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旅游基础设施精选(九篇)

旅游基础设施

第1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巩固基础设施 建设管理 问题与对策

在国内景区加紧品牌建设,不断拓展营销渠道的同时,关于旅游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工作,被很多景区的管理者忽略,甚至完全漠视,由此带来的安全事故、投诉事故等层出不穷。上述负面事件的产生,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此类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旅游景区管理者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不重视。因此,探究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意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国内很多景区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存在“注重数量,轻视质量”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未能将特色性、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以景区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为例,2014年12月份,厦门日报撰文《鼓浪屿低端餐饮将迎“洗牌”》,揭露了知名景区鼓浪屿存在布局散乱、经营档次低的餐饮文化,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投诉,降低了景区的格调;2015年6月,青海省对省内景区进行食品安全问题大检查,发现各类隐患2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由景区餐饮经营者不注重餐饮设施的卫生管理导致。此外,国内很多景区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不注重特色人文、风俗内涵的融入,很多设施的造型、功能与全国其他景区如出一辙,使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缺乏对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建设规划

在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系统性、针对性较强的规划,并严格落实,以期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区基础设施建管体系。然而,目前国内很多景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不注重规划,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由此造成了很多问题。

例如,2006年,国内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三清山管委会编制了《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明确提出了:在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中,需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相关的建设工作不触及景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2011年至2014年期间,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被占用、破坏的森林植被面积达到102公顷,上述建设开发过程,与总体规划相违背,使得景区旅游“适度开发原则”得不到体现。

(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投入力度不够

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投入力度不够,也是国内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存在规划资金多,实际投入资金少等问题,甚至有很多景区对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常年零投入状态。此外,一些景区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便不再花费多余的钱进行维护保养,由此带来的安全事故隐患层出不穷。2014年4月13日,井冈山杜鹃山景区索道发生轿厢坠落事件,造成1名游客不幸遇难;2014年9月13日,河北白石山景区玻璃栈道发生悬空脱落事件等。

二、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端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理念

一方面,不断提高景区餐饮住宿基础设施的质量。在餐饮住宿基础设施建设中,景区管委会应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注重对相关设施建设质量的监督,提升景区餐饮住宿设施的档次、规模、服务水平,以高标准、高质量的餐饮住宿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满意、消费多元化的餐饮娱乐服务。

另一方面,打造特色鲜明的观光基础设施体系。以三清山景区为例,在景区基础设施,如座椅、扶手、酒店、餐馆、风景景观的建设中,将道教文化中的图形、色彩等内容引入其中,打造特有的“道教文化”景区基础设施体系。其他景区也可借鉴此种做法,以特色为理念,做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工作。

(二)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科学规划

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管理者应严格落实生态、科学规划的思想,本着“适度开发”的原则,按照景区山脉、水系、森林植被的自然分布情况,充分整合自然资源,做好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严格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的低碳、环保、合理规划,实现景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双和谐”。

此外,还应注重对景区交通、卫生、信息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以此不断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科学化、可持续化。

(三)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投入

结合国内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凸显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建设中,应从两方面加大相应的建设投入。

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景区基础上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给予景区管委会更直接的财政支持。

另一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景区管委会也可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项基金、引入市场融资等方式,不断拓展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为景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更充足、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三、结语

本文从建设理念、规划发展、管理投入三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完善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从整体上看,旅游景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景区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国内各级景区能够本着“提升数量,确保质量,优化发展”的原则,不断使景区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第2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文章就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改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基础及其配套设施的影响,其基本表现为:城市基础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同时与亚运会相关的餐饮、娱乐、购物及景区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水平也得到巨大的提高。由于广州实施的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文章重点论述了亚运会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对赛事活动主办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2010年广州亚运会;旅游基础设施;市政建设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11)04—0050—06事件及事件旅游理论认为: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大、涉及面广,其影响和效应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社会文化影响、设施与环境影响、政治影响、旅游和经济影响。现阶段,政府(国家)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分配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城市发展与扩张普遍成为我国城市政府基本的行政诉求,通过申办、举办重大体育赛事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从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目的。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申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强化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本文重点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与市政建设发展1.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自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后,广州市明确发展思路和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并据此制定了6年发展规划,开始在场馆建设、亚运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并积极推动包括新机场二期工程,新火车站工程、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高达2500亿元,投资额超过了伦敦2012年奥运会。具体包括:建设集综合体育、旅游、服务、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亚洲一流的综合性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亚运场馆;建设以国际会议、贸易、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新会展中央商务旅游区;建设多功能的数字化配套亚运村;建设由地下综合管网和环保设施组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体系;建设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完善的教育创业园区;建设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资本运作、物流中心;泛珠三角的构筑,新机场的启用,以广州为中心放射状的交通网逐步形成,建设高标准、高档次、数字化旅游网络系统和中央指示导游系统,更好地实施绿色亚运战略。这些基础设施的强化使广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提前6年完成资料来源:投资额部分引自:“2010年广州亚运会投资对广东省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分析(马维平,许垒,卜祥智)”,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rn.cn/free/2OlOO7/yayunhui120903.htm广州统计年鉴(2004--2009)。

