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第1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1.专业背景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行业工程总产值达到3.8万亿元,行业的从业者总数预计达到1800万人。孝感市是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首批确定的国家建筑劳务基地之一,仅在外地从事建筑装饰行业者已达50多万,建筑劳务年收入高达50亿元。孝感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建筑业为孝感市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培养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建筑强市"要求。这都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发挥孝感"建筑之乡"优势,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历史机遇,依托行业、紧联企业,以培养建筑设计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下面根据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2.专业定位

2.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孝感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行"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升级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2 坚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

在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中心,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以建立相应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由本教研室老师以及校外行业专家组成的教研委员会,经过共同讨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具体分解为三个领域和四个模块,这些都对准了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的各项职责提出的。

2.3以孝文化为特点的素质教育

本专业置身学校和合作企业良好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孝感孝文化的优势,开展感恩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科学与质量意识教育,促使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吃苦耐劳、敬岗爱业、工作踏实、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从近几届的毕业生调查来看,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认真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3.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装饰设计岗位群,注重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现阶段建筑装饰设计市场需要,面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第一线,牢固掌握建筑装饰设计职业岗位(群)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与设施设计、园林小型景观设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对应的主要就业单位: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建筑装饰监理公司、设计院等;主要就业部门:装饰工程设计部、装饰工程监理部、计算机辅助设计室、施工现场管理部等;主要工作岗位:本专业面向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岗位,使毕业生能够在此岗位上担任室内外装饰设计、平面及三维图形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工作。

4.课程设置

4.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与企业设计过程对接

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现场直播" 的形式,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从而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每年通过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4.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教学,专业对准职业,着力体现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改善学生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佳,社会适用性不强的现状。分为了三个学习领域和专业实践的四个模块。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技术专业课程的三个领域是: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扩展学习领域。

公共学习领域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政治思想、体育、求职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拓展学习领域主要是专业技术知识的深化,开设了市场营销、建筑法规、建筑训赛结合等课程内容。

专业学习领域又份了四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美术基础模块的训练。主要有:绘画基础-素描、色彩,建筑工程制图、建筑美学等课程;第二模块为专业基础模块的训练。主要有:构成形态、构成色彩、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装饰工程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第三模块为专业技能模块的训练。主要有:住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第四个模块是顶岗实习。

4.3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以学院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设立了课程开发项目组,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组建项目班子。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和研讨,运用先进高职理论,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校企合作进行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开发,同时在课程学习中有机融入相关标准和规程。

5.总结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代高职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必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运营状况、人才需求状况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各校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第2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以适应我国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呢?这正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尝试对高职课程特色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多媒体应用开发公司、出版社电子出版部、广告公司、电视台视频编辑部等相关企业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3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本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实训教学、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阶段。近两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和重新开发,形成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过程化”的课程组织、“实境化”的教学实施、“全程化”的学习评价和“产品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在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中,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多媒体作品获得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课程特色进一步显现。

3.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即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调查,多媒体作品作为一种直观、互动、形象的信息和传播载体,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作品种类繁多,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似乎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及过程性知识是相对不变的。通过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本课程根据完成多媒体作品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基于行动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由10个章节体系组成的课程内容,以精选的3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这3类项目是多媒体展示作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交互作品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其对应的真实工作项目分别是“荆州建设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荆州电脑城IT新产品电子杂志光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这3个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适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过程见表1。

3.2内容组织“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以上述3个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多媒体技术初学者到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多媒体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要求,对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解为6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又由2~4个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涵盖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详见表2。

3.3教学实施“实境化”

高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职业实境”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本课程实施“实境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按照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具备职业情境、具有多媒体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服务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本着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互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近几年,本课程先后建成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专家担任学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二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和实训现场,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境操作与训练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

3.4学习评价“全程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过程性、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

本课程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3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学习情境1占25%,学习情境2占35%,学习情境3占40%。每个学习情境由指导老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4个部分组成。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兼职老师侧重学生完成每个作品的功能、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5工学结合“产品化”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课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实训、实习等单边、浅层合作领域。本课程工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来自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产品,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明显;二是本课程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合作开发的多媒体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检验和认可。2006年以来,本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指导或带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本课程学习情境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Flas实例多媒体教程”多媒体作品获得2008年湖北省电教作品大赛特等奖。本课程以真实项目产品为载体形成的工学紧密结合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和有关职教专家的好评。

