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精选(九篇)

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

第1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济源 459000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对该院51例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患者进行细致护理,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引发其他病状,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高热惊厥小儿患者应采取正确的手段及时进行抢救,使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做好患者皮肤及口腔清洁处理,并配之以合理营养饮食,待患者脱离危险后需要对其严密观察病情趋势,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病情痊愈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 http://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 0131-02

小儿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段,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因此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要及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诊治,确保儿童安全,若不及时诊治,极易留下后遗症或因反复惊厥而造成脑部受损等状况,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2]。据调查了解所得,高热惊厥现象其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月到5岁,高热在12h内发生,可达到39~40℃以上,由于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病况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诸多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护理资料,并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发病年龄1岁及1岁以下的有20例,1~3岁有27例,3~6岁有4例。根据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标准该院51例小儿患者均属于此状况。

2 护理

2.1 护理治疗

2.1.1 抗惊厥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现象首先要对其进行抗惊厥治疗,原因在于过度惊厥会导致儿童大脑损坏,进行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为巴比妥钠5~8mg/kg肌注,若惊厥状态一直持续,应首选安定原液1~0.3mg/kg缓慢注入小儿体内,要求该原液每分钟不得超过1mg,若出现不良状况,应在20min后重复注射,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儿的呼吸状况。

2.1.2 药物退热 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高热治疗,应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酒精擦浴、小儿口服百服宁或者将安乃滴至鼻中,用10%水合氯醛0.5~0.6mI./kg加生理盐水30~50mL的药物比例对小儿进行灌肠治疗,至于小儿高烧持续不退状况应按照亚冬眠病状进行治疗。

2.1.3 吸氧 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常出现缺氧状况,对于这一状况,要进行及时吸氧操作,氧流量应控制在0.5~1.0L/min,经由鼻导管吸入。

2.1.4 防止脑水肿 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应及时诊治,小儿频繁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过长,并伴随具有意识性障碍及呕吐现象,应选择地塞米松2~5mg/次静注,与此同时辅之以20%甘露醇0.5~1.0 g/kg静滴。

2.2 护理体会

2.2.1 保证呼吸道通畅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医护人员快速解开小儿衣扣、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利用医疗工具吸出儿童咽分泌物,同时托起小儿上颌,此做法为了避免小儿患者因舌后坠而导致停止呼吸。其次应用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小儿因疾病咬伤自己。

2.2.2 高热降温护理 长时间高烧对小儿脑部具有一定的损坏,应遵循医护人员嘱咐采取物理降温的手段,具体操作为用温水子头部湿敷,并用35%~45%酒精擦拭,该做法是应用酒精蒸发散热的功能性。

2.2.3 及时用药 当确诊患者为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之前首先要建立静脉通路,运用抗维生素、纠正酸中毒等药物,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快速治疗,使小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对于病状严重者应使用首选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若持续抽搐惊厥,应在6h后重复使用药物。

2.2.4 止惊 按压或者针刺合谷穴及人中穴,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达到止惊的目的,当然在该操作中要辅之以药物,首选药物注射量控制在0.1~0.3mg/kg,利用肌注或静推的方式缓慢注射,以免影响小儿呼吸状况。

2.2.5 口腔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口腔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保持患者床单的平整、干净及干燥性,同时要保证小儿患者衣裤的整洁性。小儿高烧时期口腔黏膜极易干燥、受损,从而引发口腔炎。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医护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小儿口腔内部。

2.2.6 加强防护 小儿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病状时,常常会发生抽搐,为了保证小儿抽搐不坠床,应全面完善医疗设施,加强床档。除此之外,要保证病房安静,禁止大声喧哗,以此来减少对小儿患者的刺激,使小儿患者积极投入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7 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查阅。其中应记录小儿高热惊厥的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次数,随时观察小儿患者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得知脑水肿早期症状。

2.2.8 饮食指导 小儿高热惊厥病状,需要药物及饮食的综合调节,在饮食上医护人员因给予小儿患者正确引导,为之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菜色应较为清淡,比如鸡蛋、燕麦、及藕粉等食材,其次要鼓励小儿患者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小儿患者退烧。

