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与经济网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Language transmission network is a typical social network,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language network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etition and the spread of the language. Therefore, using the language competition in the same are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n the paper proposed an Agentbased social circles network to build the social network closer to the actual language. The whole network parameters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individual networks have good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gents in the network could be distributed to a social circles of different size. They can move, born and die, which led to the disconnection of previous link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ontacts. Each Agent adopted one of three possible states: monolingual language in X, monolingual language in Y and bilingual language in Z, and transmitted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status, attractive parameter, the peak rate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mission, the proportion of speakers on 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mpetitio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social interaction radius and social mobility on language competi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tatic social network model, the proposed model is closer to the actual societ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oexistence between languages, provides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of endangered language maintenance.
Key words: Agent; language competition; social circle network; dynamic network; language maintenance
0引言
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演变,到目前为止世界已经累积了近6000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的使用者[1]。联合国估计,目前世界上现存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并且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要灭亡。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
为了拯救濒危语言,有必要对语言传播、竞争和调控的机制和动力学特性深入研究,以揭示语言衰退、消亡和共存的原因,进而寻求濒危语言保护和干预措施。现如今的研究模型主要分为基于微分方程的语言竞争动力学模型、基于Agent的微观建模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的语言交流模型和基于Agent的复杂网络动态演化语言交流模型。
Abrams等[2]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确定性系统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在一个人群中两种语言竞争引起的语言使用模式变化情况。其目的是利用模型解释濒危语言历史和数据中语言数量减少的规律,进一步给出语言濒危的定量指标,以期望在语言濒危早期采取有效的语言保护方案。Patriarca等[3]扩展了AS(AbramsStrogatz)请补充AS的英文全称。模型,模型考虑了语言传播受到说话者扩散的影响因素,并在AS模型中引入了空间依赖关系,并扩展为扩散反应方程。Pinasco等[4]扩展了AS模型,模型描述了两种语言在同一竞争区域共存的机制,模型中引入了一个附加的Logistic人口增长变量。Kandler等[5]在文献[4]方法的基础上将人口增长和空间扩散的人口学因素包含进反应扩散系统中,同时考虑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社会地位。Mira等[6]对AS模型作了存在双语者的扩展,模型中两种语言可部分相互理解,允许单语言者转变为双语言者。Minett等[7]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在模型中引入了双语者模型,双语者可以同时说两种语言,所以共包含3种说话者人群。
基于Agent的微观建模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Kosmidis等[8]提出了一个类似Agent建模方法――蒙特卡洛方法来研究两种语言竞争问题;Castelló等[9]通过研究理想网络(如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等)中的语言交流传播过程去间接了解实际的语言交流传播过程与真实社会接触网络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理想网络之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更为复杂的网络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具有层次网络模型(如文献[7])和具有社群结构的网络模型等(如文献[10])。
现有的这些基于复杂网络的语言交流模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如小世界特征、无标度特性、高聚类特征和网络的模块性等对语言交流传播的影响,一方面这些研究构造的语言传播网络与实际社会网络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很难用社会理论来解释;另一方面对网络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关注甚少,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静态网络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社会接触网络由于受到人员日常行为不断变化的驱动,必然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将使得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其上的语言交流传播过程。
Hamill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社会圈子网络理论来构建具有多种实际社会网络统计特征的社会网络生成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生成社会网络的方法,网络的生成和演化由Agent来管理,更加接近实际社会的运行机制。本文引入基于Agent的社会圈子网络模型来研究个体行为和个体之间的语言传播构成的社会网络复杂Agent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体现语言网络中的这些特点:
1)社会圈子网络中的个体网络参数和整体网络参数都更接近实际,个体网络参数具有异质性、度胖尾分布、高聚类系数及随时间变化等特点;整体网络参数具有低密度、度度相关性、社群结构以及短路径等特点。
2)通过为个体设置不同的社会半径可以改变社会圈子的大小,而社会半径大的个体有可能连接到其他小团体,形成圈子之间的弱连接,并且社会半径大的个体之间倾向于互相连接,可以表达人们社会交往圈子和社会网络复杂的社群和层次结构的异质性。
3)Agent可以断开原来的社会圈子里的关系,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圈子内重新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可以描述具有流动性的社会网络。
本文在社会圈子网络的社会结构基础下引入Minett等[7]的模型中个体之间的语言传播模型,来研究复杂现实社会网络条件下的语言竞争和保护问题,同时加入现实社会可能会出现的波动因素以及人口的流动,体现其动态流动性。
1社会圈子网络模型
基于社会圈子的网络是由Hamill等[11]提出,社会圈子网络模型用个体在二维空间中的位置来代表它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地理位置;认为两个个体在二维空间中位置越近,它们的联系就越紧密。个体的社会圈子表示其社交范围,即个体认识处于它的社会圈子内的其他个体,社会圈子的大小用它的社会半径来描述。在创建个体间联系时,要求双方都认识对方才认为两者是认识的,如图1所示。
如图1(a)所示,如果A的社会半径比B大,那么B包含在A的圈子中,可以看作为A认识B,但是B不认识A;如图1(b)所示,两个个体的社会半径相同,那么A和B相互认识。如果社会半径被设置得非常低,那么个体的圈子就会很小,它可能认识的个体几乎就没有,网络的密度就趋向于0;相反,如果社会半径很大,网络的密度就趋向于1。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圈子大小是不同的,少数人的圈子要比其他人的大得多。为了体现个体的这种差异性可以设置2种或3种具有不同社会半径的个体种类,本文设置了3种社会半径。
复杂网络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具有如下特点:1)个体网络规模有限且有差异、聚类系数较高和规模随时间变化。2)整体网络密度低、具有度连接的相关性、社群结构和短路径长度等特点。社会圈子网络比之前常用的4种网络模型――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能更好地表现实际中复杂社会网络的特点。因为这4种网络模型在体现社会网络的特性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它们都不是很好的社会网络模型。表1总结了这4种基本网络模型的特点。
因为语言传播竞争网络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使用社会圈子能正确描述语言网络由异质的个体网络构造成整体网络的现实,所以采用社会圈子网络对语言传播竞争网络中语言的传播和竞争进行建模。本文中使用社会圈子网络模型来模拟语言传播竞争网络是因为它比较灵活,通过对社会半径的设置可以得到一个很直观地反映语言传播竞争网络中人群结构特点的网络。依据社会人口的分布:大多数人的联系是靠小的社会半径连接的小圈子,只有少部分人的联系是依靠较大或者更大的社会半径连接的大圈子。其中会出现一部分人由于多种原因随时随地在移动,例如搬家或者改变自己的习惯等,称之为社会移动人口。图2中的网络模型使1000个个体随机分布在25600个单元面积的二维空间中,并将75%的个体社会半径Ssr(Small Social Reach)设置为20,多数个体的社会半径小表示大多数普通个体只连接周围小范围的其他个体,从而使接近的个体互相连接形成小圈子;将15%和10%比例的个体的社会半径Msr(Middle Social Reach)设置为30,Bsr(Big Social Reach)为40,代表联系广泛的个体,它们还起到连接不同小圈子的作用。根据这一设置生成的初始网络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网络中有多个小圈子,圈子之间又存在着弱连接。图3给出了网络度分布和不同圈子个体和全部个体聚类系数的度量值。
利用社会圈子理论构建的社会网络能实现社会网络所具有的绝大部分特点,主要体现在个体网络和社会网络两个方面(本模型初始Ssr为20,Msr为30,Bsr为40)。
1)在个体网络方面。
①通过使用社会圈子来限制个体网络的规模,模型所生成个体网络大小最小为2,最大为30,平均为13.5。
②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通过社会半径改变,当选取3个合适的社会半径可以形成连续的长尾分布(如图3(a)所示),图3(a)中度代表网络中每个节点与其有连接关系的节点的个数,无特定单位表示。通过观察3种不同社会半径的社会圈子的度度相关性可知,在不同社会半径的不同的社会圈子中,度越高的节点越少,度相对较低的节点往往比较密集,这与大部分普通人联系范围小、少部分人联系广泛是相一致的。
③有较高聚类系数,通过重叠的社会圈子产生的网络(无特定单位):如图3(b)所示,大部分个体的聚类系数在0.3到0.7之间,平均0.57,但是单个个体的聚类系数根据参数的选择可以从0到1变化,符合社会人口的情况,依据个体的情况,既可以不与外界联系,也可以联系很广泛,这与现实社会中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的情况相吻合。
④个体网络可以随时间流动。
2)社会网络的结构方面。
3语言传播模拟流程
系统模拟流程模型可用图6表示。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社会语言网络,本模型首先设定了个体总数、每个个体的社会半径、每种社会半径的人口比例、每种语言所占的人口比例;为了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出现的状况,模型中还设定了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移动比例;通过设定语言传播概率公式的参数,包括最高比率、语言地位、吸引因子,用以计算语言传播的可能性大小,即通过VModel和HModel来推导X或Y到Z的转变、Z到X或者Y的转变,或者自身语言的传播和保留。本模型没有设定两种竞争语言的相互转化,通常来讲,一个个体不可能完全抛弃母语而去学习其竞争语言,这会导致完全不能交流的情况出现,例如只会X语言的父母和其只会Y语言的孩子之间存在无法交流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模型中排除此情况。
4仿真结果分析
本模型以NetLogo[12]为平台。模型基准情况中涉及到的参数初始值设置借鉴了Minett等[7]提出的模型中的经验值,他们提出的模型将个体总数设定为1000,死亡率设定为1%,VModel的语言传播最高比例设定为1,HModel的语言传播最高比例设定为0.35,吸引因子在大于等于0.63的范围内稳定,单语Y的语言地位设定为0.7,规定当某种语言的语言地位大于0.5时,该语言为优势语言。个体所处环境设定为160×160(约25600个单元网格)的网格空间,具体如表4所示。
4.1语言地位对语言传播模型的影响
图7表示增加语言地位后的对比。图7中,初始状态的单语X的地位为0.3
从图7中看,应该为0.4,请核实是否正确?
