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戏剧传统文化全文(5篇)

戏剧传统文化

第1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戏剧创作;影响;分析;研究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包含很多历史文化故事和民族信仰等,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深度体现。时至今日,很多地方性戏剧仍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传统文化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中华戏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戏剧概念分析

戏剧由多种艺术元素构成,涵盖诸多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戏剧艺术综合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戏剧种类高达3000多个,备受国民喜爱。从表演形式角度进行划分,戏剧主要涵盖歌剧、戏曲和舞剧以及话剧等;从戏剧题材角度进行划分,戏剧主要涵盖历史剧、家庭剧和社会剧以及神话剧等;从戏剧表演内容角度进行划分,戏剧主要涵盖幕剧和小品以及独幕剧等;从戏剧冲突形式角度进行划分,戏剧主要涵盖喜剧和悲剧以及悲喜剧等。

二、新时期背景下加强戏剧创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岳飞精忠报国、穆桂英挂帅等彰显民族精神和军人气派的民间素材,均为中华戏剧作品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戏剧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外,还会反哺传统文化,通过对戏剧作品进行创新,可以更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创作,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丰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戏剧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更好对外传播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1]。同时,戏剧作品还反映了当代民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内很多戏剧作品有着文化多样性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譬如经典名作《秦雪梅》,该部作品通过展示封建时期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传统文化对戏剧创作的主要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全民素养

戏剧艺术之所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是因为戏剧艺术充满了对人本身的关注,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而这些情感均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体现,易于引发观众共鸣,因此,便有了《窦娥冤》和《西厢记》等戏剧佳作问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很多极具正能量的要素,譬如,做人要有情有义,也要善良谦逊,戏剧创作将这些要素纳入其中,塑造了关羽、武松、岳飞等经典戏剧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了观众心中的道德典范,为人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借鉴。戏剧创作人员将对生活的理解上升到艺术层面,推出了诸多可以引发观众共鸣的戏剧佳作,这些作品中含有大众的伦理观念和是非观念,作者把这些观念通过戏剧化的呈现,加上唱、念、做、打等专业化的表演衬托,使戏剧舞台表演更具感染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素养得以提升。

(二)有利于向大众普及人文知识

戏剧兴起于宋朝时期,于元、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并在民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总体而言,由于过去的民众文化生活形式相对单一,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化生活无外乎看戏,戏剧俨然成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娱乐消遣方式,因而,戏剧便在民间不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黄梅戏和越剧以及花鼓戏等戏剧艺术,戏剧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了当时民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在广大区域内全面传播。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戏剧作品中呈现的历史故事也开始口口相传,譬如《霸王别姬》讲述了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项羽功败垂成、自刎乌江,这段情节代代相传,使楚汉争斗的故事妇孺皆知。再比如《文成公主》和《曹操与杨修》以及《将相和》等戏剧作品,使人们通过观看戏剧表演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进程,同时也可了解古代社会的跪拜之礼和庙堂之仪等。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戏剧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主流价值观的弘扬提供生动形象的教材,很多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可以在戏剧作品中得到体现。戏剧作品中有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有凡事都为他人着想的平民百姓,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均与现代社会弘扬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易于引发受众共鸣。通过戏剧人物品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表现剧中人物的真善美的情操,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品质得以提升,这有利于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也对培育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汲取传统文化元素提高戏剧创作质量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戏剧主题

无论是国内的戏剧艺术,还是国外的戏剧艺术,无论是现代戏剧,还是古典戏剧,爱情和复仇始终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国内传统戏剧不乏大量经典作品,和爱情、复仇等主题相关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为常见的就是《墙头马上》和《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优秀的戏剧作品都将焦点放在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落后思想的抵制上,这一点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十分适用。创作者在进行传统主题的戏剧创作时,一般会使用到如下两种形式:其一是对原故事情节和原表演形式予以保留,且使作品的中心思想忠实于原著;其二是改编原著,使剧中的各项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和原著保持一致,但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随着时代的不同进行酌情调整,从而满足当代人的戏剧审美需求。譬如孟京辉创作的《思凡》,该部作品原为明朝无名氏创作的剧本,孟京辉通过戏剧人物设定和戏剧情节设计的创新,诠释了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人自由的思想,作者通过创新再造,沿用了原作者对人物的设定,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段完善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将原作中的叛逆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经过改编之后的《思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饱含激情与活力,使现代戏剧作品充满传统文化的元素。除了爱情题材的戏剧作品外,复仇也是广大戏剧创作者热衷的题材之一。以《赵氏孤儿》为例,这部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作,该部作品诠释了一种古典的悲情的复仇主义,在经过林兆华的创新后,剧作既维系了原著框架,又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很多后现代主义色彩,使新作超出了原作的主题设定,并与现代人的审美方式相契合。

