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文明礼貌用语精选(九篇)

文明礼貌用语

第1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在俄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谈,往往都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本身的对错与否上,而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挑选那些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下能更充分地表达思想,而又使交谈对方欣然接受的语言手段。不够恰当的交谈无论是同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引起令人不快的后果。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不论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沟通,人们对于那些得体的言语总能笑而纳之。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电话交谈,但是我们在打电话时总能发现有许多人不注意打电话时首先应该问好,打完电话时要道别,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说话时不注意自己的语事调,甚至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诸如此类不文明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当然,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不仅仅局限在交际中,还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在这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平时教师对学生不是善意地帮助和教导,而是简单粗暴地呵叱批评,或者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对学生莫不关心,那就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教师是崇高的、是榜样。我们强调对人要友善温和,谦恭有礼,这些并不排除原则性。正相反,能够讲真话,善于使用那些不影响对方情绪的表达方式,使对方能愉快地接受所谈内容,这些正是我们的目的。这样的培养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提这样一些问题:МожнолиВыразитьэтумысльболеевежливо?Вежливолитакговорить?Почемунесовсемвежливозвучитэтовыражение?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使用更为恰当的文明礼貌用语的意识,完成学习——掌握——习惯这样一个过程。

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中学俄语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编写若干情景会话,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同各种人交际,不但情景选得好,而且给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如何使用这样的教材,使学生能开口说话的同时培养他们使用那些更为贴切逼真的语言材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比如人称代语Oн,Oна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有时学生却不能正确使用。课堂上我们让一学生介绍他们的班长,他是这样叙述的:

Оннашстароста.Оноченьстарательноучится.Оннепропустилещёниодногозанятия.Онзаботитсяонасипомогаетнамвучебе.Ясчитаю,чтоондостоиныистароста.

介绍完后我们向全班提出问题:这个学生对班长是否有礼貌?学生们发现该同学在叙述中一次也没有称呼班长的名字,全部用人称代词来称呼他,这样做显然对班长不够尊重。通过这样的提问,在以后类似的叙述中学生们都注意了这个问题。俄语中还有一些句型的使用虽然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听起来语气的生硬和委婉程度大有区别,对这些句型进一步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发展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学习“城市、交通”这一题目时,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情景:你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向不熟悉的过路人询问如何去公园。学生们说出了各种不同的问法,就句子本身而言都没有错误,但是①句使用了动词命令式,②句使用了“请”一词,从而缓和了请求的语气,③④句则是更为有礼貌的请求,因为没有动词命令式的形式。这样的对比讲解使学生注意在与人交往中应造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气氛,而选择那些恰当的表达方式正是造成这种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往往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是友好善意的、敌对的、平等的,或者不平等的。我们每天都要和社会上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乘坐公共汽车,去商店买东西等,在学习这些情景时,我们不但应该教会学生用外语讲述如何买票,如何乘坐公共汽车,还应该教会他们用外语给老年人让座,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的言语总是伴随着一些善意的行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中学俄语课本里还有许多图画,让学生按图进行会话练习,有的学生在演练“借书”时没有向图书馆员问好,也没有说“谢谢”、“请”一类的词,走时也没向图书馆员道别。当我们指出这些之后,学生在后来编写的对话中注意了这些问题,听后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讨论对话语言本身对错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1)当你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对方感到不愉快的词语。

2)要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3)自己的谈话不要惊动周围不相干的人。

4)尽量使自己的谈话语调友好和善,做到彬彬有礼。

当演练“打电话”这一情景后,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

1)开始打电话不要忘记问好。

2)请求别人帮助不要忘记使用“请”、“谢谢”、“打扰”、“请原谅”等词。

第2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大学生 礼貌语言 和谐校园

一、问题的缘起

语言礼貌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语言的核心部分。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在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要“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的理念,“语言生活的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德国诗人海涅对语言的特殊能量曾有过这样的形象描述:“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在交际中缺乏礼貌,就很难有语言和谐,也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因为人活在语言中。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都能注意言语和谐,文明得体,就有可能避免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活动的和谐度。

大学生在交际中的失礼现象。如说话生硬,大学生说脏话,校园内墙壁、课桌上乱写乱画。有研究者撰文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如周其俊(2006)《大学,不缺学历缺礼仪》;刘惠洲、李红月(2001)《大学生礼仪教育刍议》;韩国勇(2009)《高校学生行为礼仪教育的实践探讨》,姜国忠(2001)《高校礼仪教育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这些文章中均包含语言礼仪,黄明伟《礼仪教育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指出,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令人担忧。“尊重意识淡薄,与人交往缺少谦虚随和、理解宽容――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一部分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尊重长辈、老师和其他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遇与他人有分歧,不做丝毫谦让,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之中。”尽管多篇文章关注大学生礼仪教育,尽管其中探讨包含语言素质,文明语言,礼貌语言,但是专门撰文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的文章并不多见。“非礼勿言”,“不学礼,无以立”。语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

二、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成功的交际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理论。

1.合作原则

格莱斯在1967的讲座中提出了会话含义说的大概框架,对话双方或者多方为了实现交流的目的,共同遵守一个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目的,Grice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称这一原则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共有四条准则(maxims)。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准则(Maxim of Quality):努力说真话;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要有关联,即要切题;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明白清楚。

2.礼貌原则

为了弥补和拯救合作原则的不足,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成功地解释了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人们表达意图是语言的间接性。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我国学者顾曰国吸收与借鉴了里奇的六条礼貌准则,他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现象,指出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根据礼与礼貌的联系,归纳了包含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顾曰国先生的礼貌理论尽管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大胆提出与中国悠久历史渊源相联系的礼貌体系,其独创性的确令世人瞩目,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3.伦理原则

古人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但是能说出有价值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它说明了好的道德品质是好的言语行为的基础。日常言语生活中涉及的言语道德问题比较多,如污言秽语、谎言、谣言、流言蜚语以及侮辱、诽谤甚至于断章取义、故意曲解等都关涉道德问题。

“伦理”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伦理”二字连用,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日本伦理学家小仓志祥曾解释说:“伦理的伦是指同伴、伙伴,由此产生出人伦这个词。理是指条理、理由,说的复杂些,是指法则,道理。”这些词语的历史语义了。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现代伦理学意义上的“伦理”,则是指人际关系的法则、秩序。在人际交往中伦理原则制约着说话人说礼貌话、文明话、和谐话。

礼貌语言和伦理道德缠绕在一起,大学生是学生,也都是社会人,语言的礼貌与否、文明与否受到伦理道德的判断。

三、大学生礼貌语言缺失现象

目前,大学生语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缺少礼仪意识和素养,如上课不起立向老师致敬,甚至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请老师上完课给我们留下一张干净的黑板”,“一个连教诲自己的老师都不尊敬的大学生,又怎么能指望他工作后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以自己的优良礼仪行为去提升全社会的礼仪水平?”大学生语言是否礼貌直接影响到校园和谐建设。目前,大学生一些不礼貌语言现象有碍于和谐校园建设。

1.流行语中的礼貌缺失

有部分大学生使用流行语充斥着语言粗俗、低级、不健康的语汇,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黄涛先生曾对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的时尚流行语进行调查。他说: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是世俗化或粗俗化。像“靠”“我靠”“你爹的”、“傻B”这样的准粗俗话称谓流行语,虽然比社会上的原装粗话要文明些,但它们在大学校园中使用频率过高,也确实粗俗化的表现。他们把恋人称作“家属”“老公”“老婆”,或者把同宿舍的好友称作“老公”“老婆”,表明现在大学生很多不再以清纯、严谨作为重要的行为美的标准,而是以世俗化为是。当然,这种流行语主要是一种语言幽默,但是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的事实,也反映出现代大学生受到了近年来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相对失落、语言粗俗化的不良影响。

语言的粗俗化等不雅语言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校园内“课桌文化”现象,手机短信等污染校园精神环境,反映大学生公德意识薄弱以及语言道德修养不够。在言语交际没有遵循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伦理原则。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都是为了听话人的感受,主要是说话者首先要考虑到对方,最大限度地与对方保持友好、合作与和谐。黄先生调查结果中的这种情况,属于不礼貌语言,出现在这种语言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勿略,因为学生也是社会人,社会的发展与时展中的各种现象都会对学生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2.校园中的语言伤害

