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土地法大纲的意义精选(九篇)

土地法大纲的意义

第1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在同盟会时期,民生主义表述为“平均地权”,其要旨有四点:一、核定地价;二、土地国有;三、业主须按核定地价向国家交纳地税,国家有权按核定地价收买业主土地;四、国家有权将因社会进步而上扬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民生主义是通过吸收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说而提出的中国社会革命纲领。这一纲领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主张对地主的土地采取剥夺政策,而指望通过“照价收买”的办法,走一条地主不受损失,社会又可获益的道路。这很难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中产生吸引力。再则,民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那种束之高阁的理论,在当时缺乏可行性和实践性。在同盟会的革命党内也曾引起诸多的质疑,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主义。事实上,孙中山逝世前,曾坦认民生主义仍是“没有工夫去做”的社会革命纲领。

虽然,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生主义不宜估计过高,但是,它的革命I生是毋庸置疑的,对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功能和启示,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这一纲领具有一定的反帝意义。孙中山在检讨中国民生凋敝的原因时,就曾归咎“外国经济的压迫”,并且指出:“我们要合乎经济原则,……便要先打破不平等的条约”,解除列强对中国民生的压迫。这种反对外来经济侵略的思想,显然符合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赖以团结凝聚的经济基础。

第二,这一纲领具有深远的反封建意义。尽管它还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但宣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等,实际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而封建土地所有制,正是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有基于是,列宁深刻地指出这一纲领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在十月革命爆发以前,中国经济的前行路向,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就全社会而言,一旦人们认识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纲领,就会对之释放出或显或隐、状态各异的向心力。

第三,这一纲领虽然没有找到使中国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封建压榨和获取土地的通途,也没有拿出使中国广大工人解脱痛苦的可行方案,但是,它直接提出了“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孙中山曾这样感慨:“中国农民通过‘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去大半,自己得到手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西方国家所以会出现工人“所得之工值,赡养尚不能敷”的问题,是因为“所生之利,尽为资本家所享有”,这种状况再也不能在中国继续下去。农民、工人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下层利益群体,民生主义对下层劳动者表达的同情和关怀,无疑要引发积极的反响和广泛的向心力。

第2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必修课之一。地方历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贵州为例,略论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习“纲要”是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得“纲要”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要求 “纲要”课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中具体要求之一即任课教师必须补充教材上所没有的“新”史料。由于大学生对于一般性史实已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历史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知识层次难以接触到的、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而我国地方历史资源丰富,是一座尚待不断挖掘的历史宝库。

从全国范围看,地方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包括在 “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关注。但纵观目前研究,关于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而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仅就红色资源而论,贵州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红军长征期间,足迹遍及我省68个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留下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相关研究与贵州作为一个红色资源大省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此凸显贵州红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当然,除了红色资源,贵州还有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挖掘远远不够,作为贵州本土高校的“纲要”教师,应把贵州地方历史资源视为“纲要”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掘本地的地域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可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穿插地方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插入相关的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历史影视资料等。试按“纲要”课章节顺序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贵州人民曾发动了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如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在讲授“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教师可以上述史实做辅证材料,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明确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学习重点之一即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论述太平天国意义时,教材指出: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起义对贵州的影响。

辛亥革命发生后,贵州也同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封建专制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在论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向学生介绍贵州自治社及大汉贵州军政府的相关史实。

邓恩铭,水族,贵州荔波县人。在中国革命史上,邓恩铭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的共产主义先驱,他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补充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相关史实。

贵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先后6次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0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成了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黎平会议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随后才有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并有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胜利——遵义大捷。以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文化遗址为主要内容的长征文化是重温革命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教学,可结合贵州上述革命战争与长征文化,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了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在讲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向学生适当介绍贵州所拥有的反击侵略与抗战文化。抗日战争的胜利转折发生在贵州。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华战争中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日军开始时气焰嚣张,占领了大片土地,甚至还打通了粤汉铁路。但是日寇最终被阻止于贵州的独山,再没能前进一步。贵州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后方,而且也是中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成为盟军生死攸关的交通补给线。贵州还曾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两个令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民族英雄,分别监禁在贵州的深山僻壤长达数年之久。

第七章教学内容之一即中国共产党与派的合作,并讲清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这一历史事实。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时,可简单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贵州地方建设概况。

在重点阐述第八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改造的必要性,可以贵州社会主义改造的简要历程为典型史料予以说明,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九章教学基本要求之一即讲清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十年”,此可以“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具体史实予以映证。

第十章重点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事实胜于雄辩,在讲述时,可结合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予以事实说明。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亦可以多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讲授;历史影视资料演示;讨论;专题讲座。

