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战略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战略发展报告

第1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调查报告

摘要: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治沟通、道路联通、毛衣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合。

关键词:

经济带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发展

前言:一带一路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剩余产能的转移,构建新型经济的发展

实践时间:20xx年8月21日

实践地点:湖南娄底

实践人员:xx

实践内容:一带一路给我们国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实践方式:浏览网页、报刊;走访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至少包含三重内涵,主要是经济、安全、人文三方面的内涵。首先经济内涵主要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区域覆盖40多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4亿,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从资源富集情况看,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区域内资源互补性强;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多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禀赋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农业、纺织、化工、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

其次安全内涵: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我国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保障海上资源能源运输线的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粮食安全角度看,粮食全部自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农产品特别是畜牧业产品比较优势明显,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热带水果出口地,一带一路为亚洲周边地区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丰富普通百姓的餐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对三股势力的预防、打击标本兼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看,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注重平等协作、合作发展,这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壮大的担忧和疑虑,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最后人文内涵:一带一路为加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与误解、增强尊重互信、共创人类文明繁荣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主要路线有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的交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

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了很多严峻的挑战,由于一带一路生态基础薄弱,沿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制度设计的差异,利益诉求多元化等,其战略实施不得不面临着发展任务与生态环境、环境技术与环境制度、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经贸合作与环境壁垒、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等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行扩展,不愿意建设通道,甚至制造出对中国建设通道不利的谣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着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低、清算系统成本高,行少、缺乏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等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也面临了风险。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很多国家还是存在着诸多的政治及经济问题。一带一路所跨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背景,给外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来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措施

第一,印度在我国丝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特别关注印度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态度。第二,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化解这些环境矛盾的重要利器。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合作、构建环境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环境协调机构、推动环境制度创新、协调推进环境与经济发展等路径,从根本上化解一带一路的矛盾。 第三,中国信保已开始向投保企业不定期发送一带一路重点国别风险报告及相关国别的行业风险报告。中国信保有倾向性地把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和资源投向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第四,对于人民币跨境的相应对策有:加大金融行业改革,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和拓宽人民币投资渠道。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备互联互通和跨境交流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机遇,方便双方的了解、深入交流。一带一路的发展还能推动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现有的产业的产业分布。一带一路的落实也能带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就业率的提高,从而使居民收入增加,最终带动中国及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

企业战略根据一带一路做出了转变,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区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很大。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基础,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有全球的眼光。

作为正在适应新常态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有利于加强与近邻国家的合作,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距。有助于消化我国过剩产能,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有益于我国后续的军事保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六、一带一路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一带一路是中国梦的延伸,它连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顺着一带一路的指引,我们正加快在沿线国家的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在我国甚至世界上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我国平稳增长带来新的机遇、提供新引擎;能够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结束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走出去的一个阶梯,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它包括大大小小的项目,这需要我们全族人民共同努力来完成。一带一路的发展能带动我国建筑、水泥、航空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这一通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相互学习,做到扬长避短。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建设好一带一路也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易珂.一带一路对边境地区的影响几何

[2]王敬文 李来房 赵婧.新丝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3]张晓慧.解读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管理.2015

[4]刘志鹏.一带一路下的海外信用风险管理.2015

第2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战略背景

人才问题是关系首都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首都人才工作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其他省市相比,首都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综合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事业开拓空间大,发展机遇多;尊才尚贤传统久远,文化包容性较强;教育培训组织发达,人才培养能力突出;人才资源丰富,人才整体素质优良。这些优势为北京地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不少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需更新;其二,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体制,用人机制不活;其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其五,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创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迫切要求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认真制定和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为首都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在首都整体发展中的升位,标志着首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新的转型。以此为契机,首都人才工作将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愿景与目标

1.战略愿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完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整合人才资源,激活人才资源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智力汇聚、人才资本持续增值、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人才竞技之都,努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新局面,不断为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战略目标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首都人才资源的存量和吸纳优势得到更加明显发挥,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取得更大成效;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吸引和组织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奥运工作者队伍,加大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和智力吸引、使用和流动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创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人才工作新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人才工作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基本实现。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首都特点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人性化”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专业化的首都宏观人才管理体系是重要基础,现代化的人才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是制度保证,社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研发与服务体系是关键环节,人性化的创业发展环境是社会保障,四者有机统一于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之中。

3.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原则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都人才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三个基本点,即:牢固确立法人单位作为用人主体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个人成长发展的积极性和愿望成为人才发展的基本动力。为此,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发展原则;市场配置原则;分类管理原则;法治原则。

战略对策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完善现代人才资源基础设施,以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为核心,整合首都人才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建适合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