语言伤害也是一种不礼貌语言现象。张国华指出,所谓语言伤害是指用讽刺、挖苦,甚至侮辱、威胁等不良给交际中的对方造成伤害(如情感、自尊)。由于语言失礼引起的冲突和社会危害令人深思。讲礼貌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校园里有时可以看到“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不礼貌交际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听话者的交际心理,也影响到和谐的人际关系。《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依据礼貌理论与话语合作原则,人们交流应在尊重的前提下礼貌地交流。但是在校园中的不礼貌语言,高校内大学生言语交流与互动时常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如骂人话、粗俗化、不文明语言行为等均违背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大学生礼貌语言缺失不仅仅限于这两方面,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

四、和谐校园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礼貌素养的途径

1.更新礼貌理念

首先更新礼貌观念。语言礼貌是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的重要内容。礼貌语言不仅仅是指“你好”“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而是在交际中遵守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伦理原则,交际话语符合为听者带来心理上尽可能大的益处,体现出对说话双方的尊重与理解。

《论语・孟子》(1999:394)孟子曰:“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为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礼者,授之以礼貌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言”。尊敬、敬意是现代礼貌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进合作。

我们认为,礼貌语言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符合伦理道德的、合适的、得体的、可接受的语言。

2.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礼貌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知礼数”“懂礼貌”“礼多人不怪”等传递礼貌交际信息早已深入人心。《礼记》中,“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是自古就有的礼貌交际原则。

大学生在交际中失礼,与其不懂礼有关,也与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有关。

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引领大学生遵守礼貌原则进行语言交际。引领学生学会:

(1)善于倾听

英国学者约翰阿尔代说:“对于真正的交流大使来说,倾听和讲话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块布的经线和纬线一样。当他倾听的时候,是站在他同伴的心灵入口;而当他讲话时,他则邀请他的听众站在通往他自己思想的入口(王宇,2006)。”

戴尔・卡耐基说:“成功的交谈,并没有什么神秘。专心地注意那个对你说话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交谈中的倾听其实也是在进行礼貌地交流,无声地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为有声礼貌语言提供条件,为有效交际创造条件。

(2)说合适得体的语言

合适、得体的语言才会是礼貌的语言(何自然,冉永平,2006)。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联系:合适的话语,其命题不一定都“真”。如医生确诊病人患了胃癌。这时,医生可以直言不讳,医生也可以说谎“你患了消化道溃疡”,这从道义上说为了不至于使病人产生思想负担,加重病情,医生使用说谎是常有的。尽管是谎言,但可以认为是合适的。

得体。把合适不同语境需要,采用拐弯抹角(间接)方式,说出的话交际效果最佳叫做“得体”(索振羽,2000:88)。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因此引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说出合适、得体的话语有利于提升其礼貌语言素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3.创设礼貌素养实践平台

我们引领大学传递礼貌语言,推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青岛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孙军指出青岛市22所高校,26万大学生。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高校注意引导大学生,传播和引领社会文明。出门讲“礼”,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演示团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学校可以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学生礼仪素养,如“收礼诚信”演讲,“语言礼貌,校园和谐”正文活动,“文明语言使者”评选活动,“礼仪讲座”,诵读礼仪经典,如《礼仪》、《周礼》、《礼记》等。也可以借鉴国际礼貌语言专刊杂志在高校创设《礼貌语言》专刊杂志,为提高大学生内在、外在的礼貌素养创建平台。

五、结语

青年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学校和谐发展。语言交流中的礼貌和谐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标志。礼貌语言与当代和谐观念的相互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任何文明社会,都会注意使用礼貌语言,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青年大学生礼貌语言,以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程荣.和谐语言与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9).[2]陈松岑.礼貌语言[M].商务印书馆,1989.

[3]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18.[4]冯广艺.语言和谐论[M].人民出版社,2007.207.

[5]韩国勇.高校学生行为礼仪教育的时效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84-85.[6]黄明伟.中国教育报[N].2008-8-4.

[7]化长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语言构建原则.新闻爱好者,2010,(1).

[8]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9]刘全花.营造高校规范、和谐、文明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10-12.[10]刘全花.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孙军.大学生引领青岛社会文明新风[N].中国教育报,2007-12-29.

[12]汪长纬.礼仪教育要从学校抓起[N].解放日报,2006-9-22.

第3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古人云:赠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可见语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文明,让孩子学会使用文明语言。针对我园幼儿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文明语言交际教育的初浅尝试。

一、创设良好环境,为文明用语营造和谐氛围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环境。”有秩序的、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重要条件。

1、布置礼貌墙,优化幼儿学习环境。

我们从《跟奇佳学礼仪》这部教材中选取适合幼儿的文明语言内容:如“朋友帮助了你,要说谢谢”、“游戏中不小心碰倒了别人,要说对不起”、“早晨入园,见到小朋友和老师要说早上好”……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垂挂与幼儿园走廊上、楼梯口、过道墙等,让孩子们每天在有意无意的抬头弯腰间看一看、说一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文明用语浸润孩子的心田。

2、评比礼貌星,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每周,我们都会评选出“礼貌之星”,并让这些评选出的孩子戴上礼仪绶带,站于教室走廊口热情主动地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种方法对获得荣誉的孩子来说既是一次展示,也是一种锻炼,更为其他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这些孩子的感召下,其他孩子每天入园的时候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为全体养成文明语言的好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活动,为文明用语点燃动力激情

1、看动画,学说话

孩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边看动画边学习礼貌用语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在开展文明语言教学活动的时候总会结合《跟奇佳学礼仪》这部动画教材。如动画《好朋友》让孩子知道朋友见面、离开时要用“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动画《乐乐请客》让孩子们知道有客人来的时候要有礼貌,给客人送点心的时候要学会用“请”。孩子们边看边模仿,跟着动画里面的礼貌儿歌一起学说,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什么时候该怎样说话。

2、玩游戏,学礼仪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礼貌用语的含义。比如我们班开展的“加州风情”角色区体验活动,鼓励孩子们在体验区里扮演各种角色,如收银员,服务员、顾客等。在顾客中我们会安排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角色。在这个角色区中,我们要求“服务人员”要礼貌待客,使用礼貌用语,如“欢迎光临、谢谢光临、您需要什么、请稍等、欢迎下次光临”等。而“顾客”这一块我们会要求他们礼貌回礼,使用“谢谢、请结账”等。如果有扮演孩子这个角色时,我们还会要求他对待大人也要有礼貌,如“您先吃,谢谢你们带我来”等。孩子们在不断地重复游戏中,礼貌用语得到了很好的练习。

3、重实践,固成果

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宣传、模拟练习,它还需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孩子入园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开展“文明语言行”活动,让孩子将学到的文明礼貌用语运用到生活中,在实践中体会做个文明好孩子的乐趣。

三、架设家园桥梁,为文明用语养成保驾护航

良好的文明语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光靠幼儿园单方面努力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语言养成中来至关重要。陈鹤琴先生说:“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因此我们把对孩子文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通过飞信、QQ群、幼儿园网站定期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近期对孩子的文明用语要求,请家长在注意自身语言的同时,给予学校积极的配合。比如:家长带孩子外出的时候,见到朋友,要让孩子主动打招呼,运用礼貌用语;家长还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他们彼此礼貌相待;家中请客人了,家长可以从细节方面教育孩子怎么做才能成为有礼貌和懂事的孩子等等。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化有形于无形,融无形于有形,孩子在文明语言方面,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4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礼貌策略;FTA(面子威胁行为);敬语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35-02

一、B&L的礼貌策略概述

B&L的礼貌模式中,“面子”(face)是核心概念,所以又称“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简称FST),包括“正向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被他人接受或与对方认同的愿望;“负向面子”(politeness face),即不想被打扰、被冒犯的愿望。因此有关礼貌问题的也分为“正向礼貌”(积极礼貌)和“负向礼貌”(消极礼貌)。B&L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种伴随着威胁上述两种面子的行为,称之为FTA(face-threatening act,面子威胁行为)。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际,必须减轻FTA。为达到此目的,按照威胁面子的程度,由小到大,一般使用以下五种礼貌策略:①不使用补救策略,直来直去;②使用积极礼貌策略(顾及对方的积极面子);③使用消极礼貌策略(顾及对方的消极面子);④非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使用暗示等间接表达方式);⑤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1.积极礼貌策略。积极礼貌策略中包含的众多子策略与日常生活中汉语所说的“礼貌”或者是日语所说的“敬语”不尽相同,B&L的积极礼貌策略归纳起来,就是理解和认同对方的想法,以双方拥有共同需求和知识为前提,强化和对方的亲密关系。