(二)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课外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将贵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上。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观后感。贵州近现代史(1854-1949年)史迹众多。如咸同贵州农民起义遗留下来的主要遗址有:独山县播让村,咸丰四年(1854)杨元保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遗址;凯里香炉山,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遗址;天柱九龙山,为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还有咸丰五年徐廷杰等人领导的红号军活动的江口二角庄根据地遗址,咸丰七年刘仪顺等人领导的白号军在思南开辟的荆竹园根据地遗址,咸丰八年何德胜等人领导的黄号军于瓮安的玉华山根据地遗址,以及三都九阡岜丢山水族农民起义遗址;苗军大胜清军的黄平“黄飘大捷”战场遗址等多处。1911年,贵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打响贵州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清军新军营遗址——贵阳南厂,向为驻兵之所,今是贵州省军区驻地。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战贵州达6年之久,足迹遍及60个县境,留有众多遗址遗迹,如转战黔桂边的红七军驻榕江县城的军部旧址;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迂回转战“四渡赤水”中的娄山关战斗遗址;川黔滇省革命委员会的旧址等。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和镇远地下党支部的旧址尚完整遗存;三都水族人民抗击日军的战斗遗址——石板寨,其抗敌的碉堡和敌人进攻时留下的弹痕,仍然保存着。此外,还有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和《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等。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到贵阳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三)建设相关教育网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站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建设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教育网站。相关教育网站应开辟专栏介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如开辟相关史料、人物传记、音像资料等专栏,并注意与“纲要”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相链接。关于相关教育网站建设的思考,限于篇幅,拟另专文论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贵州历史文化资源[EB],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地方志,http:// /dfz/ShowNews.aspx?NewsID=3964,2010年10月18日.

第3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现将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112号文)(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编制科学、合理、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施行。目前我市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之中。领会和贯彻实施《纲要》精神,各区县房地(土地)管理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和管理制度”来管理土地的战略部署,把实施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农田保护、城镇规模控制、耕地补充等具体目标相结合起来,做好各项土地管理工作。

二、按照新《土地管理法》和《通知》的要求,为组织开展本县(区)、乡(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112号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办发〔1999〕34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土地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要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坚决杜绝建设项目用于未批先用的违法行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的合理利用。《通知》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为全面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现就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和宣传《纲要》,提高对实施《纲要》重要性的认识

《纲要》是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对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实现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目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当结合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广泛深入地开展对《纲要》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学习宣传《纲要》确立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和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通过学习和宣传,使广大土地管理者和土地使用者把握和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实施《纲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上真正树立起依照法律和规划管地、用地的观念,集约、合理用地的观念以及违反规划就是违法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宏观管理的整体控制作用。

二、抓紧做好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纲要》的控制指导下,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尽快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纲要》中的主要用地指标和用地布局安排应层层分解,逐级控制。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必须落实到地块,各项用地规划指标与规划图上的用地规划范围必须一致,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规划依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做好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各级规划修编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按照自上而下的审批规划原则,抓紧做好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我部预审的,请严格按照预审意见组织修改,尽快报国务院审批;个别没有报我部预审的,请抓紧报我部预审。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委托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意做好规划的预审、审查和报批工作,确保规划质量。同时,要做好各级规划的备案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县级(含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需报我部备案。凡未按要求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者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经批准的地方,一律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用地。

三、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严格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控制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实施《纲要》的重要手段。要严格依据《纲要》,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加强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有量等重要控制指标的指令性管理。各地要认真做好1999年土地利用计划的分解落实工作,未取得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用地,不得报批。

四、建立土地利用的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规划用地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中的用地预审工作。必须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重点审查项目选址、布局、用地规模、用地类型等内容,并提出预审报告,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重要依据,真正从源头把好土地供应的规划审查关。建设项目凡未通过用地预审的,不得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项目用地申请不予受理。

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等,严格审查农用地转用,凡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得批准转用。

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用地规模的审查、审核工作,严格依据土利用总体规划审核城市和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模规划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作用。

土地整理、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对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项目进行审查,防止盲目地开发、整理,切实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第4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1、论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纲挈领地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目的、意义和方法。

2、然而在这一宏大的主题之下,宪法与行政法之具体关系问题,虽有不少学者提纲挈领式的阐发,却鲜有深入细致的分析。

3、这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理解现代书面语的能力,文章的题材与日常生活或工作有关。问题可包括提纲挈领、深层意义、辨别事实与意见、诠释资料等。

4、想要在短时间内把一本厚书看完,提纲挈领的阅读方式是必须的。

5、登山前,领队又提纲挈领地将注意事项再提醒大家一次。

6、老师讲课只是提纲挈领,更多的需要学生提问并参与讨论,同时还要在课下看大量的参考书。

7、读书要懂得掌握重点,提纲挈领,才能读得好。

8、会议一开始,他就先把会议资料提纲挈领地作了报告。

9、这个定义提纲挈领地述明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各项主要元素,勾划出我们理想中未来香港的状况。

10、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及其在集装箱运输领域的应用之后,提纲挈领地对大连口岸集装箱运输的信息流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连口岸集装箱运输行业对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提出了该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和总体解决方案,并从dct码头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计算了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所带来的各种效益。

