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寄生虫评价范文

寄生虫评价精选(九篇)

寄生虫评价

第1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寄生虫检验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做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R4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78-01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1]。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几年一直在进行 “医教结合、院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寄生虫检验技术》于2010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培养目标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形态特征识别与实验操作技能技巧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常见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形态学、方法学),会观察镜下诊断虫期的形态特征,兼备肉眼观寄生虫大体标本。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做到:“形态学”以特征为核心、“方法学”以技能技巧为重点、“结果质量”以三基为主题,为临床寄生虫实验室诊断奠定必备的专业技能。

二、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方式――项目化教学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

1.本课程根据医学院检验专业工作性质与任务,以检验“项目”为主题、“任务”为驱动,“质量”为重点,紧密联系临床检验的实际工作,注重循序渐进教学的客观规律、实效性,把握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中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标本、技能)避短,“教清楚、学明白、做扎实”, 让学生在“做”中“知不足”、在“学”中“不知足”。

2.根据临床寄生虫检验工作中的每一个检测项目内容与特点,因地制宜、做到真实标本检查、阳性标本的检查、动物病理标本(共患病)观察等。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切实围绕项目与任务进行,采用了评价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与医院检验人员共同研讨,在《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解构了传统的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等生物学特征分类单元;将生物学分类内容重构为按寄生部位分类内容,与致病、标本采集、实验诊断、临床诊断密切相关,以利学习,更贴近工作。

以寄生虫形态检查为主线,将现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四大学习单元,18项学习项目,即粪便中寄生虫检验(消化道寄生虫检查)、血液内寄生虫检验(血管与细胞内寄生虫检查)、分泌物中寄生虫检验(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肝脏与胆管寄生虫检查)和组织中寄生虫检验(皮肤与组织寄生虫检查)。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先理论、再实践”教学方式,摒弃了内容枯燥且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传统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学、做、练有机结合,更好地领悟到“教清楚――老师为主导;学明白――学生为主导;做扎实――项目为主题;评质量――结果为标准”。

整个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评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技术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医教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2]。引导学生联想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学习与工作。

三、结语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是在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完成,根据高职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医院检验发展的客观要求,确认了《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工作做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教案编什么”。课程重在“用”,即课程内容在“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断工作中:有用、常用、实用,并在教学中体现“真”,即:“病原生物”在临床实验诊断、医疗工作中: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标本、真实的过程、真实的技能,达到“真实”的能力导向与项目驱动作用。此外,注重少见与常见的辩证关系,治疗所致利与弊的因果关系,以规避激素、免疫抑制及用药所致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突出寄生虫与临床。与时俱进,求是、求真、求正。目前,《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改革成果正在带动医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第2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医学寄生虫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立足于防治工作实践的独立学科。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寄生虫病依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医学院校对寄生虫学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基础理论,而在实验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加之医学寄生虫学在医学基础专业中是一门考查课,实验课时数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可以采取启蒙式的开导性讲解,在授课过程中能引人生动、有趣和具体的故事或者典型的I床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寄生虫的危害性及具体虫种致病的时候,可以调用典型病人照片、病理标本及视频片段,如蛔虫性肠穿孔、胆道蛔虫症、包虫病手术等视频片段,以及晚期丝虫病橡皮肿病人照片、晚期血吸虫病人照片、晚期黑热病人照片等,通过影像说明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后果⋯。又如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发病人数的增加,使得某些寄生虫的机会感染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成为患者致死的原因之一;其他如肺孢子虫引起的肺孢子虫肺炎,弓形虫引起的新生儿畸形等,也带来新的威胁。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而自然而然进入角色,积极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详细、深入地钻研教材,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尽量收集有趣而贴切的资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2.1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局限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但课时并未随之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是微观结构,教师很难对照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反映显微镜下所见的与挂图常有不符的情况,或是把其他某一组织结构当成了所要观察的组织结构,而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仅如此,传统实验课通常用手绘挂图进行示教,挂图虽然层次清晰,但毕竟是模式图,与真实结构差距较大,影响实验课的效果j。青年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的特点,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