3.6教学团队“双师化”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5名主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3%;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包括1名高级平面设计师、1名多媒体制作师和1名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技术职称分别为高级技师和多媒体制作师,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高职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高职课程的特色可以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Www.133229.Com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M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g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第6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多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领跑国际社会,这给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也取得大量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工程技术成果在理论上形成国家或部颁设计标准或施工技术规范去执行,在实践上构成了工程项目的技术实践基地去推广,现阶段,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其建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处于接近或者是同步的水平;另一方面,管理技术成果能够给人带来深刻印象的除了领导的坚强和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外,难以从中发现成功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体系。因此,也难以实现工程管理经验的有效复制和传承,工程建设管理只能做到“独乐乐”而无法做到“众乐乐”。这种工程建设世界观和管理方法论的差别决定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工程建设的差别。

 

1构建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迫切性

 

1.1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平均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则超过7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每年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和温室气体,阻碍了我国的“低碳”进程,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中,结构物粉碎性破坏均超过90%,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而同样的地震发生在日本、秘鲁等国家,其破坏程度则小得多。工程建筑领域频频发生的事件和建筑寿命的缩短,其根本原因是工程建设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论。因此,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管理技术体系。

 

1.2工程公平性环境建设的需要

 

实现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社会目标是工程建设管理的根本任务,而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对总体目标的实现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与项目总体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对于投资方来说,目标是质量髙、安全好、投资少、工期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承包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则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整体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参建单位追求的目标又具有统一性,它们个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设项目的完成为前提。因此,面对和克服工程建设项目长期性、复杂性、多方协调性等难点,要追求多种目标的统一性,必须构建合理的管理技术体系,实现管理环境的公平与和谐。

 

1.3提高工程执行力水平的需要

 

工程管理环节出现的执行能力低、控制水平差是我国现阶段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也是工程建设项目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工程建设的社会性,投资主体、管理模式多样性决定了业主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工程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计算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和招标要求的监理技术力量与国家颁发的监理证书数目,可以得出建设工程监理师要么造假证,要么监理工程师兼职项目多的结论,这是工程监理的基本现状;生存与发展是施工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施工单位以承接工程任务量、施工效益作为内部主要的评价指标,这与我国推行的低价中标法是难以统一的矛盾;另外,我国制造稳定的精品工程的环境和长效机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不少工程一线施工人员以农民工(非专业工人)为主,一线技术人员以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为主。这种缺乏系统锻炼和培训的工作人员,其正确的工程世界观还未形成,如何创造出稳定的精品工程?“市乱如麻,责重如山”是对当前工程管理现状表示担忧的概括。工程管理的不良现状将产生执行能力低下并导致工程目标无法实现,因此,要改变不良现状,提高工程执行和控制水平,需要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技术体系。

 

2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逻辑关系

 

2.1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内涵

 

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或技术研究成果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以达到改造自然的预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工程技术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是工程的技术要素。工程技术一般存在于一定的物化过程或者工程构建运行过程的活动中,若干技术的系统集成便构成了工程的物质形态。相对于工程而言,技术活动是“工具性”、“手段性”活动,其任务是发明一项方法,创制一种工具,创造一种手段等。

 

管理技术是将工程的各种技术、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的一整套方法和手段。管理技术是科学运用工程技术,实现工程目标的方法论。工程管理技术体系是保证工程参建单位和各岗位员工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者制定的各项制度、契约,并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一整套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措施。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门软科学,它更加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非物质的科学生产力。

 

2.2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关系。

 

工程技术是管理技术的基本物质载体,管理技术是工程技术应用的方法论。对工程而言,技术是基础,十分重要,离开了工程技术,其它一切就无从谈起。但是,我们切忌陷人“技术决定论”的泥潭,认为工程建设是从始至终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工程建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环境等因素综合集成的产物,它是一种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人文学科知识综合集成建构的活动。因此,工程建设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管理行为,其管理技术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将工程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优化,并对工程技术的执行按既定目标进行控制。

