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旅游业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旅游业的利与弊

第1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通过将旅游电子政务、数字化景区和旅游电子商务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对智慧旅游在旅游景区经营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旅游部门和相关技术部门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特点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散客和自助游客的比例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以团队为主的旅游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而自助游和散客在游客总量中的比例呈现出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而这一情况的产生正是由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旅游产品更能够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所导致的;(2)旅游方式的自由化、休闲化发展。当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趋向于自由化和休闲化,而在旅游方式上,游客则更倾向于通过上网咨询和下载旅游软件等智慧化的手段出行,以便提高自身获取旅游景区信息的准确性和便捷度。

2.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弊端

2.1外部经营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外部经营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宣传方式过于僵化。对传统旅游景区宣传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其大都以海报宣传、电视广告以及旅行社营销和节会活动为主,在宣传方式上过度机械化,且在付出较高宣传成本后,无法获得预期效果,从而形成了对景区经济效益增长的严重制约。二是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的客源渠道大都来源于旅行社以及旅游市场自发的门票经济,然而,在当前旅游市场由团队逐渐向散客转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游客则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获取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相应地,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传统客源渠道已难以满足景区自身发展的需求。

2.2内部治理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内部治理弊端主要表现在:(1)景区服务水平较低。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较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强,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方面,相关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仅涉及建筑、电气、水利等诸多层面,而且还需配以相应的技术进行建设,已出现安全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增加安全隐患。还需说明的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其无法像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文化规范人员行为和提高服务质量。(2)旅游资源的保护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个别景区仍然存在破坏性建设的情况,而客流疏导和对游客行为规范工作力度的缺失也进一步加剧了旅游景区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文物的破坏。

3.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1外部经营手段的优化

首先,旅游景区应进一步强化旅游产品的新媒体营销,通过借助新媒体营销手段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同旅游专业网站、旅游论坛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使游客能够对其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予以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扩大推广范围,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智慧旅游理念强调以网络平台作为旅游景区客源的核心平台,通过搭建旅游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需求,以网络选购的方式强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拓宽客源渠道,为旅游景区提供可靠的客源保障。

3.2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

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另一体现即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首先,智慧化旅游理念要求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构建并完善景区网络通信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从而为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奠定通信和安全基础,通过优化地区无线网络、配置智能终端和构建门户网站,为游客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等诸多服务,满足游客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引入景区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并辅之以向英国的考勤办公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进而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效率,为其各项决策、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智慧旅游理念下,旅游景区应与相关技术部门展开高效合作,积极构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和景区电子监控系统,利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和车辆追踪等系统功能引导游客流向并规范游客行为,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提高景区服务水平。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化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说明,并针对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弊端,对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智慧旅游理念更加侧重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通过完善通信、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构建客流管理与电子监控系统来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和保护景区资源,对于促进旅游景区及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5):220-221.

第2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所学校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旅游产业的兴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管理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但是根据市场调研发现,这些学校自身的竞争能力很难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形成正比。首先,很多企业在招聘后反应,自己单位招聘来的员工,知识技能并不能完全和自己的岗位相适应。很大一部分人才甚至还存在“眼高手低”的懒惰情况。对于很多基础的事情,互相推诿,不想去做,即所谓的“低不就”。但对于一些待遇较好但要求也相对较高的工作,互相竞争,却又多无能力去胜任,即所谓的“高不成”。以上所述种种都不完全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计划,企业往往不得不另外花上大笔额外的开销来对招聘的员工进行继续教育,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其次,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来说,他们毕业后一般都会到旅游公司工作。但是往往工作一年左右,大多数人都会反应说自己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工作状况。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身的实际水平。因而大多数纷纷选择“跳槽”这一行为,到别的单位另谋高就。此种行为致使旅游企业的人才并不稳定,人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应用性也较强,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新时代应该一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因为唯有培养出高素质、基础雄厚、知识面广、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能迎合未来旅游专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的原因