,根据公式sX+sY=1,可知单语Y的地位为0.7;通过改变单语X的语言地位,模型中将单语X的地位提升到0.8,根据sX+sY=1,可知单语Y的语言地位降低到0.2,也就是说通过单语X前后的地位的改变会导致语言的最终走向,虽然单语X的初始人口小于单语Y的初始人口,但是调整语言的地位,也就可以提高该语言在人口中的占比。即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虽然某种语言的初始人口比例较小,但是随着语言地位的提升,便会提高该语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增强持该种语言的自豪感,改变未来的趋势。
图7表示改变语言地位的对比,单语X的语言地位由0.3增加到0.8;单语Y的语言地位由0.7减小到0.2。由图7可知,在调整语言地位之前,单语Y的人口比例在1700步达到100%,而单语X和双语全部消亡;调整语言地位后,单语X的人口比例在1700步达到100%,单语Y以及双语全部消亡,即改变语言地位会影响掌握不同语言的人口比例。实际社会生活中,虽然某种语言的初始人口比例较小,但是随着语言地位的提升,便会提高该语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增强持该种语言的自豪感,改变未来的趋势。
4.6社会半径的改变对语言传播概率模型的影响
图12表示了增大社会半径后,语言共存状况的改变。模型中3种社会圈子的社会半径由初始的小社会半径为25、中社会半径为35、大社会半径为45变成小社会半径为35、中社会半径为45、大社会半径为55。个体的圈子大小变化对语言传播竞争的影响明显,当个体圈子小时,网络密度也较小,随着个体圈子的扩大,网络中的连接不断增加,表示能联系到的个体范围增加,交流就会增加。模型中社会半径逐渐增加,社会圈子的大小就会不断增加,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会越来越多,语言之间的竞争传播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随着两种竞争语言之间的交流增加,语言地位较低的语言就会逐渐走向消亡,图12中语言地位较低的单语X在1000步时基本消亡,双语者随着交流的增加而增加,最终出现双语和地位较高的优势语言共存的情况。因此,适当控制社会圈子的规模,控制语言地位较低的语言的个体与语言地位较高语言个体之间的竞争交流,可以很好地维持两种语言共存的状态,如图12中适当缩小社会半径后的语言共存的情况,表明了地理上的隔绝有利于语言的保存。现实社会中,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时空隔绝越来越被淡化,人们的交往范围已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目前条件下,需要出台一些政策配合以达到弱势语言的保护的目的。
4.7综合参数调整后的语言传播概率模型
通过对上述模型参数的分析,提升吸引因子a可以延长弱势语言和双语的消亡时间;增加hc提升同辈成年个体学习双语的积极性;提升语言地位sX或者sY可以提高该语言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增强持该种语言的自豪感,改变未来的趋势;减小vc可以提高双语学习的氛围,增加子代学习双语的热情和机会,产生弱势语言通过双语的情况保留下来的现象;语言人口比例的改变不起决定性因素,只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移动人口的增加会增加弱势语言保护的难度,增加弱势语言消亡的可能性;社会半径的改变表明了地理上的隔绝有利于语言的保存。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间的平衡调配。通过综合分析以及参数调整多次仿真,得到3类语言状态相对稳定的共存状态。图13表示通过上述对模型内各个参数的分析后进行适当调整以后的模型仿真。图中3类语言基本达到一种稳定共存的状态,在750的时间步长时基本达到语言的共存,之后的波动不大,基本保持平衡。达到语言稳定共存状态的模型参数设定值如表5所示。
Abstract: Recently, flower market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in China. Accurate irrigation is concern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uduces the principle of the automatic irrigation system, and makes a program to control the irrigation volume inautomatic irrigation system, using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matlab software.
关键词: 精准灌溉;神经网络算法;温室花卉
Key words: precise irrigation;nerual network algorithm;greenhouse flowers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69-02
0 引言
受地形条件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造成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因此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困扰这些地区的首要问题。节水工程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主要包括时空调节水资源、天然降水的利用以及增加植物自身对水分的利用率等手段。节水灌溉是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技术,如何精细的灌溉花卉也成为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农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利用率受施肥量和灌溉量是否合理的影响很大。基于花卉水胁迫声发射的机理可以实现对花卉的精准灌溉,但是如何使得灌溉量最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本文将通过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到花卉灌溉系统中,实现为花卉在生长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水和肥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花卉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水肥等等。
1 理论知识
1.1 花卉节水灌溉及水胁迫声发射 生命的活动离不开水,植物也不例外。植物产量的下降受水分亏缺的影响很大,据有关资料统计,水分亏缺对植物产量造成的影响比其他因素的总和还要多。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散失一般是由其自身的器官和周围的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例如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3]。土壤、植物、气候这三个方面可以对植物是否缺水进行判别,其主要评价校准一般分为三类:①以植物自身为评分对象;②以环境为对象,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植物的需水量进行估计,例如通过水面的蒸发量来估算植物自身的耗水量,从而得出植物的需水量;③以土壤为对象对植物的水量进行判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植物水分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植物会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向我们发出缺水信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说话的植物”。植物的语言被定义为植物的“声发射”现象,即植物缺水会造成水流在水流通路中出现断裂,从而发出爆裂声。声发射由于物体受外界作用发生形变时激发的能量被迅速释放而产生的一种瞬态应力波[2]。水分在植物体内传输需要依靠张力。干燥的土壤会使张力大大增加,当超过平衡极限时,会造成于水分子对导管壁的粘附力和各分子间的内聚力失效,从而导致连续的水柱遭到破坏,造成断裂,也就是常说的“空穴现象”。空穴一旦出现,张力会因突然被释放产生冲击波,同时产生声发射信号。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声发射信号可以作为自动灌溉系统的信号发生源,以一个特殊的植物相应反馈实现精细灌溉。
1.2 BP神经网络及相关算法[4] BP神经网络算法是Rumelhart于1985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输出误差来估计输出层得直接前导层的误差,然后利用前导层的误差估计其前导层的误差,随着一层层的传递计算,就能得到所有层的误差估计。BP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信息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基本原理是:通过中间节点将输入信号Xi作用于输出节点,经过一系列的非线性变换得到输出信号Yk。BP算法的实现过程是在输入层的神经元上加载各项指标数据X,利用连接权向前一步步传递,最后到达隐含层神经元,然后经过转换函数的处理后输出信号被传递到网络输出层。BP神经网络模型一般包括自学习模型、误差计算模型、作用函数模型和输入输出模型。
1.2.1 自学习模型:?驻Wij(n+1)=h×?覫i×oj+a×?驻Wij(n)
式中:h-学习因子;?覫i-输出节点i的计算误差;oj-输出节点j的计算输出;a-动量因子。
1.2.2 误差计算模型 通过误差计算模型能够得到神经网络的计算输出值和期望输出值之间的误差,其函数表达式为:Ep=1/2×?撞(tpi-Opi)2
式中:tpi-i节点的希望输出值;Opi-i节点的计算输出值。
1.2.3 作用函数模型 作用函数又叫作刺激函数,其主要用来反映输入值对上一层的节点刺激脉冲的强度的大小,函数表达式为定义域为(0,1)的Sigmoid函数,即f(x)=1/(1+e-x)。
1.2.4 节点输出模型
a.输出节点输出模型:Yk=f(?撞Tik×Qj-qk)
b.隐节点输出模型:Oi=f(?撞Wij×Xi-qj)
2 温室花卉在水胁迫声发射下的灌溉测量
虽然,利用植物的声发射信号可以知道花卉何时缺水,何时需要开始灌溉,但灌溉量多少也就是何时停止灌溉却无法判别。长期以来,灌溉量一般由花农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然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灌溉量将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将经验值引入到自动灌溉系统中。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好的自学习能力,可以对这个经验值进行学习,从而实现灌溉量的自动控制。本文将利用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结合matlab软件和ARM单片机芯片实现对温室花卉在水胁迫发射下灌溉量的预测。
近年来,声发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水胁迫问题的研究中。植物在缺水情况受到水胁迫的程度可以利用声发射技术进行检测并通过传感器记录下来。当土壤的含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的适宜指标以下时,则灌溉应开始进行,灌溉量得多少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I=1/1.5(0.085h×d×c-W(T))
式中:I-灌溉量,m3/667m;h-计划层土壤深度,cm;d-土壤容重,g/cm3;c-田间持水量;W(T)-计划层土壤水分存储量预报值,mm。
花卉一般是在温室环境中生长,笔者通过建立土壤水分存储量最小值、蒸发量、空气湿度、光照、环境温度与花卉声发射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利用水胁迫声发射自动检测系统得到相应的数据,从而对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自动灌溉系统的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试系统得到的花卉各参数被输入到ARM中,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求出温室花卉的土壤水分存储量的预报值。
2.1 BP神经网络实现多参数综合控制 根据BP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原理,将样本中实验所得的输出值作为期望的输出值T,而模型输出Y是通过将各指标值X输入到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的,它们的误差计算函数表达式为:
E=1/2(T-Y)2
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模型,经过反复迭代,逐渐降低误差,直到低于容许误差值。
2.2 模型各参数的关联性 在花卉水胁迫自动灌溉系统中,灌溉起始时间和灌溉量的多少是由周围土壤水分存储量的预报值进行控制的。声发射信号和土壤水分存储量的预报值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土壤中的水含量决定植物吸收水分的多少,当其含水量小于土壤水分存储量的预报值时,植物就会由于缺水导致声发射现象的产生。如果能找到声发射现象发生时的土壤的含水量,那么通过计算花卉正常生长所需的含水量与零界含水量之间的差值,那么灌溉量的多少便可以确定。
植物散失水分主要是因为表面蒸发,当水分的蒸发量大于水分的吸收量时,植物体内便会出现缺水。所以,蒸发量和声发射信号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作为判别植物水胁迫的指标。植物在灌溉结束初期的蒸发量比较大,声发射频率较高,但随着水胁迫程度的不断增大,表面蒸发量便逐渐减小。温度和光照与声发射信号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上午的光照强度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会逐渐增加,植物体内的声发射频率也就逐渐增大;中午之后,随着光照和温度的降低,声发射频率便会响应的减小[5]。
2.2.1 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基本参数的确定 为保证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性,输入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f(x)=1/(1-exp(-x)),而输出层采用函数体为y(x)=Ax的线性传递函数,这样可以保证神经网络输出值的任意性。本模型的输入节点为4个:光照、蒸发量、温度及声发射信号;输出节点1个:土壤水分存储量预报值。
2.2.2 输入数据归一化 数据归一化是为了把输入数据转变为BP神经网络模型合适的诊断、学习形式,其实质是将输入数据无量纲化。经归一化处理后,每个输入数据都在0-1之间,最后还需利用反归一函数(归一化函数的逆函数)将数据值进行还原。本文所采用的归一化函数和反归一化函数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归一化函数:Xn=2×■-1;
反归一化函数:X1=0.5×(Xn+1)×(Ximax-Ximin)+Ximax
2.2.3 隐层节点数的优化 BP神经网络的学习时间、是否能收敛、容错能力等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网络中隐层节点数的多少决定的。逐步回归分析算法可以实现对参数的显著性检查并动态的出去部分线性相关的隐层节点,其基本原理是:当前节点想下一层节点所发出的所有阈值和权值如果都处于死区中时,这一节点便可以删除。最佳隐层节点数的计算公式为:L=(m+n)1/2+c
式中:m-输入节点数;n-输出节点数;c-(1,10)区间内的人艺实数,本模型c=6。
2.2.4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过程 本程序所使用的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①对连续权值和阀值的初始化。②将学习数据提供给网络。③计算各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入与输出。④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入与输出。⑤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⑥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⑦调整中间层到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和输出层各单元的阀值。⑧调整输入层到中间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和中间层各单元的阀值。⑨随机选取下一组学习数据对并提供给网络,返回到第③步,直到全部数据训练完成。⑩更新学习次数,返回到③,知道规定的学习次数N完成。
参考文献:
[1]孙景生,康绍忠.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35-38.
