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冶金工业规划全文(5篇)

冶金工业规划

第1篇: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冶金工业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

1冶金工业建筑设计的绿色理念和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厂区建筑改造和新建项目不断增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更多地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生态的关系成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理念下,冶金工业建筑设计无论是生产作业的厂房建筑还是办公、生活的配套建筑设计,都需要遵循资源节约、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等都是建筑设计时的关键技术要素。此外,冶金工业生产作业及其建筑特点决定了其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设计工作,环境规划、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要统筹考虑建筑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节能环保等要求,寻求建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平衡、功能满足与节能环保的平衡等是其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

2冶金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节能技术应用

2.1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冶金工业建筑的能耗主要分为建筑能耗和使用能耗。建筑能耗是指在工业建筑建设过程中使用各类建筑材料所产生的能耗,而使用能耗则是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为满足环境控制要求而产生的能源消耗。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最大可能降低建筑能耗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举措。冶金工业建筑根据作业环境可分为冷、热车间。由于不同作业条件下对建筑空间的热环境控制要求有所不同,冶金工业建筑对建筑空间的热环境调节无法采取传统的空调设备来实现,因此采用新型的节能环保保温隔热材料成为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主流的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保温,工业建筑由于室内作业等因素的考虑,大多采用外保温技术,同时外保温技术也具有技术成熟、保温效果好和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择上,硬泡聚氨酯保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节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保温体系,同时也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节能结构材料,具有阻燃性能好、施工方便,能够兼容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类型,但较高的造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大范围应用形成制约;聚苯颗粒保温料浆是一种废弃塑料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保温材料,其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加工成微细颗粒与其它材料按比例混合配置成聚苯颗粒保温浆,具有施工简单、保温效果好且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工业建筑外墙保温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此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以及玻璃棉等也是在工业建筑外墙保温中应用较多的节能材料,其中玻璃棉制品是一种具有良好隔热和隔绝震动的非金属无机保温材料,且多孔结构还使其具备了良好的隔音效果,在工业建筑上常被用做建筑空间降噪材料。除上述建筑节能材料外,新型玻璃材料在冶金工业建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材料在透光、遮阳和传热系数方面各有不同,根据其特性在建筑空间散热和隔热保温等方面各有应用优势。

2.2冶金工业建筑通风和采光的节能设计

冶金工业建筑具有大空间、大跨度和大进深的特点,再加上其生产作业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是重要的技术指标。为了达到建筑空间环境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冶金工业车间大多会安装一定数量的通风设备和照明灯具,长时间的使用必然会造成建筑使用能耗的大量增加。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采用必要的建筑手段来进行节能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重要方式。在通风节能设计方面,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风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是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思想。一是根据厂区风向条件来规划设计建筑朝向,充分利用穿堂自然风来达到良好的建筑空间通风效果。如,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情况下,建筑朝向尽可能选择南北向,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应控制建筑朝向与风向的夹角在30°和60°之间。二是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要设计合理,建筑通风的间距控制一般是根据风向和建筑形体来确定,以前排建筑的长宽比为依据,建筑的通风间距为前排建筑高度的2.2到3.5倍为宜。三是合理设置建筑的通风口位置以及选择合适的窗型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原理来增强建筑通风效果。四是在不具备良好自然通风条件的情况下,以人工通风为主或是作为辅助通风加强通风效果,通风设备的选择和配置就成为通风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目前,动叶可调式通风机是一种节能效果比较理想的节能型通风机,其通过机械设计使通风机的叶片角度可调节,利用空气作用于叶片阻力面大小的变化来调节风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变频控制器来对通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根据工况来调节风量的目的,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通风机节能手段,而且利用传感器对建筑空间温度、湿度进行实时动态数据采集,可以实现通风机风量的自动控制和调节,在保障通风效果的同时节能效益更为显著。在采光节能设计方面,主要通过加强自然采光设计来尽可能减少电光源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时长,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大进深设计的建筑结构,采光节能设计尤为重要。具体设计策略:一是根据车间进深、空间面积等来设置合理的侧窗数量和位置,可以采用高、低侧窗相结合的方式增大采光面,为了使大进深处获得更为充足的自然采光,可以适当抬高高侧窗的位置。二是在确保建筑保温隔热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大侧窗的采光面积,在侧窗采光面积无法调整而采光效果又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室内设置反射镜面或是采用漫散射玻璃的方式来提高自然采光率和光照覆盖的均匀性。三是采用新型的节能光源来达到照明节能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单纯依靠自然采光往往难以达到工业建筑的采光要求,采用电光源作为自然采光的补充及夜间照明的光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适用于工业建筑的节能型照明光源种类较多,LED节能灯节能效果最好,大功率LED节能灯在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上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工业建设的照明需求,具有亮度高、能耗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还能够根据工业车间的光照情况实现亮度的自动调节。

3冶金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应用

3.1冶金工业厂区绿化中植物的选择

在冶金工业厂区的环境设计中,植物的利用和选择是关键要素。除绿化、美化厂区环境外,植物对厂区有害气体的吸收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冶金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甲醛、苯、三氯乙烯、氯气和汞蒸汽等有害气体,而不同的植物对这些有害气体的吸收效果不尽相同。如长春藤、吊兰、芦荟、龙舌兰、虎尾兰等植物对甲醛的吸收效果最好;长青藤、铁树等能够有效吸收苯;槐树、兰按能够有效吸收氯气;夹竹桃、棕搁、桑、大叶黄杨等对汞蒸汽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因此,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根据冶金工业车间的作业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绿化植物选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达到最佳的有害气体吸收效果。此外,在厂区环境美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选择对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在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物绿化,植物对有害物质的抗性是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3.2冶金工业车间声污染的控制技术

