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环境科技研究精选(九篇)

环境科技研究

第1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一)科研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研机构相继恢复和成立,科研机构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全区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54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41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68家,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科研机构初具规模;科技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到2003年底,自治区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8.62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科技人员2.98万人,中级职称的科技专业人员有15.86万人,高中级专业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8.75%,平均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600人;科研领域逐步拓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围涵盖农业、牧业、工业等产业,其中稀土、重型车辆、生物胚胎、新能源以及治沙、草原生态等领域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应用优势。

(二)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为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若干政策规定》、《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区直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三)科技投入稳定增加

仅“九五”期间,自治区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3项,经费投入总额44.29亿元,是“八五”投资总额的4倍。全社会科技经费年均筹集额比“八五”末期提高了10.82%,年均R&D经费比“八五”末期提高了83.9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八五”末期提高了91.81%。2003年自治区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182,937万元,是“九五”末期的2.1倍,来自企业的资金已占到全区科技经费的一半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18%上升到2003年的0.3%。“九五”以来,新设立了重点新产品补贴、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担保保证金等科技专项基金,加强了科技投资的力度。

(四)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999年以来,自治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规定,有力地推进了以“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全区33家自治区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中有8家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有3家组建了企业集团,多数公益类机构已完成内设机构的重组和人员分流。自治区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35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其中有4家已经被国家认定。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也在同步进行中。

(五)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技术市场成交额逐年递增,2003年成交额达160,217万元,是“九五”期间总成交额的2.6倍,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名中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国内、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洽谈会、展销会和高层次的培训、研讨活动增加,合作领域拓宽,合作项目增加。

(六)科技活动产出进一步提高

“九五”期间,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2350项,获国家、自治区奖励的成果分别为11项、698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2015项,应用率达86%以上,由于科技进步的明显作用,全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全区累计重大科技成果424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有各类独立科技机构、人员发表科技论文3193篇,其中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占比重75.10%;全区受理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基本呈上升趋势,两项指标4年累计分别为4436项、2920项。

二、内蒙古科技兴贸科学技术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能力差

尤其表现在自治区专利贡献率还很低,1999年以来,自治区受理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仅占全国的0.58%和0.65%,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缓慢,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7个百分点,授权专利呈负增长,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极小,以致大量技术尤其是高技术还处于以引进为主的状况。

(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政策、教育、社会、自然等的影响,尤其是管理理念的落后,自治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力度不够,致使一些优秀人才流失;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少,特别是从事创新创业的技术带头人和资本运营人才十分匮乏,这对自治区的高新技术发展,促进“科技兴贸”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自治区拥有一支不小的科研队伍,“科技兴贸”战略实施后,平均每年问世的获奖科技成果100多项,而且有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但科技成果的推广率长期徘徊不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同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低。

(四)科技投入总量和相对水平偏低

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计划项目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规模效益不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五)创新机制不健全

自治区科技计划资源的集成和部门、地方的协调,自治区各项科技计划之间、各有关部门之间在计划制定与实施上的协调,有待进一步改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明确;产学研脱节;科技中介服务滞后等体制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着自治区科技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三、内蒙古科技兴贸科学技术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改革,构建自治区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政府的引导、监督和协调,建立以政策激励和市场牵引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纽带的一个完整的、新型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自治区科技进步的关键。

(二)转变观念,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

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确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改善科研基础设施,为科技人才在内蒙古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强化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科技成果推广的新型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体系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增加科技成果推广资金的投入;扩大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总体水平,带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广开财源,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快科技发展要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作为保证。增强科技投入,必须改革旧的科技投资体制,改变政府独家包办科技的局面,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水平。

第2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9-01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构建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的构建与完善。

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的缺陷分析

1.1科技成果供给主体与接受主体单一

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的R&D投入不足,如我国大中型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平均仅为0.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3%左右,其中高技术企业一般为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同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将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转化,实际上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转让费或收益分成,企业、事业单位对完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奖励的额度偏低,未能很好落实奖励制度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导致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不能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对成果转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不力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国家财政拨款的增幅不大;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在增值税征收中未能充分考虑到高技术产品具有智力成本比重大的特点,科技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也不力,有限的财政金融支持无法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需求。

