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主义范文

社会主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主义

第1篇:社会主义范文

专题:社会主义荣辱观

目的: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知耻明礼

重点: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要求

难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教材的结合与分析

过程:

【时政热点】2006年3月“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强调指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各界和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一、在今天突出地强调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问题的原因及意义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就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协调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自觉守法、护法。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每一个领域的各个环节,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其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丧失国家意识、缺少民族特性和认同感以及民族精神的民族一定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下风。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的联系在进一步加强,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这一体系中,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经济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并不从属于全球化,或者说并不依附于全球化,而是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以国家为本体的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独立自主性、民族创新性和发展的民众性。我们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突出我们民族的特性。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缺少信用体系的市场经济很难健康发展。发达国家正因为有成熟的信用服务体系,才使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目前,中国什么东西都不短缺,惟独短缺诚信。由于诚信缺失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5.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要十分重视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工作,把它作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来抓。

第2篇:社会主义范文

1982年秋季的一天,大连造船厂的工人宿舍区内洋溢着喜庆气氛。造船厂和香港船王包玉刚合作建造的轮船明天就要下水,听说包玉刚要亲自来剪彩呢。

18岁的造船工人的儿子杨振华,忘记了高考的惨败,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几天前,他拜读了《包玉刚传》,知道包玉刚是中国人,凭几十年奋斗成为香港工商业巨子之一。包玉刚仗义疏财,为国家建设成百万成千万地慷慨捐赠,深深打动了他。

“我要去看看包玉刚是什么样!”

第二天清晨,杨振华借着海上飘来的浓雾,裹着父亲肥大的工作服,夹在上班的人潮中,混进了厂门。很失望,包玉刚那天因故没能前来……

晚饭的时候,杨振华突然向家人宣布,他不准备再复习高考了。父亲问他打算干什么,他口气很大:“我想做包玉刚那样的实业家。”

真是天方夜谭!父母亲和哥哥姐姐都默不作声。振华待业在家,心里憋闷,说句孩子话宽宽心有什么不可以?

……

时光流转。9年以后,当年那位自称要做包玉刚的大男孩,那位连乘公共汽车钱都没有的待业青年,已是大连致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现在,他拥有一个商行,一座大酒楼,一个贸易公司,三家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170余万,员工600多人,年产值达6000多万。变化如此神奇,有时连他自己都产生恍若梦中的感觉,轻声问自已:“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改革开放的年代,什么奇迹都可能出现,只要你去想,去干。

经济海洋中的一叶小舟

世界经济海洋中,千帆竞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船队扬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加足马力,迎着惊涛骇浪,开始了历史性的新航程。

杨振华抓住了这个机遇,勇敢地驾起自己的小舟。1983年3月23日,他在大连市天津街摆起了小小的服装摊亭。说来可笑,第一天开张,有志于成为实业家的他却有些胆怯,不好意思招揽生意,结果一上午无人光顾。(潜意识在作怪:共青团员摆地摊,念生意经,!)下午,他发了狠,冲破观念和心理的藩篱,挺直腰杆,向来往顾客昭示他的商品。

第一天,他赚了6元钱。初战告捷!

杨振华慢慢摸到了经营的门道。他发现当时北方厂家生产的服装样式陈旧,便决定从南方进货。他向亲友借了几千块钱,拎着大布袋,搭上了去上海的客轮。像《创业史》中买稻种的梁生宝一样,他的每一块钱都攥出了汗。轮船上的四等舱他还嫌贵,只能挤在热哄哄令人窒息的五等舱。到了上海,道儿近就舍不得坐公共汽车,扛着布袋自己走。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自来水,晚上,就睡在澡堂的长椅上……

杨振华含辛茹苦回到大连。他精心挑选的上海新式女装一上市,立即被抢购一空。原先怀疑怪里怪气的女装会不会砸在手里的其他个体户,纷纷南下上海采购。当他们长途跋涉,火急火燎地把新式女装摆上柜台,杨振华的摊亭已开始经营新潮西服,又是供不应求。他们大呼不好,争先恐后地采购新潮西服,杨振华却做起名牌服装生意,做买卖和打仗一样,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杨振华货选得准,薄利多销,成套进、成批卖,少则5天,多则半月,货就全部出手。他那名叫“弟弟”的摊亭声誉渐起,不到两年,就成为整个天津街首屈一指的经营大户。

生活的波涛会把人涌上高高的浪峰,也会把人抛进黑暗的浪谷。1985年春,杨振华看准大连长途客运紧张的状况,倾其家资,又贷款6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经营起个体客运业务。7月15日这一天,正当他的事业扶摇直上的时刻,那辆载客80多人的大客车,行至大连郊区,左前轮突然爆响,客车压断桥栏,一头扎进桥下干涸的河床里,死1人,伤40多人。为了处理后事,杨振华变卖了家产,东借西借,才凑足了20万元的赔偿费。