现在在旅游管理专业同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致使很多企业宁可到同行业中花大价钱去“挖墙脚”,聘相应的高管人才,也不会选择到一些专门的高等教育学校去招聘接受国专业培养的人才。长此以往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脱节越来越严重。根据最新的研究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很难和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员竞争,这些接受国专业培养的“正规军”之所以竞争力这么低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为主,整节课以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要形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灌输。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过分与强调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促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往往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缺乏实际的锻炼。因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较弱,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除此之外,院方在专业的乐橙设置体系上仍然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特点。每一个院校在基本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比较接近,因而往往有浪费教学资源、课程设置趋于重复的弊端。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强老师是学生的领头羊,老师带领的好,学生才能更清楚明白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在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任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多数地方的很多旅游高校的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来源于其他专业,比如历史、地理、文学等专业。这些教师本身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就不成熟,在任课的时候就难免会捉襟见肘。尤其是在实践指导上,更是缺乏实践性的指导。进一步说,很多的院校都不能从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门用来锻炼的模拟实验室,致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和市场需求脱节比较严重,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伴随着我国旅游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旅游企业对于拥有专门素质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的需求更是很大。然而,根据近几年对市场的观察,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顺利实现就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很难就业,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又很大,这样的矛盾一直很奇怪的存在着。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对其弊端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相应的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更科学的设置。各高等院校应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与省(区)内外的著名旅游企业、旅游行政机关及其它部门间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合作共建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

(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强化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具体说来,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学习,到继续学院进修,夯实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发展需求,聘请一些专业比较强的教师到校任课,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引导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进行正确定位学校需要根据实际,设立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企业的需求,灵活性的调动自己的就业定位。辅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第3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所谓的旅游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将整个旅游活动协调好,并按照相关职能划分相关机构。管理是旅游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管理不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综合统筹,更要落实到基层,这样才能促进旅游活动的正常运转。

一、旅游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中存在很多弊端,企业内相关的管理和规定相对来说并不完善,所以应该制定合理的调控,以达到规避弊端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更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可是我国的旅游行业的机制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对于很多旅游企业的管理还没有具体落实到位。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也是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现如今正在飞速的发展,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企业都涉足旅游业开设旅行社、餐饮等,而其中的产权或人事权则隶属不同的投资管理部门,分散性的管理,各自为政的决策造成旅游行业的内部矛盾逐渐被激化,这样也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市场发展混乱不堪。旅游管理部门不能够全面的了解和监管整个旅游行业、企业,也很难实时监管每个旅游机构,这样就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够从国家的层面来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在一个企业中亦是如此,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并发展最根本的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针对旅游业法律法规相对而言并不完善,所以我国目前正在积极的进行旅游企业创新机制管理工作。第一,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在法律建立之初时并不完善,在后来的完善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及时更新,那么法律的约束力相对而言就减弱了;还有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定相对而言具有滞后性,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法律制定却并没有与时俱进;第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法律中有关于消费者的权利方面的制定相对较窄,所以在实际的旅游中就很容易发生消费者隐患的事件。

(三)市场竞争不平等

在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中市场竞争不平等的状况日益加剧,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各行业间的竞争就在所难免了,也就造成我国的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业自身的弊端也较多,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规模大小也存在差异,那么不平等的竞争就在所难免了。根据现有的国家政策改革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的帮扶旅游企业,并不断进行旅游行业体制的改革,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是由于受到政府的帮扶,很多企业在法律面前就变得有恃无恐,不断地索要特权和保护,但是有很多的中小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政府帮扶较少,法律约束多,没有特权等原因,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也间接造成行业竞争的不平等,造成垄断现象的发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对于我国的经济或是整个旅游行业来说都是不利的。

二、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宏观调控

在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中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权力过于分散,国家的宏观调控难以实施,战略部署没有落实到位,针对于旅游管理的机制相对而言不完善等。在进行管理时应该合理进行集权和分权,当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法规、发展方向时都应该将权力集中起来,归为中央,有中央来部署,地方辅助和配合中央制定的相关政策、战略,这样国家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统筹宏观调控,地方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和管理地方旅游事务。之所以要将宏观调控的权利划归中央根本目的就是中央能够保障地方策略和方向的正确性,地方和中央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实现旅游管理体系多元化

