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推动农村发展精选(九篇)

推动农村发展

第1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必要性;重构思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多种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加强协作,从自身改革出发,加强宏观调控,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共创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益、监管有力、运行有效的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有限,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1.大型商业银行农村物理网点缩减,支农作用弱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国有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林毅夫,2003),金融物理网点大幅度缩减,以甘肃省为例,工商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78个减少到2006年的50个;中国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06年的3个;建设银行县辖办事处、分理处由2000年的194个减少到2006年的98个(查祥德、陈秉谱、杨清,2010);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县域网点为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巨减导致其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度降低、支农作用弱化。

2.农村合作性金融自身问题严重,支农作用乏力。一是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县及以下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并,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以2007年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比41.5%,而农业银行县域网点1.31万个,占比仅为10.6%(脱明忠、李煦燕,2009),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导致了过高的均衡价格,金融抑制明显;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多方面问题,产权不清晰、股权设置不合理、硬件设施不配套、内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层次低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水平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惜贷”现象;三是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发展令人担忧。农村合作性金融的这些自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农村商业金融发展缓慢,支农作用微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绝对数量依然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由于规模所限,供给能力远远不足,支农作用微弱。

4.政策性银行政策不合理,支农业务单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局限于政策性信贷,提供政策性信贷的专业机构也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而其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收购,其他诸如对农村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对农业技术研发提供贷款等方面均未涉及,实质上已退化为单一的“粮食银行”,相当于“粮食储备和收购系统”的“出纳员”(白钦先,2006),支农业务单一。

5.其他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支农力度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租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在农村发展迟缓,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抵押物评估不便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离不开农村市场的低收益性,但也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其进入的难度。

(二)非正规金融异常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异常发展,2007年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正规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信用社借款占41.9%,非正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占到了45.9%,可见非正规金融所占农村融资市场份额巨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非正规农村金融无序运行,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缺乏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的管理形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积极型”非正规金融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资金外流数量巨大,非农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缺乏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以工促农的目的难以达到。根据黄季焜、Rozelle和王红玲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最重要渠道。1994-2003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超过8000亿元。2007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大约在12万亿元以上,而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只有5万亿元左右,农村资金净外流有7万亿元左右(马九杰、张永升、李歆,2009),如果再加上通过财政、保险等其他渠道形成的资金外流,则整个农村资金外流的数量将会异常庞大。

第2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作用;农村经济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带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但是,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农业机械推广发挥作用的“绊脚石”,必须及时清理才能继续推动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下面,笔者先从农业机械推广的作用和意义谈起。

1.农业机械推广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农业机械推广,其实就是把当前最先进、最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降低农民劳动的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终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业机械推广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中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具体来说,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时期,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都迎来了机械化耕种的时代,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的农村的农民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迅速加快了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1.2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以往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加上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不成熟,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然而,随着近几年农业机械推广范围的拓宽,这些制约因素逐渐消失,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各种先进的农机产品和农机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的效率,我国农村经济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自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提出后,农业机械化就成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手段。目前,各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农业机械不断推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布局,促使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4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们知道,农业机械具有施工效率高、进度快、质量好、经济合算等优势,除此之外,秸秆还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农民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这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就必然影响农业机械推广发挥上述作用。因此,当前要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对策。

2.1农机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现在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推广部分显得有心无力,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有的地方没有设置农机推广专项资金;有的地方则是由于上级农机推广项目经费少,示范推广项目难以实施;有的地方则根本没有试验示范经费,推广部门无力购买推广示范样机,这些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2农机推广基础设施差

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都是山地和丘陵地形,这些地区的地块较小,十分分散,相邻高差大,加上土地承包到户后,地块变得更小,农作物种类繁多,路况较差,这些环境和条件都不适合农业机械作业,造成农机推广受到限制,农民的购买欲望大大地降低了,最终影响了农业机械推广的效果。

2.3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机械推广的机构不明确、不完善,现今除部分地区的县农机局设置了农业机械推广培训机构外,很多乡镇几乎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机管理或推广部门。即使有一两个代管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兼职,事实上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机械推广的需要;其次是农机技术人才相当匮乏,目前很多农机系统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现象,不但农机专业人员少,而且多是些老年人在干,技术水平普遍低下,这与现在的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很不适应;最后是农业机械维修服务水平较低,有的县的农机维修和推广网点人数少、规模小,关键是缺乏专业维修设备和技术人员,这给有意向购买农机的农民带来后顾之忧,同时也给给购机农民带来极大的不便。

