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数字文化艺术全文(5篇)

数字文化艺术

第1篇: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进行推广和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使用者随之变得愈来愈少;而使用图文并茂、音像兼备、鲜活生动、直观全面的数字形式档案的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优势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信息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档案信息形态,能够将多种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互相连接。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使用,从而实现了社会共享文化艺术档案资源[1]。目前,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

1.1能够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有效使用率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存与记载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在不动文化艺术要案的母本的情景之下开展虚拟环境的传播与演示,同时还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此同时,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特点是传输面积广泛、使用快捷等,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1.2更好地保存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档案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抢救与保护遗存下来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使用现代化科技诸如文字、摄像与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真实且系统化地保存我国珍贵、濒危且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从而建立起文化艺术影像数据库,是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由于物理性老化和保存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果不加以有效且及时的抢救保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采用计算机科技制作这些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副本取代其“母本”供人们使用,可以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损坏[2]。

1.3更有效地规避安全风险

采用异地保存多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行动给文化艺术档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损坏。

1.4使档案库房紧张的保存空间得到极大缓解

对于逐渐增加的非永久性保存的文化艺术档案,能够采用数字化信息文本对其进行存储,可以更好地缓解档案库房的存储空间的压力,从而实现空间的有效使用。

1.5使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工作更加简便

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替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本,用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流通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实物的流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达到移交期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与使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务量极其繁重的阶段性基础工作,其中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扫描、图像的处理与保存、目录建库、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必须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规范,如此才可以保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高质量与规范性。[3]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2.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则,对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实施可行性的分类研究。确定前期实施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以及确定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计数字档案划。其次,筛选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实物,做好诸如档案的规格、大小、清晰度、数量与易破损等方面的处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清点、检查以及登记等。最后,必须做好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批量资料的存储与复位工作。以此来保障文化艺术档案的母本资料的安全。

2.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采集工作就是把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格式转换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资料的状况,采取相关的技术保护手段,对于不同材料的规格、纸张质量、字迹与字体的大小、清晰度以及在扫描时的灰度与色彩的调节等都必须要掌握好,同时也应该对未来的使用效果进行思考。以上可以防止在处理的过程是出现过度纠偏、压缩、防污与降噪等现象。2.3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就是将录入数据库中的内容实施验收、排序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提高后续的管理与对外使用时检索的效率。把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检验,检查其是否已经收录完整,档案资料的标题与录入的主题名是否符合、分类正确与否;与此同时数据是否标注清楚时间、内容以及物理途径,资料是否存在遗漏等[4]。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对照着档案的“母本”实施验收、校验,以此保障所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如余姚市姚剧团针对曲谱等创作类的特殊艺术档案,则要求原作者或是专业从业人员对现有的纸质曲谱做重新打谱后一并保存,提升了数字档案质量和查询、利用效率。

2.4文化艺术档案扫描数据的保存

文化艺术档案的文件通过扫描与摄像处理以后,应该以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经过扫描与校验之后的文化艺术数据需要按照设置的路径与条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存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存之后的内容位置,并且及时调阅审查,以此规避在录入过程中出现存储位置的错误。

2.5建立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介质、管理系统与处理对象的整体,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与软件组成。当前的数据库可以分为非关系式数据库、关系式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其中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具备诸如数据存量大,类目设置方式多,可以综合表现与处理等优点,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使用与开发价值。

2.6文化艺术档案的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

要对数据库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查验,保证每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和艺术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内相应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此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目录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数据录入验收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和数据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有直接关系。录入完成以后,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数据进行检验,也就是检验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目录数据库、影音库与文字库等多方面。抽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以上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备份。有效的备份不仅能够保障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把另存的素材重新拷出,同时也可以保障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备份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5]。

3结论

总之,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成熟为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安全。而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自身对单位业务对象的文化艺术特点的研究和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除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数字化管理与实体管理机制,以此能够更好地保存与传播文化艺术档案,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菲.数字化背景下戏剧档案整理的价值路径[J].兰台世界,2020(10):90—92.

[2]赵一荣,梁媚.数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名人档案收集研究[J].兰台世界,2019(05):63—66.

[3]宋雨桐.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05):30+32.

[4]翟菲.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18(04):33—34.

