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精选(九篇)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第1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一、数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在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有效地训练人的思维,完善人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所代表的进步观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中学数学的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体表现出它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比如,通过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立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总而言之,就是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应该倍加重视数学育人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数学史是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课本中直接介绍中国算术史的就有17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近50个方面的内容,并以习题、注解、课文(如“勾股定理”一节)、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这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位置。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产生了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以及等积变换求体积等朴素的数学辩证思想,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我国在数论、微积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我国中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连续夺魁-------这些史实和实例,都说明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且也为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也是数学对于一般文化修养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养分,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通过错例分析、检验解题过程的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言必有据以及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数学需要智慧,更学要热情和毅力,有气需要开创精神。数学是发展的,其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

3. 审美方面的教育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中学数学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数学语言的简练,数学思维的灵巧,数与行的融合,数式形的对称-------它们无不展示了数学的美,具有无比的感染力。

易被忽视的是发挥数学美在学习知识、深化理解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实,这时数学美是有其独到之功的。比如,可以根据数学美的和谐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串联,沟通它们的内在联系;适时阐述解题中的和谐化思想原则、方法等等。揭示了数学真与美的有机统一,岂不是使学生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步入新的天地。

数学老师不要忘了美的诱引,美的魅力。

三、 数学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的数学老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更加发挥数学科的教育功能。

第2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期刊

期刊

1.前 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决定在全国学校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健康第一”作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被统一了起来。这引起学校体育界和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者之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需要我们对它作一个详细的了解。

2.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含义

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多偏重于躯体方面。例如《辞海》对健康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健康问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在关心自己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认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存着直接的影响,于是,人们的健康概念开始趋向完善。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有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采用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达到、维持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促进和干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干预过程,使人们能保持有利健康的行为,从而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学校体育使青少年身体完美、身心健康发展,学习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养成一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3.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育促进的学生发展,是一种整合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技能技术的片面发展,所以不能仅凭借学生的运动成绩来判定体育的优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要立足学生现在,还必须面向学生未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以人的健康的整体发展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

4.结 语

健康教育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教育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祥,吴纪饶.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

[3] 郭树华,丰强.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昆明冶金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第3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一、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同样,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育活动之中,也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追求,向往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思想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进而促进教法与学法的不断改进,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德育教育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正是思想品得形成的发展时期,他们由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进取心强,并主动帮助一些同学学习进步,这就是德育教育生效的反映,德育教育正好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德育教育之所以必要。因为德育是灵魂,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推动器。因此,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尽快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化。

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讨论的几个问题

1.挖掘数学中德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教材中没有德育知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进行数学教学而脱离了德育知识教育,认为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无关。其实,在数教学中,只要数学教师稍细心观察,可以说德育知识在数学教材中无处不在,利用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上圆的周长中的“圆周率” 时,教师就针对这个问题,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早一千年,进而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家为我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教育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不但更好地加强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决心、有信心把数学知识学好。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坚韧品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对那些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做法也不要批评和指责。教师应该深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容易培养难。例如,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用一个梯形分割拼合法,能否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中位线分割,并以一腰中点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相等。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下两底的和,它的高是原梯形高的一半。又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210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行驶35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大部分学生会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350÷(210÷3),这时,我问学生:“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答吗?”学生们动脑筋思考后马上用解比例210:3=350:X来解答和解方程的方法350÷X=210÷3来解答。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扩展和深化,在每时每刻都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在数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都渗透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第4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系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或者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能为孩子一生的言行刻上深刻的印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计划性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等一些家庭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主,它不同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是替代不了的。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夙愿。但是单独靠学校教育,无论教师多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目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家庭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

1.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原则,是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提出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共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特点,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而应该服从学校教育的原则和特点。学校也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知识、道德品德的意义,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注重以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站在学校的角度教育孩子,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孩子片面发展,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所以,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内容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3.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们最大的作用莫过于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人才对社会的作用程度是从人的认知和情感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教育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基点,人的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4.教育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让孩子觉得到处没有阳光。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第5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教师质量;教学质量;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15-02

引言

面向21世纪,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育教学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相对落后,特别是作为培养专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待提高[1~2]。知识渊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现代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就掌握知识的深度来说,教师对自己所学和所教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要了如指掌,融会贯通。就掌握知识的广度来说,教师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指导思想,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新成就,对学生在所学知识范围内提出的各种问题,能较准确、深透地予以解答。教育质量是“过程量”的科学概念,会促使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质量的变化,真正地把以学生为本置于第一位。

