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

第1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从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背景、可行性分析及具体运营模式等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运作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运作;研究

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医疗保障需求”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尝试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工作。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补充的主体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建立和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保障需求的现实要求。

1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背景

我国自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至此,我国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广大公众因病尤其是因大病返贫致贫的现状。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种医疗保障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在全国深化医改工作会议、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再次对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进行了强调,同志指出,“这次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基本医疗卫生的职责由政府履行,也可以由政府向市场购买部分服务;非基本医疗主要交给社会去办,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节”。2012年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在“基本原则”和“承办方式”等两项内容中更是明确提到:要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业务。这充分表明政府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决心,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适应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及《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同时明确提出: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益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于2012年4月26日在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统筹城乡医保,逐步推广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做法,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2012年底至2013年初自治区卫生厅和发改委相继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进一步提高新农合21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指导意见的通知》(内卫基字〔2012〕1394号)和《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发改医改字〔2013〕277号),同时对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明确,并提出具体要求,《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势在必行,也必将大有作为。

2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2.1商业保险机构的前期成功试点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开办此业务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保财险先后在广东、辽宁、河北等地试点开办补充医疗保险,至2012年初,中国人保财险在全国33个省221个地市开展了医疗补充保险业务,共开办项目287个,业务覆盖人群就达8700余万人。中国人保健康在广东湛江、江苏太仓、新疆和田开办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所积累总结的“湛江模式”、“太仓模式”和“和田模式”都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认可,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开办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承保医疗补充保险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中国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在健康险方面的专业优势,连读多年承保了满洲里市、乌兰浩特市的城镇职工医疗补充保险业务,2012年又分别与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分别为当地的城镇居民、市直属职工、农村牧区的农牧民提供了补充医疗保障。以上业务的开拓和试点经营为内蒙古自治区大面积开展补充医疗保险业务,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地医疗保障,为内蒙古自治区构建更加完善地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2.2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补充保险的积极作用将推动此业务的大面积开展多年来,商业保险机构在开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医疗补充保险,服务广大公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协助医保中心做好医保管理工作,在监督规范和控制基金支出,增加基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补充保险方面,有以下积极作用,有在内蒙古自治区推广的可行性。①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通过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补充保险,实现“管办分离”。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人保财险在精算技术、网络服务、人员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长做好具体服务工作,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度安排、总体规划、基金监督等宏观方面,避免建立专门机构、队伍来经办具体事务。②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可以有效利用保险公司现有技术、服务网络和人力资源,节省社会资源,减轻政府负担,降低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有效减少社会医疗保险支出缺口。③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管理基金运作,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人才参与费用审核和医保管理工作,有效监督医疗服务提供方,制约不合理供给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控制不必要成本。④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的分保,保证医保基金的偿付能力,有效分担医保基金支出压力,保障参保人、医疗机构合法权益,保证医保基金安全有效运作。

2.3开展商业医疗补充保险业务有助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补充医疗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一起组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救助是最低水平的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险是基本水平保障,而补充医疗保险则是更高水平保障。所以,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与医疗救助制度一起,有助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消费对象对医疗保障不同水平的需要。

3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营模式研究

在对开办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背景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笔者对开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如下。

3.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支农惠农、保障民生、让利于民”为宗旨,以“提升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办“医疗补充保险业务”,构建覆盖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3.2基本原则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办“医疗补充保险业务”,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盈亏平衡”的指导原则,探索建立医疗补充保险新模式,大力推进“医疗补充保险业务”,增强广大人民抵御疾病的能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3.2.1政府主导。自治区金融办主导“医疗补充保险”推广工作,在自治区层级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内蒙古自治区此项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盟市也参照自治区标准成立盟市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3.2.2市场运作。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该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作为承办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利用公司遍布全区的网络机构、人员为业务开办提供服务,公司按照一定比例收取经营费用。

3.2.3政策扶持。“医疗补充保险”业务的推广需要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金融办、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和税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保费补贴,避免因提高广大人民保障水平而加重其负担。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税务部门应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

3.2.4盈亏平衡。商业保险机构作为业务开办的承办方,主要负责保障方案设计、医疗审核和监督、赔款结算等职责。保费收入按约定的标准提留经营管理费用后的资金全部为购买再保险和支付理赔金之用,保险公司不计入利润。如果当年有盈余,计入下一年使用。如当年资金不足,保险公司可赔付到100%,剩余款项在一下年度支付。如连续两年亏损或节余,将根据经营具体情况调整承保方案。

3.3保障方案

3.3.1方案一———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保险责任:即由各盟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局)作为投保人,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集体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参保人员作为被保险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上设定一个赔偿额度,其发生的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机构负责赔付。保险费:由于内蒙古自治区还未实现自治区级统筹,各盟市基本医疗的支付限额不同,保险费要依据各盟市参保人员结构、各地基本医疗赔付情况及补偿限额确定,每人每年的保险费从20元~100元不等。

3.3.2方案二———城镇居民大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保险责任: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上设定一个赔偿额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限额作为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起点,对符合报销规定医疗费用按双方合同约定比例进行赔付。或者是将国家卫生部所列的20种重大疾病和自治区确定的布鲁氏菌病作为保障范围,对达到起伏线的合理药费进行赔付,或者是对医保部门报销后由个人自担部分进行补充报销。保险费:根据各盟市城镇居民城乡人口构成比例、医疗消费水平进行充分调研后,充分参考国内及内蒙古自治区已开办城镇居民大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地区缴费标准,拟定专门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在15元~50元之间。

3.3.3方案三———新农合大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保险责任:在农牧民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上设定一个赔偿额度,将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限额作为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起点,对符合报销规定医疗费用按双方合同约定比例进行赔付。或者是将国家卫生部所列的20种重大疾病和自治区确定的布鲁氏菌病作为保障范围,对达到起伏线的合理药费进行赔付,或者是对医保部门报销后由个人自担部分进行补充报销。保险费:根据各盟市农村牧区人口构成比例、医疗消费水平进行充分调研后,充分参考国内及内蒙古自治区已开办新农合大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地区缴费标准,拟定专门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在15元~50元之间。除以上3种保障方案外,可根据各地不同的保障需求制定具体的保障方案,如对基本医疗医保中心未报销部分进行补充,或者对大额医疗和基本医疗医保中心未报销部分进行综合补充等。

3.4保费来源关于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资金来源,可以尝试从如下3种方式筹集,①从统筹节约基金中支付;②财政直接补贴;③两种方式按比例共同筹集。

3.5推进方式及保费测算建议补充医疗保险工作采取“分项目、分盟市”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力争3年内实现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全覆盖,全面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在业务推动中将根据各盟市基本医疗政策等情况洽商具体合作方案。如果在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盟市推行补充医疗保险业务,以全区参保城镇职工1100万人,每年每人保险费50元测算,需要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保费资金5.5亿元;以全区参保居民和新农合1300万人,每年每人保险费20元测算,需要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保费资金2.6亿元;总体预算资金为8.1亿元。

