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

第1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

建筑材料是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土建工程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不仅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和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对该课程在实训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建设,使该课程具有创新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并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材料的质量检验能力及材料试验能力;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常用建筑材料;具有依据相应技术质量标准,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能力;具有对新材料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二、确定建设目标

1.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1个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加强建筑材料实训室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先进的管理制度。

5.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工作。

三、主要成果及其推广价值

1.师资建设方面。在申请为院级精品课程后在学历学位、职称、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方面不断取得提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和骨干教师2人。

2.校企合作,优选教材,创建课程特色。本课程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课程组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建筑材料理论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教学大纲》、《建筑材料实训室实训操作规程》、《建筑材料实训技能标准》、《建筑材料实训室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用于指导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就教学场所而言,努力做到教室、实训室相结合。

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试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个教学体系贯穿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有侧重地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学做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当,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质检员,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注重“教法”转为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及施工过程展现出来,真正将材料操作工艺流程再现于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4.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5.促进了实训室建设,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为满足建材实训的需要,学校系统加强了建材实训室建设,近年来学校投资建材实训设备总价值30余万元。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扩充了设备,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措施。

6.经过企业调研完善了实训室制度、实训室规程。

7.在企业指导下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技能标准。

8.通过多年来的课程建设,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好。

9.长期与市建设岗培中心、区劳动局合作,对学生及行业工人开展技能培训及岗位培训。

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高速的校园网络为本课程今后实现课程网络教学提供了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在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营造交互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2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2)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第3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一、教学上的几点突破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将短期培训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企业送培的目标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制定农民工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短期培训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实施教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过程,让学员自主学习,回归课堂,完成短期培训任务,达到培训教学目的。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送培的一批农民工学员,培训的需求是使学员掌握电工基础安全知识及电工基本安全操作规程,考取低压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证。笔者学校根据培训学员的特点,结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制定短期培训大纲和计划,完成五项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一:认识电工实训室;项目二:触电急救;项目三: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项目四: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与故障处理;项目五: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处理),每项任务3个典型工作情境。学习情境紧扣生活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中来,培训质量好、满意率高。

2.新媒介的辅助学习

培训学员普遍都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如何利用新媒介进行辅助教学、学员网上自主学习已是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手段。农民工学员基础较差、接收能力也参差不齐,开发构建目的性明确的学习资源库如培训相关书籍或材料、网络资源、视频课件、仿真软件等是有效辅助农民工学习的手段。在电工安全技术培训当中,笔者学校编写了《电工安全技术培训》实训指导书、各项目任务指导视频、配线接线仿真软件等,成功地展现了新媒介在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3.培训教师业务能力提高

在备课上要求培训教师做到:备学生(学员特点)、备教材(根据短期培训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确定项目课题(学习情境)、备材料(备实训材料、备课件、备辅助教学视频、备网络学习资料)、备方法(结合学员特点和项目教学,找到适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些与传统的备课要求一致,但却是传统备课的进一步提升。培训教师不仅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还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完成相应课件、视频、网络资料的设计、制作和整理。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和改进,这些对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其他业务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和促进。

二、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奖励

近年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多,大部分专业教师忙于校内教育教学,没有时间兼顾对外培训工作。有职业培训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整体来说不足,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因体制原因不能安排大量的培训任务。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以后,部分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工培训(职业培训)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加大对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基础工程,当然培训的实效奖励也是激励教师投入到培训工作、培训教研教改的基础动力。

2.基地功能基础性实训设备的投入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各地、各职业院校纷纷加入到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的建设队伍中,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大多购置的是专业领域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功能齐全的培训设备。但目前招聘农民工的企业一般将农民工安排在工序简单的操作岗位,培训需求往往集中在安全操作和基础技能的掌握上,而自愿参加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更多偏向于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或是创业,一般报名的工种(专业)往往集中在焊工、电工、农艺、服装制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农民工培训基地需根据农民工培训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基础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换代。

