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寄生虫学论文精选(九篇)

寄生虫学论文

第1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寄生虫学;形态摹绘练习;实验考试;标本辨别能力

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发生及发展规律、致病或传病机制、诊断及防治对策的科学,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其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为了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围绕这一宗旨,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探究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提高作用。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后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实验基础。厉旭云等人研究发现,近年来,高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实验改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综合实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寄生虫学上课全部学生。

2.调查方法

让实验组进行15种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对照组不进行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再对他们进行实验考核,随机抽取10个标本检测他们对相关标本的辨别能力。答对8个及以上为辨别能力好,小于8个为辨别能力差。再根据测试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二医学生,共1156人,其中年龄15~20岁,男生24人(占2.1%),女生1132人(占97.9%)。实验组600人(占51.9%),对照组556人(占48.1%)。

2.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效果

实验组600名调查对象中,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70人(95.0%)。对照组556名调查对象,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00人(90.0%)。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辨别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3,P=0.00)。

三、讨论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传统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中,带教老师多以安排学生观察寄生虫玻片标本和瓶装标本为主,虽比较直观,但是由于标本细节模糊,很难清楚辨别不同类别标本的形态特征,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学生在光学显微镜下长时间观察玻片标本后,自我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验课仅仅成了一个“自由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不佳。教研室对寄生虫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许多实验互动内容,通过活虫观察,对寄生虫形态了解更为深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使用动态图片结合文字对寄生虫特征进行描述,还有动画解读等形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在整个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标本进行辨别学习,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描摹练习,以增强对繁多标本细节的认知能力。

上述一系列实验教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内容,并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寄生虫实验课教学的探究,相关文献显示:不管是提问式教学还是互动式或其他的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课标本的学习,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很好。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通过对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生对于寄生虫的某些特殊结构和形态有更直观的感受,加上老师的讲解,他们对于寄生虫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基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对人体寄生虫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并且不断改进,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等.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31-135,197.

第2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第3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结合卫生职业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寄生虫学检验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 寄生虫学检验 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卫生职业院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纠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增加实验、实习课时,明确实验、实习教学目标,切实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1]。

医学检验专业的目的是培养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为了培养临床检验医师而设立的一门检验专业课程,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情况、防治原则及其检验技术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寄生虫检验技术,进行临床及卫生标本的寄生虫检验,以了解或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污染、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防控效果,为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2]。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在《寄生虫学检验》的教学中重视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我国寄生虫感染现状[3]

卫生部于2005年10月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寄生虫病在牧区和农村广为流行,农、牧民的寄生虫感染率、患病率较高,并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女性和儿童。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显著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的检验和诊断是治疗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卫生院校中开展寄生虫学检验的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1.2 目前《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现状

《寄生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的《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在前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虽然有操作的内容和动手的机会,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达不到临床工作的要求。而在后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寄生虫感染以隐性感染多见,加之部分临床医生对寄生虫病不够重视,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寄生虫检验的项目并不多,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因此,如何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 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云南省红河州地处元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少数民族众多。该地有很多常见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猪带绦虫感染、旋毛虫病、疟疾等,尤其是疟疾,流行范围广,感染率较高,症状较严重,是该州长期以来致力于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利用当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操作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更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去认识、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2.2 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充分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检验技术。红河州卫生学校自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以来,一直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城区幼儿园进行蛲虫感染检查,到农村中小学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在流行季节到疟疾流行区进行发热病人的血涂片检查,使学生在课堂外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寄生虫学检验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后期学习临床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时,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明显提高,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也更能得到患者和带教医生的好评,在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中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绩。

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培养新型卫生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观念,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是顺应时展,符合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卫生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猪;囊尾蚴病;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95-02

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和人的肌肉等组织器官内所引起的疾病。本文就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流程及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猪囊尾蚴病的教学。

1 说教材

《动物寄生虫病》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寄生虫病属于动物疫病的一种,但因寄生虫病发病较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寄生虫病对畜牧生产及人们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在畜牧生产中掌握寄生虫病的防控技术,对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由张宏伟、杨廷贵主编的《动物寄生虫病》,该教材编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动物寄生虫病分蠕虫病(包括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和棘头虫病)、原虫病和蜘蛛昆虫病三大类。本次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蠕虫病中绦虫病中的一种——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属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动物疫病中属于2类疫病,在动物检疫中是必检疫的一个疾病,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寄生虫病。