3.6商业保险承办机构的确定首先要确定承办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条件,比如机构总部是否有承办该业务的资质,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否有网络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等,而后以盟市为统筹地区,采取招标采购的形式确定承办机构,可选择多个商业保险机构以共保形式共同承办,分散经营风险。

3.7承保和理赔各盟市卫生行政部门(人社局或卫生局)通过招标确定承办机构后,作为投保人向承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名单,与承办机构统一签订保险合同,出具保险单。此后,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建专门工作办公室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审核理赔费用,协调理赔工作,患者在盟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实行出院即时结报,补偿款由所住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而后由商业保险机构再向定点医疗机构划拨赔款。盟市外住院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个人先行垫付医疗费用,而后再向补充医疗保险办公室提出索赔申请,经审核后由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赔付。同时,补充医疗保险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做好业务、财务报表统计工作,建立和管理档案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此项工作内容还需制定更加详细地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根据细则和流程开展承保、理赔工作。

3.8商业保险机构服务举措

3.8.1设立定点医院驻院办公室。业务开办后,商业机构在各医保定点医院建立驻院办公室,配置专职的医疗驻院人员,在协助当地社保局优化、落实各项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审核工作的前提下高效完成补充医疗的医疗费用审核工作。

3.8.2建立信息电子数据库。按照永久档案的管理标准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档案和财务档案库,同时充分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业务处理平台和信息数据库,将业务和财务处理数据全部纳入电子化管理,建立和健全社保补充医疗数据库管理,为日后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利用业务赔付数据,实现对医疗费用长期偏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及跟踪。

3.8.3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地区社保推行和实际运行情况,结合以往开办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经验,积极研究和采取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差异化管控措施。例如,对于社保管控力度较强,管理体系严密的地区,以账单审核为主,重点加强对封顶线以上部分赔案的管控。对于社保力量相对不足的地区,则组织专门的理赔专管员,实施对整个就医过程的管控。

第2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第3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1设备的全方位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

1.1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是疗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机构,院长或医务副院长为主任委员,部门领导为副主任委员,委员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其职责有:审定年度设备购置计划,听取设备科年度工作汇报,参与引进大型设备论证,讨论研究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事宜,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设备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委员负责本科室的宣传教育、监督落实、人员培训、工作交接等工作。疗养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虽然都已建立,但工作落实还不到位,监督功能不足,领导还不够重视,职责不够明确,重使用轻管理思想比较严重,全院上下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各项管理监督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如档案建立,资料的收集就很困难,有些科室拆箱验收时,不愿意交出资料,总以为放在自己科里保管才是最安全的,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再如,人员变动时的交接班、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等工作都是比较难以落实的。所以,疗养院医疗设备维护的好坏与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1.2设立医疗设备科(医学工程科)是十分重要的医疗设备科是一个职能科室,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绝大部分是由医疗设备科来完成,作为管理的专业职能科室,其性质具有管理与技术双重功能,应当建立以科主任全面负责、专项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下设采供组(计算机室、器材保管室、资料档案室)、维修组(电子仪器室、放射仪器室、机电仪器室、光学仪器室)、三级计量站[1]。现在的疗养院已不同于以前了,医疗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拿我院来说,2000年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到2007年已达3 000多万元,而设备的管理却未跟上,还是隶属于药械科管理,外行管内行暂且不说,编制人数少是肯定的,而且编制人数往往还不能落实到位,现在我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一人,既要做采购、论证、建立档案、下科监督检修指导、等级鉴定、仪器报废等日常管理工作,又要做维修及与外界协调工作,使得每天的工作事无巨细,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很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人手不够,有些工作就由药学人员担任,造成了药学人员不仅要做好药学本身的管理监督工作,还要学习医疗设备管理知识,兼做大量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由于不是本专业,工作做不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上级对疗养医疗设备投入的增加,疗养院的疗养医疗设备总价值越来越大,精密度也越来越高,要想达到最佳效益,必须综合各项因素、综合管理、综合协调才能实现。因此,疗养院也单独成立医疗设备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联勤体制下大疗养院成立一个医疗设备科(或医学工程科),将有限的人员集中进行分工合作,定向培养,也是解决人手不足的一个方法。这样医疗设备科在疗养院中对内需与各科室、财务、审计、医务、科教、护理、院务等科室进行协调,对外需与外贸、保险、运输、海关、厂家、公司、维修部门、行政主管等部门联系,并参与医院的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筑设计、科研教学等工作[2]。

1.3使用科室应设立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如科副主任或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监督管理工作,科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列入议事日程,确实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

2科学管理是促进设备建设的根本保证

医疗设备管理属医学工程学科范畴,是医院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现如今很多大、中型医院都在设备管理上已经做得比较完善和科学了,而疗养院则落后一步,管理制度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首先制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档案、计量、报废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设备管理软件,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质量优良,数据可靠,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不敷衍了事,把各项工作做深做透,彻底改变现在只有一人,什么都管而什么都管不好的现象。用制度管人、管事,也减少了随意性、人情化,使管理无空白、无重叠,工作有序,任务明确,岗位分工清楚,使得指挥通畅,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没有扯皮现象,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2维护与保养是经常性的工作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既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也是降低仪器故障率的基础工作,需要使用科室与设备科共同完成。但大量的日常保养维护是由科室承担的,设备科则负责定期下科室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维护技术指导,这项工作搞不好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保养的作用。因此,医技人员都要有爱护和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业务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医疗设备的教育,增强全体医技人员爱护设备的意识,掌握维修、保养、保管、检查和正确使用的方法,要制度、监督、教育同时抓,使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维修管理设备的维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维修人员,配套的检测维修设备,详细的医疗设备技术资料,配件的及时供给,建立维修工作手册等,而且还需要加强维修人员的管理,以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4]。维修一般有两种方式:①主动维修,包括预防性维修(相当于二级保养,维修工程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前更换性能状态下降的元器件,把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适应于技术条件要求高、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此类维修);同时找出重复出现故障的元器件,通过改进设计,永久性地消除故障,适应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小型医疗设备。②被动维修,即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维修,大多数的医疗设备维修属于此类。我院现在医疗设备的维修一般分下面几种形式,一是保修期内由厂家负责维修,要求其至少每半年主动维修一次;二是保修期外,在维修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大型仪器可买保修,交给厂家负责,中小型仪器自修或联系其他医院维修人员协助维修;三是自费请专业维修公司的维修人员进行被动维修。笔者认为,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增多的今天,建立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生产厂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维修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5]。

2.4做好计量工作,保证设备安全使用计量管理是医疗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设备本身失常或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都将影响到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积极协助计量检测部门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力学计量、光学计量、声学计量、电子计量、电离辐射计量检定工作。对那些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以客观、准确的计量数据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活动,是计量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把这项工作列为预防维修的重要内容。

