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学业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学业辅导方案

第1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档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26-03

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建设好自己的工作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地位

1.辅导员工作档案是院系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档案管理走向制度化的今天,各项工作都应该做到有档可入,有案可查。就高等学校来说,二级系院的院务工作档案包含有许多方面,有教学工作档案、党建工作档案、学生工作档案,等等。辅导员工作包罗万象,其工作档案的涵盖面也就很广,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党(团)建、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二级系院整体工作档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档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能直接反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整体构思及发展路径,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佐证,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建设的一部分。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二)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档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班级每名同学的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性格特点、能力及成长过程等,因此它有利于辅导员利用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辅导、规划;辅导员工作档案还记录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参加活动、与人交往等的实际状况,这些具有实效凭证作用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真正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各种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一份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档案不仅有辅导员与特殊学生的谈心教育记录、与学生家长联系的记录、对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及跟踪调查的记录等,更反映了每个辅导员开展具体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和措施。因此,辅导员工作档案为学工人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

3.辅导员工作档案是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为真实全面考查辅导员工作绩效,应把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和辅导员个人评估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无论是哪种评估方式,具体操作的时候都可以与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相联系、相比对。实际上,查阅辅导员工作档案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查的重要依据。因为辅导员工作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性,反映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记录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成绩、经验及各种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的反映。

4.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有利于促使辅导员自身不断进步。

辅导员工作档案记录了辅导员工作的得失成败,有心的辅导员会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对自己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研究、总结,从而有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并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辅导员队伍的不断进步和成长。

可见,档案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都应该努力建好自己的工作档案。

二、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

当前,不少高校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原因的限制,辅导员实际上集多种职责于一身,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日常生活管理、团建党建任务、课外素质活动拓展、安全维稳等等。

(一)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上应包含的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住宿分布情况,班级干部名单、分工、联系方式及变动情况,困难学生、受资助学生情况,历年学生评奖评优、获奖及受处分情况,学生推优材料、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学生综合测评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班级制度建设情况等。

2.工作计划与总结。包括各学期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和各学期辅导员工作计划、总结。

3.学生思想教育。这方面的材料应包括与特殊学生谈心教育记录,与家长联系记录,学生思想教育典型案例(典型学生的思想情况)记录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典型案例记录分析等。

4.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档案应包含有所带班级的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课表、授课教师及联系方式,各学期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材料,学生请假申请、安全责任书,学生上课、早操、活动、会议考勤记录等。

5.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班级活动与素质拓展应记录学生活动计划、过程(图片、视频等)、总结等,还包含有学生科技活动、论文资料的统计。

6.主题班会和班会。包括主题班会计划、过程(图片、视频)、总结以及班会记录或班级日志等。

7.辅导员本人资料。这方面的资料既包含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法规、学生手册及其他有利于提高辅导员个人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学习培训材料,又包括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辅导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课表、大纲、教案等。

(二)上述辅导员工作档案体系具有的特点

1.灵活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由于各高校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其工作档案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和变化。

2.系统性。辅导员工作档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从学校、系院到班级,从学生、授课教师到辅导员本人,从思想政治、班风学风到素质拓展等诸多方面。

3.立体性。在辅导员工作档案中,既有工作叙事,又有工作分析、反思和总结;既有典型案例的介绍,又包含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展现;既有学生评奖评优等各种结果的揭示,又蕴藏着大量的平时实际表现的动态记录……可以说,一份工作档案,实际上把辅导员工作情况立体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4.细节化。辅导员工作档案非常注重细节性。比如说,学生基本信息档案除了要记录学生姓名、学号、性别、出生年月外,还要标明家庭成员情况、父亲或母亲姓名、父亲或母亲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家庭电话等(如果需要的话,主要亲戚及其联系方式也应想办法了解到);困难学生档案要对家庭人数、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月(或年)收入以及困难情况的摘要说明等有清晰的记载,受到资助的学生材料更要记清困难等级、资助时间、资助类型、资助金额等。

三、辅导员工作档案建设的原则和要求

辅导员工作档案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际操作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建设辅导员工作档案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表明了档案建设的关键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点滴记录和收集。

(二)动态性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完成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它的完成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贯穿于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离校始终。该原则同时要求辅导员发生更换时,原辅导员要将有关档案移交给下一任辅导员,保持档案的连续性。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强、体系完整是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又一重要特点。该原则要求辅导员在建设工作档案时要考虑全面,力求完整,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微观揭示;既要务实,又要务虚;既把学生的生活、学习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又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联的方方面面。

(四)创新性原则

一般说来,辅导员工作档案的内容方面差异不是太大,但在档案的形式、管理等方面完全可以根据本系(院)、本人工作实际而有所创新和变化。比如说在档案的管理模式上,既可以按内容分类建立档案,也可以按专业、班级等形式管理档案;档案保存形式通常是纸质版,同时提倡既有纸质存档又有电子版备份;当然,在数字化、电子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开发使用专门的辅导员管理软件进行辅导员工作档案管理更受欢迎。

(五)公开与保密相结合原则

辅导员工作档案里记载了大量的信息,信息具有秘密和公开的双重特质。一方面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密性。辅导员工作档案必然记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个人信息,从保护学生出发,除工作检查和上级领导检查指导外,不要向其他人公开有关信息。学生毕业后,有关资料要由系(院)统一保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引导、警示和设置议题的作用,有些信息又是需要及时公开公布的,如班级制度、计划总结、考勤记录、奖励表彰等。

[ 参 考 文 献 ]

[1] 葛红丽.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档案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0):472.

[2]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尹忠恺.论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8-39.

第2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基于生涯辅导个案的研究与启示

姚玉英刘先君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生涯辅导自上世纪从国外引入后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文献也日渐增多,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也呈多样化趋势,但对大学生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呈现。通过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个案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大学生个体生涯辅导的效果是明显的,生涯辅导途径应该人性化多元化,同时认为生涯辅导的个案研究和实效性研究是今后应该关注的一个热点,理论永远都来源于实践,只有足够多的实践案例研究才可能促进生涯辅导理论的本土化创新。另外研究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该如何科学评估,这有待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 生涯辅导;个案研究;实效性

1研究综述

1.1相关概念

生涯,英文为career,从词源看,来自罗马字Via 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career一词在希腊有“疯狂竞赛精神”的意思,后来引伸为道路。现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或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1](P.3)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2]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帕森斯(Parsons)的职业指导工作,而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3]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萨帕(1976)[4](p.19)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1.2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

关键词 “生涯辅导”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9篇相关文献(截止2014年6月15日)。从关注的时间点上看,最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尤敬党、吴大同(2001),池忠军(2001),林永和(2001),权福军(2001)。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涯辅导进行了研究,主要还是侧重在理论的普及探讨。随后生涯辅导逐渐被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也日渐增多。