2.2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以其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及知识传输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可以针对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插入大量的图片、录像、动画,制作成实验多媒体课件。例如实验室的授课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开始讲解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操作方法。将收集到的大量寄生虫实体标本、镜下标本、病理切片、典型病人照片以及模式图,甚至手绘图,显示在大屏幕上,对标本的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静态与动态等关系能较好地显示,边讲理论边观察形态变化,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刺激,轻松掌握形态特征。并与示教标本相对比,找出自己制作标本中的不足之处,分析成败原因。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因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实验教学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如果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过于花哨,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因为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因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多媒体中储存大量图像,在讲课中应用既可利用其典型性、鲜明性好的特点,又可弥补不可能将大量标本搬到课堂的不足。然而,无论多好的图像都不能完全替代实体标本观察。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最真实、最具体的形态观念,决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实物标本示教。

3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3.1立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寄生虫实验教学的中心是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及技术操作,强化理论教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辨别及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实验教学中的标本观察和实际操作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在有限的实验课中,不仅让学生认真观察标本,还尽量让他们多动手。如学生将采集的自己的粪便标本,在实验室中分别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等常见粪便检查方法进行显微镜检查,并分析实验结果;还用感染疟原虫的小鼠进行血涂片检查,在光镜下观察疟原虫各期的形态;以及让学生用透明胶纸法自检螨虫感染情况等等,这些自己动手进行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3.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利用实验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融入教学计划中。即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进行特别支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让其了解所参加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意义及现阶段实验在整个课题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对科研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探索意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J。实践证明,只有把调动科研潜力和调动教学潜力结合起来,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水平,而且还需要比较宽厚的相关知识面,这些都将促进青年教师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青年教师从科学研究中总结出的研究心得,会激励学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4通过病例分析。调动学习热情

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学生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性思维意识。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努力创造一种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环境。学生通过自己分析相关病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寄生虫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临床现象、分析诊断方法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使临床与基础得以衔接J。如此,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标本带来色彩、生机与活力,使片段的知识有了联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又可作为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之有利途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临床知识。通过病案教学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

5改革实验考核。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第3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榆树;害虫;风险评估;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D0 I:10.11974/nyyjs.20170132020

1自然概况

阜新地处辽宁西部,全境东西长170km,南北宽84km,总面积10445km2。全地区宜林地40万hm2,森林总面积34.7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31%。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属于半干旱地区。境内有植物110科,456属,代表树种主要有油松、杨、栎、杏、刺槐、榆等。阜新的榆树主要有白榆和黄榆,其中白榆占榆树的75%。20世纪末和2l世纪初,阜新的榆树自然落种繁育迅猛,已成为村屯四旁和林间空地的优势树种。随着林分面积的增加,榆树害虫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初步调查害虫种类有25种,主要害虫有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检疫性害虫1种、危险性害虫2种、其他害虫2种。这些害虫危害严重,对榆树的健康生长构成威胁。为有效控制危害、扩散,确保生态安全,文章就阜新地区榆树主要害虫的风险性进行了归类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对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调查方法

2.1种类调查与分布调查

种类调查与分布调查是以县为单位,由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对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种类进行调查,并对野外采集的害虫标本进行鉴定,记录相关生态因子等资料。对危害榆树的害虫资料详细归类。

2.2发生面积的确定

发生面积统计采用国家林业局规定的LY/T 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谋曜肌

2.3风险性评价

根据该害虫的危害后果、繁殖能力、传播扩散速度及防治难、易程度而确定其风险性。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主要榆树害虫种类与分布

通过对全市7个县区的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核实,全市榆树害虫种类有21种,主要有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检疫性害虫1种、危险性害虫2种、其他害虫2种。发生面积140hm2。种类及分布情况见表1。

3.2榆树主要虫害风险性评价

3.2.1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

3.2.1.1风险性

美国白蛾是阜新地区新传入的检疫性害虫,寄主有榆、桑、糖槭等200多种绿色植物。1a繁殖2代,繁殖量高,雌成虫产卵量在600~1000粒之间。成虫具飞翔能力可自然扩散,也可借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幼虫取食树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造成树木死亡。在居民区幼虫下树活动爬进居室造成扰民。由于多发于居民区,防治难度大,防治效果不理想。应加大防控力度,防止扩散蔓延。

3.2.1.2防控对策

监测幼虫危害形成的网幕,及时剪除或向树冠喷洒BT乳油200~300倍液杀灭幼虫。破网幼虫向树冠和树木附近地面喷洒20%氰戊菊脂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毒杀幼虫。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周氏啮小蜂或树干围草把诱杀草把中的蛹。成虫期使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

3.2.2枣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shinji)

