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教育体制的核心精选(九篇)

教育体制的核心

第1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一、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全面教育与系统教育的有效协调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要与其教育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与高职教育全面性的协调发展。

首先,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了解认知,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文化的和谐统一。

其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职业行为与能力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学生培养为品德优秀、职业技能水平高超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的有效配合,促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实现普遍性与先进性的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吸纳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相关内容,涵盖了文化、科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理论性内容的讲授,还要注重实践性内容的普及;既要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进行传承,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创新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必须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将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机制,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例如,对于积极性较强、拥有强烈入党意愿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于基数更大的普通学生,就可以适当放宽教育标准,将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在教育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协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离不开教育活动,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采取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应该注重生活实例的运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

第2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24 ― 03

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内,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有序推进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国家层面对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做了全新定位,即现代大学应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从国家对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定位释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才培养是高校所承担的首要任务,而推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教育机制,则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高等教育课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系统教育工程。

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欲保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工作实效,首先应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最根本的是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下,应正确研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开拓有效工作路径,探索设计长效育人机制,有序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增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制而言,“大思政”理念应贯穿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应以释析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以差别化方式解决不同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现代大学教育主体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特点出发,掌握大学生个体成长规律,正确研判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以科学精神探索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特点的工作路径,尝试引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育人模式去引导他们。当今社会,人文思潮并起,如何正确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群体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这一现实教育课题倒逼我国高校应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各种文化思潮激荡中,能更加理性地进行价值观筛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育课题,我国高校的教育主体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引领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根本理论指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成效

(一)高校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

从学理角度考量,强化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准则认同,已成为现代大学育人工作的学理遵循。我国高校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实现成长成才过程中,全程参与并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并发挥好这一群体的生力军作用,实时坚持价值引领,从学理上应从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为工作逻辑起点。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心理。从这个角度解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不断健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从我国大学育人工作的逻辑基点来看,高校大学生个体只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自身潜在的价值追求自觉地融入到全民族发展利益中,才能发奋图强、珍惜韶华、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锤炼品格。基于上述原因,大学体制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有深入强化教育客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教育,从学校育人体制顶层应首先做好科学设计,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行之有益的工作路径,有序推进核心价值理念认同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取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

(二)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现实成效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价值观状况来看,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以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然取得了较大成绩,可以说,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培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这一理论和现实依据,我们可以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呈持续爬升趋势,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持续强化,核心价值学术理念进高校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模式日益完善并富有成效。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说,教育主体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尤其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应深入把握好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正确方向,按照学生个体不同的思想特点,全面研判学生思想工作所面R的新形势,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整个培育工作的唯一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实实在在的抓好思想价值观培育,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意识形态的政治站位,有序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取得新实绩。

三、探索建立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效机制

(一)探索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向认同培育机制

在大思政范畴内,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而广大青年学生群体是教育客体。在“大思政”思路指引下,大学教育体制内的各级党政干部、群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以此为牵引,高校应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路径,探索建立可以持久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可以持久性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于发挥培育主体和培育客体互动功能,即建立健全育人主体的规约体制和育人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高校各职能机构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本着守土有责,认真做好责任田的严肃工作态度,在全面履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生群体实现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序推进。另外一方面,建立健全培育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实施中以利益的协调作为核心价值培养的协调器, 矫正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成长所获得的不正确的主观认知倾向,以教育客体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群体强化自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驱动力。

(二)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工作切入点

大学生主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决定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成效,换句话说,一个人对事情的主观认同结果在于对利益取得的满意度。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的哲学范畴来看,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主观能动能力是拉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这一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内因动力是强化育人工作的最根本性因素,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因素与个性化的利益取得诉求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这个学理角度进行释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育人工作应转变以育人主体的单向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深入探索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效教育因子,确保有效育人工作路径。所以,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只有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平衡点,才能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不断取得新实效。