顷刻之间,两年的辛劳付诸东流,他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又急又累,他发了高烧,卧床不起。

好朋友们担心他经不住这致命的打击,相约来安慰病中的杨振华。一进家门,发现他的床铺是空的。原来,杨振华已买了一张五等舱船票,一声不吭地拎着布袋,前往广州进货去了。

一切从零开始。半年之后,杨振华还清了全部债务。两年之后,他又一次战胜诸多竞争对手,出资50万元,盘下了一个亏损的国营门市部,并大包大揽地把原单位职工和20万元库存全部留下,同时把原上缴利润9万元提高到23万元。

灭顶的狂涛没有吞没杨振华,他东山再起了。

维护好改革的形象

有几个大连的个体户去广州进货,其中一个伙伴提议找个女人玩一玩,大家齐声说使不得。“要是杨振华知道了,咱们在他眼里就要掉价儿!”

他们知道,杨振华对一些个体户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吃喝赌等丑行深恶痛绝。杨振华曾感慨地对伙伴们说:“难怪老百姓对个体户有成见,有些人确实不像话。他们不仅糟蹋了自己的形象,也糟蹋了改革的形象。咱们可不能学他们,有几个臭钱,就像旧社会的恶霸一样!”

他决心从自身做起,改变人们对私营经济的成见。他常常教育员工:“咱们要将心比心,平时怎样伺候父母,上岗时就怎样伺候顾客,昧良心的钱不能赚。”为了提高企业的素质,杨振华聘请了国营商业部门的老行家来讲授专业知识,传授经验,并在天津街设立了第一个服务台,装上顾客监督电话。

第3篇:社会主义范文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总书记同志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第4篇:社会主义范文

关键词:民生建设 开发区 秦皇岛开发区 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民生经济的提升,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即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不仅是民生建设的主题,也是民生建设的实践的主题。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开发区产生的历史较为久远,但真正在世界上发生重要影响的是近代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诞生之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后来在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出现。开发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在国家整体设计与推动下,在各级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转型期这样主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三为主,一致力”战略方针基本延续至今。但是,今天的发展转型为我们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概括地讲就是“创新、智慧和协调”,其中的文化层面在开发区的未来建设中日益重要,它既是结果也是动因。这些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了我们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上正不断地得以深化。

哈格斯特朗(1955年)首次对“开发区”从“位势差”形成的扩散转移动因角度提出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循序扩散,典型的是文化层次因区域发展级别的变化而发生的整体升落,这取决于接受者的位势,这里的核心是人才因素。

帕鲁(1958年)的“增长极”理论指出“开发区”由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所形成的增长极,正是这种产业增长极带动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国际产业园区发展中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移布局,并已呈明显态势。

牟宝柱(1999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过热”,而是“过冷”,或曰“形热而实不热”。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后认为,如果要使我国经济实力在21世纪中期达到美、欧、日的程度,至少需要有10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实现健康发展,如此才能算作走向成熟。

陈秋玲(2007年)首次提出依据共生关系的开发区创新发展路径问题,其中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共生和社区公共资源共生及其互动互利的关系,强调在今后开发区战略转型发展中需要注意避免陷入以往过于追求“偏利共生”所带来的当地“文化贫困”。这也是站在共生互利这种生态观立场上首次对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张景安(2010年)从我国开发区建设发展历程和定位角度,提出了重点围绕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的战略任务,并结合新情况强调所面临的十大挑战,其中关键是立足新兴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发挥开发区自身独立决策的制度创新,这也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

蔡祥和(2011年)认为,创新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石,其发展主体之一就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这种基于企业的创新文化必须体现三个基本价值观,即面对市场顾客价值观,面向员工的人本价值观和面向企业未来的创新价值观,这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文化。如此,才能通过企业的创新文化达成社会发展中的和谐文化。

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主要代表性观点,秦皇岛开发区在文化产业建设上以文化生态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还存在着以下三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文化与旅游、生态的关系不应是分离的独立部分,需要对三者做深入的整合,由此将带来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二,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含与边界对于具体的实践而言是有明晰的界定的,具体到秦皇岛开发区建设上,需要沿着文化产业和文化环境建设两条路线加以规划和提升。

第5篇:社会主义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郭文玲,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李文,保定市社科联副编审,硕士,河北保定071051;葛荣霞,河北大学图书馆副教授,硕士,河北保定071002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056―03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所构成的复杂有机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在新形势下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运用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中介服务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者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同时,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要整合好各种社会关系,就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各方面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同时也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社会性质与社会状态的一把钥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矛盾,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通过改革,可以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客观基础。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民内部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存在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条件下,党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促进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一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导致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民内部会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多种利益群体。这种人民内部的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会产生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些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认真进行研究,并运用新的手段加以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有利于搞好革命和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增进人民的团结、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否则,就有可能酿成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和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以协调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是对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结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称为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经济服务。社会要正常运行,平稳发展,井然有序,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又要力求达到与外部的和谐;既要培养各个社会组织微观的和谐,又要促进整个社会宏观的和谐;既要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使各系统内部和谐。这就需要社会政治结构的和谐。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国西化、分化