(二)加强人物形象塑造

戏剧艺术的突出特点便是将所有表演集中在人物身上。国内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认为,戏曲艺术表演的重点并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表演角色对所发生的事情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角色整个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虽然焦菊隐的表述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的确指出了戏剧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在整部戏剧作品呈现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很多中华戏剧名著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其塑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现代戏剧作品的创作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传统这一要素,对戏剧人物进行重新塑造,将情感和角色融为一体,才能引发观众共鸣。以《西厢记》为例,剧中崔老夫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崔老夫人阻碍男女主人公成婚,作品对这个人物的着墨不多,其形象饱满度远不及红娘和崔莺莺以及张生,观众大多认为崔老夫人是顽固不化、背信弃义的代表,但深究人物角色后我们发现,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尤为出彩的封建家长形象。崔老夫人掌管崔家,恪守礼法且对女儿关怀备至,想让女儿找到一位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希望借此改变崔家命运。老夫人并不是其他人眼中治家有方的相国夫人,无奈夫君离世,她只能扛起家庭重任,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家庭利益。崔老夫人矛盾和复杂的性格固然遭人厌恶,但她同时也有可怜和可悲之处。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物丰满而立体,尽管其性格复杂,但易于被观众接受。曹禺通过借鉴《西厢记》塑造角色的方法,塑造了“周朴园”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时,不仅有剧中所呈现的周朴园,更有周萍和周冲眼中的“周朴园”。在女儿心中,自己的父亲是模范市民,也是一位倔强的家长,这是周萍本人所没有的性格特征,所以她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父亲的言行,这便进一步渲染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在儿子心中,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讨厌的人,但其懦弱的性格却使他在父亲面前表现出温顺的形象,当父亲否定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可以从周冲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追梦的影子,此类表现手法让“周朴园”这一形象变得更为立体化、形象化,观众对他的厌恶之感便不断加深。戏剧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唯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理解,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才能焕发巨大的魅力。创作者在进行现代戏剧创作时,一定要向传统戏剧艺术“取经”,利用其特有的人物塑造方法诠释人物特征,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提升观众满意度。

(三)完善戏剧表现情节

在中华戏剧艺术中,戏剧情节具备如下两个特点:其一是传奇性特点,其二是民族性特点。无论是按照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戏剧作品,还是个人虚拟创作出来的故事情节,均可体现上述两项特点,并且,这两项特点亦可相互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戏曲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但是又高于生活,因此,我们不能将生活中的事物照搬到舞台上,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处理,才能显现一定的传奇色彩和民族风格。一般来说,观众热衷的戏剧情节要波澜起伏、悬念丛生、矛盾激烈、故事紧凑。以《白蛇传》为例,这部戏剧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经过电视剧改编和电影改编后,这个故事可谓老少皆知。《白蛇传》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白素贞和许仙以及法海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关键在于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使观众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观众在观看《白蛇传》的戏剧作品时,会因羡慕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而心情愉悦,也会因为法海和白娘子之间的争斗而忧心忡忡。正是因为各种情绪占据了观众的思维,才让《白蛇传》的戏剧和影视作品大受欢迎。西方戏剧作品的主要特点为冲突型结构,在进行戏剧创作时,西方的创作者一般都会在故事矛盾设计上下功夫。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在这一点上基本相同,传统戏剧作品的结构表现出了显著的叙事性特点,一般都是突出故事的发展全过程,通过完整的情节设定讲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当故事矛盾并不尖锐时,人物通常不会正面交锋,在特定情境下,作者还会主动避开矛盾并制造悬念,关键时刻也会制造矛盾将故事推向高潮。中华传统戏剧正是通过此类模式勾勒出了悬念百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命运。《白蛇传》正是通过对许仙、白素贞之间情感的叙述,穿插了小青和法海等人的行为,特别是法海的出现,不但使戏剧的冲突更加强劲有力,还从侧面增加了戏剧内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一定要做好对场面的描写,要让故事场面更加扣人心弦,并且还要做到“以情率景”“由景生情”,灵活把握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促进整个剧情的发展,才能使观众集中注意力,引发其深层的情感共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戏剧创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戏剧创作中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并和时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契合新时展需求的新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助力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云南;别子彩画;汉族移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彩画从唐代开始有了丰富的图案,绘制技艺臻至成熟,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逐渐形成了官方和地方的标准和范式。受汉族移民对边疆文化的影响,云南地区的地方彩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三大官式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云南地区的地方彩画,较官式彩画而言,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活性和融合性更强。

中国古代彩画即有与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题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北京市明清故宫内钟粹宫前殿的东西配殿的外檐彩画,与周围苏式彩画聚锦中的人物画呈现出极大的区别,其人物的角色组合、行头扮相,均显示出这是当时戏曲舞台场景的真实体现[1]。据故宫文化研究专家宁霄与曹振伟考证,钟粹宫前殿的东西配殿的外檐的苏式彩画有《蜈蚣岭》《马鞍山》《双官诰》《捉放曹》《五花洞》《逛灯》等经典剧目场景,画面的戏剧表现力强,人物栩栩如生,构图生动活泼。