我国学者陈德明在2011年对我国生涯辅导研究进行过综述。他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主题文献分析认为,从2000到2011这十年间学界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涯辅导的定义、实施原则、对象内容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5]通过

关键词 补充文献检索发现,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内容并不限于以上的综述,而是更广泛和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生涯理论的发展与综述研究(龙立荣,李晔,2001;崔小蕊,2012);生涯辅导模式的架构研究(彭雪华,2012;吴成国,谢华,2008);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生涯辅导研究(杨迎春,2009;彭正军,李蕾蕾,2006;赵荣生,2011);生涯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的研究(叶晓燕,2006;王剑敏,2012);团体生涯辅导效果的研究(张莹,李靈,曹丽影,2009;高洁,2008);基于CIP理论的生涯辅导研究(周伟珍,2009)、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生涯辅导研究(沈红,2003;赵荣生,2011;韩学芹,2013);另有少数学者关注并研究高中、硕士阶段的生涯辅导(桑生华,2014;景亮,2013)。在生涯辅导个案研究方面,目前文献发现仅有刘涛(2011)和雍克勤(2010)在个案研究方面做了尝试,刘涛以系统基模为基础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个案进行了呈现;雍克勤则以咨询师的身份呈现了一份完整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案报告。

1.3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明显创新,多数依旧是国外生涯理论的梳理与重述,在本土化的研究上有学者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实践的效果如何却很少有跟进的研究成果呈现,对生涯辅导的个案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鉴于生涯辅导现有的研究现状,再加上生涯辅导理论创新不足的现实,理论的创新需要本土化的大量实践才有可能。因此,生涯辅导的实效性研究、案例研究将成为生涯辅导未来关注的一个热点。

2案例报告

2.1一般资料

陈天(化名),男,21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转读英语专业。父母是农民,热情朴实。父亲在他14岁时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从此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一弟弟,辍学在家务工,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他和弟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祖上都是农民且一直居住在农村,称自己封建思想严重。家族无精神病史。

陈天从小学到初二都比较有优越感,那时父亲开车赚钱,家庭比较宽裕,初一时的梦想是当个明星。可初二那年父亲出了变故,从此家庭境况大变,打那时起他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并且开始觉得应该努力学习才是正途。上高中时,陈天由于英语成绩好(150分的试卷能通常都能考140分左右),在学校小有名气,高中时的梦想就是考上某外国语大学,将来毕业了当个翻译官或者外交官。可高考成绩并未能让他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最终只上了现在的一个专科学校,从此之前的一些理想不再敢奢望。另外陈天还有慢性病,会被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排除在外,这也让他感觉极不自信。

2.2辅导过程

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末由于转专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曾找到我说他想退学,于是我约了个时间和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给他摆出了退学与继续完成学业的未来比较,最终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退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完成学业,而且也如他所愿地转到了他心仪的英语专业,而且在专科阶段就决定继续选择了专接本。在大二即将结束的那个学期,他又主动联系到了我。首先说的是一些感激的话语,可能如果不是那次谈话他可能早已经退学了,但我肯定地告诉他主要的抉择都在他自己,因此要感谢自己才对。这次他主动找到我是因为迷茫了,他虽然已经确定要接本学习,但对未来依然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次的辅导我们约定为一个正式的生涯辅导,因此时间拉得比较长,总共进行了四次咨询,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第一次的辅导时间里,我们一起商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同时进行了兴趣探索;第二次的咨询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首先进行了咨询目标的澄清和再确认,接着进行了自我能力发现和价值观的探索;第三次的咨询从他的家庭作业生涯平衡单开始,由于陈天还是纠结困惑,于是在现场使用的行为治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帮他澄清决策,最终在这一技术的辅助下,他内心有了自己的决定;第四次的咨询从他自己的陈述开始,陈天说他回去后想了很久,也向周围的朋友、同学和亲人请教过,收获挺大的。他自信满满地说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为了帮助陈天更加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我运用了想象引导的技术,启发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想象。陈天按照我的指导语,在我的提示下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他想到十年后他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负责培训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培训机构小有名气,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他的父母也随着他一起进城生活了,不用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打工。唯一的一个弟弟也在他的(下转第54页)(上接第22页)影响下积极工作和生活了。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想象之后,陈天显得很高兴,他说他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这么生动翔实地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有的也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这一次的想象事实上是对于自己思绪的梳理,是对于自己发展目标的确定和信心的坚定。

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方向后,我问陈天将来要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时,他说他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听到这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生涯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儿,能提供给陈天的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支持,我不能去代替他做出决定,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2.3辅导后的观察

辅导结束后虽然没有再和陈天保持联系,但平时通过即时通讯还有他同学的反馈,我了解到陈天在求助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他至少自信了、充实了,而且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充满激情的。也许有其他的许多因素促进了他的变化,但我还是相信个体的关注和辅导给了他很大且明显的帮助。

3结论与讨论

3.1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

从上面的生涯辅导个案来看,生涯辅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及发展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上述案例中的陈天从极度不自信地绝望想退学,通过生涯辅导,他重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发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同时也挖掘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也由此他开始积极地学习生活并规划自己未来。这个案例的实效性不仅帮助到了来访者自己,同时也可以把他作为典型案例分享给和他困惑相似的来访者,从而帮助到更多的来访者。

3.2个体生涯辅导途径反思

上述个案中的来访者陈天曾经是我的学生,在他大一的时候单独约谈话过一次,据他后来的反馈,就是那次谈话改变了他退学的想法,同时我的个人经验也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可以说那次谈话对他的人生是有帮助的,可那次谈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涯辅导。大二学期末的他主动找到我的那次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涯辅导,而且也完全是按照生涯辅导的职业规范进行的,其中也使用了生涯辅导程序化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前前后后延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最后效果良好。一次非正式的谈话和一次规范的生涯辅导,于同一个体,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有一个问题自然呈现,那就是生涯辅导在现实中的实践到底是应该规范还是应该随意或者灵活处理呢?我现有的经验是生涯辅导应该人性化和多元化。

3.3个体生涯辅导实效性评估困境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虽然明显,但这毕竟是来自主观的观察和判断,而且,在职业道德约束中有一条规定是咨询关系结束后咨询师应该主动告知来访者两人之间的关系结束,这么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来访者咨询师的心理依赖,这样一来,辅导的实效性就愈加不好跟踪和评估。因此,个体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该如何去科学评估或评判,这可能是今后需要长期实践和关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程肇基,廖萍蓉,陈发云.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探索,2006(6):55-58.

[3]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2005.

