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战略市值管理精选(九篇)

战略市值管理

第1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观念比较淡漠,企业成本管理只是做表面工作,主要从降低能耗和解决资源等方面入手,注重对成本的核算,却没有注意到产品本身的市场价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战略管理和企业的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应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我国战略成本的核算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战略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会计惯例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战略成本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危机,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前瞻性不足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传统管理理念的弊端,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根据市场的动态进行长期的规划,导致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战略安排。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使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变得很盲目,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应用战略管理模式调动资金时发生混乱。

(二)战略成本管理没有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但是有很多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的过程中,缺乏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对战略性成本做出科学的分析,这样就会导致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成本管理缺乏科学的核算程序

企业对战略合作成本缺乏有效的审查统计,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利用资金,一些财务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挪用企业的资金,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中,没有制定严格的成本核算程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战略理论管理为前提,通过系统的管理方法拓展管理的理念,所以战略成本管理主要取决于战略方法的管理体系,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是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这三点要素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要从原料的供应做起,要从战略的角度分析怎样去控制成本,价值链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竞争企业的价值链和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链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经营活动有哪些,处于一种价值分布动态和企业在整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把企业有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产品价值贡献作对比,确定价值链是否合理之后进行改进。对竞争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竞争对手的生存情况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是否合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谁的竞争优势更多,是哪种有价值的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行业的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可以采用和供应商、购买商建立联盟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指出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有效的武器抵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要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所占的市场份额,确定使用哪种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要素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如价格、性能和服务等等。如果市场的竞争规律发生了改变,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企业成本发生波动的原因。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成本内因,它诠释了成本价值活动成本,每一项价值活动都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内因分为两类,分别是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成本动因。结构成本动因决定了经济成本的内因,主要包括有技术、经验等,它的主要作用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增加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三、促进企业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运用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财务管理前瞻性,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成效

为了解决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的问题,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效果,在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管理方式中要注重前瞻性。企业要依据自身经营情况定期做出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情况,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提供思路,从而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管理要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做好战略成本控制工作,保证实施过程有要一定的严谨性。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并对国家出台的政策做出分析,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案。如近两年来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的理念,对企业环保管理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财务部门要依据企业发展的情况分配资金的使用,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要注重前瞻性,这样才能发挥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作用。

(二)严格执行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形成合理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形成一个合理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评比和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财务工作人员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企业顺利执行财务制度的根本保证,企业应根据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要从资金调动和工程成本研究入手。只有财务工作在成本管理上形成一个监督体系,才能避免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误区,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企业的财务部门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了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促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

(三)制定科学的财务核算程序,提高战略成本的管理能力

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过程中,运用科学的财务核算程序可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高效运行,财务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做好相关的工作记录,在财务部门进行核算时可以知道每一笔资金的走向,防止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私自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应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能有效的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综上所述,为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好的应用,企业就要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前瞻性,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程序,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战略管理成本的应用,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莲.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

[2]刘盛彬.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5).

第2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启动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公司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维护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等并购重组四项原则。同时,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文件。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又一次强调充分发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主体作用,并确立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等三个目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地把强化资本市场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等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1]。同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相继修订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及相关指导意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战略转型。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购数量累计达19 962家,累计投资总规模约33.8万亿元,其中2010年、2011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均达到2 000家以上。由此可见,并购活动已然成为上市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战略实现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其自身市场价值(Market value,MV)的有效工具之一。那么,笔者认为需要从并购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MVM),进一步厘清上市公司并购所带来的战略价值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性,它与微观市值管理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样才能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其市场价值与内含价值的相互匹配,从而实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长期、稳定、不断地增长。

一、并购重组、战略价值及市场价值的关系

(一)并购预期价值与战略价值

并购通常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其中兼并一般是优势企业通过吸收获得一家或者多家企业;收购是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获得其全部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或取得企业控制权。另外,还有合并(Consolidation)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立为新企业,变成一个独立法人。[2]笔者认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财务战略,而财务战略与盈利模式又紧密相关,需要从财务、客户、管理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寻找战略利润区。[3]上市公司并购带来预期价值往往与其自身战略管理利润区即未来可能实现战略价值密切相关,未来创造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赢利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等五个方面,具有长远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个特征。其中,并购是外延型战略价值实现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并购利用外部资源达到企业价值增长的目标。[4]国内外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例如:齐安甜、张维(2003)认为目标企业未来价值主要体现在协同价值、战略价值等方面[5];孙涛(2005)认为目标企业净资产价值和资产溢价之和为内在价值;增长期权溢价来自于其未来获利能力增长;协同溢价是整合,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利用效率和获利能力等在并购之后高于原有内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决定于经营、管理和财务等协同效应。[6]罗斯(美,Stephen.A.Ross)(2009)认为并购后从协同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分为收入增强、成本削减、税收利得和减少资本投入四大类别,其中收入增强包括提高和改善先前无效的媒介节目和广告投入、现有的薄弱的分销渠道、不平衡的产品结构等营销收益,以及进入新产业等战略收益和市场垄断能力;成本削减包括规模经济、垂直整合效应、技术转移、资源互补、消除无效管理等;税收利得包括亏损避税、举债增加、利用剩余资金等,以及减少固定资产和营运资本等投资。[7]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并购不仅是其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并购后获得预期战略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无论上市公司并购基于何种目的,都应该能够给其带来未来企业价值的增长,并最终体现为市值的增加。