除了紫禁城皇宫内,中国的各个地方也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题材相结合的彩画表现形式。例如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水镜台的外檐彩画中,枋心彩画上有《封神演义》的大、小图画约40余幅。两次间走马板上,彩绘着我国传统经典戏剧四幅,分别是《昭君出塞》《木兰从军》《七月七日长生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共弹琴》[2]。浙江省温岭桂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现存彩绘为清朝所绘,天后宫井口外有两周共12幅彩画,皆为戏曲人物故事,内容有《三霄黄河阵》《龙吉公主西岐破火鸦》《武松打虎》《华容道》《三英战吕布》《周郎火烧赤壁》《姜维献书》《祁山伐魏》等,戏剧人物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出色水平[3]。浙江永嘉太尉庙前廊船篷轩上绘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共5幅,画中人物融合古装与戏装为一体,用古装的风格来刻画场景,雅俗共赏。浙江永嘉吴宅吴氏大宗、塘湾郑氏宗祠,都有数量众多的戏曲题材彩画。目前发现的有《铁弓缘》《十五贯》《刺汤》《庵堂认母》《西厢记》《绿牡丹》《斩判官》和一些地方戏曲故事[4]。江苏金坛城内戴王府的彩画戏画,则有《连环计》《空城计》《尉迟访贤》《失印救火》《太白醉写》等,从整体绘画布局到人物服饰特色,都具有明显的戏剧特色,是带有昆曲情调的徽剧[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地区的地方彩画不断创新和发展,有机地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别子彩画。别子彩画,“别”是云南方言,就是穿插、交错、连接的意思。别子图案是昆明地区彩画中最典型的元素,具有区别于官式彩画的独特风格[6]。作为一种地方彩画,云南别子彩画在其表现形式上较官式彩画更具有灵活性和融合性。

云南地区的别子彩画装饰性极强,造型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其他部位如柱头、斗栱、天花、藻井、椽头等部位也有使用。这些彩画既保护了木材,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云南地区的别子彩画由四部分构成:皮条线、找头、别子图案、中心图案。中心图案的构图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山水、花鸟、楼阁、传奇等均可入画,且都是别子彩画的常见表现形式,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笔者团队通过对云南地区别子彩画的调研,并结合别子彩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永康老先生的口述,发现部分云南地区别子彩画在梁、枋等位置上,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作为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画面,运用传统文化与戏剧题材丰富了云南地区别子彩画的文化内涵。

兰永康先生曾参与云南地区数十处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古建筑修缮工程,如大观公园的大观楼、揽胜阁修复工作,金殿风景名胜区古建筑修复工作,金马碧鸡坊恢复新建,真庆观恢复等。据兰先生口述,曾在从事云南地区的别子彩画修复中,见到过封神演义和伯牙摔琴等图案,但遗憾的是在修缮的过程中,图案已被修改,不复存在。另据笔者团队对云南地区别子彩画的调研,发现现存的刘海戏金蝉、竹林七贤之嵇康抚琴等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戏剧艺术相关的图案,下文将对云南地区别子彩画的案例进行逐一分析:

别子彩画题材一:封神演义。《封神榜》又名《封神天榜》《封神演义》,有《美人图》《下昆仑》《龙凤剑》《七箭书》《翻天印》《金鸡岭》《五岳图》七个整本,是昆曲的传统曲目,亦是明代著名的小说故事。描写的是商朝的亡国之君商纣王不务朝政,沉迷酒色,在女娲庙中相戏神像惹怒女娲,女娲派三妖蛊惑纣王。文臣比干上谏,商纣王拒谏饰非,处死比干。后姜子牙奉姬发之命伐纣,女娲助子牙斩三妖,姬发遂得天下,定朝号为周。封神演义题材用在别子彩画中,显示了人物构图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表现了民众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别子彩画题材二:俞伯牙摔琴。又名《马鞍山》,含“访琴”与“摔琴”二折,讲述周代子期伯牙的故事。豫剧、宛梆、越调、河南曲剧、河南坠子均有此曲目,川剧有《五辨琴》、同州梆子有《伯牙奉琴》,京剧、汉剧、滇剧、河北梆子均有《马鞍山》,秦腔有《伯牙摔琴》,山东梆子有《摔琴》。伯牙绝弦,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典故。讲述的是钟子期在赴任途中丢失了官印,便到马鞍山隐居,成为了一名樵夫。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周行至马鞍山,突遇狂风暴雨,浪高水急舟不能行,遂在舟中抚琴。碰巧被隐居马鞍山的钟子期听到,闻声发笑。俞伯牙邀入舟中与之对谈音律,二人惺惺相惜并引以为知音。次年,俞伯牙再度来到马鞍山,想请钟子期出山从政,但却听闻到钟子期已病故的噩耗。失去知音后悲痛不已的俞伯牙携带古琴到钟子期墓前,摔琴以报知音。俞伯牙摔琴绝弦的题材运用在别子彩画中,通过情节的传奇性和戏剧性的勾勒,酬答旧友的知音之谊,寄托永怀之意。