11、教学时,若能将内容提纲挈领地说明,学生较容易掌握重点。

12、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在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后文论述的展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5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共政权;农民;所有制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95-0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农民革命,这场农民革命所解决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政治问题,而始终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农民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渴望获得自己的土地,这是中国农民跟随中共“闹革命”的经济动因,而中共政权依靠“武装斗争”,领导和组织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暴力方式“剥夺剥夺者”,则成为农民获得土地的政治保障,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中共政权的的建立与发展为什么会得到了农民的鼎力支持。因此,中国革命之所以会取得成功这里面包含着这样一种关系即政权与土地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对政权与土地关系问题的早期认识及实践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纲领》,《纲领》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甚至消灭阶级。很显然这一内容缺乏对中国社会经济情况的了解,还不知道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必须先进行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和最高纲领,这是中共自建党以来提出的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是首次表明要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革命的立场。同时,还在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土地问题。1922年底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这是中共第一个详细论述农民土地斗争的文件,比《二大宣言》有不少的进步。一些中国共产党人例如:,邓中夏等都强调发动农民,依靠农民的重要性,同时党也初步提出了土地政策,这无疑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进步,但应当指出的是,从党成立到1923年底的二年多时间中,中共并没有真正认真讨论制定土地纲领,更谈不上对土地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权与土地关系在实践中的初步认识

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25年1月,中共“四大”专门通过了《对农民运动的决议案》。《决议案》着重提出了党在农民运动中的阶级路线、突出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阐明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关系。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形势下把农民土地斗争的政纲由限租、减租发展到“耕地农有”,这是一个进步。但也应当看到,中共中央当时还未能提出全面的正确的土地政纲,还没有把农民运动纳入到党的工作的突出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农民斗争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发动反革命,这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虽然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只有广泛发动农民开展土地斗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才有坚实的基础,无产阶级领导权才能巩固。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革命的第一枪,中共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共才开始真正走上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与建立政权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各项政策。毋庸讳言,这一时期中共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政策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陷就表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因为在这一时期的一个很长时间,土地是属于苏维埃政府所有。随着各个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广泛开展,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国有政策的种种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土地国有政策使农民们感到土地不是他们自己的,自己没有权利来处置,因而耕种起来总是不踏实。农民害怕地权不稳,所以不愿意在土地上增加投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地主豪绅也乘机调拨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以此来破坏土地革命。因此,我们党在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开始了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的转变。土地革命的开展,彻底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改变了极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关系,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要求获得一块土地的愿望,随着土地问题的解决,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农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从而,激发了农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的革命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土地革命不仅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的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改造农村基层政权的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它不仅废除了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重新确立了土地的所有权,同时,又把与建立人民政权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而是二者有机的结合。

四、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及土地政策的变化

1937年7月7日,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为标志,中国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战争全面爆发。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土地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团结尽可能的社会阶层,对土地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那就是改变了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的政策,而实行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的土地政策,即减租减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不是取消封建剥削,不是废除地主所有制和消灭地主经济。它相对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的激进的政策来讲,要温和很多,属于改良性政策。中共既要考虑到过去土地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不利之处,又要考虑到土地政策的转变是否会影响农民对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是否会影响农民对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兼顾处理好地主和农民二者的关系。

五、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的最初完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政权体制的转变。随着政权体制的转变,土地政策也经历了由减租减息政策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5年1月,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减租减息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阻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减租减息,然后采取适当方法,有步骤地达到耕者有其田。①然而,1946年上半年,反动派重新挑起了内战,使战火重新在全国蔓延开来,全面的内战阻碍了减租减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解放区内首先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了适应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1947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部民主主义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时提出了平分土地的原则和办法。随着《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各解放区掀起了平分土地的狂潮。解放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首先,它彻底地消灭了解放区农村封建剥削制度,改变了农村阶级关系,翻身农民真正作了解放区的主人。这就从政治上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解放区人民民主的政权,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运动的胜利,解放了被封建制度束缚的农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了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解放区的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能从物质上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物质基础。第三,运动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千百万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从人力上直接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小结:通过上述我们对中共从建立局部政权到夺取全国的政权这一历史过程来看,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问题都和农民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解决农民问题就成为解决中国革命一切问题的最主要和最关键的环节。而农民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地问题,农民通过中共的领导从地主阶级手中夺取土地并分得土地,变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为农民的土地私有。这一过程,既是中共政权建立的过程,也是中共政权巩固、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但是,我们党所遵循得关于国家与农民的一些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并重新理顺新时期党同农民的关系。通过回顾历史,我们更加明确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大国,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进步,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而实际上,处理好党同农民的关系就是要在不同时期正确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或者说是政权与农民土地的关系。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663.

[2]《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7―1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7,503,488.

[4]《澎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

[5]陈独秀.《中央政治和组织的报告》.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中国现状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

[8]《选集》合订本1977页.

[9]赵效民主编.《中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0]范书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观求索,2006.6.

[11]李蓉.略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2005.4.

[12]祝志南.试论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思想研究,2007.1.

[13]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8.9.