2.5搞好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设备档案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是一个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疗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两个效益。完整的设备档案,是解决设备纠纷的原有凭证,是效益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得力工具。尤其是齐全准确的技术资料、软件,可以使维修技术人员在不依赖厂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维修作用,准确判断故障,及时排除故障,提高维修效率,摆脱被动地位;并可通过分析研究故障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主动维修及预防性维修。完整的设备档案包括资料档案、计量档案和维修档案三个方面。资料档案包括设备的申购单、考察报告、论证报告、内外贸合同、协议书、合格证、说明书和维修手册、线路图、光盘、验收报告以及海关、商检部门的检测文件、免税证明、发票复印件、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出入库登记、固定资产登记卡、设备操作规程、全套随机技术资料等[2];计量档案包括每年强制检定仪器设备统计表、各类仪器的计量要求和标准、计量结果和计量周期,以及对计量检测不合格仪器的维修记录;维修档案包括历次维修和维护记录,定期检测到的仪器性能状态数据,设备的使用率和维修成本。档案中还应包括设备生产厂家或商的联系方式,耗材配件价格等内容,可以较好地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问题。

3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根本

尽快提高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准、业务水平,才能彻底改变医学工程技术相对滞后的局面,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制度扎实有效地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完善自身基本素质,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的学习,这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工作工具,可通过自学考试提高自身学历;加强岗位技术培训,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熟悉本院各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经常深入科室,定点跟踪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优化管理;到师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大中院校、大型医院进行短期培训和进修;订阅本专业优秀杂志,及时了解国内外医疗设备新动向。其次,要积极参加临床科研活动,可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疗养院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靠科学规范管理。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技术管理,又有经济管理;既有对物的管理,又有对人的管理。上至领导,下至职能、临床、医技科室人员,都应该重视起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只有坚持医疗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促进疗养院的全面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广大军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坤,高山.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初探.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46

2曾珠.论二级中医院医疗设备科的规范化管理.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42-44

3邢永杰,吕爱芝.中国医院管理的变革.中国医院,2004.5

4王芳茹.医疗设备维修面临问题与采取对策的初探.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56

第4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总队后勤部卫生科:

5月28日以来,伊犁支队进行了“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中卫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保障有力,严格落实了总队《“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后勤保障方案》要求,着眼于“后勤变前勤”指针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站位,统一思想

为确保此次活动后勤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支队后勤处处长付兴红多次组织召开了后勤保障协调部署会,统一认识,提高站位,切实把此次保障任务当作转制以来后勤综合保障实战练兵和总结探索。在认真总结以往大型活动卫勤保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当前形势,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全面统筹谋划,制定了完善的后勤卫生医疗综合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研究了对策,强有力的保证了活动期间卫勤保障工作的落实见效。

二、认真谋划,充分准备

经过会议研究讨论,后勤处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方案,由XX、XX组成医疗救护小组,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分工。物资方面除了按照总队方案要求携带相应物资外,支队后勤处还结合活动路线长、在外住宿时间久、环境复杂、气候多变等实际因素,认真研判分析,充分准备常用药品40余种,包含了蚊虫毒蛇叮咬、防寒防暑、常见多发病以及现场救护急救措施的药品。

三、演训结合,保障有力

为达到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要求,支队后勤处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除了完成日常卫勤保障外,重点针对队伍转型后如何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进行了相应卫生救护训练。活动一开始就立即按照预定方案组成3人医疗救护小组,积极开展医疗保障与演练。

(一)每到一处地方先与当地人员了解环境情况,重点摸清有无各类有毒动植物,如蚊虫蛇蚁等,随后对周边水源进行检查,经过全面了解分析后将需要注意的事项传达到每名队员

(二)在营区开设完毕后,一名卫生员监督各单位饮食卫生操作,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情况提醒炊事人员做好相应饮食搭配,如在寒冷区将菜汤改为姜汤以驱寒保暖;另一名卫生员对各帐篷进行消毒。开饭后医疗小组坚持“每天一巡诊”原则,及时为生病的队员进行诊治,活动期间共诊治患病官兵10人次。较好地保障了队员们的身体健康,真正将卫勤保障工作做到了细处、落到了实处。

(三)现今我们已经转入应急管理部,面对的是各类自然灾害,任务更加繁重,情况更加复杂,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对每名队员来说救人都应该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此次我们紧紧围绕“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的卫勤保障要求,组织卫勤演练2次,自救互救综合训练2次,在训练中对某些不再适用于我们这支队伍的内容进行了细致调整,如去掉了以前为躲避炮火所采用的侧身匍匐搬运方式。经过现场演练全面提升了卫勤应急保障能力,将许多未发生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反复推演。

四、反思总结、查找不足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切实以此为契机研究探索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如何做好任务中卫勤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真正提高了跨区、境救援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为支队的卫勤保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卫勤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演训不够全面。如今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森林火灾,但是还需要面对其他自然灾害,对于药材品量的需求变化、对可能遇到的灾害环境考虑、对于适用于广大指战员的医疗急救技术有哪些缺乏细化研究与探索。

(二)技术力量薄弱,医务人员数量少、业务能力不够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工作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能力还跟不上当前工作要求,卫生干部进修学习较少,业务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卫生员,虽经总队、支队两级培训,但部分卫生员还没有单独处理伤病员的能力。

(三)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疗硬件设施与官兵日常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支队目前卫生车已临近报废年限,不在出动车辆范围内,医疗设备携带不便,医疗用品置于装备车上存在取用不便易损坏等问题,导致一些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五、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抓好在职自学,促进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继续抓好卫生队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和库室建设, 不断拓宽为兵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三)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对任务中卫勤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让大练兵落在实处,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旺盛的精力,昂扬的精神,扎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科学统筹,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全身心投入支队各项卫生工作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支队平时和任务中的卫勤保障工作。

第5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保养;维护

医疗设备在临床中的定义是,在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仪器、设备或其他物品等。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可用来进行疾病筛查、诊断与治疗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医疗设备的保养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年限。为了确保医疗设备可以稳定运行,需增强医疗设备的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1]。本次研究对医疗设备开展保养与维护增强管理,以下为详细的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择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实施,研究对象是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供应室的122台医疗设备:2019年12月—2020年5月期间对61台医疗设备进行常规管理,将其纳入常规组;2020年6月—12月,对61台医疗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增强管理,将其纳入试验组。其中,常规组中有15台心电监护仪,8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8台呼吸机以及20台微泵;试验组中有15台心电监护仪,9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7台呼吸机与20台微泵。两组仪器数量进行比较,计算概率p>0.05。