的战略图谋,一旦我国社会和谐出现大的问题,就会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政治结构观点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与自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质,起源、依赖于自然界,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活动提供对象、材料和工具。同时,人类以其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就一个社会的和谐来说,当然存在多种需要协调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人与人关系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们的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可见,人与自然、与环境、生态的和谐更具有根本性,它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6篇:社会主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和平;统一

我国当代最大的内需,就是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有了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经济就不会下滑,人民也不会有失业和贫困。从而,我国也就无需再额外投资,创造就业岗位,救济失业和贫困的人。不但如此,由于的社会主义社会组织良好,结构合理,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在其中自然地消失。从而使我国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劳动,共同生存。

为什么说建立了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经济就不会下滑,人民就不会有失业和贫困了呢?这是因为:第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的需要,即社会的总需要,都要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组织,即"抚幼组织"、"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老年组织"的统计,然后报请国家招标定购生产来供给。在这样的消费和生产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怎么会能有下滑呢?第二,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由"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分给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都通过自己劳动,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在有国家招标定购的产品需要生产时,则从事国家定购的产品的生产,在没有国家定购的产品需要生产时,则从事自己的经济活动。在这样个人经济的保障下,人民怎么会有失业和贫困呢?

在既没有失业又没有贫困的条件下,国家也就没有必要再额外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救济失业和贫困的人,这是明显的事。

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当代最大的内需,还因为我国当前有二千多万失业和无业的人。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使他们全都走上就业岗位。

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抚幼组织"。社会主义社会的"抚幼组织"与我们现在的"全封闭"式的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还包括有"计划生育、孕妇、乳母、托儿所、幼儿园"等组织。至于中小学教育,则完全是一致的。就拿建立"全封闭"的中小学来说,我国就需要不少人力。现举两个学校为例,以便我们能明白建立"抚幼组织"所需人力的事实。甲校:有学生1008人,"全封闭",学生全部食宿在学校里。该校有教职工148人,勤杂工35人,保育员27人,行政7人,合计:217人。平均每4.64个学生需要教职员21人。乙校: 有学生2600人,全部食宿在家里。该校有教职工165人,勤杂工5人。合计:170人。平均每15.29个学生需要教职员工21人。

我国现有中小学生1.48亿,按甲校每4.46个学生需要教职员工21人计算,共需教职员工3189万人;按乙校每15.29个学生需要教职员工21人计算,共需教职员工967万人。两相比较,从甲校所需教职员工3189万人,减去乙校所需教职员工967万人,我们要建立起"全封闭"式的中小学,还需要教职员工2222万人。

把这2222万个教职员工的岗位,让我国二千余万的失业和无业的人员来就业,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没有失业和无业的人的社会。

由此可见,我国要建立起包括"计划生育、孕妇、乳母、托儿所、幼儿园"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完整的"抚幼组织",大约还需要几千万人力。

不但如此,要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老年组织"。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44亿,老年人又需要服务人员2880万人,由此可见,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实在是我国当代最大的内需。

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当社会的最大内需,还因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良好,结构合理,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在其中自然地消失。那么它的组织良好、结构合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的社会主义社会组织良好,表现在,它根据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段的需要,按社会主义社会组成了三大组织,即"抚幼组织"、"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老年组织"。每一个人儿童期都生活在"抚幼组织"里,由"抚幼组织"用每一个壮年男女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的养老基金供他们生活和学习;成年后转入"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为他们分配贷权和土地,即两种劳动资料,让他们自由劳动,自由生存,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取得最大的劳动收益,创造"各取所需"的条件。老年时用青壮年男女的"养老抚幼银行"偿还儿时生活和学习的贷款,取回自已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

在各个组织中生活期间,生活上的一切需要都由组织来统计,然后报请国家招标定购生产来供给。这里没有伪劣产品,也没有需求的不能满足。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下,每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受到剥削、失业和贫困。这样的社会组织难道还不够良好吗?

2.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合理还表现在,它把孕育和哺乳都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安排在"抚幼组织"里,对孕妇和乳母给予照顾和工资,使孕妇和乳母也能和男子一样的向"养老抚幼银行"储存自已的养老基金,老年时也能和男子一样,用自已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

它把"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分作两个集体。青年男女向"养老抚幼银行"偿还儿时生活和学习的贷款,负责"老年组织"中老年人的赡养;壮年男女向"养老抚幼银行"储存自己的养老基金,负责"抚幼组织"中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上都是自己养活自己。这样的结果,正象恩格斯所说的"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而,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样的社会结构,难道还不够合理吗?