冶金工业车间的声污染较为严重,各种噪声源在建筑空间内的交互作用对于生产者的身心健康极为利,因此通过建筑技术手段来营造一个有益于人体声觉系统的空间环境,是建筑设计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设计控制策略:一是通过消声设备来降低车间作业时机器产生的噪声。二是利用声音传播具有方向性的特点,通过厂区绿化种植高大、密集的树木建立消声屏障的方式来进行降噪。三是通过厂区建筑整体布局设计优化的方式来降低噪声影响。如将噪声较高的厂房集中布置;将对噪声要求不高的厂房布置在靠近高噪声的厂房附近,将要求低噪声干扰的厂房布置在远离高噪声厂房的区域,并在开窗等设计环节上避免朝向高噪声厂房方向;四是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利用墙体、走廊空间等的隔音、吸声效果来降低噪声对建筑室内空间的影响。

4结语

冶金工业厂区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设计必须要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与其生产工艺、作业要求紧密结合,切实解决冶金工业生产、作业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取得实效。在设计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冶金工业厂区的建筑特点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适应性,要从规划布局、环境优化、污染治理等多角度、多层面来统筹考量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设计可行性,才能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技术在冶金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冶金工业建筑设计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工业建筑,2021,51(06):237.

[2]刘德建.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141-142.

第2篇: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一)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

1.资源优势

已探明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贵重金属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资源共三十余种,占全省已探明矿产资源的50.8%。其中铝、汞、锑、锰和硅石等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贵州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自然资源,已发现和探明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铝、汞、铅、锌、锡、铜、钨、钼、钡、锡、镁、镍等12种,还有相当储量的贵金属金、银和稀有分散元素铌、钽、锗、镓、铟、镉、铼、硒、碲以及含稀土金属矿产等。在已探明矿产储量中,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铝土矿保有储量近4亿吨,列全国第二位;锑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镓的储量居全国第四位,与铝土矿共生。贵州已发现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锰、铁、钒和钛4种。其中以锰最重要,保有资源储量7181万吨,是全省黑色金属矿产中资源最为丰富、开展勘查较多、开发利用较盛的矿种,已成为贵州著名的优势矿产之一。铁矿虽然分布广泛,在66个县市有所发现,其中45个探明一定资源储量,产地多达128处,但资源较少,保有储量仅4.5亿吨,不足全国总量的1%。水城观音山、赫章铁矿山及菜园子和清镇与修文铝土矿共生的铁矿等少数产地,探明储量较多,规模可达中型,矿石较富,具较大开采利用价值。贵州黄金资源丰富,全省已探明金矿1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0多处。根据控矿构造与矿床特征,分为黔滇桂成矿区、三(都)—丹(寨)成矿带、湘(西)黔(东)成矿区、黔滇桂、黔西南成矿区。根据矿石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结构、金的贮存状态及选冶工艺的不同,贵州省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石英脉型及砂金与多金属型。截至2007年底,贵州省累计探明C+D级黄金储量155吨,远景储量可达500吨。在已探明的黄金资源中有90%是难选冶原生金矿。目前已有7个地(州)市21个县产金。贵州是新兴的重点产金省之一。自从1980年发现卡林型金矿,贵州便被国内外黄金行业看作一个极具潜力的地区,也逐步形成包括设计、勘探、采选、冶炼,部门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整的黄金工业体系。

2.能源优势

贵州能源比较充足,为发展冶金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省能源结构具有水、火互济的独特优势,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为贵州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贵州电力远景开发容量可达4000万千瓦,富余电力将达1000~1500万千瓦,寻找电力市场已成当务之急。投资和发电成本较低,电力供应将出现较大富余,这就为发展贵州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铝工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生产和布局比较合理

1.区位优势

贵州虽属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但与国内最大的冶金产品消费市场———广东省的距离较近,且铁路运输畅通;通过广东的黄埔港、湛江港或广西的防城港,可向极为广阔的有色金属消费市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输出产品。全省冶金企业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六盘水、黔西南等地,靠近原料产地,煤电能源充足,铁路公路畅通,生活比较方便,加上气候温和,对发展钢铁工业十分有利。尤其是水城钢铁厂,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与邻省进行矿煤对流,逐步建成贵州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间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迅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立,西南六省区经济协作深化,“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区域间的合作互动不断加强,区域分工更趋合理,这为六盘水市谋求区域的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配矿生产

针对贵州铁矿储量少、含铝高,锰矿资源储量多、品位低及硅矿资源既多又好的情况,为了进行综合利用,平均每年从省外调入和从国外进口富铁矿与富锰矿,与本省矿石配合生产,从而促进了炼铁和铁合金的发展。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又节省了开矿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是发展贵州钢铁工业的一条好路子。贵州钢铁工业中生铁、特钢、铁合金和金属制品这4大类产品,从设备工艺到生产技术都有一定基础,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由于近几年来发展较快,销路畅通,经济效益较好,从而增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和贵州钢铁工业的实力。

(三)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土法冶炼已有一定规模。五十年代,贵州积极兴建小铁厂;八十年代初,又积极推进地方小型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先后建成了一批小镁厂、小电解铝厂、小电解锌厂等,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经济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础薄弱,冗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效益不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品种结构单一,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长期采用土法冶炼,技术落后、回收率低、产品粗劣,由炉渣中丢弃了大量锌、铅、镉、锗、银等贵重金属元素,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极为严重。

二、存在问题

(一)观念滞后,效益低下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无证开采、违章冶炼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耗竭过快,矿产资源利用率低。一些地区重速度、轻效益,重开发、轻节约,盲目发展了很多落后的生产能力,如土焦、土烧结、小高炉、小电炉、小轧钢等;有的企业还引进了一些落后的二手设备。大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扩大规模、不断填平补齐的倾向。影响和制约冶金企业科学发展的诸多观念、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少数领导干部在适应新岗位、新流程方面还有待加强,职工的思想观念、岗位技能等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规划滞后,布局散乱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冶金工业整体布局在行业、地区间低水平重复,过于分散,内部关联度小,产业链较短;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公司或集团;盲目投资、布局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科研滞后,管理粗放