1.3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基础设施普遍较差,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未建立科学、公平、权威、有效的科技成果鉴定与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体系,技术市场交易活动不活跃,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上述这些正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所致。首先,立法步伐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目前有些方面的立法存在空白,如《科技成果定价法》、《风险投资法》等专项立法还没有出台。其次,现行法律操作性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关于国家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风险基金、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过于原则,无程序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要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就是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而这也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带动经济增长。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

2.1健全鼓励创新主体相互合作的法律制度

中国没有健全的关于科技合作的立法和制度。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关于“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规定属于倡导性的原则性规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收益。以此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并促进项目承担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但是,这一规定仅是行政规章,科技进步有赖于科技立法权威性、系统性的加强。有关技术创新立法在条件尚未成熟时通过授权立法或委任立法方式发挥行政法规、规章乃至政策性文件的灵活性特点是必要的,但在条件成熟时还是要根据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本身的规律性需要将有关法规规章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

2.2明确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定职责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覆盖面以及我国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应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关为轴心、相关行政机关为辅助的行政主体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中行政权力与行政相对人直接面对面对话的情形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行政机关的总体规划或者在某些事项上给予行政指导。行政机关应广泛采取诱导式计划的形式,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巨额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最大、最优的资源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中行政权的行使以社会权利为本位,以平衡本领域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为价值导向,因此,行政机构也可以使用行政契约这种更加民主化、合作化的方式,弥补传统行政权力的缺陷,以此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3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法律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科技成果与企业的结合。技术创新在存在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正是作为一种为技术创新分担风险的机制应运而生,通过与创新企业共同策划,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筑起了不利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壁垒,这些壁垒涉及一般性规定、资金组织形式、风险投资机构运营和风险投资的退出。要吸收风险投资,必须强化法律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的法律如《公司法》及《税法》等对于风险投资的规定都不够系统和完善,更没有制定《风险投资法》,这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对风险投资进行集中立法,制定《风险投资法》这样一个基本法层次的法律,对风险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系统、政策扶持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2.4实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在政府可资利用的诸多经济政策中,税收政策是独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之一。原因在于,研究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税收的有无及多少,直接影响着研究开发和科技进步成本的大小及收益的高低。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投人多,但由于风险大,介入的资金少,因此更需要税收优惠的扶植,以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循环机制。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改变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等标准给予差别税收优惠的带有歧视性的法律规定,尤其要使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同等地享受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时的税收优惠,从而激发所有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摘要:当前,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实施战略研究对科技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北大学科技园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市场机制、人才培训中心、建立公共服务中心等实施战略,以促进河北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实施战略

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背景

大学科技园起源于大学。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公园。经过60多年的发展,斯坦福研究公园已经演变成今天的硅谷。这种将大学的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区域化创新模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

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激发下、依托大学科技产业逐渐创办和发展起来的。1999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了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战略举措,得到了许多大学的积极响应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十一五”末,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但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础还非常薄弱,因此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实施战略研究对科技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河北省现有部委所属本科院校4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8所,独立学院18所,高职高专62所,但是,截止到目前,仅有两所部级大学科技园:燕山大学科技园和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在天津市)。据统计,两个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72家,在孵企业118家,其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总收入6.34亿元,上缴税金2.52亿。

2011年4月15日河北大学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在孵企业18家,2012年5月10日,由保定高新区牵头,联合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金融学院、河北软件技术学院5所大学共同组建“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总投资2.87亿元,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厂房、办公区域、地下车库等相关配套设施。总体上看,我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相比,差距甚大,这也与我省的教育规模不相称。

三、大学科技园内部战略环境分析——以河北大学科技园为例

(一)大学科技园的选址

河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得到了保定市、保定国家高新区的大力支持,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的地址坐落于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七号楼。未来,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将在现有河北大学科技园基础上,建设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地址位于河北大学新校区附近,总占地266.7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83.7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80亿,项目通过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建设,形成集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基地、智慧工厂、创意生产区、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培训中心、配套商业、公共设施在内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孵化基地,树立保定·中国智谷新形象。

(二)运作机制

河北大学科技园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机制,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市场竞争。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是河北大学全资企业,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负责对外运营,公司实行执行董事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三)营销和财务、技术和法律管理能力