(2)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①知识目标:了解并熟悉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的形态构造、生活史、流行病学、主要症状、诊断要点和防制措施。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猪囊尾蚴的形态特点及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措施。③素质目标: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的重难点及关键点:本次课程的重点是猪囊尾蚴的形态特点及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措施;难点是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关键点是猪囊尾蚴和猪带绦虫的寄生动物和寄生部位。

(4)课前补充资料:课前让学生们在网上学习cctv10百科探秘——脑中捉虫。

2 说教法

(1)学情分析:目前湖北省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基础差,个性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弱,学习习惯不好;学生需要老师督促他学习,监督他学习,需要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满足他学习的成就感。

(2)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讨论法、讲练学习法和讲授法等方法学习本次课内容,让学生们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 说教学过程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讲练问题讲授重难点总结要点布置作业。

(1)复习旧课(5 min):对上一次课程内容以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学习。问题①:上次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寄生虫病?问题②:说说预防牛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措施?

(2)导入新课(5~10 min):老师通过课前布置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通过视频资料“脑中捉虫”的学习,想到了什么?如果有学生没有看,就再讲述一个“救救这孩子”的故事,问学生们想到了什么?答案各种各样,对学生们的想法给予赞赏,导入今天的课程。

(3)提出问题(5 min):在本次课程中设计问题如下:①小李或孩子是如何感染的?为什么会感染脑囊尾蚴?猪的囊尾蚴病是如何感染的?②猪囊尾蚴有多大?寄生的动物及部位?猪囊尾蚴的成虫叫什么虫?寄生的动物及部位?③如何预防猪囊尾蚴病的发生?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预防?

(4)分组讨论(35~40 min):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们分组学习,相互讨论,在书中找答案,把正确答案记录下来。

(5)讲练学习(20 min):老师请各小组学生将问题答案给同学们讲解一遍,不仅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6)老师讲授(14 min):针对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老师讲授难点和重点,总结本次课的内容。

(7)布置作业(1 min):比较猪囊尾蚴病和牛囊尾蚴病的异同点。

4 说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2)教学方法多样。采用问题讨论法、讲解练习法等多种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第5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肠疾病,寄生虫性;感染;知识;行为;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53 G 4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55-02

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s Status Among Student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ijin/ZHONG Min-rong, ZHONG Ma-xing, YAN Juan, et al. Ruiji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uijin (3425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rasite infection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tud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targeted prevention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10 rural boarding schoolswere selected to survey 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 status, take and survey of students' fresh dejecta. Adopt Kato thick smear method to screen parasite eggs by microscope. Collect personal hygiene and health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everyday life situation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atus of school water supply and toilet sanitation condi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on-site inquiries and field observation. Results Intestinal parasite infection rate was 14.95%. The infection rate of ascarid was 10.95%. The infection degree was 1 293.00, mild infection and moderate infection were 76.48% and 23.52%; Whipworm infection rate was 6.23%, the infection degree was 363.66,all were mild infection. Students 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daily health behavior and school toilets. ConclusionInfection rate of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still higher. Health education efforts should be including good personal hygiene students training, actively improvement on the health environment.

【Key words】 Intestinal diseases,parasitic;Infection;Knowledge;Behavior;Students;Rural population

据卫生部专家委员会统计,全国约有40%的人感染肠道寄生虫[1]。瑞金作为全国人体寄生虫抽样调查点,曾在1988年、2002年先后2次开展人体寄生虫感染调查,感染率分别为84.37%和31.89%[2-3]。为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2009年,笔者按照《江西省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卫生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开展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瑞金市规划城区以外的乡镇选定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即丁陂、万田、大柏地、拔英等4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瑞林、云石山、泽覃、武阳、谢坊、壬田等6所初级中学一年级学生各1个班,每班至少调查30名学生(本年级生源不足可用五年级或初中二年级学生补足),共321名学生。

