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

第1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1)专门人员有限。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其中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对古建筑文物的认定过程中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只有专业的人员在进行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才会能够有更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古建筑文物特别少的地区和省份,其对古建筑保护方面根本没有专门的人才,所以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会导致古建筑文物得不到保护,即使是得到了保护,但保护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2)资金缺乏。由于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要通过这些资金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只有资金的保障才会让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得到最好的效果。有些地区不是不重视人才的培养,由于资金有限,有些地区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进行维修等方面都不能很好的进行。

(3)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古建筑保护不利。我国古建筑有很多,有些现在已经被列入了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行列,这些是要求必须进行保护的。而有些古建筑尚未被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这些未被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古建筑其保护不当,甚至是在很多地区对于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中的我国古建筑没有得到保护。

2解决对策

(1)加强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必须要有法可依,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才能够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法律的层面上对我国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同时要保证执法严格,违法必究,在最大的程度保护我国古建筑文物。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自己地方的我国古建筑文物的数量,以及其现存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条例,在保证实施国家的法律为前提下,地方条例中应有更详细的计划和保护条例,让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

(2)注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专门人才是必须的,而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时候,应当注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为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案,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导致我国古建筑受到破坏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方案。这些方案应当包括建筑周边环境的破坏,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及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来分析,通过这几方面的来制定维修方案,使我国古建筑保护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专门的机构,保证所选机构是一个正规机构,保证进行培养的过程是科学的,保证所培养的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能够针对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通过这方面的努力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有效进行。

(3)加强在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需要进行宣传,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文物进行修复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还需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培养,在这方面也是需要有资金支持的。在经济上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可以顺利的进行,这是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基础支持。

(4)加强人民意识的提高,对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行列文物进行保护。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利用媒体等方式,增强人民对我国古建筑文物的自觉保护意识。同时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对于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文物进行保护。人民的意识提高了,就会主动的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同时人们的意识提高,对于那些未列入保护行列的我国古建筑保护也会更好的进行。

3结语

第2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利用;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2]。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2.1.2端正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指导思想对于古建筑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有的认为就是完全不加入人为的干预,随着岁月的侵蚀,任其自然消亡;另一种认为“修旧如旧”就是修过和没有修过是一样的。针对木结构的建筑特点,我国古代就已经总结出对于不同的构件要按周期进行经常性维修[3]。(1)重视经常性维修。单体古建筑要根据年限进行经常性的维修,比如:屋面的扫漏补瓦、梁柱支顶加固、室内外排水疏导、门窗构件的替换等要重视。把经常性维修的周期用文字记录下来,避免小毛病蔓延成大问题。只有这种方法才使它保持健康状态。(2)形成文字记录、落实责任。对于每一次的维修日期、维修情况、维修部位要做详细的记录。同时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要把问题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也便于管理者对古建筑的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发现规律。2.1.3加强古建筑人才培养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但是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起步较晚,文物保护的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活动中的导游,只是对于景点中表象、历史典故给于宣传,而对于稍专业一点的建筑知识则比较茫然,有的管理人员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2个途径:一方面,要在这些岗位上引进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后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利用

在单体建筑做好的基础上,古建筑群该怎么去保护和利用?与单体古建筑不同,古建筑群涉及到空间的形态和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具体的利用措施等。2.2.1注重古建筑群院落空间的完整性古建筑群的保护重在浮现历史的真实性,传统的古建筑群体主要是采用中轴对称和“合院”式的空间布局处理。然而县市以及乡镇对于这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若要改变这个状况,笔者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级管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利用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例如,禹州城隍庙内西关幼儿园办学的审批(地处危房中),是否过关?襄县文庙的建筑整体性被道路所阻隔,则要考虑道路的重新规划等等,都需要主管部门切实行动起来,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2)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意识,严格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的国情,文物建筑是由各级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对于一些有碍于古建筑保护的行为一方面要积极劝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古建筑保护现实意义。(3)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义务讲座让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扩大对古建筑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鼓励群众面对古建筑的任何不妥行为都要积极向政府部门举报,主管部门要对此种行为进行褒奖,对于所提建议要整改并落到实处,提高群众对政府保护古建的信心。2.2.2群体古建筑的保护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我国古建筑的营造从“风水学”角度考虑的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周围环境和建筑本体一起构成了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只有把建筑和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展现古建筑的真实性。(1)建筑高度、色彩、材质和风格的协调。(2)外部环境的协调。结合传统思想和主次关系,外部环境的规划要重视景观轴线的处理,这是做到主次分明、统一与变化的第一步。2.2.3积极探索群体古建筑的合理利用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而不是封闭保护。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又要积极创新,使利用的方式多样化,竭力在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古为今用”契合点。建议采用以下方式:(1)维护原建筑格局,作为宗教祭祀场所。祭祀是人们的一种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共同的信仰维系了乡土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利用古戏楼作为传统戏曲表演的场所。在古建筑群建筑布局,特别有祭祀和会馆类的建筑往往就会有古戏楼的存在,比如许昌的关帝庙、禹州的伯灵翁庙、禹州怀邦会馆和城隍庙都有古戏楼的存在,在古代也是进行戏曲表演的场所,可以利用他们进行戏曲文艺演出,继续延续古戏楼的戏曲表演功能,即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是保持原有使用与功能真实性的内在要求。(3)宣传与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文物建筑直接的功能是作为城市文化性建筑和展览性建筑而存在的。同时延续的公益性文化功能的使用则能对建筑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也进一步提升了古建筑的背景文化,进而影响到城市文化。可以考虑发展成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博物馆。(4)开发成为居民休闲停留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风貌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是以往仅仅满足于有地方住的状态,而是要住的好。结合已有文物建筑,在其周边开辟休闲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使原本封闭的空间有透气的感觉,具体规划时应体现到空间轴线和层次的运用。(5)作为文物建筑旅游景点。旅游事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在全国内不断盛行,旅游事业不仅能为政府解决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效应,比如通过一些媒体和影视情景剧的制作来扩大宣传,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2.3完善管理体系能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保障

