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精选(九篇)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

第1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智慧养老;智慧医养;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当前,中国老龄化加速和老龄人群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健康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国家统计局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388万人,比上年增加1298万,占比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603万人,比上年增加1772万,占比为12.6%[1]。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将进入严重的老龄化阶段,应运而生的则是庞大且复杂的养老需求[2,3]。当下,世界各国都将智能技术融入到医疗、养老等行业当中,新兴智能技术推动养老行业发展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四川省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智慧医养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是成都医学院携手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圳市智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应对老龄化社会实现智慧健康养老的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于2016年6月陆续开始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都区、郸都区、自贡市、雅安市、察雅县以及新都区金东公益等地区及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示范应用。提供智能化的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智能健康服务及多方位养老服务,以通过智能化手段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康养服务需求为目标,提高了服务效率、节约了服务成本、实现了家属、社区、医院三方信息互动、数据共享,有效推动了健康养老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1平台架构与功能

1.1平台架构

平台总体架构采用以服务为导向的方法,根据智慧医养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特点,采用多层架构的微服务体系。整个系统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开发平台层、后台支撑层、前端展示层。如图1所示。1.1.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提供了平台的软硬件支撑系统,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设备、系统基础支撑软件,以及管理服务器的部署及负载均衡等云服务,是系统运行的最终信息承载者,位于分层体系结构的最底层。1.1.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提供了平台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包括健康生命体征库、健康档案库、人口信息库、系统日志库以及各种业务算法的智能库等各种业务库,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健康知识库的视频和图片以及用户人脸、心电等各种报告的非结构化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最核心资源。1.1.3开发平台层开发平台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制定系统的技术开发规约和底层实现标准。主要采用JAVA体系进行实现,包括Spring、Dubbo、Por⁃tal门户等平台服务。Portal门户采用基于J2EE标准的Liferay来实现,微服务采用Spring结合Dubbo体系实现,保证系统的健壮性。1.1.4后台支撑层后台支撑层提供平台的后台的支撑服务,负责跟前端进行交互。根据平台功能进行业务逻辑的划分和实现,提供组件和功能,是最小单位的抽象包实现,为实现业务提供支撑。包括各种业务支撑服务、智能分析服务、健康模型服务等。1.1.5前端展示层前端展示层提供平台的用户进行使用和业务处理,用户主要包括政府、老人、亲人、医生、管理员等。展示形式包括WEB、微网、手机、电视、微信,形成五位一体的多渠道展示终端。

1.2主要功能

平台基于老年群体的医养调度决策指南、医养专家的知识体系建立了医养调度决策知识库,集成老人基本信息、实时生命体征、疾病史、主述症状等数据建立医养调度决策数据库,依靠医养专家与信息专家建立模型库,由系统推理机完成医养调度决策任务。平台包括“健康小屋社区养老”和“家庭居家养老”两大应用场景,包含个人健康档案、亲人自助、居家安全、家庭医生、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服务商、决策调度、慢病管理、云疾救、可视化健康终端等十二大系统。包含WEB、微网、手机、电视、微信,形成五位一体的多渠道展示终端,精准为老年用户提供便捷的线上线下服务。1.2.1居民健康档案软件系统居民健康档案软件系统包括数据跟踪、数据测量、健康报告、数据存放4大功能模块,可实现新建、筛选、录入、编辑、删除、查看用户健康档案,打印健康报告,评估结果及健康建议;对人体生理健康检测数据进行跟踪,查看不同检测项下的“健康分析图表”和“健康数据统计”;能查看机构下用户所测量的“历史测量数据”,筛选具体测量项目,实现查看该项目下用户生理指标数据等功能。1.2.2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运用神经网络和关联规则算法技术开发老人健康综合评估系统,得出老人的风险系数、评估结论和评估建议,对老人的风险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可用于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对老年人进行初次筛查。从医疗、护理两大维度,包括34个量表评估模型,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缺血性心血管病、肥胖症、代谢综合症、肺癌、肝癌、乳腺癌、生活方式、体力活动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等14项常见健康风险开发了健康评估系统软件,并能进行群体健康统计。1.2.3体质辨识及膳食营养评估系统系统能够实现各人群膳食宝塔的查看、每日营养素需要量的计算、三餐食物的添加、配餐结果的评价、中医体质的测试结果和体质图表、打印配餐结果评价报告和体质分析报告等功能。配套了健康知识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老年病防治与保健、心理保健、运动康复、中医养生、膳食营养、急救处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健康知识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视频、文章等。1.2.4移动随访包和院前急救系统移动随访包借助现代信息工具、利用移动互联网对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定期和个性化的上门随访管理,随访人员携带随访包,将随访流程由传统的“先采集、后录入”的方法转变为更先进的“边采集、边录入、边管理”的方法,随访完成,记录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健康档案的准确性。采用物联网、5G、移动互联等技术,解决急救院前健康信息的收集及医院同步处理的难题,在院前完成必要的检查及处理工作,充分利用宝贵的急救时间,最大可能的维护患者健康,包括创伤急救院前医联网及其应用开发、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及其应用开发、健康工作终端开发等。

2应用效果

2.1向用户提供多维度立体化的服务平台

于2017年6月上线以来,服务区域覆盖成都、广元、雅安、自贡等多个城市50多个社区,现覆盖人群70余万人,注册活跃用户近20万人。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医养服务支撑,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居家医养服务,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安全防护、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心理慰籍等多种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增强了机构服务、政府监管能力及政府对区域医养状况的预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基层养老投入的价值,增强老百姓对基层卫生养老服务的体验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充分体现政府惠民、便民、亲民的施政理念。