第6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白虎通》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等级秩序的规范和定位。这一方面被广泛引用的,就是“三纲六纪”,所谓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对称关系;所谓六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对称关系。纲是网索的总揽,纪是辅的细一些的绳子。《说文》曰:“纲,维紘绳也,从系冈声。”“纪,丝别也,从系己声。”《白虎通》道:“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可见,三纲就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定位,六纪是仅次于三纲的社会关系定位。三纲的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对关系的尊卑地位是固定并且绝对的。六纪比三纲次一等,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按照《三纲六纪》的解释,师长关系类比于君臣关系,源于“成己”;诸父兄弟关系类比于父子关系,源于“有亲恩连”;诸舅朋友关系类比于夫妻关系,源于“皆有同志为己助”。社会治理中坚持三纲六纪的原则,就能如撒网一般“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近代以来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导致普通大众对三纲六纪多持否定态度。人们只看到其中的等级僵化,而看不到其中蕴含的责任定位。《三纲六纪》的本意,是要给人群关系确定恰如其分的位置;而每种角色的位置,是由其社会责任和功能决定的。所以,纲纪不仅意味着秩序,还意味着职责。以君臣关系而论,君要做到“下之所归心”,臣要做到“属志自坚固”;以父子关系而论,父要“以法度教子”,承担培养责任,子要“孳孳无已也”,尽到传代义务;以夫妻关系而论,夫要对妻子“以道扶接”,妇要对丈夫“以礼屈服”。所以,三纲六纪不仅仅是等级规范,更重要的是责任规范,而且等级的区分以责任的履行为前提。按照儒家的教义,等级的差别,正是由身份和责任决定的。可以说,《白虎通》表达的社会等级定位,实质上是古代条件下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实施于管理活动,属于中国古代的管理角色理论。如果把以三纲六纪为代表的角色体系,同今天西方管理学中明茨伯格提出的十大管理角色进行内在逻辑比较,有可能会对中国传统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为了表现出社会等级的天然合理性,《白虎通》以天人感应、伦理诠释来说明纲常蕴含的道理。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社会角色定位的经验陈述,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而,孔子不言天道,不说怪力乱神。从战国到秦汉,阴阳五行、神秘主义都在“究天人之际”的旗帜下渗透进儒学。到了《白虎通》,干脆就把三纲同天、地、人相配。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伸;父子法地,取象五行相生;夫妇法人,取象阴阳和合。再进一步,就走向神道设教。通过与阴阳五行、天地自然的匹配,《白虎通》界定了不同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例如,朋友之道就要从属于父子之道。父兄在世,就不能对朋友以死相许,也不能对朋友有通财之谊。因为孝敬父兄之义,大于朋友相交之义。如此种种,《白虎通》为社会勾勒出一幅秩序井然、各安其位的画卷。

第二,关于君臣关系的规范和定位。在帝制时代,君主是政治体系的核心,尽管三纲已经定位了君臣关系,但那只是粗线条的基本原则,对于君臣关系的具体内容,《白虎通》在不同篇章中有大量具体规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君主与臣下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和平行“义和”关系两个方面。

皇帝具有尘世之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名号看,皇帝被称为天子,是要表明“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白虎通·爵》);“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白虎通·号》)。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海内之众,尽得而使之”(《白虎通·封公侯》)。皇帝处于命令一切、指挥一切的地位。“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夷狄咸率服”(《白虎通·瑞贽》)。

但是,君主的这种权威是有条件的,帝王要以自己的品德与天命相配。在《爵》和《号》两篇中,天子被说成是一种爵位,尽管是一种很特殊、独一无二的爵位,但只要是爵位,就同其他爵位具有共性。只不过其他爵位是天子授予的,而天子的爵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在逻辑上,臣下对皇帝的服从,与皇帝对上天的服从是同构的。“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白虎通·号》)称天子是为了表明上承天意,以爵事天;称帝王是为了表明至尊地位,号令天下。君主只有表现出卓越的品德,接受天命的约束,才能配得上天子称号。天命并不是简单的神学概念,而是古代条件下的政治符号,是统治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象征。所以,君主受命于天,需要以封禅、改朔、祭天等仪式表现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封禅泰山是向上天报告易姓改制后天下太平;改正朔是表明受命有据,制度有所更化;祭天是按照事父方式事天,表达不敢亵渎怠慢的诚意。君主不能欺天,上天也会对君主予以告诫或激励。灾异就是上天对君主的谴责,符瑞则是上天对君主的表彰。“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白虎通·灾变》)“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白虎通·封禅》)君主的过失影响到哪里,哪里就会随之出现灾异,如水旱风霜、日食地震等等;君主的品德显露到哪里,哪里就会随之出现符瑞,如甘露嘉禾、凤凰麒麟、景云醴泉等等。

为了防范君主失误,《白虎通》根据国家运行的经验,设计了一套体制上的谏诤保障规范,令臣下尽忠纳诚,规劝君主。“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刺不法。右弼主纠,糺周言失倾。前疑主糺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失。四弼兴道,率主行仁。”(《白虎通·谏诤》)这一套谏诤设置及其相关理论,对古代国家机构及其运行影响极大,后来各朝越来越完备的言谏封驳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白虎通》对君臣之间的各种仪式都赋予了道德约束和规范行为的意义。就拿分封来说,所用的玉器为“五瑞”,分别为珪、璧、琮、璜、璋,各有意蕴,“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征召,璧以聘问,璋以发兵,珪以质信,琮以起土功之事也。”玉器的不同形状和质地,蕴含有天地阴阳刚柔各种性质,所以有不同用途。君臣相见,臣下要有贽。这种贽传递的是臣下对君主的服从信息和表达臣下的应有品质。“臣见君有贽何?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公侯以玉为贽,“取其燥不轻,湿不重”;卿以羔为贽,“取其群而不党”;大夫以雁为贽,“取其飞成行,止成列”;士以雉为贽,“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白虎通·瑞贽》)。不同的贽,实际上要表达出不同人员的品行规范。

