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土地治理技术全文(5篇)

土地治理技术

第1篇: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地图制图技术

近年来,空间数据处理要求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满足数据现代化处理需要,要落实地图制图技术升级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基于这一核心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已成为必然趋势,能真正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双赢。

1地理信息系统及地图制图技术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随着GIS实践领域的拓展,GIS功能逐渐丰富化,为使用者带来了良好体验[1]。GIS数据在空间表达中起载体作用,GIS动态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表达能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精准数据和价值信息。简言之,GIS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地图约束性、地理属性。

1.2地图制图技术

地图制图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如今,该技术向数字化领域迈进。数字地图技术应用步骤为资料获取→图像图形数字化→编辑与处理→格式调整→图像输出[2]。数据信息可以借助系统软件以可视或非可视形式转换,为地理信息系统高效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地图制图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中的具体应用

2.1应用表现

(1)空间数据转换。地图制图技术表达空间数据时,往往根据要素编码进行关系转换,必要时附加处理。其中信息符号化操作不可或缺,其能确保关系准确对应,提高空间数据表达的精确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图表达过程即空间要素符号化过程,在此期间进行模型转换、程序设置,能使面状目标及时、完整呈现。

(2)补充地图信息。为直观显映地图信息,应补充地图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合理配置属性及地名注记,将实物动态、真实地显现,同时,做好地图整饰工作,尽可能提高空间数据利用率,为地图制图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助力。

2.2应用要点

(1)优化融合生产流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属于基础数据,这类数据在信息数据库构建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数据间组织形式及关系均反映了GIS系统要求,从应用角度看,GIS数据具有便捷采集、灵活应用等优点。深层次开发GIS数据,能为地图制图奠定基础,使地图制图技术应用价值最大化。借助软件系统进行融合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最终满足应用需求。实际上,GIS数据与地图制图技术融合的重要环节即图形数据,经图形数据转化充分发挥融合效用,能为地图信息丰富化、多类型产品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在数据库构建、地图制图有机融合的过程中,要合理制定数据标准,这既能规范融合发展行为,又能为融合生产实践提供正确指导,最终为地图绘制工作提供推动力。

(2)有效应用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的应用能为GIS系统融合提供可靠支撑,帮助获取所需数据,基于制图需求完成实体标注。①对地图编辑工作者来说,应灵活使用GIS技术,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在地图制作期间,加强各类数据间联系,基于规范性原则实现数据统一化处理,并标注易识别符号。②进入地图投影环节,从实际情况出发完成高度一致的地图投影任务,即便变形需求多样化,仍能满足这一需求。当前的角圆锥投影方式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得到了地图制作者的高度认可。③顺利转变数据格式,根据数据转换需要编写相应程序,为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指导,同时,基于数据格式调整坐标,以便数据形式自由、灵活切换。

(3)做好智能化标注。兼顾位置标准、重复标注、位置调整等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标注。在此期间,做好数据处理工作,合理确定标注间隔参数,同时为重复标注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真正迎合缩放需求。最重要的是,探索注记转换的有效路径,对注记编辑来说,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保证注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信息系统动态更新。在GIS数据与地图制图技术融合期间,一定要落实信息系统更新工作,为地图的完整呈现奠定数据基础,同时,还要支持数据延伸,实现新旧数据的有效衔接。GIS系统既负责数据信息接收,又为数据信息传输提供可靠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GIS系统实用性,满足了系统循环应用需求。对管理者来说,GIS数据的大量更新,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有效性,使数据得以充分利用,完善空间数据机制对完善地图信息有现实意义。

(5)掌握融合技术应用技巧。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将这项技术与GIS系统数据集成处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融合技术应用方法,尽可能规避质量问题,融合技术灵活投用后,意味着空间数据以多种形式呈现,这能为空间数据的高效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合理构建地图数据库,满足属性类空间数据动态编辑需求,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图任务,为地图信息纸质化的呈现提供支持。当前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大多在数据和软件两方面集聚,为进一步拓展产品化发展空间,应动态分析互联网时代变化情况,结合实际需求研发GIS产品,并加快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软件市场,推动信息技术经济的良性发展。然而,新型产品研发与应用、新型技术融合需要多方努力,对此,GIS界从业人员应树立同一个目标,为地图绘图业的发展献计献策[3]。