技术装备差,技术水平低,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改造投入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规模小、总数少、水平低、高层次技术开发人才缺乏,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强企业和优势产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产品生产粗放,单耗高,资源消耗、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一些行业能耗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工业发展尤其是高耗能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及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突出。产品多数也是原材料性质的初级产品。这种粗放式的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利于提高有色行业经济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制约贵州冶金工业的发展。

(四)环保滞后,污染突出

虽然“九五”期间400多家土法炼汞的乡镇企业,3000多座土法炼锌炉被关闭,核减土锌4万吨产能,减轻了环境污染,但在贵州西部地区仍存在一定量的土法炼锌。同时,一些小型预焙槽铝厂不断出现,加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任务。

(五)资金滞后,发展受阻

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财政收人远低于经济发达省份,因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冶金工业。而省内现有冶金企业自筹资本金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上市融资,以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贵州冶金工业的发展。由于受资金和机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我省冶金工业规划和思路多而成效少,致使我省冶金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国内其他省份。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贵州冶金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际国内冶金工业产业结构和市场发展需求,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火互济的能源组合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冶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加强金矿资源开发规划,着力建设贵阳和遵义铝工业、六盘水煤焦化工等循环经济型生态基地建设,把铝及铝加工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贵州经济跨越发展。

(一)统一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深入分析我省的产业结构,积极进行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省内外致力于发展铝工业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已有人、财、物资源,实现相关企业的产业整合,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和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降低消耗的铝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促发展,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大力推进钢铁、有色、黄金跨所有制改革重组,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结合冶金工业特点,重点推进节能、环保、安全、优质、高效现代化企业建设。贵州冶金企业“小而散”的状况,不利于冶金工业的发展和贵州资源优势的发挥,也不利于贵州冶金工业总体素质的提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贵州冶金工业战略重组。战略重组和整合可以是跨行业、跨国界。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完善配套生产设施,并视市场供需情况适当增加精铝、铝合金等产品产量,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的铝加工产品,努力把贵州建设为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钛工业、锌工业、钢铁工业、黄金工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全省冶金工业在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资产重组,加大增量投入,扩大规模,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全省冶金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

近几年,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贵州由于底子薄,技术装备水平仍存在参差不齐,资源利用率不高,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短缺等问题仍很严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仍然很重。必须高度重视推广应用行业中带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通过实施必要的示范项目,将共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到技术改造项目上,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升产业水平。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要制定和实施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专项,增加政府和企业投入,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新材料,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改变原材料工业技术面貌。

(三)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工作,发展循环经济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和考核体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搞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控制稀有金属开发强度,减少开采量。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10台共计125万千瓦,按照“上大压小”的产业政策关停部分135兆瓦和200兆瓦机组,按期淘汰小钢铁153.37万吨、水泥513.3万吨、焦炭188.2万吨、铁合金62.24万吨、电石19.7万吨、电解铝63万吨、锌冶炼27.82万吨等,预计可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5万吨以上。

(四)加强资源开发,提高规模开发水平

矿产资源是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据国家矿产资源有关法令和法规,结合贵州实际,建立奖惩制度,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矿山建设的发展。加强对金矿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对全省范围内铝土矿资源的调查,进一步获取准确的资源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和投资者参考,作为决策的依据。引导企业和地勘单位加强勘探,提高资源保障水平。

(五)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助推企业发展

以开展资本运营的方式,抓住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机遇,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指导下,采取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破产,收购,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选准项目,采用高新技术,争取国家资金及银行贷款支持。按照国家扶优扶强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对具备条件的公司争取优先上市发行股票,向社会筹集资金。企业要加强内部的经营管理,努力实现最大效益,增强自筹建设资金的能力,并积极利用已有的名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和土地、设备、建筑物等作为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推出有吸引力的铝电联营方案),多渠道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港澳台商、外商和国际银行、财团的资金投入。

第3篇: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冶金机械设备;设备维修;问题;解决对策

我国的冶金工业生产环境恶劣,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受到碰撞或摩擦等负面情况的影响,对冶金机械设备外壁造成损伤。同时受工况影响,机械设备经常性地超量运行。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长时间运转,冶金机械设备的工作寿命将加速缩短,造成机械设备折旧、账面余额与机械真实余额不等。机械设备的维护是为保障设备的正常技术状态,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工作寿命所需采取的各种措施。选择科学高效的机械设备维修方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具有正面影响。

1机械设备的质量缺陷及劣化

受研发与设计局限性的影响,一部分冶金机械设备在设计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与国际标准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这部分冶金机械设备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下频繁发生故障。而技术人员受思维限制,经常在忽略设计与研发问题的情况下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由于客观因素不足,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发现故障根源和发生故障的原因。因此,发生故障的机械设备在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下,内部零件的磨损报废率大幅上升,最终丧失正常的工作性能,导致企业产生不可修复的经济损害[1]。冶金机械设备在长时间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下,设备原有的性能产生衰退或完全丧失,或与同类型设备共同工作中出现旧式现象,统称为设备的功能劣化。劣化可分为必然发生的自然因素劣化以及可人工干预的使用劣化。自然劣化是指设备在不使用时,长时间承受自然环境带来的侵害,加剧了功能的衰退,同时造成设备寿命加速减少;使用劣化是指设备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程度的磨损、腐蚀、损耗、碰撞、变形和疲劳等,如部件损坏、材料变形和不及时清理材料废渣污垢,导致工作环境恶劣,使设备性能缺失。

