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战略发展汇报精选(九篇)

战略发展汇报

第1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外国资金的持续大量流入造成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出现双顺差的局面。对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导致了人民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且该数量随着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国外资金吸引力的日益提升而快速增加。持续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以及外债等对外支付的正常需要,如何合理有效利用高额外汇储备成为外汇管理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每年增加的数额基本上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1973亿美元,第二季度增长1528亿美元,如果外汇储备按照这一发展趋势进行下去,可以预计2011年全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又将创下新高。巨额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增强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但也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1],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应对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财政部等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增长势头仍难以得到有效抑制。在此背景下,为外汇储备寻求新的投资出口并使外汇储备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成为一个迫切且具备较强研究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二、利用外汇储备实施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在外汇资金的运用方面存在一个不合理甚至是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产业战略布局急需大量的外汇资金支持。如何将这两方面对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迅猛发展,68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额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这一对外投资额也超过了英国、日本等对外投资强国。其中,中国企业用于海外收购与兼并的投资额达到290亿美元,这一数字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兼并投资额的新记录,世界排名第四。报告预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投资额以及海外收购与兼并投资额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额的规模将会达到吸引外资总额的规模。

不过,报告还指出,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距离质的飞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少数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表现优异外,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经验和人才相当缺乏,其投资的领域比较分散,尚没有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总之,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是现实中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国的对外投资尤其在产业战略布局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不合理会严重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大我国对外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以及技术的需要,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出发,以产业链为突破点重点扶持资源开发类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的积极对外投资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就有了新的战略性用途,可以为中国企业尽快走出去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目前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主要由中司负责,从其公司的章程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投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债券等低风险低收益资产,而且还有股权、衍生产品等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从其已经进行的投资中,除了美国国债是最主要的投资外,其投资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领域。鉴于全球产业布局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设立一家类似于淡马锡控股的专业投资公司投资于战略性产业。淡马锡控股是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的全资公司,其担负着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投资于战略性产业的重任。从其成立以来的运作情况来看,该公司成功达到了对外汇储备合理有效利用的目标,较好地保持了新加坡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极大地增强了新加坡抵御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使用外汇储备进行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实体的组建可参照中司的经验即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人民币,然后用筹集到的人民币购买外汇储备作为注册资本金,专门从事全球范围的战略性产业投资。为避免多头管理的问题,该公司的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采用双层次的管理模式即明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各自的外汇储备管理功能。具体来说,外汇储备可以由财政部或人民银行所有,也可以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所有,但是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战略决策比如规定外汇储备投资实体可供投资的战略性产业范围,而人民银行主要扮演执行战略决策和进行策略性决策的角色,对外汇投资实体进行日常管理。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别担当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责任,并且两个部门就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沟通和协调,确保切实履行有效合理管理外汇储备的职责。

关于用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外汇储备的投资领域,可着重考虑用于储备重要战略物资以及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储备重要战略物资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需要大量的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重要资源市场的定价权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保障,可以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储备重要的战略物资,增强我国应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能力。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可直接或间接对海外战略资源进行控制。直接控制方式可通过在国内建立相关大宗商品储备基地的形式来实现即通过与相关大宗商品生产商和供应商直接接触购买并运回国内储备基地来实现,一般来讲此种方式成本比较大,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很大。与之相比,间接控制方式就显得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其具体操作方式是由外汇储备投资实体根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相关决策控股或参股相关大宗商品生产商和供应商,比如外汇储备投资实体可通过股权投资建立与澳大利亚、巴西或印度等铁矿石生产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联系,保障中国经济对海外矿产资源的需求。

(二)运用高额外汇储备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的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产业。面对我国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众多的企业也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但是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努力。在这个方面,国家可以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加速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

三、具体政策建议

(一)研究设立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可采用上面所描述的实体组建形式、管理机制和重点投资领域设立和运作。与任何投资的原则一致,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的运作要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原则,在保证外汇储备投资一定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追求收益性的目标。如果这三个原则不能兼顾,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能源、资源、技术支持,在必要时可适当放弃收益性的目标,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的实现。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通过对外汇储备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物资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二)全面研究全球产业布局地区、产业和合作模式

在外汇储备投资区域的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增长潜力很大资源能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尤其是投资者保障制度非常完善,法律制度比较透明,在这些国家投资通常不会存在获得的收益不能收回的风险。以巴西、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潜力很大,社会比较稳定,投资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投资机会很多,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有丰富的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相信通过一定时间的耕耘,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在投资产业的选择方面,应选择对中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有强大助推作用的产业如资源开发类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确保能够最优地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的目标。

(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方面,不妨大胆设想外汇储备运用的新途径即拥有外汇储备的实体比如说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将外汇储备提供给本地的商业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该模式的具体安排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外汇储备提供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外汇储备必须用人民币资金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那里换取美元、日元等货币资产。然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将按照债券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与之相对应商业银行则按照LIBOR利率向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支付利息。最后,国内的商业银行将这笔外汇资金放贷给本国企业,支持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本国企业按照事先与商业银行协商的利率支付利息。在该模式中,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国内的商业银行以及急于开拓海外业务的企业均从中获得了好处,达到一个多赢的结果。总之,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要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四)尽快立法明确各政府部门外汇储备管理的职能

第2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一、交易商战略概述

在实际交易活动中,交易商总是基于过去经验、现存条件以及未来预测制定行动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观判断——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战略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过程中,交易商经常出现认知偏差,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对于相同信息的判断出现差异,最终导致在交易战略的选择上出现分化。同时,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条件不同,也导致战略选择出现差异。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战略是指,交易商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发展趋势,在寻求利润和(或)规避风险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以及为实现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些交易方式对外汇交易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交易商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风险控制者与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

就单个交易商而言,外汇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交易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为了控制外汇头寸的风险暴露,他们必须根据外汇市场交易实情不断调整风险头寸。而那些规模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过程中,面临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为避免破产,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头寸,通过交易来平衡这种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这类以风险控制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称为存货控制型外汇交易。一般认为,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短期运行,造成外汇市场日内交易量、价差和市场波动性出现有规律运动。

(二)投机者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战略

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商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这类交易以投机为特征,其出发点是交易商的信息条件,因此被称为信息驱动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驱动型交易也会对外汇市场起重要影响,它既可能起到稳定现有市场结构的作用,也可能驱使市场体系发展成一种新的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甚至可能会对应一种新的市场动态机制。例如,当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场运动方向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一个单向市场,即:当所有交易者都认为英镑下跌时,他们就会都想卖空英镑,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镑的价格会跳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与正反馈交易战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并按照这种错误理念选择交易战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形成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中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错误的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他们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买入,价格下跌时卖出。导致交易者选择这种交易战略的因素有许多。首先,从交易者对外汇资产价格的主观预期来看,导致交易者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价格预期采用简单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从外汇交易机制来看,在主动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买卖外汇资产的限价指令性质也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正反馈交易,因为限价指令使得在外汇资产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加速卖出;再次,从交易模式来看,在外汇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满足债权人追加保证金要求,而被迫平仓,从而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此外,外汇交易商往往在外汇交易机制设计过程中,对交易员设置一定的头寸限额,鼓励其进行止损交易,这种交易结果也会导致交易商的正反馈交易。一般而言,在实践中,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交易战略,因为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其财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Money)战略