一、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3]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作为现代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理论及传授理论,能够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的特征的分析。应该说教学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实际水平,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教学技能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学技能是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实施阶段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现代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怎样将这些知识用恰当的、形象合适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及和实际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察言观色能力、随即应变能力、驾奴课堂和调整学生情绪及注意力的能力、富于表现及感染能力、道德修养、挖掘及灌输能力。比如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要正确规范、可见度大,让全体学生都能观察清楚、学到实验技能;教师的语言要清晰、抑扬顿挫、辅之手势和表情、具有艺术性;表达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比喻形象;讲授要用启发式,富有感染力、激发思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现代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应是一名教育者,而且还应是一名教学研究者。不具备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懂教学规律,就不可能自觉有效地搞好教学工作。如果教师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关系,教师的实践能力必会提高。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影响下,学生学习的规律,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针对与自己所教课程,对网络上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评价和改善,总结概括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材提供资料和数据,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教师通过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不断研究和了解教的效果和学生的知识缺漏,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措施,改进教法,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多种思维交叉的、激烈的活动,因此,思维品质是人的创造力的重要内涵因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科学思维方法、技能技巧的培育者,因此,现代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师要具有的思维品质为: (1)收缩性思维(即求同思维)。(2)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3)形象思维。(4)逻辑思维。(5)逆向思维[4]。

结论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国内外对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当是个具有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是一个具有不断超越自我和创造未来本领的人。在中国优秀教师的影响和传、帮带下,一定会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一个新的里程,成就一个崭新的、卓有成效的、创新的和富于生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Green.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2] 房剑森.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与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1).

第6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 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92-02

前沿:医学教育,毫无疑问,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流的医术和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的维护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诉求。然,当今的医学教育往往过于独立的进行医学基础和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而忽视了医学更重要和更高层次―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教育。有了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医生们的手术刀曾不会变成草菅人命的凶器,而是治病救人的宝刀。

1对准医生们进行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自神农尝百草,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换取世人的安康,人们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了医生,这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但也是风险极高的。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将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而是饱受病痛的折磨,甚至面临着死神的呼唤而渴望回归健康,在生命面前略显弱势的群体,他们有生理的疾患,抑或具有心理的缺陷。医生必须将用自己的医学技能和人文关怀去抚平患者的痛楚。仅有药物的治疗将是不完全的。就像是我们中医常常强调的,治标还要治本,解决了病人们身体上的疼痛,还要更好的施加关怀,使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更好的解脱出来,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职责。

归根结底,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伦理道德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医生高尚的医德有赖于良好的医学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的医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临床教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高尚医德的一言一行必将进一步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在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医疗社区的今天,我们尤其要突出对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转变思路,把生物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为生物加心理的治疗模式,增强对病人的心理关怀,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以助其早日康复。

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迎合广大民众心理呼唤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如何进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 1在临床医学教育实践中加强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谈起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恐怕我们的医学生们会不以为然,受我们当今大学教育宽泛性的影响,学生们很容易想到我们所进行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会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的理论一样死板和空洞,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关键在于是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对生命的敬重和职业的崇高性。要在日常诊疗实践中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职业操守,鼓励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正为病人服务。让他们明白体现一个医生真正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爱护、保护患者的基础上。要做到从内心视病人如亲人。

健康是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要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将“平等、关爱、公正、尊重、宽容”等生命伦理的理念贯穿在临床教学环节中。医学生刚踏入临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要抓住这关键时刻,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医德观、事业观。要建立“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原则和公正与公益原则相结合”这一重要的生命伦理观念。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的医术,但还要相信科学理论,时刻对病人负责。

2. 2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合理开展

由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和途径不能,不能对所有学生求同。医德教育和人文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有针对性地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讲座、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利用伦理查房的形式,切实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伦理决策程序。医学伦理查房是一种新的创举,它是医学伦理学直接介入临床实践的好方法,它可以根据医疗活动中不符合医学伦理的事例,直接对医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开拓出类似医学伦理查房的新举措。

2. 3继承优良传统,向先辈们学习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医药的魅力之所以直至今日仍令人津津乐道,无疑是因为它对人类的健康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同样,中国的传统医德中蕴含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济世活命”、“仁爱救人”、“医乃仁术”、“厚德济世”、“人命至贵,有贵千金”等思想无论是神农氏、华佗还是扁鹊、孙思邈,这些前辈们被我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更因为他们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以我们具有这样的优秀传统为荣,更要以古人朴素的“仁爱之心”来发扬光大我们的精神财富。学有所用,实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结语:本文详细阐述了加强医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能对医学教育的同仁们提供一点借鉴,也希望我国的准医生们也能在学习和时间中,不断注重自身的修养,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提高。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达庆东,瞿晓敏,樊民胜.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23-25.