从统计数字来看,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和佛山五个市中,广州市2009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增幅为27.7%,居全省第一,高于第二的深圳26.1%,增幅1.6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平均增幅的1.5倍;2009年,虽然与亚运会相关的建设项目大部分完成投资,但广州市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增幅仍然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备注: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但是亚运会相关的基本建设投资2007--2010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年份。因此选择2007--2010年的数据分析。

对基本建设投资额行业结构的分析进一步表明:2008--2010年三年中,广州市基本建设投资有27.52%用于社会服务业(包括市内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其他公共服务业),有26.36%的基本建设投资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些都是与亚运会密切相关的投资所在的行业。如:南方航空公司购置飞机项目,亚运城及亚运场馆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地铁二、八号延长线工程四个项目分别计划投资20亿元,已完成投资额已超3O亿元。

对基本建设施工项目的分析同样说明:从增长比例来看,无论是施工项目个数,还是投资额,2009—2010年连续两年广州市的增长比例高于全省,而2010年下半年出现回落;从占全省比重来看,2008—2010年上半年,广州市施工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占全省比重连续攀升,到2010年下半年的比重开始出现下降。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对基本建设进行了超常规的投资。2.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度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亚运会与基建投资的关系,需要比较广州和广东全省基建投资的年度变化情况。为此,参考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各项基建指标的变异指数。

参考旅游流年度变动指数方法,现采用基建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Y分析广州和广东基建投资的年度变化情况。上式中,代表i年基建投资年度变动指数,即各年度平均基建投资量的相对数;CCIi代表某年度i基建投资数值;凡为时间段数目(在本问题的分析中,n=4)。根据雨夹雪原理:y值越大或越小,说明年度基建投资变动越大;Y值越趋近于100%,说明基建投资变动强度越小。

从各年施工项目、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三项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来看,2007、2008、2009三年广州各项指标变动指数绝大部分高于全省,而2010年下半年则低于全省;从2007--2009三年平均的年度变动指数来看,三项指标的平均变动指数是广州>广东,只有施工项目的变动指数广州

另一方面,2007--2009年,广东全省基建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非常接近1,说明亚运会的举办虽然花费了近2500亿元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但是这些投资对全省的基础设施改造并没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换言之,大部分基础设施的减少资金只是拉动了广州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全省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并不专门针对举办亚运会而进行,所以2500亿元的基建投资并不能看作是亚运会的带动作用。

如中船集团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广州珠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的投资在2007--2009年度完成的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都较大,而这些项目都没有很强的亚运会的针对性影响。

3.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

基本建设投资的超常规增长使得广州市的市政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市政建设的各项指标中(道路长度、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等)大部分都在2009年出现增长,而且增长率高于2010年。由此可知: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市政建设存在明显的带动作用。有研究表明:由于举办亚运会,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6年的步伐J。

二、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发展1.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同步进行的,还有与城市设施水平密切相关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比较2009年与2010年广州城市设施水平指标的增减幅度,把这些指标分成四类:第1类是2009年呈增长趋势、但2010年呈降低态势的指标,包括:平均生活用水量、建成区绿地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共六项指标,这些指标与亚运会关系密切或很密切。如:为迎接2010年亚运会而实施的广州“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推进市域范围内交通走廊绿化建设,重点升级东风路、广州大道、环市路、广园路等37条城市干道的沿线绿化,全面提升城市干道绿化的整体水平。在全市主要城市广场,尤其是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广场摆设花卉,美化全市重要的城市广场。对主干道沿线天桥、高架桥等桥梁进行绿化整饰,形成立体式的绿化景观。完成12项河涌综合整治工程、21项截污工程、27项河涌绿化工程,全面改善河涌水质量和沿线景观,其中治南海广佛间河涌总投资70亿:46亿元铺建污水管网,15亿元暗线整治、河道绿化,9亿元兴建污水处理厂J。相关的城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广州市绿地面积,使得建成区绿地率高达40%。

第2类指标是两年均呈增加态势、但2009年增幅高于2010年增幅的指标,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共三个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属于城市给排水管道密度与亚运会关系密切。为了保证亚运会的顺利召开,除了亚运场馆本身的给排水工程,还实施了一些列排水工程,包括:广东国际划船中心周边河涌清淤整治工程、白云区钟落潭镇博罗南涌(桩号0+800~2+290)整治工程、白云区人和镇方石村排水渠整治工程、白云区钟落潭镇牛仔潭排渠整治工程、西航道引水首期白云湖建设工程。

第3类指标是2009年增幅低于2010年增幅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用水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等四个指标。

第4类指标是两年均呈降低态势的指标:包括:道路照明密度、用气普及率等两个指标。

第3类、第4类指标与亚运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人研究才能确定。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相关设施的改善带来了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在保证亚运会召开的同时,这些建设也在总体上使得市民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由于举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期间交通客流量的超常规增长及其导致的人群“拥挤”,城市公共交通如何适应这些超常规客流是大型体育赛事规划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基本问题包括场地的容量、人群拥挤管理与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在城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规划过程中,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历届奥运会都有专门的交通规划,在悉尼2000年奥运会中,还对休闲性质的游船这一细分的交通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从面向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交通体系及方案进行规划和组织,是大型事件活动规划的基本要求之一。从理论上来看,重大事件活动的交通问题包括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两方面,下面分析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市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