2.2.9 健康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儿成长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降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向家长介绍防治常识,正确引导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护措施、用药常识及疾病知识等因素。

3 结果

该院运用上述护理治疗手段,51例小儿高热惊厥病状患者均痊愈出院,该院为了确保小儿患者的安全,对51例所有小儿患者实行电话跟踪,痊愈1年时间内48例小儿完全痊愈,2例在此期间发生1次高热惊厥,2例发生3次惊厥。由此可见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再发生。

4 讨论

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与饮食治疗,两者在小儿患者高热惊厥症状诊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是否能够痊愈[3]。根据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明确小儿病因后及时进行正确的护理治疗,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小儿患者得以快速痊愈,不影响其智力成长。此外,在临床护理中要把握合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护理措施准确无误,不然很容易造成小儿高热惊厥的再次复发,降低小儿智力。引导家长对儿童做好疾病防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发生。

[ http://

参考文献]

[1] 全姬淑,刘燕,于佳.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3,1(20):121-122.

[2] 张灵先,刘芳华,付庆华.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志,2012,9(28):48-49.

第2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

首先感谢院党委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护士长实行了公平、公正、公开地的竞争上岗,这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一是拥护,二是支持、三是参与,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勇敢的走上台来,接受大家的评判。

我叫***,入党积极份子,1994年参加工作,分别在内科、急诊科进行过护理工作2003年9月在儿妇科就任护士长一职。已有11年护理工作经验。2002年由于工作出色分别被*团委评为“优秀团员”,医院评为“先进个人”,2003年荣幸的被院同事们选为“团支部书记”、并于当年在*团委被评选为“优秀团干部”。由于领导支持、措施得力*****团委评我院团支部为“先进集体”,同年并获得地区级优秀团干部,医院先进个人:此外我还加强了政治理论方面学习,2005年受组织部领导安排,在地区党校学习一个月,充实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我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我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熟悉各具体业务和护理知识,我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文字。

你要了解别人,让别人了解你、语言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是我们服务窗口单位。

为提高医院、科室的知名度做宣传,自己写材料、报信息。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并在地区电视台播放。经过同事们的努力和有效措施,服务到位,儿妇科创建成为县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

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是目前儿妇科所急需的,所以2004年首次在儿妇科内开展了双语学习,作为儿、妇、产科护士长,我深知护士长的工作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院领导当好参谋,二是,为护理姐妹们当好主管,三是,为了一线员工当好后盾,作为护士长首先带头领导护士们参加各科室抢救工作,自己亲自定班、接生、新生儿头皮穿刺及护理。

此外全面支持医院工作,积极组织科室参加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为医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添砖加瓦。

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了新的护理项目,填补了医院内的空白:2004年首次开展健康教育,建立了健康教育台帐,受到了 医院张总护士长的表扬,分别开展了新生儿、早产儿、小儿头皮埋管留置针、暖保箱的使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早产儿鼻饲、播胃管等等。

产科以前会阴侧切缝合用的是丝线,我建议使用维乔线缝合后减轻了患者二次病痛。目前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护士的业务水平理论知识缺乏,闭门学习,自学意识差。2、语言沟通能力差,民族护士汉语水平较低。3、护士的民族比率大。观念改变、知识更新慢,服务不知从何做起。

竞争上岗后首先树立经营意识,作为护士长,必须增强经营意识,努力开源节流,一方面精打细算,进行成本核算,尽可能的降低卫生资源无谓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以合理的收费来吸引病人,杜绝乱开药、乱收费等现象。努力提高医院的声誉,提高总体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服务意识,简化医疗流程,全程优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以微笑服务。