3.农民工培训成果的分享

第4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在探讨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先对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问题作一下分析:作为开发某一岗位(专业)培训的组织者即培训项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开设一个培训班,他的首要工作应该从确定培训需求分析开始。我们在以往的办班过程中常听到学员说一些:“这个教师讲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这次所学的知识对我回岗位后用途不大”“这次来学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部分学员产生满腹牢骚的现象很可能就象“由于燃料油的原因而引起的火灾,这时你去用貌似灭火的材料‘水’去扑灭火,而不分析灭这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工作,就要了解受训人员的真正需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立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使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培训项目主持人就要深入到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工作实际,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各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职工一起扎扎实实地搞好调研,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界定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能力,预测组织、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具体情况,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摸准受培训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了将要开展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企业内开展的岗位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在课程要素的界定与选择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要素有所不同,突出不同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教师

一般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并不包括教师,因为它认为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于是不可能在设计中考虑教师的因素。而在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出标准进行选择。因此,对所选定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广域的。能者为师,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这里的“能者”,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专家学者,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的人,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他更应象是一位“导演”。当然,如果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则是最理想的。正是由于这种选人标准,培训项目的主持人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上一门课的概念,从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可选人群范围内,挑选在课程内容的各个侧面有不同优势者来组成课程组,执行“上课”的职能。同时课程组的成员应清楚:我们面对的学员不是孩童,成人有区别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心理,要认识这些区别,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去授课。成人学员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要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各位的习惯,允许他们按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学,才能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

二、学员

在培训活动中,学员是岗位安全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他们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员的资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参与,合理开发学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如:围绕培训目标,确定讨论主题,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受启发,开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资源;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学员们通过观看扮演者的表现,参与演出后的讨论、点评,学到其他学员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发学员处理问题的经验资源等。二是注重培训资源市场化,开发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硬件教学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对培训单位来说很难完全自有,那么培训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很难向培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运行。而进行现场教学,请培训学员联系现场教学场地,并且担当讲解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围绕培训目标,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软件教学资源。软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制度、工艺操作程序和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培训学员将获取到的软件资源,可以带回本单位参考使用。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员中蕴藏的案例资源。如:布置学前作业,积累学员带来的教学案例;培训课堂上启发学员,讲述案例;批改作业,评审论文(学习心得),收集学员写出的案例;跟踪调查,收集和完善案例。

三、培训教材

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的教材,必须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是切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是足够能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要以形成能力为中心,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由选定的教师进行自编或对市面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形成一套符合本次培训的教材。培训的目标是对着岗位,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上岗的必备能力。那么,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所教理论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几项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以够用为度,决不要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升出。那种“不给学员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将来怎么能有大的发展”的说法,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是不适用的,也与岗位安全培训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

第5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石东平 SHI Dong-ping;唐英 TANG Ying

(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永川 402160)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Micro/Nano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Yongchuan 402160,China)

摘要: 重庆文理学院涂铭旌院士团队针对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际,对实习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成了4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形成了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materials’ talents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practice base, Academician TU Ming-jing’s team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h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market-oriented mode of practice base. The team has constructed four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formed the market-oriented running mode, built a teaching team from university and company, and provided some job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关键词 : 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市场化运行模式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base;practical training;market-oriented run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41-02

0 引言

实习实训基地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目前,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一般都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的,但许多情况下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形式上的合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1,2]。鉴于此,重庆文理学院涂铭旌院士团队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对于实习实训基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积聚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1 建成实习实训基地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企业从技术保密和实习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针对上述现象,本单位充分利用“重庆市高校微纳米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先后成立了四个实习实训基地,包括PVD纳米结构超硬涂层实习实训基地、硬质合金实习实训基地、LED荧光粉实习实训基地和纳米改性涂料实习实训基地。所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中、小试生产线,仪器设备包括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喷墨打印设备、丝网印刷等;中、小试示范生产线包括LED用荧光粉与灯具、PVD超硬涂层、特种微纳米涂料、粉末冶金、先进成型加工、高纯金属铬等。上述四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成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化学、化工及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创新和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材料类专业人才。

