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教育职业培训全文(5篇)

教育职业培训

第1篇: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贫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教育

虽然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1],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低下、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就业或创业存在知识的想法,尤其是贫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务农或务工,自身综合素质相对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已出台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创业各项政策,并且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与技能,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在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1贫困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现状

1.1农民基础教育发生分化现象

据研究表明,部分学生专心于学业,在努力学习后已到大城市读大学,而部分学生则在初中毕业走向社会,甚至也存在学生小学辍学的现象。因此,在初中毕业以及小学辍学走向社会的这部分人在外工作多年后因年龄较大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重返家乡成为贫困农村劳动力队伍中的一员。

1.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大部分农民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乡与土地,因此在城市中均可发现由农民在交通业、建筑业等行业组成了一支极具特色的产业群体。虽然,农民在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部分大龄农民由沿海经济的发达地区重返家乡后无法快速就业。

1.3我国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的推动与进展虽然为社会经济框架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有力机会,但在这一情势下,由于贫困农村农民相对缺乏创新的劳动技能以及市场、生产经验,导致部分农民盲目生产与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赚不到钱,而且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贫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的措施

2.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指依据职业的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开展的规范性培训,在贫苦农村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1)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免费技能职业培训:遵循实用、实用等原则,同时分析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形势,依据劳动者培训的意愿作为导向,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确保其顺利就业或创业;2)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针对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户创业意识这一点,相关部门在继续宣传创业培训与实施就业政策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的创业意识,并且有目的的选择就业项目或是创业经营项目等;同时,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对家乡创业者实施部分税费减免的政策,针对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培训等,在使用开放性资金方面上适当倾斜于农业创业方面;最后,全面宣传创业知识与模范等,在农民群众中选出个人综合素质优、生产经验丰富等的农民进行培养,并且予以相应的指导,确保他们在贫困农村中灵活应用学到的技能,或是与其他村民传授技能,以提高平困农村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3)加大就业服务体系中培训职能: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列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作日程中,并且贯彻落实到基层劳动保障所,严格开展绩效动态与目标责任管理,推动职业培训技能工作的进展。

2.2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为全面推广贫困农村力职业培训,可依据相关管理机制,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在农村内通过培训会,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同时,采取理论与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培训、务农与务工培训共同结合的方式[3],由农业培训部负责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多种培训信息,并且普及农民免费培训政策,在贫困农村中由专业教师向农民讲解惠农政策、民生政策等。同时,幺专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依据农民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为农民解决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劳动力技能,并通过劳动技能帮助贫困农村劳动力脱贫。

2.3将农民纳入中职教育

相关研究表明,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考虑到农村生活环境与城镇的差异,可能在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后已开始放弃读书的机会,走向社会。这部分学生因缺乏工作经验或是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进入社会后通常从事技术技能低、流动性大与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同时他们对于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工作之余不乐于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并考虑到职业教育招生与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可通过三方结合开展教育之路。如,企业应聘新员工后由职业学校负责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而这些学生在签订协议后入校培训与学习,在这一期间中产生的培训、学习费用或是学生生活费均由企业或国家补贴。同时,也可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职业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费用的问题。在这种方式下,也能够保证企业与学校招收到所需的人才、学生。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教育提升培训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确保在进入社会后有能力解决生存与就业问题的重要能力。同时,提高创业意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信息平台,可及时帮助与知道其中的部分创业学院,避免他们走弯路。此外,在培训学习内容中融入法律知识与国家政策等相关知识,通过培训学生,在帮助务工农民掌握关于就业与创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法律意识的提高,享受到帮扶政策,保障今后的生活与工作。

2.4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教育培训一方面需要将就业作为导向,同时分析市场状况与贫困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以及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其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确保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为贫困农村劳动力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基础上适当增加心理辅导培训课等内容,帮助他们从其他途径了解职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培训形式与手段,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知识水平作为开展培训的标准,例如针对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则选择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的技能内容进行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大的创新技术则注重在年轻农村劳动力中开展。此外,相关部门可通过寻求企业帮助等方式增加教育培训成本,避免师资缺乏对贫困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造成影响。

