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第1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小学生放学后托管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区各小学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落脚点,以服务学生、家庭和社会为宗旨,着力破解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孩子难以接回、无人看护的问题。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和《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通知》(吉教联〔2018〕14号)文件精神,着力破解“三点半难题”,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愿参加。以服务学生、家长为宗旨,着力破解“三点半难题”。本着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充分尊重家长需要和意愿,由有需要的家长自愿报名,接受课后托管服务。

2.坚持以学校为主体。课后托管服务由学校组织实施,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和监督下进行,确保托管科学、规范、安全、有序。

3.坚持规范操作。各校在本方案指导下制定本校的实施方案,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规范操作。以学生自习、为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为主。坚决不允许利用课后托管时间进行集体授课、补课。

4.坚持以安全为主。加强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发挥学生校园保险作用,切实保证课后服务期间学生安全问题。

二、实施范围、课后托管时间及实施步骤

(一)实施范围

从2020年秋季开学开始,在城区各小学全面实施课后托管。

(二)托管时间

托管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四(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除外)下午3:30放学后至5:00(夏季可延长至5:30)。每周五下午3:30放学,3:30-5:00为教师集备或者政治、业务学习时间。

(三)实施步骤

1.调查动员阶段:

各个学校要成立课后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教师大会,做好教师动员工作,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

2.工作准备阶段:

学校制定课后托管工作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等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托管工作职责分工,上报教育局审核。结合学校实际确定特色活动科目、教师、场所等,为实施课后托管服务做好准备。

3.实施阶段:

课后托管开始实施,学校课后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对托管服务全程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责,确保托管服务安全运行。教育局也将加强对课后托管的过程性监管和指导,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进行规范。

三、托管服务师资力量、课程内容、管理形式

(一)师资力量。

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由校内教师自愿承担,要筛选身心健康、业务能力精专的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学校和教师要签订责任状。

(二)课程内容。

采取作业辅导加特色活动课的形式,其中特色活动以体育、艺术、社团活动为主,将琵琶社团活动纳入其中。不得利用课后托管时间进行集体授课、补课,不得将课后托管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

(三)管理形式。

以“静态辅导+动态活动”为基本托管运行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

四、托管经费来源、使用、管理

(一)托管经费来源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可根据课后服务性质,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设定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的,应当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按有关规定由省级教育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联合报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执行。”基于我区实际,拟采用收取服务性费用的方式筹措课后服务经费。考虑我区的学校实际、教师工作量、家长承受能力等,同时借鉴其他县市的收费标准,我区收费标准拟暂定为每生每月80元,按月收取。将来省相关部门确定统一收费标准后,如有偏差再依据规定重新核算。

(二)托管经费的使用

课后服务经费专项用于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所产生的开支,如参与课后服务的一线教师、带班领导、后勤保障人员的补助费和因开展课后服务而产生的水电费、开展活动所用设备和耗材的购置、管理运行经费及集体培训等。各学校要定期公示托管经费的使用情况,经费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三)托管经费的管理

区教育局财务科、监察室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要确保托管经费专款专用。

五、托管服务程序

是否参与课后托管服务,由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参加托管服务的学生,由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并公示确定后,学校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按照本校工作方案实施。学校要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由副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督促检查课后服务情况,同时设定专人以年组或者楼层为单位进行监管,做到全程有效监管,确保课后服务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学生课后托管服务,事关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区教育局成立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工作的谋划、指导和监督。局相关科室、直属部门、各小学校要统一思想,切实把学生课后服务作为民生工程抓实、抓好,积极稳妥推进。

(二)强化学校主体责任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服务方案和管理制度,负责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要成立组织机构,每学期要制定详细的课后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建立学生安全保障机制、家校联系制度、准入和退出机制、公示制度、课后看护日志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做到集中有人监管,活动有安全措施、进出有统一组织,保障工作安全有序开展,要建立信息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托管的科学化水平。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学校要审核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并给予恰当的指导,确保课后托管服务让学生满意。要加强对参与课后托管服务教师的在岗培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三)加强安全管理

要加强课程设置、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的风险预评估,同时积极协调保险公司,将该时段纳入校方责任险和学生校园意外伤害险的承保范围。各学校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托管服务安全管理办法,做好活动安全预案,保障师生的安全,确保托管服务顺利实施。

(四)坚持利民惠民

课后托管服务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贫困家庭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给予适当的费用减免政策(以建档立卡为主的贫困学生,每月按收费标准减免一半费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托管服务,确保惠民实事落到实处。