[2]耿荣生.声发射技术发展现状[J].无损检测,1998,20(6):151-154,158.
[3]杨世凤.作物水胁迫声发射测试系统的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学报.2001,增刊:123-127.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网络化在线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为基点出发,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例,探索适合该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和运用的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网络资源;环境支持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的相互结合,基于Web教学技术,依靠视频、音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互和基于多媒体网络下的教学模式两者优势并实现互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认知最佳效果。笔者基于网络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两方面,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案例出发,提出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一、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可行性
传统类课程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实践活动在课外缺乏有效组织管理平台,学习效率较低。基于如此,高职手绘课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的物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相结合,才能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建立混合式学习模式,依靠合适的网络连接平台共享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考量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让两者相辅相成。
二、基于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1.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构成内容.
网络资源支持主要包括课程电子教材(PPT)和媒体信息网络资源等,它是教学成功实施与否的关键,通过学习的不同阶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资源大致可分为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信息资源即网络技术支持信息,例如课程网站、网络通信等媒体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例如单元视频影音资料、PPT课件、多媒体材料学习档案电子包等电子学习资源。
环境支持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课后通信环境和课程虚拟网络环境,通信设施环境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线上交流;课程网络环境即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媒体教育环境等。它不光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境,而是延伸到依靠网络实现的各种学习环境中,例如共享课程教学资源、讨论区、手绘作业交流展示平台、师生课后教学反馈区,以及通过微信等网络通信形式建立师生互动交流。
2.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在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满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基于网络信息的课程教学,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线上和线下,综合自主学习。
(1)教师课堂模块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摒弃传统的讲解,通过听取学生前期网络学习设计方案汇报、实践指导手绘图纸等,激发维持学习动机,强化知识点,深化重难点,进行测评和总结。
(2)教师在线模块
包括教师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答疑、在线讨论互动、在线教学评价、网络协作学习和在线个别指导等方式,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布置单元项目任务、组织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等,教学资源,例如电子课件、微课、手绘教学视频等。在课堂和课后不同教学阶段,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体通信环境进行学生答疑和针对指导。
(3)学生课堂模块
学生根据课前“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线预习了解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课堂环节提出问题,展示手绘图纸设计方案汇报,参与问题讨论,动手实践,根据课堂教师有针对讲解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行学结。
(4)学生在线模块
学生在线接受教学任务,通过课程网站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通信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完成图纸或设计方案的在线练习。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更好地巩固知识。
根据以上四个模块,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导入,即导入学习情境任务;分析总结,即根据学生网络信息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在课堂分析讨论,总结解决办法;案例实训,即教师深入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图纸绘制和设计的最终方案;讲评总结,即教师根据学生网络在线和课堂学习过程,给予汇总评价;能力扩展,即课后基于网络资源环境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和本课程相关的案例,结合课堂知识完成扩展。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综合信息认知,项目训练,即在课堂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课后进行深入自我训练;网络答疑,即师生课后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资源,即基于网络的相关网站、视频、课件、行业信息等补充资源。
三、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以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为例,分别从横向和竖向层面进行设计,横向层面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信息媒体使用等方面,竖向层面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安排如下:
1.课前。
A教师活动
(1)视频录制:在线录制视频,内容对应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分别为:马克笔绘制家具、彩铅绘制家具、综合材料混合使用绘制家具;(2)上传资源:将制作好的3段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并上传该单元的上课课件、手绘素材临摹资源、拓展设计训练等,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B学生活动
(1)自主观看视频:在课前自主完成视频预习,针对视频中各个手绘材料的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疑点难点;(2)根据视频要求完成课前手绘实践单元练习,为课堂中实训练习做铺垫。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件(Screen Flow)、学习平台(课程网站和公众微信号)。
2.课中。
A教师活动
(1)抛出问题:根据课程网站课前预习,提供探讨问题:手绘材料分类、单体家具绘制步骤、家具材质表现和色彩层次感体现;(2)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课前视频预习共性问题解答,并一对一进行实践指导;(3)布置任务:布置该单元任务“手绘某套家具”,教师进行一对一实践指导,实时点评学生作品;(4)展示交流:组织展示汇报,在整个课堂中给予学生实时反馈。
B学生活动
(1)探讨问题:根据课前预习集中的问题和课中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教师讲解解决问题;(2)分组手绘:根据选取的手绘材料分组完成家具手绘作业,实践过程中寻求教师一对一实践指导;(3)汇报作品:实践手绘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相互交流提高。
信息媒体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工具PPT、多媒体高清图片、电子视频等。
3.课后。
A教师活动
(1)作品评价:学生课后完善作品上传网络,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自评和互评,结合最后作品进行综合点评打分;(2)反馈总结:结合总体作品情况给予总体评价,将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并在网站展示,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目录供学生查询赏析。
B学生活动
反馈教学:课后根据教师点评网络建立该单元讨论群,有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馈单元实践信息,录制课后反馈视频。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软件、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课程公共微信号。
参考文献:
[1] 刘明样.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空间和真是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
[3]孙德玉.我国高师现行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丁兴富. 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3):56-59.
关键词: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发展;意义
一、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一个歧义纷呈的词,最早上溯至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自此,在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指称与含义。从古代的西塞罗,到近代的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再到当代的葛兰西、哈贝马斯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着它的内涵和领域。毫无疑问,公民与公民社会问题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织点和共同的“问题域”。
笔者认为把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两类:“一类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基础上,即指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和原则;另一类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指介于国家与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公民社会是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部分,它具有相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1)有一套经济的、宗教的、知识的、政治的自主性机构组成的,有别于家庭、家族、地域或者国家的一部分社会;(2)这一部分社会在它自身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系列特定关系以及一套独特的机构或者制度,得以保障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分离并维持二者之间的有效联系。(3)广泛传播的文明或公民的行为模式(refine or civil manner)。这其中,“自主性机构”是公民社会的物质形态,而“制度、联系和公民行为模式”则构成了公民社会的精神形态。在这些自主性机构中,主要由志愿方式形成的非营利组织就成为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部分。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一定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非政府系统的社会组织。具有两种层次和四种类型。第一个层面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组织,其包括两类最普遍的组织:第一类,基层组织及其网络。即地方发展组织(LDA,如代表整个社区的委员会或邻里组织)和利益组织(IA,如代表社区中部分群体的妇女团体或灌溉组织)。除了这些组织本身以外,基层组织还组成了自己的网络:第一种是伞状网络。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形式,是基层组织通过相互间的正式交往和联系形成的;第二种是非正式的经济网络,通过在经济合作中形成物质利益关系建立起非正式的,偶然的联系;第三种是为了促使人们关心某个问题而形成的公民社会运动。第二类是基层支持组织及其网络。基层支持组织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由官方和发达国家志愿者组织提供资金。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许许多多关心发展、环境、妇女地位和基本建设的基层支持组织,许多组织到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至少有5万个相当活跃的基层支持组织。同第一种类型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以上两种是非营利组织在基层层面的组织形式和网络,构成了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非营利组织的第二个层面是公民社会的上层组织。他们主要从事相对来说更加“政治”的活动,并且给基础组织提供价值支撑和信息服务,因而成为非营利组织的核心部门。其中第一类是全国层面的组织及其网络。这种类型的组织主要从事对某项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的活动,活动范围遍及全国。第二类是国际层面的组织。它们是成立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成立时间、活动范围、影响程度,这些组织构成了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最高层面的组织。和全国层面的组织一样,它们也提供价值理念支撑和信息服务。同时也从事一些地区发展援助计划以及具体的环境保护等活动。所不同的是,它们往往都得到了联合国相关机构的认可和授权。
从上文可见,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即现代公民社会是以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立的模式为分析框架的,公民社会被用来指称构建在国家、市场、家庭关系中的社会领域,特别是指国家权力和市场利益之外的社会自组织系统,包括社会运动、各种形式的社会参与及其相关价值和文化模式的发育。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危机、对福利国家的置疑、公共管理危机等挑战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认识越来越多,从而开始关注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机制――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现代公民社会的理念体现了对国家权力和市场经济霸权的双向制衡。
目前,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理论框架。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基本假设是非营利组织形成的理论基础,换言之,非营利组织建立在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在理论上,它和公民社会研究开始合流,正是因为这种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理论上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立足点,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目前,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同样把研究角度定义为“国家――市场――社会”的框架,这一点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非营利组织是这个大的框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非营利组织的活跃程度就成了一个社会公民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对公民社会培育的意义
在我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灭,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代化的展开,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进程,而是由国家强施的政治计划和安排,随之必然作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结构性调整,以容纳和推进改革的进展。在这一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计划体制不断萎缩、国家权力从若干社会领域内有限地撤出,由国家垄断几乎所有社会资源的局面逐渐改变了。首先在农村,然后在城市,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空间,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生活的多样性也日益明显。自然,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空间扩展而出现的并不只是旧的社会组织和行为方式,而且有许多更具有现代意味的社会组织形式,各种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职业团体以及与日常生活有更密切联系的大大小小的结社等。正是这些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长构成了我国当代“Civil Society”的核心,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有所松动,人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成长,使得“民间”的社会空间得到了拓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非营利组织兴起、激增、发展,改变着国家、市场和公民的关系,自1995年之后,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和趋势,其业务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社区、环保、公益、慈善、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先锋。