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资本市场前提下,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并购的战略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一致结论,股权分置改革前,由于同股不同权等因素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并未给投资者带来战略价值的预期,并购市场有效性明显不足,对投资者来讲,不仅是一种零和博弈,其还会产生显著持续的财富损失。例如余光和杨荣[8](2000)、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9]、张新(2003)[1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并购方公司股东影响为负面且难以在并购中获利;李善民和朱涛(2005)[11]、王晓萌(2008)[12]通过并购事件和股权收购长期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并购方公司股东在并购后1~3年内遭受了显著且持续的财富损失的结论;杨安华(2006)[1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并购投机价值效应与市场指数正相关,并随投资者成熟度增加而减弱。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转轨过程中各项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到位,上市公司并购的战略价值预期越来越明显,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李京真(2006)[14]对50家中小板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公司改革前后托宾Q值的统计计量分析后认为,股改显著提高了公司价值;田满文(2009)[15]、王玲玲和王志仁(2009)[16]等分别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及改进模型实证研究后认为,2001年以来我国并购市场效率在稳步提高,2005年以后更为显著;黄中文、李建良、曹丽(2012)[17]运用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CAR(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实证研究后认为国家出台的财政、税收及产业政策等措施,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股市的圈钱功能不断减弱,股市越来越成为有效率的市场,并购公司协同效应明显提高。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医药、煤炭、钢铁等行业运用一定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本文不再赘述。因而,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给主并购方所带来的未来预期价值,就是并购后能够实现的战略价值,也是战略管理中预计未来可实现的战略利润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并购市场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而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需要深入研究并购战略举措将会给未来企业价值带来预期影响并将之传导给资本市场,以确保市值长期、稳定增长。

(二)战略管理与市值管理

从资本市场投资者角度看,上市公司任何一项战略举措都会在市场上引起反应,而并购活动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必然会引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市场价值的预判,并直接反映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市场价值的增减。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上市公司一定时期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及所做出的资源调配决策等[18]。从长远看,并购活动是上市公司战略举措的具体实施,不仅关乎其未来发展方向,也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斯蒂芬?P?罗宾斯(美,Stephen.P.Robbins)、玛丽?库尔特(美,Mary Coult)在其经典名著《管理学》[19]中认为并购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又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方式,其中横向并购是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多个企业之间的并购,也称为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是在经营环节、生产过程中密切联系、相互衔接的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并购,也称为垂直并购;多元化并购是并购双方互不相关,没有横向的联系,也没有纵向联系,各自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也没有密切替代和显著投入产出关系,也称为混合并购。并购方式不同决定着上市公司不同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无非是战略或财务两个方面。其中战略并购是为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达到产业一体化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而财务并购则主要是受筹资动机驱动,为了改善目标公司业绩,拓宽融资渠道。现代企业估值理论认为满足持续经营条件企业价值等于未来利润折现后的现值,因而通过一定方式改变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未来现金净流入的估计,就可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预期内含价值,它包含了并购完成后提高的上市公司产业价值链整合、生产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等价值创造能力所带来的企业价值。[20]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是从技术层面研究市值管理和并购的关系,例如:以冯贞、刘星(2009)[21]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前期提高市值管理溢价、中期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后期建立相应的市值管理模式等“三段论”管理模式;乔增(2013)[22]认为并购是上市公司成长的核心战略路径,其与市值管理的结合体现在两项工作的系统筹划、符合公司投资故事逻辑、做好信息披露和价值传播三个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均未从根本上解决市值管理与并购之间的逻辑起点问题,反而会本末倒置,加剧上市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并购概念”的炒作和投资者的投机者行为,动摇了资本市场信心。同时,所谓的“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市值管理模式更是推波助澜,公然违反“三公原则”,对我国建立有效资本市场造成无法修复的“内伤”。[23]而其他市值管理理论也仅把并购作为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一项策略或工具,也未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以及战略管理与市值管理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由上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分为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和资本品牌溢价三个层面,其中现实内含价值和预期内含价值的增长由上市公司基础管理所决定。而资本市场溢价则主要由不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所决定,虽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资本品牌溢价,但不同资本市场由于受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监管环境、政策激励和约束等因素影响,对同一企业会有不同市场溢价。[24]所以,从上市公司管理的角度看,市值管理不应脱离原有的管理体系而自成一套体系,应当采取嵌入原有管理体系的方式建立起与三个层面价值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其中预期内含价值管理主要与企业传统的战略管理体系相衔接,因为预期内含价值的增长主要与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带来的战略利润增长紧密相关,而决定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公司治理层级主要是控股股东或公司决策机构,只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市值管理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市场价值长期持续地不断增长。上市公司主并购方获取的预期内涵价值,主要来自于对目标公司的准确评估,决定着实现战略目标的成本[25]以及并购完成后自身实现战略价值目标的准确评估,决定着实现战略目标的价值增长两个方面的估值。只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并购,才能带来上市公司预期净现金流入的增加,而往往成功并购活动都是战略并购,而非财务并购。