1.2方法

常规组医疗设备进行常规管理,医护人员为医疗设备创建档案,并对医疗设备开展分类管理。科室指定专人来管理医疗设备,同时科室对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2]。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医疗设备实施保养与检测,在医疗设备每次使用前与使用后都对其实施清洁与消毒。试验组医疗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增强管理,具体内容有以下5个。(1)提高人员的设备保养与维护能力。现在医疗设备由维护技术人员与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日常保养与维护,工程技术有关工作人员需要深知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严格根据操作规范来进行相关操作,对医疗设备开展预防性的维护和保养。所以科室需要进一步增强对维护人员以及设备使用人员的知识培训,在采购医疗设备的时候,科室需邀请厂家安装工程师来培训内部人员,使科室的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能够掌握设备操作要点、性能和维护方法等知识。科室定期组织内部设备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或内外交流,使得相关人员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设备使用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够上岗。(2)制定科学的设备保养方案。将设备保养分成3个不同等级:第一个等级是日常保养,科室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一起开展日常使用中的保养工作,即对医疗设备的表面进行有效清洁,若发现医疗设备的螺钉与零件有所松动,则立即将其紧固,相关人员定期检查医疗设备能否正常开展工作[3];第二个等级是一级保养,由技术人员结合医疗设备的使用性能要求,根据医疗设备的维护手册或是使用说明,对医疗设备实施局部检查和适当的调整,定期检查医疗设备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第三个等级是二级保养,维护人员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的主体部分,对设备的精度进行有效调整和校正,使得医疗设备性能指标可以和出厂时一致。(3)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医疗设备的维护方案分成巡视小组每日巡视、专家每月巡护两部分:巡视小组每日巡视,首先需要科室组织医疗设备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形成一个巡视小组,小组成员对供应室的医疗设备实施每日检查,设备巡视确定在每天的上下班时间,上班前通过检查来确定医疗设备可以正常运行。下班后对医疗设备实施全面检查,及时处理医疗设备在当天发生的问题,确保第二天医疗设备可以正常运行[4];专家每月巡护,医院需要和医疗设备维护专家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维护专家到科室进行呼吸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医疗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借助专家来解决巡视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同时维护专家还需对巡视小组进行培训,提高巡视小组的能力。(4)创造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规程。科室需构建规范化的制度,制度内容包含有医疗设备安全检查、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相关资料等[5]。相关人员在构建制度时,需考虑到医疗设备管理的各个细节。制度与规程中需提及医疗设备维护周期、医疗设备保养类型、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的项目、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的具体方法、医疗设备保养维护中的注意事项等。(5)做好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记录。科室需专门准备一个医疗设备情况记录表,科室要求相关人员在保养与维护医疗设备后,都需要在记录本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了维修时间、维修的医疗设备名称、维修具体情况、维修进行更换的配件等[6]。通过完整的保养与维护记录,让科室人员随时掌握医疗设备、仪器的情况,也能按照记录内容来知悉设备故障具体部位,知悉医疗设备故障的实际原因,及时处理医疗设备故障,并采用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试验组与常规组的设备使用人员满意率、故障维修率、设备完好率。研究运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调查设备使用人员满意率,问卷结果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比率与满意比率之和[7]。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SPSS25.0软件来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卡方值χ2开展检验,以计算概率p<0.05作为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结果

(1)比较试验组与常规组的故障维修率与设备完好率。在故障维修率方面,试验组4.92%(3/61)、常规组18.03%(11/61),对比χ2=9.754,p=0.001。在设备完好率方面,试验组为100.00%(61/61),常规组则为81.97%(50/61),对比χ2=13.025,p=0.001。(2)比较试验组与常规组设备使用人员满意率。试验组设备使用人员满意率为98.36%(60/61),其中40例为极为满意、10例为较为满意,高于常规组90.16%(55/61),χ2=12.774,p=0.001。

3讨论

医院设备科需要结合医院实际,以提高医院诊断、治疗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来向医院各个科室提供有优良质量、性价比高的医疗设备[8]。医院设备科需要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的管理能够让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设备能够为医学诊治提供技术基础,并为医学诊治提供重要保障。临床中运用频率较高的医学设备包含有急救设备、大型设备、一般医疗设备与高危医疗设备等,通常医院会含有较多医疗器械种类,且医疗设备会以较快速度更新,医院相关人员的技术不成熟,导致医疗设备的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难以落实到位,从而导致医疗设备容易发生故障[9]。本次研究对常规组医疗设备开展常规管理,虽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管理成效甚微,医疗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研究中对试验组医疗设备开展保养与维护增强管理,提高人员的设备保养与维护能力,可以让相关人员能够更早发现医疗设备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10]。制定科学的设备保养方案,能够对医疗设备的保养进行细致划分,提高保养效果。制定科学的维护方案,能够在早期预防医疗设备发生严重故障。创造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维护保养规程,可以让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有章可循,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会更加明确。做好医疗设备保养与维护记录,能够让相关人员实时掌握设备情况,以便于制定保养与维护方案与计划。结果表示,试验组的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常规组,并且试验组设备使用人员满意率高于常规组,所以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

4结束语

设备科对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日常使用保养与维护增强管理,能够为设备完好提高保障,并提高设备使用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满意度,对于提升该方面医疗管理工作的效率等均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在后续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持续进行推行。

参考文献

[1]郎朗.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维护保养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25-27.

[2]岑佳佳,鲁俊峰.临床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J].中国设备工程,2020,6(23):53-54.

[3]温燕清.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对医院发展的作用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67(18):6-8.

[4]魏生峰.大型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的风险与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20(16):56-57.

[5]朱家普.探讨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策略[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2):87-88.

[6]金鎏,谷玮.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工作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20(2):242-243.

[7]林雄.医疗设备的周期巡检和维护保养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12):156,161.

[8]王瑞婷.大型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的风险及其管理[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4):243-245.

[9]樊锐强.医院电子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与保养[J].装备维修技术,2019(3):115-116.

第6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病案管理重要性问题建议

[论文摘要]探讨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指出目前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病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医疗纠纷的裁决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司法鉴定主要依据病案记载的内容和其他材料,法庭相信的也只是病案记载的内容,其他证明材料和法医的鉴定文书,因此病历作为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文件,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在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和对医疗事件鉴定的时候往往病案就是原始记录而真实的具体的证据,在法律上具有有效的证据材料。

(二)有助于医疗保险的实施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日益增多的保险机构一步也离不开病案,保险机构在支付医疗保险费时首先要检查医院的处方和收费清单,对于一些重大的检查和贵重药品的使用,还需要检查报告证件,客观病历复印件,门诊做CT或拍片必须要门诊病历和诊断书,如果既往史记载过有一些不允许的慢性病或者肝炎、糖尿病、结核病等等。

(三)有助于法律监督与保障

病案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就医诊治过程的全部记录,具有科学研究和医疗病史的证据;以事实为准病案可以为法院提供法律责任的铁证或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权威性文件,还可以提供人身赔偿案件受害人、刑事伤害案件被害人、工伤案件的伤残鉴定和交通事故引起的法医鉴定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合法权益性得到保护的证明材料。

(四)有助于提高医疗和科研

病案是医疗、科研的重要信息和现代医学的法定文件。完整的病案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完善的医疗信息,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后继治疗。因此,病案在科研方面的作用是研究人员通过既往发生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某些疾病发生变化诊治的过程,提高医疗水平,促进诊疗技术发展和药物更新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二、病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医务人员病案责任意识不强

