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理想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理想教育内容

第1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人际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创新

同志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机制。不创新、不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1]为了适应一代代新人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充和发展。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关注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 新生本院校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一 教坛之声 目标任务驱动下的班主任工作 语文课堂教学要点探析 浅析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改的突出问题 浅谈语文教辅用书的科学运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改良初探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中职学校网店运营实训教学研究 引导中职学生读懂《红楼梦》的一管之见 让激情洒满政治老师的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质的“利剑”――用“心”教育 入到交往实践观中去。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想与现实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就没有一切。理想教育是一种目标教育,它高于现实教育,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对受教育者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而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教育,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例如,在特定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一场生动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一次务实的形势教育等,往往在受教育者身上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的反映,使他们在一时一事中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解决和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现实教育作用更加明显。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用性的现实证明,它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现实思想问题上的时间和速度效应。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

追求现实教育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如果一味地急功近利,搞立竿见影,那就是舍本逐末,浪费人力资源,最终现实教育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泡沫,理想教育就更无从谈起。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理想信念的树立等理性层面的东西。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讲,现实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基础,理想教育是现实教育的积累,反过来又吸引和激励着现实教育。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个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对受教育者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本身就是对实现理想教育的一种积累。同样的,理想教育的实现则可以为现实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因为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虽不能代替对大量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但毕竟为它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相统一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教育,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起,及时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同时又必须着眼于理想教育,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中包含着现实教育的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教育则是实现其理想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无论什么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离不开人的活动,离不开人际和谐。反过来,人际和谐也会促进实践的开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一个人有无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和体现;知识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

推进实践教育是涉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推进实践教育非常迫切而必要。尽管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但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存在着相对的优势,也有新的突破的可能。高校应该对此多一些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大胆试、大胆改,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人际和谐。

第2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直接服务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学科的功效性和科学性,以便积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术合法性。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完善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集复杂性、多样性、层次性于一体,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将其具体化,从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试想一个内容要素不完善,结构没有条理性的教育内容结构,如何发挥自身应有的整体功能,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齐备、结构和谐,必将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也必将是实现目标体系,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

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职能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等均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目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方法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等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同时,实现理想与情感、信念与意志的内化与外化;内容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职能体系等的载体,没有它,其他体系将无所依附。综上所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即内容齐备、逻辑合理,达到科学性、全面性和最优性的最佳结合。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的强化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拓展其教育功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的必要条件。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直至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从过去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成今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这无疑是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体系建构是基础,要从新的实际出发把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建一个高角度、多层面、张弛相济、稳中求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效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以及学科时代性来看,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基本实质

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就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本质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五大要素为纬,以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为经,把握内容要素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序列性,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衔接、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过程目标的融合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正常状态、辩证过程和理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有内容的改造,使其达到整体和谐的状态,从而符合“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这两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必须坚持的两大尺度。合目的性是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规律性是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客观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人们从事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都是经过优化抉择之后,选择最佳途径,希望通过最小的消耗和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效率达到理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正是这种目标追求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自身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在不懈的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突出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永远性和渐进性使其具有不彻底达到性,但每一次优化都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获得阶段性的质的飞跃,因此,在量变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一种状态的表现,更是一种过程和目标的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内容要素的内在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定意义上是追求一种“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和谐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内在和谐,是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性能,将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其达到比例协调和动态有序的最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动态调节和有序发展的状态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前提条件,因为内容要素充分完备、适量优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基础,而内容要素组合得当、有机度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关键。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排列组合,促进要素之间的有效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关键。从实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要素重新构建和组合的过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统一、协调和最佳化的过程,在优化中不断拓展新资源,增添新元素,形成新特点,促使结构更新升级,促进新特点的突现和升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保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进步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系统整体的外在适应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整体,他不能孤立存在,它存在于一个有多个系统组成的大环境中,并与其他系统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系统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1]因此,系统结构的优化不但是追求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也是从系统外部寻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之所以能够良性运行,是基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吸收新的因子,从而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顺应时展正是其外适应的宏观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构成依据的指导下,对内容各要素的加工与整合,使理想性与现实性内容,阶级性与大众性内容,本土化与国际性内容,科学性与价值性内容有机协调,相互渗透,实现内容结构优化,教育功能扩大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