别子彩画题材三:刘海戏金蝉。彩画位于云南昆明盐隆祠。盐隆祠为清代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修建,作为盐商同业公会的会址。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故拓东路在历史上曾称为“盐行街”。盐隆祠的中轴线上建有大殿、前殿、戏台。其大殿占地360㎡,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顶覆黄绿琉璃瓦,正脊中置宝顶,翼角飞椽起翘,外檐飞金走彩,绘有许多幅栩栩如生的彩画。这些彩画保留了清代云南地方的彩绘风格,画面精湛,工艺档次较高,尤显富丽堂皇。前殿的建筑风格与大殿一致,石栏上保留了14块浮雕,运刀古朴,画面精湛,图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极其富有教化意义,弥足珍贵,例如:怀橘问亲、管鲍非金、书屏教子、问天穷际等。古戏台具有江浙戏台之韵味,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戏台梁柱各有两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的楹联:“熬盐煮海胶州湾何不用京滇戏剧讴歌古史;移卤燃煤楚郡境更宜以昆玉花灯咏赞新猷”。“满台角色巧安排离合悲欢皆在劝人为善;一院笙歌细辨别正邪清浊方知处世立身”。盐隆祠古戏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戏台上的木雕极为精湛细腻,在昆明的古戏台中并不多见。

刘海戏金蝉的彩画位于盐隆祠的大殿外檐梁上,属于云南地方彩画。彩画画面中刘海与金蝉均为木雕贴金。刘海戏金蝉的题材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戏曲中亦有此曲目,分为《刘海砍樵》和《反追》两部。中国地方戏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均有《刘海戏金蝉》的曲目。该题材讲述的是常德城中丝瓜井里有一只金蝉,常口吐白光直冲云霄。刘海居于井旁,家境一贫如洗,但他勤劳质朴,且非常孝顺母亲。刘海从妻子胡秀英处得到一粒丹药,刘海将之作饵垂钓于井中。金蝉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在民间刘海被视为福神、财神,金蝉寓意为富足,是别子彩画中表现力很强的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将之结合到彩画中,既有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戏剧艺术的功能,陶冶了观赏者的情操;同时又丰富了云南地方彩画艺术的题材。云南别子彩画中的《封神演义》《俞伯牙摔琴》《刘海戏金蝉》等代表性题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戏剧艺术,不仅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民间实践,更是一份值得珍视和保护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宁霄.曹振伟.钟粹宫外檐彩画中的戏画[J].紫禁城.2013,(11):93-95.

[2]王新生.试论晋祠水镜台建筑形制和装饰特色[J].中国文化遗产.2019,(1):102-105.

[3]叶艳莉.温岭桂岙天后宫的彩画和灰塑[J].文化交流.2014,(6):63-65.

[4]陈晓燕.永嘉殿庙、戏台上的彩绘[J].东方博物.2010,(4):110-116.

[5]王少华,吴新雷,蔡鸿沅.江苏金坛县城太平天国建筑彩绘戏文画[J].1979,(7):59-62.

第3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音乐创作;传统戏剧;文化元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时,会发现戏剧长期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戏剧种类,找到最原始的依据,应挖掘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碰撞交流之下,中国戏剧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以及所展现的独特内涵。然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文化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来文化冲击下,当前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甚至可以说逐渐跌入到了谷底。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戏剧文化,将流行音乐与戏剧相融合,既展现出了消费群体的独特喜好,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扬与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进一步彰显了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美感。

一、音乐创作中传统戏剧文化元素融入的重要性

流行音乐之所以会被大众所喜爱,是因为人们能够感受到流行音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流行音乐,其所传达的主题包括爱情、梦想等内容,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与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切合,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音乐所表达出的内容本身与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或者是并不与社会相融,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这也是当前戏剧难以成为大众所喜爱的内容的主要原因。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各有不同,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虽然各种戏剧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其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地区的人很难理解该地区的戏剧元素对经济、历史和个人发展有哪些不同的影响。为此,将戏剧与流行音乐相融合能够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体验,让人们准确地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二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样不仅展现了流行音乐中的美感,也让戏剧文化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在现代流行音乐的整体处理上,可以发现其与传统戏剧在结构、板式等艺术表现方式上的融合,体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当前很多音乐创作者在进行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凸显戏剧情节的变化冲突时,通过节奏的快慢进行处理,这沿用了传统戏剧板式变化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在歌曲创作中随处可见,对于歌曲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流行音乐在创作时都借鉴了戏剧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对戏剧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提高了传统戏剧文化在当代音乐中的整体应用效果。

