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药剂学发展史精选(九篇)

药剂学发展史

第1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医术精湛

史老声名远播的缘由在于他是一位良医。他的精湛医术久久为人称道。

某医院院长经常头昏无力,动则呕吐,有时更会晕倒在地。一位堂堂汉子,身体消瘦得只剩40多公斤。虽经治疗半年多而毫无效果,于是延请史老诊治。史老诊治为脾肾阳虚,痰湿内阻。投之以中药,竟然3剂见效,7剂大效,服药不到3个月体重即恢复正常,达60多公斤,并回到了原工作岗位。

某公司书记腹大如鼓、青筋怒张、食少便溏、枯瘦如柴,诊为肝硬化。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而不见效果。这位书记是年40岁,家属子女哭作一团。史老接诊,认为是劳伤心血、血虚肝郁、肝郁困脾之候。经中药汤剂治疗1月,症状大减,继以汤剂加膏剂治疗3个月,康复如初。且一直未再复发。该书记至今仍常到史老那里感谢救命之恩。

某法院院长患剧烈腹痛,反复发作已两年多时间,因住院治疗无效而欲剖腹探查。改服史老中药,1剂便解痛,3剂而停止发作。

某医生患肾炎,久治不愈,痛苦不堪。经史老治疗半年而康复,其妻激动得向史老磕头谢恩。

某幼儿每日上吐下泄20~30次,虽住院抢救而症状不减。史老先以黄连、竹茹、红参浓煎喂患儿,吐了再喂,接着又在药液中加进姜汁等物。仅半天,吐渐止而泻渐少。然后以汤药调治1月,病儿完好如初。病儿父母每每赞曰:“史老真神医也。”

某3岁儿,虽体胖肤白,然不能站立,语言不清,时时吐舌摆头。神经科医生诊之为大脑发育不全。后经史老调治两年,患儿能行走。能唱歌,能数数,也极少有吐舌摇头之状了,与治疗前几乎判若两人。四川省委领导为此特地给史老题词“妙手”予以赞扬。

研制新药

史老先生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博览医籍,又承名医李闳君传授技艺,加之自己对医理能融合贯通,用方又善于推陈出新,故而医术日精。30年代就因治愈2例病后失明的患儿而在山城初露头角了。40年代,他研制的“硇砂精眼药”曾畅销于西南各省。在50年代,史老开展了大蒜口罩、大蒜口服液治疗百日咳,茵陈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马齿苋治疗急性菌痢等10多项研究工作。史老考虑到传统中药的服用者诸多不便,因而同时又进行药物剂改的研究。他是国内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先驱者之一,曾先后改进中药剂型20余种。在史老的苦心研究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有较好疗效的降压养血冲剂及健脾止泻灵已由药厂批量生产,深受病人欢迎。

为表彰史老在研制新药和剂型改革方面的成就,中央卫生部在1958年就向史老颁发过“技术先锋”奖。此外,史老还先后多次获得部、省、市的科技成果奖。

勤于笔耕

史老不仅勤研医术,而且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传授于人。1991年,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教委将史老列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被委带高级中医两名。他撰写过50多篇论文,还常应邀去各处讲学和会诊。更能忙里偷闲,积极向广大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多年来,他向报纸、杂志、电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编写出版了《中医难证奇验》(1991年9月,被卫生郝列为去香港书展书目之一)、《中医优生长寿法》、《气功与健康》、《五运吐纳功》、 《水、茶、酒与健康》等科普书籍,为医学科普事业,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能够经常关心后辈的成长,能够经常参加医学科普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佳作丰宝库,妙手济世人”。重庆市委领导为史老的“62周年成就展览”的题词,对史老作了高度评价。应该说,这10个字也的确概括了史老的毕生成绩。

第2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碘造影剂;过敏反应;治疗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43-02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影像检查已逐步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碘造影剂在提高影像清晰度及准确度上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注射碘造影剂的同时,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会让临床医务工作者很困扰。常用的水溶性碘造影剂包括:离子型(泛影葡胺)、非离子型(碘海醇、碘普罗胺)以及非离子型二聚体(碘曲仑)。碘造影剂造成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分为3种。轻度: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咳嗽,鼻塞等;中度:心动过缓或过速,血压升高,轻度血压降低,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重度:致命性心律失常,休克,喉头水肿,惊厥,抽搐,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等。

研究发现,引起碘造影剂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包括:有碘造影剂使用过敏史;对其他药物或者食物有过敏史;既往有哮喘病史以及正在应用某些药物(β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等。

碘造影剂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1],一些研究认为该反应为IgE抗体介导的I型速发反应,另一些研究提示速发型过敏反应可能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有关。因此,碘造影剂造成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原因可能有:高渗透压以及造影剂的化学结构对细胞膜的损伤;淋巴细胞、补体系统的激活;由IgE抗体介导的机体反应。

笔者认为,预防速发型过敏反应与治疗同样重要。许多医院对使用的造影剂给患者进行皮试,以此来预测过敏反应是否发生,但部分研究表明[2],皮试和非皮试患者以及皮试阳性和皮试阴性患者间严重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我国部分研究提示[3],皮试可以排除一些过敏体质的人群,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对碘造影剂进行选择,以低渗性碘造影剂代替高渗性碘造影剂,因为低渗性碘造影剂在显著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还不会影响检查的结果。研究发现[4]使用碘造影剂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组胺药物,可以减少或者减轻过敏反应。应用前驱药物的适应症包括:既往有碘造影剂使用过敏史,对其他药物或者食物有过敏史,既往有哮喘病史。应用前驱药物的方法是在应用造影剂前13h、7h以及1h口服泼尼松50mg,并在造影剂前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苯海拉明50mg。如果不能口服药物,可以静脉给予200mg氢化可的松。但对于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全身真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在应用碘过敏剂前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对于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摄入。当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0min,如果症状好转或者无明显加剧,可以无需治疗。当患者发生中度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的治疗,防止向重度反应的方向发展。严重的皮肤反应可以给予H1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支气管痉挛时可给与β2受体兴奋剂如沙丁胺醇,如发生喉头水肿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同时肌内或者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可气管插管。当患者发生重度不良反应时,应就地抢救。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即刻给予心肺复苏;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则立即建立双路静脉通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并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如发生癫痫,可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肌肉注射或者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点[5]。

总结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的使用碘造影剂的7942例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15%。与Wang等[6]报道的非离子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0.6%),我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该报道。我院使用的是新型的非离子型低渗性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再加上完善的抢救流程以及齐全的抢救药物和仪器,使我们在处理造影剂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熟练的完成抢救。总之,不管是放射科医生或者是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造影剂对比检查时,应时刻警惕患者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参考文献:

[1] 周细平, 李宏. 碘造影剂所致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1): 21~26

[2] Yamaguchi K, Katayama H, Takashima T, et al. Prediction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to ionic and nonionic contrast media. Radioloy, 1991, 178(2): 363~367.

