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第2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77-03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简介:羊绍全(1981―),男,四川三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育研究。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 HR(Human 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 、“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 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

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 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 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 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 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图1 PICK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

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4.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落实。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与指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方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清杰.让学生享受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J].中国高

等教育,2011,(21).

[2]李晓旭,梁鸿,祁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

[3]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

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

[4]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第3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地位,同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型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取得长期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最主要载体是产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对接产业,因此,建设一个优质的高职专业,能够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反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而区域产业的发展能够反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教育产业作为社会产业结构的一部分,有义务为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整体上应遵循“双赢”的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既完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推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基于此原则,现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2.1提供多元化入学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新生代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的能力,但由于入学口径较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符合传统的高考制入学模式。为了培养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拓宽入学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入学方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为新生代农民工可提供以下入学方案:第一,申请入学。对旅游专业及相关科系感兴趣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自行向学校提交申请,经学校审批后可直升入学。第二,推荐入学。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设置推荐委员会,对于有特色的旅游人才可推荐入学。通过多元化的入学方案,放宽继续教育政策,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学的“门槛”,一方面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力军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2探索人才培养新取向

高等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型人才适应新型发展。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摒弃以往仅专注于实用取向的现状,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产业人才的全新取向。首先,加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加强旅游人才的道德素质,再提升旅游人才的专业能力。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基本道德素质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通病。其次,重视高端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实践性,技能培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缺乏高端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高端技能的培训应在原有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高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高技能培训质量,选拔具备高端技能的专业人才。

2.3更新课程内容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得到良好的对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依据行业供需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与时俱进,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有别于增加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是在原有课程不做任何删减的基础上,新增课程科目或培训,而更新课程内容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敏锐的社会需求洞察力,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应剔出陈、繁、杂、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铺进,旅游地产、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旅游度假村等一系列广受关注的领域急需大量新兴旅游人才,高职旅游教育应及时更新相关旅游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2.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型城镇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培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应认识到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上应遵循四个创新原则:树立旅游创新理念、提高旅游创新素质、完善旅游创新机制、优化旅游创新环境。在实践上应注重旅游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指导,旅游课程实施中创新内容的设计,专业评价体系中创新机制的完善。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结合,培养高质量且具备创新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2.5开展创业教育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要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鼓励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大批高技能人才对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旅游产业数量发展上的贡献却凤毛麟角。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匮乏,创业能力不足,学校创业教育明显滞后。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定期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2.6加强师资建设为了培养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型人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道德修养及学术风气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应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第二,专业能力建设。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缺乏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专业建设力度,注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对外交流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第三,师资结构建设。在专业结构上,提高专任教师技能和素质,增加实验教师数量;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三个不同阶段的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3小结

第4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机构需加强对人才整体的培养,将其发展成综合性应用人才,使其更符合未来职场的发展方向。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型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未来发展。其中,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时常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旅游管理学中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十分有利。对此,本文根据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中职旅游;管理教学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差异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也要求我国中职教育需加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相应的真实案例实施教学,使理论知识不再抽象化,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环节设计案例教学模式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不仅具备课程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相应的实践环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需转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式,在其中引进真实案例展开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案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内容。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引进相应的案例实施教学。为了使案例教学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对案例进行讨论,以哈佛有名的案例教学三阶段作为案例教学整体模式。具体的应用方式如下:

1.第一阶段教师需根据中职旅游管理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案例内容。

2.第二阶段当教师在应用案例实施教学时,需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与分析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第三阶段教师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作出相关的解答。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引进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作出相关点评。

二、根据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方向合理选择案例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理论知识点变得更形象化,利用案例教学法与专业课程的相对应,提高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要以真实案例作为铺垫,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式。例如,教师在实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可选择社会目前的旅游实事案例,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另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培养目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需着重选择真实性强与客观性强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旅游管理中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三、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在选择案例实施教学时,教师需尽量选择真实性强与应用性强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场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雯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2014(3).

[2]苏晓娴.以“情”激趣,触“境”生情——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2).