2.2数据实时推送、精准健康干预

平台搭建后,各社区、养老机构将老人档案信息上传,集中存储,形成数据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台共采集健康生命体征数据200万余次,健康预警2万余次,健康知识库精准推送6万多条,健康干预1万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平台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72,314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应对疫情防控水平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

2.3实现有效供给和信息化共享

政府、社区、医生、家属、养老院等多终端数据共享,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供给和资源的多方共享。多元主体于智慧养老平台以共享信息的态度,增加平台有效供给,提供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种类丰富、多样化产品,进而促进用户的有效需求,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4]。共享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将老年人需求信息与供应商服务信息有效整合,可降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信息资源的融合可提高对老年人疾病诊疗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把握老年人长期健康演化规律,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多方医疗健康需求[5]。

3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政策及其他原因,与其他平台,特别是基层卫生平台、医院HIS系统等对接难度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平台通过物联网终端监测与收集老人数据,运用互联网将数据整合,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老人的信息进行分析,为老人提供服务,但目前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程度差,资源利用率低,还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6]。数据采集量不够,在涉及老年人信息和数据的应用、整合和处理等方面,还无法实现数据信息的充分采集、有效分析、整合处理[7]。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及预警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资源整合不足

从健康、生活、安全、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平台获得较多的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家政、饮食、出行、购物、法律等方面,而精神娱乐领域、安全、社会参与等相关服务还不足[8]。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特别是健康险参与程度不够,平台在长期照护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保险机构、医院、养老机构、长照机构等的合作,促进相互之间的对接。

4展望

第2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智慧社区

根据闵行区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继续加强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海电信积极配合政府的养老工程,江川路街道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科技养老为辅助”的四位一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并率先在东风社区香樟花园建立了“15分钟服务圈”。

为此,上海电信提供了专门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IPTV中设置了医疗信息、在线挂号、健康导航、家政服务等多种居家养老模块,并开发了“老有所乐”频道,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有所乐”重点偏向“乐”,目前东风社区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老有所乐”生活娱乐频道,分享自己日常拍摄的视频以及各类活动视频,戏曲频道也与IPTV卡拉OK产品绑定,老年人不仅可以收看戏曲节目,还可以自己演唱。

东风小区东1居委会的尚书记表示,整个东风社区老龄化达到了30%,居委会在养老工作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随着“智慧社区”在闵行区的全面铺开,养老问题也得到了信息化处理。在“老有所乐”频道推出前期,上海电信与区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最终将东风社区定为首批试点社区。“这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也让我们的老年人可以在家里就娱乐起来了。”尚书记说道。

当天,东风社区的施大伯和马大伯也拿到了信息化宣传志愿者聘书,作为信息化宣传志愿者,两位大伯也是100线高清IPTV的受赠者。施大伯说:“以前我们都不用电信宽带,换来换去觉得麻烦,现在我们都换成电信的了,因为我们想了解智慧闵行,只有IPTV才能看到我们的社区信息。”

试运行的IPTV“上海智慧旅游社区”频道同样也为老年人服务,目前上海地区已有180万用户通过该频道获取旅游信息,甚至还可购买旅游产品。这是上海市旅游局与上海电信签订《“十二五”期间智慧旅游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落地项目。

据介绍,双方将在智慧旅游产业信息基础平台和网络建设、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推广、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应用、智慧旅游行业电子商务、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携手构建智能信息化、渠道多元化、使用便捷化、服务规范化的都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据了解,此次打造的IPTV“上海智慧旅游社区”频道隶属于IPTV“智慧社区”,频道下设旅游新闻热点、旅游节庆活动、沪上美景、都市之旅、周末好去处、演出季、旅游公共服务、掌上旅行、旅游新视界以及旅行社线路等 10大板块,向市民游客提供及时而直观的旅游资讯。借助这一公共电视频道资源,市民游客有望选购到优质实惠的旅游产品。

为普及老年人信息化知识,提升上海电信软实力,上海电信与闵行区科委、妇联联合展开的“巡讲”活动从目前开始,截止到年底,将以各街镇居委推荐老年信息、教学志愿者参与的形式,由电信与各街镇共同组织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通过巡讲教会老年人使用简单的信息化工具,如手机、上网、智能电视、智慧社区,以及老年人防电讯诈骗等。通过像施大伯、马大伯这样的志愿者的宣传,“老有所乐”将真的“乐”起来。活动当天进行了主题为“老有所乐,老年电视新看法”的巡讲第一课。

远程监测

除此之外,上海电信还专门为独居老人定制了“居家宝”产品,主要通过安装在老人家中的红外感应装置,监测老人生活情况。如果在设定的时间内未发现老人行踪,报警信息会自动通过电信平台发送到居委会,工作人员将立刻上门查看。如此一来,居委会也可以在不打扰到老人的情况下更为方便地展开工作。

另外,智慧社区还提供了方便老人们自测血压、血糖的“远程健康监测仪”,最大的特色在于,老人们每次的检查结果都被电信平台记录,并形成曲线图同步传送至社区医生电脑中,一旦有老人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将主动上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人出入医院的成本。

“自从老伴患老年痴呆后,记忆一年不如一年,其间还走失过一次,老年卡也丢失过好几回,以前都是给她随身携带名牌,现在用上‘守护宝’就方便多了。”家住杨浦区延吉社区的王大爷表示。“守护宝”是上海电信智慧社区专门针对失智老人而推出的跟踪定位器,王大爷一家也是“守护宝”的首批试点用户。