2 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了使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深度融合,发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从单纯实习实训向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转型,本单位将所成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先后成立了地恩科技PVD纳米结构超硬涂层工程中心、重庆科洛米恩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吉色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和地恩科技涂料生产部。实习实训基地框图如图1所示。校内企业的成立从真正意义上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从实习实训推向了市场。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实训岗位,而且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课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校内企业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与产业对接的平台,集教学、生产、科研、实习实训于一体[3]。在此基础上,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其中,地恩科技PVD纳米结构超硬涂层工程中心具有国内多功能离子镀膜设备和成熟的涂层工艺,具有年处理刀片百万片的能力。重庆科洛米恩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业务有超细金属铬粉以及微碳铬铁、低碳铬铁等金属铬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重庆吉色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为社会提供LED照明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服务。地恩科技涂料生产部针对重庆地区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大力开展区域适应性纳米涂料的产业示范。

3 打造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

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4]。鉴于此,基地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通的实践教学队伍,实现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构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团队的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按照校企联合的原则,通过“校内培养,企业引进,外校引进”等方式,培育一支校企一体化的指导教师团队,从而实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基地已经从企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任兼职指导教师13名,与校内导师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致力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的建设对于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益,推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在学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5]。本单位所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不仅通过实践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园内 “零距离”就业,既缓解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帮助校内企业解决了人才储备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重庆文理学院涂铭旌院士团队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四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校企一体化教师团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化学、化工及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创新和就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材料类专业人才。此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提高了重庆文理学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增强了办学活力和整体实力,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保证基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后基地的运行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向红,王永春,魏再宏.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机制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4:24-27.

[2]邓风,肖雪峰.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249-251.

[3]赵淑娟,郭祥峰.构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2014,1:43-45.

第6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培训;教材;现状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经验的累积和教学内容的总结。教材建设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育培训机构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做好教材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既需要行业自身不断探索和积累,也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我国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满足气象教育培训发展需求的教材体系基本框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国外气象培训机构教材建设特色鲜明

(一)根据教学模块编写模块化教材

澳大利亚气象局培训中心(BMTC)在教材体系建设理念先进,根据课程的模块化内容编写教材。以气象观测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地面观测综述、气象学基础、机场地面气象观测、气候分析、雷达和高空观测、气象服务、操作训练、模拟实习等等,每门课程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就是本门课程教材,其中主要包括一些规范性手册、手册使用说明、基础知识读本,以及教师编写的BMTC培训讲义。美国国家天气局培训中心(NWSTC)的教材根据其培训计划的要求而编写,在未成为正式出版教材前称作试用讲义,每门课程都配有对应的讲义。英国气象学院(MOC)培训教材根据课程涉及的教学模块编写讲义,并配有课前学习资料,包括课前练习及答案。美国COMET是气象行业最大的继续教育资源网站。COMET教材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COMET课程总共有19个主题,519个模块,总课时数为1119个小时。几乎涵盖了气象主要学科和部分相关领域。

(二)根据培训适用对象编写分层次的教材

发达国家有严格的上岗培训制度,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气象机构在预报、观测、服务等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覆盖率均达到100%,与之相配套有完善的上岗类培训教材。COMET、BMTC针对气象业务、气象服务和气象管理,开发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教材和课件。COMET课件还根据不同学习对象所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分为四个等级:0—科普性知识,1—初级,2—中级,3—高级。

(三)教材内容紧跟业务发展

NWSTC培训教材内容紧跟业务发展需求,每年会根据气象业务与其它业务技术的发展情况,更新培训教材。MOC所用的培训教材(讲义)编写实行沿袭制度,由新教师接替老教师,严格按程序编写,讲义里修订页上记录了该讲义的起草时间和历次修订的时间和修订者的名字。BMTC教材采用活页形式保存,便于新旧知识点的更替。COMET课件资源更新及时,内容涉猎广泛。每月都会有新的课件上传到COMET网站。有的课件内容来自会议、讲座、workshop等,即对录制内容进行设计、编辑,形成结构化的教学课件。这种高效的方式及时保证了资源的更新。