河北大学科技园在其公司运营过程中,涉及许多工程技术、法律事务、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发挥参谋作用,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聘用了许双全教授为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法律顾问,来规范科技园法律事务管理,聘用闫正教授为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做好科技园工程、技术服务工作,并从校外招聘了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四)内部服务体系建设

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依托河北大学科研、人才、学生等资源优势,开展从基础到专业的一条龙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基础服务:包括工商、税务、人事、档案、水电暖、网络、物业管理的服务,有专门人员负责上门;专业服务:涉及基金申报、财务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营销、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建立、公共检测服务、专利、专业技术研发等,有科技园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员负责材料审查、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其他服务:企业投融资咨询等。

四、大学科技园的实施战略

(一)在市场机制下运行

河北大学科技园实行企业化运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成立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企业法人制,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二)设立人才培训中心

河北大学科技园根据入园企业的需求和特点组织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培训。例如2012年10月31号,在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举行了“首期入园企业负责人创业培训会”,培训会的主题是“初创企业应具有的经营理念”。

(三)设立公共服务中心

对于河北大学科技园来说,其有针对性的努力构建六大服务区:科技研发区、文化创意区、企业总部与产业服务区、科技信息服务区、创业产业服务区、科技制造区。

五、总结

随着大学科技园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大学科技园必须专心做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特色鲜明、成绩卓著的大学科技园,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9

1993年美国政府就已经提出建设简称NII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旨在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则备受瞩目,可称为革命性的改变。

将目光转向中国教育领域,语文教育是需要熏染及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我们要打造“大语文观”,那么,将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是有进步意义的,信息技术帮助我们更富于想象的表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方法、丰富及多样性方面都颇具魅力。将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势在必行。

1 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程整合中也非常重要,只是我们要重新为之定位,从传统的掌握“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三维立体结构导向。

2 由情境激发兴趣,从而辅助主题的确立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没有生活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学对象的生活经历很有限,没有感悟就很难产生兴趣,没有兴趣就不能主动的探究,很难达到自主学习目标。

以高中研究性学习《魏晋风度》为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几段“东汉名士”、“竹林七贤”的诗词散文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唯美的画面,曼妙的配乐,配合教师讲解他们的哲学人生,引发学生对这类群体产生更大的兴趣,探求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美境,激发兴趣的体现。

接着,结合对不同人物的理解,通过引导提问,与学生共同探讨活动的主题。

3 网络信息技术在探究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技能,当确立了研究主题后,我们会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筛选、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搜集的资料围绕主题“去粗取精”,并利用多媒体将本小组的成果展示汇报。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WebQuest设计教学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各种教学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地讲解教学目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真正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模式,与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我们不能忽视,既要求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事实上,这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与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整合实施――专业知识网站的建构。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单纯的把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来辅助教学,而是要利用它来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真正实现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真正地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对于整个研究学习的过程及最后的成果,我们可以制作成专业学习网站,按照某种逻辑重组知识,根据网站中需要实现的功能,以Dreamweaver和Firework为主要平台,结合ASP和数据库技术制作动态的虚拟学习社区,如资源区、学习区、讨论区和反馈区等等,从而加工建造成基于Internet的、具有较高层次水平与结构的知识性资源。

总之,要科学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除了理论思考外,还需要我们彻底地改变教育观念。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不比之前少,对所需的技能和理念的要求反而更高更先进,无论从哪方面讲这都是一种进步,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人,有情感、有尊严、需要学习的现代人,我们更看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从过程开始,从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开始。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Z].

[2]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N].计算机世界报,1999-10-13.