上海电信运用先进电信及物联网技术,将老人的起居、出行情况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到相应的系统。例如“守护宝”,就对其可自定义五位亲人,每位亲人均可以通过智慧家庭的账号对老人进行定位,查询老人所在地址。同时,还能为老人设置一个电子围栏区,当老人离开这一区域时,五位亲人都将收到由系统发出的告警以及老人定位地址的短信。如果老人主动按“守护宝”的“SOS”键,系统将立即拨打所对应的亲人电话。上海电信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养老”将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事实上,上海电信为老年人信息服务的步伐不曾停止。今年上半年,上海电信和上海老年基金会签署协议,约定免费为上海建设50家数字电视养老院。逸仙敬老院第三分院里,电信的IPTV电视和宽带都已经接入到老人的房间。而在逸仙第二敬老院则采用了全球眼,在公共上网处,老人们可以用全球眼和儿女们视频“见面”。

上海电信还为敬老院开发了老人搭伙就餐信息服务卡,在家养老在敬老院搭伙的老人如果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突然不去敬老院吃饭,敬老院的信息系统立刻可以显示出来,并通知居委会的干部前去老人处登门看望。

个性化老年宽带

第3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班 级 视觉17-1

学 号 201705002368

姓 名 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 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杨腾渊

学 号

201705002368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 2018 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 万,占总人口的 11. 59% ; 预计到 2020 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 万,占总人口的12. 4% ; 其中约有 3. 6% 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19)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18)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 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 2012年,《“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7 年 3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 通知》( 国卫家庭发 〔2017〕12 号) ,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 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 (2020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1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1年4月16日-5月10日)

6. 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 CHOON YEONG 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121 ( 3) : 30 - 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4) : 1805 - 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 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 76 - 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 [J] . 设计,2018(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 [J] . 设计,2018(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论文(设计)来源:教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

第4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90-01

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多达2.4亿人,估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会达到4.8亿,我国的养老业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互联网+”产业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其结合了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在养老行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传统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形式,其中居家养老的数量最为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空巢老人出现,老年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在养老机构方面,由于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养老机构的床位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政府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在医疗卫生和保健休闲方面出现了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齐全。我国很多养老机构占地面积不足,老人入住后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设施还存在缺陷,养老机构中的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在政府带领下的养老机构不能达到标准。

(二)养老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制定的养老政策不能满足养老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且给付能力存在局限性。近年来,我国老年市场的潜力不断提升,但国内养老市场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很多产业还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三)政府机构的参与率低。在一些小型城市,养老所使用的公寓可以满足需求,但在一些大型城市明显出现了养老空间不足的问题,很多养老院由于资金问题,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在相关研究中,很多二、三线城市养老院经营困难。

(四)专业服务人员的匮乏。在以政府为主的养老机构中,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并不是特别扎实,没有大量心理咨询师和护理人员。很多护理人员年龄较大,观念陈旧,即使接受培训,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差。

(五)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合力不能发挥。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到养老事业的管理工作中,如民政局、发改委等,这些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具有独立性特征,在制定各项养老政策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度混乱,效率低下。

(六)养老机构的融资难、运营困难。由于养老机构需要长时间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量投资,但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比较低,导致我国的养老服务不能顺利进行,很多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非常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智慧养老市场的措施

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关于“互联网+”为背景的养老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智慧养老借助了物联网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了居家养老的发展,并且扩大了社区养老的范围,在养老服务的制定上更加高效、快捷。“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养老机制通过对老年人的特征分析,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等进行分析。

(一)政府应该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准确的服务。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政府应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定位,且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数据,形成多向互动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种模式可以结合社区服务,从而促进政府对于居家养老政策的革新。

(二)政府应该构建“云平台”。通过手机软件的开发,政府可以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作充分的了解,制作康复训练软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形成物联网养老方式。政府、社区和商家应通过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最合理的服务。

(三)政府应该借助不同的模式。互联网智慧养老可以大范围地服务于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应结合社区和机构,完善养老功能,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进行锁定,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大量的服务,形成一系列良性的产业链条。“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应该建立起更大的平台,对老年人的家庭收入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分析,建立多层面的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发展,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精准化定位,实现开放性的居家服务方式。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形成智慧养老产业,政府可以借助大数据,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各种服务模式。

⒖嘉南祝

[1]姜琛凯.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6):104-113.

[2]荆爱珍,卢志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智慧养老产业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27-29.

[3]曹力,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及创新模式研究[J].海南医学,2016,(06):861-863.

第5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众多的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智能科学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是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在国外,智能科学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国外一些著名学府,如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该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也得到国内专家的密切关注,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以智能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且已有计划将其列入我国新近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

智能科学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2007年中国人工智能年会上指出:“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充满重大的创新机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谁先掌握智能科学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制胜的主导权”。目前,智能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推进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科学技术人才,正当其时,适应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求。自2003年10月北京大学自主设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先后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我校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于2008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为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伐,进而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新专业建立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先后于2004年8月在北京、2004年11月在北京、2005年11月在武汉、2006年12月在北京、2007年12月在哈尔滨和2008年10月在北京六次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讨会和座谈会,上百所大学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加快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己成为众多院校的共同愿望,但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建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我校建校50多年来,坚持以信息学科为特色,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及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的人才。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模式识别、文本分类、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在Rough集扩展理论模型、决策信息系统不确定性度量、自主式机器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约简、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知识获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复杂问题求解,模拟人类问题求解的自然方式,以Rough集、模糊集和商空间理论为基础,开展粒计算研究工作,在二进位粒表示、模糊商空间、覆盖粒计算模型、粒计算知识获取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计算智能理论成果应用于一些特色领域,例如,研制了EMAIL过滤系统、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双模情感识别系统、Rough集智能数据分析仿真系统(R1DAS)、图形图像智能分析与处理系统、棉属植物生物基因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都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结合重庆邮电大学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校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