2.3.1加强立法建设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立法建设。它是规范一切行为的保障,贯穿于古建筑的保护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1)用法律规范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行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于省级以下古建筑的保护修复的具体维修细则少有提及。要不断的完善立法,以法律监督的方式使科学维修的观念深入到每个维修者心中,加强对个人破坏行为的惩罚。(2)用法律约束管理机构。一方面,把日常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职责和法律责任相关联,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另一方面,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修养和文化素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3)以法律形式规范建筑遗产的保护资金。一方面,从立法上明确规定根据建筑类别的不同,每年用于遗产保护的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保障的内容做到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并且这些信息应对公众透明,并接受监督。2.3.2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及鼓励公众参与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向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政策,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的热情。主要体现在:(1)前期反馈参与。专家根据当地社会风貌、民族风俗、居住行为等进行考察,为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初步设计的方案、图片、文字资料应进行公开展览,并征询公众的意见,反馈到最终的设计图纸上。(2)后期反馈参与。首先,利用方案进行实施后,对它所起到的实际效果、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可以通过组织公众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情况。其次,专家可以深入其中,亲自观察后期的使用效果。(3)过程参与。公众参与的缺失使他们对政府的保护行为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政府的引导方法不当有关。首先,建立维护区域内原居民参与的制度。其次,建立专业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管理的政策,专业化的监督制度来保证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实现。2.3.3管理运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古建筑遗产的不断增加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必要要进行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探索。主要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4]。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古建筑的位置、性质、重要程度等综合斟酌,关键是要把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度,那么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

3结语

通过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建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趋同”现象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为挖掘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把古建筑与城市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专业,它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文化部门、规划部门、具体管理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航.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21-26.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2,(4):58-64.

第3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整体移位;古建筑保护;校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十几年的实践,该项技术与拆除重建相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是指利用结构托换等技术在保持原房屋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包括直线移动、折线移动和转向移动,必要时还可进行垂直移位。

目前在市区的一些有历史底蕴的学校校园内,或多或少都有具有人文价值的古建筑耸立在校园内,但随着学校的发展,这些古建筑可能对校园环境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不满足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或不满足日照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而这些古建筑一旦拆除,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采用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能够处理好历史文脉延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本文结合一座市区校园内的古建筑整体移位工程,对整体移位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与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校园环境改造与古建筑存在位置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1 工程概况

1.1 建筑概况

启秀实验中学始建于1905年,前身是启秀女中。是当时上海市最著名的4所私立学校之一。学校地处思南路37号,毗邻孙中山故居、复兴公园,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故居建设控制地带内,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

校园内的东楼洋房建造于1925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为一幢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洋房,属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也已登记。外立面是东楼的重点保护对象。

房屋东西长19.740m,南北宽16.740m,总建筑面积约为710平方米,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基础采用墙下三合土刚性条形基础,室外地坪至主要檐口的高度为9.440m。房屋的主屋面为双坡红色平瓦屋面,西面及北面局部为单坡红色平瓦屋面。山墙上部为红色木质封檐板。外墙面为浅灰色拉毛粉刷,南立面二层阳台处有白色装饰柱(图1-1所示)。

图1-1 东洋楼现状照片

1.2 整体平移概况

拟将东楼洋房向东南方平移约45米靠近香山路一侧,并将房屋整体旋转93.73°,使得房屋正立面与思南路一致。由于场地内施工空间有限,旋转施工时为了避开香山路的围墙,需要多次折线平移,平移分为以下4步完成,迁移总重量864吨(平移路线如图1-2所示)。

第一步:沿房屋横轴向东南方向平移31.936米;

第二步:沿旋转中心顺时针转动93.73度;

第三步:向东北平移11.641米;

第四部:向东南平移2米到达设计要求位置。

本次平移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A、首先是解决防火安全疏散隐患;

在平移前,东楼与教学楼之间最近点距离为0.9米,与礼堂最近点只有1.4米,不满足 《建筑设计防火》的规定,东楼堵在教学楼主要出入口的前方,使得教学楼疏散的有效宽度变小,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安全疏散。而平移后的东楼洋房原有正立面朝思南路,距原有围墙最近点为3米,平移后的东楼洋房北面为礼堂,其双方间距最小点为3.5米。东楼洋房修缮时,将朝北正对礼堂开的门窗改为甲级防火门窗,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要求。

B、其次是解决日照不足的问题;

根据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规定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然而在平移前,东楼位于教学楼的南侧,最小距离只有0.9米,导致教学楼局部教室日照不足2小时。学生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教室中,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平移后教学楼日照将得以改善。

图1-2 平移路线示意图

1.3 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

(1)房屋建于1925年,距今年代久远,原始资料不全,考证困难,进场后需对房屋现状进行详细调查;

(2)结构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结构整体稳定性差,如何进行加固确保房屋平移安全是一个难点;

(3)移动路线复杂,平移需要换向,到达中间址后还需要旋转,因此房屋的临时加固措施,托盘梁、底盘梁的施工质量,滑移面的平整度,滑移控制方式等应能确保房屋在复杂迁移工况下的绝对安全。

(4)部分新址位于地铁10号线上方,新址基础施工的过程是个卸载的过程,而房屋向新址平移的过程,又是个逐步加载的过程,因此应充分考虑施工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

2 平移方案关键技术

2.1 房屋临时加固技术

根据房屋质量检测报告,东楼洋房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但在建筑物进行平移前需对房屋进行加固,以确保平移过程中结构的安全,加固包括房屋本体加固和基础加固;加固时,要做好建筑立面保护与加固的矛盾,不能改变建筑物的外立面和损坏重点保护部位;加固主要是增强房屋整体稳定性。主要在楼板处设置牵拉钢筋、一层薄弱的门窗采用封堵措施以及对于开间较大的位置设置钢桁架拉结等措施。对于采用钢桁架拉结的内部墙体加固采用螺栓对拉的方法(如图2-1所示)。外部需要保护的墙体加固,采用墙体相应置换素砼键的方法,以保证不破坏重点保护的外立面(如图2-2所示)。 图2-1 内墙体对拉加固

图2-2 外墙体抗剪键加固

2.2 托换技术

将建筑的荷载从原基础上托换至钢筋混凝土托盘梁上,形成可移动的单元体,由于平移过程中受力复杂,托换体系要确保对原结构的可靠支撑,要有足够的抵抗平面内和平面外变形的刚度;本工程墙体托换采用双肢夹墙梁,梁宽250mm,高450mm。抬墙梁断面为150*250mm,沿墙长方向均匀布置,净距不超过800mm,托换梁施工时梁体要凿洞施工。托墙梁采用预制构件,以便穿墙后能够及时封堵墙洞,抬墙梁与夹墙梁浇筑成整体(图2-3所示)。