除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类外汇交易商在市场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根据自身优势,将外汇资产价格推回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这类交易者经常被称为套利者。他们经常性的在各个外汇市场间,吞吐各类外汇资产,充当噪音交易者的对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灵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场中的各类获利机会,往往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力量。具体来说,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判断不准的缺点,在后者过分乐观,大量购买外汇资产时,向市场抛售存货;而当噪音交易者过分悲观,积极抛售外汇资产时,大量买进。这类建立在对市场信息有较为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交易战略被称为知情者下注战略。

这几类交易战略是从不同角度来刻画的,其中存货控制型交易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是从交易商的交易动机出发的,它们分别对应于外汇交易商的风险控制与投机行为,因此,这两类交易战略是最基本的。后两类交易战略是从交易商行为特征来刻画的,是前两种交易战略在实际交易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前两种交易战略作为考察重点。

二、交易商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战略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为准则。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减小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国际间资产组合经营者,外汇交易商可以通过投资多个国际市场实现多样化。

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风险,外汇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机制、开发交易工具、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但在面临具体风险时的决策方式直接导致了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问题”。“比索问题”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预期贬值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比索就开始出现贬值的现象。尽管最后市场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实际贬值和预期贬值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差,实际贬值提前。Krasker(1980)指出决定汇率的潜在变量较大变化有一个小概率,在无限时间的跨度内,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样本期间内,该事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这个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检验的有限样本期间内可能就反应不出来。这个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潜在发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有重要影响。“比索问题”表明一些外汇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汇交易商在从事外汇交易过程中,在其认为贬值风险将要增加的情况下,决策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提前采取措施,导致比索提前贬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市场波动。

(二)信息决策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活动是以其期望或预测为基础的,他们对外汇资产价格未来运动的看法是决策关键。交易商对汇率运动方向的预测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数。一般而言,信息不仅包括事实,也包括评估事实所需的技术或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新闻报道,还包括有关新闻报道的意义价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对新闻的任何举措也都属于信息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商所获的信息不同,并因之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进行交易。

交易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便没有人会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消息依据的人在市场上可以和有情报根据的人一样应付自如,那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阅读媒体消息、观看路透社行情并进行追踪研究。正因为信息是影响交易商战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论都以信息条件作为划分交易商战略特征的重要标尺。

信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交易商行为实现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日内相关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认为形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外汇市场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信息。市场将单个人的微量信息加总,以相对较快且平稳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位交易者。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比较及时,利用信息优势,有些交易商能够通过交易获利,外汇市场交易商信息条件存在异质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够产生“过度波动性”,市场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1988;FrankelandFroot,1990)。

在外汇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现的各种市场参与者是外汇市场主导力量,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发展。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根据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特征等来决定持有量。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但对现实的交易来说,交易商所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说来,交易商在选择交易战略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层次;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风险和信息对交易商决策所起的影响作用。后者,直接导致交易商交易行为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终形成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使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三、交易商战略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

外汇市场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体间迅速传播、外汇资产的价格能否对信息做出充分调整、潜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交易等方面。具体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并能够交易本外币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愿意并能够卖出货币的个人与愿意并能够买入的个人相连接,对双方均有益的交易不会因为缺乏连接而不能进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进行;最后,市场能发现外汇供求平衡的汇率水平,也就是市场出清。总之,外汇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汇交易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为衡量标准,而外汇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正是这一标准的体现。因此,从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出发,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效率:

(一)有步骤、按次序地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波动是发达外汇市场所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前提。就外汇市场而言,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汇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就后者而言,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发展,这些冲击会得到部分化解。保罗.克鲁格曼曾在《汇率的不稳定》一文中指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一个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真实经济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轻微的影响。同时,对于资本过度流入和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或是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投资机构在国际外汇市场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汇交易商,促进外汇交易主体结构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体对外汇市场发展起不同作用。虽然说,外汇市场客户是外汇市场最终推动者,但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表明,外汇市场交易商在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汇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规模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强,容易形成实际的推动力。

交易主体的结构决定外汇市场利益分配关系,交易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平稳。按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来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充当知情交易者角色,对于稳定外汇市场、沟通外汇供求、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规模较小的交易主体往往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体的比例,及其构成对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将外汇市场潜在供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价格发现过程是关键。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机制在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交易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不同,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交易商实施交易战略的制度前提。外汇交易机制决定了外汇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对货币价值的确定、供求关系的协调、信息的沟通、政策的传导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外汇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机制具有不同特征,对外汇市场效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交易机制与交易安排的关系,可以把交易机制分为集中化的市场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场安排两大类。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安排对做市商集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外汇买卖价差较大,波动性较高,而集中化的市场买卖价差较小,波动性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要比集中化的市场面临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国外汇市场通过采用电子经纪系统和集中清算,缓解了信用风险,但市场流动性较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全外汇市场运行机制,2003年9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双向交易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双向交易。允许各会员单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在同场交易中进行买卖双向交易。为引进了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满易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五)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改进外汇交易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第3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许多已上市的企业家都曾慨叹,资本市场的游戏相当难玩,真是令人又爱又恨。上市前和上市后游戏规则发生重大改变,一旦处理不当会相当被动。

近年来提高公司治理的呼声日高,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并不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全部内涵,甚至不是大部分内涵。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最终获得能持续筹集资本的平台,这决定了企业整体战略实施的成败,只有获得市场支持的企业才能筹集充足的资金。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真正内涵

投资人购买上市股票,最终为的是获利。管理层和股东会的诚信度固然重要,其他因素同样重要。投资者固然不会投资一个管理层道德缺失的企业,但也同样不会投资不能为股东带来持续业绩增长的管理层,其中的关键元素远比想象的复杂。作为国际资本市场十多年的老兵,笔者总结了一些好股票的筛选要素,如果这些要素在一只股票中能够被体现,公司往往会获得基金经理们的追捧,有了基金经理的追捧,散户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机构投资者对价值投资有两套不同的选股体系:

外部环境分析:

1、产品处于具广阔空间的市场;

2、市场环境的变化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机遇;

企业资源分析:

3、有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和业务定位;

4、管理层充分地认识到市场机遇,并能向市场清晰勾勒远景和目标;

5、现有的能力和资源为捉住机遇打下基础;

6、向市场公开清晰的战略,不但能按期实现,而且往往能超越市场期待,

7、定期沟通和检讨战略执行情况,当业绩偏离时,与市场坦诚沟通,打消市场的疑虑;

8、现有产品已经步入成熟期,管理层致力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

9、管理层和董事会是否具有诚信;

10、具备管理战略实施的能力。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使用一系列渠道和方式,与现有股东或潜在投资者进行沟通的体系,属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功能战略环节。因此,战略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罗兰贝格、 贝恩等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服务的成果往往可成为信息传播的内容。

资本市场有其潜规则,遵守这种规则,能体现诚信和善于管理战略的管理层自然获得市场信任和追捧。成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建立在清晰的远景、定位和战略基础上,否则投资者支持只能海市蜃楼般短暂;

有助于提升估值,持续的信任才能令投资者能够不离不弃;

更多的市场关注使股票有合理的流通性和交投量;

有助于未来的资金募集。

在牛市中股票市场属卖方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容易被忽视,但投资者关系管理并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工作,是长期的承诺和投入。优秀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体现透明的管治、优秀的管理、极强的战略控制和盈利管理能力,需要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与市场沟通。