2.1 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1)紧扣专业内涵,弥补“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智能科学技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何设计和制造更聪明的计算机。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现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弥补“智能缺位”的漏洞。现有的电子、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本身都在向纵深发展,人才需求强劲,都是不可或缺的朝阳专业,与智能技术虽有交叉和结合,但每个专业都不能独立地覆盖智能科学技术的整体范畴,更不可能丢弃原有的专业核心将重心转移到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定位于弥补信息领域“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2)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大系统。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即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二是突出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即突出对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三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即强化智能系统、智能网络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紧随本校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多样化。各所院校不可能制定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必定导致人才培养的失败。因此,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校十分优越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现有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结合,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而且必将大力推动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加速我校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 支撑。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靠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开放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基础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本能力,主要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为主。专业开放选修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也是体现本校专业特色的模块。

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学科体系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成为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不是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自动化科学核心课程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对信息科学核心课程进行有效的裁减和调整。通过对各相关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尚没有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开放选修课是各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课程。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可以将智能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开设相关课程,如智能通信技术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的坚实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如何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共享资源,如何进行高校之间的联合培训、互聘教师等问题都是新专业建设和规划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20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但是,为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除了依赖本院已有的师资队伍,还需要整合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比如控制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可以借调自动化学科的老师,而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则可以让生物信息处理学科的老师来承担。

然而,为了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后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加强。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培养:

(1)调整教师队伍。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一些在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有专长的老师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2)组织教师培训。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的课程,组织老师到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和专业学习。

(3)引进高级人才。建设科研团队,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根本保证。

2.4 就业前景展望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的好坏是本专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至少包括以下几条重要途径:

(1)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智能科学技术已成为新世纪争夺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迫切需要,在国家各部门各领域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一个去向。

(2)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逐步建立,高校急需大量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又一个去向。

(3)从事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智能科技人才,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将智能科学技术应用到通信网络领域,培养学生从事智能通信技术、智能网络、智能信息安全等的研发能力,将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开辟最主要的途径。

第6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养老困境从人力层面无法解决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17年6月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致辞中表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从2012年到2016年,老年人口从1.94亿增长到了2.3亿,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4.3%增长到了16.7%,增速惊人。上海市面临的老龄化状态则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457.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1.6%,基本上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样的老龄化势头,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

据权威机构报告,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重失能人群已达940万,部分失能患者1894万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82万老年痴呆患者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众多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老年人医疗护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两种进入老龄化的模式不同,我国的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再加上人口多、发展差异大这样的国情,我国的养老问题正变得日益尖锐。

在老龄化问题面前,“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量的“4―2―1”家庭结构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改观。所以“独生子女”与“老龄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就让养老问题面临更大的困境。即使二胎放开,我国在短时间里也很难解决养老困境。所以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利用人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需要从其他领域来找到破解问题的方式。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具有交互功能的高效智能产品的出现,让棘手的养老问题看到了曙光。

2017年5月举办的“上海论坛2017”年会上,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做了主旨演讲。他介绍说,在2000年,只有2%的韩国人口进入健康领域就业,因为健康领域的支出不断上升,该比例已上升到6%,而相似的趋势也会出现在中国。皮萨里德斯预测,到2025年,中国GDP的10%会用于医疗健康,而目前这个数字是6%。他建议中国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医疗健康领域需求的增加。一个共性是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岗位出现。他说,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等图,实际上都在走向快速的老龄化状态,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生育期也越来越晚。其中2050年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届时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人口都处于巅峰状态。但皮萨里德斯认为,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将为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多国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解决问题

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尝试由它们陪伴照顾老人,为老年人世界增添色彩。让智能清洁护理功能的机器人来护理老年人似乎正在演变成一种趋势。

澳大利亚珀斯一家养老院近日采用一款机器人做护工照顾老人。这是继该款机器人在美国和欧洲养老院广泛使用后,又进入澳大利亚。据悉,这款机器人名为“佐拉”,身高57厘米,可以运动、跳舞、读书、讲笑话。此外,它还配有语音合成功能,可识别19种语言,护工可以用平板电脑给机器人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能与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日本老龄人护理人员紧张,日本政府早就把目光放在了护理机器人的开发和推广,希望帮助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日本人形机器人如此发达,某种程度上也是受老龄化问题的刺激。日本松下公司的Resyone看护机器人可以从一张床变成一个电动轮椅,能够单独完成多个护理人员的任务。和Resyone一样,日本人形机器人Robear也能将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完成多个看护人员的工作。这款看护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它的设计者们都来自日本研究机构RIKEN。Robear或许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料,使老人得以方便活动。虽然它只能按指令行事,不懂得嘘寒问暖,但是确实为空巢老人带来了方便。

德国需要护理的老人同样数目庞大,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到2020年大约320万左右的德国人需要护理。目前,德国政府也开始使用智能护理机器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德国莱尔克斯机器人研究院给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护理机器人,它可以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带领老人去洗手间、抱起老人拇采弦迫胱位,可以从另外一个房间取回一瓶药、记录老人用药记录、进行送餐、整理床单和脏餐盘,对于那些不希望麻烦别人而自己进食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还能用小勺子把食物送到老年人的口中。

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专为失能病人、术后活动不便的人群量身设计的伊利诺护理机器人,采用了智能化体感交互、远程通讯、护理机检测、人体烘干、微电脑控制等多项技术。据悉,失能使用者大小便的排泄问题能够借助该机器人轻松搞定,它不但能自动冲水抽取排泄物,洁净温水洗、尿道口及附近部位,并暖风烘干,还可以自动记录使用者一天的排泄次数,帮助家人和医护人员监控病患身体状况,采集第一手的可靠数据。