二、音乐创作中传统戏剧文化元素融入的方式

(一)多种剧种的融入近几年,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流行音乐不断地与戏剧相融合,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京剧在流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外,很多其他的戏剧类型也逐步与流行音乐相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喜爱包含了戏剧元素的歌曲,如《在梅边》《三国恋》《赤壁》等,都融入了一系列的戏剧元素,能够让人们在听流行音乐的时候感受到戏剧所蕴含的独特美感。再比如歌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运用了越剧元素,将越剧与流行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越剧方言与普通话两种不同的唱法,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促使完全不了解越剧的人在听到这一歌曲时,也想要去学习越剧、听越剧,从而促进了越剧的发展。再比如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将流行音乐与豫剧融合在一起。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我国不同的传统戏剧,不仅仅局限于京剧的应用,还将更多不同的风格融入曲中。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逐步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不同种类的传统戏剧,促使其与当前的流行音乐融合得更好,应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近几年,很多古风歌曲中都加入了一些戏剧的内容,这证明了戏剧能够与流行音乐巧妙完美地融合,从而让人们感受到戏剧文化不是“曲高和寡”的,其能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创作者用不同的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经典场景与唱段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新贵妃醉酒》《清明上河图》等一系列歌曲,都是从戏剧中提取出来的灵感,并且将戏剧与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再比如,将一些古诗词改编成为流行音乐,比如《长恨歌》《水调歌头》等不同的歌曲,人们会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整首歌曲更加生动形象,也展现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利用rap这种全新的方式与戏剧相融合当前国内音乐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流行音乐,因而促使流行音乐在创作中也融入了很多全新的技术。比如说,近几年十分流行rap,在很多歌曲中都会融入一些rap,利用rap的手段来唱传统歌曲,或者是与戏剧相融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有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周杰伦的演唱风格,周杰伦的歌曲不仅仅有非常多样的曲风,还较多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提高传播的广度,比如说周杰伦、林俊杰之类的歌手,他们对于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他们的演唱能够让更多年轻人更主动地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在周杰伦的很多歌曲中都包含了经典的戏剧内容,比如说早期的作品《我的地盘》,其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是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让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戏剧,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这种作品。将戏剧与流行音乐相融合,更加注重的是戏剧本身的腔调、发音以及表演时的面部表情等,这些都是中国戏剧文化在流行音乐表现过程中的主要侧重点。歌曲与戏剧文化相融合,歌曲的演唱方式以戏腔为主,这是一种别有韵味的元素,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种类的戏剧在演唱时的区别。在演唱过程中,选择第一人称形象能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情、思想,借助这些戏剧元素调整歌曲的节奏、旋律、节拍等,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与众不同。有很多备受青睐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因为音乐家本身就有非常扎实的戏剧演唱功底,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面对繁琐的剧情与人物关系时,他们利用特殊的唱腔,把音乐的戏剧性发挥到极致,这些演唱技术和演唱手段根植于民族音乐中,使得歌曲的演唱质量以及演唱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演唱者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决定了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否借鉴更多的演唱模式,从而丰富表达效果。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歌唱家都已经将流行音乐与戏剧进行融合,既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将自身独有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能发现,将rap与戏剧演唱相融合,是当前流行音乐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为现代音乐探索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与创作内涵。

(三)融入一定的戏剧元素当下有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发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不同元素也使得歌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让很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元素。比如说王力宏的《在梅边》就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不仅仅展现了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了解到了一些古典名著。再比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以京剧的著名桥段“贵妃醉酒”为蓝图来展现的,这种演唱方式,使得整体的演唱效果极佳,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感。再比如HITA的《赤伶》一曲,同样也运用了一定的京剧元素,同时借鉴了戏剧《桃花扇》,整首歌的背景是国破家亡,通过故事中的情绪传达,给听众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凄凉之感。再比如,《情愿》《粉墨登场》等歌曲,都是将京剧与摇滚乐相融合,使得整体的创作水平、创作质量得到了提升,也给更多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一种全新的创作灵感、创作方向。简要分析《新贵妃醉酒》能发现其不仅仅是副歌部分利用了花旦的扮相、京剧的选段,整个作品都展现出古香古色。由此可见,戏剧文化对于现代流行音乐来讲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藏,能够在合理的运用之下,体现出风格的独特与唱腔的魅力,从而丰富流行音乐的内涵,使整体表现效果更好,让人们了解到传统戏剧所蕴含的独特美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识逐渐增强,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创作也成为了目前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为现代音乐创作增添了很多的生机与活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创作者自身的创作灵感以及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戏剧能给予更多创作者独一无二的灵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传递出创作者自身的想法以及感受,从而提高创作的整体效果,满足当下创作需求,促使创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但是作为演唱者,要把握好改编的方向、内涵以及模仿的尺度,不能够一味地对戏剧进行模仿,应明白在流行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戏剧文化,其最终的目的是对中国音乐进行创新,并挖掘文化的内涵,找到创新的体现方式,从而展现出中国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杨一伦,崔文.试论影视配乐中戏剧性音乐的创作模式[J].黄河之声,2019,(15):140-141.