1.2 方法 取调查学生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显微镜下检查肠道寄生虫卵(含蛔虫、钩虫及与这些寄生虫检查方法和取样相同并可同时观察的其他寄生虫);卫生知识和个人日常生活卫生行为调查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由调查人员分发和现场督导,学生自行完成答卷;供水方式和厕所卫生设施状况调查采用现场询问和实地观察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感染率和不同虫种感染度 在321名受检者中,检出寄生虫卵2种,感染者48人,总感染率为14.95%(48/321)。其中蛔虫感染率为10.59%(34/321),鞭虫感染率为6.23%(20/321);2种寄生虫混合感染6人,混合感染率为1.87%。未检出钩虫及其他肠寄生虫。计算检出的2种寄生虫的感染度(即每克粪便虫卵数的几何均数[4]),蛔虫的感染度为1 293.00,鞭虫的感染度为363.66;按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5]分析其感染程度的构成,蛔虫轻、中度感染各占76.48%(26/34)和23.52%(8/34),无重度感染;鞭虫全部为轻度感染。

2.2 不同年龄、性别肠寄生虫感染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除9~10岁、16~17岁2个年龄组未检出感染者外,10~15岁之间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蛔虫感染率在6.93%~19.44%之间,鞭虫感染率仅限于12~15岁组,感染率在2.78%~13.56%之间),最高为12~13岁组,感染率22.22%(8/36),最低为10~11岁组,感染率10.00%(2/20),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4.69%(26/177),女性感染率为15.83%(22/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

2.3 肠寄生虫感染学校分布情况 小学和初中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4.39%(20/139)和15.38%(28/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初中的鞭虫感染率(10.44%)高于蛔虫感染率(8.24%),并远高于小学的鞭虫感染率(0.72%)。

2.4 学生掌握卫生防病知识与肠寄生虫感染情况 对“知道如何预防拉肚子吗、通过水传播的疾病有哪些、粪便都能传播哪些疾病”等3项回答错误者的感染率(15.05%,42/279)高于正答者(14.2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

2.5 日常生活卫生行为正确与否与肠寄生虫感染情况 学生肠寄生虫感染受在校在家是否喝生水、饭前便后是否每次洗手、生吃瓜果是否每次清洗、是否经常剪指甲、手是否干净等日常生活卫生行为正确与否的影响,卫生行为正确者感染率为11.71%(98/837),卫生行为不正确者感染率为16.99%(185/1 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P<0.05)。

2.6 学校不同供水方式与肠寄生虫感染情况 集中式供水学校肠寄生虫感染率为13.04%(12/92),低于分散式供水学校15.72%(36/229)的肠寄生虫感染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

2.7 学校厕所卫生设施状况与肠寄生虫感染情况 有卫生厕所学校的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仅为1.96%(2/102),明显低于无卫生厕所学校学生(21.00%,46/219)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5,P<0.05)。

3 讨论

瑞金位于江西赣南东部,为亚热带气候区,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广泛适宜动物、植物生存繁衍[6],同样适合多种肠寄生虫的生存,导致人群感染率较高。本次对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开展肠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查出蛔虫、鞭虫2种线虫,总感染率为14.95%,其中蛔虫感染率为10.95%,鞭虫感染率为6.23%,与第一、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现状调查瑞金相应年龄段(10~15岁)83.12%和48.13%的感染率相比[2-3]下降明显,说明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比东莞和深圳等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学生感染率高[7],尤其在蛔虫感染程度的构成上,虽无重度感染,但中度感染占23.12%,加上蛔虫的繁殖力强,蛔虫卵的抵抗力强[8],防治工作一旦放松,将引起反复甚至广泛流行,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日常生活卫生行为不良和学校处于非卫生厕所环境的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较高,说明肠寄生虫感染与学生日常生活卫生行为和学校厕所卫生设施状况密切相关。从各学校间感染率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看出,未检出或仅检出1~2例肠寄生虫感染的瑞林、大柏地、云石山、拔英等4所中小学校,除拔英小学卫生行为正确率略低外,其他3所学校均超过25.79%的平均水平,最高的为33.33%(云石初中),且其中有2所学校处于卫生厕所环境,占了卫生厕所学校的2/3,而卫生行为正确率低和处于非卫生厕所环境下的学校则相反,感染率高达13.33%~40.00%,所以可以认为日常生活卫生行为和学校厕所卫生设施状况是影响学校之间感染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学生卫生防病知识答题正确与否和学校不同供水方式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可看到答题错误和学校处于分散式供水方式状态下的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较高。提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注重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并积极改善卫生环境。另据文献报道[7,9],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与卫生知识水平及预防意识将影响子女良好卫生行为的养成,所以要在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大众传播与农村社区传播,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关文献表明[10],鞭虫分布范围与蛔虫一致,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尤以温暖、潮湿地区为多,但感染率一般较蛔虫低。本次调查初中生鞭虫的感染率(10.44%)略高于蛔虫感染率(8.24%),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周红芳,徐慧华.上海市卢湾区居民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2,10(1):8.