第5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曹培忠1,周艳波2 论文论文摘要: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在GATT/WTO的法律体系中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但是由于规定不完善,易诱导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适应世界自由贸易环境。论文关键词:标准化 自由贸易 双重性一, 引言1947年,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关贸总协定,3作为重要国际组织,WTO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自由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所签的条约,尤其技术条约,已经成为规范贸易行为和制度世界性指导原则。但是这个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大国利益倾向,尤其是自由这个贸易中的实用主义依然存在,使WTO成为大国主导操纵一个场所。事实和历史证明:关贸总协定纠纷不断,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贸易中的实用主义和大国主导操纵,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使然。有人说:WTO是一个“富国俱乐部(club of developed and rich states)”和“只保护富国利益(protection states' profit only)”4。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搞一些自己的标准,以阻挡外国企业长驱直入,保护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要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过渡保护期内的条件,战略高度上重视标准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和WTO技术标准协议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发展的趋势:5 (1) 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密不可分,技术标准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因此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6(2)国际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通过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其中主要包括对进口产品数量的限制,如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和贸易技术壁垒(3)贸易技术壁垒的核心是标准,贸易技术壁垒主要通过产品技术标准和制定技术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的合格评定程序来实现,其核心是技术标准。 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发展的另一种趋势是: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多,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与预防协议(SPM)、《TBT协定》中,人为设置障碍,这已经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71993年,关贸总协定历经七年艰苦谈判,达成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宗旨是限制贸易技术壁垒,要求尽可能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但是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带来的利益并不对称。原因是发达国家实际上掌握着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可言,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长驱直入,而对于发达国家,这些标准则可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铜墙铁壁。8 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密不可分,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捆绑现 象屡见不鲜。9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研究(第2页)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从概念上讲,WTO的规则体系中存有许多例外,如保护环境的规定,俗称环保例外权。例如,美国汽油销售案(U.S.A. Gasoline Case),在绿色贸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借口下,旨在保护国内炼油企业,制定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时间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这种环保例外权的行使往往和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主权高于一切的国际法原则的影响下,有些国家利用GATT/WTO在规定自由贸易的同时,出于对环保和不均衡考虑的例外,如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和规定不完善,一些发达国家在过份严格的科技标准化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涉及产品广泛,措施花样繁多。绿色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惨重,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处于劣势,沦为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 纵观GATT/WTO的历史,不难发现: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视原则(Non-discrimination principle)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公平的贸易结果,1958年的GATT专家组的报告指出, 对初级产品的依赖和市场问题和现存的规则和公约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10经济学家劳尔.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 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不得不为较少的回报出售越来越多的货物.11例如,美国汽油销售案(U.S.A. Gasoline Case),在绿色贸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借口下,旨在保护国内炼油企业,制定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时间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如,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的国家,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出口货物已超过25%,约400-500亿美元,极大地削弱WTO多边贸易体制作用的发挥。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不仅严重损伤自由贸易,而且一旦纠纷出现,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DSU)缺陷是程序繁杂,使WTO成为大国主导操纵纠纷解决,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程序之便,拖延时间,采取实用主义,让对方失去机遇和市场.首先,诉讼成本较高,须聘请精明强干的法学者,了解WTO的规则和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可能的期望进行预测,其次,诉讼时间长,在GATT历史上,有的争端解决拖延时间长达5年.最后,即使胜诉,在发达国家不承担义务时,发展中国家难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难以抵偿发达国家不承担义务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争端解决机制(rapid disputes of resolution of mechanism)12四, 我国科技标准化概述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1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占领农业国际市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加强标准化建设对我国面对国 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技术标准与国外具有明显差距并且技术标准水平落后,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4在高技术产业领域,除了在中文编码、VCD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有少量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提出的标准,受制于人。另外,技术标准制定与科学研究脱节。15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中国政府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承诺按照国际惯例,开放市场,增强透明度,公布技术标准,中国应自加入时起,使所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TBT协定》。为改变我国频遭贸易技术壁垒限制,16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大国局面,当前条件下,在WTO的过渡保护期内,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找出WTO的TBT 和现行的标准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第二, 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标准化工作;第三,入世条件下实施标准化建设战略,建设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第四,在入世条件下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淡化政府干预职能并加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研究。五,结论:WTO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自由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贸易的纠纷不断,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在GATT/WTO的法律体系中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但是由于规定不完善,易诱导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惨重,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处于劣势,沦为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17,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工作,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适应世界自由贸易环境。[参考文献] WTO,<<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 [R],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 刘笋,《国际贸易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周道许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金融》[M],时事国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经济》[M]编辑部,《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经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邵津主编,《国际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J]. 1947. ,The Multilateral System: 50 years of Achievement -Introduction,[J].(Accessed in November 2001). 10 common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WTO (Accessed in November 2001),[J].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10mis_e/10m00_e.htm Angus Francis,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C].Canberra, 2002 (unpublished at present). [11]Bernard Hoekman and Michel Kostec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d Trading System' in From [12]Daniel L. M. Kennedy, Jave (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Law,[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 1947. [14] China and WTO, (Accessed in January 2002),[J].< http://www.moftec.gov.cn/moftec-cn/wto/> [15] Cao peizhong,the principle of the WTO and Affection For China.[D]. Canberra, 2002 (unpublished at present). 1 曹培忠,山东农业大学付教授,澳大利亚英联邦国际经济法硕士Cth Aus.LLM。2 周艳波,山东农业大学付教授。 3 参见世界贸易组织的官方文件:“Recognizing tha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 endeavour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and a large and steadily growing volume of real income and effective demand, developing th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world and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and e xchange of goods。ee the GATT 1947 preface。” 4 10 common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WTO (Accessed in November 2001), 5 参见<<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李健司长在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6 参见<<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李健司长在国 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7 同上。8 参见<<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李健司长在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9 参见<<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李健司长在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10 GATT(1958),tren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Geneva.11 See:J,Timmons Roberts and Army Hite,From Modernization to 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s 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Blackwell publishers led,2000,p.11.12 Bernard M.Hoekman and Petros C.mavroidis:Enforcing Multilateral Commitments:Disputes Settlement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http://www.itd.org/wb/hoekman.doc.13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整体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优质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农产品生产必须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变,农业生产管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管理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参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14 已的19,278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仅占43.5%,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参见<<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李健司长在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15 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相关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不够,技术标准经费投入不足。15 我国部分行业处于几乎不设防状态。16 以农业为例,就山东而言,农产品受部分产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产品出口受阻,被拒收、扣留、退货、销毁和中止合同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以保护人体和动植物健康与安全为由,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笔者注。17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整体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优质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农产品生产必须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变,农业生产管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管理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参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

