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

第1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第2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网络专业 专业课调整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第3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28―03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沿革

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四次调整计算机教学计划。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1989年学校第一次对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将《计算机语言》列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54学时;1993年学校第二次修订教学计划,将课程名称变更为《计算机I》和《计算机Ⅱ》,各72学时,《计算机I》为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开设,讲授内容同1989年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设有后续课程《计算机Ⅱ》和《数据库》;1995年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计算机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108学时,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学校其它专业。1998年国家再次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学校第三次修订了教学计划,在此次教学计划中规定所有专业,统一开设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96学时,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讲授上可有所调整。2003年,在99教学计划经过一轮的运行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学校的扩招,部分专业学生来源发生变化等情况,学校第四次调整了教学计划,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数达96学时以上,讲授的内容根据各专业的情况制定,时至今日。

2 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校的扩招,这几年,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开设的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全校设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9个属于文科专业,1个属于理科专业。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招收的是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学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单独考试提前招生的学生,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需要达到各省市艺术类文化线。

3 以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不同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1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有差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1)对来自各专业代表队、运动队和体校的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体育、文化双高分的教育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初步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3)对通过统招来的各省市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具有能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专业设定,要学习至少一门可视化程序设计或数据库系统课程,具备有开发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3.2各专业需求差异明显。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有所体现

学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大致分四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全校任意选修课以及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课程等,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有关计算机课程。按照教育部“基本要求”和本科生4年的总课时所限,各院系根据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北京体育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中右侧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左向右“讲课+上机”的总课时依次是96、64和32课时。

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公共基础课有四种组合方式。北京体育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各学院的公共基础课分为四种组合方式。

3.2.1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3所示。

其中: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计算机课时总数为96。两学院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2教育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4所示。

其中:教育学院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96,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3管理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5所示。

其中:管理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网页设计”课24学时。学生计算机课程总学时数为128。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2.4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计算机课程组合方式如表6所示。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了“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课32学时,总学时数为96,学生可选修计算机全校任选课。

3.3文化基础的差异需要因势利导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3.3.1 必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异明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的活动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式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和反复上机操作演示,具体采用3步走的策略。即:

先将每一小单元的重点、难点列出,要求学生记笔记。

在授课时,让学生专心观看教师授课内容(操作步骤)。

每讲完一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对照课堂笔记重复教师所进行的操作,即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当堂对讲授内容进行消化。

最后针对此单元内容,让学生做上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经过课堂讲授,课堂重复练习,综合运用3次重复,就可以掌握。

第二种方式:循序渐进式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也较差,但思想比较活跃,掌握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得快、可忘的也快,采用循序渐进、反复讲、反复地上机练习的方式。先讲解一部分内容上机

练习,然后再讲解新的内容再上机的方法,学生必须多次自己动手了解操作方法,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练习作为掌握所学的内容终结。

第三种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

教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好,则以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次上课,教师一般用1/3到1/2的时间,讲授本次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做必要的操作演示,剩余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若干上机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课堂所讲授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对于必修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学生的学习、上机操作能力测验3~4次,占总成绩的50%

平时的作业检查(每位学生平均检查4~5次)检查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学期末课程的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3.2选修课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方式 选修课目前开设的主要有“可视化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两门课,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精讲,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辅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有A、B两种不同的要求和操作形式。

A.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及程序的调试,得出最后结果,教师现场和做题学生面对面地评判出学生完成考核题目的成绩。

B.教师提出参考命题,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须经过教师同意)、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调试出程序,得到最后结果,评判成绩的形式同A.。

对于选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上机操作题及课堂考勤)40%

课程结束(开卷或闭卷)考试60%

3.4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使用

3.4.1主流课程(必修课)的教材,包括习题和上机实习操作等,都是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由教研室自己编写、出版。本科学生先后使用的教材有:

程序设计语言BASIC 1993年出版胶印本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DOS版)1997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版)2000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修订版)2002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二次修订版)2004年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2004年出版

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上机实验与习题》均为校级精品教材。

3.4.2选修课教材一般选国内大文科类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着眼于当前应用软件的流行版本的最新内容,要及时地注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以计算机教材的内容不得不做频繁的修订和更新换代式的编写工作。计算机教材基本上是平均两年进行一次大的教材修订工作的。

4 结论与建议

1)2005年3月14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派员调研和检查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情况,对于上述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活动方式,检查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规范、很有特色。

