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

第1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营销;对策;世外桃源景区

旅游业因其市场需求大、发展速度快、行业前景广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景区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处在旅游业的核心地位,因受到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遍地开花,从而加剧了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同质景区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景区发展除受到自身硬件设施、区域条件和服务水平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景区的营销策略。在很长一段时间,传统的营销手段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营销一般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网民数量增多,网络营销因其灵活多样、成本较低、效率高、辐射面大等特点日益成为了景区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极大地扩大企业的营销范围、提高了企业营销的效率。网络营销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内外于20 世纪 90年代开始了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工作(谢露,2012;陈才等,2011;黄贵成,2011;柴寿升等,2010;霍荣棉,2010;巫江,2006;Lin,et al,2006;Raventos,2006;杨永芳,2005;龙雨萍,2004;Wang,et al,2002;李祝舜等,2002)。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手段和策略等方面,但对一个具体景区的网络营销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因此,选择旅游发展成熟区域的景区进行网络营销研究,有利于通过示范作用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

1.阳朔世外桃源景区概况

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始建于1995年,是一个集山水、田园、民俗于一体的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境内,距桂林市区45Km,距阳朔县城15Km。主要由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等景点组成。自建成营业以来,景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12月,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1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3年11月,指定为当年中央电视台CCTV模特大赛外景地;2003年12月,被评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旅游目的地;2004年4月,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8月,被评为广西首批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2007年4月,成为《康美之恋》拍摄地。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搜索、网站内容分析、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首先,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研究景区营销现状的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游客基本情况、游客获得景区信息的渠道、影响网络营销的因素等,并于2013年3月在景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其次,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在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和去哪儿、艺龙、携程等综合旅游网站搜索阳朔世外桃源景区的相关信息,同时利用百度、谷歌、有道等搜索引擎进行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关键词的搜索;第三,对景区网站功能和网站视觉效果等内容进行分析;最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根据表1调查样本的年龄集中在19岁到30岁之间;职业以学生和企业为主,占样本总数的41.4%;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约占70%。据此判断世外桃源景区的游客中以中青年、白领阶层为主,收入相对较高。这一群体是我国目前使用互联网频率比较高的人群。

3.2 游客获得景区信息的渠道

根据问卷调查,目前游客获知世外桃源景区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在跟团旅游过程中旅行社导游有推荐;其次是通过网络搜寻,第三是经亲戚朋友介绍;而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渠道了解到阳朔世外桃源景区的游客则相对较少(图1)。说明世外桃源景区游客获知景区信息的渠道仍然是传统方式为主,但网络媒体已经开始逐渐取代报刊、电视,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以亲戚朋友介绍获知景区信息占有相当高的比例(33.3%),景区在注重网络营销的同时应重视企业形象塑造,以求达到理想的口碑传播效果,并进一步加强与旅行社合作保持较多份额。

3.3 景区网站推广效果

Alexa网站是一个相对权威的网站排名、流量、访问量、页面浏览量查询系统,该网站每三个月公布一次最新网站综合排名。这种排名的依据是用户链接数(Users Reach)和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三个月累积的几何平均值。虽然数据不能正确无误地反应事实,但是可以视之为一种很好的参考工具。2013年3月10日登入Alexa网站,搜寻到关于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官方网站的统计信息,网站的综合排名为第15,892,469位。在Alexa网站上继续搜索两江四湖、乐满地、印象刘三姐等桂林市的其他景区,得到它们的排名分别为第2,549,411位,第4,215,197位和第5,997,718位。可见世外桃源景区网站的综合排名与附近的其他景区比较相对落后,说明世外桃源景区的官方网站访问量较小,网站的推广效果不容乐观。

3.4 影响网络营销的因素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愈发成熟,网络营销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世外桃源景区游客获得景区信息的渠道调查,网络营销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取代报刊、电视,成为世外桃源景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营销方式,这与目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极其庞大的网络使用人群不相适应。经对消费者调查认为影响网络营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2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1.1TD-LTE网络在农村覆盖场景划分

我国农村面积在国土面积中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农村大都在偏远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对网络进行规划设计比较困难。在TD-LTE网络中,能够提供100Mbps的下行速率,更好的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新型的业务。运营商为了更好地规划广大农村的TD-LTE网络,要在合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需要工作人员对农村的地形场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类,针对不同的场景,应考虑不同的网络规划设计方案,更好的实现用户控制、用户感知、平衡性拓展等。

1.2TD-LTE农村覆盖专用传播模型

在农村进行网络覆盖主要是以县为单位,TD-LTE4G基站接入光缆部分,因为现目前以贵州电信为例,1个LTE4G基站需要6芯裸纤,这样就要占用ODN主干光缆6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模型比较适用于人工建筑较少或是比较稀少的场景,现对其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2TD-LTE4G网络在农村场景的设计与工程建设方案

2.1农村平原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农村平原场景中,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很少出现起伏,建筑的高度会受到限制,民房是主要的建筑物形式。在该场景中,天线挂高的高度与杆塔的高度大致相同,并不需要其他地形对挂高进行拔高。平原地区的交通给条件比较好,在用水用电方面,比较便利。在工程建设方面,可以妥善布置,实现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从而减少基站数量,合理控制成本。通过上述特点的分析,在平原场景的网络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人口密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4G网络得以更好的普及。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平原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1)、(3)、(4)。这三个方案的成本比较低,能够节省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的灵活性。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例如在遭到破坏后,有较大维修难度。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2)、(5),这两种方案在实施中比较成熟,能够广泛应用。在基建建设中,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的技术实施中较好的发挥作用。例如在TD-TD-LTE和FDD-TD-LTE的混合组网场景中合理使用,其结构坚固,有优秀的防盗性能,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建设周期。