边缘线和综合性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特点,所以在进行管理时综合类部门集体管理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主要是受国家旅游管理局管理,并且是国务院的副总理来担任管理的负责人,旅游管理局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每个省、市、县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具有很强的基层基础,因此不仅可以开展创新管理委员的工作,还可以制定旅游保障体系,这样能够避免旅游业多头发展问题,还能够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强政企合作

很多旅游企业都是按照自身的利益来进行相关管理依据制定的,所以其中很多的条例都与国家的行政政策有所出入,企业作为盈利的主体,那么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合理处理,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也要保证企业利益,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政策,不仅要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也要切实到位将细节问题处理好。

三、结语

第4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第5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美化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其投入少回报多,而且能够显著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比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比较好的前景。然而,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就业。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方面的滞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很多院校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关注的重点是旅游管理专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多数的开设院校教学观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专业性应用人才,然而很多开设院校仅仅是模仿或者照搬本科院校教学宗旨和目标,导致所有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次上培养同类型人才,没有针对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例如:服务操作型旅游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以及科研理论人才。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得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开设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也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起步比较晚,旅游管理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比较缺乏,很多老师是跨专业来教学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而且过多强调老师的权威性,这种“一言堂”上课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的理解仅限于课本的知识,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扩展;我国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局限在闭卷考试为主,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教学手段落后,教材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新过慢,教材落后旅游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也不能用于实际,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二、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实用人才,然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院校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教学观念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弊端,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过于求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与旅游业需求矛盾问题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等。随着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1、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合理定位教育目标

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各个开设院校要根据旅游管理教育的层次侧重点,根据院校的自身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专科层次的院校要注重培养基层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对于本科层次而言就要培养中高层的旅游管理人才,注重培养的综合型;研究生层次要注重培养面向科研、教学和企业决策层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相适应。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合理定位教育目标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旅游管理教育具有的前瞻性与适应性、职业性与实践性以及体现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因此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要有针对性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而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可以采用具有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旅游管理案例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由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学习的内容或者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进而能够有学生自己的知识空间;可以通过构造旅游情景来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的建构,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 朱宇钒.改进我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8月.

[3] 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第6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中小旅行社;内部控制;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5-02

当前,推进旅行社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维护旅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旅行社行业形成批发商与零售商体系已经形成共识。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

2012年2月27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旅行社企业发展座谈会,针对旅行社企业关注的重要发展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探讨推进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

中小旅行社快速扩张过程中管理难度加大,财务风险增加,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建立一套适宜中小旅行社行业健康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中小旅行社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小旅行社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二、中小旅行社实施内部控制的困难

1.内部环境薄弱。中小旅行社内部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它又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中国旅行社通常规模较小,内部分为若干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多见承包经营,各自为战现象突出,公司对各个利润中心管控能力较弱。企业招聘人员比较注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观念。管理层更加关注创造短期财富,战略意识淡薄。导游人员流动较快,普遍缺少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2.缺少风险管理文化。中小旅行社风险意识较弱,比较关注同业价格竞争和业务竞争,缺少品牌意识。比较关注盈利能力,更多依靠导游人员来控制操作风险。导游人员中兼职比例较高,给公司控制风险带来较大难度。

3.控制活动不足。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中小旅行社通常工作人员较少,身兼多职,基本上不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企业会计系统控制不健全,基本账户外收入较多,虚假财务报告时有发生,集体税务舞弊现象突出。

4.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健全。中小旅行社产品创新设计职能较少,而采购和组合职能较多,因此工作人员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不健全。公司管理层多以利润指标考核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更关注每个业务的自身利益,而关于风险信息传递却不积极。中小旅行社也较少研究外部市场和监管信息。

5.内部监督尚未制度化。中小旅行社普遍缺少制度化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更多的精力用于应付商业纠纷,进而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而缺乏长效的制度化的内部监督体系。

三、中小旅行社内部控制实施对策

1.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2.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3.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4.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5.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2]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6.

[3] 诸丹,唐建兵.旅行社风险管理刍议[J].中共四川省委省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5,(3).