2)分专业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

3)建议通过有关权威部门就分专业教学活动给出更规范的考试(核)标准,为体育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第4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网络安全赛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随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理念也要随着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导而发生一定转变,从而将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无论从专业技能上还是从业思想上都向更高层次递进,实现“凭一技之长走天下”的教育目标。中职网络安全赛项是国家为检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而衍生出的竞赛项目,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网络安全赛项中获得优异成绩,需要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深入探索研究,推动其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性发展。

1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其主要的出发点是使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更为具体化,功能化,行业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1]。细研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各专业都有涉猎,可以说是门门都学过,但门门都不精通,导致在就业时难以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中职院校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将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广告排版设计员、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等就业岗位需求量大,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这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照这几个方向进行重点教学。例如,教学目标按照为公自动化和操作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按照网页设计制作方面人才培养;按照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人才;按照平面图像处理方向人才培养等。当确定教学目标后,按照各自培养方向不同而专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专业学习,到达学精、学通、灵活运用的专业水平。此外,在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中职院校可以推荐学生参加中职网络安全赛项,不断锻炼自身技能,开阔眼界。

2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强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而对实际应用的教学观念认知较为模糊,使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使学生及时在毕业后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但其技能水平却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按照专业进行就业[2]。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必须引起中职院校的重视与改革,从而使教学结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等进行有效调整,使每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能在学校学习时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毕业就能上岗就业的机会。所以,中职院校可以在优化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优势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有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选择专业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例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开学时开展专题动员大会,在学生确定专业学科学习前使其对各专业学习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并在校内设置专业部门,指导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专业学习选择。

3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出发,中职院校要认识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以三年制的学习时间为例,学生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打字速度训练,中英文转化练习以及专业技术等都学通、学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中职院校将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将需要缩短时间、分散时间教学的内容进行“点”性教学,将需要长时间磨炼技能,提高各种应用软件的熟练度的教学内容进行“线”性教学[3]。例如,中职学生在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时,其中英文转换打字速度普遍不高,这项技能的练习需要学生日日练习,当也不需要长时间操作,这时要进行“点”性教学,在每日的机房课程中安排十五分钟的打字练习,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打字速度,另一方面也要使其对计算机的熟练度强化。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专业课选择上入手,这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将每一个学期教学计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将计算机有关知识学通、学精。这时,需要的就是“线”性教学,使教学计划按照一条“线”一样不断延伸扩展,直至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到达教学目标。

4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这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键内容之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就有直接上岗就业的能力,同时也代表学生在就业后可以在其工作岗位中有突出表现,并能获得更高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中职网络安全赛项是国家联合各部委设置的检验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赛项,此赛项与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其内容与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息息相关,也是引领各大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标杆,使其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我国成为网络强国。因此,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是顺势而为。可以从在课程中开设如“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PhotoShop网页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进行转移,使其专注于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和辅助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朝着专业技能提高的目标前行,体现“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学生要求”的教学价值[4]。第二,将课堂理论学习阵地转移到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地。计算机专业技能学习离不开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与专业技能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践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第三,重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要利用其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更是通过多媒体计算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学习的认识。第四,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使学生可以在学完一门专业知识后,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专业技能考试,以此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为使学生参与考试的积极性提高,也要将考虑与学分挂钩。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这门学科知识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布置相应的考核内容,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部分相结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设置不同的学分层级,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6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要重视与课程设置做好有效联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更贴合社会需求,其整体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因此要按照这个正确的教学方向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学生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形象化,即使在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专业术语时,也能在教学内容的帮助下将其理解通透,掌握扎实并灵活应用[5]。为此,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不仅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清,还要充分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显,使其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发散思维的灵活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flash”有关知识时,涉及到的专业用语很多,各种工具的应用也更为灵活,在后期的动画效果展示中,教师布置相同的设计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动画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应用多媒体设备选择实用案例教程,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其在实践中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不同动画效果技能。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在其完成一个动画效果时,其也会获得成就感,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7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这是为了确保所有专业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必备的保障和前提。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其作用和价值意义重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要重视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使其将新时代社会需求教学观正确化、科学化,将教学目光由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中转移到社会需求上,从而可以以专业的敬业精神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派遣其到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引导其将目光放在中职网络安全竞赛中,使其从中看到目前国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及需求,从而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更推动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优化,真正使其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兼具的教育目标上。此外,中职院校还可以引入教师岗位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主动参加计算机专业技能赛,主动申报教科研课题等,以此实现教师队伍改革的目标。