[2]樊民胜,奚益群,贾福娟,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指导医疗实践[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36-38.

[3]高丽敏.试论医疗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9(3): 102-103.

第7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科;相关学科;教育学科;关系

一、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

鉴于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关系的复杂性,应按层次来梳理其关系。通过探讨教育学科体系结构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我们发现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六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总体性关系。成人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群在总体上与教育学科的关系;

二是主干学科的关系。成人教育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成人教育学与教育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教育学的关系;

三是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成人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在学科内部衍生了一定数量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存在什么关系,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教育学分支学科下位的学科,还是并列关系;

四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关系。教育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学科发生史上,都存在着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互动现象,并在一定条件下横向结合产生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从学科发生史考察,一般来说,教育学科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出现在前,而成人教育学科、高等教育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形成略后。从现象分析,成人教育学科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是否参照、模仿教育学科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抑或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促成其诞生;成人教育学科中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与高等教育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中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存在着什么关系,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五是在跨学科、综合学科与科际整合中,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间的关系。在跨学科研究、综合学科与科际整合的学术背景下,某些综合性的问题或问题集群的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都可能参与其中,各自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又在研究中形成某种整合的机制,产生一定的关系;

六是成人教育学科中的元理论研究与教育学科中的元理论研究存在着什么关系。教育学科中的元理论研究开拓在前,已形成了基本框架,而成人教育学科的元理论研究刚刚起步,但这不影响探讨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以上六个层面的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总体性关系与主干学科关系两个层面。相比较而言,成人教育学及成人教育学科群比教育学及教育学科群更“年轻”,在成人教育学及成人教育学科群获得学科独立性之前,教育学及教育学科群已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因此,研究教育史的学者一般认为成人教育学是教育学纵向分化的产物,是教育学内部衍生性分化的产物。但是这种衍生并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于近代儿童教育学或传统的教育理论难以解释与解决成人教育中的问题,具有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成人教育研究者,为适应成人学习的现实需要,回应成人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挑战,才将成人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加以建立和发展。

成人教育学及其学科群的形成,不仅暴露了近代教育学的内在性学术危机,也推进了教育学变革及现代终身教育学的形成。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教育学体系的观照下。正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近代普通教育学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成人教育学才能够从依附于普通教育学的地位中摆脱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而一种涵盖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教育过程、正规的、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学习活动的教育学由此产生,皮埃尔・弗特在(教育学的盛衰)中称为“终身教育学”。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系统提出之前,成人教育学科已经出现,但还未真正摆脱近代教育学的束缚,是终身教育学获得国际教育界认同并产生影响后,成人教育学才真正获得学科的独立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从教育作为起点训练这个观念过渡到继续教育这样一个观念,这个过渡就是现代教育学的特征。书中对“成人教育”作了新的阐释,认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必须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终身存在的连续体,构建学习化社会。从(学会生存》的现代教育学核心理念看,成人教育学相对应的是终身教育学下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都是现代教育学的下位概念,二者是并列交叉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大致与欧美诸国情况相似。从“总体性关系”与“主干学科”关系看,有以下情况值得注意:

(一)我国现代意义的“成人教育”概念的使用晚于欧美诸国。作为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我国开始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教育学与成人教育学、教育学科与成人教育学科的关系大致是欧美诸国此种关系在中国的“折射”。我国成人教育的实践非常丰富,但成人教育学科意识一直比较淡薄,20世纪80至90年代大批成人教育论著的问世,标志着成人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成人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确立。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深化以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成人教育开始成为与学校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形态,成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成人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确立的重要原因。终身教育理念开始传播和实践时,我国正值时期,我国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的译介与研究是在后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改革已开始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推进,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应该在现代教育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成人教育学科是现代教育学的下位概念,而不是近代教育学的下位概念。在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近代教育学自身也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科的学术争鸣给成人教育学及其学科群构建提供了新的启迪。自1978年至2000年,我国出现了有关教育学或教育科学的大范围的学术争鸣,不仅拓宽了中国教育界的视野,还引发了中国教育界对教育学科的批评性反思,尤其是对“进口”教育学主宰中国教育学状况的忧虑。在中国不仅要确立教育学科的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原创精神,构建中国的教育学,彰显中国的教育智慧。