君臣之间以贽结成相互关系,除了礼仪文化的含义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观《白虎通》,始终君父并称,处处以父子关系比照君臣关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父子关系具有血亲纽带,而君臣关系没有这一纽带。父子关系是天生的,君臣关系是人为的。所以,以父子比照君臣,必须使君臣之间具备与血缘关系类似的东西才能成立。这种东西,在《白虎通》中被确定为贽。“子见父无贽何?至亲也。见无时,故无贽。臣之事君,以义合也。得亲供养,故质己之诚,副己之意,故有贽也。”(同上)这句话特别重要,它点出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的不同,即“臣之事君,以义和也”。父子关系是双方无可选择的,而君臣关系是双方可自主选择的。在委质关系中,一方面臣下要向君主表达奉献之意,另一方面君主要向臣下给予相应的回报,所以,这种关系虽然不是契约关系,却孕育出后来士大夫的自主性。以汉代的征召辟除为例,君长发出征召令或者辟除状,所征召或者辟除的对象可以拒绝,尤其是东汉,多次不、不就职的事例比比皆是,朝野视其为清高,并无后来的惩罚制裁举措。按照《白虎通》的规范,君臣见面,必须执瑁执珪,实际上就是双方合意的仪式;臣下进贽和君主赐俸,是双方“义和”的表达。如果追根溯源,西周的爵封制度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而到了汉代的爵封制度,则是把本来没有父子关系的君臣变成准父子关系。

君臣义和,对于界定二者的行为规范极为重要。父子之间,义不可绝(当然,革命时期的“断绝父子关系”例外),而君臣之间,义绝则可一拍两散。所以,只有以分封、辟除等方式建立了义和关系,臣下才对君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这种义和,就不能建立君臣关系。由和而离,双方义务自然解除。所谓“三谏不从则去”,就是完全符合道义的行为。这种义和关系后来的演变,同“义”的内涵变化有关。《白虎通》表述的“义和”,值得从管理思想和组织原理角度深入探究。

第三,关于官民关系的规范和定位。儒家思想一直保持着重民传统,在野的孟子曾把这种思想用“民贵君轻”的论断推到顶点。在儒学走到朝堂的背景下,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可能达到孟子的高度,必须在君主的至上权威与民众的国之根本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对此,《白虎通》是用牧养关系来加以界定的。它认为,上顺天意必须下应民心,封建诸侯,建立官僚体系,是为了牧养百姓。“王者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足以教道照幽隐,必复封诸侯何?重民之至也。善恶比而易知,故择贤而封之,以著其德,极其才。上以尊天子,备蕃辅,下以子养百姓,施行其道。开贤者之路,谦不自专,故列土封贤,因而象之,象贤重民也。”“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故列土为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白虎通·封公侯》)但是,这种重民并非民贵君轻,而是民卑官尊,官卑君贵,以君与臣、官与民形成递降社会序列。所以,民众不再有反抗的权利,而君主必须有爱民重民的举措,诸侯官吏上应天子之令,下济民众之需,形成一个牧养民众的等级序列。