3结束语

当前,地图制图技术革新速度大幅度加快,基于此技术集成GIS数据,能拓展研发人员思路,拓宽国内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空间。从长远角度看,有机融合GIS数据与数字化地图制图技术,能满足现代化地理信息更新需求,为地图制图技术的深度、广度发展起到基础铺垫作用,真正推动绘图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季鹏.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地图制图技术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1):21.

[2]张瑞霞.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地图制图技术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12):246-248.

第2篇: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土质堤防;渗漏病害;成因;措施

1引言

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渗漏与地质、材料、施工设计、施工管理等众多因素有关。下面结合实际,对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渗漏成因作具体分析。

2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的渗漏原因

2.1地质原因

土质堤防渗漏与其地质有很大关系,土壤地质的稳固性不易控制与维持,土堤坝在使用过程中易因为水流的冲刷、风力的侵蚀等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出现堤坝裂缝、堤坝防渗性下降。此外,较之水泥混凝土这类材料,土壤的硬度相对较低,再加之比较天然安全,因此,其容易“吸引”小动物,如老鼠等土堤坝上打洞筑穴,从而引起堤坝工程的稳定性下降,渗漏问题更加严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未能全面勘察地质,再加之土壤地质相对复杂,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设计要点、施工要点,不能有效趋利避害,导致堤坝的防渗性不足,在使用期间易出现渗漏问题。如经调查发现,目前有些水利工程是建设在覆土层深厚或熔岩发育的地方,因此,堤坝整体上不是十分牢固稳定,出现渗漏问题的概率较大[1]。

2.2材料原因

在水利工程中,材料也是影响工程抗渗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施工材料性能质量不稳定,强度、硬度、纯度等不高,那么堤坝工程的防渗性也就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堤坝在使用期间出现渗漏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调查发现,一些水库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相对匮乏、优质材料也较少,因此,采用一些性能质量不稳定的材料进行堤坝施工,使堤坝存在质量隐患。如某些工程用当地采的土、陶、素混凝土来制作涵管,某些工程使用石灰、土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等。这些材料的抗腐蚀性差、强度低,易引起堤坝剥蚀、漏水等问题。除此之外,一些水利工程使用淤泥质黏土、水稻土或腐殖土作为填充材料,使堤坝的稳定性与强度大大下降,堤坝在使用期间极容易出现漏水、沉降等问题[2]。

2.3设计原因

当前,我国的土堤坝已经相对较少,现有的土堤坝多是在资金、材料、技术等比较欠缺的情况下建成,因此,工程本身也存有较多的质量隐患。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低,资金匮乏,实践经验也相对较少,许多工程都是采用土法上马等比较传统的方式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在工程设计与建设阶段没有对影响堤坝抗渗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的放水涵管尺寸、溢洪道祠村等相对较小,造成坝身厚度不足,防渗体断面小,土堤坝出现渗漏问题的可能性增大。

2.4施工原因

在水利工程土堤坝施工阶段,工艺、工序、技术等都是影响土堤坝抗渗性与稳定性、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施工过程不规范、施工工艺技术不合理,那么土堤坝工程也会存有很多质量隐患。调查发现,当前在一些水利工程土堤坝施工现场存在工艺不过关的情况,如每层填筑厚度大、填筑土料中掺杂有杂质、分段施工接头位置搭接处理不过关等。这些问题易引起土堤坝渗漏。在加高大坝时,未及时有效地处理新土、老土之间结合的地方,使结合面出现分层,土堤坝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水平方向的渗漏问题。在加高大坝时,防渗体与坝体、两侧坡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控制点,若忽略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坝体出现渗漏。