2维修缺少深度及设备运行的损耗

新的冶金机械设备的内部零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正常工作,但维修人员常常忽略这段机械磨合时期。新设备过早投入使用可能会造成故障频发等异常工况,致使工作人员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频繁的维修,进而导致维修成本过高[2]。部分维修人员在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时并不细致,对设备的分析仅停留于设备表面的异常信息和内部零件磨损,对机械设备的实际性能参数视而不见,使故障根源排除不彻底,维修工作无效或效果不佳,给机械设备寿命的损耗埋下隐患。冶金机械设备在常态运转中会受到碰撞、磨损等实际损耗和功能不足等虚拟损耗,即设备实际价值会逐渐减少。应尽量避免机械设备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以保证设备不会产生损耗。沉重的生产任务要求机械设备加班工作,以及工作环境不适于机械工作,会导致机械设备技术性能衰退,加快机械设备老化。

3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

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可分为维护和修理两部分。维护是指定期对设备进行日常的检查、清理、调整、润滑、更换零部件等工作,以此降低设备损耗和劣化的程度,增加设备与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为了让设备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养,在工作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设备处于超高温、超高压和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应保证工作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正规、准确、有效的操作[3]。对于冶金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应遵守以下六个原则:1)避免冶金机械设备因为损耗和劣化程度过高而产生能源损失,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降低;2)在机械不发生影响生产性能的故障的条件下,保证生产规划的达成,避免停机等现象的发生;3)保证设备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合格,并控制生产成本;4)保证机械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效率,避免干扰企业生产计划;5)主动维持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为工作人员带来安全感和工作热情,促进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6)保障工作人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实施以上六个原则,技术工作人员应保证完成以下工作要求:保持清洁、定期润滑、定期检修和遵照管理制度工作。通过以上要求和原则,可以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机械故障。

4冶金机械设备的具体维修措施

冶金机械设备故障中出现的损耗和劣化等现象实际意义相差不大,一般是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机械设备工作性能下降、零部件质量下降,导致设备出现故障,需要技术人员维修。设备出现故障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差,使设备在功能上的价值缩减,冶金生产和设备维修成本上升。设备维修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对冶金机械设备进行补偿:1)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维修,对设备零部件进行局部补偿,维修成本较低,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2)直接更换坏损零部件,以有效零部件代替损伤失效的部分,成本较高。在设备刚开始投入生产的阶段,由于新设备未经磨合,设备零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后,设备零部件的磨损速度会逐渐下降。在实际应用中,表面相对光滑的零部件的耐磨性普遍较差,不同零部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同,其中的差异需要工作人员依靠自身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有效判断,定期给予针对性维修,保证设备能在各阶段的生产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加工质量,防止设备出现耐磨性差的问题。对于冶金机械设备的维护,还要求工作人员对设备内部构造充分了解,对不同零件与设备整体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4]。

4.1冶金机械设备的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指技术人员在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检查中,通过设备状态分析出可能会出现的故障或可能存在的隐患,在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之前进行提前维护。预防性维修具有预防故障发生和及时补救错误等功能,在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减少设备的性能衰退引起的经济损失。预防性维修的主要工作可分为四步:1)平时增加检查频率,保证设备持续在最佳状态下工作;2)加强定期、定点和精确检查,及时排查处理故障;3)订下修理计划,根据检查出现的不同情况,在出现故障前提前修理;4)在日常对设备的检查和维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记录,针对单个设备制定预防性维修规划,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的参考资料。

4.2冶金机械设备的预知维修

预防性维修曾经应用十分广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冶金机械设备配套的故障报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预知维修依靠故障报警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运行全程监控,当故障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发出警告信号,告知终端工作人员故障的具体位置,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制定维修计划,提升维修效率,使机械不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该技术还具备持续监测、及时发现、自动警报等功能,可以对设备进行全面性分析并出具书面检测报告,帮助工作人员判断出故障程度,例如是仅需要更换还是需要修复损坏部件,同时给出准确的备用部件库存量,还能计算维修成本和节约资金。

4.3冶金机械设备的事后性维修

冶金机械设备在进行维修活动后经常出现维修不彻底的现象,这是因为工作人员在日常维修中工作不精细。这种情况发生后工作人员可以进行事后补救,并确定故障症结所在,对其进行局部维修,即针对性地对部分零件部位进行维修或彻底维修,这就是事后性维修。事后性维修是设备出现磨损、故障等情况后,无法再进行正常的生产工作,因此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会让设备所有企业的维修成本上升,且如果维修后设备仍无法恢复工作性能,那么就面临着设备报废的风险。事后性维修多发于技术人员缺少预防性维修的情况下。

5冶金机械设备维修相关制度

对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先分析设备容易或已经出现的损耗部位,根据设备零部件的损耗速度规划出合适的维修周期。同时还需要防止设备出现故障和隐患,影响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冶金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质量,因此应重点放置于冶金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与检测工作上。我国冶金工业虽然已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冶金机械设备维护与检修标准,但由于我国冶金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冶金机械设备为了适应市场,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需要,在数量、型号、种类、规格等方面逐渐多元化。企业选择设备,需要根据冶金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有不一样的保养需求,需要技术人员依据自身的技术和经验进行针对性的设备保养与维修,才能够保证设备维持良好的工作性能运转。然而,我国的冶金机械设备维护与检修标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导致冶金机械设备维护的实际作业缺乏规章制度作为参考。

6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冶金工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重视冶金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为保证冶金生产的质量,应将冶金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修部分作为关键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冶金企业应注重提升人才技术素养,鼓励人才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善于观察,并不断完善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制度,为冶金工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曹海.浅析冶金机械设备维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科学大众,2018(9):30.