 

一个好的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依靠对技术的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依靠实现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依靠管理技术。从社会工程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工程技术,“徙木立信”是管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工程管理活动是一种集成、综合性的活动,它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集成起来,组织构建一套动态运行网络及执行控制程序,获得一种特定的工程管理结构去实现整体性的目标。

 

2.3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我国工程技术的创新主要依靠工程实践和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的研究和总结,而管理技术的创新主要依靠工程管理者的经验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在两种创新中,前者结合得比较好,因此,哪怕是非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他们很多都能够获得工程技术创新方面的“科技奖”。而后者则结合较差,因为它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经验、又要有专业技术和投人研究的时间,同时还要与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结合,因此很难取得管理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突破。我国工程建设缺乏管理理论和和管理技术体系,没能够把工程技术和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有效地落实到全寿命管理的观念并上升到哲学思维,去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的缺失。

 

3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和哲学维度

 

3.1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

 

工程管理技术是工程、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管理技术的社会性。

 

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建设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工程本身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协调、辩证、控制的过程。管理是在主体因素作用下使客体环境因素及政治、法律、制度因素达到共振效果的一门艺术,构成管理内容的主体和客体因素的社会性决定管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但是技术本身从技术研发、产生、应用的过程又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一方面,技术研发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需要,其产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其应用离不开人类道德、伦理、习俗等一系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技术从形式上看是一串数学公式或者是工程原理,而从内容上看,技术是社会历史文化、主流思想和客观规律的共同产物,技术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3.2工程管理技术的哲学维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实现工程过程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并掌握工程管理技术的原本道理,把它们贯彻于工程管理之中,并从我国工程管理技术的现状和社会性特征开展哲学维度的思考。

 

(1)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工程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工程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工程领域的根本看法。工程领域包括工程战略、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建构、工程运行以及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及其社会关系。工程世界观渗透到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只有正确的工程世界观才有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创建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正确的工程世界观是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工程管理实践中,我们提倡新的工程理念和工程观,要求工程活动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社会道德、社会伦理以及社会公正、公平的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环境友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反对和必须避免无原则的长官意识、无规划的政绩工程、无责任的工程管理、无法纪的唯利是图等。

 

(2)追求辩证统一“知行合一”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要掌握事物的原理,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社会工程学中,毛泽东思想是“知行合一”方法论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工程管理本身是一种认识、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要掌握工程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必须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辩证循环过程,要注意搜集实践素材,善于总结经验并提炼其中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管理技术成果,再指导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工程管理技术是体现“知行合一”的管理方法论,只有建立辩证统一的“知行合一”的管理方法论,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实现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复制。

 

(3)充分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工程管理文化追求工程精神文化和工程物质文化的统一,是发挥被管理潜质和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艺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这些精神状态始终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并对这些活动有着巨大影响。工程精神正状态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工程精神负状态则表现为消极态度。在工程管理实践中,管理方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两种手段,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管理技术手段,在树立正确工程世界观同时,将参建单位和参建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建设总目标。

 

(4)以普遍性原理构建管理技术体系。构成工程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工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工程管理普遍性原理。工程建设管理过程本身就是要建立符合社会现状又兼顾参建各方利益的统一体。因此,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工程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与工程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又要考虑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的各自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的相互作用;既要建立公平有效又充分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来保障工程技术和工程经验的有效执行,又要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来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

 

4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是指工程管理技术各构成要素自身系统化、规范化以及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协调化、规范化,由此使工程管理技术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以管理理论和实现手段对工程建设实践加以指导和控制,确保工程整体目标的实现。进行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就是要将工程管理技术的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套规范、系统、公平、内在和谐、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技术体系,这对工程及其文化的升华、历史的继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1实践意义

 