1.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形成有力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规范人才管理工作职责和流程,明确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建立规范的人才管理工作流程,并对各行动计划进行分解和部署,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组建人才资源咨询机构,为首都人才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2.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激发人才工作活力以职责管理为中心,深化以“转变一个方式,建设‘两个系统、四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管理从职务管理为主转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建设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和干部管理决策系统,完善干部发现选择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和干部监督激励机制,把干部评价、选择、任用、考核、监督、奖惩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负责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出资人管理转变,由党政班子集中统一管理向突出企业特点的分层分类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将业绩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经营过程的监督约束。

以岗位管理为基础,深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完善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工作体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

以保障人才权益为目的,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努力建立国内外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

3.注重人才能力建设,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开发系统,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干部培训和开发体系;启动“北京市定制化培养”计划,改革首都高等教育体制,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更大规模地开展企业与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培养;实施人才资源专业人员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员的配置等措施,尽快提升北京市人才管理相关工作部门人员、各单位组织人事工作者及各级管理人员的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队伍。

4.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市场配置作用

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首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化人才资源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首都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人才资源产品和服务研发工作,全面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培养“三高一化”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人才是首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在党政机关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知识与能力、善于治党理政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且居世界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医疗、卫生、新闻、法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级专家;培养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带头人及在各学科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家,培养造就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在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中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大力加强城乡适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统筹协调首都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竞争能力加快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科教文卫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健全人才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建立环渤海地区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人才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第3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会议传达了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加强城乡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围绕在全省争当“三个第一”的总体要求,以“共建美好新、共享幸福新生活”千日行动为主要抓手,紧紧抓住承办青奥会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会议明确,我市将分阶段作出贯彻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意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坚持规划为先,全面提升城乡发展引领水平;坚持建管并举,全力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为基,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水平;坚持统筹为要,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实施好城乡规划战略和总体布局,有序推进镇总体规划、镇控制性详规、新社区规划的全覆盖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城风貌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要全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帮促经济薄弱地区发展。

会议强调,要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环保考核倒逼,努力提升环保工作水平。要进一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家生态市、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坚持生态为基,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意见》,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在加快生态市创建的基础上,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关停整治工程、蓝天清水工程、绿色工程、农村环保工程、环境安全工程等“六大工程”。

第4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 │ 生产量 │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 │ 4.6 │ 35.4 │ 13.0 ┃

─────────┼────┼──────┼──────

┃微 机(万部) │ 83.6 │ 624.9 │ 13.4 ┃

─────────┼────┼──────┼──────

┃房间空调器(万台)│ 682.6 │ 2035.4 │ 33.5 ┃

─────────┼────┼──────┼──────

┃录相机(万部) │ 208.3 │ 516.9 │ 40.3 ┃

─────────┼────┼──────┼──────

┃家用洗衣机(万台)│ 948.4 │ 2183.2 │ 43.4 ┃

─────────┼────┼──────┼──────

┃彩 电(万部) │2057.7 │ 4467.6 │ 46.1 ┃

─────────┼────┼──────┼──────

┃家用电冰箱(万台)│ 918.5 │ 1820.8 │ 50.4 ┃

─────────┼────┼──────┼──────

┃电话单机(万部) │9956.4 │ 19368.6 │ 51.4 ┃

─────────┼────┼──────┼──────

┃自行车(万辆) │4472.2 │ 8199.3 │ 54.5 ┃

─────────┼────┼──────┼──────

┃摩托车(万辆) │ 825.4 │ 1489.6 │ 55.4 ┃

─────────┼────┼──────┼──────

┃照像机(万台) │3326.1 │ 5766.1 │ 57.7 ┃

─────────┼────┼──────┼──────

┃吸尘器(万台) │ 805.5 │ 1283.6 │ 62.8 ┃

─────────┼────┼──────┼──────

┃轿 车(万辆) │ 33.7 │ 51.9 │ 64.9 ┃

─────────┼────┼──────┼──────

┃组合音响(万部) │2465.7 │ 2567.2 │ 96.0 ┃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 │ 城 镇 │ 乡 村 │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 机 │ 3.00 │ 0 │ 0.87 │ 33 │ 4000 ┃

────┼────┼────┼────┼─────┼─────

┃空 调 │ 8.09 │ 0 │ 2.34 │ 35 │ 4000 ┃

────┼────┼────┼────┼─────┼─────

┃录相机 │ 18.19 │ 0 │ 5.28 │ 100 │ 2000 ┃

第5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

报告显示,在当前银行业风险攀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度业绩总体呈现出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但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等特点。

报告分别从战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等维度对上市银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从战略管理维度看,报告根据近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及相关资料,整理了各家银行采取的主要战略,主要是五大类即零售金融战略、互联网金融战略、小微金融战略、同业金融战略、组织和管理转型战略。报告分析了这几大战略实施的痛点和障碍,找到银行业战略缺乏落地执行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未来重塑的方向,如改变过去重视业务战略和轻视客户定位、管理转型战略,建立差异化战略、客户聚焦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三位一体"大战略体系。

