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创新发展的理解精选(九篇)

创新发展的理解

第1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0-0084-02

新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也随之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建筑工程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必须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上进行创新。同时,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引进新型人才,并对管理体制、技术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 对工程管理不够重视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推广时间短,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多数只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管理工作的重心仍旧是在工程承包上,对管理工作缺乏安排,致使管理工作混乱不堪,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甚至一些企业为了缩减工程开支,在施工中采用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这样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2 信息化程度低

建筑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的数据和资源的交换,而数据和资源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创建自己的数据库,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工程管理中。但目前,建筑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化管理程度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

1.3 能源消耗量比较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渐增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能源的消耗量远远高于国外,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不断推广绿色建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的必要性

2.1 创新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需要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慢慢改变,竞争意识和市场理念也逐步形成。建筑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创新项目管理,而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企业与项目关系模糊、责任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缺点,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使建筑工程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2.2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

历史表明,想要进步就需要不断创新。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就是“促进改革、发展、创新一体化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应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从而建立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如果企业没有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资本和技术等,那么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创新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建筑工程建设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承包商逐渐进入市场,国内的施工单位要想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就需要不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3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只有遵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照市场机制改革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从而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系。在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式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建筑企业中标的大型建筑项目,建筑企业需要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等。建筑企业负责项目的监督和评价,而分公司依照相关协议投入资源并进行施工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对小型项目,建筑企业可以委托分公司进行负责管理,由企业对项目进行安全监督和技术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分公司的施工积极性,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企业要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可以对资金实施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并要不断强化建筑企业对资金的控制能力。实施项目资金委派管理制,保障资金管理负责人可以独立履行责任,对财务的支出实施严格的审核和管理,做好资金的预算工作,合理安排资金的用途,严格审批招待费用,严禁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2 观念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者要重视创新模式的应用,积极培养员工进行理念的创新,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并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凭借创新思维管理企业。

理者应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建筑企业中贯彻和落实新的工作方法,同时,企业要把工程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建筑工程管理方案的创新,需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的工程管理模式,并且要适应建筑企业的管理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

3.3 技术管理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专业化的施工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技能。②提高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能力。建筑企业应该成立工程招、投标小组和项目技术方案管理小组,专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订施工方案。③积极研究适应企业施工技术的工艺和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建筑企业应制订工程技术管理标准,实现工程管理流程化。④建筑企业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等,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

3.4 成本管理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应重视工程合同的洽谈与签订,做好工程投标成本的预算,对合同条款进行细致的分析,规避不合理的合用条款。在合同签订后,对刚性的合同条款,应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开口合同条款,制订合理的理赔措施;在合同履行中,加强对施工单位的选择、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工程预算管理等。在工程竣工后,应做好工程结算工作,尽可能降低成本。对工程后期的管理工作,要处理好客户的投诉和意见,做好工程的维修服务工作,从而降低工程索赔成本。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各个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同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积极引进新技术,创造出符合建筑工程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徐丽荣.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12,09(35):342-345.

[2]马泽强.浅析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j].中国科技纵横,2011,08(13):90-93.

[3]陈曦.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05):67-69.

[4]尹建平.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管理的创新[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6(10):56-57.

第2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难题;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产物,又以创新为落实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环节。不抓住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前国家主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这清楚地表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旧的灭亡新的产生。旧的灭亡新的产生就是创新。可以说,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不创新就没有发展。

从生产力与创新的关系来考察,其一,创新就是生产力。当然创新不能与生产力划等号,也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生产力诸要素都存在着创新问题,生产力诸要素的创新,就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就是生产力的飞跃。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劳动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的创新,劳动对象的创新,无一不改变着生产力结构和内容,提升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其二,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中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引起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创新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因创新而发展,生产力发展又需要创新,促进创新,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不停地前进,不停地飞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创新又是生产力变革的直接体现和根源,所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再从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来考察也是如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与自然统一的基础。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人类实践的历史看,实践的对象在创新,实践的内容在创新,实践的方法和手段也在创新,实践的结果当然也就是创新的产物。因此实践包含创新,实践离不开创新。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把实践分为重复实践和创新实践。重复实践是不停地重复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免的。但重复只能增加数量,不能改进和提高质量,不能使产品进步和发展,因而也就不能使社会进步和发展。并且重复的东西是前人和别人创新的成果,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模仿和重复。可见,创新是基础,创新比重复重要,创新实践是人类的根本实践。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创新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表明,正是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经济和社会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二、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依赖创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四位一体,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当然强调发展、突出发展,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但在发展前面加“科学”二字,就是强调发展要讲规律、讲质量、讲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快”就是要讲速度,争时间,实现gdp较高速度的增长,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较快的发展。“好”就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怎样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答案就是创新,惟一出路就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沿用过去的办法,不创新就谈不上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如此,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一要创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惯性思维、唯gdp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现,确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突出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主体地位,决不能为了某些发展而损害人的生命、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幸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实现人类永恒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要树立的新的发展理念。