3.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推广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切实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3.1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完善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当前,农机推广相关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与时俱进,努力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的改革工作,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农业机械推广的新路子。另外,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要把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丰富农机推广的途径和手段,扩大农机推广的范围,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机科研单位等为一体的农机推广体系。

3.2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就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政策机遇,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并引导农业机械朝着装备结构优化、作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看好的方向发展,使之更适应新时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农产品产后加工的机械化,必须及时把握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指导性生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好务。

3.3要强化培训和学习,提升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

农业机械推广的主体是工作农业机械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整体水平关系到推广的质量好坏,所以必须把农业机械推广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具体做法是可以把负责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送到技术培训班进修学习,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到外地考察学习,以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推广经验,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农机专家来为推广工作人员授课,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3.4创建推广示范基地,加大示范推广宣传力度

现阶段,我们要根据农业机械推广的现实状况,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的生产布局,有针对性地创建一些推广示范基地。然后用这些推广示范基地的宣传作用来带动农业机械的下一轮推广工作。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对新的农业机械和新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对农机有较深认识。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农民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情。

4.结束语

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当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立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努力做好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推广队伍素质及创建推广示范基地等工作,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推广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秀芝,甄怀林.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11:44.

[2]杜兴才.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4,11:42-43.

[3]傅金霞.农业机械的推广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3,03:112.

第3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0-1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舒兰市认真落实中央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等项改革,使舒兰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为舒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1 建设新农村,农机化必先行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发展生产要靠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机械的应用掀起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根本性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2 农业机械化为生活宽裕起到保障作用

我国农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农民收入的提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贫富状况。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能够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1.3 农业机械化使村容整洁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改善农村养殖造成的脏乱差的局面,使养殖业进一步规范化和集约化,因此,这将大大地改善乡村庭院卫生环境,为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秸秆粉碎还田和再利用,减少了杂草、秸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各种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普及率逐年提升

由于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逐年扩大、补贴标准的逐渐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逐年提升,并且会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农机具拥有量逐年增加

2010年,舒兰市购买农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农户积极的购机态势导致舒兰市201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同时能够看出农机具的拥有量逐年提高。

2.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2.4 农机新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的技术创新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 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农业形势的发展,结合舒兰市生产实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舒兰市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示范引导,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以优化生产手段为切入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扶持农机大户和龙头企业,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走区域化发展之路,逐步提高舒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3.1 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

国家规定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因此,舒兰市必须严格按照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补贴资金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使武威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和拥有量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3.2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做好纳入政府补贴中的农业机具的鉴定评选工作,将各类机具的各种性能明确标注出来,为农民购买到先进合适的农机具提供保障。三要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制,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维护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加强农机培训

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培训的目标。同时,对农业机械操作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操作培训,以及经营培训,使农机手不仅会操作而且懂经营。通过组织各种农机培训班、举办现场演示会、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农民增加对农机的了解,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必须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快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卜洪震.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吴海华.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郝庆升.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01).

[4]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 吴彦红,严霖元,刘云.发展农业机械化 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机化,2005(01).

第4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 农产品物流 成本 增值

一、发展农产品物流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另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发展农产品物流,对降低我国现在高达20%以上的物流环节的农产品损失率,切实提高农民应得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产品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发展缓慢。同时,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有着直接关系。

2.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农产品物流经营难度大

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在物流过程中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此外,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对物流的要求比较高:一是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二是为保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三是要满足一些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比如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等,这样对农产品的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3.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高;没有专业的车辆运输队以及车况较差,路网联通度低,致使农产品物流时间过长;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损耗严重。2003年,我国粮食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 40%以上,而鲜活产品则占 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产品物流链过短,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

在整个物流链条上,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农产品难以实现加工增值。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虽有增长,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 1∶4到1∶3,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比例为1∶1左右,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蔬菜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水平,我国蔬菜水果采摘后商品化处理为1%,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考虑物流量的大小、区位等因素,在粮食、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达率和道路等级,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加快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速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改变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车的状况,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网络延伸,解决终端入户难问题。

2.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鼓励农业、商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促进物流领域的竞争,完善物流服务。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国、合流通企业,即国有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二是农业公司。目前,我国提倡公司加农户这一形态,因而大部分农业公司既指导农户生产,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三是为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运输公司、专业包装公司等。四是专门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企业目前非常少,需要鼓励发展,尤其是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以其反应速度快,经营灵活,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办事效率高,决策效率高,更能灵活适应变化万千的市场等优势,符合农产品物流时效性高的要求。

