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精选(九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

第1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第2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时装剧一直算是内地连续剧集进军海外市场的短板。中国内地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并不优于其他国家。内地电视剧的创作团队更多的将观众的主体锁定在本土观众身上,因为国内庞大的收视群体使得他们在创作作品时候即使不能完美完成创作也可毫无后顾之忧。

市场发展分析

时装剧作为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当今热络的电视剧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在2011年四川电视节上,国家广电总局在接受央视电视剧频道的专访时,预测今电视剧市场的走向会一改往年年代戏和战争剧一统银幕的绝对优势,转而向时装剧、家庭伦理剧、偶像剧和励志剧的天下。这些紧密联系和展现当下人民生活的剧集将成为来年银幕的主角,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检视。回顾2012年上半年国内电视媒体播出的时装剧目——《夫妻那点儿事》、《心术》、《浮沉》等。确实创下了不俗的收视并赢得了观众相当的口碑。相对于八九十年代电视剧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所面对的受众群体而言,现今的观众在观赏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审美需求也大幅提高——这使得广大的从业者都必须以更加严格的创作标准来关注电视剧的本体创作,力求推陈出新,创作出更贴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作品。

中国本土的连续剧一方面并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竞争力,也很难在巨大的海外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相对于2007年前内地时装剧创作的赢弱而言,近年来的进步可圈可点:在2009年按照百度搜索量所做的统计调查的热门连续剧排行榜前20强中,内地时装剧只占2到3成,包含《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在2010年同类统计中,内地时装剧有着明显幅度的增长,增至4成,比如《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一起来看流星雨》、《一起又看流星雨》。作为网络播放媒体中翘楚的优酷视频,2009年和2010年电视剧集最流行的前20名中,内地时装剧上榜的寥寥无几,但2010年一部《媳妇的美好时代》暑期,创下连续数天的收视奇迹,刷新了中天八点档的收视新高,并在观众群掀起了一阵“媳妇”热潮。这始料未及的结果,展现的是台湾观众对于内地时装剧的认可。中天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此次的热烈反响,中天将计划下一步购进《蜗居》、《杜拉拉升职记》等多部口碑上佳的内地热播剧。这无疑是对以往单一自产自销的内地连续剧的一种强烈的激励和鼓舞。必将带领其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场景设计探究

无论从何种方面着眼,一部戏的出炉总会给观赏它的人们带来许多或褒或贬的现实思考。就目前的国内影视剧创作而言,秀本难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们可以暂不谈剧本的问题,但它的核心实指是美术创作。这个问题对目前的大多数观众而言显然是陌生的,因为太多的人在看一部戏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去关注它,对他们而言戏看明白了就是得到了。这原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整个戏剧环境中,无论是古装,还是时装,美术创造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若能运用正确,它将为整部戏增强许多“诱发”作用。观众的情绪将在它的无言带动下进入剧情当中。虽如阶梯般的舒缓、平和,但却极富内在张力,使人们观影之后于心中留下真实而美好的影子。这影子的极大部分指的就是“场景”问题,在众多的中外影片及大量的优秀电视剧中以景抒情的例证不胜枚举。通常而言场景本身不具备说明剧情的能力,它所能做到的而是呼应演员的表演情绪,使观众在某一独立或连续的场景环境中去感受影像的真实,在观影思想的幻化中完成全部的观影审美体验,从中去思索面对的客观问题。基于这基本原因,场景的创造及归纳应该是有所指向的。

对于现代戏而言,美术创作部分的重头戏“场景”问题应该不受创作单位及体现部门的另类关注,正因为所完成的剧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十分遥远,所以在创作上反而要更加慎重。过于夸张的体现及毫无道理的随意性安排都会使影视剧的质量大打折扣,使一部分“有心”的观众疑心重重,甚至质疑片子的真实性。影像不同与书画艺术在创作节点上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要以真实为基础,合理地处理外化环境,让人们相信此情此景就在身边,坚持这一点,场景观念才会生根,才会迎合大多数观众的视觉品味。书画作品可以抽象而影视作品必须平实,这是他们之间致命的个性差异。近年来,部分时装剧几乎具有相当的口碑,但并非都是良性的。本着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心态却打造出了一部或更多的想让大众来接受的剧且本身就是战略出位问题。让大多数观众看不明白的片子能称之为好的剧目吗?一年前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进入院线,这是一部典型的时装剧,不仅时装还“时尚”,可观众反映并不良好,这当然和剧本有关。可同样在场景营造上也确是泛善可陈:那虚幻的场景模式,恍如隔世的水晶般的环境交待变成创作者的独享盛宴。用商业广告的手法去创造属于平民的电影,难道城市题材就不可以“平实”吗?时下“金领”的生活真如此壮丽吗?这完全是主创的名人探戈,与主流电影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对而言,2012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幸福来敲门》则是另一种气象:平实的场景营造观念,可信的市井生活场面……虽然都是杜撰,却能让大多数人沉醉其中,不能不称其为好戏。当宋宇生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最后敲开江路那件小屋的瞬间,温情环抱了所有观众的期待,做到了真正的情景合一。这不就是电视剧创作的“前期图谋”吗?对时装剧而言,场景的经营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特质及主张,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美术师在创作中学会控制情绪,不套用学理上的观念,学会改造。适当的改造往往比一门心思只想去打造来的更加生动及合乎要求。一条街,一间房,若能真正揭示演员身份及生活品质,只要是真实的,都是值得创作者去局部推敲从而完成影像上的要求。

“短兵相接,打完就走”——是时装剧的用景观念。美术师要具有独立的用景观念,把现实容纳入剧情当中,合理地去进行场景剥离,掌握景为我所用的宏观格局。在色调、空间、形式、距离等几方面进行学理上的合理研判,时装剧的场景使用还是有规可循的,当然对于在全剧中起核心作用的主景创作则要采用另外的解决方式。随着国内电视剧产业的日趋成熟,一些院校的传统专业也向其进行了一些功能上的转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创作要求。从相关的学理上分析:影视美术通常所指是为电影及电视艺术进行造型设计的艺术,其最大的效能就是根据文本要求为演员提供合乎剧情的场景形式及场景成品,使演员在台词表达与肢体表现的过程中寻求幻觉中的回归景象,从而使观众更加认同其真实性。现代戏的用景观念,没有太多的规律可言,即便是具备条件可以创造,但绝大部分也要考虑受众者的心情。因为其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太近,创作者满怀独立的用景思想,用心经营的场景,观众往往很难认同。

第3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戏剧传播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1-01

一、场景:从场景模拟到沉浸式环境的创造

舞蹈剧的场景设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闭式环境内,是对剧中要求设置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如:2013年暑假期间播放的《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该剧因其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风格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青睐。其场景锁定在民国时期香兰镇的一家私塾。据介绍,该剧拍照场景中,墙皮是暂时制造,一切家私、门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剧为我们讲述了学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大智是怎样带领一群孩子读书、识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我们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改编甚至创造创新这些优秀剧目,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剧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亲手制作舞蹈剧的道具和摆设,全情投入。

二、表演:从严格执行剧本到现场的即兴发挥

舞蹈剧的表演,演员要严格执行剧本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台词和动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员可以和现场的观众进行即兴互动表演。其表演是没有剧本可执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设置好的互动流程和规则,演员和观众只要在这个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为主线,用民国民间百态、民国服饰、民国戏剧和“民国诗社雅集”“长亭外古道边”等12个情境表演秀,展现民国文化。游客或者当地市民可以与演员互动,参与表演,成为表演的一分子。而这些都是没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员和游客或居民之间的一种随机性的表演,更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戏剧表演方式。