第2篇: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共享变得方便快捷。档案是各种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的第一手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艺术档案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将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推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成为档案管理机构重点研究的课题。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工作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从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入手,介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和主要功能,以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1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判断该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满足时展要求。文化艺术档案就是文化艺术机构或工作者在实施艺术创作、演出、教育及社会文化工作形成的,记录具有保存意义的各类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的珍贵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传。传统艺术档案主要以纸质、声像和实物记录等为载体,存在档案信息利用率低、保存档案容易受损、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存储方式和载体有所改变,借助计算机实施各类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等方法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载体的形式及存储空间产生一定的变化。如何让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发挥最大应用价值,有效管理新型电子档案信息,促使这些档案为艺术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成为建设数字化档案重点关注的内容。

2档案数字化的内涵及建设内容

2.1档案数字化的概念

数字化是指采用0和1两位数字进行编码,从而表达相关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档案数字化换言之是指档案信息化,使用数据库、高速扫描等技术将声像、纸质文件等传统介质或已归档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其系统组成具有明显序列的档案信息库。什么是档案数字化?杨公之编制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一书认为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档案管理活动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管理、处理档案信息资源。换言之:档案数字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遵循现代管理学理念,开展一系列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交叉使用的工作模式,充分挖掘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提升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果。实施数字化处理后,文化艺术档案能有效提升计算机检索速度,改善档案库过于紧张的情况。同时,数字化档案能降低频繁使用档案原件导致材料磨损的情况,有效丰富信息资源的内容及数量,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①

目录数字化;②档案全文数字化。档案目录主要作用是规范档案著录标引,并合理设计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档案数字化根据扫描录入方式,并为其设计合理的目录索引或采用光学字符技术判别存储信息的内容。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根据档案自身特点和档实际情况,建设数字化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数字化档案资源是指采用数字技术把馆藏中各种档案信息和接收归档的电子档案,也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具体途径如下:①开发并汇集档案馆原有的纸质档案为三次文献信息,借助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网络中;②借助数字照相、扫描等技术对原档案实施数字化处理;③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过程中组成规范的电子文件。

2)建立数字化档案数据库主要功能是存储、维护、处理档案信息,该数据库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和数字目录中心等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就是在互联网上、传递数字化档案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档案馆与国际互联网实现连接,确保各个区域的使用者均能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能够远距离检索网上开发的国内或国外的数字化档案资源。

3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依靠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随着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推广,必须创建一种高素质、分工合理的档案管理团队。档案管理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档案数字化建设成败,档案数字化建设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管理人员必须熟练将上述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因此,文化艺术档案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熟练利用各项信息工具。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自我完善,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和运用技能,确保自己能熟练运用各类现代化信息工具,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档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2)准确鉴定档案信息的有效性。作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档案利用者,这也是用户评判评价档案机构信息服务的主要标准。信息化环境下,档案信息具有份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鉴定评估能力,准确判断、鉴选并分析档案信息,从而为利用者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内容,为其提供最佳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不但要快速、及时获取档案馆存储的信息为利用者服务,而且也充分运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引导利用者获取大量档案信息。③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档案工作不仅服务性较强,也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这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确各种档案保管期限、分类立卷、汇编等内容,确保各个环节准确无误的落实到位。

3.2建立档案信息的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交通法规”,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必须依赖各类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支持,根据国家档案部门制定统一、规范标准设定管理目标,确保各类案卷的完整化,检索更加方便。推行档案馆规范化管理应加强档案管理者和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1)规范档案信息著录

档案著录主要由著录原则、项目、文字、来源、主要规则、标识符号等内容,档案著录是创建档案数字化数据库的第一步。借助著录把文件的内容和形式完整记录下来,组成数据条目并将其录入计算机,组建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著录必须遵循统一规范的原则,防止发生同一事物或同一人物出现不同名称,不同的事物或人物却存在同一名称等问题,使得同一检索条目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严重影响档案检索的效果。

2)档案信息存储的规范化

目录档案信息一般采用硬盘进行存储,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多,为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必须采用统一的存储载体。如果以光盘为主要存储内容,必须将光盘当做档案信息保存载体展开研究,并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3)选择合理的软件开发技术