第5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适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极不对称,是业界公认的事实。[1]25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尴尬:一是毕业生就业率低与流失率高,二是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缺乏就业竞争力,三是学生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有被社会和学校边缘化倾向。[2]“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是旅游教育教学模式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1]25所以,要把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即把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重要的课题,研究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实现本科旅游人才的培养目的。 一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产生以上“尴尬”,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其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时称为“象牙塔”培养模式,典型特征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虽然较大程度地接触旅游业实际,但“象牙塔”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田里、马勇、杜江认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采用的是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修养多于实践技能,甚至有“光学不练”的现象存在。[3]这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职业导向为主的目标定位并不相符,并由此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与管理实务能力薄弱,最终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从本科院校走访调查与资料反映情况看,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旅游管理“高级”人才。这一定位脱离旅游业实际,也脱离学生实际。因为旅游业必须从基层做到高层,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磨砺与积累,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从基层到高层的培养,因此,没有办法实现“高级”人才的定位。而现实是多数毕业生缺乏基本能力,更缺乏管理能力。 其三,课程设置不适应旅游业对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层级需求。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上沿用理论课+实习模式,但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上,一是没有反映出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层级过程的意识;二是没有设置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一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多分为1个月酒店实习,1个月旅行社实习;毕业实习也多为1个月;毕业设计多为3-4个月。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里,学生略知旅游业皮毛,基本技术技能尚不能熟练应用,基本的管理能力也不具备,深层的管理问题更不会解决。因此,课程设置总体上呈现出不适应旅游业需求的状态。 其四,教学模式不适应就业与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周丽洁、唐跃工认为,现行旅游本科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简单,尤其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4]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至今没有可参照的“中国模式”,其原因就在于学界没有把专业教学与旅游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更没有找到合适的培养模式。应该说,庄小丽、潘启洪的“4+1”与“3+1”结合模式[1]25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但其理论的指导意义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予以创新,寻求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供本科院校参考借鉴,并解决以上诸多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的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5]笔者认为,培养模式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主要解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的创新及其协作培养问题,即培养模式问题。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本科旅游管理人才 从全国范围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只有10%-20%从事旅游业,而且,2年后留在旅游企业的还不到20%。[7]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固然有旅游业门槛低、待遇低、劳累辛苦以及学生志趣爱好等因素影响,但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效性,即与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际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人才培养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增强学生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提出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模式,即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宽专结合”的“宽”是知识面宽,理论系统、厚实。“专”是专业知识精、深,具备专业能力。前一方面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基本做到,后一方面比较欠缺。分层次培养,一是理论课体现出各管理层次的知识、素质要求,做到宽、专结合;二是要求学生四年期间分阶段培养职业能力:在校或到企业先培养基本技能,再到管理岗位培养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达到主管、部门经理层次。具体方法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结合。基本技能学好的同学,可以跟随企业主管、经理实习,作实习主管、实习经理。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实际经验与实际能力,具备了竞争力!分层次。宏观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如产品设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微观上,技能分初级、中级、高级(如导游、酒店服务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管理能力,旅行社、景区分为部门经理、总经理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分为领班、主管、部门经理及总监、总经理等级别(经理以后通称职业经理)管理能力。分方向培养。学生学习旅游管理基础课程的同时,坚持四年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即大一(可在下学期)或大二就开始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明确就业及发展方向,改变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不深、压力很重的状况。“……打破传统的前两年基础、后两年专业这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专业教育从第一年就开始进行,逐步增加;基础教育第一年占相当大比例,以后逐步减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成楔形。”[8]#p#分页标题#e#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瓶颈的解决及其实践 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打破瓶颈,该模式就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瓶颈 比较而言,分方向比较容易做到,但分层次培养较难做到。瓶颈至少有三点:其一是学生到企业时间容易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其二是管理岗位毕竟较少,每次管理能力实习人数限制较大,怎样让每位同学或大多数同学得到管理能力锻炼,是一个难题;其三是有多少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合作。说到底,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如果我们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能力。 