从资产负债维度看,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端表内贷款增速回落,应收款项类投资扩大、标准化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拆借、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下降等趋势显著,负债端吸收存款大幅下降、同业负债大幅上升、应付债券力度加大,资产负债配置的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强表内、外综合视角的资产负债优化管理策略、并表管理,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高外部定价能力,加强资本对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约束,构建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从业务发展维度看,报告提出,为克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款波动性加大、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等不利影响,各家上市银行都加强了业务创新力度。下一阶段,上市银行需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保持定力,稳中求变,实现新旧业务发展思路的迅速更迭、新旧业务关注领域的无缝链接、新旧业务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新旧业务拓展手段的有效配合以及新旧业务风控模式的升级换代等,通过创新尽快实现业务水准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

从风险管理维度看,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尽管通过国际比较,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水平仍然处于世界各银行的低位,2016年资产质量也相对平稳,但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尚未出现,不良贷款指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特别是要高度警惕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化解不良资产,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上市银行经营预测

报告对2017年上市y行经营进行了十大预测:第一,资产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水平;第二,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持续放缓,但难言“见顶”;第三,净息差有望到“L”形底部,息差业务仍面临挑战;第四,非息业务收入贡献度站稳30%台阶;第五,成本收入比面临长期拐点;第六,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基本持平;第七,资本充足状况面临压力较大;第八,国际化发展进入战略优化阶段;第九,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有望迈入新阶段;第十,“金融科技”稳步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

具体来看,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和10.5%左右。由于中西部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传统行业不良资产化解仍面临较大压力,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8%左右的水平,相比2016年1.7%左右的水平有小幅上升。

对于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原因,报告分析认为,受宏观经济下滑和结构调整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信贷需求动力不足,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纷纷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侵蚀了同期利润;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利率下行周期,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利息收入下降。

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全球第一

经过持续改革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净利润规模最高的市场,品牌价值位居全球第一。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业发展将增添新的动力,预计2017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规模、盈利、结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仍将保持稳健经营态势。

第6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情报调研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讨论了科技情报调研的过程控制,并根据情报研究成果的特点,提出了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指标,阐述了科技情报调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 情报调研 过程控制 质量评价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研究院系中国石化的科研开发机构,研究领域包括聚烯烃新产品开发与塑料加工应用、聚烯烃与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化工工艺、催化剂及产品开发、油品加工应用、分析测试与物性表征、石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拟应用等。建有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计算机国际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拥有教授级高工、博士及博士后等高学历人才,同时还有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化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承担课题涉及国家“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863”“973”项目、江苏省和南京市项目,其研究成果多次荣获部级科技成果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江苏省、南京市科技成果奖。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

一、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产生的背景

建立战略竞争情报体系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和战略发展的需要。正确的竞争战略,能使组织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获得发展和壮大;反之,失误的竞争战略,会使组织在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乃至倒闭和破产。战略研究的关键是在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分析和识别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目标。而研究和制定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赢得和发展竞争优势正是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建立竞争情报体系是企业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企业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动力。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把获取有效情报放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建立企业战略竞争情报体系,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为企业领导集团在发展战略的决策过程中提供有效支撑。

二、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个企业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必须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企业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开展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同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法律法规。

人才、流程与技术是构成竞争情报体系的三个关键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竞争情报体系高效运作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竞争情报体系强调人、流程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强烈竞争情报意识、具备熟练的竞争情报信息处理技能的专业情报人员队伍;流程,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对整个竞争情报调研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技术,包括高效的支撑竞争情报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情报搜索、分析处理工具和方法,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组织等。

三、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一)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的竞争情报人才的建设与培养

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是以企业的战略发展、战略决策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服务对象,对调研人员实施专业分工,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领域进行情报搜集,对有关国内外信息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监测;以竞争情报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强烈的竞争情报意识、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的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具备竞争情报基本素养的技术队伍,有效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

企业战略竞争情报体系需要既懂专业、又关注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并积极应用于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对所收集的情报准确筛选、分析的能力。因此,体系建设以战略竞争为导向,不断强化调研人员的战略竞争意识,增强对竞争情报的敏感度。

(二)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平台的建设

开展竞争对手的情报监测分析,建立竞争情报研究人员专项数据库。

对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开展竞争情报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对国内外同类装置实施技术跟踪,将收集到的以上各类数据资料分类整理,将各种类型的信息文件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建立竞争情报研究人员专项数据库,并与其它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据关联,为战略调研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的竞争情报调研过程的动态管理

1.紧密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制定竞争情报报告调研计划及提纲。定题是竞争情报调研关键的一步,关系到调研的方向和效果。选题要立足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定题之后,接着要按照专业分工组织人员制定调研计划,明确完成日期。例如,《公司生产装置技术跟踪调研》就是根据扬子石化公司生产装置的实际需要定下的调研课题,经过组织讨论、专业分工,自2002年以来,陆续对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TA、芳烃重整、二甲苯、加氢裂化、乙二醇、聚烯烃专用料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了跟踪调研。在明确了《公司生产装置技术跟踪调研》课题的计划之后,组织大家对该课题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提纲策划,从工艺、三剂、设备、自控仪表、技术经济、生产厂商、市场、安全与环保、公用工程等方面对报告提纲进行了分析制定,确保了技术跟踪内容及调研报告的完整性和质量,该系列跟踪报告为公司领导决策、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服务,获得了公司各级领导的好评。