长期提升股票表现的五步骤

要股价长期表现良好,管理层需要通过管理业绩的稳步提高来建立信任,向市场沟通长远规划、战略,及实现战略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制定清晰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策略和计划

成功的资本市场故事由董事会向市场演绎,而公司就是故事的主角,要传播的信息包括战略和财务两大方面。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建基于周密计划基础上,平时不断管理投资者的期待值,建立认同感和信任;当企业有集资需求时,应向股东或潜在投资者展示优势,明确资金募集方式(私募、首次公开发行或二级市场配售)。

公司须向市场提供可靠完整的财务数据和清晰的战略信息,不能只关注沟通渠道和形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容本身。机构投资人都是投资市场的精英,他们能从信息的字里行间直接判断公司状况、战略实施效果、管理层水平等,卖方分析员就会凭着这些信息,对公司的股价进行预测,然后投资者会基于判断进行买入和卖出的决策。

具备长远效果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既不是想尽办法吸引别人买入,也不是确保现有的投资者不卖出,而是充分通过沟通获得投资者长期的认同,使公司长期进入市场关注的视线。

第二步:管理战略信息的沟通

在每个区域的股票市场中,总有这么一些公司会经常进入市场的视线,而这些公司往往是擅长利用中间媒体的公司,管理层需要遵守十条规则:

1、负责对外沟通的董事需熟悉业务、 财务情况和公司的战略;

2、主动公告信息,与市场进行沟通;

3、避免误导,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以维持公众信任;

4、对负面消息要提早预警,让市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5、防止信息误导,不要作夸张的陈述;

6、不随便对未来和业绩作预测,除非有很大的把握;

7、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消息,保持与公众的持续沟通;

8、视投资者为客户,努力建立资本市场的品牌;

9、致力吸引长线投资者,他们是公司股价稳定的根本;

10、尽量揣测媒体和分析师所关心的信息,识别分析员关注的公司,并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关注投资者们所投资的与公司相似的股票。

第三步:展现公司定位和蓝图

内容的说服力是成功的投资者信息传播的前提,针对投资者的信息传播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战略信息按机构投资者的惯用逻辑进行整理,内容决定了投资主题的说服力。而战术则是传播手段和渠道。

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战略和计划,就难以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混乱的逻辑不会被认同反而会遭到市场冷落。部分大型公司都会请国际战略咨询公司提供规划,再向市场传播战略信息以确保得到认同,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在这一阶段应着手于给公司定位,在描述业务定位时应回答以下方面的问题:

1、在同业竞争中的优势;

2、在同行业的地位;

3、其他公司进入该市场的壁垒;

4、产品和服务填补了市场的何种需求;

5、公司近期的业绩;

6、行业和经济环境对业务增长的影响;

7、管理层通过什么战略实现业务增长和股东价值。

确定应从哪方面入手撰写成长故事后,将内容系统性地形成文字,以防止行业或内部发出误导市场的信息。精心准备的信息可达到针对性地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目的。

第四步:确定传递信息传播的最佳渠道

可通过与公众媒体沟通或邀请分析师参加公司业绩披露会, 一般媒体向公众传递的信息比公司自己的披露和广告更容易被市场相信。可采用的信息传递渠道包括投资者路演、行业分析者会议、新闻、报纸等。

管理层同时有义务按上市规则向公众公布重大消息,当有应披露的事件时应按照分析员和投资者的预期调整战略和计划。业绩的可预测性在投资市场中很重要,决定了今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程度,每家公司都可能出现负面的消息。公布的信息包括多种内容:包括新高层人员的雇佣及升迁、高层人员的退休、地址搬迁、新产品、企业购并、组成战略联盟、重大事件、私募声明或股本配售等。对公众公司交易所要求相关信息的披露,可通过公众渠道、新闻及投资渠道服务。

见效最快和有效的工具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年报起着向投资者、雇员、证券商及客户提供信息的作用。高质量的年报可客观全面地反映经营状况,以树立及维持在资本市场的声誉。新闻主要基于取得的进步,并汇报近期的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五步:在任何时候保持与市场的沟通

公布的新业务一旦开展,保持向市场反映最新情况非常重要,就算公司计划遭遇障碍或进展不利。通过年报、法定披露信息、非法定披露信息、股东大会、行业论坛等形式,公司可保持与分析员、基金经理和券商持续不间断的沟通。

投资者沟通战术技巧

上市公司要吸引市场的注意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信息沟通工具和渠道的优势,为了促成股票交易,券商分析员(卖方分析员)定期需要寻找有潜力的股票向客户推荐。基金公司也聘有自己的分析员,被称为买方分析员,提供给买方和卖方分析员的信息在内容上要确保全面、真实和客观,如果为了吸引短期的市场资金参与,而提供不实和误导的信息,会失去众多长线的投资者支持。

沟通关键行动背后的逻辑

当公司有新的业务动态时,管理层需要分析其对未来收入的影响,引导投资者关注真正影响价值的因素。投资者希望了解企业要做什么和在做什么;了解现金流投向、为何投向该处、和为何能带来额外收益。

财务预测

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哪些产品和服务的收入能提供盈利贡献,如公司手上有大量的累积产品订单或者有持续性收入等。卖掉一块地或者出售一块业务所产生的特殊利润对股价的正面的作用有限,投资者喜欢可持续出现的预期的收益,不喜欢高风险、不确定的收益。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把现金投入到增强核心竞争优势上才能令市场刮目相看。

风险透明化

空泛的投资卖点、缺乏量化到财务报表的支持数据、报喜不报优并不能维持股价,反而令人更缺乏信心。通过讨论影响收益的风险因素来提高透明度,管理层应披露克服风险因素的方法和计划。因为投资者都会自己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与其自欺欺人还不如勇敢地面对,赢得信任。

清晰地解析重要事件对公司的影响

管理者应向市场沟通业务思路,当有重大新产品推出或并购时,应清楚地表达,并估算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可帮助投资者评估潜在的收益和风险。仅仅宣布事件,市场也就无法把该事件量化到对未来现金流的具体影响。关键是要澄清与该事件的有关影响,量化地分析如何为企业产生正面效益,如增加收入和节省成本的机会等,能够有助于投资者恰当地评估该过程。

管理层也应沟通业务动态所带来的潜在市场机遇,并提供各种假设下的蓝图资料供参考。在讨论市场机遇和远景时,不要过分乐观或讲出令投资者觉得狂妄的话。诱人但可实现的远景目标、深思熟虑的战略、循序渐进的业务计划,才能赢得信任。

不断获取市场反馈

市场的反馈在信息沟通中起重要的作用,分析市场和媒体对公司非量化和量化的评论(例如估值分析)的评论,可以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评估沟通效率提供反馈和参考。

聘用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顾问

真正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涉及企业深层次的远景、定位、战略目标制订和一系列战略和战略管理进度的汇报。一般的中小型上市公司未必具备这方面的人才,需要获得资本市场资历丰富的专业人士的协助。不少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误区,一些企业往往会聘用一般的公关公司来协助。但投资者关系管理人才应该来自投资银行体系或者国际战略咨询公司,这样才不会出现光有战术手段,却缺乏更重要的战略内涵的软肋。