第3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环境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有意识的提高了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重视程度。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儿童引发的医患矛盾较为严重[1-3]。目前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存在有大量的不安全影响,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制度与管理的不完善、社会问题和护理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4-6]。因此就需要基层医院加强对儿科的管理和制度的完善工作,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避免引发矛盾,提高儿科担任护理人员的要求,剔除不合格者,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从而消除护理过程中的这些不安全因素,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安全状况患儿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基层医院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便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1例,女96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2个月,平均年龄6.4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例)与观察组(104例)。1.2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加强管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减少不安全情况的发生,具体如下。1.2.1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首先要成立护理风险控制小组,选择4名经验丰富,担任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作为护理风险控制小组的组员,并选择其中1人担任组长。通过查询以前患儿病例的档案,并对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回访。通过分析总结得到不安全因素如下: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等三大类。其中管理的混乱,不按规章制度执行护理工作,严重的缺乏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态度恶劣,缺乏沟通和责任心等问题较为突出。1.2.2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制定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且确保实施到位,严格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要遵守规章制度,合理的进行排班和交班等工作安排,杜绝没有人替岗的情况下发生缺班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培训工作,加强护理技能的培训,使儿科护士能够掌握新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要善于沟通,认真的聆听患儿家长的要求,解决患儿家长的问题,要极力的避免因沟通问题而导致的误解和矛盾的产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要求护理人员富有责任心,能够认真负责的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1.3观察指标对患儿家长的投诉意见进行统计、观察和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为7.69%,对照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为34.95%,观察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4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新生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1】。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生长发育快,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造成的【2】。因此,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积极完善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对我儿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腹泻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腹泻患儿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6d-24d,平均年龄14.1±0.6d;腹泻次数5-14次,每次45-190ml。观察组12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11d-23d,平均年龄15.3±0.6d;腹泻次数4-15次,每次40-180ml。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经大便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脂肪球(+-++),均符合新生儿腹泻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腹泻次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患儿入院后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准确记录患儿大便的次数、颜色、形状等,有无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症,有无脱水及其脱水的程度,对于脱水程度不重的患儿给予口服补液盐,服用方法:体重(kg)*75ml=用量ml/d;对于脱水严重且伴有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给予静脉补液,补液时准确计算补液总量补液成分和补液速度。

1.2.2.2 饮食护理

要根据患儿的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确定饮食的方法,对呕吐、腹泻严重患儿可暂时禁食6-8h,以利肠道休息,减少呕吐及腹泻次数,一般不禁水,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持续喂哺母乳;对于人工喂养的腹泻较重的新生儿,要减少奶量并用水稀释,可用1份牛乳加1/2份水,待腹泻好转后逐渐增加至全奶。当患儿腹泻好转时,可以按照从稀到稠、从软到硬的规律逐渐过渡的原则,少量多餐。

1.2.2.3 健康教育

首先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乳;新生儿的奶瓶奶头用前应煮沸消毒20分钟,吃剩的奶液应倒掉;母亲应保持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母乳不足可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办法,但是要注意饮食调配,避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同时注意新生儿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1.3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陈凡【4】等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20 91(75.8) 22(18.3) 7(5.8) 113(94.2)

对照组 120 46(38.3) 39(32.5) 35(29.2) 85(70.8)

X? 3.132 3.151 3.164 3.217

P值 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3%,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见表2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120 97(80.8) 21(17.5) 2(1.7) 118(98.3)

对照组 120 57(47.5) 32(26.7) 31(25.8) 89(74.2)

X? 3.242 3.272 3.261 3.286

P值

第5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成功率

QCC(英语:Quality Control Circle,中文译成"质量控制圈"或"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单元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NICU中患儿由于其特殊性,提高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 ,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能降低患儿住院费用,保证治疗及护理的实施。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品管圈活动,新生儿科品管圈活动主题就是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经过5个月的时间取得良好效果[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科人员通过自愿报名方式组成品管圈小组,并选定圈长1名,圈员5名,活动主题为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活动时间为2013年3月~8月。

1.2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013年3月15日~4月15日对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方法是每日进行登记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穿刺所在地理位置,是否成功穿刺,穿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自制查检表,查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存在问题,成功率是多少,用柏拉图排列主次顺序,见图 图显示出穿刺技术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占穿刺成功率的56%,组织讨论,从护士、患儿、环境、管理、材料五大方面鱼骨图说明穿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原因,见图1。