2.5积极引导农民创业

在开展职业培训后,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创业,鼓励农民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但部分农民因为长期务农或是在外打工,对于创业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创业风险大、创业需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等,导致他们无创业的想法或是不愿意创业。虽然不可全部否定以上的想法,但相关部门应帮助贫困农村劳动力正确看待创业,真正认识到创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的创业风险意识。同时,在改变贫困农村劳动力对创业的看法后,帮助他们找准创业定位,并规避风险,或是由农民成立专业的创业合作组织,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贫困农村劳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创业,而且能够通过合作增加贫困农村劳动力的整体信心,促使他们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2.6为农民提供有力保障

考虑到贫困农村劳动力在面对就业与创业时,不可避免的会担忧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是缺乏保障,导致他们缺乏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公民提供有力保障:1)定期开展贫困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创业知识等相关培训,从中带动农民劳动技能的提升,有效减少企业解雇或下岗的现象;2)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贫困农村劳动农民参与到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置建设工程中,为农民提供推进社会发展的机会;3)贯彻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农民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并且在贫困农村农民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积极提供指导与帮助,激发农村农民的潜能;4)全面保障农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避免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确保农村劳动力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结语

总而言之,为贫困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以及教育提升的机会,不仅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发展的体现。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认识在贫困农村中开展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的必要性,从多方面、多形式与多渠道宣传职业培训与落实相关培训政策,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在培训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有力帮助。

参考文献

[1]尚红艳.关于贫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及教育提升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343-344.

[2]胡利芳,刘志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8-20.

第2篇: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远程培训;钢铁职业培训;虚拟培训技术

1网络远程培训技术

1.1网络课件制作模式

网络远程培训主要是指应用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并实现教学交互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学员学习的过程中,网络课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帮助学员掌握相关课程内容。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学员的实际状况,并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相配合,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并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培养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全面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3]。

1.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采用沉浸性、监护性和构想性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技术高级人机界面。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可打造出一个十分形象的模型。并由人与模型进行交互,由此可以获取与真实世界相同的信息,并加强人们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应用此项技术还可打造出不存在的环境和人类不可能达到的环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需要打造真实环境的话,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减少资金成本的投入。运用此项技术可超越现实,采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等,形成逼真的虚拟环境。此项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满足我国多领域的需求,现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建筑设计等行业当中,在教育培训领域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4]。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也变得更加紧迫,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急切。但相关的技术人员由于不能脱离自身的岗位,因此无法参与培训,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允许上岗培训,这样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钢铁企业包含炼铁、炼钢等复杂的控制过程,对工艺操作和技术技能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人员的业务水平十分重要。目前许多钢铁企业的人员培训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工对新人进行训练和指导。但随着钢铁企业自身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培训方式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和局限性,而且极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技能操作要求较高,人员缺乏实际锻炼机会,无法胜任本职岗位,这是钢铁企业培训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钢铁企业决定创建网络平台,通过虚拟培训系统来完成人员的培训工作。该项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营造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与虚拟环境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采用该项技术,在设计虚拟环境时需要依据培训内容,并要打造出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学习者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创新自身的能力,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这种虚拟环境能够更加生动逼真的还原生产过程,并让员工了解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根据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假设和所得出的结果,开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虚拟环境中包括实验室,学员可在其中做出各种实验,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更多的结果,并将其积累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积累充足的经验。而虚拟环境在训练的过程中安全可靠,无任何危险,学员可在其中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可以完全掌握相关技能为止[5]。

