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寄生虫影评范文

寄生虫影评精选(九篇)

寄生虫影评

第1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吴小干

摘要:本文通过走访调查海南省内的10家集约化养猪场发现,海南省各猪场寄生虫病危害普遍存在,主要问题为养猪环境不理想、预防不到位、防病意识薄弱与疫病监测手段落后,文章中也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集约化养猪场   寄生虫病   调查   控制   效果评价

近些年来,通过走访调查海南省内的10家规模化养猪场发现,我省各猪场寄生虫病危害普遍存在,共发现9种,其中常见的寄生虫病有5种,即蛔虫、鞭虫、结节虫、球虫、蚧螨。

本文要通过调查研究,根据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和传播规律,加强管理,采取措施,正确合理选用驱虫药以及科学做好驱虫工作,以降低由寄生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海南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调查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保障集约化猪场规模高效发展。

海南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健康文明生态岛的省份,四面环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无疫区”品牌的坚实基础,海南一直以来致力于“无疫区”品牌建设,十年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并于2009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我们要重视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排除不利因素,以减少经济损失,为养猪业提供良好环境。

2 调查分析海南省部分规模场户,不同年龄的猪,采集哺乳母猪、怀孕母猪、哺乳仔猪、育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粪便。现场观察个别猪发病及防治情况,饲养管理情况,营养水平等,并采取500份粪便,在4℃左右保存,并送实验室检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虫数量、种类。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猪场寄生虫抽样调查结果           单位:头, %

序号

采集地

样本数

猪蛔虫

鞭虫

结节虫

球虫

猪疥螨

1

罗牛山猪场

50

16

4

3

4

11

2

天兆猪场

50

17

3

4

2

14

3

美健猪场

50

19

6

4

6

9

4

罗幸猪场

50

13

3

2

4

10

5

师霖猪场

50

10

4

3

5

12

6

温氏猪场

50

11

5

2

3

8

7

海棠猪场

50

14

4

2

5

8

大甲猪场

50

21

7

3

5

9

9

利才猪场

50

16

3

2

4

12

10

木排猪场

50

14

4

4

3

13

合计

 

500

151

43

27

38

103

平均比例

 

 

30.2%

8.6%

5.4%

7.6%

26.0%

从调查的10家规模猪场来看,猪蛔虫病占第一位,平均为30.2%,其次猪疥螨为26.0%,鞭虫感染为8.6%,球虫为7.6%,结节虫为5.4%。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主要原因有:首先是,环境不理想。人员认识不到位,技术层次普遍不高,给寄生虫病预防造成一定影响,有的猪场粪水排放随意性大,圈舍选址没有遵守原则,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如饮水污染等,给寄生虫病的发生带来一定的有利条件。其次,预防不到位。在大多数管理良好的猪场,管理人都认为措施到位,猪很健康,没有必要做粪便检查。驱虫方案不全,认为给猪喂一、两次驱虫药就行了,其实这样驱虫效果不理想。再者,防病意识薄弱。工作流于形式,猪舍内通风和消毒不彻底,病死猪及流产胎儿、胎衣、死胎随意丢弃,致使传染源长期存在于猪场内,成为潜在的隐患。最后,疫病监测手段落后。仅靠肉眼观检查和经验判断,误诊、漏诊事件屡见不鲜,防治措施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贻误时机,增加防治成本和经济损失。

 

3集约化猪场寄生虫病用药情况及药物控制效果评价猪场用药情况。猪场的驱虫用药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场一年驱虫1~2 次,平时再用敌百虫或针剂驱虫药治疗疥螨病明显的患猪;第二类场是母猪产前驱虫一次,保育猪阶段驱虫一次;第三类场是没有计划,有症状才治疗性地使用驱虫药。有的猪场也知道应定期驱虫,但由于选用药物不当,导致母猪流产和死胎,以致放弃全场用药之法。

第2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 美国白蛾;危险性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46-0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原产北美,后传入欧洲、日本、朝鲜。美国白蛾适应性强,繁殖量大,每年可向外扩散至35~40 km,由于危害的寄主植物种类多,缺乏原产地有效天敌的制约,易暴l成灾,造成重大损失[1]。我国目前已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9个县级行政区严重发生,2015年新增58个,临沂市12个县区均为疫区(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2016年),防控美国白蛾的任务艰巨。

1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属杂食性的食叶害虫,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在我国可以为害的植物达49科108属300余种,不仅对林木和果树产生危害,还会对附近的农作物或蔬菜等产生危害,是我国目前唯一被林业、农业共同检疫的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2-3]。

美国白蛾在山东省1年发生2~3代[4],在临沂市1年发生3代。老熟幼虫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化蛹越冬。发生期从每年的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出现到第3 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即每年的9月底最迟到11月上旬为止。第1育较整齐,第2代和第3代世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1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 d左右。

2 发生危害规律

美国白蛾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3 风险评估

3.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美国白蛾在临沂地区主要为害杨属、悬铃木属、紫叶李、樱桃、柳属、泡桐属、白蜡树、洋槐(刺槐)、臭椿属等植物,寄主植物分布广泛。

3.2 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

3.2.1 适生性分析。临沂市位于北纬34°22′~36°13′,东经117°24′~119°11′,根据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处于最适生区范围内[5]。

3.2.2 抗逆性分析。临沂市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近年来,≤-10 ℃的低温天气几乎不存在,高于40 ℃的高温天气也不多,利于其生存[6]。

3.2.3 适应性分析。美国白蛾蛹冬季与夏季滞育,可以避开不利环境,维持种和个体生存,利于群体齐整发育,增强雌雄个体间几率,产生更多后代[7]。

3.3 传播渠道

主要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2种途径。美国白蛾主要由成虫飞翔、迁飞及破网扩散后的5~7龄幼虫爬行2种方式进行自然扩散。人为扩散主要是各虫态尤其是幼虫和蛹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携带传播。临沂市是有名的“板材之都”和“物流之都”,相关生产活动有利于美国白蛾的传播[8]。

3.4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检疫使用的鉴定方法相对可靠、简单易行。但是由于检查站点少、物流量大,美国白蛾隐蔽性好,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存活较长时间,所以对运输物品的检疫往往力不从心。