[3] 李晓会, 靳囡,白芝兰, 等.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试验的应用体会.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2): 294

[4] Liccardi C, Lobefaio G, Di F lorio E, et aL.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sthmatic, anaphylactic and anaphylactiod reactions du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esthetics and/or contrast msdia.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08, 18(1): 1~11

第3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医学的任务是防病治病,挽救病人生命。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急危重症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资料显示门诊占30%,住院占40%,因此切断危、急、重三个环节对挽救病人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把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作为衡量医院水平的标志。所谓急危重症,一般是指发病急骤、病势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转重转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切断危、急、重这三个环节,针对导致病人直接死亡原因,如休克、循环骤停、心衰、呼衰、肾衰、肝衰、心律失常、脑水肿,脑疝、DIC等,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急诊医学是在原复苏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多学科、多技能、跨专业,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主的新兴学科。急诊医学应当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和急诊医疗管理学。无论怎么分类,其本质是研究治疗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后康复三个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急危重症急救医疗体系。急诊医学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急救药物不断出现,急救手段不断更新,急救仪器不断换代,从80年代起,急诊医学不仅成为独立体系,并且日益完善,发挥巨大作用。它包括急救中心、空中救护、灾害防治、交通肇事、TQC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绿色通道等,以及为之服务的CPR、CPCR及ICU、CCU等生命监护系统,形成了院内外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康复等。急诊医学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医治疗急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及其他种种原因,中医治疗急症不是有所发展而是逐渐萎缩,中医治疗急症的阵地越来越小。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医面临巨大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病人所需要的不只是西医或中医,而是减轻痛苦、挽救生命。中医能不能承担急诊医疗任务,要不要开展急诊工作,怎样开展中医急诊工作,都是新形势下给中医提出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2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

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亟待继承和发扬,现代中医研究的最新成果亟待推广和应用。在西方医学尚未输入中国之前,中医在治疗急症、重症上有着一套完整的治疗措施,曾经在世界医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近30年来,一些中医有志之士为中医急症事业的发展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病人、社会都要求中医必须能看急诊,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同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所谓中医不能治疗急症、重症,无异是作茧自缚,中医必须以竞争地观点来要求自己,正确认识飞速发展地现代医学,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疗效中求发展。因此,1983年11月,原卫生部中医司在重庆召开急诊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中医急症工作的几点意见,决定成立七大急症协作组,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一定要把失去的急诊阵地夺回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把中医急症工作提高到学科水平的高度,并把有无急症病房及中医急诊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作为能否进入三级甲等医院的重要条件。1985年在上海急症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七大急症协作组。每组由8-10个省级中医院组成,有目标地进行协同攻关,实验与临床相结合,并派选责任心强的学科带头人为组长。分别有高热南方组黄星垣、杜树明,北方组董建华、杜怀棠;中风组王永炎、张学文;心痛组沈绍功;胃痛组李乾构;血证组邱和明、杨明君;厥脱组王左;剂改组冯菊农。1987年在长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医急诊学术及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困难、下定了决心、为中医急症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此次会议是中医急症工作的里程碑,为现代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的作为信息交流的《中医急症通讯》开始发行,后改为《中国中医急症》,现为核心期刊杂志,对于中医急症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的10多期全国中医急症学习班,为中医急症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92年在广州又召开了中医急症工作第二次会议,会议总结了协作组成立以来的工作,介绍了开展中医急症工作的经验,表彰了先进,讨论了高热、厥脱等诊疗规范。会议明确提出面对危重病人,中医药还缺少高效、速效药物,在临床急诊工作中单纯应用中药还有着相当难度,对中医院急症工作的要求应本着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并决定在全国成立中医急症治疗中心及建设标准化急诊科,要求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急诊科的西医水平及设备一定要赶上同级西医院。会议还决定成立多脏衰协作组,由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王今达教授为组长。至此,中医急症医学已基本形成。1996年成都急诊会议总结了八五期间的急诊工作,修改了中医急症诊疗规范。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成立了呼吸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为晁恩祥与罗侃;痛证协作组组长程绍寰、孙怡。这样,十大急症协作组包括多个省市级医院,连同二级网络有500多个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队伍已经成形并正常运转。同时,医政司组织全国知名的中医急症专家及中药、药理、工艺质量控制专家评选出适用于急诊应用的必备中成药,强调时效、量效、证效,为临床提供了高效、速效药物,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与高效、速效药物,受到了急诊及各科医生的欢迎。在医学教育上,全国部分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中医急诊课。1989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中医急诊课,并编写了第一部《中医急症学》教材。199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中医急诊学》全国统编教材。《中医急诊学》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急症教材专著,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1998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二级学会)。至今,中医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已经形成,并稳步向前发展。

3中医急症工作现状

从急症协作组成立以来的30多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与在全国中医急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向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大急症协作组起到了龙头作用,强化了中医急诊意识,形成了以中医急症协作组、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为核心的全国急诊网络。各省、市、自治区、县、区级中医院均有急诊科,并参加当地的急诊医疗工作,有的中医院急诊科已被纳入全国急救中心120网络,如北京、广州等。研究开发新药物,运用新手段治疗急症成为热点。各协作组研究的成果正逐渐被推广和应用,特别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中医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中医药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受到了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好评及患者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但是目前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治疗手段上,高效速效的新剂型较少,因此各科研部门都把进行改革、研制新剂型作为攻关的首要目标。2007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成都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会议。会议明确指出中医急诊是中医学科水平的标志;23家中医急诊临床基地是在原急症协作组及急诊医疗中心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对中医学术发展有着战略意义。中医急诊基地的建设不是单纯急诊科建设,而是应当包括多学科、多病种建设。各单位领导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要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及研究室,发挥老专家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选择3~5个疗效可靠的优势病种,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让中医认可西医认可的手段和方法,并加以发扬、创新以提高急诊的水平。