[4]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第3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2-03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中坚力量,正逐渐成为高校确保教学和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保证环环相扣,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对他们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分析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导向,探索符合新任辅导员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培训模式。

一、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新任辅导员,高校普遍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新任辅导员提供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1. 有助于帮助新任辅导员进行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任辅导员尽快实现现有身份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o导员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角色、密集的工作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迫切希望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来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岗前培训能使处于职业探求期的新任辅导员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了解与工作相关的教育学、教育法、职业道德、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人生导师。从职业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很年轻,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尚处于适应社会、摸索工作、定位自我的心理调适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式归属化的岗前培训,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为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构架,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优秀的师资是必备要素,即学校要完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发挥教育管理大学生、维护高校稳定的作用,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然而新任辅导员中具备专业背景的比例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未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因而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管理指导大学生的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致力于为辅导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培训组班忽略差异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来源范围很复杂,因而在岗前培训组班时,参训学员在性别、年龄层次、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的集中式大班化培训虽然有涉及面广、培训人次多等优势,却很难满足参训学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利于真正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暴露出不足之处。

2. 培训方式固化单一

现阶段各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采用的岗前培训方式,主要集中于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固化单一,在单向的灌输中向新任辅导员传递教育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从学员接受度看,近年高校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不少辅导员还具有海外学历或海外研修背景,这些“新鲜血液”年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注重自身思考领会的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从培训效果看,进行灌输式接受型教育模式能够对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短期内的影响,但由于参训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处于象征性参与或假性参与中,很难获得持久的培训效果,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的知识性需求,不注重培训后的评价和激励,整个培训系统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即时评价环节的缺失,很难实现培训内容的当下反思和即时巩固;二是整个培训的终结性评价环节空洞敷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参训学员很难在总结与反馈的过程中抓住提升自我的有效契机,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成员也缺乏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

4. 培训跟进无法满足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通常是在培训和研修基地学习1~2周,在这期间新任辅导员可获得对工作相关理论的一定认识。培训结束后,新任辅导员带着所学理论知识踏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很多无处求教的问题,如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时该如何决断,无法套用理论知识的情形又该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多数培训学员非常希望在岗前培训结束后仍能获得一定的指导帮助,特别是与一线优秀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岗前培训结束后,辅导员回到各自就职的高校,便与辅导员基地断了联系,培训过后无任何跟进,辅导员们再咨询的强烈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能力标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引领辅导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导向性标准,可以为解决目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权威视角。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的研究。

1. 培训组班考虑差异性

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发展的差异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他们在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工作要求,培训组班需要有一定调整,特别是在整体的构架与课时的安排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因此,根据辅导员在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现状和需求,应当成为今后辅导员培训的发展方向。培训模式可由集体式大班化向分散式小班化和菜单式个性化转变,参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入不同的培训小班,学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1)小班化。小班化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班,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对各班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流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分化和细化,整合资源形成最佳的培训构架。例如,分班时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差异,分为专业班和非专业班,以优化或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也可以根据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经历差异,以经验程度为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以升华经验或补充案例。

(2)个性化。考虑到即使按小班分化后,培训对象的背景仍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培训模式可以进一步菜单式个性化,即提供职业领域的大量培训课程,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必修课在小班上,选修课在另外的组班上,最后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这样的修学方式满足了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可大大提升培训的实效。

2. 培训方式强化主体性

《能力标准》明确要求辅导员拓宽工作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根据《能力标准》,中级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完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是辅导员个人成长、队伍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把培训主体定位为参训辅导员,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应他们的实践型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实践型培训要求学员主动进行实践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自我,及时内化与总结,构建起自己专属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案例探讨。新任辅导员更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乐意吸收通过互动教学、尤其是实际案例模拟探讨传达的培训理念。为此,培训基地可将培训内容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探讨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探讨可让学员在实际问题中学,通过各类互动让学员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员学,将简单的单向灌输局面转变为培训学员自觉自愿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体性。

(2)技能比赛。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是一种较为特别而又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职业能力大赛的形式,可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诸如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模拟班会,乃至“巧记大学生名字的绝活”,和谐班级创建方案设计与演示等比赛环节。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形式新颖、构思精妙、感染力强,横向上贴近大学生工作实际,纵向上接轨各层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既可检验参训学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又可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为他们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垫。

(3)才艺展示。多才多艺、不退缩不怯场是辅导员的重要素质。这样的辅导员可以引领校园高雅文化,获得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无形中也会为他们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分量和筹码。在日常培训之余,培训基地可通过组织文艺晚会、各校联谊、素质拓展等形式,为参训辅导员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对辅导员进行胆量训练、艺能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形象和亲和力。

3. 培训评价注重激励性

《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为推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各高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岗前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明确目的、评判过程、奖励先进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提高新任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为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应适当减少或弱化成果提交中文字总结的比重;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应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并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激励性。

(1)形成性评价。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培训教师在每次小组讨论或个人表现之后尽快给予即时反馈,以表扬发言、鼓励思考为主,帮助新任辅导员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建立信心。

(2)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作出终结性评价,并配套高校各自的校本激励机制。将岗前培训的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联系起来,评价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直接提升辅导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岗前培训的实效。

4. 培训跟进网络化

为了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以帮助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该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提升。因此,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需要通过后续跟进,持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外在要求与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保证培训效果持续长效。

可建设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帮助每位新任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培训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跟进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各省优秀辅导员资料库,收集各高校的优秀辅导员个人简历及工作案例入库供辅导员共享。这一平台可以转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仅仅作为“过路驿站”的形象,将培训和研修基地打造成为温暖的“港湾”,是辅导员长远发展过程中建档造册、成长记录的档案袋,疑难解答、朋辈交流的寻宝地,知识的增长园和能力的助长区。只有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后续跟进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阶段性与长效性统一,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四、结束语

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工作,它虽仅为辅导员终身培训的一个环节,但这初始一环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能力基础,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寻找创新型的岗前培训模式,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组班时考虑差异性、培训方式上强化主体性、培训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培训跟进时网络化,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可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从而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枫瑜.探索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2(05).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3]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第4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英、澳两国高校对金融学专业辅导课如此重视,与其追求的教学目标有关。金融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金融学教育是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传授和学习金融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培养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工作的金融人才的全过程。尽管西方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所侧重,但他们均朝着这样的改革方向发展:(1)强调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通识性的基础知识);(2)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3)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4)强调本科层次的培养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目标。在辅导课上,老师可以布置较多的作业、案例来让学生完成,可以广泛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以及课堂练习,可以说辅导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平台。