8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实现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在毕业后就能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并优秀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剔除,而是积极采用任务型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已经远去,更多是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也是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被有效激发。例如,在学习网页排版有关知识时,教师将精美的网页案例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将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有效调动。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能力及学习特点进行小组分配,为学生创造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并获得积极的成就感后,也会有效引导学生向其他学生学习,将自己的弱项有效强化,最终将自身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合作探究能力也稳步强化。

9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这是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更注重期末成绩,以以此成就决定学生是否合格,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专业偏重的原因而出现弱势学科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不仅使学生在期末时考核不合格,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个教学计划发生偏差。为此,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教育趋势,需要中职院校重视并落实实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例如,可以将各个专业学科知识按照学分制的形式进行学习考核。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因此要对除专业外的学科进行选修制,由学生自由选择并按学分进行选修课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必须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完成相应考核。若在学习中前几次的考评成绩一般或不合格,但在最后一次考核时成绩优秀,则将最后一次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列入学籍中存档。

10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志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上到下、从全局到细节,一处不落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发生质的改变,使其拥有强劲的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当中职院校将改革措施不断落实完善后,将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婧.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探索[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出版者不详],2021:258-259.

[2]朱玲.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20(17):162.

[3]张森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43(04):130+132.

[4]吴婷颖.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2011(08):46.

第5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 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 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第6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

引言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一直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为自身的实践性计算机专业课程成为教学领域的困难科目,但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合理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将课程的实践性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那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难点将不复存在。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专业学习也随着这一潮流变得炙手可热。

在当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授主体,采取的还都是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教授、学生倾听,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显然是不适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已成必然,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师与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交互上,让学生与教师就计算机专业知识充分的交流。利用引导文去引导学生参与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实践中来,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专业课程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习好应用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文教学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导入教学相似,但是作用机制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引导文教学是应用在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而导入教学一般用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引导文教学法是以教师准备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引导文件为主体,以预设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训练任务为主线的,一种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准备、检查、评估的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就在于“引导”二字,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导文的内容,这一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还要有一定的实践难度,并且能够考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综合能力。

在训练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检测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学到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能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独立自主学习,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学习体系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引导文教学方法的实施

计算机专业是先进的计算机逻辑设计理念与前沿的计算硬件设计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与引导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不谋而合,以下将对引导文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准备阶段

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主体,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学生进行,准备阶段的最主要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组别的人员构成,不能依据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要将学习成绩好的和学生成绩落后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这二者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其次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第三演示文稿与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确定整个引导文教学法的各项组织形式。

(二)实施阶段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独立又相互连接的。

1.资讯阶段

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最为重要的,而引导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成果,例如可以在PPT软件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示设计美观、功能强大的PPT,让学生对PPT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实践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比如某公司举行公开招聘会,请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设计一份竞聘演示文稿,再下发引导文材料,让学生对实践任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任务的布置环节,最主要的就是教师要清楚的知道想要锻炼、考察的是学生的哪项能力,学生也要清楚的理解实践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这两点都能通过引导文材料来解决。而且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引导文中,还会进一步结合实践内容向学生提供实践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知识查询途径,让学生形成知识和资源的自我查询能力和快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各个学习小组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前,对完成实践活动的步骤、所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必要条件的计划设置,各个学习小组由组长带头对实践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本组演示文稿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敲定,包括演示文稿的模板样式、色彩搭配、主体创意和设计思路,在这些演示文稿的设计方案敲定之后,组长可以根据组员的个体素质差异进行设计分工,包括对演示文稿的格式设计,演示文稿的主体动画设置,演示文稿内部的文字材料写作等,基于这些分工将演示文稿工作落实到人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通过对演示文稿的知识交互,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并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3.决策阶段

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活动的决策阶段是设计阶段的延续,之所以要将这一阶段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一阶段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实践活动的看法也多有不同,所以在合作实践中往往各执己见,这样一来决策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大胆的使用一些民主手段,对以计算机专业知识实践活动为目标的实践形式进行民主管理。经过这样一个决策环节学生可以学会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在合作模式下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4.实施阶段

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引导文的指引下在小组设计计划的指导下,进行计算机实践任务,通过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将设计计划付诸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完善计划、解决问题、思考结论。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有依靠计算机专业知识支援体系的独立工作活动,也有就演示文稿设计计划与小组成员的讨论活动,可以说实现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真正结合起来。

5.检查阶段

在引导文教学活动中,因为引导文本身已经明确规定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符合引导文的要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检查自己的每一个学习步骤,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的检查、纠正模式能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6.评估阶段

在引导文中学生不仅能够找到实践任务的要求,以及知识查询系统的路径,还能在引导文材料中看到对实践任务的评价要求,评价标准的公布让学生在演示文稿的设计中就清楚的认识到,怎样设计才能在考核中获得更高的评价,了解相应的动作行为能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后果,这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实践活动有了一个明显的可以依靠的设计标准,而且也能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实践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授因为其自身的实践性极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一直没有妥善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教育,直到引导文教学出现才给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带来曙光,引导文教学法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双重发展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适合计算机专业知识教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也证明了,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法,是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教育未来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贯彻。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2.