图2-3 托盘梁系平面布置图

2.3 移位装置

移位装置指的是上、下托盘体系之间的接触方式,也可以简单看作上托盘梁与底盘梁之间的行走装置。本工程采用较为先进的液压悬浮式滑移装置,所谓液压悬浮是基于以下理念进行设计的:在平移施工过程中,尽管已经采取了加固地基,提高建筑物刚度等措施避免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但由于建筑物在平移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和上、下滑道之间空隙变化,从而导致结构内力的重分布,并可能引起支撑体系、上部结构的变形开裂。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虑在支座位置安装由PLC同步系统控制的液压油缸,油缸底部安装滑块,平移前通过称重等方法设置各油缸压力值,使之与上部荷载相适应并使油缸伸出15-25mm,使整个房屋处于悬浮状态,避免房屋出现附加应力。对于古建筑平移采用此种方式尤为重要,本工程共用11个控制点控制47个100吨千斤顶来达到悬浮的效果,用位移和压力闭环控制做悬浮滑移,用来克服预制滑道的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滑脚承载力变化问题(如图2-3、2-4所示)。

图2-4 悬浮顶布置示意图

图2-5 悬浮千斤顶现场照片

2.4 旋转施工

在房屋几何中心点设置转轴,转轴的作用是保证建筑物沿着旋转中心旋转,起到一个轴承和导向的作用;转轴由芯轴和轴套两部分组成,在底盘梁转轴位置预埋一个钢管作为轴套,托盘梁中心位置也施工一个钢管轴套,芯轴用实心钢管制作。待房屋平移至可旋转位置时,安装芯轴钢管,使芯轴和轴套之间有20mm的间隙,然后进行旋转。房屋旋转位置为筏板基础,沿支点运动轨迹用砂浆找平后铺设钢板,形成圆环轨道(如图2-6、2-7所示)

图2-4 旋转轨迹滑道示意图

图2-5 类似工程旋转施工现场

3 移位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该工程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故居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新址位于地铁10号线上方。虽然工程造价不是很高,但是工程移位复杂性较高。并且在校园改造范围内还没有实施过古建筑移位工程改造,平移改造工程无相应国家规范可以参考。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确保平移结构及周边结构的安全,保质、保量的完成古建筑移位改造工程,对项目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体会要点如下。

3.1 成本管理

在平移没有相应预算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对专业施工单位的平移施工业绩、平移设备情况、人员情况、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审查,采用土建工程清单综合报价,平移工程暂估价的原则。评标方法采用合理低价中标,尽量节约工程造价。施工过程中采用施工监理、投资监理动态监控的方法,控制可能发生的工程量签证事宜。多方监督,牢牢掌控成本控制。

3.2 安全管理

古建筑平移技术含量高,有一定的风险,目前无国标规范参考。针对平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求有经验的施工单位根据企业标准,设计、监理三方共同确定风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预警数值及需要重点监控的关键技术点,辨识风险源。假定某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能在紧急情况下有的放矢,及时正确的处理问题。并组织周安全交底会,制定安全监督节点计划,由监理单位牵头加强对监理人员及施工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 法规和标准, 熟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督促施工单位依法施工作业, 消除施工过程的冒险性、 盲目性和随意性。

组织结构、机械、监测、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召开专项方案论证会,并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施工方案,做到精益求精,事先将风险暴露出来,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进行组织施工。

4 结论

本文以启秀中学东洋楼移位改造工程为案例,简单阐述了古建筑移位工程的关键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要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校安改造工程中新建与古建筑存在位置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产业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76-04

Abstract:Enshi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minority areas. First of all,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use; Secondly, using Enshi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n, the path of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ts, the feasibility of tourism 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use, etc.; Finally, putting forwar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nshi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use of relevant advice.

Keywords:minority areas;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industrialization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同志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特别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卓越贡献,并强调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因素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保持和谐统一的步伐。

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1]有些地方古建筑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有些地方产业化发展过度导致开发性破坏[2]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现以恩施州为例,拟从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之间的关系,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路径,旅游导向型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有关建议。

一、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的关系

针对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威廉姆在他的著作《历史遗产地解说》中将遗产解说和遗产保护比喻成鸡和蛋的关系,形象的指出两者的重要性不分轻重。蒂耶斯德尔,希思,厄奇(2006)提出,一个好的历史城镇应当能够将其内部发展潜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外部发展机遇有效地衔接起来,做到既不抛弃过去,也不一成不变的固守过去。[3]

木崇根(2002)指出要处理好保护遗产地原有风貌与发展旅游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遗产地旅游业兴起,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保护好遗产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部分遗产地的真实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又给遗产地的保护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可见两者既统一又矛盾。[4]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等(2005)提出一个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政策,能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5]李信贤(2012)阐明了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古建筑保护,[6]等等。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的很少,这对于指导实践操作远远不够。而如今,鄂西古建筑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领域一样,正面临着衰败,甚至灭绝的悲惨命运,对其进行保护和产业化利用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恩施州加大了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其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保护及产业化利用的现状

1.保护工作得到部分落实

恩施州委、州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别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恩施城内的车站、机场等设在原居民较少、建筑不多的航空路一带,而以舞阳坝为中心的老城区居民较多,政府在规划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建筑的面貌。同时,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时,提倡使用科学的手段。修复古建筑前,一般都做了详细的史料调查和考古研究,并勘察地形和建筑内部情况,经多领域分析讨论后决定最可行的方案。

第5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原真性;城市遗产保护;保存伦理;再生活化效益

Abstract:after the 1999 921 earthquake , In Taiwa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public works reconstruction guide the ten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oughts combined with "Regionalism". In logical thinking,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cluded the "locality"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hich was rejected by early modernism, and "respect" the original been neglected lifestyle research approach; A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rm in the space dimension, authenticity issues region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incide. Urban heritage is a microcosm of Taiwan society, with divers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In the proces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discussion, the core issue is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uthenticity hierarchical design criteria for judgment and planning is one of the two sides can not be cut. the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last ten years to come to Taiwan i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field us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ursuit of "locality" and "authenticity" value judgments, The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heritag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tec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level thinking. Provide knowledge in the face of fellow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 regeneration benefits' value assessment, From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can preserve the value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meaningful dialogue messag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both hum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uthenticity ; historic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ethics ; heritage regeneration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66(9)

1 文化遗产调查与修护所遭遇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课题

整个世界在都市发展扩张和现代化的借口之下,建设性的破坏对具有价值的城市遗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联合国对于城市遗产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并拓展了保护(safeguarding)的内涵,即鉴定(identification)、防护(protection)、保存(conservation)、修缮(restoration)和再生(renovation)。