[2]李晶.浅谈关于有色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31+233.

[3]李长荣,席作冰.地方高校冶金热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9(5):28-30.

第4篇: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现代工业环境中,色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对色彩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单体色彩设计拓展到群体及环境色彩设计,从根本不重视色彩形象或色彩形象单一发展到利用色彩塑造富有个性特征的企业形象。一般情况下,从冶金工业企业建筑环境中的视觉组成看,建筑外立面无论从形象还是色彩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它的色彩最直接的刺激着人们的大脑,在人的心里产生相应的反应,进而影响着人的生活和工作。色彩作用已超出了装饰性和审美性这一狭隘功能,趋向实用功能性,重视其文化内涵。总的来说,在现代大型冶金建筑环境中,色彩作用日益重要,主要表现为装饰作用、工效作用、识别作用和情感作用等:

1•1建筑立面色彩的装饰作用

1)对建筑形象的美化与再创造

在影响建筑形象的所有表现手段中,色彩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美化与再创造上。在冶金工业建筑环境中,简单的造型、单调的立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符合现代审美要求,那么相对于建筑外部围护结构的改造和更新来说,通过色彩设计这一装饰手段改善建筑的视觉效果既不会带来结构问题,也不会造成多余的财物浪费,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有效的手段。用色彩造型的方法可以在平凡单一的建筑形体上创造出丰富的的视效,使建筑形象鲜明起来。用色彩强调建筑的轮廓、转折、关键构件等可以使建筑的形体得到突出表现。

2)创造景观环境

冶金工业企业特有的建(构)筑物外形以及厂房建筑与各种构筑物的联系形成工厂别具一格的工业景观和特有的空间格局,有着鲜明的特点与风格,如煤气厂矗立着几十米高的巨大的煤气柜、供水厂耸立着扁梭形的水塔、炼铁厂纵横着交错的各种管道、焦化厂林立着塔式管和球形罐、热连轧厂车间墙面上排布着规律的窗户等等。抓住厂区的这些特质,利用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合理管理,可以创造出特定的厂区景观环境。丰富、多样的色彩体系能使工厂环境在功能和美观间寻求到合理的平衡点,增进厂区环境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再者,冶金工业企业厂区一般占地面积广大,其高高盗立的大型构筑物、机械设备等都将影响所在的城市的天际线并可能成为地标性景观,其建筑整体色彩也将对城市色彩景观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厂区环境进行专门的色彩设计,可以减弱或者强化工业建筑与城市公共建筑在形象上的差异,尽量协调于周围环境,以求能成为城市肌体中良好的一部分。

1•2建筑立面色彩的工效作用

设计良好的色彩不仅关系着建筑、环境的美观,最主要的是适宜的色彩设计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色彩的工效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色彩实现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工作环境。冶金工业企业厂房室内各种复杂的物理环境和特殊刺激等因素(如大小机械设备、噪声、强光、粉尘、余热、振动等)强迫工人进行生理适应,工人的情绪一直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而在工业建筑环境中进行合理的色彩设计,对人的生理、心理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舒适度同时得以提高。

1•3建筑立面色彩的识别作用

色彩除了具有美化厂区和改善生产条件的功能之外,还起着重要的识别作用。人们运用色彩反映一定的内容,获得某种具有识别意义的色彩印象。色彩的识别作用主要体现为色彩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有效手段。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对工业环境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单纯地满足生产需求,还要求具有鲜明的整体面貌,代表企业形象,体现企业文化,具有广告效应,提升企业效益。表现在色彩上,即通过色彩形象策划来强化企业自身的特点。将企业标准色、标志及整个企业形象识别体系(CIS)广泛应用于企业建筑的内外环境中,利用色彩具有的视觉刺激和识别意义的色彩印象,塑造独有的、完整的、统一的企业形象,使工业建筑立面成为企业的巨大广告,以显示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的内容特性,形成与其他企业的差别。成功的工业企业建筑环境色彩改造往往能够极大的提升一个企业的总体形象及魅力,成为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标志,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1•4建筑立面色彩的情感作用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存在和意义有着潜在的心理需求。未经设计的传统模式的冶金工业企业建筑环境色彩唤不起工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使人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不强,在员工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屏障,凭添了企业的冷酷感;而经过设计的、符合人视觉心理的并且有意义的色彩,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企业的亲切感和企业凝聚力,增强了工人的自主意识与中心感,有助于形成“员工爱企如家”的情感效应。

2国内冶金工业企业建筑立面色彩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经验

1)工业建筑立面色彩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工业建筑环境色彩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也是工业环境景观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应将建筑、环境、人及色彩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现存的问题是不善于全面考虑问题,没有创造整体形象的观念,缺乏统一的规划,致使厂区建筑环境色彩杂乱或者单调。在色彩的运用上存在着随意赋色、色彩搭配不协调、用色不当等问题。

2)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的深度不够,形象单一,缺乏把色彩同工业建筑环境中的细节深入、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设计。厂房立面的色彩需要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将厂房外表涂上颜色。例如有些冶金企业将厂房外墙全部抹上灰色的水泥,只为求得“抗污染”,全不顾及那种灰沉沉的色彩让人望而生厌;另一个极端是为求“色彩丰富”而涂抹成了“大红楼”、“大黄楼”,在夏季温度较高的厂区里的煞是躁人,对环境造成了色彩污染,给人们增添了心理负担。

3)色彩管理混乱。因未有确定的色彩标准和管理体系,致使从建筑环境色彩的设计到施工未能连贯有序;实施完善后的色彩维护也不完善;污染后修缮回原设计的可操作性小,缺乏对建筑环境色彩的追踪管理。