2.消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是顾及听话人消极面子的策略。B&L认为消极礼貌是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说话者通过承认并迎合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以不干涉对方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说话婉转迂回,模棱两可。

二、礼貌策略在日语中的应用

1.积极礼貌策略在日语中的应用。在B&L提出的积极礼貌策略中有15种子策略,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强调说话人和听话人处于同一立场。①散したね、よく似合うよ。あ、ちょっと辞してくれる?(留意对方的需求和兴趣)。②(中年の女性がきれいな若い女の子に向かって)あなたみたいなきれいな子をたことがないわ(夸大对听话人的认可和赞同等感情)。(2)表达出说话人和听话人是合作者。①み会、あんまり好きじゃないとは思うけど、今度のはちょっと特だから、来なよ(假设已知听话人的需求并表现出关心)。②辞をしてくれる?すぐ返すから(提供建议或许诺)。(3)满足听话人的欲求。①(先生に叱られた同生に)ああいうふうに怒られるとにくるよね(同情)。②(ずいぶん厚着をしている人に)もうずいぶん寒くなってきたからね(理解)。

从以上所列举的应用可以看出,有的句子使用了日语中所谓的「丁さ,有的直接使用了简体,但都顾及到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使交际得以顺利和圆满进行,都属于语言中的得体表现。

2.消极礼貌策略在日语中的应用。B&L还提出了消极礼貌策略的10种子策略,可以大致分为五类:(1)直接表述。ちょっとおをしていただく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か(惯用的间接表达方式,即所谓的程式化「パタン化)。(2)使用假定或断定的方法。よければ、これを食べてみてください(询问、缓冲的表达方式)。(3)不强制听话人。おいできないでしょうか(悲观或否定的表达方式)。(4)让听话人明白说话人没有侵害听话人的意图。①夜分恐れ入りますが、田中さんをおいできますか。(给出理由请求原谅)。②(レストランで)先に食券をっていただくことになっております(非人称动词达到双方的非个人化)。(5)减轻由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派生的其他需求。(人に何かをしてもらうとき)何とお礼を申し上げたらよいか分かりません(让自己心理上负债)。

以上所举出的消极礼貌策略看似与日语汉语中常言的“礼貌”较为接近,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但是,日语中敬语只是属于该类策略中的一种,我们可以将敬语理解为一种定型了的词汇化或是语法化的礼貌策略形式。

三、礼貌策略与敬语的比较

从上述的礼貌策略可以看出,敬语实际上是属于B&L提出的消极礼貌策略中的策略(3)中的一种,即表达敬意,所以我们并不能把礼貌策略等同于日语中的敬语。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对两者进行比较。

1.礼貌策略和敬语的着眼点。敬语表现的着眼点在语言形式及语言形式的礼貌程度上;而礼貌策略的着眼点在于主要策略,即为实现语言功能意念而使用的方式方法。换言之,敬语表现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的,如:「行かれる比「行く在礼貌程度上更高;礼貌策略并没有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功能意念,也就是实现交际的意图,如:(学生は先生に)をかけ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从敬语表现形式来看,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是非常礼貌的;但从礼貌策略来看,这句话不会出现在对话中,因为从FTA考虑,“学生”让“教师”开窗户这个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礼貌原则。

2.礼貌策略和敬语的研究对象。敬语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尊他语”、“自谦语”、“礼貌语”等表敬专用语言要素,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词汇的变化为对象,而礼貌策略则是以语言功能及实际使用效果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综合考虑除语言外的其他多种影响人际交际的因素。如:日语中朋友使用的「タメ口属于积极礼貌策略(1)中的“使用同一集团身份语”的策略,从语体上来说要由礼貌体变为普通体;从语言形式上看,似乎降低了礼貌程度,但实际上通过「タメ口实现了顾及对方积极面子需求的功能,达到圆满的交际目的。

3.礼貌策略和敬语的功能。在上文中有提到,敬语表达一般体现的是纵向的人际关系,即上下尊卑为主的传统模式,我们可以从敬语的表现中分辨出对话双方的身份尊卑、地位高低等信息,也就是说,敬语表现的功能就是反映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等信息,从而达到对对话情境的理解。但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注重横向关系的礼貌表达,所以礼貌策略不仅是语言学理论,更是能引起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学者广泛关心的“人际交际行为理论(「人コミュニケション行)”。

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被认为是目前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礼貌原则,通过对日语中的礼貌策略现象的考察,表明他们提出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均在日语中可以找到实例,这点证明了B&L理论的普遍性,以及推动了异文化间的礼貌原则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宇佐美まゆみ.「ポライトネス理の展1~12『月刊言[M].大修店,2002,31(1号~5号.7号~13号).

第5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语用距离;礼貌原则;动态语境;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2-0137-05

一、社会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

礼貌是交际双方社会语用距离的特定反映,而社会语用距离无疑又是交际双方礼貌策略运用和话语礼貌在篇章文本中通过文字表征的决定因素。话语是否礼貌不完全取决于其直接与间接程度,而在于交际双方对动态语境的把握是否确切,即:发话者与受话者对交际过程中双方语用距离推定的一致程度,一致程度越高则话语礼貌程度越高;一致程度低则话语礼貌程度低。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处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既包括语言形式又包括交际策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话语的礼貌程度[1](P55~56)。人类之所以可以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灵活的变通,从而达到交际目的[2](P91~95) 。

王建华认为语用距离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intimacy degree of pragmatic distance)来描述[3](P25~31)。把这一概念放在整个社会范畴内考察,则会产生社会语用距离,即:交际双方在感知和确认彼此关系时受到既有社会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权势、亲密程度、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社会语用距离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是话语交际中的既定因素。交际双方往往根据以上四个变量来感知和推断社会语用距离(social pragmatic distance)或称作初始语用距离(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发话者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下,根据双方社会权势与文化差异,同时参照受话者的个性特征推定彼此间的社会语用距离并进而推断交际语用距离。交际语用距离(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是交际双方根据社会语用距离及交际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交际语用距离具有灵活性和可协调性,是交际双方根据语境变化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做出的策略性调整,调整目的是为了实现话语礼貌。社会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并非绝对对应的两极,而是相互交叉并可能发生重合与转化。二者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交际前后发话者与受话者对彼此语用距离的推定、执行与调整,即参照社会权势、亲密程度、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对社会语用距离的推断,并根据社会语用距离而初步拟定的交际语用距离(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交际发生后,交际双方对语用距离进行再一次的推断和调整,依据是首次推断的一致性。若交际语用距离的推断完全一致,则交际发生后社会语用距离与交际语用距离重合;反之则需要重新推定交际语用距离,而二次推定的参数具有不确定行,需要依赖动态的语境变化和双方具有的独特社会心理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图1所示:

交际双方A与B处于既定的社会语用距离,即双方相对而言的社会权势、亲密程度、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话语发生前双方对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进行初步推断,形成各自交际语用距离A1和B1,这一推断过程基本建立在共同的社会语用距离基础之上,并受自身心理认知因素和个性特征的影响;A1/B1形成之后双方进行首轮会话,产生了具体的语言接触,并产生两种可能的结果:A1∪B1或者A1∩B1。

A1∪B1:发话者与受话者根据社会语用距离对交际语用距离所做出的推断基本一致,A1与B1 重合,则双方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策略都可为对方所接受,话语的礼貌拟定成功,交际顺利进行。

[JP+1] A1∩B1:发话者与受话者根据社会语用距离对交际语用距离所做出的推断存在差异,A1与B1部分重合,交际双方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策略,话语可能会欠礼貌,并由此使交际受挫;交际受挫后,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再次进行推断,并开始第二轮会话;这时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情况一:交际的一方主动调整自身交际语用距离,顺应对方,使话语礼貌程度增强,交际顺利进行;情况二:交际双方均维持初始交际语用距离,并保持使用相应的话语形式和交际策略,礼貌程度再次降低,并导致话语冲突加剧。如:[JP]

例(1):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A1 “阿!闰土哥,――你来了?……”

……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B1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A2)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B2“水生,给老爷磕头。”

B3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

A3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B3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引自鲁迅《故乡》)

这是鲁迅《故乡》中作者A见到闰土B时的一段对话(通过上下文可知,作者母亲与作者的态度、立场几乎完全一致,可视为作者二次言语的代言人)。A对B到来的期盼十分急切,幼时一起玩耍的情景已历历在目,因此表现出溢于言表的激动。从前文叙述可知,A早已视B为自家兄弟,没有社会等级与权势差距的概念。这种社会语用距离初步推定决定了交际语用距离中A与B之间地位平等、语用亲密度高;而B的态度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在下文的对话中清晰可见。