由于我国许多工程管理的相关理念、制度、行为规范、技术标准及管理经验等,都是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提出或制定的,有些也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形势需要和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适应特定目的或环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缺乏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这种“功利性”、“短视性”、“片面化”、“浅薄化”的行为没有“体系化’’的事先谋划,再加上缺乏经验,导致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缺乏宏观视野,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技术各子项自身的体系化和工程管理技术整体的体系化建设,这就使得工程管理技术各个子项内部和各个子项之间经常存在着冲突与矛盾的现象。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能够消除现行工程管理技术中的各种理念、各种制度和各种行为中的混乱与冲突、浅薄与盲目,将工程管理技术的各子项体系化并整合为有机的工程管理技术整体,从而建立起适应工程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在和谐一致的工程管理技术体系,为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一以贯之的精神指南和持续有效的制度规范。这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工程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4.2理论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的体系化过程实际上是将大量实践活动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和升华的过程。这种体系化一方面是对实践的系统化认识和抽象总结,同时又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因为工程管理技术的体系化有助于实践素材的归类和存档,这样可以为理论研究搜集大量的规范化的一手资料并提供相对清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理论研究是工程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更是指导工程建设的科学武器。开展对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将是综合信息技术学、建筑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创新性研究,它将极大丰富工程研究的视野和内容。同时,我国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体系化研究是在工程管理理论领域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3推广意义

 

在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概念、每一项制度、每一条规定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定义与划分,以消除在制定价值理念、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中的模棱两可,难以推广应用的顽症,为工程管理技术落地生根、推广应用提供基本前提和极大的便利。工程管理建设技术体系化的重要优势之一就在于学习、应用的方便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可以成为大众借鉴参考的某种权威和标杆。同时,体系化建设也将促使工程建设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观念、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并利用这种观念和行为方式分析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全方位的角度解决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

 

4.4历史意义

 

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总结了众多重大工程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继承了工程发展史中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管理技术的精髓。在现实意义上,一方面,它的理论先导性提供了具体工程实践中执行工程技术的科学方法论,避免了工程管理技术的缺位或者无重心的真空状态,为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技术的体系化中对工程过程内容的“扬弃”、继承和发展,必然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工程管理技术体系化建设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工程管理技术的精髓,有效促进我国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5结语

第7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设备系统工程;应用

1引言

与传统的工程技术相比,BIM技术具有生产效率较高、整合节约资源、责任可追溯等优点。在西方国家,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最近几年,该技术在我国也逐渐地被大家所认同,并正在逐步地被应用。随着其应用范围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BIM技术必将会成为建筑设备系统工程中的一种常见技术,提高的整体质量水平。

2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又称建筑信息化模型,其应用于工程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将项目策划、设计、实施、运营和维护等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使项目参与各方都能更快捷方便地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关于项目的较为准确的信息及完整的数据。建筑工程运用BIM技术,可使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暖通通风、建筑主体结构等各个专业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成型,从设计到施工更为直观地展现,使设计决策更为高效、协同,施工定位更为精准、标准化,运营维护更为便捷、可靠。

3BIM技术在建筑设备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设备系统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专业多,涵盖了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采暖、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等专业。

3.1BIM技术在建筑设备系统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备工程设计过程中,由于专业多,设计任务重、周期短,传统的设计模式往往忽略了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难免存在“错漏碰缺”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此类问题必然暴露,将给施工带来不便,更甚者造成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BIM技术的运用可以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首先,设备族库的构建十分重要,应该严格按照建筑机电设计流程及相关标准结合每一个生产厂家的工艺参数、每一类设备产品的技术参数匹配相应的电气族库。再者,建筑设备设计中可选择RevitMEP软件与BIM相结合,设备族库导入软件后,即可构建立体化的设计方案。同时,BIM技术暂无法独立实现如电气系统图、干线图等构建,需通过二次开发使软件技术的更加完善、成熟。在设计过程中多个专业间的协同可通过BIM技术做到智能地实现,如动力回路中给排水或暖通专业的设备发生调整,系统即可根据相关信息自动检验测试并根据动力条件的改变通过软件作出合理的调整,保证供电系统可靠安全节能地运行。照明回路中设计的灯具布置位置、照度值设置均可通过BIM技术进行模拟成型,实时跟踪。消防设计中各大专业的联动功能也能通过BIM技术收集相应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消防系统设计的可靠安全协同。三维碰撞检查是BIM技术的一个亮点,无论是建筑、电气、给排水,通风与空调专业等总存在交叉作业,通过碰撞检查能及时找出管线、桥架、风管、设备安装等相互之间是否存在打架,与建筑结构是否存在矛盾,同时可以更好的结合建筑设备安装管线排布避让原则进行更为合理地设计,更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确保建筑设备系统工程设计方案更为合理有效,对后续的施工提供良好的指导和保障。