4)对建筑环境色彩的重视程度不够。良好的配色往往会使建筑环境形象乃至企业形象大为改观,是一项花钱少、收效大的设计投资。但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乃至设计师都未曾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5)“长官意志”使得设计师做好的色彩设计无法实现。在中国现阶段,“领导说了算”的现象还很严重,有时并非没有进行色彩设计,而在于苦心经营的色彩设计未得到肯定、重视和实施,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经常决定于外行的“一家言”。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开始重视环境的色彩协调。由考虑一幢建筑物的色彩处理推进到考虑一座城市或某个地区之内以建筑群为主的环境的色彩处理,大大扩展了色彩处理的对象与范围。这种色彩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把现有的建筑群和它的周围都作为环境看待,重视这片环境内的所有色彩相互协调。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比较广泛的将色彩运用于工业建筑,积极地运用色彩效果,进行合理的色彩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初色彩开始用于心理、生理调节。即将建筑物、交通、机构、设备和机械施以色彩,利用色彩所具有的性质,为人们创造美好的、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925年美国的外科医院就是利用色彩调节在墙壁上涂上了绿灰色,消除了手术医生的视觉疲劳,类似的色彩调节技术很快在以后的许多部门和场所应用,并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这就为色彩用于建筑环境开拓了宽广的前途。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相继在波兰、巴西(1962年)、瑞士(1966年)和美国(1968年)召开了有关工业建筑师的任务和改善工厂劳动作业环境方面的会议,特别讨论了在现代工业、企业中应用综合技术和美学手段来创造良好、舒适的劳动作业环境的问题。目前,在国外的厂房设计中,色彩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专门项目。日本建筑师还提出,不仅在新厂房设计中必须考虑色彩处理问题,而且还要把它看做是促进整个工厂统一协调、美化环境的手段之一。

3冶金工业建筑立面的特点分析

冶金工业企业的建筑形式按不同的功能和结构又可分为工业厂房和工业建筑两类。在建筑形象方面,前者数量众多、体量高大,立面形式简洁,细部较少。因工业厂房有着工艺要求、生产流程等的限制,厂房的体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主厂房附近还配置有相应的如供水、除尘等体量较小的功能性用房。经常作为一个建筑群体存在。后者则等同一般的单体建筑,建筑语汇丰富,形式感较强,细部完整。这两者虽然都是存在于工业环境中的建筑,但因在形态、功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上有所不同,因此在处理手法上也要有所区别。冶金工业厂房巨大的体量,更利于通过色彩的语言来丰富建筑的立面,使建筑生动起来。工业厂房的建筑形象对于整个建筑环境的总体形象具有控制性,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工业厂房对环境的影响力。不论设计处理手法如何,都要注意与环境协调,从而达到既展现工业建筑个性,又能良好共生于环境的目的。工业厂房建筑外立面根据使用要求,往往形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仅有规则型的开窗和工业门。这种平板的外墙由于缺乏空间层次,常有单调乏味之感,建筑形体的趣味性不强。运用色彩造型的方法可以对平板的外墙加以调节。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建筑环境色彩的点状构图、线状构图、面状构图、自由构图以及综合构图等构图形式予以造型。大型厂房的色彩设计表现为体、面、线的有机结合。以体、面为主,穿插、点缀有色带,强调稳重有力、强劲大气又简洁明快的钢铁企业建筑风格。小型厂房、群房等与大型厂房相比体量悬殊的建筑,不强调其个体特征,将其视为辅助建筑,与大型厂房(视为主体建筑)组成建筑组群统一设计处理,以保持厂区面貌简洁和区域整体统一。利用横向构图的方法形成横向色带。利用左右窗间墙、上下窗间墙与其余部分的色彩对比形成横竖线条。将窗洞周边的窗间墙部分地涂成与窗洞接近的颜色,可以把几个窗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面。利用窗边横竖角线与墙面的色彩对比也是划分墙面的一种方法。线角不仅具有尺度划分的作用,线角与墙面形成的尺度对比也增加了尺度表达的层次。工业建筑的形象对于整个建筑环境的总体形象具有活跃作用,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其艺术性和细部。

3•1点状构筑物

点状构筑物主要包括:煤气柜、烟囱、水塔、冷却塔、冷却器、除尘器、球罐、铁塔等。这类点状构筑物,由于形体较特殊、高大醒目,而易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构筑物。对于这类构筑物人们以往通常关心的是它们的使用功能,而忽视了它们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对这种地标性构筑物的改造更新,应保留、美化原为人们所熟悉的建筑特征,进行符合逻辑的二次设计,设计强调形象新颖,醒目有力。使其具有标志性,为整个厂区环境乃至城市景观增添亮点。

3•2线状构筑物

线状构筑物主要包括:工业管道、通廊、转运站、架空运输廊等。对于贯穿厂区的线状构筑物,应利用色彩使其保持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厂区内形成视觉引导性,通过它们把整个厂区、不同分厂连为一个整体。

