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农资经营理念精选(九篇)

农资经营理念

第1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农业发展;实践

农业发展问题在我国极为重要,农业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关注点。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与维护的焦点。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量农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生活质量较低。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科技发展,实现农业布局的区域划分,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农业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覆盖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1.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将自身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切营销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品生产的规划,生产的产品要迎合市场需要,才能有销路,才能保证农业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工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产量依赖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数量,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虽然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1.3注重投入产出比

农业生产管理应该以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来指导,与企业经营一样,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心存投入产出比的概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运用新科技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集约化增长。

1.4着眼国际市场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波及全球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农业生产不应闭关自守,应该紧跟时展,抓住全球一体化的时机,迎头赶上,着眼国际市场,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挖掘国际市场这一巨大宝库。

2提倡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指的是这个营销过程中,要以环保意识作为营销指导,向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无污染的产品,注重节约资源,符合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1增长方式精细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均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的增长以损害环境,损坏生产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采用绿色营销方式,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环保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关注环保。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重要的消费观念。绿色食品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农业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让农产品迎合顾客修,保证农产品销路。绿色农产品因为更收欢迎,价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农民收入

国外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两成左右。我国东北的绿色大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一成仍然受到欢迎,供不应求。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资源稀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将地方特色融入农产品营销,采用绿色食品这样的科技产物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更有积极性参与到绿色产品生产当中[1]。

3加强知识营销

转变营销观念,生产绿色农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新科技推动农产品营销,加强知识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3.1提高人员素质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推广,其基本条件就是具备能够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一般,长期以来,这也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技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个人经验,由老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我国农业发展要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推广下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还要将优秀人才的技术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方面的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农村培养跟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

3.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与资源投入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生产方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引进外资,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农业科研吸收更多的投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推动农产品销售[3]。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出发,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待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合格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投入产出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推广方式,扩大市场,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者简介:周小惠,1996年生,女,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张丽,胡新宁.农村地区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地区N市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6,(06):158-158.

[2]徐卓婷,张玉芙.农村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技术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J].吉林省农业发展学院学报,2016,(08):192-192.

第2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2.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

3.张静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创新[J].生态经济,2006(6)

4.王元京.建立城乡统筹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7(3)

第3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一、基层央行对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央行监管效能的提高

1.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不够明晰,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和基层央行监管目标实现的难度。合作制原则决定了农村信用社要服务于社区、服务于“三农”,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资本自聚、资金自筹、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机制,又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盈利目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农村信用社也只有以盈利为目的,才能真正建立以上“五自”机制。必须服务于“三农”的“准政策性”职能和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要求,二者相互矛盾、有时甚至相互抵触,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正常发展,加大了基层央行金融监管的难度。

2.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各项支出,增加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隐性”流失,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也给基层央行的全方位监管留下了空白。目前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仍实行的是基层法人社管理模式,这既不利于县级联社辖内人力、物力和资金来源的统一管理,又增加了税费缴纳(如所得税),形成了信贷资金“隐性”流失,尤其是对部分法人社盈利、但整体亏损的县联社,信贷资金的“隐性”流失更为明显。基层法人社管理模式也给基层央行增加了监管难度。由于基层央行监管人员有限,对基层社实施全方位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改变基层法人社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3.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小、经营效益欠佳等客观现实,决定了社会公众短期内难以对农村信用社树立足够的信心。

4.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市场营销观念较差,业务品种单一。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基层央行的监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5.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电子化程度低、服务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使农村信用社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更为不理想。不良资产的核销等历史包袱只能靠自身消化。给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和基层央行监管目标的实现增加了极大难度。

(二)基层央行监管中的不足和困难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提高

现代金融监管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的执法行为,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工作中,要谙熟法规“会”监管、求真务实“敢”监管、超前监测“早”监管、多方并举“巧”监管。目前,基层央行在金融监管的实践中,还存在着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相对落后,机构设置不尽科学,监管人员素质偏低,监管职责落实不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提高。

(三)人民银行上级行的管理不够科学,也影响着基层央行监管效能的提高

1.人民银行信用合作管理部门与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对县级农村信用社的管、监职责相对模糊,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处境尴尬,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带来诸多不便。

2.人民银行对监管指标的考核不尽合理,时点内容多、时期内容少,重叠(或相似)内容多、创新(或结合实际)内容少,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向,也束缚了基层央行的监管思路。