[4] 杜江.旅行社经营管理: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358 - 374.

[5] 高守贵.浅谈中国旅行社经营风险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收稿日期:2013-10-08

第7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要】医疗旅游是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催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本文从医疗旅游的概念、类型以及国外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医疗旅游开发的利和弊,阐述了国外医疗旅游对我国开启医疗旅游的启示。

关键词 医疗旅游;利与弊;启示

近年来,新型旅游利基市场不断涌现,医疗旅游就是其中的一支。医疗旅游是医学治疗与旅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医疗旅游已经成为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包含医院、酒店、翻译、餐饮、保险、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辐射范围广,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医疗旅游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争相投入。据统计,医疗旅游已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新产业,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从不足万人上升到目前每年数百万以上。2000年世界医疗旅游业的总产值不足百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已达到200亿美元,其发展势头十分惊人。世界医疗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泰国,除此以外,印度、印尼、哥斯达黎加等国目前均在大力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也在大力发展该新品,但由于这两个地区的人力成本较上述东南亚国家要高,故在收费上难以与印度、泰国等抗衡。2007年,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5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年收入合计高达34亿美元,大约有290万外国人到这5个国家进行观光旅游兼治疗。[1]

1 医疗旅游的概念

医疗旅游是将传统的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产业。医疗旅游是指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游览区,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健管家服务,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国际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在异地(尤其是异国)实惠、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或活动的吸引下,到异地(尤其是异国)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国际医疗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保健方式,它寓休闲于治病,寓治病于休闲。医院接收的病人既是接受检查或手术的患者(非传染病人),也是旅游者。“患者”入住的“病房”类似于度假村或饭店,他们能享受到十分便利的医疗照顾以及适合旅客病情的健康美食、保健按摩、水疗等康乐消遣服务。将医疗、美容、健身、娱乐、休闲度假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国际医疗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国际医疗旅游为病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并能帮助病人营造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而身体的康复又能促使精神面貌的好转,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目前,国际医疗旅游可分为“治”为主和“疗”为主2个大类。

1.1 以“治”为主的项目有

1)无生命危险系数小的项目(如牙科手术、整容手术、美容、皮肤病、生育疾病等)。

2)生命危险系数高并且医疗资源较为稀缺的项目(如器官移植手术)。

3)客源国尚未开发或被法律禁止的医疗项目(如堕胎、干细胞技术治疗瘫痪、安乐死等)。

1.2 以“疗”为主的项目有

1)康复理疗类项目(如医疗检查、美容、Spa及其他疗法等)。

2)养生保健类旅游项目(药物养生、温泉、海滨、森林疗养等)。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医疗旅游,客户在选择该项医疗服务时都颇为谨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收集医疗、旅游、以及相关配套的资料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尤其是那些以“治”为主的医疗旅游服务。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开展医疗旅游,需要先进的医疗保健技术水平和一流的医疗服务水平,所以该行业的投入门槛较高。

2 国外医疗旅游发展过程与现状

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使医疗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以往,到国外看病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欠发达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的国际医疗旅,,是以发达国家的人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收费低廉、质量上乘的医疗服务为主的反向就医。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2006年,仅美国就有约50万人打算出国医疗旅游。