2网络远程职业培训实践

钢铁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平台以相应的培训信息作为辅导设计理念,以学员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为目标,为学员提供全面的服务。此外网站包括管理类、技术类、仿真类等多项培训课程。而且可对钢铁生产流程进行虚拟模拟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在培训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企业无需增加重复成本。使用该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掌握相关技能,并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在平台培训当中仿真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在此课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取向导式学习和一站式学习两种培训方式。向导式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提示和指导,使学员逐步的了解生产工艺环节,并能掌握相关操作[6]。一站式学习则没有相关指示,学员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设计和操作,该方式主要适合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学员。使用此平台可以高度还原生产流程和具体场景,并通过逼真的操控环境,使学员能够对工艺流程更加深入了解。通过观看模拟仿真程序,对炼铁的原料配比等进行理解,并通过具体的操作完成炼铁过程,而且可以观察到实时更新的元素变化曲线,进行有效的配料计算。平台还包括普通网络课件,主要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专门的配音来进行讲解,此外学习后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员及时进行学习成果的检测。对钢铁企业而言,将相关的网络课件到平台上并不意味着培训工作结束,而应时刻监控网络平台的运行状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新的课件在产生后,不能立刻投入使用,应该先由专家进行观看,听取其意见后进行改正,然后。经过修改后的课件会更加稳定,培训人员可将课件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升级。开发课件所使用的原始素材等资料应该得到妥善保存。每一次培训工作结束后,都要总结经验和心得,为下次培训工作和相关课件的开发提供参考。而且还应时刻关注钢铁企业所出现的先进技术、新工艺等,将其融入到培训工作当中,使其可以符合生产运行的要求[7]。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尤其是在钢铁行业,对于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而对于钢铁企业的培训工作人员来说,如何将相关的网络技术和钢铁企业的职业培训进行有效融合,是需要他们进行大量实践和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但对于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和价值是无需质疑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该项培训手段的应用,促进钢铁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云.远程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路径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03):33-36.

[2]李芬.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62+68.

[3]刘铸德,张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远程教育问题及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2):243-244.

第3篇: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模式;并举;融合

一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与融合的内涵

职业教育指的是学生通过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道德教育。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能够看出无论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如何,一般有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基本形式。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历性教育,分为初等职业学校、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学校教育主要是长学制,有专业稳定的组织系统,并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发展目标,较为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学校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与普通教育相同,承担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能。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强调教育目标的统一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与基础性,教学制度则具有连续性和规范性。学校教育可以在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包括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和下岗培训、成人技术培训等等。职业培训是针对准备就业,或者是已就业人员,开发其专业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知识教学,较为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培训是从学徒制演变的,也是传统培训的现代化发展。职业培训的特点在于目标更加侧重于具体的岗位需求,培训内容主要是以操作经验和技能为主,较为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主要与生产和工作同步。

二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发展现状

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拓展延伸,党中央与国务院也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出台相关教育政策,促使职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当前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比例,办学质量和经营效益也逐渐提高,为社会培育了数以亿计的应用与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例如当前我国实行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内容等众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再加之职业教育的导向功能较弱,对于经济发展的反应较为迟钝,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所以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等多种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培训存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职业培训形势仍然较为零散,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要想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只靠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持续竞争能力,增加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适应性。通过加入职业培训比例,进一步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有效发展。

三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形式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实施哪种形式,都必须充分重视时代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学生如果不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只是参加短期的技术培训则难以胜任科技化生产工作。根据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如果定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直接由社会上职业技能培训,则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是现代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培训模式出现应激现象导致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会被淘汰。从长远角度看,此种职业学校难以生存,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却越办越封闭,虽然扩大办学规模,进行规范化办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要想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就必须保持教育的开放性,融会贯通,坚持学校培养与职业培训并举,进一步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融合,加强部分时间制和全日制的有效结合,将职业学校教育打造成面向社会开放性且多功能的培训中心,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促进意义

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各有各自的功能与优势,以及适用范围,两类教学模式不可取代,但是却有紧密的关联性,要想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两类教育模式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完善当前职业教育体制,更新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例如德国使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此种培训模式主要是以职业培训为中心,学校文化教学为辅助,将为关注生产实际以及强化练习,学生能够打下夯实的职业技能,此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在生产时所需的各类素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在两者并举的前提下逐渐融合,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有助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充分开发并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并且促使两种教育形式,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不断增强造血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培训模式不只是在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间起到衔接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教育水平。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满足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与融合,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新时期职业院校要想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凭借自身的理论教育是难以做到的,应当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切实提高技能型培养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并非是某个国家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全世界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共同发展方法,校企合作意味着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能够相融合,学校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教育主体,但是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两者间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够进一步突出教学综合优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分工也能够紧密合作,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当前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必须有效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相融合,构成具有梯次结构的教育类型,加强教育内部层次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突出教学重难点,外部与其他教育相沟通,打造开放式教育系统,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职业教育实行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并给予融合,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养。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职业学校也应当正确认识这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感,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扭转传统落后的办学观念,树立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士辉,严玮,田红,等.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5.