(四)教材资源师生共享

MOC所有的培训管理文档和培训资料,均面向学院的教职员工公开共享,相互借鉴,提高效率。每个培训开始前,授课教师所在小组组长会挑选合适的讲义和“课前练习及答案”,打印装订,在培训开始前同课表一起,发给学员,以便于学员在正式培训之前就对本期培训的重点内容予以重视并强化记忆。COMET各个国家的学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或下载进行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跟踪搜集课件资源的利用情况,一有新的资源更新,便会给学员发送电子邮件。学员可以通过在论坛中留言,对网站和课程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进而促使学习网站不断完善。

二、我国气象行业培训机构教材建设蓬勃发展

(一)形成了分层次、分类别的教材建设理念和思路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着力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建设性、创造性的工作

截至2016年,业务类和管理类培训教材、讲义、参考书已超过200册,主要应用于干部学院和分院的上岗培训、岗位轮训、岗位专项培训、管理专项培训、基础类培训、高层次进修系列培训、工程培训、新技术新方法等类型等40多种培训班型。其中上岗类培训教材约占3/4。针对业务和干部类培训班型教材数量统计如图2、图3所示。按照上岗培训岗位类别,教材种类可分为:农业气象、气候预测与监测、气候评价与区划、人工影响天气、防雷、教育培训、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网络、预报员、观测员、资料业务人员、环境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雷达机务、装备保障、社会管理等.

(二)形成了覆盖多个领域、适用于多种班型的配套教材

干部学院教材建设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覆盖了主要气象业务领域。特别是预报员系列教材,完成了从基础知识培训、到上岗培训、岗位轮训、专项技能培训等四个层次的配套教材。自2003年以来,就有针对在气象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非气象专业毕业人员进行气象基础类的培训。现在已分别开展了针对理科背景学员的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和针对文科背景学员的气象知识普及培训班,理科班的教材经过使用和修改已相对成熟,是使用最久的一批基础类培训教材。干部学院现有教材在干部学院和分院的上岗培训、岗位轮训、岗位专项培训、管理专项培训、基础类培训、高层次进修系列培训、工程培训、新技术新方法等类型40多种培训班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三、我国气象行业教材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一)尚未实现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教材全覆盖

与发达国家有严格的上岗培训制度相比,我国持证上岗培训启步时间尚短,与气象现代化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干部学院已有的上岗培训项目如天气预报员上岗培训教材已相对成熟,气象观测员、农业气象业务人员、气候监测预测业务人员、资料业务人员上岗培训教材已初具规模,而气象信息网络、公共气象服务等上岗培训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他类型的上岗培训课程模块还有待开发。

(二)与骨干师资培训相配套的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干部学院和分院从事各类气象业务上岗培训的专兼职骨干教师数百人,近年来,已为气象部门输送了符合岗位需求的几千名职工。这些骨干教师备课、授课因缺乏该课程的教师专用书,而没有统一依据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其他有关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完全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程度对学员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了授课水平的差异。因此,急需增加针对骨干师资与上岗培训相配套的师资培训教材,为教师备好课、讲好课,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抓手。

(三)基础类、高级技术类、教学案例类的教材存在短板

根据现有的气象行业教材现状,以下三类教材数量较少,亟待开发。一是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气象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二是数值预报技术高级讲习班、集合预报培训班、首席预报员研修班等高层次系列培训教材。三是能发挥学员学习主体作用的、直观性强、与各类培训配套的教学案教材。

(四)教材更新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与教材编写、更新速度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紧跟新形式的需要编写新的培训教材,如领导干部类培训教材,尤其像司局级领导干部轮训这类培训,每年一个主题,教材的重复利用率低,内容更新快。如何从中提炼共性、开发经典的领导干部培训教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二是业务类新技术新方法培训教材更新慢,例如:气象观测类培训教材,由于观测设备仪器更新速度快,有时教材刚花大力气编写完成、完成了出版流程,发现内容已经陈旧过时。因此,培训教材如何紧跟新形式的发展,使学员能不断获取最新的资讯,这方面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制度

