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旅游产业论文全文(5篇)

旅游产业论文

第1篇: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文化产业”一词的出现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过程、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尽管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之定义,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由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等环节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其中,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技术边界;文化内容以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体现,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产品构成了文化产业的产品边界;经过创意构思、生产制作等环节后,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则该空间范围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边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形成融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通过相互渗透、交叉,逐渐形成新业态、新产业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

虽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有各自相应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和企业边界,但是结合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在旅游产业中一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有一些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⑤这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

通过前面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分析,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其产业边界不同于界限清晰的传统产业。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导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基础极具开放性、延伸空间非常广阔。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更易发生渗透、交叉、融合等现象。

(一)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Lind指出,产业融合是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重新界定。①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和应用,将各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又产生了新技术,各产业通过新技术对本产业进行改造,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并不断创新工艺,即形成技术融合。产业间通过技术边界的渗透形成技术融合,再通过技术融合形成产业之间的共同技术基础,这样通过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为两个产业的融合提供基础条件。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创作与制作技术的结合即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不断扩散,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创意”,并通过“创意”实现两个产业的技术融合。以创意为基础的技术融合,可以改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流程,在为消费者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降低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有利于消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利用“创意”,可以开发影视旅游、演艺旅游、旅游游戏软件等具有关联性的产品,这样在丰富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原来各自经营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此,技术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并且成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产品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原本就具有共同的资源基础。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而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工艺、饮食等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可以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开发技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既能保护有形文化资源,又能传承非物质文化,还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因此,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标志。

(三)市场融合。根据“需求呼唤需求”理论,技术创新和融合改变了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原有产品的创新,进而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产业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出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的创新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管理等方面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方式与旅游产品营销相结合,将使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改变。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相结合形成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全方位的改良后开发成实景演出,吸引到的消费者不仅是当地居民,更多的是外地的旅游者。还可用某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将区域内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涵盖在内,通过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融合,两个产业互相借力提升区域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市场融合将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第2篇: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

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

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R-squared=0.991361S.E.=0.0237D.W.=2.0724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R-squared=0.99672S.E.=4.034D.W.=2.414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第3篇: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旅游景点包括:和顺侨乡、北海湿地、国殇墓园、中国最大的农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弯楼子民居博物馆、刘氏宗祠(宗祠文化展览馆)、元龙阁、艾思奇故居;另外还有李氏宗祠、寸氏宗祠、洗衣亭、中天寺、千手观音树、魁星阁。2009年县旅游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1—6月,全县接待游客155.3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9亿元,同比分别增10.3%和14.6%。火山、热海、和顺、北海、云峰山、叠水河六个景区共接待游客53.5万人次,同比增61.5%,门票收入1689万元,同比增75.7%,日均接待游客2956人。出境旅游共组团队67个,3939人次前往密支那观光。全县星级宾馆住宿率51%,同比增2.4个百分点,非星宾馆住宿率61%,同比增5.4个百分点。机场起降航班1158架次,输送旅客84494人次,客座率59%。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1、旅游项目品牌化率低,需要发展更多的精品项目创意是品牌的灵魂,良好的创意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旅游品牌定位,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旅游品牌的形象绝不能朝令夕改,月月新,年年变。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诚信和品牌是共生体,诚信是品牌内涵的首要内容,品牌是推进诚信的市场工具。中外不分,古今不分,相差无几,竞相“克隆”旅游品牌,既无特色,又缺乏竞争力,永远产生不了品牌效应。要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和品牌,着力推进火山温泉项目,将其打造成更有影响力的旅游拳头产品。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优化组合,推陈出新,提高景点、景区的旅游竞争力。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开发潜力大,旅游品牌要接受经济全球化挑战,要融入世界潮流,要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2、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一、建议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的人文和历史资源,提升的知名度,进而带动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产业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充分宣传的特色,制作车贴广告、宣传册等或者利用省内外电视传媒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将旅游深入人心,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三、在新修建的高速公路路段上制作醒目标牌,宣传特色,并制作火山温泉、和顺的指路牌。

四、完善配套设施,包括旅游线路公路修缮、寺庙门店管理、餐饮住宿完善等,设立各种旅游特色纪念品的出售超市,如果经营得好,将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实现双赢。

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结合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实施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摆脱各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路难走、车难行的旧貌。

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打造高质量、高水准的旅游,就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需要政府加大对培训经费的投入,使得这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第4篇: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经济发展影响;旅游产业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几十年,旅游业一直是我国明确提出扶持声明及重点发展产业。二十多年来旅游相关产业蒸蒸日上,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达到6006百万,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944.7元,人次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两倍,人均消费则是翻了一倍;而2019年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312.54亿元,十年间增长稳定,每年增幅渐涨。然而,2020年肺炎疫情爆发,对众多产业属实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旅游业便为受到重创的产业之一。受疫情影响,人们足不出户,旅游航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子产业每况愈下,半年内不少相关企业接连倒闭。据中国旅游报社数据显示,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在对国内消费者疫情后首次计划旅游形式的调查中显示,无旅游计划的消费者占三成左右[1]。在目前“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对旅游经济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恢复旅游经济为目的,为旅游产业提供过去的经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损失[2-3]。

(二)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通过对旅游经济相关指标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了解并揭示不同指标与旅游经济结果的相关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趋势,借以达到正确解释其相关性的目的,并对未来旅游经济发展形势作出一定预测。因果分析法:包含很大的主观印象。旨在分析旅游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于认识各个因素内部的相关性,从而达到从个人主观上减轻多重共线性影响的目的。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旅游经济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研究对象的本质。