2.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及其实践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论述如下。 其一,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性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等。[8]因此,本模式就是要在四年本科时间内,培养出具有宽专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具有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强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主管职位以上的管理能力,具备部门经理的潜质,从而解决本科学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辛苦且待遇低、心理不平衡问题,真正实现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 其二,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体现出技能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的特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9]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定要落实在培养方案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时,按分层次分方向要求分别把职业能力培养设计纳入每个学期的培养计划中,从而保证分层次分方向培养的计划性、科学性、指导性。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年来,学界做到了“宽口径,厚基础”,但“能力”不仅不强,反而相当弱。因此要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宽口径”进行有选择的限定。宽,并不是涉及多个行业,而是相对的“宽”,即“宽”在旅游行业内,既可以从事旅游管理,又可以从事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发展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保证“厚基础”情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实际管理能力。在具体安排上,增加培养实际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在方案中呈现出从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从技能到管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层递性、系统性,进而建立与理论体系互为依托的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三,要有学院与企业支持系统。学院支持系统,一是指管理层及政策支持,二是指师资支持。与传统的专业师资不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具备双师型师资,这在国外旅游院校已得到印证,如美国“大部分老师都有从业经验”。[10]企业支持,是要有数家企业签约,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行联合培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得到十堰市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五星)、十堰市车城宾馆(四星)、上海嘉福悦国际大酒店(四星)等数十家酒店、旅行社以及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国家地质公园等企业支持,有效解决了上述的瓶颈问题,并为这些企业(集团)培养出预备管理人才。 其四,学习香港大学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典型方法。借鉴香港大学及一些国内外大学充分利用课余、假期培养学生能力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这也是有效解决上述上课与能力培养时间相冲突的方法之一。 一是分散实习。平时,学生以钟点工形式,或以分班(如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分批轮流上班形式,进行技能与管理实习,既保证企业用人,又可以减少学生误课。在计划学分之外,还可要求学生修满课外(钟点工)学分,将课外学分(钟点工)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统一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程度,保证学生技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进展与衔接。 二是集中实习。每个学期安排1个月加上假期,共2-3个月,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管理能力。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技能培养可以到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则把学生安排到多家企业,跟随主管、部门经理甚至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学习。实习岗位要根据校企对学生的鉴定,校企双方经过合议,确认哪位(些)同学可以做实习主管或实习部门经理,则安排该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实习。 三是大四管理实习,即毕业实习,5-10个月,可以是基层管理岗位,也可以是中层管理岗位,既可以统一安排,又可以分散进行。统一安排,一定要到大旅游公司或高星级酒店,增长见识,开扩视野,接受系统学习;分散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管理实习。通过以上方法,有效利用课余、节假日以及合理安排上课与职业能力培养时间,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层次,达到培养目标。 三结论 根据前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本科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与其他层次学校有明显区别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但这与专科等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如果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称为操作应用型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通称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培养目标更高:中高层管理(专科是中低层管理);二是更强调KAQ协调发展,比高职教育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的系统知识结构;三是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适应较多岗位以及更高层次管理岗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1]#p#分页标题#e#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更加有效达到培养目标 因为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宽且专的知识结构,更具有了有层次的、较强的职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因此,比其他培养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达到本科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带动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前文已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国际接轨较好,不足之一就在于,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脱节。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促使实践教学课程在方案中呈现出层递性、系统性,从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互为依托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应该是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促进与发展。 (四)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是一种综合优化的模式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以培养管理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手段,在时间模式上,强调4年能力培养不断线,逐层提高,最后1年(大四)强化管理能力,因而比较其他模式,能力培养上更显优势;在培养模式上,是产学(研)密切的实质性结合,接近于店校合一培养模式。[9,12]企业承担培养任务,也是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因而培养模式得以优化;教学模式上,除案例教学、情景再现外,更多的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主要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因而,教学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四年毕业时至少具备了主管能力,部分同学还具备部门经理的潜力与素质。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有意义的。