(一)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中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是个人基于共同信仰、兴趣、爱好或意志自愿结成的,并通过各种自主、自愿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期望和价值追求,在这种自由结社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生活中就会逐渐养成公平、平等、权利和自由等理念。它作为社会个体化、自主化和理性化基础上的自由联合,是社会自我满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形式,体现的是人类自由、自主活动的发展走向。而这一切,无疑更有利于消解关系对人个性、自由的限制,培养个体化信念和自由精神,进一步的反映了公民社会文化特质的精神,从而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非营利组织不仅有利于推进民主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政治组织的多元化,为增强公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公民社会论者都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因此他们倡导法治,以此划定国家行动的界限,反对国家随意干预公民社会的内部事务,从而保证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而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组织关系上,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吸纳成员的利益要求,并向政府组织输入这些利益要求,进行制度化、理性化的制度表达;另一方面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情况转达给成员,促进成员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并对偏激行为给予纠正。可见,在这一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过程中既有利于培养民众的民主参与精神,又提倡了制度和法制原则,充分的显示了其作为公民社会先锋的作用。
(三)非营利组织可以培育参与合作精神,影响志愿组织合作,推动与企业的联盟,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
垂直的网络,无论多么密集,无论对其参与者多么重要,都无法维系社会信任和合作。非营利组织则创造了公民交往的横向人际网络,在这种平行交流的民主合作氛围中更易形成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所形成的自治性规范的自我约束力也大大增强,反过来又促进进一步的民主合作。同时,由于其构成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支持组织本身的地位,能够很好地注意到我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对垂直网络的合作和横向的网络,无疑都是一种创新。
(四)弥补被打破的均衡的“非均衡性”分布,促进社会公平
非营利组织是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组成,打破了血缘或地缘对人际交往范围的限制,为成员提供了获得非重复性信息的场所,这对于消息匮乏且重复性高的弱势性群体来说,可以通过参与非营利组织而与外群体建立合作关系,以协商互惠的方式进行资源互享互助,增加自身可得到的资源,这样就是社会资本分布趋于均衡化,有利于防止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存量差距过大,从而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完善。
总之,在关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道路方面,应当采取理性的渐进分步走的策略。在公民社会发展的初期,由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共举:国家在从上至下策动进一步改革的同时,加速变更政府职能,动地、逐渐地撤出不应干涉的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成员则充分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契机,有意识地、理性地由下至上推动公民社会的营建。在发展成熟期,其间社会成员在继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时,逐渐进入“公域”,参与和影响国家决策,并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的关系。
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可能性或基础性空间是由国家通过推进市场经济以及松动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以及户籍制而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获得、维护和拓展这些空间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或个人及社团表现出对国家的依附性及相对的脆弱性、社团企业化、与国外公益组织有关法规相比,我国这方面的“法律缺失”显而易见等等。这些都要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三、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社会
(一)提升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动能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因而在观念、组织、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都严重依赖、受制于政府。因此,政府能力建设应当居于优先地位,要还权于非营利组织。应当通过政府管理创新,逐步提高政府的政策贯彻能力、监管能力、服务能力等。
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动态策略联盟。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已经超越了某个单一的非营利组织的势力范围,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降低成本。建立动态策略联盟,可以形成为数众多的临时性组织,增强非营利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提高其与政府、企业、捐赠机构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要采取积极的政治策略和行为,渗透进主流政治文化。既要提高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满意度,还要提高民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满意度,即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非营利组织应学会把政治现状融入组织经营战略之中,领导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能把握政治资源移动的方向,考虑其政治参与和政治战略能力。
(二)要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为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生长提供稳定和充足的空间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非营利组织只有依据法律、法规定位和行事,才能在组织内形成自治性规范,在成员间养成自主自律意识,进而在全社会确立民主法制精神。但目前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法律化程度不高,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背离宗旨或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根据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情况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配套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管理有法可依,从而强化非营利组织的自主自律意识和民主法制精神,形成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
(三)非营利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公信力和代表性
非营利组织要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沟通,增加其利益的代表性。为此,要认真调查研究所代表阶层的政策呼声和利益要求,要敢于代言和善于代言。同时,非营利组织要提高自我认知和成员素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加强成员的公民意识、政治意识和政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增加成员对国家政策过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确保组织的提高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导论[M].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Edward Shils.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1991,Vol.26,No.1.
3、朱莉・费希尔著.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邓国胜,赵秀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
4、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8).
6、邓正来.公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3).
关键词:抚顺 旅行社 网络技术应用
一、抚顺市旅行社网络技术应用取得的成就
(一)提升了咨询业务的宽度和广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抚顺市各大旅行社为了使游客能在庞杂的网上信息中,准确快速的获得自己想知道的旅游信息,特意把旅游信息分类编辑,精心设计策划宣传材料,向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详尽、准确的旅游信息,同时,资料和信息的查询方式也变得更加简单而快捷,为旅游者提供了及时、方便的咨询服务。这使得旅行社的网上咨询业务变得更加专业化、大众化,扩展了旅行社咨询业务的宽度和广度。
(二)客源目标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抚顺市各大旅行社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站,相关旅游信息的获得不再局限于抚顺本地的旅游消费者,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身在何处的旅游者,只要上网点击相关网站,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抚顺市各大旅行社可以面向全世界的旅游者介绍自己的旅游产品,推出符合抚顺本地特色的旅游路线和旅游信息,这就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旅行社的客源目标市场,扩大了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旅行社产品的销售量得到一定提高
旅行社在传统的宣传促销产品的过程中, 一般通过采取印刷宣传册、宣传单、报纸、电视广告以及约请商实际考察等方法来进行旅游产品的促销, 这样做不仅环节繁琐,而且费用较高。而旅行社网络技术的应用则打破了传统的宣传促销形式,网络营销不仅简便,而且节省费用。
现在,抚顺市各大旅行社纷纷采用网络营销模式来进行旅游产品的促销宣传。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把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介和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地的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在家获得抚顺各个旅游景区(点)的旅游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产品可以直接在网上联系旅行社或使用旅行社在网上开辟的E- mail信箱、在线咨询等,就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形成网上交易。这既节约了旅游者的时间,也拓宽了旅行社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销售量。
二、抚顺市旅行社在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旅行社对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站建设较少
抚顺大多数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者对网络技术应用所给旅行社带来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网站的建设不重视,不愿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网站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多的旅行社还是在观望和等待。现有的网站也只是依照现成网站模板设计建造,技术含量较低,缺乏个性和针对性,难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更达不到良好的宣传和营销效果。
(二)网站服务项目比较单一
抚顺多数的旅行社网站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上,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打开旅行社网站,基本都是旅游线路、景点介绍、游记作品以及网上订票、订房、租车等模块,几乎成为固定的内容,而旅游线路设计、自助旅游安排、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则涉及的比较少甚至没有;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基本没有在线交易,无法吸引游客;另外,网站定位面也比较窄,基本都是面向省内、国内游客,不能面向世界各地游客。
(三)没有充分发挥网站的营销功能
一般而言,旅行社网站的营销功能应包括广告宣传、市场调查、产品的设计与营业推广、网上销售、在线咨询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但目前,抚顺市旅行社建立的网站基本以信息为主,大多只进行旅行社和产品的简单介绍。网页上所显示的主要栏目通常是企业简介、旅游线路、酒店预订、票务处理、留言等,真正能进行产品在线预订的旅行社网站很少。至于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在线咨询、网络顾客关系管理等营销功能基本没有涉及。
(四)缺乏行业间的合作
旅行社进行网络合作就是为了各旅行社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网络成员越多,友情链接越多,旅行社网络与游客的接触和交流就比较多,旅行社才会拥有比较充分的网络客源。而抚顺市各大旅行社则缺少这种旅行社行业之间的合作,虽然已有27家旅行社拥有自己的旅游网站,但是在访问网站时,我们很少能看到有友情链接或网络节点,更别说和旅游相关产业的链接,使得旅行社出现了单打独斗的局面,导致网络覆盖率低,没有充分的机会与游客交流接触,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对外传播、交流的机会。
三、抚顺市旅行社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的对策
(一)增强网络技术应用意识
首先,抚顺市政府要牵头组织旅游企业,集中解决网络技术应用发展面临的问题,强化宏观调控功效,从总体上把握网络技术应用建设的大方向,为旅游企业开展网络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作为旅游市场网络化应用方面的组织者,抚顺市政府还应当推动旅游企业科技创新,搞好网络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倡导网络技术在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通过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
第三,鼓励旅游企业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尝试,对于旅游企业开展网络技术应用给予政策、税收上的优惠,挑选部分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网络技术应用的示范工程,积累经验。旅行社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以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科学的规划,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以某个较低的层次为起点,逐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直到实现网络营销的整合。无论起点多低,旅行社都必须认识到现代旅游市场竞争中网络营销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做好长期规划。
最后,对于抚顺市旅行社自身而言,旅行社的管理者也应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时代旅行社信息化工作的意识,要肯花钱进行网站、信息系统的建设,聘请专业网络公司、网页制作人才,从网站结构设计、文件名设计、网页标题标签设计、超链接设计和动画效果等方面,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并且最好能够根据旅行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乎旅行社需求的具有旅行社特色的网站。
(二)培养和引进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增加服务项目