(三)遵循大学生群体现实思维特征,尝试建立有效的思政育人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个体成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工作机制,在和谐有序、充分互动、深入交流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效而且有力的开展教育工作。作为教育主体,应首先考虑探索建立科学的育人模式这一重要课题,高校可以强化和持续发挥大学生骨干群体的教育先导功能;探索建立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搭建起一条可以实现充分交流和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的网络教育模式,探索建立网上师生互动社区,通过开设主题教育网站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交流网站,用好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确保取得思政育人新实效。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阵地功能,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搭建有效沟通桥梁。同时,高校应该依托社团组织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尝试建立可以用数据量化的科学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记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原原本本的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收录起来,做到既讲量化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调处好学生完成学业与参加活动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群体顺利完成主义,同时完成思想价值观有效转变。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筑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从国家关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指导性政策来分析,高校已然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能。面对新的育人形势,大学体制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坚持因势而新,应利用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提升的双平台育人机制。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坚持教学内容在围绕教材基础上的合理创新。高校应注重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情境式”综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教学实训基地,正确、有序地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充分有序的参与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实时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体认,有效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真正的从客观上提升大学体制内大学生群体思想问题的现实疏导力。基于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在现代大学思政培育体制内,专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应根据学科的现实特点,坚持因势而新,坚持创新授课模式,坚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打造持久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坚决改变仅仅依靠任课教师单项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现状,按照“大思政”教育体制所规划的教材体系和授课体系创新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筑牢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五)利用“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知力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各类高等院校通过探索建立并持续完善“社会实践”的育人平台,有序疏解了在校大学生群体各种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实践行为能力。对于现代大学来说,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充分提升实践教育教学的比重,定期组织大学生群体参加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基于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完善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高校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来释析,社会实践是导引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自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外化载体。所以,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应特殊考虑将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训活动充分引入进来,探索建立可以持久性发挥作用的实践育人工作体制,发挥实习实践的思想价值观导向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中,增加社会认知,有效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知水平。

总之,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制内,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深入正确研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大学生个体逐步融入并适应大学生群体成长环境,有序疏导大学生群体在认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引导自觉培育和完善价值观格局,有效解决三观问题,最终成为符合社会核心价值准则要求的现时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准则的指引。基于对大学生群体成长规律的研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强化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培育大学生群体自觉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参 考 文 献〕

第3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处于弱化状态,德育功能得不到真正体现。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重视不够,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不强,存在“重健体、轻德育”的现象,学生未切实感受体育课德育的熏陶,体育课德育效果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大学生对体育课认知程度不够,高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存在功力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育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高校体育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地发挥。

2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1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重视程度

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的德育功能的重视,重点做好两个建设。1)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德育培训,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德育理论、德育观念、德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2)加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体现体育教师德育绩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道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及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放在首要考察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可度量和可比较的原则;同时,建立德育工作的考评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德育工作进行监导评估。

2.2强化体育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职能

高校应多渠道地举办或外派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德育学习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交流活动,如公开课、教研会议等,使体育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师中的培育,同时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2.3精心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过程由开始、准备、基本内容教学和结束四个环节组成。体育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强化细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开始阶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应严格出勤考察,并与平时成绩挂钩,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准备阶段,通过分组进行竞技性游戏、播放反映体育精神、体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例如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结合;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等等。结束阶段除了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讲评,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2.4勇于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由体育技能成绩和学生德育成绩两部分构成。体育德育成绩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上课出勤、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意志品质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两类主体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成绩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育人,对学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学生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5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文化生态。

2.5.1鼓励和规范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次数

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主要为团队参与为主、个人竞赛为辅的竞技性项目。如大学生冬季长跑月、趣味运动会、各种球类争霸赛、健美操比赛等团队形式的比赛。群体性体育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制定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组织工作,使其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加强裁判队伍的培训,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裁决,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大型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参与性最高、响应最为强烈的活动之一,各高校主要表现为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学生可以作为竞技者、服务者和参观者,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参加或观赏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应注意细节,加强组织和引导:赛前,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赛中,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赛后,加强的表彰工作。

2.5.2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

大学体育社团基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成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大学社团管理制度,规范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先进内容作为考察和发展其成员的重要内容,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大学体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必要因素。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标准并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修建体育场馆和设施;其次,制定制度,专人负责,保障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正常使用。为大学生体育活动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为大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6重视榜样引领作用,挖掘、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界先进人物及事迹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学生接受效果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3总结

第4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

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改革教育经费管理方式,规范学校收支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管理方式

在保持单位“会计主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统计职能和内部理财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全区各学校财务收归区教体局统一管理,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由区教体局开设教育经费专户,按照“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集中收付、统一核报、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