[2]段丽娜.基于国际比较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研究与探,2014(24):21-22.

[3]谭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3-68.

[4]刘继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改草案)的若干建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4-6.

第4篇: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晚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联邦政府直接干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成立了一些部级管理机构,负责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建立联邦国家之时,澳大利亚宪法就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教育,教育被视为州的职责。直到20世纪20年代,联邦政府才开始涉足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内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成立了行业培训委员会和国家培训委员会,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另外,澳大利亚宪法规定由澳大利亚技术教育理事会、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分别管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用等级模式,借助调查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干预职业教育。20世纪70年代成立“行业培训理事会”(IndustryTrainingCouncil)、“全国培训理事会”(NationalTrainingCouncil)等管理机构负责培训管理。1974年,技术与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出台了《坎甘报告》(Kanganreport)。《坎甘报告》不仅再次提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介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投入,而且提出成立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20世纪70年代,由于澳大利亚经济进入低谷期,不仅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开始衰落,教育也受到冲击。这一时期,15~19岁寻找全职工作的青年的失业率已由1976年的10%,上升到1983年的23%。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却得到提升,社会各界都非常肯定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参加学徒培训的人数从1976年的12.3万人,上升到1982年的最高值14.7万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缓解了职业教育资金短缺的压力。为了提高青年的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澳大利亚成立了高级技术学院,并将其纳入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sofAdvancedEducation)。高等教育学院只授予应用类学位,而不授予高级研究类学位。在就业环境比较动荡的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着手建立新一轮的国家认证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对教育质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订了初中高年级的课程结构,增加了很多学术科目,删除掉了大多数职业类课程。但是这一时期政府为了发展新兴技术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制定了行业奖励机制,鼓励行业运用灵活的培训方法。行业技能培训成为这个时期职业教育结构改革和政府制定培训政策的主题。1986年,澳大利亚学者科比(Kirby)提出受训制概念。这种培训是一种时间比较短、形式比较灵活的契约培训,是一种比传统学徒制培训范围广的形式,这为未来基于学校的新学徒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化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到90年代初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模式连续调整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设计和认证完全是在国家和州层面上,虽然有些项目是不同州之间的合作或互认,但是职业教育的实施几乎都由州政府拨款和管理的公共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负责。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公众不满经济衰退。80年代中期,青年失业率高达15.1%。8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参加学徒制和受训制的人数下降。1989年和1992年,学徒和受培训者分别下降6%和25%,青年失业率增加了11%。此时,联邦政府决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结构化改革,把为青年就业做好准备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90年代,多数TAFE学院开展培训失业者的工作,还为青年人特别是那些辍学者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劳动力市场的恶化以及经济的基础地位,导致了澳大利亚部分经济转型,致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更加注重海外市场和国内竞争。这一时期,TAFE学院与行业联系并不紧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缺少结构化学习路径。因此,1987年的《澳大利亚重建》(CommonwealthReconstructionTrainingScheme)报告提出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州政府都致力于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提供,培训政策没有与行业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整合起来。1987年,联邦政府出台的报告《澳大利亚技能》(SkillsforAustralia)提升了职业培训的地位,该报告提出职业培训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并建议设置整合就业、教育和培训的项目。[8]1987-1989年,职业主义共同体政策开启了政策重大变化的窗口。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就业技能形成委员会等新的咨询机构引进政府、行业、学校伙伴关系的政策,实现跨部门合作发展职业教育。1992年以后,通过澳大利亚培训署制定的相关协议,使联邦、州、地方政府达成一致,创建了在澳大利亚培训署管理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由此也建立起了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决议职业教育优先权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的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断萎缩,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私人培训机构不断出现,为服务业提供培训。同时,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伙伴关系的建立,也促使企业代表在州或领地层面上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很多行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国家能力标准,参与开发州层面的、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模块。同时,州教育局也开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调整,TAFE学院遍布澳大利亚各地,毕业生受到雇主的青睐。