2.全面、准确、快速地收集竞争情报,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

(1)广泛收集。量和质是事物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在试查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的核心科技期刊与核心检索期刊的种类及查找范围;同时注意搜集其它各类情报源,包括难得的会议文献、内部资料、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其中重点是国内外的专利文献【1-2】。

(2)采用直接检索与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直接查找原始文献可以获得更深、更精确、更新的情报内容,间接查找二次文献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情报线索。

(3)机检和手检相配合。手工检索和联机情报检索相结合,才能获得全面国内外情报,特别是国外的大量的、最新的战略情报。

(4)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调研人员参加一些专业会议、展览会、或者主动向参加会议者了解有关信息,或者去实地参观都能获取一些文献中无法查到的最新情报线索。例如通过参加乙烯专业年会,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乙烯行业方面的技术信息,对开展乙烯装置调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4】。

3.在竞争情报的加工分析过程中不断强化战略竞争意识。

竞争情报分析研究的深度、广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直接关系到竞争情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因此,在竞争情报的加工分析过程中,对情报研究人员要不断强化战略竞争意识、服务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原则,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仔细鉴别与筛选,得出战略竞争情报调研的结论性意见、观点、建议或方案,同时回答该项调研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建立量化指标,强化竞争情报调研体系的质量控制。

根据竞争情报研究成果的特点,制定了筛选率、信息量、准确度、新颖性、预见性、加工度、逻辑性、针对性、时间性和效果10项质量评价指标,每项指标满分10分【5-7】。

总分获90分以上的报告为优秀;75分以上的为良好;60分以上的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实际工作中,在每项情报课题完成以后,都及时进行质量评价,发现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改正。

四、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开展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企业情报人员的战略竞争情报分析处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竞争情报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得到逐步提升,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一方面,通过建立量化指标,开展竞争情报成果的质量控制,报告质量逐年提升,大大提高了情报数据的准确率。另一方面,通过战略竞争情报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服务力度得到很大加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战略竞争调研报告,很多战略建议、技术方案都得到了采纳。为公司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提供了决策支持,2012年开展的《C1-C5产业链调研》为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扬子石化可持续发展调研、C1-C9产业链调研、扬子石化精细化工发展调研、公司精细化工产品发展项目调研、乙烯下游产品开发利用、丙烯下游产品开发利用、乙烯装置C5馏份分离和利用调研及产品方案建议、乙烯装置C9馏份油分离和利用调研及产品方案建议、C4综合利用调研、C9、C10重芳烃资源综合利用调研、醋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技术与市场调研、乙醛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技术与市场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及C2、C3、C4 C5、C9、C10等馏分的衍生加工利用及产品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新能源方面,天然气化工方面调研为公司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提供了具体建议在新工艺方面,生物法制丁二酸技术调研等报告为公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支持。

在新材料方面,生物高分子材料调研等十来份调研报告为公司开发新材料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昭东,陈久庚,韩莉等.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 魏小梅,刘敏榕.竞争情报质量评估模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15-117.

[3] 盖敏慧,康敏.浅谈科技精报的质量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8):101-103.

[4] 冯维扬.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5):649-653.

[5] 王文哲.论企业竞争情报的质量需求及人才需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2):195-196.

第7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型国家;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由于美欧债务危机、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十胜利召开了。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通过学习十报告,让我们确信:只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强国发展之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改变以往依靠体力、资源、低效的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依靠知识、智力来发展经济的战略设想,既符合当代经济发展,也符合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无人化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此,十报告,在思考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上,把科技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坚定地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我们要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同时我们要下大气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策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竭尽全力占领当代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不负党、人民、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进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个人成才的标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以全新视野和胆略推动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要把全部才智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十报告提出: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需求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虽有了巨大发展,但产业、区域、需求、城乡结构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区域发展东强西弱、市场需求中购买力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顽疾,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块基石,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强化消费,引导市场需求,让实体经济在健康环境中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三产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同时,在区域结构上,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先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巨大潜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通过以上结构调整,一定能大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要坚定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重点,加快建立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挖掘市场潜能,把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到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总之,谋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8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广州、深圳这两家报业集团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的新闻采编与传播优势,集合新闻资源共用,相互开放版面,编报各取所需,或进行联合采访、联动报道等,增强报刊及网络舆论引导的辐射力,进一步扩大受众市场,推进两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步伐,活跃珠三角乃至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二、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强势媒体优势和市场影响力,进行广告客户资源交换,增加广告市场份额,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利用双方驻国内的各机构进行业务交流与紧密合作,扩大广告市场领域。通过多种切合市场需要,同时不损害报纸公信力的形式吸引客户,达到两地经济信息相互延伸,使媒体广告增量,获得报业经济的共赢。