2.5管理原因

研究与实践证明,要想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就必须做好对工程的管理与维护。但目前我国较多的水利工程都缺乏管理,主要受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影响,一些水利工程的涵闸、启闭设施等年久失修,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在雨季时堤坝就会出现漏水问题。水利工程土堤坝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多种损害,如大水冲刷、大风剥蚀、白蚁侵蚀等。要想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定期开展检查维修工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堤坝病害并作出处理,避免问题不断扩大。然而当前的检修养护工作还比较欠缺,土堤坝出现渗漏的风险较大。

3水利工程技术中土质堤防渗漏的防治措施

3.1处理改善地质

为防止土质堤防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问题,可在前期做好地质勘察与技术分析工作,通过详细深入勘察与分析掌握施工区域土壤特质、土层工程性质等,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处理与优化措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堤防施工质量。例如,坝下覆盖层多是由洪水冲击形成,颗粒粗,土层结构的稳定性不高,因此,在施工时要采用高压喷射灌浆的方法构筑防渗体系,从而防止土堤防在使用期间出现渗漏问题。若施工区域有岩溶发育,就需采用级配料进行灌浆处理,利用级配料填充空隙,减缓流速,降低渗漏病害出现概率[3]。

3.2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在水利工程土质堤防施工中,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许多水利堤防渗漏问题都是由材料不过关引起。为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土地堤防施工时一定要按照国家与行业有关要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材料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材料质量管理目标与要求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手段切实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在工程施工期间,建设单位要按照招投标文件要求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并且严格落实材料质量控制制度,对所有材料都进行三检,严禁将劣质材料、问题材料应用于工程。施工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要根据材料的成分、性质、用途等分类存放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防止材料受潮或变质,要确保各材料的性能质量符合工程使用要求。

3.3采用渗漏防治技术

当水利工程中的土堤防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大范围渗漏等紧急情况时,就应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性措施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例如,当有大范围渗漏出现时,在迎水面要找出水点,确定出水点的具体位置以及数量,然后立即切断水的来源,阻止堤坝继续漏水。如果是背水坡上出现漏水,就需采用压渗、导渗等技术方法来进行处理,防止渗漏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处理堤防渗漏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不透水材料在背水坡进行强堵,要严格按照上堵下排的原则进行处理,使堤防渗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如果渗漏问题比较严重,就可采用临水截渗的方法来维持坝坡的稳定性,将渗漏问题对水利工程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临水截渗的具体做法是:在迎水面与堤脚之间2~3m的位置,运用抛石进行稳固,对水流渗漏速度、渗漏量等及时控制。若抛石材料难取得或施工难度较大,就可采用彩条布、土工膜等进行封贴截渗,让水势得到缓解。处理人员也可采用编织袋加土对渗漏点进行封堵,让渗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采用编织袋处理堤防渗漏问题时,要使用塑料薄膜作为编织袋的内衬,以使编织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在对土质堤防进行渗漏病害处理时也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一些防渗、治渗措施,以获得最佳的治理效果。如当水库水位较浅时就可利用土袋、松木椿将水面下的围堰进行修筑,在修筑过程中向围堰内部倒土夯实,让围堰的防渗性能得到提高。若水库水位较深且工程周边有较多黏土,就可利用船排在迎水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倒土,利用土壤围堵水流,让渗水问题得到改善。在使用这一处理方法时,要控制土壤倾倒速度,做到匀速、慢速倾倒,使土壤能形成淤泥并在漏水面上淤积停留下来,能够起到封堵闭气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渗漏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地质、材料、施工、管理等都是导致土质堤防出现渗漏病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相关人员需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优化工程地质,加强材料管理,采用科学先进的防渗技术有效处理土质堤防渗漏问题,让水利工程能正常安全使用。除了文中提到的几项防渗措施外,还应在平时加强对水利工程土质堤防的检查管理与维修养护,通过各项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措施降低渗漏发生概率,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李文立,郭杰,张鹏.水利工程土质堤坝防渗漏的重要性和技术措施[J].河南科技,2019(23):70-72.