二要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里着重说说第一个转变。一般总认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出口受到制约,所以才要扩大内需。这种“内需被迫论”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过时的发展理念,是短视行为。我们之所以强调第一个转变,并把消费放在协调拉动的第一位,这主要是由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决定的,是我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满足人民的需要,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永恒的内在动力。

三要创新发展内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发展不仅要求有经济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更主要的是内涵的大大扩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生态的发展。创新发展内容,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提倡五大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大文明并列。“五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缺了任何一大文明发展,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要创新发展举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社会是创新的社会,今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创新力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全方位的创新,不仅要科技创新,还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创新。只有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都创新发展举措,才能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因此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要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开明的政治、稳定的秩序、健全的法制、合理的政策、繁荣的经济、有保障的生活、进取的文化、发达的教育、先进的科技,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竞争规则、宽松的舆论氛围等,都是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其别重要的就是要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舆论,保护创新成果,强化创新动力。只有人人都重视创新,参与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创新的失败,形成创新的强大舆论氛围,才能保护创新,推进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关键在创新

发展难题是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任何国家、任何行业的发展,就必然会遇到许多难题。人类社会就是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前进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克服了不少难题,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但又遇到了许多新的难题。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物价问题、医改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保养老问题,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反腐倡廉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住房保障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都是我们当前发展突出的难题,是进一步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难题就是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照过去的思路不行,用传统的办法不行,照搬别人的办法也不行。怎么办?那就要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如环境资源问题,是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难题。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追求高产值、高速度为特征,结果是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差,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现象。我们现在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这一发展难题。“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发展思路的创新,同时实现“两型”社会的发展更要依靠创新。怎么节约?要有节约技术的创新,如低耗能的汽车、环保型的汽车,就要靠汽车技术的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建立节约型社会。

更主要的是节约不能根本解决资源能源这个难题。经济社会发展总是要耗费资源能源的,因为人类总是追求富裕、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活方式,人类不可能回到没有多少耗费的原始状态中去,何况我们还要建设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源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现有资源能源是不可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需要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的虽然可再生,但时间却非常长。节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节约与创新相比,节约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难题,解决资源能源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发展高科技,不断地认识和开发新的资源能源。我们要明确,这个世界我们人类还只认识了一点点,还只是一点皮毛,许多矿物生物资源我们还没有认识,有的知道了也不是全貌,它或许还有许多新的用途我们不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去创新。

解决资源能源难题是如此,解决其他发展难题也是如此。如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用时代的平均主义显然不现实,照搬北欧一些国家的做法,我们只怕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因此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方法创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公平的难题,真正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3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和最近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都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我们只有从舟山实际出发,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十七大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省第十二届党代会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港航强省的工作决策,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关于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指出“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动力源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近,省委又作出了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解放思想是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创业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我们开展大讨论活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创新之路,以港兴市,以港兴业,以港兴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建设“港航强省”决策的具体行动,是省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在舟山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

第二、这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舟山的每一个巨大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创业创新的结果。我们要坚持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服务富市,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上下功夫,力争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必须创业创新,科学发展。我们要站在舟山发展新的起点上,站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上,把舟山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背景来审视,把舟山放到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来定位,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创业创新来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第三、这是对接大桥经济、迎接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举措。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是对去年迎接大桥经济大讨论活动的继续、扩大和深化。随着大桥的开通,势必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带来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工作理念的碰撞和互相影响。大桥开通,思想更要首先开通。要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架通思想观念上的“桥梁”,架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桥梁”,以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开放合作意识去主动对接大桥经济,在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文化底蕴、精神风貌与先进城市和发达国际间的水准接轨,着力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