2.1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概况

2.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国发展概况

目前,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很多国家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泰国、印度、新加坡、韩国、中国、约旦、伊朗、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迪拜、黎巴嫩等亚洲国家;瑞士、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欧洲国家;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以及非洲的南非等国。亚洲是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国际医疗旅游每年为亚洲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东南亚更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中心之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就以独特的变性手术成为了国际医疗旅游的首选地。随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国际医疗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印度成为了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2003年,印度接待国外求医游客有15万人次,且这个人数每年大约递增15%。2004年,马来西亚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从2000年的7万多人增至10万多人。泰国,仅Bum rungrad医院,每年接待的100万人中,就有近一半是外国病人。在中东,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约旦是中东医疗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沙特阿拉伯随着朝圣旅游的兴旺,以美容、牙科为主的医疗旅游也兴盛起来;但在医疗技术与成本上领先中东的是伊朗,一个心脏搭桥手术在美国、土耳其需$1.8万、英国要$4万,而在伊朗仅需$1万。迪拜、黎巴嫩等正在由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向医疗旅游目的地转变。中东虽无东南亚医疗收费低廉的优势,但他们坚持“以质取胜”,如迪拜修建了卫生保健城,引进了大批德国一流医生。在欧洲,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也备受关注,瑞士、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都是有名的国际医疗旅游接待中心。最近几年,欧盟大力投资国际医疗旅游,在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近200亿福林(约合7800万欧元)中,很大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旅游,欧盟成员国的很多社会保障机构还为国民支付匈牙利温泉医疗的费用。2003年,匈牙利将其旅游主题定为 “健康旅游年”。瑞士莱芒湖畔,专门从事整容、整形外科、恢复青春、细胞活化疗法以及其他各种回春治疗的私立医院有11家,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医院最近几年共投资了大约6300万瑞士法郎(约合4000万欧元)。近年,拉美医疗旅游也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整形美容方面,如阿根廷和巴西。它们收费低廉——不到美国的一半,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前往整形美容,以至于加勒比海沿岸国家虽然距离美国很近,却只能努力发展特色医疗专科以增加吸引力,如古巴的皮肤专科。此外,南非的整形美容也在世界医疗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

2.1.2 医疗旅游客源国发展概况

以往到国外求医的主要是亚洲、非洲或中东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具备顶尖水准的医院和专科医生很少。但是现今的医疗旅游者主要是来自于下面几类国家,一是医疗费用高昂的国家,如美国;二是医疗社会化和医疗保险有局限的国家,前者如加拿大,后者如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三是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也是以往求医方式的延续,如柬埔寨、缅甸等。这3类国家构成了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国。这几类国家的人可能选择不同的目的国,也可能选择同一个国家,如泰国Bum rungrad医院接待的外国病人就来自美国、阿联酋、孟加拉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柬埔寨、缅甸等国。长期以来,美国是国际求医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发展中国家的有钱人都愿意花钱到美国接受高质量的服务,加拿大等国家的病人因本国医疗选择的局限性,也愿到美国看病。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国医疗费用的飞涨,国际医疗旅游的天平开始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据统计,美国年均医疗年开支在5700亿美元以上,但仍有上千万成年的美国人要么压根就没有医疗保险,要么也因保险过于昂贵而得不到足够的医疗保险服务,且这一队伍将呈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因此,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医疗旅游客源国之一。如2006年10月以前,美国就有15万人到印度、泰国或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医疗旅游,接受如心脏或骨骼等方面的重大手术治疗,也有做补牙、整容等相对不太复杂的治疗。[3]

2.2 国际医疗旅游现状

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使医疗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以往到国外看病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欠发达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国际医疗旅游是以发达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收费低廉、质量上乘的医疗服务为主的反向就医,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

1)亚洲: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泰国——最初因为变性手术成为了国际医疗旅游的首选地。随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国际医疗也迅速发展起来。印度得益于它的价格、语言和技术优势成为了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新加坡,因为拥有精密的医疗服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国家”。

2)中东:中东国家具备高质量医疗旅游优势。约旦——中东医疗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 沙特阿拉伯——以美容、牙科为主的医疗旅游也兴盛起来。

3)拉美:拉美医疗旅游近几年也取得重大进展。阿根廷和巴西以整形美容为主,而古巴则专攻皮肤专科。

3 医疗旅游开发的利与弊

3.1 利

3.1.1 高档奢华的服务

这一类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有瑞士、迪拜。珍贵的原料、个性化的治疗服务、豪华的享受,决定了瑞士羊胚胎素之旅只能是极少数顶尖人士可以承担的奢侈品,也决定了瑞士医疗旅游的高端路线。

3.1.2 特色的医疗资源

这一类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有古巴、约旦、韩国、匈牙利、毛里求斯等。毛里求斯以其特色的温泉水疗著称,韩国以其出色的整形美容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前往。