病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但是在《条例》与《规范》颁布前,病案应用于法律的有关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当数量的医务人员不了解自己所肩负的法律责任;部分病案质量意识淡薄,存在对病案质量不以为然的态度,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完整、不全面,严重影响病案在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效果;还有些医务人员在病历工作中的行为与病案要求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存在差距。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病案的质量。

(二)病案遗失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医生需要借阅再次入院病人的旧病案时,随便差使实习生或进修医生到病案室借用,更有甚者请病人或家属来借;有的实习医生、进修医生为上级医生代借病案或互相传阅,调动科室后,病案未及时归还;有些病人乘医护人员不注意,在出院时自行拿走病案;有些病人要求复印出院病历和检查单时,未能如数返还等,致使病案全部丢失或部分丢失,这些都增加病案管理工作难度。

(三)病案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

随着病历数量的不断增多,病案管理人员明显不足,致使病案管理人员仅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病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而且我国在病案管理教育方面落后,设置此专业课程的高等学府很少,所以目前的病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虽然这些病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医学或护理专业理论,但缺乏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病案管理知识和技能,不利于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编码问题

如医务人员或病案管理人员工作疏忽,则易造成入院病人编号混乱,一个病人多个编号,导致同一个病员住院病案存放在多处位置,既不利于对病人病情的长期监控,也不利于地方流行病学调查及科研教学等。

三、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病案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病案管理人员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管者.而应该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研究病案管理专业新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病案管理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因此,病案管理人员不仅具有一定工作能力、文化水平,还应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电子计算机知识等;此外,病案管理人员还应能够对病案信息进行加工汇编,配合科研需求,开发各类病种资料的编研.从而达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病案资源的目的。因此,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

(二)规范病案管理过程

首先是要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加强病案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与病历的记录、医务人员保存、传递、利用、病案建立、保管、查阅、复制利用相对应的可行性规章制度和有关提供服务的具体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下分级分专业负责,实施考核奖惩制度,从挂号、住院、收费处开始到门诊、急诊、住院科室,确保病案合格率,只有切实抓好源头管理,输出无缺陷,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病案质量。最后要健全病案建立的管理。病案的建立是指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号、装订、登记、归档和排列、编制索引的过程。病案管理人员要及时查收每一份病历,发现缺陷及时通知科室并兑现奖惩措施,按规定顺序整理编码、装订成册、编号排存、上架并确保病案完整;建立姓名索引、日期索引、疾病索引等索引工具;建立现案供应登记、借阅登记、科研教学病案阅览登记和入、出院病案登记等登记工具,便于查阅又确保万无一失。

(三)推进病案管理信息化

第7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管理;影响

在费用控制中,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给医院管理带来的影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医疗费用控制的整体效果,最终在合理支付医疗保险费用的基础上,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

对不同地区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进行对比和分析可知,其与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医疗水平等有着极大联系,从而在医院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根据支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其主要包括对被保险方的支付、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支付两个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面一各部门,即对单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支付方式等进行研究,从而为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供重要支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不断加大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给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由后付制向着预付制方向发展

根据医院各种费用的支付情况来看,采用预付制来进行费用支付,可以使预期性成分得到增多,从而转变服务供方制定的激励机制,对于降低医疗服务供方的风险系数有着极大作用,是一种优化配置医院各种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医疗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从后付制向着预付制方向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有着重要影响,是推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从单一支付方式向着混合型支付方式转变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单一的支付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医疗费用支付的发展需求,给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带来了极大阻碍。同时,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等的不断应用,给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灵活性提出了更要要求,必须注重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才能更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从单一支付方式向着混合型支付方式转变,对于提高医疗费用结算的工作效率、实用性等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进行身体检查时,可以采用按项目进行费用支付的方式;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保健等时,可以采用总额预付制来支付费用;在专科医疗机构进行重病治疗时,可以采用DRGs-PPS方式支付费用,可以大大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实际效用,最终减少支付方式不适用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二、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一)医疗管理方面

在医院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各种发展战略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制定,对于提高医院管理的整体效用有着极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给医疗管理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医疗质量提升在DRGs-PPS支付方式不断推广的情况下,医疗质量方面的监控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与其评级有着紧密联系,需要对医疗费用、就医条件、医疗服务水平、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用,最终促进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不断创新。2.注重医疗成本控制在采用DRGs-PPS方式进行医疗费用支付时,患者支付的费用与医院的实际医疗消耗没有直接联系,并且,部分数据显示医院的医疗费用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加大挑战。因此,医院想要更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医疗成本的有效控制,尽量扩大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并制定更有效、更经济、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检查方案等,才能真正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根据医疗费用的结算情况可知,药品费用占据着极大比例,需要合理控制药品费用,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合理性有着极大作用。3.注重医疗效率提升在医院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情况,与医院的医疗效率有着极大联系,必须注重医疗效率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由于医疗效率的衡量标准是从病床周转率、平均住院日两个方面体现的,因此,医院必须极大这两个部分的管理,提高全体医务工作的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前,医院整体效益不断增长需要注重临床方面的质量提升,才能促进医院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在提升医院治疗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医疗费用无效支出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我国医疗改革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临床路径的合理应用是提升医疗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推动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医院组织方面

1.病案室的管理在患者进行医疗费用的支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案来确定费用支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等。因此,病案数据的有效管理,是各种疾病分组付费的重要急剧,对于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可靠性有着极大影响。一般情况下,按照病种来进行医疗费用的结算,主要依靠的是患者的病案数据,如果数据的质量较好,才能降低患者支付费用的总额。在采用DRGs-PPS费用支付方式的情况下,其需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数据,其中,病人的数据占据着关键地位,通常是体现在病案的第一页。因此,医院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面实施,需要加强病案室的管理,让病案室的每个工作人员明白自身担负的重要责任,才能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实现病案的参考价值和提高病案管理效用。2.信息中心的管理在采用DRGs-PPS费用支付方式后,医院、医保部门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医保部门必须及时完成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才能真正满足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需求,从而提升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因此,在医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加强信息中心的管理,才能保证医院各种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在合理调整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加强信息中心和病案室的互动,最终在完善患者电子档案的刚从恒指,实现各种信息的动态浏览和管理。3.医保办公室的管理在电子病历不断完善和DRGs-PPS费用支付方式不断推广的情况下,患者支付费用与医保部门不再有直接联系,可以在病案室与医保中心直接沟通的基础上实现费用支付。因此,医院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合理调整,必须加强医保办公室的管理,快速转变医保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等,才能真正适应医院的发展需求,最终推动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改革不断创新。

(三)医院其他方面

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很多医院中,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已经获得一定成效,对于保障患者的权益、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有着极大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质控科医保科等多个部门还需要强化医政、药品、耗材管理,提高医院管理信息化程度,才能真正减少医疗保险费用滥用、挪用等现象。首先,要求各科室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诊疗常规》的相关内容对病人的病情实施检查和治疗,以确保病种诊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达到保证医疗质量、减少药品浪费等目的。其次,合理进行医院药品种类和结构的调整,在药品拥有同样疗效的情况下,医院应首选国产适宜药品,才能在限制进口高价药品种类、数量的基础上,保障医院的运用成本,从而降低医院的生存压力。例如:在加强药品用量监控的过程中,需要每月对高用量药品的种类进行严格监督,并科学分析医生高频度用药种类,对于实现医院用药量、种类等的有效控制有着极大作用。最后,注重医院绩效考核机制的合理调整,加强各部门实践工作的考核,是医疗保险费用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在进行医院医疗收入结构的调整时,必须合理确定药品、耗材收入等在医院总收入的占比,并在考核体系中加大药品比例、耗材比例、医疗服务质量等多种指标的权重,才能在医院自查过程中及时发现相关不合理的检查治疗问题,从而在增大扣罚力度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经济奖惩手段来实现科室医保费用的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不断转变,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因此,根据医院当前的管理现状,注重各种费用支付方式的合理应用,提高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合理调整医院各科室的组成结构、智能等,才能真正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最终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俊江,胡丹.创新医保支付方式化解“看病贵”探析——以长春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9-53.