保护城市遗产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活化的实践越是深入的历史调查,所遭遇的原真性课题往往越复杂。具有意义的史料浮现,总是冲击研究者的视野与保护规划思考的盲点。依据对文献资料的深入历史调查、建筑本体的深层构造检测分析、隐蔽部位的解体与挖掘调查与特殊构造式样研究、残构现场的痕迹调查等所获得的信息,逐步建构城市遗产保护的研究方法架构,提供调研与规划设计实践者与评审委员、学者专家讨论原真性课题的适切分类信息,整合提出符合文化资产保护伦理的修复决策,以及规划可适性利用的空间设计方案。

2 在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化效益价值评估前建立保存伦理对话讨论的平台

1964年《威尼斯》及1994年的《奈良原真性档》对于文化资产修护的原真性有相当深入的讨论,且已成为国际依循的主要共识。其中《奈良原真性档》针对世界文化小区(Cultural community)有其多元性,因此特别提出原真性的维护应在《威尼斯》的精神之上作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然而,因为遗产之价值必须在其各自的“文化涵沟”(cultural context)中加以考虑及评断,在缺乏具有可信度之相关历史调查信息下,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及再利用的实践由于缺乏原真性的考虑而衍生许多修护偏差[1]。本研究认为这些原真性的偏差主要在于遗产保护与再生效益价值评估的缺乏讨论平台所致,以下则为多位学者对于台湾历史遗产保护与再生所进行的讨论。

文化资产保存旨在延续古迹、历史建筑的保存状态,而文化资产再生则在积极发挥古迹、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及其彰显的文化及历史意义。保存包括发表、经营管理与利用[2] 。从都市环境角度而言,历史空间再生指的是广泛运用不同方式在当代为这些历史性元素寻找合宜的使用、合宜的地位以及合宜的环境,并在都市设计构想的统合下,为保存与发展取得平衡点,进而开创出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现代生活环境[3]。历史再生的积极性意义,当然应该在强调其再利用价值时不对原始保存形成伤害为前提,必须对文化资产更动过程中一些弹性的处理是否会使原建筑的原真性遭受更多的破坏有进一步的验证及讨论[4]。

历史再生与历史原真性保存的课题,在表面上是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但若各执一端,则维护的对策极易陷入各有立场的论证,达不成统一的意见。因此,两者之间的效益及价值权衡必须在某个讨论平台上,作出一些思维上的厘清及折冲,在历史建筑的展示与鉴赏以及文化意义的传习、推广和交流与历史原真性保存在方向上趋于一致,此外的面向则需要依据历史空间保存的层级化对策,必区分出不同的保存方式及所对应的保存范围。对于绝对不可扭曲的原真性原貌,亦需设定最基本原则,形成历史原貌保存核心价值[5] 。也就是说,必须针对各项保存及再生需求,分别研拟对策及细致的决策论证过程,不可单以齐一的准则作武断的处理。

在日本,文化资产修护制度――“解体调查”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深入调查,包括基础调查、破坏调查、构造诊断调查、历史的调查、仕样调查(构造、意匠、技法、材料调查)[6],其中“历史的调查”意指建筑兴建或修建的历程及修建痕迹调查。相较于日本将解体调查纳入遗产保护调查之先期研究的层级的机制,得以达到预期――避免在无意之间拆解许多不应干扰的文化资产部位,以及进行可适性利用评估的目标,显然解决了上述之遗产保护与再生的难解课题。因此依实际之调查实践而言,不应以“解体调查”名之,或可称为“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

在台湾,近年古迹、历史建筑修复所实行的调查研究与日本行之有年的解体调查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调查与解体调查阶段的割裂,以致在修护工程之预算及空间再利用评估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已于历史调查阶段先行作了粗略决策,决定了政府编列经费额度,此时即令发觉修护经费偏差甚大,亦难以修正,造成在不合理预算限制内进行偏差修护的困境。因此,就遗产保护之原真性决策及实际操作面而言,具有深化历史调查之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的行为而言,其施行越早越好。

3 在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历史调查

世界先进国家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修护工作均面对文化资产保存之伦理课题,实践中执行面亦是相当复杂且困难。如何让修护层级适切,减少过度的修护介入与干预,是文化资产保护再利用的成败的关键。

3.1 重视史实性之保存与维护与可适性利用

目前世界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潮流,主要着重于史实性之基础特征之延续,亦即为原真性与历史性(historicity),所指向之历史物证被加以刻意保存与维护下来,以作为后代的见证物。换言之,历史建筑原物之保存与维护是相当重要的指标,若无法保存与维护原物的话,那么人类文化遗产就将丧失无存。

文化资产的保存与维护必须在确保史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保存与维护以及可适性利用。近几年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范畴中实践的成果,逐渐走出仅重视历史文献研究的调查框架,而于施工前甚至于计划阶段进行实质影响修护原真性判断的修护信息判读调查,包括将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作为施工准则的决策评估依据,逐步迈向文化资产保存法所揭橥的目标:

(1)古迹应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毁损,而主要构造与建材仍存在者,应依照原有形貌修复,并得依其性质,依其调查提出计划,经审议核准后,采取适当之修复或再利用方式。

(2)修复计划,必要时得采用现代科技与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灾、防潮、防蛀等机能及存续年限。

(3)再利用计划,得视需要在不变更古迹原有形貌原则下,增加必要设施。

3.2 重视维护伦理、介入越少越好之维护干预

为了文化资产维护计划构想与上述方向接轨,重视古迹及历史建筑之保存与维护伦理,以及可适性利用变成重要之保存议题,而其中之标准及在于如何透过适当之方法达到控制修护行为的干预,达到介入越少越好的修护准则。古迹与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有其主流之依循标准,这些标准在国际修护界称为维护伦理(Ethics of Conservation),包括:

(1)在任何维护介入之前,建筑物必须加以记录。

(2)历史证物绝对不可以加以损毁、伪造或移除。

(3)任何维护介入,必须是需要的最少程度。

(4)任何维护介入,必须忠实的尊重文化资产美学、历史与物质的整体性。

(5)所有维护处理过程之方法与材料,都必须加以全面记录。

4 多元修护层级与课题与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根据维护伦理进行的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层级有许多种,一般而言,世界上先进国家对其文化资产保存方式,可归纳约有以下七类层级:(1)衰败防治(prevent deterioration);(2)残迹/原物保存(preservation);(3)加固与强化(consolidation);(4)原貌复原(restoration);(5)原样复制(reproduction);(6)重建或移筑(reconstruction);(7)再利用/可适利用(reuse/adaptive use)。这些维护层级,各有其特色。而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也大致依此层级,不过一项重要的原则乃是介入愈少愈好。