3.2.2.1风险性

枣大球蚧是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危险性害虫,寄主有榆、枣、苹果、槭树等。是一种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适应能力强、难以根除的刺吸性枝稍害虫,主要以雌成虫和若虫刺吸枝干或树叶汁液,造成寄主枝条瘦弱,枝槽、花、叶萎蔫,甚至枯死,严重影响树体生长。该虫在阜新以呈扩散蔓延趋势,在多树种上均有查获,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对阜新的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构成威胁,如何防控是当务之急。

3.2.2.2防控对策

可采用石硫合剂3~5 Be°喷雾防治二龄越冬若虫。可采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雌成虫。5月下旬-6月上旬向树冠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除治初龄若虫。

3.2.3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

3.2.3.1风险性

光肩星天牛是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危险性害虫,寄主有榆、柳、白蜡、糖槭等多种树木,幼虫蛀食树干为害,被害树木上留有许多小孔,并且有树液流出,易造成风折,严重时,导致树体枯死,被害处易感染病害。该虫繁殖量高,雌虫交尾1次可产卵200粒左右。幼虫隐蔽生活可在树体内生活和休眠12~19个月,防治难度大。在阜新近年来发生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对四旁绿化树、行道树和生态公益林构成威胁,如不及时防控,后果相当严重。

3.2.3.2防控对策

在6-7月成虫发生期,组织人工捕杀成虫;对树冠上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振落后捕杀。在成虫产卵期或产卵后,检查树干基部,寻找产卵刻槽,用刀将被害处挖开;也可用锤敲击,杀死卵和幼虫。砍伐受害严重的树,并及时处理树干内的越冬幼虫和成虫,消灭虫源。成虫发生期,向树干喷洒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1000倍液,或者国光Bt、国光苏松质病毒等杀灭成虫。幼虫危害期(6-8月),用小型喷雾器从虫道注入40%氧化乐果100倍液毒杀幼虫。

3.2.4榆蓝叶甲Ambrostomaquadriim~ssma(Motschulsky)

3.2.4.1风险性

榆蓝叶甲的寄主为榆树,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榆树,受害榆树的叶片被吃成网眼状。严重时,一定范围内的整个树冠一片枯黄。该虫种群密度高,分布范围广,若未及时防治,可将树叶吃光,迫使树体二次发芽,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重者树干受日灼伤而诱发溃疡病。成虫飞翔能力较强,扩散蔓延速度高。榆蓝叶甲化蛹前常群集树干上,影响环境卫生,成虫寻找越冬场所时进入居室而扰民。

3.2.4.2防控对策

榆蓝叶甲食性单一,种植时应与其他树种混种,减少传染蔓延机会。人工刮除榆树树干基部的蛹及老熟幼虫,集中烧毁。越冬代成虫产卵前,第一代幼虫和成虫越冬时,采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20%氰戊菊脂1000~1500倍液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对瓢虫、螳螂、蝎蝽等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3.2.5榆毒蛾Ivela ochropoda(Eversmann)

3.2.5.1风险性

榆毒蛾寄主单一为榆树,幼虫取食叶片,初孵幼虫只食叶肉,以后吃成孔洞和缺刻,受害处呈灰白色透明网状,老龄幼虫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树木因无树冠遮阴使树干受日灼伤而感染溃疡病。成虫飞行能力较强,扩散距离可达5kg左右。幼虫体毛有毒,可刺伤皮肤。近年来虫口密度上升,危害逐年加重,对榆树的健康生长影响较大。

3.2.5.2防控对策

于成虫盛发的6月及8-9月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低龄幼虫期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时进行防治,采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喷杀幼虫。保护天敌,榆毒蛾的天敌主要有步甲、步行螳螂、寄生蝇、寄生蜂、胡蜂、大腿小蜂等。

第4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脑囊尾蚴病是囊尾蚴寄生在人脑部的寄生虫病,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严重危害,临床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4型[1]。其中脑室型囊尾蚴病约占脑囊尾蚴病的10%[2],其病情严重,治疗中反应大,病死率高,一直是脑囊尾蚴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室型囊尾蚴病4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囊尾蚴病患者117例,均符合“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3],按照脑囊尾蚴病分型分期标准[1],均为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发病年龄30~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者117例(100%),恶心呕吐者98例(83.7%),迟钝健忘者65例(55.6%)。腰穿117例,脑脊液压力在180 mm H2O以上者115例;视乳头水肿者103例;有绦虫病史者68例(58.3%)。临床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病例分为结合组(48例)、中药组(39例)和西药组(3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17例患者全部做头颅CT、MRI检查,脑室可见囊尾蚴病灶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张,MRI检查多数病例伴脑实质内大小不均囊状病灶。117例患者全部进行血液囊尾蚴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HA阳性者112例,阳性率为95.7%,其中IHA效价在1∶8~1∶64者115例,占98.3%。ELISA阳性117例,阳性率100%。脑脊液囊尾蚴IHA和ELISA试验均为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结合组