第2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施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基础理论分析

1对几个相关概念的厘定分析

查阅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论文发现,通常有这样几个概念交叉重复出现,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由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及施用范畴、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概念的辨析。当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有的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宏观模式,有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具体方式、方法。如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表述是多样的: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案例教学法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例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等如此种种。下面仅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个基本概念加以分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技术和操作程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1]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由以上简略分析可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案例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是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的,也有学校如大连理工大学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实施,并已产生创新性的示范效应。还需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不同于教学中的举例。举例应是一种具体教学方式。本文侧重从教学方法这一层面探讨其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特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法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开始普遍施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仅就“基础”课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有其特性。一是教育性,二是启发性,三是主体性,四是针对性。案例的选取和教学设计要将教材中规定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思想疑点问题实现一个有机的对接与融合,二者偏向任何一方都不能实现“提升教学实效”这一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法之所以不受欢迎,就是因为没能将来自学生的疑难困惑深度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平铺直叙的宣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不以理论深度阐述为基础的就事论事的“释疑解惑”是难以收到持久的实效的。因此,这是“基础”课教学应着重体现的实质特性。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段教学实例加以印证分析。有一次讲授“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当时距上午课程结束还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个别学生已饥肠辘辘,坐不住了。一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现在都搞市场经济了,谁还为人民服务啊?”其意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难以推行。这是在许多人头脑中都存在的疑惑,也是一个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教材中有明确的理论阐述,但若直接“灌”给她,我想她是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的,我应该找到她思想困惑的原发点。于是,我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但对她极具吸引力的问题――下课后去哪儿吃饭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都说食堂饭菜不好吃,要去学校门口买盒饭吃,三块钱一盒,很实惠。这时我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卖盒饭的人也是在为人民服务。不得了,同学们的情绪反应更强烈了,有的人甚至“愤愤不平”。刚才提问的那名女生又“腾”地站起来:“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卖盒饭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我花了三块钱买的盒饭。”这时我反问:“如果卖盒饭的不要你的钱,把盒饭送给你吃,是不是就是为人民服务了?”她回答:“是啊,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不都是这样的嘛。”至此,我找到了她思想疑惑的结点,也就是“思想疙瘩”。接下来我告诉她:“如果你想不花钱就吃饭,只有回家找爸爸、妈妈了”。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卖盒饭的人也要生存,要有收益,但客观上满足了你们的需要,所以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有价值的。”继而总结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同学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践行。同学们听后情绪平复下来,认真聆听,用心领会。可以说这节课在师生的思想撞击、交流中真正地收到了实效。课后我对其加以概括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次引用,效果都不错。可见,这个来自学生平凡生活的实例兼具上述四个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广泛认同。

二案例教学法施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践问题分析

1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目的不明。有的教师为追求表面热闹的教学效果,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制造轰动效应的噱头,没有认清“基础”课施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体系中,作为教材体系的结构方法和教学体系的建构方法,其施用应该服务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中心任务。

第二,案例的选取和应用较为随意。没有针对教材中规定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或者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认真斟酌、选取案例,也没有对案例本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案例教学成了故事会,案例的应用流于泛泛,效果平平。

第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规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有一套相对系统的应用程序和策略,如案例的导入和呈现、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案例的总结和归纳等,都需要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将案例教学与举例子混同、教学环节不完整、讨论流于形式、对案例缺乏深度的理性分析等。

第四,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成效还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成效一方面在课堂上即时显现,另一方面应转化为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良好品行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当前常用的测评方法就是通过闭卷或者开卷来测查学生对事例、案例的认识水平,对由知到行的实际转变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测评体系来完成。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基础”课教学中施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理论及现实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若要对提升教学实效产生切实的效用,还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地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地位及作用。由对案例教学法的特性分析可知,案例教学法能够综合体现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实现教学目标也可发挥直接、显现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客观地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当前对其施用于“基础”课教学实践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一些探索性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做法还未全面评估、总结,因而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综合研究,使案例教学法能够与其他教学法协同发挥作用。

第二,切实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主题。基于“基础”课教材内容整合、概括的特点和学生复杂、多样的思想现实,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具体的教材体系解构方法和教学体系的建构方法。因此,从案例的选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测评都必须始终把握这一主题,不能偏离。

第三,创造性地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应是不同的。依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条件,积极借助并创设灵活多样的案例呈现方式以增强案例的情境冲突性和感染力,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及时归纳、梳理讨论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正确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提高认识,并通过考核等方式得以深化,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