三、叙事:从第三人称叙事到第一人称参与式体验

情景剧的叙事,是围绕着具体事件展开,剧中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要有冲突、有磨擦,经过协调,达到一种暂时的人际关系间的和谐。情境秀的叙事,是在现实场景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即兴对话。这种对话只要围绕着一定主题进行,不必按照某一件事展开完整的叙事。这种叙事是一次性叙事,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每次不同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对话都是不同的。如《溪口民国文化风俗情境秀》,该剧为观众提供了12个主题的情境秀表演,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情境秀的演出中,以此体验民国时期的民俗风情。观众参与戏剧表演,体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观众是作为主体的“我”和演员对话,这与情景剧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是完全不同的。在情境秀中,观众也成为了演员,这种体验彻底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实时互动。

四、媒介:从单一媒介呈现到多媒体综合运用

舞蹈剧从早期的封闭式空间现场表演,到后来借助于电视媒介进行传播,从媒介的使用来说是单一的。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舞蹈剧可以借助于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但是就拍摄的封闭式环境和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模仿上来说,它也不需要利用多种新媒介来设置现场环境,现场环境只要保有自然状态上的真实就可以了。虽然说《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运用了真人加卡通的形式,但是就现有的情景剧总体情况来看,媒介使用相较于情境秀来说无论是拍摄还是传播都要少得多。情境秀的打造和传播通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媒介。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在毕业就业后即将面对幼儿园的教学,舞蹈剧和情境秀无疑会对学前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在这之前,学前教育的大学生们就要打好舞蹈基础,为就业后的舞蹈剧和情境秀的编排和教学做好准备。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以舞蹈剧和情境秀的戏剧传播方式进行探索,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也体现出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为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来说,我们也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变。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要敢于并善于运用新的传播媒介,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从舞蹈剧到情境秀,利用戏剧在高校学前教育这块阵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03).

[2]毛厌草.校园戏剧对提升校本文化建设品位和内涵的积极影响[J].文教资料,2011(09).

第4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地方戏曲 戏曲文化旅游 开发利用

我国地方戏曲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研究不断增多,相关研究者往往在总结地方戏曲危机原因后,给出解决的策略,其中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火,人们需要在走出去的时候,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与文化,而戏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真正将戏曲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兴起一股戏曲文化旅游热,是近几年的事情。表面看来只是市场经济在旅游行业促发的一个结果。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千百年来戏曲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心理意识;二是戏曲文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开发其文化旅游价值、发展戏曲文化旅游是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双重呼唤。然而,地区不同,地方戏的地位和影响不同,造成了各地在开发利用戏曲文化资源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误区。针对盲目性和低俗化的误区,政府、剧团、企业等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开发利用当地的戏曲资源,不仅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还事关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误区

1.盲目性

盲目性是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地方戏曲进行盲目、无序开发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经济利益驱动,地方戏将会难以传承,但一味追逐利益而把地方戏作为“摇钱树”,不仅会破坏戏曲原有的气息和生存的土壤,造成戏曲的保护性消亡,还会拖住地方旅游发展的步伐,不利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

戏曲资源开发的盲目性,表现之一是盲目投资,不事先对某个地方戏曲本身状况做充分论证,而仓促跟风上马,花费精力和财力组织演出,建设人文景观,结果观众不买账,市场无着落,得不到效益,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表现之二是管理失范,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不严,管理的盲目性使进入旅游市场的剧团良莠不齐,质量较低的剧团不仅丢了本剧种的脸面,还使旅游演出市场受到影响,给当地旅游业蒙上阴影。

2.低俗化

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手段的冲击,是观众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于是,有些地区为了招徕旅游者,不惜牺牲尊严。比如近年来,东北二人转在以赵本山创立的“刘老根大舞台”为平台活跃了当地旅游市场。但同时,二人转一些低俗化的表演并没有因为赵本山倡导“绿色”二人转而得到根本扭转。贬低农民、贬低残疾人、黄色笑话乱飞、装疯卖傻的现象依然充斥舞台,为有识之士所诟病。这些不是二人转所独有,也是其他一些旅游地常常可以看到的戏曲表演乱象。这样的表演可能吸引观众一时,但绝不能长久地留住观众,更不能挽救戏曲危机,长久地活跃地方旅游经济。所以,开发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就要找准其真正价值所在,不能拿低俗当艺术,拿观众当傻瓜。说到底,戏曲表演低俗化的真正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二、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对策

尽管目前在开发利用地方戏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但市场化道路依然被看作是地方戏曲摆脱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将地方戏曲推向市场,与旅游相结合,挖掘戏曲文化价值,两相受益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是地方戏曲振兴的良方。开发利用地方戏曲文化,应当以传统舞台演出为主,以建设戏曲人文景观和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为辅,积极探索与地方戏曲和旅游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努力打造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品牌。

1.传统舞台演出

组织舞台演出应当是戏曲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可以与节庆、会展、庙会等结合起来进行。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节庆演出如广东佛山的粤剧艺术节、苏州的昆曲艺术节等;会展如河南洛阳利用“牡丹花会”进行豫剧演出等。2011年夏天,陕西商洛地方戏借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登上舞台,宣传了商洛地方旅游。庙会如绍兴地方戏庙会。绍兴的地方戏演出大都是以庙会戏为主,围绕当地的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城隍、土地等祭祀活动演出,演出的地方戏有乱弹、绍剧等。场面宏大,往往要绵延几里路,不仅吸引附近的十里八乡民众,还能在节假日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庙会戏的演出,不局限于2月至5月,其他时间也有,用戏曲演出表达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的愿望,也满足了游客祈愿求福的心理诉求。

山西大同市原本围绕8种地方戏建有7个专业院团,但演出效益每况愈下。2005年前后,将这些院团合并改组为晋剧院、耍孩儿剧团和北路梆子剧团,情况大有改善。但这些演出与旅游结合得并不好,在大同这样一个文化旅游城市,依靠着3个院团开发大同地方戏文化旅游价值,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而,在每年的“云冈文化旅游节”期间组织地方戏的演出,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传统舞台演出与旅游结合,其优势在于广场式的开放演出,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易于招徕观众,引起观众共鸣。从一些成功的例子看,很多地方戏旅游演出有着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观众可以直接参与,观看并参与演员的化妆、排练过程,营造出一种互动的环境,从而把旅游者的参与和消费欲望带动起来。

2.戏曲人文景观建设

戏曲人文景观建设,也就是所谓的戏曲文化“景观化”,就是围绕戏曲故事、人物、演员、作家等建设旅游公园、博物馆、纪念地等人文景观。佛山在2009年粤剧申遗成功之后,建成粤剧主题公园,公园集戏剧研究、交流、演出、收藏于一体,以多元化姿态展粤剧之美,为广大粤剧迷提供了一个欣赏、表演、交流的平台。浙江遂昌县建有一个汤显祖纪念馆,作为一个戏曲家,汤显祖虽不是遂昌人,但在遂昌当过知县。遂昌县建起这个纪念馆,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提升了该县的知名度。博物馆有中国戏曲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这些戏曲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发掘戏曲人文景观的内涵与价值,或提供地方戏曲表演交流的舞台,或展示地方剧种的历史、艺术特征和发展成就;或动态,或静态,具有展览性、休闲性、教育性、收藏性的特点,是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旅游设施和场所。大同保存有古代的戏台,应当考虑对其加以保护和修缮。

