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养老保险及养老服务协同机制的意义

社会养老保险及养老服务协同机制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中出现了政府失灵的现象,使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创新协同发展受到制约。在社会运行及发展中,应该构建创新性的服务管理机制,通过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养老、医疗以及照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怎样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企业运行以及人口老龄化治理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养老服务机制与养老保险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服务供给来源上,应该对养老机制进行及时的分类,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及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应构架创新性的制度体系,通过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机制的综合服务,为养老项目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并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综合运用。

一、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

(一)协同进程

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组织的更好协同,国家民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社会养老服务机制逐渐成为养老企业运行的重点。很多区域制定了不同的养老机制,如一些区域打破了传统行业的限制,开放了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构建了公共性的民族建立管理机制,并鼓励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机制,为养老服务机制的组织及优化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

(二)协同方式

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政策工具作为基础,为政府、社会组织系统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工具。在社会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养老服务机制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几种协同方式:第一,为服务生产提供一种优化的补助方式,通过生产项目的确立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第二,直接对消费者进行支付,将一些消费行为更好地提供给供给方[1]。

(三)协调模式

在协同项目分析的过程中,协同增效以及服务替代呈现出协同性的制度发展理念,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充分协调,实现双方自愿的支出,并呈现出相互性的承担模式,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奠定基础。在服务替代环境下,替代模式主要是由社会组织将社会养老作为基础,使政府将原有的服务转给社会组织,实现责任的替代及转移。

(四)协同形式

在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协同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协同性的制度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官”“民”的协同性发展。其中,“官”主要是体制内的社会组织,也是一种色彩浓厚的制度体系,通过养老服务与政府的合作,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协同性发展;“民”主要是社会组织中的体制外以及官方性的社会组织形态,在养老服务机制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为社会各个部门的协同及创新提供良好依据[2]。

二、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社会组织能力的挑战

社会组织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自身宗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等。在我国社会组织环境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但其整体的服务组织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制约,导致社会组织能力在职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瓶颈。通过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协同发展,可以为企业的实践及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但是,在制度及相关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其组织结构、规范程度有一定的制约。而且,专业性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他们在社会组织中的服务意识水平应该得到系统性的提升[3]。

(二)社会组织中的监管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发展,社会组织协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养老服务机制的创新。社会组织参与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社会组织监管中面临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登记管理以及业务管理之中,所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准入、财政认识以及日常活动之中,导致政府部门滥用职权,对社会组织互动的监管造成一定的制约。第二,随社会的运行及创新发展,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制度管理被不断消弱,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监管[4]。

(三)社会组织的绩效评估挑战

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制的评价存在着很多限制因素。在绩效评价中应该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通过对社会组织以及服务绩效的合理评估,构建科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其中的评估内容应该包括项目的适当性指标、效率效果指标以及满意度的指标等,而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机构为基础,为绩效评估项目的确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的建构

(一)构建理念先行的制度指标

首先,树立科学、正确的老龄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念,并提出了三项基本标准:第一是生理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第三是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通过这种健康老龄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强调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心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及资源的创新提供有效依据。其次,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孝”是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道德观念,具有融洽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关系等积极作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政策支持理念的构建,可以为宣传活动的构建提供有效支持,为宣传养老敬老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人们树立自觉的道德规范,强化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观,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提供协同机制[5]。

(二)实现科学化的资源整合理念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稳步推进并统一调度政府资源。政府养老资源主要是公共部门的养老资源,通过养老社会服务进程的优化,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服务制度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充分的协调机制,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政府的优势资源,实现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的科学建设。社会养老保险资源主要包括社会民办养老资源以及第三部门的养老资源。社会民办养老资源主要是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产业等。第三部门的养老资源主要是专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分散性及灵活性的特点,是养老保险体系优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在生活上需要依靠子女,在心理等方面也需要依靠子女。随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城市中的家庭养老向独立养老的方向转变。在社会养老与养老服务协同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家庭资源中的养老保障制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6]。

(三)组建创新性的协调机制

在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服务机制协调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创新性的制度协调理念,构建宏观调控以及微观控制的协调机制,具体的协调方式如图1所示。在宏观框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构建政府部门的协调及创新机制,构架顶层设计的制度体系,由中央机构进行统一调度,理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实现对养老资源的充分运用,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微观调控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机制作为载体,实现集中性的家庭养老协调创新机制。通过制度的优化及创新,明确补贴对象,并构架定期性的评估机制

四、结语

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完善性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保障。关注养老服务的供给内容,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可以逐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优化的环境下,应该构建良好的协作机制,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通过资源的合理优化,构建科学化的责任承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2]封铁英,高鑫.农户流转土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协同的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2014(4):53-60.

[3]孙曼娇.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J].江淮论坛,2014(2):147-150,177.

[4]陈婷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5]刘莹.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6]黄俊辉,李放.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基于2001-2011年的国内文献[J].西北人口,2012(6):67-73.

[7]杨镪龙,许利平,帅学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从制度化协同走向联动嵌入模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58-60.

作者:杨娣 单位:仰恩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