三、预算编制

区直学校各项收支统一纳入区教体局实行“以校为单位”、各乡镇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实行“以乡镇为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

四、管理办法

(一)调整管理体系

1、成立“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负责按财务制度规定审核原始凭证;办理学校资金结算;核算、监督、管理学校财务收支;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保管会计档案资料;定期编制报送各类财务报表。具体业务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接受区财政局、审计局的指导和监督。

2、取消单位会计岗位,区直学校、仙来学校、通济小学、石洲小学、北岗中学设置报帐员1名,其他乡镇(办)中学设置报帐员1名,所有小学及公办幼儿园设置助理报帐1名。报帐员负责编制单位年度综合预算;向区财政局领用、核销票据,进行收入报解;审核票据;向核算中心领取并妥善保管备用金;定期向核算中心报收支账;登记收支、往来款、固定资产等各类备查账;做好本单位工资发放、增减变动工作及报表报送工作。

(二)调整管理模式

1、账户统设。撤销全区中小学校原在银行开设的所有账户,在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独立的教育专户,统一核算各单位财务收支。

2、工资统发。教职工工资仍然按原渠道由区财政统一发放。

3、集中收付。(1)经费收入管理:预算内正常教育事业费、义务教育改革的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局拨到教育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管理。预算外收入(包括收费收入、捐赠收入、代办业务手续费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代收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等)由学校直接缴入财政归集专户。(2)经费拨付管理:统发工资按现行渠道直达个人账户,其他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由区财政局按年度预算及时间进度拨付到核算中心帐户,学校统一到核算中心报账。

4、统一核报。各单位所有财务收支均由核算中心统一办理,统一按照财务制度要求进行分户核算。单位报账员按照《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制度》等规定向核算中心领取核定的备用金,并按规定时间向核算中心报账,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

5、规范管理。(1)严格预算管理。各中小学、其他教育单位按照区财政局综合预算编制办法,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年度综合预算,经区教体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批复,学校预算指标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2)严格支出管理。各单位工资福利性支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放。区教体局要加强对学校工资福利性支出的管理,并接受区财政局监督。基本建设(专项)项目,应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工程支出由项目单位按工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区教体局审核、区财政局复核后,由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款项拨付到项目单位指定的账户。凡属区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支出,各学校要列出采购清单及金额,由区教体局审核后送区财政局,按政府采购程序办理。

五、工作要求

(一)各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要高度重视与支持教育经费集中核算管理工作。移交前严禁转移教育资金,严禁突击乱发钱。

(二)各单位要认真清理债务,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偿还债务。今后不得随意举债,如确需举债要严格实行报告审批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操作,在教育经费集中核算管理实施过程中不得使用非正式票据、私设小金库、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坐收坐支等,违者将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第5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警察;核心价值观;内涵

基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报告[1]、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见以及对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相应的调研,在今后针对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在不同的方面不断的努力,做到同时提高自身认识、创造新的形式和丰富其中的内容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实效,才能真正让队伍正规化,从而达到提高公安工作水平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如何完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做简要解析。

一、加强统筹规划,提高思想觉悟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共同的责任和需要。在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包括了众多的领域和方面,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好工作,公安队伍自身责任同样巨大。各级党委贯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硬的方针及路线,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放在相应的重要位置,让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每一样任务落到实处,各项工作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密切的配合、通力的合作。

其次,在教育中,要在思想认识上进行控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同时反映着它的丰富的内涵以及实践中的要求,同样也是他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的表达。

二、完善组织形式,提高教育针对性

1、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公安机关的领导管干部在该教育活动中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自己提出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做好带头作用,守卫共产党人的心灵净土。却终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先做到,用自身的行动推动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建设。

2、要明确和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中不免会遇到许多不同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同时也要结合因事施教,是每一个民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把我个人的学习重点,只有这样核心价值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实效。

3、要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

运用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创新传播方式,从而做到情理交融、浅出深入,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观成为名进的情感寄托和内心指南针,更进一步的提升公安队伍精神。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活动,拉近警民关系,让群众更了解警察的价值观,更好的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4、要有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完成制度的保障,着重有效的完善奖惩机制,为教育活动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第二个方面是要加大从优待警力度,在实现、发展并且维护公安民警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关爱民警的氛围,让民警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感觉。