首轮对话中B的回答表明他与A对双方语用距离的推断出入很大,属于图1中的A1∩B1,且一致程度极低。“老爷”是旧社会一种对上层权贵的尊称,按照Leech的礼貌原则,B的回答无疑是礼貌的,因为B1提高了A的地位,是对对方的赞扬和对自身的贬低;然而B1显然不符合A的期待,礼貌的判定必须依赖与双方对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性。因此在B看来礼貌的话语实际上并不礼貌,使得A感到丝丝的心痛。首轮对话发生冲突,源于交际的话语缺乏切适性。接下来的对话中A与B都对话语形式和交际策略做出调整,以适应话语礼貌的要求。

二轮对话中,A2是A根据首轮对话的冲突,对交际语用距离重新做出推断,然后采取的调整策略。A针对“老爷”的称呼,在二论对话中没有采取任何语言形式,保持了沉默,表明A采取顺应策略,认可B在首轮对话中的交际语用距离;B则继续坚持原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并进一步遵照“自卑而尊人”的社会等级观念,丝毫不敢有一丝僭越。

三轮会话中,B没有感觉到A话语策略的变化(沉默),或者已知交际语用距离的差异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交际策略,这表明除了社会权势、亲密程度和文化差异之外,交际者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话语交际的重要因素。三轮对话中,A3 试图根据自身对语用距离的推断改变B的交际策略,但以失败告终。A3认为双方关系应该更加亲密,体现在称呼上则为B称呼A“迅哥儿”而非“老爷”,而B则再次维持自身交际策略,B3表明了B在三轮对话中采取维持策略,交际的继续进行在于A方采取了顺应策略,以沉默的方式接受B的“礼貌”。但对于A方来说,B的话语根本不符合其对礼貌方式的期待,从动态语境、礼貌的切适性及可协调性原则看来是不礼貌的。

话语礼貌的拟定具有可协调性,礼貌原则并非恒定的,它随着社会语用距离和交际语用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交际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dynamic)和切适性(appropriateness),因而也具有可协调性(negotiability),礼貌原则的把握必须依靠具体的交际语境。

二、动态语境中话语礼貌的可协调性

话语礼貌是交际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根据语用距离推断和把握的,礼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双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交际语用距离受到客观和主观语境的影响。客观语境指交际时的客观存在,如具体时空因素和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状况;主观语境指交际者的主观因素,如性格、爱好、情感、语言特点等,尤其是具体心境[4](P22~26) 。语境因素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也是时刻左右交际发生的综合因素。作为交际主体的发话者与受话者,其个性特征是动态语境中的主导因素。交际者对语用距离的不同把握会产生不同的话语策略,彼此的话语策略是否为对方所接受,也成为判断话语礼貌的重要因素。如例1,在相同的客观语境条件下,A与B对语用距离的推断背道而驰。A所期待的“迅哥儿”在B看来应转化为尊称“老爷”,而B所认为的尊称在A看来是一种可悲的隔阂,是双方关系疏远的表现。差异源于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的主观判断,包括价值观念的新旧、等级制度的制约程度、个人情感和心理特征等。

语境产生于语言的使用过程和交际双方对彼此间社会语用距离的把握与调整,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与语用距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王建华认为交际者个体是交际的主体,一切影响或可能影响语用距离的知觉和推断以及话语礼貌的确定的一切因素,都必须通过交际主体――交际者个体而起作用,离开了交际者个体,就无从谈交际行为,无从谈语用距离和话语礼貌。个体特征是动态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重要因素[5](P29~33)。以下以《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元春省亲时与其父贾政的一段对话为例,探讨动态语境中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例(2): [元春]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盐布帛,得运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大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人,幸及政夫妇。只今上体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唯朝乾夕惕,忠于原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纪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祁自加珍爱。唯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贾妃亦嘱以“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引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章)

元春与贾政的对话是阐释动态语境中语用距离推断与话语礼貌显现的经典示例,这源于交际双方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与双重性,以及个体交际特征的个性突显。双方共有的特征是身份的双重性:元春既是贵妃又是女儿;贾政既是臣子又是父亲。双方如何选择各自的身份进行交际不仅取决于客观语境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际个体特征的影响。中国社会传统“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规范紧紧制约着交际双方的话语策略,在这种条件下社会语用距离的推断趋于一致;而交际语用距离的推断则依赖与动态语境,并受交际个体主观因素影响。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元春思家心切,她向往的是“田舍之家”的“天伦之乐”,而不是贵为至尊的皇家生活,因此才叹道“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可见元春的含泪倾诉是一个女儿归省娘家的委屈,话中充满对合家团聚的期盼。这表明元春推断的初始交际语用距离较低,她希望和父亲以亲近的距离抱怨骨肉分离的伤痛和分享一朝团聚的喜悦。而贾政的回答以“启”字开头,仅仅一字就表明他是以臣子的身份向君王告事。接下来的话更体现了其“自卑而尊人”的礼貌原则,这是汉文化中礼貌特征和礼貌原则的集中体现[6 ](P115~119) ,表明贾政对中国社会道德规范与伦理纲常丝毫不敢僭越。贾政以“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等自称,以“凤鸾、贵人、日月之精华、圣君、贵妃”称呼对方,涉及自身的动词用做“征、肝脑涂地、报效、忠于、伏愿”等,涉及对方的动词则用做“锡、昭、幸及、体贴眷爱”等,尽量降低自己地位,提升对方地位,旨在夸大对方对贾府的恩惠,强调皇恩的浩荡与其作为臣子的感恩戴德。

[JP+1]从首轮会话可见,贾政的“启”事与元春的期待背离,交际语用距离推断存在差异。交际语用距离的推断的不一致势必影响话语礼貌程度的实现,我们相信元春更加期待贾政作为父亲的身份来交流,而非其堂而皇之的官场文章。从最后一句话可见,元春采取顺应策略,接受了父亲首先作为臣子的身份,但对家政的关怀之语,字里行间仍透露出女儿对父亲的殷切关怀。[JP]

[JP+1] 话语礼貌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交际语境中双方对语用距离不断地推断和调整,带有相对性和可协调性,而话语交际必须注重礼貌原则的切适性;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须置于动态的交际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判断话语礼貌的参照点应该是交际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以及在继起交际中所做的调整,任何把礼貌原则绝对化的论断都是有缺陷的,这一认识对翻译研究中的礼貌原则有意义深远的启示。[JP]

三、语用距离与翻译中的礼貌原则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汉英翻译中礼貌等值的相对性 [7]( P20~22) ,篇章言语行为的研究同样要遵循话语交际的基本原则,礼貌原则的相对性有助于揭示篇章言语行为翻译研究的科学内涵。语用学范畴内的基本原则可以用来检验翻译中礼貌对等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8](P46~51) 。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参照标准。意义并非由单纯的语言结构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整个语言交际的语境来决定,翻译过程中对话语礼貌的理解必须依赖与交际中的语境因素,而译文中传递的应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译文应当以读者可接受的形式再现原文礼貌原则。以下引用例(2)的两种英译文,对比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中礼貌原则的实现方式,以及动态语境中语用距离推断在译文中的再现。限于篇幅,译文全文从略,引用译文a为杨宪益夫妇译Yang, X. Y & Gladys Yang t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Vol. 1 1994. 杨宪益夫妇译例均出此书。,b为大卫・霍克斯译David Hawkes tr. The Story of the Stone.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Vol. 1, 1973. 霍克斯译例均出此书。,以下皆同。

例(3): 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

a. With tears she told him, (Yang, X. Y & Gladys Yang, Vol. 1 p255)

b. The sense of deprivation struck home to Yuanchun as she addressed him through the curtain.