[2] 钟民荣.2604例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郭玉玺,李兴云,茹兴连,等,主编.现代医学优秀论文集.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223-226.

[3] 钟马兴,钟民荣,郭昌禄,等.瑞金市2002年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6(1):39-42.

[4] 施仲赋,高歌,主编.实用卫生管理统计.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18.

[5]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332-340.

[6] 瑞金市志编篡委员会,编.瑞金市志.西安:三秦出版型社,2007:99.

[7] 李海康,马文军,聂少萍,等.东莞和深圳流动人口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27-428.

[8]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8.

[9] 王哲玲,李艳辉,杨习英,等.邯郸市中小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604-605.

第6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

第7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方法:一般会采取卢戈液直接涂片、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大便培养法和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拭法等对患者肠道内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检查。然后给予被检测患者每天200g的阿苯哒唑氨的驱虫方法,持续用药2个月以后再到医院进行复查,然后再根据患者的感染的变化情况对该药物的驱虫效果做出具体评价。

结果:108例当中,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51.22%;其中有23例患者是蛔虫感染,占总体的21.30%;蛲虫感染患者有18例,占总体的16.67%;其他种类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感染率总共为13.52%。对寄生虫感染患者给予阿苯哒唑药物治疗。两个月后基本痊愈。只有2例患者因为终端停药延误了病情,总体治愈率高达98.15%。

结论:本次对108例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效果的分析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同时为更多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驱虫效果阿苯哒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5-02

现在,肠道寄生虫感染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可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本文任意抽取了某城镇3所学校的师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监测,并且在集体驱虫之后,考核了这3所学校师生的驱虫效果,下面就对该项监测和考核的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4月到2012年4月,任意抽取某城镇3所学校的师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所学校当中有2所是中学,1所是小学,一共涉及师生5496人。其中男性2867人,女性2629人。年龄分布范围在7~18岁,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该城镇位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卫生条件较差。

1.2检验的方法。在检验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和《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的相关要求实施。一般采用的办法有四种:大便培养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检查场内滴虫、小杆线虫、粪类圆线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等;透明胶带肛拭的办法法,为患者检查带条虫卵和蛲虫等;碘液直接涂片的办法,主要是为患者检查其原虫包囊,包括溶组织内的阿米巴、人芽囊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布嗜碘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门内阿米巴和微小内蜒阿米巴等;此外,还有改良加藤厚涂片的方法,就是对患者检查其肠道的蠕虫卵,例如:鞭虫、蛔虫、带条虫和微小膜壳条虫等。

1.3驱虫药物和方法。用常用的一些方法对研究对象宣传一些预防肠道类寄生虫疾病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自我保健的意识。在此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药物是由国家的定点厂家——湖北制药厂所生产的高效驱蚊药物阿苯哒唑。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被检测患者每天200g的阿苯哒唑氨的驱虫方法,持续用药2个月以后再到医院进行复查,然后再根据患者的感染的变化情况对该药物的驱虫效果做出具体评价。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来决定患者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服药,以及服药的剂量,还是可以停止服药了。利用这种办法,对所有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患者进行集体性的驱虫。在此期间还要记录好患者服药期间的反应与表现,并对其服药的具体情况做出改善。

1.4驱虫的效果评价。在对肠道寄生虫患者感染进行集体地驱虫之后,再利用上文提到的四种检测方法对之前进行监测的人群实施复查,根据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估,得出利用阿苯哒唑进行集体驱虫的具体效果与质量。

2结果

2.1在对肠道寄生虫进行防治之前的感染情况。5496人当中有108例是肠道类寄生虫疾病,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51.22%;其中有23例患者是蛔虫感染,占总体的21.30%;蛲虫感染患者有18例,占总体的16.67%;其他种类肠道寄生虫疾病的感染率总共为13.52%。对寄生虫感染患者给予阿苯哒唑药物治疗。两个月后基本痊愈。只有2例患者因为终端停药延误了病情,总体治愈率高达98.15%。