第6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方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3602

1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实行适度超前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来。据统计,2011年,在已经公布的30个省区市中,21个省份的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2011年全年中国旅游总收入2.2万亿元。在全球排名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与此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旅游业处在快速的外延扩张期,这个时期的旅游发展以粗放型为主要特点,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以数量为主。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发展,这一时期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注重素质与能力:一是要掌握现代旅游学原理,具备国际化的专业视野;二是要掌握旅游学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三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团队合作意识,快速的适应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敏锐的创新能力与运用能力。

2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养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培养复合型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在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管理所需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相关行业及衍生行业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运营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及策划及担任导游、旅游咨询师等角色工作的创新管理人才。

3 《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以旅游为主导、为轴心探讨和研究中国及世界旅游文化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知古博今,掌握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旅游精髓,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旅游工作的实践中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的教授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3.1 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黑板(白板)板书,边讲授边演示为特点的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方式授课,可使学生较系统而连贯的梳理知识,优点是便于学生掌握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内容。作为本科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理论知识讲授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在讲授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呈现图片、实例,例如列举学生熟悉的旅游景区(点),做到深入浅出,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3.2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又叫自学指导法,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立足于质疑、释疑、解疑习惯和方法培养的学习法。在此学习方法中,学习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学生自我发现、质疑,通过解疑实践、创造等手段解决问题。可分为探索研究的学习和完成课题的学习。

结合《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组织旅游“新闻播报”。把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在每次上课前让他们播报一条旅游“新闻播报”。其内容由学生自行选定,通过自身经历、互联网、相关书籍或期刊杂志等多种资料搜集途径,找到与旅游行业尤其是与旅游文化研究有关的最新咨讯,经过分析、梳理、归纳提炼出主题,撰写讲稿,以PPT形式展示成果。利用每次课前15分钟时间上台播报。这种学生一生都无法回避与跨越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一切可能的渠道学习,培养专业视角,挖掘了课外学习时间,拓宽了学习领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社交、团队协作与心理素质锻炼的载体,使学生尝试由传统的填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自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得到倡导,当时采取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式教学,这些案例全部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发生的事件,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在这个教学方法实施以后,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形成教与学到互动,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孤家寡人”,只能站在讲台上一味进行填鸭式地传授知识。

第7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所占河南旅游教育份额由2007年的34%逐年递增至2009年的74%,取代中职旅游教育一贯优势,成为河南旅游教育的主要层次,也成为河南旅游业最大的旅游专业人才供给基地。

随着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带来对旅游专业人才质和量要求的明显变化,为河南高职旅游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规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专业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已经做出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河南省也很有必要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方面的探讨。

一、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的综合产业,食、宿、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因而旅游类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由于办学传统、思维惯势等与高职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融合不到位,导致专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类专业定位模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明确了旅游大类的地位。旅游大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个二级门类、8种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含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包含餐饮管理与服务和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但是,应用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等)和旅游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英语导游方向、涉外旅游方向等)却不属于旅游大类,而归到文化教育大类下属的语言文化类专业。

可以看出,旅游大类的划分是基于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而文化教育大类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的特征。在这样的分类指导下,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多旅游院系大都设置有旅游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文导游、国际领队等旅行社岗位人才和涉外或高星级酒店的前台、西餐厅等岗位人才,如果按照专业大类的要求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话,它往往会套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成熟模式,即很偏重理论性。但如果按照旅游大类的思路来建设,它就应该有典型的职业化性质,会带有很典型的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现实中就会有这样的混乱,相同的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相径庭,有的抢手,有的滞销。

另外,专业门类模糊。首先体现在二级门类名称和专业名称混用。由上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二级门类)与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同名,餐饮管理与服务(二级门类)与其下的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同名,这容易出现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竟然属于不同的门类,可是对比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几乎一样。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偏重“管理”,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兼重“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他们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

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试想,一个专业可能有好几个方向,但几个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同一个载体完成?又如,“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方向)”,我们的专业目录里既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有导游专业,那么专业代码是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64151合适还是用导游专业的640103更准确?又如,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到底应该归到外语类专业还是旅游类专业?