3.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根据农产品物流市场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宜农产品物流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工作。参考国外物流及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实际,研究农产品的生产、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标准需求,为形成规范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打下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加工、包装、产品质量检验等环节上,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加快农产品运输工具标准的制定,取消“运输”即开放式运输, 大量采用厢体运输作为公路货物运输的主载体,减少货物丢失、损坏交通、危害人身安全、污染环境等诸多隐患。

4.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

首先要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识功能,其作用在于保护产品,以防被污染或腐烂变质,在销售过程中起到美化宣传的作用,提高产品的增加值。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其次,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的发展,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扩大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

参考文献:

第5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32-02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下面从理论认识、投入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三方面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村,文化领域涉及到的新问题、新现象较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创造符合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文化发展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认真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首先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深层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要全面理解文化建设的现实性,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是由各种有机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包括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要素。文化有其区域性、继承性、融合性、共享性、普遍性、渗透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农村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全社会相联系,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要发展各地文化组织,并按照各自的内容,全方位地开展下去。要立足于面向当地群众,切实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要按照各地传统的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虽然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但也要切实在人们的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中感受到舒适和和谐。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只有看清文化的本质特性,才能保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2.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农村文化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的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好农村文化。(1)遵循“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原则。要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即把握文化服务对象的主体性,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群众实际上是文化的消费者,要综合考虑当地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诸多层面,同时也要发挥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制定适合绝大多数群众消费的文化产品。(2)遵循“系统开展,全面推进”的原则。要构建地域农村文化,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近期、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使农村文化建设有统一明确的目的性。(3)遵循“开放有序,不断创新”的原则。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开展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成果及成功经验,并消化吸收,要立足于本地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从客观上说,对于一个地区,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文化服务项目,它同样有着文化存在,这主要有以个人和家庭的非正式文化和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活动的准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主要依靠自发性机制,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在社会文化中客观存在,因此客观上就需要管理部门对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引导,要制定政策,加强组织和管理,把群众自愿自发的文化活动引导到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上来。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夯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是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渠道,承受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如何实现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约束,或者抑制文化过分商业化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政府向居民提供服务,居民支持社会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各级政府设施的投入,要将服务于居民群众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实事来抓,并承受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二是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机制。四是借助社会力量。文化事业社会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本规律,以社会之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也是我国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要本着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宗旨,特别要利用社会力量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募集资金,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宣传、出让冠名权等形式,组织动员热衷于社会文化事业的企业家、个体业者,为文化建设出资出力。

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创新工程,是民心工程,是旗帜工程,必须不遗余力地搞好建设,成为凝聚人心的一项重要工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只有在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三、夯实群众基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决定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群众越来越多,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文化活动越持久、活跃,地区的凝聚力、战斗力越强。夯实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政府核心上。要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科学发展观。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好对各项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作用,在方向上把握原则,确保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应成为群众基础的骨干力量,在文化建设中献良策、做实事、奉爱心、尽义务、树旗帜,通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投入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将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一方面要求我们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爱好、才能和需求,并将所取得的数据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要根据所在地域居民特性,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中介作用

民间文化组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化互补型组织,是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一种特殊表面形式,是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我们要根据人们的需要,认真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四)发挥文化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文化志愿者是随着文化建设的需要应时而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出资出力,特别是有的志愿者为社会奉献一技之长,真诚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志愿者行列中来,逐步形成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现代文明理念。

总之,为了进一步搞好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文化建设事业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要坚持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各级党政部门齐抓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进步。

2.理顺体制是保证。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避免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功利性、短期性,解决条块之间的协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充分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6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现象仍并存。农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对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r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因此,从产业、生产、经营三个方面展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三农”新电商意义重大。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并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四个方面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将传统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者紧密融合,寻找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将其精深加工,更有利于产品的流通,如陕西苹果中质量比较好的苹果就以好价格销售,品质一般的陕西苹果进入市场以低价卖出,农民并不能增加收入,若将其深加工成苹果汁、苹果醋、苹果干等食品,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而且高品质苹果和一般苹果种植户的利益均得到了保障。围绕农产品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产融合发展特色村镇等进行休闲旅游开发,让农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加强品种、品牌、品质三品协同提升