第6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of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y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CHEN Shanman, WANG Yuan

(Academic Affairs of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75)

Abstract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to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bility.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teachers over relying on the network curriculum,lack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interactive teaching lack of deep-going and systemic teaching process. "Flipped classroom"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ask driven emphasizes the task driven and network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effectively combines high-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more complet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21世纪,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改革大都针对专业课进行,对全校的公选课则幅度很小。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支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必须具备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和能力,而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在其中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为学生自由选修的非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平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进行公选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教学的新模式。

1 网络公选课教学的特点

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网络教学正是基于此进行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使其成为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可克服传统课堂教学被动、封闭等不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网络将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限于教室,可以延伸至家庭、社区。网络教学丰富和发展了学校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过程和组织形式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差别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网络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比呈现以下优点:首先,网络课程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网络课程学习时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再次,网络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具体个体差异的学生学习进程问题,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此外,通过开设网络素质拓展课程,能够带动校内教师讲授公选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学习专家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阔授课思路,促进校内课堂教学改革。

2 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公选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与改革应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特色为依据。然而,在实践中公选课的设置相对来说较为随意,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难以保证公选课开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各高校相继引进了优质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很大程度上缓解师资压力且能在短时间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笔者自2012年担任网络公选课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中国古代史”课程助教起开始关注同类高校公选课的课程现状及发展。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校本传统课堂模式和网络公选课模式两种课程组织形式。针对公选课传统课堂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学界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重点对信息技术推进下改革以后公选课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宁波大红鹰学院积极推进公选课改革,特别强调素质教育课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学习组织形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课程改革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12年,学校在试用的基础上引入第一批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2013年,引入智慧树网络课程;2014年,引进尔雅网络微课程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扩充,学校的网络公选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2.1 尔雅通识课程

尔雅通识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致力于各大高校教育和学习的通识课程学习系统,其最大的特色表现为: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名课;能够获取到更多的课程知识,开拓视野;网络学习非常方便,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可更便捷地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宁波大红鹰学院从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开始引进“尔雅通识课程”,目前学校已从1000多门课程当中精选23门精品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总选课人次达到近9695人次,助教团队教师从6人扩大到30余人。