(三)并购事件价值的资本市场传导机理

上市公司战略管理中的并购事件是由一系列传导机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反映的,这些传导机制与上市公司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未来盈利能力等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并购事件的现实和预期内含价值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理。由于并购协同效应,并购事件发生后将很快给资本市场传递一种信息,即上市公司现实或预期内含价值将会有所增长,主要看是战略还是财务并购,而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很多还是在资本市场上体现为一种利好消息。例如:完成横向并购有可能改变现有市场的竞争格局,完善原先的产品结构及分销渠道,增加其对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降低相应的促销等营销投入,产生增加收入的正向经营协同效应;可能减少固定资产、营运资本投资、重复性的研发投入、增强其负债能力等,实现正向财务协同效应等,而若完成纵向并购,可能通过产业链整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实现削减成本的正向经营协同效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技术转移、提升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可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业务转移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最主要体现在企业迅速扩张、快速实现企业战略转移,构造大企业等协同红利方面。并购案例的成败,需结合具体并购事件进行分析并长期跟踪,才能确定资本市场的认可度。若达到预期目标,则股票价格持续上升,市值不断增加;反之,股票价格持续回落,市值不断减少。不同类型并购事件产生的协同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从长期最终结果来看,均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致使现实和预期内含价值增减的。

2. 并购事件的资本品牌溢价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理。由于受资本市场成熟度、证券市场监管水平、宏观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资本市场对同一企业的估值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许多在国外上市的中概股由于避免价值被低估、遭遇集体做空、为获得正向溢出效应等多方面原因又通过私有化等方式回归我国A股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6]因而,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预期也具有差异性。衡量评价上市公司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实务界,而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协同效应的分析、判断和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预期价值的认可程度和估算水平。现代行为金融学(1985)奠基人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和 德邦特(Werner DeBondt)等经过多年实证研究,提出的“过度反应”假说认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活动中会对某些信息产生过度反应,造成股价波动被放大,然后再反向修正回归到合理价位,而投资者也仅是有限理性的。[27]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过度反应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葛志远和郝孟佳 (2011)[28]、张仪和高扬(2012)[29]、叶立勇(2013)[30]、沈莉(2013)[31]、苏震宇(2014)[32]等虽然各自所站角度各不相同,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却一致认为我国股市存在特殊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市场透明度。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预案被披露之后,资本市场往往会过度解读,对协同效应产生过度反应,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且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市场对同一企业的估值差异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例如:爱康国宾于2015年11月提出从纳斯达克私有化回归A股的计划,遭到竞争对手美年大健康的恶意收购。美年大健康凭借A股高估值的有利条件进行融资,收购相对被低估值的爱康国宾。由此可见,不同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是促使美年大健康启动收购计划的关键,而对于爱康国宾而言,启动相应的市值管理计划进行反收购同样十分重要。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不同资本市场给予两家上市公司不同的资本品牌溢价。两家企业无论被低估,拟或被高估,都需要通过这一并购事件对这一行为所可能带来的预期价值进行判断。收购和反收购实际都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战略管理行为之一,也都是其运用特殊的市值管理工具和方法,改变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竞争态势和市场相对地位的企业管理举措之一。由此可见,不同资本市场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资本品牌溢价。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作为一种战略管理举措,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引起投资者的不同反应,而一旦实施了这一战略举措,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对其可能带来的资本市场品牌溢价进行预判,同时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市值增减的可能性进行判断,防止价值被低估或者高估。若被资本市场严重低估,则有可能被竞争者恶意收购,从而改变自身在商品或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也是笔者强调上市公司必须从自身管理角度对市值进行价值分层管理的要义所在。

3. 并购视角下的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分层管理。笔者强调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从管理目标看,是确保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长期的稳定的且与企业内含价值相匹配的增长,防止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股价大幅波动的市值管理;从公司角度看,是确保上市公司对市场价值进行积极的、主动的,且不以牺牲长远发展为目的又符合国家现有监管要求的市值管理。上市公司从事并购活动,无论从其目的还是结果看,实际上都是公司的一种战略选择。成功的并购可以为公司带来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以及品牌溢价的增加,而上述上市公司三个层面的价值提升,必然会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带来市场价值的提升,但也并非所有并购活动一定会带来三个层面的价值提升及市场价值提升,不同的战略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效与非有效资本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上市公司内含价值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路径是否畅通,也即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抑或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并购无论从上市公司战略管理还是市值管理角度而言,实际都是一种行动的选项,不同的目的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层管理的角度看,战略管理目标决定着并购方向。如果追求的战略目标仅是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融资成本等,那么它一定会选择财务并购、横向兼并等并购手段;如果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等,那么它一定会选择战略并购、纵向、横向或混合;如果追求目标彻底转型,那么它也一定会选择战略并购,或者跨市场并购。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也越来越规范,作为上市公司战略管理和市值管理工具之一的并购活动,需要嵌入公司企业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制度体系中,并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促进大股东或高管人员做好并购后的重组工作,实现“拟定战略目标―内含价值分层―开始并购行动―对应管理方法―达到市值目标”的市值管理循环圈。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做空做多等机制的逐步成熟,通过股价变动与并购活动发生之间的实证研究,即可验证并购活动的市值管理效果。