在组织良好,结构合理的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当代人类社会中的问题,有哪些会走向自然地消失呢?第一,个人和家庭的问题;第二,贸易和意识的差异的问题;第三,人类的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走向自然的消失。

首先,个人和家庭问题的消失。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青壮年男女的失业和无业;(2)儿童的生活和学习;(3)老年人的赡养;(4)妇女在孕育期的困难和没有工资;(5)病残者的医疗和生活问题。此五者,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都会自然地走向消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壮年男女失业和无业问题的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在"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里分到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都用自己的劳动,建立了自己的经济,这就保证了每一个青壮年男女不会有失业和无业的问题。在有国家招标定购产品时积极投标,争取生产;在投标不成或没有了国家招标定购的产品需要生产时,则从事自己的经济。这样青壮年男女就不会再有失业的问题。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青壮年男女失业和无业问题的消失。

2.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儿童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到18岁成年的时候止,都用壮年男女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的养老基金,食宿在"抚幼组织"里,根本不存在生活和学习的问题。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消失。

3.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的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老年组织"的建立,每一个老年人都可以用自己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的消失

4.妇女在孕育和哺乳期的困难和没有工资问题的自然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妇女在孕育和哺乳期都生活在"抚幼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工资。她们能和男子一样地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自己的养老基金,老年时和男子一样地用自己储存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妇女在孕育和哺乳期的困难和没有工资问题的自然消失。

5.病残者的医疗和生活问题的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每一个人死亡时都把遗产遗留给了社会,这样病残者的医疗就可以用这些遗产来供给,这即不会给活着的人造成剥削,对死去的人也是无害的。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病残者的医疗和生活问题的自然消失。

在上述各个问题都消失了之后,各个家庭除去感情和亲情之外,也就再没有什么东西可把他们的关系来维系。因此,这时的夫妻关系和谐,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敬爱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其次,贸易和意识差异问题的消失。当代社会国际间仍存在贸易壁垒和意识差异。这两个问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都会走向自然的消失,主要表现在:

1.贸易壁垒的自然消失。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国家的需要,都要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组织,即"抚幼组织"、"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老年组织"的统计,然后报请国家招标定购生产来满足。这样本国不生产或生产少的产品,自然也就要通过国际招标定购来满足,这样定购来的产品,谁还会设置贸易壁垒?这是真正的互通有无,对谁都没有什么不利。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贸易壁垒的走向自然地消失。

2.意识形态差异的消失。所谓意识形态的差异,就是"人权"和。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也会自然地走向消失。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就由"抚幼组织"所抚养,供他们生活,供他们学习;成年后,由"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为他们分配贷权和土地,让他们自由劳动,自由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争取"各尽所能"的劳动,创造"各取所需"的条件;老年时,用自己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没有孤苦,没有冻馁。这难道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存的权利?由此可见,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生存权"与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也自然的走向了消失。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自由权就表现在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在"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里分配到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试想这样的人他能自由吗?如一个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被依附者叫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被依附者叫他选张三,他不敢选李四。否则,他回头就会没有饭吃。这样的人,他的自由在哪里?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每一个人都有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建立了自己的经济。这时也就可以说他有了自由的权利。他想往东,就往东;他想往西,就往西。想选举张三,就选张三;想选举李四,就选李四。他不怕回头没有饭吃。这难道不是他的自由权利?由此可见,只有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自由权"才真正成为现实。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自由权"与意识形态差异的自然消失。

要追求幸福,就得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物质的条件。一句话,就是得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每一个人都在"抚幼组织"里学到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都在"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里分到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建立了自己的经济,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出"各取所需"或用以交换"各取所需"的产品,这时也就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了追求幸福的权利。由此可见,只有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追求幸福的权利才可以说真正成了现实。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追求幸福的权利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走向了自然地消失。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从"青壮年男女劳动组织"里分到了贷权和土地,即生产资料。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劳动收益。这收益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除去本人之外,任何人没有占有和享用它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由此可见,"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会走向自然地消失。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个重要条件。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要让公有的生产资料为每一个人所使用。这种要让每一个人所使用的公有生产资料,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孔子"在同"思想的"天下为公"的一种形式?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青年男女向"养老抚幼银行"偿还自己儿时的生活和学习贷款,负责"老年组织"中老年人的赡养;壮年男女向"养老抚幼银行"储存自己的养老基金,负责"抚幼组织"中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孔子"大同"思想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一种解释?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老年组织"中的老年人,是否可以理解为孔子"大同"思想中的"老有所终";"青壮年

男女劳动组织"中青壮年男女的劳动,是否可以理解孔子"大同"思想中的"壮有所用";"抚幼组织"中的儿童,是否可以理解为孔子"大同"思想中的"幼有所长";"老年组织"中的病残者,是否可以理解为孔子"大同"思想中的"鳏寡孤独废病者皆有所养"?由此可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包括了孔子"大同"思想的全部内容。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伟大的。它涵盖了美国杰斐逊的"人权"和中国孔子的"大同"。使它们都不再是对人类社会的空想,而变成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事情。