1.3对策与实施

1.3.1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培训,总结经验,避免生熟的技术和盲目的穿刺 由于护理人员对QCC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了解甚少,在活动期间,护士不知如何下手,经过护士长和护理部全院的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全科护士进行QCC培训,活动过程中经过,大家根据QCC的步骤认真收集资料,登记,半月进行一次分析、讨论、反馈,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进行第一步的加强护士培训后,再次进行登记,算出成功率,进行对比。

1.3.2工作方法欠佳 做好诱导解释工作,提高家属的信任感,搞好护患关系,使之积极配合,针对护士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耐心等,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各自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的能力。.

1.3.3病房环境影响穿刺 针对客观的因素,圈长提出要求,改善穿刺环境,如购买辐射复温台,增加电灯数量。

1.3.4监测与评价 是提高QCC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监测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QCC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8月,进行实施后的登记、记录。圈长进行评价和登记,做出柏拉图进行对比,效果确认。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QCC资料的收集、分析、反馈、整改,解决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的难题。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增强护士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与改进前的失败率19.88%到现在的11.69%(目标值是11.13%)。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 ,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能降低患儿住院费用。本课题经过QCC圈员的不断探索,PDCA的循环,形成标准化的步骤,使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性,护理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讨论

3.1 QCC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转变了过去工作中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被动思想,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通过品管圈大家不再是以护士长为首,在这里大家都是主人,自己拥有主动权、参与权、管理权。全员积极改进、运用头脑风暴法,大家积极参加、发表意见、思考,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还提高了大家的协作性。

3.2通过品管圈提高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应用 通过第一次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增长了电脑方面知识,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了静脉留置针对新生儿的应用,提高成功率,使新生儿这个特殊的群体,减轻了痛苦,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品管圈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莉莉,郑佳音.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7);624-626

第6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是新生儿窒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1】。由宫内窒息引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者占10%【2】。因此,要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尽快结束分娩,生后窒息的婴儿要及时复苏,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对我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47例,女46例;年龄3-14d,平均年龄7.6±2.7d;足月儿43例,早产儿50例;轻度65例,中度21例,重度7例。观察组93例,其中男50例,女43例;年龄1-10d,平均年龄3.4±2.1d;足月儿46例,早产儿47例;轻度59例,中度25例,重度9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严密监护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瞳孔、前囟张力和肌张力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青紫、发花、黄染等,对于缺氧的患儿可采用鼻导管和面罩吸氧,足月儿氧流量为0.5-1.0L/min,氧浓度为30%-40%,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氧流量为0.3-0.5L/min,氧浓度以25%-30%为宜【4】;对于颅内压高的患儿应保持头高足低位,头居正中为,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滴注时用输液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2.2.2 患儿喂养护理

对于不能吸吮的患儿,可给予鼻饲管喂养,奶量要由少至多,喂奶后抬高床头30度,便于奶液排空,并记录患儿的吸吮情况及每天的出入量;对于中重度的患儿要延缓喂奶的时间,特别是重度患儿应禁食3d,给予静脉内营养,并观察患儿尿量。

1.2.2.3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新生儿每次氧疗须由专业医师根据婴儿的日龄、病情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入舱前哺乳0.5-1h,排空大小便,用纯棉被包裹新生儿,先缓缓输氧进行“洗舱”,升压忌过快,以防中耳气压伤发生,此间要严密观察患儿的情况,治疗结束后,按常规减压,关闭进气阀及氧分析仪,打开排氧阀,减压时间一般为15-20min,

1.3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效评定标准

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93 63(67.7) 27(29.0) 3(3.2) 90(96.8)

对照组 93 39(41.9) 32(34.4) 22(23.7) 71(76.3)

X? 3.132 3.142 3.137 3.208

P值

2.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8.9%,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77.4%,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93 77(82.8) 15(16.1) 1(1.1) 92(98.9)

对照组 93 39(41.9) 33(35.5) 21(22.6) 72(77.4)