第7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1、系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附1: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期间须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另外,实习学生中必须至少有30%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成绩采用百分制。实习单位给出的成绩和指导老师给出的实习报告成绩分别占60%和40%。成绩在60分以上者,可获得8个学分,未获得实习学分者不能正常毕业。

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计划范文篇2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习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习目的

为培养在政治素质上可靠、理论知识上有一定层次、专业技能操作过硬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学校决定安排本次实习。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所必备的实习技能,能熟练地掌握一整套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能力,做到能独立上岗操作。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课题一:实习单位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要求:了解实习单位计算机软件硬件配置;了解实习单位计算机的主要应用范围。

课题二:文章的录入、排版、打印

要求:提高汉字录入的速度和正确率,要求录入速度达到每分钟50字以上,正确率达到99%;提高制表能力,能熟练制作较复杂的表格;按实习工作需要和纸张尺寸,能熟练进行文章的修饰和排版;熟练打印机的使用和一种型号打印机的性能。

课题三:计算机硬件维护

要求:熟悉计算机主要部件的技术性能;能初步处理计算机硬件出现的常见故障。

课题四:计算机软件维护

要求:能处理常用软件出现的故障(如windows系统等);对单位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出现故障能提出处理意见。

课题五: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要求:熟练使用各种常见杀毒软件,并了解各种杀毒软件的性能和优缺点;了解常见病毒的特点。

课题六:应用程序开发

要求:按照实习单位计算机应用的情况和业务状况,能提出充分发挥计算机性能的见解,并开发一个适合本实习单位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

课题七: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

要求:提高计算机知识的操作能力,要求操作一种大型常用软件的使用,如WINDOWS2000、OFFICE2000等;

要求:Word2003使用工作窗口进行相关操作,文档的排版:设置字符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分栏排版;正确编辑文档的文本内容后,就可以对文档进行排版操作。Word2003具有强大的排版功能,通过对文档中文字、段落、页面等格式的设置,可使文档看起来层次分明,条例清晰,便于阅读。

要求:数据处理软件excel能插入和删除工作表、编辑工作表(行、列、单元格)、顺利完成数据处理功能(公式计算、排序、筛选等)、设置边框和底纹、能生成相应的图表。

课题八:机房网络管理维护

要求:能进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管理,对软件及用户信息进行维护,能初步处理网络中的日常故障。

课题九:平面设计

要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可尽情地自由创作,充分展现出图像的艺术视觉效果。通过基本操作、创建与编辑图像选区、描绘与修饰图像、图像色彩的设置、图层的应用、通道与蒙版的应用、路径的应用、滤镜的、网页动态图像等完成实例应用。

课题十:动画设计

要求: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利用流技术和矢量技术制作动画,生成动画具有体积小、便于传输和下载、支持交互等,

课题十一:空间设计

要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如3DSMAX)体现三维空间物体的新操作理念。要在空间建造,同时具有真实的立体尺寸,并把构件按真实的构造要求安排在虚拟的正确位置上。

课题九:平面设计

要求:能根据设计主题,熟练应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平面设计,并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修改。

课题十:Internet应用

要求:能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开展英特网的使用,如信息收集、信息、E—mail收发电子邮件的应用等。

课题十一:熟练操作计算机扫描仪

要求:能根据原稿,熟练应用计算机扫描仪扫描文稿,进行描稿。并根据客户要求进修改。

三、成绩考核:

1、考核内容:业务水平、独立工作、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和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等。

2、考核方法:根据学生实习的工作表现,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辅导教师、带队教师和实习领导小组实行三级考评,评定成绩。实习成绩评定不与学生见面,直接交学校电教中心存档。

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计划范文篇3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综合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习和就业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创业、敬业和服务社会的职业意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等有关单位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掌握生产或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以便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创业、敬业和服务社会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总结报告的撰写,使学生把所学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毕业实习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为将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习质量,特制订本计划。