三、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阶段

1992年至今,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澳大利亚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产业部门中经济服务业、咨询和人力服务业占了很高比例,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澳大利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这一阶段,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在澳大利亚得到各界的重视,伴随着权力下放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组织建立起社会伙伴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体现出新职业主义倾向,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满足区域青年的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尤其是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nNationalTrainingAuthority)成立,这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国家培训署在制定国家战略、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促进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有效的培训市场,促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组织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十年,联邦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培训署制定了三个非常有影响的国家战略。第一个国家战略《迈向技能型的澳大利亚》(TowardsaSkilledAustralia)提出优先扩展培训市场,通过竞争筹资试图开放培训市场,特别是通过竞争方式分配资金。该战略试图开放竞争市场,提高培训学校的质量。第二个国家战略《通向未来的桥梁》(ABridgetotheFuture)提出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鼓励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强调培养澳大利亚劳动力技能基础。该政策强调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提高培训投入,最大程度提供公立职业教育费用。第三个国家战略《塑造我们的未来》(ShapingourFuture)倡导广泛合作与协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战略。它试图反映劳动力的结构、就业形式与工作组织构成的变化,满足学习者多种形式学习的需求。这个政策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将以个体和雇主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了一系列国家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州政府与企业、雇员和培训机构代表共同开发国家培训系统,为澳大利亚适龄工作者提供国家认证培训。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该框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资格证书提供了详细的和不同等级的国家路径。1996年,了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TrainingFramework,简称NTF),该框架包括培训包概念,提供了确定能力标准、传授和评价的方法,采用先前学习认证原则加快课程学习。1997年,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认证框架(AustralianRecognitionFramework,简称ARF),该框架提供了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其标准得到各州、领地的认可。1998-2003年制定的国家战略体现了职业教育“灵活性”、“问责制”、“可获得性”等规则目标。

其一,联邦政府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以为澳大利亚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配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的人才为己任,鼓励多种途径开展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那些失业的早期辍学者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储备潜在的拥有新技能的人才。其二,通过注册培训机构为州、领地劳动者提供国家认证资格证培训,促进劳动力洲际流动。需要确定培训结构,去除障碍。其三,政策制定、资金划拨、技能传授都应该以满足受培训者需求为中心,必须保证个体获得公平待遇。其四,提出建立一系列澳大利亚国家技能标准,确保澳大利亚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澳大利亚技能水平,使全社会重视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五,通过完善问责制,提高州、领地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价值最大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个人。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认识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逐年提高。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依然是主要投资方,联邦政府占政府投入的1/3,但地方政府的投入要高于联邦政府。以2008-2012年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获得经费为例,各种资金的总额由2008年的61.1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4.285亿美元。2012年,州政府拨款43.334亿美元,联邦政府拨款23.254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有限竞争”理念引入培训市场。1994年的《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NationalcompetitionpolicyforAustralia)报告指出,政府拥有的实体需要有更大的竞争力,需要去除州际间的障碍,摒弃某些领域的垄断行为。1997年颁布的《用户选择》(Userchoice)政策允许雇主和他们的学徒、实习生自由选择那些由政府资助的正式注册培训组织参与培训项目。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公平竞争,一些领域专家建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应该定期为公立职业院校拨款,同时也应该为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拨款资助。这些改革使非TAFE学院可以获得资金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促进了跨州培训活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政策和管理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试图使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更紧密,这些政策希望能提高澳大利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联邦政府所倡导的新学徒制被各州、领地所接受,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都将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1994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的伙伴关系。这种实践与经验的职业化模式,是一种关注区域利益、整合教育资源、践行做中学、重视工作场所中的学生福利的模式。1998年,《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等国家层面的学徒系统、实习系统项目开始运行。为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在1990-1994年,澳大利亚执行了《培训保障法》(TheTrainingGuaranteeAct)。该法旨在提高企业自主教育与培训的水平,提出企业将1.5%的工资总额用于员工培训。然而,这个强制征收比较注重大企业,大企业用于培训的花费多于中小型企业。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关注点由学习生活向学习工作转变。此时,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也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变其培养目标,重塑宗旨。2013年,51.9%的企业运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满足它们的培训需要,其中33.3%的企业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26.9%的企业提供了学徒或实习,20%的企业采用国家认证培训。47.5%的企业采用了非认证培训,高达77.6%的企业运用非正式培训,有12.4%的企业没有组织培训活动。从2007年到2011年,15岁以上的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成功通过培训的人数比例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率从2007年的79.4%上升到2011年的82.7%。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学习者的就业也产生影响,经过培训的学习者比没有参与培训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多。例如,2007年,二者相差7%。2008年,二者相差6.7%。澳大利亚工业部每年都进行雇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雇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度一直很高。以2013年为例,90%以上的雇主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工作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雇主对工作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的满意度为78.3%,雇主对学徒制和受训制的满意度为78.8%,雇主对国家认定资格的培训满意度为83.1%,雇主对非认定培训的满意度为90.3%。这些指标2005-201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在政策决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能力标准,参与开发与行业相关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国家课程文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与联邦政府、州政府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各种水平的决策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包括教授课程、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促使职业教育模式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换。