2.2肠道类寄生虫感染患者的性别分布。在所有检测的肠道类寄生虫感染患者当中,男女的比例基本上为1∶1。其中检查出的男性患者有53例,占总体的49.07%;女性患者有55例,占总体的50.93%。对该项结果的统计符合统计学要求,所以其差异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3对患者集体驱虫的主要效果。在2012年4月的时候对检测出的肠道类寄生虫感染患者进行集体驱虫。并在同年的6月份对其进行复查。部分服药之后的患者表示,自己在服药以后出现了恶心、发热、皮疹或腹痛等一些不良的反应症状,但是在停药以后就逐渐地消失了。这充分地说明该次集体服药的办法比较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学校全体师生作的相关预防宣传教育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

3讨论

研究对象的患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造成的。该城镇的瓜果十分丰盛,在炎热的夏季,许多学生在吃瓜果的时候经常不洗或是洗不干净就直接食用。再加上苍蝇的密度比较高,也很容易导致溶组织内的阿米巴感染。所以,要特别做好中小学生关于肠道寄生虫疾病的防治。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讲卫生、树防护意识的活动,培养起讲卫生的好习惯。

本研究当中的驱虫方案对于中小学生和其他人群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很大的作用,效果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性效益。

参考文献

[1]吐送托合提·肉孜,古丽鲜·巴依孜,阿布都卡依木·阿布都拉.某县3~18岁肠道寄生虫感染监测与驱虫药效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33):208—209

[2]彭国华,陈海婴,熊志伟等.2007-2008年鄱阳湖区饭湖自然村居民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5.(22):478

第8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寄生虫病流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据1988年至1992年间进行的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寄生虫病患病率在62%一63%,但到2004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重大人体寄生虫病调查,人群寄生虫病流行率已降至22.18%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叫,部分区域的调查结果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我国已于2006年实现了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家叫。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虽然我国重要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或传播阻断,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许多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寄生虫病已成为“被忽视疾病”的代名词,但在某些地区,包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疫情仍较严重,许多寄生虫病患者表现为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虫状态。因此,我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而且面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许多新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降低,我国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此,本文调查了中国大陆的64所高等医药院校寄生虫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对其寄生虫学课程对医学生培养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以期为我国“5 +3”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利用中国寄生虫学QQ交流群(839429497)和中国寄生虫学微信群展开调查,部分信息通过搜索医学院校的网站公开资源获得。    

调查范围:全国64所高等医学院校。    

调查内容:寄生虫学课程的名称、授课对象(专业)、授课内容、授课学时等情况。    

调查对象:承担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人员、研究者和实验人员。    

采用SPSS v18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调查结果

2. 1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对6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有62所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均设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这62所院校的省区分布为(次序不分先后):北京市2所(学时数45,30),上海市2所(学时数40,48),天津市1所(学时数36),重庆市1所(学时数40),内蒙古自治区1所(学时数48 ),广西壮族自治区2所(学时数47,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所(学时数40),安徽省3所(学时数50,42,52),甘肃省1所(学时数54),广东省4所(学时数47,40,40,72),贵州省2所(学时数36,48),海南省1所(学时数51),河北省2所(学时数40,48),河南省1所(学时数60),黑龙江省2所(学时数42,36),湖北省6所(学时数40,48,54,32,48,42),湖南省2所(学时数40,38),江苏省7所(学时数40,41,50,56,54,54,32),江西省2所(学时数52,36),辽宁省3所(学时数28,24,34),山东省4所(学时数36,48,12,36),山西省3所(学时数45,40,40),陕西省2所(学时数36,42),四Jll省3所(学时数36,27,42),云南省2所(学时数34,36),浙江省2所(学时数64,26)。平均学时数为41.100 18. 8200 14所“211"/"985”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学时数(47. 000 1 10. 777)明显高于48所一般院校的学时(40. 875 1 9. 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P=0.040 5)。参考气候地理区划的中国南方、北方分界的北纬34度线划分全国为南、北两大区域,比较南方医学院校和北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数(南方医学院校44.103 1 9. 439 , n=23;北方医学院校39.130 1 10. 065 , n=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3. 82,P =0. 055 2)。

2. 2医学院校各专业寄生虫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在64所高等医学院校中,超过三所院校的21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超过十所院校在以下九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MBBS留学生、口腔科学和麻醉学等。对这九个专业寄生虫学学时数的ANOVA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 799, P < 0. O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MBBS留学生、预防医学、麻醉学五专业之间,在医学影像、口腔科学、麻醉学三专业之间,以及在医学检验和MBBS留学生之间,学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专业间学时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选择寄生虫学课程的院校少于三所的23个专业学时设置。