为了防止这个系列的中间层级错位或者偏离行动方向,君主有责任考察臣下,校正偏失,由此形成君主承接天意,天意兆示民心,民众服从官府,官府听命君主的闭环系统。例如,所谓巡狩,就是定期对这个体系的核对调整。“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所者,故必亲自行之,谨敬重民之至也。考礼义,正法度,同律历,叶时月,皆为民也。”(《白虎通·巡狩》)所谓考课黜陟,就是以牧民的绩效调整官吏队伍。“诸侯所以考黜何?王者所以勉贤抑恶,重民之至也。”(《白虎通·考黜》)传统的九锡(赐给诸侯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鈇钺、弓矢、秬鬯九种象征物),也被赋予新的含义。“皆随其德,可行而次。能安民者赐车马,能富民者赐衣服,能和民者赐乐则,民众多者赐朱户,能进善者赐纳陛,能退恶者赐虎贲,能诛有罪者赐鈇钺,能征不义者赐弓矢,孝道备者赐秬鬯。”(《白虎通·考黜》)三年一考绩,赏有功,黜不肖。各项治理措施,无不同这种重民思想有关。如《贡士》所设计的诸侯向朝廷三年一贡的安排,“诸侯三年一贡士者,治道三年有成也。诸侯所以贡士于天子者,进贤劝善者也。天子聘求之者,贵义也。治国之道,本在得贤;得贤则治,失贤则乱。”天子直接征召聘任的安排,“有贡者复有聘者何?以为诸侯贡士,庸才者贡其身,盛德者贡其名。及其幽隐,诸侯所遗失,天子之所昭,故聘之也。”尤其是亲耕仪式的设计,作为皇帝重民重本的示范动作,在后代一直延续下来,其象征意义不亚于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在植树节进行栽树活动。这些制度安排,无一不同调整和改善官民关系有关。当然,这些制度还要同强化君威、宣示统治正当性结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白虎通》关于官民关系的安排,其隐含的支撑点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性,当中国古代进入帝制时段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就走上了与欧洲不一样的道路。中国不存在国家与社会的两分,而是把国家与社会糅合为一体。这种国家与社会的互相兼容源于三代形成的部族国家。然而,当部族国家演变为帝国之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考验着统治者。秦始皇试图以强悍的国家彻底替代社会,而二世而亡的教训打断了这种努力,且其失败教训时刻在警示着汉人。所幸儒家思想为汉代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学理资源。儒家特别重视孝道,并把基于血缘亲情的孝道作为整合社会的价值准则。孔子认为孝是德性的基础,说:“孝,德之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孔门弟子有子则把孝悌与治乱在逻辑上联系起来,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到了孟子,干脆主张以孝治天下。“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社会关系中的孝悌,完全可以推广到治理天下之中。“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然而,孝道与治道毕竟有所区别,在孔孟那里,虽然可以忠孝并提,但孝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从政?孔子引《尚书》答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所以,在孔孟那里,如果忠孝发生了冲突,孝具有优先性。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即社会比国家更重要。即便是尧舜那样的圣人,当从政与孝道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从政。到了帝国时代,这种孝道优先的准则显然不再适用,于是,《白虎通》以五行生克原理为据,调整了忠孝关系。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忠孝,称:“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加矣。”(《春秋繁露·五行对》)到了《白虎通》则明确规定“不以父命废王命”其依据就是“金不畏土而畏火”。至此,儒家的孝道完成了由社会准则向国家准则的转变,血缘伦理变成国家掌握的社会规范。然而,忠孝之间的同构关系,又使得《白虎通》不能用忠君否定孝道,所以国家法律也要为亲亲相隐乃至血亲复仇留下一定余地。如果说,孔孟时期的儒家,以孝悌强调社会是国家的本原,而到《白虎通》,则以忠君强调国家高于社会。

第7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房地产产品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生产,生产要素除了资金和劳动力之外,土地也是关键生产要素,必须纳入房地产开发的生产函数中。所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应该为Y=AfakβLr,其中f为当年投入的土地面积,其中包括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正在开发的土地面积、待开发的土地面积、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出于土地机会成本的考虑,所以本文把后两者也纳入当年投入的土地面积总量中。K为当年完成的投资总额,L为当年的平均从业人数。

一、量纲的统一

由于从统计资料中所得到的各生产要素的量纲不一致,所以在将他们用到生产函数的确定时,必然会出现数据的以大吃小现象,导致各要素参数确定的错误,这样得出的生产函数是不可用的。因此,必须首先统一量纲才能进行生产函数的估计。本文欲将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换算成价值形态,即完全用货币度量来实现量纲的统一。对于投资k,由于它本来就是价值形态,这里就不必考虑其换算问题;对于L,用当年该地区该行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乘以其平均从业人数来实现,这里的当年该地区该行业的工人平均工资是采用的《200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其他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对于土地f,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这里根据土地投入约占房屋造价的30%的行业情况,暂且用竣工房屋单位造价乘以30%来代替土地的购入单价,从而实现土地投入量纲的转换。表1是200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分地区的原始统计数据,本文摘录的是年经营总收入排在前15位的地区的统计数据,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房地产业较高的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对它们计算得来的结果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参数确定方法的选择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丹尼森创立了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理论之后,随即也出现了很多生产函数的参数确定方法,但都有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相对而言,回归分析方法要科学合理一些,它没有规模报酬不变的使用限制,也没有其他的不合理的假设条件,经济意义也比较符合。所以,本文选择了回归分析法作为生产函数的参数确定方法。Eview软件是基于回归分析法的计算软件,所以本文采用了eview软件计算。

在计算中,由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fakβLr是非线性的,不能直接用回归分析法得到其参数,还需要进行线性化处理。将函数两边取对数可得Iny=InA+aInf+βInκ+γIn,由于本文对其中的生产要素进行了量纲的统一,所以函数中的生产要素都是以价值形态出现的。根据前面所述的量纲统一办法和表一的统计数据,易知:f=FN×FP×0.3,κ=FD,l=LN×LP,Y=RV。计算结果如表二所示:

由以上计算可得:lnRV=-0.261936-0.437648ln(FN×FP×0.3)+1.2727lnFD+0.200736ln(LN×LP)

所以有lnA=-0.261936

α=-0.437648

β=1.2727

γ=0.200736

那么A=0.818128 则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生产函数为:

RV=0.81828(FN×FP×0.3)-437648

K1.2727(LN×LP)0.200736

即Y=0.81828f-0.437648k1.2727l0.200736

三、生产函数浅析

由E=α+β+γ=1.035788>1可知房地产开发行业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由各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可知:土地的投入产出是缺乏弹性的,而且投入与产出变化的方向相反;资金投入是富有弹性的,人力投入是缺乏弹性的,但是他们的投入与产出变化的方向都相同。