一、实习内容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情况;

(2)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3)学会使用基本应用软件及开发环境;

(4)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锻炼独立进行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及编程等项目的相关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6)根据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等有关单位的要求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7)熟悉实习单位的环境,了解实习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和机制;

(8)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实习单位某一具体岗位,了解和参与该岗位的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和管理;

(9)对毕业实习进行总结,完成毕业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总结文稿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核,实习总结报告定稿完成后按学院要求格式打印,将纸质及电子文稿于4月22日前交指导教师);

二、实习的形式与时间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性质、专业特点、实习要求,采用集中定点为主、分散自主、与教育专业学生一起到实习学校参加教育实习或其它相应方式为辅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按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实习活动。

实习的时间:20XX年3月1日—20XX年4月28日(第1周—第7周)共7周。

三、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为搞好学生实习工作,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了以张小东为组长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实习领导小组在学院学生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本系学生的非师范专业的实习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落实学生实习单位,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毕业实习和实习报告的撰写以及日常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根据我系制订的毕业实习大纲和计划,成立专门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职责

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系毕业实习实施工作计划;在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选派指导教师;督促检查毕业实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巡视指导全系的实习活动,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考核本系实习生毕业实习成绩。

2、实习小组组长其职责如下:

实习生实习期间可按照实习单位组成实习小组,实习小组可设组长1名,由指导教师指定。实习小组组长职责是:组织执行本组毕业实习计划;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各项工作(负责毕业实习总结、工程总体设计、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经常同双方实习指导教师联系,争取切实有效的指导;协助本组实习生进行实习总结,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3、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指导教师职责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对实习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生产技术经验和较高专业造诣、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实习能力的教师担任。

(1)本系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实习指导教师在外实习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要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任务,实习期间要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参加评议学员的工作。关心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督促学员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做好实习的总结工作,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实习期间要和实习单位经常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2)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

向实习学员介绍实习单位的生产、产品、项目、技术方向等情况;帮助、指导、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传授技术工作的经验,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协助实习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业务指导;审核批准实习生的设计方案、工作计划;主持评议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写出评语。

四、毕业实习过程的管理

1、做好学生实习动员工作;

2、认真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评阅实习报告,写出实习评语,评定实习等级;

3、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向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4、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材料。20XX年4月22日前收集学生实习鉴定意见(须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

5、进行实习后期复查工作。

6、进行实习总结工作。

五、实习学生要求

1、实习学生应根据专业实习岗位,制订个人实习计划,明确目的和任务;

2、实习学生要严格按实习计划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尊重指导教师,服从安排,虚心请教,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实习单位职工,热爱技术工作。

4、实习期间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主动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5、实习期间,要维护学院荣誉,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6、要“五勤”。嘴勤:要求多请教,腿勤:多跑腿出力;手勤:要多干活;脑勤:要多思考和研究;要谦虚,放下架子,继续做“学生”,要善于学习实习单位好的思想,好的作风。

7、要“保密”。做到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记的不记,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8、不“表态”。实习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实习,熟悉业务,帮助工作,因此一般不要随意主动表态(不排除提出个别建议)。

第8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第9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懂计算机、会英语是现代人的象征,因此信息类专业一直是学生追捧的专业。信息类专业中,计算机类专业更是最为热门的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分布点数最多。尽管教育部有一个专业培养指导性方案,但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特色化的培养方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初,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4个信息类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500人,是国内外语外贸类院校中最早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之一,其计算机类专业从开办就确立了充分利用学校外语外贸的教学优势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英语能力,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IT人才的办学宗旨。

2008年10月25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广州分论坛”(YOCSEF广州)会议,会议主题为“国际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外语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制定、外语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等问题。

2改革思路及教学计划的制定

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专业加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加英语教学时数的统一规定下,我们制定了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案。

2.1改革的思路

图1是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整个工作的开始,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工作成功的关键。

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及“计算机专业英语”这几门课程的建设上。同时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也很重要。

2.2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学院每两年对教学计划作一次大的修改。针对教学需求,教学计划每年略有微调。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在2008、2009级学生中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学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专业知识的学生。同时强调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达到社会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外向型”IT人才的要求。

表1为计算机专业学分分布情况,专业总学时为2844学时,总学分为16分。其中必修课程108学分,占63.91%,选修课程45学分,占26.63%,实践教学16学分,占9.47%。