一般触杀和胃毒性杀虫剂对美国白蛾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人工释放周氏啮小蜂的防治技术也较为成熟,但防治效果有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虫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扩散性,防治不到位的地方极易暴发成灾,并很快扩散危害。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和桑蚕养殖区一般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故很难做到全面防治,铲除非常困难[8]。

3.5 定量评估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指标赋值如下:①区域内分布情况(P1)。5%≤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5%,P31=2;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中等,P32=2;列入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P33=3。④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受害寄主的种类10种以上,P41=3;分布面积广,P42=3;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大,P43=3。⑤危险性管理难度(P5)。现场识别非常可靠,简便快速,一般技术人员即能掌握,P51=0.5;50%≤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100%,P52=1;根除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P53=3。根据标准计算风险值R为2.65,属特别危险。

4 风险管理

4.1 加强普查监测,做到精准预测

依据临沂市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美国白蛾的监测普查力度,充分发挥疫情监测点功能,建立疫情监测网络,构建全市美国白蛾监测网。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巡查暗访制度,制定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考核办法,将监测纳入考核。

4.2 抓住1代飞防,多措并举防控

加强对飞防的监管,保证飞防效果,做好飞防验收,重点抓第1代美国白蛾防治,使美国白蛾有虫不成灾。在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大力推广剪除网幕、绑草把、涂毒环、释放周氏啮小蜂、灯光诱杀、人工捕捉成虫、飞防和地面喷雾防治、人工摘除卵块和捕杀蛹等防治方法。

4.3 改善现有林分,实现持续控制

在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时,完善林分结构,充分考虑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生态位,构建美国白蛾灾害持续控制体系。

5 结语

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对美国白蛾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其风险值为2.65,属于特别危险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迫切需要对美国白蛾高度关注,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防止美国白蛾大暴发[9]。

6 参考文献

[1] 林晓,邱立新,曲涛,等.美国白蛾发生现状及治理策略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6,35(5): 41-42.

[2] 魏建荣,杨忠崎,王传珍,等.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控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90-95.

[3] 杨忠岐.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4): 221-227.

[4] 闫家河,王文亮,刘芹,等.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主要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2):1-8.

[5] 陆霞,杜新民,安建梅.基于GARP的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农业与技术,2016,36(19):46-50.

[6] 孔雪华,杨洛宾,韩世德,等.高温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6):35-37.

[7] 刘慧慧.山东地区美国白蛾的滞育特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第3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白蜡吉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47

白蜡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如图所示)又名花曲柳窄吉丁,英文名Emerald Ash Borer(EAB),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idae),主要为害白蜡属(Fraxinus)树木,该属植物约60多种,多数分布于北半球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有27种该属植物,东北地区主要是三生的水曲柳。水曲柳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于研究第三纪植物区系及第四纪冰川期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因其材质坚韧,纹理美观,成为东北和华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树种。目前,成材的水曲柳数量日趋减少,属渐危种,已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引起了关注,现在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适宜地点已开始进行大面积引种栽培。通过调查,已查明的白蜡吉丁敏感寄主,主要有美国白蜡、白蜡、水曲柳、花曲柳、绒毛白蜡、黑白蜡树、美国红q、洋白蜡等。白蜡吉丁初始分布区为亚洲部分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另外在台湾等地也有发生。2002年该虫传入北美,如美国的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等,已在当地大面积暴发成灾,对当地的白蜡属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防治白蜡吉丁的方法如下:

1营林防治

对于为害严重无法保留的被害树木,应及时进行采伐,并集中进行剥皮后火烧或水浸处理,以绝虫源。对为害较轻可以进行防治的树木,应加强养护,通过增强树势来提高抗虫能力,并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救治。在绿化造园时,合理种植树种,促进其尽早郁闭和隔绝虫害来源。

2物理防治

利用白蜡吉丁假死性特点,在成虫不活跃时段,如清晨或傍晚振落成虫进行人工采集捕杀。

3化学防治

根据白蜡吉丁生物学特性,于4月上旬幼虫活动时,在树干基部钻孔定量注入内吸性杀虫剂,药量根据树木的胸径大小决定。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前,用无公害内吸剂喷干封杀即将出孔的成虫。成虫羽化期可喷洒无公害农药进行毒杀。

4生物防治

第4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摘要: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关键词:

绿盲蝽;盲蝽黑卵蜂;枣园;越冬卵;寄生作用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是当前我国棉花、枣、梨、葡萄等多种农作物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1-3]。绿盲蝽成虫和若虫均能以口针刺吸为害寄主植物的幼嫩组织,导致叶片破损、落蕾落花、果实畸形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4,5]。我国系统开展了绿盲蝽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6,7],其中优势若虫寄生蜂——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spretusChenetvanAchterberg已实现人工规模饲养与田间释放应用[8,9]。绿盲蝽的卵常产在植物组织中,仅留卵盖在植物表面,卵盖长不足1mm,颜色较浅,肉眼难于发现;同时,卵多为散产[4]。这一习性使得绿盲蝽卵难于收集与观察,限制了对其卵寄生蜂的研究。1958年,朱弘复和孟祥玲[10]记载了盲蝽的3种卵寄生蜂:点脉缨小蜂Anagrussp.、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和柄缨小蜂Polynemasp.,但由于绿盲蝽卵收集难而未对其田间寄生率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发现,秋季绿盲蝽末代成虫偏好在果树枝条修剪残茬等部位上产卵,越冬卵分布相对集中[5,11],这为绿盲蝽卵寄生蜂的种类调查等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华北地区枣园中绿盲蝽卵寄生蜂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直接观察和特异性引物检测2种方法评估了寄生蜂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寄生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室内观察2011、2013、2014和2015年的4月初,在绿盲蝽越冬卵孵化之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河北廊坊,39.53ºN,116.70ºE)周边的枣园中剪取枣树断枝。枣园面积约为3hm2,枣树品种为“金丝小枣”,树龄为5年,树高3m。在枣园随机剪取枣树断枝,带回室内在显微镜下,用昆虫针将断枝茬口的绿盲蝽越冬卵逐一挑出,将完好的卵放入底部铺有一层吸水纸的培养皿(直径为9cm)中,加入一个湿润棉球进行保湿,然后将培养皿盖好后放置于25℃、RH65%、光周期14L:10D的培养箱中,逐日观察与记录寄生蜂的羽化情况。将羽化后的寄生蜂保存在75%的乙醇中,用于形态鉴定。