对比本文得出的生产函数与1995年的生产函数,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房地产开发行业是规模报酬递增行业而非规模报酬递减行业。截至200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已初现规模经济,但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最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1%,这不仅有我国企业开发水平低的原因,更多的还在于我国企业规模还是偏小,所以我国企业仍需努力将企业规模做大,并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二,2000年的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明显高于1995年的技术贡献率水平。这说明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这五年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第三,土地的投入产出缺乏弹性,并且投入与产出的变化方向相反,因此,在土地的投入上,切忌大量的囤积土地,占用过多的资金,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开发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赢利能力,所以应该充分的作好土地的策划工作,以适当的投入比例科学的安排土地的开发数量、储备数量与再购置的数量,做到即能保证开发的连续性,又避免过多的占用投资资金,尽量让企业最大限度赢利。第四,资金是富有弹性的,即资金产出的增长率大于投入的增长率,一方面说明我国房地产业的资金运作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行业还处在投资驱动增长阶段,企业应多方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维护资金链的安全。第五,人力的投入产出弹性是缺乏弹性的,所以,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需要减少用人数量,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企业生产更加专业,保证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管理更为规范,企业运作效率得到提高。

第8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一、选择判断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右图中正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人是谁?( )A. 朱德 B. 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刘少奇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共同纲领》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今年(200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 )A.30周年 B.40周年 C.50周年 D.57周年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开国大典C x藏和平解放 D 抗美援朝7.抗美援朝发生在( )A.1950年6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6月 D.1951年10月8、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的原因是(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 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③ 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8.美国出兵侵略朝鲜所打的旗号是( )A.多国部队 B.联合国军 C.美国军队 D.美英盟军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刘伯承 D.彭德怀10、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第一个五年计划10.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11.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底 D.1953年1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相关连接(9分)13.请用线条把下列事件与时间连接起来。开国大典 1951年x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三、观察思考(24分)14.观察下图,写出图中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职务。(12分) 开国大典15.仔细观察下图,请你为图片写出简要说明。(12分) 四、问题探究(31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请回答:①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什么?②写出一个你最敬佩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并说明你敬佩他什么?17.每周一学校都举行升国旗仪式,请你为同学们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15分)

第一单元自测题一、选择判断1.A 2.D 3.A 4.A 5.D 6.D 7.B 8.B 9.A 10.B 11.C 12.D二、相关连接13.把下列事件与相关时间连接起来 三、观察思考14.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5.图片说明:干部正在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听了以后,高兴的举起手来,表示拥护和赞同。四、问题探究16.①保家卫国。②学生可自由作答。答案略。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大团结。

第9篇:土地法大纲的意义范文

1.1勘察纲要的编制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每项岩土勘察前期所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它相当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勘察纲要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是整个勘察任务完成的指导性文件。有些勘察单位总是不重视勘察纲要,往往是将过去的勘察纲要进行一番复制修改就草草应付了事,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工程的勘察就更不引起重视,殊不知不同的勘察项目除了相关规范规定是一致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如设计要点和意图、场地地质特点、场地的安全条件等诸多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每个勘察人员去现场踏勘和充分收集才能得到的,尤其是现在勘察施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如架空电力通信设施、地下管线及埋藏物、交通道路等都是要通过踏勘调查后才能在勘察纲要中有所反映,并指导勘察现场的安全生产。所以说一份好的勘察纲要就能体现出一个勘察单位的整体水平:一份切合实际的勘察纲要的出炉就是一份优良勘察成果的开始。

1.2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勘探点深度应在详细了解拟建物基础形式、单柱荷载、结构形式、拟建物设计室内外标高、勘察现场整平标高以及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条件下确定。场地地基层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概况)和建筑物的基础型式及结构型式的不同是影响勘探深度的主要因素。勘探前需要详细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充分理解结构设计意图。如果是地质条件好的岩土,则勘探孔深度要浅;如果遇到地质条件差的松散杂填土等软弱土层则勘探孔深度较深;如设计采用浅基础或单柱荷载较小的桩基础时,则勘探孔深度要浅;如设计采用单柱单桩的且荷载较大的桩基础时,则勘探孔深度要较深。场地地基岩土层的复杂程度不同,是影响勘探点间距大小的重要因素,不能生搬硬套勘察规范要求的间距。在勘探时遇复杂地基情况,应按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加密勘探点,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否则,势必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埋下工程隐患。

1.3野外地层划分

野外地层能不能正确的划分,主要体现在现场地质记录员对地基岩土层的认识。对中小型勘察项目,一般现场只有一个地质编录员,但只要能及时和项目技术负责人沟通良好就行;对相对较大的勘察工程项目,勘探施工多采取平行作业形式,现场地质编录人员较多,各勘探小组常由于相互沟通不够,造成原始资料难以汇总统一,这样会给最后的资料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应首先将所有技术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1~2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勘探质量准确无误。