第4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色;中职语文课堂模式;构建要点

中职语文课程以及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语文课程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职教师通过引导中职生深入思索传统文化内涵,应当可以达到促进中职生了解传统文化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培养中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因此在构建语文课堂的新模式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的价值与作用,增强中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体会,从而让中职语文课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

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的必要性

1.激发中职生的崇高人文情感。良好人文情感的养成必须依靠语文课堂来提供支撑,因此中职教师应当善于调动中职生的语文课程探索热情,运用语文课文作为媒介来激发良好的人文情感,营造充满人文情感的语文课气氛。在中职语文大纲中,很多课文内容都蕴含了崇高的人文情感因素,中职教师对于此类课文应当进行详细的剖析与讲解,引导中职生深入体会崇高人文情感,激发中职生的内心情感并且达到升华人文情感境界的效果。例如对于诗歌以及文言文在进行讲解时,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文内容将会震撼中职生的心灵,培养中职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崇高人文情感。

2.优化中职语文课的课堂气氛。中职语文授课的实效性决定于语文课堂氛围,因而体现了营造良好语文课气氛的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的中职语文课之所以无法达到吸引中职生的效果,根源在于语文课缺少趣味性的探索气氛,中职生无法在语文课上接触并且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以上的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应当成为联系中职生以及语文教师的重要情感沟通纽带,营造融洽的中职课堂氛围。因此,优化语文课氛围的目标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全面融入措施,确保中职生将语文课堂作为接触传统文化的必要平台,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3.调动中职生的语文知识探索兴趣。中职生在自主思索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对于语文大纲内容将会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程度,并且有助中职生丰富自身的人文情感体验。在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实施环节的基础上,中职生将会感觉到传统文化与自身生活并不十分遥远,进而做到主动思考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中职生的整体人文素质。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中职语文课堂将会充满魅力,中职生对于语文课程内容也能够做到自主进行探索。

二.中职语文课堂模式现存的缺陷首先是中职生欠缺深入探索

传统文化的热情。目前对于多数的中职生来讲,学习语文课程的唯一意义就在于通过语文科目的测试。因此,中职生在语文课上往往仅限于了解语文大纲内容,对于语文课堂的其他内容欠缺了解兴趣。由于受到中职师生的上述认识影响,那么将会造成中职语文课无法达到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因素的效果。中职生由于欠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中职生停滞在语文知识的表层理解上,不利于中职生达到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求。其次是语文授课过程与传统文化呈现分离的状态。语文授课过程如果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因素的全面融入,那么语文课将会充满浓厚的人文氛围与气息,中职生因此也会受到强烈的内心情感感染。但是在目前看来,传统文化因素很少被融入中职语文的科目教学,中职生探索语文知识的重要实践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语文授课过程由于欠缺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入,进而导致中职语文课的整体氛围比较僵硬,师生对于语文大纲以外的内容没有进行必要的延伸思考。再次是语文课堂充满压抑与枯燥的气氛。语文授课过程应当充满探索的乐趣,吸引中职生全面参与中职语文课堂。然而从现状来看,中职语文课的整体课堂气氛仍然比较压抑,导致中职生对于语文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在课余时间里,中职生无法做到主动思索并且主动查找语文课外知识,对于语文课前预习的环节也习惯于敷衍完成。语文教师没有做到充分鼓励中职生思索传统文化的内涵,造成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缺失,无法体现语文科目教学在培育中职生人文素养层面上的价值与作用。

三.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要点

中职语文课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带领中职生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从而让中职生认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近些年来,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科目教学的举措已经被很多中职学校重视,中职师生也在逐步认识到语文授课过程结合传统文化因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目前关于改进与优化中职语文课的授课模式应当体现为如下要点:

1.分组探讨语文课文内容。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让中职生感受语文经典魅力,上述思路必须被融入中职课堂的整个授课过程。中职语文大纲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主要包含涉及传统文化的语文课文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要求全班的中职学生分组探索语文经典课文的主旨内容,引导学习组的同学们对于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增强中职生深入探索语文经典课文的热情。中职生经过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实践环节,对于语文经典课文就可以形成较深的课堂学习印象,有助于中职生全面把握语文经典课文的主旨与内涵。对于语文经典课文内容而言,语文教师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组辩论竞赛,激发学习组内的学生参与辩论热情。在辩论赛的热烈氛围下,各组的中职生对于经典文化内涵就可以做到深入思考,提出新颖的课文分析视角。各组的中职生经过热烈辩论后,语文教师应当为同学们总结课文主旨与学习要点,激发中职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例如针对《归田园居》的古诗词内容在进行学习与探索时,教师可以为学习组的同学们布置如下的课堂辩论问题:“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田园生活场景?”“通过描述田园美好生活场景,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中职生通过思索以上的课堂讨论问题并且展开语文课堂辩论,对于经典课文内容将会达到深入理解的目标,有助于中职生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视野,并且达到了激发中职生深入思索传统文化内涵兴趣的效果。