1.2分子检测

1.2.1供试虫源绿盲蝽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棉田,用新鲜的四季豆PhaseolusvulgarisL.豆荚在室内进行继代饲养[12]。用于寄生蜂引物特异性检测的非靶标昆虫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Jakovlev)、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ze)、三点盲蝽Adelphocorisfasciaticollis(Reuter)和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同样为实验室种群。枣树ZiziphusjujubeMill.、葡萄树VitisviniferaL.枝条均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周边果园。供试昆虫取样前,先饥饿24h,以去除腹部残留食物。植物枝条用清水冲洗干净后,于20℃下保存备用。

1.2.2DNA提取提取昆虫基因组DNA前,将单头昆虫于清水浸泡12h,去除可能存留于体表的杂质。之后将虫体转入1.5mL离心管中,用研磨棒将其磨碎,按照TIANampGenomicDNAKit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说明书单头提取绿盲蝽及非靶标昆虫的DNA,试剂购自天根生物(北京)有限公司。将剪碎的1g植物组织放入研钵中,加入液氮用研磨棒磨碎,用DNAsecureplantkit新型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物(北京)有限公司,进行DNA提取。

1.2.3引物设计先用COI通用引物(LepF1:5′ATTCAACCAATCATAAAGATATTGG3′和LepR1:5′TAAACTTCGGATGTCCAAAAAATCA3′)扩增绿盲蝽卵寄生蜂COI序列,测序后根据物种间不同碱基位点设计并获得寄生蜂的引物。PCR扩增总体系为20μL,包括0.4μLdNTPs(2.5mmol/L),2.0μLEasyTaqbuffer(10×),0.4μL正向引物(10μmol/L),0.4μL反向引物(10μmol/L),0.2μLEasyTaqDNA酶,15.6μLddH2O和1.0μLDNA模板。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45℃退火30s,72℃延伸30s,共5个循环;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30s,共40个循环;72℃后延伸10min。

1.2.4引物特异性检测以常见盲蝽(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13]和绿盲蝽的主要越冬寄主(枣树、葡萄树)[14]作为非目标物种模板,以待测的绿盲蝽卵寄生蜂作为阳性对照模板,清水作为阴性对照,应用上述所设计的引物对以上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该对引物的特异性。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30s,共40个循环。

1.2.5引物灵敏度检测以绿盲蝽卵寄生蜂DNA提取液为母液,进行2倍梯度稀释,应用筛选到的特异性引物和1.2.4所述程序进行PCR扩增,直到稀释液模板未能检测到目的条带为止。

1.2.6卵寄生情况检测2014和2015年的4月初,分别于河北廊坊、山东沾化(37.69ºN,118.12ºE)的枣园中随机采集枣树枝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收集绿盲蝽越冬卵。沾化枣树品种为“冬枣”,树龄为6年,树高2m。提取单粒卵基因组DNA,应用上述特异性引物检测寄生蜂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寄生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饲养寄生率2011年以及2013—2015年,从河北廊坊的枣园中分别采集绿盲蝽越冬卵6000、9500、5800与400粒,其中寄生蜂寄生率依次为0.67%、1.14%、0.72%与1.25%,4年平均寄生率为0.90%(表1)。经形态鉴定,调查发现的寄生蜂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

2.2分子检测寄生率

2.2.1引物特异性检测以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以及枣树、葡萄树等非目标物种模板为对照,检测引物TeF1/TeR1的物种特异性。结果表明,该引物仅对盲蝽黑卵蜂具有扩增能力,扩增片段为225bp,片段单一且清晰,对非目标物种不具有扩增能力,证明该引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图1)。

2.2.2引物灵敏度检测对特异性引物TeF1/TeR1做最低检出限检测,以梯度稀释后的盲蝽黑卵蜂DNA(初始浓度为9.80ng/μL)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该引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如泳道5所示为0.61ng/μL(图2)。

2.2.3寄生率检测对河北廊坊、山东沾化枣园中绿盲蝽越冬卵进行寄生率的检测,结果显示,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越冬卵具有较强寄生能力。2014年,河北廊坊绿盲蝽越冬卵的寄生率为23.91%;2014年和2015年,山东沾化地区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寄生率分别为13.04%和20.73%(表2)。

3讨论

物种特异性引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PCR的快速检测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害虫与天敌寄生关系研究及其寄生率评估的重要手段[15-18]。Agusti等[19]发展了汤普森厉寄蝇Lydellathompsoni(Herting)和稻苞虫赛寄蝇Pseudoperichaetanigrolineat(aWalker)的COI特异性引物,检测其对玉米上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übner)滞育幼虫的寄生情况,发现二者对玉米螟的寄生率均较低,分别为2.16%和2.83%。Traugott等[20]设计了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semiclausumHellen、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glomerata(L.)和微红盘绒茧蜂Cotesiarubecula(Marshall)的COI特异性引物及其多重PCR检测体系,对结球甘蓝有机种植园中3种害虫进行检测发现,半闭弯尾姬蜂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寄生率为33.4%;粉蝶盘绒茧蜂对欧洲粉蝶Pierisbrassicae(L.)、微红盘绒茧蜂对菜青虫Pierisrapae(L.)的寄生率分别为52%和53.4%。

本研究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COI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在枣园中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寄生率在13.04%~23.91%,表明该寄生蜂对绿盲蝽卵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发展的盲蝽黑卵蜂分子检测技术能有效克服盲蝽卵小、其寄生蜂研究难的问题,有助于后续开展不同季节绿盲蝽卵寄生率的系统调查。盲蝽黑卵蜂COI特异性引物对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以及葡萄树同样不具扩增能力,具有特异性,为下一步评价盲蝽黑卵蜂对上述盲蝽种类的寄生作用、以及在葡萄园的控害功能奠定了基础。在昆虫寄生作用的评估中,分子检测结果与直接观察法所得结果常相差较大。如Ashfaq等[21]检测紫花苜蓿地中的淡足常室茧蜂Peristenuspallipes(Curtis)对盲蝽的寄生作用,其中90%以上为Lygusborealis(Kelton)所寄生,常规饲养法测得2001年和2002年的羽化率分别为29%和21%,远小于PCR检测的寄生率78%和64%。这主要因为羽化率评估中忽视了寄生蜂未成功发育羽化的情况,会低估寄生效率。同时,和直接观察法相比,PCR检测技术甚至可以检测到处于卵期的寄生蜂[22]。