次按危机中的汇丰控股

在香港如果有人问要选一支股票,不论是基金还是散户都可以放心锁到保险箱中而安枕无忧,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首推汇丰控股。汇丰控股正式成立于1865年,起家仅有500万港元。成立十年后,它的一年纯利不到50万港元,银行只是租借别人的楼房经营。现在,汇丰2006年底的资产已经超过18,600亿美元,纯利超过160亿美元,并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帝国。

2007年上半年,汇丰控股在香港本地市场收入仅占公司税前利润的23.5%,其余都在中国内地、欧洲和北美市场。汇丰控股在香港股市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并广受股民信任,股民包括数以十万计的小股东,和众多的大、中、小型基金,股价升跌备受关注。拥有超过2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的记录,几乎对于所有的投资者而言,这家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银行企业都是可以信赖的投资对象。

所谓美国次级按揭,主要指美国的金融机构为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美国购房人提供的楼宇按揭贷款服务。2007年4月2日,随着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后,次按危机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地蔓延,次按危机从8月份开始波及全球股票市场,造成全球性的抛售潮,尤其是金融股都不可避免地遭受重挫,跌幅在10%-30%之间。而汇丰控股在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中是股价调整最轻微的一个。这主要是因为汇丰对待次按危机态度和手法,体现了高超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

据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的最新估计,2006年获得次按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美国最近的信贷危机爆发后,导致一些提供次级按揭的公司及对冲基金相继倒闭或暂停赎回。预测到这场风暴的影响,汇丰早在2007年2月9日就已经正式发出盈利警告,并为其在美国的按揭业务增加18亿美元的坏账拨备,使市场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次按拨备产生的根源:

汇丰控股为力拓北美市场,由于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具有高回报的特征,早在2003年汇丰控股就收购了美国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主要为争夺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按揭的大蛋糕。由被收购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改名而来的汇丰融资为争取市场占有率,经营非常进取。汇丰融资的贷款额达到2,880亿美元,同时又不注重“吸储”,存款仅1,470亿美元。2006年汇丰融资只贡献给汇丰控股5%的利润,却使汇丰控股为其在2005年至2007年拨备增加18亿美元。截至2007年上半年,汇丰控股在美国次级抵押市场的贷款总额为82亿美元;可调利率抵押贷款为190亿美元。汇丰控股的管理层预知汇丰融资的次级按揭的质素有转坏迹象,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提前公布了集团的该项业务可能需要巨额撇帐,在2007年2月8日使得广受香港投资者欢迎的汇丰控股的股票出现恐慌性抛售,并连续两次考验140元关口的支持。

汇丰控股此次发出严峻的警号,反映了管理层正视问题所在,回应了市场早前对公司发展路线的质疑。并进行一次性巨额撇帐,等于是把多年来积聚在体内的瘀血清除,使公司轻装上路。

次按危机发生后的汇丰控股:

2007年4月2日,随着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后,次债危机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地蔓延。2007年7月30日下午4:15,汇丰控股(0005.HK)了2007年半年业绩报告,业绩远超市场预期;而减值拨备方面,上半年贷款减值及其他信贷风险准备为63.46亿美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38.9亿美元,上升63.14%,主要由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影响。

随后,汇丰控股行政总裁纪勤表示,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组合质量尚没有预想中的恶化迹象,并重申汇丰控股将会在2-3年的时间内解决次按问题。同时,雷曼兄弟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汇丰控股因为美国房屋按揭市场而提高拨备,缘于去年11月以来美国信贷市场环境出现倒退。提高整体减值拨备,是汇丰控股面对未来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风险的一个谨慎措施”。

与此同时,汇丰控股已向市场公布了一系列解决美国次按危机的方案:

缩减按揭贷款组合规模;

停止按揭服务,旗下机构承接次级按揭;

将最高风险客户的欠款追收活动集中由一个中心处理,同时撤换承担主要责任的管理人员;

主动用电话联络未来数月将需要重订息率的客户。

2007年8月17日,在全球股市普跌中,恒指高开89点后掉头急挫,半日跌689点报19983点,午后放量加速下跌,14时42分左右,一度跌去1285.67点,报19386.72点,跌幅约6.22%。汇丰控股当日跌幅为0.2%。

总结:

在香港股市中,市值最大的银行蓝筹股汇丰控股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过去两年港股大升,但长期跑赢大市的汇丰,在这次升浪由于市场主要聚焦于中国概念股,其股价明显落后大市,每次汇丰急跌,都出现空方与多方互撼的场面,大户的沽盘面对一般投资者数以千计买盘组成的血肉长城,充分反映出这只股王深受股民拥戴的程度。统计显示,近年来汇丰控股的增长态势虽趋平缓,但投资者仍然能够获得超过20%的平均年度收益率。

第4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财税政策 企业 走出去

一、前言

走出去战略即实现面向国际市场的拓展经营,为我国企业科学应用国外以及国内市场的价值化资源,借助对外投资、承包管理、劳务合作积极的引入竞争以及合作机制,全面实现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伴随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逐步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状态,西方发达地区的经济严重受挫,并呈现出停滞以及衰退的不良状态。为优化本国经济,西方国家出台的系列策略,却对国际经济贸易形成了负面影响。基于该类发展背景,我国应科学引入财税金融优质策略,方能实现经济的协调、持续与健康发展。

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持续增长主体依靠对外贸易,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则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目标,较多国家采用贸易保护策略,进而令我国变为反倾销进程中的主体受害对象。在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多为劳动密集类,由于技术水平影响,其质量以及科技含量较难快速的上升。而欧盟发达地区,则通过提升商品的准入要求进而对我国商品输入进行抑制,对国际贸易的拓展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向欧盟进行出口的相关产品还需取得检测合格凭证,进行必要的回应以及产品的整改。尤其对五金电动商品的出口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出口方需要明确工具相关出口标准,掌握安全、规划设计、生产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需要进行满足新规定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该类问题均会对出口方的成本形成影响,令企业面临较大的负担。

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充,进一步令传统贸易手段应用越来越少。当前,较多国际领域的贸易均利用网络订货、谈判以及营销模式,通过电子报关、保险管理、商检操作、运输调配以及结汇管理等,可有效的节约贸易开支,提升人力物力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及实践工作效率。网络平台对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形成了积极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贸易合作日渐紧密,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市场交易总量则迅猛增长。

相应的,各类传统贸易手段则不能全面满足国际领域的贸易发展需求。基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令进口商资金链较易形成不良问题,欠款问题日益显著,进一步令坏账率有所提升。爆发金融危机后,沿海城市出口单位均面临出口坏账率增加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则会不堪压力,并欠缺短期之中的更新转型潜能,因此需要出口单位应用更为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经营贸易手段,方能摆脱困境。

2012年,欧洲危机对其银行体系形成了不良影响,银根的紧张,对贸易融资形成了负面作用。行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借助短期信贷的融资方法,令进出口单位获取短期融资存在更大的难度。由此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影响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面临较大考验以及挑战,企业出口不但需要通过技术更新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创新性贸易模式探索,有效的缓和融资压力。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财税金融实践策略

(一)外汇管制日渐放宽

随着现行财税金融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业务资格的影响限定标准逐步放宽,同时进一步制定了境内资金业务的实践原则,明确业务体系结构,规范了审核管理流程,并要求受托财务单位实施申请以及统计报备工作。同时令政审批复流程实现了有效简化,各类外汇管理的核准事项通过外汇局进行管控办理。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外汇资金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方案,将即期结售汇相关业务问题囊括入制度框架之内,并持续开展外汇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以及清理。令相关外汇业务程序持续的清晰简化,外汇资金进行业务账户设立的集中管控,做好划转协调把握,受托单位则可凭借资格文件进行相关办理服务。