3.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

大同的旅游纪念品比较出名的有铜器、绢人、剪纸、煤雕、木雕等,这其中只有一部分“大同绢人”和“广灵剪纸”是将地方戏人物作为艺术造型表现出来的,算是一种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实际上,从全国范围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一直是戏曲文化旅游的一个薄弱环节。

加强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脸谱制成各种纪念品。脸谱具有寓意化、图案化的特征。可以制成壁挂作室内装饰品,可以制成面具和游戏卡片作为小孩玩具,可以制作成明信片、挂历、书签、邮票、火花等,可以画成风筝,还可以印到服装上。

第二,地方戏中有特色的服饰和道具也可制成纪念品。如盔帽、翎子、髯口等。陕西的皮影戏很出名,当地就将皮影制作成纪念品,出售给游客。

第三,将地方戏曲刻录成音像制品。

4.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策略,地方戏曲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商演模式、景观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综合了这三种模式的产业园区模式。其中,产业园区积聚了一批策划、创作、演出、营销团队,在运作戏曲产业化、服务文化氛围、完善商务环境、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有一个大剧院和30个小舞台,还有3个戏曲培训基地、一座戏曲文化文物展示馆。“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集各地特色戏种,如粤剧、黄梅戏、昆曲、川剧、豫剧、越剧、湖南花鼓戏、潮戏、皮影戏、歌仔戏等几十种剧目,通过专业表演、串演、大型晚会、培训等方式,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戏曲爱好者。

模式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适合于当地的戏曲和旅游业的水平和状况及其他客观条件。

三、开发利用的外在条件

1.体制与机制创新

第一,加强文艺体制改革,尽快推进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将剧团分为两类——政府扶持的剧团和推向市场的院团,对前者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后者要改制置换。推向市场是主要的。大同地方戏剧团的改制较为成功,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由7家院团整合为3家院团,使剧团拓展了在演出市场中的发展空间,营造出了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但这些改革并不彻底,还需要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加强文化立法,根据地方戏曲的处境,把地方戏曲的管理和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国家和地方有必要立法,将戏曲文化内容纳入基础教育中。

第三,创新人才机制,确保后继有人。保护传承人,培养优秀的编剧和演员。有些地方为此鼓励和支持当地高等院校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如安庆师范学院的黄梅戏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的秦腔编剧专业等。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办学道路。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特别是旅游行业的企业与剧团牵线搭桥,支持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发展。大同市曾举办两届“大同市公益文化项目推荐会”,促成了戏曲院团与企业的合作,收到了良好效果。还要在建设戏曲文化旅游设施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艺校、戏校招生给予优惠政策。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助。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比如,划拨专项资金,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补贴旅游演出成本等。

三是改革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孙红侠.市场化是传统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J].戏剧丛刊,2009(3).

[3]何筠.剧种危机——另一种视角下的戏曲危机[J].戏剧之家,2009(2).

[4]李晓芳.大同地方戏在改制中突围[J].山西日报,2005—11—28,第B04版.

第5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台湾岛上山高林密、瀑多岸奇,不仅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还让人有一种直抵内心的触动。在人文风貌上,宝岛兼容了各省移民、客家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在饮食、服饰、建筑、语言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展现出迥异的气质。

在这里,幽蓝太鲁阁有气势磅礴的险峻高山与峡谷,穿梭林间可观阿里山迷人的日出和云海,人还可以攀登东北亚第一高峰――玉山,见证雄伟山岳变化莫测的四季景致;南台湾的垦丁有“亚洲夏威夷”的美誉,浓厚的海洋度假气息让人感到轻松自在,耀眼明珠日月潭湖山共融的景色令人叹绝;而花东海岸和纵谷则保留了东台湾最纯净的自然气息,离岛的金门与澎湖则以丰富的地方特色、人文史迹拼凑出与众不同的风情……这些景致都以独有的魅力散发着芬芳,带着那份温暖人心的热情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看过许多台湾电影,像是走过许多种人生,台湾用画面讲述故事,用音乐点燃人们内心的情感。恋恋台湾,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有关台湾的浪漫而执着的梦。如果可以,我不想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去,遇见台湾是我人生最美丽的意外。

名校视野

台湾戏曲学院:本土原生,戏曲台湾

校训:承先启后,精益求精。

主要院系:京剧、歌仔戏、客家戏、民俗技艺、戏曲音乐、剧场艺术等学系。

海岛型的地理环境在原乡、殖民、本土、全球化的历史交错下造就了台湾开放吞吐的融合形态,荟萃着无疆界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台湾戏曲海纳百川的发展形势。

与戏曲的相遇是我儿时最为美好的记忆,我自幼随喜好歌仔戏的父亲耳濡目染,对传统戏曲总觉得很亲近、很熟稔,它们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台湾最繁兴的娱乐活动就是相约去看戏,人们站在庙埕上、坐在戏棚前听戏看热闹,每逢迎神赛会、社火阵头,总要锣鼓喧天地演几段扮仙戏、唱几首歌仔调,老百姓们驻足围观话家常,台湾人的情感就在此时默默地交融汇流,形成独特的台湾文化。

台湾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景观,根据台湾研究戏曲的各项资料显示,台湾戏曲大致可分为地方戏与偶戏两大类,地方戏包括车鼓戏、南管戏(梨园戏)、北管戏(乱弹戏)、高甲戏、四平戏、歌仔戏以及由三脚采茶戏发展而来的客家戏,偶戏则包括皮影戏、傀儡戏与布袋戏,而其他剧种如昆剧、京剧、豫剧、绍兴戏、川剧、评剧等也都以不同的身姿展演在台湾的各个角落。不论是在台湾当地延续发展的歌仔戏、客家戏,还是随着先民漂洋过海而来的各剧种家乡戏,它们不仅慰藉着人们背井离乡的思愁,更奠定了台湾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造就了台湾原乡丰粹的文化景象。

在台湾,能囊括既具本土原生又含悠久历史剧种艺术的传薪之地就是台湾教育史上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戏曲人才养成学府――台湾戏曲学院。该校自1957年创校以来,以培育传统艺术人才、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宗旨,历经私营改制公立体系的过程,筚路蓝缕,使命深远,六十年来学院肩负着艺术教育、文化传播、社会推广、实习育成等重责大任,为台湾戏曲的薪火相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戏曲学院是一所以传统戏曲为核心的艺术专业学院,具有艺术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并行的特色,且注重戏曲理论与实务并重,学术兼修。学院不但讲求对学生基础功底的培养,也注重现代教育规范(包含学制课程、适性发展、生涯辅导等),学科与专业术科并进,更肩负着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任务,尤其在现今全球都热切关注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台湾戏曲学院的教育责任与发展方向更有时代意义。

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固有的精髓,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惊艳与重视的艺术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京剧、昆曲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台湾戏曲学院落实戏曲教育、扶植戏曲根苗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戏曲走出去,世界走进来”是台湾戏曲学院的发展之道,也是活化传统戏曲之路。

台湾戏曲学院坚持以文化艺术为导向的一贯制学程,教学以小学基础启蒙、中学初阶扎根、高中进阶专精、学院高阶专业四个阶段进行十到十二年的艺术教育,通过分行分流、循序渐进、适性发展、量材就质、因材施教的精致教学,以发展务实型技职教育为目标。