三、丰富教育活动,提高队伍建设水平

内容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着重在中华名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从道德层面出发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人们往这方面引导,这样就能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以下分为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警察职业忠诚度教育

职业的忠诚,要有认真的态度、献身的精神,将自己全身心投入自己的职业中,警察也不会例外。忠诚教育终生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终生教育机制,使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觉性,做到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体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警察为民服务教育

1、要明确警察权力的来源,牢牢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在对广大人民警察队伍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首先要让所有警察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源有个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人民警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一名人民警察,必需从人民警察权力的来源、警察的忧患意识、职责意识等方面对其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排忧解难上面。

2、树立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

新时期背景下人民警察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警察在工作中,需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人民群众的安危收到侵犯时,要不惜一切代价,敢于牺牲自己,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在人民群众受到患难时,能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做到心系天下、心系人民,真正树立人民警察的公仆意识。

(三)重点开展公正廉洁执法教育

公安机关的这种法律和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树立公正、公平、执法的观念,真正加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权限意识,能够不惧暴力、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已任,坚决维护法律的公正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平正义。人民警察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一维护社会和平正义的神圣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为之拼搏、为之奉献。更要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制度、机制的约束,更好地促进政法干警廉洁自律。

深入开展人民警察队伍的公正廉洁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人民警察队伍中狠抓公正廉洁教育,才能提高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充分发挥人民警察的先进模范作用[2]。

四、健全教育机制,提高教育效果

(一)加强考核评估,提升整体效果

人民警察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控制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建立人民警察日常考核评估工作与《公务员法》的衔接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利用公务员年终考核,可以有效的把年度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相结合,更加便于测评警察日常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完善激励措施,强化教育效果

通过激励优秀,鞭策落后,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实际效果。合理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能进一步提高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增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建立奖惩机制,是推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警察教育培训中,需要制定严格的奖惩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方案加以落实。在实际教育培训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奖惩机制的落实工作,充分体现,教育培训工作与人民警察经济利益挂钩,与立功受奖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这样才能够使教育培训工作要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大大提高人民警察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教育效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必须有着强有力的物质及经费保障,为日常教育工作及特殊教育奖励提供支持,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人民警察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方面,经费来源是重点,一方面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需费用纳入到单位日常工作支出中去,使其成为单位的正常和必要经费支出项目,保证教育的充足;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更高一级的政法部门建立人民警察教育奖励基金,上级部门定向定额的对基金进行正常划拨,用于人民警察考核并奖励的经费来源。只有保证了经费来源的固定性,才能为教育工作提供最大的稳定性。

在教育办公设备方面,首先要确保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其次应当注重对教育设备的更新及维护,及时的引进最新的最科学的教育设备;再者要注重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打造不同氛围的教育环境;最后要注重软环境的建立,例如图书、影片的购买等。良好的办公环境及设备可以提高教育效率,引起人民警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谈治国理政 [M]. 外文出版社, 2014:163-165.

[2] 曹国柱.论新时期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与培育[D].复旦大学.2009.

[3] 杨玉海.试论人民警察公正执法的标准及实现途径[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2:34.

[4] 黄明.建设一支执法为民、廉洁高效的警察队伍[J].求实.2013.19:34.

[5] 蔡蓉英.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1:57.

[6] 陈菲.浅议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培育途径[J].辽宁.品牌.2012:35-37.

[7] 何修猛.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发展[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23-25.

[8] 黄鹏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24-25.

[9] 刘德伦,戴安良.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1:22-25.

[10] 陈桂香.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06:133-134.

[11] 方蒸蒸,吴小虹. 论公安文化视域下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J]. 森林公安,2015,05:46-48.

[12] 郭紫怡. 当代警察形象的重塑[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421+424.

[13] 李建宁,李亮. 公安院校学生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 公安教育,2011,10:70-73.

[14] 樊爱霞.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探究[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70-73.

[15] 陆东,刘华瑜.关于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1-24.

[16] 杨司.关于建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公安研究, 2009(6):36-38.

