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第1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品位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现已基本形成多种科研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格局。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力量:一是农业技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总站、畜牧中心站、种子管理站、农机总站、乡镇(街)农站、农机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农业技术事业单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多个,其创新项目的内容主要有:新品种引进、试种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培训等。二是涉农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涉农民营科研机构2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4个、专业合作社1110个。这些民营科研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瓜菜、畜禽、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地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三是农业科技项目合作机构。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合作,建立部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3个。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3万人,农业科技人员5747人,其中一线科技人员2026人。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有选择地加以推广。两年来,先后组织申报、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0项,其中部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13个,引进资金600万元,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万元。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力度,重点培育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适用技术近100项,推广优良品种90多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重点引进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树、禽畜等方面16个优良新品种,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大棚瓜菜保护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水稻抛秧、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农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项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举办科普大集活动,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开展“传、帮、带”,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带动群众学习生产技能。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力度,积极普及先进适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县验收工作,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强。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县级城市基础科研条件差,专业技术人才横向调动很难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就业的极少,致使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失衡,没有形成梯队人才结构。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农站等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

(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强,也申报了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引进了一些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但是与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实,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还不够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还不够多,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还不够快。

(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多。虽然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上级拨款不足、本级财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增幅较小,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的不多、扶持资金不足。

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事业单位的管理,加大对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星火专家大院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议省、市人事部门要按照有关农业科技人员人事管理规定,根据各县(市)区农业科技单位因人员转岗、退休、辞职等所产生的缺编名额,面向全社会招考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予以补充,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教育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横向交流、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有效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层层落实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制,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明确各类科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第2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推广 体系 管理 创新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农业推广工作,以服务三农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创新

1.1 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1.2 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2.1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2.2 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管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3、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3.1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0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3.2 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4.1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中共中央[2012]1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第3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1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1.1建设目标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到2020年建成学科结构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专家队伍,实现区域内各要素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显示度。

1.2基本框架

依据山西省实际情况,经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山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系统:农业知识创新系统、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其中,农业知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依赖知识创新并对知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是连接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为整个系统的运作提供环境保障[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永葆生机的重要基础。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畅通无阻、良性循环的整体,以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保障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4]。

2建设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围绕山西省玉米、小麦、小杂粮、干鲜果、蔬菜、畜禽等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前沿性技术研究;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以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生物种业,旱作节水,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产品增值、安全,畜禽健康养殖,设施、观光农业,农、林业中短期气候预报等重大专题的技术攻关,争取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组装、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2)改革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推广服务机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①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合理设置机构,落实中央“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启动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或区域)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②探索多元化的推广服务机制,构建“一体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与服务新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5],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3)整合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建设。区域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内容和物质载体。围绕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既符合区域科技资源和农业生产布局,又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引领农业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①以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启动实施省、县、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②整合科研资源,通过完备的制度管理,构建全省农业科研实验室、试验基地、示范基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③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与基层推广部门的资源,建立农科院、涉农高校与乡镇农技部门的市场导向产业协作网络,盘活现有的基层农技人员,形成创新体系内部科研与推广的良性运行。

(4)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推进力度,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种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要加大种业创新的力度。①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和一批育种龙头企业的优势,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种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②要积极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着力培育屯玉、潞玉、大丰、强盛等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龙头。③要加强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种子专业村和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5)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按照全省农业转型发展战略,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优秀、成熟的科技成果,选择对我省影响范围大、增产增收带动作用强、生产急需、覆盖面大的先进农业科研成果,按照专家住村、科技入户、技术到田的组织方式,建设农业技术示范样板,带动全省农业科技全面升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2009年,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理念和方法,委托山西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实施3年来,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的推广示范资金,全院5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实施示范项目,使新品种新技术的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年培训农民近100万人。

3结束语

第4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2.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2.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3结语

第5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第6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分析与研究

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得到新的发展与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占有量少,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市化发展与建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1.1农业技术创新概念

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农业生产设备,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与发展动力。

1.2农业经济增长概念

通过运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运行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氛围。

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受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具有时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下,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增长;且农业经济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业主体开发与创新的自主性。

2.2技术推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与管理方式。从农业生产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选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技术、运行技术与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运行效益,减低农业运行成本,加快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因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能够调动农业发展的自主新型、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一致。