住院治疗,采用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雷丸、干漆碳、全蝎、僵蚕、水蛭、川芎等,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每粒含原药材0.5 g)、灭囊Ⅱ号(泽兰、槟榔、茯苓、川芎、大黄等)。其中囊虫散胶囊(每粒含原药材0.5 g),每次服7粒,每日3次;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配合小剂量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每疗程总量50 mg/kg;静点活血化瘀、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内压药物。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2.2 中药组

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灭囊Ⅱ号,囊虫散胶囊每次7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3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

程之间停药30 d,共治疗3个疗程。

2.3 西药组

住院治疗,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疗程总量150 mg/kg,同时静点降颅内压及脑细胞活化剂。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3组均于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评定疗效;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肾功能和患者耐受性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的变化。

疗效标准:影像学复查病变消失,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为治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明显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改善,头痛、眩晕症状好转为有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变化,眩晕、头痛等症状无改善,或者恶化、死亡为无效。

4 结果

(见表1~表3)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变化情况比较(略)

5 讨论

囊尾蚴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侵入脑后的一种疾病。我国为高发地区,以东北、西北、华北多见,农村多于城市。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4],此次调查表明,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囊虫病调查了96 008人,阳性率0.58%,推算全国囊尾蚴病人数达110多万人,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多采用西药吡喹酮和丙硫米唑治疗脑实质型囊尾蚴病和皮肌囊尾蚴病,疗效好,安全可靠,但对于脑室型囊尾蚴病患者,如果服用吡喹酮和丙硫米唑,虫体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的虫体会对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障碍,并释放出大量的抗原和毒素,使颅内压骤然升高,易致患者出现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脑囊尾蚴病属于中医“痫证”、“头痛”、“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囊尾蚴病史因饮食不洁,误食虫毒之物,停于中焦,蓄于体内,伤及脾胃,致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积聚成痰,痰浊与虫毒或流窜于经络,或外溢与肌肤之间,导致气滞而痰凝瘀阻,阻痹脑脉则发为头痛、头晕、痫证或神志不清;积于肌肤,则发为皮肌囊尾蚴结节。囊虫散胶囊杀虫、化痰散结、熄风通络,治疗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5]。方中雷丸、全蝎杀灭活动囊尾蚴,实验研究也证实全蝎有杀伤囊尾蚴的作用[6];僵蚕、地龙熄风散结,促进囊尾蚴钙化灶吸收;水蛭、川芎活血通络,减轻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灭囊Ⅱ号通腑泻浊、杀虫散结,减轻脑积水。

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与单纯应用囊虫散胶囊及西药相比有显著改善头痛、头晕症状,不仅可杀灭活动期囊尾蚴,还可进一步减轻脑室扩张,且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 廉 辰,刘 晨,郑晓春.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285-286.

[2] 廉 辰,刘 晨,赵学红,等.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病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4):207-209.

[3] 马云祥,薛晓玲,于庆林.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制定标准的建议[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9,7(2):134-135.

[4]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 Suppl):332-339.

第5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性

中图分类号:S85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11-02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中的一种或几种寄生于鸡肠道黏膜上皮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 以肠道损伤、下痢或血便为特点。它可以引起鸡只死亡、发育停滞、产蛋减少、饲料报酬降低等,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 球虫病每年给全世界养鸡业造成8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世界公认的鸡艾美耳属球虫有7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其中柔嫩艾美球虫分布广泛、致病性最强,国内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报道有其分布[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及免疫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2]。为进一步做好洛阳地区鸡球虫病的防控工作,本试验研究了柔嫩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的致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球虫卵囊

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由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寄生虫课程组提供。该虫株是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于洛阳地区自然发病鸡 ,临用前在小公鸡体内复壮,采用反复水洗沉淀法分离,之后接种于25 g/L的重铬酸钾溶液中,孢子化后4保存。使用前离心除去重铬酸钾,将卵囊悬浮于生理盐水中,并计数。