4关于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产生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自然科学与时俱进的标志。

4.1对中药新剂型的认识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病势重,单纯用传统中药,有时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由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进而使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要做到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必须先作出正确的西医诊断,然后再同时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中药新剂型应包括滴丸、微丸、气雾剂、免煎颗粒及中药针剂。其中中药针剂在治疗急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曾组织中医、中药制剂专家两次评审急诊必备中成药,如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速效救心丸、瓜霜退热灵、丹参滴丸等57种急诊必备用药,都受到广大患者及中医急诊工作者的欢迎。如醒脑静注射液广泛用于各种脑病;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抗休克,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及心绞痛;鱼腥草注射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痰热清注射液用于治疗肺炎;血塞通、舒血宁、灯盏花、红花注射液等用于脑缺血及脑梗;清开灵注射液用于治疗高热疾病及脑病、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心肌病及心衰等。凡此种种说明中药针剂有肯定的疗效,可以说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现在这些针剂也已被西医接受和广泛应用。据统计,这些被广泛认可、应用的中药针剂约134种之多。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报道了因为应用一些中药针剂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有人甚至对中药针剂提出了质疑,有的还全盘否定,有的人善意地提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此我想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临床同道参考:①、中药针剂就是中药,又可称之为中成药针剂。它是在传统方药的基础之上经过精细的工艺过程,动物实验,严格的质量标准及临床验证。经药监局批准的中药新剂型,功能、主治、疗效是肯定的。②、关于中药针剂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有资料报道痰热清应用五年来从未报道不良反应,醒脑静、参麦注射液临床报道的不良反应也不多,这和西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相差甚远。③、中药针剂的毒副作用常常和个人的体质以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剂量、滴速以及西药针剂配伍不当有关。不是所有的清热解毒制剂都有杀菌作用,也不是所有的板蓝根制剂都有抗病毒功效。在用药之前,应该和病人说清楚,先从小剂量开始,按循证医学观察临床变化。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使用不同的剂量。对中药制剂所出现的毒副作用不用大惊小怪,按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处理。但是对于少数中药针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给与高度重视,应从制药的工艺过程,个体差异,药物剂量,配伍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4.2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中药注射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中药麻醉剂:如洋金花针剂,氢溴酸东莨菪碱针剂等。②抗菌消炎制剂:如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③抗休克制剂: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④治疗冠心病的制剂:如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酮Ⅱ钠注射液等。⑤解热镇痛制剂:如柴胡注射液、白屈菜注射液、苦喋子注射液等。⑥止血制剂:如三七注射液、仙鹤草注射液等。⑦抗肿瘤制剂:如鸦胆子注射液、蟾蜍注射液等。⑧补虚扶正作用的制剂:如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4.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就像西药针剂出现的过敏和副作用一样,由于临床上应用中药注射剂刚刚开始,也算是新生事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就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制剂工艺。出现不良反应虽是正常现象,但却人命关天,因此引起了临床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注。应当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引起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归纳起来大致和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体质因素: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过敏体质等,对于各种不同的中药注射剂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②研制注射液时操作不当,造成了污染,从而产生不良反应。③中药注射剂本身所致,由于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提纯、无菌工艺未达到安全标准。有的注射液甚至就没有准确的国家标准,而是各药厂自己制定的。④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西医诊断和辩证不够准确,所选用的注射液品种不当。总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当立即进行有效处置。

第4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帕金森; 治疗原则;常用药物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91-02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行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反射异常[1]。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相关。帕金森病治疗仍为对症治疗,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疾病严重程度、功能障碍等级、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面就19例帕金森患者的药物治疗简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9例病例均来自神经内科,男11例,女8例,年龄61---78岁。期中 ,14例患者主诉运动迟缓1--2年,右手震颤4--8个月,加重1--2个月。14例患者于数月前开始右手震颤,灵活性差,无法完成精细动作,逐渐出现左下肢活动欠灵活,并有便秘,未就诊;近1个个月前症状明显加重伴言语不清,偶有饮水呛咳、下颌部震颤,头晕、头昏沉感,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病来无发热,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抽搐发作,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小便正常,大便2~3天1次,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心脏病病史,否认精神疾病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体型,神志清,正常面容。接诊后,给予头MRI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另5例患主诉肢体震颤、行动迟缓8--l0余年,加重1个月。此5例患者于数年前,静止状态下出现左下肢轻微震颤,行动迟缓,症状缓慢进展,阴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后因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上下肢震颤而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开始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药量为l/3片,每日3次,逐渐增加至l/2片,每日3次口服,震颤及行动迟缓得到缓解。近l个月以来,左下肢及上肢的震颤加重。患者病来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无偏瘫及抽搐,饮食睡眠可,便秘,排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否认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精神疾病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吸烟饮酒史,无有毒物质接触史。

无食物及其他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1.2.1诊断明确患者的药物治疗 14例患者入院后帕金森病诊断明确,由于担心复方多巴胺制剂的副作用,部分患者对是否应用该药犹豫不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利弊分析,鼓励参加医学体疗。由于疾病已经轻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故选用下列药物进行症状性治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次0.125mg,每日3次,渐增至1.0mg,每日3次,常用剂量3~5mg/d。司来吉兰与维生素E联合用药。出院后长期口服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量为l50mg/d,分3次口服。

1.2.2轻度脑萎缩患者的药物治疗 5例帕金森加重患者患者入院后行头部MRI示轻度脑萎缩,余未见异常。帕金森病诊断确立,考虑到患者病史较长,应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的药量较大,近期已出现了症状波动,所以需调整治疗方案,将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改为长效控释片;同时应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改善症状,并应用神经保护药物。具体药物如下。停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改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50mg/200mg)1片,每日3次口服;吡贝地尔缓释片50mg,每日1次口服;司来吉兰片2.5mg,早、午各1次口服;麻仁软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入院后嘱患者增加饮水量和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入院第3日患者舞蹈样动作减少,震颤有所减轻,便秘有缓解;入院第7日将吡贝地尔缓释片加为50mg,每日2次口服,患者病情较平稳,停用麻仁软胶囊出院。

出院带药: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50mg/200mg)1片,每日2次口服,根据病情可酌情加至每日3次口服;吡贝地尔缓释片50mg,每日2次口服,嘱以后每周加50mg,逐渐达150mg/日,分3次口服;司来吉兰片2.5mg,早、午各1次口服,避免睡前口服。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9例患者经过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和减轻。减少了帕金森病的症状波动,稳定了治疗效果。