* 创新能力学分评分标准按广外大教[2002]26号文的规定执行。

* 创新能力学分可充抵通选课中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最高为8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英语的授课时数达504时,是一般院校相同专业英语授课时数的2倍。英语授课时数的增加,特别是英语口语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于英语授课时数的增加,必须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我们通过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两门课程的改革,节省了200多课内教学时数。

3.1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在本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率先在全国计算机专业中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的内容定为35%、25%及40%,此外还增加EDA技术的内容。该项改革在2001级学生教学中开始实施,目前已经过7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课程合并前,每门课程按周4课时算,共需216课时;课程合并为一门后,只需108课时。课程改革后,计算机的学生赢得了更多的专业新技术及自主学习时间,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达到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强的特色。同时本课程教学内容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

3.1.1改革的必要性

(1) 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各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应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特点定位于国际化视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应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制订,注重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强调在计算机应用行业就职能力的培养。如外资银行、合资企业和外贸出口等行业的就业。这要求我们针对这种培养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时。

(2) 可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

三门课程存在内在联系。“电路分析”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合并后可有效地衔接、有机整合,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有利于课时减少。

(3) 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节省的时间可用于新技术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培养能力。

3.1.2改革实践

(1) 改革初步阶段(2001年~2004年)

在2001年开始考虑该项改革,2002年第1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4课时,共72课时,使用两本教材,由于较多学科知识点难于全面照顾,教学反馈效果一般。

2003年第2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5课时,共90课时,使用自编讲义,教学效果较好。但有较少关键知识点在教学中难于完成。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始编写实验讲义。

2004年第3次开设此课程,周学时数为6课时,共108课时,使用自编教材,教学效果好。实验讲义趋于完善,并着手网络课程的建设。

(2) 改革完善阶段(2005年~2008年)

2004年开始教学时数固定为周学时数为6课时,共108课时,并开始在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开设该课程。当年开课学生数达350人,2007年课题组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校级教研课题“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获立项,2005年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成功。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成功。2005年“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件获校二等奖。2008年获全国课件比赛一等奖。

我们以下面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弥补课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 常规课堂理论验证性实验:以班为单位,教师讲解与指导,原则上课内完成实验,若没有完成,在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

② 课外整机电子系统练习: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工作。

③ 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通过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以赛助学,使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全方位得到锻炼。

2005年、2007年分别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取得好成绩。2008年出版了《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

3.2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改革

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总览的计算机专业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分析,这三门课程的关联度较密切,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三门课程有相互依赖关系,因此独立开课时难免有重复现象,而如果整合则可节省大量的课时。三门课程整合后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

刚开始我们将三门课程分开开设,汇编语言周课时为4,计算机组成周课时为5,体系结构周课时为4。第一步改革是对三门课程课时的压缩,每门课程周课时均压缩1课时;第二步改革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合并,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周课时数为6;第三步改革是将上述三门课程合并,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周课时数仍为6。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整合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一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妥善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有用的内容。课程改革带来的一个任务则是新教材的编写。我们采用使用两本教材的方式,已完成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组合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的改革实践。而将三门课程整合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教材《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将于2009年出版。

3.3双语课程建设

以上两门课程的改革为学生争得了英语学习及自主学习的时间,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学校通过加大英语学习的课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开设英美文化等课程增加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了解,通过举办英语戏剧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考虑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同时考虑与其他双语课程内容的统筹问题。

(1)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课程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及对专业词汇的学习。

(2) 在二、三年级开设使用双语的专业课程,例如我们聘请外教开展“数据挖掘”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据来自美国的外教说,数据挖掘课程内容较新,美国的计算机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但该课程应用较广,我们选择该课程作全英(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3) 配合学校的英语教学,在三年级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归口学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学院接管该课程,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强调专业与英语的融合。课程不仅强调专业语汇的学习,更加强专业英语的写作和听说。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作Presentation,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口语沟通能力。

4结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英语特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师教学层面,“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获得了省精品课程的称号,两门课程的改革出版了配套教材。在学生层面,毕业生英语水平较高,学生均能通过4级考试。学生参加6级考试,70%以上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97%以上拿到6级考试成绩。在2008年毕业生中,有40%学生进入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汇丰软件开发(广东)有限公司。另外,我们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等专业竞赛,均取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2005-5-18]. /jiao_xue_318/20060323/t20060323_126300.shtml.

[2] 李心广. 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41-42.

[3] 李心广.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改革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84-388.

[4] 李心广. 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