英、澳两国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赢得了时间,这也是他们能提高辅导课课时比例的原因之一。以澳洲新英格兰大学为例,该校建立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网络平台,即在学校网站建立学生与所选课程老师的沟通平台,一旦学生选定了这门课程,当学生以自己的学生号码登陆学校网站时,就会进入所选各科课程的互动界面,然后学生点击所选择的相关课程,就会进入这门课程的师生互动界面。老师一般会将课件、习题、案例、通知等有关资料挂在网页上;学生也可将一些问题发到老师的信箱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预习、复习,还可以浏览老师提供的一些辅导资料,以及根据老师推荐的网站加以自我学习。学生们甚至还可以在讨论区针对老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上课以及课后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找信息、捕捉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信息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样,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针对共性问题,在辅导课上加以阐述,使辅导课更具针对性,辅导课的课堂效率更高。此外,他们还与国内外先进、权威的金融类数据库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易于获得真实、客观、较为详实的金融信息资料,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与实战分析能力。

他们辅导课的内容灵活多样,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互动式教育”也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辅导课课堂上。在辅导课上,老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论题演讲,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如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期货投资学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在辅导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子设备,直接登陆到相关网站,根据当前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实战模拟,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战分析能力。

其实,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辅导课,实际上内容与形式与我国近些年来所倡导的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我国金融学专业也可以配置适当的辅导课课时,在讲授课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在辅导课中广泛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习题课等教学方式。

第5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1-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大学生创业人数增加迅速,创业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

1.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启蒙于上世纪末,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被看做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各高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探索。这种探索演变出两种教育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早期代表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早期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都呈现出课堂式创业教育和实践式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态势,课堂式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培养为主,优势是可以在所有学生中普及进行,灌输所有学生创业意识,激发部分同学产生创业想法,缺点是缺乏实践;实践式创业教育则往往在高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是一对一的辅导,优势是能够让学生全真操作,实践式的创业教育实施以来,培养出了大批成功的创业案例,缺点是涉及范围过小。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教材、书籍也都应运而生,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迅速;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③创业教师严重缺乏;④实践教学开展不足。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渴望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深化学习的愿望,师资的缺乏使得创业学生创业孵化和个人辅导的需求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的需求应运而生。

1.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团体辅导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1]通过团体辅导,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在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储备、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①团体辅导更具有吸引力。团体辅导形式新颖,氛围宽松,趣味性较强,区别于僵化的课程教学,具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②团体辅导的效率优势。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缺点之一,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将有创业意愿的同学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③团体辅导能够更好的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学生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创业的想法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区别于其他同学,心理上的孤独感,缺乏指导的无助感,创业成功的压力等心理感受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同学的创业热情。团体辅导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创业团体的组建能够让同学产生归属感,创业话题的探讨,创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创业信心,对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大提高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④团体辅导能够获得更多创业想法。团体辅导能够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参照,从团体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获得更多想法和协助,资源的共享、团体的互助则可以给创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想法。

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团体辅导的准备工作

①师资准备。团体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长期从事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流程等知识、并曾经指导学生成功创业。其次,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团体辅导活动,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素养,掌握并能够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团体辅导理论。再次,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确保团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②时间和场地准备。团体辅导将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专题辅导,每个专题2个小时,共10次专题辅导。创业团体辅导以室内教学为主,辅以室外参观、实践。室内应选择带有多媒体设备和移动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活动的展开;室外可选择操场、草坪、创业园区等。

2.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创业教育中团体辅导目的在于激发同学的创业热情,科学的分析创业所需能力并着重培养,,在现有环境下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实践,具体的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如下。

①团体的组建。

活动内容:团体的组建以自主报名为主,通过简单面试筛选创业意向和团队意识较强的同学参加。团体成员不宜过多,以30-40人为宜,根据创业方向、专业等因素将团体成员分为5-6个小组。订立团体目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团体规则,建立团体成员档案。

②创业热情激发。

活动内容:厘清大学生创业概念,分析创业环境,解读创业政策,激发团体成员的创业热情。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方向;成功典范介绍,通过视频、实地参观等方式直观的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团体成员创业成功的信心。

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大学生创业案例(成功和失败案例各半),并撰写分析报告。

③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报作业,针对典型案例,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创业成功、失败的原因,进而分析创业所需要的素养,面临的风险和需要避免的典型错误。

④创业能力探索。

活动内容:创业所需能力较为复杂,包括创业知识储备、创业心理准备、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等,采取“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共同分析团体成员个人创业能力,强化团体成员创业的自我效能感。

⑤创业方向探索。

活动内容:以头脑风暴法开展讨论。团队成员阐述个人的创业构想,辅导教师鼓励同学发散思维,通过思维碰撞相互启发,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在现有的创业项目上进行整合、重构,探索更多可行的创业项目。

⑥创业规划。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某一创业方向,撰写创业策划书。

⑦创业实践。

活动内容:挑选创业策划书中的某一环节,利用3次活动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网络虚拟模拟,进行仿真实践。

⑧课程总结。

活动内容:总结团体辅导的内容,团体成员分享个人感受。进一步巩固团体成员的创业意愿,并鼓励成员开展创业实践。开展调查,做好数据整理和统计工作。

3 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团体凝聚力的培养

团体凝聚力优秀团体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团体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团体凝聚力表现在团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开展活动的配合程度、团体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支持程度等方面。团体凝聚力的构建关键在于辅导教师的培养,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个人魅力等能够对团体成员产生吸引力,科学的活动设计让团体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信赖,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对团体活动产生渴望。

3.2 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于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在创业实践过程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2]辅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团体成员科学分析个人创业能力,鼓励团体成员尽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有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3.3 注意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创业团体成员虽然都有创业意愿,但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方面存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的关系,在团体辅导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4 注意长期跟踪和总结

创业团体的辅导时间约为10周时间,在10周时间完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并完全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并不大,团体辅导专题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者创业辅导的终止,辅导教师应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团体成员的创业实践活动,并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

3.5 注意协调团体辅导与其他形式创业教育的关系

团体辅导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

第6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细则;一个体系;两个主体;三个作用;四个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61-03

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准确定位,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深入探析,构建一套科学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细则体系,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当前区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个案研究法,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学校管理者选聘、培训、考核辅导员提供制度依据,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细则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配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管理机制、办学经验、师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相对薄弱,囿于长期中专办学的桎梏,在学习与借鉴本科院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明显烙印,被笑称为本科的“压缩饼干”。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未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角色定位不明、职责不清、配备和待遇不到位、评价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新形势下,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构建一套科学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细则体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细则研究现状

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当前区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如下:

一是仅有少数高职院校制定了辅导员工作细则。例如,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月制定的《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试行)》和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11月制定的《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工作细则》,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的配备和待遇、辅导员的考核等方面进行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基本上是从所在院校自身特点出发,不具备普遍参考价值,而且其中也存在对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二是已有研究成果不多,角度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辅导员工作细则”作为关键词,从维普期刊网的搜索结果看,目前区内外尚没有相关的研究著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是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进行论述,如陈西同在其论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新西部》2009年第20期)中,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论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江丽媚在其论文《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现状》(《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2期)中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现状。