(二)旅游类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根据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河南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33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59%,酒店管理专业19所,占34%,其它专业10所,占17%。

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类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38.56%,酒店管理专业占56.1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4.66%;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52.70%,酒店管理专业占41%,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93.70%;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60.10%,酒店管理专业占31.4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91.50%。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94.66%、93.70%、91.50%,说明河南省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这样的规模和结构是不能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按市场需求和调节对这些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二、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探讨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准备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做的效果:

一是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明确了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与旅游业所对应岗位需求的匹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专业方向设置重复的问题;

二是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如取消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或归入导游专业,一方面充实了所合并专业,另一方面规避了学生因为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的问题;

三是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如把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专业目录,就是顺应了近年来旅游新业态的巨大需求,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二)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截止2011年3月,笔者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网站平台对河南省33所开设有73个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收集,除以上7个专业设置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2所院校设置了英语导游专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还设置了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小语种专业)、2所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一所为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另一所为旅游管理方向)、1所设置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1所设置了企划与营销专业和办公文案专业。其中,有27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37%,酒店管理专业18所,占25%,旅游英语专业12所,占16%,涉外旅游专业5所,占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3所,占4%,导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各2所,各占3%,英语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各1所,各占1%,其它2个专业,占3%。也就是说,目前河南高职类专业设置共计为13个专业。

以“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表”为参考,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以及行业需求,特提出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方案。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基层、中层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类专业的设置首要的原则应该先立足于服务――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然后才是管理――潜在的发展空间,所以建议把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目前全国和河南酒店业的发展现状看,随着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急速扩张,对酒店管理方向的人才需求剧增,以现有的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大力扩大酒店专业的数量和规模;

其三,尽管旅游行业一直奇缺外语类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但旅游行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标准至少在本科培养层次之上,所以高职这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几乎为个位数,甚至为零,所以应适当限制或停招此类专业;

其四,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的设置不应该过多过细,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总之,河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原则以鼓励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度发展景区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严格控制涉外旅游专业的设置。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好的与行业需求接轨,使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并适度兼顾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从专业设置的层面上,尝试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业人才需求供需错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里,马勇,杜江主编.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杨红F.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透析[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

[4]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1).

第8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旅游教育 旅游人才 旅游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China's Current Tourism Education Issues and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U Chunli

(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6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re are more people out of the house, to join the ranks of travel and enjoy life, which led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tourism industry requires a lot of talent to provide support. Moreover,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no small development, but stil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which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his requires that we must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talents; tourism teaching quality

旅游业是我国当今重要的朝阳产业,这对旅游教育提出极高的要求,但我国的旅游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采取必要切实的措施,提高我国的旅游教育,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我国当今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以期对旅游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一定的贡献。

1 旅游教育特点

首先,旅游是一门具有非常强实践性的学科。旅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管理人才的专业,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是旅游业的社会需要和其发展。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围绕旅游业的发展,围绕旅游业对各种服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并且,在人才的培养中,不仅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性的教育,而且,在人才培养的后期阶段,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理论的感知,在实践中,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将来的就业时,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旅游服务管理人才。再一点,在旅游产业的就业人员,也必须有机会参加与旅游业有关的各种培训,使旅游从业者,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前途和新的理念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旅游是一门具有广泛内涵知识的学科。旅游不同于其他学科,旅游业所依靠的旅游资源是不同的,它有人文旅游资源,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并且,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旅游业所依靠的旅游资源不同,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多,这就要求旅游业的管理者、服务者,特别是与旅游者最直接相关的导游人员,必须具有综合的各方面的知识,比如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知识,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关的地理、地质,甚至是与这些自然旅游资源相关的人文知识,比如民间传说等。总之,旅游界的从业者需具备极为丰富的综合性知识,从而,这也决定了旅游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再次,旅游教育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旅游作为一个当今社会重要的独特的产业,其自有其发展规律和深刻的独特内涵,这决定了旅游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旅游在高等院校、大中专学院教学中和旅游专业的培训中研究旅游业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旅游教育理论的教育。

