录入过程中就详细地进行分类,并尽可能地录入一切相关并有用的数据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开发项目的设计、实施与应用。

(3)信息保存安全化。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是用数据库、光盘、U盘等形式进行保存,一般不会出现损坏或者其他保存载体出现意外等情况,减少了农业水利开发档案丢失或者损毁的风险。并且数字化的档案在归档、转移、管理以及利用等方面都是通过局域网站、专用网站、互联网等进行的,确保档案在传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者丢失等。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一直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安全性,首先应该保证机房的安全,同时也应该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例如电子文件怕潮、怕火需要保存在防潮防火的地方,并做好防磁与防尘的工作;也要进行数据库的维护,防止网络病毒的入侵;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

三、数字化的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具体措施

农业水利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要以需求为指导,并以方便信息的使用为管理宗旨,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成果、发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管理好开发档案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水利开发资源信息的利用价值。而做好以数字化为依托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档案的安全性与数字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是实施开发项目、引进开发项目、尽心开发项目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开发档案的管理,应该提上农业水利发展工作的议事日程。首先要加大农业水利开发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所有相关人员认识到档案有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人,严格把关农业开发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再次是要对农业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有着长远的统筹规划,不能流于形式或者搞面子工程,将所有的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一个繁琐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要对原有的档案进行一一整理归类并录入。并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完整收入数据库之后也要保存原有档案的完整性。

(2)建设健全的农业水利档案管理体系。开发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创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队伍,这就需要培养起一批既熟悉水利开发项目,又具备档案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可以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等方式培养这样的人才,也可以请专家指导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此外也可以积极向外部招聘农业开发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人才参与到数字化的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来。其次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网络。关于农业水利开发项目的档案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全面并确保其真实性,档案资料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涵盖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记录农业开发项目的内容。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要大,设置专门的用户门户系统,网络的阅读、使用与下载等都能方便快捷。

(3)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开发档案管理的工作像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样冗杂,甚至更为繁琐,在对众多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扫描时要优化扫描仪的参数设置,把握数字档案的资料。其次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也要各种材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需要进行数字化并收入数据库的资料。此外还要对所有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测。同时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不可以马虎过关,导致以后使用上的各种不便,一定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解决。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也会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有着严谨的态度对待农业水利开发档案的管理。

四、结语

第6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三农”知识;数字出版;传播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中央以“三农”为主题,明确要求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广泛传播“三农”知识已经开始受到新闻出版界的高度重视,这对建设新农村传媒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农”知识传播的现实问题分析

1.“三农”出版产品与我国出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根据《全国农村报刊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统计,我国“三农”类报纸,包括综合类和专业类,共61种,仅占全国报纸的3.17%。如果仅是农村报、农民报,则只有17种,占全国比重不到1%,这与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人口相比,差距甚大。由此可见,因受众的经济能力有限,发展资金、扶持政策不足,发行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三农”出版产品与我国出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2.“三农”出版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

目前,我国“三农”读物的主要内容、版面设置、栏目安排过于单一,版式过于传统,时效性和信息量跟不上发展要求,总体给人感觉有些“土气”;各类出版产品形式过于雷同,互相效仿过多,独辟蹊径不足,缺乏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的内容,农村需要的信息不能及时,这种低质量的出版产品很难得到农民的喜爱。

3.发行渠道成为制约“三农”知识传播的瓶颈

“三农”出版产品传统的发行方式主要依靠邮局发行。凭借发行网络广、末梢投递能力较强的特点,邮发方式成为大部分涉农读物普遍采用的发行方式。但首先因受读者群地域分布分散的影响,发行状况不容乐观。其次,邮局发行费率过高,对定价较低的“三农”读物来说,较高的邮发费率大大增加了发行成本,再加上新闻纸和油墨费用的上涨,使得“三农”读物“发得越多,亏得越多”。

4. 农村内部信息流通的社会成本高

我国有逾4万个乡镇、近75万个行政村,数亿农民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村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欠发达,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社会的主流传播模式是以人身为媒介建构的传播网络。在这个传播网络内,血缘、地缘、业缘是其节点,家庭、集市、节日是其中心,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县之间的沟通大都依靠人身作为媒介,电话、传真等现代通讯工具仅是辅助媒介。以人身作为传播的主要载体,无形之中就把农民的时间成本消耗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之中了,客观上加大了农村内部信息流通的社会成本。

二、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传播“三农”知识

从口语传播时代一直到现在的“全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交流工具的进步,信息在传播的速度上越来越快,在传播的范围上越来越广,在传播的质量上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传播“三农”知识,不仅能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展传播内容,还可以消解城乡信息的鸿沟,从空间上降低社会信息交易成本,有效整合知识体系和传播资源,解决“三农”知识在传统传播过程中的障碍,重新构建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路线。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数字出版技术传播“三农”知识,随着政策条件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利的条件。