第9篇: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重阳木锦斑蛾;绒茧蜂;生物防治;野生寄生率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53

重阳木锦斑蛾属昆虫纲鳞翅目异角亚目斑蛾科昆虫,主要寄主是重阳木等。其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常产卵于叶背。幼虫体肥厚而扁,老熟幼虫体长18.83~20.25mm,头部常缩在前胸内,腹足趾钩单序中带。体具技刺,有些技刺上具有腺口,体浅色至淡褐色,老熟幼虫灰红色至暗红色。头部暗褐色。体北两侧各只有1条较宽的深褐色纵带纹,后端相接,呈长“U”字形。其幼虫在叶背取食危害,1~3龄幼虫啃食下表皮及叶肉组织,残留上表皮成透明斑,4龄后食整叶使叶穿孔或缺刻,严重的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脉[1]。

目前常见的重阳木锦斑蛾防治方法多见于物理及化学防治。常见物理防治措施是涂白树干,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等方式。化学防治上一般在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或天王星等菊酯类杀虫剂。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此外,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近年来,在重阳木锦斑蛾的生物防治上,人们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到绒茧蜂身上。在调查过程中,观察到寄生在重阳木锦斑蛾体内的是绒茧蜂,其寄生方式是拟寄生,它们的幼虫会在这些虫子的体内发育,以重阳木锦斑蛾的身体组织为食,最终发育成熟并钻出寄主体外。尽管听上去非常恐怖,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绒茧蜂的幼虫钻出寄主身体之后,作为寄主的重阳木锦斑蛾不会立刻死掉。但此时的重阳木锦斑蛾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在绒茧蜂结茧期间僵尸重阳木锦斑蛾会不吃不喝的守在附近,保护这些寄生者的安全。最终,重阳木锦斑蛾会因为饥饿而死,但此时绒茧蜂们早已破茧而出飞走了[2]。

通过观察重阳木锦斑蛾的危害情况,了解其目前发生现状而进行了一次试验。该试验观察绒茧蜂对其幼虫的寄生情况,分析绒茧蜂在重阳木锦斑蛾体内的野生寄生率,以探求绒茧蜂对控制重阳木锦斑蛾的效果是否明显,是否能将此种方式作为校园内重阳木锦斑蛾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调查地点:万州区城区内。重阳木锦斑蛾虫口密度调查。随机选取20棵重阳木,每棵树均在距离树杆1.5~2m之间分别随机抽取50片叶,对其上的重阳木锦斑蛾幼虫数量进行调查。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出重阳木锦斑蛾的虫口密度。

1.2 重阳木锦斑蛾标样采集

将上述虫口密度调查过程中,涉及到的重阳木锦斑蛾进行采集,分装到5个养虫盒饲养并观察,在养虫盒上分别贴上标签,表明采集时间等基本信息。

1.3 绒茧蜂野生寄生率观察

将重阳木锦斑蛾采集分装饲养,每隔2d采集重阳木新鲜叶片放入养虫盒内,并及时清理虫粪,保持养虫盒内的清洁。每天19:00准时观察是否有绒茧蜂钻出重阳木锦斑蛾的体表,并记录绒茧蜂钻出体表的日期和头数。同时将寄生后的重阳木锦斑蛾挑出来单独饲养,观察是否还会有更多的绒茧蜂钻出重阳木锦斑蛾的体表,并作记录。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绒茧蜂野生寄生率。

2 结果与分析

重阳木锦斑蛾虫口密度。经调查,总共调查1000张叶片,其上有952头重阳木锦斑蛾幼虫,因此经计算可以得出: 。由虫口密度结果可看出,被调查的重阳木锦斑蛾危阳木的危害情况较为严重。此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当绒茧蜂钻出重木锦斑蛾的体表后,每头重阳木锦斑蛾上寄生的绒茧蜂数量基本不会增加,说明寄生在害虫体内的绒茧蜂发育程度基本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经调查,万州区重阳木锦斑蛾危害重阳木的危害情况较为严重,同时绒茧蜂对其的野生寄生率也较高。保护野生状态的绒茧蜂,不乱使用高毒农药,能有效控制重阳木锦斑蛾发生。可以考虑在虫害发生早期结合使用低毒化学农药,能更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此外,如果能人工繁育绒茧蜂,并将其释放到害虫危害严重的区域,能更加有效的通过生物防治的手段,防治害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