第四,加强对案例教学法施用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的施用效果要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并可据此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施用前后的对比研究,也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学生的试卷考察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在变化规律,还可以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从而综合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效果。

参 考 文 献

第3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导游实务 课程改革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77-02

1 n程性质

《导游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的必考课程,是一门衔接学生专业课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间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就业的支撑课程。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 设计理念

该课程按照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以导游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核心,实施能力滚动递进。能力滚动递进课程的内涵就是以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为指引,教师以导游岗位为依托,分析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归纳项目所对应的学科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由易到难、滚动递进式的教学项目,项目按照能力层次由“简单―具体―综合”进行滚动安排,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第一,高职教育特点决定了需要开发能力滚动递进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社会性。高职院校的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工作重心。

第二,职业化要求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能力递进培养。

基于岗位化与终身化的能力递进培养是受教育者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实施能力递进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三,能力递进培养最有效方式是滚动递进。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本质要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过程来进行。《导游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它强调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通过单线滚动、复合滚动、循环滚动,有利于加深记忆、熟能生巧,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2 设计思路

该课程开发设计基于导游岗位能力滚动递进、不同接待方案真实项目实施的4185三维一体化课程。

第一,构建突出职业能力递进培养的四大教学模块。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认知、体验、综合、准职业化”四个递进层次的实践能力。能力递进项目教学为《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学习者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分工协作等学习方式,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实现了由知识点、技能点到单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递进。

第二,采取按照导游工作的18大真实业务流程和游客组成的5大典型团队两个维度,细化、具化学习子情境,建设形成由220个教学子情境构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库的三维一体化课程。

第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论述。

寻找合适的旅行社共同进行课程深度开发,探索建设能力滚动递进课程新路子。

3 教学内容的改革设想

3.1 课程职业能力分析

《导游实务》课程涵盖四级职业能力。四级能力结构为:一级能力是认知能力,即了解、把握导游原理的能力,包括认知旅游者和旅游行为、导游基本原理和方法;二级能力是体验能力,包括体验点陪导游服务、段陪导游服务、地陪导游服务、全陪导游服务基本技能;三级能力是综合导游服务基本技能,包括综合模拟实习、导游拼团、带团核心案例实训、独立带团能力、合作带团能力以及生活服务能力;四级能力是指特殊职业能力,包括解决突发事件、VTP服务、导购服务、导游核算、文化服务等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第一,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

主要体现于认知能力模块,其次在其他能力模块中进行适当的理论诠释。

第二,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采用滚动递进和“实践―理论―实践”思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1)认知能力模块(30个情景):10个旅游者和旅游行为问题认知,10个导游基本原理认知,10个导游方法认知。(2)体验能力模块(150个情景)。

点陪导游服务(25个情景):5处主要景观讲解、5条主要街道沿途景观讲解、5条特色街、商业街讲解、5家博物馆、名人故居讲解、5家湘商老字号、建筑景观讲解。

段陪导游服务(35个情景):5种住宿常见问题处理、5种餐饮常见问题处理、5种交通常见问题处理、5种游览常见问题处理、5种购物常见问题处理、5种娱乐常见问题处理、5种其他常见问题处理。

地陪导游服务(50个情景):分学生团、老年团、亲子团、商务团和散拼团的游客组成不同,设计50个学习子情景,形成50个个性化讲解词并进行讲解训练。

全陪导游服务基本技能(40个情景):讲解5处著名风景区、5座特色城市介绍、5处著名人文景观讲解、5家国内知名商业老字号、5家国内大型博物馆、5处国内重要景观牌匾、楹联;国内旅游分学生团、老年团、亲子团、商务团和散拼团的游客组成不同的l0案例实训。

(3)综合导游服务基本技能模块(30个情景):20个综合模拟实习案例(含12条精品线路带团案例),导游拼团、带团核心案例实训、独立带团能力、合作带团能力以及生活服务能力各2个共10个实训案例。

(4)特殊职业能力(10个情景):解决突发事件、VTP服务、导购服务、导游核算、文化服务各2个训练案例。

3.3 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导游实务》课程针对导游工作过程,将导游实务工作划分为导游前、导游中、导游后三个阶段,共设计了认知导游原理、导游基本技能、导游综合技能、导游特殊职业技能等4个能力训练模块14个项目。