(1)城市交通改造

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交通改造。在城区交通路网方面,广州市投资343亿元,从对外交通、市区联络、场馆衔接三个层次提出亚运道路建设计划,从2009年开始,改建了81条主干道(仅就市建委负责的26条主干道升级,就达到全长166公里,共投资26亿元);完成奥体立交桥、猎德大桥的建设;新增了3条高速公路;新建了4条地铁、完成了五号线、八号线、广佛线以及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四条轨道交通线。截至2010年l1月,广州拥有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有货物吞吐量居中国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港口广州港;有以广州新火车站和武广客运、穗港深高速客运专线等组成的南中国铁路枢纽和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中心;有一个以广州为中心、接连珠三角“四环十八射”的高速路网,有一个总里程达8800多公里的现代中心城市公路网络,还有一个以8条地铁、565条公交线贯通东西南北中的城市公交网络。

乘坐地铁及市郊铁路可直达80%的比赛场馆,经换乘可到达所有场馆。这些新建和正在建设的路桥的投人使用和提前实施规划到0210年完成的城区交通路网建设,很好地保证了亚运会的举办和广州城市跨越发展的要求。

在广州市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中,与交通密切相关的配套工程有:机场二期工程、广州新客站、新中轴线交通市政项目、亚运会各场馆、口岸、总部饭店之间的联系通道及亚运场馆周边的集散通道等。

与城市交通的改造同时进行的,还有公交线路的调整和路网的优化。为了迎接世博会,新增了1471台新型LPG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辆26台,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辆114台,同时,翻新改造了4316辆公交车和6677辆出租车。新投放550台无障碍公交车辆和100台无障碍出租车辆,方便残疾人士出行。

开通了30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成105个国内领先、具有岭南特色的公交枢纽站场,建成22公里的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系统,全市565条公交线路上运营的公共汽车高达9424辆。公交“按地铁通一线,公交调一片”的思路,实现与地铁的无缝接驳,截至目前,广州市565条公交线中有329条具有与地铁接驳功能。

BRT快速公交线网覆盖全市1/7公交站点,已成为全市公交换乘枢纽通道。565条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市内各行政区域、商业区、居住区及各主要村镇,线路总长度达到了9300公里。新投放了不断完善公交、公路客运站无障碍设施服务;完成市内公交总站、途经站点的5327块中英文标识标牌的改造工作;完成市中心区域及主干道沿线公交车中英文报站工作,426条公交线路8356台营运车辆实现普通话、广州话及英语3语播报;在96900客户中心24小时提供在线英语交通咨询j。

(2)城市交通政策和评价

对于广州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人们早在亚运会之前就有所认识。如黄玉兰、朱火保[5研究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并没有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反而问题愈加严重,交通堵塞由点到面,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交通带来的噪声、空气污染亦严重加剧,阻碍城市健康、持续发展。针对I生提出,仅仅靠增加道路建设来解决交通问题是不可行的,新增的道路容量只能进一步激发潜在的交通量。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城市群或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研究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深化道路与交通规划研究,通过交通需求管理,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交通结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迎接亚运会,广东省和广州市专门组织专家对广州市城市交通进行研究。并编制完成了((2010年广州亚运交通战略规划》,经预测,亚运交通对城市日常出行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开闭幕式和足球等重大比赛项目,亚运交通需求分布比较集中。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念,从对外交通、市区联络、场馆衔接三个层次提出亚运道路建设计划,开创性地提出了轨道专营线交通管理等理念,编制亚运专用通道及专用车道规划,丰富了亚运交通管理手段,保证了广州交通网络能够践行亚运承诺。特别是亚运期间实施单双号限行实施了3周,市区交通改善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对于交通限行对市民上下班交通时间的影响,有57.01%的市民表示“没有太大变化”,认为增加了上下班交通时间的为18.22%,认为减少了时间的为24.77%_6J。

(3)城市交通的基本结论

总的来看,广州亚运会推动了广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针对亚运会这一重大事件活动而采取的城市公共交通改造和管理的相关举措是有效的,在满足超常规客流的交通基础上,这些改造和完善包括了城市路网系统、公共客运系统、现代停车系统、交通枢纽设施系统和交通管理和保障系统等各个方面,为广州城市交通的今后发展提高监理了一个新的平台。以上分析也表明:在制定重大事件活动的交通规划时,不应当仅仅“就事论事”,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城市发展本身对城市交通系统提出的长远规划要求,从更加长远的时间尺度和执行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3.城市旅游景区的建设

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各旅游景点不仅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如岭南印象园推出“亚运粤博会”,力求全方位地将岭南最具代表性、娱乐性、参与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内容集中起来,加深游客对广州特色文化的印象。而且加快提升旅游硬件设施水平。政府颁发了相关的文件,引导并推动景区建设,新增并修建了一批批景点。广州规划设计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在满足亚运会新闻通信的同时,在建筑造型以及夜景灯光上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开发,是广州甚至广东的一个新旅游增长点。还有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标志性景观。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陈家祠等历史文化遗址修葺一新,旧貌换新颜。