[2]王阿娜.医疗费用的控制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2(5):76-79.

[3]蒋灵,黄崇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对费用控制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2012(5):48-51.

[4]廖进球,聂思痕.基于“医患同盟”预期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5(1):59-67.

[5]黄星云,禹文沂.浅议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1-16.

[6]郭文博,张岚,张春艳.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研究评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1(10):23-26.

第8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摘要:商业保险的保险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是商业保险持续发展的根本。商业保险的业务特征和金融属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相对还不充分。近年来,社会医疗体系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责任保险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保险和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宁夏保险业在医保合作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应用和发展可以促进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推动社会医疗体系健康运行。

关键词:商业保险;医疗机构;合作模式;社会管理

商业保险的保险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是商业保险持续发展的根本。商业保险的保险保障的业务特征和资金融通的金融属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还不充分。近年来,社会医疗体系全面构建,商业医疗保险、责任保险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保险和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商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社会医疗体系健康发展。

一、商业保险推进社会医疗体系建设的需求和环境

(一)商业医疗和责任保险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身体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要求明显提升,商业医疗保险和交通事故责任保险迅速发展,成为人民群众需求最直接的保险类型,对保险消费者、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一方面,高责任、高赔付使保险公司面对着巨大成本和压力。另一方面,高事故、高费用使得商业保险公司与投保患者身担重负。商业保险公司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可行方式,方便业务开展,促进赔付支出合理化。

(二)商业保险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缺失

从保险业务核保到理赔环节,商业保险公司需要医院方配合调查的事项种类繁多,保险的补偿机制也需要医院对疾病诊疗费用的合理化管控;商业医疗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变化增加了其对疾病诊疗、健康体检业务的承接需求,保险公司与医院的合作更加紧密。但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与医院单独合作的模式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也无法在合作协议中体现保险公司对医院配合调查和医疗费用控制的话语权。商业保险公司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增加对医疗机构的约束力,降低经营风险。

二、商业保险推进社会医疗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2012年6月,中国保监会在《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中要求保险业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提出探索保险公司兴办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充足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延长健康保险产业链的建议。但在目前,保险公司尤其是保险分支机构兴办、投资医疗机构的情况还比较少,条件成熟的保险机构也不多,保险公司必须首先探索出一条与医疗机构合作管理的新模式,适应当前发展。

医保行业合作管理是目前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通过保险业协会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合作管理,专项作业,通过保险行业监督实现医疗诊治管理规范,通过医疗机构配合实现保险理赔服务的高效便捷,有效降低商业保险行业经营成本和管理风险,进一步增强了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辅助和补充功能,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共赢的合作模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保险和医疗服务,为商业保险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提供新的思路。

三、医保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宁夏保险业于2005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保险行业协会医保合作管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宁夏医管会),通过强化对医疗相关险种的风险管控协作,搭建了保险业与医疗卫生行业、卫生行政部门、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渠道。宁夏保险业医保合作管理工作动手早,模式好,见效快,为实现医保合作目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宁夏医保合作管理的工作模式

1.设立专业机构,建立医保合作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医保合作管理专业委员会。宁夏保监局组织引导宁夏保险行业协会于2005年8月正式设立宁夏医管会,专门负责医保合作管理,集合全区16家产、寿险公司,各公司分管运营工作的负责人和核心理赔业务人员担任委员。二是完善医保合作管理的组织架构。宁夏医管会内部实行功能性项目执行小组制管理,建立了由委员决策会议为决策组织、由主任委员办公室负责监督执行的三级六项执行小组架构,明确规定组织构成、职责及工作规程。三是建设医保合作管理的管控体系。通过建立内务管理制度,制定医管会管理暂行办法、信息联络管理办法等内务管理办法,确定准入退出流程及运行规则,明确成员单位及委员权利义务,确保医保合作管理体系顺畅运行。

2.确定合作模式,制定医保合作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是选择定点医院,统一合作标准。宁夏医管会集中组织对全区132家医院进行考察,确定商业保险定点医院,每年对医保双方合作情况展开评估,调整定点医院名单,及时清除不符合医保合作要求的医疗机构,考察和审议新申请加入的医疗机构,审议合格的及时补充。二是签订合作协议,促进合规经营。统一制定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协议,组织保险业与医疗服务、伤残鉴定行业集中签署,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三是统筹资源利用,联合对外管理。四是建立信息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建立医保合作管理信息平台,定期收集医疗机构诊疗信息,按月通报定点医院诊疗服务行为;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追踪工作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五是规范调查流程,提高合作效率。建立保险调查人备案管理模式,成员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医疗相关的保险调查,宁夏医管会统一制作保险调查人证件,统一备案管理。

3.加大管理力度,实现医保合作管理的目标任务

一是建立重大违规诊疗案件定期反馈制度,弥补管理缺口。各成员单位及时报告不合理诊疗事项,在理赔结案案件中,筛选不合理诊疗行为的典型案件,按月反馈定点医院,及时沟通处理意见。二是建立定点医院机构和个人的服务标准,树立优秀典型。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配合程度、病案检索服务三项考评标准。三是建立成员单位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对群体性、特大和重大保险事故案件,及时通报案件信息,集中服务,减少环节,快速处理。四是建立医保互动培训和联合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保险知识培训,通过设置“商业保险客户理赔指南”展板,播放“理赔报案温馨提醒”,延伸对保险消费者的服务范围。

(二)医保合作管理实现的社会效益

1.实现医、保、患共同规范。当前,大部分的商业医疗保险实行按比例赔付,并在保险合同规定了赔付的药品和诊疗手段范围,医疗价格水平和医疗档案管理是患者和保险公司共同关注的重点;卫生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尤其是非公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也促进了医疗机构对规范诊疗的内部需要。医保合作管理可以通过保险业监督实现过度医疗控制和医疗档案规范,可以通过医疗机构配合实现定点医疗救治和及时理赔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保险消费者乃至更多患者的需求。通过医保合作管理,宁夏地区的医疗服务环境和保险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院的大处方、大检查等不良医疗行为得到有效纠正,消费者挂床、逆选择等虚假医疗和保险投机行为得到控制,保险公司拒赔、惜赔现象得到根治,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和医保纠纷。