台湾戏曲学院目前设有六个学系,京剧、民俗技艺、戏曲音乐、歌仔戏、剧场艺术与客家戏,单系单班,每班仅三十名学生,班级规模不大,设定小而美、精致而优越的专业人才养成园地,使学院成为台湾唯一的戏曲与剧场艺术人才养成摇篮。学院另附设京剧团和综艺团,承担专业表演、艺术推广与创新育成等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

台湾戏曲学院的“六系二团”以培育传统表演艺术工作者、弘扬戏曲艺术文化为宗旨,结合新时代社会脉动与传统戏曲精髓,以培育德艺兼备的优质传统戏曲人才为最终目标。

第6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用影视艺术展现校园风貌

一是创新思路,搭建文化大舞台。校园碎戏是指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反映师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的电视短片。2008年,该院机电工程系一名学生参加陕西电视台“碎戏明星班”学习并获表演第一名。他在课余时间以校园生活为背景拍摄了《一封写给天堂的信》短剧,剧情旨在告诉大家要努力学习,珍惜时光,在学生中播放后反响良好。

校园碎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高。该院党委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决定及时引导和培育这种文化载体,以学生喜爱的碎戏方式入手,鼓励和引导他们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以“碎”见大编写剧本,继而拍摄录制成校园碎戏系列影像,在全体学生中播放宣传。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学生自我管理、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锻炼,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

二是严格把关,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师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是该院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主题。在校园碎戏拍摄和制作过程中,该院采取两级审核,既重视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又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学生创作的剧本均由系部党总支严格审核后拍摄,完成的作品播放前要由该院党委宣传部审核,然后在学院播放,确保先进文化方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继承学院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创作题材不断挖掘其思想性,使理智性的思考和趣味性强的故事相结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三是注重宣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碎戏故事贴近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使师生倍感亲切,使观众感到触手可及。该院领导和师生一起参与,为创作团队和剧组成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专题教育题材学院领导命题创作,宣传部牵头组织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总支组织拍摄,师生融于其中、乐在其中,使这种文化传播得到蓬勃发展。在校园碎戏协会的影响下,该院建立了小剧场,成立了学生电影协会,每周五晚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爱电影、拍碎戏已成为该院文化活动的品牌,它以深刻的思想渗透力和文化影响力发挥着育人功能。

校园碎戏的文化和育人功能凸显

一是校园碎戏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校园碎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活力的源泉,群众性的碎戏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对校风、学风、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该院学生在服务世园、服务地铁、西安“四城联创”等社会活动中积极参与,成绩突出,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在校内坚持自觉排队,走出去向社会发出“跟我排”倡议,在西安火车站、公交汽车站组织乘客排队,受到了西安市民和西安市领导的肯定赞扬。

二是校园碎戏成为思政和品德教育的有力抓手。校园碎戏是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意见的贯彻落实。该院充分抓住学生喜爱的传播途径和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核心价值体系融进剧情,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思想教育,克服了传统说教和刻板的文化活动形式,避免了空洞的理论灌输,让真实的故事和情节去感染学生,从而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7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表演课程;教学;应用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肩负着为表演团体或影视公司培养优秀的、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表演人才的使命。而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演艺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通过何种教学途径或手段来培养、开掘学生的表演素质和创造力,推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是迫在眉睫需要重视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与表演课程教学的关系

创新意识指的是人们根据个体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和事物的动机,并且在创造活动当中表现出愿望、意向以及设想。创新是人类活动意识当中富有成果性和积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们进行创造出发点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富含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当今的社会正在逐步告别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物质经济,即将步入崭新的精神经济时代[1]。所谓的精神经济时代指的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和文化不断地碰撞着、纠缠着,这两者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或亲密或模糊的关系。文化创意已经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它的作用与价值正在得到彰显,并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表演艺术与电视广播等也都被归类为文化创意的范畴。

我国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教育肩负着为表演团体或影视公司培养表演人才的使命。而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演艺发展的要求,既然包括戏剧影视表演在内的表演艺术已被列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那么我们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创新教学途径、丰富教学手段来开掘学生的表演素质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跟上精神经济时代的步伐。

2、表演课程教学的渊源及现状

由于对戏剧本质认知的差异,戏剧界的戏剧观也不尽相同,“体现”和“体验”之争,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才引起了国内表演界的充分关注[2],引发了人们对表演教学和表演艺术理论的深度思考与研究。最终将戏剧表演大致划分为三大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西特表演体系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一致性,布莱西特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差异性,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假定性。

影视表演教学是在戏剧表演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在理论上具有同根性。我国的戏剧表演教学是由苏联专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带来的,主要采用的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教学方法。但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兴起,斯氏体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影视业对演员表演素质的需求,于是影视表演教学诞生,影视表演教学是对戏剧表演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在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关于演员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正是这场争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到“体现”和“体验”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的表演教学方法和表演方法。就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先生所说:“没有体验,就无从体验,没有体验,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验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才能相互依存”。这也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之一。

当前,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对影视的需求远大于戏剧,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远胜于戏剧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演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就成了一个新课题[3]。

3、表演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

3.1表演课程教学的美学思考。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美、追求美。对戏剧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欣赏和评论是戏剧影视美学的主要内容。熟悉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构成因素,掌握戏剧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戏剧影视艺术的审美能力。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本身就是表现艺术美的专业,学生对美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美。所以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表现美。

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表演课程教学中需涉及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等多门姊妹艺术,通过学生这一基本媒介,以表现、塑造艺术“美”为灵魂。在高效的表演课程教学中进行美学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还能使他们表现的更加自如、更加灵活,同时也使其自然美得到彰显,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气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3.2表演课程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探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表演课程基础教学阶段之后,学生在掌握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影视技术应成为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或支撑手段。比如掌握影视设备性能、熟悉镜头前的表演等等。

以镜头前表演为例,在镜头前的教学中应该把镜头前表演的逼真性、细微性、中断性以及无对象性作为教学重点,首先要了解镜头前表演的特性以及影视剧的创作规律,这样才能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4]。

镜头前表演的逼真性,是指演员必须要在一个假设的环境里,演出逼真的生活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对情绪和肌体的控制能力作为训练重点,不但要学会对自己进行一定的控制,还要学会有意识的监督自己,一旦发现夸张和过火的表演,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要自然、生活的表演状态,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

镜头前表演的细微性。准确把握镜头的景别,可以精确地表现人物表情、心理以及情绪的变化。所以演员在表演之前先弄清景别,才能控制表演分寸。特写镜头前的表演尤其要注意,它可以清楚的呈现演员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微表情,例如眼神和脸部、嘴角肌肉的微颤等,如果用好了,就会细致、准确地表人物的心理和情绪。

镜头前的中断性是指非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拍摄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例如场地、蒙太奇手法以及制作成本等,很难进行连续性拍摄,甚至还会出现颠倒拍摄,所以演员一定要注意人物心理和动作的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以便把角色的情绪、心理变化整体呈现在镜头前。

镜头前表演的无对象性。在正常的拍摄中,往往会出现无对象的表演,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人或物来和演员进行沟通表演,所以这就要求演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5]。可以把某个点或物作为是自己的交流对象,假设可以清楚地看到表演对象的表情和动作。

3.3实践拍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人物塑造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后,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微电影或经典影片片断的拍摄,在老师的的导演下完成镜头前的表演;也可推荐学生进入相关实训基地实习,参与到影视表演、话剧表演的第一线,让他们得到历练。