2.2农村山区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农村的山区场景在进行网络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山区的占地面积,是否存在其他物体阻挡,有没有出现反射和绕射的现象。在该区域中,要考虑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信噪比等,还存在一些信号干扰的情况。所以工作人员在规划设计中要格外重视这个内容。山区地区的房屋,主要是低矮的民房,在进行基站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光线传输,这个距离比较长,要投入大量资金,并预留较长的施工时间。在自然环境、地质灾害和现场建设情况的影响下,应提升对工程建设的要求。例如山区的地形比较复杂,交通通信不顺畅,在供电方面比较困难。这个情况下,网络规划的很多大型设备难以运输和使用,增加了施工建设的难度,增加了对人力物理的消耗。根据这种情况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表2可知,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山区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2)、(3)。这两个方案的优点是覆盖居民聚集点和同行道路。针对狭长状覆盖和孤岛状区域的覆盖可以选用方案(1)。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4),方案(4)的优点是有扩充性能。在基建建设中,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的技术实施中较好的发挥作用。例如在TD-TD-LTE和FDD-TD-LTE的混合组网场景中合理使用,还有试用TD-LTE-A的组网,其结构坚固,有优秀的防盗性能,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建设周期。

2.3农村丘陵场景的TD-LTE规划与建设

在农村的丘陵场景中,缓坡与陡坡占据了地形的大部分区域,居民房屋是主要的建筑物,且层数几乎不超过4层,从分布情况来看,其分布情况比较散。天线的挂高综合取决于天线杆塔的高度和基站所在位置的地形地物高度,这种情况有一定优势,能够利用地形,更好的进行进行搭建,从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TD-LTE4G网络在农村的规划设计中,基站建设与改造通常都是在丘陵区域进行,但是这种情况的施工条件会受到制约,交通并不方便,尤其是对于大型设备的运输。丘陵地区网络规划和建设,要合理分析用水和用电情况,分析其不确定性,从而制定完善的施工保障措施。针对一些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口总量不大的山区地区,工作人员应选取方案(1)。这个方案的优点是覆盖居民聚集点和同行道路,更好的实现狭长状覆盖和孤岛状区域的覆盖。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大,农村范围内有行政单位的大型村落,工作人员可以选取方案(2)、(3),这两个方案的优点是利用丘陵地区的地形高度差,使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天线的挂高高度,更好的进行区域覆盖。

2.4新技术在农村TD-LTE覆盖中的应用

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覆盖面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村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很多农村使用的GSM900M,现网基站布局比市区稀疏,站间距较大。针对低频建网的农村,以及不发达的地区,都可以进行TD-LTE4G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应先对覆盖能力,进行详细测试,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工作人员要完成F频段与GSM900同覆盖。目前在农村地区积极的宣传了4GWiFi的优势,随着农村对网络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大,可以在农村进行4GWiFi规划建设,促进网络的本地化,增加TD-LTE数据的使用区域,从而更好的解决,农村有线宽带无法覆盖的区域。TD-LTE4G的规划设计,能够促进手机业务和宽带业务粘性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业务的利用率得到更好的提升。TD-LTE网络基站建设过程中,使用了高寿命的磷酸亚铁锂电池。这种电池的材料的体积比较小,质量较轻,能够使用较长的时间,所以能在较高温度下稳定工作。基站建设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但是这个新技术也有一定缺陷,因为长期处于较高的温度,所以材料的受损比较快,且缺乏定期维护,硫酸铅容易出现爆浆事故。工作人员可以选取用铁电池能够在多套系统的高负载下稳定工作。

3结束语

第3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体系;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05-02

一、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现实意义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的产生发展是一个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发展过程。地理分布的网络型发展从单一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全球分解到各个产业间的价值链的分解,以至通过各个产业各企业间的全球价值链的组合,形成了了全球内的生产、分销、消费、服务的巨大的生产网络。在这个生产网络下,能够建立起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分析基础和由此带来的针对国际经济领域的宏观分析的视角,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效应、全球实体经济失衡、全球服务网络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可以从这张巨大的网络中找到分析问题的框架和答案的部分来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实中来看,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入开展,世界经济正迅速融合为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场”的角色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正日益凸显重要的地位。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动因、机制对于了解全球生产体系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特别是全球生产网络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影响将对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脉络

从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发展脉络来看,鲍鲁(Borr,1997)提出了“生产网络”的概念,意指一种跨国界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体系里面包含了价值链的全部环节并相互作用,如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分配以及服务等。根据格里芬(1999)的研究,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产品的生产活动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生产网络。它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至少由两个在地理上较为邻近的国家的企业所形成的生产网络,也称之为跨境生产网络或国际生产网络;第二种情况:由位于同一贸易区范围之内的多个国家的企业所形成的生产网络,也叫做区域生产网络或区域生产体系;第三种情况:生产网络由至少两个大洲或两个贸易区以上的国家的企业相互联系形成,也叫做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s)。