二、上市公司并购市值管理绩效实证研究

(一)研究总体思路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市场价值分层管理,首先要解决并购活动未来预期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这也是上市公司未来的战略价值之目标,可运用战略地图等方法确定;其次,市值管理要求并购活动产生正向协同效应有哪些,可运用NPV法等折算;再次,如何将分层价值信息传导给资本市场并实现市值长期稳定增长,可运用市盈率等计算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笔者认为,如果上市公司三层面的内含价值增加,企业价值就会越高,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价就会上涨,市值就会增加,投资者也就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超额收益率。

因此,本文从2011―2015年3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运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0家参与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期望通过分析并购前后其给投资者带来的价值效益,从而评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在我国A股市场并购活动中的情况。

(二)理论依据和方法

1. 理论依据和思路。抽样方法可以在保证一定置信度的同时简化研究工作量,而事件研究法可通过研究一定时间内市场对与某项并购活动的反应来评价并购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有一个假设前提:即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而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笔者也相信假设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4)假设检验。假设并购活动不能够为并购方企业带来价值创造,那么并购活动就同样不能为企业的股票带来超额收益。数理统计样本平均超额收益与累计超额收益的期望值也就为0。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就可以在某一置信度下判断并购活动的价值创造效益,从而对企业通过并购进行市值管理的效益进行评价。

4. 实证研究。(1)样本抽取。本文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2015年3 500家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中的50家,其公司名称及股票代码见表2。(2)AAR与CAAR计算。依据之前所述计算方法,计算180天内样本平均超额收益(AAR)以及累计平均超额收益,见表3。通过折线图1可以对其进行直观展示。

(3)显著性检验。根据AAR与CAAR的计算结果,需要对其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在一定置信度保证下,若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不显著,则可认为股价波动属于随机现象,并购活动不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并购在市值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若统计结果为显著,那么可以认为并购业务确实提高了企业价值,并购作为市值管理的手段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根据统计学理论,可以假定:并购活动对提升公司价值没有显著影响时,AAR与CAAR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并对其进行显著性统计检验。

查t统计量表,在0.95的置信度下,AAR与CAAR的t统计量显著高于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H0。

由以上的显著性检验可知,并购活动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显著不为0。

(4)结果分析。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并购前后90个交易日内上市公司累计超额收益均为正值,且并购日之后超额收益增量相对加大。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实现的超额收益为正值,与过去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结果相近,这说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价值创造功能已经显现。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并购进行价值管理的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分析如下。

第一,本文的实证研究分析基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说,而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已逐步得到完善,多层次市场构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国家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等功能也会不断地凸显,这是本文实证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基础。但与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相比,尚有许多需要深化改革的方面,例如:股票期权市场不健全,当前仅有上证50ETF期权合约,做空有效机制匮乏;再如,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尚未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和主力,甚至部分投资机构已沦为投机性机构,这不仅助长了“打新股”“利好消息必涨”等不理性行为,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虽然A股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并购后的超额收益,但至少可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具有一定敏感性,目前均为正向协同效应。在积极看待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提升市值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要避免牺牲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用更长时间段来衡量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协同效应。

第二,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并购并非总能带来正向协同效应,有时甚至会带来负向协同效应,例如并购后由于文化相悖等方面难以融合,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等。所以,上市公司应该谨慎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并购活动,不能因一些资本市场的不理性行为带来短暂收益而未进行市场价值分层分析就采取行动,给公司长远发展带来困扰。同时,还要将市值管理嵌入公司高管薪酬、投资者关系等管理中。具体来说,管理层需要分析并购方案为上市公司带来的内含价值增长提出相应的市值管理方案,其中要重点明确各层次内含价值的现状、目标和管理预案。在制定或评价上市公司并购市值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购标的公司自身价值和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协同价值以及给未来市值带来的可能变化,有效管理预期内含价值使其平稳增长,而且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要增加追踪资本市场动向,对资本品牌溢价跟踪、分析和判断,对投资者行为学和心理学进行分析的内容,引导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认知公司并购活动。

三、结论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作为一项战略行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和实现一定战略价值,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际上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根据现实资本市场环境,从现实内含价值、预期内含价值和资本品牌溢价三个方面入手管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预期价值。本文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获取超额收益显著为正的结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成熟度不断增加,价值发现功能也得到逐步提升,上市公司也更加重视市值管理能力的提高。然而,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我国有效资本市场已经完全建立,深化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也不能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已经到位,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更长的时间区间来评判。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客观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尽量避免由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追涨情绪高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本文实证研究的局限之处。但本文提出市场价值与对应内含价值的分层管理理论,避免上市公司走入市值管理丛林,滥用市值管理概念,为疏通市值管理与战略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企业传统管理活动的逻辑路径、为建立起内含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量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促进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重视资本市场反应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作为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上市公司,若能够遵从该理论进行市值管理,不仅能够看清市值管理的着力点,避免市值管理泛化,而且对建立我国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也将大有裨益。