4.酒店、饭店等设施的建设

亚运会期间,短时间内客流量迅速增加,对当地酒店、饭店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游客完成旅游过程必须的吃住设施,酒店、饭店的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的满意度有直接的关系。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整顿三星级以下酒店,一度整顿不正规的小旅馆。从2004年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后,广州2010年五星级酒店已经突破30家,是2004年前的3倍。广州是著名的“美食之都”,亚运前广州采取提升改造与规划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打造出23处美食街区,重点打造“广州美食园”,规划建设了西关风情美食步行区、西关大屋游览区、旅游酒店配套区、配套停车场四大区域。为了借助亚运会唱响广州“商贸之都”品牌,广州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建设广州“千年商都”、“购物天堂”的特色形象。在亚运会的强力促动下,广州北京路、上下九、农林下路等传统商业街区已经实现向商业圈的跨越提升,形成了若干新的大型商圈。

为广州建设亚太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论述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基础及其配套设施的影响,其基本表现为: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发展。由于广州实施的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文中重点论述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即旅游六要素中的行。与亚运会相关的还有餐饮、娱乐、购物及景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亚运会的促动下,建设水平也得到巨大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改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发展而言,重大体育赛事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触发器”的作用。重大体育赛事能够为城市提供一种可预期的巨大需求。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城市各方面的资源被调动起来,非常规的城市建设活动得以实施以提供相应的供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新建了新火车客运站及连接深圳、珠海、佛山的三条城际快速轨道干线,实现了珠三角区域内及港澳游客旅游的便利化、快捷化。新增公路、新建铁路、地铁可直达80%的比赛场馆,经换乘可到达所有场馆。

亚运城建在番禺区,给番禺的城建和交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日益完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市政为旅游、体育观光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2.推进饭店、景区等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饭店建设方面,亚运会前,广州的各类住宿设施中,三星级以下饭店占93.2%,为了迎接亚运会,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有步骤有组织的引导占主体的这部分饭店进行改造扩建,增加旅游元素,丰富产品类型,形成特色,如B&B式、主题客房、度假客房、青年旅馆等。此外,目前广州市场上,有房地产背景投资兴建的饭店或饭店式公寓增长很快,如星河湾酒店、凤凰城酒店、锦绣香江、碧桂园、喜盈雅境、奥林匹克花园等。一方面满足2l世纪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广州饭店业市场的产品结构。

景区建设方面,新增并修建了一批批景点。广州规划设计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在满足亚运会新闻通信的同时,在建筑造型以及夜景灯光上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开发,是广州甚至广东的一个新旅游增长点。还有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标志性景观。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陈家祠等历史文化遗址修葺一新,旧貌换新颜。

综上所述,2010年广州亚运会全面推进了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进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了饭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州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1.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

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人员宣传、促销等传统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对现代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陷,认为网络营销的成本较高而带来的收益却十分有限,这使得很多旅游企业没有实施正确的网络营销行为,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是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的通病之一。

1.2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网络营销同样需要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时间较早,各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而使得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因此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是目前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必然选择。

1.3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不同于传统营销,网络营销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不管是在宣传还是支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其对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的保障作用难以有效提高,很多旅游企业借此进行虚假宣传,扰乱了旅游企业正常的网络营销秩序,而法律法规的完善则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不利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进一步开展。

1.4企业之间缺乏深入合作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是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网络营销机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化解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合作,这使得很多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收效甚微,甚至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2.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是增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有效性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对网络营销的作用进行宣传,鼓励旅游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将主要精力从传统营销转向网络营销上。其次,要对旅游企业内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营销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最后,要充分学习国外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现金经验,改变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不足之处。

2.2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强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与各大门户网站进行积极的合作,借助其网络平台实施营销行为,减小自我建设网络营销平台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对网络平台的稳健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重点建设,尽快完善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

2.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使其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尤其要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保证消费者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的权益不受侵害,维护正常的网络营销秩序。旅游企业也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遵守网络营销相关的法律法规。

2.4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第4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入境旅游;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41―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至2006年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发展迅速,区域差异却很大。东部沿海省区入境旅游发达,而中西部各省区相对落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各省区入境旅游发展状况与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也不协调,中西部部分省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人文底蕴深厚,但是入境旅游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各省。为解释这种现象,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敖荣军、韦燕生通过1990―2003年国际旅游收入数据泰尔指数分析,认为我国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内部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距对全国人均国际旅游收入区域差距的贡献份额最大;在此基础上,假设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用区域截面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国际旅游收入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水平,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不显著,区域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刘长生、简玉峰从需求方面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入境游客在中国旅游的成本。陈秀琼、黄福才认为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验证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郭为利用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绝对距离等,发现这些因素对解释变量具有明确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绝对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差距分析,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要么用截面数据以全国为对象进行宏观研究,要么是从需求角度研究,作为各省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政策依据过于粗略。本文选取我国1997―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同时考虑时间与截面信息,以取得更多的信息与有效控制个体差异,从收入与市场两方面,分析影响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从而为各省区政府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说明与变量度量