第5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除了介绍与人体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特点以及在寄生虫和人体及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外,还对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做了重点介绍。在本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笔者承担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理论教学

1.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由于寄生虫种类多,生活史较为复杂,且各虫种不同发育时期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其标本采集以及诊断方法亦不同,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很大困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材《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以寄生虫在人体主要的寄生部位为序介绍各种寄生虫病及其检验方法,并重点介绍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例如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等。这种编排模式相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条理不清,不便于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先按照临床寄生虫生物学分类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各虫种及其生物学归属,对常用的诊断方法粗略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按寄生部位对寄生虫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生物学分类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哪些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什么部位[1]。

1.2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1.2.1LBL教学法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至今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2]。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总论和线虫部分内容,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因此采用LBL教学法。但吸虫和绦虫部分,由于吸虫和绦虫生活史较为复杂,宿主较多,且每个虫种均有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等内容,学生就失去了起初的新鲜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而不宜采用LBL教学法。1.2.2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此法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恰当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问题展开教学。例如,在讲授“弓形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目前世界上以及我国弓形虫正常人群感染率、吸毒人员感染率、精神病人感染率等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1.2.3CBL教学法CBL教学法即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此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旨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4]。例如,在讲授“旋毛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病例:患者,男,28岁。与同事共食生拌狗肉。5日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反应而就医。血常规:WBC和EOS显著增高,按肠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同餐者也相继发病,以食物中毒被医院收治。其后,同餐者均发生肌肉酸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眼睑及面部水肿,咳嗽。血清学ELISA查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并于一患者肌肉组织内发现旋毛虫囊包,确诊为旋毛虫病[5]。围绕此病例,从感染来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展开对旋毛虫的介绍。在CBL教学中,首先通过病例启发学生对后面要学习的虫种进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结合病例进行学习,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6]。

1.3教学手段改革

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从挂图结合板书教学,到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1.4理论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题型为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选择题以单项选择为主。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病例分析题,且调整了各题型分值所占比例。其中选择题与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让学生逐步适应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案例分析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实验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要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须提高实验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仅是让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上对已知的标本进行辨认,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选择常见的且在我国曾经或现在仍然具有危害性且有代表性的寄生虫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一些近年来感染人数逐渐增加的寄生虫适当安排时间授课,如广州管圆线虫、肺孢子虫、弓形虫等,要求学生作为熟悉内容;而对一些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寄生虫和一些可能的输入性寄生虫,安排学生自学。这样学生既能了解目前寄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又能了解一些国外的寄生虫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寄生虫流行现状和相关寄生虫病前沿知识。

2.2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最初的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师先讲,然后辅导学生观察镜下标本和大体标本,课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来了解学生本次实验教学掌握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镜下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镜下观察标本,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讲解标本及其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绘制标本,实验课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佳,学生能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并且也能通过实验增强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相关知识的理解。

2.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实验考核方式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然后写出标本名称。通常镜下及大体标本为20个,每个标本1分,共20分。在考核过程中,前一位考生对后一位考生的考试时间以及镜下标本位置均会有一定影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故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演示寄生虫标本图片,多媒体演示标本和镜下及大体标本各为20个,不同考核组标本次序不同,总分仍为20分,但每个标本的分值降至0.5分。这样镜下标本观察客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会降低,使学生成绩更客观,也加大了实验考核力度。通过我们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从学生课堂教学的表现和课后学生问卷调查及考核等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标本观察的准确度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病例式教学;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48-02

当前,寄生虫病仍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全球而言,寄生虫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又出现再燃。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也称诊断寄生虫学,是人体寄生虫学与实验诊断学的有机结合,重点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特征、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为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要求在掌握寄生虫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病检验技术,从而提高实验诊断水平。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与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为主,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沟通,提高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的教学质量,两年来,作者对该课程理论部分进行了病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医学检验本科学生2012级82人,2013级80人,共计162人。

2.病例选择:选取典型的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病例,包括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采用病例教学法的尝试,设为实验组。同时,在吸虫纲在日本血吸虫章节、绦虫纲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法,设为对照组。

3.研究方法:理论课上,教师先对按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形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逐一讲解,然后引出一个由该寄生虫引发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分析该病例特点,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和纠正,然后就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再加以总结分析,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教学效果评价:(1)单元自测题:课堂上给学生发放10道自测题,当堂做完后将答卷交给老师,老师统计所得成绩,设立传统教学对照组和病例教学实验组。(2)发放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调查,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5.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单元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单元测试成绩可以看出,病例教学成绩和传统教学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适当适时地采用病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我们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想了解通过病例教学学生的感受和收获。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运用能力都明显好于传统教学。

三、讨论

教学的目的不单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典型病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对病例报告做出判断和决策,避免了由教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病,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病例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讨论问题,促使学生在具体的病例中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病例教学法具有生动、有趣、易理解,便于记忆的特点[1],被应用到医学教育的多个教学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4]。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往的理论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从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到医学节肢动物,所有理论课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并且长期下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均有所下降。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应用能力均所欠缺。鉴于此,我们把部分章节改为病例教学,通过单元测试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成绩可以看出,病例教学成绩和传统教学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适当适时地采用病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本研究我们还想获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自身感受如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好于传统教学。另外,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但要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还要能给出相应的诊断以及治疗和进一步检验的建议。病例教学法把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防治等知识,与实际的病例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与病例的接触,拉近了实践与理论的距离,增强了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衔接,为临床的实践打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病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带启发性质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效果良好,可以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韦忠厅.病例教学法在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

[2]李玉萍,彭朗鸣,贾晓江,等.案例-学导式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2).

第7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柑桔潜叶蛾;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82-04

IntegratedControlonPhyllocnistiscitrella

XIANG Shu-juanXIAO Tie-guangCHENG Yu

(College of Bi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Phyllocnistis citrella is a major pest in citrus production.Integrated control of Phyllocnistis citrella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chief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were illustrated. Therein,the bio-control method was intensively discussed,containing the parasitical and predativenatural enemy and of Phyllocnistis citrella,adoption of sex attractant,application of volatile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athogenetic microorganism.The methodological tendency in Phyll-ocnistis citrella control was discussed and assess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tial resource for the institution of sustainable in integrated control.