(David Hawkes, Vol. 1 p317)

“谓”字的翻译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用距离,杨译 “told” 再现了元春渴望父女对话较亲近的语用距离,而霍译 “addressed” 显然将元春置于高高在上的最贵地位,体现君王与臣子对话的情景模式。区区一字的翻译,营造出两种不同的交际语境,决定了交际双方的语用亲密度。

例(4): 贾政亦含泪启道:

a. With tears too he replied, (Yang, X. Y & Gladys Yang, Vol. 1 p255)

b. With tears in his eyes the good man delivered the following little speech to the daughter he could not see: (David Hawkes, Vol. 1 p317)

同样,“启”的翻译也体现了译者在自觉选择交际语用距离。 “replied”指一般对话的“应答”,语用亲密度高,而 “delivered the following speech”则突显了贾政和元春是君臣的对话,是极其正式场合进行的“讲演”,是官场的交际言词,非父女之间的问候和关怀。杨译文的处理方式与“谓”字翻译完全不同,“启”是臣下对君主在非常正式场合的用法,而杨译转换为较为随便的 “replied”,这表明译者没有注意到交际语用距离的变化,自然也就改变了原文礼貌原则的拟定方式。霍译表明了贾政的立场选择,但忽视初始交际语用距离,即在开始就改变了交际双方对语用距离的推断。

贾政接下来的一段话出现大量标记话语礼貌的呼语,根据呼语的礼貌级次分类[9](P16~19),贾政采用了“郑重式”的称呼语,同时遵循汉语文化中“贬己尊人”的话语礼貌策略。杨译与霍译除了语言形式和特点的选择略有不同之外,对礼貌原则的遵循基本保持一致,即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夸大皇家的隆恩等来体现话语礼貌。但双方同时缺失的是首轮会话之后交际语境的变化和交际双方应对策略的调整,即元春的顺应和贾政的维持。

例(5): 贾妃亦嘱以“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a. Then it was Yuan-chun′s turn to urge her father to devote himself to affairs of state, look after his health and dismiss all anxiety regarding her. (Yang, X. Y & Gladys Yang, Vol. 1 p255)

b. To this formal speech the Imperial Concubine made a formal replay: ‘Sir, it is of course desirable that you should exercise the utmost diligence when engaged upon business of state, but it is to be hoped that you will take sufficient care of your own well-being whenever not so engaged, and will under no circumstances vex yourself with anxiety on our behalf. ’ (David Hawkes, Vol. 1 p318)

杨译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本身可以产生不同的语用距离,译者对话语类型的选择主观上影响了原文的交际语用距离。间接引语消除了话语对交际语用距离的体现及判断和推定话语礼貌的直接依据。杨译文在间接引语中加入了 “father”一词,再次拉近了交际语用距离。相比之下,霍译保持原文直接引语的话语类型,且加入 “Sir”一词,保持其对初始语用距离的维持,强调交际者之间是君臣的对话。

李弘、王寅认为语言运用时的情景、体现的功能等应当作为翻译的基础,翻译主要是要译出语句所发挥的功能意义和语用意义,强调语境对于理解和翻译的重要作用;而翻译的一般原则为:当形式、意义和功能发生冲突时,形式让位于意义,意义让位于功能[10](P35~39) 。张美芳和黄国文也指出: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是对传统语言学方法的发展,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而且还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11](P3~6) 。可见,翻译应该把握语境的变化,捕捉交际过程中语用距离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话语礼貌策略与表征的变化,并争取在目标语中再现这一过程,努力实现翻译的礼貌对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话语礼貌具有相对性,礼貌原则的拟定必须参照动态的交际语境。话语是否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以及交际语用距离的应对策略;动态语境中个体的特性是影响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重要主观因素;翻译研究应当注重语言选择对话语礼貌策略的影响,明确话语礼貌拟定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而译文语言的选择也要体现交际语用距离的差异,实现原文礼貌原则在译文中的对等。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 1999.

[2]徐学平.顺应论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3]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

[4]侯国金.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J].外语教学,2003,(1).

[5]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2002,(4).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孙志祥.汉英翻译中的礼貌等值[J].中国翻译, 2003,(6).

[8]周红民.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9]肖旭月.英语呼语的礼貌标记功能[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10]李弘,王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11]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Pragmatic Distance, Discourse Politeness and the Politeness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SHI Hongmei1, ZHAO Chaoyong2

(1.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Politeness is a socio-cultural phenomenon and one of the basic guidelines for human interaction.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cial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politeness at the utterance level is determined by the uniform approximation of the pragmatic distance in communication predicting and the ensuing adjusting strategies.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it changes with the ongoing of communicative variables. Therefore,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ity, dynamic and negotiability.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gmatic distance and utterance politeness, the influence of wording on politeness strategies.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tterance politeness contribute a lot to politeness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第6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敬辞 谦辞 表敬礼貌用语

一、引言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敬语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参考交际对象的年龄、辈分、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因素。同时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也会对敬语的选择和运用带来影响。如在闲聊、杂谈等非正式场合中,敬语一般不会或者很少被人们运用;但是在外交、商业谈判、会议等正式场合中,敬语就会高频率地被人们运用。交际双方情感和社会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也对敬语的运用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如交际双方是很生疏的关系或者具有权势关系①,一般比较注意使用表敬程度高的敬语;但是在关系密切,地位相当的亲戚、朋友、同事之间,敬语一般较少被使用。学者们关于汉语敬语界定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国语言学界有“敬辞、敬语、谦词、谦语、礼貌用语、敬让语”等不同称呼,不仅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而且缺乏合理的界定。

二、敬辞

学术界关于敬语的界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归纳为三种:

(一)“恭敬”说

“恭敬”说:着眼于恭敬、尊敬、敬意。例如:“敬辞是含有恭敬尊重的态度色彩的词语,主要用来指称或陈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动作。”(马庆株,2004)“敬词,是用尊敬的言词敬称他人(主要是对方)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洪成玉,2002)

(二)“礼貌”说

“礼貌”说:着眼于礼貌。例如:敬辞是“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王宗炎,1988)

(三)“敬兼礼”说

“敬兼礼”说:兼顾恭敬(尊敬、敬意等)和礼貌。例如:敬辞就是“表示恭敬和礼貌的用语,如‘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王德春,1987)

这三种界说都说明了敬辞是一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语言手段,它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尊他,恭敬礼貌。

敬辞,指含恭敬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说话人用来指称或陈述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的人、事物、动作,含有听话人在上,说话人自己在下的意思。语义重点是强调对方在上,即为尊敬的表达,如“令尊、令堂、拜见、芳龄”等。在汉语交际中,因为敬词本身带有表敬意义,所以运用敬辞是一种重要的表敬方式。

三、谦辞

在学术界,关于谦辞的界说只有“谦虚”说。例如“所谓谦辞,都是带谦逊态度色彩的词语”(刘叔新,2000);“谦词,是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洪成玉,2002);“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马庆株,2004)

由此可见,对谦辞的认识大致没有分歧,都认为是表示“谦虚”“谦逊”“谦卑”等含义的词语。

谦辞,指含谦逊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有“听话人在上,说话人自己在下”的意思。语义重点在于强调说话人自己在下,即为谦虚的表达,如“鄙人、家父、愚见、拙著、献丑”等。“鄙人”用于谦称自己;“家父”是谦称与自己相关的人;“愚见、拙著”是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献丑”是谦称自己的行为动作。

四、表敬礼貌用语②

敬语是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气词语、问候语、致谢语等共同构成了礼貌用语。敬语与委婉语③之间有交叉关系。换言之,敬语与委婉语有相重合的部分。这实际上就是,遇有犯忌触讳不便直说的时候,改用别的方式回避掩盖,从而达到表达敬意的目的。如古人表达“人停止生命”,依据逝者不同的社会地位而相应有不同说法,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驾崩、千秋之后、玉折、玉碎、薨、卒、仙去、殁世”等由于逝者社会地位较高而采用的带有敬意的委婉语,当然,这些也是敬语。另一类如“去了、下世、去世、亡故、上西天、走了”等,就仅仅是对“人停止生命”这一客观事实的一般委婉表达,并未带有尊敬的情感色彩,自然都不属于敬语,仅是委婉语。委婉语中对已逝去的人的称谓,像“先祖、先主”等,及近年来经常用于称谓残疾军人的“荣誉军人”,它们都是在委婉表达的同时表尊敬,所以既是委婉语也是敬语(蹇照芹,2008)。显然,敬语与委婉语之间有交叉关系,刘宏丽在《现代汉语敬谦辞》中表明,敬语和客套话、美称、婉词都存在交叉关系。

袁毓林(1995)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词类是原型范畴(prototype-based category)。原型的现代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袁毓林(1995)在《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一文中结合典型范畴化理论的结论,总结出了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三种假定:“(1)实体(entity)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④我们把这些边缘成员或是较差的样本称为表敬礼貌用语。也就是说,敬语跟客套话、美称、婉辞、礼貌用语之间存在部分重叠、交叉的相似性,我们把这些模糊过渡带称为表敬礼貌用语,例如“请出席”“敬请莅临”等。所谓表敬礼貌用语是具有表敬功能的基本意义或色彩的礼貌用语。

五、敬语的界定

(一)敬语的宽泛定义

表达敬意的词语无疑是敬辞、谦辞,争议往往在于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的界限不清楚。如何理解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的关系呢?