旅行社可以利用抚顺市周边院校比较密集、科技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开展与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在旅行社内部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多形式地对员工开展培训;旅游管理部门也可以对相关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短期的集体培训来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等一系列优惠条件来吸引外来优秀人才的加盟,从而进一步提高抚顺市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提高竞争力。
另外,旅游网站应该注重信息的更新,及时变换内容、板块以及网页的设计来吸引游客,增加服务项目,如旅游线路设计、自助旅游安排、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游客较为感兴趣的项目,并且要注重在线交谈者的态度,要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在旅游行为日益国际化、我国入境和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旅行社网络营销需要的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网络技术、外语、市场营销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网络服务人员应该会多种语言及方言,以便能更好的与游客沟通。可以组建旅行社网络营销的项目团队,在团队中配备网站设计、维护、推广、游客管理、网上销售等成员,通过整合这些人员的综合能力,来达到共同完成旅行社网络营销的任务。
(三)加强旅行社的网站建设
首先,要加强旅行社旅游产品的在线预订、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在线咨询以及网络顾客关系管理等营销功能,加强网站结构设计、文件名设计、网页标题标签设计、超链接设计、动画效果等方面来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使游客能够在网站中基本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况。
其次,还应提高相关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抚顺市各大旅行社应将旅游产品的详细介绍、旅游线路以及特色旅游、旅行常识、各种各样的游客照片等的有关旅游方面的东西列在网站的首页及网站栏目当中,方便游客查找和阅读。
最后,要加强信息的及时性、互动性。旅游信息更新内容的实效要短,要第一时间。要设立在线服务人员,方便旅游者的及时咨询。从而对旅行社的产品营销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
首先,旅行社应与已经建立网站的主要的景区和酒店等企业合作,充分利用资源, 互相补充, 有利于扩大经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网站的相互链接来增加游客的访问机会,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旅行社网站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其次,还应与交通部门积极合作,可以减少沟通环节, 取得价格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业务运作效推行电子票务(机票、车票、船票等),抢占市场份额。
再次,还应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不仅有利于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预订和结帐的规范化操作, 实现网上即时、实时结算,发挥网上交易的实际作用,使付款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高效。
最后,更要与其他旅行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的目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益。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旅游企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对传统的组织和营销模式进行策略性调整,实现企业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互联网转型,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划和策略。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发展的命脉,抓住发展网络技术的机会,从而为旅行社创造更高效益,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鲍彩莲.网络技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1
[2] 师现伟.试论网络营销时代旅行社的发展[D].硕士2009
[3] 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2009
[4] 张凌云.我国旅游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Z].中国旅游年鉴.2010
[5] 冯颖如.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
(一)主导性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
在任何时代的各种设计思潮中,总是有某种设计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受当时的物质创造的制约,与主流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流行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占主导的是以朴素的有机论为指导的手工业设计;而近代西方工业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包豪斯为代表),是与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尊崇科技理性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工业构成设计才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与中国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总进程相一致,这就必然地要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工业设计理念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被充满活力的“信息设计”所代替。
(二)信息设计和有机设计理念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时代设计文明的简称,其具体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现代科技提供的数码信息平台使设计工具由鼠标和键盘代替了画笔和纸,设计材料和语言由可视形象变成了看不见的程序、编码、软件芯片和数字化的操作。其次,设计研究的对象范围空前扩大,研究对象包括:网络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产品与环境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三维数字动画、多媒体应用艺术设计等。这些变化表明了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信息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彻底的转“型”设计系统。[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深刻的设计变革,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拓展信息设计课程设置,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信息设计的形成首先表明了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精神思维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理念。一般来说,主导的设计理念总与一个时代主导性的哲学观念相呼应。而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崇拜所产生的哲学贫困,导致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也捉襟见肘,设计界同仁正为此进行不懈探索。在近期《美术观察》上,梅映雪撰文深刻指出在信息社会走向有机设计的内在原由和本质特征,认为有机设计的理念是与当代有机论取代机械论的哲学主导潮流相一致的,其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本质特征可简括为有机统一、内生协调等几方面,具体讲要做到“张扬生命个性”、“回归自然本体”和使国际文化“多元优化共生”。这种有机设计理念是科技理性时代人们反观自身的困境做出的人性呐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深沉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胸襟。有机设计理论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地探求。
二、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
(一)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在现时代,民族艺术与国际艺术仍有着很大不同。不同民族艺术有不同的特色,但国际更强调同一的成分。时下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并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世界的今天,艺术设计要有从民族到国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图形语言的易感觉、无国界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倡导艺术设计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就是希望中国的艺术设计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表达超越民族的国际性精神,为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做出贡献,而这里面需要有世界艺术文明因子的参与。[3]
(二)设计的国际有机论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又是从引入西方的包豪斯设计理念开始的,所以从它产生起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系统的左右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体系。但同时,这又为我们的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的关键一环是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设计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扎根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唯一,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设计文明都是。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文化,是原初的文化氧气,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确认自己。面对国际化趋势,艺术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易于了解的东西,同时将各民族有生命力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作为本民族精神有机体的一部分。
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计的学科价值有赖于设计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为一定的功能、内容赋形的艺术,没有对设计形式深层支撑的功能、内容的深刻把握,设计就会失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而流于模仿,也使艺术设计失去了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艺术的学科前途将由从事设计的人自身来决定,只求如何获得技能、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的所谓“设计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的。
(二)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作为无处不在的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意义系统,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对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谐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而颓废丑陋的价值观却使所谓的“艺术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严重的会歪曲、毒化人的心灵。所以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艺术设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正确价值理念的熏养。[4]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又一关键,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核心价值。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设计的内涵是一种永远没有重复的思想和一种创造的意志”,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艺术设计要在创新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创新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史料、视角与方法;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立创新的精神思维形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引领生活,是其最高价值。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设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保证。
四、从个人表现走向为人民服务
(一)“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针对此,2004年《美术观察》发起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坛,在讨论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文化,是解决生活中不同层面问题的文化”,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叶萍提倡法国式的“溶化在生活中的平民化的设计。”
(二)使课堂创作与社会相结合“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使学生深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会使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民需要有较强的感受力,而不是冷漠的,这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市场经济社会,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的产品为大众服务,因此,为商业需要、消费者需要或为公益需要而设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课堂创作走向市场、社会,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他律意识,深入体会艺术设计的宗旨,是设计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习。[5]
五、从科技经济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走向
(一)科技经济时代与人的存在状态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物化的时代,科技不但实现了对环境自然的深度征服,同时又以其强大的改造力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促使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又处于强大的经济网络的笼罩下,消费主义盛行,人类处在一个被商业竞争的魔力所驱使,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作为核心任务的经济社会,增长着对经济和消费的崇拜。由于这种科技经济崇拜,使自然环境受到了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人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于这种崇拜,使人对科技经济的掌握变成了科技经济对人的控制,人附属于科技和经济,人的本性受到严重压抑;由于这种崇拜,使人类偏离了生活本质的轨道。
关键词: 教育本质 独立学院 追寻 唤醒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几度思考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终究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只要我们成功激活了行为主体这个“内因”,教育就基本算成功了一半,取得教育效果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心灵”,许多伟大的教育家都坚信这样一点。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普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你想要自己的教育对象变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他心灵的哪些东西。显然,要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抑制消灭“负能量”的东西,唤醒激发那些“正能量”的东西[2]。
一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是在告诉我们:教育好诸多良莠不齐的“心灵”,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特点,然后对积极的方面施以“唤醒”,同时注意规避、弱化和纠正其消极方面。笔者所在单位是辽宁省独立学院的“排头兵”,即“三本”院校的典型代表之一。相对“一本”、“二本”而言,“三本”学生也许智商一般,悟性不高,但情商是他们的优势。有感于多年一线教育经历,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商至少可以归纳出“四个有”。