2.营造丰富的语文课堂场景。中职语文课不能缺少生动场景来提供支撑,中职教师可以选择运用各种新媒体的途径来营造语文课的生动场景,达到吸引中职生的良好语文课效果。在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营造生动情境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中职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来呈现相关的语文学习背景,加深中职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场景在鼓励中职生自主思考方面的重要促进意义。中职生具有较强的直观思维特征,因此多数中职生对于抽象与晦涩的传统文化内涵无法做到直观了解。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引导中职生通过观看直观的语文课堂场景来了解语文经典内容,转变中职生对于语文经典内容的枯燥印象。对于语文课的直观课堂场景在进行全面营造的实施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有必要运用云平台、微课及其他的信息化软件予以实现。例如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古诗词内容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场景以及视频内容,营造生动的语文课文学习气氛。中职生在融入语文课直观场景氛围的前提下,内心将会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感染,加深了中职生对于语文课场景的感受与体会,并且帮助中职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浓厚人文情感。中职生对于相关的影视背景短片在进行观看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课文背景内容,营造贴近生活场景的中职语文课良好气氛。

3.鼓励中职生主动提出语文课堂疑问。中职生如果仅仅被动掌握语文课堂知识,那么无法达到中职语文课应有的人文素养提升效果。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耐心帮助中职生转变语文课堂印象,鼓励中职生对于语文课堂疑问予以大胆提出,进而达到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与探索语文传统文化内涵的目标。中职生在大胆提出语文课堂质疑的前提下,对于语文课堂知识就可以形成更为全面的体会与了解,避免中职生停滞于浅层的语文课文内容理解水平。例如对于《劝学》的经典语文课文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鼓励中职生提出与课文有关的质疑,并且耐心帮助中职生分析课文蕴含的作者主张与见解。中职生经过深入的语文课文思考,不仅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词句内容的目标,同时还能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主张建议,全面加深了中职生的课堂学习印象。并且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应当鼓励中职生开展延伸学习,自主收集相关的经典文化资料,不断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经过分析可以判断出,中职语文课的全面构建过程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入。目前在构建中职语文课堂时,对于语文写作课堂、语文阅读课堂以及其他课堂实施环节都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内涵,突显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并且,作为中职教师对于中职生应当给予必要的语文课堂引导,鼓励中职生自主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培养中职生的崇高人文情感。

参考文献

[1]石英.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探究[J].学周刊,2019(20):20-21.

[2]沈影红.携手经典,弘扬文化———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09):129-130.

第5篇:戏剧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漓江流域;传统民居;视觉图形;设计转化

一、引言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的传统图形具有装饰、美观的特征,反映出了漓江流域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哲学思想、人文内涵和民俗民风等。将传统民居文化进行视觉转化,并通过现代艺术媒介进行宣传,在为现代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灵感以及更丰富的设计内涵,形成更具特色的设计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

二、漓江流域传统民居图形概述

(一)门、窗

自古以来,中国的古典建筑都十分注重门的装饰艺术。门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多样的种类、精细的雕刻无一都不表达出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艺术以及时代、历史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门簪是大门上槛的突出部分,其样式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装饰图案多为八卦纹,并雕刻有“乾坤”二字,还有的门簪雕刻成莲花、狮子和鹿,工艺十分精湛,而每一个雕刻的纹样又有其特殊的含义,例如,莲花寄托了当时的一些文人情怀,有百子,多子多福之意。门匾是门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祀、居住建筑的门匾通常用来表达姓氏,代表建筑主人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与社会交流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窗是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部位,常见的窗形有几何形、文字形和花叶纹等,也有简单的圆形、葫芦形等,而窗格纹样多为中国传统的动植物纹样,如,梅、兰、竹、菊、牡丹等表现主人气节、风尚的植物纹样;又如,鸟、鱼、鹿、龙凤、蝙蝠、蜜蜂等,代表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动物纹样;有展现中国传统美德人物故事主题的纹样,这些纹样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使得装饰形象活泼、生动传神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梁架、柱础、雀替

梁架在建筑中有承重的作用,与雀替斗拱组成了建筑结构装饰的艺术。其装饰纹样有禽鸟花卉纹、龙草人物纹、如意纹、团花纹等。建筑物所用木柱下垫的石墩叫作“柱础”。柱础的主要作用是承载与传递上部的负荷,并防止地面潮湿对木柱的侵蚀。由于漓江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柱础的造型也十分多样,有圆鼓形、方形、瓜形、竹子形、四边形、六边形等。雀替则多运用在祠堂、戏台的建造中,起着纯粹的装饰作用,其雕刻多反映出当时社会整体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观,有镂空图案、传统的几何纹、花草植物纹,也有形态逼真的动物纹,是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架、柱础、雀替上精巧细致的装饰图案,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和睦、长寿等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视觉图形转化的情感导向