四、结语

第5篇:教育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第三方;多元化

国民终身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培训,其影响之大、所占比重之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彰显无疑。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知识日益更新,都为职业教育培训创造了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虽然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价模式开展了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但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培养质量评价并没有形成完整评价体系,定量评价较少,定性评价较多,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改进。因此,科学辨析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个针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培训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已成为职业教育培训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多元化评估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是对培训项目满足企业(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培训项目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职业教育培训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评价主体必然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要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企业员工个体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包括:培训学员(受训主体)、培训机构(第一方)、送培企业(第二方)、主管部门、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等五个评价主体,即“五主体”多元化评价。

1.主管部门评价

主管部门对培训进行评价是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必需环节,这是因为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必须要对主管部门负责。主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为了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从业技能,从而达到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质量提升,因此主管部门最为关心的就是培训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要想知道培训效果如何,就必须要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开展评价,提出建议,并依据评价结果作出决策。目前典型的主管部门评价培训项目有:海关的报关员培训项目、财政的会计系列培训项目、海事的轮船从业培训项目等。

2.参训学员评价

参训学员被归类为第二方,职业培训的主体是参训学员,参训学员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承担培训任务所在机构的培训效果和培训水平。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培训师教学水平、培训课程安排、培训环境、培训测试成绩等各要素,都是检验培训活动能否符合学员的需求,是否达到了学员预想水平的根据。参训学员通过培训评价,为参训效果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学员本身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自己通过参训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及专业业务水平得到哪些提高。

3.培训机构自评

培训机构作为培训项目的实施方被称为第一方,其按照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在对参训学员、企业考核性评价之前对自身培训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初步判断参训收获与效果,获取自身在参训过程中的成绩及差距,自评的结果亦可在最终综合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

4.企业评价

委托培训的企业同参训学员一起被归类为第二方,在整体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享有最高权重。企业评价是指参训学员学满入职或者回到委培企业,由参训学员所在企业的领导、同事根据其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客观评定,以此作为最终培训质量评价的参考指标。

5.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价

众所周知,由标准普尔、穆迪、德勤、埃森哲、普华永道等知名评估机构认可并评级的行业企业,在本领域中往往名声鹊起,声誉日隆。同样,高端培训项目仅仅靠学员评价和机构自评是远远不够的,系统化评价一个培训项目从准备到完成再到后期效果,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必不可少。同样,委托行业领域顶尖的专业评估机构,站在第三方独立的视角来评价培训整体流程与绩效,是最为客观科学的评价手段。第三方评估也是迅速提高培训机构声誉和知名度的最有效途径。