2.实现医、保、患共同受益。医院诊疗费用管理得到明显改善是医保合作管理的最直接成果。通过理赔案件的审核控制,促进定点医院诊疗费用的合理化,使得医院管理更加规范,老百姓医疗得到实惠,保险公司成本有效控制

3.实现医、保服务共同提升。一是通过保险公司对体检医院和定点医院的审核筛选,形成了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模式,

有效推动医疗机构诊治管理规范,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二是通过合作管理,为保险客户信息收集提供专门通道,简化了调查手续,提高了核保和理赔工作效率,通过统一管理,也提升了调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服务能力,降低保险公司管理成本,提升保险消费者满意度。三是从数据收集、过程调查、风险控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医保双方内部管理、夯实医保工作基础,为患者咨询、公司调查和医疗改进提供保障,有效提升了医、保双方的内部控制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四是通过定期信息通报和经验交流制度,建立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对不合理诊疗案件反馈和重大案件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提升医保合作服务水平。

4.商业保险行业影响力显著扩大。一是提升了保险行业在医保合作中的地位,形成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制衡协作的形势。合作管理集合了保险公司的业务优势,借助特约体检医院的设立和对定点医院的评价管理,实现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平等合作、制衡规范的权利。二是通过医疗定点医院的宣传和更多合作活动的举行,加大了保险行业的宣传力度,更多非定点医疗机构申请加入,各医疗机构对保险公司和商业保险客户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四、医保合作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总体来看,医保合作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市场化方向,扩大医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积极开发适宜需求的保险产品。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升,为商业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借助医院的信息平台,研究分析医疗患者的保险需求,积极开发适宜老百姓需求的保险产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的补充功能,提升保险消费者的保险保障水平。

二是积极开发保险增值服务项目。努力寻求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合作事项,以保险增值服务项目提高医疗机构合作配合的主动性,从而继续提升医疗保险服务水平,加大对医疗诊治费用的制约作用,巩固和加深医、保、患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形成行业合力,提升保险消费者满意度

一是搭建寿险特约体检管理平台。各家寿险公司为防范风险及提供专业体检服务,均需要与医疗机构签署特约体检医院合作协议,解决这一问题可借助医保合作管理平台,整合行业资源,统一评估分析,实现寿险特约体检联合管理,提升保险行业体检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统一的行业理赔服务标准。人身保险公司医疗保险产品种类多,理赔标准差异大。在理赔程序、疾病确认、诊疗限制和自费药品名录的设置方面各自为阵,极易引发保险消费者不满。在保险行业与医疗机构的深入合作后,需要逐步建立统一的理赔服务标准,对同一理赔事项执行相同的理赔程序和确认尺度,加强行业信息交流,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强政策研究,继续推进社会医疗体系健康发展

第9篇: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农民群众

引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指的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带头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一种新型的医疗互助制度。2012年7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同志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同志在本次会议过程中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关键点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增强重病大病保障能力,逐渐形成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将医疗体制改革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推进。目前,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借助于政府职能来确保新农合制度在设计与落实过程中的公平性。本文主要研究新农合保障能力的提升,便于此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开展。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1.1理论意义

新农合制度作为我国农村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制度,它的运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立足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大背景之下,通过调查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研究其对于缓解我国农民医疗卫生费用过高,看病难问题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多个学科知识,获取大量具有效度和信度的数据和资料,可以丰富发展新农合制度相关理论,为实践提供良好依据。

1.2实践意义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什么内容?新农合制度如何能得到长期保障?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通过实地调查将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最大效用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何为提升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提出一些建议。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阐述了新农合制度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目的

通过对政府、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农民的大量访谈,了解农民和政府双方筹资出资遇到的问题,了解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和实际缴费现状,促进新农合制度长期良好运行。本次调研希望从新农合制度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宣恩县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宣恩县人口及经济状况表

表1显示,2012-2014年宣恩县年末人口总数均在稳步增长,年均增长0.8%,农业人口年均增长0.5%。2012-2014年,宣恩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20.5%。这期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达到了11.2%。

3.2宣恩县财政收支及卫生投入状况表

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宣恩县农业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开始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各个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来说较为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但也存在增长不稳定及不平衡的现象。

3.3宣恩县新农合参合及筹资情况

2012-2014年共3个年度筹资标准作了3次调整,中央、省及县级财政补助在逐年提高,个人自筹部分也在逐年提高(见表3)。

3.4宣恩县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情况

3.4.1补偿政策调整情况宣恩县自2012年来补偿政策(指住院补偿)作了调整(见表4)。3.4.2历年基金使用情况2012-2014年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很不稳定,见表5,尚未让基金的价值得以发挥。3.4.3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现状3.4.3.1实际住院补偿情况宣恩县2012-2014年各年度次均住院总费用都保持在1300元以上,同时反映出不断提高的趋势。2012、2013、2014年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住院补偿额、次均实际住院补偿比(%)见表6。3.4.3.2参合农民疾病负担情况针对280名县级、乡级和县级以上医疗单位住院参加新农合的患者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支付住院费用之前,处于贫困线之下的受调查患者人数为31人,贫困发生率是11.07%;处在贫困线之上的共计249人,为88.93%。当患者支付住院费用后,在受调查患者中能够发现贫困率大大提高,3年中平均上升幅度为17.14%,这一数据指的是有17.14%的受访人员由于生病住院而下降到贫困线之下的水平。新农合进行补偿之后,在280名受访患者之中,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仅有59人,占21.07%,而处于贫困线之上的为221人,占78.93%。新农合进行补偿之后,受访患者的整体贫困率大幅度下降。新农合补偿参保农户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7.14%。上述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医疗费用成为了约1/3受访患者致贫的主要因素,新农合对于大病住院的农民群众来说,能够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4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相关因素分析

4.1药品价格因素

对定点医院、药店以及药品的进价予以对比,能够得出以下数据信息,2012-2014年15种药品年度平均价格提升大于15%的较多。见表7。

4.2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的优先问题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证实,在这些影响新农合保障能力的各个指标之中,基金使用率一般来说会直接或者间接因为补偿方案而出现变化。

4.3医疗总收入、住院补偿人员数量、次均住院费与新农合保障的关系

通过分析能够证实,要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应当对住院人员数量进行严格控制,降低次均住院费,从根本上对医疗总收入进行控制,从而在落实新农合补偿的过程中确保参保农民自付费用部分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

4.4政府对新农合的支持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级政府对新农合的财政补贴大约占据了筹资总额的80%,属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而这也给新农合制度的贯彻落实以及平稳实施带来了基本保障。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为达到省政府与县政府下发的任务指标,一些村镇在筹资过程中出现了垫付的现象,另外,筹资标准的逐渐提高,使县级政府配套资金以及新农合经办部门的运行资金额度也处于持续提高的状态,这也给县级政府部门带来了相对较大的财政压力。