3.1.3 优质的医疗系统

这一类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新加坡、南非、德国等。这类目的地往往拥有完备一流的医疗服务系统,而且价格相对医疗费用昂贵的欧美、日本等地较便宜,综合条件的突出使其成为了重要的医疗旅游目的地。

3.1.4 相对低廉的价格

这一类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有伊朗、波兰、泰国、印度等国。据印度医务人员估计,在英国做一个心脏手术平均费用是3万英磅,而孟买只要6000英磅。在泰国全球最有名的变性手术医院之一的Yanhee医院,隆胸手术需要2200美元,同样的手术在美国花费至少是5~10倍。

3.2 弊

第一,医疗旅游对客源国的负面影响。医疗旅游将对部分客源国的医疗体系造成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出游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医疗机构客源流失。一般而言,客源流失对医疗供给不足的国家影响并不大,但是对美国等医疗供给相对充足的国家来说,在分摊医疗成本的压力下,当地医疗产品的单位价格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

第二,医疗旅游对目的地国的负面影响。医疗旅游对目的地国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导致当地居民利益受损方面,具体为在出口导向下,更多的投资流向了医疗旅游领域,而致使公共医疗投资不足;大批优质医护人员从公共医疗机构流向了收入更高的私立医疗机构,国内弱势群体利益受损;受利益驱动,外来游客得到了即时医治,但大量本国居民却需要排队等候等。

第三,医疗旅游项目的合法性、科学性及其涉及的伦理问题。部分较为特殊的医疗旅游项目,如干细胞疗法、髓骨修整术、活体器官移植、安乐死等,仅在部分国家被认定为合法或者被默许,但是其科学性及其伦理性却备受争议。同时,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广泛存在的药品专利仿制问题也备受关注。

第四,医疗旅游者的权益保障。发展中国家关于医疗事故方面的法律薄弱,一旦游客利益受损将很难在当地维权一-,而医疗机构方面缴纳的医疗事故保险也往往非常有限,很难充分保障游客权益。

4 对我国医疗旅游开发的启示

随着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医疗旅游也逐渐起步,但总体来看,并未形成规模,且我国还存在各种问题。那么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医疗旅游该如何扬长避短,顺利融入国际医疗旅游市场,是现今比较重要的关注点。

4.1 规范市场秩序

旅游市场混乱一直是困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要开发医疗旅游,必须先出台相关制度和措施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出现行业内由于争夺利润而产生的恶性竞争。

4.2 加强政策支持

韩国在全球建立的第一个“韩国医疗观光服务中心”落户中国青岛,并携手湖南建立医疗观光中心,可见中国医疗旅游产业也正在备受关注。但韩国、印度等国家都有部级的医疗旅游协会,而中国国内现在尚无医疗旅游协会等组织,所以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4.3 提升语言文化氛围

医疗旅游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境外游客,而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首先必须具备的是良好的语言条件。目前,国内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英文水平还相对较低,国内仍然缺乏为入境医疗旅游者提供优质贴心服务的语言文化氛围。

4.4 优化医疗服务质量

优秀的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医疗旅游发展迅速的新加坡,有11家医院全部通过了JCI认证,其名列世界前茅的医疗保健水平、多项医学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是推动其医疗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中国只有4家医院通过了JCI认证,所以,中国要发展医疗旅游,须领先提升医疗水平,取得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

4.5 完善医疗旅游产品

目前,中国国内医疗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团队和部门在开发和研究医疗旅游产品,也没有医疗观光产品的持续开发。独特的医疗旅游产品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要素,因此中国医疗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医疗旅游产品体系和开发引人眼球的医疗旅游产品。[4]

参考文献

[1]侯胜田,刘华云.医疗旅游强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医学与社会,26(6).