第四、这是正视差距、奋力赶超、推动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迫切需要。我们在率先发展上有差距,在科学发展上有差距,在创新发展上有差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舟山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全省新的增长点之一,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使舟山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舟山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以大陆连岛工程即将建成为标志,舟山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得到改善;舟山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加快,具备了发挥后发优势、乘势而上的良好契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否则就会贻误大发展的良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舟山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总体素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敢于拼搏、敢于争先,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群众认可度比较高。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大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相比,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文化底蕴、领导水平、精神状态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从思想观念看,我们少量干部的思维比较狭窄,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不能站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的高度来看待舟山,对新东西、新事物不敏感,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习惯于凭经验、凭老办法办事情,不敢突破“惯例”,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从发展理念看,我们一些干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就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舟山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忧患意识;从文化底蕴看,我们一些干部还没有把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大气、开明、开放的海洋文化。正是由于文化底蕴的局限,目光比较短浅,看不到全局、看不到长远、导致本位观念重、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看得重;从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看,一些干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动态、钻研新政策的主动性不够强、积极性不够高,对自己领域里的工作缺乏专业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缺乏谋划创新能力。干部队伍中,缺乏既懂全局、又会谋划;既有思路、又会实干;既能统筹兼顾、又会协调各方;既懂经济专业、又会管理;既懂社会事务、又熟悉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的复合型干部。从精神状态看,一些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还不够强,缺乏对事业负责的志向和抱负,缺乏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工作热情,工作上得过且过,马虎了事,效率低下;有的缺少团队精神,没有同舟共济意识,只看到别人职位比自己高,没有看到人家的辛苦付出,从而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方方面面拉后腿,没有想到“舟堆成山”,方成舟山。有的心里只有小我,没有大我。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人的关键因素在干部,只有领导带头,干部齐心,群众才能跟着干。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是导致我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有差距的主观原因。为此,我们要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更要解放思想,创业创新,推动干部队伍真正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明确任务,扎扎实实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

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创业创新、科学发展路子为主线,以党政机关和科级以上干部为重点,以学习讨论、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着力查找影响我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精神状态、工作作风、领导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探索促进我市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要紧扣主题、把握导向。始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坚定不移地突出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主题。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两创一促”总要求,破除不合时宜的理念、观念和意识的束缚,激发全社会全面创业、全面创新的活力。二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从舟山实际出发,从各地、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在全市形成“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的浓厚氛围。三要确保质量、务求实效。这次大讨论活动不能走过场,也不要搞烦琐形式。要找到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到制约本地本单位创业创新的问题和根源,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检验大讨论活动成效的标准是看实际效果,看是否促进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四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教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将要开展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省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总结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推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使活动真正富有成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次大讨论活动,要着力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解放思想,是这次活动的先导、灵魂和根本。我们要深刻查找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等突出的思想根源问题,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全新的思维,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通过这次活动,着重做到“六破六立”,即破除小富即安观念,树立危机忧患意识;破除因循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破除画地为牢观念,树立开放合作意识;破除片面发展观念,树立统筹兼顾意识;破除狭隘利益观念,树立顾全大局意识。;破除无所作为观念,树立实干进取意识。通过以上“六破六立”,大力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城市核心价值观。

(二)在坚持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改革创新,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和突破口。各地、各单位要抓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契机,认真总结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全面查找在改革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务必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着重做到“六创六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人才工程,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通过这次大讨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紧培养和引进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研究出台集聚各类海洋经济人才的具体办法,着力建设好高层次专家人才库和实用技术人才库;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构建高效的行政体系;创新开放合作新途径,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加强以“一把手”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造就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改进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出新的业绩。要通过以上“六创六建”,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权益,提高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层次和水平。

(三)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查找在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要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理清舟山下一步科学发展的思路,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船舶工业、港航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产业发展由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驱动,坚持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和创新拉动双向拉动,坚持要素支撑由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双向支撑,大幅度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港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动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着重做到“六推六快”: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海洋经济六大基地建设方面有新进展;在推进以港兴市、加快港航开发、建设核心港区方面有新进展;在推进涉港、涉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新城经济功能培育方面有新进展;在推进产业布局、加快重点发展带、重点区域建设上有新进展;在推进要素保障、加快大桥经济发展方面有新进展;在推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海岛和谐社会方面有新进展。要通过上述“六推六快”,聚焦和抓住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化解主要矛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精心组织,务求“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这项活动,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各地、各单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组织有力。市委成立“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地、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活动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并明确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