三、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研究

(一)一个体系

目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全面的辅导员工作细则。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编制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手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案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从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的配备和待遇、辅导员的考核等方面进行比较明确的规定,经过多年实践,为学校管理者选聘、培训、考核辅导员提供制度依据,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其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已施行8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认可度非常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手册》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案例》则对新任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流程、上手解决典型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两个主体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编制的辅导员工作细则以辅导员为显性主体,以学生为隐性主体。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配套文件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的十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可见其显然是以辅导员为对象进行制定,但由于辅导员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其工作对象--学生来展开,受学生特点变化、学生工作内容变更等制约,而辅导员的考核制度里,学生评价分也占了40%的比重,因此可以说,学生实际上是辅导员工作细则的隐性主体。

(三)三个作用

1.为选拔辅导员提供标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首先需要选拔和聘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机制,严格辅导员的准入制度,明确辅导员的选拔标准,从入口上严把关。

2.为辅导员提供办事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可见,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因此进一步抓紧制定和明确规范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手册》以时间为纵轴,以年级为横轴,对学生管理各项工作流程、要求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案例》则对历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剖析、总结。

3.为考评辅导员提供依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采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辅导员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分四个部分:赋分说明、基本考核分、附加考核分和考核分的统计与定级。考核基本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学生评价、系部评价和行政部门评价,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30%、40%、40%。附加分分为加分部分和扣分部分,对辅导员参与科研、、参赛获奖给予定量加分;对出现重大失误的辅导员酌情扣分。辅导员的薪资报酬与考核分、辅导员所带班级人数挂钩。强化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重心,同时也激励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之外发挥专长,发展技能。

(四)四个阶段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体现了学院对辅导员队伍的高度重视,分“帮、扶、拉、推”四个阶段对辅导员这支学生思想政治队伍精心栽培。

1.帮。新队伍的组建离不开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栽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细则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不熟悉业务的新进辅导员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管理者通过组织学习《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手册》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案例》等文件和资料,通过组织老辅导员为新辅导员介绍经验,帮助新辅导员尽快上手。

2.扶。对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但在特殊问题、特殊情况的处理仍欠缺管理经验的进行扶持;对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提高的辅导员进行培训。每学期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使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得到提高,让辅导员的工作开展能顺利。

3.拉。建立人本化的发展机制,为辅导员岗位培训、学历学位提升、高级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以及工作研究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条件,畅通发展渠道。在考核体系中,鼓励辅导员参与科研、竞赛。

4.推。鼓励对学生管理日常工作游刃有余的辅导员挑战自己、开拓创新;从考评体系上激励辅导员发挥个人专长,参与各项竞赛和活动,推动辅导员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荐优秀辅导员到学院其他工作岗位就职,为辅导员提供更多发展平台。截至2013年7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选聘的首批专职辅导员中,26名一线专职辅导员已有25人转岗至学院其他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陈西同.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J].新西部,2009,(20).

[2]江丽媚.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现状[J].改革与开放,2009,(2).

第7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应该说,这些伦理守则为协助台湾辅导专业人员辨别自己的专业责任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并在辅导与咨商实务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南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台湾学校辅导专业人员道德与伦理守则的内涵、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专业伦理 专业人员 伦理问题 当事人权益 辅导员 守则 专业地位 伦理规范 台湾 道德

一、道德和伦理守则的内涵

在辅导实务工作中把从事专业心理辅导的人员称为谘商员或心理治疗师,其应遵守的辅导专业伦理,又称为谘商专业伦理或谘商伦理。伦理(ethic)是规范行为的原则,据以检定行为的对错,是属于群体规范的实践历程;道德(moral)偏重解释行为本身的好、坏、善、恶,属于个人追求意义和实现价值传统的历程与结果。二者并不相同,却常相互为用,在谘商辅导领域中以专业伦理概称(刘昆辉,2004)。

俗话说:“家有家规,行有行规”。任何一门专业都要有其专业的伦理规范。所谓专业伦理就是指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时,在道德和伦理方面,对自己行为的期望及与当事人一起处理问题时应有的抉择和限制。由于谘商工作的专业特质,谘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谘商虽对当事人、当事人的关系人、服务机构及社会都负有伦理责任,自己也应有适当的专业修养、专业准备及专业造诣。谘商伦理就建基在这一特殊关系之上(牛格正,1991)。因此,在有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殊的专业谘商关系上,谘商伦理是谘商专业与社会大众互动的行为规范,也是维持专业生存的重要基础(王智弘,1999)。简而言之,谘商专业伦理即是谘商专业人员与谘商当事人、与其他谘商专业人员以及与社会大众之间互动关系的规范。

伦理守则代表的是一种专业的价值与专业存在的形式,它被转换成专业成员的行为标准,提供从业人员执行工作的指引,同时提供民众在与其互动时有所期待(黄月霞,1995L可见专业伦理守则的目的是协助谘商人员遇到两难问题时,以维护当事人权益和社会责任,并不致危及谘商员和专业本身。它既不是命令,也不是知识,更不是法律,只是—种道德约束力,其性质常因社会情境、专业人员价值观而作某种幅度的改变(陈正恩,1987)。

二、学校辅导专业人员道德与伦理守则的目的和意义

谘商是一门专业,谘商专业伦理守则为专业的重要条件。反观台湾的辅导谘商工作,真正具备专业资格的谘商人员明显不足,不论是学校辅导系统或社区辅导机构,大多是半专业的义工或非专业的人员。纵使是专业辅导老师,在谘商过程中也可能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专业伦理守则是一种一般性的指引,提供专业人员一个实施专业行为和专业责任的基本架构,具有以下六个功能(Mappes,Robb&Engels,1985):(1)保护案主;(2)提供专业人员的引导;(3)保证专业人员的自主性;(4)增加此专业的威信;(5)增加案主对此专业的信任与信心;(6)详细说明专业人员的适切行为。因此,专业伦理守则的制订与实施,对谘商伦理的内涵,写下了最具体的操作型定义。制订谘商专业伦理守则的目的在于使整体专业人员敏觉其伦理行为,并能藉此提供一个结构的引导和警告机制,以协助专业人员去面对各种伦理问题和两难困境(Keith-Spiegel&Koocher,1985),以作出合理的实务判断,避免不合伦理行为的发生。

进一步而言,专业伦理守则的专业功能与角色具体反映出了专业伦理的重要性(王智弘,民2004;陈文玲,1991;Mappes,Robb&Engels,1985),表现在四大重要层面上:(1)提供规范:规范谘商员的专业能力、资格及行为;(2)提供指导:提供谘商员从事实务工作行为时的参考;(3)提供保护:首先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其次保护社会大众的权益,再则保护谘商整体专业的权益,最后是保护谘商员的权益;(4)提供信任:当事人信任谘商员,社会大众信任谘商专业,谘商员专业服务的自主性得到尊重,整体谘商专业的专业性得到认可。