本案历史建筑调查研究与文化资产修复前的深入调查研究准则,是以最少破坏介入,寻求较多修复信息的调查模式,对于维护伦理及多元的修护层级均提出了贡献。同时,本案研究计划主持的伦理最大的特色在于:在调查研究与修复计划阶段尽可能在遵守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的历史调查、深层的构造检测分析与隐蔽部位的检测调查所得的信息,以多元维护的层级的概念定义保存与再利用课题,作为本历史建筑再利用计划审议与决策的讨论基础(图1-3)。

4.1 衰败防治层级课题

(1) 以环境控制的方式来保护古迹或历史建筑,预防衰败的产生和损坏媒介的劣化作用。

(2) 物理环境控制和劣化因子控制。水的不同物理形态对建材的作用、材料之物理及化学变化、虫害及微生物劣化作用、温湿度及光线等物理环境控制,以及预防火灾、雷击、窃盗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等相关之基地劣化因子控制。

(3) 定期的检查与修缮是预防古迹与历史建筑劣化的根本。具有定期、持续且合理的的日常维护与检查计划,可防范建物的损坏于未然。

4.1.1 衰败防治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非破坏检测仪器探讨环境因子,如木料湿度、密度、材质检测,砖石构材的材质、含水率,以及生物劣化类型之基础数据,其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课题,包括:(1) 探讨如何采用与历史风貌协调之方式进行环境控制,列入审议范围包含通风、采光、排水、屋面防水、防潮、虫蚁防治、空调、避雷、防盗、文物保护之防止劣化维护方式。

(2) 生物劣化防治及环境用药维护准则――木作构件防腐防虫维护准则。

(3) 建筑构材(砖、石、R.C.、面砖、壁涂装饰等)劣化维护准则。

(4) 日常维护计划(包含上述事项之定期检查维护执行及维护计划督导等)。

(5) 防灾工程(包含全区排水、消防设施)。

4.2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课题(图4-7)

(1) 残迹/原貌保存层级乃是直接处理古迹与历史建筑构造之方式。

(2) 建筑物破坏现象已经产生,维持古迹与历史建筑于现存状态已不可能,必须加以制止劣化现象之介入行为。

(3) 藉由真实物的保存,使参观者可以想象以前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可能的风貌。

4.2.1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以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不严谨的臆测性修复不应被鼓励且执行。

(2) 局部或全面的残迹/原貌保存应视为维护之重要审议及工程执行项目。

(3) 残迹/原貌保存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未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3 加固与强化层级课题(图8)

(1) 在古迹与历史建筑实质架构中做物质性的添加物、使用黏着物或导入支撑材,以确保其持续的耐久性或结构的原样。

(2) 当古迹与历史建筑构材强度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危险时,现存材料可经由适当的介入加以强化。

(3) 为避免轻微的损坏最后演变成严重的破坏,加固与强化之修护层级应被视为从破损到原样修护的中间层级,必要之补强不应以破坏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和谐与美观而排除此多元修护的可能性。

(4) 结构系统的原样必须加以尊重。

(5) 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使用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当传统方法不敷需求时,得使用合适之新材料与现代技术加固与强化。

4.3.1 加固与强化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结构系统的深入了解检测,包含基础试掘、构造取样及试验评估,近代建筑结构配钢筋方式之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承重砖墙灰缝抗剪力测试,以及楼版荷重之评估信息等,以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讨论决策之信息,包括:

(1) 评估能否符合耐震法规及楼版公共安全之标准,若不能符合则采限缩限制使用强度或加入适当之加固与强化措施。

(2) 在限缩其使用强度的条件下,经委员会广泛的讨论决议得依排除有关其建筑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项。

(3) 若需补强则须配合原真性价值之判断,于影响最小处进行加固与强化的修护决策,并将过程纳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4 原貌复原层级课题(图9-10)

(1) 原貌复原的层级为对于古迹与历史建筑残破部份利用原有材料(或相近材料)及原有工法加以复原。

(2) 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复原比残迹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然而执行此复原的层级,应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

(3) 经过考证复原已佚失的装饰性构件,其替换亦为复原的形式。

(4) 修护计划中拟加以去除的部份及拟被显露出来的某时期材料应提据其历史或美学价值,及其保存现况是否良好经委员会广泛地承认决议后实施。

(5) 任何时期的添加部份及近期的去除与修护应被视为历史重要历程,而施予历程记录。

(6) 建筑物构材表面附加物的去除、清洁与防护,呈现出原有未受污染的部份,亦视为复原层级的方式之一。

(7) 残破部分构件之复原,应使用原有材料及工法,以增加其历史启示及价值r原材料及工法被广泛的认为不适合使用时,得以相近之材质或工法取代。

(8) 丧失部份的替换应与整体和谐,但同时又必须能够与原有的部份区别出来,而不致混淆其原有艺术与历史的证据。

4.4.1 原貌复原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现代科技工法进行试作(如环保剥漆剂、喷砂工法),去除建筑表面后期之附加物。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其次,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为彰显文化资产整体美学和历史价值,进行历史上各不同时期之附加物之去除与保存之决策取舍,复原必须以尊重原始材料和考古证据为基础,臆测性的修复应加以避免。

(2) 原貌复原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施工纪录之工作报告书中。

(3) 匠师资格依其工法之特殊性于施工说明书中加以规范。

(4) 施工前工程厂商文物构件清点、统计及保全。

4.5 原样复制层级课题(图11-12)

(1) 复制的层级应在下列情况为之:复制原作之一部或全部以替换某些已丧失或损毁的部份时为之,以维持原有的美学和谐。

(2) 古迹与历史建筑面临无法恢复补救的破坏或遭受其所在环境的威胁时,方可经过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后迁移至更合适的环境中予以保存,并且为保持原地或建筑物的协调而以复制品取代。

(3) 高艺术价值的彩画、建筑构件若无法现地保存,则可采复制的层级,将原物保存于适当的场所,而以与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将可以保护高艺术价值之构件免于加速破坏。

4.5.1 原样复制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重要之历史写真(历史照片)之搜集、使用单位访谈、修缮纪录进行全面性了解,作为细部修复调查之基础,针对历史照片及使用单位之访谈,进行现场损坏及痕迹调查判别建筑构件是否为原物,加上非破坏及测试之检测信息,进行原样复制之修护层级讨论基础,包括:

(1) 可考证原样之佚失构件,或不堪继续使用之原物是否采原样复制之方式,此部分包含门、窗、灯具、五金、特殊金属构造物等。

(2) 重要建筑构件(如重要原始灯具、五金等)及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如重要原样生产工具、家具等)是否采保存展示者以复制之手法再现,并经都市设计审议委员会讨论共识后决议之。

4.6 重建或移筑层级课题(图13-16)