【2】钱骏超.水利工程技术中土质堤防渗漏的原因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8(6):80-81.

第3篇: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客土喷播;生态防护;地质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被列入整治范围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以改善矿山环境和空气质量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两侧和城市周边等露天矿山为重点,通过关闭取缔、停产整顿、恢复治理,集中开展矿山及环境治理问题[1]。

1工程概况

1.1地形地貌

矿区属燕山南麓丘陵地貌,位于近南北走向山脉东坡,最高海拔标高95m,最低海拔标高70m,相对高差25m。因受长期剥蚀切割作用,本区山势低缓,坡顶浑圆,地形坡度一般为20°~30°。

1.2地层岩性

矿区范围内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一段及第四系。蓟县系雾迷山组一段(Jxw1)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粉砂泥晶白云岩,与燧石条带白云岩互层,偶夹纹层状沥青质白云岩;上部为灰色粗晶白云岩和沥青质白云岩,夹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粉砂泥晶白云岩,韵律性明显。第四系分布于坡麓边缘及缓坡地带,表层一般为粉土、粉质粘土,下部一般为碎石土,成因类型主要为残坡积物,厚约0.5~1.0m,自山麓边缘至山间盆地厚度逐渐加大。

1.3地质构造与地震

矿区所处构造单元为燕山台褶带(Ⅱ22)马兰峪复式背斜(Ⅲ72)遵化穹褶束南缘(Ⅳ252)。矿区未见断裂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80°,倾角35°。地层单层厚一般0.5~4m,中厚层状为主。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

1.4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丘陵区,因长期受剥蚀切割作用,山势低矮、平缓,坡顶浑圆,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区附近最低侵蚀基准面50m左右,矿体均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的不同,矿区附近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两种。

1.5矿山周边及人类工程活动

由于矿山目前已处于停产状态,矿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场北侧工业场地料石运输,运输量较小。由于采场紧邻西侧采石场,目前采石场采坑正回填作业,且回填料石运输道路经过该矿山,回填方量较大,运输较频繁,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矿区范围内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点共3处,分别为1号边坡1号陡坎、2号陡坎以及2号边坡坡顶处。1号边坡:矿区范围内仅坡顶边缘存在少量第四系覆盖,边坡岩性为中厚层白云岩,采面边坡与岩层呈顺向接触,不存在滑坡危害。但1号边坡由于开采形成2处陡坎,2处陡坎近直立状,坡顶岩石松动,易发生崩塌落石灾害。2号边坡:岩层与边坡呈斜向接触,坡顶陡坎边坡近直立状,表层岩石风化破碎严重,且顶部出现张拉裂隙,易发生崩塌落石[2]。

2.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多年的矿山生产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开采区范围内,矿山采面边坡基岩裸露,植被消失,由于停采时间较长,现坡面局部已长有杂草。采面平台目前为水泥硬化地面,无植被覆盖。现场调查发现,采坑坡面及坡底种植杨树面,基本已覆绿,坡面较稳定。边坡边缘与采面平台砌有挡墙,由于修筑时间较长,局部已出现破损。故露天采场边坡对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

2.3水资源水环境破坏问题

该矿山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矿区位于丘陵区,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根据实地调查,采场底部无积水现象,采坑边帮亦无渗水现象。矿区最低开采标高70m,附近最低侵蚀基准面50m左右,仍处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坑涌水来源不变,仍为大气降水,雨季降水可顺利排出矿区,对当地含水层影响较小,对周边生产、生活用水无影响。

2.4扬尘及视觉污染

矿区目前处于停产状态,但工业场地及道路未进行绿化覆盖,且石渣仍在售卖状态,石渣在装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矿区内残留的白茬边坡也未进行山体覆绿,都会带来视觉污染[3]。