因此,心理谘商师或辅导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专业伦理教育。专业伦理是规范人类行为的高标准,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低标准。为了保护个案权益以及增进谘商助人的效果,谘商师一定要熟悉谘商专业伦理守则,并且在从事辅导工作时,确实遵守伦理守则,以免在不自觉中,违背专业守则,导致个案权益受损、谘商失败,甚至影响整个谘商界的团体信誉。

三、台湾学校辅导专业人员道德与伦理守则的主要内容

纵观台湾这十几年来的伦理守则,“中国辅导学会”先后订定并修订了辅导专业人员的伦理守则,对辅导人员的伦理规范作了具体的规定。

(一)“中国辅导学会”对辅导教师提出的道德守则

1.对学生的责任对所辅导的学生的最终责任是尽其一切努力保护和促进其最大发展。

2.对家长的责任在道德与法律上,家长对其子女有相当大的责任和权利,辅导教师在采取重大措施时应尊重家长的意见,取得其同意。

3.对学校的责任忠于所服务的学校,不应任意批评或中伤学校的政策或决定,必要时还有责任以公允的态度向有关人士解释学校的政策。

4.对同事的责任尊重同事的专业地位,避免在公众面前对同事作人身攻击或专业性批评,并有义务在不违背对学生的道德责任原则下,适当地将学生资料提供给教师及行政人员。

5.对专业工作的责任了解辅导专业能力标准与道德标准,向同行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意见,并多方进修与进行研究。

6.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应尽的最大的义务是协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以服务社会。

(二)“中国辅导学会”对辅导专汪人员提出的伦理守则

“中国辅导学会”初次订定并于1988年12月全体会员大会通过了辅导专业人员的伦理守则。该守则的内容包括十二项:1.前言;2.总则;3.辅导人员的专业责任;4.当事人的基本权益;5.咨询关系;6.咨询机密;7.团体辅导;8.测验与评量;9.研究与出版;10.咨询服务;11.青少年辅导;12.辅导员教育与督导等。

另外,该辅导学会提出的辅导人员的专业伦理责任包括:

1.应重视个人的专业辅导工作,不断充实辅导专业知能,以促进其专业成长,提升服务品质,发挥辅导功能;从事专业辅导实务的会员,应接受适当的辅导专业教育或训练,并取得正式的专业资格;

2.辅导员的首要责任,在于协助当事人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巧,并提供完整的、客观的及正确的信息;

3.实施辅导或谘商服务时,应知悉个人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及对社会的责任,应谨言慎行,以免贻害社会及当事人; 4.辅导未成年的当事人时,宜事先征得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以示对其合法监护权的尊重;

5.专业辅导人员应觉知自己对国家、社会及第三者的责任,若当事人的行为对上述团体或个人有安全顾虑时,应立即提出预警;

6.辅导人员有责任向当事人说明自己的专业伦理资格、辅导或谘商过程、目标、和技术的运用等,以利当事人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辅导;

7.保守谘商机密是辅导员的责任,未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对外泄漏任何晤谈内容或其他谘商资料;

8.运用测验结果来解释行为,或用以协助当事人做抉择,或提供做政策性决定时,应先对测验的性质、目的、评量信度和效度以及研究方法等,具有适当的了解;

9.做研究时,不得任意曲解、妄用或删除研究的资料,以保障研究结果的完整、客观及正确。

2002年,鉴于社会环境的转变及谘商师实际的需要,“中国辅导学会”对原伦理守则进行了修订。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其一,把主题改为“中国辅导学会谘商专业伦理守则”,并将“会员”改为“谘商师”,以便非会员谘商师也可参考,而“谘商师”一词也用以泛称包含谘商心理师、辅导教师及其他以谘商的专业技术来从事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二,把原伦理守则中许多重复之处删除或归类,并将所有条文重新作了调整,使其更有组织也更有系统。其三,为便利谘商师查阅,进行了分类编码,并在各条文前加注小标题,使守则更简明、完整并有系统。最后,为了顺应网络谘商的发展趋势,内容中修订并新增“网络谘商”一章,对本领域发展中的谘商服务型态加以规范。修订后的内容共包括八章:

1.总则

2.谘商关系

3.谘商心理师的专业责任

4.咨询

5.测验与评量

6.研究与出版

7.教学与督导

8.网络谘商

以谘商心理师的专业责任为甜;在第三章中明确规定的谘商师的伦理及社会责任主要有:(1)谘商师应培养自己的伦理意识,提升伦理警觉,并重视个人的专业操守,尽好自己的伦理及社会责任。(2)谘商师的首要伦理责任,即在维护当事人的基本权益,并促进其福利。(3)谘商师在公开陈述其专业资格与服务时应符合本伦理守则的要求。(4)发表谘商工作报告时,谘商师应力求具体、客观及正确,给人真实的印象。(5)谘商师不得假借任何借口歧视当事人、学生或被督导者。(6)谘商师不可对当事人做语言或行为的性骚扰,应切记自己的专业角色及身为谘商师的专业身份。(7)谘商师透过媒体演说、示范、广播、电视、录像带、印刷晶、邮件、网络或其他媒体以提供正确之讯息,媒体从事谘商咨询、辅导或教育推广工作时,应注意理论与实务的根据符合谘商专业伦理规范,并慎防听众与观众可能产生的误解。(8)谘商师不得利用其专业地位,图谋私利。(9)谘商师应尊重同事的不同理念和立场,不得冒充其他同事的代言人。(10)谘商师应与其他助人者及专业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表现高度的合作精神,尊重各人应遵循的专业伦理守则。(11)服务于机构的谘商师,对雇主可能不利于谘商师伦理责任的言行、态度,或阻碍谘商效果的措施,提高警觉。

谘商专业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一组相对的伦理元素,即当事人的权利与谘商员的责任(王智弘,2004),这也是制订谘商专业伦理守则的核心架构。谘商员有三大责任,其中之一就是谘商员的伦理责任,包括:(1)谘商员应提供合格专业服务。(2)谘商员应维护当事人的基本权益。(3)谘商员应致力于增进整体专业的公共信任(牛格正,1991;王智弘,1999)。

另外,谘商伦理守则通常反对谘商师与个案发展辅导关系以外的关系,例如和个案发展友谊、参与个案的社交活动、接受个案的赠礼与邀宴、让个案用劳务代替付费、或者辅导自己的亲友等。谘商伦理守则尤其反对谘商师与个案谈恋爱、发展男女感情、与个案有任何的性关系,或与个案合伙做生意。与个案形成多重关系、利用个案的弱点来满足谘商师的需要与欲望,是明显违背专业伦理的行为。