(二)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

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主体体现为财政、信贷、税收优惠、以及保险支持等。非公有制单位可获取境外加工的贴息贷款经费,规模有限企业则可享有开拓与援外合作支持以及风险基金等。可对非公有制单位的国际发展、对外合作投资形成优质作用。现行财税金融策略还明确了融资对外担保进行盈余管控,进而提升了操作便利性,无需逐笔的进行审核分析。信贷策略层面则令民营单位逐步享受到等同国有机构的优质待遇。并明确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管理、财税策略需给予必要的扶植。契合信用担保经费管理要求的单位,可积极拓展中小型单位的相关担保管理业务,给予定额补助。

税收优惠层面,进一步令企业位于境外税收减免制度进一步健全,可引入间接抵免方式进行处理。并积极的引导企业走出去,对满足标准的小型单位,可减免一定税收。商贸以及服务单位、相关加工单位等,对新增再就业员工,满足一定标准条件,可依据用工人数进行定量的税收扣减,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于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则给予一定的税率减免优惠,对于无法自主生产设施,相应范畴中则减免关税以及增值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扩充经营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持。

为保障企业走出去获取丰富利益,财税金融政策履行双边税收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通过专项保险策略的制定,为我国非公有制单位实现走出去的发展,创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保障。

四、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一)现行财税金融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

基于现行财税金融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以及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增长发展。到2012年上半年,外汇储备金额高于三点二万亿美元。由通行的国际行业标准审视,当前我国总体外汇储备可满足近两年的进口额需求。其总量的扩充可提升宏观协调管控水平,对保障国家以及企业享有的信誉极为有利,并可实现国际贸易的全面拓展,不断的吸引扩充多方投资,节约国内单位融资所用成本,良好的消除与预防金融风险。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持续推进企业开展走出去战略,可有效的强化国际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充出口,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持续增强,并可促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优质协调发展。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研究,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实现了稳步持续的增长,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的科学履行体现了显著实效性。

(二)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包含的不足问题

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政策落实没有全面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由于对外投资各类经营项目的审核批复流程仍旧相对繁琐复杂,因而对工作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当前,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包括地方审批以及商务机构审批等类别。前类项目的管理审批程序为,企业首先需要进入外经贸委相关网络系统,并点击审批专栏,完成企业的登记注册,而后需要进行境外管理投资项目具体明细表格的填写。接下来,企业需要进行申报材料的全面准备,应制定对外项目的事项申请材料,由上级机构进行把关,同时应出具外汇资金投入来源的风险因素评审意见,外管局应实施协调管理。另外,应准备必要的境外单位合同管理章程、投资方营业管理执照。我方投资高于一百万美元各类非贸易经营项目还应准备相关机构立项批复材料,外经处则应依据企业相关申报项目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征询管理意见。当外经处接受企业方上交的全部材料后并完成合格验审后,则进入受理环节流程,并应在受理之后十个工作日期限内进行批复。完成上述工作流程后,外经处将会通过网络公布相关办理的结果,并发出批复至申报企业。

由商务部进行项目审批管理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企业应进入外经贸委的网站并登陆审批管理系统,进行自主的注册登记,完成境外投资管理项目具体事项表格的填写上传。而后进入申报材料的流程环节,前期的流程同地方审批相同,待进入正式受理环节后,于十个工作日期限之内报告至商务部门,并于网络平台进行事态进展的跟进公布。待审批完成后进行网络信息公布,并由外经处将商务部门出具的批复进行转发。再者,投资额高于一百万美元的相关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则需要企业首先上报可行性分析报告至发改委,而后再行进行逐级层次的批复审核。

同时,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令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履行需要办理较为复杂的出入境手续。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从事的各类实践活动,例如技术处理、经营投标、应急状况应对等,均需要国内员工快速的派出处理。然而基于当前国内针对国有单位商务出行、因公管理审核、一事一报体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频繁的出入境签证管控较为严格,进而令企业走出去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

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需要持续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当前,由于融资成本较高,即便政策性的银行融资,其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贷款阶段中需要强制的执行出口信贷相关保险,通常该类政策保险的缴费水平较高。上述高成本的投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走出去的科学对外经营管理形成了负面影响,基础服务系统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公共信息体系的应用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不同国家投资管理环境履行的政策法规体制较难科学获取,进而令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受到了不良阻碍。同时,一些专业服务单位组织的欠缺,企业走出去实践进程中,需要获取国际经验的有效辅助支持,并应赢得语言、技能优势,扩充文化建设,优化法律制度规范。

五、结束语

针对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走出去策略产生的不足影响,我们则应细化探究,有效的简化申报项目办理流程、实施严格管控的同时,把握平衡适度的原则,给予具备竞争优势企业一定的辅助支持,实现管理政策的有效倾斜,完善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水平,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降低融资成本,适度缩减强制保险额度,方能真正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创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显著效益,真正令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持续、全面、优质、健康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第5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过剩运用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及其过剩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以来,就一直是迅速增加的趋势。200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6亿美元,增幅达50.5%。至2005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中国内地的外汇储备加上同期(9月底)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1228亿美元,共计达到8918亿美元。与9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8435.6亿美元相比,到2005年9月底,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实实在在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考虑到外贸进出口顺差剧增的因素,市场普遍预测2005年外汇储备增加将不少于2000亿美元。如此,这将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外汇储备增加额超千亿美元。

表1中国自1996年以来的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国际收支的明显改善。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出口的迅速增加为基础,中国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都是连年黑字的局面。2000-2004年,经常收支黑字中国合计为1392亿美元,其中2003年达459亿美元。其次,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增加。2000-2004年中国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5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的信心。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然而,巨额的外汇储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量的外汇储备为金融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信用度,但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率占用人民币资源。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是用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购买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势必占用央行人民币资产,如76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将占用相当于近6.2万亿元的人民币货币资产。大量的资产占用,会影响到经济的货币投入、货币传导及实体经济投资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影响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占当年GDP的比重看,中国高达37.2%,超过了世界平均的9%,大大高于美国的0.7%和欧盟各国的3.2%。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相当于当年月均进口额的倍率看,中国高达13.1个月,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3个月左右的水平。从2003年末外汇储备相当于短期债务的倍率看,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末相比,中国超过了1倍以上,高达5.85倍,即都处于还债有余的状况。从上述几个比例数据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存在过剩的现象。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做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因此,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境界。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度的界限。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理论模式推导出的确切的衡量标准。特别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交往的程度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外汇储备水平差异很大。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外汇需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进口付汇、外商投资回报、偿还外债、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的外汇需求。进口付汇需求,传统理论认为保持三个月进口支付需要,现在的观点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货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成员,外汇储备往往不具备可替代性,具有明显刚性特征,因此建议应适当放宽,我国可以考虑保持四个月的进口支付需要,即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为33%。外商投资回报,国外投资者一般希望有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我们考虑按照15%的比例预留外汇储备。偿还外债的外汇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应保持外汇余额的10%的外汇储备,此外再保持年度外汇储备10%左右的外汇平准基金和特殊需要。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得出以下公式:

R=R1+R2(1)

(1)式中,R为外汇储备总量,R1为适度外汇储备量,R2为超额外汇储备。

其中,R1=33%W+10%X+15%Y+Z(2)