本文选择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入境旅游发展状况从收入与人次两方面反映:第i省在第t年的国际旅游收入(记为SRit,亿元),入境旅游人次(记为RCit,万人);第i省在第t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记为GPit,亿元)”表示;第i省在第t年的对外开放程度以“进出口总额(记为KFit,百万美元)”反映;第i省在第t年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状况分别以ZYit、FWit、JCit表示,通过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度量得出;突发事件用D表示。由于各变量的量纲不同,通过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记为lnSRit、lnRCit、lnGPit、lnKFit、lnZYit、lnFWit、lnJCit。1997年-2005年相关数据来源于1998―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旅游年鉴》;2006年数据来源于国家及省统计局、旅游局、对外贸易合作厅等单位的统计报表。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利用物价指数(以1997年为100)对SRit、GPit、KFit进行变换,转换为1997的不变价格;采用Eviews5.0软件处理数据。下面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与突发事件等变量的度量进行必要说明。

(一)旅游资源条件(ZYit)

我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世界遗产、旅游区、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级别。这些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游览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对入境旅游者会形成不同的吸引力。世界遗产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遗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有绝对的独特性,其旅游经济价值极高,是高品位的全球顶级旅游资源。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界定,是从事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是对旅游区资源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世界遗产在内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与主题公园等。因此选取世界遗产级旅游区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类型的旅游资源作为度量指标。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产生的入境旅游吸引力不同,采用赋分法计算各省区资源条件得分,计算公式为ZY=∑XjWj,其中:Xj表示省区的j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Wj表示第j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值,其值见表1。

(二)基础设施水平(FWit)

省区基础设施尤其是区域交通设施是入境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衡量目的地可进人性的基本指标,另外特色交通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因此选择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内河航道密度作为参考指标,由于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对入境旅游的作用不同,同样利用赋分法计算各省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分。计算公式同前文所述,W分值见表1。

(三)服务设施水平(JCit)

饭店是旅游业的重要服务设施,星级饭店是入境旅游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其规模与数量是衡量 区域入境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饭店服务本身也是构成吸引入境旅游者的要素。因此,选用星级饭店作为评价区域旅游服务水平的指标。由于不同规模的星级饭店具有不同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吸引力,同样利用赋分法计算不同规模星级饭店得分,不同规模星极饭店分值W见表1。

(四)突发事件(D)

为了使研究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用虚拟变量D反映突发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影响。D=1表示2003年的“非典”的影响,其他年份取0.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入境旅游受到极大冲击。

三、建立模型与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时间序列/截面数据(面板数据,Panel Data)包含有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利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可以构造比单独使用截面或时间序列更为真实的方程,可以对经济现象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得参数估计结果更为可信客观。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分3种:联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法可以确定与样本数据相符合的模型类型。由于各变量的量纲不同,构造对数线性的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

lnSRit(SCit)=C0+Ci+C1ilnZYit+C2ilnGPit+C3iNFWit+C4ilnJCit+C5iInKFit+C6iD+uit

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又因样本数据包括了研究对象的全体,不存在估计推断问题,因此,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作为分析基本模型。

lnSRit(SCit)=C0+Ci+C1ilnZYit+C2ilnGPit+C3iNFWit+C4ilnJCit+C5iInKFit+C6iD+uit

考虑到基本模型中的某些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会导致回归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根据基本模型回归结果,要对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大于0.05)的变量进行逐步剔除,直到剩余变量的T检验全部显著为止,并将这些变量构成的模型称为分析模型。

应用基本模型回归分析,按上述方法,利用分省份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了1997―2006年的全国范围及中东西部三大地区的回归模型,分别对全国及中、东与西部地区的方程不显著的变量进行逐步剔除,得到定性分析的分析模型,回归弹性系数及相关检验结果见表2。

(二)实证分析

表2中各个区域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Adj-R2)值都很高,均在0.9998以上,表明各个模型数据的相关度拟合效果很好。所有方程的F检验值(F-Stat)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5%的F检验,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也较高。所以表2的回归结果适合于分析。

首先利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1997―2006年突发事件、旅游资源与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

1.突发事件 全国范围及中东西区域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收入有负面显著影响,在全国范围、中部、西部均大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系数,只有东部(0.2750、0.2905)小于开放程度影响(0.5151、0.4581),显然,突发事件在全国及区域成为显著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疾病与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会对入境旅游产生巨大冲击。2003年年初,突发的“非典”使我国入境旅游受到重创。此外,弹性系数值依东中西次序梯度增大,只有东部小于全国水平,说明区域入境旅游脆弱性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高而降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入境旅游脆弱性最小,低于全国水平。这也正是2003年以来东部特别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摆脱“非典”冲击,入境旅游迅速恢复并取得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的影响除中部M-RC外均显著,其值比其他因素影响系数小(其值在0.1左右),说明,旅游资源是我国区域入境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客观基础,但其影响程度小于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等的影响。这与入境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国际旅游收入中游览收入所占比例较小有关,如入境旅游市场按目的可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等5类。以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的观光/休闲游只是入境旅游中的一种,况且其吸引力的发挥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而入境旅游收入包括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其他服务等,仅游览收入反映旅游资源条件,如2006年观光/休闲入境游客与游览收入分别占入境旅游人次与国际旅游收入的51%与17.6%。因此,省际入境旅游收入与人次差异受旅游资源的影响较小。