1.4取样和原位测试

由于勘察成本和勘察工期的原因,目前现场勘探施工的通病是,在采取I,Ⅱ级原状土试样时违反规定操作,不按要求进行原状土取样,对所取试样不及时封蜡或随便丢在工棚里,也不及时送试验室进行土工试验,导致土样失水或变形,使土工试验成果中含水量、孔隙比、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和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失真。在采取水样时随意采取场地的地表水甚至是场地周边的地表水,致使不能正确反映场地地下水的真实成分和含量。主要持力层与下卧层的原状土样和原位测试数据往往只满足规范的最低控制数量6件,这样是无法满足对于勘察工作量较大、钻探孔数量较大的项目的要求,室内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时离散度较大,力学性质指标不满足统计要求。在标准贯入试验起下钻杆时没有进行准确的杆长丈量,以至于搞不清孔底残渣厚度就进行试验、在静探试验中不控制贯入速率,严重影响原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试验数据失准,影响勘察成果的质量。

1.5地下水位观测

对没有深基坑且没有要求进行现场抽水试验的勘察项目,地下水位测量与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量测要求需要对应于勘探点同时进行,量测时间一般是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若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在单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量测时需考虑周围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精度要求为:t:2em。但实际施工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终孔即测,也不考虑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等因素,有的甚至在钻探施工用水还未恢复就马上进行,导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失真或误差很大,水位测量后没有及时封孔,使钻探孔成为深层地下水涌入施工中基坑的通道,给后期建筑工程的施工特别是有基坑开挖的工程带来问题。

2在土工试验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2.1试验室内试样的选择

我们研究的地基土层是大自然长期形成的产物,由于形成时的成因、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场地内相同土层经常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我国的南方地区,这种现象较为明显。这对野外送到试验室的土样试件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试验室人员要尽量排除对来样负责的潜规则。如粘性土往往夹有一些粉细砂等杂质,砂层颗分样的泥质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试验室在开样时对同一土层要同时开一定数量的样进行对比,选取占多数的具有代表性的试样段进行物理力学试验,若试验室对试样判定不明确,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到试验室共同确定,确保试验室做出的物理力学参数符合实际情况。

2.2粉土的划分

对粉土描述不规范,报告不提及摇振反应、光泽反应、韧性、干强度。其实粉土无塑性,粉土为粒径大于O.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颗分试验较复杂,存在仅按塑性指数≤10来划定粉土的做法,而粉砂有时也可测定一定的塑性指数,所以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粉土必然会造成一些错误的判断。另外,按规范规定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及按规范进行液化判别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有些地方地震烈度小于或等于6。,且粉土非基础持力层不必进行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只以塑性指数判定粉土的情况。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地基均匀性评价。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规范规定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土质条件也不同,规范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在许多地区可能不准确。故GB50021—2001取消了大部分按表格查取承载力的办法,但很多地区由于的经验不足,仍在采用这种方法。

(3)地震效应问题。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高层建筑或建筑群(五幢及以上)必须进行波速测试。有的勘察单位根据经验确定覆盖层厚度,判定场地类别,这必然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对饱和粉土或砂土进行液化初判时,地下水位的选取应为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也可按近期最高水位采用,但很多勘察单位则采用勘探时量测的水位,这是错误的。

(4)基础方案的选择。勘察人员应同设计人共同分析研究基础方案的选择,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而许多勘察单位既不与设计协商,也不考虑工程造价,仅提供单一的基础方案,同时设计人员也不详细考虑,拿起就用,可能给工程造价造成很大的影响。

4对策

(1)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①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⑦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建立确实可行的勘察现场旁站制度,防止打假孔及不规范的编录、取样及试验等现象发生。③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勘探孔数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方案选择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只重视描述,缺乏深入的评价分析的现象发生。因此,勘察单位自身必须健全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即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以确保勘察市场健康发展。

(2)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我国推行岩土工程体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岩土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对岩土工程的理论、内容及方法等缺乏了解,习惯于工程勘察的原理及方法。因此,要全面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当务之急是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岩土工程市场发展的急需。

(3)重视地区性研究,尽早制订地方性勘察规程,有条件的地级市要尽快制定地方性勘察规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全国统一的勘察准则,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总结几十年来勘察经验成果制订而成的法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同一名称的地基土,由于成因环境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都有很大差异。就地基土的承载力而言,有的地区高一些,有的地区会低一些,而规范是从工程建筑的安全角度来考虑,所建议的指标,对大多数地区是可行的。但对有的地区,可能偏于保守。因此,必须加强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地方性规程。

(4)重视工程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待别是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岩土问题,必须作弃分论证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5初步结论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推行岩土工程体制是我国工程勘察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但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一些问题亦难免,为此,今后岩土工程的发展应注意如下方面:

(1)要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方法,以保证岩土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使之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当前,岩土工程正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岩土工程问题日趋复杂,传统的岩土工程方法,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岩土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利用计算机对岩土工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制作岩土工程图件,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等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复杂的岩土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以便制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模拟以及岩土工程治理效果模拟。这样不但可以对岩土问题作预测预报以及防治,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3)加强与建筑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合作,力求做到勘察、设计及施工一体化。

(4)加强技术上和体制上的立法工作,使岩土工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