2.3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在发展前期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变成最佳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动。

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策略

3.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政府应全面分析市场发展现状与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水平,科学的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农业技术研究政策与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广资金,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资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略。

3.2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无法达不到达到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入手,加大社会发展中多范围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逐渐减少,为保证农业技术研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方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企业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维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转变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开拓资金投入途径,使农业资金投入方式能够多样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革。

3.3加快科技成果转变

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曾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变,使其能够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应处理好科学技术研发方与技术使用方的关系,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构,做好治理工作,调整好技术研发单位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健全农业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农业科技产业组织的转变,使农业发展中各部门能够均衡发展,降低发展风险,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3.4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中,注重技术投入,将农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忽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的发展,做好技术追踪工作,加强技术推动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术推广体系。借助网络远程遥控教育技术,做好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工作,借用农业科研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4总结

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张胜戚.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第7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

一、农业技术创新及其在统筹城乡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技术的高公共物品属性

农业技术的高公共物品属性源于农业技术采用和扩散分离。农业技术的高公共物品属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者多,具有较大的“公共性”和“外溢性”。

二是农业生产特点导致农业技术供需双边不足。我国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规模较小,农户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技术投入,农业技术在其生产和普及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是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农产品的经济功能;对自然界资源系统优化的生态功能;维护农村稳定的社会功能;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功能。

(二)农业技术创新在统筹城乡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舒尔茨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传统农业不可能提高其产出,除非引入技术革命

其次,农业技术创新是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承载力。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的知识化和技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可以促进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户结合,形成新的农技推广模式。

最后,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农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农业资源利用技术低下,长期粗放式经营是导致不合理消耗和农村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学者周衍平和陈会英的研究认为,农户采用新技术有三种类型:技术率先采用者、技术跟进采用者和技术被迫采用者,农户对新技术采用有着时间顺序,“内源经济发展理论”也认为,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动力,农民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来获取并采用技术,农民不是被动的发展对象,政府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是根据农民需求提供咨询服务。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农业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把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培训和中介组织作为重要的要素;三是把产业创新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四是以市场为技术创新的基本激励机制。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对政府负责进行人才培养和农业科学研究,农技推广部门把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成果经过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用行政手段层层落实到农民,农民是农业技术成果的被动接受者,农民没有自主选择农业技术的权利,农民采用农业技术一般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从农业科研来看:一是政府是农业科研推动的唯一主体。长期以来认为农业科技属于纯公共物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都由政府承担。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农业技术在其技术属性和产权安排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是农业科研机构条块分割。由于不同的农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的行政体系,不存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实验发展的层次性,这种依靠公共财政支撑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没有很好的体现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意愿,实际上经常发生“免费搭车者”。

最后,从农村教育培训管理来看:我国农民不仅受全日制正规教育程度低,而且在成人教育方面也比较落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成人高校在过去30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农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

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一是制定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诱致性创新理论认为,要获得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可持续增长,就要选择一条有效资源条件限制的发展路径,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适合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要求的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优化农业科技研发的主体结构。一是优化配置科技投入资源。要按照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长远规划和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系统协调、优化配置农业各种科研资源,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实验研发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体系。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最先转化者,并向农民提供科技型农产品,提供他们的示范作用,可以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得到推广。三是调整多农业研发主体结构。调整优化我国目前 “纺锤型”农业科技研发结构以及“金字塔型”结构的转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农业技术扩散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的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从形式上已从单一的行政型向行政型、教育型、企业型、自助型等多种推广模式转变。二是引导培育农业企业推广服务组织发展。政府要增强农业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扶持农业企业的农技推广活动,加强对于农业企业农技推广的管理和指导,使农业企业分散零碎的农技推广活动走向自动自发、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的系统。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农技推广。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基层农民协会,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形成农民互助机制,保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缓解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

(四)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渠道。一是优化整合农村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在农村地区推行职业证书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标准,促进农村教育培训体系的结构优化、相互协调,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多渠道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关键人才。培养和造就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队伍,这不仅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更是构造高水平、高技术、高专业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的关键。三是优化农业教育科技培训模式。农业院校要承担对于农业科技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建立以省为单位、以各农业部门为主、条块结合的教育科技培训模式,在各机构内部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农业科技培训组织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即相互协调,又不至于行政和科研资源过于分散的局面。(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解宗方.农业科技创新构想[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6):13.