英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名为Care-O-bot 3的机器人既可作为家庭服务员,也可以作为老年人的贴心朋友。这款机器人是一款实用性极强的家用设备,由英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的科学家们在“机器人学及老年人陪护”项目的支持下研发而成,目的是照顾那些不便走动以及孤单的老年人。这款机器不仅会做多种家务,而且能当“贴心朋友”,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它可以帮助那些整天坐在电视机前不与他人讲话的老人,激发他们的活动性,还可以在他们遇到麻烦时呼叫寻求帮助。此外,这款机器人的LCD屏幕上带有不同的表情,当老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露出微笑,而当老人们忘记吃药或没能完成任务时,就会面露沮丧。它的弯曲手臂可以拿起饮料,有一个托盘结构,可以放置物体。它能够为主人打开门,迎接客人,或者为主人拿来饮料。操控它非常简单,使用手机软件便能指令机器人去做某些事情。

新加坡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新加坡在全国20多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部署名为“Robocoach”的健身机器人,希望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的同时,带老年人来一起锻炼。Robocoach”拥有可动的金属手臂,能作出各种伸展动作,它的头部是台平板计算机,可以显示各种表情和发声,也能记住一些简单指示。它配备了两个屏幕,一个位于头部,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另外一个更大的屏幕在其胸前,显示相关锻炼的教学和动作分解视频。据报道,机器人教练十分认真负责,它可以演示15种动作,还可以识别人的声音,按照指令来进行演示。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机器人教练在为群组老年人进行演示的时候,会放慢节奏,确保每个人都可以跟得上。

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不甘落后

在全球的医疗机器人市场份额中,欧美企业几乎独占鳌头,在国内智能护理机器人仍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实现产品市场化的案例几乎见不到。不过近两年来,该行业迎来了政策的春天,企业进入智能护理机器人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比如上海多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从2005年建立以来就针对我国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趋势不断研发产品。上海多扶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产品结构优化,十年磨一剑,推出“全智看护”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室内的活动需求,具有辅助老人独立上厕所、移位沐浴、站立移动、平移上下床等市场领先的特殊功能,并配置有平板电脑成为平台的终端,通过平板电脑上自主研发的App软件,快捷地结合客服端、老人端、儿女端、第三方服务端,形成相互有效的服务及支付功能。

在安徽芜湖欧凯罗博特有限公司,国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自动护理机器人”小皖近日问世。该机器人只有一个大号的家用整理箱大小,现已在合肥市的部分养老院投入规模化使用。据悉,“全自动护理机器人”的最大优点是解决了老、病、残等人士对于“健康权和隐私权”的追求,可广泛用于医院、敬老院、康复中心、养老护理院以及家庭等场所,不仅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也填补了国内卫生护理产品的空白。据了解,该自动护理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具有能够自动处理老年人、伤残、智障和无知觉病人在轮椅和床上大小便,当病人排便时,该机可自动识别大小便,并启动相应的工作模式,以温水边清洗边引导,同时用热风实施干燥,以微风进行定时干燥。

目前智能护理机器人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要求“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提及的十大领域就包括高性能医疗器械,其中一点就是要求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及护理设备。虽然医用机器人的分类并不统一包括护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

在护理机器人领域,还有一类康复机器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推广应用。所以这几年来,以康复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新产品不断出现,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等产品以及陪护机器人、智能轮椅等先进医疗机器人产品吸引了越多越多人的目光。

比如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该机器人是为肌肉萎缩患者设计的,它能根据使用者的用力情况,在垂直方向对使用者的手臂产生支撑力,在水平方向上对使用者无任何限制。这套设备拥有几种工作模式:在助力模式下,支撑使患者手臂的力量保持恒定;在肌肉活动控制模式下,通过肌肉硬度传感器测量使用者的肌肉活动状态并自动控制支撑臂;在按钮控制模式下,使用者通过按钮来控制支撑臂上升或下降。这套设备有助于大脑受损患者和ALS患者实现康复。

此外还有下肢康复机器人,其中单自由度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低频电流依次刺激下肢肌肉产生关节收缩,以重建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脊髓损伤的局部组织修复,操作简单、适应性广;可穿戴型下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急性下肢疾病患者,特别是关节炎、膝关节造形术、十字韧带术后患者。由于术后患者关节韧带十分脆弱,这种机器人可帮患者实现步态康复;下肢悬吊减重步态训练机器人可以带动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步态训练,采用控制策略实现被动训练和主动辅助训练,帮患者矫正步行。

开启医院智能化护理新模式

当前我国医患比例失调,门诊量、手术量增加,在给医生带来压力的同时,更为承担护理工作的护士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医患事故的频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缺失问题不断暴露,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制度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源源不断的需求,护理工作越来越呼唤智能化。

智能护理机器人正在不断切入医院护理领域,机器人应用也正在医疗自动化方面不断贡献着自身独特的价值。我国涌现了诸如博为医疗机器人、联新移动医疗、小鹿暖暖等在医院智能化护理领域不断精深耕耘的公司。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张钹认为,智能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而是建立人机共生系统,让医疗护理更精准化、个性化。在人机共生交互方面,我国最近出现的静脉配液机器人、静脉输液自动监控系统、为患者办理出入院和导医服务的护士助手机器人等一大批智能化护理设备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医院,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比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配液机器人”,正在被越多越多的医院所认知。过去,患者所需的静脉输液药物都要依靠护理人员手工配置,不仅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和污染,对患者安全形成潜在威胁,而且化疗药物等高危药品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性药物挥发后具有很强的毒性,护士们每次进入配药室时,都得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将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人体和药物完全隔离。由于担心化疗药物的毒性,哪怕洒出来一点点,都会损害皮肤,配药时必须小心翼翼。静脉配液机器人成功克服了以上难题,尤其是对国内最常见但过去无法通过机械臂掰开的玻璃安瓿瓶的处理,其破损率被降到千分之一以下。静脉配液机器人内部的配液局部环境达到了动态百级标准,比最高等级手术室的环境还干净。能精确地完成消毒、开瓶、罐液、抽吸、再消毒、输注等几十道配液程序。平均一台机器配一服药2~3分钟,一台机器最多可以配10瓶药,而一个人可以操作3―4台机器。