此外,复合型演员的培养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夯实学生的表演素质外,如何在四年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影视技术(制作)、音乐素养、形体塑型、琴棋书画、地方曲艺等相关专业技能方面均有所提升,这是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精神经济时代,演员的表演素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表演技巧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中不断地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演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建华,杨丽华,刘诗冰,王岩淑,崔新琴,王铁成。浅议影视戏剧表演在综合类大学中的实用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2(07):1254-1257。

[2]孙惠柱,国秋华,张楷柱,夏吉英,姜德峰,尹金风。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01):1953-1955。

[3]董维佳,崔综祥,孙琳芳,马丁・艾思林,张绍辉,朱兴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当今国内外影视表演教学手段之比较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02):2004-2006。

第8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音乐剧;类型;格;歌曲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12-04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分类可依据演出场所与风格进行。按演出场所可分为普通音乐剧(generalmusical)、小剧场音乐剧(chamber musical)与旅游音乐剧(或称景观剧spectacle-musical)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普通剧场演出、小型剧场演出与旅游场所演出三种类型。按艺术风格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urban musical)、乡村音乐剧(country musical)、戏曲音乐剧(Xiqu-musical)三种类型。

一、当代音乐剧演出分类

普通音乐剧指在普通剧场演出的音乐剧,在国内舞台对应着不同题材与不同演出名称的多数音乐剧,不必特指、无须说明,从历史题材的《花木兰》到现代题材的《未来组合2008》,从军事题材的《赤道雨》到工业题材的《钢的琴》,从知识分子与工农交融题材的《三峡石》到城乡交融题材的《娘啊娘》,从民国江南艺人《二泉吟》到北京天桥艺人《爷儿们叁》,从抗战题材《国之当歌》到家国之情的《回家》,从儿童题材《三毛流浪记》到大学校园题材《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等等剧目。它们以音乐剧冠名且题材广泛、大中小型制作、歌舞戏俱全,难以用一种音乐风格概括,音乐剧特点鲜明。它们在普通音乐剧场演出可称为普通音乐剧,占据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半壁以上河山。

小剧场音乐剧音乐界也称室内音乐剧,以便与室内乐、室内歌剧的习惯称谓统一。此类音乐戏剧主要以城市小剧场演出为主,故有小剧场音乐剧的说法。其表演源于京、沪两地小剧场话剧的兴起,是新世纪崛起的一种城市小型戏剧新品种。通常以专业院团、院校及经费不多的文化公司与个体制作人承办,十来个人的小型剧组的小型制作,演职员不多、舞美简洁,在150~300座位置的小剧场演出,可有小型乐队,更多采取前期录音的伴奏形式。张广天的《风帝国》、林志颖的,I Lore you、小柯的《凭什么我爱你》和赵光的《我是你的孤独》等等为代表。近10年来在北京、上海等戏剧文化繁荣的大城市方兴未艾。

景观音乐剧也称实景剧、旅游音乐剧,用景观剧这个早期西方音乐戏剧已有词汇去命名比较准确,看戏看的是景观,中文英文不容易误会。这种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文化为资源,创制剧目、搭台唱戏。从广西《印象-刘三姐》到云南《丽江印象》,从四川《青城山》到湖南张家界《天山飞狐》,从海南《三亚千古情》到拉萨《文成公主》等等商业演出。这些旅游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景观为基础,编撰故事、打造人物,半戏半“秀”(show)、歌舞并重,音乐风格混杂,且具备一定地方特色。其中部分音乐剧故事完整、情节丰富、人物贯穿,戏剧品格完备,也适合城市剧场演出,比如《文成公主》《天山飞狐》等等。这些演出立项、创制通常有地方政府、大型文化旅游公司介入支持,以保障经费的大量投入,尤其是保障专门演出场所与景点打造的经费支持。此类剧目是伴随地方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崛起的一类音乐剧新类型。这是国家现代经济与旅游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产品。此类表演有从音乐戏剧到歌舞秀表演的多种层次。

以上分类提及的后两类音乐剧通常是专指、有说明,说某某音乐剧是普通音乐剧不用加“普通”,大家也心知肚明,仅仅因为它们在普通剧场演出。称谓一出音乐剧是景观音乐剧,说明它的演出是在露天剧场、景观剧场,或者旅游景点等专门制造景色的特殊剧场。说它是室内音乐剧说明它在小剧场内二三百人近距离小舞台里演出,演出创制成本小,票价很便宜。当然,这里分类跟音乐剧票价没有一毛钱关系。此种分类是一个演出场所的概念,并不直接指涉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所以,按照艺术与音乐风格分类当代中国音乐剧,是另外的思路与标准,是艺术家、艺术学者与爱好者谈论艺术风格的一种思路与方式。

二、当代音乐剧风格分类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按艺术风格音乐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乡村音乐剧、戏曲音肪缛种类型。第一类不必特指、也无须说明。就像音乐剧城里生、城里长,不必下乡巡回,也不必加上“城市”二字去哕嗦。按照音乐艺术风格划分的城市音乐剧泛指采用城市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为音乐表演语言的音乐剧,包含了借鉴西方音乐剧各种演出样式,对应着国内舞台不同题材与演出名称的大多数音乐剧。它们的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容易追寻到相应的西方音乐剧相应类型的剧目,包含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前面提及的普通音乐剧的大多数,不必赘述、加以过多说明。

而乡村音乐剧滋生于中国本土歌舞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剧脱胎于传统戏曲唱腔和表演形式。新世纪乡村音乐剧代表以花灯音乐剧《小河淌水》为起始,采用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民间歌舞为主要元素展演戏剧;随后有浙江艺校《五姑娘》,启用浙江嘉善田歌为主要音乐语言展演戏剧,抒情叙事、塑造人物。近期有《黄四姐》,以湖北恩施地区民歌《黄四姐》为素材,大胆编撰故事,以土家族民歌传承为主旨打造音乐剧本,塑造民间歌手形象,载歌载舞表演戏剧。此类品种包含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贵州侗族音乐剧《嘎老》等一批采用少数民族歌舞元素表演的作品,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以降《刘三姐》《阿诗玛》民歌剧开创的表演路子,续上了本土民间歌舞剧的香火。继续追溯,《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明清以降大量民间歌舞小戏,都是乡村音乐剧前辈渊源。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第三类戏曲音乐剧以黄梅戏《秋千架》两个版本为代表,有后续剧目黄梅音乐剧《长河》,越剧音乐剧《女人街》《梁祝》《红色娘子军》,京剧音乐剧《白雪公主》,国外剧目移植改编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等等。这些新编戏曲音乐剧在保持原有剧种唱腔基本特点,改造旧有戏曲表演创腔程式,以新的歌、舞、戏结合的样式表演故事,寻找音乐展演戏剧、塑造人物新的可能,显示出戏曲改革音乐剧化、音乐剧发展戏曲化的生命力,成为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类音乐剧包括一大批没有采用音乐剧命名的戏曲新创剧目。这些新编戏曲舞台剧多由戏曲团体创演,不愿意打或不屑于用音乐剧的招牌。除唱腔保留剧种特点、表演还有戏曲味道,重唱、合唱、舞蹈、话剧表演等大量音乐剧形式的融入,使其演出样式与风格与戏曲音乐剧十分近似。