1.把握出发点———理想性内容与现实性内容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性内容在领先性、前瞻性和新颖性的指导下,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又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和社会先进成员思想道德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内容,顾名思义,即在基础性、现实性和普适性的指导下,反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状况。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则要对教育内容准确定位,即将理想性和现实性有机结合,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其一,或是简单的将两者相加。任何一种思想道德的价值体系,都是既具有理想的合理性又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来说,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既应体现理想性,又要体现现实性,既超前引导性与现实规范性的统一。然而要做到统一,首先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价值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核心内容,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个体,根据其之间的差异,开展突显层次性和广泛性的教育,将大家引向更高的目标;最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将原则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最终实现长远与现实、主导与多样,整体与层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突出着眼点———阶级性内容与大众性内容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富有浓郁的政治色彩。[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与统治阶级的意志相统一的,这正是其阶级性的表现。而要与统治阶级意志实现完美的统一,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政治教育,突出政治性内容。纵观过去的教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两种极端的结构模式:一是忽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只有法纪素质、心理健康和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过分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了片面主义错误。这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内容结构的和谐,是应该避免的。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阶级性与大众性的融合,除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外,还要将人文精神、竞争观念、国际意识以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围,并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把握是非善恶、爱憎苦乐、成败得失、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奉献社会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4]通过以上方法突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的政治功能,并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野,同时提升思想的智慧、教育的情愫、艺术的方法和文化的品位,从而达到阶级性内容与大众性内容的大融合。

第3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力,各种作用力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整合所形成的综合作用力,这种综合作用力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个构成部分,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以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解构,就是要明确不同内容部分发挥的是怎样的作用力。

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一种认知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作用决定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处于根本的指导性的地位。思想教育中的世界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总的看法,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制约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它在思想教育中处于基础和首要地位”[2]。思想教育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世界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核心力的作用。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3]。在性质上政治教育是一种方向性教育,具有主导性、控制性、倾向性和斗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导和保障地位,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政治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主导力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的内容,它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涉及到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基础性的作用,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具有渗透性、基础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道德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起的是基础力的作用。

心理教育,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提出的新课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大课题之一。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并使其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心理动机,完善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因此,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所起的是内驱力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社会对其成员进行法律常识、法律思想、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思想的教育,即一定阶级将其对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本人的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教育。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因此法律体现了突出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法律作为一种调节人们的行动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低要求,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道德能够维护和实现他人利益的话,法律则能保障他人的基本利益不受到损害。相应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保障力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产生的内容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做到合格和可靠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达标,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用,促进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兼职的也要做,党政干部、共青团、妇联都要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样也是处在这个系统里面,各方面的内容资源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形成之前,各方面的资源各自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也会造成资源的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各方面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发挥着一种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使各资源部门权责明确,并及时反馈调节,从而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所带来的有益结果,这种结果是一种肯定意义上的正效果,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预期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性质上是符合的。实现良好的正效果,单靠各个不同部分的内容难以实现最佳的效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力作用,能有效地将不同的内容的分力凝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一方面能够使各种力量之间实现有效协调,避免在方向上出现不一致而产生内耗的现象,另一方面能整合各种分力,形成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产生分力之间简单相加无法达到的整体效果,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极大地增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协调与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内在协调

1.五种内容力相互协调的内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种力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各种内容的作用力之间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因此,必须搞清楚各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并协调好五种内容力各自的作用范围和工作机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内耗,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因此,五种内容力之间的相互渗透构成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内在原因。其中主导力和保障力、核心力和基础力以及核心力和内驱力之间的相互渗透显得最为典型,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展开浅显的探讨。