认知导游原理模块包括:项目1:认知旅游者和旅游行为;项目2:认知导游基本原理;项目3:认知导游基本方法。

导游基本技能模块包括:项目4:全陪导游服务;项目5:地陪导游服务;项目6:段陪导游服务;项目7:点陪导游服务。

导游综合技能模块包括:项目8:综合模拟实习;项目9:导游拼团实训;项目10:带团核心案例实训;项目11:独立带团;项目12:合作带团;项目13:生活服务。

第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课程的教学实施以一个项目为单元,首先明确单元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之后单元教学的实施按以下步骤进行:任务引入――下发工作任务――学生操作――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深化。

3.4 导游特殊职业技能模块

导游特殊职业技能模块包括:项目14、解决突发事件;项目15、VIP服务;项目16、导购服务;项目17、导游核算;项目18、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为长三角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岗位技能,能够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所确定的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其内涵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培养措施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

我院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重点,我们充分认识到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学院鼓励各个专业,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五星级酒店合作,形成了“校企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商定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与实施培养方案。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努力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实训设施,建立教学资料库。

2 “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

经过咨询、查阅、访谈、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关联的职业范畴或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排列)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职业范畴与工作岗位,然后对应工作项目列出其主要工作任务,并分析和归纳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2.2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2.1 校企共同制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了以下程序:第一步,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第二步,挑选企业进行企业调查;第三步,工作组讨论;第四步,分工撰写;第五步,定稿并提交专业委员会审定。

2.2.2 校企共同开发阶梯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①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教育部要求完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健康素质课程、计算机、人文艺术素质课程、科学技术素质课程、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等课程内容。

②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英语》、《前厅服务技术》、《餐厅服务技术》、《客房服务与管理技术》、《康乐服务技术》。这些课程是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完成8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工学交替的第一次实习阶段,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

③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餐饮管理》、《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酒店会务管理》、《职业点菜师》、《酒店管理英语》、《主管与领班实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需要过硬的技能,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今后在酒店的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做部门主管与领班的职务的工作需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速度,使之早日走上管理岗位。

④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根据学生职业兴趣与发展的需求,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了特色服务技能、专门管理技能和导游技能三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掘学生的特长,同时拓展就业范围。

4个课程体系呈阶梯式上升关系,第一层:职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二层: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熟练的岗位技能;第三层:职业发展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第四层:职业拓展课程,培养目标: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

这四个模块课程开发重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职业成长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只有符合这一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2.3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改革教学方法

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餐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术》、《前厅服务技术》等三门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双发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拟定课程结构和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和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训资料。根据不同的课程探索和创新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途径,开发了演练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2.2.4 创新“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在“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作了二个方面的创新:

①实施“以证代考”、“企业评价”,建立新型的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a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课程实行“以证代考”。指的是学生学习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后,以参加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学校的课程考试。例如上完《客房服务技术》后,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以获得劳动部门的“客房服务员证书”为及格,否则不及格。

b职业技术实训项目实施“企业评价”。指的是在企业运营中完成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作为评价标准。例如《餐厅服务实训》这门课该门课的成绩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确定成绩,满意度高、投诉率低、营业额高者为优秀,依次类推。

c职业发展课程采用用综合评价方式。例如《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采用调研报告方式和营销项目书各占30%的比例。

②实施“3+2评价法”,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3+2评价法”指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与教师工作关系密切的主要群体为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主体,三个评价主体对教师作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类型评价。定量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量、企业经营的数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价。

“3+2评价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本专业教师大量的工作是在企业完成的。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结合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

3.1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三个系列的管理制度。力求将各项制度体系化,在企业、学校全程介入过程中确保学生的技能掌握、学分获取;确保教师的业务提升、收入提高;企业的高效运营、减少成本;确保最终实现共赢。

3.1.1 建立保障教学工作规范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以抓教学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对有关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开展,提升了教学效果。

①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建立建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研室管理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实训实习管理。

②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对兼职教师任职条件、分类和聘任范围、聘任办法、职责和待遇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有章可循。

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素质,使兼职教师由技术能手向教学能手转变,制订《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理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法等。兼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内容的培训与锻炼后,才能上岗任课。

3.1.2 建立保障校企合作规范运作的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实现双方共赢、长久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除了与企业签订了《校企业合作协议书》等制度之外,还制定了一些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分替换实施方案》、《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管理薪酬条例》等。