3.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钢性”约束多,“弹性”管理少,如期限较短,设置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用途限制过多等,影响了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力,也给基层央行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及建议

(一)各级央行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促使农村信用社更新的监管理念,改善经营管理,尽快走出困境。

1.准确确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要突出农村信用社是“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的基本观念。服务“三农”的宗旨应主要作为服务范围或服务区域来对待,以减少政策性职能,确保信用社利益。

2.督促农村信用社尽快完成县级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行县联社一级法人的管理,充分集中运用信用联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增强抵御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并根据效益原则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提高经营效益,逐步实现农村信用社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

3.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借目前普遍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之机,帮助农村信用社尽快启动并建立“农村信用工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配合、村组响应的良性互动格局,增强广大农户的信用观念,努力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宽松的外部信用环境。二是要站在有利于培育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的高度,积极寻求减免支农服务方面的有关税费、提高呆帐准备提取比例等,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三是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跨区域的资金汇划系统,努力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与商业银行相当的结算环境。以提高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多渠道、多方位地筹集自有资金,增强社会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信心和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4.鉴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实,帮助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机制,在无法实现剥离资产的情况下,实行新、老贷款分账经营、分别管理,甩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创建支农服务与信用社自身增效的新格局。

(二)人民银行自身要适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第4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理念转型为先导

由“被动等客”营销向“主动拉客”营销转变。目前农信社信贷营销理念明显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被动等客现象仍比较普遍。要想让客户经理真正从“被动等客”向“主动拉客”转变,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其转变落后的营销理念。一是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营销理念、技能、方法等多层面的业务培训,让信贷人员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营销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通过邀请他行培训师授课、组织客户经理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加强横向交流学习,让客户经理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他行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从而提升其主动营销能力。三是组建农信社专业培训师队伍,经常性组织外出学习、同业交流、业务调研等活动,将信贷理论和农信社实务有机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信贷队伍的营销理念和业务技能。

由单一散兵营销向上下联动营销转变。目前其他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往往采取团队营销、联动营销的模式,而农信社仍然沿用单一散兵营销模式,客户经理主要依靠自身的关系、经验和能力营销客户,上下级行社之间、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客户经理经常处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困境,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其营销积极性。因此,农信社应借鉴他行经验,积极推行团队营销、联动营销的信贷营销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尤其是转型为农商行之后,应进一步发挥总行对大客户的对接和公关作用,在总行、支行和网点等经营机构之间和信贷、风险、网络、电子银行等业务部门之间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为客户提供信贷融资、电子银行、中间业务、委托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强联动效应。

由传统产品营销向创新产品营销转变。目前农信社营销客户仍然依靠传统的信贷产品,对新产品的研发不够,运用不广,有的客户经理对新产品不学习、不认可、不运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一是研发力量要增强。充分发挥农信社产品创新方便、灵活、快捷的优势,设立专门部门或选拔专业人才负责产品研发工作,认真分析客户信贷需求,针对城镇化建设进程,适时开发各种信贷产品。二是推广步伐要加快。加大对承兑汇票、白领通、商贷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新产品的培训和推广力度,让客户经理人人知晓、个个会用,努力打造出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招牌信贷产品。三是业务品种要拓宽。要尽快推出理财产品、保函、第三方托管等创新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收入来源。

结构转型为路径

调整贷款“三元”结构。一是调整贷款期限结构。提高短期贷款占比,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新增贷款应以1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适当控制1年期以上的贷款。尤其是存贷比相对较高的法人行社,要尽快优化贷款期限结构,防控流动性风险。二是调整贷款方式结构。降低信用贷款占比,提高抵质押贷款占比。三是调整贷款行业结构。严控房地产、船舶等风险突出行业贷款,审慎发放规模小、效益低、风险大的传统种养殖业贷款和自然人保证贷款,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中小企业、服务业、消费、民生等行业和领域。

调整目标市场结构。围绕农村经济转型需求,调整目标市场结构,从与大银行抢资源向巩固和拓展自身优势特色市场转变。以农村新型经济体、小微企业、专业市场、个人消费为主要目标市场,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以及农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在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职业农民等专业融资领域,选定目标市场,拓宽服务触角,延伸服务链条,发挥农信社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调整目标客户结构。扭转部分行社和客户经理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信贷营销观念,树立以“小”取胜的理念,积极营销“小、散、押”贷款,降低对大客户、大项目的依赖性。在贷款主体上,将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工薪人员作为营销重点;在贷款金额上,按照“余额做小,份额做大”的要求,以单户500万元以内的小微贷款为主;在贷款方式上,新增贷款应以抵质押方式为主,稳步提升抵质押贷款占比。