政治教育所发挥的力量既具有主导性,又具有保障性,它既能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方向,使其能稳定地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又能起到保障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教育所传播的法律思想,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法规是人们行为的最底线,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里面进行,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所作所为不能违法,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起到一个保障力的作用。但法律思想的阶级性,尤其是国家宪法所规定的根本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主导力和保障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思想教育所起的核心力和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础力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又是最根本的,它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教育的核心力正是体现在它对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核心作用上。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人的道德品质和素质紧密相连,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观念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道德品德素质是怎样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价值教育,它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他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尤其体现了价值观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础力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力的重要体现,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体现了基础力的功能。核心力的体现包含了基础力,基础力是核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核心力和基础力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同样有着内在的联系。内驱力的实质是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使其产生强烈的理论需要,从而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利用心理教育的契机,有效地渗透到心理教育中去。这种渗透必须通过对于受教育者的理论动机的培养来实现。歌德在《浮士德》中讲到“理论是灰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对现实的总结,它往往滞后于实践,然而理论又具有内在性、根本性、稳定性,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内驱力的实现,必须大力发扬理论的优点,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理论的巨大魅力和作用,从而产生对于理论的迫切需要。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系统的理论灌输,因此理论魅力的展现必须通过思想教育核心力的发挥来实现。反过来,内驱力的实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核心力能促进内驱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内驱力又有利于核心力的发挥。由此可见,内驱力和核心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2.五种内容力之间相互协调的内在机理。五种内容力之间既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又相互独立,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形成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要避免相互渗透带来的范围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就必须对五种内容力进行有效地协调。五种内容力的独立地位正是通过相互之间协调来实现的,其中的每一种内容力正是在与其他的四种内容力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具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这种独立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是其中的任何一种内容力相对于其他四种内容力的绝对依赖中的相对独立。

五种内容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应该符合如下机理:主导力是对于核心力、基础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主导,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这四种力紧紧团结在一起,使任何的一种力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防止各种力之间出现内耗,使得整体的合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基础力是主导力、核心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基础,任何内容力的发挥都是在一定道德基础上的,任何力的发挥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打好了道德品质的基础之后,再提高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素质。核心力是相对于主导力、基础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核心,它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主体内容,是形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核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处于中心环节,这个中心是通过其他四种力对核心力的环绕来体现的。内驱力是产生政治思想需要、理论观念需要、法律思想需要和道德规范需要的内在动机,是实现主导力、核心力、基础力和保障力的内在驱动力,是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其产生持久学习动力,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的关键环节。保障力是对于主导力、核心力、基础力和内驱力的保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实现,保障其他四种力的有效发挥不偏离宪法所规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外部整合

整合是系统科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社会整合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中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要素,可以通过相互适应,共同遵守一种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5]社会学中的整合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形成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是把系统内各要素即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导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础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通过联系、渗透、互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另一方面是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的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系统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维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一种合力系统的完整性,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合力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体合力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机整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1·从宏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整体上的统摄和规范。

首先,对五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本身进行统摄和规范。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导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础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合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五种力之间的相互交错形成几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合力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力。五种力中的任何一种都对这个合力有所贡献,都是包含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但五种力之间的结合方式不一样,所产生的合力大小也不一样。五种力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所负责的范围也有所区别,如果没有一个自觉地统摄和规范过程,它们很可能会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力的方向不一致,就会导致内耗,部分力之间会相互抵消,从而影响到整体合力的发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机整合,就是从根本上确立一个标准和规范,使五种内容力按照统一的方向和原则来进行,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统摄整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最优化。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和其他合力系统之间的统摄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与其他的力的系统相联系而存在的,它一方面与其他的平行系统相互联系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和平行系统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这个更高一层的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效发挥,不能仅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有机整合,而且还必须与它的平行的合力系统保持方向上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因此,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统摄与规范,还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这个全局出发,对其子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进行统摄规范,将分散的多样的子系统力经过统摄整合形成统一的系统力,生成新的合力。而只有经过了这样的一个统摄和规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才不至于与其他平行系统的力相互抵消,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效发挥。

第4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如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的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引起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价值、态度、行为的变化,其间存在许多因素,每种因素都可能对实效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有效信息,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血液”的教育内容,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性质,蕴涵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前提,是网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及增强,离不开该系统诸构成要素有效性的确立与强化。因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讨,应该包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构成要素有效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