由于“尔雅通识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公选课学习模式,为了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选课和学习,学校教务处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工作,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学校开通了网上选课系统进行学生选课。目前该课程的教学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门课程配备一个课程相关度高的助教老师,每名助教除了完成线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督促学习外,还需要组织每个月至少一次的线下互动讨论课,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线下互动交流的机会。

2.2 尔雅微课程

学校自2014-2015学年引进尔雅网络微课程平台,共计引入超星尔雅微课程综合文化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412门。课程内容综合文化素养6个模块的内容和职业核心能力8个模块的内容。2014-2015学年共有14656选择微课程学习,有 3156人次选修成功并获得相应学分。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通过网络观看课程视频,在网上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含听课、作业、考试等),学校不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地点。学校安排学业导师应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跟踪。学生学习成绩由观看视频(60%)+在线测试(40%)组成,待学生完成课程考核后,在学分银行中进行学分申报。学校对选修课程门数不作限制,每个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可以获得0.1~0.4个学分。微课程学分每学年认定一次,学生每学期少修满1.0学分,每学年至少修满2.0学分。学生每学年可认定最高学分为2.0学分,超过2.0学分按2.0学分计。

2.3 智慧树平台共享课程

智慧树是中国最大的MOOCs课程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跨校大课堂直播互动、学分认证及学位支持。共享课程全部来源于东西部高校联盟、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课程,提供的首批优质视频公开课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已接近100门。授课方式融合了传统授课、网络资源、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创新,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智慧树的会员已囊括近200所大学,合作院校包括985院校27所,211院校68所。同时,该平台提供课程评审与认证,进行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形成综合课程评价和学情报告、颁发修业证明、联盟内实现学分互认。

宁波大红鹰学院于2014-2015学年首次引入智慧树共享课程,以教学目标、进度、要求等为主线展开全面的进阶式在线学习、结合教学进度的见面课或小组讨论、通过网络直播课堂与跨校互动、联合教学的教学方式,即在线学习(Online)+见面讨论课(Face to Face)相结合的模式。目前,学校总选课人次达到911人次,助教团队教师已有10余人。

由于引入的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学生们突破了时间限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网络公选课选课率居高不下,很多学生因为没有选修到高品质的网络课程而感到遗憾。笔者对该校参与公选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问卷472份,回收47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8份,无效问卷4份,有效达99%。调查结果显示,有88 %的学生认可这种全新的公选课教学模式;有90%学生认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98%的学生表示他们还会再次参与选修课网络课程改革。通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选修课改革实践的访谈和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或进行分工合作,最终通过讨论达成一致,这就使得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相辉映。它带来的正面效果增强了学校继续大力推行该模式的信心,尤其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三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都存在共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学习在线学习缺乏有效监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组织不严密,教学互动流于形式。其次,课堂教学通常以讨论为主,助教团队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对网络课程的依赖性较大,对学生课前的指导和课后的辅导不充分,导致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讨论课的兴趣呈下降趋势。再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确定的标准,在线考试是否能客观考察学生的能力有待商榷,大幅提升平时成绩导致网络选修课成了“好进好出”的地方。最后,网络课程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最容易过时和被淘汰的商品。很多网络课程在选用一段时间以后就出现教学内容和信息滞后的现象,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添很多困惑。

3 基于任务驱动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网络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改革的有效途径,将部分适合的公选课引入网络课程进行教学,不但解决了高校在公选课方面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公选课教学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但学校在引入网络课程的同时,应注意教师对整个课程的有效设计。笔者认为,基于任务驱动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减少网络课程弊端的有效教学模式。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案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把学生观看视频当成起点,过分强调“学”而忽略“教”。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引入的网络公选课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笔者根据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期望学生通过教学知道什么、获取什么,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针对性。基于网络课程的选修课程,教师不能仅仅充当一名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也要同步学习网络课程知识,熟悉网络教学平台,分析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视频的方式直接讲授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通过师生合作探案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需要设计符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促使学生吸收内化内容。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混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视频的教学效果,可以结合视频内容通过任务学习单的形式完成知识传递。教师需要对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做合理设计,加深对教学视频中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任务单包括完成视频观看、在线作业、在线测验、提出疑问等多项内容。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项目演示或成果汇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充分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