机制转型为关键

激活行业优势营销。一是激活利率定价灵活优势。根据客户对农信社的综合贡献度,灵活运用利率浮动机制,争取优质客户,提高客户的综合回报率。二是激活审批流程扁平优势。充分发挥农信社信贷审批流程快、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严格落实限时办贷、阳光办贷等制度,最大限度缩短办贷时间,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三是激活点多面广的优势。按照“农村网点城镇化,城镇网点功能化”的网点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标杆网点、精品网点建设,打造现代银行网点形象。加强网点文明规范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增进客户的认同度。

激活绩效考核机制。一是统筹确定考核计酬标准。正确处理好存贷款之间、内外勤之间、城乡网点之间、各类业务品种之间的绩效考核关系,切实解决绩效考核上存在的“重存款轻贷款”、“重内勤轻外勤”、“重大额贷款轻小额贷款”等现象。二是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根据客户经理的等级确定贷款营销权限和薪酬待遇,为客户经理提供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双重”晋升通道。三是推行人才战略转型。推进基层岗位实用人才、业务拔尖人才、复合管理人才的培育,实现信贷队伍整体素质的跨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通过公开招聘、公正考核、公平录用方式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对优秀的信贷人员,在职务晋升、薪酬待遇、评先表彰等方面给予鼓励,让他们看到良好的职业前景和希望。

激活责任约束机制。严格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原则。对客户经理既要念“紧箍咒”,又要给“护身符”。一方面,要强化失职追责。对风险贷款,应分调查、审查、审批、放款操作、贷后管理等环节分别进行责任界定,哪个环节出现违规行为,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做到各环节和各岗位责、权、利对等。另一方面,要落实尽职免责。尽快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专门流程,真正将授信工作尽职免责规定落到实处,解决客户经理惧贷、惜贷的问题。

资本管理为核心

根植经济资本理念教育。经济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之一,目前农信社尚未推行和运用。经济资本理念的形成与根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信社应加强经济资本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全系统有效根植经济资本理念。同时积极引导基层农信社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最终使经济资本理念达到根植的目的,逐渐实现高资本消耗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型。

第5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一)指导思想

农资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根本要求,过业主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企业信用建设,培养诚信经营意识,保障流领域农资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经过2—3年的努力,建立起统一规范、统分结合、互连共享、快捷有效的农资信用管理系统,使我市各类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经营规范,诚实信用,农资监管切实有效,基本杜绝由农资质量引发的重大农业生产事故,农民和广大消费者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二、工作内容

农资信用分类监管由本市具有农资监管职能的部门共同实施,开展农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立、信用检查评价、信用公示和农资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

(一)建立农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

农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主要包括农资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信息。基本情况主要记录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行政许可及变更注销情况等内容。监管信息主要记录行政执法及监督检查、质量抽检、信用评定等级和违法违规等情况。要过不良行为记录、监督抽检结果公布、违法违规行为警示报等手段,推动农资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引导企业加强自律。

(二)指导完善农资经营主体自律管理规章制度

指导农资经营主体在进、销、存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推行质量承诺制度,切实把好流领域农资商品质量关,杜绝不合格农资产品流入农村。

对经营主体要指导和帮助建立以下几方面制度:一是农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进货查验、索票索证、日常检验、问题农资召回、过期商品处理等制度;二是农资购、销台帐制度,推行“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农资商品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及质量信誉卡、经营主体承诺书)、规范经营档案管理;三是优质服务制度,包括制定经营守则、提供农资商品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等;四是责任制度,包括对外质量承诺,内部管理责任,分支机构自采商品申报,问题商品下架、召回、损失先行赔付等;五是业主自律制度,指导市农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公约和协会章程,自我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指导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设立企业加强对下属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检查和辅导,明确内部管理和经营责任,完善连锁经营,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抵制、阻止各种违法经营行为。

(三)建立农资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制定市农资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和信用检查评价标准,确定农资企业信用等级标准和认定、变更信用等级的方法,规定评价的公布方法与途径,设定针对A、B、C、D不同信用等级的监管措施。过对经营主体的现场检查评价、打分定级,在公正、公开、客观、慎重的基础上确定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并将此属于监管信息范畴的信用等级在经营主体店堂、媒体、互联网上公示,各监管职能部门依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管和扶持措施。开展“农资诚信经营示范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创建活动,推荐A级信用主体中的高分者参加申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对长期守法诚信经营的主体要给予宣传表彰,采取优惠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要予以警示和限期改正,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次数多、性质严重的主体,予以重点监控或责令退出市场。