第6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一)“正能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正能量”原为物理学科专业名词,是指促使事物发展的正向力量,而今成为全体社会民众需要补给的“营养”元素,其中大学生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从90年代末开始扩招以来,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也从原来的“稀缺资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但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竞争激烈、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扰着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传播正能量以化解大学生各项负面情绪,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采用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大众化语言,将传播正能量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中国梦”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是与时俱进,内容是与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以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国人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1]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造就一大批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校应当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梦”深深扎根大学生心中,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所说的“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应时代之需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价值的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受社会民众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和总结而来的可供后世传承的思想精华。[2]任何社会都有符合自己时展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何在大学生中有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价值观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就是价值观教育。[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转型全面展开。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由传统不断向现代转变,由模糊而清晰,并趋于整合,演变的过程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价值观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既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又体现时代新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价值支撑和精神源泉。特别勉励大学生“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推广者和实践者。

(二)创新教育方法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本质上是一种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客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活动。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仅部分接受”和“虚假接受”的现象。思想政治实效性低下意味着应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于“授”“受”双方都是不应有的损失。反思这一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陈旧过时,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关照的是人的思想问题,但不应是虚无的存在,应在务虚的同时更应务实,把看似晦涩枯燥的理论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和书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接受度颇高,在大学生中也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观导向的学习风气。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一方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改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引导社会思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应时而生。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正确引导社会思潮的流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具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前途意义的价值体系,理应成为主导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一)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机制目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持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发挥了科学理论灌输的渠道和功能,但效果欠佳。行为科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源自自我需要,自我需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机制,必须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学习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理论需求的调查研究,注重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受,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其次,要抓住大学生成才的渴求与需要,教育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促进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后,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为大学生自我学习教育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充足的条件。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说过:“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的,是人之成为人所需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经实践证明了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益且实用的理论体系,是社会所需和人之所需。鉴于此,建立积极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机制是目前亟须且完全可行的。

(二)建立制度化的工作运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科学而系统的育人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全员参与,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的教育运行机制。[5]应以科学的分工为前提,以有条不紊的工作开展为支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果。这不仅需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杜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作用的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建立学习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反馈来激励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持续进行。除此之外,建立必要的实施保障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组织保障还是在实践方面的经费等物质性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意识的引领作用固然非常重要,但若是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而不予以实际性的落实,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理念。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缺乏的。这种缺乏导致相关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兴趣消退,淡化了高等学校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很难得到全面发挥的。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学习长效机制、学习监督机制和学习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第7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一、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实现教育与塑造合璧

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与塑造合璧,是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和强化的重要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首先,建立健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机制。教育领导者的行动导向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基本保障,加强党组织和相关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增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大力调动和汇集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形成各单位、各部门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信息畅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网,以达到最佳效果,是这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其次,加快畅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顺利运行、有效运行是实现教育与塑造合璧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教育主客体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以达到目标的最优化。再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诸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增加相关工作投入,改善工作队伍素质等,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达到其应达到的实效性。最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后一道关口。评估机制一定要克服“只重过程、不重实效”、“只重眼前,不重长远”的错误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准确评价。

二、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理论灌输

事物的演变和发展都存在其各自的规律,提升、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要遵循主流教育理论的传播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大学生对主流教育理论的接受规律。因此,在尊重主流教育理论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论灌输工作。

第一,坚持直接的正面理论灌输,但不能强硬灌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是意味着将他们置于被动地位,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式的“渗透型”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引导灌输中获取正确的理论知识。第二,优化教育理论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更加通俗易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看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其的接受和理解,应积极优化教育理论内容,使其容易为大学生接受、掌握和践行,从而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灌输的实效性。第三,特别重要的是,理论灌输必须与生活实践相印证,才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量。因此,在这种理论灌输中必须充分注重用事实说话,注意把那些生动的典型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放到理论教材中去。同时,这些事例应该尽可能是新近的,鲜活的,正在发生的,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变为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

三、创新载体,促使教育方法多样化

第8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使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学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应先行。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实际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持不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教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中介和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教育的主体,引导群众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动其丰富发展。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纪念、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恢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为此,我们要做到:第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老百姓当下的生活需求要融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第三,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首先,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功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的品行修养、情感质量、行为习惯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秉承“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润物无声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传输给子女。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是进行专门学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德育课程,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德育课程都应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等,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学科渗透教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不同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历史课、地理课、音乐课、美术课以及高校专业课中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三是注重实践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了解社会生活,增进对公平合理、团队协作、尊重理解和社会责任等概念的认识。