以上所说三种风格分类并非整齐划一,没有交叉融汇;相反,城市音乐剧的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风格可以在一个剧中混合,乡村音乐剧也可能混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戏曲音乐剧中也可能贯穿了流行音乐的风格,乡村音乐剧还可能混合了艺术音乐的方式。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戏而论风格不一定纯粹。中国城市音乐剧受民间音乐、戏曲风格影响的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强调音乐剧中国特色的今天,表演形式的本土化探索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剧目,通常有一个大概的、主流的风格类型。可以讨论定型、可以用三类音乐剧风格、三种演出样式或者混合去分析、描述,去分类、界定,去称谓命名,三言两语,说清楚一部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如果说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音乐剧是新世纪伴随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音乐剧发展的新生事物,那么戏曲音乐剧与乡村音乐剧也是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新趋势。此前,这些类型的音乐剧处于萌芽状态。当今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增长,将继续为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发展提供动力;国内戏曲艺术与民间歌舞的保护与发展,将继续推动戏曲音乐剧和乡村音乐剧的发展。同时,城市音乐剧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寻求本土化发展的动力。

三、音乐剧曲目分类

音乐剧曲目分类理念主要源自歌剧与歌曲,其音乐大体分为声乐与器乐曲两类。单纯的器乐曲可成为音乐剧的序曲(Overture)、间奏曲(Segue)、舞曲与对话表演的背景音乐;单纯的声乐曲称为歌曲。实际上音乐剧歌曲很少有脱离器乐伴奏的,音乐剧中的器乐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歌曲的伴奏;而歌曲也可以充当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歌舞曲甚至背景音乐,加上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舞曲与背景音乐多数来自歌曲旋律。所以,分类与研究音乐剧音乐,多数情况下是在研究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构成了音乐剧音乐的主体部分,由此,西方音乐剧作曲家常常被称为歌曲作家(Song-writer)。歌曲写作于音乐剧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音乐剧剧目辞书、汇编与简介通常会将剧中重要歌曲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名单,留待欣赏者、研究者查阅。

音乐剧歌曲可按抒情曲、叙事曲、进行曲、圆舞曲、颂歌等普通歌曲的理念进行,也可以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划分,还可以按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说唱歌曲的风格类型分类。更可以简单地参照本人提出的音乐剧歌曲性质对立的两分法,分为抒情-叙事、咏叹-宣叙、悲剧-喜剧、戏剧-非戏剧、单曲-联曲五种不同的歌曲。抒情-叙事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功能,咏叹-宣叙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旋律性质,喜剧-悲剧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情感属性,戏剧-非戏剧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戏剧与音乐变化的程度,单曲-联曲取决于乐曲段落多少和相互关系。这种分类简单易行且满足中国音乐戏剧歌曲包括戏曲、歌剧唱段分类描述的需要,也能适应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剧歌曲分类,是本人博士论文采用的一种专有的戏剧歌曲分类法。当然,采用百老汇歌曲Ballad(爱情歌)、Charm song(迷你歌)和Comedysong(喜剧歌)三种音乐剧歌曲类型来分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最后,音乐剧曲目按照演出时间分类,还有开场曲(Opening)、终场曲(Finale)上半场终场曲、下半场开场曲,间奏曲、11点钟歌等等名称。以上这些音乐剧音乐分类,已有不少文章与著述介绍,容易理解,在此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百老汇音乐剧歌曲分类中容易犯下的错误。通常是爱情歌、迷你歌、喜剧歌三种歌曲类型,我90年代的文章曾翻译为“抒情歌、赞美歌、喜剧歌”三种类型。现在看来喜剧歌翻译还是对的,抒情歌也基本靠谱,赞美歌的翻译显然就错了。因为“Charm”的英文,无论如何都不该译为“赞美”。

翻译错误的原因除自以为是,且精读原著不够仔细,未找到演出录像去认真分析英文原著引用的曲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年阅读到“Charmsong”这个词,同时也读到作者的解释,说明它是介于喜剧歌与爱情歌之间的一类歌曲,不像爱情歌那样对旋律的强调以及喜剧歌对歌词的强调,这类歌曲对词曲予以同等地位,其内容通常是乐观主义的。当然对待生活应该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于是就引申出我的“赞美歌”义译。还自以为对此名词内涵有独到的理解。后来有机会找到书中举例提到的两部音乐剧录像,再细看细听《南太平洋》剧中的《幸福的谈话》、《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剧中的《你爱我吗?》两首举例歌曲,才恍然大悟,明白直译“迷人、迷你歌”更为合适。这种歌曲的功能在于释放乐观主义歌词内容带给观众“会心的微笑”。两首歌仔细听来、分析起来趣味盈然,耐人寻味。显然的与喜剧歌曲完全的讽刺幽默、搞笑吟诵的戏剧功能不相同的。

这样一来,与我们习惯性理解的百老汇音乐剧“抒情”“叙事”“搞笑”歌曲三类型分类的概念就不相同了。这种分类或许用“情歌”“趣歌”“笑歌”三种歌曲名称来说明更为确切,由此带出音乐剧歌曲写作分类概念的转换。在此,作曲家不必思考抒情、叙事歌曲两分法写作的陈旧概念,没有意思的叙事歌曲根本不用写,说白就行了。词曲作家一提笔为音乐剧写歌,要么唱情、要么逗趣、要么搞笑,只此三种类型与功能。那些白开水宣叙调,流水账口水歌一律取缔。如此下去,对创作可能有利无弊。作词作曲免去作那些无趣无用、无情无戏的歌曲,歌曲质量可提高一档。

以此类推,前面提及的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两个分类概念,也蕴含着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小剧场的小空间、近距离交流,小制作、小场面,简装舞美,少量演员,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与理念,也带出新的表演方式与表现理念,以及观赏音乐戏剧新的环境体验。与景观剧一样,观众得到了不同于普通剧场新的视听体验。而景观剧凸显视觉场景特点的重要性,将舞美空间设计摆放到音乐戏剧创作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也带来音乐剧创作与表演理念与方式的改变。当然,音乐戏剧风格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类研究更是有益无害。

按照演出场所划分音乐剧类型简单易行,采用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戏曲音乐与乡村音乐去划分风格,是大家熟悉的音乐风格分类方法,利于理解、利于把握。这些分类方法无论普通观众采用、专家使用还是艺术家采用都不成问题,彼此间对话、交流也不存在障碍。而正确地使用音乐剧分类概念,便于音乐剧行业对话、学术讨论,教学研究、内外交流,三言两语能把一部音乐剧是个什么东西表述得清清楚楚,大大节省了交流时间与成本。

第9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

如果从正式创办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算起,今天的中国戏剧教育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对中国培养专门戏剧人才的机构做分类,可分为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和话剧影视类学校。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的演变,历经了从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种输送梨园子弟的科班,到20世纪30年代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成立的各省、地方戏曲品种为主科的戏曲学校,直至今天的中国戏曲学院;话剧影视类学校则历经了从1922年蒲伯英等人筹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到1925年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到后来的南京剧专、上海剧专,直至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综合艺术院校设立的戏剧学院。

全方位看戏剧文化教育内容会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主要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清末为戏班子输送演员的科班,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1919年成立的南通伶工学社,目的在于改造梨园旧风气,培养新人才、新风尚。较之戏班子授徒和科班传授技艺,南通伶工学社主要以新式学习,整肃舞台作风、剧场风气和新知识为教学新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10年教学,改造了科班过于沉湎“技巧”“玩意儿”的旧方式,重视文化课,致力于戏曲基本功和文化课、戏剧史论课、演出实践并重,开创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模式。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及各地的戏曲学校,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块。