再次,人类生存问题的消失。所谓人类生存问题的消失,就是人口的增长,给地球带来的养育人类的困难。这个困难的结果,就是人类生存困难的出现。因此,在自然科学未把人类送上其它星球生存之前,计划生育就成了势所必然。

怎样计划生育呢?这就需要我们来寻找人口增长的根源。

人口增长的根源是什么呢?"养儿防老"就是这个根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老年阶段,为了老年时能不受饥寒,"养儿防老"就成了每一个人都必须生育的"宣言"。为了能确保老年时生活的不受饥寒,每一个人不但要生,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生,以求无老年时"后顾之忧"的心安。这就是人口不断增长根源的关键。

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老年组织"的建立,每一个老年人都可以用自己在"养老抚幼银行"里储存的养老基金,生活在"老年组织"里,得到保护,照顾和服侍。有无子女,都一样的舒适和安逸。这时,每一个青壮年男女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也会能所转变。这就给计划生育的工作,创造下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它可以使每一个人多生,少生,或在一个地区、一个时间内不生。从而使地球养育人类不再困难。这就是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类生存问题的自然消失。

第7篇:社会主义范文

关键词:民间组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从现在起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四十五年内我党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而且是我党在今后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即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实质上,它也是我党在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理论和纲领问题上的核心理念。民间组织是我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必须充分重视发展民间组织,推进社会和谐。

一、民间组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就必须在互相依赖协作中从事各种活动,这种互相依赖协作的总和就是社会。因此,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地区发展失衡、资源分布不均衡、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社会群体的摩擦和冲突随之产生。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全体人民要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广义上讲,民间组织是指非官方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并为实现其目标而形成的集体。其形式包括:法律范围内登记和未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有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第三部门、志愿组织、中介组织、公民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目前,我国政府文件认可的民间组织的范畴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间组织与政府及企业有很大的区别。它既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公民的权力体,也不是异化于市场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它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非官方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其二是非营利性,即它们不把获取利润当作生存的主要目的,而通常是把提供公益和公共服务当作其主要目标;其三是相对独立性,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无论在政治上、管理上,还是在财政上,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其四是自愿性,即参加民间组织的成员都不是强迫的,而完全是自愿的。民间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推动社会协调并参与社会治理、干预立法和公共政策等。正是这些特征和功能,使得民间组织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社会、改善人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民间组织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民间组织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承担一定公共职能,活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最接近社会底层,最了解人们的社会需求,对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公正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优势。民间组织往往代表一定的利益群体或集团,通过其影响力表达它们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政策诉求,努力在立法和公共政策过程中谋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正。尤其是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它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易受伤害的脆弱人群,通过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脆弱群体,倡导对这些群体的利益有直接影响的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一些民间组织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直接介入政策实施过程,成为政策的监督者甚至执行者,积极影响公共政策的公正效果。民间组织还通过动员和提倡志愿者服务,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民间组织能够培育公民的民主观念,推进基层民主实践,奠定了基层民主特别是社会自治的组织基础。其一,通过民间组织可以对人们进行民主的培育和训练,发展民主。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主基因少。因此要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就必须从改变社会和政治的土壤做起,也就是从改变政治文化做起。而要建立起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就要从解决人们的观念着手,也就是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民主的培育与训练。民间组织就是进行这种培育和训练的重要载体。由于民间组织具有自愿、自治的特征,其内部管理和活动更加民主。在民间组织的活动中,人们为组织的事务服务的过程中也就培育和训练了民主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加强了民主的政治文化。其二,通过民间组织,人们进行着范围和程度不同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民间组织能够畅通各方利益诉求的渠道,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也能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横向的不同群体的对话协商,有序地进行利益表达,使各种利益要求有条不紊地进入社会系统,满足各种社会利益群体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要求,进而促进全社会规模的政治参与。尤其是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体的民主实践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础。事实上,以直接选举、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的扩大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政治发展,而所有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街道的居民委员会。这两个中国农村和城镇最广泛的民间组织正在日益成为基层民主最重要的载体。它们在保护村民和市民的利益、管理农村和街道事务、协调公民和政府的关系、组织公民参与政治选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民间组织对于释放社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民间组织为各种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民间组织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以及实现其利益,排解怨气、释放压力,有助于社会的政治团结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其二,民间组织内部生活的非政治化能使大量的社会事务转化为私人的事务、大量的社会矛盾转化为私人矛盾,提高抵御社会动荡的能力。其三,民间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及利益集团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其四,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民间组织有助于公民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与代表普遍利益的政府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进而使个人特殊利益和国家普遍利益之间达成相互宽容、让步和妥协,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消除政府和民间的矛盾,使社会安定有序。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民间组织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道德风尚。社会是一个合作体系;公民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社会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公民共同合力的结果。每个公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发展的合力发生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公民彼此之间应该多一些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民间组织是人们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追求公民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价值。在民间组织中,人们之间愿意围绕着“大家”的事建立起各种联系和彼此充分地沟通。通过相互沟通达到彼此充分理解,形成互信、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道德风尚。尤其是一些学术、艺术、福利、慈善等性质的民间组织,具有对社会风尚的养成和教化功能,即发展教育、传承文明、以文化弘扬美德和传播爱心,形成健康、向上、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许多民间组织本身就以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宗旨。事实上,许多民间组织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汇集千百万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者,组成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把扶危、济困、抢险、救灾、助残、尊老、爱幼的社会职能承担起来,使全社会充满互助、友爱、温馨、融洽的氛围。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民间组织对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民间组织,尤其是环保型的民间组织,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往往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可以帮助政府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帮助政府制订和实施环境政策、方案和行动计划。事实上,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方面,我国环保型民间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志愿的环境保护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倡导作用,其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现代观点认为,民间组织、政府和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民间组织是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总理早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二、我国民间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也不断涌现。截至2006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全国共有34.6万个,其中社团18.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5.9万个,基金会1138个。此外,还有大量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或批准的自发组织,如各种各样的业主委员会、维权组织、公益组织、互助组织、民间研究机构、松散的群众组织、利益团体、兴趣组织、形形的俱乐部等。其业务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民间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当前在培育、引导、规范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有的干部对民间组织的认识还不到位,把其当成可有可无的事物,不加以重视和扶持。