第3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一、电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由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将成本影响因素上升至战略高度,通过预测、计划、决策、控制、业绩评价等程序,实现成本的战略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相比,战略成本管理具有战略性、动态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范围一般包括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1.电力企业的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常见的分析方法有PEST分析、五力分析、SWOT分析等。新的电力发展体制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发电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也给自身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深入,电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员工的市场意识增强,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经营负债率高,还款压力大,管理水平不高的发展瓶颈。在这种形势下,竞争战略对企业意义重大,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成本差异战略和目標聚集战略三类,基于电力产品差异不大,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为在电力市场中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成本领先战略较为适合电力企业。

2.电力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看作一系列的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出这一系列作业的增值能力,对于增值作业继续发展,不增值作业给予削减的管理思想。价值链分析分为产业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分析。电力行业是从煤、水、气、核能的原材料投入,经历发电、输出、销售,到终端顾客的电力消费的产业链。电力企业往往涵盖这条产业链一个或多个单元环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不同价值链作业进行比较、调整,如果作业总成本能小于竞争对手,就形成该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外部价值链分析,考虑利用与上下游企业整合,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行业地位,也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现在兴起的煤电联营、银企合作等经营模式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

3.电力企业的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产品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分析是探寻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桑克将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市场环境、系统配置、厂址选择等因素,这些因素在项目投产竣工后就确定下来难以更改,又对下一步成本发生产生决定性影响,要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就要从投资决策、施工建设、设备选型、生产准备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分析,才能实现成本根源性管控。电力企业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在已有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前提下强化成本控制,达到资源的使用效果,比如全面质量管理。

4.电力企业的战略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战略业绩评价方法有业绩金字塔、经济附加值、平衡计分卡等。这些方法是以战略为评价目标,将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评价指标相联系,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结合电力企业经营目标的特点,在安全生产、发电量与上网电价、电费回收、库存成本、消耗费用为考核指标,构建完整的业绩评价标准。另外就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过程监控,及时发现业绩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预防风险,特别是可以引入第三方监控,开发监控平台,使考评更为客观。另一方面是建立业绩反馈机制,保证考评公正性,调整业绩管理计划。

二、电力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1.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树立战略成本观念,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制定成本管理决策的依据。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将成本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长期战略管理转变,构建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对电力市场环境变化的预见性,对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顾客、潜在顾客,供应商等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变化引起的电力行业在经济结构和技术组织上的变革,树立市场观念,适应电力市场规则,强化长期发展战略。

2.基于价值链细化成本项目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对电力企业内部价值链分解,对成本项目分类,以明确成本管控的界限,对于战略成本管理而言,寻找各项成本发生的动因,发现价值链中需要加强管理的环节是成本管控的重心。企业的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刚性成本和弹性成本,成本管理不是一味降低成本,在具备了竞争优势条件下,增长的成本开支是可以被多样化市场需求增长补偿的。

3.分析价值链环节中成本项目的关联性

电力企业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双密集型行业,在电力行业链中,投资增加和员工数量增加同属刚性增长需求,对于这种经营特点,需要在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中探索联系性,这也属于一项重要的成本动因,合理配置资源,也是调控成本的关键。

三、结论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对电力企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是加强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使电力能动的适应和处理与发展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浅谈项目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J].北方经贸,2015(5).

[2]徐娟.加强电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J].当代经济,2015(35).

第4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 会计 企业竞争优势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于1981年由英国学者西蒙斯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即企业依据自身战略管理的需要并审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从组织结构、战略目标选择、价值链分析、业务分工、产品市场定位、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搜集、加工、整理决策信息,以帮助管理层制定战略目标、实施战略计划和评价战略绩效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

二、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确定准确的目标是完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进行目标建设是开展会计理论结构建设的高层次工作,同时也是会计工作的逻辑起点。战略管理会计目标的确定方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如下:(1)对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目标具有辅助作用。(2)对企业的管理编制战略规划具有重要作用。(3)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的实行具有重要意义。(4)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业绩的评价具有辅助作用。

2.鹇怨芾砘峒剖视ξ夜企业的管理需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不再具有完全适用性,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只能提供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的提供能力显示出不足。然而,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非财务指标的应用程度与日俱增,比如,产品的质量、顾客的满意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都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需要的重要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我国企业的管理需求。

3.我国已经具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条件。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立足于战略管理和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空问,才能百战百胜,才能促进企业更加辉煌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包括对企业进行战略展望和管理,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将会为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战略计划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强对自身战略意识以及战略眼光的培养。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具体运用

1、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1)为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企业战略的制定包括提出战略愿望、建立战略目标和制定战略规划三个步骤。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企业自身和所在行业的特点、内外部因素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通过SW 0 T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找出企业竞争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提出可供管理层选择的多个决策方案,以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角度、多方位以及多层a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是执行战略的基础,企业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材料并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准确掌握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上下游企业情况以及企业内部情况。

(2)为战略的执行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战略的执行包括建立有助于战略实施的政策和运用程序、营造良好的战略执行环境、将战略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等各种管理要素,是战略管理中最复杂、耗时最长的工作。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审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供战略实施过程所需的企业内外部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从而有助于管理层控制战略的实施。