二要领导带头。市、县(区)几套班子领导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争做解放思想的模范、争做推动创业创新的模范,带头查找,带头整改,带头落实,以实际行动起到表率作用。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县(区)委和市属部门“一把手”重点要抓好科级以上干部的大讨论活动。

三要方法得当。这次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4月份是学习发动阶段,为期一个月,主要任务是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学习和宣传,营造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社会氛围,为整个活动开展奠定思想基础。5月份是讨论查找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通过调研讨论、外出考察等形式,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功经验,着力查找在思想观念、创业创新、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着重学习先进地区解放思想、推动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6月份是整改落实阶段,主要任务是集中提出并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政策、举措、办法、手段,破解一批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创业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抓好这三个阶段的任务,对市委提出的部署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不折不扣地做好“规定动作”,同时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讨论活动的载体,推出行之有效的“自选动作”,推动这次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

第4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党的十六大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与时俱进,就其语言形式上讲,是中国化的;就其基本内涵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直接、通俗、准确的概括。

首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做出重大部署,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新的突破。要理解好、贯彻好十六大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与十六大要求相适应的状况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上,就会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就难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就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就承担不了党委、政府赋予民政部门的重任。

其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在科技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不得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正在面临着旧的体制和工作方式与国际如何接轨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再讨论,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制定对策,力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第三,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 当前,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践,最根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创新的理论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和解决在创新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而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思想、团结奋进的目的。历史一再证明,有碍于思想解放、思想统一的问题首要的是理论问题。一些职工之所以有这样那样思想上的迷惘、认识上的迷雾,其深层根源在于理论上的不清醒,即不能用创新精神对待创新理论,不能以创新理论回答和阐释影响和制约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

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理论武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把用“三个代表”武装思想贯穿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复往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一是在现实中预见未来,以创新理论回答可能出现而尚未出现的问题。要预见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创新理论搞好思想奠基,在思想解放时做好解放思想的工作,在思想统一时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以收到预防在先、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及时洞悉可致溃堤的“蚁穴”,以创新理论回答萌芽中的问题。“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一旦发现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萌芽和倾向,就要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行,运用创新的理论痛下针砭,以救于痛微,防于患初。三是在斗争中完善创新的理论,以创新理论战胜各种错误理论和非理性思潮。 “三个代表”的创新理论提出两年多来,正在显示出并将继续显示出这种威力。

第5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创业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许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创业创新的历史。没有创业创新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和创建工作的显著成绩。实践证明,创业创新不仅是许昌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许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发扬创业创新的精神,推动许昌实现新崛起。新形式下的创业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业创新。我们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理念、观念和意识的束缚,牢固树立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敢想敢干的机遇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发扬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和互信互利的团队精神,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形成全民创新的生动局面。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汇小业为大业,聚小新为大新,冲破阻碍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一起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大胆学习借鉴外地各种成功的做法。创业从点滴做起,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以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落实好许昌市委五届七次会议精神,通过大力倡导创新理念和创业精神,大力弘扬许昌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活力,努力营造再创业中创新的社会氛围,实现创业创新的互动,使创业创新活动深入人心,推进许昌在创业创新中实现新的崛起。

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先导。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和谐社会”…都是解放思想带来的丰硕成果。朝阳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实践过程。事实证明,哪些地方先解放思想,就争得了发展的先机;哪些地方解放思想更彻底,发展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

第6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TRIZ 组织创新 煤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14-02

引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加快煤炭技术创新。强调围绕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技术、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配套技术、煤矿重大安全隐患防治技术、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矿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