首先,礼貌用语在使用上不分年龄、辈分和社会地位。例如“谢谢”“不客气”“你好”“对不起”等是常见的礼貌词语,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并没有表达出恭敬谦虚的意义。而敬辞、谦辞在使用上严格区分年龄、辈分和社会地位。例如:“令尊”“海涵”“高见”等也是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听话者(他人)比说话者的年龄大、辈分长、社会地位高,那么“令尊”是对他人的尊称,“海涵”“高见”是对他人的行为动作的尊称。反之,可能会被理解为讽刺挖苦。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能够表达出对他人恭敬谦虚的意义。一般而言,敬者与被敬者不在同一层位上,通常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使用敬辞、谦辞。

其次,礼貌用语的实际范围比表达恭敬谦虚的词语的范围广,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陈松岑(1989)认为“广义的礼貌语言是指一切合于礼貌的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狭义的礼貌语言则单指各种交际场合中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表达礼仪的特殊词语。”马庆株(2004)指出:“敬辞和谦辞分别含有恭敬和谦逊的态度色彩,它们共同构成礼貌词汇,其中有词,也有固定词组;礼貌词语既有指称性的,也有陈述性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礼貌用语的范畴比较宽泛,礼貌用语与敬辞、谦辞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广义礼貌用语就是说话有礼貌;狭义的礼貌用语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⑤“惠顾”是指欢迎性的敬辞,意思是欢迎光临照顾。“贵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⑥“贵国”是对对方国度的尊敬说法。其中符淮青(1992)在《敬语如何表“敬”?》中指出:“‘贵’有‘高贵、贵重’等义。在这些语素所构成的敬辞、谦辞中,都不能生硬地用这些意义去解释,只能说它们是借用这些语素原来意义的赞美、褒扬的感彩,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敬爱。”根据彭增安(1998)归纳的礼貌原则的基本特征:“得体性、谦恭性、亲密性、高雅性、策略性”,敬辞、谦辞应当归入礼貌用语的范围,是礼貌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貌用语除了敬辞、谦辞外,还包括委婉语、问候语、祝福语、道歉语、致谢语、告别语、客套话等。

最后,礼貌和谦虚恭敬分别具有不同内涵的感情和态度,尽管前者涵盖后者,但也不可等量齐观、彼此替代。

综上所述,礼貌用语和敬辞、谦辞既有交叉也有区别。也就是说,敬辞、谦辞与礼貌用语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彼此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交叉的相似性。在界定敬语时,我们把是否具有表敬功能作为判断敬语的唯一可行性标准。有些礼貌用语也具有敬辞或谦辞的功能,为了从广义的角度了解汉语敬语,把具有表敬功能的礼貌用语称为表敬礼貌用语。

敬语的宽泛定义:具有表敬功能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色彩)的词语。

(二)敬语的严格定义

如何理解敬辞与谦辞的关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给敬语下一个严格定义了。敬辞表达的是对他人的尊敬,谦辞表达的是对自己的谦虚。从表面上看,敬辞和谦辞的界限本应该很分明,其实不然,两者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己谦虚是对他人尊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对他人尊敬实际上也体现了自己的谦虚。刘宏丽(2001)认为,“‘敬’和‘谦’是一对对立的感情和态度。可是,‘敬人’和‘谦己’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谦己”是通过压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去抬高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也是 “尊人”的迂回、含蓄的表达方式,即以谦为敬。“敬”和“谦”自古就是对立的组合,敬辞、谦辞统称为“敬语”。总之,对敬语的界定离不开“表敬功能”这个中心。由此,可以给敬语赋以严格定义:含恭敬或谦逊的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色彩)的典型成员的词语。

这种界定方式既反映了词类作为一种原型范畴的特点,又照顾到词类之间边界模糊的特点,对敬语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理解敬辞、谦辞、表敬礼貌用语和礼貌用语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明确一下敬辞与谦辞的关系,敬辞与谦辞的关系可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表示(如图1):

图1:敬语的典型成员

由于礼貌用语与敬辞、谦辞是包含关系,礼貌用语与表敬礼貌用语也是包含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可知,敬辞、谦辞与表敬礼貌用语的关系是交叉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敬语的典型成员及非典型成员

综上所述,敬语的典型成员敬辞、谦辞和非典型成员表敬礼貌用语是汉语敬语的构成部分。

六、结语

在汉语敬语的界定的章节中,我们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将敬语的非典型成员,即表敬礼貌用语也列为汉语敬语这个“家族”中,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识(敬语只是包含敬辞和谦辞两类)。在本文中,我们把敬辞和谦辞视为敬语的典型成员,把表敬礼貌用语视为非典型成员,弥补了汉语敬语的表敬方式。汉语中的敬语主要是以词汇手段为主,以表敬礼貌用语的部分语法手段为辅来完成实际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表敬。希望通过对汉语敬语的界定研究,不但可以完善和规范我们自身的汉语交际,对对外汉语敬语教学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 释:

①权势关系指在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财富、权力等方面,

一方居于优势。如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长辈和晚辈关系、主仆关系等。

②表敬礼貌用语是敬语的非典型成员,其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

固定的。

③委婉语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

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④关于两种范畴化理论,见《

型>评价》载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32页。

⑤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37页。

⑥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15页。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5]刘叔新.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马庆株.忧乐斋文存:马庆株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4.

[9]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0]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宗炎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8.

[12]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朱英贵.谦辞敬辞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15]蹇照芹.汉语敬语的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16]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17]赵光.现代汉语敬辞、谦辞、语气词语研究[D].济南:山东大

学,2007.

[18]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

1992,(2).

[19]符淮青.敬语如何表“敬”?[J].语文建设,1992,(1).

[20]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8,(5).

[21]李振铎.礼貌语言种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5,(6).

[22]李树新.现代汉语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1990,(3).

[23]伍铁平.礼貌语言中的词汇[J].语文研究,1982,(2).

[24]俞理明.汉语的谦称“愚”[J].语文建设,2000,(2).

第7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言语;礼貌;礼貌原则;不礼貌

一、引言

在Brown & Levinson的礼貌模式和“礼貌原则”提出后的许多年内,语言学家一直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等各个角度在讨论着“礼貌原则”。而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研究补充的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礼貌原则”的违反的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了Brown & Levinson的礼貌模式,或者是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及准则、礼貌层级存在着让人质疑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二、礼貌和“礼貌原则”

(一)礼貌

针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Leech(1983)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1987)则提出了面子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共同点是旨在对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做出解释。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交际实践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与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Scollon & Scollon,2000)。Levinson把礼貌又分成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和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交际者相互间关于关系的推测以及关于面子的协同的研究,就是面子的研究,也被称之为礼貌理论的研究。

(二)“礼貌原则”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E.Goffman最早从社会学角度谈“面子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Facework),提出了礼貌模式。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及其4准则,从而大大推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向前发展。可以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在交谈时人人都能严格遵循这4条准则,他们便可以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交际。但事实上,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及其4准则,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这也就使以解释话语字面意思为主的“合作原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由于合作原则存在着一些不足,Leech等学者对合作原则及言语行为论(Speech Act Theory)均不尽满意,认为这两种理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解释语言运用中的全部现象,并进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刘润清,1987),并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拯救合作原则(Leech,1983:81)。“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Tact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三、国内语言学界对于“礼貌原则”的质疑

近年来,国内语言学也有较大发展,许多学者对“礼貌原则”提出了质疑。王秀萍(2000)提出了语用距离对尊称礼貌性的制约。影响话语礼貌的各种因素综合称为“语用距离”,而礼貌就是交际双方语用距离的特定反映。言语是否满足礼貌的要求取决于语言外的因素。语用距离因社会文化、情景场合和交际双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表现在交际者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礼貌语言使之得到改变。因此,礼貌的功能是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如尊称形式礼貌与否要看交际参与者的语用距离而定。如果与语用距离相适,则是礼貌的,反之则可能是不礼貌的、过分礼貌的。

王丽娜、彭漪(2004)根据对“面子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研究后,提出先现实生活中礼貌的需求常常促使人们暗示而不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言不由衷。同时也可以说这类礼貌语言违反了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之一的真诚条件(honesty condition)。