1.2 试验用鸡

试验用鸡为海兰褐雏鸡,公母各半,由洛阳市现代化种鸡场提供,出壳后在严格消毒的铁丝笼内饲养,所用器皿经煮沸消毒,饲喂不含任何抗球虫药物的全价饲料,自由采食,饮用凉开水,12日龄时用于致病性试验。试验前连续两天检查粪便无球虫感染。

1.3 人工感染

将试验用鸡逐只称重,根据生物统计分析结果,剔除体重差异显著的个体,逐只带上脚号,随机分为7组,每组 15 只,使每组鸡的总体重大致相等。第Ⅰ至第Ⅵ组为感染组,分别以 2.5×103 、5.0×103 、1.0×104、2.0×104 、4.0×104 、8.0×104 个/只剂量,用长颈吸管经口插入嗉囊接种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孢子化卵囊,第Ⅶ组为不感染对照组。

1.4 致病性观察及评价

接种后每日观测鸡的精神状态、饮食欲,记录最早血便时间、血便堆数及死亡数。感染后 8 d时,将鸡称重、剖杀,取出盲肠进行病变记分,并以组为单位将盲肠内容物匀浆,用 McMasters 法测定每克盲肠内容物的卵囊数(OPG)[2]。盲肠病变记分参照 Johnson和Reid标准[3],以病变最为严重的一侧盲肠作为评价对象,采用 5 级评分制评分。未见病变为 0 分;肠壁仅有少量散在出血点,壁不增厚,内容物正常为 1 分;盲肠内容物混有少量血液,肠壁稍增厚,内容物正常,记 2 分;盲肠内有多量血液或有盲肠芯(血凝块或灰白色干酪样的香蕉型块状物),盲肠壁肥厚明显,肠腔内粪便含量少,记 3 分;因充满大量血液或肠芯而盲肠肿大,肠芯中含粪渣或不含,记为 4 分,死亡鸡也记 4分。最后以平均增重 、相对增重率、死亡率、平均病变记分、组内盲肠内容物中卵囊数量(OPG)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并用寇氏法计算卵囊感染的半数致死量[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试验鸡精神、饮食欲无明显的异常。感染 72 h 后,6 个感染组鸡均表现为饮食欲减少,羽毛逆立,粪便变稀。感染后 80 h ~96 h 出现便血,血便多见于感染后 5~7 d,其中第 6 天血便最为严重。感染鸡逐渐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渴欲增加,不爱运动, 严重者出现麻痹、痉挛并出现死亡。感染后第 5~7 d均有死亡,但主要集中于感染后第 6 天。第 7 天血便减少,第 8 天末血便停止。不感染对照组试验鸡在整个试验期间未见异常。不同剂量感染鸡的便血及死亡情况见表 1。

2.2 不同感染剂量的致病性

随着感染的剂量的增大,最便血时间有变短的趋势,临床症状表现更为严重(表1)。平均增重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第Ⅰ、Ⅱ、Ⅲ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与其他组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

3 小结与讨论

柔嫩艾美耳球虫是危害养鸡业最为重要的寄生虫之一,寄生于盲肠导致明显的血便,并起鸡群大批死亡。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感染鸡的平均增重显著减少,死亡率明显增加,盲肠的平均病变记分也显著提高,这与黄妮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观察了不同感染剂量下的最早便血时间,发现随感染剂量的增加,最早便血时间有变短趋势,这可能与盲肠黏膜上皮细胞所产生的裂殖体数量有关。感染剂量较大,可使有限的盲肠黏膜上皮细胞一次产生数量较多的裂殖体,从而造成较早出现血便。感染剂量较小,盲肠黏膜上皮细胞一次产生的裂殖体数量尚不能致其大面的损伤,待损伤面积增大时,方可出现出血,故而血便出现较晚。因为球虫引起的肠道黏膜出血与裂殖体产生和释放有关[2],但感染剂量增加不可能导致裂殖体产生时间的提前。球虫引起黏膜出血性病变的量效关系还要进一步研究。

球虫的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2],其中,分离株的毒力和感染剂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本试验发现在感染剂量为 2.5×103 个/只和5×103 个/只时,仔鸡没有死亡,而在 1×104 个/只以上时,随感染剂量增加死亡率提高,这与王仲兵[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所不同的是洛阳分离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248 7×104 个/只,明显低于王仲兵等[5]报道的 7.52×104 个/只,说明柔嫩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毒力高于山西太谷分离株。本试验结果为洛阳地区预防控制柔嫩艾美耳球所起的鸡球虫病提供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 妮,贾燕青,梁武龙,等.鸡柔嫩艾美耳球虫YL株多次传代后的致病性研究[J]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9):27-29.