2 我国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1)侧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指导。由于旅游业的特点,因此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必要的课堂理论的教育,而且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但我国的教育体制是重理论,轻实践。另外,也由于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缺乏必要的资源,也不特别重视具体的实践,或者在实践中,由于师资资源问题,缺乏对学生的必要的指导。(2)旅游学科建设的层次比较低。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于中专和大专层次上,特别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这些学校大多受资金、教师人才和科研基础的限制,这些学校主要是为我国旅游业培养基层的服务人员,例如酒店服务、导游等。而我国许多知名的高校开设旅游专业的并不多。而随着旅游业的由扩张性发展,向提高素质方向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级管理型、科研型,具有更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当今这样的以培养低层次旅游人才的教育结构,需要改变,需要拥有更多资源的知名高校重视旅游业高级人才的培养。(3)旅游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旅游教育上,我国高校中的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比如旅游教材老化,有许多教材是翻译自国外,其内容不合我国国情。又比如,存在着教师水平低下,教学课程缺乏特色,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 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路径

3.1 旅游学科课程建设

在旅游学科课程建设上,要注意这些方面。首先,需要更加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要多注意实践课;其次,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不同的课程设置的需要,对于以培养基层的一般服务人员为目的,其课程要多安排实践课,并且有机会,要多让这些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具体的,现实的实践,对于以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人才,在实践的基础上,要注意多进行理论的教育;在教材上,在引进国外的教材时,要注意与我国实际的结合,在引进国外的教材和教育理念时,有基础的高校,要组织人员,编写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教材。

3.2 旅游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要培养出大量的适应各个层次、各个以不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人才,必须设计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方面,首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设计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针对所培养的人才的就业方向,所就业的旅游企业的不同领域资源,设计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所以,在培养旅游人才时,要非常注意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3.3 引入社会力量,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业

我国当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投入太多的资金支持。为了解决办学资金问题,可以引入企业力量,进行校企联办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模式,这对校企来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对于学校可以得到一些资金的支持,并且,企业中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人,到学校做报告,搞讲座,对培养人才大有裨益。另外,校企联办,是学生有了具体的实习的基地,这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基础。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是旅游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旅游人才,也为自己培养所需的人才,储备人力资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的各个层次和专业的旅游人才。这就需要我国当今的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或者以旅游专业为主的各个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刚.中国旅游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09(2).

第9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格特质;旅游管理;营销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全球高等旅游教育也得到相应发展,国外旅游教育业界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学术界也在旅游教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加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列为加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营销能力培养相关研究以及人格特质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成果颇多。吕品晶(2010)从学校、企业、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旅游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国外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成功范例[1]。樊海波(2008)围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的目标,主要针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的旅游实践教学模式[2]。

(二)旅游企业能力研究成果多。王佩良(2008)认为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以及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3]。

(三)员工营销能力培养研究成果颇多。杨保军(2003)从策划对营销工作的影响方面论述依靠策划培养企业竞争力的方法[4]。马海燕(2012)结合特质心理学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从微观层面对员工特质,营销能力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5]。

(四)人格特质概念研究经历系列的发展。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1921年心理学家荣格采取科学方式把人分为直觉型、思考型、情绪型和感觉型四种。行为管理学家东尼·亚历山卓和麦可·欧唐诺把人格特征分为指挥者、社交者、协调者和思考者四种。弗洛伦斯·妮蒂雅(1992)在《性格解析》一书将现代社会生活内容充实到已有的理论体系之中,她为每一种特质的学术名称都加入了一个修饰词,提出了四种基本性格类型: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活泼型的人外向、多言、乐观,完美型的人内向、思考者、悲观,力量型的人外向、行动者、乐观,和平型的人内向、旁观者、悲观。这样就形成了对特质更加完整的描述。

(五)依据人格特质理论,指导行业实践方面研究较多。黄海艳(2010)运用大五人格量表,分析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求职行为差异,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6]。王显成(2009)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旅游企业团队人格特质与团队绩效的关系[7]。