(2)式中,W为年度进口额;X为年度外债余额;Y为年度实际用外资总额;Z为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额(10%R)。

R2=R-R1(3)

按以上表达式,我们可以推算出近年来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及超额储备情况。见表2

单位:亿美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2001年以前也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现象,但是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从2002年开始三年来,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加速,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推测出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控制在2700亿美元左右。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

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放在抽屉和柜子里,也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上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长期经济繁荣,因此在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增加的情况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其外汇储备的相当部分用于了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0-2004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增加2.21倍,所占比重中国由5.9%提高到10.0%。鉴于世界各国持有美国国债的60.6%是公共部门持有,因此,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目前至少在1170亿美元以上。

然而,中国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的对美投资,就未必是一种比国内运用收益高的有效运用,有时甚至低于国内运用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因两位数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利率一直高于美国,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倾向后利率虽然明显下降,与美国相比也所低无几,2001-2003年又比美国高1-2个百分点,2004年也基本与美国持平。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明知对美运用收益不高还年复一年地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就是因国内没有运用的对象。即使收益低也比闲置不用、没有任何收益强,仅此而已。这样一来,其实是中国把本来应该享受的本国和区域内风险投资的利润,以一种贴息的方式转让给了美国。

中国在将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同时,国内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1979-2004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743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可见,中国是在资本不足、大量输入资本的情况下大量储备外汇并用以对外间接投资的。从中美两国的投资关系看,2004年末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共为48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1/4。如果考虑中国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购买的其他有价证券,则中国对美国的资本纯输出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或更多。

然而,中国1938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的间接投资,能否比美国对华48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也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必要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付出了允许美国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控制企业经营权、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等方面的代价,并由此产生了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除了固定的利息收入以外,可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迅速增加,就像现在日本最害怕美元贬值一样,中国也越来越害怕美元贬值了。

三、过剩外汇储备运用的出路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很多人对如何化解我国激增的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建议。笔者认为目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应该比较有效。

1.适时增加黄金储备份额

近三年来,在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同时,我国的黄金储备变动不大。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02年末为600吨,约为1929万盎司,如果按照2004年12月2日亚洲现货现金报收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位价格计算,约合87.82亿美元,仅占我国2004年末外汇储备6099.38亿美元的1.44%,这种状况和发达国家美国的56.7%,意大利的47.8%,法国的47%,德国的37.6%大相径庭,所以黄金储备在我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和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针对我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份额过低的问题,有专家提出在国际储备中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此方案是可行的,因为在金价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有效的储备保值手段,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按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的黄金储备量应控制在3750-4680吨之间。按照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价格计算,约为550-688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超额外汇储备完全能满足这个比例。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我国应灵活调整国家金、银的收放政策。

2.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

贸易收支、经常收支和境外资本流入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贸易收支、经常收支黑字是企业的盈余,外国资本流入中除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外,外商直接投资等也大都成为企业持有的外汇。但是,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即企业将持有的外汇卖给银行,再由银行按国家规定转卖给中国人民银行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是在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外汇不断充裕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例如日本,其1996-2004年经常收支黑字累计为12993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加6494亿美元,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比率为49.98%。再如德国,其2001-2004年虽然共有1700多亿美元的经常收支黑字,但企业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金额为零,即企业持有的外汇仍然保持在企业和银行手里。

3.用超额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

成立战略发展基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存在超额的外汇储备,有成立基金的资金来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很多战略性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例如,中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目前仅占GDP的1.4%,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日本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其GDP的比重在过去50年里一直在稳步地提高,90年代以来已明显超过美国,2003年达到GDP的3.4%。另外,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尤其是政府投入相对较弱。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对燃料及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超过国内自然资源的储存及开发能力。基于这两个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用国家外汇储备成立“战略发展基金”。

“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于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但所承担的风险也高于传统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至于国内投资方面,战略发展基金实际上是以政府的角色来进行战略性的消费,因此也不可能对其要求直接或快速的回报。在具体操作上,此类消费应仅限于使用外汇的采购,例如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

考虑到“战略发展基金”的投资用途,其最初的资本金可在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在将来,国家可根据国内储蓄率及国际收支的情况逐年对战略发展基金进行增资或减资,其基本参照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大致稳定。

参与文献: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者贵昌.中国国际储备的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5)

第6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日前,支付宝在北京宣布启动物流POS战略,意欲抢夺电商70%线下支付市场。作为支付宝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之一,快钱公司也将于4月全新的品牌形象和战略规划,计划为更多的传统行业提供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而eBay旗下的境外支付巨头PayPal表示希望成为首家获得中国电子支付牌照的外国企业。

业绩迅猛扩张之余,行业规范性缺失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草莽气显著。被指虚报数据、罔顾行规打价格战甚至身陷民间借贷,去年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疯狂扩张引来诸多坊间非议。在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已呈“百家争鸣”之后,差异化竞争已为定局。

争议第三方支付空间

随着竞争的日趋惨烈,关于支付市场的红蓝海之争也甚嚣尘上。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99%,与上一年度相比基本实现翻番。

另一家知名第三方分析机构艾瑞咨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2011年全年,支付宝以49.0%的市场份额居于市场首位;财付通以20.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银联在线、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8.4%、7.5%和7.4%市场占比分居3-5位。

在去年年底的“2011首届中国金融家论坛”上,快钱CEO关国光公开表示,2011年全年快钱的资金处理总量将达1.2万亿元,关国光之说与艾瑞报告中的快钱千亿元级别的数据相差甚远。1.2万亿元的数据从何而来?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1.2万亿元里面,分资金处理和支付业务两部分。支付业务包括了我们线上线下等所有支付类型的综合。资金业务包括应收应付账款等一些企业资金处理的内容。易观和艾瑞的数据只是关于支付业务里线上部分的数据统计,而且并不统计充值和提现的交易量,因而只涵盖了我们业务的一小部分。另外一点,按央行业务许可的标准,信用卡还款属于货币汇兑范畴,信用卡还款的量也未统计在分析机构的数据内。”快钱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释疑,并表示今年快钱整体资金处理量的规模将有可能攀升至4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企业的盘子中,现阶段被广泛聚焦的线上支付只是其业务发展模式中一个小分支。未来电子商务将由传统B2C向更广阔的B2B领域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对流动资金的管理需求才是支付企业更为看重的市场蓝海。

跨境支付已抢滩登陆

尽管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在目前看来仍然没有天花板,但几家行业巨头都将发展眼光投向跨境支付等重点领域。

曾有媒体质疑,一个正常合法的购汇程序,必须提供购汇人完整有效的身份信息,根据国内对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一年内个人购汇和结汇的额度为5万美元。但有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海外购物时则可能绕开购汇监管。目前包括支付宝、财付通以及快钱在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早已启动跨境支付业务探索,而身为“国家队”的银联在线支付借助银联卡在全球范围的纵横捭阖,也已于今年年初宣布开通境内居民在海外网购的支付业务。