3.2BIM技术在建筑设备系统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建筑设备系统涉及到较多的设备、材料的采购,如电气工程的桥架系统、配电箱、电线电缆,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风机、排烟设备,给排水系统的水管、配件等等,通过BIM中的算量技术实现对数量信息的准确统计。同时,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不单可以对建筑设备工程中的设备、器具、管线敷设、灯具、开关、插座、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等安装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对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的环境进行模拟,特别是相关专业的管线排布进行防碰撞检查,可做到节省材料、保证施工周期。而施工人员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的观察与感受。而虚拟的环境会更真实的环境一样,产生自然环境中的氛围,也会使施工人员更为直观地感受体验建筑设备安装的成果,观察者就像在真实的环境之中。在施工过程中对三维立体所展现出来的成果进行施工方案优化,提前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在施工中可以根据立体三维模型更加便捷地融合传统施工的工序流程,使设备安装、管线敷设更加有条不紊。通过BIM技术可以对建筑设备工程的整体安装变得更加具有缜密性以及实际性,保证了施工之后的建筑设备系统的整体质量。

3.3BIM技术在建筑设备系统工程运营维护中的应用

建筑设备系统投入使用后,使用方、管理方可根据BIM技术能更加直观地对工程系统进行掌握,对维修维护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使用管理上不再受限于竣工图缺失、隐蔽工程或是人员的调动时交接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管理方能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结合现场情况,通过软件中搜集到的各类关于设备系统的信息资源,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所在,尤其在在隐蔽工程中,这个优势更为凸显。为项目运营管理维护即节省了时间成本,又节约了技术成本。

第8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管道燃气;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城市燃气管道穿行于城市的千街万巷,为工商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清洁的能源供应,不过由于管道所过之处建筑林立、相邻管线纵横,城市环境条件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所以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时刻存在着风险。城市燃气管道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社会影响极大、公共安全要求高,因此必须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降低乃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众多优秀的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工程建设、运营和服务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技术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管理特性解析

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包括实施技术管理的组织结构、方法、过程和资源。这些管理要素按照技术活动的规律被组织控制和有效管理起来,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绩效和竞争优势为目的[1]。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的技术管理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全面贯穿始终,其特性包括全寿命期管理、全过程管理、全要素和全方位管理。

全寿命期管理

管道燃气项目全寿命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及拆除期。管道燃气项目通常需要配合城市的改造、发展而进行改建、扩建。对于管道燃气项目的建设前期、建设期要注意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燃气的要求,做到统筹考虑、有序建设;在使用期,要注重管理和运用各单项工程的竣工信息,为运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而言,整个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拆除期是不可预见的,管道燃气项目的全寿命期管理是针对对某一单项工程,如某一气源厂、工商企业用户或某一居民小区等。

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是覆盖市场策划开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生产运行和客户服务各个阶段的管理,各个阶段通常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发生上游部门对下游部门工作现状需求和技术要求不了解造成的矛盾,因此,燃气经营企业要形成动态的技术管理机制,持续分析和研究各职能部门的现状和需求,建立适时适用的企业技术标准以及组织进行技术难题攻关,用以规范各阶段的技术工作。

全要素管理

技术管理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从而实现物资成本、时间成本、 管理成本、质量、安全、环境的集成管理。全要素管理的核心是按照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平衡成本、工期、质量、安全和环保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全方位管理

燃气经营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不仅要协调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还需与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对执行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适时引入推动技术革新和进步。

针对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的管理特性和管理要素,最终确定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由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人员管理体系四个子体系构成。为了方便描述,将引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阶段—活动框架(S-A)来说明城市燃气经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方法和过程。这个框架的每个阶段都分配了多种活动,如下图1所示。

图1技术管理体系的S-A模型[2]

三、技术管理体系的实践

城市燃气经营技术体系的建设,以技术资源为基础,设置组织机构,相关岗位员工都有自己的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工作。南宁中燃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目标,成立技术管理部门,以技术标准应用为核心,技术支持为关键工作,技术培训为基础,工作流程管控为手段,技术人员为支撑,实现依靠技术手段完善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客户服务的全过程技术管控。