档案数字化建设就要采用计算机对传统档案实体信息及管理信息实施辅助管理。一个规范的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应具有收集、编目、鉴定、检索、开发利用等管理能力,这并非简单的模拟手工作业,而要依据档案管理的各个业务工作流程,结合计算机硬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模式。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时时更新已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把原有的数据库转入新的信息平台中并投入使用,为高度共享档案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4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总体原则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小组领导下,统一规划并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创建包含纸质档案、电子文档为一体的综合性档案管理平台。本次建设以内网运行为基础,创建小批量纸质档案智能归档管理、分级管理把纸质文档、办公系统文档归纳为一期管理目标。借助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加强各种互联网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4.2系统总体框架

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档案数据库、档案分级共享管理系统、安全保障及应用系统组成。

1)建设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及档案管理系统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对词汇、表格、数据等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库能够存储综合的档案数据信息,管理对象主要由科技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内容,数据库可以执行档案的所有管理环节,并兼容各类不同介质的档案,如:电子档案、图片、光盘、纸质档案等。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数据库包括Oracle、DB2、Sy⁃base等,依据档案已有的库存及10年内增长情况综合分析,选择MSSQLServer200版本即可满足建设需求。标准档案数据库设置在该机构的网络中心,运用原有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软件,与新时期档案管理各项要求相互结合,组建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和数据接口中心,从而实现日常文化艺术类文件归档、查找、整理等操作需要。MSSQLServer不仅满足档案数据条目和原文存储数百万条以上的要求,也不会因数据冗余导致数据库运行缓慢,完全满足文化艺术档案馆发展要求。

2)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

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设置在档案馆专网中,借助C/S与B/S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C/S程序借助VB、VC++,B/S程序利用ASP开发平台,可以与主流服务设置无缝集成,达到最佳的控制和管理效果。C/S程序有利于管理人员前期分析纸质档案信息、加密和自动入库,有效解决历史档案信息和纸质档案存在的管理问题。B/S模式为所有访问档案的的人提供身份认证平台,访问者通过浏览器完成历史档案的查询、浏览等操作。

3)建设分级共享管理系统

档案分级共享隶属于系统内部权限控制范畴,主要用来识别访问者身份,合理分配相应的访问范围、下载控制等等。安全保障系统是保障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正常、合理使用而设计的操作规范。任何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主要由复制内容、打印内容等信息,防止出现违规使用和恶意攻击的情况出现。为保障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的连续性,该系统开发主要借助主流的开发技术,使用.net和SQL数据库进行操控。

5结束语

总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成为国际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文中以档案数字化为研究依据,设计文化艺术档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管理系统,以期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做出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注意的几点问题探讨[J].兰台世界,2013,23(8).

[2]梁景芝.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风险和控制[J].档案管理,2015,21(6).

[3]许雯.档案数字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卷宗,2014,17(4).

[4]陈丽亚.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一点认识[J].机电兵船档案,2014,9(1).

[5]王丽魁.浅析如何正确认识档案数字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3,13(z4).

[6]陈镭.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3,17(7).

[7]涂华.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4).

[8]张秋菊.档案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J].电子制作,2015,9(2).

[9]王为.公共文化视角下档案、图书及出版的数字化融合[J].出版广角,2015,15(8).

[10]张姝.基于知识元的云南民族文化数字化档案资源构建研究[J].云南档案,2015,13(5).

[11]欧阳慧芳,胡春燕.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构建[J].山西档案,2014,9(2).

第3篇: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阳山;文化艺术;数字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5次被提到,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已锐减为271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200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1]为保护传统村落,2012年12月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先后4批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保护名录;[2]2017年5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建村〔2017〕109号文件,公布2017年、2018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3]阳山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据《湖湘文库: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村落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4]盛于道光年间,距今约500年的历史,现为中国十大古村之一,[5]现存古建筑80余栋。阳山古村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多为两进三间厅堂的宅院式建筑,均为木砖结构的两层楼,建筑的整体构架处处体现出儒家的“中和”思想,将民俗文化与古典建筑完美融合。阳山古村2016年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1对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收集与存档

1.1查询相关书籍、访谈村里老人,了解阳山古村历史文化

清朝王闿运的《桂阳直隶州志》,段广慧主编的《中国郴州古村》,村里的《何氏宗谱》对阳山古村的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将原始文字资料用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对村里老人进行访谈,了解老人们对阳山古村历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整理访谈记录,一起存入阳山古村历史文化档案。