3.1.3 建立齐抓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制订了《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采用三导师制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学院采取3342的管理模式:与实习生日常互动实施三制度:三个月一次回访制度、每月到企业授一次课制度、学生每周汇报一次制度;实习考核内容明确三方面:工勤与行为表现考核、职业技能考核、企业课程学习考核;学生离校前完成四个一:签一自律责任书、留一随时联系电话号码、建一互动QQ群、供一家长联系方式;与家长配合加强学生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感恩教育。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列制度,有效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 在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实施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机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全程介入”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从课程体系到制度建设到管理实施,都要求校企双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第5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1.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尽管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但还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系统化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首先,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低。学校通常只是结合一些专项工作,偶尔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活动每个学期可能只有1~2次,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中小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如清洁工作、给自行车打气、慰问老人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通常由少先队、团委、学校德育处或班主任组织,学科教师很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生很少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当中,整体水平不高。开发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从时间、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前期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专门培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高效实施。因此,在中小学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对于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系列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2.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早已将“服务性学习”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并且将学生参与服务性学习的情况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性学习开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在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时参考。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开设。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在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为学校自主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提供了空间。

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结合中小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专门的课程,从而引导中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志愿服务的内容设计志愿服务课程目标,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课程,目标也有所不同。志愿服务课程的基本目标应包括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学习、志愿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三个主要方面。其中,重点不在于传授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课程内容设计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和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主要是指在课程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介绍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例如志愿服务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等。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和学校周边的资源情况,遴选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活动方案,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例如,学校可以跟所在社区合作,为学生创造在社区中进行助老、助残、助困、助学、保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等志愿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公益组织和公共机构合作,引导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处进行尊老、爱幼活动,或者是为广大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3.课程实施途径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既可以在国家课程中实施,也可以在地方课程中实施,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计课程实施的途径。国家课程中,对中小学开设包括社区服务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设。为进一步弘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精神,北京市将志愿服务作为特色地方课程开设,并且已编写出分别面向中、小学生的《践行志愿者》《学做志愿者》地方教材,为以课程形式推进志愿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有一些学校尝试将志愿服务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开设,开发出适合中小学生的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供学生选择,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予以保障。

4.课程评价设计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合力、客观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以及与学生服务对象或相关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学校,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目前,北京市已在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增设“志愿服务”栏目,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与“志愿北京”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对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进行学校和社会权威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学校应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学生志愿服务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和结果公示制度。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实施建议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为确保志愿课程在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学校参考。

1.探索三级课程整合实施

志愿服务课程在中小学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采取三级课程整合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小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整合。在中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整合。

2.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身安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和学校还应事先做好安全预案,充分考虑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安全的状况出现。

3.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设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并与相应的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支持。

第6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一、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四个评价环节组成。CIPP即为四个评价环节的英文缩写,是在泰勒(Tyler)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CIPP模式在21世纪初又有了新的进展,斯塔佛尔比姆在他的新著《CIPP评价模式》和《国际教育评价手册》中将评价的四个环节变成七个环节,m进一步把成果环节分解为影响(Impact)和成效(Effecfiveness)两个环节,并新增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推广性(Transportability)两个环节。以下就每一环节的内涵作明确的阐述。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assets)和机会。需求是指为实现且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问题是指为满足需求所要克服的重重障碍;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为完成任务可以利用的一切专门知识和专家服务;机会主要指满足需要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机。背景评价主要回答的问题有: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是怎样的?方案的受益者是谁,他有哪些需要?方案的领导者和受益者为满足需求存在什么问题或障碍?所需资源和时机是否具备?评价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是否明确?背景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方案实施前的准备状况,以辅助决策。

2,输入评价。输入评价即评价备选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所需预算。输入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对哪些方案进行了比较、抉择?选择了哪个方案?所选择方案的计划、程序和预算具备哪些合理性和可行性?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输入评价要充分考虑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努力形成一个最优的方案,避免无谓的失败或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反馈,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的过程。该环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案实施的状况如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是否得到合理解决?评价过程的结果有哪些反馈信息?方案实施的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本环节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主要标志,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

4,影响评价。影响评价即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作出评价。该环节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方案实际服务的对象与计划受益者是否一致?受益者对方案的影响有何看法?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预期受益者?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非预期的受益者?