Sturgeon.T.(2002)的观点认为,生产网络是指将一群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侧重于强调企业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程度。生产网络不仅仅是指企业在同一产品内垂直分工形成的价值链关系,还包括为生产同一产品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企业之间的集成关系。相对于价值链着重关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纵向关系来说,生产网络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一些,不仅包括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同时也关注同一生产环节上的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在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及生产网络研究基础上,以汉德森(Henderson,2002)、迪肯(Dicken,2003)、科尔(Coe,2004)等人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派及夏威夷大学的恩斯特(Ernst,2002)相继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新的研究框架,基本概念都表述为以一定正式的规则(契约),通过网络参与者等级层次的平行整合进程来组织跨企业及跨界价值链的一种全球生产组织治理模式。

在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它们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互动的研究上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都开始在此框架内分析其结构及互动机制。现有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试图探索全球范围内价值创造和产业升级的多层级过程(Bair& Gereff,i 2003; Palpacuer& Parisotto,2003; Liu et a.l,2004; Coe& Hess,2005)。Schmitz(2005)和Gereffi等(2005)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研究了关于产业升级、价值创造、增殖和获得的过程。Kaplinsky(2005)把公司纳入全球经济范畴,详细考察了公司和地区嵌入全球生产网是如何影响其发展前景的。Parthasarathy&Aoyama(2006)通过研究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的发展,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制度背景和地方企业家的观念,试图证明非正式的全球生产网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经济中的地方升级。

现有研究表明,根据全球生产网参与者的社会嵌入性、文化背景、权力不对称性等指标显示,全球生产网络结构和管理方式在同一模式的跨国生产体系中存在很大的不同。Depner和Bathelt(2005)通过研究上海汽车集群中的供应链,阐述了德国公司是如何在一个不熟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克服运行的困难。Smith等(2002)和Bair(2005)对全球商品链条分析说明,应当对于全球生产网络企业运作的文化、政治和制度环境的有新的认知。

国内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李健(2008)从地方化与全球化(全球化表现在全球生产网络)互动的作用进程探索区域和城市发展新的机制和实质,从而为目前中国的各种城市、城市群和区域发展规划与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

赵君丽(2009)把集群外部知识源、企业吸收能力和集群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产业集群的升级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基础、企业的努力强度和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机制。

邓智团(2009)基于系统经济思想构建了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计算机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演变过程进行再解读。新技术制度系统促进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网络化,其空间响应的结果是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从特定行业的选择来看,张(2006)分析了台湾电脑及外设产业的升级路径对中国电脑及外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卜国琴 (2006)以世界家具产业为例,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分析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分工与资源优化。蒲华林(2008)和张文杰(2008)都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定产业特点。李健 (2008)则以全球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及特点。

三、全球生产网络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现有研究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的区域比较没有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可能的研究方向而言,将中国与全球生产网络间的互动关系置于“金砖四国”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合适的,这是因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在加工贸易和全球生产网络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提升产业地位的问题。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和以上三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可以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展开比较,可以选取俄罗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具有升级需求的产业开展比较研究。

如前所述,现有研究针对一些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内升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发展,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把即将跃升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位的中国汽车产业放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着重考察汽车行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与布局,中国融入汽车全球生产网络及升级状况,以及相关的产业升级措施。

现有全球生产网络特定产业研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可是计算机产业硬件生产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加工贸易的特点,计算机软件生产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产业的特点,计算机产业不能很好地代表高科技产业,所以未来的研究全球生产网络的方向,在产业研究方面可以针对高科技产业,可以将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关注集中在生物制药行业,对生物制药行业全球生产网络发展升级机制展开研究。这是未来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中产业研究的一个方向。

现有的文献表明,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关注缺少对服务业的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中涉及的生产并非专指制造业的生产,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必须要关注到为生产网络运行提供支持的服务产业,我们认为,这类产业就是生产业。现有生产业的研究缺少从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全球服务网络的视角给予一定的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服务网络互动机制的分析框架,并选择代表性产业分析,比如,针对全球生产网络有重要影响的物流产业展开分析。

现有研究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内的知识创新机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不仅带来了知识转移扩散机制以及实现网络内升级的路径,而且也为网络中的成员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但是,知识的扩散在全球生产网络内部和国界之间,以及各国的治理结构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现有文献并不支持未来的研究,验证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现有研究对于影响全球经济深远的金融危机的分析内容较少,对于新的引领型产业能否在现有框架中产生,或者现有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关系中产生新变化是比较模糊的。现有研究的难点在于能否建立经得起统计数据验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验证这种变化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发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影响,以及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能否采集到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也都是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可能的研究发展态势。

总之,未来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系下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生产体系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动因和内部机理的深入分析,并且把这样的分析置于全球生产网络与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相互作用的区域比较框架下进行。同时,借助分析中国特定工业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全球生产网络对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相关产业升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曾铮.生产片断化、离岸外包和工序贸易――21世纪世界产业“外包革命”的基本范式讨论稿[J].财贸经济,2009,(11).

[2]李健,宁敏越.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地方竞争性分析――兼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0,(5).