(三)《心理师法》订定的专业伦理守则

第8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一、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小蜗牛,五年级男生。父母表示因为工作忙碌疏忽了小蜗牛的学习以及对其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虽然长期以来依赖校外辅导机构帮助其完成作业,但作业不完成现象频发,致使小蜗牛学习成绩在进入四年级之初出现了明显滑坡的现象。

据科任教师反映,小蜗牛不能按时保证质量地完成作业,即便与父母取得联系,并交流其作业情况后也收效甚微。该生在校完成练习过程中注意力较易分散,经常需要不断催促,而且在催促的情况下仍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便完成,作业的质量也较差。为此,科任教师认为需要有人专门对其进行监督,帮助小蜗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因班级学生人数众多,科任教师无法帮助他做到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管理,故来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

二、案主问题的原因分析

该生的问题属于一般的行为习惯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行为都是与个体的成长有关的。因此,在本次案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与其学习成长有较大相关的方面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超过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但小蜗牛的父母工作较为忙碌,日常生活中少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也无法对其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父母对其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没有进行及时的矫正,以致不良学习习惯逐渐形成。

(二)校外辅导缺位

小蜗牛的父母依托校外辅导,本意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监督不够到位,也没有针对小蜗牛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致使小蜗牛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可乘之机”。

(三)校内教师缺法

小蜗牛所在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反馈时缺乏精力。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科任教师在矫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缺乏应对方法,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存在顽固学习态度问题的学生时常常缺少有效方法。

(四)案主学习缺乏动力

从小蜗牛已有的作业情况来看,书写字迹潦草,质量较低,需要再次订正的内容偏多,尤其是因为字迹不够清晰导致错误而需订正的情况非常多。这一情况导致他每天需要做很多额外的作业,增加了作业量,致使他每天对作业有“看不到头”的感受。而且如此的恶性循环让他感到只在付出却没有回报,由此产生了做不做都一样的认知偏差,所以目前他只是在应付着每天的作业,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故意不做作业。这样长期以来的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造成了他学习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的状况。

三、辅导准备

学校心理辅导个案通常都是科任教师转介给心理教师的,学生对心理老师易存在较强的防备心理,要获得有效的咨询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保障。

(一)家长主动求助是实施干预的前提

当班主任认为需要心理老师介入时,心理老师就可以提出必须让家长自愿提出需要咨询的想法,杜绝咨询之后家长或学生产生阻抗。所以,当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询问家长是否需要心理老师介入,并请家长主动联系心理老师以便确认自愿接受咨询。当家长主动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表示期待心理老师能从专业角度诊断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后,心理老师再制定咨询或者辅导方案。一般来说,心理辅导遵循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一原则的背后实际是只有当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愿时,心理辅导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关系是实施干预的基础

对小蜗牛来说,心理老师是相对陌生的,心理咨询也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所以从第一次辅导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次辅导中,主要是从辅导角色、辅导地点、辅导形式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为辅导的开展打下基础。

1.辅导角色转型

小蜗牛与心理老师仅在四年级课程中有过短暂的接触,对心理老师仅有粗浅的认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可能陌生感会比较强。所以,此时要让小蜗牛能感受到这个心理老师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科任教师而已,而不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来帮助自己的心理老师,破除小蜗牛对于心理老师这个角色的阻抗。

2.辅导地点转换

案例中辅导地点主要选在了小蜗牛所在的教室,其原因在于:一是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小蜗牛具有心理优势的地方;二是教室是可以让心理老师进行自然观察的较好场所,可以了解到辅导所需要的非言语信息。所以,教室成为了开展辅导的重要场所。

3.辅导形式转变

在辅导中,由于小蜗牛的问题属于一般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所以辅导形式主要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以行为疗法为主,认知疗法为辅。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逐渐完善的阶段,现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语言交流式的辅导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其转变认知,也不能帮助心理老师从咨询过程中获得全面的信息,所以要在一定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行为疗法,通过强化措施,包括及时强化、间歇强化等,让小蜗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举让小蜗牛能在每次辅导中看到自己的实质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辅导过程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存在问题的,而让小蜗牛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本案例的关键。在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辅导主要从剖析时间管理的问题、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设立长短期目标,设立奖励机制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剖析时间管理的问题

从各方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蜗牛作业的问题首先要归于他的时间管理问题。在本次辅导中,首先让小蜗牛罗列了课后(本案例中课后主要是指从放学之后到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段,下同)所需完成的事情,以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小蜗牛具体的时间安排如表1。

而后针对表1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

(1)三小时作业时间中哪一项作业令你花费了最多时间?小蜗牛认为是数学作业花费了大量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这主要是因为需要检查和更正,即将数学作业做了两遍。

(2)三小时中哪些作业的所用时间是可以缩短的或者希望缩短的?小蜗牛觉得数学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最好能够缩短30分钟,而由此多出来的时间他非常希望能用在休息和看书上。

(3)哪些时间是可以能够最快缩短的?小蜗牛认为如果提高吃饭的速度,可以节约10分钟。另外,在书写方面还可以减少差错率,这样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让小蜗牛把自己所需完成的事务以及预期所需时间重新进行规划,结果如上页表2。

(二)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

从表2中可以发现,进一步提高时间利用率、作业效率的空间还是有的。于是在和小蜗牛交流后,确认了压缩数学作业时间和提高书写作业质量是目前看来最易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两个问题同时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

1.缩短数学作业时间

从小蜗牛每天数学作业的内容来看,计算题居多,占据了全部数学作业的80%左右,而小蜗牛在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易出错,导致重做而耽误时间,这主要是由于他的粗心以及易受外界干扰造成的。所以除了帮助小蜗牛认识到提高计算正确率是压缩数学作业所用时间的重要和有效途径之外,还要帮助小蜗牛排除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干扰,比如要保持桌面的干净和做作业环境的安静等。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方法让小蜗牛的心情平静下来,并保持内心平静。

2.提高书写作业质量

减少抄写作业差错率主要是指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橡皮。本次辅导中,主要是让小蜗牛采用看准、看清、再写三步骤相统一的方法来完成抄写作业,即要求他在读出词语或者句子的同时看清每个字再抄写。这样除了能够提高信息输入的效率之外,还能减少抬头寻找字词再低头寻找空格的多余动作,提高了书写效率和质量。

(三)设立长短期目标

确立易于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小蜗牛建立短期目标,但在短期目标的作用下还需要有长期目标,以帮助小蜗牛获得更持久的行动力。辅导中先让小蜗牛设定期望取得的成绩,他认为让主科成绩达到B级的状态是可以通过努力尝试而达到的。根据小蜗牛在辅导前的情况及其个人愿景,帮助其建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如下。