4冶金工业建筑立面色彩的选择及应用原则

工业厂房的立面色彩是改变环境、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色彩对生产和人机方面的影响较小,因此色彩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美感和意义表达上。在色彩的选择及应用方面有以下几点应予以注意:其一,色彩的意义表达。即色彩在建筑中是作为一种符号来使用的,人们对这类符号的识别和运用需要建立在相关文脉之上,从而传达特定的寓意。这种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是建立在色彩的生理、心理感受的基础上,但又超越了这种基本层次而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情感和精神层面。其二,色彩的统一性。工业厂房的体型是多种多样的,难免有杂乱之虞。为求厂容整洁有序,应在统一中求变化,通过选取、设置一个主色调,对厂区整体布局进行色彩协调,以期达到整体统一性。在选取主色调时,要根据整个工业区的性质以及建筑物的功能确定和施加色彩。其三,色彩的变化性。在色彩配合中,应有变化和对比,活跃环境气氛。在色调上应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一个主体色的统领下,使用数种辅助颜色,使色彩的丰富程度大为加强,建筑立面的细节表现和作用体现更为完善。主体色的色彩性格要能突出核心建筑和表达其功能。如果是一个大、中型联合企业,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建筑组群选择不同的主体色,以强调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其四,色彩的艺术性。厂房建筑的立面色彩设计,原材料本身的色彩、材乓或者简单的厂宁,涂刷上一种“长官意志”指定的颜色;即使l以往的做法无外乎是利用专门进行了颜色设计也很大程度决定于设计者个人的爱好,很少有进行大胆的艺术设计的。实际上,大胆设色的建筑构图以及对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装饰能给置身其中的人们提供完全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和心理快感。其五,色彩的透视性。了解过色彩的物理特性,我们就知道色彩透视对所选用颜色具有影响。由于大气、飘尘、日光、距离等原因形成的色彩透视现象,是我们进行建筑外立面色彩设计时不能不考虑的。再有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尘、雨水冲刷、风沙侵蚀、日晒氧化等将使建筑饰面的色彩发生很大变化而不再鲜亮如初,所以,我们在最初做色彩选择和调配时就应考虑到这些,给以余量。在实际的运用中,一个建筑或建筑群的色彩效果不应孤立的进行设计或评价,而是要结合环境中的其他色彩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说建筑旁的各种树种的绿化、加诸建筑立面之上的标识标志、夜晚照射的有色灯光等都会对建筑外立面的色彩效果产生微妙的影响。最终体现于人们眼前的必将是个色彩因素互动后的结果。从劳动保护的角度来讲,配色尽量不要单一,色调单一会加速视觉疲劳或引起单调感;配色的明度不应太高或相差悬殊,否则会因为视觉适应性而促使视觉疲劳;配色的饱和度也不应太高,不然较强的刺激会分散注意力,也容易加速视觉疲劳。

第5篇:冶金工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冶金企业;工业会计;流程再造;会计理论;内控体系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提出《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其中对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整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使得数据与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重塑社会与经济发展模式。数字经济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冶金工业会计以此为契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在为冶金工业企业提高决策有用性、提升工作效率与准确性、降低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和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业财税管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目标,进而实现会计工作以及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使整个企业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一、数字经济时代冶金工业会计的变化