3结论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过直接刺激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类重要药物,分为Dl、D2、D3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缓释片是一种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对D2、D3受体起作用,单独应用或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对震颤改善也较好,还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2]。本14例早期帕金森病例起始剂量为50mg/d,逐渐增至150mg/d,分3次口服。该药副作用以恶心、呕吐为常见,本例中未出现,如有可同服多潘立酮以减轻副作用。普拉克索是另一新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作用于D3受体,口服吸收好,应用方法为每次0.125mg,每日3次,渐增至1.0mg,每日3次,常用剂量3~5mg/d。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在脂相介质中直接捕捉自由基而形成生育酚半醌自由基,中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在膜脂双层结构内传播扩散,维持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稳定性,防止分子氧和自由基通过非酶反应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有效地终止自由基致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是使细胞免受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体内最主要的生物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之一。

5例患者入院前一直使用多巴丝肼标准片,但对于帕金森病,左旋多巴制剂替代治疗几年后会出现疗效减退及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造成临床症状的起伏波动,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例患者在长期应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后出现了症状波动,处理方式包括增加服药次数或每次剂量,也可改用缓释剂型。该患者在入院后改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 口服,症状波动好转。司来吉兰属于选择性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可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及突触前受体,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在早期帕金森病治疗中,双盲临床试验显示,单用本药可延缓病情进展,并推迟复方多巴制剂使用时间,而且单用组患者工作能力下降较缓慢。与左旋多巴合用后增加并延长左旋多巴的效果,所以可减少左旋多巴的剂量。与左旋多巴合用时,本药能减少帕金森病的症状波动。

参考文献

第5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敷贴;中医适宜技术;黑膏药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91-03

敷贴与黑膏药从感性认识同是将药物作用于患者体表部位以治疗疾病,因此容易让人视为同一种治疗方法,两者容易被误判是一种剂型,因为涉及制剂方面的医政管理,医生不轻易涉足,一定程度限制了基层医院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 敷贴与黑膏药发展史

1.1 敷贴

敷贴最早起源于鲜药的应用。正式的专门医家形成以前,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接触中,对各种疾病是根据经验,利用身边的周围的植物等作为药物,随采随用,这些治疗各种疾病的草根、树皮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为鲜品[1]。从“神农尝百草”以来,鲜药用法大致分三类,其中常见捣烂外敷,其次是捣汁内服、外用及水煎服等。从民间到社会专门从事医疗的郎中,人们对药物需求量日益增多,面对某些急性病医生不能总是让患者自己去寻找天然鲜药作为治病的药物,为应对日常治病救人的需要,医生必备数种药物以满足临床,由于保鲜技术、霉变问题等当时技术不能解决,对常用药必须加工成干品以利于保存备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关于中药炮制的论述,即使绝大部分中药被加工成干品,但历代中医仍然保留鲜药应用于临床。马王堆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医著,其所载283方中,外用方就有70多首。中医外治方剂的起源,可上朔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发展于汉、晋、唐、宋、元、明诸中古时期;成熟于明清[2]。清温病学说形成与发展时期,又促进了鲜药的临床治疗,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初期为鲜药应用鼎盛时期。60年代以来,随着门诊量剧增,药材保鲜技术落后,除个别边远山区仍保留用鲜药外敷或口服的习惯外,各大中城市中鲜药品种均以干品代之。工业化进程中各地相继成立制药企业,在城市敷贴疗法治病逐渐被药厂生产的成品药取代。近40年来,国外在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即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方面进展迅速,从理论上、技术上、辅料上都取得很大进步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日显突出,中药药受到国内外医药界重视和青睐,特别是中医外治受到高度关注,传统敷贴疗法也悄然兴起。当今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膨胀,老龄化、工业化影响着人群疾病谱变化复杂,城市内开展鲜药敷贴势必品取代。

1.2 黑膏药

黑膏药又称“薄贴疗法”,在我国有1600年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最早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等记载最详细[3]。黑膏药是祖国医学传统剂型之一,它是我们的先辈在生产力相当落后、对化学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最早利用化学合成法发明的可直接粘贴于皮肤,并通过皮肤吸收以取得治病效果的药物制剂。黑膏药性坚韧,能适应较长时间或多次的贴用,目前黑膏药在治疗内外妇儿及骨伤等各科疾病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因其疗效确切,药物中毒的危险性小,且用法简便、价廉、携带与贮存方便,因而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制备工艺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渐渐地被使用方便的橡皮膏药、巴布剂等代替,现各地散在做为院内制剂生产,黑膏药在天津仅有一骨伤科医院作为院内制剂,用于创伤骨折及风湿痹痛等。

2 敷贴与黑膏药辨析

2.1 黑膏药属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4]

黑膏药由黄丹和植物油以固定的基质炼制而成,黄丹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高温下黄丹与油反应即产生铅皂(脂肪酸铅或称油酸铅),临床应用黑膏药时易从皮损处吸收进入体内。经证实,铅及铅的无机化合物经完整皮肤吸收的可能性较小,但在皮肤伤处,吸收的可能性则增大,特别是醋酸铅、油酸铅吸收的可能性更大。经皮肤损伤处进入体内的铅量与铅化物接触的疮面面积、贴敷时间长短有关,多数认为24h内局部铅吸收的量约在0.5% ~1%左右[5]。膏药分药物提取(熬枯去渣)、炼油、下丹等,其中药料与油的共热温度达200℃以上,炼油时要升温到300~320℃,其药效成分必然损失[6]。另外膏药在熬炼过程中温度达300℃以上,易于着火,同时产生大量浓烟及刺激性气体而污染空气。因此各地单位制备工艺也在改进,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黑膏药的发展。

2.2 敷贴

敷贴疗法是将药物敷在体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7]。敷贴即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将中药熬成膏状或研末后调和油、酒、醋、水等溶剂,贴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8]。

2.2.1 药材制备的温度 中药材素有“生者尤良”(个别药)的理论已被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城镇化的今天难以应用鲜药进行贴敷,均以加工干燥的中药进行治疗,因此药材研磨应常温或低温操作,使中药更接近原始状态。与黑膏药在高温下取材形成反差。