(一)热心奉献,有利他责任意识。在公共志愿服务、慈善募捐和义务服兵役等各类社会性活动中,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贯非常踊跃。从中不难发现他们不同于一本、二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表现出来的大爱值得称赞。
(二)讲求团结,有团队合作精神。且看新生篮球联赛、班级“PK”大赛和“辩坛英雄杯”辩论赛等校内集体比赛及各类校际模拟创业大赛,团队成员默契配合,表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并屡获佳绩。
(三)思维活跃,有创新实践本领。具备无限创新潜力的城市学院学生,在学院相关部门指导下,不断焕发出创新创意激情,铸造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科技创新团队“Care Everyone”凭借软件设计项目“肢体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助手”赢得了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软件设计组全球第五名的佳绩,成为亚洲唯一进入该组决赛的团队。其他诸如“邮储银行杯”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众多赛事,亦成绩斐然。
(四)自立自强,有社会适应能力。多数“三本”学生大学入学伊始,便表现出个性自立、善于交流的特点,似乎与生俱来地健谈;部分人从事家教、托管、业务或兼职销售等勤工俭学的工作;有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追赶“互联网+”时代潮流,实践着多种形式的微商、网店。他们在校期间以自己的方法充实生活,熟悉社会。据多家用人单位反馈,独立学院毕业生无论跑市场还是拓业务,都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3]。
以“四个有”为代表的优势情商已然构成了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基本面,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具体教育对象仍然千差万别。结合他们不同的家境条件、成长经历、处世态度和现实表现,进一步追寻并把握住学生个体独特的闪光点,然后采取灵活多样、直达灵魂的方法和步骤,唤醒并激发其为成长成才而拼搏进取的内在驱动力,此便是所谓“教育”的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深有感触。
二
学生张某,自幼父母离异,在其父停供抚养费后,母亲退休金成为母女俩唯一的经济来源,经济负担明显加重。该生初三时被确诊为“气胸”,频繁复发,直至大一入学前,多次因气胸病住院,期间三次大型手术。其母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常年服药。张某入学后因巨额学费,经济更加拮据,被认定为贫困生。张某入学测试总分处于专业年级中游偏上位置,随后的大学课程成绩小有波动。在入学教育期间的班级座谈会上,笔者发现张某的个性偏内向,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追求上进的愿望,但自信心不足。无论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在处理生活琐事上,她对亲人的依赖在进入大学后未减反增。
张某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家庭成长环境。从小父母感情破裂进而走向离异,最终给孩子酿成单亲家庭。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和谐使得张某没能获得与同龄人一样多的父爱和母爱。母亲作为身边唯一的亲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张某形成愈发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身体心理状况。曾经反复发作的“气胸”病不仅带来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也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家境“雪上加霜”。张某尽管渴望独立,渴望强大,渴望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尽管病情已有根本好转,但她还是忍不住担心病情不允许自己有所作为。受病魔拖累自觉力不从心的她,渐渐养成了患得患失的个性。
了解到张某的个性特征和家庭初步情况后,笔者作为辅导员会同班级导师共同商讨了针对她的思想教育方案:辅导员和导师分别约其谈心,导师引导其任班级临时负责人,辅导员进行家访,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借此帮助张某转变心态,建立自信。
自从发现张某的特别之处以后,笔者就一直关注着这个腼腆拘谨的女孩,并多次约见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所谓交流,其实是一种“朋友式”的拉家常。通过与她分享学生时代的感悟和收获,引导她说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讲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面对老师真切的关怀和无法抗拒的坦诚,她忍不住道:“老师,我挺喜欢交朋友的,打算有机会多练练口才和交际,梦想成为物流行业的专家。”“你性格沉稳,思维活跃,有这个素质,只需鼓起勇气大胆锻炼,就一定能成功!”笔者抓住她的“闪光点”不失时机予以鼓励。随着与同学相处的深入,张某逐渐增加了自信。不久,在班导师的引导下,她主动承担了班委成立之前班级临时负责人的角色,并协助老师很好地完成了入学教育期间各项琐碎事务。她不止一次表示,工作虽忙却非常开心。后来为更好地引导她,笔者走访了张某的家庭。通过与其母亲交谈,进一步理解了张某性格的成因。交谈中,询问了张某的成长发育经历及家庭教育背景,讲述了她入学以来的在校表现,肯定她勤奋好学、自立沉稳的个性,并客观指出其有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还给家长介绍了她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就业前景。最后,与张某及其家长共同探讨了适合她的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问题。家访给了张某极大的精神鼓舞,使她明晰了人生定位。她猛然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孩子,必须自立自强,必须寻求更多平台提高自己,证明自己。在新生入学前学院筹备迎新时,批准了张某提出的经营摊位申请。之后,她精心计划、严密组织并诚信经营,为新生及家长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经过一年多着意的历练和打磨,张某已经从原来拘谨腼腆、胆小慎微的自卑女孩,成长为一个比较善于交际、人格趋于完善的乐观自信的大学生。张某思想观念上的最大转变就是变得“成熟”了,她逐渐认识到美好的未来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单纯依赖和等待别人将使自己永远长不大。看到张某自大一入学以来的转变和进步,作为老师我们倍感欣慰,相信她一定能够取得更大发展。
成功的教育从来不是靠学校单方面就可以实现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作用的发挥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家访一改往日严肃凝重的谈话氛围,以更亲和的方式使学生感到莫大的关怀与尊重,使教师有机会与家长深入坦诚沟通教育问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立观念,有利于学会自主搜寻和发扬“亮点”,巩固和增强自信心[4]。
追寻并把握学生闪光点,唤醒并激发其成长成才的内驱力,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基本技术坚持运用下去。人的个性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追寻并把握其“闪过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整体个性予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真诚地表达出尊重乃至心理学的“共情”。通过追寻并把握“闪光点”,唤醒并激发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机会往往稍纵即逝,错过便不得不重新捕捉。谈心谈话也好,让学生做工作也罢,或者是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目的不外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正向引导,激发学生不断前进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马迎辉.教育的本质是唤醒[N].西京日报(数字报刊),2011(3)第16版.
[2]宋广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中国经济网.2015(3).
一年后的10月30日,创业板引来周岁生日,也将迎来首批上市公司的集中解禁洪峰。据统计,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除了宝德股份发行前的股东三年限售外,其余27家公司在11月1日解禁股数接近11.96亿股,而目前它们总流通股本只有10.3亿股。以9月17日的收盘价计算,届时解禁市值将高达333.18亿元,这对于目前的创业板市场,不啻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这仅仅是开始,数据显示,这27家创业板公司在本次解禁洪峰后依旧有23.72亿股的股份处于限售阶段,未来将陆续地取得流通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创业板公司亦将解禁。
重压之下,危声四起,目前,质疑的矛头普遍指向创业板公司纷纷辞职试图套现的高管们,但实际上,风险投资是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面对高估值的市场,风险投资公司出售股份落袋为安的冲动远远比高管套现来得更加强烈11月1日,解禁的风险投资公司股份总额约占当时解禁总额的12%,市值将近50亿。低廉的投资成本决定了一旦股份解禁,作为理性投资者的风险投资公司尽可能快地抛售股份的可能性最大。
风险投资的角色
风险投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风险投资的形式,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硅谷,其英文名词是“Venture Capital”,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一家名为J.H.Whitney&Co.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执行合伙人Benno Schmidt在六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也有翻译为创业投资,两种说法的实质基本是一致的。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资金问题,尤其是刚起步的创业企业。小企业的特殊性和传统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理性歧视,使得小企业产生权益性资本的缺口,严重制约了其成长。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风险投资,不是一般的金融投资,也不是一般性质的资本运作,与传统的金融服务不同,它是在没有任何财产抵押的情况下,以资金与公司业者持有的公司股权相交换,投资是建立在对创业者持有技术甚至理念的认同基础之上。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初创时期或快速成长时间的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不需要抵押,也不需要偿还。如果投资成功,风投资本家将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如果不成功,钱就打水漂了。对创业者来讲,使用风险投资创业即使失败,也不会扛上债务。
风险投资的真谛不仅仅是为创业者提供资本,注资仅是它的投资任务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它将帮助创业者建设企业。风险投资不仅参与企业的长期或短期的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目标的测定、企业营销方案的建立,还要参与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为企业追加投资或创造资金渠道,甚至参与企业重要人员的雇用、解聘,为企业提供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
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无论成功与否,退出是风险投资的必然选择。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IPO;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破产清算。很显然,风险投资公司售创业板上司公司解禁股份以获取丰厚利润无可厚非。
风险投资的“红与黑”
大家普遍的观点,风险投资公司所提供的资本和增值服务对培育被投资企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需要抵押,不需要偿还的钱,谁不想要啊?于是乎,在互联网疯狂时代,无数创业者怀揣着这样或那样的idea寻找风投。的确,与具有比较高声誉和广泛社会、经济网络的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结合,会为被投资企业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机会。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其专业能力为被投资企业在设计公司治理和利益机制,设计管理体系与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风险投资并不是简单的“高风险高收益”机制,通过其选择投资企业、投资项目的严格遴选程序,风险投资实际上在寻求合理预期的高收益与合理控制的高风险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此投资目标下,风险投资公司必然首先寻找那些管理团队稳定、素质相对较高,处于成长期并且具备独有竞争力的企业注入资本,然后培育其成长,在条件成熟时启动退出机制。
除破产清算退出外,风险投资要想通过有效资本市场获益退出的话,被投资企业必须向未来的潜在投资者传递企业未来成长的可持续性、财务盈利且安全的信息,同时需要通过一个职业化的稳定的诚信专业管理团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佐证这些信息的可靠性。风险投资资本注入,最为明显的效应就是被投资企业资本条件的大幅改善,提供增值服务,引导被投资企业管理逐渐步入职业化的正确轨道,确保足够的资源投入并发展主营业务,塑造光荣的成长历史,以求满足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条件。
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合理控制风险,一般都会要求在被投资企业拥有一定的权力,通常会要求或帮助被投资企业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比较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确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开放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抑制了企业家个人独断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宏观经济上分析,风险投资能够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会吸引大量追求高收益的闲置流动资金,会汇聚起来委托专业机构运作,完成资源的聚合,理论上讲,这些专业机构会把其拥有的资金或其他资源投入到具有发展前途,符合政府政策的优秀或高成长性的公司,促其成长发展,这就完成了从资源的集合到再配置的功能。
如此看来,风险投资果然是一道免费的午餐,丰盛而又美味!然而,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极其痛苦地提及“然而”这个词汇,在现实当中,这可能成为一个伪命题。
风险投资有个本性就是逐利,其是否优化资源配置,取决于不同的环境(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制、行业、政策等等)。比如金融危机期间,大量资本(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风险投资)投入房地产市场追求暴利,造成房地产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地产价格逆市飙升的奇怪景象,对宏观经济的损害不言而喻。
风险投资最终退出被投资企业的特点,使得它的目标与被投资企业目标有重合更有背离的地方。从风险资本的资本循环来看,长期持有股份就意味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任何行业最终都要走向衰退,任何创新都将被模仿,行业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终将被摊薄至平均利润,长期持股获取红利不是风险投资公司的选择项。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在3到5年投资期获取合理预期的高收益,内在地存在一种快速培育被投资企业的“短视”倾向,客观上与企业长期持续成长产生内在矛盾,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地说有足够耐心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
为了控制风险,自然提出强化权力的要求,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段支撑企业快速做大销售、扩大市场份额;要求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或者在企业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引入职业经理人甚至直接夺取创业者的控制权。前者易导致“烧钱”现象,这种“烧钱”在给企业带来销售增长的同时,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利润,这在网络泡沫破裂之前相当之普遍。后者控制权的争夺如果处理不适当,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近来沸沸扬扬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中的贝恩资本虽然不是风险投资,但其角色与风险投资多有相似,这样的事件对企业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马云曾将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的关系比喻为一场婚姻。不错,两者相遇相知之初,无疑是温情脉脉,然而这场婚姻注定是要分手的,三年,五年,哪怕是过了七年之痒,结局都是一样,资本的冷漠与功利造就的是各取所需的利益关系,无论外表是如何融洽的投资关系。在逐利本性的驱动下,风险投资者可能会与被投资企业(创业者、企业高管也可以套现牟利)一起通过短期的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手法粉饰财务报告,以满足未来资本市场对业绩的期望,达到卖个更好价钱的目的,而这恰恰破坏了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节奏,对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增长以及声誉产生损害,也损害了其他股东以及未来投资者的利益。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亏、三年ST”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风险投资公司往往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从法律法规上讲,风险投资很可能无可指摘,但却违背了传统的商业伦理。
你追钱,还是钱追你
“你拿到风投了吗?”