1.“农家书屋”的建立

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 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地区、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个,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就好比农民自己的图书馆一样,随着这种模式的逐渐完善和成熟,出版产业链上的出版商和技术供应商势必会探索和研发针对“农家书屋”特点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和出版产品,为“农家书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创造条件。

2.互联网逐渐进入农村家庭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消费价格水平的下降,“网吧”已经逐渐在边缘化,家用电脑越来越被广大农民接受并使用,互联网已经可以在农村承担起传播信息和交流知识的历史使命。农民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自所需的知识与信息,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共享,为“三农”知识的传播铺开了新的渠道。

4.电子阅读器的推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读器的价位也越来越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一些针对农民用户的电子阅读器已经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这类电子阅读器预装有各类形式的“三农”读物,携带自由,查找方便。农民只需要购买一个阅读器,就可以免费获得大量知识信息,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内容。

5.手机阅读的流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 681万人,年增长2 220万人,年增长率26.3%。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 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 000多万,年增长率79.3%,远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年龄在18~70岁之间的利用手机阅读电子出版物或游览网页的人数占整个国民阅读人数的23%,其中52%是农民。

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农民群众中最流行的阅读方式,手机“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的功能为“三农”知识传播解决了时间与地域的问题,也成为广大在外务工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手段。

三、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传播“三农”知识的对策探析

1.引导“三农”知识传播方向,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蓝图

“三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点,数字出版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出版企业首先要承担起“三农”知识传播的责任,结合国家政策,引导知识传播方向;其次,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普及虽然解决了农村的部分文化饥渴问题,却造成了都市文化吞噬农村文化的“后遗症”,出版企业要利用数字出版技术,解决当下农村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的生态失衡问题;最后,农村文化建设还要解决农村文化再生产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迁相协调的问题,通过数字出版技术的突破带来整个农村文化系统的更新换代。机制与技术协调发展,才能重建农村文化知识传播的“新图景”。

2.整合“三农”资源,拓宽“三农”知识内容体系

在全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在内容上一方面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同时需要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突出服务性、贴近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农民用户了解农业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需求,更大程度地整合各方信息资源与专家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有效预测,成为基层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民生产投入决策的风向标。

3.扶持和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建立“三农”知识传播的数字出版格局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三农”知识传播的过程会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线电视将会被数字电视所取代;有线互联网将会被移动互联网所代替;手机出版也将会结合3G网络的广泛应用成为数字出版的主流。

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高新数字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了出版行业,而这些技术对于“三农”知识传播更具有可操作意义。

2011年7月“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展出了最新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以及多形态数字出版产品,包括卫星数字发行、卫星影院、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等,这些数字出版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成就。其中,卫星数字发行是利用卫星网络向具有接收和播放功能的用户终端直接投递音像、数字读物(图书、报刊、杂志)、游戏、软件等数字化产品的发行服务,可以实现全国覆盖,服务范围广;直投到户,发行速度快;集约经营,发行成本低;高速传播,发行效率高;安全受控,版权保护好等特点。

出版界业内人士认为,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的“卫星数字发行平台”通过上游数字出版物内容的标准化编码与加密、中游卫星广播传输与网络回传信息处理、下游终端用户版权认证应用以及行业监管平台,最终会建成一个覆盖全国城市和乡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系统。我国的偏远乡镇、农村地区如果架设这套系统,对于我国“三农”知识的数字化传播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社长、副编审)

参考文献:

[1] 王宏,陈小申,张星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许宝健.调查三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7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大力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努力让农民看到、看好电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事关我国农村农业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伟大历史任务。去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都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入手,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农村电影放映新路子,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农村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电影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在农村社会和农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影不仅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随着农村广播电视和录像放映的逐步普及,给农村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是电影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仍然是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农民对电影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是越来越多了;对电影放映质量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是越来越高了;农民群众希望看到内容新、质量高、品种多的好电影,渴望享受到具有良好视听效果的优质电影服务。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电影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看电影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三)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也是电影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扭转了农村电影持续滑坡的局面。截止去年底,我市共有农村放映队533个,电影放映从业人员605个,其中市电影公司直属放映队42个,放映员62人;乡镇集体放映队101个,电影从业人员114人;私营个体放映队390个,放映从业人员429人。去年共放映48306场(次),其中放映故事片22727部、科教片3017部,观众达5104.67万人,发行放映收入231.372万元,为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和回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机制不活,供片渠道不畅;二是投资过少,基础脆弱;三是农村电影科技含量不高,放映队伍不稳定。以上这些问题和矛盾使农村电影工作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农村电影体制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和十分繁重。今年,国家和省上将我市确定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市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大好机遇。在这次试点工作中,国家财政将向我市支持1236万元(其中包括市级卫星接收设备和各县区市数字放映设备,全市每个行政村一月一场电影场次补贴)。同时市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决定拿出一定资金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每场补贴44元。各县区市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巩固农村先进文化阵地、提高执政能力、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高度,从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和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大局意识,把农村电影改革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摆在重在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全力加快农村电影改革步伐,提高农村电影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为全省农村电影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4月份,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由、广电总局、文化部等八部委办联合制定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国家决定今年在8个省先行试点,明年在全国推行。我市是国家和省上确定的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广电总局《方案》明确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提出了试点工作的6项任务:一是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三是大力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五是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六是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这六个方面既全面、又具体,只要按照这个要求认真、扎实地推进,试点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实际,我市试点工作应具体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进一步活跃和发展集镇影院放映。今年国家为我市农村投资补贴新建和改造5个农村固定电影院,各县区市要结合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在集镇固定电影院建设上探索“三个一批”:即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和置换一批,每年建设和改造1—2个乡镇示范电影院。今后,新建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时,必须配套建设电影院。市文化局要结合实际制定建设标准,加强督查,从严把关。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电影放映场所建设改造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对县、乡原有的影剧院、录像放映厅等场所加以充分利用,更新内部设备,不断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赶年底完成22290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

(二)大力培育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要从创新机制入手,加快市、县两级电影体制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放宽农村电影市场准入条件,鼓励乡镇放映队和个体放映队积极参与农村电影放映;鼓励社会多元资本投资农村电影,并与国有电影单位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发行放映,进一步活跃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放映规模化发展。要坚持室内放映与露天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低价有偿放映相结合,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努力消除空白点,方便农民就近看电影。

(三)建设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体系。要加强以“三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构建设备配送网,负责数字放映机投放及其技术支撑和维护,流动放映车和放映大棚等设备的供销配送,二是构建节目传输网,负责数字节目的网上订购、接收入下载、分发,以及节目的放映管理;三是构建技术培训网,负责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升级服务。形成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覆盖广大乡镇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数字电影服务体系。

(四)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公益性放映是农村电影放映的主要形式。各县区市要加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的普及放映,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点。公益性电影由政府购买场次,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比例承担。要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妥善解决学生观看影片的费用问题。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放映知识性、实用性强的科教片,推进科技兴农,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五)大力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各县区市要积极制定农村电影扶持政策,努力推动“影企联姻”,培育开发农村电影放映广泛经营。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争取通过单位或个人赞助等方式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积极开拓农村节庆、婚嫁等文明礼仪活动和城市农民工电影放映市场,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影院进行低价售票放映。对影企联姻、红白喜事等形式的农村电影市场开发业绩,县区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三、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

数字电影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电影媒体,与传统胶片电影相比具有视听效果好、运营成本低、节目传输快、管理信息化和有利于版权保护、环保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电影发行周期长、放映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已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搭建起了全国农村数字化放映的运营平台和监管服务平台,开发出了利用卫星传输适应农村放映的DMS数字放映系统,经过在浙江台州等地初步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带动了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机制、观念、运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动了农村电影事业发展。按照中、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农村电影放映试点要在8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9月份开始数字电影放映试运行。

当前,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我市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组建咸阳市数字电影有限公司。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原则,专门负责全市数字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工作。市文化局要赶8月底前完成市数字电影公司的组建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及早开展相关业务。同时,要尽快完成数字电影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任务,完善配套设施,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国家数字电影中心进行信号和业务对接。各县区市要尽快确定人员,配备设备,积极参与院线公司运营。要通过组建院线公司,整合市、县、乡各级各方面的电影资源,并大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经营,形成上下贯通、资本连接、覆盖到村的发行放映网络,实现规模化经营。市文化局要加强对院线公司的监管,督促其制定合理的放映计划,确保院线公司完成好政府采购的放映任务。

(二)完成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布点工作。数字电影放映布点要以市为龙头,县区为纽带、乡镇和村组为基础,市上组建数字电影接收、发行中心,各县市区组建数字电影服务站,每个乡镇要组建1—2个固定数字电影放映点,全市共组建数字放映电影服务站13个,组建固定电影放映点182个,组建农村流动放映点3715个,国家为13个县和182个乡镇统一配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各县市区要按照市上统一安排,于8月底完成组建布点任务,9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全面展开。