Key wordsPhyllocnistis citrella;agricultur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隶属于鳞翅目桔潜叶蛾科(Phyllocnistinae),又名鬼画符、绘图虫,是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1],在我国的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柑桔产区也普遍发生,给柑桔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常春梢受害轻,在夏秋梢抽发期特别严重,幼虫潜入柑桔的嫩茎、嫩叶和幼果表皮下钻蛀取食,形成白色蜿蜒隧道,导致叶片卷缩,严重时,受害植株的部分叶面会枯死甚至导致叶片脱落,从而影响树势,减少翌年开花结果量。同时被害的叶片是柑桔螨类、红蜘蛛、卷叶蛾的“避难”和越冬场所,而幼虫造成的伤口又是溃疡病菌入侵的途径之一[2]。目前,国内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冬季清园等农业防治措施。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群落生态系统,且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传统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新措施十分必要。该文从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对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为柑桔潜叶蛾的持续治理提供依据。

1农业防治

柑桔四季均可发梢,根据柑桔潜叶蛾的生活习性,田间消长规律,为害幼嫩梢、嫩叶和世代重叠的特点,采取“抹芽控梢,统一放梢”、清园以及结合柑桔的栽培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1观察虫情,及时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减少虫源

抑制虫源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根本措施,采取“去早留齐、去零留整、统一放梢”的原则,摘除过早或过晚抽发不整齐的嫩梢,割断害虫的食物链,从而降低虫口密度。在夏、秋季柑桔潜叶蛾的盛发季节,成虫盛发期有高、低峰之分,每个高峰期一般可持续10~15 d,高峰期之前将抽发的嫩芽梢抹除,使成虫无适宜的嫩叶产卵,从而避开虫源;等到成虫低峰期统一放梢,便可有效地减少危害[3]。老年树和盛产后期的衰弱树,于大暑过后放梢较为适合;中年盛产树于立秋放梢较为理想;青年树和幼树于处暑前后放梢较好[4]。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害虫的田间消长规律,准确把握虫情,适时进行统一放梢。

1.2冬季清园

冬季结合清园,剪除并销毁嫩梢上越冬的幼虫或蛹,扫除并销毁枯枝落叶、杂草,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春季和初夏摘除并销毁零星发生幼虫或蛹的叶片。韩顺平等[5]在防治桃园潜叶蛾时提出诱杀的方法,即采果后至10月前,在树干第1个主枝下10 cm处绑诱虫带或草把,或在树下堆放一些杂草秸秆等,人为创造越冬场所,诱集害虫越冬,在成虫羽化前集中销毁,值得在防治柑桔潜叶蛾时探讨和借鉴。

1.3选择抗柑桔潜叶蛾的柑桔品种

柑桔潜叶蛾均可使柑桔品种受害,但受害程度有差异。雷慧德等[6]对36个柑桔种质材料进行抗潜叶蛾抗性鉴定,结果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类群,但发现各材料及品种间对潜叶蛾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在同一种类中,酸橙类抗性比较一致,均表现高度感虫,而有些种类的品种和变种间差异较大;论证抗虫或感虫的差异是由于不同品种抽梢期与潜叶蛾发生高峰期吻合程度的差异和嫩梢老化速度有关。胡军华等[7]对不同柑桔品种对潜叶蛾的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叶蛾幼虫期柑桔材料的抗性主要表现在1、2龄期,此时也是潜叶蛾虫态最脆弱的时期,与潜叶蛾的防治时期相吻合;结合对柑桔抗性的鉴定,认为金桔和泸溪枳等材料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抗性材料。Singh等[8]研究表明,包括金桔在内的7个品种抗虫性较强,在对抗虫品种的研究方面,可为今后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更好地防治柑桔潜叶蛾提供依据。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在实际生产运用中,应掌握好施药时期,提高害虫的防治效率,曾鑫年等[9]对柑桔潜叶蛾的化学防治适期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低龄虫态(卵和1、2龄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而3龄虫耐药性较强,4龄和蛹期更难防治。化学药剂过去多用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和少数有机磷类进行防治,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蔡子坚等[10]研究果园8种常用杀虫剂对柑桔潜叶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蜡油、莫比朗和吡虫啉具有对环境友好、易降解、不易产生药害、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的特性,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良好药剂,而抑太保和乐斯本不具有内吸性作用,对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降低下一世代种群数量的目的,因而在防治柑桔潜叶蛾中不宜提倡使用该类杀虫剂。徐小明等[11]对10种药剂防治柑桔潜叶蛾效果进行评价,建议从防治效果和成本考虑,可选择10%吡虫啉、20%氯虫苯甲酰胺、1.8%阿维菌素防治柑桔潜叶蛾。柑桔潜叶蛾1年发生十几代,且世代重叠,掌握好化学防治适期,适时用药,控制药剂的使用剂量,不同品种间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种群数量上升的目的。

3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能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只是短期的手段,由于长期使用,柑桔潜叶蛾已对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等农药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要长期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猖撅危害,必须走生物防治的道路。

3.1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

3.1.1寄生蜂。在柑桔潜叶蛾的可持续治理中,利用寄生蜂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明确定名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有50余种,主要是姬小蜂科(Eulophidae),包括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30种,凹面姬小蜂亚科(Entedoninae)11种,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7种,此外还有跳小蜂科(Encyrtidae)2种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2种。国内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资源调查、分类、生物学及利用研究尚少。杨志信等[12]对浙江省柑桔潜叶蛾的寄生蜂种类进行调查,总共发现柑桔潜叶蛾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蜂14种;盛金坤等[13-14]记述分布于江西省的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2种;林瑞[15]在对柑桔潜叶蛾寄生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寄生蜂种类38种。目前,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柑桔潜叶蛾寄生蜂17种。今后,应当加强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3.1.2捕食性天敌。其是影响柑柑潜叶蛾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是草蛉和蚂蚁。草蛉幼虫可利用细长的钳状大颚将叶肉内危害的潜叶蛾幼虫吃掉,目前已知有2种亚非草岭(Chrysopa boninensis)和基徵草蛉[16](Mallada basalis Walker)。其中亚非草岭就是柑桔潜叶蛾幼虫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桔潜叶蛾的捕食效应做过相应研究。陈润田等[17]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亚非草岭成虫寿命雌虫101.7 d,平均产卵量400.3粒,最大产卵量746粒,雄虫61.8 d,在整个幼虫期,捕食柑桔潜叶蛾2~3龄幼虫最多为179头,最少为120头,平均为149.1头,日捕食量最大平均为14.4头,且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其生长发育及捕食效应无显著影响,这也是亚非草岭在亚热带的柑桔园作为草岭的优势种群存在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护和利用亚非草蛉,对柑桔潜叶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2性引诱剂的使用