二、问题的提出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各有优势,各有侧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研究呈现出由理论教育向技能教育,由单一性人才培养方案向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转变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依据大学生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分析营销能力构成,进一步提出培养对策。上述成果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和有益借鉴,但是针对专业营销能力,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质进行差异化的培养研究方面,却涉及较少。本论文试图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在对大学生人格特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从业绩型营销人才、策划型营销人才、管理型营销人才三个培养方向出发,解析旅游产品营销能力构成,并提出具体的培养对策。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向怀化学院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结论。调查结果显示34.3%的学生具备指挥者的特质——果敢、坚定、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喜欢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和冒险;工作上努力达成目标、注重最后的结果;是天生的领袖和行动者。20.2%的学生具备社交者的特质——乐观、活跃、积极、热心,爱说话、爱表达意见,具有创意、直觉力强,人际关系很好,比较外向。30.1%的学生具备协调者的特质——友善、随和、谦虚,乐于和别人合作,谨慎小心。15.4%的学生具备思考者的特质——理性、细心、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做事有条理,比较内向。根据以上四种特质,可以将营销团队成员分为三类即管理型营销人才、业绩型营销人才、策划型营销人才。具备指挥者特质的学生拥有持久型的领导特质适合培养为管理型营销人才;沟通表达能力强、外向型特质比较明显的学生适合培养为业绩型的营销人才;内向型特质明显的学生一般具有思考者的特质,且大多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比较适合培养为策划性的营销人才。

三、营销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特质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企业创造优异顾客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能力,有学者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形成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营销能力是企业利用所拥有的市场知识和营销手段在外部市场成功定位的能力。目前旅游企业对营销能力的要求更侧重于营销能力的执行,具体表现为旅行社在设计旅游线路和维护顾客关系,争取重复销售的过程中,如何执行每一种关键的与顾客联系的子过程的效率和效果。针对旅游企业的营销需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四种特质,可以按照业绩型营销人才、管理型营销人才、策划型营销人才分类培养。

(一)业绩型营销人才的培养

沟通能力本身包含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在旅游营销方面的体现主要是表达能力能够清楚的说明旅行社的行程线路、特色景点、线路报价以及优惠条件,让人一听就明白你要做什么;倾听能力是把自己放到客户提到的情景下,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同时观察客户的表情、动作,明白顾客要表达什么,存在表象下面的真正需求,综合起来判断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够清楚的了解顾客对于旅游线路的认知,对于旅游景点的兴趣点以及对旅游报价是否满意;设计能力是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公司形象、线路特色、景点环境特色,创造一切令客户满意和惊喜的营销氛围。

促销能力包含目标群体定位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和消费心理掌控能力。在对旅游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中,目标群体定位能力主要在于营销人员能够根据产品特色找准目标群体,如京津专列产品目标受众主要为老年群体,国外经典海岛游目标受众大多为公司高级白领,滑雪项目目标受众大多为年轻群体;产品推销能力需要营销人员对旅游线路非常熟悉,掌握旅游产品的细节和特点,有信心地站在客户面前展示自身的专业性,唤起目标受众的兴趣,有效地把旅游产品推广出去,在表述旅游产品的同时,突出旅游产品中隐含的无形服务的价值,展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渊源和形象内涵,诱发受众的旅游需求并促进其最终采取行动;旅游目标群体大致有从众,求异,攀比,求实这四种消费心理,营销人员需要针对这四种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

关系驱动能力主要包含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要求营销人员人际关系广泛,寻求与客户建立和维系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懂得销售技巧,筛选出值得和必须建立关系的顾客,经常与关系对象进行联络和沟通,进行长期的反馈和追踪,把控顾客兴趣。

(二)策划型营销人才的培养

市场驱动能力主要是指在营销策划中更加关注消费者潜在的深层需要,而非消费者的现实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旅行社会发现很多市场空间,扩大发展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营销人员要能够找出潜在旅游吸引产品,领先占领市场,并且通过大规模的广告策划,迅速赢得市场地位。市场驱动能力强的营销人员应该善于在旅游市场上制定游戏规则,革命性地改变竞争格局。