3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3.1客土喷播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客土喷播技术本身是为石质边坡营造一种适宜植物快速生长的土壤营养层,其有机基材中采用高分子凝结剂,拌入泥炭土、纤维材料、本地沃土等,组成“客土”,利用高次团粒剂使客土形成密实结构,植物纤维在其中起到类似植物根茎的网络作用,造就具有耐降雨侵蚀、牢固且透气、与自然表土相近的生长基础。客土喷播适用于石质边坡等坡面高陡凹凸不平、传统种植工艺无法施工的地方;机械喷播可实现大面积快速绿化,施工效率高;由于覆盖料与稳定剂的膜状结构保护可以防止雨水冲刷、种子流失,绿化效果好;主要采用机械化操作,节省人工,成本低廉[4]。

3.2客土喷播技术的应用

客土喷播技术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3.2.1坡面清理

对易产生崩塌的一号陡坎、二号陡坎进行削坡,削坡后坡面角≤60°,削坡后碎石回填于原坎下并压实。对坡面浮石进行清理。在一号边坡坡顶处设置双边丝护栏,防护网距离坡顶3.0m,丝径3.5mm,孔径9×17cm,立柱48mm(直径)×1.0mm(壁厚)×2.1m(高),网片外形尺寸1.8×3.0m,基础采用岩石钻孔,孔径0.2m,孔深0.3m,采用C15现浇混凝土灌注。防护网设置安全警示牌,警示牌间距50m。

3.2.2锚杆挂网

对清理后边坡坡面进行打锚,锚杆直径为16mm,锚杆长度0.5m,锚杆间距2.0m,梅花形布置。锚杆钻孔采用风钻或电钻,孔径42mm。水泥砂浆灌注。坡面敷设镀锌铁丝网,从坡顶沿坡面顺势铺下,坡顶留0.5m置于坡顶浆砌石下,坡顶浆砌石墙0.3m×0.3m。镀锌网搭接宽度为0.15m。

3.2.3客土喷播

主要工作步骤包括土料筛选,草炭土、复合肥、植物种子、保水剂、黏合剂等材料混合搅拌均匀,喷播机喷播。3.2.3.1土料筛选选取草炭土,颗粒直径不宜过大,用筛网过筛至尺寸小于15mm,筛选后备用。由于草炭土中有机质含量30%以上,土质松软均匀,比重0.7~1.05,以酸性为主,适合种子生长且通风透气。

3.2.3.2混合搅拌

将筛选后的土料中加入植物种子、复合肥、保水剂、黏合剂等材料混合搅拌均匀。种子选择适应矿区气候条件的灌木植物种子(荆条、沙棘)与草本植物种子(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1:1混合,充分利用灌木植物的木质根系抗拉性能强、水土保持效果好,草本植物绿化效果均匀、美化环境的特点,达到护坡牢固快速绿化的目的。保水剂可以加速种子生根,提高种子活力,改善种子生存环境,增强种子的抗旱、抗逆功能。黏合剂可以防止基质材料流失,固水保温,保证种子的出苗率。复合肥料,主要包括氮(N)、磷(P)、钾(K)等,促进植物生长。

3.2.3.3喷播机喷播

喷播时采用专门喷播设备自上而下分两侧喷播,凹凸部分及死角部位要喷播均匀。喷播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喷播5~8cm厚基质底层,不含植物种子,增加草炭土、保水剂、复合肥的比例,保证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及养分。待几个小时后客土稳定再喷播种子层3~5cm。分层喷播不仅成本降低,还大大提高了绿化效果。

3.2.4表层覆盖

对喷播后的坡面覆盖无纺布,不留边口,覆盖搭接宽度为15cm,用木桩固定,两端用土压埋固定。覆盖无纺布可以保证喷播层温湿度,减少水分蒸发,限制种子在发芽期的移动,防止雨水冲刷。当幼苗长至5~6cm时揭去无纺布。