2.2.2 调和剂 取材天然的敷贴选用基质(调和剂)不固定。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猪脂、醋、酒、蜜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唐、宋、明、清还分别有用猪胆汁、胡桃研泥、葱涎等作为调和剂。《金鉴》中列举的敷贴法28种,涉及的调和剂20余种,根据局部寒热温凉的不同,酌情选用。例如:“如意金黄散” 使用时根据不同病症其调和剂分别有用茶汤同蜜、葱汤同蜜、葱酒药、蜜水、大兰根叶捣汁调敷等不同。而制剂学中膏剂所用基质是固定的。

2.2.3 剂型 敷贴常用的剂型有鲜药、天然调和剂制成的糊状剂、药泥、药饼、丸散剂、熨贴(不包括用中药和化学产热剂配制成的熨贴剂)、水或酒渍剂(除外口服仅包括离子导入仪、中频仪、干扰电仪等外用剂)、浸膏剂、膏剂(黑膏药、白膏药、橡皮膏、巴布剂)、涂膜剂。所以敷贴疗法囊括了浸膏、膏剂、及涂膜剂。后三种剂型为中药药剂学内容,属现行医疗法规限制一级医院开展的项目。除了这三种剂型其他天然调和剂制备的敷贴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

2.2.4 施药部位 与贴敷部位较为固定的黑膏药相比,天然调和剂敷贴则有腧穴敷贴、耳穴贴敷、敷脐、局部敷贴等多个施药部位,临床根据病情、患者需求及敷药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剂型,如耳穴选药丸、敷脐选散剂、蜂窝组织炎选散剂或药泥等。但是以制剂形式的膏剂多局限用药,如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以局部贴敷为主。

2.2.5 处方灵活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书中精髓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用药的配制与内服药相同,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用药,处方灵活。膏剂是在制剂规则下制备药材,处方专一。

2.2.6 即时配制 敷贴其可以根据临床病种、病情不同随时调整每味药的用量,也可随时组方配制[9]。膏剂临证敷药时药味不能因症而变。

2.2.7 适应证 敷贴适应于内科、外科、骨伤科、儿科、妇科疾病[8]。近年来在肿瘤、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临床研究报导众多,而膏剂大多用于外科病。

总之膏剂虽然隶属敷贴,但两者在制备、剂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实际截然不同。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敷帖疗法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十分活跃,此疗法因简、便、廉、验备受群众欢迎。我们应充分认识该疗法优势、潜在的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向,重新认识开展敷贴的重要。(1)基层医院领导要抛弃陈旧观点的束缚,从继承祖国医学宝贵遗产角度来大力支持单位职工开展适宜技术敷贴,开展此项工作对缓解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等矛盾很有必要;(2)目前由于“医闹”行为导致医疗市场混乱也是影响开展此项工作的因素,作为一线医生应勇于担当,从遵守行医规则、提高医疗技术、谨慎处理临床以规避医疗风险;(3)一级医院软、硬件基础薄弱,适宜技术专职人员少,缺乏规范管理也是此工作进程缓慢原因,我们要尊重敷贴的实践性,制定统一标准,提高其合理性及科学性,可走校企合作的模式,总结其有效方法、方药、提高疗效标准,惠及人民增加社会效益,以减轻国家医药负担;(4)城市内存在开设中医外治专业门诊较少,群众对外治方法知晓率低,医疗机构、媒体对外治疗法宣传不重视等问题,这些方面也应逐步改进以扩大外治法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 郝近大.鲜药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华浩明.中医外治方剂发展简史[J].中医外治杂志,1996,5(1):3-4.

[3] 蔡伟,孙晓静,时通.黑膏药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76-77.

[4] 杨明.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45-260.

[5] 张友政,张学毅.黑膏药的临床疗效与铅中毒的控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7):463.

[6] 吴燮民,胡长鸿.中药制剂学[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210-216.

[7] 裘沛然.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431-437.

[8] 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85-189.

第6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药;剂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27-1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对医药的记载,对世界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用于医治病人的中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药在世界医药的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中药已发展有汤、散、丸、露、膏、丹、片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服剂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制药设备、制药工艺也在不断更新,研发新的中药剂型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剂型的发展与改进

1.1 汤剂

自有记载开始,汤剂就已经开始使用,汤剂的使用为我国劳动人民防治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商代之前的《针灸甲乙经》序中就有了记载。汤剂的制备非常简单、方便,吸收快使得它的药效可以很快发挥出来,对人体副作用较小,无论大人小孩及老人都可以服用,所以,人们谈到中药,基本上想到的都是汤剂,是目前在我国中药开方中应用最广泛,也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剂型。

1.2 散剂

散剂的发展仅次于汤剂,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使用节省了汤剂调剂的时间,在紧急的情况下,为医治好病人提供了可能,所以散剂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顾名思义,散剂非常容易分散开来,它的表面积较大,使药效的发挥更加快速。散剂的制法也非常简单,人们使用也很方便,病人可以采用吞服、煎服、外用等各种方式,病人的选择性更强,医生也很容易掌握它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因此,它的使用也非常广泛。

1.3 丸剂

丸剂的记载最早是在《内经》中出现,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这么多年在临床的使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品种各异、制备巧妙的一种剂型。病人在服用丸剂后,丸剂在胃肠中消化吸收很慢,它的药效也在逐步释放,持续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对一些刺激性药物、毒性较强的药物、具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制成丸剂,可以减少这些方面的副作用,针对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病后调节气血者,采用丸剂可以最大效应的发挥其作用。

1.4 冲剂

冲剂是在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20世纪出现的新剂型。冲剂不仅保持了汤剂发挥作用迅速、吸收快的特点,而且克服了汤剂需临时煎煮、不易携带等缺点,同时它的体积较小、服用、贮存和运输都很方便。目前使用最广的是无糖冲剂,是在有糖冲剂的基础上,改进提取工艺及制剂技术,促进了我国中药剂型的发展。

除以上剂型外,我国还研制生产了注射剂、涂膜剂、膜剂、粉针剂、气雾剂等很多新剂型,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设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 中药剂型与西药剂型发展不同特点

中药剂型从远古时代产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它的发展经过了很多阶段,但是剂型的选择需要服从于疗效,为了更好的发挥中药的作用,我们选择合理的剂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疗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在发展,所以中药剂型的选择还要符合当代人们的高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中药剂型的制造设备、制备工艺等都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出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新的中药剂型。西药剂型的发展当然与中药剂型不同,首先西药剂型的出现就滞后于中药剂型,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药剂型的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3 中药剂型发展途径的建议