[2] 索 勋,李国清.鸡球虫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149-174.

[3] JOHNSON J, REIDW M. Anticoccidial drugs: Lesion scoring techniques in battery and floor-pen experiments with chickens[J]. Exp Parasitol,1970, 28(1): 30-36.

第6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形态学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寄生虫学教学在临床检验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临床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检验专业教学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在医疗和卫生防疫第一线工作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临床检验专业的学生,就是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及有一定独立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临床寄生虫学的教学应遵循上述培养目标,以今后工作中的实际要求为准则来进行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临床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的重要性,随着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的变化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由于内容多、篇幅大,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对原来流行广、危害大,但经多年积极防治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的寄生虫,由重点掌握改为一般了解内容。针对目前寄生虫流行特点,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流行增多,对近年来普遍关注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和食源性寄生虫作为授课的重点,讲述其流行动态、诊断方法、防治原则、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进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用性。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提前公布学期课程计划

课前充分的知识准备,不仅可以精简教学内容,更可使课堂讲授重点突出,能更大地发挥课堂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在上课开始的前一刻才知道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准备上的不充分,一旦跟不上教师节奏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学期一开始就会提前公布寄生虫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课程计划,安排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

在临床寄生虫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特点,直观、立体地将静态微观的寄生虫形态以动态直观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增强课堂学习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引入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通过在讨论中层层诱导、步步深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交流与合作机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加强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寄生虫学与检验技术的学习,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做,二是认识寄生虫——能看,二者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检验专业对形态学的学习需要掌握与诊断寄生虫感染有关的形态以及与虫种鉴定有关的形态结构,这样镜下形态的学习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我们通过改善实验室条件,将多媒体技术、电子显微镜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组织观看录像及进行临床病例讨论。寄生虫检验学实验中,除常规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如粪便直接生理盐水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等外,还增加了小鼠旋毛虫活体检查、自检粪便查寄生卵及包囊、自身蠕形螨检查等内容。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锻炼和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不仅强化了操作技能及寄生虫形态的学习,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也是永恒主题。我们把临床寄生虫考试分成两大部分: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试,综合评定成绩。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采用笔试的方法,重点考查对寄生虫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实验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30%,着重让学生掌握与寄生虫诊断和致病有关的发育阶段实验诊断方法。针对临床检验专业特点,我们的实验技能考试又分二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通过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课堂提问、设计性实验的课题设计与撰写来打分,占总成绩的15%;二是期末实验考试占15%,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镜下寻找所学过的寄生虫标本或大体标本进行辨认,从混合标本中找出指定的标本。通过这两大方面的考核,学生既掌握、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实验技能的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培养出高质量、有能力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总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和趋势,结合临床检验专业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第7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防制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33-01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在我国低年级学生以及学龄前儿童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常见疾病[1]。其中以蛔虫、鞭虫、钩虫及蛲虫最为常见。儿童感染肠道寄生虫后表现为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有比较大的影响。目前调查发现,我国贫困县儿童肠道寄生虫情况比较严重,贫困县卫生条件比较差,特别是不注意饮水源,活动环境卫生条件的监控等因素使得大批儿童感染寄生虫情况频发。为了调查我国贫困地区低年级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以及分析驱虫效果,此次抽取广西资源县低年级以及学龄前儿童共1500名做感染率调查并分析驱虫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广西资源县(该县为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的低年级以及学龄前儿童共1500名,以当地1-3年级5个班,幼儿园6个班,学校分县,乡、村为监控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龄前儿童抽取711名,其中大班223名,中班271名,小班217名;低年级学生抽取789名,其中小学一年级学生267名,小学二年级学生241名,小学三年级281名。所有1500名学生中,其中男生861名,女生639名,3-6岁年龄段618名,7-10岁年龄段882名,县级学校低年级学生421名,学龄前儿童370名,农村学校低年级学生368名,学龄前儿童341名。所有学生无其他心、肝、肾等严重疾病[2]。

1.2调查及驱虫方法由县疾控中心检验科以改良加藤氏法[3]和透明胶纸肛拭法采取学生粪便检查是否有蠕虫虫卵,有虫卵者为肠道寄生虫感染阳性,寄生虫检查种类包括蛔虫、鞭虫、钩虫及蛲虫,计算寄生虫感染率;此外,对于所有感染了寄生虫的学生及儿童口服杭州制药厂生产的阿苯达唑,服药时于下午课后统一发放服用,并由专业人员及医生现场监督。服用剂量每次200mg。服药后半个月再对寄生虫感染者以相同的方法做检查,观察寄生虫感染转阴情况。