1.短期目标

帮助小蜗牛设立阶段式的短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小蜗牛在辅导前完成的作业给科任教师的印象较差,以辅导前的语文作业为例,其中存在字迹不清、涂改较重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当前可以立即改变并能很快获得成效的,因此将这些问题的解决定为第一阶段的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小蜗牛获得自信,并让家长和教师对其给予及时的强化,巩固辅导效果,推动辅导进程。第二,只有长期目标的话难免会让小蜗牛倦怠,因为在没有耐心的情况下,他极易因为长时间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效果半途而废。因此,最终确定首先与小蜗牛一起设立阶段式的短期目标,各阶段的短期目标分别为:少涂改;按时完成;提高正确率。

2.长期目标

设置长期目标主要是在帮助小蜗牛提高自主规划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保持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在与其交流、讨论后共同制定了辅导的长期目标,如表3所示。

(四)设立奖励机制

好的目标需要通过必要的奖励来强化。在本次辅导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自我奖励和师长奖励帮助小蜗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激发他学习的动力。

1.自我奖励机制

自我奖励方面,首先让小蜗牛思考达到了预期目标之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奖励,他说希望在缩短了作业时间之后能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电视等,例如,某天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就可以多看15分钟书或电视。作业完成时间的缩短给他带来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让其自由地享有支配权是对他最大的奖励,这种奖励的权力就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2.师长奖励机制

除了自我奖励之外,辅导过程中还帮助小蜗牛建立了师长逐级奖励积分制,并细化成具体的要求,每天进行评价。比如语文抄写以及默写作业修改低于三次就可以获得一个“五角星”,数学作业中错误题目低于三题也可以获得一个“五角星”,各科累积相应的星数可以兑换一个奖品。

五、辅导效果

在为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蜗牛的学习状态尤其是作业质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书写字迹变清晰

小蜗牛的书写字迹问题一直是科任教师和家长觉得难以改变的现实。但通过辅导,小蜗牛在此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小蜗牛最初的字迹整体微向左倾斜,说明小蜗牛性格方面比较内向;字忽大忽小不够稳定,说明做作业时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同时,有些字迹深,有些字迹浅,从字的横、竖上来看,反映出小蜗牛基本上能够遵守规则,但不太能控制自己。辅导中期的小蜗牛作业字体变大,字迹深浅较为一致,相对之前的作业已经较为清晰了。辅导后期,作业则有更大的改变,字迹清晰、整洁、规整。

(二)作业正确率提高

在一段时间的辅导之后,小蜗牛的作业正确率也有明显提高。语文抄写类题目错误率明显下降。通过对辅导前、辅导中期、辅导后期的数学作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辅导之前他的数学作业错误率在50%以上,辅导后降低到20%。抄写类作业辅导前错误率大约为40%,辅导后基本已降到5%。

(三)学习主动性增强

当作业质量反馈逐渐从负面转为正面之后,小蜗牛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消极对抗的状态进入了积极面对的良性循环中。随着干预的推进,小蜗牛放学后逐渐会主动地拿出作业独自完成,最终完全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

(四)积极自我评价增多

在干预之初,小蜗牛自认为是一个学习困难的人,有较多的负面自我评价。而当作业质量不断提高之后,科任教师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小蜗牛的变化做出了及时、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帮助小蜗牛慢慢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小蜗牛逐步对自己有了正面评价。

六、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过程中,在与小蜗牛没有良好的关系基础,班级教师、家长都对他较为失望,并对他以批评为主的前提下,首先跟他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本次辅导主要是采取无视过往问题,只看当下表现,期许未来成就的策略达到此目标的。所谓无视过往问题,就是指曾经发生的学习问题都不再作为辅导关注的对象;只看当下表现是指关注完成每一门作业时的状态和效果;期许未来成就是指朝着改善问题的方向努力。

第9篇:学业辅导方案范文

县局党委和大队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年。结合单位和自身工作的具体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思考研判,扎实勤奋工作,各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圆满完成了领导和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现就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述职,敬请各位领导、代表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德

不时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公安业务,一方面扎实开展了践行宗旨的教育活动和五查五治活动并随时以新时期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立警为公的思想,坚持贯彻执行“五条禁令”十条警规”和其他警规警纪,始终坚持“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原则,认真倾听违法犯罪人员的分辩和困难群众的诉求。另一方面:自己始终坚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尊重家人、尊重老民警,家听家长的话,单位听领导的话,工作中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对辅警在工作、生活、思想上出现的情绪动摇,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协调、及时谈心、及时鼓励,坚持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消除辅警的心理障碍,使辅警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行工作。

二、能

自己从事的县城治安交通管理秩序管理工作,工作中。坚持各方面的业务学习,注重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工作做到有分析研判、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组织实施。治安管理、交通秩序管理、案件和便民利民根据不同的发案和交通违法常态以及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灵活的方法加以控制和服务;根据不同的发案时间、作案手法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认真的研究,确定准确的管理方式和侦查方向;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况,不同业务能力的辅警,采取科学灵活的工作措施,科学合理的安排辅警同志的工作。自己在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判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等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

三、勤

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民办副中队长,工作中。但在中队始终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规范着装、带领辅警车巡、步巡,中队自己既是领导,又是外勤民警,还是驾驶员;给辅警分配破案刚性指标和违法纠章的同时,也给自己分配同等数额的任务和指标,既要完成中队分配给自己的各项业务指标,还要带领全体辅警完成大队分配给中队的各项业务指标;不管是大小案件,自己都要亲自去摸线索,亲自开车去捉嫌疑人,问材料、网上办案等。辅警加班时我必需加班,需要少部份人加班时,也主动申请加班,自己一年来加班加点地工作,从不迟到早退。个人工作态度是端正的敬业精神是有的

四、绩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1年共协助中队长同志破获治安案件起、处警上百次、处置交通违法上千次、参与防暴处突和平安捍卫余次、抓获抢夺嫌疑人二人;陪同大队教导员同志去县一小上法制教育课一次;自月18日大队抽我单独负责县城街辖区工作以来。拖车上百台,处置出租车其他其他车辆交通违法余起;关心辅警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妥善处置辅警和同志因工作负伤的案件和事件;合理安排辅警同志的工作和休息,辅警同志经常加班很晚,均给他安排生活。

正确处置好了与其他中队队的关系。自己始终以大局为重,2抓好中队配合。注重协调其他中队有什么困难,做到有求必应,还专门把中队配合作为制度张贴上墙;特别是离女警中队最近,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最先赶到交给我交通违法驾驶人的证照和依法扣留的车辆,均一一作出了处置并通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