1.2运用照相机拍摄阳山古村落现存的建筑

运用佳能单反相机对阳山村的建筑风貌、装饰艺术、建筑布局、生态排水系统等进行图片收集分类整理;对收集的图片进行文字分析,用Word编辑,图文并茂;全部归入阳山古村建筑艺术档案。

1.3运用摄像机拍摄阳阳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建筑

运用索尼摄像机对阳山古村落进行视频拍摄。首先从阳山古村历史入手,大场景切入,村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停水结村,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和”,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然后从生活场景带入,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特色产品3个角度拍摄视频。

2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复原与修复

2.1将拍摄的照片在AdobePhotoshop进行修复处理

首先,因长期日晒雨淋,很多建筑装饰艺术已经破旧,在AdobePhotoshop里打开照片,运用工具里的污点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进行修复处理。其次,有些装饰艺术在室内,光线不充足,视觉展示昏暗,在AdobePhotoshop里运用调色技术,即图像调整中的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自然饱和度等进行调色修复。再者,有部分装饰艺术在高处或顶部,拍摄有透视效果,这时需要用到工具里的透视裁剪工具,将其进行视觉复位处理。最后,有部分因光线昏暗和距离比较远的拍摄照片,综合运用滤镜中的USM锐化、调整中的亮度对比度、工具中的修复画笔工具等进行精细加工修复。

2.2复原处理破损严重的建筑装饰艺术

有部分建筑装饰艺术因破损太严重,已经无修复的可能,可以运用AdobePhotoshop工具中的画笔工具、橡皮擦工具、模糊工具等进行重新绘制;也可以利用wacom影拓手绘板在EasyPaintToolSAI(漫画插画绘图软件)或AdobePhotoshop进行绘制;还可以在3dmax中建模、渲染,可以导出立体平面图和立体环视视频。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图形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阳山村的本来面貌。将收集整理的文字、照片、动画、录像等进行分类归档,建立数字化的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档案。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保护工作,也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

3深入挖掘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内涵

第一,桂阳县早在18000多年前就有古人生活繁衍,属于“龙泉文化”的分支,史称“千年古郡”“楚南名区”。神农帝从中原南迁至湘南,在此传播了农耕文化。阳山与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是,阳山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村落。第二,阳山古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在结构上融入了“中和”的儒家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青山环绕,秀水萦回。房屋布局错落有致,装饰艺术精雕细琢,从排水处理到建筑的通风采光都是村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怀抱”。第三,阳山古村何氏族人崇文尚武,求和睦,名礼仪,事农桑,有“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民宿风情的“活化石”。自发设立的“宗源会”——族脉,确保优良祖风的承载宗源会续;“救婴会”——救女婴,不让女婴被抛弃;“禁戒会”——治理村风除祸害;“重九会”——解危济困,也就是慈善会;“义学会”——育人才学子不论贫富,唯才是举;“女儿会”——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宣扬男女平等的六会治村,体现出勤学务实、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德恶杨善的社会美德。目前,“六会”的石碑依然整齐排列,时时提点子孙后代的言行。六会治村都是村民自治组织,都是因为各种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且以公田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从阳村的这种村民自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民主、和谐的先进理念和阳山古村数百年的文明和谐史。阳山古村可谓古代“和谐古村落”的典范,同时也以其古朴的民居建筑以及和谐的民俗民风,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第四,阳山古村人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老人们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非常健谈。“孝廉方正”“学海渊源”“声震骠骑”“佩印堂”“经研第”等都是阳山古村人读书以博功名的成果。阳山古村人虽崇尚功名,但不执着于功名,认为修身、齐家、治国才是读书的根本。在阳山古村的屋檐下都能看到以经典名篇为主的书法、壁画等风景交替呈现,展示了阳山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以及文化深厚的内涵。第五,阳山古村也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或大型节日在太极广场举行娱乐活动;一年一度的阳山村大会举行,成年男女均可参加;村中大会香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何氏祠堂举行,每家每户均参加;每年二月初二是“老人节”,各家各户均参与其中,为5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一顿丰盛的美食,举行集体娱乐活动,庆祝老人们的高寿。