5,成效评价。成效评价即是对方案实施成果的效用性进行评价。与影响评价相比,该环节更加强调方案对受益者长久利益的影响。成效评价主要回答: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方案结果的利弊评价如何?能否鉴别方案对受益者所产生成效的程度?与别处同类方案相比,本方案的成效如何?成效评价是全方位地考察与鉴定本方案的效用性,是判断该方案能否推广的关键一环。

6,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性评价即判定某一方案是否可以制度化的循环使用。评价者主要弄清以下问题:方案的领导者与受益者认为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哪些问题制约着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

7,可推广性评价。可推广性评价是指方案在可持续实施的前提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应用于其他地方。本环节主要回答:本方案的关注者中,有多少是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本方案与意图推广之地情景的相关程度如何?如果意图推广,是否需要对本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可推广的程度如何?

二、CIPP评价模式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运用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是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也决定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这也是该门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而且,CIPP评价模式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如果活动方案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发展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开展的可能与必要。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活动方案仍然经受巨大的问题挑战,如有些地方不予实施,学校、教师不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素质没有专业化等等;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以及专家、资源和经费。因此,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时,要努力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学生、社会、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求如何?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哪些问题?专业教师、物质资源、经费等条件是否充分?有关活动的开展学生和教师是否喜欢?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分析比较每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方案,评定其目标是否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维度,它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最终学业结果的评价工具或方法是否编制等等。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时要回答如下问题:输入的设计方案,即目标、内容、方法、学业评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哪一个方案最佳?输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足够?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评价中,要求评价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馈性信息,并商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在本环节,评价者要回答:各学校是否正常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比例?教师指导是否适时、适度、适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的实施状况如何?评价过程中有哪些反馈信息?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评价。显而易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活动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也是本环节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学生是否意识到这种影响?活动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什么影响?都是本环节要讨论的话题。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教师或者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质变,是成效评价环节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环节主要回答:学生、教师对活动方案的优缺点作出怎样的分析?活动方案产生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如何?是否达到开展活动方案的目标?与其它方案相比,本方案成效如何?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不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时应牢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髓。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性评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如果成功地被执行之后,是否可以循环使用,是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和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可以循环使用,就能编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或者教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走向常态与有效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持续性评价主要回答:学生和教师对活动方案的可持续实施有何看法?哪些问题制约着活动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活动方案可持续性实施的概率有多大?

第7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XXXX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报告

学校是“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为了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的工作要求,一方面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学得好,学有所长。XXXX中学积极行动起来,从培训、协助、减负、提质、服务等多方面为抓手,探索一条“立足学生实际,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子。

一、组织培训、落实任务:

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海五中就“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由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解读落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五项规定及“双减”政策,在会上还明确各部门在“双减”任务中的分工。必须坚决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XXX副校长再次就推行“双减”政策召开会议,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专门召开年级长、班主任会议和备课组长会议,就如何贯彻减负提质给青年教师指方向、明要求。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当前现状和教育强国的要求提出的战略性决策。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学校,我们除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折不扣如期执行好相关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外,还肩负着做好政策解读,对群众做好广泛宣传的重任。我校教务处深入家长和学生当中进行实际调查,发放了家庭电子调查问卷,公布了热线答疑电话,就减负政策的推行,学校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家长该怎样面对减负政策的推行,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政策宣传、解答质疑,并从学校角度提出了教育子女的建议等等,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健全完善作业监察制度

1.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我校出台了《XXXX中学作业管理实施方案》,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下发了《X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加强质量监督。严禁教师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2.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针对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问题,我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并每周定期由学生收集《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XXX市第XXX中学作业检查记录表》数据,跟踪落实,反馈情况。

3.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我校召开了学科教研组会议,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4.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各备课组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要求教师指导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教务处跟踪落实,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5.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我校制定了《XXXX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实施方案》、《XXX中作息时间表》和《XXX关于寄宿制学校安排课余学习生活的说明》,合理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如果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由班主任统计情况,跟踪了解,定期家访,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使其能按时就寝。并且由政教处制订了《XXX中学学生手机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班主任召开北海五中《珍爱青春 远离手机》主题班会,和科任老师共同管理,给学生家长下发《XXXX中学关于学生手机管理致家长一封信》,建议家长管控好手机,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并定期向班主任反馈情况,定期跟踪落实。

三、课后服务保障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我校下发了《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申请表》,《XXXX课后服务时间说明》,规定课后服务时间为5点25分到晚上18点30分。并制定了《XXXXX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晚上开设自习班。学校了《XXXXX中考勤规定》,统筹安排教师轮流提供延时服务。

2.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我校制订了《XXXX中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X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履行相应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制订学科精准辅导方案,由科任老师确立学科的精准辅导对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由科研处牵头,语文组、图音体组等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如进行青少年创客大赛,机器人建模培训,书画展,古典乐器培训,北海五中诗词大会,民俗文化展,阅读漂流活动等。