3.2.5浇水养护

喷播后至少浇水养护4次,小水慢浇,如遇天然降雨应减少浇水次数。

4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矿山地貌景观得以治理、恢复,有利于构筑和谐社会,缓解地方政府、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互惠互利,达到携手并进、共同繁荣的社会效应,社会意义深远。能有效地防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保护附近居民、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5]。

4.2环境效益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矿区生态环境将会大大改善。破损山体边坡覆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物的叶片可以洗尘、滞尘,吸收有毒物质,释放有益健康的杀菌物质,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发达的根系可以固定砂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贮水能力。矿区生态系统将逐渐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大气的功能,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4.3经济效益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有效地防御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减灾防灾的目的;有效地减轻了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6]。

5结语

对岩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治理,可固土护坡,有效防止崩塌落石,绿化效果明显,覆盖无纺布炼苗揭布养护管理客土喷播坡面清理喷播准备88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美化矿山环境。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泛,成本较低。

参考文献

[1]段永侯.中国地质灾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任改娟,郝文辉.秦皇岛市崩塌环境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9-11.

[3]刘鹤峰.河北省地质矿产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刘甲荣,舒安平,郭建民,等.半干旱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王得楷,胡杰.地质灾害预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土质堤防;渗漏;防渗

在水利工程技术中,土质堤防是防渗的主要部位,为确保其防渗的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在防渗工作中,切实加强对其防渗的必要性和原因的分析,并确保防渗工作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才能确保防渗工作开展的质量。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就此展开分析。

1土质堤防防渗的必要性分析

土质堤防是水利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堤防类型之一,其优势就在于价格低廉、施工工艺简单,但是其不足就是容易渗漏,而一旦渗漏,将可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决堤的事故,导致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较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其渗漏原因的分析,并切实注重对其防渗工作的开展,才能确保其防渗的成效[1]。

2土质堤防渗漏的原因分析

由于土质堤防渗漏之后带来的危害巨大,为确保其防渗的必要性,就必须在对其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导致其渗漏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设计方面的原因

由于设计上的先天性不足,导致土质堤防渗漏的情况较为突出。因为目前很多土质堤防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在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当时由于在设计和施工质量上较差,所以在设计水平上较差,加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施工速度要求极高,所以这一阶段修建的土质堤防往往是三边工程,即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导致其设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较为缺乏。当时的设计理念大都是快速完成工程、节约原材料,使得其在设计水平上严重不足,很少考虑严重极端的情况,在溢洪道、放水涵管、防渗处理等方面都不达标,而正是由于设计不规范,导致其经常出现渗漏的情况,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溃堤的情况,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2施工方面的原因

除设计原因外,施工方面的原因也是导致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土质堤防在施工中,缺乏对质量的监督和监控,监理更是无从谈起。例如在夯实中的碾压设备不足,导致碾压的质量难以达标,在填料中的杂质也较多,很多土块没有进行粉碎和夯实处理,且每层土的厚度较大,在分段和接头处理时的搭接处理不到位,在新旧结合部位上处理更不到位,在结构层面中甚至存在分层的情况,导致其防渗能力较差。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切实加强对其的施工处理,才能提高施工质量。

2.3地质方面的原因

由于土质堤防在建设中因为时间和资金的缘故,在地质勘测方面的工作没有开展,大都是走走形式,使得一些土质堤防建设在熔岩、覆盖层较厚区域,在开工时,没有接触到新鲜的基岩,即便是在后续已经发现,但是因为在时间、技术上的限制,导致防渗和帷幕灌浆施工质量较差,导致坝基出现了渗漏,使得坝后的沼泽化较为突出,进而导致其出现的渗漏问题较为突出。

2.4材料方面的原因

材料方面也是导致土质堤防渗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修建时的材料较为缺乏,且大都是利用土水泥与胶石灰作为其胶结材料,所以其修建出的构筑物自身在质量上较差,有的防渗涂料经过年久失修而出现了坝体沉陷与渗水的情况,由此引发的渗漏问题较为突出。