三、工作要求

第6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__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__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__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__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第7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基层农发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新的经营理念认识不透,由于商业化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时间不长,因此对其理解还不深不透。基层农发行市场营销中存在重传统业务,轻现代业务;低风险、高回报业务少,低回报、高风险业务多的现象。

二是发展意识不够强,视野不够宽,缺乏开拓精神。如基层农发行一线员工侧重对客户的服务,管理部门侧重对内部的管理,缺乏全行性整体推进和系统性拓展的意识。

三是产品营销没有实现有效整合。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多头管理,分项考核,很难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向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提供的产品也不够精细。

改进基层农发行市场营销的几点对策

强化集约化经营理念,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加强经营集约度的考核。转变存款考核方式,存款增长要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吸收成本低、稳定性强。流动性风险小的存款。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化经济资本回报约束,提高贷款回报率,避免规模扩张的风险和经营上的短期行为。

实施优质客户营销策略。重点支持一批管理能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农发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周期和客户经营规模、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贷款规模进行分类,对优质客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积极解决好流动资金需要,优先安排中长期贷款。

加强贷款产品营销策略。要根据农发行全面支持“三农”的政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研究开发新的信贷产品。要积极向政府和企业宣传农发行政策。贷款产品和服务特色,逐步树立农发行产品品牌形象。在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基层农发行只有创新品牌,讲求营销策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

正确认识风险与营销的关系,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落实总行“大力支农、夯实基础、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在积极营销新客户的同时,加强对老客户的关系管理,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利益共同机制,深度开发客户价值。

理顺管理体制,突出重点,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一是成立电子银行机构,以科技为支撑,加快电子业务的发展,统一协调中间业务营销管理。二是提高中间业务考核权重,促进各行树立中间业务的主业观念,使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三是选择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作为拓展重点,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四是强化中间业务定价管理。

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内部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以级定薪,以绩定酬,多劳多得,岗变薪变;建立客户经理评价体系,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提高客户经理的市场拓展能力,达到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提升客户、发展客户的目的。

第8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新农村

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具有培育监管市场主体、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等诸多职能,充分运用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发挥行政指导和服务作用。可以有效地培育农村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都离不开工商管理部门的参与,工商行政职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内容、范围、作用等方面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可概括为准入职能、执法职能、监管职能、保护职能四大项。

1.准人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对进入市场和多类经营主体的资格进行审查、确认或注销,是确认市场经济主体资格的职能。

2.监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全方位地监督和管理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以及进入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是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职能。

3.执法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在交易和竞争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是查处市场违法违章行为的职能。

4.保护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能。

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未摆脱权力型、领导型、管理型政府的观念,监管功能、服务功能、协调功能做得不够,离市场导向和服务型工商管理的思想观念还有一定的差距。

2.能力问题。缺乏创新创优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还没有一套有效发挥工商管理创新能力的办法。缺乏综合服务能力,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中,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还处于被动适用,积极的扶持措施运用不够。缺乏支持发展能力,在帮助龙头企业策划商标注册和广告宣传、争创知名商标方面主动服务不够。缺乏科学监管能力,以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为重点的监管方式缺乏一套运行规则,构筑商品质量安全防线还没有延伸到乡镇农村。

3.方法问题。对农村市场的监管上,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广大,交通不便,监管巡查的触角无法深入到农村每一个村组,对农村市场经营活动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探索研究农村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按照优化经济结构的模式搞好宏观调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经营的布局,发展经济、增创效益等方面缺乏事前引导、事中规范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四、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探究

1.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向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大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业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引导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

2.帮助农村发展龙头企业。要主动为农村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提供企业登记咨询服务,为企业登记提供各种便利措施。做好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工作,落实联结企业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农业企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3.充分发挥保护职能,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要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的消费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对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开展消费教育,增强自律能力,以其合格的商品和规范的服务,切实对消费者负责。

通过对执法人员的教育,更好地履行职责,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9篇:农资经营理念范文