我校为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请所有教师签订了《XXXX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承诺书》,下发了《XXX中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表》,出台《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3.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4.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我校进行了《XXX中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工作汇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结对共建新开局,迎接教育局教学调研活动安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我校教务处针对此项规定制订了《XXX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XXXX中课程表》,召开备课组会议,要求教师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所有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根据2021年XXX市辖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考试须知,我校进行了关于2021年高中特长生招生的招录,2021年春季学期,我校前往XXX中学学习举行调研活动,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3.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我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订《 XXX中“双减”工作成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方案》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设立期末“双减工作先进个人奖”,表彰奖励在“双减”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五、强化配套治理

1.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

我校制订了《xxxx课后服务补贴方案》,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制订《XXXX中关于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补助的说明》,对我校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人员,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2.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我校制订了《XXX中家校社沟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北海五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通过班主任在家长群对家长推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网址,为家长提供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为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3.做好培训广告管控

学校《XXX中关于做好培训广告管控的说明》不得在校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或变相广告。

5.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XXXXX中根据音乐、美术、田径、足球、科技等方面设立了兴趣课后服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提供的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由学生选择参加。

“双减”工作事关重大,是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XXXX中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察、常态化,提高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形成了落实“双减”、“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推进了育人方式改革,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我校将会把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做到持之以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8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1.威客教学平台猪八戒网创办于2006年,是中国较大的文化创意和在线服务交易平台,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悬赏竞标类威客网站,交易对象的涉及领域涵盖创意、生活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领域。猪八戒威客网的任务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适合金额低的简单的悬赏招标任务,一种是适合金额高的复杂在线任务。猪八戒威客网具体任务流程:雇主任务—雇主全额托管赏金给猪八戒网站—众多服务商(在猪八戒网称威客为服务商)在规定期限内交稿—雇主选稿—中标公示—验收并付款给中标的服务商—雇主给予服务商评价。基于网络扁平化的威客任务交易流程使得信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具有机动、灵活、简便,不受地域、时间、工作方式限制等特点。所谓英雄不论出处,猪八戒威客网为草创期、事业起步阶段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社会需求市场和相对公平、合理、透明的交易平台,这恰好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完全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实训平台,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前期基础。

2.实施课程选择标志设计与制作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共51学时。相对于VI设计、包装设计、印刷设计等设计周期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程,标志设计课程实施较为灵活方便。其教学内容可以大体分为logo图形设计、字体设计和吉祥物设计三大较为独立的设计项目,学生仅仅需要掌握CorelDraw或者Illustrator绘图软件,设计与制作周期较短。因此,标志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非常适宜讲究速度和效率的威客任务。与此对应的是,猪八戒威客网将logo设计作为主推服务项目(图1)。在首页导航栏“全部服务分类”一级下拉菜单中,位于第一选项的精选服务和第二选项的“品牌形象/LOGO设计”的二级下拉菜单中,分别在“主题市场”“精选服务”“品牌形象设计”三个菜单栏中设置了logo设计专场或标志(logo)设计服务项目。从中可以看出猪八戒威客网对于标志(logo)设计服务项目的重视程度,优质的宣传展示位置也暗示了标志(logo)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是猪八戒网站的重点服务项目,这为标志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施创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

二、威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实施目标威客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猪八戒威客网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和技能争取中标,从而获得项目开发机会,最终将自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并借此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经济报酬。标志设计课程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职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核心课程,通过交互式的威客网站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实践锻炼过程中,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实施对象实施对象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第三学期大二学生(学制三年)。之所以选择大二学生,是因为他们在大一已经修完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设计色彩、设计素描、构成基础等,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和设计软件操作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独立设计意识,正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实践项目锻炼自身的方式跨入设计这个行业。

3.实施管理课程总体实施思路是利用威客网络平台,通过实际任务引领学生在锻炼职业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视学生从威客网络平台获取知识的实用性、技能性、市场应用性。教学实施指导措施如下:第一,在学生人员组织方面,根据标志设计的行业惯例,以个人为设计主体;针对特别项目,若除了单独标志设计以外还有其他设计项目的,可以2~3人成立设计小组进行。第二,在猪八戒网上进行注册后,每名学生的任务完成流程相似,这里不再复述猪八戒网的投标流程。第三,在选择具体任务的时候,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项目的选择。第四,教师要根据标志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实际项目,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可偏离教学大纲的范围。第五,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整体方向,发挥主动引导作用,用最少的干预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4.教学实施计划表标志设计与制作共51课时,根据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专业阶段化授课的排课方式,以一个月为教学周期,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表1)。