旅游产品组建主要是指在旅游线路设计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配置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并以一定的主题、内容、形式和价格表示出来的过程。产品组建有着比较强的技巧性,组建能力包括询价能力、线路设计优化能力、交通工具比较能力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展示能力等。

(三)管理型营销人才的培养

旅游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旅游供销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计调、渠道商、销售代表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旅游产品制造、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营销人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主要包含营销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产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大客户的议价能力等。营销团队管理者在计调人员拿出行程安排及预算方案时需要把控方案,协调营销人员与计调人员进一步沟通,尤其是在预算以及景点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需要与计调部门协作制定新方案。决定供应商和大客户议价能力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价格敏感度和相对议价能力。价格敏感度决定买方讨价还价的欲望有多大,相对议价能力决定买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压低价格。营销人员在日常培训中需要清楚景点旅游线路的基本报价、影响因素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策略。

旅游社为了竞争的需要,往往会找一些渠道帮助收揽客源,如与酒店合作,进行订票等代办业务;与老字号单位合作,推广老年旅游专线;与同行合作,推广旅游专列等。因而在旅行社发展过程中,酒店、老字号单位、同行门市等往往成为旅行社的重要渠道,旅游营销人员的渠道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力度。在日常的经营中,旅游营销人员需要经常拜访渠道成员,从渠道成员处获取目标市场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设计产品,帮助渠道成员进行销售,能够对渠道成员进行业务培训。

四、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生营销能力培养的建议

基于营销能力构成,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划分至三个项目团队,即业绩型营销团队、管理型营销团队和策划型营销团队,学生可以根据霍兰德职业测试结果及自身兴趣,参与其中任一团队。在日后的旅游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组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

业绩型营销团队的培养方法主要为实战型,从沟通能力、促销能力和关系驱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中,教师可以从当地旅行社获取一些热门线路,要求这个团队的学生认真解析线路及特色,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现场说明,并能够完成同学们的提问。第二阶段要求学生采取微博、电子邮件等网络营销方式把旅游线路推介给周围亲戚朋友等熟悉群体。第三阶段正式进入陌生营销培训,学生综合总结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不足之处,利用周末时间,针对目标群体,进行陌生营销,并以获取的实际成功订单作为考核标准。

策划型营销团队更关注于线路与产品的设计,团队成员需要富有创造力,策划型营销团队的培养主要以市场调研和产品设计为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任务布置等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中,教师可以从行业信息以及网站上获取旅游热门事件,要求团队学生对热门事件进行评析,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学会抓住亮点,炒作旅游事件。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评析最近热门旅游景点及当地热门旅游线路,找出其亮点及不足之处。第三阶段正式进入线路策划阶段,学生根据当地目标市场调研结果,以组团社的名义策划旅游线路,并将线路做成策划报告,分发至当地各家旅行社,以旅行社专业反馈结果作为考核标准。

管理型营销团队员工不仅要善于对外联络,也应该能够很好的处理上下级关系,提升整个营销部门的凝聚力和士气。管理型营销团队的培养主要以协调能力培养为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管理技巧知识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中,教师可以精选哈佛商学院管理沟通方面的案例,要求学生讨论评析,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了解管理沟通技巧。第二阶段,从旅行社聘请营销部门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流程。第三阶段学生正式进入旅行社营销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阶段,实习地点主要在办公室,熟悉业务流程以及协调各部门关系。最后以旅行社对实习生的评价作为考核标准。

五、结语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营销能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竞争高度激烈的旅游行业,旅游人才的营销能力对于旅行社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院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四种特质培养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能够解决旅行社业目前所面临的收客难题,获取竞争优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1]吕品晶. 中外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6-19.

[2]樊海波.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6-48.

[3]王佩良. 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J].文史博览,2008(10):52-54.

[4]杨保军. 论策划与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 [J].商业研究,2003(14):59-61.

[5]马海燕. 员工特质、营销能力与营销绩效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