(三)建立数字电影放映队伍。各县区市要以原农村电影队为基础,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各放映队要以市院线公司为发行放映主体,实行连锁化经营。各县区市要按照市上统一安排,尽快完成数字电影队组建和数字电影机投放工作。数字电影放映员优先从原电影队选聘,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数字电影发行业务人员和放映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数字电影放映工作顺利实施。

(四)严格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政策界限。国家制定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地区农村数字电影试点放映实施细则》对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相关政策作了明确规定,总的要求是,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目的是让农民看到、看好电影。凡政府购买、计划内实行补贴的数字电影放映场次,放映队不得向农民收费;农村公益版权的数字电影,只能在县城非专业放映点和县城以下农村放映,不得在县城影院或县以上城区放映。各县区要在确保农村公益性放映场次的前提下,鼓励数字电影面向市场扩大经营,跨地区经营,引导、扶持其采取售票、包场、影企联姻、广告经营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增加创收。数字电影放映要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组织好“电影下乡”和主题放映、公益放映,重点放映好各类科教片、爱教片。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和打击走私、盗版影片、音像制品进入农村,为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四、加强领导,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把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这件事关农村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要统筹兼顾。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电影改革和发展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到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到考核干部的内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国家、省上要求,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张志军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秀英和副市长王建国任副组长,文明办、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文化局、广电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咸阳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市要按照要求,抓紧成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要制定方案。我市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依据国家和陕西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已制定下发了《咸阳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刚才大家学习了这个方案,各县区市也要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本地的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好的,要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方案,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推进步骤及具体措施,包括放映点的布局和类型规划、购买设备和场次的计划、年度一村一月一场的放映计划、发行放映主体培育特别是院线公司的组建计划、具体的监管措施等。方案要有可操作性,要认真处理好公共服务与市场运营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数字放映与胶片放映的关系、数字电影公司与市县电影公司之间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推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事业步伐。

第8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总之,在经历了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时代以后,电视朝着数字化和高清晰度方向向前迈进,模拟电视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引退。广播电视已步人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地面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地面数字电视除了提供娱乐、学习、多媒体等公益服务之外,其普遍性、可控性和抗毁性还被视为国家公共信息的安全设施之一,使之成为紧急情况下动员国民最直接、最可靠的政府喉舌。

一、挖掘农村潜在市场

发展高清电视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点项目,它顺应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是一项惠及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广电产业升级、拉动国内需求的优质工程。所以,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应积极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地面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推广主要来自市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在数据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可以做到便携接收和移动接收和固定接收,因此它能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观看电视节目,所以,它在农村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除此之外,广电集团在产品设计前,应一如既往的坚持积极征求广大民众、农民的需求、意愿,积极下乡调研,了解农民的收入状况,承受能力,尽量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来设计产品,制定价格。

二、激发农民的有效视听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呈现出高度细分的特征。消费者的实力在增强。一方面,以网络、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媒体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寻求,消费者对信息和产品的需求变得积极主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本身变得更为个性、更为多样,即使是同一年龄、同等收入、同样性别的人,其需求仍然千姿百态,消费者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具有特性的个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开始要求特殊的产品、特别的配送体系和沟通渠道,而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性和反馈率低的先天弱点,使得大众营销广告的效果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以消费者为导向已经成为市场趋势,消费者追求更为人性化和更有人情味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再被当做枯燥的数据分析中的普通一分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稳定、亲密的互动沟通关系,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并据此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应积极主导数字过渡计划,建立对数字电视的管理体制,做好宣传推介活动,消除农村用户疑虑,提高数字电视的家庭拥有率。以高清电视和多频道服务为切入点,激发受众的有效视听需求。增加农业科教频道、科普频道等,满足农村用户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基于大众传媒的营销方式不再能够满足现实的营销策略需要,需要有大的突破。

三、推动数字化继续向纵深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333个地级市中,已有42.3%的城市启动了整体转换工作,15.9%的城市完成了主城区的整体转换工作,数字电视用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约有60%的有线电视用户分布在2 861个县。因此,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数字化将向二、三级城市纵深发展,更多的县城、农村也将启动数字化整体转换。而在已经完成整体转换的城市,业务和服务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转换工作应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圈依次进行,达到覆盖率高,服务面广,覆盖人口不断增加的宏观目标。

四、结语

发展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是面向新世纪广播电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广播电视的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也是实现广电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是摆在我们广电人面前的一次重大机遇。要想在中国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网络化,我们就应积极总结过去十几年间有线电视在农村普及的有益经验,积极借鉴国外数字化过程的有效经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争取基本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的目标,惠及百姓,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兰馨.数字时代省级电视频道包装设计形式研究.湖北工业大学,2012

第9篇:数字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