柑桔潜叶蛾雌蛾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虫趋向、。目前,Lapointe等[18]研究确定柑桔潜叶蛾的性信息素是由(Z,Z,E)-7,11,13-十六碳三烯醛(Z7Z11E13-16Ald)、(Z,Z)-7,11-十六碳二烯醛(Z7Z11-16Ald)和(Z)-7十六碳烯醛(Z7-16Ald)按30∶10∶1混合而成的。对于该诱剂的前2种混合物,由Stelinski和Rogers[19]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及蒋耀智等[20]在我国的广州、深圳和江西新余试验研究发现,该诱剂对柑桔潜叶蛾雄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Mafi等[21]研究发现,在日本只有Z7Z11-16Ald对雄虫具有引诱活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性诱剂的作用,蒋耀智等[22]研究悬挂高度和位置对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雄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和距离明显影响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的雄虫数量,建议诱捕器最佳悬挂位置是2/3树高以下的树冠边缘,最佳悬挂点是树冠底部边缘。

3.3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由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裂解形成的。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一些对植物来说是保护剂次生化合物,能够引起昆虫的驱避作用[23]。利用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来防治害虫,是当前害虫综合治理发展中的一个新方向。

3.3.1印楝素和印楝油。印楝素是从印楝果实中提取的一种有多种毒杀害虫作用的植物源活性物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药性,几乎对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通过作用于消化道组织,抑制昆虫中肠酯酶和脂肪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磷酸酶和葡萄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昆虫的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利用率,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印楝油是从印楝果子中榨取的植物油,属纯天然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无污染、对天敌干扰少、无明显药害的杀虫、杀菌剂,在环境中易降解,具有拒食驱避、降低昆虫肠道活力、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和阻止昆虫蜕皮、抑制成虫产卵等作用。曾鑫年等[24]对印楝素、印楝油柑桔潜叶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印楝素能够抑制柑桔潜叶蛾的生长发育,且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同时寄生性天敌也能发挥较大作用;印楝油除抑制害虫生长发育和不影响捕食性天敌外,还有较好的忌避产卵作用,但它对寄生性天敌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印楝素和印楝油在柑桔潜叶蛾的治理中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前人试验已经证实,印楝油对柑桔潜叶蛾有很好的防效,每个梢期喷药3~4次,好叶率可达90.5%以上。

3.3.2苦皮藤素。其是一类有神经性毒力的植物次生物质,主要是苦皮藤素Ⅰ~Ⅴ,对昆虫具有3种活性,即拒食活性、麻醉活性和毒杀活性[25-27]。以苦皮藤素Ⅳ为代表的具有麻痹作用,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兴奋性接点电位,最终阻断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引起昆虫的中毒症状为虫体瘫软、麻痹,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而以苦皮藤素Ⅴ为代表的具有毒杀作用的一类化合物,中毒后损伤中肠细胞微绒毛,使内质网池扩张、核糖体脱落、线体肿胀等,表明苦皮藤素Ⅴ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质膜及内膜系统,使害虫表现为爬行失调,虫体侧卧,前后弓缩,扭曲,甚至抽搐,最终导致死亡。丁伟等[28]研究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对柑桔潜叶蛾的幼虫有较强的杀伤力,对于处理过的叶片,幼虫几乎都不能化蛹;从对枝条直接处理的结果看,即使选择在幼虫已经潜入叶片后施药,对于处理后的叶片,幼虫潜行危害也受到抑制,新的潜道出现很少。因此,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的发生危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苦皮藤素Ⅳ和Ⅴ的选择机制之一是昆虫中肠羧酸酯酶及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差异,敏感昆虫的羧酸酯酶活力远低于不敏感昆虫,且在敏感昆虫中,羧酸酯酶的活性越低,药剂的毒力就越强[29]。有关苦皮藤素对柑桔潜叶蛾诱杀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岑伊静等[30]研究26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柑桔潜叶蛾的产卵驱避作用,发现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有23种对柑桔潜叶蛾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可为今后寻找新的植物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应用有助于开发环保型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持续农业发展中各种生物措施及生态调控的关键之一。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方式,发挥挥发性次生物质的生态调控作用,既具有直接作用,又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对持续性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4病源微生物的利用

3.4.1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一种细菌性杀虫剂,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微生物杀虫剂,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孢芽杆菌,可产生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2类毒素。作用机理:当害虫蚕食伴孢晶体和芽孢之后,在害虫的肠内碱性环境中,伴孢晶体溶解,释放对鳞翅目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的毒素。这种毒素使幼虫的中肠麻痹,呈现中毒症状,食欲减退,对接触刺激反应失灵,厌食,呕吐,腹泻,行动迟缓,身体萎缩或卷曲。一般对作物不再造成危害,经一段发病过程,害虫肠壁破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同时芽孢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加速害虫的死亡。死亡幼虫身体瘫软,呈黑色。其剂型目前主要为100亿孢子/g的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桔潜叶蛾可用Bt乳剂300~600倍液。最好在温度20 ℃以上和相对湿度70%以上条件下施药,湿度太低药效差。不能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3.4.2阿维菌素。其又名害极灭、爱力螨克、爱比菌素、齐螨素、爱福丁和白螨灵等,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为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天然产物,其有效成分为爱比菌素。其制剂毒性较低,对有益生物伤害较小,对植物无药害,在土壤中易被吸附和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故对环境无污染。阿维菌素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r-氨基丁酸,该酸对节肢动物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昆虫幼虫和螨类接触药剂后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和取食,2~4 d后即死亡。由于有渗透作用,药剂受雨水影响较小。阿维菌素是对许多鳞翅目幼虫和螨类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杀螨剂,尤其对锈壁虱、蚜虫、柑桔潜叶蛾、侧多食跗线螨和梨木虱效果好,其主要剂型有2.0%、1.8%、0.9%、1.0%阿维菌素乳油。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可防治柑桔潜叶蛾、卷叶蛾等。