谢朝群、何自然(2005)从哲学的角度对礼貌策略和规范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礼貌策略和规范说预设了礼貌只能是有意识或自觉的行为,而不是无意识的或不自觉的行为,剔除了非理性、无意识的因素,试图说明我们做事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却忽视了礼貌的不可预测性;而且认为一个社会文化仅有一套单一的礼貌规范,这种看法将礼貌与“有教养”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使用礼貌语言可以显示说话人有教养,反之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礼貌系统只解释礼貌的语言,不解释不礼貌的语言。似乎礼貌就是好的,不礼貌就是不好的。很多学者都声称他们是在描写礼貌,以尽描写语言事实之职责,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规定礼貌、规定语言事实。

钱冠连、索振羽等在承认利奇的“礼貌原则”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质疑了其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了一个最高的语用策略――“得体原则”。“得体原则”就是指说话要看时间、场合,注意说话对象,兼顾规范和制约,说出恰到好处的话语,以便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并进一步解释到“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是分工合作的,相互补益的。两者结合起来协调运作,就完全能保证言语交际正常的、顺利的进行。

四、对不礼貌的研究

言语不礼貌是指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由话语内容传递的不礼貌(杨子、于国栋,2007)。根据他们的理论,不礼貌应该分为:

第一,言者有意、听者有心。言语不礼貌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非策略性不礼貌和策略性不礼貌。非策略性不礼貌指说话人使用言语不礼貌纯粹或主要是为了行使攻击对方面子的言外行为,其言后之果往往是引起社会不和谐。对策略性不礼貌而言,说话人使用不礼貌言语主要目的是在听话者身上产生某种影响,从而间接达到说话者的某种积极交际意图。此时的不礼貌言语传递双重言外行为:攻击对方面子的直接言外行为和表达了说话者某种隐含意图的间接言外行为。其主要言后之果是说话者的意图得以实现,同时还会伴随次要的消极言后之果,即引起社会不和谐。

第二,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人没有任何不礼貌意义要传达,原本不存在的不礼貌意图由于失误被无中生有的传达给听话人,造成双方间的尴尬,是交际失误的一种情况,需要尽量避免。

第三,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说话人有意向听话人传递不礼貌的意图,但听话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该意图。

第四,言者无意、听者无心。说话者说出的字面具有不礼貌意思的话语并无意传达不礼貌的意图,听话人也不接收该话语的表面不礼貌。此类不礼貌主要体现形式是虚假不礼貌,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所说的明显不真实的不礼貌话语,非但没有传达不愉快的信念,反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如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很少使用“please”,“thank you”这样的礼貌用语。当一个英语国家的人和一个略懂英语文化的中国人交际结束时说“I hope we can have a dinner sometime”,回答却是“Can you tell me when?”。你的知识很渊博,对方可能这样来赞美你:“You are wicked”。有时甚至用禁忌语来赞美你“Fuck you.You know everything”。廖运全(2004)将这异常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

交际双方的亲疏程度决定着双方遵循“礼貌原则”的程度,如果交际双方很亲密,礼貌就是多余的。因为交际双方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毫无矫饰的赞同与喜爱。如果双方太注重言辞表面上的礼貌,交际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说话者用贬损之词表达赞美羡慕之意。此外,礼貌与不礼貌也受到跨文化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可知,国内外语界对礼貌和不礼貌研究越来越深入。礼貌问题是一个触及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结构以及社会成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礼貌就是研究我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但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于礼貌的研究都远远超过了不礼貌,所以在不礼貌方面,国内研究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黄振定,李清娇.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3、刘国辉.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J].外语教学,2005(2).

4、罗国莹.礼貌原则运用与灰色信息传递[J].江苏社会科学,2006(12).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6、廖运全.由言语交际的异常现象探究利奇的语言学理论[J].教育与职业,2004(28).

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王秀萍.论语用距离对尊称礼貌性的制约[J].北方论丛,2000(5).

9、王丽娜,彭漪.试论言语交际中礼貌与诚挚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10、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

第8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翻译策略 非礼貌用语 对比研究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既包括礼貌语言,也包括非礼貌语言。关于礼貌理论,Brown和Levinson提过面子保全论,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在1996年,Culpeper首次提出了不礼貌理论框架。2008年,Bousfield和Locher在《不礼貌语言:与权势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提到过不礼貌现象,进一步为研究非礼貌现象做出了贡献。非礼貌语言虽然是一种不文明的语言,然而它确实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生活当中,人们尽量避免使用不文雅的字眼。比如父母争吵时一般会避开孩子;观看电视剧或者影片时也会跳过那些充满暴力及不文明语言的片段。听了不文明的语言会让人觉得受到了羞辱和冒犯。

然而不礼貌用语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科学研究表明不文明甚至是粗俗的话可以减轻人的疼痛感,释放人的压力,发泄人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语言学家露丝・韦津利曾经说过“不曾有任何民族只因国家…明令禁止,便放弃咒骂的习惯。”(2008:18)尤其在文学作品中,非礼貌用语更是随处可见。英语学习者们不仅要了解常见的非礼貌用语,还要学会使用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去翻译这些文学作品,以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本文将对英汉非礼貌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读者对英汉文学作品当中的非礼貌用语翻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对文化在翻译中的作品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中英非礼貌用语的分类研究

(一)英语非礼貌用语分类研究

英语中,非礼貌用语主要涉及到宗教、身体器官和性、民族、女人、动物以及排泄物等几个方面。

1.宗教

宗教是西方国家大多数人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最为盛行。生活当中与宗教相关的非礼貌语随处可见。比如一些亵渎神灵或随便提到神的说法:go to hell(去下地狱吧)、hell (该死的)、God damn you (见鬼去吧)、damned(该死的)以及Jesus Christ等等。

2.身体器官和性

人的身体器官是人最私密的地方,如果公开提到与人身体器官相关的词会让人觉得受到极大羞辱,无地自容。常见的此类词有:asshole()penis, cock, balls等。还有一些衍生词比如:ass licker(马屁精)、cocksucker(混蛋)等。

3.民族

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历史上,黑人受到白人的严重歧视,因此许多非礼貌用语都体现在黑人身上。比如nigger/negro(黑鬼)、eight ball(贬损黑人的称谓)、thicklips(厚嘴唇) tar baby (黑人儿童);yid(犹太人);yellow/zip(亚洲人);kiwi(新西兰人)等等。

4.女人

历史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女性的地位一直低于男性,因而,与女性相关的部分词汇归到了非礼貌用语。例如:son of a bitch/bastard(杂种)、bitch()、whore(烂货)、motherfucker(操)等。

5.动物

与动物相关的非礼貌语也有很多。人类一般选择自己深恶痛绝的动物来表达一些不满和蔑视的情绪。常见的有:驴:ass;猪:pig;畜生:beast等。还有一些习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头猪);a yellow dog(卑鄙可耻的小人)等。

6.排泄物

生活当中人们也经常使用排泄物来表达对一些事物的反感。由于排泄物肮脏、恶心,因此最能发泄不满情绪。Shit(狗屎);piss(尿)bullshit(屁话)等等。

(二)汉语非礼貌用语分类研究

汉语的非礼貌用语类别也很广泛,除了以上提到的跟英语相似的类别外还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与封建体制有关的和与外国人有关的。

1.身体器官和性

汉语中也存在着大量与人的身体器官和与性相关的表达。如:、老二、锤子、、等。与性相关的有操、日、打飞机等。

2.女人

在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女性的地位也一直低于男性,自然也有不少相关的非礼貌语:、、鸡、三八婆、肥婆、等。

3.动物

与动物相关的非礼貌语在汉语里面更加丰富一些:猪狗、乌龟、王八、兔崽子、龟孙子、龟儿子、、王八羔子等。

4.排泄物

马屁、狗屁、狗屎、放屁、吃屎、狗屁不通等表达也是汉语里常见的表示人的厌恶、不满和反感。

5.封建制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历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足足有两千多年。因此封建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一个家庭里,直到现在人们依然遵守着辈分等级,要做到长幼有序。如果随意地提起长辈的名字或是谩骂中带有长辈的称谓便会被认为成出言不逊。如:你爷爷的、奶奶的、等。

6.外国人

历史上,中国人深受国外侵略者的压迫,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外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因此,与之相关的非礼貌用语也产生了:小日本、假洋鬼子、黑鬼、倭寇、等等。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的非礼貌用语文化背景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其中都有与身体器官和性别有关的表达,也有与女性、动物以及排泄物相关的粗俗语。不同点是英语深受宗教影响,因此诸多粗俗语都与宗教相关。汉语里面的好多粗俗语与封建制度有关。英语学习者们在翻译非礼貌用语时一定要正确把握相关的文化背景,不要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希望译者能做到尽可能忠实的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以下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英汉非礼貌用语的翻译方法。

三.中英非礼貌用语比较与翻译

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见到一些非礼貌用语,它们可以更好的彰显人物个性,还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英汉在翻译非礼貌用语时都可以采取直译、意译以及省略的翻译方法。以下结合一些例子加以分析。

(一)直译

直译的方法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既要保留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要保留原文形式以期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

例1:“He must be the stupidest son of a bitch alive, but he sure is fast.”(电影《阿甘正传》)

他也许是最笨的,但他的确跑得最快。

例2:这厮们夹着散开,不去的,洒家便打。(《水浒传》)

Haul your ass holes out of here or I’ll beat you to a pulp.