第4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全面泛化,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思想和技术应对各类安全威胁,是国内外产业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报告从风险演进和技术逻辑的角度,将网络空间安全分为网络系统安全、网络内容安全和物理网络系统安全三大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借鉴 Gartner 公司的 ASA 自适应安全架构模型,从预测、防御、检测、响应四个维度,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此同时,本报告结合国内外企业最佳实践,详细阐释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安全(AI+安全)的最新进展。最后,本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安全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大蓝海,人工智能的本体安全决定安全应用的发展进程,「人工+「智能将长期主导安全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路线丰富将改善安全困境,网络空间安全将驱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

目 录

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 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阶段

(二) 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因素

(三) 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代表

(四)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 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与态势

(一) 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

(二)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态势

1、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趋向智能2、网络空间安全边界开放扩张3、网络空间安全人力面临不足4、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趋向主动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模式

(一) AI+安全的应用优势

(二) AI+安全的产业格局

(三) AI+安全的实现模式

1、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2、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3、人工智能应用于物理网络系统安全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案例

网络系统安全篇

(一)病毒及恶意代码检测与防御

(二)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简称 AI+安全)不仅能够全面提高网络空间各类威胁的响应和应对速度,而且能够全面提高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全面应用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在应对智能时代人类各类安全难题中发挥着巨大潜力。

(一)AI+安全的应用优势

人们应对和解决安全威胁,从感知和意识到不安全的状态开始,通过经验知识加以分析,针对威胁形态做出决策,选择最优的行动脱离不安全状态。类人的人工智能,正是令机器学会从认识物理世界到自主决策的过程,其内在逻辑是通过数据输入理解世界,或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然后运用模式识别实现数据的分类、聚类、回归等分析,并据此做出最优的决策推荐。

当人工智能运用到安全领域,机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技术能有效且高效地帮助人类预测、感知和识别安全风险,快速检测定位危险来源,分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方式,综合智慧大脑的知识库判断并选择最优策略,采取缓解措施或抵抗威胁,甚至提供进一步缓解和修复的建议。这个过程不仅将人们从繁重、耗时、复杂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且面对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异常的攻击威胁形态比人更快、更准确,综合分析的灵活性和效率也更高。

因此,人工智能的「思考和行动逻辑与安全防护的逻辑从本质上是自洽的,网络空间安全天然是人工智能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

(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效威胁识别:大数据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供源源动能,使人工智能保持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升级的安全分析引擎,具有动态适应各种不确定环境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针对大量模糊、非线性、异构数据做出因地制宜的聚合、分类、序列化等分析处理,甚至实现了对行为及动因的分析,大幅提升检测、识别已知和未知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效率,升级精准度和自动化程度。

(2)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关联分析: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发掘海量数据中的复杂关联方面表现突出,擅长综合定量分析相关安全性,有助于全面感知内外部安全威胁。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种网络安全要素和百千级维度的安全风险数据进行归并融合、关联分析,再经过深度学习的综合理解、评估后对安全威胁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还能够自主设立安全基线达到精细度量网络安全性的效果,从而构建立体、动态、精准和自适应的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感知体系。

(3)基于自主优化的快速应急响应: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学习、思考和进化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未知、变化、激增的攻击行为,并结合当前威胁情报和现有安全策略形成适应性极高的安全智慧,主动快速选择调整安全防护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帮助构建全面感知、适应协同、智能防护、优化演进的主动安全防御体系。

(4)基于进化赋能的良善广域治理:随着网络空间内涵外延的不断扩展,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无论从数量、来源、形态、程度和修复性上都在超出原本行之有效的分工和应对能力,有可能处于失控边缘,人工智能对人的最高智慧的极限探索,也将拓展网络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实现安全治理的突破性创新。人工智能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安全难题,而通过在安全场景的深化应用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变革及其更广域的赋能。

(二)AI+安全的产业格局

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各类安全场景中形成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可观察的市场指标来看,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安全市场迅速成长, 公司在 2018 年的研究表明,在网络安全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多,同时地域覆盖范围扩大,将进一步扩大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市场内将快速发展,预计到 2024 年,可用在安全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市场规模将超过 350 亿美元,在 2017-2024 年之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可达 31%。

MarketsandMarkets 公司在 2018 年 1 月的《安全市场中人工智能》报告则认为,2016 年 AI 安全市场规模就已达 29.9 亿美元、2017 年更是达到 39.2 亿美元,预测在 2025 年将达到 348.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1.38%。而爱尔兰的 Research and Markets 公司在 2018 年 4 月份了专门的市场研究报告,认为到 2023 年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将达 18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4.5%。由于机器学习对付网络犯罪较为有效,因此机器学习作为单一技术将占领最大的一块市场,到 2023 年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 60 亿美元。

除了传统安全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安全,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实践,如 Google、Facebook、Amazon、腾讯、阿里巴巴等均在围绕自身业务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安全应用。

(三)AI+安全的实现模式

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综合交叉学科,涉及技术领域众多、应用范畴广泛,其知识、技术体系实际与整个科学体系的演化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根据各类场景安全需求的变化,进行 AI 技术的系统化配置尤为关键。

本报告采用 Gartner 公司 2014 年提出的自适应安全架构(ASA,Adaptive SecurityArchitecture)来分析安全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此架构重在持续监控和行为分析,统合安全中预测、防御、检测、响应四层面,直观的采用四象限图来进行安全建模。其中「预测指检测安全威胁行动的能力;「防御表示现有预防攻击的产品和流程;「检测用以发现、监测、确认及遏制攻击行为的手段;「响应用来描述调查、修复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将 AI+安全的实现模式按照阶段进行分类和总结,识别各领域的外在和潜在的安全需求,采用 ASA 分析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及技术要求,结合算法和模型的多维度分析, 寻找 AI+安全实现模式与适应条件,揭示技术如何响应和满足安全需求,促进业务系统实现持续的自我进化、自我调整,最终动态适应网络空间不断变化的各类安全威胁。

1、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较早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领域,从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以及过程自动化等到如今的深度学习,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证实能有效增强网络系统安全防御:

机器学习 (ML, Machine Learning):在安全中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可增强系统的预测能力,动态防御攻击,提升安全事件响应能力。专家系统(ES, Expert System):可用于安全事件发生时为人提供决策辅助或部分自主决策。过程自动化 (AT, Automation ):在安全领域中应用较为普遍,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检测或修复,尤其是安全事件的审计、取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度学习(DL, Deep Learning):在安全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探测与防御、威胁情报感知,结合其他技术的发展取得极高的成就。

如图 3 所示,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在四个层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预测:基于无监督学习、可持续训练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提前研判网络威胁,用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过程自动化技术来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安全基线,可以让系统固若金汤。

防御:发现系统潜在风险或漏洞后,可采用过程自动化技术进行加固。安全事件发生时,机器学习还能通过模拟来诱导攻击者,保护更有价值的数字资产,避免系统遭受攻击。

检测:组合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工具连续监控流量,可以识别攻击模式,实现实时、无人参与的网络分析,洞察系统的安全态势,动态灵活调整系统安全策略,让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

响应:系统可及时将威胁分析和分类,实现自动或有人介入响应,为后续恢复正常并审计事件提供帮助和指引。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正在改变当前安全态势,可让系统弹性应对日益细化的网络攻击。在安全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不仅有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网络攻击等伴生问题,还有如隐私保护等道德伦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多种措施保证其合理应用。总而言之,利用机器的智慧和力量来支持和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可被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领域,参与网络文本内容检测与分类、视频和图片内容识别、语音内容检测等事务,切实高效地协助人类进行内容分类和管理。面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实时海量的信息内容,人工方式开展网络内容治理已经捉襟见肘,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内容治理层面已然不可替代。

在网络内容安全领域所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下:

自然语言处理(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可用于理解文字、语音等人类创造的内容,在内容安全领域不可或缺。图像处理(IP, Image Processing):对图像进行分析,进行内容的识别和分类,在内容安全中常用于不良信息处理。视频分析技术 (VA, Video Analysis):对目标行为的视频进行分析,识别出视频中活动的目标及相应的内涵,用于不良信息识别。

如图 4 所示,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在四个层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预防阶段:内容安全最重要的是合规性,由于各领域的监管法律/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且动态变化。在预防阶段,可使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和解读,并设定内容安全基线,再由深度学习工具进行场景预测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将结果向网络内容管理人员报告。

防御阶段:应用深度学习等工具可完善系统,防范潜在安全事件的发生。

检测阶段:自然语言、图像、视频分析等智能工具能快速识别内容,动态比对安全基线,及时将分析结果交付给人类伙伴进行后续处置,除此之外,基于内容分析的情感人工智能也已逐步应用于舆情预警,取得不俗成果。

响应阶段:在后续调查或留存审计资料阶段,过程自动化同样不可或缺。

3、人工智能应用于物理网络系统安全

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 等技术的成熟,网络空间发生深刻变化,人、物、物理空间通过各类系统实现无缝连接,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同时接入的设备数量巨大,传感器网络所产生的数据可能是高频低密度数据,人工已经难以应对,采用人工智能势在必行。但由于应用场景极为复杂多样,可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广泛,并会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自身新发展。

情绪识别(ER, Emotion Recognition):不仅可用图像处理或音频数据获得人类的情绪状态,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心率、脑电波等方式感知人类的情绪状态,在物理网络中将应用较为普遍,通过识别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可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更为安全。AI 建模(DT, Digital Twin/AI Modeling):通过软件来沟通物理系统与数字世界。生物特征识别 (BO, Biometrics):可通过获取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来实现人类唯一身份的智能和自动鉴别,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技术。虚拟 (VA, Virtual Agents):这类具有人类行为和思考特征的智能程序,协助人类识别安全风险因素,让人类在物理网络世界中更安全。

第5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运营商;5G网络工程;建设需求;建设准备策略

一、5G网络技术的基本概述

自二零一九年六月5G商用牌照以来,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5G商用时代,而与传统网络传输技术相比,5G网络技术不仅能很好地保留相关信息与数据,实现应用的高效率及灵活性,但由于5G系统采用的是各类新技术,网络建设特点和要求与4G存在本质区别,且信号传输损耗大、基站布置更密集等问题的存在,更是显著地增加了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快5G网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成为了现阶段基层产业机构和网络运营商的核心发展方向。

二、5G网络工程建设需求的基本概述

1、BBU和AAU单元安装需求的概述。在进行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从根本上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网路运营商在5G网络工程建设前,需做好BBU和AAU单元安装工作,从而为5G网络工程建设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为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3GPP对5GRAN功能切分定义了CU、DU两级架构,而5G网络工程在建设作业过程中,初期以CU、DU合设为主,在维持4G现有架构的基础上,后期再依据业务灵活分设布置。除此之外,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利用集成RRU+天线功能的有源天线阵列AAU单元,可实现5G网络中高速率毫米波及波束成形技术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5G天馈部分的AAU单元相对传统的RRU重量增加2倍,AAU单元安装需要足够的天线抱杆和空间才能满足建设需求。

2、电源需求的概述。根据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与传统4G网络技术相比,随着高带宽和高传输速率的增加,5G基站设备功耗也在持续上升,而传统电源从某方面而言难以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最终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在5G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市电容量、开关电源容量、空开端子的数量、线径能否满足5G网络的运行需求,对于整体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而言有着重要影响,为此要想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提前做好电源准备也是极为必要的。