2.5运维方面的原因

由于在土质堤防日常运行过程中,以往主要是采取承包责任制,导致很多水库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久而久之使得很多设施严重损坏和锈蚀,一旦到了汛期或者旱季又无法工作,要么形成无用的弃水,要么大量的漏水[2]。

3防渗对策探究

针对目前很多土质堤防的水利工程渗漏的问题,为促进其性能得到有效的优化和完善,需要在防渗工作上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3.1加强对现状的调查,找出渗漏的具体原因

由于不同的水利工程所在的地域环境不足,其土质堤防在实际施工中采用的工艺、质量、材料、人员等也有所不同,所以为了加强对其的处理,首先就必须加强对这些病险水库的调查,并注重工程、水文地质资料、工程监测与检查与隐患探测资料、土质堤防建设资料和出险史料等,并深入现场,找出其渗漏的部分,分析其渗漏的归因,为防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强化安全复核工作的开展

在找到原因之后,在制定防渗施工方案之前,需要加强土质堤防安全复核工作的开展。因为这不仅能将隐患危险程度消除,而且还能对是否属于险工险段与加固处理的顺序进行确定,这样才能确保所制定的防渗加固方案有助于隐患的清除,从而更好地确保土质堤防运行的安全性。在对水利工程的土质堤防进行安全复核时,首先应严格按照现行的技术规范对其实施安全复核,尤其是对土质堤防的高度、抗滑稳定性、堤坡的渗透稳定性、地基的渗透性与堤岸的稳定性等,应作为安全复核的基本内容。其次是是根据安全检查、监测以及隐患探测的结果实施安全复核,具体的就是利用检查、监测和隐患探测等方面的资料,加强对其的分析与判断之后,就土质堤防存在的问题在安全性上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从而以此作为除险加固和防渗施工的标准。最后结合其多年的运行状态实施安全复核,因为土质堤防在经受水位高和历史长的洪水考验之后,往往其存在的隐患会暴露出来,所以考验结合其多年的运行状态,找出其险情多发和严重区域,且这些区域是必须除险加固的区域,再结合险情带来的危害性除险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其防渗处理和除险加固的必要性进行论证,以确保其更具有针对性。

3.3结合实际确定防渗施工方案,并对职责进行明确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就需要对防渗施工方案进行制定,以确保防渗工作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但是为确保防渗工作得到高效的落实,就必须在防渗方案中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明确,切实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加强防渗加固工作的开展,并对整个防渗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切实加强对其的专业技术指导,才能更好地确保防渗工作的有效性。

3.4结合防渗施工方案,严格控制防渗施工质量

在确定防渗施工方案之后,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对防渗方案的执行,并在防渗方案执行中,切实加强防渗施工质量的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防渗成效的提升。但是在不同的防渗施工方案中,其确定的防渗施工技术不同,所以需要切实加强防渗施工技术质量的控制。以下笔者列举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方法:复合土工膜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土质堤防进行防渗处理时,土工膜的厚度为0.5mm,其质量控制的要点就是对土工膜的厚度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定位、搬运、摊铺、焊接、搭接等环节加强技术质量处理,并在处理之后对其质量进行检测,而其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就是预防土工膜被损坏的情况。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接触带处理技术、覆盖层处理技术、坝下基岩岩溶处理技术等,并对紧急状态下的预案也要熟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其防渗处理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技术中土质堤防渗漏的原因较多,而且这些原因大都是由于历史问题所导致,所以为强化对其的处理,就必须在防渗和除险加固上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紧密结合工程的实践,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并加强对其施工质量的控制,才能确保其防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杨洁,王玮.水利工程技术中土质堤防渗漏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6(23).