第三,考评采用在线学习、小组讨论、课堂汇报、课程笔记等多元化的方式增强过程性考评,指导督促学生观看视频,整理笔记,鼓励学生将学生内容在线反馈,激励学生反思批判。学生遇到的问题基本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所以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视频观看和作业情况的实时监控,提醒学生按要求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答疑,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在线讨论参与度。

第四,建立多渠道互动平台进行课后知识拓展。在网络视频学习之外,教师可以借助于QQ、微信等平台进行辅助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最高效途径。

4 结语

第7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对策

一、南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这使得他们能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产品(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和优势,不仅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主体,而且是推动区域产业从制造到创造升级的基本力量。因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在南昌市123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大型企业10家,中型企业17家,小型企业96家,分别占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的8.1%、13.8%、78.1%,其中中小科技型企业占91.9%,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主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这一切使南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扩招后的大量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2008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达21万余人,比上年增加近5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其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能够支付比较高的工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条件为大学生就业者提供比较高的报酬。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进一步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安义县、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是南昌市的7个涉农县(区),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贤县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鞭炮礼弹、食品加工、特种水产、食用菌类等特色优势产业中;青云谱区内农产品、建材、水果、肉类、摩配、啤酒等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发展良好。南昌县、新建县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要进一步繁荣南昌市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集中必要的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脱胎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不仅是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和质量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驱动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义重大,但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力量还不是很强。从数量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南昌的中小企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大,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其投资环境。

二、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按照其可见性分为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前者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有关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后者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许多无形要素。投资环境差,中小企业投资成本就高,过高的投资成本将增加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将难以吸引和留住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因此,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

南昌市投资硬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从基础设施看,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进入内地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南昌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初步构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立体交通基础;从自然资源来看,南昌淡水、土地和农产品、矿产等资源丰富,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南昌市中小企业的强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昌地理位置优越,历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南昌投资硬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南昌距离出海口较远,还没有完全融入区域经济城市群中。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政策收紧,南昌过去以土地为最大“卖点”的低成本优势目前正在丧失,中小企业投资硬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但相比之下,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投资软环境更关键,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减免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科技融资政策。南昌市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一系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但是,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一些非高新开发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享受优惠,降低了政策效率;南昌在科技融资政策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相关的扶持,如南昌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但受惠面还是非常有限的。总的来讲,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政府对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

(二)经济环境。投资软环境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环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高,就意味着市场容量大,社会购买力强,这也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南昌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昌市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90.61亿元,近5年南昌市经济增速虽连续超过15%,但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总量仍然偏小,2007财政总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位最后。政府财政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也势必影响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虽然,南昌从2006年起,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每年增加到1000万元元,但这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社会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反映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服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和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是南昌市投资软环境的根本问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及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技术咨询等服务。从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现状来看,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服务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2001年至今,先后组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显示,2004年在中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南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30位,从数据分析中看到,南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最大拉动力是来自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高。从社会中介等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来看,南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法律支援、投资咨询、职工培训和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和东部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融资环境。目前,南昌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 南昌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200户企业中,有166户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占企业总数的83%。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一般中小企业而言,需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而且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余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问题。除了极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创新基金支持外,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还只能依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一些新投产企业,由于信用度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昌市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到2006年12月7日为止,南昌市共有22家担保公司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市场主体不明确、信用担保基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多头管理等原因,有25%担保公司业务处于半停滞状态。当前,资金难题困扰南昌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就南昌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瓶颈”一直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8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2012年,环保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大会的召开,分别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周生贤部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十二五”期间,广西的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广西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广西印发了《广西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管理、水污染防治、污染物减排技术与管理研究、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与健康、核与辐射安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十一个重点领域共计129项重点项目,详见图1。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分布表明,广西“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科技发展的重心已经从单一污染物治理技术等方面向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管理支撑领域倾斜,这也与广西“十二五”环境保护的主调“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思路建设保持一致。一系列的转变表明“十二五”是广西环境科技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整体转变,研究内容由环境污染控制支持转向环境质量管理支撑,单一因素向多元因素,研究范围由小尺度向区域的大尺度转变的跨越式发展时期。然而广西作为后发展区域,经济欠发达,科技投入产出不足,科学技术成果欠缺向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转化;现有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基础性研究薄弱,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尚不足以解决复杂、潜在和新型环境问题的现状同样不容忽视,种种问题表明仍应加强广西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的支撑以及推进。