曾几何时,这成了创业者之间的标准问候语。然而现实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钱多、人傻、速来”。
盲目地融资,结果往往是在风险投资公司碰一鼻子灰,像马云那样几句话就让软银的孙正义签支票的神话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本身阿里巴巴当时已经有扎实的基础了。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家都建议创业者,不应该为找风投而去做一个项目,而要看所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如果它能改变一个产业,风险投资自然会追着来投你。
当许多创业者都在挖空心思寻找绝妙主意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如果找到一个有市场需求的好产品或者开发出来了一个好技术,风险投资就自然可以轻易找到。但实际上,经历了互联网泡沫洗礼后的风险投资商,早已经更加成熟了,光凭一个idea就期望获得风险投资的想法早已是昨日黄花了。
如果我们询问风险投资家们什么是他们在投资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也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家都会告诉你,成功的投资都有三个共同特征: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可以做大的产品或服务、一个足够成长的市场。
大多数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比较明确的,它是要退出的投资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风险投资商的思维方法是一定把风险降到最低,它会和你谈商业模式、谈价格、谈条款,然而它最为看重的,就是创业者本身,或者是管理团队本身。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创业者与管理团队本身的能力素质,任何优秀的商业计划都需要人的执行。潜在的优秀企业家,在创意遭遇挫折的时候,他还可以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他还可以发现别的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创造需求,因此,作为一个创业者,在知道风险投资机构的工作就是“发现潜在的优秀企业家”之后,就需要明确,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创新商业模式的能力,是否始终具备诚信的商业道德。
选择风险投资实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当风险投资公司细细打量你、与你沟通接触、或者进行尽职调查时,你同样需要不断考虑这家风险投资是否真的适合企业,创业者应了解风险投资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了解风险投资的决策过程。有抱负的创业者,不应仅仅满足于把钱“忽悠”进口袋的低级目标。很多创业者存在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不仅是钱,而是需要专业机构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关键节点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因此,找到合适的投资人非常重要,他必须熟悉或者深刻了解企业的特点与行业特征,必须理解企业业务的成败因素,并且可以提供充分的资源(不仅限于资本注入,还包括引入职业经理人、人脉关系、专业经验等等)。
创业者应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作清醒合理的未来预期,制定切实可靠可行的商业计划,并且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风险投资者身上。风险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协助建立商业世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摧毁掉辛苦建立起来的企业。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靠客户和市场成长,资本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当然,必须尊重资本的规律,尊重资本的作用。
资本盛宴之下,创业者还需细思量!
链接;
与风险投资商对话的16条原则
1 难备,一定要事先准备好,简明扼要地述说你的计划;
2 别说大话,别说空话,投资商非常实际;
3 要将投资商当成你的客户一样去对待;
4 不怕他,因为他关心的是利润,追求利润他才会跟你见面;
5 别说你的计划是为了发展国家,发展社会的什么公益性的东东,这些他不关心;
8 说话要专业,别去说他的市场前途广阔得很周为越广阔的东东越有人会跟你竞争。要说明你是专业的;
7 投资商是生意人、资本家,而资本家不是慈善家;他们也许认为善人更容易吃亏;
8 VC只是你创业过程申的一个阶段的同路人,他们的目的是想增值后退出的;
9 融资方面要求不能一步到位,你要给他一个可以分步投分步走的低风险的风险投资方案;
10 商务计划书要非常实在,尽可能列出客户及电话,让第三方帮你说话;
11 如果你没有CFO,请别去跟他谈。初创时期一定要有CFO;
12 量体裁衣,如果你要去与40个VC见面,那就得准备40份计划书;
13 别跟他谈技术,VC大多不懂技术;
14 跟他谈之前,一定要调查他,了解他,包括他的钱是哪来的,他喜欢哪些行业,他在想什么?他网站上最近的新闻;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价值
随着改变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对经济法的研究亦须进一步深化。笔者拟就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略述拙见,求教于专家和同仁。
一、经济法的基石范畴
任何一门学科,均为范畴逻辑推演、序列而生的范畴体系。其中作为逻辑起点,规定并贯穿着整个体系衍生的,则为基石范畴。它在体系中居于奠基和起始的核心地位,因而只能是一个。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石范畴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也就是狭义上的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广义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狭义上则指社会物质利益,也就是社会经济利益,既蕴含现实利益,也蕴含将来利益。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对,它蕴含着后者的某些成分,但又不是后者的集合或某种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后者合力的结果或有机总和。
笔者之所以将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基石,就是因为利益是法律产生的根源,是划分法律部门的实质标准,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创造并发展了经济法。历史已经证明,法律产生的根源在于一定历史时期的需求,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总是体现为上层建筑对某种关系保护的需要,总是以某种利益的形式出现。因此,法律的实质是利益法,即安排各种利益的制度。赫克曾指出:“法的每个命令都决定着一种利益的冲突:法起源于对立利益的斗争,法的最高任务是平衡利益”[1]。因此,“利益——法律体系”可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缩影。不同时期的不同利益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法律部门,并决定着其特有的调整对象和方法。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强调平等自由,要求保护个人(商人)利益,于是产生了以自由协调方式调整平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商)法;国家或称之为公共利益的需求,产生了以命令强制方式调整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进入20世纪,正是由于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紧张冲突,社会利益保护益愈迫切,经济法、社会法才应运而生。而二者的区别又在于社会法保护的是全方位的广义社会利益,经济法保护的是狭义社会利益,具有鲜明“经济性”,而且主要在经济运行中发生效力。由上可见,划分法律部门的实质标准是利益,而不是调整对象和方法。利益与调整对象、方法之间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立身之本,并蕴涵着经济法的内在基本矛盾(即国家介入与社会自治的对立耦合),揭示着经济法的深层本质(即社会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更以其固有的解释力和推演力,完成了对经济法必然性(即产生发展规律)、应然性(即价值理念)和实然性(即规则制度安排)的整套逻辑贯穿(后面阐述),因而是经济法范畴的起始和核心。
二、经济法的性质
公私法的划分本是西方理论,前苏联和我国曾一度否认或回避,但在近现代社会,这种划分是合乎客观实际的。私法、公法的实质区别就在于其分别保障个体合法权益的实现与国家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关于民商法的私法性、行政法的公法性,已为国内法学界所公认,但对经济法的属性却颇有争论。有的称之为“公法”,有的称之为“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笔者也曾持这种观点),有的称之为“社会法”,等等。笔者通过反思,以为经济法应是与上述称谓都不相同的公私有机融合的新法域。这一性质,可通过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所赋予的经济法的内涵、使命,社会经济利益促就机制矛盾运动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过程以及经济法内容属性的剖析来说明。
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赋予了经济法“社会优位、个体基础”的辩证内涵。即在尊重个体利益的基础上促就社会利益,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去赢得大多数人的利益,以牺牲较小的自由去争取更大的自由,以“不自由”、“不利益”的方式去光大真正的自由和利益,进而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各自最大化和相互和谐发展。当然,这是一种类似“帕累托效率”的理性状态,但经济法的使命就在于不懈地迫近这一状态。历史经验与理论逻辑证明:个体私利的自由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既利己,又利他,使社会整体经济利益隐存其中,并自发促就。换言之,社会自治机制在商品经济时期确能实现社会与个体的相对和谐。但在以高度社会化生产为前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体私利无限膨胀的天性,势必危害社会并最终殃及自身,同时,市场本身存在着天然缺陷(如公共产品缺陷、信息不对称、贫富两极分化、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对宏观经济作用有限、自我调节恢复作用有限等),因此,亟需要特别维护受到严重损害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进而恢复经济自由与有序、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对平衡的格局。这就需要依赖外力强行推进,对自由放任的社会自治机制予以修正。而修正的主体只能由“超社会”的最权威组织——国家(或国家联合体)来充当,社会外力只能以国家公权力来体现,国家成为与市场相对的重要一级,“国家之手”与“市场之手”的交互并用便孕育了经济法的诞生。可见,经济法是地地道道的社会责任本位法,国家只是以社会及其整体利益的代表人身份出现的,所谓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以国家经济生活为本体的公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解。正因为国家毕竟也是社会的一个组织,在发挥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进行规划、引导、控制、调节和监督的同时,又具有为自身利益“寻租”倾向,经济法才对经济权力的范围和程序作出界定,以防范其放弃或滥用代表权,侵害、背离社会利益。另一方面,经济法又规制市场主体行为,抑制私权的恶意弥散,防止和排除对社会经济秩序的损害。经济法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管理中,既承接了公私法传统理论的精华,如恪守“诚实信用”、“严格责任”和“控权规则”,又对其进行着超越性的变造,如实行“双重限权”、“综合规制”、“加重责任”,从而完成了横跨两大法域的嬗变,成为既不“公”,又不“私”,而是公私有机融合的高层次法部门,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宏大气魄。
诚然,20世纪的“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有力推动了“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的进程,如私法中引入了诚实信用、善良风俗、权利不得滥用等社会性规则,对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自己责任进行了社会性修正;公法中也大大拓宽调整范围并大量充实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弹性调整手段,但民商法、行政法的基本属性却依然未变。而经济法、社会法却是本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两大创新。而且经济法又不同于以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它是社会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是致力协调整个经济运行的法律部门。
三、经济法的基本价值
“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效益、自由和秩序要求。经济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这些目标,并在实现的同时更为具体地体现经济法部门的特征。”[2]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揭示了经济法的“社会性”本质,这一特质就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效益和社会公正。
直接追求社会效益可谓经济法价值的独到之处。其他法律部门往往不追求或只是间接地实现社会效益。比如:行政法刻意追求行政效率,民商法集中关注个别、微观效益,都是间接地最终促进社会效益。而经济法则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评价行为的根本依据,将社会个体的财产使用当成全社会资源使用和配置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人们按照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源,妥善处理个体效益与整体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促进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谓社会公正,即指实质正义,这也是经济法正义观的独特展现。行政法注重的是“程序正义”,以程序公平来促进实体公平;民商法关怀的是“形式正义”,它以个人主义为指导,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假设,强调机会均等、一视同仁,无力解决事实上的能力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进而又导致经济机会不平等的一系列问题。而经济法则追求全社会范围内实质性的正义和公平,强调以形式的不平等达到实质结果的平等。对关系全局的特殊领域、特别行为和经济弱者的具体人格予以倾斜性保护,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处理个人、阶层、地区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推进全社会的协作和共同富裕。实质正义是对形式正义的扬弃,它在关注整体结果公平的同时,同样也要求对相同情况作出相同法律调整,并从实质上为实现经济机会均等积极创造条件。