但从目前几家公司的业务进展来看,其发展思路和效果都大有不同。支付宝在跨境业务上的布局极早,2007年起支付宝就与中行等银行合作,推出跨境支付服务。随后从2009年开始,支付宝还先后和VISA、万事达卡组织进行合作,港澳台地区的VISA和万事达卡用户都可通过支付宝在境内的淘宝网进行购物,从而完成双向的跨境支付服务。但截至目前,由于支付宝的主要客户群依然聚焦在以淘宝为核心的C2C业务中,其跨境业务并未呈现出实质性的增长。而银联卡在跨境网购支付业务上拥有更大的先天性优势,无论是依托国内庞大的持卡用户群,还是在国外不断延伸的受理网络,都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拥有的,其业务增长空间十分值得期待。

和支付宝、银联在线把跨境业务的重心放在C端用户不同,快钱从去年底开始高调推出适合外贸电商用户的一揽子跨境支付方案。方案中快钱创新性地提供一体化结汇服务,通过与西联汇款的合作,实现自动化的汇款支付处理。而这些举措足以帮助外贸电商消除繁琐的结汇流程与合规风险。

尽管各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跨境业务探索均已初显峥嵘,但不容否认的是,监管层面对于支付企业的跨境业务仍未有更细致法规出台,这也使得各家支付企业都格外谨慎。“按照国家外汇管理的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处理客户境外支付申请时,必须通过与合作银行的系统对接,将消费者的购汇信息录入国家的个人结售汇系统。目前我们该项业务都是同银行进行合作,确保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快钱有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差异化竞争格局初现

在百家争鸣的竞争态势下,第三方支付的价格战越发激烈。“如果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打价格战拿商户,会损害多方利益。正规经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不会轻易尝试。”一位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表示。

艾瑞分析师王维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情在行业内正在慢慢变少。“第三方支付价格战是会打,但是现在各家企业在进行价格战的同时也会考虑自身收益以及对自身构成的影响。”

为此,第三方支付的参与者开始加速推进创新业务。和支付宝定位于C端相比,快钱将自己定位于“信息化金融服务提供商”。快钱的战略规划中,除网购、航空、保险、教育等已有行业外,还把服装、机械等传统领域都视作重点行业。

银联电子支付于今年年初推出银联商城线上购物平台,通过与实体商户合作的形式,提供包括汽车、食品、快速消费品、航空票务的销售服务。腾讯财付通也于去年9月底与美国运通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财付通客户提供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美国运通网络商户跨境在线购物的创新支付工具。汇付天下就航空与基金的市场继续进一步深挖。

除了将视线投向新行业新领域,收单业务作为支付企业的传统业务焦点竞争持续白热化。易观国际分析报告认为,基于网关支付的电子支付业务进入和运营门槛并不是特别高,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类收单业务逐渐出现“通道化”的特征,即各类收单业务只作为资金流通的通道。

第7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决策

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520家重点企业、同是中国名牌、同是地处中原的肉类加工企业,我国两大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和春都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却因管理的战略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景观:双汇集团去年实现利税5.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5%,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春都集团去年亏损6982万元,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企业陷入困境。

双汇集团和春都集团的前身分别是漯河肉联厂和洛阳肉联厂,都是始建于1958年,又都是1984年由省管下放到地方。不同的是,1984年漯河肉联厂的资产总额是468万元,企业累计亏损534万元,而洛阳肉联厂当时的资产总额是2000万元,当年实现利税200万元。1986年,中国第一根火腿肠在洛阳肉联厂诞生,而漯河肉联厂生产出第一根火腿肠已经是6年之后的1992年。1993年,春都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达到11.599亿元、1.082亿元,而双汇集团仅为8.57亿元和7045万元。无论从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双汇集团,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成了同行业的排头兵,而春都集团却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从整体决策上来看,同是企业扩张,双汇集团紧紧围绕肉类加工主业上项目扩大规模,使企业迅速形成了以肉类加工为主,养殖、屠宰、包装、彩印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体,1998年集团实现利税2.95亿元,去年又突破了5亿元大关。而春都集团在发展中盲目贪大求快,不仅收购和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重庆万州区食品公司等10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使春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投巨资上了茶饮料项目等10多个大型项目,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这些项目大都无法启动。

第8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需要专业化、分层次的管理

对于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国际上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挪威为代表的组合管理;另一种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公司管理。

挪威的组合管理主要是根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将外汇储备分为: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是高流动性组合,用以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由挪威央行下设的货币政策部门NBMP放在国内外汇市场管理;投资组合和缓冲组合则属于长期资产组合,由挪威央行下设的专业投资管理部门NBIM投资到全球的42个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新加坡的公司管理则是依据自身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各种需求,对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建立高流动性组合交由货币当局新加坡金管局MAS管理;对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分别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GIC和淡马锡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运作,投资有价证券、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领域。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是,两种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无论哪种运作方式都将高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区分开来,交由不同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一般来说,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和运作上需要区别对待。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对储备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很高,并且大多和一国的货币政策密切联系。对于满足这一需求的外汇储备,就需要建立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放在国内外汇市场上随时准备供货币当局使用,一般由货币当局或其下设部门管理和运作。而投机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虽然对于流动性要求较前两种需求要低,但是出于盈利和安全的要求,一般需要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或部门运作,投资海外高收益的长期资产。

国际实践证明,只有用于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的外汇储备资产才适合进行长期投资。对于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世界上主流的发展趋势是成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部门或机构进行管理,例如,挪威的NBIM就是央行的下设专业投资部门,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则是财政部门出资建立的独立公司。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在各自的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具体到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模式,则要和该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面临的挑战

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2006年底达到10663万亿美元,粗略估计用于长期资产投资的部分规模将会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挪威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可能还多(挪、新两国外汇储备合计不超过2000亿美元)。

如何把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与国家的战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结合?外汇储备的投资,下一步需要将投资领域延伸到有价证券以外,注意对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既分散了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情况。从国际范围内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在资产的选择上都涉及到很多关系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而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业等部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货币的多元化,参考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适当配置。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流动性、安全性也在于保障随时可用的国际支付能力。国际上,挪威央行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将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的外汇储备长期资产配置到42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31种货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未来投资管理外汇储备长期资产时,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

外汇储备的投资不应出现“二次结汇”的要求,而是应当要求以外汇运用为直接目标,以免重新增大外汇储备增大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注资中,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被注资的机构往往需要对这些注入的外汇进行结汇来进行运用,否则会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下一步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应当重点强调外汇的直接对外运用。

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各方都在寻找良策。笔者认为,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运作机构不难,但是真正改变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外汇储备3600亿美元足矣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应付外部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两千亿的速度暴涨,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很大程度上它的贸易顺差是这种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资本项目上虽然有所开放,但总体来讲仍是封闭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仍然非常庞大,而如果把与政府相关联的资本项目扣除,资本项目也呈结构性顺差。此外,还有海外投机资金的流入。近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但是,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仍实施控制,不希望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其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规模地买入外币,释放人民币。近年外汇储备的暴涨已经超出了外汇储备本身的概念,而是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运行架构的一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只为应付不虞之时短期外债和进口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一万亿美元,与其说是外汇储备,不如说大部分是超额储备。

外汇收益回报有待提高

在认识到我国外汇储备来源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回报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并且为之提供了高达双位数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又放在回报不超过5%的外国政府债券之中。

对于一国来说,外汇储备的本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和偿还对外借款需要,通常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外储管理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也有称作“盈利性”),这三性原则一直是外汇储备的金科玉律,必须得到贯彻和满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便是主要放在流动性极强的外国国债上。