机构设置

通过技术管理部门联系市场开发、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等部门技术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贯彻技术政策、技术标准,了解基层技术需求,组织力量解决生产运行、工程建设、客户服务等本公司技术问题。各层级工作人员职责如下:

技术管理部门: 是公司技术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公司技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编制公司技术文件、收集公司技术工作情况、组织公司技术交流活动、为各部门的技术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和督导,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各项技术管理工作。

各部门技术负责人:各部门技术负责人由部门负责人推荐或兼任,技术部审核,公司总经理审定。部门技术负责人是部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责任人,负责部门技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部门技术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统计分析部门技术工作情况和技术问题收集反馈。

各部门技术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与相关管理规定,对工作中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收集、上报或提出建议,配合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

2、工作流程管理

通过对工程设计、工程物资选型、工程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客户服务、技术改造等各个技术工作环节设置监控节点 ,确保国家、行业及上级部门技术标准与相关管理规定落实到位。具体包括:专项方案(报告),技术规程内部会审流程,图纸会审流程,技改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流程,设备设施大维修、管线大维修审批流程,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新规程试用审批流程,采购招标技术方案评审流程,技术咨询流程,重大燃气工程施工方案审批流程,工程物资申购审批流程,生产物资申购审批流程。

同时,建立定期监检关键技术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具体包括定期进行设计图纸质量的监督检查、工程验收的监督检查、因质量问题退库材料的退库原因分析、技术人员培训情况的检查监督等。

3、技术人员管理和激励

通过对技术人员招聘、轮岗、上岗培训、轮岗培训和在职培训等环节的参与和督导,确保相关岗位员工具有与岗位匹配的工作技能。同时,建立定期的技术人员等级考核机制,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自觉加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员。

总结

城市燃气行业是高危行业,有效而规范的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的保障,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是燃气经营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工城市燃气项目各阶段、各个岗位的技术管理体系十分必要。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其建立的原则和程序, 针对本地方、本企业自身管理组织模式和工程建设特点, 构建技术管理内容和运行体系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技术管理体系适应城市发展形势和企业经营的需要, 不断调整或修订升级是实现技术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管理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的重要途径, 在体系编制和实施中,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并广泛征求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建议, 是体系运行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技术管理体系应不断调整,与时俱进,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观念

建设工程管理理论是完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的基础依据,在当今建设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不断发展更新的情况下,各种新型建设材料也在不断的被应用在建设工程中,而这给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为了能够完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改进建设工程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促使建设工程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就需要对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理论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下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从管理思路、施工材料、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以及质量控制等几方面的管理理论入手分析,来探讨了完善管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设工程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由于受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与管理观念都是固守成规,毫无新意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督促施工单位按时完成计划中的某段时期的任务,且以无限度的追求最大产值为主要生产管理目标。这样的管理观念与思路在现如今愈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格格不入,很难实现良好的建设工程管理效果。为此,必须要促使建设工程企业加快转变管理思路与经营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促使管理理念适应现代建设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工程实践应用中,工程管理理念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而不能以计划为依据,生产管理的目的要以获取经济利润为主要目标,而不能以追求最大产值为主要目的;要以现代先进的工程管理观念进行管理,而不能以行政指令为管理手段。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转变管理工作思路,加强管理理念创新,才能确保建设工程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现代建设市场的管理需求。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具有涉及项目多、工程量大的特点,应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设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设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设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设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设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施工技术交底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是建设工作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环节。只有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才能保证各项专业的顺利实施与合理配合。而技术交底管理理论的健全则可以使施工人员更好的认识到技术交底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在施工中能够充分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掌握建设工程的特点及其要求,从而做到对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以更好的开展工程施工。一般来讲,建设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设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5)新技术项目交底。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设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设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设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也就是原本内向的质量管理需转变为外向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应随着方针、政策及目标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这也是未来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必将在未来得以发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建设工程的管理手段也要随之不断改进完善。而这些又离不开最新的工程管理理论支持。传统的工程管理理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新型材料、新型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