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关联系数

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就职业培训而言,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学历水平、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同一类的培训项目,其培训时间长短也可能不一样;送培单位(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可能差别很大。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对职业培训项目的质量是有直接影响的。由于这些诸多因素难以控制,增加了职业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难度,使得职业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更加复杂。大量的企业、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表明,借助“关联系数”就可以把可能存在的可变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完全体现到评价结果中,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实际上,大多数可变的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培训效果方面,因此,关联系数的处理就集中在了“培训效果”这个一级指标的各层各个指标上了。培训学员初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等不一样,经过培训后,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发展的角度讲,在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时,应在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乘以关联系数(发展系数)。在送培单位、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第三方评估对满意度评价时,在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培训班的整体稳定性,需在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乘以关联系数(稳定系数)。

三、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主体的权重确定及量化评价

评价指标权重又称权数,是一个证明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和作用的数字。对评价整体而言,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其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权数能够体现每个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的大小以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占的比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五主体”的评价权重必然是有区别的,这样才能更科学、更全面。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首先利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再对各评价主体的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评价主体的权重如下:培训学员评价权重为0.2,送培企业评价权重为0.3,培训机构评价权重为0.1,主管部门评价权重为0.2,第三方评价权重为0.2。结合实际情况,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有所差别,评价主体的各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是不同的。在进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量化评价时,首先拟定测评表格,发给五个评价主体的每个成员。按要求,每个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项目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四、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的标准确定

评价标准的设计必须是可测量的,可以实际操作和把握的,既有数量化标准又有可操作化语言表述。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

1.培训准备

在培训准备工作中,为检测培训标准和安排是否能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我们通常要预先系统地分析评价目标,培训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明了,否则模棱两可的目标表述会影响培训的实施和评价。培训方案中,如何选择培训对象,如何安排培训时间,如何确定培训场地等也是至关要素。我们应该对所有指向培训目标的条件和资源进行综合与系统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和确定培训方案,论证其可行性与实际操作的效用性。

2.培训实施

评价培训质量优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整体培训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的实施过程是涉及多个环节的。第一是师资培训。师资的水平高低、受欢迎程度、综合能力等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参训学员掌握并吸收知识技能的效果,同时还会影响参训学员的学习情绪以及对实施培训的机构主体的好恶及评价。培训师资评价指标应涵盖师资的配备、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师德、教学吸收效果等多方面。第二是培训管理。培训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整体环节能否保证实施过程有条不紊,培训计划、培训大纲能否反映行业需求,与受训学员定期沟通反馈是否及时等,均可检验出培训实施机构的管理水平。第三是培训资源。实施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培训教材、培训场地、课外学习资源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训的质量。第四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实施培训和完成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素。因此在实施过程的二级指标中,这些因素都被列入其中。

3.培训效果

培训计划是否满足需求与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产生的预期与非预期效果,有关人员对培训结果的优劣判断,参训者的受益程度等,均为体现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其中,参训学员的满意度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参训学员对培训整体环节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最终效果。对于委培单位来说,更注重参训学员在经过专业培训后,理论功底、动手能力、实践技能、新设备新科技的掌握与操作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提升程度,希望通过学员在培训前后知识、技能及其他能力的变化,了解参训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而学员参训后所产生的各方面的提升和变化,以及能否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新能量,则最直观地反映培训的质量。受训学员完成培训回到企业后的跟进调查评价结果,更真实体现了培训的效果和价值,切实反映了培训质量。

五、结束语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导向性的质量评价制度,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将对职业培训数量及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急需加强对职业培训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制定,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积极推进。科学、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质量评价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质量保证。经过多方研究与论证,我们认为,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职能应该有所转变,从现在的主管逐步过渡到指导与监管,把主体评价权限集中在用人企业(第二方)和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客观、高效地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保证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忠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4).

[2]唐昕,张庆伟.培训项目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04).

[3]李秀红,刘伦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