3.1 遵循传统中医中药理论,保持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独具中国的特色,中药制剂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制剂与中医的气血、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剂、药性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中医是最早的辩证法之一,中医的辨证治疗与中药制剂的选择具有紧密的关系。中药制剂的剂型研制与开发与中医的辨证治疗如果可以紧密联系,这将极大促进中药剂型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出现,许多仪器设备、化学和生物制药技术被引进到现代中药制剂领域,中药制剂发展也非常迅速,包括脂质体、微囊和微球技术、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都有了很大进步。现在中国中药剂型的现状比较滞后,主要应用传统制造设备和技术,有的强行使用一些尚未成熟的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使得生产的中药一方面创新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中药制剂药效不稳定,质量难以控制,从而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发展。因此,中药剂型的研究应在重视开发和引进新剂型的同时,又必须运用现代的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而加强对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从中研制出高效、速效、毒副反应小,同时经济、剂量小、服用方便的中药新剂型。

3.3 加强剂型的质量控制

现在,我国中药制剂在药代动力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研究方面比较匮乏。随着剂型的现代化程度的增加,要求的中药原料的纯度也越来越高,临床的不良反应与不可控现象逐渐凸显出来。所以,中药剂型的改进不能一味追求新剂型,而应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质量的控制,提升内在质量,才能促使中药剂型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王亚华.目前医院煎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46.

[2] 彭念国.超细微粉碎技术用于中药粉剂加工初探[J].国医论坛, 2001,16(6):54-55.

第7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合理性;安全性

随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增加,不良反应事件报道渐有增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性命,如何发挥中药注射剂独特的治疗优势,并且降低或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依笔者认为,开展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分析十分必要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经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效快,作用迅速,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疑难疾病和急症疾病的作用,弥补了传统中药见效慢的问题。中药注射剂是当代中药剂型的突破性创新,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被认为是我国未来开拓国际医药市场极具潜在优势的项目,是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2]。

随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增加,不良反应事件报道渐有增多,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探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影响质量因素多、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粗放、质量控制欠缺、不合理用药有关。

如何发挥中药注射剂独特的治疗优势, 并且降低或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依笔者认为,开展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分析十分必要。①简便、易操作;②帮助临床医生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使患者得到有效、经济的治疗;③短期内立竿见影,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作用;其四为中药注射剂客观地再评价提供一定的真实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使用中药注射剂100份的出院患者病例,将其基本情况及中药注射剂相关治疗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统计使用中药注射剂各出院患者病历①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病案号、过敏史、诊断、肝肾功能(用药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或入院时的检查结果)等;②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基本情况:药品名称、单次用药剂量、溶媒种类、溶媒用量、用药时间、是否使用其他中药注射剂、是否存在联合使用不当等。参照各个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

2结果

2.1病例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情况 使用患者的年龄~88岁,平均年龄65.4岁。在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基本接近,男性略多于女性。

2.2病例患者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 抽取的100份的病例中有过敏史共9例,对青霉素药物过敏的8例,其中1例对多种药物过敏。肝功能异常的2例。肾功能异常5例。

2.3中药注射剂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及使用情况,见表1。

3讨论

3.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不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体质和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注射剂不够慎重 在9例有过敏史的患者中,1例83岁的在使用银杏注射液2d后,出现过敏反应而停药。2例肝功能异常中,1例78岁谷丙转氨酶数值为 164例的患者在使用醒脑静2d后,出现过敏反应而停药,过3d在使用血必净后,出现过敏反应而停药。5例肾功能异常中,1例73岁肌酐165使用参麦后,出过敏反应而停药。

3.1.2中药注射剂适应症选择不当 中药注射剂的绝大部分仍具有其原药的寒、热、温、凉、补、泻的药性;同一种病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相同的"证"。中药注射剂在临床运用往往是辨病施治,忽略了中医的精髓辩证论治。一方面有的说明书没写明如:鸦胆子、银杏。主要原因临床医师运用西药的模式使用中药注射剂,只针对病不兼顾证。如在使用醒脑静的7例中都针对脑昏迷的病,但不管是热证还是气虚血瘀均用。不兼顾证的话,可能会导致实证用补虚的中药注射剂,热证用温热的中药注射剂,从而导致一、病情加重,二、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增加。

3.1.3中药注射剂的用量、疗程不当 很多医师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认为中药制剂缓和,随意超说明书剂量、疗程,试图来增加疗效,往往导致相反的结果。例如,李瑾翡等[3]研究对注射用丹参引起 ADR的原因进行筛查,也推测出擅自加大用量是 ADR 事件发生的原因。朱立勤等[4]研究在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中有相当大的原因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

第8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蒙医药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医药文化宝库中之瑰宝,也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其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已形成了具有独特医药理论、治疗经验的民族医药学。蒙医药在治疗温病、风湿症、高血压、气管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在治疗瘫痪、中风、脑瘫、青光眼等疑难病症方面也有显著疗效。

1蒙药的历史渊源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2000余年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治疗作用,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及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观察人体生命现象的特有的思路和方法,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蒙古民族医药特点的蒙医学、蒙药学的知识和方法,如:饮食疗法、马奶疗法、外伤疗法、针刺疗法、蒙古灸疗、蒙医正骨、正脑术等。蒙古族人民在草原游牧和森林狩猎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药用的植物、动物,并用其治疗各种疾病,并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的用药经验。

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末是蒙药学的形成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部落后,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帝国,1269年八思巴喇嘛创造了“方形蒙文”。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药物知识更加丰富,药物理论也初步形成,蒙药学已开始成为专门学问。记录这些知识和学问的书籍,统称为“荣钵”。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当时的蒙古人不但应用哈迪个(一种烈性药)、大黄、肉苁蓉、沙棘等多种药物,而有些部落已熟悉蒙古族药剂,并用其治病而闻名于世”。此外,饮食和食疗本草也有很大发展。