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传播文化,实现文化自身的功能与价值,同时依托阳山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加强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第二,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政府和民众的文化交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过程交流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渗透。充分利用古村本身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古村特色,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和发展,能够带动古村落的发展,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做好旅游的同时,宣传和保护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湘南民俗风情和“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让阳山村人更具文化魅力,阳山古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对展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一个村落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阳山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要突出文化挖掘、故事的整理、包装宣传和策划营销等,构建“居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旅游购物”三位一体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古村落。第四,宣传古村落文化,利用新媒体的碎片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用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宣传。阳山古村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村落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礼仪节日等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等数字化让其“活起来”,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扩展人们的思维,又能开阔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吸引受众,达到有效的文化传播,引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第五,古村落是一种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以及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古村落的共同发展。对古村落建筑群及周边景观进行合理保护与修缮,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通过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建筑,更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传播到每个人的身边,吸引周边的游客来古村落,了解古村落,发扬古村落文化遗产,从而将传统的部落引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六,近年来一系列不恰当的措施导致大批古村落遭到破坏,甚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古村落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便不复存在。古村落的损坏,既有自然因素的破坏,也有人为因素的破坏。一是自然因素的破坏。古村落一般都有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由于风霜雨雪的侵蚀,再加上古村落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土木质结构组成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建筑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差,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二是人为因素的破坏。包括建筑性、生活性等的破坏。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古村落,房屋的翻新和修缮,使用新的建筑材料都是改变古村落建筑风格的因素,还有人口的流失导致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出现空巢现象,使古村变得没有生活气息,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因此,新型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可以弥补传统保护的不足,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古村落文化保留的时间更持久更安全,也能促进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古村落都是多元化的,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启动和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古村落。

5结语

第4篇: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由于河北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性,做好河北民间艺术资源工作是极为关键的,然而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来看,有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第一,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涉及艺术的传承,而民间艺术的传承则需要后人的支持和认同。当前由于无人继承,而导致传统艺术的失传和流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从事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热情和支持也变得更少。第二,民间艺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上的保障都不够完善,由此导致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民众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大力支持,而是对艺术的认识不深,很难真正重视民间艺术的珍贵性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三,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影响更为显著。经调查发现,河北民间传统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现代日用品的普及,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实用性变得越发不明显了。另外,除了少数的几处古建筑得到了重点的保护,其他绝大多数建筑都被现代房屋所替代了。再看民间艺术表演,由于其内容的历史性,也多为失传,而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表演,其内容的丰富性也大为降低,艺术形式更是呈现出单一的趋势。

二、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网络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借助网络和计算机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2010年,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中,这就表明了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可行性。对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也是一样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和云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当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数字化保护手段在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数字化保护可以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

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由于涉及面广,而且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所致保护成本较高,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而且需要周期性的维护和保护。而数字化手段则可以免去这些困扰,数字化的实现可以极大地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形式,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二进制的信息。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互通,经过信息化处理后,就能够将所需要的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中,而且便于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既省去了举办艺术展馆的成本,也降低了文化资源保护的成本。

2.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

民间艺术的失传很大原因是后继无人,主要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不了解以及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不够。而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民间艺术的保护,可以将民间艺术资源与网络相关联。通过网络这一有效的媒介,能够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利用数字化手段,民间艺术就能够在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工具中查询和了解到,当代人很容易就能够认识到真正的民间艺术。随着推广程度的加深以及宣传手段的丰富化,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就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目的。3.便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后的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通过信息化渠道,既能实现传统艺术的推广和宣传,也能够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交流。民间艺术要想传承下去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既适应时代的变化,也不会失去原本的文化气息。所以,只有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才能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促进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经过数字化手段处理之后,有利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也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极为必要,也迫在眉睫。为了保护好珍贵的文化资源,就必须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用新的技术方法来开展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相信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可见,数字化这一手段就是理想的保护方法。在形式上,数字化保护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建立数字博物馆、文化资料库、艺术交流平台等;在内容上,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容纳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实现与现代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所以,数字化保护方法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而要实现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良好维护,关键还是要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