关键词:承包地经营权;信托制度;土地信托

一、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概述

(一)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含义

由于受经营能力、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农民种地不赚钱甚至亏本,种地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大面积撂荒,而一些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或个人想种地却无地可种,于是出现了“有地无力种,有力无地种”的矛盾局面。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承包者可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依法、自愿地以信托方式交由有经营意愿也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企业或个人取得土地经营权后,依据自己的意志并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信托土地进行经营管理或处分,在扣除经营费用和约定报酬后,土地收益则完全归农地承包权人或其指定的受益人所有。综上所述,笔者将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概括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承包人基于对受托主体的信任,为了使自己取得更大的土地收益,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其承包地经营权信托给受托人。受托人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为宗旨,以自己的名义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独立管理或处分,而土地收益由土地承包者或其指定的受益人享有的民事行为。”

(二)土地信托当事人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

依据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土地信托应包括信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当事人。其中信托人是土地承包者,其根据自己的意志,在保留承包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经营权分离出来信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对其进行独立管理、经营。受托人是指承包地经营权的受让者,其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土地独立进行经营管理或处分,各种法人、工商企业以及自然人均可成为土地受托人。受益人是由信托人指定有资格享有信托收益权的第三人,其只享有信托收益权,而无权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处分,其可以是信托人本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受托人。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信托中,从土地信托产生的原因和目的来看,受益人主要是信托人本人即农村土地承包者。

农村土地信托制度中三方当事人存在如下法律三种关系:(1)信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根据信托协议信托人将其土地经营权信托给受托人经营、管理,受托人则应尽到信托义务。受托人应尽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像经营自己的财产一样对信托土地进行善良地经营管理,确保土地收益最大化。同时,受托人应当接受信托人的监督,但除非受托人犯了比较明显的原则性错误,信托人应尽量不要干涉信托事务,确保受托人能以自己的意愿对土地进行独立经营。(2)受托人必须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行事,且有义务将信托收益交付受益人享有,而受益人则有权享有信托收益,在其收益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行使收益请求权和排除妨害权。同时,受益人有义务协助受托人完成信托收益的交付行为。(3)信托人有权独立指定或更换受益人,而不必经受益人同意。信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无因性,不因信托设立前双方之间法律关系的变更而变更。比如,因信托人与某人之间存在继承或债权债务关系,信托人将其财产设立信托并指定该人为受益人,则受益人的受益权不因双方之间继承或债权债务关系的解除而解除,必须经信托人依据法定或规定程序才能予以解除。

(三)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特征

1.土地信托的信托财产为承包地经营权。传统信托理念中信托人只能将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财产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但随着物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土地等财产已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用益权为中心”转变,各类受益物权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信托实质上就是受托人代信托人实现物的经营权、收益权和部分处分权,因此承包地的经营权也可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另外,我国《信托法》第2条规定了信托财产包括所有权,但未明确规定仅指所有权,因此,将承包地的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据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规定,农村土地只能是集体所有,农户仅拥有土地的承包权,而不拥有所有权,因此,农村土地的信托财产只能是承包地的经营权而非所有权。

2.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信托土地进行管理或处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基本价值和功能所在,信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财产交由受托人管理,受托人成为财产法律意义上的“所有人”,其对信托财产拥有完全的支配权。信托财产独立于各方当事人的固定财产,体现出一种独立人格,由受托人基于信托目的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对财产独立进行管理、处分,从而保障受益人财产收益的获得,这正是信托与的本质区别。土地信托期间信托人无权对受托人的土地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干涉,但在法定或约定范围内依然享有监督权。

3.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受托人享有土地管理、处分权,受益人享有土地收益权,农村土地信托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是相互分离的,这是土地信托与出租、转包、反租倒包等其他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受托人根据法律和信托协议,享有土地的管理、处分权,但受托人不得利用该地为自己牟利,信托受益人则根据信托协议享有收益权。这种财产管理权属和财产利益属性的分离、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分离,使受益人在无须承担财产管理责任的情况下享受财产利益,这是信托制度的本质和先进性所在。

4.土地信托收益应当完全归信托人即土地承包者所有。依据信托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相分离的原则,信托收益应归受益人所有,在我国农村土地信托中受益人基本上都是信托人本人,因此,土地信托收益应归农地承包人所有。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首要义务就是维护受益人的利益,为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行事。受托人不得运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获取任何利益,信托收益应全部归受益人所有,受托人只能根据信托合同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的信托报酬,信托报酬由信托双方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协商。