中国传统戏剧,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中,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引进了以话剧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戏剧文化。因为话剧演出方式接近生活的外在形态,所以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先驱、社会革命家改造社会、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需求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以“话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各种戏剧专门学校或戏剧教学单位的出现,应和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应用的是美国大学戏剧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研究、创作、演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也基本奠定了中国话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经历了一种二元文化结构变化发展的过程,走过了二元对立对峙、二元分置的互不相干、二元互补并存的历史道路。从批判旧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戏剧的五四新文化中戏剧新文化创造的“引进话剧”,到各行其道、隐然对峙中的互不相干,再到相互借鉴、彼此认同,道路几经曲折,发展艰辛坎坷,中国现代文化最终走到正确认识异质文化,涵化他者文化,包容他、我文化的道路上,实属不易。从当今的戏剧院校教育中,可以看到戏剧教育不同体系互补并存的局面,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都不同程度建立了中国传统戏剧教学单位。西方话剧与传统戏剧并置分离又相互支撑,所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最终融合、并存、共荣,所概括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融合趋势,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就存在的二元结构戏剧文化历史命运做了小小归结。

品种分布:歌剧教育的缺失与戏剧交叉品种教学的兴起

歌剧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上个世纪,最早的歌剧是《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扬子江风暴》《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王秀鸾》等。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较为成熟的民族歌剧。1976年以后,又出现了大批原创歌剧,且更加成熟,如由曹禺作品改编的《雷雨》《原野》,原创剧作《党的女儿》《苍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儿与少年》《遥远的胡杨树》等。歌剧虽多,但戏剧教育中却少有歌剧教育。从中央戏剧学院建校史上看,1950年是有歌剧系的,著名女导演陈颙就是第一届歌剧系学员。但在后来的办学调整中,成建制的歌剧教育单位就没了,仅根据教师授课需要,在演员的声乐教学中涉及美声和歌剧唱段。当下的戏剧院校是没有完整的歌剧教育文化的,包括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方歌剧。歌剧尽管属于戏剧文化范畴,但其依赖于音乐文化,尤其是声乐演唱艺术。所以,音乐院校的教学机构往往设立声乐歌剧系(简称声歌系)。但很多音乐院校都去掉了歌剧教学内容,只强调声乐演唱及歌剧的音乐性,淡化或忽略了歌剧的戏剧性。因此,歌剧学习内容变为声乐系声乐专业演唱技法、技巧的附属内容,或者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戏剧教育体系中,歌剧教育内容是缺失的。而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往往是美声唱法教学当中涉及西洋歌剧的唱段、片断演唱教学;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也会从《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民族歌剧里选择一些唱段作为教材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教师很少从“戏剧文化”层面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戏剧知识和戏剧表演才能。如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参加歌剧排演,在舞台上除了有嗓音训练的基础和演唱技巧之外,戏剧层面的文化领悟性与形象塑造力却是欠缺的,缺少真正歌剧演员的表现魅力。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歌剧人才培养教育环节的缺失。这种教育缺失给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歌剧、舞剧院的创作人才大多只是靠实践经验“照猫画虎”,使得歌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话剧、中国传统戏剧那样佳作迭出、成果辉煌。如果说歌剧教育内容在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里是缺失的,戏剧学院不把其作为戏剧品种开展体系性、课程化的教学;音乐学院对其教育内容仅限于作为阶段性教学材料采用,音乐教育体系里,其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也整体缺位的话,那么舞剧、音乐剧的教育在戏剧教育体系里也并不到位。

但是,戏剧教育的崛起是必然趋势。放眼中国的戏剧教育,其变化随着舞剧教育与音乐剧教育的开展而表现出来。舞剧教育,以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北京舞蹈学院为研究生开设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为重要标志,彻底结束了戏剧院校课程中不设“舞剧创作”课程、舞蹈艺术院校没有专门“舞剧创作”的状态,终结了戏剧教育、舞蹈教育都不涉及“舞剧”的历史;音乐剧教育的开展,从中等专业学校到大学,衔接得很紧,1990年,武汉艺术学校创设了实验性质的音乐剧班,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创设音乐剧表演班(简称“音乐剧表演95班”),两所学校,先后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音乐剧教育历史。

2007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并在成立大会同时召开首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召集了设有音乐剧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中国艺术院校共襄盛举,发展中国音乐剧文化。至2013年5月17日,研讨会已举办到第6届,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轮流举办,与会者交流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研究课题、人才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戏剧、音乐、舞蹈教育家和管理者关注着中国音乐剧教育的发展。

综合趋势:戏剧教育要理性认识舞剧与音乐剧体裁

音乐剧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轻歌剧演出。而中国对于发展迅猛、商演火爆的音乐剧研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邹德华、居其宏、刘诗嵘等先驱者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为标志开始的。

中国舞剧是在西方舞剧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观众最早的记忆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后来有了《祥林嫂》《红梅赞》《阿诗玛》《泼水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花木兰》《一把酸枣》等作品。

音乐剧与舞剧在艺术院校里存在着教学上完整、内容缺失的尴尬,这是其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其既是舞蹈,也是音乐,更是戏剧,生存在一个交叉地带,专业上具有综合特点,在舞蹈、音乐、戏剧领域里处于尴尬的“三不管”状态。实际上,就表演或演艺文化层面讲,戏剧、音乐、舞蹈可归拢在“大舞台”“大演艺”的范畴内;而在演出项目的统领性上,舞剧和音乐剧在体裁、承载力上,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在综合艺术院校里,学科优势与交叉发展教学中,让人才培养的能力指向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协同起来,提高教学意识,用好学科设置的天然优势。当前,许多单科艺术院校也都在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的方向发展,如美术学院办设计、动画、电脑艺术等学科,音乐学院里办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学科。教育者应意识到:媒体的综合,是艺术表达方式能够综合的物质前提。学科、专业之间的隔膜与壁垒,早该被打破。有时,同一所大学建制内的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往往会因思路窄、知识少、能力差等原因而无法被打破。

歌剧、音乐剧、舞剧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是对分得太细致、过于单一的学科、专业提出了办学课题,那就是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上“新的综合”。因此要特别处理、调适好现实专业结构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戏剧教育中,对不同戏剧品种的教学、人才培养、创作进行检验。否则,人们就只能走墨守成规的老路。毕竟,现在的艺术院校建制,没有一块空间是不曾行政区划过的,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要想打破这种壁垒,就要涉及人力、物力、资金的调动、斡旋和教学节律的调适、安排等问题。最好的方式应是,以创作项目调动学院资源,让不同教育单位的资源向同一个剧目创造的项目聚合,统一指挥。此举可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整合教学单位艺术资源、项目,调动创作热情,是一种短暂且有效的途径。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成为综合艺术大学办学中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媒体综合了,艺术样式综合了,但艺术教育却缺少综合机制,这是戏剧教育单位应反思和改变的现实。在用项目方式检验了艺术教育“综合创作能力”后,就应深入思考和着力展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综合办学能力”,设计一整套课程将舞蹈、音乐、戏剧的人才培养纳入一个可分可合、互依互渗的体系当中。这是戏剧教育和综合艺术院校教育在意识到艺术创造能量的时候,在艺术人才能力面临艺术生产“综合趋势”甄别、挑选的时候,应认真应对的问题。

在一般舞蹈与舞剧之间,产生了大量题材模糊、线索随意的大型“舞蹈诗”“舞蹈诗画”“舞蹈音诗画”。这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舞剧创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应意识到其在戏剧、舞蹈、音乐院校和戏剧教育中会大有可为。北京舞蹈学院率先开设了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但全国舞蹈学院中开设类似课程的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30所学校创办了音乐剧教育课程,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等。但是,有多少是将音乐剧、舞剧当作戏剧艺术去讲授、研究的,就要具体分析了。人们常把舞剧当作一种舞蹈体裁,或将音乐剧当作一种游戏中的音乐舞蹈表演,这种认识并不确切、不到位,而这恰恰是戏剧教育大显身手的地方。