新时代是一个数字经济的时代,冶金工业会计已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促使会计行业进行着深刻变革,同时也赋予会计行业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深化会计的职能、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1.会计服务方式、方法的转变。传统的会计服务是由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对企业各项业务资料、单据进行整理,审核、分析并形成会计基础信息,按月度、季度、年度生成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报告提供给企业管理层、投资方、税务局、银行等财务信息使用者,以便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效评价和做出相关决策。冶金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老牌经济体目前已进入淘汰、整合阶段,跨地域、跨国家并购重组屡见不鲜,传统的冶金工业会计服务方式对这些大型联合企业的发展已产生了掣肘,新时代的财务共享服务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互联互通,它的即时性、网络性、智能性、价值创造性等特性为新兴的冶金工业经济体提供了可靠管理手段,同时加速了企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实现了企业的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2.会计信息、会计数据载体的变化。传统会计资料都是以纸质单据、发票、合同作为会计工作的凭据和会计信息的来源,但大量的纸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保管和使用费时费力,还占用空间和资源。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加速业财税一体化智能共享平台的建立,电子单据、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等取代了纸质会计凭证,海量的会计资料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在网络上快速传递,在数据库妥善保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使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使用变得高效快捷。3.会计监督职能的效率提升。利用网络信息化和软件技术,将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融合,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共享,实现了业务活动+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同步进行,使财务会计对业务活动的监督由事后提前到事中履行,会计核算从分散的独立核算模式向集中的财务共享模式转变,会计组织管控的范围大幅拓展,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4.会计工作内容的变化。会计人员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打破会计服务的时空制约,随时可以进行财务信息沟通和实时账务处理,对会计系统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会计工作核心由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转变。5.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改变。今天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准则,具备数据计算、成本核算等工业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有驾驭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能力,要有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风险管控的常识和手段。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远程教育培训、在线联机考试都将成为会计人才培养培训的新常态。业财税一体化也要求会计人员对冶金生产和经营业务、企业管理和管理会计知识以及涉税业务都有充分的了解,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数字经济时代冶金工业会计流程再造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引入传统的会计核算后,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部分记录、核算工作,会计迈入电算化时代。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进入信息化阶段,各种会计核算软件应运而生,但这些会计软件应用仍是在传统财务模式下有限的、表面化的使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只有依托信息化技术,重构会计流程,高效提升会计职能水平,打通“业财税管”各方面信息孤岛,实现流程联动、数据联通,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作用。1.采购流程。企业货物使用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需求,采购部门根据年度或月度预算在许可范围内,通过线上与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对接的采购门户向外部供应商发送采购指令,外部供应商接收订单并通过与物流公司的接口发送发货指令。企业可与供应商共享物流信息,企业收到货物进行验收入库、编制入库单,并与采购合同、通过与税务局接口进行验真及认证的发票、其他采购单据共享至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平台进行财务结算和记账,通过与供应商接口进行协同对账和资金支付结算,完成采购过程。2.销售流程。客户发出采购需求,销售部门线上建立销售订单,同时核实库存情况,通知生产部门生产或仓储部门发货,通过企业与物流公司接口发出货物,协同与客户之间共享物流信息。货物出库单、销售合同和相关销售单据传递至财务会计平台,经过与税务局平台接口开具销售发票,按系统设定的财务规则进行结算、记账,并与客户之间完成协同对账和销售货款回收,完成企业销售过程。3.固定资产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应按冶金工业企业通用的固定资产类别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设立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卡片应具备固定资产编号、原值、开始折旧年月、原使用单位、现使用单位、折旧年限、残值率、评估增减值项等要素,并按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计提折旧、调拨、修理、报废等不同的运行流程进行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线下应对固定资产实物按线上卡片编号进行挂牌管理,确保账、物一致,线上通过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共享向成本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提供信息支持。4.存货管理。企业的存货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外采购,二是通过企业生产。基于此点应将企业的采购系统、销售系统、生产系统、财务系统建立起紧密连接,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存货分类目录明细及编码规则,使企业每一项存货都能拥有自己特定的编码(二维码、数字信息码或图形编码)信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这些编码信息进行扫描识别并上传企业信息系统,实时完成存货的出、入库工作,并通过存货管理系统实现跨区域、全局性、动态化的掌握存货状况,为企业的采购、销售、生产提供实时库存信息支持,同时与财务库存管理同步,实现账、物、编码信息准确一致。企业库存管理者和存货关联部门可以按存货类别和特性设置最优库存数据值,对超过或低于该值的存货建立系统预警机制,方便管理者及时进行相关决策。5.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包括资金的预算、结算及监控三个方面。与企业预算系统关联,结合预算内容编制资金计划,对企业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平衡资金需求,按资金计划与企业应收、应付和费用系统关联进行资金结算,并实时更新资金计划执行情况,动态控制资金上划下拨额度,监控资金使用状况,为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企业通过与银行系统接口,利用PRA技术实现自动化银企对账,节省大量繁杂的人工劳动,减少工作错漏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利用资金管理平台系统的网络审批、预算控制行使资金监管职能。6.报表管理。财务报表是企业某一时期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综合表现,其所提供的数据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的经营者作出企业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日新月异,不确定风险逐步加剧,企业管理层必须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显然传统财务报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新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的智能报表管理系统基于企业各系统模块数据,将企业指标建立、数据分析完全融入每个系统模块中,信息使用者根据需要自定义报表项目,实时进行报表统计,实现多维度、相关性、灵活性的实时数据支持,迅速做出决策应对。7.电子档案管理。2016年1月1日,《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肯定了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效力;2020年3月,财政部、国家档案管理局联合了《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从此,会计档案管理逐步迈入由纸质档案为主向电子档案为主转变的阶段。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信息化技术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也推动着形形色色的事物、事件都具备了电子化、数据化的条件,也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首先对符合国家标准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应及时进行电子数据备份,并按要求进行电子归档;其次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生成的电子单据、报表等会计资料应经必要的审核、审批等审签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第三是对企业外部获取的会计资料属于电子化资料的可通过区块链、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障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属于纸质资料的可利用档案管理中的影像化管理系统,将纸质资料电子化,便于后期对会计档案的查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电子会计资料正在被法规化、规范化,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以其跨地域性、及时性、共享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三、数字经济时代冶金工业会计面临的挑战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冶金企业管理会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方便了企业对财务数据采集整合、核算分析和监督。但是,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还没有完全达到适应在互联网上运行的水平。1.结合程度不高。有的企业未能顺应计算机操作的潮流,没有通过建立电子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统一的保存,也没有通过计算机软件对保存的财务数据进行及时核算,导致会计信息获取低效和不准确。2.风控程度不高。冶金企业规模大、产业链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政策、市场、技术和竞争等多种风险。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企业没有通过计算机建立运行良好的财务分析控制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没能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网络监督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使一些不合理的财务指标未能及时发现,更没有针对其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没有很好地运用大数据对企业的市场风险、市场需求、潜在风险、潜在客户群进行分析,无法结合互联网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出建议,指导企业更加规范地经营,提前规避风险。3.专业素质不高。数字经济时代的迅速来临,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使本来专业素质就不高的会计人员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提升企业会计的专业素质成为当务之急。一是会计主体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会计理论尚未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新时代工业会计的创新和发展。二是老会计遇到新问题。经验丰富的师傅对电算化的掌握程度远不及徒弟,有的会在电子化财务入账时因录入操作失误导致会计信息的差错。三是会计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对会计信息的核对能力还行,对会计信息的失真损失缺乏足够的认识,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强,使得互联网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冶金工业会计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1.工业会计的理论创新。现行的工业会计思想、理论和方法均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于知识经济时代。当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时,会对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同时也孕育着又一次创新和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在会计处理方式上的应用,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建设是促进工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对传统的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确认基础等进行重新评估,延用合理部分,摒弃过时理论,建立与互联网时代高度契合的会计理论框架,并在实践检验中及时作出调整和创新。2.建立互联网会计思维。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正在持续创新,大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谋划、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制定、投融资决策、企业风险控制,小到预算编制、财务分析、成本控制等管理会计职能,都离不开互联网思维。数字经济时代将为工业会计带来一场深层次变革与重构,带来一场重新发现价值与集体释放动力的重大实践。在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中,会计人员要建立互联网会计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3.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财务数据分析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已经核对准确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影响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财务指标,结合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提前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三是核算与监督系统,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特征,辅助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随时发现潜在客户、市场需求变化和其他潜在风险,发挥会计体系在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关键作用。4.企业内控体系运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在运行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一是会计监督核算体系,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权利分离,避免会计核算人员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无法发现的失误,防止个别会计人员私自篡改财务数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权责分明的会计回溯审核制度,对于会计信息失真追究有关人员的会计责任和监督责任;三是建立对外保密的财务内网系统,设置多重密码,尤其是核心财务数据要经授权才能获得,防止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结语

我国从20世纪末会计电算化逐步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冶金工业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的崛起,还有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冶金工业会计必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工业会计的不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青.F集团构建财务内控体系的实践[J].河北企业,2019(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