(1) 重建之构造物缺乏岁月之痕迹,故无特殊意涵的仿古重建并不该被鼓励。

(2) 重建之行为应尽量保留可再使用之旧有构件。

(3) 遭受天灾或意外毁损之构造物应于短期内进行清理纪录,且留用合适之构件。

(4) 除具重大之公共性利益考虑外,非有必要不作迁移整栋建筑物至新的基地之营造行为。

4.6.1 重建或移筑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历史上不同时期之兴修营建行为,各有其不同之历史价值,并非复原至最早之形貌,也非现况的冻结保存,当进一步了解历史分期上之兴修行为之空间意义与价值,可作为冲突甚大之两种不同保护方式之决策,包括:

(1)在基于正确的考证和证据的支持下,而非基于臆测的重建,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始可允许其仿古重建。

(2) 已被拆毁之历史建筑,得以依考证形式重建复原风貌。

4.7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课题

(1) 保存古迹与历史建筑最佳的途径乃是维持其合理的持续使用,合理使用以维持其始建用途为保存的最好方式。

(2) 在许多状况下,适度改变原建筑而可达致合理的再利用,此层级是使古迹与历史建筑之历史和美学价值得以被经济地保护的较佳的途径。

(3) 接受容积奖励之古迹或历史建筑维护,应提供具公益性之再利用计划,并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始可给予容积奖励。

(4)为使古迹与历史建筑获得再生之机会,再利用涉及之现代化设施或管线之添加,应降低对历史风貌之冲击。

4.7.1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综合上述之史实性考证信息,以及建筑物各部分空间之细致价值评估后,作为不适宜之空间再利用方式,并基于有效管理与营运之综合考虑上,讨论整体空间再利用决策,包括:

(1) 与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貌及再利用准则研拟可适性之相关现代化设施(包含水电、空调、消防)之设备标准及管线计划。

(2) 开放民众参观之动线及多媒体解说系统规划。

(3) 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格装修考证和日夜间之活动,以及配套使用空间剧本设置室内家具及夜间特效照明。

5 结论:保存对话平台与系统化的架构流程

保存实践与应用应以文献档案搜集分析考证、基地及建筑本体构筑研究,以现场测绘及拍摄基本图面、特殊工法及构造、文物及装饰艺术等调查,并针对损坏模式以解体调查及非破坏检测逐一进行纪录交叉比对信息,综合上述数据整理及分析考证后,探讨保存标的物本身的文化遗产价值,以作为拓展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实践基础(表1)。

5.1 层级化与系统性的讨论架构

第一层级:在考虑史料及证据的准确性、原貌保存状况与环境限制、修复与保存技术的可行性下,严守真实性修护的核心价值,提出保守且严谨的方式进行最低度的干预,并能确保原真性风貌的讯息。此层级具有无可替代的承载历史事件、匠艺再现的场域诠释性。

第二层级:复制及重建的修护意义,乃是在视觉场域建构的基础上,将原貌已完全丧失或是遭到不当修改,于恢复历史情境具有重大文化意义,或恢复文化形式集体记忆具地方高度认同的原则,做出风格复制或重建回复的高度介入干预,此与原貌保存的精神有所不同。

第三层级:在于契合历史空间或历史产业相符之文化产业开发,包含教育研习推广、空间体验鉴赏、有效经营管理建立可持续的财务自主性等,此层级偏重于经济面向考虑。

5.2 建构日常管理维护之理论思维

对于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修护与发展试图寻找永恒的解决方法的观念是难以达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建构系统性的价值对话平台与研究方法,以及渐进的改善与日常保养维护是比较容易被建构的。因此评估保存情况的小变化很重要,而且需要适当的工具。许多历史性的古迹或历史性建筑,从街屋房舍、合院、庙宇到公共性建筑等较大的建筑都有悠久且复杂的历史,大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建筑所有权人(或相关权利人)或管理人要对这些建物做彻底的检视其实是较难以达成的。

因此街区维护后由管理组织或学术单位成立之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其成员的技术专家具备可对建物做全面勘验的技术知识及物理技术,对于保存建物文化资产兼备理论与实际技术。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之技术专家对报告不足或损坏的地方,应可立即执行急迫性的小地方修复,例如松脱的屋瓦。他们不执行较大的修复工作,只检视损坏的可能原因,并对日常保养维护或修复工作提出建议。他们将勘验结果整理成状况报告,做为建物拥有人自己动手或委托建筑师或建筑包商日常保养维护时的指导方针。如果是清单上列出的建物,也许可以根据此份报告向政府相关单位申请维修许可。

由官方提供之大型研究中心,投入集中人力对文化资产之检测与修复研究,并非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近十年来,台湾各大学之相关系所纷纷成立文化资产研究中心补足相关检测仪器、研究设备及相关检测人力之培训,对于未来多处之文化资产经过大规模的维护再利用后所产生之日常管理维护思维,具有永续实践意义之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傅朝卿.向世界文化遗产杰出普世价值与真实性学习--台湾古迹保存与再利用之自省[C]// 乐山文教基金会.古迹活化再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山文教基金会,2001.

[2] 林会承.历史建筑的保存与再生[J].北投温泉博物馆专刊,2001.

[3]徐明福.台南市孔庙文化园区之规划:台南市旧街区保存与再生之契机[J].乡城生活杂志,1998(56).

[4]傅朝卿.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宣言、决议文、建议文[M].台南: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

第6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保护措施

我国的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并且其独特的建造风格以及结构在世界建造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科学价值以及艺术性更是不可估量。古建筑也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无法再生、再建造,如果受到破坏就无法挽回。在历史发展中,古建筑由于受到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损坏甚至毁灭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使古建筑的文化底蕴长久显现。

一、古建筑的修复措施

(一)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

对于屋面出现大范围的下陷或者是某些部位出现坍塌等问题,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某些位置或者是全部再次进行揭墁,然后明确挑顶问题。如果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明确是否需要对局部的构建进行替换或者加固,不能轻易就落架,这些可以利用“偷梁换柱”进行解决[1]。补漏是屋面、大木等结构没有太多的问题,只是屋面的瓦件出现损坏,加之草木丛生而导致的危险。修缮过程中,只要对局部的揭瓦进行处理就可以。当前修缮工作中,全部挑顶和揭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范围的翻修,这样会使得文物的价值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风化残损

当前的古建筑中,其石、砖等风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汉白玉、砂岩类的石件。随着文物保护费用的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力度逐渐增强,并加强对化学保护方面的研究,在文物保护中,化学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效的保护方式。要保证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同石件、不同位置的残损情况,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配比等,并且随时进行调整,避免全部由施工单位决定,导致失控。此外,不管保护石、还是砖,都需要先对病害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原因所在,再找到合适的办法进行解决,认真负责。