第5篇:土地治理技术范文

土地整改工作的进行有如下优势:(1)可以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2)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力,使生态环境变得更为优质,同时还促使土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2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

从最终实现的目标和治理可能产生的冲突方面来看,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换言之,在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的效果不仅影响到水土资源、植被资源和生物等资源,还会对上述资源有关的生产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导致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内容来看,可包括如下3个方面:对土地进行整理、再次垦荒废弃土地、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其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2)面积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计划的土地资源。集中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从表层意义考虑,耕地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田可以成片地进行连接,这样一来,空气得到了净化,水资源得到了涵养,生态景观也得到了改善;从深层意义考虑,集中整治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加了土地的预留空间。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被废弃的用地,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使之恢复建设之前的自然景观。尚未开发过的土地资源可根据勘测需要将其变成耕地,使土壤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土地整治工程对土体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当然,土地整治过程所采取的措施也会使土壤的质地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毛乌素沙地是一个荒漠化相当严重的区域,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当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岩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构了土壤耕作层的土体构成,使土壤的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调和之后,该层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当,具有了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后,经研究发现,在整治区域的土壤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明显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属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土壤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

3.2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平整,增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直接惠及当地的水文结构发生变化,使整个区域内的水资源调配更为合理化。例如,我国某省某市的土地整治工程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检测发现,原来使用明渠灌溉区域在改造之后使用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地降低了运输过程中水资源出现渗漏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起到了节水的目的。随着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还有效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程度。诸如在某省中大部分的土地属于盐碱地,且盐碱程度较深,在对这一区域进行治理时,使用的策略是“改排为蓄”,不仅运用了工程技术手段,还巧妙地利用了生物和农业手段,促使该地土地的质量得以提升,逐渐变成了良田。这种治理手段的应用使该区域的水土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3.3土地整治工程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还将影响到整个区域地表的植被类型,保护其地表植被的多样性。这是因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或道路会将原有的区域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区域内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影响了很多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资源,而土地整治工程会涉及到使用生态化的技术恢复其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生物迁徙所需的通道可以通过对路基进行加固之后打洞来实现,在碎石路面可增添一层耐压性能较高的草皮,这样一来,野生动物的栖息就有了生活的空间,起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此外,地表景观结构也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2]。

3.4土地整治工程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

在某一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时,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及其植被的种类、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当地的水文特征等因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局部的小气候发生改变。生态建设用地数量减少会使地表的水土发生流失,使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差,反之,则会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提升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例如,修建农田防护林,可以促使农田小范围的气候出现改变。倘若治理的措施不当也会影响空气的质量,增加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使局部的农田小气候出现变化。

4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

4.1土地整治工程应强调生态化土地整治理念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工程的出发点,也是指导其平稳推行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项目的选址环节还是在对项目的推进可行性研究方面,还是从整个项目的推进或整体预算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实施方案是否具有生态效益。在治理的过程中需对项目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自然变化情况进行反复验证,务必确保其是在尊重自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推演出治理措施。单纯地追求治理效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过度地使用机械化治理措施,反而忽视了自然的影响,是不可取的。整个土地整治工程的进行离不开生态化的治理技术。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才能促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化发展。

4.2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的核心应该是土体有机重构

借助机械化工程技术盲目地改变治理区域的生态面貌,使之地面表层变得规整,并不是土地整治工程所需达到的最终目的。推行生态化的治理手段,核心在于改变土体的有机结构,促使其土壤质地发生变革,借助物理或化学手段再辅以生物手段成功消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污染较大的放射性物质),使土壤恢复其本来的面貌,维护生态平衡才是土地整治的最终目的。

4.3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注重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化的自然景观,告别过去单纯追求整治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发展。注重在整治区域内推行多样化的景观类型,使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化的发展。从我国目前土地整治工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建设专门的技术研发基地还是相当必要的[3]。

4.4健全土地整治工程后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工程的事后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整个工程后期维护的重要举措。无论其治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恰当与否都会对整个区域的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变化需要借助于评价体系来完成。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记录下来土地整治工程中实行的不同措施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下一个治理工程积累经验指数。

5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化的治理理念融入到土地整治工程中,一方面可以响应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保护人们所拥有的绿水青山,促进其区域内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传普.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17(9):35-38.

【2】唐丽,赵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访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何超[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