社会效益与社会公正作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方向,相互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效益”对社会总福利的增进构成追求“社会公正”的基础,没有公正的效益是不存在的;而“社会公正”对机会均等的实质性保障又为“社会效益”的促就提供着激励和动力,没有效益的公正也是没有意义的。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经济法依不同情势将其有机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多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兼顾社会公正(如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在市场机制中则常以社会公正为主导兼顾社会效益(如对过度竞争的限制)。由于资源有限性、稀缺性的制约,社会效益和社会公正也时时出现难以两全的紧张状态,此时,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决定了前者往往优先于后者,进而创造条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二者的统一。总之,经济法坚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正有机整合的价值理念,既保障社会资源这块“蛋糕”分享的公正性,更激励人们去努力增加“蛋糕”的总量,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有机统一。
四、经济法的功能
法的功能是指按其固有特性必然具有的作用于外部事物而发生一定功效的机能。所谓经济法的功能,即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机制效能。功能由本质决定,价值靠功能的发挥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公私交融性,决定了经济法的功能是平衡协调,即从社会全局出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平衡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综合处理各种经济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复杂,利益实体多元,各类矛盾错综交织,既要求法律的分别调整,更要求法律的综合调整。而经济法正是反映经济关系分离与综合两个发展方向的需求,体现统、分两种法律机制结合的法律部门。它“是一种从世界观到方法论都与传统法律思想大不相同的法律思潮。一些在传统法学理论中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和体系在经济法中都有所动摇;许多被认为是此消彼长、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观念和制度,如国与民、统与分、公法与私法、集中与民主、整体与个体……都在相互交错、沟通。”[3]因此,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经济法惟有平衡协调,对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地调整,对经济过程予以系统一体地规制,才能实现其目标。
经济法发挥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以社会代表人的身份介入(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基本手段是经济、行政、民事、刑事手段的相机并用;基本方法是指导与强制相结合,激励与限制相结合,整体协调与个别规范相结合,积极调整与消极处置相结合。进而实现经济法的任务:引导人们作出有利于社会的经济行为;促进政府职能改善和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制约市场中的消极因素;保障利益、秩序及与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有的学者提出经济法的功能在于对经济关系的确认、保护、限制和禁止。笔者认为这实际是经济法的直接目标(或任务、作用之一),任何法律都是对特定社会关系的确认、保护、限制和禁止,到达目标“彼岸”的具有特性的“桥梁”(或途径、过程)才是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内在属性,目标是事物的外在要求。
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法的灵魂,是法律价值的生动体现,是发挥功能的实践纲领,法律规定都是它的逻辑展开和具体化。它可以克服法的局限性、“无知性”,弥补立法上的疏漏,并对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给予合理、合法的依据和限制,有助于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少专家学者从多角度潜心探讨,不同表述有几十条之多。笔者也曾提出过社会利益、适度干预和讲求效益兼顾公平的原则,但现在看来并不确切。也有的提出平衡协调是经济法的原则,实际上,如前所述,它是经济法的功能,是经济法本质的内在构成,发挥功能的准则才是原则。经济法原则的确定也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比如:反映经济法的本质特性,统帅经济法的基本制度,具有规范性、定限性,能够提供行为的基本方向和模式等。笔者由此出发,提出适度规制与适度自由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是社会整体利益基石所蕴涵的“国家介入与社会自治”内在基本矛盾的逻辑推演。前面说过,当社会自发促就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机制或称市场调节机制也就是社会自治失效时,就需要外力推进或称国家自觉推进机制也就是国家介入来促进,并且其作用方式、手段、力度的选择均服务于恢复社会自发促就机制的目的规定。基本矛盾双方的张驰变化,决定着经济法自身形态的流变:当社会自治度提高时,国家介入势必弱化,经济法即表现为调整范围的相对缩减及调整手段的相对弹性化,民商法则相对张扬;反之,社会自治能力降低,国家介入将自然强化,经济法即表现为调整范围的相对扩张及调整手段的相对刚性化,民商法作用则相对收敛。而国家介入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行为的规制,社会自治主要是三大规律(价值、供求、竞争规律)作用下的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因此,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时必须以国家规制与经济自由的有机结合为基本准则,决不能无视任何一方,而且核心在于“适度”。如何使规制与自由兼顾,并使各自的广度、深度“适度”,产生整合效应,鉴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无疑是经济法的永恒主题。
在这一原则中,适度规制又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需要衍化出衡量和保证规制“适度”的标准和规则。比如:第一,合法性规则。这是依据法定经济权力规制经济行为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具体包括越权无效、程序正当和限制私权滥用等。第二,合理性规则。这是依据自由裁量权规制经济行为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具体包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交易系数为正、规制成本小于规制收益、尊重个体自由和有利于社会经济安全等。第三,接受监督规则。具体包括人大、司法监督,行政制衡,受制主体自我救济和社会自治体资助等。第四,“失度”必究规则。违反合法性规则构成规制违法,违反合理性规则构成规制不当,二者均属规制瑕疵,即“失度”,必须承担相应责任。这是保证“适度”的消极规则。
六、经济法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笔者认为,经济法体系应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构成,这也是经济法基石范畴的逻辑推演。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使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背离,须依赖国家力量校正。反映在法律领域,民商法主要是在直接追求个体(商人)私利最大化的基调中体现国家干预,对市场准入、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予以消极的社会性限制,间接维护社会利益;行政法主要是在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的基调中调整部分经济行政关系,对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执法程序及行政救济作出一般性规定,不深入经济运行过程,间接促进社会利益;而经济法则是在直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基调中尊重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经济运行全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进行总体统一地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调整事关全局的横向经济关系(即部分民商关系)。比如:对已经进入市场者从事特别交易活动,在民商法的一般市场准入规定之上,进一步设置“市场进入壁垒”,维护社会经济交易安全;对影响全局的经济联合关系(如影响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企业联合、兼并)规定特殊规则;对名义上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交易关系扬弱抑强;对不正当竞争关系进行阻却。诚然,民商法也能对经济弱者和不正当竞争受害者给予救济,但这种加害行为侵犯的却不仅是相对人,更重要的是直接侵犯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危害社会利益,其后果民(商)法是无力补正的。因此,依据吸收规则,正如盗窃应由刑法调整一样,这些事关全局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理所当然地主要由经济法规制,具体就表现为市场管理法律制度,这正是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所在。有人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是调整市场管理关系,实属认识上的误区。市场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和特别交易管理法(如证券、期货、公共服务、中介服务管理)等。
二是调整国家与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现代市场社会,这种关系是间接的,再也不能主要由行政法调整。至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硬性规定被称为经济法,实为对经济法的扭曲,充其量不过是经济行政法。在市场经济中,只能按“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来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的处理只能在宏观调控中体现。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国家实施抽象经济调控行为。即国家对市场无力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宏观总量问题,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外汇收支总量的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重大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收入分配中公正与效率的兼顾,市场效率条件的保证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主要运用规范化、法律化的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国有资产投资等经济调节手段,国家单方作出决策,引导不特定市场主体作出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行为;同时,为确保宏观调控的高效,又遵循经济权力的理性和规律,针对其主动参与性、易扩张性及对私权的易侵犯性,注重采用以刚为主,刚柔结合的手段,合理、适度地分权和限权,对不特定调控管理主体定权、定格、定位、定序,并授予受制主体相应的救济权利,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第二,国家实施具体经济管理、协调行为。即调整经济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及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具体经济关系,对失范经济行为依法处置,对不和谐、不经济行为予以协调,保障经济权力有效行使和经济活动有序进行。这正是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所在。国家实施具体管理协调行为,就是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落实抽象调控行为,二者不可分割,因而往往被逻辑地规定在一部法律之中。所以,上述主要内容便形成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计划法、经济稳定增长与促进法、产业法、财税法、金融法、投资法和对外贸易法等。
由上可见,经济法基石范畴的逻辑推演,决定了其体系应由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两大部门经济法构成。二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由于其主旨功能的差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法中,二者的形成顺序、具体内容、法律形式、完善程度及地位强弱也不相同。多国的经济法实践证明,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立体化发展和现代法更强调宏观总体的趋势,经济法的“重心”已经和正在向宏观调控法转移。
当然,体系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和序列构建。有的以经济法综合调整经济关系为前提,将市场准入法、市场主体法、经济合同法列入;有的以经济法的社会性为依据,将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列入;还有的按照国家调节经济的方式,将国有企业法、国家公司法列入……。这些观点无疑为深入研究经济法体系提供了多维思路和方法,给人启迪,但也值得商榷。衡量体系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所依据的标准是否科学,能否反映经济法本质所决定的边缘。经济法的确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一体调整的法律部门,认为经济法仅调整纵向经济关系是不切实际的,但也不能无限延伸。经济法主要调整关系全局的动态经济关系。它是从直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主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平衡协调功能,保障社会经济有序、持续发展的法。这就是它与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大致区别的“限”,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体。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三种方式(强制、参与、倡导)不过是一种高度抽象,实践中经济法对任何经济关系的调整都是多种方式结合并用的,按调节方式来构建体系,便产生了许多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体系的构筑既要忠实于经济法的属性,又要处理好其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既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改革实践,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网络化、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时代精神的新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