3.服务设施 出人意料的是星级酒店服务设施水平影响仅对中西部的入境旅游市场显著,而对全国范围、东部入境旅游市场、国际旅游收入及中西部国际旅游收入影响不显著,说明服务设施不是我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星级宾馆的重复建设有关。20世纪80-90年代,不仅住宿接待设施建设长期快于入境旅游发展,导致进入新千年后,星级饭店处于供大于求状态,而且,星级饭店在区域上的布局也不平衡,使得部分地区星级酒店无法发挥蕴藏的经济优势。如我国星级宾馆入住率最高的是上海,2006年的五星、四星、三星级住宿率分别为72.59%、66.74%、60.02%,在其他省区则更低。2006年全国三星、四星、五星级宾馆的平均住宿率为59%。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旅游资源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基础,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的脆弱性,星级宾馆的重复建设致使其经济优势无法发挥。下面从全国范围与区域层次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

表2中SR、RC模型显示,从全国范围内看,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统计 显著,弹性系数在0.2031―0.2662之间,总的来说,这3个因素影响程度差异不大,共同构成省际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反映了区域入境旅游的综合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合作,才能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对国际旅游收入与人次弹性系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0.26620)与区域经济发展(0.2371)。说明省区交通条件是省际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交通不仅缩短了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距离,而且其发展决定着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目前加强各省区交通基础建设会明显促进地区的国际旅游收入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对入境游客吸引力最大,成为最大吸引物。说明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依赖性,其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当地旅游供给水平,经济发展本身也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表2中E-SR与E-RC模型显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区域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统计显著,说明对外开放程度是本区省际旅游差异的决定因素。东部是我国优先开放开发地区,也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一直是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最多的地区。本区入境旅游发展接近成熟期,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健全,扩大开放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后入境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入境旅游和国际会议、国际商务考察相结合,使入境旅游和其他类型的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吸引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著名品牌进入,借鉴发达国家旅游发展模式,适当发展以满足特殊游客群体的高消费旅游项目,促进入境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提高。

表2中M-SR与M-RC模型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与对外开放程度是中部地区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兼有东西部特征,有明显的过渡性,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收入与人次的弹性系数(0.5089、0.5839)最大,起关键作用。本区经济落后于东部,旅游资源丰富,距离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国都不太远,旅游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目前关键是健全交通设施建设,扩大开放。

表2中W-SR与W-RC模型显示,区域经济是西部地区省际国际旅游收入的决定因素,而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设施水平共同决定。反映出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支持入境旅游的发展,宾馆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因此,本地区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入境旅游看作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适度发展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质量。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基于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实证研究了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等因素对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影响。结果表明:

1.省际入境旅游有明显的脆弱性,但区域差异大

突发事件是影响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疾病与战争等不利因素会对入境旅游产生巨大冲击。脆弱性依东、中、西部梯度增大,东部经济发达各省区入境旅游脆弱性最小,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最不稳定。

2.服务设施不是决定因素,旅游资源有基础作用

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不显著,大规模的星级宾馆重复建设导致目前星级饭店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无法发挥其蕴藏的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客观基础,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发展,但它的作用小于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效应。

3.入境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与交通设施有高度依托性

在全国范围内,入境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省区国际旅游收入的关键,区域经济成为最大的“吸引物”。在各区域层次上,决定因素不同,东部地区省际入境旅游的决定因素是对外开放,中部省区是由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三个因素决定的,而西部地区则是区域经济起决定作用。

第5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第6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化;林区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在世界生态环境整体面临挑战的时期,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台了全面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政策,打造生态林业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的常态。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治理,但是林区经济也要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旅游将是林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向,在我国各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策,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一、我国目前林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旅游经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全面发展。从多数林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从经济林建设转型成了生态林建设,整w实行不搞大开发的护林发展政策,使得林区的经济状况一度拮据,要谋发展就必然要解决经济收入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各林区凭借有利的生态资源,逐渐向生态旅游业发展,正在打造具备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林区通过生态旅游业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大兴安岭为例,2013年的生态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35.9亿元,并且始终保持8%的速度在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国的生态旅游业中,林区生态旅游业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从下表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

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生态旅游经济却在高速增长,已经成了当今的朝阳产业。林区作为生态资源的聚集地,打造、完善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不但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意义重大。

二、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推进林区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生态旅游的市场已经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在林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应加快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符合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建立并完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林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如果要打造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么要利用好国家的转型升级政策,结合环境保护的林区发展定位,争取并建设好生态旅游项目。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时,我们首先应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现阶段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基础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有的林区道路还相当狭窄、陡峭,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规划、拓宽对接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道路以及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需要全面展开建设。然后,应结合林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乡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形成相关的产业,以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项目来吸引四方游客。最后,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实现林区生态旅游的口碑效益,让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支撑起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接待服务已经越来越普及,游客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接待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市场需求已经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发展好林区生态旅游产业,我们必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管理、服务人才,全面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日常的接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为游客提供贴心舒适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也应贯彻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在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为保护好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三)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

在林区的转型升级中,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上。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成服务于百姓,大众对生态旅游认可的产业。在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上,林区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精简节约政策,实施开放透明的大众化旅游消费管理。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应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减少特权设施的建设,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开发既有林区特点又比较亲民的生态旅游环境,不断地丰富林区的生态旅游内容,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