目前,干部学院已经把教材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逐渐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对教材的编写、选用、奖励等问题进行规范。但是在教材建设执行过程中对流程的监管如何更加现代化,教材的编写质量、审核、校对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应在现有教务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负责教材建设的教材指导委员会。形成由教研室、业务部门、教材指导委员会三级负责制,对教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

(二)大力开发分层分类气象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配套教材

随着气象培训业务的开展,进一步开发与分层分类的气象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特别是开展各类上岗培训、岗位轮训、骨干师资培训、高级技术培训、气象知识普及等方面的教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需进一步统筹规划,重点扶持有发展、有潜力的特色培训课程教材建设。

(三)充分进行需求调研,开展教材立项研究

教材建设依托于课程开发,立项研究与需求调研相辅相成。通过教材立项研究,加强教学模块化、教材体系的规划,才能使培训取得较大的实质性成果,教材研究的成果只有转化为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推广。因此,需要充分开展需求调研,编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教材。应对切实符合培训需求的教材项目进行立项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对教材编写质量高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应用的给予奖励。

(四)健全和完善教材考核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教材的建设环节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教材评价趋于主观化、经验化和机械化。因此,在今后的教材建设中,“需要完善教材评价体系,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单本教材评价与全套教材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认知因素评价与非认知因素评价相结合,实验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进而使那些具有较强创新色彩和开拓意识的教材脱颖而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因此,健全教材的考核评估,完善教材考核指标,才能促进教材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学浩,王卫群.美国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现状与特点[J].继续教育,2005(8).

[2]侯锦芳,胡宜昌,邹立尧.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以COMET学习网站为例[J].继续教育,2013(2).

第7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视频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1 翻转课堂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下,教师运用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导学方式,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就通过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进行课前的预习,然后再通过师生在课堂中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一种新式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

2 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培训中的应用

2.1 教师充分备课,以学定教

教学环节的变化,教师的工作也发生变化。传统培训课堂里面,学生预习和教师备课可以同时进行,二者一起进入课堂。翻转培训课堂里,教师必须提前充分备课。备课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流程,还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对学生的预设设计出测试练习题以及针对预设的问题制作教学视频,特别是讲解技能操作的教学视频一定要规范化,最后还要根据学生完成测试练习的情况以及提出的问题,确定课堂解惑释疑的内容并调整教学设计,也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由此可见,理想的翻转课堂的导学会因为有教师的“预设”,已经传授了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学生在有目的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思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短板。所以说,导学是前置的课堂,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特点。

2.2 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先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培训中的应用,主要环节是教师提供导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教师作为辅导者从旁辅导。它与传统培训模式主要的区别是导学材料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传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培训模式中的预习环节,一般只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进一层就是尝试相关的操作技能。而翻转培训课堂的导学环节,则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完成导学文字材料的阅读之后,学生必须完成导学材料中的配套测试练习,从中可能产生疑惑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更深入地思考,或者尝试运用相关的技能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困难,困难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进而有打开教学视频学习的动力,然后选择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2.3 自主选择学习,成效显著

在信息技术学科竞赛的翻转培训过程中,教师把培训的导学材料传送到服务器上,能够让学生边观看边操作并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优生,可能不需要教学视频的辅助就能学会;对于中等生,可能看完教学视频就能够学会;对于后进生,除了有导学材料可借鉴外,学生、教师也可以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应用翻转课堂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培训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3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课前应精心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赢得一切”。在翻转培训前应做好“建群分组、制定计划、制作视频、学习指导、测试练习”等工作,为翻转培训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1)建群分组。建立一个学习的QQ群和一个学校的ftp服务器,作为学生讨论与下载、上传材料的主要平台。学生利用QQ账号,加入指定的学习群,并用教师提供的ftp服务器账号访问学校的服务器。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练习测试与操作技能测试,把学生分成A(学优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大类,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培训班成员一般控制在40人左右,把C、B类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A类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进行调配,尽量组建成AABC或ABBC的结构,形成竞争水平差不多的小组。在A类学生中选8个较突出的作为组长,由组长在QQ群中建立讨论组,为讨论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样学生不仅能在QQ群上全员学习与交流,而且能在讨论组内小范围互动。