(三)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维修工程的性质是由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决定的。对于古建筑的险情而进行的一些临时的、增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抢险加固工程。维护保养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保养型的维护处理,比如对屋面的草进行处理,室内的油饰、粉刷等[2]。工程的维修主要有一般性和重点维修之分,一般性的维修主要是对屋面的局部进行揭瓦、修补墙体、地面修补、化学保护以及大木的修补等。重点的维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顶打牮拨正等。大木维修就是要对加附加梁柱、柱子墩接等,需要严格按照木结构的加固标准以及要求进行,通过修缮的手段使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安全得以保证,同时需要注意到加固后的外观与整体建筑相适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古建筑的原有结构、样子,保证其完整性。

二、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城市规划

保护古建筑需要先做好城市的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出现问题将对古建筑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像上海、北京、南京以及洛阳等地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受到严重的损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古建筑保护是当前人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市政府应努力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调整,政府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将古建筑保护作为首要的任务。

(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就是要对古建筑的原状进行保护,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需要明确其特殊性,在修复以及保护过程中不能对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等进行改变。古建筑保护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对于史料、考古研究、勘测、记录、分析,实现多学科间的合作与配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与保护,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可以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3],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技术手段,因此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古建筑进行科学、高效的保护。

三、结语

现今社会,人们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古建筑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修复以及保护措施,最终促进古建筑的风貌继续存留。

参考文献:

[1]祁伟成.浅析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J].科学之友,2013,(07):101+103.

[2]李广民.古建筑保护与维修[J].山西建筑,2012,(02):2-13.

第7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①不改变古建筑物原状原则。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保证古建筑的原状。古建筑由于其唯一性而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中一旦改变其原状,古建筑便失去了的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保证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外形特征不发生改变。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在古建筑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制定最佳修缮方案,避免出现与古建筑不协调的构建、构筑物,同时也要避免擅自增加、减少文物的结构、外观,避免采用违背古建筑设计、施工意指的修缮工艺,并尽量保存古建筑物内所有原始物件,最大限度的保障古建筑物的原貌。②坚持古建筑修缮计划的实用性原则。我国的古建筑大多是都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施工工程,经过多年的历史考验,体现出了其不朽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是一项大规模、意义重大以及施工难度系较大的工程施工,加上目前同类古建筑较少存在重复施工过程,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很难进行有效的施工借鉴。因此,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人员仅能在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各种修缮步骤和方法。近年来,经过无数古建筑修缮工程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已总结出极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古建筑修缮工程经验,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实用性古建筑修缮计划,能够有效帮助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人员了解古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古建筑保护和恢复的意义,能够帮助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员对古建筑整体结构的研究,同时还能够指导和规范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工艺,保障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满足古建筑的修缮要求,实现古建筑的修缮。

二、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修复方法多样性

在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损坏结构的修缮时,应当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能够进行修复的古建筑损坏构建尽量采用修复而不进行替换,同时应当保证新构建的外观、色彩以及质感尽量保持和古建筑原程料一致;在进行古建筑缺失部分的修复时,应当以原有的历史记录和形象为依据,来确定古建筑修复的外形以及选择材料。在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一些修复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如古建筑物常见的的木构修复法有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两种修复方法,古建筑的墙面修复也有替换法和拆除法两种修复方法。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工程的具体修复方案选择时,应当事先测定详细古建筑物的现状,不能仅为提高古建筑的修缮工程造价而随意对木构件修复采用落架大修法或对墙面修复采用砖墙拆除法,这与古建筑的修缮的最小干预原则相悖,同理,也不能为了降低古建筑的修缮工程造价而随意对木构件修复采用原位补强法或对墙面修复采用墙面砖替补法。如英国进行对曼切斯特13世纪早期的巴格雷府邸木结构建筑进行修缮时,采用了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两者方案来对其进行加固,防治其倒塌。在进行原位补强时,对建筑的受损部分采用了嵌玻璃纤维以及使用环氧树脂两种方法来进行加固,然而这两个加固方法都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可逆改变,同时也和原古建筑木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受力机制相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后期修缮工作的开展。在进行巴格雷府邸木结构建筑进行修缮时,最终采用了落架大修的修缮方案,将原有的木架进行拆卸,并对受损的建筑结构采用新材料重新制作后,再进行原木架结构的整体装配来完成对巴格雷府邸木结构建筑的修缮。

2.管理方法创新性

古建筑修缮工程需要经历和其他新工程一样的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涂覆竣工交付程序,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然而古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不可逆性,因此,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应当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时,应当在普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古建筑修缮的特点和施工要求,创新施工管理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古建筑修缮的工程的施工管理模式,既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成效和古建筑修缮工程的质量,又创造出最佳社会收益。

三、加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古建筑修缮前期的准备工作

古建筑修缮即是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复原,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有着又要意义,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加强修缮前期施工准备。一方面,应当落实原古建筑的原貌记录工作。记录工作的主体是即将修缮的古建筑原貌,在进行记录时可以采用拍照、绘画以及摄影等方式,同时在古建筑原实测图的基础上记录古建筑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同时对古建筑的每个结构环节和相应的建筑元件在图纸的相应位置进行标明,并辅以文字记录,促进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古建筑修缮的相关资料收集。古建筑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可能在不同朝代进行了修缮,因此,应当注重古建筑以往的修缮资料,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参考。

2.保障修缮施工中文物安全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对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文物的安全保护。在古建筑修缮中,现场施工人员文物安全意识淡薄、机械选择、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等因素都能直接威胁到古建筑的文物安全。因此,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规范作业场地的安全施工,注重相关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尽量避免由于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不当而导致文物受到破坏,同时还应当制定古建筑修缮时突况的相关预防和解决方案,降低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的破坏。

3.注重修缮材料质量

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的新工艺相对较少,施工工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施工材料便是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古建筑物修缮时,应当注重修缮材料的质量,保证古建筑修缮使用的石料、木料以及漆料质量,必要时应当对使用材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第8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徽派古建筑 古建筑保护 想象实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所谈的“想象”是从建构主义来理解的,他说:“说它(民族或民族国家)是想象的,那是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其成员也多半不了解这个民族其余大部分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他们。”但安德森似乎没有给“想象”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所谈的“想象”也是从其建构性出发,即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①想象的结果,即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实质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主观现实”。不言而喻,与之相对应的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而介乎两者之间的则是经由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也就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