最后,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的渗透功能。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要注重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凡人善举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用这些最鲜活的教材引导和激励人们崇德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以这些社会教育机构为载体,实现对广大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3 领导干部带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领导带头是鲜明的旗帜,上级垂范是无声的命令。党的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和示范引领者。

3.1 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党性修养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核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积极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诚心诚意地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帮助和监督,在严格的组织生活中和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3.2 加强道德修养,坚守精神追求

同志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修养、道德、廉耻,涵盖了做人、为官的基本要义。做人要讲道德,为官要讲官德。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关注之下,其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起到重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因如此,领导干部要十分注重加强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自身严起,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官风带动民风,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风气,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地提高道德素质,以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力量来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3.3 强化责任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不应只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口号要求别人去遵守,而应该以实际行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自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和示范引领者;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融入到自身的工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与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结合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落实好。

4 舆论宣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要形成全社会认同核心价值、实现道德升华的目标,必须积极拓展舆论宣传的途径,大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的舆论氛围。借助于不同的载体,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社会各界上下联动、良性互动、整体推动的格局。

4.1 媒体宣传

一是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安排重要版面和时段,推出专栏、专题、专访,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有关活动;二是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开设专题网页和“官方微博”,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工作经验、先进典型;三是充分利用手机载体,以手机报、公益彩信(短信)、微信公共平台等方式,向手机用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信息、公益广告图片等。

4.2 载体宣传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载体,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一是借助于省道和高速公路等户外载体,悬挂和设置公益广告、文化墙,展示社会精神风貌和区域文化特色;二是借助于街道、小区、商户、出租车的LED等载体进行宣传;三是利用公交车身、城镇围墙、楼房墙面等载体,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

4.3 活动宣传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廉政宣传、禁毒宣传、普法宣传等活动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四是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小说、诗歌、散文、歌曲、公益广告创作大赛,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广泛传播。

5 制度保障与约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

第9篇:教育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挑战;创新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论述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挑战,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甚至会引发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处在思想定型期的大学生以巨大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但也造成一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纪律性差、社会公德缺失,产生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为核心,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市场主体的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实用主义,造成大学生不注意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缺乏长远利益考虑,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迷茫、困惑、郁闷的思想状况就根源于此。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势必对现行的大学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范围、环境都将因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而发生重大变化。

互联网犹如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在给人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社会所无法预知的深层负面影响。大学生可塑性较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科学飞速发展的挑战,大学生所承受的影响和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在动态的、高速流动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学生话语的变化,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转化功能、协调功能、开发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突出政治整合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教育功能以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强化能力塑造、思想解放、创造力发展等新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要发挥新功能,注重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理念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进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话语的转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加强教育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的关系。

1.从教育的内容来看

有效的思想教育首先依赖于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缺乏这种吸引力就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向往和接受,无法使其真正在心中树立起来。就理论本身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是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方面的要求,是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实际越契合,教育效果越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建设,追求理论形态的完美,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指导意义,在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直面社会矛盾,针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深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检验它、充实它,才能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符合,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2.从教育的方法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的中间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通过机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机制制约着方法的实施。

如果方法得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仍然很大,只有通过方法创新,建立起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加强间接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引导和统领作用。

3.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受其规律的制约,同时也通过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展示其规律性。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协调各要素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机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必须遵循的法则或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准绳,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依据,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机制

(1)加强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拓展主体范围,扩大正面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系,扩大正面影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建立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教育机制的主体不单单是高校教师,社会全体成员和各职能部门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包括学校党政领导、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及党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机制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教育对话能够进行,教育的效果才可能实现。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时代性明显,要实现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尤其是实现“中央文件―学术话语―教学语言―日常话语”的转换,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用现实的、生动的人物和事迹来熏陶、教育学生,让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判断,辩证地看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

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思想实际,倾听学生的呼声。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把发动动力给了学生, 即学生需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根据。

在把握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在确立内容的过程中,把学生需要纳入其中,既是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也会增加它的实效性。其实,这样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思想中的问题要求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当中。动力机制和内容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力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内容则反映着事物的本质。从外在的形式开始即从动力机制开始,自然走向内容机制的改变,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机制

新技术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给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加强介体机制的研究,用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介体机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参考开心网、人人网的特点设计出学生更喜欢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