4结语

柑桔潜叶蛾是一种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在柑桔潜叶蛾防治过程中,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如抹芽控梢、统一放梢、冬季清园能有效地减少虫源。此外,抗性品种的研究与应用也是控制虫源比较可行的方法。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主要措施,但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快速增长,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是防治柑桔潜叶蛾的一种重要措施,如天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优势种进行大量饲养、繁殖与释放;性引诱剂、植物次生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柑桔潜叶蛾的持续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控制柑桔潜叶蛾是不实际的。为此,应在传统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防治的方法,不断寻求抗虫基因,培育抗性品系,利用植物、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体产生的对昆虫具有引诱、驱避、拒食、毒杀等作用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开发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繁殖和应用优势性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及捕食性天敌种群,以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达到持续控制柑桔潜叶蛾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 邓明学.柑桔潜叶蛾的世界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为害严重的原因及综合防治[J].广西园艺,1997(1):10-12.

[2] 陈春荣.柑桔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8):91.

[3] 张丽丽.柑橘潜叶蛾的综合防控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7):24.

[4] 张志勇,古子怀,郭樱花,等.柑桔潜叶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126.

[5] 韩顺平,李守忠.桃园潜叶蛾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0(6):42-43.

[6] 雷慧德,朱伟生,胡军华,等.柑桔对潜叶蛾抗性鉴定[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3):217-220.

[7] 胡军华,李鸿筠,冉春,等.不同柑桔品种对潜叶蛾抗性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2):19-20.

[8] SINGH S P,BAO N S. KUMARK K,et al.Field Screening of Citrus Gennplasm against the Citrus Lealfminer,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J].Indian J Ent,1988,50(1):69-75.

[9] 曾鑫年,赵善欢.柑桔潜叶蛾化学防治适期的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1):44-49.

[10] 蔡子坚,胡菡青,韦晓霞.几种杀虫剂对柑橘潜叶蛾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09-112.

[11] 徐小明,郭基洋,殷玉明,等.十种药剂防治柑桔潜叶蛾效果评价报告[J].现代园艺,2010(2):37-38.

[12] 杨志信,任伊森.浙江省柑桔潜叶蛾的寄生蜂种类、抑害效益及主要种识别[J].中国南方果树,1998,27(1):15-17.

[13] 盛金坤.江西省柑桔潜叶蛾寄生蜂种类记述[J].江西柑桔科技,1993(1):23-24.

[14] 盛金坤,王国红.桔潜蛾寄生蜂一新种及二新纪录种记述(膜翅目:姬小蜂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5(1):36-39.

[15] 林瑞.福建桔潜蛾寄生蜂学名更正(附已知柑潜蛾寄生蜂名录)[J].武夷科学,1997(13):114-120.

[16] 吴子淦,林瑞.基徵草蛉(膜翅目:草蛉科)对柑橘潜叶蛾(鳞翅目:潜叶蛾科)寄生蜂之影响[J].中华昆虫,1998(18):13-25.

[17] 陈润田,陈育汉,黄明度.亚非草蛉的生物学及其对柑橘潜叶蛾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J].生态学报,1987,7(1):57-64.

[18] LAPOINTE S L, H ALL D G, M URATA Y,et al. Field evaluation of a synthetic female sex pherom one for the leaf mining moth Phyllocnistis citrella(Lepidoptera: Gracillari idae)in Florida citrus[J].Florida Ento-mology,2006,89(2):274-276.

[19] STELINSKI L L,ROGERS M E,Factors affecting captures of male citrus leafminer,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in pherom one-baited traps[J].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08,132(2):143-150.

[20] 蒋耀智,曾玲,汤才,等.中国柑橘园柑桔潜叶蛾雄虫对性诱剂趋向的昼夜节律[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2):199-203.

[21] MAFI S A,VANG L V,NAKATA Y,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citrus leafminer (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Lepi-doptera:Gracillariidae)with a trial of control by the communication disrupt ion m thod[J].Journal of Pesticides Science,2005,30(4):361-367.

[22] 蒋耀智,曾玲,梁广文,等.悬挂高度和位置对性诱剂诱集柑桔潜叶蛾雄虫效果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207-211.

[23] 卢伟,侯茂林,文吉辉,等.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7,33(3):7-11.

[24] 曾鑫年,吴美良,罗诗,赵善欢.3种植物杀虫剂对柑桔潜叶蛾的控制作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54-56.

[25] 吴文君.新化合物苦皮藤素Ⅰ的结构鉴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7(4):64-68.

[26] 吴文君,刘惠霞,朱靖博,等.苦皮藤麻醉成分(苦皮藤素Ⅳ)的结构鉴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1):1-5.

[27] 吴文君,王明安,朱靖博,等.杀虫植物苦皮藤毒杀成分的研究[J].有机化学,2002,22(9):631-637.

[28] 丁伟,赵志模,李小珍.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橘潜叶蛾控制效果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1):5-7.