三、5G网络工程建设准备策略的基本概述

1、5G网络规划及现网站点筛查。在进行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为取得预期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质量,工程人员在初期部署时要充分考虑分阶段、分场景的引入,优先在高容量需求和重要场景部署5G网络,而后在以城市带动周边网络建设,最终为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在进行5G网络工程规划时,运营商首先需以城区连续覆盖为主,其余场景按需建设,尽量考虑沿用现网站址结构;其次在通过梳理5G候选清单站点,对无法建设的区域进行逐一排除,最后将综合得分高的站点优先纳入建设清单,从而为后期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基站配套改造。当完成站点规划后,为满足后期5G网络工程建设的需求,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需对基站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具体改造策略如下,即:1.传输承载网络的改造。就目前来看,在基站配套改造过程中,与其它基站相比,承载网络建设周期长、改造难度高,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改造目标,提高对传输承载网络改造的重视度,秉承着“承载网先行”原则是极为必要的,具体而言就是运营商传输部门需根据5G候选站点清单,对改造站点的传输承载网情况进行核对,并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相关的改造和升级,即:对于承载带宽需求低的区域可在原有承载网基础上进行升级扩容;对于承载带宽需求高且密度较紧的区域需在原有承载网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环路进行拆分改造或建设新的SPN系统。2.机房安装空间改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机房内电源机柜、传输机柜改造也需要安装空间,为此在进行工程改造过程中,网络运营商为规避基站建设初期空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在建设时工作人员需将多个BBU安装在一个落地机柜内,从而将空出来的区域安装新增的电源和传输机柜设备,另一方面基层产业工作人员还可通过采用设备替换的方式,对机房空间进行改造。

第6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当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我国通信工程的整体进步。在本文当中,主要是针对了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下文当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同行业人员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通信工程;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引言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从而我国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内部的动力,同时也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于通信工程来说,其主要是作为理科项目当中具有着代表性的课程,其出发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通信环境改造技能以及内部系统的建设,之后在该领域之中不断的完善项目的设计以及更新,同时也能够维护企业的运营实力得到提高。

1通信工程的特点分析

真对于我国来说,通信工程主要是一个新型的服务面较广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产业,通信工程主要是包括了数字、光纤以及移动通信等,其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具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随着我国通信工程的科研力度不断的提高,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的理想,同时也使得人员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极大的方便以及快捷,所以通信工程这个具有着活力的领域在我国将会取得更加科学以及持久化的发展,同时在人们进行信息传递以及获取的过程中也将会更加的方便快捷。

2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的通信工程来说,主要是有无线电以及有线电等专业进行相互的交融渗透,进而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技术,并且主要是起源于电机系的电机工程专业。在20世纪初期,我国便有一些大学建立起了电讯组以及无线电门,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时候,我国一些高校根据苏联高等院校方面的一些经验,进而开了大规模的调整了每一个高校的电机工程专业,从而为培养以及储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人员积累力量。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通信工程才开始进入到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这个时候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吹来了一阵信息革命之风,从而不断的推动了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的电机工程专业开始更名成为通信工程。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成果不断的出现,例如光纤高温传感器以及环形激光器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已经是走入到了世界的前列当中。自从进入到了21世纪后,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并且针对于新型的产业来说,其发展的现状主要是如下所示:①我国的通信工程行业主要是由通信设备的服务以及研发制作所组成,前者则是十分依赖于网络通信的技术。②根据现阶段来说,在发达国家的通信设备研究方面依然是比我国强,因此我国必须要提高对通信设备的研究资金投入。③针对于电信业务的发展来说,全面的推动了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但是通信工程的企业也经常受到了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必须要对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与重视,从而能够全面的提高通信工程产业在我国所具有着的影响力。④因为我国的通信工程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并且通信工程的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又因为我国通信工程自身所存在着的复杂性,导致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出以及骨干型的技术人才存在着缺少,进而我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促进通信工程的发展。

3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未来会利用无线宽带网络技术以及云电视技术

对于通信工程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更多的利用高速的无线宽带网络技术以及云电技术,从而更好的实现无线的城市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于通信服务的需要。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实现城市的高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另外的一个方面也能够不断的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将我国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档次,构建出全方位以及立体化的通信发展网络。

3.2未来会利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所谓的光通信主要是以后通信领域需要不断研究的领域之一,并且主要是通信工程当中能够实现光的传播以及节点转换,通过大自然当中的机制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以及输送,更好的满足人员对于通信系统的实际需要,针对于这种通信的方式来说,依然是需要强大的自然条件银技术作为支撑,并且对于通信设备的要求和设备的稳定性也提出了大幅的提高。

3.3通过对通信工程进行利用更好的完善IYT行业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逐步的应用IT技术,并且其基础设施的交付以及使用方式,是通过IT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已经服务,同时物联网这个概念也出现在了通信工程当中,其实质主要是不仅仅能够更好的实现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需要同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通过全球的定位系统,来不断的提高我国网络化的整体进程。

3.4通过利用通信工程推动计算机的发展

通过对计算机进行应用进而搭建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不断的将通信工程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对于通信工程不断的应用以及推广,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虽然这样,但是我国现阶段计算技术因为发展的速度十分快,然而所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通信工程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够更好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补充以及完善。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通信工程在以后的生产以及生活将会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背景,尤其是在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如今,不仅仅需要对通信工程专业从多方面进行入手分析,同时也需要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从而抓住通信工程的发展机会,并且也能够将通信工程的以后发展方向进行掌握,不断的对其服务的质量以及技术水平进行完善。

作者:魏玮 单位:临沂一中

参考文献

[1]高丽,刘慧东,井绪源.无线通信工程的特点、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信息,2014,12(24):120~124.