(2)有关民间组织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民间组织的制度环境需要改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不确定。如:对民间组织登记注册限制过多,政府仍然垄断着民间组织成立的决定权。由于种种限制,许多真正从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无法找到主管单位,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获得合法的身份,它们面临着法律和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而与对民间组织的严格控制相对应,政府在针对民间组织的具体管理措施的立法上远远滞后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的运作与活动缺乏规范性。这既不利于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统一管理,也不利于社会建立对民间组织的信任支持以及监督机制,也使民间组织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普遍的合法性认同,难于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难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民间组织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民间组织经费匮乏。由于我国的福利资金不足,很难再分给还没有真正纳入政府福利体系之内的民间组织。因此,体制外民间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少量的社会捐助和一定的服务收费。由于缺乏公益传统以及政府对鼓励个人和企业捐赠的措施有限,民间捐赠的数量很少;同时,政府限制民间组织从事经营活动,使其经济力量更加薄弱。又如:民间组织的人力资源不足。民间组织的发展需要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素质的人士参与,需要参与者的奉献精神和人们的觉悟、爱心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但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再加上现行制度对人们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上的影响等原因,许多人不愿意到民间组织工作,这使得民间组织人力资源普遍缺乏。此外,一些民间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民间组织应有的民间性、自主性和志愿性。

所以,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思路、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规范的运作来支持和发展民间组织。

三、大力发展民间组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要正确对待各种民间组织。既要看到民间组织存在的问题,也要看到它兴起的必然性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关注和扶持民间组织的成长。将民间组织纳入党和政府的活动视野,执政党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和引导,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保护和发展民间组织的政策规章,明确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组织。

2、要改革和完善有关民间组织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优化民间组织生长发育的制度环境。改革现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许可的管理体制,为设立统一的机构行使对民间组织的备案、登记和监管的职能;最大限度地拓宽民间组织的准人范围,以零门槛的设定解决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对所有的民间组织搭建一个进行普遍备案的注册平台,通过备案注册获取民间组织的基本信息,关注其发展;对于满足条件的民间组织实行具有强制性的登记许可制度;特别要积极培育各种与政府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基层民主和公民自治的民间组织。要为公益性民间组织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于从事特定公共服务或政策鼓励的社会公益活动的民间组织,实行公益法人认定制度;对于经认定成为公益法人的民间组织,一方面给予财政和税收等方面最大限度的优惠待遇,而另一方面要进行更为严格和规范的行政监管及社会监督;坚决取缔那些从事非法活动的民间组织。

第8篇:社会主义范文

[关键词]《周易》;和谐社会;自强不息;振民育德;忧患意识;节俭节制

古老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人生智慧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它所提出的基本思想、理论原则以及许多观点经过儒家长期的挖掘、阐发与完善,形成了内容丰富、理论深邃的学术体系。因此,作为当代的学人努力探寻其中蕴含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价值的理论原则、思想素材等等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锐意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大力发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精气神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3君子效法天道刚健运行,自强不息。该卦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1]5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俱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千头万绪,艰巨浩繁,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障碍,可谓是任重道远,缺乏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是不可想象的,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精神的支撑,任何懒惰、松懈情绪,或者走捷径的企图,都会危及到这一宏伟事业。《周易》乾卦的主旨为当代人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彻底革除那些阻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以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周易》高度赞扬了变革的伟大意义。革卦的彖辞说:“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革之时,大矣哉。”[1]264王侯能施行文明政教,民众自然喜悦拥戴,因而他的道德称得上是伟大、完美、贞正。除旧布新,改革得当,隐伏的灾祸就会消除。天地变革时令而成四季之气象。顺时变革,就能使天地常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系辞》把不断创造、产生新事物视为天地之大德。它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354适时变革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366“变通者,趋时者也。”[1]37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74人们处于困境之时就要想到变通,变通可以顺达,顺达就能够长久。对此,东汉末陆绩解释为:“阴穷则变为阳,阳穷则变为阴,天之道也。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始终,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2]623《系辞》是在阐述上古时期人类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法,以增强生存适应能力。因此,变革的本质与目的始终就是为了改良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上述论断表明,变革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和谐,顺民心,合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充分证明变革是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金钥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根据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环节与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3]82-83。发展不停步,改革无竟时。始终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懈怠,不放弃,保持定力,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道德教育,德化民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