“食品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品牌”等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限制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将农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如土豆姐姐创立了“涌泉居生态马铃薯”品牌,并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聘请国际、国内的马铃薯专家采用国际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管理种植流程,严格按照国际健康标准打造高品质的马铃薯。农村电商带领农特产品“走出去”,有助于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品牌的提升。中央一号文件第5条指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

电子商务应作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

“电商扶贫”在2014年正式纳入扶贫办的扶贫政策体系,并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开始实施。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将农民种植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各大城市,城市居民希望每天吃上新鲜的农特产品的愿望成为现实,并且农民辛苦一年也能够有所收获。电子商务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创业,拓展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甘肃成县的核桃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在网上卖核桃,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以大数据为抓手,推进精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电商平台能够监测网上交易数据,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人们的购买情况,精准反应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以及准确测算农产品的供应量和生产量,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利用物联网进行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更准确预测出农产品的产量,进而达到供需匹配,推进精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

积极发挥电子商务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电商将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由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升级为关键动力,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电商有助于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充分流动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为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提供了新渠道。

作者简介

第7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8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金融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05-02

一、“三农”问题与金融业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必要力量。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这件事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理应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突出支农重点,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支农的现状

(一)金融业支农以农信社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农村金融市场已出现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在所有金融支农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金融支农产品多样性

面对农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

三、制约金融业支农的障碍

(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尚不完备

第一,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尚未开立银行网点。

第二,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且开办业务单一。以储蓄所居多,大多为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开办少之又少,理财、基金及保险业务更是空白。

(二)支农贷款工作复杂且风险度较大

首先,推行信贷支农工作量大,需要信贷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贷队伍与其承担的农户贷款工作量不相匹配,其工作难以细化到位,而且贷款的发放和催收工作直接成本过高,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管理质量,加上交通、文化结构、经济状况等一些复杂因素,无一不影响到信贷支农工作质量。

其次,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农民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四、促进金融业支农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金融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更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去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有所为的。

其次,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最后,金融支农必须确立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健全银行机构服务

第一,拓展银行业务发展,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变,要始终确立以服务农村经济为主旨的服务理念,时时事事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进服务,通过多方融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发挥金融业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信社与农村的纽带关系,积极推进一系列惠民惠农的业务开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倾斜。

第三,强化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的职能。重点支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及市场建设,支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其生产建设资金需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思路,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采取综合授信等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推介现金管理业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要继续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多种形式,并大力支持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在灾害面前减产不减收的可靠保障;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要建立农民存款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关注农村经济的投资及其经济理财

作为金融业支柱之一的证券可逐步涉入农村经济,发挥其投资盈利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活更有效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裕,可以对其“闲钱”进行理财,因此,理财投资渠道也是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Analysis of the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LI Juan,LI Dong-sheng

(Economy college,Changjiang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第9篇:推动农村发展范文

随着农村网建工作的深入,以“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标志的现代卷烟营销模式的建立更是顺应了农村卷烟市场发展的历史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配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一步步走向繁荣,经济收入的提高促使农村消费水平上滑,这无疑不显示出农村市场强大的购买力,也说明了决胜终端,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市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一直坚持农村卷烟市场的开拓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尚有不少需要为之改进的地方。

如何进行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工作,如何把小组建设、终端建设、品牌培育、客户服务、市场监管向农村延伸,激发农村市场的活力,拉近农村市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的差距。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完全是考验一个地区是否拥有扎实的市场营销基础环境和能力的课题,很多人一提到“农村市场”就会把困难摆在前面,一味强调农村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问题呢?当然可以,毕竟农村市场的卷烟消费情况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其他快消品都在想方设法重新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营销模式,特别是面对县城、乡镇、村屯三种不同的农村市场环境吸引了诸多行业的创新目光。

先抛开卷烟营销不谈,很多快消品行业已经把农村市场看作是品牌发展和产品竞争的“下沉市场”了。所谓“下沉市场”,即“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消费圈逐渐固化、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成功,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剧,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情况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我们要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释放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

农村市场一直是“结构提升的洼地,品牌培育的难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网在优质资源、先进模式和成长发展等方面还不够充分,与城网的差距较大,对中低档卷烟的巨大市场需求让卷烟营销显得举步维艰。当农村人口逐渐萎缩,消费需求拉动困难、消费水平始终在低端徘徊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后,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确实成为了当前的最大难题,想要破解何其困难,不能再用老办法去解决,只能尝试用新方法和新举措去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想要真正解决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问题,首先要认真正视问题,从根本上理清农村市场的真实发展环境。