第7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钟南山:“医养结合”需要多管齐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教授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理念。他认为,“医养结合”是一个新理念,它的目的旨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从健康的角度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医养结合实际上就是办能够让老年人健康养老的事业,这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另外,医养结合要考虑到中国的特点。中国老年人的层次多样,跟全国的经济状况有相似之处,有的老年人经济条件好,有的老年人则需要依靠退休工资生活,因此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这是一个立体的课题。”钟南山院士表示“首先是上有政策。”钟南山举例说,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其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培育支撑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这显然为“医养结合”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钟南山还指出,调查显示,在中国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分别位于老年人住院原因的前列。

梁智鸿:香港提倡积极老龄化

“香港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今天男士的平均寿命是82岁,女士是86岁。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是1:7,到2030,比例将会是1:4。”原香港医管局局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名誉院长梁智鸿在分享香港养老服务现状的报告上首先提到了“人口的老龄化”。

“与亚洲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为80岁相比,60岁仍是很年轻。”相比起人们对“老龄化”普遍存在的消极认识,梁智鸿则希望从正面的角度来分析:今天的长者财政独立、教育水平比较高、更健康、更希望继续积极投身社会。“基于以上因素,我们有两个方向:⑴如何确保长者尽可能保持‘独立性’;⑵当他们真正需要‘依赖’别人时,我们如何配合其需要。”梁智鸿介绍,为确保长者尽可能保持“独立性”和增强自信心,香港提倡“积极乐颐年”,即内地提倡的“积极老龄化”:建立长者学苑,通过与小、中、大专生一同上课,鼓励长者参与学习,促进长幼共融沟通;鼓励左邻右里互相合作,“积极”的同辈鼓励“消极”的同辈,发展支援社区的爱老护老网络,推广家庭、亲友融和;提倡有弹性的退休计划,增强长者的生产力,尽量利用长者的经验降低老年抚养比率。此外,香港还为长者提供高水平的公营医疗保健服务和发放医疗券。在2013~201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香港用于长者的预算开支为550亿港元,比上年度增加约115亿港元。

殷大奎:公民亟需提高健康素养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73岁的殷大奎教授认为,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还不够。他在“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008年5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我们公民的健康素养只有6.4%。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健康素养。目前,慢性病占了全国人口总死亡率的85%,已经消耗卫生资源的70%,而这些病往往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殷大奎指出,健康教育在养老体系中是防控慢性病的一种社会性综合疫苗。

姚兵:老年建筑需要为老人服务

原国家住建部副部长、城乡建设全国理事会理事长姚兵指出,建筑不能忽视养老,而应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姚兵认为,理想的养老建筑的设计,一要无障碍,人行、轮椅、救护床都应该通行无阻,电梯里轮椅能转弯,床能进。二是厨卫很重要,最好每层楼都有厨房和小餐厅。厕所要大一点,要能转动轮椅,大小便处都要有扶手,尽量减少台阶。浴室要注意防滑,淋浴间最好能两人同时进,因为有的老人需要别人帮忙搓澡。另外,厕浴间的房锁不能用球形的,因为球形容易抓滑,会使老人摔倒,所有的门锁最好都用棍形的。

第8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据了解,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能失智老人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201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数为800万,65岁以上每20人就有1人患阿尔茨海默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每一个失智老人背后都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病人的痛苦无奈,家人的不知所措,社会的冷漠相对,似乎意味着患上此病,就将承受巨大的折磨。如何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这些失智老人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一个亟待全社会重视并解决的课题。

典型个例一:心智如孩童

杨国源常常坐在客厅窗户边看报纸,一动不动,好像特别认真,但家人常发现他手中的报纸是倒着的。

杨国源今年82岁,家住杭州江干区凯旋新村,和一些老年人一样,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症。

“我妈妈住在绍兴,我过几天就去看她。”其实,杨国源的母亲早就过世了。

“老头子以前脑子蛮灵光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老伴吴莲芳说,杨国源年轻时,以数理化见长,被周围的人尊称为“数理博士”,毕业后进入一机部机械研究所搞研究。那时,吴莲芳对长相帅气的杨国源一见钟情。

“以前,他就像一座大山,有他在,就觉得很有安全感。”20年前,杨国源突然喊了她一声“妈妈”,平时坚强乐观的吴莲芳觉得天都要塌了,大哭了一场。

一次,吴莲芳带杨国源去买菜,一转眼却发现老伴不见了。当时吴莲芳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钱包也没拿,菜篮子也丢了,吴莲芳发疯似的到处找。虽然她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杨国源家庭住址,但他怎么也记不住。

所幸,在离家几公里远的一个公园里终于找到了杨国源,“在他不见的半天里,我不停地责怪自己,想到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该怎么活。”吴莲芳眼眶有些湿润。自那以后,她再也不敢轻易把丈夫带出去,每天陪他待在家里。

如今的杨国源,已如孩童一般。不高兴就大吵大闹,伤心了便倒在妻子怀里,喊着“妈妈”“妈妈”痛哭流涕。

典型个例二:带着几千元满大街乱走

在江苏无锡长街社区,85岁的刘阿婆被社区称为“心肝头奶奶”,因为她逢人就叫“心肝头”,常会拉着人亲切地聊好久。好几次,在社区碰到人,她都会非常神秘地拿出一个口袋,有时甚至是从裤腰处抽出一只袜子,袜子里面有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裹着一大堆钱。老人会对着陌生人讲述家里的情况,比如家中有几个儿子,都在做什么,有谁对她不好等等。