就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而言,这场有关教育学科“科学化”、“本土化”、“中国化”、“现代化”的教育争鸣为中国成人教育学及成人教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在中国百年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人教育学及成人教育学科,一旦学科意识确立,又有百年教育学及教育学科发展的启示,更易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形成中国的成人教育学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成人教育学科。

(四)成人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关系值得重视和研究。在现代教育学体系中,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都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并各自形成学科体系。由于教育实态中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交叉关系,相对应的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关系。通过对中国教育体系结构的研究和预测可以发现,中国成人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淡化,学科联系沟通日趋密切,交叉重叠现象十分明显,这种现象自然会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得到认同和体现,因此,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考虑成人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以及各自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成人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以成人教育学为主干的成人教育学科群是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它与教育学科以外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非常复杂,从总体上看,大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其他相关母体学科中摄取、借用、移植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二是其他相关学科将成人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形成多学科观点的成人教育研究新趋向,如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观点进行研究,开拓了研究视野及思路,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杂交、互补;三是导致以成人教育研究为主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诞生,或形成跨学科的成人教育问题及问题集群研究。

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以外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首先要考虑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殊”与“整合”,既诞生不同层级的主干学科、分类学科,又形成边缘学科、比较学科、横断学科、跨学科、科际整合等交叉学科。成人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在科学的分殊与整合的大背景中,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沟通、互补、深化与拓展的问题。从成人教育学研究史看,成人教育学科群作为新兴的、年轻的学科,相关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的成熟学科,对成人教育学科的学科建制规范、学科体系结构、学科理论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学科深化拓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在“接受”、“选择”及“涵化”相关学科的过程中,逐渐由潜学科、前学科演变为学科与学科群。从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看,自成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形成后,成人教育学内部纵向分化与外部横向拓展,必然与其他相关学科发生双向的、互补的关系。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给成人教育提供了有关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有助于成人教育研究从经验式的问题研究提升到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水平;成人教育学科的规范也是在参照相关学科中的成熟学科规范而建立的。从另一方面看,成人教育作为独特的研究领域,又可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或专题研究的题材,相关学科采用本学科的某种原理、研究方法对成人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围,或者构建相关学科的下位分支学科。

对成人教育学科自身来讲,第一类关系最为重要。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下,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科群形成的历史梳理,可以发现其突出表现:

(一)概念、范畴的借用、移植。和其他新兴学科一样,成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在构建的历程中,往往从相关学科特别是成熟学科中借用、移植一些概念、范畴,经过适当的改造或通过重新界定诠释,作为学科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②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首要的工作是建立自身的概念系统与专业术语。从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问题的经验性研究中,发现、提炼中成人教育的学术概念,是成人教育研究中关键的一步,其中对相关学科概念、范畴的借用、移植非常普遍。成人教育学探讨成人教育体系结构、功能问题时,就从系统论、社会学中借用或移植了一些概念、范畴,如:“系统”、“要素”、“模式”、“子系统”、“结构”、“功能”、“社会变迁”等。在探讨成人教育规律时,除参照教育规律的基本框架外,还运用了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的概念与范畴,如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角色、智力、潜意识、人格、经济效率、人力资源等。这种现象在新兴的交叉成人教育学科中更为普遍,如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等。

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首先要注意这种学科之间、亚学科之间的概念借用、移植问题。构建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系统,除从成人教育实践中发现、提炼具有经验意含与系统意含的科学概念外,还要从相关学科借用、移植适用的概念、范畴,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严格按厢概念提炼和选择的标准,建立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系统。

(二)理论、原理的应用。成人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成熟学科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原理的参照、借鉴与应用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人教育学科群体系的建立,除从成人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基本原理和理论外,还从相关学科中借用了有关的原理或理论,用来分析解释成人教育现象,处理解决成人教育问题,或者作为成人教育原理构建的理论基础,或者用来批判成人教育学科构建的规范等等。

就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而言,作为应用性研究的成人教育研究,可以灵活的采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美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或原理,对成人教育现象、事实或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与预测,或者说通过成熟学科的某一理论或原理的越界传播,成为成人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有的学者运用分析哲学的原理,对成人教育中的有关概念、范畴、命题进行逻辑的或语言的分析,对有歧义的术语、概念进行澄清,使人们对“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等的涵义或关系有明晰的了解。有的学者运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对成人教育的投资、效益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参照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使之适用于成人学习研究,构建成人学习学等等。总之,相关学科理论或原理的借用或应用,是成人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科构建的积极助力,成人教育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走向成熟。