拓展趋势:戏剧教育与影视、传媒

众所周知,摄像机记录戏剧演出过程、电影艺术中的戏剧性、电视剧的兴盛、电视节目栏目化的诞生,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既成艺术产品,都表明电影电视文化与戏剧艺术有着历史性的不解之缘。所以,从我国开始培养影视人才开始,戏剧院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学科,在戏剧文学、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和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专业后面加一个括号,注明专业拓展,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和戏剧(影视)舞美。这种括号内的特别注明,有“包含”“涵盖”的意思,更多的是专业领域“拓展”的意思。

戏剧与电影电视在本质上,是依赖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媒介特质决定了这是两种方法、过程、效果等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二者在少部分有交叉点,即艺术领域。在更多情况下,二者是“两条跑道上的车”。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电视不全是艺术,尽管有程度不一的艺术含量。关键在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物质媒介依赖的创造、存在、传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内容,本质上是不同的。戏剧是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却是大众传媒。仅在编故事、演故事、调动各种手段叙述故事等方面,戏剧与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有相似性,因此在戏剧院校的学科专业中就有了课程的相关性。戏剧教育果断地设立影视课程,培养电影、电视创作需要的人才,如编剧、演员、场景设计者等,这是十分必要且正确的。

戏剧院校的影视教育,一方面应加强这种教育;另一方面应理性地、清醒地意识到戏剧艺术与电影电视文化的区别,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当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设立,强调了二者可以交叉的领域,却忽略了二者分道扬镳的历史事实和媒体决定的本质上完全南辕北辙的异质空间。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的戏剧教育和电影电视教育,仍旧归属在分设的不同教育单位;但有一些学校的艺术机构,根据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设立的情况和批准的名目,已经开始调整机构的设立,将分开的影视教学单位和戏剧教学单位又合为一体了。这样的学科专业调整,未见得是理性的。应该强调,无论是戏剧教育涉及或覆盖到的与影视文化重叠的部分,还是戏剧教育涉足的影视人才培养的领域,都应意识到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空间的拓展与能量的延伸,并非指戏剧与电影电视在学科领域中可以等同视之。

戏剧教育可拓展的领域,远不止电影电视文化、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相关人才,还涉及各种文化的电视节目。那些带有表演性的电视工作者,如节目主持人、文艺节目策划者、文艺栏目主持者;那些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者、节目的总编导、制作人等,往往就是从对戏剧人才“适应新形势、新条件、新要求”的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和实践环节的变革中产生的。戏剧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传媒学校的传媒人才之外,源源不断补充到电视台甚至电台。戏剧学院出身或有戏剧学习背景的人才在电台、电视台都成为了骨干,从中央到地方,比比皆是。

所以,在拓展戏剧教育的自觉意识下,其发展就应研究现实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实践环节,在大众媒介网络化的今天,占据发展先机。

应用趋势:戏剧学科发展中的社会表演与应用戏剧

应用艺术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审美艺术的发展。应用艺术已经是当下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艺术新贵。就戏剧文化来讲,戏剧被应用于政治、商业、团队培训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有意识地研究这个问题,却是近年的事。这就致使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出现。

社会表演学大约出现在2005年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里。以孙惠柱教授为代表的戏剧教育、戏剧研究群体,在大力介绍理查德·谢克纳教授的人类表演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演学的概念。从2008年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研究群体开始致力于应用戏剧学的研究,在理论准备和课程设计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戏剧学的本科生。

无论是社会表演学还是应用戏剧学,都应溯源到人类表演学中去。理查德·谢克纳作为戏剧学与人类学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继承者(他自称为学术成果的“合成器”,是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的“合成器”,他结交了重要学者,如“社会戏剧”概念的提出者维克多·特纳、《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的作者欧文·戈夫曼、《文化的阐释》的作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等),在戏剧表演与人类学考察、心理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创设了这种学科交叉的、概念陌生的知识体系。以1979年美国纽约大学成立人类表演学系为标志,“人类表演学”这个概念诞生,逐渐为学界所接受。人类表演学认为,人类的“类生活”当中,表演无处不在。研究这种表演的动机、发生、过程的学问,就是人类表演学的范畴。人类表演学所称之为表演,包含了传统戏剧文化中的审美戏剧表演,而且不仅是戏剧艺术,是所有艺术的表演;同时包含了有意识或下意识“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的“表演”,是非艺术的表演。谢克纳人类表演学观察、研究的对象分为常会交叉重叠的五大类:审美的表演、社会的表演(社会角色扮演)、大众的表演(公众表演)、仪式的表演和游戏的表演。理解这个概念显著的特征就是“表演”。虽然谢克纳是戏剧导演和戏剧表演者出身,但他的表演已不仅仅指戏剧表演,而是一切有意识的传递意义的行为。较之戏剧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表演,人类表演学的“表演”含义是泛化意义上的概念,人类的社会行动无处不在表演。

比之人类表演学“表演”泛化的观察对象,社会表演学注重“社会的表演”与“大众的表演”,强调作为“社会人”的表演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强调对这种表演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带来的社会意义,强调把自我与角色、前台与后台、脚本与即兴的矛盾基础作为社会表演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基础关系。社会表演学认为,积极认识与主动利用社会表演,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和人的自身能力。

应用戏剧学致力于戏剧手段、戏剧方法的现实利用。戏剧手段和方法可运用在现实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利用扮演、表演,规定情境中的选择与行动一类的戏剧手段和方式,增加参与活动者的“临场感”与“趣味性”,借此达到活动组织者的预期目的,提高活动的教育、培训乃至治疗效能。在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各行各业的行业规范培训领域里,应用戏剧大有用处。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研究、教学团队锁定这类教育活动“对戏剧手段的借重和依赖”,其理论启发来自人类表演学,认识逻辑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和研究群体2007年以来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判断:应用戏剧在中国的出现和必然发展,是顺遂应用艺术作为艺术新贵蓬勃兴起的现实潮流与发展指向。

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的教育,其关注焦点与审美戏剧关注的不一样。审美戏剧教育培养的是剧场艺术专业人才;社会表演学、应用戏剧学所关注的是剧场艺术以外戏剧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部分。社会表演学研究社会表演的生活现象并积极运用成果;应用戏剧学厘清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范围、内容、对象及目的,牢牢锁定的是“应用”内容和方式。社会表演学与应用戏剧学相联系而重点不同,但为戏剧教育开辟“审美戏剧人才”培养目标以外的戏剧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发展空间与应用前途诉求却是相似的。在“应用”目的上,二者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地带。

戏剧教育的发展,应关注应用学科的出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广泛展开人才培养,并让研究生、本科生迅速进入实践,深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商业培训和监狱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实践,检验应用戏剧学的理念与方法。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一种富于实践意义的应用学科的出现。对此,应充满探索的负重与分享的喜悦。希望更多戏剧教育同行和单位加入这样的探索,培养大量戏剧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尤其是教师行业,这对中国教育发展、社会文化与行业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2007(12).

[2]吴戈.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J].艺术教育,2008(3).

[3]吴戈.戏剧与教育[J].学园,2009(2).

[4]吴戈.戏剧活动与教育活动[J].艺术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