1.3疗效评价疗效标准对于肠道寄生虫感染者服用阿苯达唑半个月后对其再次做寄生虫感染检查,观察寄生虫感染转阴情况。以寄生虫感染阳性转阴为治疗有效,计算驱虫有效率,驱虫有效率=(总病例-无效病例总病例×100%。

2结果

2.1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对抽取的所有1500名学生做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结果发现,寄生虫感染学生共为186例,总感染率为12.4%,其中蛲虫感染学生为65例,感染率为4.33%,钩虫感染学生为39例,感染率为2.6%,蛔虫感染学生为42例,感染率为2.8%,鞭虫感染学生为40例,感染率为2.67%,在寄生虫种类感染率上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男生感染率为11.61%,女生感染率为13.46%,两者之间无差异显著性(X2=1.69,P>0.05;在地区分布中,城区学生感染率为11.88%,农村学生感染率为13.07%,两者之间无差异显著性(X2=1.75,P>0.05;在年龄分布中,低年级感染学生共为48例,感染率为6%,学龄前儿童感染者为138例,感染率为19.7%,两者之间有差异显著性(X2=21.75,P

2.2服药后驱虫效果对于所有感染了寄生虫的学生及儿童口服杭州制药厂生产的阿苯达唑,服药后半个月再对寄生虫感染者以相同的方法做检查,观察寄生虫感染转阴情况,计算驱虫有效率。结果显示,总感染人数186例中,寄生虫转阴为172例,驱虫有效率为92.47%。说明阿苯达唑对肠道寄生虫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副作用较小,是一种较为理想可靠的药物。

3讨论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卫生条件比较恶劣、寄生虫防疫也做的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低年级及学龄前儿童特别贫困地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比较严重。而在感染者群体中发现,学龄前儿童感染人数明显多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卫生习惯不如高年级学生有关。对于阿苯达唑的驱虫效果的报道中,此种药物驱虫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副作用小。

参考文献

[1]宋英前,路翠贤,孙秀敏.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调查及应用阿苯达唑驱虫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2:109-110.

第8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测定;评估

中图分类号: S476;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32

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对果穗和籽粒,这种危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玉米螟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1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势

防治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是实际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防治方法有很多,例如采用农药、生物菌剂和赤眼蜂等来防治玉米螟。实践证明,赤眼蜂是防治玉米螟的绿色最佳防治方法。

1.1防治效果好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是在玉米螟a卵时将赤眼蜂放出来,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的卵中,使玉米螟虫卵死亡,玉米螟虫卵不能正常孵出幼虫,达到减少玉米螟虫害的目的。证明赤眼蜂的防治效果,采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放赤眼蜂的地块比喷洒农药和生物菌剂的地块的折茎率下降54.6%,折穗率下降79%,杀虫率上升81%。

1.2经济效益高

对不同地块进行实验发现,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进行玉米螟防治每亩可减少损失51.2公斤,实现增收83.4元/亩。一个人一天可以对10公顷的地块进行放蜂操作,相比农药和生物菌剂的效率高20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效率高、容易管理,效果快,农民比较容易接受。

1.3生态效益佳

由于近年来使用农药的数量和范围的扩大,导致许多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大,在危害人们健康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并破坏了生态平衡。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属于绿色无污染的防控方法,安全无毒副作用,且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测定

2.1材料与方法

2.1.1示范蜂卡 选择一级松毛虫赤眼蜂蜂卡。

2.1.2放蜂时间与次数 当玉米螟始盛期且化蛹率达到15%左右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最佳时间。第一个示范村可于7月4日、9日和14日放蜂。第二个示范村可于7月14日、19日和24日放蜂,即每个示范村放蜂3 次,每次间隔5天。

2.1.3放蜂数量与方法 放蜂卡的方法可以选择一株长势健壮的玉米,将玉米秆中部一个叶子沿中间撕成两半,一半放上蜂卡,之后向茎秆下方卷成筒状,用别针或牙签固定住。放蜂的总数量一般为22.5万头/公顷,分3次放,每次放7.5万头。