一、内容不优质是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拥有一批思想上过硬、技术上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实效性不理想。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学校部组成的课题组对20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据大学生反映,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60.7%)、有效引导(45.3%)、与网民的沟通能力(43.1%)、广泛宣传(31.2%)和思想启迪(30.9%),一项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查显示:经常浏览者占6.8%,偶尔浏览者占38.7%,有时浏览者占25.8%,从未登录过的占28.6%c27;对北京15所高校师生上网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上过所在学校宣传教育网站的师生比例仅为31.1%。点击率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没有点击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优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其工具性价值,结果是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理论多、提要求多、政策法规多、领导讲话多;注重政治教育,缺少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含量小,实用性不强,甚至干脆就是“内容建设中”一类的提示,也不知何时才能建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虽然规划设置了多个板块和栏目,但多数是教科书和政策文件的“电子搬家”,内容的“平摆浮搁”现象严重。由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等原因,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濒临“空站”、“死站”的困境。

二、优化内容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从网上教育内容视角探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核心问题是优化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要通过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说什么”,即特定内容,也就是教育内容要符合特定的社会发展和阶级的需要,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怎么说”,即特定内容的表达技巧,也就是教育内容应切合教育对象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而且教育内容具有“可理解性”。如果不能把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的教育内容转化成具体性、丰富性、变化性、互动性、渗透性的教育内容,就难以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教育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就难以改变,教育效果就难以真正实现。优化内容的具体做法包括:

1充实数量。

即积极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丰富而充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涉及如何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问题,即哪些内容属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正越来越获得广泛的认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此应是相同的,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提倡多样化,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内容观”。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丰富充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向”。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随时更新资源,丰富库容。

2.提高质量。

即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是生命。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

第一、强化思想性,增强渗透力。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必须把它放在首要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它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让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发展着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念占领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通过网络传播高雅文化和先进思想,把它融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作品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二、注意真实性,增强说服力。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建立在对教育内容确信的基础上的,而真实是确信的客观基础。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假、大、空”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但没有丝毫的社会意义,而且违背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主观愿望,难以引起学生内化的实现,导致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最能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也不可能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发达,网络的快捷报道和海量信息,决定了网络载体不如传统载体严谨,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致在思想信息的导向上易失去控制。这就使得网上信息良芳不齐,真伪难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信息的权威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尤其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用正反事实说话,以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三、重视知识性,增强吸引力。高校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智乃进德之基”,知识不仅能使人聪明,而且能够使人高尚。因此,要以人的成长进步为本,加强文化熏陶和知识启迪,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自觉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既育才又育德的作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开发、制作一批集讲授、辅导、答疑、案例、测试于一体,具有生动性、说服力的教学软件上网;提高时效性,利用重要事件、重大节日、重大热点问题等,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精心策划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活动和网下校园文化活动,把网上的虚拟和网下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知的目的。在网上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的教育版块,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始终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讨和分析,解答时代的前沿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读性、欣赏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突出服务性,增强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应从实际出发,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形成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立交桥,以做好服务为切人点,提高凝聚力。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在网站上设立学生生活信箱,收集学生对教学、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大反馈的范围,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勤工助学的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栏目,及时介绍有关就业需求信息,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快捷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第5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教育,主要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实施。2011年颁发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规定》中指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开设的五门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士官政治工作》。规定也明确指出士官班次,主要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观点和军队政治工作基本要求。士官学员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打牢政治理论根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第二类是入学教育,是士官学校主要针对刚刚入学的士官学员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风教育等内容。第三类是专题教育,“对士官,旅、团级单位政治机关或者营、连级单位还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其进行专门教育,着重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激励发挥骨干作用。”除和总部同步的主题教育内容以外,主要是结合士官“服役时间长、岗位责任重、业务要求高、实际困难多等特点围绕强化岗位认同感、职业光荣感和使命责任感”。第四类是经常性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员实施的第二课堂以及学员队组织的经常性教育等。此类教育主要包括形势政策教育、法规条令教育、安全保密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心理疏导等。