(3)为战略调整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企业要依据竞争对手实施的策略、消费者的特色需求以及重大技术进步等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对企业战略做出适时地调整。战略管理会计通过战略执行中反馈的信息和业绩评价,提出企业战略应该调整什么、如何调整以及调整到什么程度;通过竞争评估分析法对企业战略实施进行诊断、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从而提出战略调整方案以供管理层决策。

2、以竞争对手分析为起点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企业应基于战略和市场的视角、以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为参照物,通过明确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考察自身的竞争地位和市场定位,从而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信息。

3、以价值链分析为中心明确自身的基本竞争战略

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组成的。在内部价值链分析中,企业应明确最基本的价值链并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作业,明确增值与非增值作业、作业所占成本的比重、竞争对手在进行该项作业时的成本差异等内容,从而达到提升增值作业的目的;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中,通过对比分析本企业的产品成本,找出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明确自身的成本目标和定价策略;在成本动因分析中,明确在众多相关动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动因、具体贯彻落实到作业上的动因、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动因,从而制定自身的基本竞争战略。

四、结语

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促使我国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定会产生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情况中往往也是理论跟不上实践,结果造成对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发展实施的制约。加大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完善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增加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用性,是我国接下来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5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 意义 相关对策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gement)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相匹配的。当企业管理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战略管理中的应用,传统的成本管理也应该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广泛的战略管理空间,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成本结构分析和成本行为、为战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表达为: 在进行战略决策中企业如何使用成本信息,以及不同的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运用战略成本信息对企业战略提供决策选择的过程,保证企业拥有正确性的战略决策,是战略成本管理针对战略管理而进行的功能展开与运用创新,是战略成本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的超越。另一方面,从系统性的管理科学出发,为保证实施有效性的战略,不一样的战略和不一样的管理控制系统相互作用,也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之一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必须与具体的竞争战略相结合的逻辑所在。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长期性

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 是为了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身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和生存,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的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因此长期性必然就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特点。

2.全局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所处环节全局出发, 根据企业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是一种注重企业全局、未来发展,并能主动适应环境的新的管理形式。战略成本管理把企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不但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也包括了与竞争对手之间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并形成与价值链相关的各项战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单纯地为降低企业成本而管理成本。

3.外延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外部的环境,将成本管理延伸到采购环节, 再到研究开发和设计环节,还有售后服务环节,重视与上游供应商之间、与下游客户之间及经销商之间的联系。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内部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供应和销售环节考虑不多, 无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

4.竞争性

战略成本管理目的是帮助企业主动适应、争取、占领市场, 创造竞争优势, 重视成本控制和目标管理,把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竞争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传统的成本管理则是较少的考虑竞争和挑战, 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现状,往往只强调成本的降低,通常不关注成本降低给企业竞争地位带来的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企业为了一时的成本降低而无视竞争能力的保持和企业竞争地位的提升。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在企业中的应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因为随着全球性化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战略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很好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本是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的成本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其次,战略成本管理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成本管理当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突破了传统的成本管理,将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企业整体战略的重心转向了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再次,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应用和实施,有利于转变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更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不难发现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

段是毫无疑问的,但节约不能作为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

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最后,有效应用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石,充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利润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来促进企业利润增长则是重要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的变动往往与各个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只关注成本本身,而要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支持企业为调整价格、维系质量、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进行管理,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

3.取得竞争优势

在企业的战略许可范围内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引导企业战走向长期的利益最大化,并最终奠定、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4.实现社会目标

社会目标使企业普通目标的升华,现代企业越来认识到他们自己对用户和社会的责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企业还必须为解决社会问题承担部分责任。注意良好社会形象,既为企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争得信誉,又促进企业本身获得认同。企业的社会目标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环保、节能、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及其分析方法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基础并且加以展开,而战略管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制定和实施战略,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战略性成本信息实施战略选择。(2)在不相同的竞争战略条件下正确组织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对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而较为新颖的管理领域,所以说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方法的主要来源是战略管理方法体系,从战略高度把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方法与成本信息利用和产生做一个恰当的联系,就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最基本的考虑框架。这一框架包括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其中基本分析方法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性的分析工具之一。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来看,因为企业成本价值活动和企业成本的发生有着共生的关系,全部的成本可以分摊到每个价值活动当中,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的生存现状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经营方式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链分析包含三个方面: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之间的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2.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指的是企业在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竞争手段以对抗其他竞争者。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我们首先应分析确定本企业的产品所处的市场环境,然后根据实际环境确定自身应采取的战略。

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能指使得产品成本发生的因素。从价值链的方面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成本动因。因此,每一铲值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与不足之处。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组织基础经济结构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已经确定不易改变的环静下,我们通过对企业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产生各种执行性成本动因的能动性,并使它们之间能够优化组合,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佳效果,进而使企业得到最大利益。

三、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中面临困难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在应用成本管理对自身进行规划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成本管理,仅仅是浅层次的对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涉及,因此,我国企业与先进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受阻

当前我国有一些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措施的企业,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模式,在企业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工作时,经常会采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来对成本进行核算。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业成本的重新汇总工作的难度以及成本量相对较大,与理论结果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作业成本法通常会比较专注于企业的作业本身的效率,而忽略作业价值链在一些方面缺陷,更无法发挥价值链相关分析对企业的作用。