(三)方法的移植与渗透。成人教育学科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成人教育研究与学科构建过程中,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移植和渗透。和概念、范畴、理论、原理一样,方法一旦发展成熟,就具有广泛普遍的适用性,尤其是哲学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及带头科学方法,常常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具体来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四大门类中的各类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都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成熟的母体学科还有自身独特的方法论,如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不仅有独特的研究方法,还具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特征,可以横向地向所有学科渗透,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即有机的方法体系。

在科学由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转变的时代,研究方法的渗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与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所谓方法的移植,是指平行学科间一门学科的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越基本,其研究方法移植的领域越广阔。所谓方法渗透,是指数学方法、系统学科中的方法及带头学科方法,向所有科学领域的渗透或横向拓展,此外,在跨学科、综合学科及科际整合的研究中,多种方法技术配合应用形成的方法融会现象,也值得关注。

许多新兴学科的诞生都与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密切相关,成人教育学科也不例外。新兴的成人教育学科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成人教育学科的“未成熟性”,使其研究处于各种类型、各大层次的方法包围中,从相关学科借用概念、范畴、理论、原理,移植研究方法,实属必须,但容易抑制成人教育研究自身特殊方法的形成,使成人教育成为相关学科的方法、方法论的“实验室”。在成人教育研究中移植和改造相关学科的方法是正常的,由于成人教育的独特性,但移植、借用的方法时应依据成人教育学科的具体特点,将其改造成适合成人教育研究特殊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国成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和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

第8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 变化 建构 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37-02

教育教学归根结底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我国历来重视对师生关系的探索,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上的一个老话题,但是“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却常常流于一般化、公式化,即把特殊的师生关系单纯当作一般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并把复杂的师生关系简单化”。因此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师生关系,努力建构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 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概述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彼此相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由教育关系、情感关系和伦理关系三个层面构成。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承担执“教”的角色,学生承担求“学”的角色,双方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一种教育关系;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往中会自然产生一定的心理依附关系;伦理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从纵向上来看,师生关系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关系。这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工作关系,而且他们通过彼此接触和深入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人际关系,且他们都是社会中的人,把师生关系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它或多或少带有社会关系的烙印。

我国古代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如《礼记・学记》中对“教学相长”概念的提出;韩愈著《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但是整体上仍以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为主。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师生关系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从某种角度而言,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的催化剂,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根本。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这种师生关系尚属应然状态,而未达到实然状态。

二 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自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受国内外教育思潮、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等的影响,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多次变化,每一时期的师生关系都有其特点,亦存在许多问题。

1.各时期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化

第一,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919~1949年):这一时期,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继续发展,国内新民主主义教育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占主流地位的时期,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批判旧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之间应是‘人’的关系,应进行全面的人格与人格的沟通”。这一时期也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和“学”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师生关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时期。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至“”前(1949~1966年):国外出现要素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众多教育思潮,国内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教育过多地受思想政治运动影响,因此师生关系中也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初步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

第三,“”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重视科学教育和教育改革,但我国基本停止了与国外各种新教育思想的交流,由于政治原因,师生关系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革命学生之间的敌对关系,学生批斗教师,师道尊严被摧毁,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遭到扭曲和破坏。

第四,改革开放前期(1978~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较流行学习化社会、教育个性化、后现代主义等教育思潮,我国受国外教育改革的影响,把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主张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虽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在现实师生关系中还没有凸显出来。

第五,改革开放近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世界教育改革向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发展,国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理念被师生共同接纳。我国师生关系现状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师生间沟通少,感情隔膜;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低等。

2.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各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特点显示出了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即单极化非对称,即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交流单极化、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师说生受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教师与学生单极化的交流,既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管是师生关系的天平向教师一方倾斜,使得学生顺从于教师,还是“”时期学生对教师的大肆批斗,都是教师和学生地位不平等的表现。虽然现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要求,在新的教育政策中被提到,但是“长期扩大化的‘师道尊严’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师外在权威与学生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依然没有达到实然状态。此外,学生存在“厌学”“厌师”情绪,教师主导角色受到挑战,“尊师重道”精神日益走向式微;教师的内在权威不够,自身德性修养不高,当前师生关系趋向冷漠且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三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1.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我只是一般地称之为教育气氛。”如果想影响单独的学生,就必须先影响他所在的教育集体,让整个教育活动充满良好的教育气氛,给学生健康发展的空间。创设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氛围,营造爱与信任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从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顺利完成求学的任务,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承担好执教的角色,更好地协调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教师与学生作为单个人在良好教育气氛中相互交往,彼此信任和尊重,与心灵交流,建立起和谐的自然人际关系;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教育氛围,如果学校能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那么教师与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建立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反过来也能推动整个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因为影响是双向的。