(2)制定计划。理清培训知识的脉络结构,把知识“碎片化”,按各个知识点制定学生的学习时间段与任务清单。学生得到任务清单之后,制定详细的学习时间安排表。例如,在Logo语言竞赛中,把整体知识“碎片化”,划分为基础篇、程序篇和提高篇。基础篇分为作图命令、定位和定向命令、色彩命令、数值计算命令、字表处理命令、控制命令以及基本函数命令,每组命令学习时间规定为一星期;程序篇内容分为程序的结构(顺序、选择、循环)、过程定义、带参数的过程和过程的嵌套调用,学习时间规定在三个星期;提高篇内容分为复杂递归、动画、数值计算、字表和多龟作图,每个章节学习时间规定为两星期。照着这样的学习任务清单,拟定一个符合自己作息规律的学习计划。按计划执行下来,在一个学期就能把Logo语言竞赛知识学习一遍。

(3)制作视频。信息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制作导学材料,并由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的教师录制l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服务器。教学视频不仅要紧扣教材知识点,而且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视频学习。[2]例如,用Logo语言编写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把逻辑判断的学习融入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中。①把“剪刀、石头、布”三个图形的程序编写出来;②根据实际,编写各种逻辑判断的程序。判断双方所出的结果为不同的情况有三种并用枚举法逐次罗列出来:剪刀-石头、剪刀-布、石头-布。双方所出的结果为相同情况的也有三种;③结合上述两步,调用两个子程序把结果的程序编写出来。把上述三个部分的操作过程录制成为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不会的那一步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如果把整个过程都录制下来就会较冗长,学生就会听得不耐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4)学习指导。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弄清楚“要学什么”。其次,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学”。按照任务清单打开导学材料观看教师讲义或教学视频,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步骤和操作方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单纯依赖教学视频。学生先认真阅读讲义材料,如果能够理解就不用打开教学视频;如果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带着问题有选择地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如果观看视频后仍然解决不了疑惑的问题,则在小组内讨论或向教师求助。

(5)测试练习。测试练习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查的一种手段。在导学材料面配套一份针对所学知识点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测试,可以真实反映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加深学习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复制与移动字块”技能板块的时候,把“复制与移动字块”技能分解成以下几个操作让学生来完成:①学会定义字块,明确光标所在的位置必须在块首,拖动鼠标到块尾,从而选定字块;②复制或剪切相应的字块;③把光标移动到指定的位置,粘贴字块;④拓展:快捷键的使用等。学生完成了上述的四个小操作测试,也就掌握“复制与移动字块”技能了。

3.2 课堂教学应关注培训实效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成为负担,而成为执著的追求;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知识的奥秘。可见,保持学生对竞赛培训的长久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在“艺术字”技能传授中,教师先提供多种样式的标题让学生欣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再进一步把“创建艺术字、变形艺术字、改变艺术字样式、编辑艺术字、设计艺术字形状、自由旋转艺术字、艺术字的对齐方式”等操作,像变魔术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感兴趣了,产生了迫切学习“艺术字”的动力。

(2)解惑释疑。教师根据面授和QQ流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释疑。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边演示讲解,边用录制屏幕软件把讲解的过程制作成视频,这样,学生一时不理解还可以通过即时完成的视频重新再听讲,直到理解为止。例如,在网页作品制作竞赛教学中,学生对于“使用网页特效”理解不够,出现几种情况:①声音太杂太乱;②动画漫天飞;③网页切换过于烦琐。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在QQ群和面授中都提出并讨论网页中声音的选择“宁缺勿滥”,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声音,特别注意不要用劲爆的迪斯科作为网页背景音乐;动画与页面切换是为了体现重点才设置的,目的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每个网页都设置一个动作效果。

(3)模拟竞赛测试。模拟竞赛测试是把各个竞赛知识点贯穿起来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模拟竞赛测试考查的范围广、应用操作灵活,是平时测试的综合。