当前,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事关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企业必须把该项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运用TRIZ理论,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发展的纵深度,大大加快其创造发明的进程,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公关和技术储备,增强科技对企业经济实力增长的带动力。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囊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且复杂,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要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健全技术创新组织,以保证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因而,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TRIZ是解决工程领域技术难题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理论。但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组织创新,其主要原因是结构失效。企业组织创新主要基于事实和实例,因而TRIZ的应用受到局限。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本体论思想,企业组织的复杂问题可以转化为结构化问题。因此,在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层而上,工程领域创新与企业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并均以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发明创造与创新的主要手段。目前企业组织创新多局限于理论层而的研究探讨,缺乏可操作性。通过解析TRIZ的过程与框架,来构建企业组织创基本框架与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一、TRIZ理论简介及评价

TRIZ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科学。它起源于前苏联,流行并发展于欧美,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它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快速地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方案,大大加快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其两大革命性的成果包括:(1)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技术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2)提供了一系列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方法和原理。

具体而言,TRIZ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一场分析法,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矛盾解决矩阵,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技术特性,物理学、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知识库等。这些工具为创新理论软件化提供了基础。从而为TRIZ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可以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质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的产品上市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的创造学大师乔治・普林斯曾经评价过TRIZ理论,他说没有见过任何另外的发明理论和方法能像TPdZ这样给人们提供这么丰富多彩的既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工具,TRIZ不愧是一件瑰宝。TRIZ理论推广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卢志扬教授认为,研究推广创新方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现有TRIZ工具的传播和应用都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创新思维。TRIZ理论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是协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体系,这种理论大大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直接将人的思路引向问题的核心部分。

二、煤炭企业内部组织创新动力

2000年以来,原中央属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发展规划,进行快速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同时,国家对煤炭企业提出了分离企业办社会和辅业改制等。原有的组织结构已经影响到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组织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1、环境因素分析。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对外部环境连续的适应过程。一个组织结构受到环境的影响原因就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些组织面临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另一些组织面临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因为不确定性威胁着组织的生存,组织结构的调适就是减少环境不确定的一种措施。

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在组织结构上的新一轮调整。从国内环境看,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煤炭兼并重组作为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锐减7000家。这预示着国内煤炭行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煤炭行业由极度分散正在走向集中。至2020年,国内煤炭行业亦将形成大集团竞争格局,从而以强大的实力赢得在全球煤炭市场的优势地位。

2、发展战略分析。企业创新行为最原始的动力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企业自身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维持自身生存和实现自身成长是企业的本能,来自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素质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必然突破原有的组织形态,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行为规则和组织流程方面有所创新,为下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

根据煤炭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迅速,中国煤炭工业的集团化布局正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快速形成。一方面全国各大煤炭企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实行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难以实施综合经营战略;另一方面现行煤炭企业组织模式造成的分散投入,使企业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因此,同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组织创新,才能在组织上保证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3、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1年以来,煤炭主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神华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东兖矿集团、河南平煤集团、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阳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等企业年煤炭产量都达到了

300万吨以上,神华达到了2亿吨以上、大同集团达到了1亿吨以上。同时,其非煤产业,如电力、焦化、建材、机电修造、服务贸易等多种产业也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的已达到了企业的半壁江山。由于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企业原有的人员和管理体制无法对各个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指导,许多带有行业特点的重大事项,集团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决策。

4、技术分析。我国煤炭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进生产自动化、大功率化和信息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国有煤炭企业的井下煤炭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对煤炭工人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使得传统的靠人工到现场操作的方法获得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其他非煤产业,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动化程度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员工技术的要求更新换代,很难由一个单一的以煤炭管理为主的技术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使得原有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技术的特殊性和竞争的加剧,各产业的相关技术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进行组织创新。

三、TRIZ促进煤炭企业组织创新的一般原理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实际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其一是TRIZ的很多原理不适用于企业组织,其二是企业组织的问题要比工程领域的创新求解复杂得多。

TRIZ给出了实现创新遵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创新始于识别有害冲突;在创新解决方案中,解决所识别的冲突并不破坏冲突结构;源于理想和功能之间矛盾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冲突是有限的;由技术发展历史来获取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其局限性且只适用少数几类。

根据工程领域TRIZ与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原理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的一致性和煤炭企业组织问题的特点,通过下列步骤来完成企业组织系统化创新问题的求解方法的构建,见图1:

1、分析并充分理解TRIZ思维方法、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入分析TRIZ研究的原理、流程和方法,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煤炭组织创新领域的TRIZ理论体系。针对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一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