公元1206年以后,形成了古代蒙药学,如著名正骨医师觉罗・伊桑阿;著名外科医师淖尔济・墨尔根等人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公元17世纪著名蒙医学家占布拉论述了蒙医各科疾病,并著有《法医海鉴》一书,总括了蒙医各科疾病的组方药。公元18世纪蒙医药学家伊舍巴拉吉尔著有《甘露医理》、《甘露诊疗》、《甘露滴珠》、《识药晶鉴》等较全面系统的一整套蒙医药著作。其中《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蒙药390种。同时在这一时期著名的蒙医药学家洛布桑・索日哈木著有《脉诀概要》、《药物识别》、《巴莎木・制药法》等著作。

公元1330年,元朝太医忽思惠用汉文编著《饮膳正要》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不仅论述了饮食治疗与卫生,而且还对妊娠食忌、食物中毒的解救等作了详细阐述,共收载药物300余种,比较全面地反应了那一时期宫廷与民间饮食特点、烹饪制作方法。

在明清时代,蒙医药学有了相当的发展,著名学者官布扎布汇编了《蒙医验方集》,著名蒙医学家占布勒道尔吉编著了《蒙药本草》一书,收载879种药物,并附有576幅插图。著名的蒙医学家罗布桑・全普乐通过一生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编著了《实用蒙医药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库西卡编著了《蒙医方选》,并附有蒙、藏、汉、满四体合壁的蒙医名录。伊希・丹森旺吉勒编著了《红珊瑚方剂》。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莎编著了《普乐方》。敖期尔编著了《医方与法》。阿格隆日格・图布丹尼玛编著了《珊瑚珠方》。著名医药学家伦日格・丹达尔编著了《诃黎勒・医药学鉴》。

由以上可以看出,蒙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它既是祖国医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保障边疆地区蒙古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蒙古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蒙药研究的现状

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蒙药,虽然近年来国家在蒙药的开发利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科研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努力,在蒙药的剂型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迄今为止,蒙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蒙药在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高效、速效、体积小以及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优质品种不多等,这些工作有待于有志之士潜心研究,蒙药的研究开发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历程,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不断学习,把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蒙药的研究中,这是蒙药走向世界的基础。

蒙医药是祖国伟大医药宝库中之瑰宝。蒙医药的理论独特,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药均取材于大自然,在人类从天然物中寻找新药的今天,显然,将蒙医药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蒙医理论的指导下,以先进方法分析蒙药成分,搞清其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研究其药理药效,弄清它的治病机制,是发展和发扬蒙药的大好时机,亦为必经之路。蒙药研究工作开展较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蒙药取材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等,有统计介绍,蒙药分为13类,约有1340余种。其中约有300余种为蒙医专用,中医不用或少用的药材,这300种药材中有近半数以上不详其化学成分,不明其作用机制,但确有疗效。蒙药品种还需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其内在质量进行品质评价研究,包括其复方制剂的优化组合,及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才能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蒙药的品种调查、整理与鉴定

我国曾对蒙药进行过一定规模与范围的资源普查,对蒙药进行了标本采集与鉴定工作,但其工作仍需继续和深入。如《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的贯众为粗径鳞蕨Dryopteris crasserhizoma Nakai和荚果蕨Matteucciastmthiopteris(L.)Todaro二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与叶柄残基,但蒙医习用的贯众主要来源于4科4属5种植物的根茎。

(2)单味蒙药的品质评价研究

在单味蒙药的品种整理和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单味蒙药功能主治,并结合药理学实验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筛选并确定其有效成分,进而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才能使蒙药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如:广枣是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的果实。有报道从中分离得10个结晶,已鉴定8种:①β-谷甾醇(β-sitoster01);②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③没食子酸(gallic acid);④水杨酸(salicyl acid);⑤柠檬酸(citric

acid);⑥槲皮素(guercetin);⑦柑桔素(naringenin);⑧山柰酚-7-0-葡萄糖甙(kaemeferol-7-0-glucoside);另外,广枣为常用蒙、藏药,有清心、补心、强心之功,用于心火、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心区刺痛等症。

(3)蒙药成方制剂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

蒙药检验标准起草工作始于1973年。在1965年《中国药典》修订时,内蒙古药品标准办公室就承担了蒙药标准的起草任务,和东北三省共同合作,完成了7个蒙药材和10个蒙成药标准的起草任务。后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以后《中国药典》几次修订,每版都有蒙药收载,虽然我们国家先后颁布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及《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只有部分品种有鉴别项,无一制定了含量测定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标准汇编》收载了十几个品种的蒙成药,其中只有某些品种制定了含量测定项,这无疑对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不利,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更无法使我国的蒙药堂堂正正走向国际市场,所以蒙药成方制剂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制定研究是一项急需进行的工作。另外,制剂标准不规范;如《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有几个品种质量标准使人疑惑,“珍宝丸”全方总重365.5g,用朱砂O.1g包衣,“清温止痛十一味丸”全方总重541g,用朱砂O.2g包衣,如此少的比例包衣材能否够用。还有蒙药的炮制规范也应制定,特别是剧毒药,如川乌、草乌的炮制至今尚未制定可靠的标准,致使临床使用时有中毒现象发生。

(4)蒙药材考证方面的研究

蒙药材考证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成果反应在《蒙药学》和《蒙药志上》之中。《蒙药学》共收载蒙药543种,附墨线图333幅。《蒙药志上》共收载蒙药152个品种,并附墨线图195幅和146幅彩图。还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于杂志上,如:《几种蒙药的原科属与中名介绍》等。

(5)生药学方面的研究

蒙药生药学研究发展较快,大部反应在《中国民族药志》各卷中,其他散载于杂志中。《中国民族药志》由全国16个少数民族省区参加,互相协作,共同编著的。还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于杂志上,如:有报道对内蒙古产几种苁蓉的生药学进行了研究和对蒙药山蓝花的生药学进行了研究等。

(6)药理方面的研究

蒙药药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多,有单药,也有复方。如广枣的药理,沙棘的药理,蓝盆花的药理,那鲁注射液的药理等。

(7)蒙药产业化和研究方向

为推进蒙药产业化步伐,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已制定出蒙医药开发研究计划,近期目标是以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肝病、糖尿病、血液病、老年病等为重点,研制10个蒙药新药,并形成品牌。同时,还将逐步开发蒙药颗粒剂、袋泡剂、软胶囊、口服液、滴丸、气雾剂等多种新剂型。在蒙药研究开发中,将打破原封闭型模式,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跨部门、跨行业、跨省区研究与协作网络。加强蒙医药与中西医药之间,区内、区外及国际问横向联合与协作攻关。与国内外大中型药品生产企业联合,组成蒙药产业集团,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商业化。