2.2防效与评估方法调查

2.2.1玉米螟卵中赤眼蜂寄生率调查 3次放蜂的当天和最后1次放蜂后7天,分别对第一示范区和第二示范区的玉米螟卵和赤眼蜂寄生率进行调查。随机抽取玉米螟卵25块,放在器皿里发育2~3天,之后检查赤眼蜂寄生情况,同时对照放蜂玉米地上风向400米之外的没有放蜂的玉米地的赤眼蜂寄生情况。校正寄生率(%)=(放蜂田卵块寄生率-对照 田卵块寄生率)÷(1-对照田卵块寄生率)×100。

2.2.2调查结果 对于放蜂区和未放蜂区都各调查2个村的2个地块,每个地块取5个点,每个点取25株玉米进行调查。计算受虫害植株减退率、虫孔减退率、虫口减退率的公式为:平均防治效果=(受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

2.2.3损失测定 损失测定主要以雌穗上部和下部折秆、穗柄受害和茎秆受害4个部位为主要观测点。分别调查不同部位受虫害率,与其受损失产量相乘,就得出产量损失率。测定显示,雌穗上部折杆的产量损失率为11.5%,雌穗下部折秆的产量损失率为31.5%,穗柄的产量损失率为12.9%,茎秆的产量损失率为5.9%。产量损失率=穗上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穗上部折秆株率+穗下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穗下部折秆株 率+穗柄受害产量损失率×穗柄受害株率+秆受害产量损失率×秆受害株率。

3结果与分析

3.1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卵寄生率

对于放蜂区域赤眼蜂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大概为75.2%,未放蜂的对照区赤眼蜂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大概为9.68%。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寄生率效果比较好。

3.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效果

试验发现,在秋季收获前剖开玉米秆查看,放置赤眼蜂卡的2个示范村的玉米受害株减退率平均为65%,效果良好。

3.3经济效益

公主岭市玉米平均产量为7500公斤/公顷,放置赤眼蜂的田地玉米损失挽回率为6.57%,比未放置赤眼蜂的玉米田地多收90公斤/公顷。如果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面积达30000公顷,那么可挽回玉米损失大概14580吨,玉米价格按照1.3元/公斤计算,可增产174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措施

一直以来,农民对于玉米螟的损害并没有深刻认识,认为玉米被一点小虫子吃掉没什么,留下的总比被吃掉的多,但是调查发现,玉米螟影响的玉米地块,每亩减产玉米 5% ~10%,严重的达到10%~18%,要利用电视、网络宣传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进到农户家对农民进行讲解、让农民意识到玉米螟的危害,提高防治意识。要让农民联合起来,进行统一防治,因此单独一家进行防治效果不明显,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比较适合大面积进行防治。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重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资金的投入,为此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可适当对农民防治玉米螟进行补贴,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玉米螟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成本低、安全性高的方法,其能保护环境,保障玉米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秀梅, 张树权,李维艳,沈风云.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J].作物杂志,2010,(02).

第9篇:寄生虫评价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 设计性实验 寄生虫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轻松较为愉快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角色,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师生之间互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使教材中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性试验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设定的实验方向,进一步的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设计一个特定的实验,并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任务驱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得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背景下,“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复合型兽医人才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动物寄生虫病教学中的弓形虫病实验室诊断实验为例阐述“任务驱动” 教学法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1]

一、“任务驱动” 教学法在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总体设计

根据“任务驱动” 教学法和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对本项教学任务进行如下总体设计,如图1。

二、任务设计与分析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路。本着目标明确,重难点分散,实用性强的原则进行任务设计和学生实验分组。本项实验中将学生分为4组,要求各组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查阅资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弓形虫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哪些方法?(2)在生产实践中常用检测方法有哪些?(3)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设计本实验?(4)自我设计的实验在今后生产中应用前景如何?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各组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有“PCR检测方法,IHA检测方法,MAT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等方法或方案,针对上述方法或方案,先是组内讨论,而后组间交流讨论,同时老师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确定采用弓形虫ELISA诊断方法为本实验的实施方案。[2]

三、学生具体操作完成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行准备相关实验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着既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完成后书写实验报告,深入讨论,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3]

四、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及实施效果的反馈

老师对每个试验设计和学生试验操作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

参考文献:

[1 ]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30):129-130.

[2]祁云嵩,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9-121.

[3] 刘孝刚,于金玲,徐鹏,等.动物寄生虫病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0:146-148.

[4] 徐鹏,刘孝刚,于金玲,等.《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4-4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