2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内容拓展狭窄,缺乏整体性

根据2009年《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现代科技、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军事外交和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相结合,增加科技和文化知识含量。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按一定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其中各方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共同构成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只有熔一切育人的科学知识于一炉,才能发挥整体效应。而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面覆盖较窄,较少设计相关科学知识,尤其是与科学文化教育相割裂。大部分士官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上,较重视核心内容、导向性内容,例如党的创新理论的更新,而忽视突出士官全面发展需要的拓展性内容的创新,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伦理学、美学、法学知识的交互、融合,拓展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还有生态意识、创新意识、全球意识培养,真正成为世界观、政治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2.2话语方式稍显刻板,缺乏针对性

从当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来看,其话语方式仍然以空泛刻板、单向灌输为主,大量引用理论经典、文件、讲话稿等,教育内容的吸引力缺乏,导致学员的反感和质疑。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育内容偏重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表达繁琐,重难点突出不够。其次,教育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和介绍而忽略理论的运用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很多教材从理论到理论,片面用理论论证理论,不能及时更新论点论据,分析不够透彻。最后,教材内容可读性不够强。部分教育内容忽视了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认知特点,用了过多学术化的语言,让学员望而生畏。

2.3内在结构存在不协调,缺乏有序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结构性存在。”它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具有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性质。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学员实际,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整体上具有动态调整和整体协调的功能,能够使其大于各个内容的简单相加。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存在不协调的因素:第一,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的更新、教材编写等大都各自为阵,各部分之间缺乏衔接配合,这就无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第二,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区分度不大,针对性不强。士官构成多样化导致其培训任务也多样化。教育对象认知层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和学历学员有区别,同时不同培训任务、培训层次的教育内容也要有区别。然而目前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士官构成的多样化,区分度不大,大都有“一锅煮”、“一刀切”的现象。第三,教育内容缺乏长远性和预见性。当前的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动推进,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出现情况才想对策,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认识和有效预见,也缺乏对于国家和军队发展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士官坚定理想信念。

3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3.1关注当前士官成才发展的内在需求

士官制度改革后,对于士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士官学员的内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在求知上,更加注重复合型知识的摄取;在个人职业发展上,更加注重在部队的长远发展,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愿望更加强烈。应该说这些变化给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些变化无疑给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育要从士官成长进步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士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还要做到尊重士官的合理要求,注重全面系统地培养,在提高士官综合素质上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要强化全员参与观念,发挥士官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形成“人人主动参与教育,人人自觉接受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在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时,必须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紧贴“打得赢”、“不变质”这一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士官进步观、成才观。着眼于时展的要求,着眼于部队的长远建设,着眼于士官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士官进步思想与先进文化知识相统一、相协调,努力在提高士官队伍的综合素质上实现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3.2制定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把士官培训分为士官资格培训、升级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全程在职教育和新装备专业培训五种类型。从目前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次政治理论教学主要依据《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规定》开设课程,其基础理论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其他类型班次则因为“短期培训任务时间紧、教员准备时间短”而依然存在“教学计划随意性大、教学层次不分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现象。要想达到正面影响学员思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先区分不同教学对象,分析其思想特点,从士官岗位的需求出发,强调能力本位,重视岗位分析,为士官学员制定有层次的目标体系。把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一般目标与普通目标、总体目标与分类目标结合起来,对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士官学员区分教育,科学地设定教育的阶段、层次、主次等,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递进式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3制定有效的内容体系的评估机制

第6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过小的事情而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来,或者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自我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及挫折的认识不够清楚、正确,导致了学生自我的抗压能力比较差,最终导致了自我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从学生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为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指的是将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分散的、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求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探索发现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失,更加促进了教育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理解,也促使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小学生自我学习方面来讲,又帮助了其能有效、迅速的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更能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完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能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避免了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不良影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优化的基本方向

(一)突出思想品德教育核心内容

小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尊敬、孝敬父母的理念,还有对自我优势的探索。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各种内容并不是相等,是有主次之分的。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执政党的阶级目的或集团目的的实现而开设的,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性质和方向,也支配着其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执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同志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契合。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不屈的中国”教学内容相符合,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热血的爱国情怀和护国精神。