其实,从70岁开始,刘阿婆就有点小变化,喜欢出去走走。不过,当时病症并不明显,老人的儿子周先生回忆:母亲在2007年和2008年曾两次中风,因为抢救及时,恢复得还可以。但伴随而来的毛病是,容易“丢失自己”。

2010年一天,刘阿婆从跨塘桥畔徒步至滨湖区的天竺花园,那里有她的一个亲戚。可进了小区,她怎么都想不起亲戚的名字,也说不出门牌号,和小区保安说了半天,别人感觉她的精神状态有点异常,及时通知了家人。还有一次,她从家里坐公交车到南禅寺,本来只有一站路,可一直坐了好几站,她都没有下车,后来完全不记得回家的路。子女们发现,好几次母亲在家附近都迷路了,幸好有好心人通知,他们才接母亲回了家。母亲走丢了几次后,周先生再不敢麻痹大意,他把家庭电话等信息全都放在老母亲外出会随身携带的一个布包里。

这两年,刘阿婆的“毛病”越来越重,一年中警方要将她送回10多次,更多的时候,是社区或邻里帮着把走丢的她送回家。

刘阿婆生病后,对金钱看得特别重,每次发了退休金,她都会缠着老伴赶紧取出来,之后却把几千元放在布口袋中,路人经常看到她一路数钞票。刘阿婆外出,时不时会掉些钱,有一次少了1600元,听说是被人骗了,最近还把发养老金的社保卡给弄丢了。

让刘阿婆儿媳最痛苦的是,老人经常半夜起来烧香拜佛。因为老房子是砖木结构,烟味呛得她睡不着觉,还患上了咽喉炎。有几次,家人晚上回家,看到有个黑影在客厅里拜个不停,惊出了一身汗。一开灯,才发现是刘阿婆在烧香拜佛。

养老遭遇多重尴尬

“这些老人特别能‘折腾’。”合肥市大杨镇“乐年老年之家”护工朱祥翠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饭、吃药、大小便,有的整晚不睡,有的无端发脾气,或半夜出走,我和他们住在一个屋子里时刻盯着,以免他们做出什么危险举动。”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针对失智老人的专业养老机构很少并且不够专业,失智老人群体的扩大使其养老难题日益凸显。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失智老人由家属看护,许多家庭人手与精力不足,不堪重负。

一些免费接收孤寡老人的公办养老机构成为部分经济拮据的失智老人的去处。但由于公办机构收入少,人手短缺,为防止老人走失,多数养老院只好紧锁大门,禁止老人外出。老人们因为缺乏日常康复训练,智力减退日益恶化。

相较之下,部分民营养老机构能提供较好的服务,但收费也高。失智老人所需的特殊照顾使人力成本比普通老人每月高出至少500元左右。而且失智老人容易走失,许多机构考虑到风险便逐渐放弃了这一业务。

大连市甘井子区一家养老院的张院长说,现在养老院是“越高端越赚钱”,可是做失智失能老人的看护,别说赚钱,生存都是问题。要提供24小时的全职陪护,护工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这类护工多数来自农村,因为经验不够、工资不高等原因频繁跳槽,常年人手不足,一位护工至少同时看护2到3名老人,难免忙中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捆绑、限制老人行动等“野蛮看护”随之出现。这类养老院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事故、舆论风险太大。护工宁可照顾两个卧床老人,也不照顾一个失智老人,尤其是有行动能力的失智老人,有的会在工作人员不注意时溜出去,有的会对卧床老人插着的氧气管、鼻饲管感到好奇,顺手就把管子。

在大连工人养老院四处分院生活的800多位老人中,失智失能老人占1/10。“总感觉像顶着一个定时炸弹。”院长张静波说。不久前工人养老院在一讼中“败走麦城”。“一位轻微失智老人有自杀倾向,被子女强行送了进来,我们多次做工作,子女也不肯把老人接走。”去年8月,老人从养老院5楼跳楼身亡,家属养老院索赔。经调解,养老院最终赔付4.7万元。“我们无法预测失智老人的举动,只能安排24小时的随身看护。一旦出现问题,最终责任还在养老院身上。”张静波说,但考虑到社会效应,像工人养老院这样的公立机构还不得不接收失智老人,因此引发的纠纷、诉讼不断。

北京市一所养老院的负责人闵先生说,一般养老院不收失智老人,在他们这里会酌情接收一些,但人力有限,还在排队等待入院的已有20多人。

“失智老人群体在养老院里比普通老人境况悲惨,往往受其他同伴歧视。”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他们的养老问题亟待引起家庭和社会重视。”

老龄化问题专家、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建议,政府应把失智老人列为特殊群体,在现有的养老机构中设立特殊服务中心,或引导民营机构差异化发展。

让失智老人活得有尊严

对失智老人来说,医院无法照顾其生活起居,养老院缺乏必需的医疗条件,如何选择令人为难。这种情况下,兼具医疗和养老双重功能的医养结合护理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奶奶,您乖乖的,我给您梳头!”厦门爱心护理院护士欧婷婷正笑着给83岁的顾奶奶梳头。

顾奶奶三个儿女都在国外,她在老伴去世后不久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在外的女儿回来将老人送进了厦门爱心护理院。

“顾奶奶现在病情较稳定,刚来时不肯吃饭,乱发脾气,把饭菜藏到发霉,说要蛋炒饭。”欧婷婷轻轻摸着老人的手说,“顾奶奶像宝宝一样需要哄。”

“来,再来一口!”78岁的周婆婆身上套着罩衣,身边的护工正一口一口地喂饭。“现在比在家时好多了。”专程过来看望的女儿高兴地说,因为失智,老人曾多次把假牙吞进肚子,送进医院抢救了好几次,家里请了两个保姆,都没照料好。“多亏爱心护理院,他们‘医养护’结合,老人病情发作时,厦门第一医院马上派医生过来治疗,平时有护士、护工照料,我们很放心。”