4 课后应及时评价和展示学习成果

4.1 评价操作

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运用简单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以培训应完成的任务为主,评价方式以小组整体为单位进行。各小组组员轮流上台展示,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的重要成员,可以为小组取得荣誉贡献力量,但是如果不努力也将影响到整个小组荣誉。阶段性评价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每半个月或一个月为一周期。每次评价给展示次数前三名的小组记一面红旗,用Excel表格统计各组所得的红旗总数,以此为据,评选前三名的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召开阶段性的总结和表彰会,总结、交流心得,树立学习榜样,颁发奖状并适当进行物质奖励。让学生把喜报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共享。表彰会后,学生又卯足了劲,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一轮的学习竞赛。

4.2 成果交流

举行成果展示交流,是让学生多看他人作品的亮点并思考实现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一个已经构思好的创作意图,该怎样去实现呢?是绘画还是动画?是网页还是电子报刊?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或学习视频或在QQ群内讨论,自己尝试操作再与原作者互相切磋,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实现。作品成果的交流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相互探讨。

近三年的实践表明,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培训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习无止境,探索无止境,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培训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厦门市湖里区寨上小学,福建 厦门361009)

参考文献:

[1]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Flippedclassroomdefined[EB/OL].,2012(3).

第8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英语听力 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

1. 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

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复读,让学生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同时有意识地传授如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等知识,加强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掌握英语的朗读技巧。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在学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先反复听录音跟读单词,在听力词汇掌握后转向视觉,这样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单词就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整体,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能加强对大脑的刺激,有利于提高记忆活动的效率。记单词时应手,眼,耳,鼻舌并用,尽可能将要领域具体事物相联系,这样记单词既快又牢,不仅能保持单词音形义的完整性,而且还能培养用英语的思维的能力,为快速听音过程中的准确理解奠定基础。

2. 创设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用英语教学,并由浅入深反复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听英语,多感受信息的刺激。运用英语授课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锻炼其感知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包括听力在内的整个英语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学习新材料前,教师应坚持先让学生合上书本,听教师介绍课本背景知识及故事情节,是学生多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然后听录音,并根据听得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再打开课本,这样能让学生养成即席听的习惯。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尽量多提供表示说学内容的直观形象,使听力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第三,在课时安排上,可利用课前5―10分钟,让学生听一些有关材料,作为“热身运动”,或者利用课堂结束前数分钟安排听力训练。第四,在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在内容呈现上,应遵循听说读写教学顺序,做到先听后说,先说后读,先读后写;或者将教材中的内容改成听力材料。第五,与课本配套的同步听力以及练习册、目标测试中的听力训练等,更要坚持随着教学进行训练。

3. 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听得愿望,使学生清楚听力理解是一种积极参与听懂信息的过程,绝不可处于被动状态。另外,针对障碍产生的原因,要让学生多听,消除恐惧心理。其次,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听音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听力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调动他们听音的积极性。如在听力测试训练时,可采用抢答方式,看谁反映迅速,答案准确。

4. 注重学生对听力预测技能的培养

听力训练中的预测指的是根据听到内容和看到的选项,依靠常识和材料中的线索,对下文可能出现的意思进行推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得到的线索,对听力材料进行大胆的预测。预测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根据关键词预测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去预测对话可能出现的信息,如地点类问题,学生听到cashier或account这些关键词,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in the bank。

4.2根据职业语言预测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对话者谈话的内容,预测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对话者的语言往往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对话者的身份和职业,有利于把握整则材料的内容。如听到headache, medicine之类的内容,就很容易判断出对话者的关系是doctor and patient。

4.3根据语段标记预测

在材料中会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来表示语意的转折、过渡,话题的开头、结束等,传递说话人的心理、态度。如because 就意味着下文是讲原因;so, therefore则预示着下文有关结果;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表示将重复刚才所讲的内容,而且要做进一步解释,通过掌握他们,我们就可以抓住文章的脉络。

5. 注重学生记听力笔记习惯的培养

听力材料不像阅读材料那样可以重复,听力训练就是培养听力记忆。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特别是在听短文和较长的对话时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听力笔记的习惯。速记可用自己认识的最简便办法。听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有不同的侧重,如听故事时记下5w,即when, what, who, why, where, 而日常对话主要听说话人表达的中心内容,做记号尽可能简单明了,如用a.m. 代替 morning, 用 p.m. 代替 afternoon.