5.考核措施课程考核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所完成作品的质量、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高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单纯以知识目标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将职业素质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1)考核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实际项目实践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平时成绩占40%,命题操作占60%。平时成绩以项目实施过程为考核依据,命题操作以项目实施结果为考核依据。学生所投作品被雇主采用则考核成绩为优秀,但是不以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2)具体考核要求第一,在猪八戒网注册,完成3次标志设计投标,分别为图形类标志设计、字体类标志设计、吉祥物类标志设计。第二,每次标志设计完成设计方案2个,每个设计方案包括标志图形、标志标准制图、标准颜色、设计说明、标志应用效果图。第三,将与雇主沟通的次数和内容整理成一份汇报表,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课程结束后每个人提交设计方案画册一份。

三、结语

第9篇: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说课 信息安全 教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本课程为信息安全专业职业岗位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划,坚持以行动任务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安全方案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安全部署、网络维护、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本文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组织与实施、实践条件与教学效果、教学队伍、教学改革与特色创新七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对教学理念进行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梳理。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岗位需求(如图1)

1.2 课程定位

信息安全基础是高职高专3年制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引领专业课程体系的作用,其后续课程为安全防护工具、服务器安全防护和防火墙配置应用。

1.3 课程学习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了解我国网络安全状况和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网络安全防护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要领,能够熟练进行客户机和服务器加固操作,能够设计和实施中小型网络的安全防护方案,了解大型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领。

(3)职业素养目标。通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和工程文档编写能力,通过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2 课程设计

以培养学生从事网络构建、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信息安全基础的课程开发流程:市场调研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子情境设计 课程教学资料建设 实际教学检验。为了保障课程与技术发展相一致,建议完成每个教学周期后,课程组均要依据以上课程开发流程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修订。

3 教学内容和组织

3.1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当前网络安全项目的规模,可将网络安全防护客户划分为普通网络用户(ADSL接入)、中小型网络和大型网络,由此根据教学单元设计内容涉及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信息加密技术和网络安全实用技术方面来确定网络安全防护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如图2。

3.2 教学内容子情境设计组织

(1)普通网络用户安全防护学习子情境设计如表1。

(2)中小型网络安全防护学习子情境设计如表2。

(3)典型校园网全防护学习子情境设计如表3。

4 教学组织实施与重点难点

4.1 教学组织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学习。在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情境学习中,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担当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全队的组织协调,分配任务,组织讨论,提交实践报告,成果演示录像呈现,给其他组员评分等。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把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中的六步行动过程总结为教学中的四个环节:任务明确、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展示评价。在这四个环节中,分别把握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任务,顺利完成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

4.2 教学重点

普通网络用户安全防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由教师首先讲解并演示Windows XP的安全防护操作,学生先学后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Vista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边学边做;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Windows 7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型典型网络的安全防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由教师讲解典型网站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先学后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典型网吧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边学边做;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典型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3 教学难点

网络安全防护工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Windows XP、Vista、Windows 7、典型网站、典型网吧和典型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掌握一般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5 课程考核标准与教学效果

6 教学队伍

本课程教学团队现授课教师有7人,专业学术带头1人,专职教师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2人,在读硕士3人,“双师素质”教师达100%以上;网络架构工程师1人共同实施;达到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支撑实践操作的提高,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本课程在建设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配置完善、梯队建设良好、结构比例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

7 教学改革创新与努力方向

7.1 教学改革创新

本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本院与蓝盾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组建蓝盾信息安全实验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本课程采用:模块课程模式项目(任务)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评价依据:过程技能考核+笔试 摒弃了传统的一卷考核方式,更加关注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创新性地采用了专业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对专业问题面对面的探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考查学生专业能力。

7.2 努力方向

完善教学课程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建立题库迎合学生考取认证;丰富项目案例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并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队伍。

8 结语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日新月异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努力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学手段,课程说课作为现代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进一步彰显实践教学特色,必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穆惠英.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说课设计.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2] 秦毅,齐欣.《平面处理技术》课程说课设计案例.电大理工,2011.3.

[3] 陈丽,伍善广.高职高专《药剂学》.海峡药学,2011.23(8).

[4] 秦爱梅.高职院校《3dsmax》课程说课设计.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