5.土地信托的受托人可以是本集体成员也可是其他经济主体。土地承包者可以将其承包地经营权信托给本村民集体想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又没有大面积土地的农村种田能手,也可将承包地信托给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受托主体可以运用大面积的土地种植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或者从事养殖等副业,但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由于这些人具有足够的资金和经营技术,并且具有独特的市场观察力,他们可以把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和土地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土地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经营。

二、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信托制度起源于土地信托

现代信托制度由英国13世纪的“用益制度”发展而来。13世纪前后,宗教在英国盛极一时,教徒们为了表达对上帝的虔诚而将土地赠给教会,但依据当时英国的法律,皇室无权对教会征收土地税,于是,引发了皇室与教会之间的权力争斗。为了避免皇室对土地转让的干预,教徒们纷纷效仿罗马“遗产信托”的做法,不直接将土地转让给教会,而是将土地赠送给第三人,但约定土地的收益由教会享有,即实际上由第三人以教会收益为目的管理、使用土地。这种灵活的财产管理制度不仅为许多国家借鉴,而且被引入到土地以外的其他资产经营领域,并在现代社会资本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化为现代信托制度。

(二)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土地问题上的一贯方针。《农村土地承包法》是规范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基本法律,明确许可农地承包权流转的原则,对转包、出租、互换等土地承包权流转方式进行了规范。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未明确将信托制度作为土地流转方式的一种,但笔者认为,可将其列为“除转包、互换、转让之外的其他方式”,由此可见,土地信托制度是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如上文所述,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予以信托也是符合我国《信托法》规定的。因此,在我国实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是不存在法律障碍的。

(三)对完善农村土地资本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建立完善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是发展农村土地资本市场的关键,将土地信托制度引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仅符合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市场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农村土地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第一,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不敢进行长期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承包权时常受到不法侵害。而信托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外部财产管理制度,作为信托财产的承包地经营权独立于信托人和受托人的固定财产,可有力对抗外部侵扰;第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现行农地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而将土地信托给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的市场主体,其在得到大面积土地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土地进行统筹管理,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第三,有利于增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由于土地信托的收益完全归信托人即土地承包者所有,承包者在保障获得土地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更多收入,当自己想经营土地时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可收回土地进行经营。因此,信托不但没有减弱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土地信托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法制建设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农地法制建设是政府农村土地政策措施在法律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土地改革的成果需要以法律形式确立和保障,而农地法律法规又在事实上促成了农村土地政策体制的产生。为了促进和保障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由于信托制度属于舶来品,在法律理念上与我国传统法律理念存在冲突,比如,我国不承认“财产双重所有权”,而信托财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信托人对财产拥有实质所有权,而受托人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我国应当顺应物权已由“以所有权为中心”向“以用益权为中心”转变的潮流,承认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关法律法规,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权力、义务、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进行明确,并将土地信托制度明确列为其中一种流转方式,为土地信托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大支农力度,为土地信托制度提供政策支持

稳定、宽松的支农政策是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观念,由“管理者”向“管理者与服务者并重”转变。土地信托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指导,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应加大对土地信托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土地信托制度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部门应积极尝试建立土地信托示范点,引导成立规范、高效的土地信托中介机构,帮助农民解决在信托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农户参与土地信托。另一方面,加强对土地信托经营者的政策扶持,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和优惠,免费提供各种经营信息。大力扶持一批适销对路、效率较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经营项目,不断提高信托经营收益。

(三)转变农业经营理念,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积极转变农业经营理念,进一步规范农地经营权流转程序,建立高效、科学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为了使土地信托制度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推广,我们不但要从法律理念上还要从社会财产管理理念上接受信托制度,改变传统的由个人精耕细作的土地经营理念,采取信托等外部财产经营方式将土地交由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主体集中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四)做好配套措施建设,为土地信托制度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作为法律制度的信托制度有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必须为其创造相应的社会环境,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要不断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市场经济即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的缺失会扰乱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经营成本。因此,要使农村土地信用制度得到良好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扭转我国目前社会诚信水平较低的现状,普及信用理念,夯实信托关系的信用基础。特别要提高政府信用,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持久,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二是制定可行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积极拓展农业人口就业面,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土地流入土地市场,保证土地有效流转,又可以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土地信托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承包地的依赖,让他们能安心外出从事非农业劳动,将大量的土地流转出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得到有效充分地利用,以便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增订第三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中野正俊、张建军.信托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耿利航.信托财产与中国信托[J].民商法学,2004,(5).

[5]周小明.确立信托制度的现实意义[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2.

[6]李秋明,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