3对蒙药的展望

蒙古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蒙药剂型的不断增多,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再加上我国加入WIO后蒙药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要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蒙药不论是生产工艺和检验手段都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现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将蒙药开发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来抓,这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用先进的仪器手段及方法对蒙药的内在质量及药理、药效进行研究,把现代的工程技术应用于蒙药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在专业标准规范方面,如GLP、GSP、GMP、GCP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振兴我国的民族工业,把我国的民族医药一蒙药事业发扬光大,增强蒙药的市场竞争能力,使蒙药早日走人世界医药之林。

(1)打破传统,更新观念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它要求我们蒙药研究人员,要向自己过去的思维挑战,要打破传统的、习惯的、既定的模式,用更高层次的想法来面对传统蒙药,特别在研究开发方面。随着生物药剂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的发展,人类对剂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剂型不仅赋予药物提供临床使用的一定规格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切地讲,剂型是药物在体内的一种释放系统,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剂型与给药途径对药效的影响等。用药物剂型新的涵义来检查一下蒙药传统剂型,不难看出传统蒙药剂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发展蒙药的捷径。

(2)保健品的开发

从蒙医药中开发保健品、食疗品等是大有潜力的。蒙医十分重视食疗,这是中医所不及。中药近年在这些方面发展较快,从蒙药中发掘保健品等也已开始,如沙棘是治疗药,近年已发展为保健饮料或食品,又如余甘子也是常用蒙、藏药,也已发展为保健饮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和中药在这方面发展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这说明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作为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蒙医药正以自身的优势不断受到世界各地的青睐,越来越引起西方医药界的浓厚兴趣和关注。美国于1991年成立了世界蒙古医药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提出将蒙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化西医学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蒙医药的品种临床研究。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2200余种,较为常用的为1342种,这些绿色药物正成为现代人在医疗保健中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绿色“新大陆”。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47

2罗布桑.蒙药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47

3中国民族药志,l卷.中医科技出版社

4顺铠等蒙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中国当代民族医药集成,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26

5蒙药材整理初报.内蒙古药品检验所油印,1981,5

6郑俊华.生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会2000,137

7邓丽嘉.广枣的化学成分研究.内蒙古药学,1988,4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29

9罗布桑.蒙医学报,1978,l

10李卫民等.内蒙古产几种苁蓉的生药学研究.内蒙古药学,1985,3

11庞秀生等.蒙药山蓝花的生药学研究.内蒙古药学,1988,2

12石山等.广枣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内蒙古药学,1983,3

13刘风鸣等.沙棘总黄酮的药理作用.内蒙古药学第二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1987

14李希贤等.蓝盆花的一般药理.内蒙古药学,1986,l

第9篇:药剂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药片剂;发展现状;分析展望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我国具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在西药传入我国之前,中药一直是我国人民使用的唯一药材,使用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经验。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中医,成为全民治病的首选。随着制药工艺的发展,人们将中药中的药物加入水分成分提取出来制成注射剂使用西医的注射方法进行注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是将中医推向世界,发扬光大的突破之举[1-2]。但是,不得不说,中药片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令人堪忧,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地对此进行介绍,以供广大的读者对中药片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1 何为中药片剂

中医的整体观点认为人体的内部首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则借助整体观念的指导,更为全面的把握人体的患病病源,将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于感应至于重要位置,注重人体与内部、自然、社会的关联,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理疗方式,这些理疗对现今的复杂疾病具备有重大的作用,尤其是慢性病最具有明显优势与西医。中药片剂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药物加入水分成分提纯出来,制作成为注射药剂,形式包括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床使用前配置成溶液的粉末等。中药片剂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注入人的体内。

中药片剂是我国国粹中医中药与现代的制药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药制药方式的突破,是将中医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突破。中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传统的中药给药方式受限太多,中药片剂则在抢救神志昏迷,不能口服等患者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 中药片剂加入水分后有哪些影响

2.1中药提取不纯 即使现代制药工艺已经十分发达,但是从中药材中提取出高纯度的有效的药物加入水分成分还是面临着很大的难度。西药的人工合成方式可以保证药物加入水分成分的纯度为百分之百,而中药片剂的制药方式是从中草药中提取,老实讲,制药科技工作人员对所提取出的有效药物加入水分成分具体为何物往往不是全然了解,因此,中药片剂的成分往往不纯,相当的复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2中药片剂的未知性太高 正是因为中药片剂的成分相当复杂,很多成分为制药科技工作人员所不知,至于提取出来制成中药片剂后会有什么样的临床效果,也是不甚了了的。中药片剂的未知性太高,它对于什么样的人不适用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在这一方面,中药片剂是不符合现代医学的严谨态度的。

2.3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现代医学即西医传入中国的100多年,已经为我国人民所接受,所依赖,转而不信任中医中药了。中药片剂因为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纯度不高,未知性太高等缺陷,因此在我国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此外,使用中药片剂的患者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更严重的医疗事故,而且,中药片剂的成本更高,因此种种原因,广大的人民群众怎么可能接受这一新兴事物呢?

2.4国内中药片剂的制药企业水平不足 我国国内的中药片剂的制药企业能够提纯制作的中药片剂种类数量有限,中药片剂的安全性能较差,企业之间相互保守,不正当竞争,中药片剂领域的发展缓慢。而且,很多企业将中药片剂的配方保密,因此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存在很大的限制。

3 中药片剂的未来

从中药片剂的发展现状看来,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①中药片剂融合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具有十足的发展潜力;②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而言,笔者对中药片剂的未来发展还是持乐观的态度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中药片剂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同世界上众多的新兴事物一样,一开始都是为人们所不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的成熟,必将会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

4 结语

尽管中药片剂的发展现状差强人意,意外频发,但是,笔者还是相信未来中药片剂会有所突破,会越来越成熟,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所接受。中药有不同于西药的优势特色,将中药的特色与医药的特色相结合,中药片剂便是这样的产物,理论上讲融合了中西方优势特色的中药片剂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是明亮的,只要我们不断研究,以双盲实验为基础,使中药片剂越来越安全,中药片剂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剂治病良药。

参考文献:

[1]刘东枝.中医中药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浅谈[M].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晓红.中药片剂的功与过以及未来发展浅谈[J].中医中药杂志(学术研究),2014,11: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