《周易》十分重视道德建设,为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小畜卦象辞说:“君子以懿文德。”[1]57君子当推行美好德教。蛊卦象辞说:“君子以振民育德。”[1]103君子应当振救民众,施行德教。临卦象辞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1]108君子君临天下,教化民众,覃思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由此看来,对民众施行德教,德化人心是君子的重要职责,要义无反顾地强力推进。坎卦象辞还要求“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1]158君子崇尚德行,学习教化人民的方法。咸卦彖辞也认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167圣人以其高尚德行感化人心,因而天下和平。进行道德教化,首先需要君子、圣人等引领时代的精英们为广大民众以身示范,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人们不难看出,在《周易》各卦的彖辞、象辞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以君子作为道德楷模而进行论说的。君子、圣人进德修业,勤于实践,以完美的品德感化万民,使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能够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王友三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明心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4]毫无疑问,这样重视塑造人的美好心性的文化对于达到社会和谐是极其有利的。《周易》对道德规范的的论述也非常全面。例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1]8;“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1]9;“君子正也。”[1]78“君子以遏恶扬善”[1]83等等,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良传统美德。君子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修养这些美德不仅有利于升华个人的道德境界,完善自身,也有利于构建诚信友爱、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相互以仁爱待人,忠厚容人,谦敬礼人,正派做人,和而不同,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凝聚正能量,使得整个社会充满和谐,进一步讲也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不同民族、种族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重视道德教化、改造人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优秀传统。孔老夫子曾论述过德教的重大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5]24他认为,只有道德教化才能深入人心,使得人们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管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管子•牧民》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6]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3《管子•权修》提出道德教化的方法和路径是从细微之处抓起,这是极具价值的观点。它说:“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6]56道德教化无小事,56从“小事”做起,这是治国的根本。古代先贤们的这些精辟话语足以值得当代人们的认真思考、借鉴。

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

用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话来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7]478-479。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总会受到有意识的人的影响,人的意志、思维方式等等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尤其是统治者的思想品质、处事方法,以及阶级局限性等等总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社会历史进程,这是人类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的重要区别。笔者的意思是,能否比较快地实现社会和谐与人们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有关。更直接地讲,实现社会和谐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始终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精神品质与恒久的定力。舍此,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空谈。对于忧患意识,《周易》有较为系统的论述。讼卦象辞说:“君子以作事谋始。”[1]42君子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震卦象辞说:“君子以恐惧修省。”[1]276唐人孔颖达疏曰:“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之威,弥自修身省察己过”[8]287。卦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1]340君子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清人陈梦雷说:“思其患而豫防,则相为用而不相为害。以此推之天下事,莫不皆然也。”[9]236子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1]381吉凶的最初迹象总是能预先显现出来。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常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保证事业万古长青的法宝。人们如果认真地研究《周易》就会不难发现,其实《周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譬如,《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1]384-386孔子在《系辞》中道出了他的心迹:“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380无独有偶,道家始祖老子的忧患意识也很鲜明。例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0]296这说明这些圣哲先賢都非常重视忧患意识对于治国理政的意义与作用。忧患意识是先哲们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高超智慧,凝炼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它要求人们谋事缜密,高瞻远瞩,善于发现一些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对存在的各种风险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制定多种预案。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定力,毫不松懈,慎终如始;要有担当精神,胸怀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高度自觉性,积极修身,砥砺品性,勇于改过,心存敬畏,胸有戒尺,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得意忘形,不放纵贪欲;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1]。毋庸置疑,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