2、从本体论的角度识别TRIZ理论的构成要素。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一般情况下,创新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某一特定领域或目标的信息与知识;二是创新的技术、方法与过程。从本体论的角度,创新问题求解可以看作是系统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并表现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对应地确定企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矛盾及其与信息和知识的结构对应关系。

3、根据对偶原理提供组织创新新视角。基于科学方法论,并根据对偶原理,参照TRIZ理论框架和实现技术,建立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求解的原理。根据戈登提出的对偶法: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创新过程。二是学习过程。创新过程产生于变熟悉为新奇的过程,即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新是将信息针对创新问题冲突重新安排。在抽象的哲学和方法论层次,非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原理与TRIZ原理具有相似性。

4、为组织问题寻找等价的方法体系。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很多TRIZ工具并不适应于非工程领域创新,需要在本体变换的基础上针对非工程领域创新进行修正。通过采用本体论和系统理论来描述和表征组织创新理论框架,构建组织创新理论与实现技术框架。具体实现方法是根据对偶原理寻找企业组织创新方法体系。

5、用组织领域实例进行确证。根据非工程领域创新理论框架和基本思想,需要用组织创新领域的具体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并且具体化地深入分析,这就需要根据事实进行确证,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工作对其有效性进行论证。由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求解大多是依赖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对比。已有经验、实际案例、相关领域的问题求解的启发机制等都在非工程领域问题求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计算机辅助创新(CAI)。现代的CAI技术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术+IT技术”的结晶,使TRIZ理论不再只是专家们才能使用的创新工具,降低TRIZ理论门槛的同时,也加速了TRIZ理论的传播应用。基于上述创新原理可以实现企业组织辅助创新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适应于企业组织创新的软件系统,可通过本体转换完成创新问题的表述、创新求解、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本体间的映射和转化。系统涉及到的企业组织创新原理,来自对于非工程领域创新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理论和企业组织创新理论,其中大量的管理案例和管理实践来自于主流的企业组织管理学著作。效应知识取自与企业组织密切相关的制度、结构、战略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结语

根据工程领域创新原理可以看出,实现创新需要遵从创新思维规律以及大量的知识和结构化的创新方法的支撑。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工程领域创新问题求解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将工程领域创新理论TRIZ引入企业组织创新是可行的并且是可操作的,是解决企业组织创新基本技术框架和基本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因此,基于工程领域创新理论应用于组织创新问题的基本技术框架和思想,针对煤炭企业组织创新一般原理进行研究,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配套组织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运用TRIZ理论提升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能及相关组织模式研究》(编号11542216)]

参考文献:

1.Altshuller G.Creativity as an Exact Science.Gordon and Breach,NY.1982.

2.何川,张鹏,陈利琼.TRIZ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35(5):19―23.

3.根里奇・阿奇舒勒.哇,发明家诞生了[M].范怡红、黄玉霖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书评.

4.亿维讯.美国南加州大学卢志扬教授来访,谈TRIZ理论发展[EB/OL].2008-09-11,省略.cn/TRIZ Show.

5.郭韬.滕响林.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3.

第7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要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推动思想的大解放,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辩证的统一过程。而实践永无止境,所以,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不断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发展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方式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必须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倡导“三种精神”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是倡导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社会进步,以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倡导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动机。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于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创业环境,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不断进步。

第8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江泽民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出发.科学总结全党思想认识的新成果.不仅把党的思想路线科学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更富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而且深刻阐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着力点和基本途径,为我们与时俱进地认识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指明了方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要求和本质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不断地用新的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创新思维深化认识党的思想路线,不仅把党的思想路线科学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而且指明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着力点和基本途径,为我们与时俱进地认识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深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一、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新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党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我们党认真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克服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绝对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中国的民族的大众语言,创造性地把党的思想路线高度精辟而又非常明晰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强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走上了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针对当时“左”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本上得到纠正,而且“两个凡是”又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新的枷锁,致使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要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破除僵化观念。因此,邓小平在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精辟地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同时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20世纪9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变,但是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汇,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伴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深刻变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的建设都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且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江泽民站在时展的高度,以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气魄,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作了新的科学的概括,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不仅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进行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而且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作了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质的规定,进一步论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努力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局面,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指南。它要求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含义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辟表述和概括,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时”,即动态的、发展的、不可逆的时机和时代,亦即客观实际,是正确认识事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础。“俱进”,强调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使思想认识不断接近和反映变化发展中的客观实际;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即人们运用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有无相生的辩证统一的创造过程。例如,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无变成有,而高度集权、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则从有变成无。实际上,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创新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特点。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要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达到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状态,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我们要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力争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绝不能有畏难情绪。