X? 0.242 0.271 0.263 0.285

P值

第7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小儿肺炎; 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115-02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的急危重儿科疾病。常规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呼吸道护理和药物治疗等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对患儿抢救最佳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探讨不足[1]。笔者比较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救治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9年4月-2013年4月以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10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综合检查确诊,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3.65±1.22)岁;病程3~10 d,平均(5.59±2.13)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1例和循证组5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参考蒋娟[3]研究给予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循证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组建小组。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全面学习和掌握循证护理相关知识。(2)循证问题。认真分析患儿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和进展程度,制定救治和循证护理措施,根据患儿病情差异,选取最佳护理干预方案。(3)循证护理措施。①基础护理: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需严格无菌吸痰,进行雾化吸入以避免肺不张。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强化循环功能和体温监测,评估护理干预前后心率、尿量和精神状态,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②心理护理:通过抚触和游戏等措施建立护患关系,增强患儿与护理人员信任度。③饮食护理:选择易消化、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等流质和半流质食物。④健康宣教: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和合并症,嘱咐家属配合护理干预措施。⑤运动护理: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康复训练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⑥评估:干预后,全面评估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变化等指标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者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心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变化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疗效

护理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循证组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循证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992,P

3 讨论

作为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因素相对复杂,常规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呼吸道护理和药物治疗等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即不完整的神经调节系统,决定了常规干预的同时,配合有效且完整的护理干预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循证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一种新的护理理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重在强调分析、总结与患者相结合,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促进理论和经验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病情需求制定护理干预方案,从而使护理成为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促进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5]。本研究首先组建小组,全面学习和掌握循证护理相关知识,为循证护理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认真分析患儿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和进展程度,制定救治和循证护理措施,选取最佳护理干预方案,从而确保循证护理奏效。基础护理能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通过抚触和游戏等心理护理措施建立护患关系,增强患儿与护理人员信任度。饮食护理确保患儿机体营养供应。健康宣教调动家属参与,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和合并症[6]。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够增强患儿体质。护理干预后的全面评估能够评价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措施。本研究显示两组均能够改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但循证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循证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51%,表明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护理中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卫红,廖丽霞,钟春兰.5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107-108.

[2]陈兰,张丽英,钱海燕,等.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622-623.

[3]蒋娟.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83.

[4]张晓影.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6):1188.

[5]靳淑红,张慧敏,秦利格.个体化护理干预对42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90.

第8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儿 心肺复苏 抢救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16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呼吸骤停是最危急的临床状态,必须分秒必争,抢救及时。因此,熟练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技术,早期发现、快速准确的判断,急救小组的分工协作,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急诊室对56例小儿心跳呼吸骤停患儿采取了规范的急救措施,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急诊室2005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男40例,女16例;年龄27天~4岁。其中窒息34例,呼吸衰竭18例,脑疝2例,其他2例;年龄1个月22例,1个月~1岁26例 ,1~3岁4例,3岁4例;其中1岁心跳呼吸骤停85.8%;有10例患儿家属抱着入院时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超过30分钟。56例患儿入院时间各自不同,以晚夜班多见(见表1)。

结 果

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经复苏囊加压给氧,然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同时行徒手心脏按压,经静脉或气管应用常规心肺复苏药物有38例自主呼吸恢复,病情相对稳定后护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4例经抢救虽心跳、呼吸恢复,但因疾病(病疝、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本身的预后不好及家属因经济负担太重,放弃继续治疗;14例死亡,其中5例因为入院时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复苏无效。