2广西环境保护科技近期发展方向

随着广西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广西党委政府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决定等一系列举措表明,广西近期环境科技的研究领域重点为以生态保护建设、环境管理支撑领域为主,围绕解决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而开展,迎合“十二五”全区主要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管理等工作,结合国家以环保科技标准引领和支撑环境管理转型的总体部署,体现环保科学技术对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引领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群众重视,2014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提出,在全面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同时,要着重做好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体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三项重点工作,表明三大污染物的污染防治技术也是广西环境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据统计,环保部2013年共计有83项新的环境标准新颁布或开始实施:其中水环境保护领域21项标准,实施18项新标准;大气环境领域颁布24项标准,实施20项新标准;土壤环境领域颁布6项标准,实施4项新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已成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环境质量结果的主要措施,需要环境科技的支持与引领。可预测,在环境科研细分方面广西环境科技研究近期会在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海域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这几个方面加大投入与研究力度。由于

3加强广西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手段措施

3.1多方面加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指出,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上能够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有多强,支撑和引领的力度有多大。广西环境科技想要抓住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历史机遇,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开创广西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就离不开科技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系统直属单位具有的优势,积极组织申报公益性项目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其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职能;二是充分发挥区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强化战略协作与合作机制,避免重复研究现象,推动广西环境科技研究发展;三是要发挥各类环保社团组织特别是环境科学学会和环保产业协会等在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多方面共进,加强广西环境科技创新能力。

3.2加大环境科研投入力度与成果转化应用虽然近年来广西环境科技投入较往年有明显的上升,但是相对于其他环境科技发达省份仍有明显的差距。广西环境科研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自治区层面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鼓励环保科技创新机制,设立自治区级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和环保先进技术示范推广专项资金,加大环保基础性、公益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环境科技服务体系。

第9篇:环境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 环境标准; 管理服务; 内涵层次

中图分类号: X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47-01

一、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

环境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的科学管理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环境标准。因此说,环境标准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一)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环境标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法制性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执法依据。没有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将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具体执行。

(二)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据[3]。无论是“三同时”把关,还是定量管理实施新的五项制度,都必须通过环境标准来体现。此外,环境标准也是处理环境事故和环境纠纷的依据之一。

(三)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反映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因而也代表了环境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颁布后9个月内,每个州都必须向联邦环境保护局呈交在本州执行和维持该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尽速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程表。我国的环境规划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就是环境规划总目标的分解并定量化了的产物,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

由此可见,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环境标准,对于严格执法,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证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就成为强化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环境标准的主体结构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显然,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支持

无论是环境标准的主体还是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例如,制定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两点:

首先,要有科学依据作为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基准反映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作用于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和剂量下引起危害作用种类和程度的最新科研成果。基准按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卫生基准(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生态基准(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物理基准(对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影响)。环境质量标准要起防止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必须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制定的依据。其次,要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有密切的联系,即排放标准控制污染源,使其排放出的污染物经过自然净化和稀释扩散进入环境后不致使相应区域的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规定。显然,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规律、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是修订排放标准所需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是以浓度控0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需要探索和研究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使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建立起联系。

支持系统各类标准的建立也需要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基础标准,需要了解国内外有关词汇、术语、图式、标志的习惯与规定;掌握国内外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和导则,建立规范化的制修订环境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同样,制定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也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开发出稳定、可靠、准确的分析测定方法和环境标准样品。

四、各层次环境标准科研工作的目标

(一)环境标准科研的层次及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得到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保护的对象增加,保护的程度增加。

根据环境标准工作的上述特点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标准科研工作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环境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研究。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技术导则实质上就是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这一层次的科研工作归属于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确保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方法的科学与合理,从而使制修订出的环境标准满足当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性要求。此外,有关环境标准制修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或规定也属于一层次。

2.环境基准研究。环境基准研究属自然科学范畴,是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确定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基准,而后遵循经济合理与技术可行两大原则以基准为科学依据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准研究在环境标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