2.以教师为主导,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的理解与宽容。教育工作周期较长,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较多,彼此之间就可能留下情感的印记,或亲密愉悦,或反感厌恶。因此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这有助于在教育教学结构中形成双向互动和有意义的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教师与学生才会彼此心灵相容、感情真挚,才会使师生关系得到和谐、愉悦的发展。

第二,教师权威思想的转变。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权威不可能管理好学生,但是教师过于权威也会压抑学生的发展。教师权威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教育制度所赋予的外在权力;一种是源自教师内在的威望。古人云:“教然后知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打破外在的权威,必要时向学生请教,这样既可得到学生的尊敬,又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教师滥用外在权威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因而教师要努力提高内在权威,这种令学生信服的权威,可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加深相互间交流,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第三,提高教师德性修养。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和选择正当之行为去获取正当之物的品质。”教师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善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益。教师德性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包括至德善、至智善、至美善、至圣善、至体善,教师可以至一善,也可以五者兼而有之,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公正,关乎着学生能获得理应获得的学习条件和教师关注,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等。教师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把学生的一切作为其工作的中心。若教师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而只是以领取工资为工作目的,以物质来衡量师生之间的感情,那么势必会使师生关系淡漠、带有功利化色彩,因此要增强教师责任感。提高教师的德性修养,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3.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一,学生要尊师重道。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师道尊严,从“天、地、君、亲、师”中就可以看出古代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但是这种要求学生半隶属于教师的严格的师道尊严,对于现在的师生关系而言确实有点苛求。回归到现代社会,学生知识的习得来源于教师的教授,尊师必定成为学生的应然态度,但应是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尊师重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注重沟通的需要。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同在一个教育结构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因此需要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很少与教师倾诉心里话,在“一师多生”的班级授课制现状下,学生需要克服惧怕心理,大胆接近教师,克服封锁内心,对教师敞开心扉。主动与教师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告诉教师,这样教师才会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情况,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和谐、愉悦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在沟通中建构起来。

第三,“弟子壹学”,承担好求“学”角色。“弟子壹学”,“壹”,即“执持精神坚固”之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专心致志地学习,提高自觉性和自主性,承担好求“学”的角色。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掘自己的潜力,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在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

总之,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首先要喜欢这个教师,才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认同感,由此便可看出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各时期的师生关系总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建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

[3]范寅虎.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之我见――兼与孙喜亭教授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60~62

[4]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1

[5]王俊菊、朱耀云.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历史嬗变与现代审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51~53

第9篇: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改革措施

受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增强,"终身体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被正式提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从而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了体育不仅是终生教育的因素,而且还需要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从事体育锻炼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这种习惯是可以持续一生的。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社会的衔接点,也为成人体育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状况,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一、学校体育的现状

1.对终身体育观念认识不足。目前,学校体育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校外运动竞赛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理解和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甚至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忽略了体育锻炼的终身受益性。

2.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的学校体育是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仍然是以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兴趣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僵硬,教学内容死板和高度重复,只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践部分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难度太大,大多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意义。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极限的方面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难以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健康生活的构建。

4.考试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竞技运动成绩,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课外自觉锻炼习惯得不到反映。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而是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性评价,即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措施

1.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积极改变学校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明确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习惯、能力的主要阶段,是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进而拓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把终身体育视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项目。现在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确定教学内容和选编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终身效应。应重视和增加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着重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定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作为"终身项目"。教学方法上确立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原则。比如,开设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兴趣选项班和休闲体育项目,向学生传授多种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从中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学习。

3.建立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起,成为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总之,应该发挥学生个性倾向对于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认定一两项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并掌握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

4.学校体育应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应该在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习惯作为评价标准,进而整体、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既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将技术评价和理论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保障与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立足学校体育的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大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社会紧密联系、注重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中要起到有效的衔接作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缺一不可,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优势才能最终实施终身体育,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曾纪荣,肖锋,黎冬梅.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6).

[2] 张龙栓,阳红林.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