但是对于超额储备的部分,笔者认为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上述三性。部分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比较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回报。1万亿美元的外储中,扣除3600亿的正常储备需要,剩下有近6400亿美元的超额储备,而这部分储备目前由于大量投资于外国国债,回报不足5%,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这部分外储投资回报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中国每年将多获得128亿美元的收益��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过去十年,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

根据官方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人民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仅349.85亿元)。换言之,如果超额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管理,即使其收益率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便可以增加21%。

谁执外储牛耳

要让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其“有所作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由谁来协调管理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库资金不同,这笔钱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政府。

第二,这笔外汇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而买入的,在人民银行的账本上,它既拥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同时也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人民币负债,因此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资产。当资金外流的时候,人民银行需要收回人民币,同时将这些储备释放出去,所以不能把这笔钱简单地纳为国家资产。

究竟超额外汇储备由谁掌管?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未来真的成立国家外汇资产管理公司,它可以隶属国务院,但是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因为这笔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种做法是,由财政部牵头,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今后吸纳外汇的资金来源由央票发行改为国债发行。

投资策略须慎重

关于这笔资产如何投资,时下争论相当激烈。毫无疑问,资金需要分散风险,同时提高回报。但是从资本市场的运作特点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其流动性将成为第一障碍。举个例子,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将一部分外汇分散成持有黄金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价格敏感的黄金市场上,买卖10亿美元的黄金根本做不到,何况中国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黄金持有,就是上百亿美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卖出实际上很困难,散户买卖根本无须顾及价格,而超大资金运作本身便对价格构成重大影响。许多目前所讨论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进行资产投资分配,相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以猜测和跟随中国政府投资而动来牟利的对冲基金。中国购买海外账户必须涉及政治敏感性。中国在2006年到处谈判,但并购成交项目少之又少。新加坡是政治中立国,淡马锡在收购海外资产上,比中国公司有利。

外储问题涉及政治智慧

第9篇:战略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消极影响;适度规模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1998年除外),外汇储备也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已高达8189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标志,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发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为多少?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应是中国最明智的选择。传统观点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能够满足该国的2-5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即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对外汇储备又有了新认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能低于该国短期的外债规模,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提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规模应当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证券投资整体规模不大,外商证券投资收益汇出的用汇需求不大,所以这一因素可以忽略。另外,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刚刚启动,对外投资的用汇需求也不大,这一点我们同样忽略。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满足以下四个方面:

1.外汇储备支付进口用汇需求(D1)。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黄金和美元危机》(1960)提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低限。按单位时间(月)进口额来换算,约为满足5个月进口需要为标准,满足2个月进口需要为最低。

2.外汇储备支付外债的能力(D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一种新的关于外汇储备的理论观点,认为一国外债规模与储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30—40%左右。

表1单位:亿美元

进口总额外债余额外商直接投资余额GDP

6601.22810.56224.322257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单位:亿美元

D1D2D3D4D

1980.361124.20622.43534.174261.16

3.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的用汇需求(D3)。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国外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10%左右。

4.干预外汇市场、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D4)。这一指标一般用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的GDP比重来衡量,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比重大约为2.4%.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种测算模型:我国适度外汇储备水平(D)=D1(进口总额的30%)+D2(外债余额的40%)+D3(外商直接投资余额的10%)+D4(GDP的24%)。根据表1所示的2005年我国的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为4260亿美元左右(由表2得出)。因此,目前我国818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大高于最优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4260亿美元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是一个动态概念,当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国家可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国家经济形势安全和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

二、过高的外汇储备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1.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形成不同的经济影响。

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国内总需求不足,外需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过大的顺差也表示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利用,不利于国内居民的生活福利提高,而且持续的顺差往往引起贸易磨擦。外国直接投资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外国资本看好中国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提高。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因为它增加了资金易得性和可融通性,但是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加大,尤其是美日等国更是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在回流,期待人民币升值后获利。据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进入我国的短期投机资金大约有500亿美元。流入的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总体规模,引发了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新一轮争论,我国有可能陷入“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预期—资金流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进一步的升值和资金流入”这种恶性循环。自2005年汇率调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小幅上升,到目前已突破1美元兑80人民币的关口。

3.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与日本、香港、台湾相比可能有很大差别,后者是自有储备为主,而中国则借入储备的比例比较大,过高的借入储备也就表明容易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因为,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国库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汇,这种行为实质就是国际货币流通国无偿或低息长期使用外汇储备国资源,并可获得大量的铸币税,使我国变相地成为资本输出国。另外,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而美国债券的收益仅为35%左右,美国人将这一收益率戏称为“傻瓜收益率”。相反,外资投资于我国的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7%的收益率差额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过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一种资金的闲置即放弃了国内众多的较高投资收益,形成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无法实现货币这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4.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5.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所有外汇必须交于指定结汇银行进行结汇。因此,外汇储备规模增大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相应增加,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1—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元、5366.91亿元、11623.58亿元、17745.72亿元及16199.97亿元人民币。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末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占款增速呈逐年上涨之势。外汇占款增加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不仅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应,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化解高额外汇储备的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

外汇储备规模应是适度的,并非越多越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适当地控制其增长规模,可采取如下对策:

1.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种是稳健的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两种政策的目标不同,政策的效果也不同。前者使一个国家在资金力量上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信誉;后者可避免资金积压的损失,充分利用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当前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储备政策,虽然这种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缺点是造成外汇资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当前中国决策部门应改变观念,摒弃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想法,实现由原来的稳健的储备政策向稳健与充分利用并重的储备政策调整。这一战略性的调整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和高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在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上仍然要坚持: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四性原则为出发点,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贸易进口、外债和QFII境内资本市场变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要更好地实现股权、债权及信用支付权等多元化投融资运用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2.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适度减持美元资产,改变“美元独大”的状况。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原则,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资产越是不能轻易抛售。因此,当前对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存量调整是不明智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增量调整,即停止购买新的美元资产,使新增的外汇盈余以其他硬通货形式储备起来。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量相当可观,如2004年、2005年的增量分别为2067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这样,我们就可在不声张之中改变目前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使币种结构变得较为合理。

3.通过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一方面,引入外资要有战略性安排,应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适当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调整外资的结构,引进外资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应重新审视中央与地方引进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平等“国民待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加强外户管理,抑制各种渠道的非法资本流动,可以尝试收取跨境资本交易税或引入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项目的资本流入交存无息存款准备金,以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一方面,要拓宽外汇使用渠道,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统筹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战略储备,并以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市场策略与海外经济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

4.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同时,也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消除短期套利资本投机空间,防止经济的泡沫化。

5.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在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的基础上,可考虑动用部分储备资产发行美元债券或其他外币债券(2003年9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我国境内首次发行了美元债券,但只在银行间市场面向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中资金融机构发行),允许企业和个人用人民币购买,这样做可以缓解储备增加的压力,减少因外汇存款增加而增发的基础货币,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可考虑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以减少到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并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资。

6.可以用外汇储备成立一个“战略发展基金”,用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于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海外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收购股权的形式。为避免政治敏感性,有些投资可通过间接控股的形式,比如基金可投资于海尔这样的民营公司,然后通过后者进行海外投资。

而国内投资方面,可以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此外,还可以部分储备进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某些救济,将外汇储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但必须是从国外获得资源。

参考文献

[1]程刚。专家评说中外汇储备[N].环球时报,2006-01-18(15)。

[2]杜艳。内地外储将成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可能[N].经济观察报,20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