讨 论

早期发现与紧急呼救是基础:我院急诊室人流量大,为了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急诊室入口处设有就诊程序和醒目的标志:危重病人及新生儿直接进红色区域――抢救室或监护室。本组有8例患儿是家长看到标志直接进入急诊室的,为抢救患儿赢得了时间,而有些家长不知所措,四处观望。另外20例是在诊疗和分诊过程中发现的。因此急诊预诊护士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对心跳骤停者应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发现患儿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呼叫值班医生、护士,同时把患儿送入监护室。①通畅气道,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从临床资料中可以看出,窒息和呼吸衰竭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医生和护士接到呼救信号后立即定位组成3人或4人抢救小组,对患儿施行抢救。②4人抢救小组:主要针对白班(8∶00~12∶00、15∶00~18∶00)中班(12∶00~15∶00)的抢救患儿采取的抢救措施,由1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③护士甲将患儿放在硬板床上,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裤,同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痰液、反流物等,颈下垫软枕,使头部适当后仰,拉直气道,防止舌根后坠,立即给予复苏囊加压给氧。如患儿出现心跳骤停时护士乙立即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护士丙则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连接多导联心电监护仪,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和复苏药物;与此同时,医生到场后,对病情分析、诊断并下达口头医嘱,同时迅速建立人工气道。④3人抢救小组:主要针对晚班(18∶00~1∶00)、夜班(1∶00~8∶00)的抢救患儿采取的抢救措施,由1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从表1中可以看出,晚夜班危重抢救患儿较多,在人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加强警惕性,采用弹性派班,晚夜班设二线班,随喊随到,因此急救小组的分工协作是十分重要的。⑤护士甲负责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护士乙在医生未来之前行胸外心脏按压,医生来后由医生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护士乙则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和复苏药物,建立静脉通路,连续多导联心电监护仪,接替医生继续胸外心脏按压。

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在医生气管插管时,由有经验的护士甲负责和气道的管理,护士乙负责胸外心脏按压。

药物治疗:复苏药物首选肾上腺素,常采用静脉和气管内给药。56例患儿中有46例首选静脉通道,且首选上腔静脉系统,护士在3分钟内迅开放2条静脉通道。注意肾上腺素可引起复苏后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56例患儿中有10例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而血液循环不好,静脉穿刺难度大,采用气管内给药。纠正酸中毒或高钾血症须在患儿气管插管后,第1次肾上腺素给药后效果不佳考虑使用碳酸氢钠,用5%碳酸氢钠5ml/kg,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滴。

做好护理记录:复苏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神志、瞳孔、面色、呼吸、动脉搏动、心率、尿量、血压等变化,做好护理记录。注意保暖,维持患儿的正常体温。血压监测时,血压袖带放置位置应准确,松紧合适,袖带宽窄合乎要求,正确。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屏幕上心电波形,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若有室颤者药物不能纠正时,可应用电除颤。

复苏后的病情观察:①:将患儿颈肩部垫高,伸直气道,头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四肢约束好,防止气管脱落和导管摆动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②保持呼吸道畅通:拍背吸痰(气管内)每4~6小时1次;使呼吸机管道出气口的温度达32~37℃;气管内滴药每6小时1次,每次1~4ml;无菌吸痰。严格区分气管内、口鼻腔的吸痰杯、钳子和吸痰管。③体温的观察:复苏后的患儿每2小时测量体温1次,尤其重视头部局部降温。④呼吸的观察:患儿如有自主呼吸应观察其节律、频率深浅,有无暂停等异常呼吸。⑤心率、血压、意识、瞳孔的监测:继续心电监护检测患儿的心脏情况,观察其频率、节律,每1~2小时监测血压1次。⑥增强法律意识:气管插管前医生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家长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患儿的有关情况,说明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同时向家长说明气管插管只是抢救患儿的一种急救措施,但并不能保证患儿抢救成功,希望家长理解与配合,并签字认可。⑦心理护理:根据家长的认知程度不同,对家属加强心理指导,安慰患儿家属不要心急,抢救室请家长在监护室外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疏散围观人群。复苏后关心尊重患儿及家属,向家长讲清楚患儿的病情,请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⑧健康指导: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社区性急救体系,因为大多数心跳呼吸骤停多发生在医院外的不同场合,家长或其他人员如能进行有效有现场急救,更能改善患儿的预后,尽快复苏。

讨 论

临床实践证明,小儿心跳呼吸骤停早期发现、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采取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进行抢救定位分工培训和医护抢救配合培训,使急救小组分工明确,医护配合默契,能够缩短复苏时间,为复苏成功奠定了基础。提高院外第一目击者徒手心肺复苏的使用频率,能够提前复苏开始时间,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9篇:新生儿护理首选措施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效果