第9篇: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应该是其肩负的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工程技术师资队伍的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脱离等原因,学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由之路[1],[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实际操作能力是工科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如愿获取工作岗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3],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成为高校独立完成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瓶颈[4]。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不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保证培养出合乎企业需求的工科专业人才,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条件,解决由于学生招生数增加和资金相对短缺而导致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5],[6]。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设置为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又可以为高校开辟新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是降低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

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要求高校按照自己的规格“定单式”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可免除人员岗前培训、岗前实习等环节,从而有效节约了人才培养或引进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企业经历了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后,基本掌握了企业的技术要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节,可以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

总之,在本科教育中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图1):一是解决了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让教师从繁重的实践教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科学研究中;三是学生通过在对口企业的顶岗实习,掌握与材料生产的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毕业后无需培训便能直接上岗;四是缩短了企业对新进大学生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方共赢的目的。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措施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于1996年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而成,在学校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5年学校进一步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性、协同性和能力性的主线,确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能开发学生潜力的教学体系。

盐城工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校3年的理论教学培养与1年的企业技能培训。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旨在奠定学生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专业技能培训是国家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应用型材料学本科教育中借鉴高职发展的经验,推行应用型人才的“3+1”培养模式,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道路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7]。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图2),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如下:

1.修订培养方案。

我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订了“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8]。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注意课程的安排,特别是与材料类企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学年开设,为学生在企业的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并熟悉企业的工作。此外,将原有的实践类课程与企业技能提升计划结合实施,如原有的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论文)等实践环节完全在企业内完成,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2.引入职业培训,搭建企业实训平台。

在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基础上,我校还引入了职业教育领域领军企业进驻校园培训。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根植于企业的真实需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职业标准,使其具备基本的研究设计能力,为学生进合培养基地的实践培养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

新生入学即配备校内导师,从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教授担任,并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一线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和企业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实施办法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订,并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常规生产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融入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引导,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两位导师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导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企业工程师有较繁忙的生产任务,很难自发地面对面交换意见,导致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交流,甚至部分校企导师之间相互不认识。为了解除这一障碍,我校在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时,制定了校企导师之间定期交流的制度,在校企导师之间交流的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一方面通过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自身的交流提供契机,如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与研究等。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在2015年获得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11项,充分说明了高校和企业导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

4.改革传统的实习方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全面而详细地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工艺过程和生产实践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对本专业的一种感性认识。而毕业实习则是在学完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这时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盐城工学院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实习被学生称为“参观”,效果较差。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非常适合毕业实习过程。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派几位教师随队进行指导,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聘请若干名技术员为联合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任务。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可以让部分学生很快进入所在岗位的工作状态,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改革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以“专业为主导,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训练,重在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前由于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并不是源于企业或与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或者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受长期以来毕业设计模式的影响,学生主动开展实际设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近几年我校材料工程学院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从专业发展前沿出发,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提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从而让学生把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引入毕业设计之中。此外,从联合培养的企业中遴选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二导师,使学生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6.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通过聘请企业导师和派出教师到企业锻炼两条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大在企业聘任导师的力度,让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每年派出几位教学骨干到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进行锻炼,努力提高材料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语

材料类“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已在我校实践多年,我们初步认为该方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问题,对于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近三年我校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含研究生入学率)达99.5%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5-16.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10-12.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9):39-40.

[5]李娟,李强,鄢锉.基于高校和企业平台的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07-109.

[6]王秋萍.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中文人才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2-13.

[7]张先勇,冯进,汪建华.“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探讨[J].高教学刊,2016(4):217-218.

[8]吴其胜,张长森,于方丽,诸华军.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材料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