[2]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

[3]梁湘萍,甘巧林.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第8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旅游人口社会文化预防措施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旅游人口是指购买旅游产品并具有流动性质的消费人口,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吸引物和媒介)。旅游人口是旅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人口就是指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按照其来源地可分为国际旅游人口和国内旅游人口。研究旅游人口是为了揭示旅游人口内在运行机制,为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决策依据。一般而言,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发展旅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往旅游人口的流动总是比较单一,认为其仅仅是一种人员流动,其实,旅游人口流还涵盖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和旅游信息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产生的物质流动。旅客出游,要随身携带物品;返回时,一般会买回大量纪念品和土特产品,这些都是旅游物流。我国近几年国际旅游创汇中,大约有20%来源于旅游产品销售,在旅游产品发达地区,该值则可增加一倍。因此,加强旅游物流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旅游资金流是指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资金流动,它除了包括旅游者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并伴随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及交流。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旅游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伴随着旅游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开展合作的向导。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旅游人口对目的地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游客中不乏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出访目的地时,往往要求参观目的地有关单位和设施,并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旅游目的地也可从中增加对有关科技领域的了解,还能获得重要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适应游客需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也常常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设施和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之中。例如饭店电脑预订和管理系统自动化、磁悬浮列车等。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规划发展不当。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它涉及面广,对相关产业的渗透力极强。旅游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吸纳就业,强劲拉动内需,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旅游发展的容量限制,大量旅游人口无限制地涌入,景区超负荷运转,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旅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目前,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旅游人口发展不当有关,因此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刻不容缓。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重视对旅游人口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化控制和治理。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控制和治理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法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宣传教育,既要对外来旅游人口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旅游业的利与弊范文

1月10日正式全面接管华山的渭南市首次在西安举办了新闻会,对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将力争在5年内建成西线索道,全面开发仙峪、瓮峪,三公山、三凤山等景区,解决山内扩容问题,华山索道已于1996年建成,索道从山脚沿当年“智取华山”的小道上空飞架,直达北峰。

华山主峰景区仅有0.4平方公里的平地,其年最大环境容量约100万人,据了解,2007年华山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3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6S,旅游业已成为渭南市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此前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负责人称,今后华山将面对更多的游客流量,公司将尽快修建主峰索道,拓展西峰景区。

1月10日,张家界首条“空中走廊”――天子山索道因更新设备暂停营运15天。2007年12月,黄山风景区新改建的云谷索道投入运营,黄山风景区原有云谷、玉屏、太平等三条索道,据称此次改建后的云谷索道将显著减少游客爬山的等待时间。

评 论

华山素以“奇险”闻名,“自古华山一条路”,索道却让它成为历史。修建多条索道将极大改变华山的总体风貌。

几年前,华山拟建的索道共有两条,一条是华山西侧瓮峪通往西峰的索道,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西线索道”、“西峰索道”或“巨灵索道”。另一条就是“中线索道”,是拟建在华山峪“自古华山一条路”上的索道。2002年建设部紧急喊停“中线索道”:建设部调查组认定华山“中线索道’建设严重违反了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景区保护和建设有关条款,在建设手续尚不健全,特别是建设部没有批准的情况下违规建设景区总体规划中不存在的索道项目,给景区资源和环境进成极大破坏,其性质是恶劣的,建议责成陕西省政府立即无条件立即制止华山“中线索道”建设,“中线索道”得以停建。

很多人分析再建索道对华山是利是弊,认为风景区特别是山岳型风景区修建索道的合理性在于,对提高接待水平,加速游客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千方面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弊在于索道将会给价值极高的遗产带来不可恢复的破坏。

听上去,似乎只要“利大于弊”,索道修建甚至再建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修建索道并不是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游客也未必不喜欢步行登山;索道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危害确是非常明显:破坏地形,破坏植被与生态,破坏景观审美、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山顶成了污染源危及全山,甚至可能根本改变了遗产面貌和性质,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一个部门或者公司的眼前经济效益与独一无二的遗传价值孰轻孰重,并不需要太多思考。

一些风景名胜区违背规划,不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自行开工建设的行为仍时有发生。例如……陕西华山旅游公司违反规划,擅自在风景名胜区修建客运索道,被勒令停工。

――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索道建设经过众多专家多年论证,不会对华山的资源与安全带来问题。而华山主峰区环境容量小,花岗岩山体又缺水,游人分流十分困难,对资源与安全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旅游的发展,这种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新修索道就是为了缓解这个压力。

――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