江泽民指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近100年来全世界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比以往一切世代还要多的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强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推进科技进步,关键要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科技实力的中心环节。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上科技领域中的位置,就不会有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展,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取得突破,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理论创新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这里既强调“继承”,又强调“发展”,为我们坚持和运用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正确 的途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针。既要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又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江泽民深刻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当前我国已经进人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会有许多新鲜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研究。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国内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则需要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纠正,以利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的时代精神。

第9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8-02

现代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与大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矛盾的历史时期,“富有激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优势,这是他们的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个性张扬、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目标明确”的现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的引领、大学制度的陶冶、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洗礼与大学思想的孕育”下,他们憧憬着对今后自身发展的渴求,他们向往着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未来创业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并对“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他们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但他们的创业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52.8%的被调查者认为“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说明他们创业动机复杂,仅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业倾向,忽略了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创新意识的发挥,受经济、理想和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驱动,动机不端正,功利性比较强,理想色彩较重,从而在自身发展中缺乏创业远景规划,不清楚通向创业目标的路“在何方”。针对上述现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心理教育如何取得实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握其心理需求,切实把握大学生时展脉搏,及时调整我们对正在崛起的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思路和对策,才能积极引导他们创新心理发展与现实创新教育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一、我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主要由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的形式开展,它作为“创新学分”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还建立三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并配备了相关的工具、量具等仪器设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开始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向往着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认为对自己工作起作用的,学一点,反之,找各种理由推托。指导教师要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必需担任两个角色:心理辅导+技术指导。

二、构建心理认知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对创新充满渴望和憧憬时期,且受传统习惯的束缚较少,思维活跃,灵感丰富,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潜力。他们憧憬着对今后自身发展的渴求,他们向往着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未来创业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并对“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考上大学不是终点,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来补充由于他们知识的不够丰富,尤其是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存在缺乏基于实际的想象力、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方式、不能很好把握创造的灵感、不会很好利用身边现实条件等。所以,在大学生创新活动训练中系统地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弥补他们创造力的不足,扩大视野可迅速提高他们从大工程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制造过程中各阶段、各层次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思路和对策。

我们在大学生创新活动问卷调查中发现,70%的大学生把创新活动作为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点。我们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创新模块,采用视频录像、实物与模型展示、墙上挂图、演示讲解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大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是“工人”,教师是“师傅”,学生按设置的创新模块自由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提高学生认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工程问题,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出可疑性问题,并要求学生将可疑性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工程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下,激发学生需要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创新发展。

三、改变创新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实践,又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基础。为减少硬件投入,我中心除加强与各院系合作交流,除实现资源共享外还积极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合理安排创新项目,如通过机电结合,加强针对性已学知识的操作能力训练,如在机械加工有目的地实行分组训练,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设备和相互间的沟通能力;改进创新内容,增强各技能操作训练项目之间的衔接,如采用机电产品装配,将电子工艺装配与机械装配相结合;加强各训练项目的对比分析,如数控自动编程与传统手工编制工艺训练比较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各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中心积极改进总结报告,让学生不但对本次创新内容作出总结,还要求将自己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及质疑性问题写在总结里,作为创新活动评分的标准之一。

开设创新思维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只要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就会发现现实世界时时处处都存在需解决的问题。

创新活动是一系统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全面系统地了解每个阶段的目的、任务、方法,不仅能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较快地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有目的、又计划地组织实施,还要掌握大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规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活动,适应了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应了大学生知识和心理的特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长远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仅仅要给他创造一些外界条件,还需直接开设《心理活动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以便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讲清方法规律,从内因和外界条件的结合上培养创新人才。

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等方面,将大学生创新融入到学习的每个阶段,及时加以创新训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其于大学生创造能力不足的四阶段工程实训[D].华东高校第八届论文集,2008.

[2]杨琳.大工程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2).

[3]贾仕林.“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2010年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