(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往往会比较的分散,不能有效地与教育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吻合。所以,经常导致了部分教育者在教学的时候东教一点西教一点的局面,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以一条思路线串联起来,降低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比如,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成长”“我与学校”“走近世界”等,这样的教材内容安排,使教育者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一系列的课程安排思路是由小及大,慢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然而,有时候这样的课程安排也许并不适合有些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主要特性,结合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和调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构建,从而使教育内容体系更加符合受教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三)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第一发展力。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思想,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第7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59-2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点强化对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以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程的开展即是这一探索尝试的结果,本文将对此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推动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综合体现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这一基本理念,其实施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和其它教学人员共同协调进行,方可形成教育合力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和管理相分离,从而使管理和教学过程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协调配合,各高校立足于自身特点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在也立足于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在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课程的实施体现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

(一)寓教于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而忽视管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如果仅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管理实践的支撑最终会导致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而难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学中的“知行合一”原则要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通过将理论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之根本目的。“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管的基本要求。

(二)寓管于教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管理的细节操作而忽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这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举动难免会给人留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印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高校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势必会通过“润物细无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转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通过将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对接,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实施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管、寓管于教、教管结合、重在导行的教学理念的基本体现,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的现实需要,但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教学和课程建设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实施困境解析

“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初期曾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抱有热切期待,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思路。然而随着该课程教学探索热情逐渐消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同样涌现了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难以避免的教学实施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教学效果缺乏直观感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内容设计,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专题教育本为实施课程多元化,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有效形式,然而在本课程专题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未能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产生教学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疏远感使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内容枯燥,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易出现教学“困倦”。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过程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激情,更缺乏内容探索和理论创新,从而使教学沦为简单的“完成任务”,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上课成为“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教学“困倦”的出现强烈要求改革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进一步推进此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师资相对短缺,课程教学难以保证。“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开展主要集中于星期天下午或晚上这一时间段内。这使得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需求大,而愿意承担教学师资力量则比较小,从而出现有限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为了维持“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正常开展,教学中不得不实行“大班制”,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管理难度,更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专题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保证,而专业师资建设力量不足也必将影响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师资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本门课程的建设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相应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使此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三、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对策

“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实践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提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方才能真正体现寓教于管和寓管于教的课程建设需要,实现课程教学设置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进一步完善。

(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生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以强化学生学涯、职涯和生涯规划引导为主要内容,专注于对学生的成人、成功和成才教育为中心,主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法制、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注重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引导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真正达到该课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重知识传授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将课堂的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热情,从而消除教师的教学“倦怠”现象,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教学专题教育为中心,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该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也是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确立了以专题教育为主要实施形式,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精品化的专题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该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面对相对有限的师资力量,这需要根据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和个人兴趣确定专题教育建设方向并进行集中备课培训,从而集中有限的力量凝练教学精品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本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此外,稳定的师资力量也可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进一步建设完善。

四、本文结论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寓管于教和寓教于管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基本德育理念。”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正是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所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努力从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和强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本课程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课的建设完善将构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11-05-01.

[2]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周末思想教育》教学大纲[Z],2010-05-15.

[3]周长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关系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3,(3).

第8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情感教育;高等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行塑造。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现象与自身行为进行定位,并且通过思想的感知与重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分为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两个部分。静态教育中,将思想的正确性与指导性作为核心。学生通过对静态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思想内涵与思维方式,才能对自身的认知空间造成影响,并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优化提供基础动力。[1]这种静态的思想理论学习,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是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关键。动态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对于学生实践行动的指导,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总结,有针对性地归纳出具体的实践目标与措施,以此保证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真正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避免“喊口号”等形式主义的产生。

第9篇:理想教育内容范文

民意识是打开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培育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并与之相适应的,比较关注社会成员的阶级意识、思想觉悟、理想信念,并且对不同的职业、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求重视不够,先进性要求有余而普遍性要求不足,制度化、规范化与稳定性不够,教育内容重“应然”轻“实然”,权利教育长期缺位,教育方法主要沿袭“灌输”的教育手段,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脉搏,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真正为社会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目标、革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过去革命时代的思维路径,步入现代化的视野,就必须恢复教育主客体的公民身份,必须贯注和强化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培育公民意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这种现实性的必然选择,决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被动承担,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并通过纳入公民意识培育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各个要素和环节,有利于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主客体身份,优化和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教育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一、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一对重要范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客体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者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者者则是客体,因此,教育者是主导,受教育处于从属和被动接受的地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法取得平等的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改造地位,当然也就没有自由、平等与尊严而言,致使教育和接受不能做到完全统一。