(三)信息的有效性不足

(四)实施主体不完整

当前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财务人员,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其他人员都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活动。这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没有全面性与活力,不能够持续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转变观念逐步树立现代化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在管理方法上进行的变革,更是在思想上进行的变革。首先,现代企业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要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在战略成本管理方面不仅要对短期利益进行相应的重视工作,同时,更应该追求企业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真正的把成本节省、成本避免相互结合起来。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应该逐步的认识到如何真正的降低成本,而不是单纯降低企业成本的绝对额,这就需要相关的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逐步的提高成本效率。最后,当今时代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在经营观方面依然偏重于传统化的“现场制造成本”形式的管理方式,该方式可以转移到包括“产品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环境”等一系列的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战略成本管理,以便企业能够取得更好的业绩。

(二) 充分利用企业的战略成本价值链分析工具来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要依据市场竞争体制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企业自身以及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有效的运用战略成本价值链分析工具,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企业观”,帮助企业在进行战略成本控制的时候,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三)调动全员参与,树立成本效益观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工作不只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如想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要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让所有人员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当中。

(四)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重价值链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具体内容包括:(1)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通过这一环节,想办法消除成本过大利润较低的环节,改善增值作业。(2)行业价值链的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链分析做到知已知彼。

(五)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统的完善,有利于企业获得战略成本管理所必需的信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需要专业的准确信息、以便和每一项价值活动相互匹配,并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种产品的已耗和未耗的资源或者估计即将消耗的资源。另外,企业还必须拓展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并且供应战略成本管理必需的客户、供应商与同行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以及一系列其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2010.

[2]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3]孟彬.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2010.

[4]傅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5).

[5]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2009.

第6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条件;对策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1.1性质不同

(1)外向型系统和内向型系统。

传统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内部的财务信息,做出预测和决策;传统管理会计同时收集分析市场、顾客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做出分析,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结论,增加了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整体系统和局部系统。

战略管理是合理制定战略目标,从整体上制定、实施和评估各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以保证目标实现。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对结果进行分析,还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以过程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这种整体观念,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

(3)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传统管理会计于期末对会计期间产生的各项会计业务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决策和预测,这种用以分析的信息是静态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目标和方针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情况, 根据市场环境及本身实力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1.2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投资方案的评价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也只表现在当期的利润上,注重本企业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重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及新产品定位等。

1.3研究内容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只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是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多样化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管理会计忽视外部环境,很容易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和预测。而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宏观与微观的信息,是企业全面掌握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实例

(1)对目标成本法的运用。

邯钢抓住成本这个关键,依据客观价值规律,采取“倒推”的办法,即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接受的价格开始,从后向前,通过挖掘潜力,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实施预算管理,层层分解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

(2)对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行业价值链分析,即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该厂实施的“模拟市场核算”,就是“从产品市场上被承认能接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向前核定,直到原材料采购”。

第二,内部价值链分析,目的是促进企业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该厂制定的“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对企业内部价格链上各项活动或作业的剖析,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基本作业层,挖掘各作业层的增值能力,消除不增值作业。

第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明确企业自身优劣势。邯钢通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得出结论,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生产产品质量和种类相差不大,从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提高竞争力难度非常大。在其他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邯钢也没有明显优势,当时,价格战愈打愈烈,盲目的依靠低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将给邯钢带来更大的损失。

(3)对成本动因法的运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要求来选择项目,并根据量力而行和“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以提高产量、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为指导思想,对关键工序、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革;推行“成本否决 ”的绩效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邯钢并没有真正接触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所以应用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但是,邯钢这种对战略管理会计“无意识”的成功应用,恰恰说明了这种思想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潜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是可行的,并会在我国企业成长中发挥作用。

3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发展障碍及对策

第7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辞海》(1979年版)对战略的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Ansoff)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木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1.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Value—chain)。

行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由作业特性决定,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均位于某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段,企业内部也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业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步降低成木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争取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影响成木,动因影响作业,因此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成本动因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产品制造成本要素),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 Cost Driver)两大类。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规模: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资规模;(2)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3)经验:即熟练程度的积累。通常与企业目前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4)技术:指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5)多样性: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的种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根据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选择。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2)全面质量管理;(3)能力利用;(4)联系。企业的各种价值链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执行成本动因与结构性成本动因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

3.战略定位分析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重在创新。

虽然经营差异包括了质量,但其含义要广阔得多,经营差异领先战略是通过价值链全方位为买方创造价值。

经营差异的代价一般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只要企业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为经营差异而追加的成本,经营差异就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目标集聚战略: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回报将是巨额的,因为收益是累加的—一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4)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5)整合战略:整合可以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增加或解除)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受制子规模经济或规模的不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横向整合扩大规模。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协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增力。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正确运用横向整合战略,控制规模适度,可取得成本优势及最佳成本效益比。