第8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开展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了解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国家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病种

土源性线虫病、带绦虫病、肠道源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抽样结果,我县调查镇村,乡村和乡村的农村常驻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者,但排除当地人口外出超过6个月者)。所有调查应包括各年龄段、各种职业、不同性别的人群,蛲虫病调查对象为3—6岁儿童。每村调查250人,共计750人。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

对上述调查点寄生虫病流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人为因素)进行定性、定量描述。

(二)人群感染率调查

1.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等蠕虫虫卵并计数。

2.钩虫虫种鉴定。

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对钩虫感染者进行钩蚴培养,检查并鉴定粪样中的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至少做50名钩虫感染者的钩蚴培养,不足50人的全做。

3.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3—6岁儿童粪便收集后再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卵。

4.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采用碘液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

5.其他虫种感染调查

凡在上述寄生虫病检查中发现的其他寄生虫感染,要同时予以记录。

(三)结果反馈

调查结果经确认无误后及时反馈受检者,并建议寄生虫感染者去医疗机构咨询就诊。

(四)流行因素调查

了解我县及调查点的经济水平、饮食习惯、改水、改厕、环境状况、生产方式、人口流动变化以及驱虫治疗寄生虫病的情况。

五、数据整理及分析

(一)数据收集上报

按照全省统一规范,对调查对象和标本进行编号管理,由疾控中心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准确地录入调查数据,由省级审核、验收。并将完整数据库及原始材料送交省疾控中心。

(二)流行情况推算

县疾控中心负责汇总与分析本次调查数据,计算流行情况。

六、质量控制

(一)根据国家的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县调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举办一期由卫计局领导、县疾控中心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以及各调查点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卫生院院长,防疫医生、村医、村长参加的《县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组织动员》培训班。

(三)成立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组。

(四)保证受检率。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和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争取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组织村干部和乡村医生收集标本,保证受检率不低于85%。

(五)样本抽查复核。由省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督导组对我县调查情况进行抽查复核,阳性片抽查10%,阴性片抽查5%。总符合率低于90%的需重新检测所有加藤片。

(六)粪样保存。按照国家方案要求,保留全部加藤片。

(七)人体新感染虫种鉴定。调查中新发现的或者罕见的虫种在保存标本的前提下,应及时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经省级专家指导组、国家专家组鉴定后录入全国新发寄生虫种数据库。

(八)数据库验收。疾控中心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数据录入、核对和逻辑查错,省级专家指导组对调查的数据库进行审核,抽取10%数据进行人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原始资料应收集整理完整,同数据库一并上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数据库验收方案,对我数据库进行验收,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给予纠正。

(九)根据国家审核验收通过的调查数据库完成我县的调查报告。

七、组织管理

(一)县卫生计生局成立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二)县卫生计生局为此次调查的责任单位,指定1名负责人协调本项工作,做好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县疾控中心为本次调查工作得具体实施单位,调查点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密切配合,协助动员群众,为现场调查提供支持。

八、经费保障

调查工作所需经费按中财、省财安排执行。

九、进度安排

(一)2015年4月制定县调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2015年4月完成调查培训和组织动员。

第9篇:寄生虫影评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弓形虫;CT诊断

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此病毒攻击人体免疫T淋巴细胞,损伤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损伤之后人体容易造成寄生虫、微生物感染,难以治愈,成为全球性的致死性疾病[1]。在我国,根据有关报道,艾滋病死亡患者当中有10%~30%的患者感染弓形虫,脑弓形虫感染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有关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的诊断方面的研究也在增多[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并脑弓形虫感染患者CT诊断影像,评估CT检查在诊断脑弓形虫感染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0年4月~2013年4月共收治艾滋病并脑弓形虫感染患者100例,均经云南省CDC、本院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蛋白质印迹(WB)确认HIV阳性,患者男61例,女39例,年龄在10~62岁,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为1年~6年零4个月,感染途径:吸毒48例(48%);性传播45例(45%);母婴传播1例(1%);不明原因6例(6%)。患者入院主要症状为发热、盗汗、腹泻、咽痛并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癫痫、失语等神经性系统症状;实验室弓形虫抗体IgG检测均为阳性。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 SOMATOM SpiritCT机对所有病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320mg/ml的碘海醇,剂量为2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2.0~3.0ml/s,增强延时5min扫描可以提高病灶的对比度及小病灶的检出率。

1.3研究方法 采用回归分析法,观察病灶分布部位、形状、数量,密度、周围脑组织情况做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病灶数量 根据CT平扫加增强扫描得出100例患者中共有病灶348个。

2.2病灶部位及所占比例 多位于大脑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区,见表1。

2.3病变形态 平扫多为不规则大片低密度病灶,部分混杂斑片及结节高密度影,周围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比较明显,增强后呈环形、不规则螺旋状强化病灶共238个,占68.0%,最大径多大于1.0cm;结节均匀强化病灶101个,占29.0%;不规则强化病灶9个,占2.6%;延时扫描病灶显示更清晰。

3 讨论

3.1弓形虫传染途径:弓形虫广泛寄生于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等,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通过食用未煮熟肉类感染,也可通过血液、胎盘、动物粪便传播。

3.2艾滋病感染弓形虫原因: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的机会性病原体,正常免疫人群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HIV感染者艾滋病期免疫系统受到攻击受损、CD4细胞总数下降易感染或隐性感染复燃,本组病例患者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ul,弓形虫感染占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10%~30%,脑弓形虫感染因引起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而就诊,易引起临床重视。

3.3艾滋病伴脑弓形虫CT表现:根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发现,艾滋病伴脑弓形虫感染的CT特点为:病灶多发,病灶部位多发生灰白质交界区,增强扫描呈环形、螺旋状强化比较有特殊性,周围脑组织水肿并且占位效应比较明显。

3.4艾滋病并脑弓形虫感染与艾滋病原位淋巴瘤CT诊断区别:脑弓形虫感染病灶多为多发,增强扫描呈环形、螺旋状强化有CT影像特点,周围脑组织水肿较重,原位淋巴瘤单发多见,局部占位效应比脑弓形虫感染明显,增强呈病灶呈地图状、锯齿状改变[2]。

3.5艾滋病并脑弓形虫感染与肿瘤脑转移CT诊断区别:两者病灶均为多发,周围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明显[3],肿瘤脑转移有原发病灶,多发生在在于大脑皮质上和皮质下,脑弓形虫感染增强环形、螺旋状强化有助于区别;抗弓形虫治疗2~4w脑弓形虫感染病灶吸收好转或完全吸收可做鉴别。

4 结论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脑弓形虫感染机率较高,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早诊断早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艾滋病并脑弓形虫感染患者的诊断也越来越受重视,CT检查具有分布点广、经济、微创等优势,可通过病变部位、数量、形态及增强征象对脑弓形虫感染做出较为准确的影像诊断[4,5],结合MRI、弓形虫抗体检查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赵建荣,张莎,杜建平.艾滋病并发弓形虫脑炎16例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28(3):237-238.

[2]张明亚,罗良平.艾滋病患者脑部病变CT表现[J].暨南大学学报, 2012,33(6):620-623.

[3]宋留存.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