一、农村市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人口的外流严重,而人口又是所有商品消费的基础,当人口流失之后消费自然而然就会随之减少,这种减少的消费不仅仅只针对卷烟产品,而是对所有商品的需求都在减少。农村人口的移动是有它的路径,即:由村到乡,由乡到镇,由镇到县城,由县城到大城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部分人口的流动,所以广义上的农村市场是包含了乡、镇所在地和县城市场的,狭义上的农村市场则是特指村屯为主的纯农村。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农村市场由于人口外流而导致的消费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区分不同场景下的现实状况。

人口流动比例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具体数据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如何挖掘那些从农村流到了乡镇、县城的人和消费,充分利用他们从低到高的地域潜移过程中悄然发生的消费升级来继续进行农村市场的卷烟销售和市场培育。

首先是摸清家底,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口在流动,带走了多少消费。其次是在总量、结构提升等刚性计划上给予适当的松绑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适合农村市场的卷烟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在确保总量流失可控的状态下去认真研究结构提升或者是结构维持不变的产品都有哪些可以供应给农网零售客户。第三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策略。需要细分农村消费人口的群体,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才能开展各种精准营销的相关活动。

二、对于农村市场而言,消费者有着比较相近的特点。首先就是十分关注“性价比”,对于烟草品牌而言,性价比依然很重要。如果比同价位竞品提供更好的品吸感受、更好的设计观感、更多的情感共鸣,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你而不是它。卷烟产品对于农村市场消费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还是卷烟的口味,也就是吸食感受依然是核心影响要素。卷烟品牌的新品一直如雨后春笋在农村市场出现,除了那些不愿意换牌子的固定消费者以外,很多农村消费者对卷烟新品牌的评价往往是:“就换了个样子,还是不好抽”。这充分说明,农村市场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核心且最直观的要素--品吸感受。所以烟草产品不能只有“花架子”还需要有“硬实力”,才能在日渐挑剔的农村市场消费者中打开知名度。

三、要充分发挥诚信互助小组作用,实现客户自我管理。客户发展是建设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的根本,自律互助小组的存在价值就是维护客户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自律互助小组有三个特征:一是需求导向性。只有客户需求得到满足,客户满意度达到预期,客户才会积极参与自律互助小组,并自觉履行责任义务。零售客户有市场规范、价格稳定的需求,有烟草服务、终端建设的需求,有信息共享、能力提升的需求,有赢利增长、规模扩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推动自律互助小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二是经营自律性。自律互助小组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在承担违约责任上效力有限。在抵制非渠道进货、抵制向未成年人销售卷烟、抵制“天价烟”、实行明码实价等诚信经营方面,主要依靠客户自律。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确保自律互助小组成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承诺共守。三是客户发展性。零售客户既有盈利需求,也有发展需求,既关注短期利益,也关注长期发展。因此,客户也期望通过自律互助,规范市场,激活消费,促进发展。

四、下大力度推动农网发展建设的“四进原则”,即优质资源进乡村,先进模式进乡村,小组建设进乡村,配套服务进乡村,力求将农村卷烟营销网络建设与“我与客户共成长”“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相结合。在农网客户细分、货源精准投放、专项需求调研、农村市场动销状态分析、客户盈利水平分析、小组建设农网模式、品牌培育、新品研发与推广、客户服务、农网客户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一定的“农网工作模式”,就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促使农网市场得到良性发展。

五、随着卷烟市场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卷烟市场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消费环境得以净化,但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线长,交通不便,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得农村卷烟市场监管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社会监督意识淡薄。在农村,广大卷烟消费者对制假、售假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权益受损不知道如何实施维权监督,只能见之任之。

明码标价、明码实价不到位。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外来客流量,经常面对的都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碍于情面,他们大多数不能执行统一的零售价格,造成你销你的、我卖我的,形成一个店一个价的局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卷烟市场价格秩序,影响了客户在卷烟经营方面的盈利水平。

假私非烟屡打屡现。随着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自身机制建设的规范运行,特别是在实行了订单供货、电子结算和网上订货之后,给处于交通、通讯不便和偏远山区的经营户带来了一些不便,促使一些销量小、进货少的店便出现了非法乱渠道进货的现象。

在今后一个时期还需加强对农村市场进行巡查监管,力求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