四、坚持和弘扬节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节卦彖辞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1]324天地有节度而寒来暑往,形成四时节气。国家有节度而制定了君子教庶民,庶民养君子的社会规则。君子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可以骄奢逸暴殄天物,不可以残暴伤害人民。对于节卦前人多有评说,值得细细品味。唐人李鼎祚转引郑玄的话说“空府藏则伤财,力役繁则害民。二者,奢泰之所致。故‘节以制度’,则无伤财害民之事矣。”[2]506-507陈梦雷说:(本卦)“极言节道。天地四时,自然之节。圣人则因其自然者,立制度以节之。……财不至于匮乏,民不苦于诛求。”[9]225这些评议说明“节”有节俭、节约、节制、调节、节度(“天地节而四时成”含有自然规律之意)等等的含义。节俭,节约,主要讲的是人类对物质资源的利用问题。它要求人类不能放望,挥霍浪费,而是要控制欲望的冲动,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合理消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节约劳动成果,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后人留下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充裕的发展资源。我国历代圣贤都非常崇尚节俭美德,信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真理。节制与节度的含义相近,是上述意义的延伸,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规则、符合规范,自觉地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张锡勤先生认为:“所谓节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利益、欲望、情感等进行控制、调节,使之合理得当。”[12]儒家特别强调用“礼”来节制、规范与引导人类的活动,这有利于社稷的稳固和长治久安。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349荀子进一步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3]17“礼者,人道之极也.”[11]400荀爽认为:“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14]696守礼,体现了人的品德修养,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礼节就能够互让互谅,友爱相处,进而维护社会秩序有条不紊,不至于出现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实,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佛教也高度重视用教义教规来约束、规范教徒的言行,使之纳入到社会良性运行的轨道之中。当然,在当代社会中,守礼不仅体现为自觉遵守礼节、礼仪规范,更大程度上应体现为讲程序,守规矩,懂规范,讲文明,树新风,与人相处要注意方式、方法,行为举止温文儒雅,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等。另外,节制还含有适度的意思。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就是指主动限定在适度的范围之内,适度而不过度正是节制的目的和要求。人们主动地节制自身行为,遇事不过度、不极端,这是和谐思维的表现,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括地讲,人类的节制、节俭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与体现,与全人类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相一致。人类自觉修养和践行节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重视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

屯卦初九爻辞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1]26君子在困难时期能以尊贵身份而屈居卑下,因而大得民心。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与民众打成一片,紧密团结在一起,尤其是身处困境,更应该卧薪尝胆,与民休戚与共,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渡过险滩,迎来事业的光辉前景。师卦象辞说:“君子以容民畜众。”[1]47君子应效法大地的宽厚美德,像大地包容水一样,收容、畜养大众。观卦象辞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1]113先王巡视邦国,观察民情,因应民众习俗而施行教化。这里讲的是,君子、先王要经常观察民情,体恤民众,亲近民众,团结民众,顺应民众而施行教化。孔颖达疏同人卦辞曰:“‘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处非近狭,远至于野,乃得亨进,故云‘同人于野,亨’。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也。”[8]102同人卦彖辞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1]77-78该卦有文明刚健之象,九二阳爻居上卦中位,六二阴爻居下卦中位,互相应和,说明君子光明正大,秉性中和,以正道为准则,体察天下的隐衷,统一人民的意志。该卦象辞发挥道:“天与火,同人。”[1]78该卦象征君王上情下达,臣民下情上达,君臣意志和同。陈梦雷解说:(同人卦)“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义,故曰‘同人’。……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狭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为。”[9]64同人就是上下一心,和谐相处之义,所以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1]406与人和谐,万物必来归顺,事业大有所成。同人卦的主旨就是君子应以宽广无私的胸怀与天下民众和同,上下一心,和谐相处,足以排除万难,使得事业大有所成。用现代话语说,重民意,顺民心,聚民智、汇民力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根本。这一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各种矛盾多么错综复杂,社会价值观念如何异彩纷呈,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是保证尽早建成和谐社会的前提。能否顺应民心、凝聚民心、汇集民力共同奋斗的关键在“君子”,应该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领导阶层。领导者要心怀大公,与民同甘共苦,不能狭隘偏私,才能赢得民心,统一人民的意志,从而形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合力。《周易》所确立的思想原则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包括了诸多方面。它也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文言》所讲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13-14要求人类的活动要顺天应时,利于万物生长繁育,其意十分明确。王充闾先生认为:“《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15]它的和谐思维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对于当今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方面的关系都有很好的启迪。

六、结语

《周易》的产生年代尽管距今已很久远,但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理论原则与当代仍有相通之处,人们仍然能够从中感悟到真理的脉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持之以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动员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享。领导者要大公无私,率先垂范,担当起历史重任,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就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伟力,实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民众有理想,有追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要破除一切不和谐、不协调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不合理的等级特权等等,没有一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气神是不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求社会全体成员有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大局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规矩,有节制,重诚信的良好习惯,从思想深处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织融合,机遇与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可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是事业取得进步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头脑清醒,要把不利因素估计得充分一些,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大一些,这样才能做好各种应对之策,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做到有备无患,积极主动,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1:3.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23.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4]王友三.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N].人民日报,2015.7.8.7

[5]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版,2007:24.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8][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87.

[9][清]陈梦雷.周易浅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36.

[1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296.

[11]王文艺宋辉.论<尚书>的忧患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12]张锡勤.节制是良好品德[N].人民日报,2015.11.16.7

[13]蒋南华等.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版,1995:17.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696.

第9篇:社会主义范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