三、双方作为国内两大知名城市的主导媒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采编和经管队伍建设,通过进行人员交流,定期互换记者、编辑及经理管理人员,培训报业人才。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锻炼与培养,让彼此的员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提高技能,为双方报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的人力财富。

四、双方对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报刊出版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有着共同认识,认为通过合作,必须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这是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辉煌舞台。为抢占数字媒体技术制高点,双方将紧密地相互交流新媒体拓展经验与创新产品,并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依托相互的自身实力和有效资源协同作战,实现报业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五、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的社会资源与报社的人力资源,紧密配合两市的中心工作,联合主办有益于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提升社会人文精神面貌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其中包括联合国内其他媒体及境外媒体共同参与承办,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带动新闻媒体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积极性。

六、为使双方的战略合作务实求是、运作顺畅,并达到合力共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建立合作联盟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讨合作的具体项目与具体事宜。联席会议主席由双方的社长轮流担任。合作联盟联席会议下设战略合作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与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项目与事项。并通过若干专业工作小组的实施。

――深圳报业集团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梁金河

寇凤书:广深结盟,剑指“南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的联盟,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巩固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市场的广告优势,进而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尤其是《南方都市报》构成实质性的压力,遏制后者在上述地区的增长势头。然而,报业的竞争远非如此简单,其结盟的效果仍有待观察,而且这个盟约并不会扰动南方报业的既定战略,只会加速这些战略被实施的进程及其对抗烈度。

从广深两个报团盟约的主要内容看,其中有两点最关键:一是通过广深两个市场的广告互惠,继续提高彼此在当地市场的垄断级别,为南方报业的拓展制造麻烦;二是新媒体的协作,希望以两个报团的合力抢占新型的赢利空间,继续封堵南方报业的未来赢利。应当说,这两个方面都是目前广东报团主要的竞争内容。广州日报与深圳报业的联盟,不过是将这些问题挑明罢了。

问题是,广深结盟对南方报业究竟有多少威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南方报团尤其是《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和广州的发展始终受到来自于非市场因素的牵制,不过由于南都自身的不断强大,类似的行政干扰和区域市场垄断始终未能遏制南都的掘进。即便在结盟之前,深圳报业集团已经在利用市场的行政优势,干扰南都在深圳的发行与广告。在结盟之后,这种干扰是否能提高遏制的效果,主要看广告商的投放策略。换言之,决定权并不会随着结盟的产生而自动转换至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手中。

南方报业或者说《南方都市报》若要从对抗性的结盟中“解套”,最可倚重的仍然是新闻,这始终是南都的强项,也是结盟者无法复制的竞争力量――从报业竞争的核心看,这依旧是核心竞争力,而在这一方面,即便广深两大报团联盟,仍然无法对南都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致命威胁。所以,不管有无外部针对性的盟约,《南方都市报》乃至南方报业要做的只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在新闻的价值上开进、巩固、升值。此外,盟约的本身,不会改变广州日报与深圳报业主要是党报的市场印象,这是盟约本身无法战胜的弱点。

不过,乐观是谨慎的乐观。至少在新媒体这块,南方报团在规划上的确落后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集团旗下的网络媒体或者说报纸内容的新媒体程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但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它倚重报团现有内容的发展程度,使得南方报团在新媒体的竞争中会呈现出后发优势。目前,南方报团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已然在新的集团班子到位后,梳理完毕并且制订出面对市场的新媒体应对计划。始终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的发展质量和后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报纸的新闻制作水准,因此,广深结盟的新媒体部分不能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结盟无法在新闻制作上战胜南方报业、超越《南方都市报》,那么,结盟的威胁力度将会自然下降。

当然,结盟意味着区域市场中行政因素的“联姻”,虽然这种“联姻”绝非真正的报业市场竞争所理应具备的,但仍然会提供竞争的变量。从这点来说,本人对广深结盟的威慑力持有限度的认同,但人们对它的长远竞争性、以及对于实现一个良序的报业竞争环境不该报有希望。

郭全中: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结果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的此次合作,是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结果。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一、此次二者的战略合作,是应对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措施,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广东省报业市场竞争一直很激烈,这里有实力很强的四家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而且竞争的战火已经从广州、深圳两大主战场烧到佛山、东莞等次中心城市市场。

随着这几年中国报业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这四家报业集团的实力也在此消彼涨,广州、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的报业市场的竞争态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广州市场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广州日报》和《信患时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羊城晚报》和《新快报》形成五虎相争的态势。其中,《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处于第一集团军,《羊城晚报》处于第二集团军,《新快报》和《信息时报》处于第三集团军。各种监测数据都