第8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比例逐渐下降,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务农人数减少,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因此,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要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与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前沿性科学研究能力增强,良种培育取得新突破,杂交稻单产超过900公斤大关,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二是建立健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转化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达到了既定目标;四是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率较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率不足50%,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高达80%;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多以单项成果为主,而现代农业需要的是综合配套技术,同时,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无法完全将自身定位于整个农业的大系统中,许多创新立项不是来源于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是来源于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技术供给过程中呈现出单一成果多,综合配套成果少;增产成果多,增收成果少;技术创新成果适应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点。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具备雄厚的实力基础。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其中包括科学研究设备、科技人才和学术环境等,农民和一般的企业很难承担。第二,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收益与创新成本并不直接相关。有的农业技术产生的价值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技术创新的创造者无法独占其带来的全部价值。有些技术一旦问世,立刻可以全球推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第三,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不会阻止其他农民对该技术的使用,而垄断一项新技术则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比如,新技术的创造者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农民垄断这项新技术的使用权,并且农业利用生物有机体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中会反复使用和传播新技术。例如,露天大田的实际生产情况,除极个别技术之外,其他技术都是公开的,所以不可能实现理想中的保密状态。在公共品范围的界定上,西方主流学派认为,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第一,排他性。对农业技术而言,一旦一项农业技术问世,那么要想阻止其他人使用这些农业技术,则需要付出及其高昂的成本。从理性人假设角度出发,每一个拥有农业技术的主体所从事的活动的目的,都是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这就会造成农业技术拥有者要么放弃农业技术创新,要么将通过投入巨大成本研发的农业技术公布于众,其后果就是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动力。第二,竞争性。对农业技术而言,消费者的增加几乎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几个组织使用这项技术和一个组织使用这项技术的成本是一样的。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主体都缺乏研发动力,大家都在等待搭便车,农业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就产生了,但是技术创新主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后果也会导致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动力。综上,农业技术基本具备公共品特性,所以公共品供给理论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进行、传播和使用的诸多环节。

二、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1.负面影响。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其他技术创新不同,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以及政府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等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政府主导的公共科研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科学研究风险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以及成本收回困难,私人投资既没有动力也很难有实力参与研发。同时,农业技术的非独占性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非常困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另外,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展现需要的周期较长,成效在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这样就导致科研机构更加看重自身利益,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的研发,脱离了生产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的成果实际转化率比较低。二是政府与科研机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缺失。主观上,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在反映政绩方面效果平平,所以地方政府缺乏投资积极性;客观上,作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农业技术成果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农业技术推广基本上为义务的免费服务,从而导致了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重视,带来了农业技术的供给不足。三是搭便车情况较为普遍。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不具有排他性,搭便车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农业技术的可能,致使农民不会主动付出较高成本去购买农业技术,地方政府部门也不会主动投入巨大力量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即使农民花成本采用新进技术,地方政府也投入巨大力量进行了研发创新,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产量,但随着效仿越来越多,也会导致农民先期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另外,产量的增加常常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采用了新技术之后,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是最终却没有使农民的收入增加。2.正面影响。综上,可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这种理念的形成,必将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从理论上看,一方面清晰界定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有利于政府部门从观念上认可农业技术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促使政府部门下决心、花气力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这样,其他职能部门的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大。另一方面,根据公共品相关理论,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每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如果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消费品的价格就是所有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总和。如果由政府来提供农业技术,那么这项技术研发所需的经费分摊到数量巨大的农业用户上,每个用户分摊到的数额是很小的。这样一来,政府必须从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对每个进行农业生产的用户进行少量投资,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从实践来看,逐步建立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农技研发体系和推广体系势在必行。比如,由天津市农科院和武清区政府合作的占地3000亩(1亩=0.0667公顷)的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主体工程已逐步建立起来,农业部近年来推广的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实施等,都表明各级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注重了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

第9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近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以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和行业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互动创新,在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

《通知》强调,要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后减损水平。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传统食品开发,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品牌企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筛选推广;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创制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通知》要求,要继续完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完善科企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平台,加强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强化地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小巨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