5结论及新农合保障能力提升途径

5.1结论

5.1.1宣恩县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良好通过对宣恩县2012-2014年社会经济、人口以及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宣恩县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形势良好,农民群众收入持续提升,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有助于新农合制度的贯彻落实。但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宣恩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虽快,但总额却没有较大的提升,财政支出相对于收入来说并不平衡,收不抵支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农村群众收入绝对额不高,在湖北省县级行政单位中,宣恩县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还处在中下阶段。5.1.2宣恩县新农合参合率与筹资标准逐渐增加从宣恩县开始落实新农合之后,筹资政策便处于不断优化调整的状态,各级财政对于筹资的补贴也慢慢增加,同时因为新农合在具体的落实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群众支持,参合率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最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农合对于参合群众各项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5.1.3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通过对湖北省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新农合具体实施过程应当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宏观政策的制定要求参保农户的补偿比例与封顶线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从理论方面而言,其保障性较强,但实践操作时却存在住院补偿比例不高的问题。虽然新农合能够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但是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多方条件的配合,其实际价值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很多参保农户的生活负担、经济负担依旧十分严重。从新农合保障能力的适度性角度来说,虽然数据内容表明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这是从宣恩县农村GDP以及农民群众实际收入情况等条件来确定的,这样的“中等水平”都是根据各类指标相对较低的条件下而确定的。与此同时,从基金积累节余的角度来看,新农合基金使用率不高,节余率较高,根据目前的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及基金额度,新农合的保障能力依旧存在非常大的提高空间。

5.2新农合保障能力的提升途径

针对目前宣恩县新农合制度的具体落实状况以及保障水平不高的现状,根据本文中的研究与分析,笔者提出下列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降低参合农民群众经济负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5.2.1合理增加筹资标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实施及不断完善,2014年参保率已经达到了99%,基本完成了全面覆盖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在以收定支和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之下,适当地增加筹资标准,提高新农合基金总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以及参保农民群众就医补偿标准。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投入增长机制,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投入的支持力度;其次,应当建立农民群众个人缴费增长机制,确定更加合理的筹资标准,按照地区农民群众实际收入以及医疗水平,在准确测算的前提下合理增加个人筹资标准,逐渐增加新农合个人筹资在筹资总额之内的比重;最后,要不断扩展筹资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争取社会第三方团体向新农合予以帮助等手段来筹集部分基金。5.2.2修订及完善补偿方案通过本文的论述,在筹资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实际的补偿金额以及基金平衡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根据筹资总金额和过去历年以来的基金累积结余情况来对补偿方案予以优化及完善。另外,对补偿方案的优化必须结合当地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能力来确定,应对新农合基本诊疗目录以及药品目录重新调整,尽可能增加补偿范围与药品目录。同时,还应当对财政投入方向进行调整,根据各自不同的分担比重落实财政补助资金,保证进入新农合基金账户之内。应当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基金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积极建立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指定医疗机构以及合作医疗基金,以及报销和大病补偿资金,增强新农合基金的合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基金的安全。最后,应当积极积累和总结经验,完善基金收支使用方案,避免基金透支,应当坚持农民群众能够承受且获得具体实惠的原则,慢慢尝试降低起付线、提升封顶线等措施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受益面,提高新农合制度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让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保。5.2.3严格控制医疗费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能够得知,医疗费用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农合的保障水平。造成医疗费用持续提升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支付制度相对单一化。因此,需要尽快探索出以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和单病种付费为主的创新模式,找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持续提高现象的方式。首先,可积极推广单病种付费机制,同时按照医疗机构的各种级别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单病种付费标准。其次,遵循合理检查的基本原则,注重其必要性,了解诊断项目是否真正属于临床必需,对检查项目可能对诊断疾病的特异性进行分析;第三,强调其安全性,部分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也可能随之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等,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来合理选择检查项目。第四,注重其经济性,在符合上述两项要求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选择费用相对更低的检查项目,避免存在重复检查等问题。最后,必须构建用药监测评价制度,针对临床用药基本情况构建常态化的监测评价机制,评价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当包含抗生素使用情况、针剂应用情况、药品费用情况、用药、遗嘱及收费相符率等。5.2.4完善经办机构及监管机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单位予以调整,尽快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新农合医疗制度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条件。相关研究证实,一部分新农合参保患者在住院以及手术时,存在冒用他人身份、借用他人证件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努力整合资源,确保各机构职权清晰,责任落实。此外,应当通过网络监督和现场监督融合的途径,采取无缝管理措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确保新农合管理中心监审人员能够实施监督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患者,应当对患者每天的药品、医疗费用等情况实时监控。另外,监督管理人员应当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实施现场管理,定期到辖区内指定医疗机构抽查参保患者,检查参保患者的处方是否与新农合专网中的记录保持一致,检查患者的病历记录与实际病情是否一致,检查医疗机构落实新农合制度的具体情况。5.2.5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但就当前的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来说,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的软硬件条件依旧落后,很多农民群众都难以获得非常便利且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也对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实施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必须致力于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优化乡镇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完善的医疗设备,招聘更多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进而真正地构建能够为参保农民群众带来较好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体系;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对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予以完善和调整,尽可能地简化就医报账流程,对医疗费用与药品价格进行严格管控。5.2.6进一步完善立法建设不管何种制度的落实都应当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财力支持若失去了政策法规的保障,便非常容易产生“长官意志”。缺乏编制保障会因为管理者的人事更换而造成大起大落,对工作方案的连续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新农合应当尽快纳入法制管理。国家政府必须尽快出台统一规范的新农合法规,明确新农合实施办法,规定相关的保险组织,明确基层合作医疗机构的相关职能,清晰规定参与合作医疗各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定医疗服务人员的选拔方式与具体职责等。另外,还需要清晰规定以下法律关系:政府行为的法律责任、资金筹措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执法监督和奖惩等。各地必须在新农合制度实施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实施办法,借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对政府行为予以规制确保新农合制度能够得以规范、持续发展。

6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及推广实施以来的研究成果予以分析,并在这一条件下以湖北省宣恩县为例,对该县新农合制度落实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新农合参保状况、筹资情况以及保障水平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做出了相对全面的问卷调查,对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的适度性予以测定,最终了解到新农合对于农民群众因病致贫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缓解性。但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整体筹资水平不高、补偿方案设计不科学、存在大量基金使用结余、理论补偿和实际补偿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和保障水平提升有限等。通过对新农合保障能力的适度性测定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虽然数据表明宣恩县新农合保障能力处于相对适中的状态,但这是由于宣恩县农村GDP基数不大、农民群众收入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合理上升筹资标准、优化及完善补偿方案、减小药品收入在医院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加强新农合监督体系的构建以及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

[2]孙婧芳.贫困影响因素视角下的中国城乡社会救助——基于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2).

[3]郑茂伟,方俊良.农村居民健康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13(4).

[4]何安华,涂圣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及其边界确定: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