例3:高声喝到:“那秃驴在哪里……”(《水浒传》)

“Where is that scabby donkey?”

例1中是教练对阿甘的赞许,也带有调侃和戏谑。由于汉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因此宜采用直译。例2和例3中,将“”和“秃驴”都直译为“ass holes”和“donkey”, 由于这些表达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均有表现,因此这种翻译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

(二)意译

翻译时,当出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不适合采用直译时,我们可以选择意译。采用意译的方法只能是牺牲形象而抓住内容和喻意。这种翻译方法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有体现。

例1:”And her language well, she curses a lot, even more than any of the other girls do-that’s normal for Saint Mark’s, cursing a lot, the whole ‘shit, piss, cunt, funk’ routine, you know.”

“还有她的言谈,她满口脏话,比别的女孩子脏话都多――在圣・马可中学,满口脏话者大有人在,像‘他妈的,日他娘,,操你奶奶’之类,知道不?”

例2: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水浒》)

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and insult me?

例1中说的是一位上中学的女儿给父亲介绍班上一位满口脏话的同学。“shit”和“piss”分别是“大便”和“尿”的意思,“cunt”是女性的生殖器。“funk”指发生。如果将这些词都直译过来显然不妥,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例2中如果采取直译,恐怕读者难以理解其意,所以意译为“insult me”更好一些。

(三)省略译法

省略翻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不译出来,因为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省略一般是省去一些可有可无的词使译文更加符合习惯。

例1:…I was standing way the hell up on top of Thomsen Hill…(《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爬到高高的汤姆孙山顶上……

例2:(鲁智深)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凳上,寻思道:“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水浒传》)

Halfway down the mountain he halted to rest in a pavilion. He sat down on a low “goose neck” bench and said to himself with a curse: “In the old days I had good meat and drink every day….”

例1和例2中都显然省略了不礼貌用语,然而却不影响读者理解原文。而且更好地保留了译文的语言习惯。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英语非礼貌用语还是汉语的非礼貌用语,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样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的翻译策略用的最多。因为直译可以向读者呈现更真实的人物形象。另外,有些非礼貌用语在汉语和英语当中是一样的,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字的表现方式不同。不管英语也好,汉语也罢,非礼貌用语确实是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表达,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在翻译时才能更正确的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1]关英伟.詈骂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0-43.

[2]江结宝.詈骂的构成和分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0(2):101-102.

[3]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

[4]王绍伟,刘洪泉.《英汉侮辱语对比》[J].《考试周刊》,2007(2)

[5]谢振天.《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文明礼貌用语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确 “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

1.引言

虽然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现象久已存在,但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与过去的不同。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较过去次数大为增加,而且由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更为重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的一种载体,自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说只要我们研究语言,尤其研究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1]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即语言,语言即文化。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围绕语用原则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些语用规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以及这些语用规则在不同文化中的实际表现情况。本文探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2.“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中的运用

2.1“礼貌原则”

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有些语义学家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冲突和争斗,包括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都是语言使用不当导致误解而引起的。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偏激和极端,但并不全然无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误会、摩擦,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一个人有没有礼貌和他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的高低联系起来。例如我们经常认为说话不礼貌的人素质低、没教养。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讲礼貌、得体,我们常认为这人有教养、素质高。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应该遵循本民族认同的礼貌原则,一旦其他文化与本族文化认同的礼貌原则不相符,我们往往认为他们说话不礼貌、不开化,甚至认为这个文化民族是低劣野蛮的。那么所谓的“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呢?

所谓“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用学家Leech提出的。Leech将语用原则分成“人际修辞”和“篇章修辞”两大类,他的修辞指的是在交际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它由交际双方所遵守的原则和准则组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概括地说,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会话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交际。如果没有礼貌这个大前提,根本就谈不上正常的、有效的交际。Leech提出的礼貌准则如下:(1)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这些准则似乎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对什么是礼貌言语有不同的诠释。在一种文化中被公认为礼貌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比如,对于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1992)曾总结了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显然这五条准则与Leech的礼貌原则是不同的。在英美国家,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们更多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所以他们对权利的等级与社会距离并不十分看重。在中国,对父母言听计从,必恭必敬,对领导要冠之以恰当的称呼则被认为是礼貌之举。所以我们对长辈必须称呼合理才算是礼貌之举,若有违反这些准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缺乏教养之举。而在美国,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是很普遍的,直呼哥哥姐姐的名字更是司空见惯。而对自己的上司领导,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一种非常不正式的称呼,即像称呼自己的朋友一样称呼领导,即便是在上班时间。事实上,在美国,人们喜欢缩小社会距离,地位权势高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属下能对自己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礼貌的、得体的。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称呼方式太过于正式,不礼貌。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H:Dr.Thomas.

J:Jenny.

H:Jenny.

初次见面,为了礼貌起见,H用了头衔加姓作为称呼,而J拒绝用这样的称呼,而要求用直呼其名来缩小说话双方的距离。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说话者可能会改变听话者的社会角色以表示尊敬(何兆熊、蒋艳梅,1997:19)。另外,不同文化在遵循Leech的礼貌准则时侧重点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也就是说,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如Leech的“谦虚标准”,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却不同。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扬,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的真实性的方法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何自然,1995:7)。Leech的“赞同原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1983:132)也是同样的。尽管在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各不相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这样的方式。这里的“yes”是与“赞同准则”一致的,表面上的同意,是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更容易接受。其他文化中却更能容忍对方直接表示不同的观点。而日本人表示不同意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他们常用像“(Oh.)Do you think so?”这样的问句来表示反对,以至于非日本本民族文化的人难以辨认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自己的观点。

2.2“面子理论”

那么何为“面子理论”呢?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面子(face)即每个社会成员欲为自己争取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类。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使用礼貌策略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典型人既有积极面子的需求,又有消极面子的需求,他们都有理性,都能选择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面子需求。

毋庸置疑,任何文化中的个体都积极维护个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但不同的文化由于各种文化差异对面子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面子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个人的反映和感受大相径庭,因此采取维护面子措施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面子有独特的理解。人们在交际中也力图彼此接近而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与Brown&Levinson分析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和被欣赏这样的正面面子的表现得特别敏感,它构成了中国人面子要求的中心内容。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集体观念,个体要被集体接纳,要与集体相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与社会中不被欢迎和尊重,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因此,中国人将自立的社会价值与处身基础看得很重,也很敏感。‘人为一张皮’‘人要面子树要皮’,证明个体被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重要”。[2]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中国有句古话:“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和对别人面子极度尊重。相对来说,英语文化的人们对面子的注重没那么强烈。因此,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要更直接一些。这里所谓的直接,即英语中“straight for wardness”,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虽然表达方式可能会比较委婉,但意思还是很明确的,不像日本人说的话比较含糊,令人费解。例如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为了维护邀请者的积极面子,中国人的常规可能是撒个小慌,说自己有别的事或身体不适;而英语文化的人很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真实理由。

3.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忽视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屡见不鲜,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语言知识,重要的是要使外语真正成为学生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语用知识,其中应包括语用语言知识、社会用语知识、跨文化语用知识等。作为语用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这两个与人们的日常交往息息相关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该着眼交际总目标,着手于语言内容的基本项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演示,举一反三,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礼貌准则,将语言的学习和文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意识,并且透过语言,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又通过对文化的感悟,深化语言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外语研究,1999,(4):20-2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5]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gman,1983

[6]Larry A,Samovar &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