一项价值活动的纵向整合的程度也会影响其成本,如有关‘自制还是购买“的战略决策就涉及到前后整合的选择问题。纵向整合可以避免利用市场成本回避强有力的竞争供方或买方,也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等,从多方面降低成本。纵向整合不可避免地有成本支出,也不言而喻地有利益期望,在任何战略成本决策中,成本和利益都是必须同时考虑的。当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或更加有利可图、更加容易实现时,也可采用有限整合或准整合战略。有限整合对供应商与顾客设立了严格的限制。可以避免为抵消侃价实力而进行完全整合的必要性。准整合是指在纵向相关的业务间建立一种关系(介于长期合同和完全拥有所有权之间),可以在不发生全面成本的情况下取得纵向整合的一些或许多利益。

当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调整,根据企业现有内部职能,若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时能够降低价值链活动成本而又很少影响企业收益时,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整合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1.战略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初始或循环)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强项、弱点、机会、威胁等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以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2.战略规划。经过环境分析,确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撤出某一行业某一段价值链活动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战略规划以确定企业如何进入、发展、固守或撤出该价值链活动。战略规划首先在明确战略成本管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全面的、长期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目标。各目标之间须保持一致性和层次性,组成目标网络。准确的目标有助于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为了实现所确定的目标,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基本战略、策略及实施计划。

第8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出以后,国内外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问题。到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虽然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其应用面并不广泛,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方法都受到重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现实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当今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提供了可能。

3.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管理会计经过20多年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员工初步具备了竞争性企业的各类观念体系,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都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铺平了道路。

(二)要努力培养理性思维观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外向型观念、战略优势观念、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来选择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战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在新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进行选择时,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调整或变革当前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是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出发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制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对顾客状况进行研究;再次,研究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本企业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二)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

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1.分析内部价值链,实行内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战术考虑是: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定单为起点,把企业生产分解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并将作业活动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两类。尽量采取行动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也要尽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从长远角度管理成本的良好机制,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通过分析作业活动引起的成本变化和强调成本动因,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作业成本管理最合理的运用是把它扩展到生产经营的新领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作实质性改进。

2.分析行业价值链。一是协调、优化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的联系,分析供应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关系,探求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企业可以获得如下利益: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确保供应的稳定;可以带来合作的经济性;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及技术知识的积累等。二是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将客户的价值链与自己的价值链锁在一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客户同时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三)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业绩评价体系,还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

第9篇:战略市值管理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条件;对策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1.1性质不同

(1)外向型系统和内向型系统。

传统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内部的财务信息,做出预测和决策;传统管理会计同时收集分析市场、顾客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对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做出分析,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结论,增加了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整体系统和局部系统。

战略管理是合理制定战略目标,从整体上制定、实施和评估各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以保证目标实现。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对结果进行分析,还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以过程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这种整体观念,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

(3)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传统管理会计于期末对会计期间产生的各项会计业务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决策和预测,这种用以分析的信息是静态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目标和方针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情况, 根据市场环境及本身实力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1.2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投资方案的评价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也只表现在当期的利润上,注重本企业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重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及新产品定位等。

1.3研究内容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只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是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多样化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管理会计忽视外部环境,很容易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和预测。而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宏观与微观的信息,是企业全面掌握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实例

(1)对目标成本法的运用。

邯钢抓住成本这个关键,依据客观价值规律,采取“倒推”的办法,即从产品在市场上被接受的价格开始,从后向前,通过挖掘潜力,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实施预算管理,层层分解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

(2)对价值链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行业价值链分析,即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该厂实施的“模拟市场核算”,就是“从产品市场上被承认能接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其潜在效益,向前核定,直到原材料采购”。

第二,内部价值链分析,目的是促进企业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该厂制定的“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剖析”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对企业内部价格链上各项活动或作业的剖析,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基本作业层,挖掘各作业层的增值能力,消除不增值作业。

第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明确企业自身优劣势。邯钢通过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得出结论,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生产产品质量和种类相差不大,从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提高竞争力难度非常大。在其他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邯钢也没有明显优势,当时,价格战愈打愈烈,盲目的依靠低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将给邯钢带来更大的损失。

(3)对成本动因法的运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要求来选择项目,并根据量力而行和“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以提高产量、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为指导思想,对关键工序、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革;推行“成本否决 ”的绩效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邯钢并没有真正接触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所以应用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但是,邯钢这种对战略管理会计“无意识”的成功应用,恰恰说明了这种思想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潜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是可行的,并会在我国企业成长中发挥作用。

3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发展障碍及对策

(1)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战略管理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被一些规模较大,经营业绩较好的中大型企业广泛应用,战略管理应用方面还不太成熟。而适应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是1997年才逐步引入的,理论研究方面还不

[1] [2] 

够成熟,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运用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思想。无论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我国都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应用和实施上具有一定的困难。

对策: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还不成熟。而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缺乏实际经验。一方面,应结合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加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研究国外企业成功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部分应用成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条件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所以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照搬,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产权不明晰。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归属仍不明确,造成监督弱化,资源浪费的后果。

对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实现企业具备自主经营权和自主决策权的目标,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管理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的约束。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素质的平均水平不高,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即时的利益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轻视外部环境,轻视长期目标。但是,现代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的未来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于世纪年代,经过多年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已经产生了一批传统管理会计优秀人才。但是,战略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需要专业的财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企业运营的各方面专业知识,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是博学且专才。现阶段,我国这样的人才是极其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