典型表现便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项灌输模式,其丁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理论界提出了“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关系主体说”等。这几种观点虽然具体含义有所差异,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转变主客体不平等的关系,特别是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改造的地位,使教育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之上。但总的来看,这几种观点都是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消除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这种努力包含着思辨的、抽象的意味,显得单薄,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将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这种从哲学认识论上的努力,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找到依据。公民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公民,这就意味着,教育主客体无论从人格、尊严、法律上讲都是平等的,教育者在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采取民主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对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被动的改造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对象,这从根本上消解了教育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状况,提供了主客体平等对话的身份条件。使“灌输”指导与平等、讨论相结合,做到了教育和接受的统一。

二、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一般观点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重点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党的路线、国家政策、法纪法规等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是行为规范的教育,比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中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突出革命理想、政治信仰、思想觉悟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并且这方面的内容处于核心和先导的地位。这有其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应该具有先进的导向性,但存在着与基础的广泛性结合不紧的问题。例如,道德教育不分社会阶层、民族、,大都站在政治的高度,要求教育对象克服资产阶级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树立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就难免有空泛虚高之嫌。总体上看,以往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理想性教育多,特点是大都站在比较高的政治和思想高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相离较远,要求抽象化、理想化,广泛性不足,现实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是从受教育者基本的公民属性出发,围绕公民和国家、公民和社会的关系展开,落脚于受教育者最能感同身受的处境和现实问题。

公民意识内容的相对现实性,能够使政治、思想教育等偏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可信度,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的缺点。公民意识培育中现实性内容最集中的体现在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育上,具体来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并且侧重于义务和责任方面的教育。公民意识培育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权利主体意识及捍卫自身权利的行动能力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好自己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承担义务,就要享受权利,享有权利,就得承担义务。如果片面强调义务和责任,极易把人置于权利客体的位置,导致“义务本位主义”的发生,违背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原理,以义务和责任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就会被架空,成为难以接受的理想状态。因此,将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了教育的先进性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乐于接受。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稳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不同,它是要通过理论灌输、思想启迪,帮助教育对象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显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全面的、长期一贯的进行,才能见效。如果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则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放松和削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就表明,相对稳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系统性、主动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建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得以开展。

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主题的变换,以及不同时期党的任务的变化,在不同的行业和人群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迭频仍,稳定性相对不足,客观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改革开放后我党汲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党对历史形势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在稳定性的基础上,适时地加入很多反映时代需要的随机性内容。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十二大后写入我国宪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1996年1O月,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内容,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内容。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已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基础之上,又适时地把荣辱观教育作为新时期重要的内容。从现实的经验和理论的发展来看,随着时代的变化、认识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不断充实和丰富,使教育更加全面、深化和科学。但教育内容的多变和提法的转化,也使教育增加了忙乱,仅仅是精神文明教育一项就有这么多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再加上其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公民意识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公民意识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自由和法律意识、参与和公德意识、平等和协商意识、国家和全球意识都是现代性的核tl,价值内容,是民主和法制社会发展中一脉相承的具有稳定性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稳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使教育功能并能一以贯之的基础,只有随机性没有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科学;只有稳定性没有随机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僵死的理论,没有活力。

将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稳定性和随机性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彰显它的时代活力。四、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所调整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腐,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里”,缺乏创新意识,整个教育系统就只能始终匍匐在和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状态里,无法反映时展对人的要求,当然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思想道德的高尚和共产主义觉悟的养成。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系统是与计划经济和“政治国家”相适应的,是一种“奉献型伦理”教育系统。这表现在抽象地肯定教育对象的“主人翁”地位,片面强调平等,忽视个人利益的追求,把人主要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作奉献的道德人,而忽视了人的权利、需要、利益,因此这种教育系统主要靠理想目标、政治教育与动员、行政纪律等来维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走向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就是对教育效果不好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