[2]刘洁.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24):115~118.

第7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1项目研究依据

在传统运维中:侧重点为监控;监控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以及IT资源运行的健康状态;偏重技术层面,对了解IT资源运行情况有所帮助;目的在于保障IT资源的正常“运行”;但几乎没有“维护”的成分。在ITIL运维中:参照ITIL标准建立的运维体系,流程为主;规范企事业单位在IT管理过程中的步骤,与监控结合不紧密;虽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但在国内的实施案例中发现,几乎很难达到这个目标;根本原因在流程增加了运维的过程,缺少关键业务支撑“服务”。而业务运维中:管理维度由“IT资源”转向为“业务”;形成自上而下的自动化事故分析机制;从全景业务视图可追溯到故障资源的物理位置;更加易于管理,运维过程更加透明、可控,效果更加明显;业务系统性能评估服务,让决策更有依据。站在运维的角度去为用户解决目前运维中的各个信息孤岛,将系统数据完美结合到本系统之中,并以图片,三维,报表等方式将各部分数据分类显示。实现运维操作一体化,简化维护人员工作,便于领导查阅及安排工作。

2项目关键难点

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攻克了:(1)三维虚拟技术使用,将设备、实际环境、机房厂址建模形成完整场景,并依据地址形成完整网络拓扑链条;(2)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3)培训系统的研发等难题。本项目在IT运维领域上实现三维虚拟技术开展的新模式,将机房的日常运营维护升级成为全景系统,从ITIL中吸取其优势之处,与业务完美结合,同时简化其流程,使不同的操作人员和领导分层显示自己的界面,将界面友好度和流程度简化,减轻维护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项目建设目标

全景平台建立,依托三维虚拟技术,图形化真实的设备及物理位置和机房本身物理地址,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网络分析,提供平面拓扑,鹰眼拓扑,鱼眼拓扑等多种不同角度展现模板,采取原始网络数据,生成模型,给故障预警提供重要依据。监测预警平台建立,采取报警数据,以实时的告警浏览方式预警,可快速掌握当前报警信息,了解历史报警趋势,定位故障原因。统计分析,提供多种分析方式和数据,让参与运维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查询到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统计分析报告。数据采集接口系统研发:获取机房相关系统相关数据。培训平台建立,以虚拟现实方式,让学员身临其境的学习业务知识,了解业务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位模板结合三维虚拟技术改变以往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学员学习兴趣,扩升学员知识面,使培训实际相结合,避免产品分离。

4项目应用效果

项目依托“SG186”信息一体化原则,建立了一体化三维虚拟全景运维平台,实现对机房的的远程全景管控,预警,展现,统计,分析等功能,将电力机房的各个点以三维虚拟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拓扑全景化管理,将管控方式表现为全景视图化管理,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界面,合理利用资源,历史数据综合建立培训系统。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问题解决速度,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其余电力系统数据进行接洽融合,整合目前电力系统相关通信专业在线、离线数据,将信息展现在统一的全景平台之上,提高数据有效使用率。

5结束语

第8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

基于项目教学是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我认为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在课程设计时以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展开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该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实用、够用、能用、会用。要求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各种技术的具体配置方法;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在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上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其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实践环节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习本课程,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组网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及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应用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并能熟练利用锐捷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我们把上面的各项能力融入一个实例中来,即:

案例:这几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也逐渐增多,近来不断有同事反映资料传不出去,各部之间管理也特别混乱,IP地址想怎么设就怎么设,最为严重的是有员工在上班时间看电视剧、玩游戏等,其它部门不需要任何设置就可以访问财务部,经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重新改造网络。

二、项目课程的设计

我根据实例的内容,我把整个实例分成如下几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项目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项目二:交换机通过VLAN技术实现端口的隔离

项目三:通过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互通

项目四:路由协议的配置

项目五:网络地址转换NAT

项目六:利用访问控制列表管理网络流量

项目七:局域网安全

三、项目情境的设计

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情境:

项目情境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就必须对网络设备非常熟悉,而且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使用网络设备的命令。

项目情景2: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使用一台S2328G交换机,使得一个部门的员工不能相对集中办公,不方便管理,更重要的是,销售部可以随时窃听财务部的数据,公司的财务部门的安全性就会变得越来越低,为了防止财务部的数据被窃听和方便公司管理。

项目情景3:随着销售的不断发展,人数也越来越多,原有的办公室空间不够用了,而公司财务部的办公室还很大,经理决定让销售部的一部分人搬到财务部办公,从而销售部的计算机系统就被分散连接在两个办公室,他们之间也要相互通信,同时为财务部的数据安全,要求销售部与财务部之间要相互隔离。

项目情景4:佳迅公司的技术部和销售部,连接在同一台S2328G交换机上,为了安全和便于管理对两个部门的主机进行了VLAN的划分,技术部和销售部分处于不同的VLAN。现由于业务的需求需要销售部和技术部的主机能够相互访问,获得相应的资源,两个部门的交换机通过一台三层交换机进行了连接。

项目情景5:由于佳迅公司目前的网络规模相对较小,针对静态路由带宽优良安全性好等优。

项目情景6:佳迅公司想要接入互联网,佳迅公司采用异步专线与ISP运营商的路由器进行互联,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在上班时间内上网娱乐而耽误工作,佳迅公司要求对用户的网段上网时间进行限制。