在当今读图时代的背景下,视觉图形语言更是一种最有效的、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而情感与信息常常密不可分,视觉图形语言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设计师情感的一种表达。将传统民居文化转化为视觉图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要求,更是设计师对设计作品情感的灵感来源。每个视觉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情感功能,其情感表达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视觉图形自身所传达的艺术情感;第二,视觉图形所描绘的事物所传递出的情感内容。不同的视觉语言承载了不同的情感魅力,这也正是视觉图形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将漓江流域古居民文化进行视觉图形转化,不仅能够唤起当地居民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和受众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还能许多设计作品提供有力的情感导向。

四、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视觉图形转化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民居文化的没落

漓江流域及其附近,保存着许许多多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及社会价值,然而,由于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直接危及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探寻传统民居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使其原有艺术特质得以保留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已属当务之急。因此,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视觉图形转化势在必行。

(二)传统民居文化视觉图形转化的意义

目前,传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也成了当今设计的流行趋势之一。在设计作品中,将独具特色的传统纹样融入其中,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上千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是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充分的挖掘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图形符号和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将其转化成视觉图形,进行系统的编排设计,彰显出优秀传统民居文化艺术创作的潜力。就目前传统文化在设计当中大好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居民文化视觉图形系统的提取与转化进行表现的研究与实践尚还空缺。这就给设计师新的设计灵感留下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为设计方向创造出了许多的可能性。因此,将其运用到视觉作品的创作中,不仅增加了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了作品的档次,还让传统民居文化以一种更为新颖的方式推广出去。二者的结合是现代与传统文明融通的体现,更是促进民族文化融通、增强了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五、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视觉图形转化的途径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当中的许多纹饰图案,例如,莲花、狮子和鹿等纹样有其独特的装饰性并且蕴含着许多美好的寓意,但是这些图形并未经过系统的转化,只有将其进行视觉图形的转化,并与现代艺术媒介相结合,并通过与这些艺术媒介的结合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才能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一)现代绘画

现代绘画艺术崛起于20世纪初,在脱离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与空间概念束缚后,把画面重点放到了平面化、单纯化的表达上,并通过线条、造型、色彩以及材料等,共同描绘着艺术形象,是创造者个性和情感的反映,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造型没有固定化的格式,有极强的随意性与创造性特点,无论是图案造型的方式与手法,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这就对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源自真实、源自生活的情感内容,都是当前现代绘画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内容。在现代绘画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民居文化中,寻找到合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对传统民居文化中的传统纹样造型进行结构重组,从中提取有民族气息和价值内涵的元素,并且将其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形成反映现代气息和大众生活文化特点的现代绘画艺术,使得整个绘画艺术作品充满灵动气息,更深层次地展现作品应有的美学意义。

(二)影像视觉

影像视觉与其他艺术媒介的区别在于他的客观真实性,在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客观记录、艺术表达、影像叙事、网络传播以及与创意产业协作等形式在现代社会的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传统民居文化通过现代影像技术进行创意改造,可以使宣传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例如,现在大火的《国家宝藏》,就是通过视觉影像这一直观的形式,将国家文物以一种年轻化的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充分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特性,并顺应当代人的收看模式,形成了传播热点,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通过影像视觉这一形式,并充分结合互联网的宣传优势,将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通过各个网络平台推广出去,使传统民居文化再次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当中,激发大众血液里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同时,将漓江流域的地域特色宣传出去,带动漓江流域的旅游业发展。

(三)动漫表现

动漫表现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灵动多变的艺术媒介。从宣传的角度来看,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动漫表现具有较强的艺术、娱乐和审美功能,可以使静态资料动态化,3D动画技术的逼真性可以使传统民居文化焕发出令人震撼的活力,在宣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动画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意又来源于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独特的动画创意,才能拓展创作空间,丰富创作风格,提高动漫艺术作品的灵性。例如,《大闹天宫》《大圣归来》《哪吒》等,均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造型设计中也应用了相当多的传统元素,这些成功的动漫作品都足以说明传统文化在动漫设计举足轻重的影响,传统文化也通过这一艺术媒介被世界认识。将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融入动画影视作品中,不仅能进一步的提高大众对传统民居文化的接受程度,彰显和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品牌,还能将漓江流域的民居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四)商业插画

商业插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商业性,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进行信息的传达,是一种兴起时间不长发展却最迅速的艺术媒介之一。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以及其他吉祥图案等,在含义上注重迎合人们主观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将这些图形在当代插画中贴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憧憬,达到更好的商业宣传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中提取的纹样图案的运用,进行插画主题创作,可以增强传统民居文化的趣味性,使其充满朝气与活力;也通过商业插画的形式为其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为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创造新的艺术市场,也为商业插画增创作添加新题材,推动当代商业插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