三、结语

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既是我国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运用好林区丰富的生态资本,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林业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 投资 博弈

一、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景区和景点挤满了游客,旅游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加快了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和程度。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多地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力度还很不够,与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 。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和投资比例不合理。

二、旅游业投资现状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

世界旅游组织在考察和衡量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时,主要考察三个指标:宾馆饭店的床位数、游客数、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力状况正是这三个指标的综合反映。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游客“住宿难”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旅游交通、通讯等设施仍旧比较落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旅游业投入资金总量不足,制约了旅游业和与之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发展规模。

2.投资分配比例不合理

由于旅游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开发前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2001年、2002年、2003年、旅游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1791.91亿元、8238.20亿元、8439.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5.7%、2.4%;然而固定资产却高度集中于旅游住宿设施,分别占84.9%、83.8%、83.1%。在饭店投资方面(仅从饭店的资金来源看),自20世纪 90年代至今,在不合理的旅游投资结构的影响下,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呈现恶性膨胀的态势。旅游基础建设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投资回收期长,无法形成投资-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资金紧张的局面得不到缓解。

三、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投资博弈

由于旅游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开发前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的资金有限,政府要考虑:在合理地调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地前提下,如何招商引资?如何合理分配投资比例?对于旅游业的投资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下博弈模型来解释:

一个博弈模型需要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博弈的参与者:政府和开发商;各自可选择的策略:投资基础设施或旅游专项设施;博弈次序:同时;博弈方得益:用函数形式表示。

我们用c和e分别代表政府和开发商,E 和I分别代表基础设施和旅游专项设施,这样,Ec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Ee为开发商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Ic为政府投资专项设施的资金,Ie 为开发商投资专项设施的资金。假定政府和开发商投资的收益函数分别取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政府:Rc=(Ec+Ee)γ(Ic+Ie)β

开发商:Re=(Ec+Ee)α(Ic+Ie)β

这里,0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战略是选择各自的投资分配,假定对方的投资分配给定。我们用Bc和Be分别代表政府和开发商可用于投资的总预算资金。假定政府和开发商的目标都是在满足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最大化各自得收益函数。那么,政府的问题是:maxRc=(Ec+Ee)γ(Ic+Ie)β

{Ec,Ic}

s.t.Ec+Ic≤Bc,Ec≥0,Ic≥0

开发商的问题是:

maxRe=(Ec+Ee)α(Ic+Ie)β

{Ee,Ie}

s.t.Ee+Ie≤Be,Ee≥0,Ie≥0

假定预算约束条件的等式成立。解上述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反应函数分别为:

政府:Ec*= max{(γ/β+γ)(Bc+Be)-Ee,0 }

开发商:Ee*=max{(α/α+β) (Bc+Be)-Ec,0 }

这里,我们使用预算约束条件消掉了Ic和Ie。上述反应函数意味着,开发商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政府的最优投资就减少1个单位;开发商的反应函数也可以做类似解释。重要的是,政府理想的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总规模大于开发商理想的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总规模。

如果 Bc≥(γ/β+γ)(Bc+Be),纳什均衡是:Ee*=0,Ie*=Be

Ec*=(γ/β+γ)(Bc+Be),Ic*=Bc-(γ/β+γ)(Bc+Be)

即开发商全部资金投资专项设施,政府满足所有基础设施投资要求,然后将剩余资金投资于专项设施。

现在考虑(α/α+β)(Bc+Be)≤Bc<(γ/β+γ)(Bc+Be)的情况,即政府的预算资金小于政府的基础设施最优投资规模但大于开发商理想的基础设施最优投资规模。

如果(α/α+β) (Bc+Be) ≤ Bc<(γ /β+γ)(Bc+Be),纳什均衡为:Ee*=0,Ie*=Be;Ec*=Bc,Ic*=0

即开发商将全部资金投资于专项设施,政府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

再考虑Bc<α/(α+β)(Bc+Be),即政府的总预算资金甚至小于开发商理想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此时,纳什均衡为:

Ee*=[α/(α+β)] (Bc+Be)-Bc,Ie*=Be-Ee*=[β/(α+β)] (Bc+Be); Ec*=0, Ic*=0

即政府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直到开发商的理想状态,然后将剩余资金投资于旅游业的开发。

四、政府应对的措施

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在和开发商博弈时,既是开发商的合作者,又是开发商的监督者、管理者。作为合作者,政府要积极履行合同,保证开发商的合法利益,使开发商积极选择均衡路径,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监督者、管理者,政府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1.当Ee*=0,Ie*=BeEc*=(γ/β+γ)(Bc+Be),Ic*=Bc-(γ/β+γ)(Bc+Be)时,即开发商全部资金投资专项设施,政府满足所有基础设施投资要求,然后将剩余资金投资于专项设施。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2)改善旅游业的投资结构。行之有效的措施是:①加强政府调控职能,大力调整投资结构,避免投资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资金浪费。②指导创建一些旅游商品专业开发公司,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旅游投资咨询机构,建立开发项目的资料信息库,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定期地指导性地分析报告和信息,避免盲目投资。