项目情景7:为防止公司内部用户的IP地址冲突,防止公司内部的网络攻击和破坏行为,佳迅公司要求将所有计算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与交换机端口进行绑定,并限制交换机端口的最大连接数为1,其他部门不允许访问财务部门计算机;但所有部门均可以访问企业内部服务器。

四、项目实施

项目都安排好了,情境也设计完了,但要进行项目实施,还得做一些安排,加入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学到相应的基础知识。项目具体实施如下:

1.项目理论准备:与本项目相关的知识原理及应用领域和关键技术,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本项目在实际岗位中的具体运用的作用。

2.项目分析:分析本项目情境中相关的需求,展开本项目的需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实际工作的思路或流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项目预案:编制出学生在实施本项目时可能会遇见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4.项目实施步骤与评价:画出实验拓扑图连接网络设备配置网络设备进行网络测试小组进行总结写出实训报告把实训报告作成幻灯片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各项目组进行总结评比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检查和评价,主要锻炼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

教师只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辅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其中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教学法上的难题也迎刃而解。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使学生上岗后能符合企业"上手快、适应期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21).

第9篇:网络工程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 网络规划 数据融合

1 背景介绍

随着通讯业务的不断发展,网络制式的不断增加,移动网络用户数和业务量在持续增加,需要对移动网络进行持续的扩容和网络调整。为了实现网络覆盖、业务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优化,需要每年对移动网络进行新站点规划建设、基站割接替换等。新站点的规划、建设以及基站割接等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全面的站点规划评估、入网评估、以及基站替换验证评估,从路测数据、CQT数据、投诉数据、话务量、数据流量、现网站点资源等多个维度对新建站点、替换站点进行全面整体评估,并能对规划、建设和替换结果进行一定时期的持续跟踪分析,从而发现站点建设和替换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并能从侧面反映出工程建设质量。然而缺乏有效的自动评估手段和规划流程管控机制,规划的合理性和落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后期网络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无线网络规划支撑需要分析路测数据、CQT数据、投诉数据、话务量、数据流量、现网站点资源等多维度数据对新建站点规划过程提供全面完整、持续的辅助支撑与管控。其包括几个主要过程:

(1)规划前规划方案评估

(2)规划建设过程流程化管控

(3)单站点建设前后评估

在规划建设前期,依据多维度的管控数据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预期的建设后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给出规划站点位置选择依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现有的网络规划管控流程落地固化,实现规划建设过程的统一化、流程化管理;在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将站点建设与规划信息相比较,评估站点建设结果是否满足预期规划的内容,评估站点运行状况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评估站点自身的运行状况及稳定性,确认站点建设的完成度以及侧面反映工程建设质量状况。

通过对无线网络规划关键流程管控、规划资料统一管理,综合路测数据、CQT数据、投诉数据、话务量、数据流量、现网站点资源等多维度数据实现规划前的选址支撑分析以及规划建设后的评估比较,对无线网络规划过程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辅助支撑,实现对规划质量的多维管控。

2 系统简介

无线网络规划支撑系统主要为无线网络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手段和方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投诉数据、话务量、数据流量以及现网站点资源等信息,实现对无线网络规划立项过程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辅助支撑,实现对规划质量的多维管控,促进无线网络规划过程管理精细化,提高无线网络规划效率和质量。

系统采用目前最具扩展性的3层系统架构,由下至上分为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现层。

(1)数据层:提供平台数据支持,包括数据采集、适配以及存储等功能。

(2)应用层:具体业务功能的承载,主要包括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等功能。

(3)表现层:用户界面,包括B/S客户端及部分C/S功能,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来呈现具体业务,主要包括表单、报表、统计图、脑图、GIS图等。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由PC客户端及服务端组成,采用B/S、C/S结合方式实现。系统服务端由WEB服务器、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和互联网专用测试服务器构成。PC终端通过浏览器实现系统配置、系统管理及统计分析等操作。系统组网图如图2所示。

3 功能介绍

本系统主要以无线网络规划支撑软件为主,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多维数据整合。综合分析现网资源、性能统计、路测扫频、MR结构、用户投诉等多维度的运营数据,为网络规划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2)基础数据管理。网络优化、规划分析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梳理,以关系数据库管理的模式替代原来Excel的管理模式,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3)网络资源预警。以BSC/RNC为单位,可针对一段时间的性能统计数据,系统给出包括GSM和TD网络资源预警。

(4)网络结构评估。针对GSM、TD两种网络类型、宏站和室分两类建设对象,分别给出与规划有关的结构评估报告。

(5)规划流程管理。通过对GSM/TD/LTE无线网络规划过程中的主要管控流程进行梳理和落地,将其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并能根据实际的管控过程的需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迅速的调整和修改。

(6)规划评估模型。通过对网络规划评价要素的梳理,最终建立基于覆盖、容量、投诉、物业和场景的五维评价体系,根据给定的评价体系对网络规划模型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模型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后确定,模型中的各种权重系数可灵活设置,在同一期工程中采取同一套权重系数。

(7)规划评估管理。通过不同维度的规划评估分析,采取不同的规划评估手段对规划质量进行全面的提升。

客户端功能布局界面如图3。

4 应用举例

4.1 规划评估管理

包括方案概要、方案前评估、方案后评估和对比评估。

方案概要包括:站点明细、需求来源、场景分布、站址偏移等四张报表;

前评估包括:网络资源、业务承载、业务分布、路测覆盖、MR覆盖指数、基站布局高差指数、容量指数等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