1.民间艺术资源的收集

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第一步,是要大范围地收集民间艺术资源,这就需要对文化发源地和文化之乡等处进行仔细的调查。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艺术的内容,即传统文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而且也要关注民间艺术的多样化形式,如社会风俗、社会礼仪等,这些方面同样洋溢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将民间节庆时的场面拍成纪录片,并储存在计算机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记录也可以采用数字化记录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将珍贵的传统民间技艺保护起来。收集的过程中要详细而且全面,要将民间艺术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小到一件手工艺品,大到一次节庆场面,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2.民间艺术资源的整合和分类

收集后的丰富民间艺术资源,要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分类,由于艺术种类繁多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分类和整合是极为关键的。一方面,整合和分类文化资源是为了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利于后期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在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化保护的过程中,整合和分类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仅要将各种艺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储存,而且也要有规律分门类地进行储存。比如,就民间艺术这一大门类而言,就可以分为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形式艺术、习俗文化等多种门类。因此,整合和分类有利于系统地认识和保护好民间艺术资源,而且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整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3.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第5篇:数字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管理;价值

1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国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大部分研究工作只是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建设上,对于数字化公共管理所开展的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公共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数字媒体技术的飞跃式技术使得博物馆改善了硬件设施和装置,实现了智能化建设。如今的博物馆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其价值的固有认知,其现在所发挥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还发挥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博物馆价值的界定应该如何取舍与明晰,需要充分地考量大众与博物馆所存在的关系来确定。较之于传统的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融入了虚拟现实等诸多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博物馆的智能化、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高,生活水平的增强促使人们愈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需求也在逐渐地增长,这种现象在某些角度上分析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大幅度运用,文化遗产的传播彻底打破了原来传播模式存在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传播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与之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雄厚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也为文化遗产传播指明了方向。如今,博物馆是我国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媒介,虽然现在博物馆内部已经融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元素,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文博系统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便是数字博物馆,与之同时,数字博物馆也是未来文化传承的主流渠道。除此之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能够按照消费文化的实际需要完成信息的顺利传输。当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是文化传承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使得文化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能够大幅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

2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所领导的公共机构,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运用科学的经济、政治等一系列手段对社会进行治理,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便是日常的具体公共事务,这也造就了公共行政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政府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来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增强政府管理效能。因为文化遗产具有其历史背景的烙印和政治属性,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政治价值,彰显历史风云变幻之中古代先贤们的先进政治理念和方法。但是借用传播文化遗产的名头来发挥政治价值和目的,便是绑架和利用文化遗产的不可取做法,在实际中要明确禁止。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必须要建立在对其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只有能够保住传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初心,方能够端正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方向。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以之为基础开展公共管理工作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文化遗产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穿越了历史发展的波涛洪流被时代铭记下来,是一种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无形资产,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入都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此问题,政府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条例,希望能够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扩展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充分引进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在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大前提下,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今后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以及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参考并且可以有效弥补如今相关领域对于该方面研究的欠缺。

3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应用策略

3.1加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

一是建设多元化信息技术平台,能够增强公共管理效率。随之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政府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所具备的重要意义采取了十分重视的态度,就一部分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和保护。近年来,经过有效的考核,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被挖掘并保护起来。为最大效地的彰显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所具备的卓越价值,就必须要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入,紧跟时代的潮流更新和改进硬件设施,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落后以及网络尚未全面普及的地区,要切实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投入,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数字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在信息技术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微信、qq等交流平台被人们广泛利用。这些app为政府构建公共管理平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媒介,除此之外,还可以保障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公开化透明化,以便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随着大众越发追求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政府必须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来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政府在执行公共管理事务时已经借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技术,这也需要专业的精通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才能够使用数字化技术设施,然而,在实际中政府部门普遍缺乏这种兼具公共管理能力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人。为有效解决上述现象,政府必须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政府有必要采取校企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校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借助于企业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发挥提供一个有效的媒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展现提供优秀人才支撑。

3.2增加政府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政府就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该数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建设数字博物馆等方法,截至2019年,我国现建立完成了13个省级数字文化馆。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较之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存在着诸多阻力。这主要是因为东沿海地区的政府资金比较充足,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制定宽松的政策扶持,拓宽其融资渠道。

4结语

世界范围内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分析和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普遍不多。随着近期国内在数字化共服务能力上取得的突出性成果,加强数字化公共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在公共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83-87.

[3]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