2.当(α/α+β) (Bc+Be)≤Bc<(γ/β+γ)(Bc+Be),纳什均衡为:Ee*=0,Ie*=Be;Ec*=Bc,Ic*=0时,即开发商将全部资金投资于专项设施,政府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大多是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在政府资金不太充足的情况下,政府不应投资旅游专项设施建设,尤其是对旅游饭店的投资。应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确保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充分条件。

3.当Bc<[α/(α+β)] (Bc+Be),纳什均衡为:Ee*=[α/(α+β)] (Bc+Be)-Bc,Ie*=Be-Ee*=[β/(α+β)] (Bc+Be);Ec*=0,Ic*=0时,政府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弥补”政府的不足直到开发商的理想状态,然后将剩余资金投资于旅游业。这种情况有一个前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前景广阔。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筹措资金,利用现代化资本融资市场,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和更新换代步伐,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感性化消费需求。

(2)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给开发商过多的优惠政策,不能因一时业绩而放弃人民的长远利益。

五、结束语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只是在旅游业投资分配和结构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旅游投入资金不足及投资比例不合理。建议政府从博弈角度,寻找纳什均衡,采取均衡策略和路径,使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银:生态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3(10):135~137

[2]来逢波张存明:我国旅游投资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06 (4)

第8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县2020年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一是谋划建设S县文化创客空间,项目投资预算为3000万元,目前已进入合同洽谈程序。该项目拟对原葡萄酒厂废弃老厂房改造,在保持原来建筑的尺度、肌理与空间文脉的基础上,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艺术家工作室、文化特色民宿酒店、民俗博物馆、时尚餐饮空间、茶室等文化创意项目,赋予老厂房新的生命,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艺术街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二是谋划建设部级4A级景区S古城,打造独具S特色的古城文化旅游商业区,项目预算为6000万元,正在招商中,拟建设S古城建筑群、地方特色展馆、游船码头、古城旅游步道、非遗民俗文化街、夜景灯光装置,并对利民河、环城河改造,改善环境,将S特色民俗迁入其中集中展示,打造S城中景区。

(二)积极谋划重点项目,打造文旅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文化类项目谋划了S县文化馆项目,该项目已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并完成了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二是旅游类项目共10个,其中S古城特色文化旅游商业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S县果林公园游客中心项目、S县梨树王景区游客中心项目等3个项目已入全省第二批旅游重点项目库,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均已完成。S县高铁南站游客中心、S县汽车站游客中心、S县西湖旅游区游客中心、S县清真寺游客中心等4个项目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S慢城度假区项目、S梨都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S千年梨都古城旅游景区项目等3个项目已完成立项,剩余手续正在办理中。三是体育类项目共谋划13个,包括1个文体中心、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个社会足球场。其中,文体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寻找资金渠道,谋划开工建设;按照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2020年10月底前,S县需完成11个社会足球场的建设任务,计划总投资15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8个社会足球场建设,余下的3块社会足球场正在办理招投标程序,争取8月份前完成全部社会足球场建设任务。

(三)夯实基础设施,提高基建水平。

一是以建设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成功推动酥梨博物馆、酥梨小镇建设项目等大型旅游项目,目前酥梨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二是按照“旅游八个一”建设内容,--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利用每村10万元的省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绩效奖补资金,重点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点建设,完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场馆作用明显,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开放人次在全省县级场馆中排名均在第一方阵,切实发挥了城市会客厅、市民活动中心和S名片的作用,文企联合开办了山楼美术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镇(园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无线话筒,并拟为6个村(社区)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按标准配备设施设备,目前正在筹划中。

(四)创新产业形态,推进经济发展。

为取得经济建设和抗击疫情“双胜利”,S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县内外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电商(网红)直播的资源优势,于2020年3月28日—30日,举办了“春从S来·云游梨花海”网络梨花节,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以电商为平台,积极销售S酥梨、梨膏、黄桃罐头等旅游商品,力争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截至四月底,全县通过电商、直销等形式,销售S酥梨3100万斤、黄桃罐头等6700多件,全县10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贫困群众获得了较好收益,并通过网络直播充分反映了S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S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重点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规划、S湿地生态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家河旅游观光带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县旅游产业布局。连贯城乡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带。以S东北部生态旅游功能区为板块,加强东北部乡镇旅游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专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景观带及城市公共休闲场所建设,充分发挥S城区旅游聚散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体育”文章。

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依托我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举办“梨花节”、“

采梨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民俗展演、书画展览、戏曲表演、高层论坛、梨园马拉松、马术耐力国际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整体打造黄河故道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区,融合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物流商贸、体育健身等产业,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健康养生、商务度假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融合,促进文旅资源不断向文化产品转化,实现资源产业化,不断提升S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加快重大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进行S县“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梨树王景区4A创建工作,加快良梨镇特色小镇、S酥梨博物馆建设进程,推动S县文体中心、齐白石文化产业园项目、S县文化创客空间、S古城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文家河旅游观光带、S县黄河故道运动休闲中心等文旅体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四级联创,做好S古城部级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建成使用的齐白石美术馆、白石后人艺术馆、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等四馆和曲艺厅,积极推出S民俗、曲艺、坠子、唢呐等一批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

(四)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点延伸。完善梨树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完善、民宿集聚、吸引物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文旅购物中心打造等方面强化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4A级景区。

第9篇: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