表明,经过近几年的竞争,《广州日报》虽然仍牢牢占据广州报业市场第一位的宝座,但是其广告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南方都市报》继成功超越《羊城晚报》成为第二位之后,继续快速发展,大有赶超《广州日报》之势;《羊城晚报》一直在大幅度下滑;《信息时报》一直不死不活;《新快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不能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致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广州日报》把《南方都市报》定位为自己的全面竞争对手,携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报纸的版面设计、采编、发行、经营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力图遏制住自身的下滑态势和全面打压《南方都市报》的生存空间。

在深圳报业市场上,竞争的主角是《南方都市报》和深圳报业集团,之前《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试图进入深圳报业市场都铩羽而归。目前,在单张报纸上,《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是最大的,但是由于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旗下的所有报纸在广告经营上封杀《南方都市报》,其广告经营额一直不是特别理想。但是,靠打压这种手段毕竟不能长久,《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的广告额上升是迟早的事情,这将使深圳报业集团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

因此,通过分析广州和深圳两个报业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此次二者的战略性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共同的竞争对手――《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在广州市场面临《南方都市报》越来越有力的挑战,深圳报业集团也面临同样的压力,而且深圳报业集团也不愿意长期偏居一隅,也想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可以说二者这次合作是一拍即合,在深圳和广州两个市场上同时对《南方都市报》发起攻击,而且还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报纸加入这个战团。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和联盟,实力尚弱的《南方都市报》如何应对将决定广州和深圳乃至广东省报业市场的下一阶段的竞争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验《南方都市报》智慧的时候到了!

二、这次战略合作能合作到什么程度尚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双方这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共同对付《南方都市报》,当然,他们双方也在五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但是从他们的合作协议来看,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因此,双方能合作到什么程度,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分析一下他们的合作协议:在采编资源共享与互动上,在目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区域化报业市场上,报业集团内部的采编资源尚难实现共享与互动,两家报业集团之间要实现采编资源的共享与互动难度极大,即使能够勉强实现,其成本也会高得出奇;在新媒体发展交流与市场拓展方面,双方估计更难有所作为,不仅仅是因为开发新媒体技术不是报业集团的特长,也不应是报业集团去做的。更重要的是目前深圳报业集团和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3G网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如何在新媒体的合作上处理这些关系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双方更多地是姿态性的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结果。

而余下三方面的合作,二者可能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在广告经营联盟与拓展上,二者可以分别帮对方拿到一定份额的广告,这方面能够取得一定合作,如双方可以互相本地广告主在对方城市的广告投放。

曾春光:顺应传媒发展潮流的“牵手”

众所周知,广州是广东省会城市,是我国拥有报业集团最多的城市,有成立于1996年的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相关的竞争策略与发展模式一直都是焦点,早就有“大三国”与“小三国”之说。“大三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三大报业集团的主报,即《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一说则是指这三大报业集团。至于“小三国”,原本指《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三张子报,后演变成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报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格局,三报都在广州以外的城市开办有“地方版”,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

三大报业集团探索出了三种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发展之路。2005年10月27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大集团适应媒体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增强党领导的主流媒体在新闻舆论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创新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经营运作模式,有利于报业和广播电视业实现跨媒体合作发展。

2006年6月30日,广东肇庆市委机关报《西江日报》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报业,增加后者成为其第二主办单位。《西江日报》保持“七个不变”,即作为肇庆市委机关报的性质不变,独立法人身份、名称和报头不变,围绕肇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服务的宗旨和职责不变,人事管理制度和权限不变。而南方报业可以做的是,利用其成功的办报经验和强大的采编优势,对《西江日报》的宣传业务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双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在印务和纸张采购等经营环节加强合作。

到2006年底,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1.63亿元;其中,《广州日报》单报的广告收入(含地方版、特刊和夹报广告)达到18。03亿元,连续13年在全国平面媒体中保持广告总量第一的位置。在进入集团发展的第二个10年后,集团新一届社委会号召全体员工“创新突破,再创辉煌”,以掀起中国报业创新的“第三次浪潮”,并确立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国际文化传媒集团,把《广州日报》办成国际一流城市主流大报和著名媒体产业品牌的战略。

戴社长表示,广州、深圳都是广东省两个大型中心城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是这两个相对独立大都市的主流报纸的报业集团,双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包括采编、广告、发行、出版、经营、新媒体战略等等,对探索两个大型报业集团的横向联合,最终形成共赢的局面很有意义。同时,两家都有很多广告客户希望自己的广告在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同一时间“落地”,而且都希望选择在两个城市里覆盖面最大、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报纸,而这个任务只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能做到。现在,两大报业集团合作,广告客户只要选择一次就等于把两个地方的“第一”都选择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初,国际传媒巨头展开合作战略扩张市场的消息接踵而至: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开价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控股着《华尔街日报》);微软打算用500亿美元收购雅虎;加拿大汤姆森集团以87亿英镑并购路透集团;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合并组成的集团则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

笔者认为,在报业集团跨地域、跨媒体扩张的内在要求与当前体制与政策诸多限制的矛盾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顺应了时代潮流,是新形势下党报做大做强的新尝试、新探索,将成为业界的一大创举,不仅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而且将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并提升中国本土报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林忠礼:

报业竞争趋向深层次发展

将竞争对手纳入自己的价值网络,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在实践中既竞争又合作,发生在中国报业最发达地区的广州、深圳两大报业集团战略联盟的组建,是报业竞争走入更高层面、更高阶段的经典性标志,它预示着报业竞争的焦点已从产品、价格等传统层面转移到了以报业集团为载体的价值链及相应公司战略层面上来。

早在2002年,喻国明就提出,我国的传媒业已经进入了“合竞时代”。本次两大集团的结盟为这一推断给出最好的注脚。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具有资源互补优势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素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它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中介,可以发挥组织市场的功能。战略联盟的主要成员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基于各自能力,进行包括产品生产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价值链环节实现增值。

战略联盟作为报业集团竞合战略的实践模式,其理论背景是:报业集团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的现实决定了报业集团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报业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竞争;另一方面,不同报业集团所拥有的迥异资源却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进行互惠性的合作,才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于是,当合作方发现可以找到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法,使彼此都能创造出自身的、新的、极难为其他集团所理解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时,报业集团就会采用合作战略。

广州、深圳两大报业集团的结盟也是报业竞争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和我国报业产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报业集团要面对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态势,报业集团必须充分利用竞争与合作战略,变竞争为合作、既竞争又合作,合作方共同培育市场、引导受众,由此,报业集团之间,报业集团与供应商、受众之间的关系,已经演化成复杂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关系。报业集团对其他参与方不同的竞争与合作行为选择,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经营绩效和优势持续,也会对其它参与方的行为和绩效产生深层次的关联作用。

所以,从以上理论、实践两个意义来讲,两大报业集团的结盟“不仅是中国报业发展与改革的创新举动,对于国际报业之间探索合作都具有借鉴意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如此说法并不为过。

梁金河:

传媒界战略性合作发展的新趋势

面对境内外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传媒产业化步伐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国内传统传媒集团间跨地区、跨媒体的战略合作,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反应、全面推进的发展趋势。此次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一个具体表现。

广州、深圳两报集团的战略合作,体现出了国内传媒集团发展合作的新趋势。这种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战略合作开始进入到了一种实战阶段。

国内传媒业跨地区战略合作,自1997年7月创办《北京晨报》,2001年合资创办《京华时报》、《经济观察报》,到2003年的《新京报》,2004年的《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合作报刊的创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传媒力量,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办报模式。

二是媒体的资源整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方面最突出表现在《第一财经日报》和《新京报》的诞生。《第一财经日报》的投资背景,权威、独立、专业,该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管,并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上海最大的传播集团,从资产和经营规模上讲,亦是中国第二大传媒集团,旗下拥有雄厚的电视广播资源。“第一财经”即是其中的一个著名品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报纸广告收入前列。 北京青年报社为北京报业市场龙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国传媒业的三大重量级集团联手联合主办《第一财经日报》,打破了广电部门和报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中国首个跨地区、跨媒体报纸的创举,完成了“第一财经”从电视、广播到报纸的跨越,对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财经”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充分肯定和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的财经日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

《新京报》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权力形态模式中的一种权力嫁接机制,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机制与现代报业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不完全相适应。权力形态与资本形态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两种模式不同的市场扩张效果:资本形态模式的扩张讲求市场效率,这种扩张长远来看更容易做大做强;而目前权力形态模式在行政、地域、政策倾斜等因素作用下,可能更易见到成效。比较盛行的一种看法是:《新京报》是中国传媒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体制上的开创性探索;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新京报》更具有体制上的优势。

第9篇:战略发展报告范文

按照常理,作为一国海军的发展战略,必然包含该国海军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构想和建设方向,必然建立了清晰的海上战略目标,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尤其是确定了与国家核心利益密切相关的战略焦点。但是,美国《海上战略》报告却一反常态,存在许多问题,令人十分费解。

从海上挑战美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不明确

从目前美国军方公开的文件中,尚未看出作为美国海军肩负的未来重要使命及如何应对挑战美国本土安全和国民繁荣安宁生活的潜在海上威胁。

目前,美国海军实力超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未来的海军战略目标,不可能定位在只是为了应对来自“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海上恐怖威胁;美国将中国定性为非友非敌的中性国家,加之虽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海军力量有所提高,但是在今后几十年内依然不是美国的对手,由此也排除了美国建设海军保持战略优势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的可能性;俄罗斯海军已经无法与当年的苏联相提并论,也完全不能与美国抗衡,不值得美国兴师动众将海军战略焦点转向专门针对俄罗斯。由此可见,美国海军要求在未来建设中增加或者保持原有水平的军费开支,完全没有令人信服的目的和理由。《海上战略》报告纯粹是为了美国海军未来的发展“钱途”,而搜肠刮肚编织、罗列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经不起仔细推敲和实践检验。分析人士指出,该报告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阐明未来形势的最终状态对力量的需求,没有指出潜在的海上敌人和威胁。由于没有确定需求,海军有可能失去主动性,因为在防务预算削减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为了给长期造舰计划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有必要向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明确阐述战略环境。