所谓的新生儿黄疸通常是指其未满月的黄疸,为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有生理黄疸和病理黄疸之分。生理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对新生儿无明显的影响,而病理性黄疸,常表现为持续不退或加重,若不及时控制,将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1]。本文通过总结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30名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个65名,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黄疸测量方法:采用我院经皮测胆仪,安排固定人员对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开始进行黄疸的测量,此后每日一次,选择上午10点为测量时间,测量点选择前额、面部和胸部,每个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具体情况根据测量黄疸指数而定。对于24h内TBC>6mg/dL,48h内TBC>9mg/dL,72h内TBC>13mg/dL者要及时给予药物,可选择苯巴比妥口服,50mg/(kg・d),分2次给予,再给予思连康辅佐治疗,每日2次,每次1片。所有的新生儿进行排便干预,在进行此操作前,先向其父母解释排版干预的目的和作用,征得起同意后再进行。具体操作如下:先用注射器(10ml)抽取开塞露+生理盐水各5ml,将其温度加热到37℃左右,后链接小儿一次性塑料肛管,轻轻插入3cm,并将灌肠液注入,拔出后捏紧2min,每日1次,连续使用3d[2]。同时可进行腹部按摩,婴儿润肤油后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5-10min。对于TBC指数比较大,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不明显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mg/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和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的变化。

1.4统计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的比较。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每日排换便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3d、5d、7dTBC指数比较。观察组TBC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比较。对照组有10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538%,干预组有2例,发生率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机制。新生儿患有黄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3]。当处在胎儿期时,胎儿主要是通过胎盘提供血和氧,而此时的胎儿体内是低氧环境,需依靠足量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以满足胎儿所需。在胎儿分娩完成后,所处的环境改变,新生儿需通过自主的肺呼吸以获得氧气,伴随此改变,其体内低氧环境也随之改变,对红细胞的需求量降低,导致多数的红细胞破坏、分解而产生胆红素。但由于此阶段的新生儿肝功能尚未成熟,酶系统也还不完善,无法及时将产生的过量胆红素排泄出去而堆积于血液中,并会随之血液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导致新生儿皮肤和巩膜变黄,表现为新生儿黄疸[4]。

3.2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意义。新生儿黄疸对患儿危害很大,大量病例研究证实:胆红素超过警戒线的新生儿90%以上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异常,研究还证实:病理性黄疸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困难、统和失常等病症发病率呈正相关。而最大危害是发生胆红素脑病,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导致脑损伤[5]。另有研究表明,对新生儿出生后每日进行胆红素动态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的出来,能够明显减少肠肝循环和感染机会引起的黄疸加重,有效的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比以往只有胆红素超过205μmol/L时才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干预效果明显提高,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大有必要。

3.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措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般在出现后12h内首次排胎便,4d左右排换便,但若早期母乳不足,喂养次数少,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影响胎便的排泄,从而导致胆红素符合增加。而胎粪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如果未及时排出,便会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6],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采用灌肠和腹部按摩进行排便干预,通过加快胎便的排出速度,从而降低胆红素含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和首次排黄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因此其TBC指数控制也优于对照组。对于胆红素含量比较高的新生儿,还可利用光疗控制血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同时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另外,由于新生儿个体的差异,不能用固定的界限作为干预的指标,要结合其日龄、胎龄和体重等综合考虑,对超过干预推荐标准的新生儿,可给予苯巴比妥,诱导肝酶,增加胆红素的排泄,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而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7]。思连康可直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在肠道形成生物屏障,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促进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口服后可在肠道内不同部位繁殖,从而形成益生菌环境,致使肠道pH值下降而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下降,减少肠道中结合胆红素水解,加快其排泄[8]。通过以上早期干预措施,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再次证明早期干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1.

[2]姚云行,祝秀凤.排便干预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的效果观察.护理与康复2009,8(8):678-679.

[3]杨俊玲.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2):62.

[4]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2(10):120-122.

[5]崔忠,孙媛.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8(1):47-48.

[6]祝秀凤,吴华英,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41-21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