二文献综述

(一)经济发展因素国民经济的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涵盖面十分广泛,从各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经久不衰。由于在此节点,主要目的为通过总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筛选出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回归模型效果,故不对经济发展面作过多赘述,主要从产业本身和区域经济指标两个角度进行文献提取,并对旅游经济角度单独进行分析。1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以姜泽华、白艳(2006)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因素分析为例,影响的关键有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与资源供给四个方面;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将周春山等人(2017)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作为重点参考,有区位特征、区域发展政策、外部环境变化等几个因素相互制约并影响经济发展。2旅游经济影响因素郑列、宋艺(2019)通过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变化的分析,认为主要影响旅游经济的有四个方面:社会经济条件、相关产业状况、旅游经济产业规模和政府要素;吴志才等人(2020)在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中,默认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目的地节点中心性以及点度中心度为主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

(二)国内旅游产业竞争力早在21世纪初,云南财贸学院的左冰(2001)便对我国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大体研究,其论文主要以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市场营销两个环节相辅相成的观点为前提,提出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六项基本要素:生产、需求、相关及辅助产业、企业竞争、政府以及机遇。就后20年的整体局势来看,我国的旅游经济产业各项指标在全球来看都占极大优势,硬性竞争力无疑是可观的,因此在人为开发上还有很大潜力。

(三)小结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旅游经济的概念界定十分清晰,关于经济发展制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业很多,整个体系较为完善。通过文献分析可以总结出,对于国内旅游经济收入,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度、相关产业状况、基本资源投入、政府制度政策及产业整体需求度均与其息息相关,由于区域联系度的复杂性,本文仅从整体对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初步判定将旅行社个数、星级饭店总数、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数以及国内居民出境人数作为影响因素;再有近十几年来不断高呼的“碳排放”等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有冷雪(2012)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故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作为生态环境的总概括指标,也加入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回归分析。本文也将对国际旅游经济收入进行简单分析。国际旅游经济收入为海外及港澳台游客在国内的旅游消费总和,故初步判定中将海外(港澳台)分为不同区域作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三研究假设

(一)旅行社、星级饭店及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旅行社属于旅游产业的主体企业,假设企业数越多标榜着产业的壮大;而星级饭店、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属于旅游产业的相关企业,初步假设其数量越多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多。

(二)环境治理投资总额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环境治理一直是我国的国策之一,假设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对旅游产业由显著性正面影响。

(三)国民出境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呈负相关出境意味着离开国土,其旅游消费将流入国外旅游收益。假设国民出境人数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为显著性负面。

(四)亚洲(除港澳台)对国际旅游收入的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亚洲作为包含中国在内且其他国家离中国最近的区域来说,很难不认为其对国际旅游经济构成有最大的正面作用。故假设亚洲除港澳台外对国际旅游收入的正面影响最大[4]。

四结语

(一)整体分析及建议1得出关于最初假设的结论旅行社数量可一定程度上代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但星级饭店及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与旅游经济收入的关系无法确定;环境治理投资与旅游经济收入有一定联系;国民出境人数与国内旅游经济收入呈负相关;海外地区中,亚洲入境人数并非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具体国别有待研究[5]。2对未来旅游经济产业的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行社等企业的成立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来说不可或缺,同时也需要基础资源的投入,如加大对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治理投资;斟酌政府政策,以多方面对旅游产业进行权衡。星级饭店在多重共线性下与经济收入的负相关很明显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希望今后政府在产业作用中权衡经济发展和社会道德理念,多用政策支持边缘产业的经济而非打压[6]。

(二)关于模型缺陷的反思从本文的建模中可以看出两个非常明显的缺陷:环境治理投资指标的相关性存在疑问。从近年来的数据看,环境治理投资(等两个指标)与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理应没有太大关系,然而数据分析的结果为显著性水平较高;在研究国际旅游收入来源的模型中,有两个区域的数据显示入境人数与旅游收入呈负相关,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针对以上两点缺陷,个人的判断为样本量过少、搜集的数据较为笼统,导致参数估计结果仍不够合理完善,故模型有待进一步学习后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53-56.

[2]周春山,罗利佳,史晨怡,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37(6):802-813.

[3]郑列,宋艺.山西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0,35(2):111-115.

[4]吴志才,张凌媛,黄诗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协同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20,39(6):1370-1385.

[5]左冰.旅游竞争优势战略:旅游业发展的新战略观[J].经济问题探索,2001,(7):106-108.

第5篇:旅游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体育旅游业;趋势研判;推进路径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数字经济”“数字化”“体育旅游业”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及其他网站查找、搜集学术期刊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研究奠定逻辑基础。通过电话、走访针对体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进行访谈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产业优化:“数字+”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通过转变生产与消费等环节打破体育旅游业在时空上的限制,将发展业态延伸到线上场景之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2)管理创新:数字治理成为新的治理要素。通过互联网技术丰富体育旅游旅游管理的决策模式,拓宽公民参与旅游公共事务的渠道,实现企业生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推动产业组织管理实现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模式转变。3)价值渗透:数字技术通过精准预测提升顾客体验。基于物联网、5G、无线定位等技术可以有效整合用户消费痕迹数据以此获取顾客信息,为游客提供体育旅游资讯、运动项目推荐、景区虚拟体育旅游等服务,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4)资源重组:数字技术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借助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于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流程的不同环节,推动产品与服务朝着差异化、定制化、精细化方向逐步变化、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创新、高附加值以及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打造与供给。

研究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