美国海军确保六大能力的理由不成立

2007年10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首次联合制定颁布了《海上战略》报告,这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首次公布全新的海军战略。报告内容非常简明,明确要提高和确保海军六项核心能力,并希望通过这些能力遏制战争和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保护美国的安全。2010年10月,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海军上将,公布了名为《执行海上战略》的部长指南。他指出:“美国海军一如既往地被前沿部署在全球各地进行作战,体现了3年前公布的《海上战略》报告提出的核心能力。过去几年的实践,以及由国会授权的《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四年防务评估独立小组报告》得出的结论,都证实《海上战略》是适应当前及今后的战略形势的。”

2007年的《海上战略》报告是海军战略的基础性文件,明确指出美国海军需要在四个关键领域有所建树,才能保证在严峻的预算压力下,更好地制定采购规划。第一,需要重点解决战略途径和战略目标的连接方式;第二,必须确定潜在的海上威胁;第三,需要与国家安全战略完全一致;第四,为了保证与盟友间海上合作能力的最优,应该给出一个战略梗概。

根据《海上战略》报告,美国海军应该在所有的海上作战行动中保持优势,但是该报告没有对未来舰队的能力或者资格进行排序,致使法律制定者和公众对未来舰队知之甚少。显而易见,对美国海军来说,向国会和美国民众明确阐明海军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海军在未来处于有利地位,保证海军预算不被削减,美国海军设定了提高或至少确保的六项核心能力―前沿存在、威慑、海上控制、力量投送、海上安全、人道主义援助和灾害救援。但是,此举难以说明美国海军需要增加经费以进一步加强实力,应对未来潜在的海上威胁。

海军“内联外合”与确保经费相悖

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国家海上安全战略》中列出的目标指导,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将执行各种类型的军事行动来保护美国免遭直接攻击,包括保护战略通道并保持全球行动自由;增强现有的和新兴盟友或伙伴国的力量,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同时,通过在开放的多极世界中开展集体安全活动,聚焦共同威胁和共同利益。此外,海上力量还将被用于在国家间树立信心和发展互信。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美国海上力量以史无前例的程度实现融合,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其各种海上力量形式的合作。在塑造美好明天的过程中,美国海上力量将是一支统一的力量。按照美国军方的设想,通过“内联外合”防范影响美国本土安全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海上威胁,不愧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

然而,《海上战略》报告对“内联外合”阐述得越全面、越细致、越彻底,就越能否定其不要削减海军军费开支的理由。因此,无疑这是一个悖论。美国海军犯了个自欺欺人的低级错误―此地无银三百两。报告撰写人也不得不承认,削减防务开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海洋领域,可以通过各国海军间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最亲密盟友的合作以减轻预算带来的压力,并且可以较好地确定和验证美国海军未来的需求。

为确保军费不削减虚张声势

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美国《海上战略》报告筹划在该地区推进前沿军事存在和伙伴关系,打造可靠、灵活、机动和常备不懈的未来海上力量,以履行海军使命―保卫国土、促进稳定、遏阻冲突、慑止战争、危机反应、击败进犯、保护公海、保持行动自由、加强伙伴关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实现全球经济体系的长期安全和自由。为了完成这些使命,美国海军试图增加部署在这一地区的舰船、飞机和海军陆战队。与此同时,还试图为该地区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最现代化的部队。到2020年,美国海军将拥有一支超过300艘舰船的舰队,包括11艘航母、33艘两栖攻击舰和1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前沿地带部署的舰艇将从2014年的97艘增至120艘。届时,美国海军将把60%的舰艇和飞机部署到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可见,美国海军以海洋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为借口,力争将预算保持在原来的高位运行。

美国海军“内联外合”的负面效应

在美国海军面临经费紧缩和削减的情况下,为了依然能保证本土安全、国民生活不改变,以及全球海洋利益不减损,美国海军提出了三支海上力量联合以及与盟国、伙伴国家海军进行合作的战略构想。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省钱、高效的举措。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预想不到的麻烦和负面效应。在亚洲,美国为了减轻负担,启用军事同盟国日本,日本则倚仗美国的支持有恃无恐,大胆修宪、走强军之路,否认侵略历史和强征慰安妇,修改教科书,甚至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公然为军国主义招魂。美国为了暂时的蝇头小利,竟然放纵日本任性走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对此,中国要通过学术研讨、外交交涉、民间交流等各种渠道,警告和忠告美方此举的危险性和冒险性。尤其是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公然挑唆日本到南海巡逻,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科比以及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对此表示支持,美国以与盟国军事合作为借口,教唆日本插手南海海洋事务,蓄意挑起事端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局面,完全不符合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准则。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