“护理院老人平均年龄82.3岁,集多病于一身。医疗在养老护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需要很强的专业护理知识,当然也需要整个团队富有爱心,关爱他们。”从厦门第一医院护士长到护理院院长,杨美丽对长期照料失智失能老人十分专业。她介绍说,护理院高薪招聘医护专业人员,通过加强专业护理培训,不断提高护理院诊疗水平与护理水平,由原来延续治疗跃升至现在的康复治疗,成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孙才洋认为,医养结合对老人来说,可以从医院昂贵的费用中解脱出来,又有了专业人员护理;对于医院来说,缓解了紧张的床位等医疗资源;对于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让老人晚年过得有尊严、有质量的养老方式。

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能力,关键是相关部门能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中,养老问题涉及民政部门,医疗护理涉及卫生部门,医保进入涉及人社部门,资金支持涉及财政部门。因此,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各部门拓宽视野,主动寻找政策接口,提高政策协同力度。

第9篇:养老院智能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综合课程 实训平台 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9-02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而其中实训教学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楼宇专业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

1.设置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目的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智能建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楼宇智能理论知识,会进行楼宇安防系统系统设计与维护,能完成消防系统、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会进行建筑电气工程预决算和施工管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创业能力,适应智能楼宇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维护要求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专业的核心主要在智能建筑的安防、消防和楼控三个方面,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智能楼宇管理师、智能楼宇物业管理师和建筑电气工程造价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智能楼宇管理师或物业管理师。

2.构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模型

构建的课程模型如图1所示,在专业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基础综合课程”,作为专业群平台综合课程;在岗位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技术综合课程”,作为岗位群平台综合课程;在岗位工作方向模块课程结束后设置“岗位能力综合课程”,作为岗位方向模块综合课程;最后设置实施岗前综合训练,进行专业级的综合。从而形成了从“专业群、岗位群平台综合课程”到“工作岗位方向综合课程”最后到“岗前综合实训”的课程综合,最终使学生能力由单一到综合,逐级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我校楼宇专业开设的“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属于图1中的第三级岗位能力综合课程,因为作为岗位方向模块课程多为以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的“工作课程”,所以“岗位能力综合课程”目标在于将几门岗位方向相关的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相关的原则,选择企业较为工作任务代表性的岗位工作项目,对这几门课进行技术、技能的整合与综合,实现专业能力的第三次综合提升。

二、楼宇专业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实施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主观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下面以“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讨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综合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思路

(1)实训项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引导教与学,实训内容侧重于安防、消防及楼宇设备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操作,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优质人才。

(2)实训项目真正要做到理实结合,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采用企业真实的项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

(3)实训项目设计具有针对性、扩展性和系统性,贴近职业岗位需求,以学院为依托,利用学院现有设备,学生可以循环使用,企业培训人员也可使用。

(4)实训项目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就业服务。实训过程构建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训练和熏陶。

2.综合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

项目一:安防系统工程构建。本项目以某学校、某写字楼或某小区的安防系统为原型,通过防盗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和视频监控4个系统的实际构建,掌握门禁可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利用手册查阅门禁系统电路各种技术参数并作出设备选择;能根据现场进行安防系统设计;能根据安防系统设计进行绘制图纸;能进行系统安装、调试及联动。

项目二:消防系统的构建,本项目以某学校、某写字楼或某小区的消防系统为原型,通过火灾报警探测器进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掌握各种火灾报警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能根据不同应用场合选择探测器设备;能根据现场进行消防系统设计、绘制图纸;进行系统安装、调试及联动。

项目三:楼宇智能化控制设备系统的构建,本项目以某写字楼的监控系统为原型,通过了解传感器、驱动器、执行器、直接数字控制器的操作使用、运行、测试,以及给排水监控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构建,掌握智能建筑中各个子系统的监控要求及监控原理;能根据现场要求对传感器、驱动器、执行器等现场设备进行连接及测试;能按照监控系统要求,准确阅读DDC接线图,进行硬件的安装和连接及软件的编程和调试;按照监控系统基本要求,能构建给排水、暖通空调等监控系统,并能对系统进行仿真调试。

综合课程将这三门课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及素质进行有机整合并提升,通过短期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其中关键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而且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智能楼宇管理师或物业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3.组织与实施

(1)实训环境与设备。整个实训的实施基本在校内进行,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设备,以学院楼宇专业几个实验室的设备为平台,适当的时候用实训平台软件来完成实训任务。

(2)授课老师。由院内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担任实训指导老师,院内老师具有双师资格的专业老师,院外实训指导老师要求是工作在技术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或者为从事技术管理的专家。

(3)学生的组织与要求。实训教学强调工学结合,以“做、学”为中心,每项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地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帮助、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课前明确任务,课中积极参与,相互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学间相互启发和影响,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4)建立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实训平台。 结合课程三方面的内容,并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尝试运用专业的工控组态软件开发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实训平台,如图2所示。

实训平台上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理论内容和实操内容、试题库、模拟试卷及训练等项目,借助实训平台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5)实施综合课程的效果。楼宇专业的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从2013年开始实施,在实施的班级中,由于实训项目是从具体工作任务出发,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结合“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课程结束后基本都能通过考证,通过率在95%以上;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专业老师又承担了行业企业的职工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培训项目,先后参加培训的有近千名职工,考证通过率在85%以上。

三、结束语

本文以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在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利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实训平台开展基于企业岗位需要的实训课程新思路。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交流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及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艳红.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分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3:116-118.

[2]张景耀,戚基艳.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高等教育,2013(12):28.

[3]曾金霞.工学结合视域下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12,23(11):37-38+41.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