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都极为有限,“主观现实”根本无法做到全面系统地反映“客观现实”,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和无法调和,作为中介因素的媒介一方面尽可能反映全部“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尽可能向独立的个人提示其所反映过后的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和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甚至人们会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可信,以至于“象征性现实”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客观现实”。②这个思路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格伯纳关于“培养”理论研究的确证。同时,它也与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后者认为现代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价值除了自身的物理以外,更多的是媒体介入与个人想象的结果,或者说是被建构出来的产物。当然,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其会受到想象主体、想象方式和想象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同时是造成古建筑保护的问题实质所在,但也同时包含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现以安徽黟县的古建筑保护现状为主要参考性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想象实体”的徽派古建筑以何种形式存在以及何以继续存在。

一、作为想象实体的徽派古建筑

徽派古建筑作为一种砖木结构的物质保护实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以灰黑色为外墙主基调、以高耸的马头墙为最为直观的辨别标志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中国古代徽商的勃兴而逐渐形成的。徽州人不爱露富,他们通常在屋内洞开天窗而很少有朝外的木质窗户,故整个建筑个体甚至建筑群落都显得比较低沉、封闭。此外,徽州地区长期坚固的宗法社会结构又要求这种建筑体最大程度为家族生活服务。徽派古建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其所包含的外观形式和文化力量大体上构成了我们想象的出发点。

但是,如果仅从拥有些许历史的砖木结构这个角度考量的话,丝毫不能说服当今社会的人们愿意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物质成本来保护它们。作为想象主体的人们,绝大多数是不会满足于这种学理性的简单描述和评价的,他们需要更多能提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徽派古建筑被无限扩大了想象空间。一方面,它仍旧作为一个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物质实体,甚至还能继续通过居住用途或商业用途发挥现时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符号的徽派古建筑,又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结果。

为了更为简单明了地考察这个问题,黟县的不少当地人对古建筑的认知情况给了我们极为直观的启发。通过与他们作深度交谈,我们发现,他们对自家老房子的现时价值的认识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记忆和传承,在宗族社会结构的维系力量十分强烈的黟县农村,可能一个村落(很多这样的村落都有一个成片的建筑群)只有一到两个姓氏,族内的大族长和德高望重的老人自觉承担起了向后辈讲述、传递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工作,乃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某个建筑单体的历史由来、祖上情况,他们对建筑的造型特征和功能也十分了解。但是,这种记忆和传承的功效在今天的社会有所消减,一方面表现为记忆在很多时候服从于主观想象,也就是说往下传承的东西已经不那么“纯粹”了;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青年人已经远不如他们的父辈那般关心古建筑的延续和发展了。

第二个渠道是外地观点的输入,但这种输入主体又是即为庞杂的,有职业化的媒介机构也有纯粹的个人,后者还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游客,由此可以想见这些被输入的观点是极为多元和复杂的。近些年,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媒体不时将镜头或者文字性的描述对准以黟县为代表的徽州地区(如CCTV4大型系列节目《远方的家》关涉该地的就有两集之多),而徽派古建筑作为最为鲜活的地方名片毫无争议地充斥于电视画面、报纸版面,作为本土的徽州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或多或少地被“涵化”相关的认知。同理,无数知识分子和普通游客的亲身实践和实地参观都给了他们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启发。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本地人关于古建筑的想象空间,他们对古建筑的认识早已不再拘泥于一土一木,他们会自觉发掘自家老房子的现时价值并立即使之激活,他们会在认领认租认购的浪潮中待价而沽。

同为想象主体的还有媒介、知识分子以及更大多数的外地游客,他们在无法融入当地的族群文化而不能亲身体会传统文化力量的情况下,对徽派古建筑的认知基本上源自调查研究、实地走访、材料分析以及媒介、书本、他人告知等。为此,我们作了一个针对游客群体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基本上为电视宣传、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和相关书籍等,特别是通过电视渠道的人数占比超过60%。笔者认为,他们对徽派古建筑的想象是极具建构意义的,其结果拓展了不仅建筑本身的价值,还能作为一种外部因素甚至社会力量作用于本地人的认知和想象,从而使得作为想象实体的徽派古建筑有了理应受到悉心保护的充分理由。

二、徽派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

在对黟县的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我们归纳出其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不少村民与古建筑的感情比较淡薄,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出现断层现象;作为保护主体的当地政府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且物质保护和文化保护脱节严重;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商人或者知识分子采取的认领认租认购行为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一些古建筑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商品;而被企业开发之后的村落,则过度强调经济利益,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总之,这些现有的保护模式和具体行为并没有让徽派古建筑整体的真正价值被激活,而是沦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工具。

这些问题如果从保护主体的维度来看,大概有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本地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仍然不强,但有所改观,其一是传统力量的维系,其二则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两种力量的交叉使得很多本地人陷入两难的境地;其次,地方政府的古建筑保护思路更多地体现在开发其商业价值,使得整体的保护模式单一化;最后,包括媒介和社会的外部力量介入有限,而且也难以提出实质性的和实用性的建议、方案。这些,可以归结为各个想象主体的想象方式和程度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

或者通俗一点说,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对徽派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更多的是源于外部力量的冲击,他们在此基础上才去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因素,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和文化自豪感(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本地人的自觉保护行为)。很多本地居民懂得了“待价而沽”的技巧后,这种意识明显在不断增强,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观察到的积极性的一面。消极性的一面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大环境和商业开发盛行的当地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更倾向于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一面。当然并不是说关照经济价值就必然是错误的,但古建筑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一个方面。

作为想象主体的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他们对古建筑的认识是不够的。同样地,作为因素的游客和文化学者,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想象方式和程度的差距问题。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游客并不清楚徽派古建筑的具体保护价值何在,他们更多的只是把它视作一个旅游景点前来参观。而对于长期关注和研究古建筑保护的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时价值空间的认识确实比普通人更深远,但这种想象的方式与本地人或明或暗地存在冲突,同时,部分学者也存在观点上的偏激表述,还有少数学者存在简单粗暴地反对政府政策的嫌疑,更多的学者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使得政府在征求他们的意见时无案例可循,这些都决定了学者的力量很难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发挥明显作用。最后,对于很多的新闻媒体而言,他们一方面是激发人们想象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规制人们想象方式的主要因素,但媒介的表达往往存在着因热点而发声和煽动性的嫌疑,导致人们特别是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实践不时被打乱,甚至被迫无奈地做一些计划之外的无用功。这样就使得外部力量之于古建筑保护的实践介入空间极为有限。

当然,这其中还暗含着更为隐晦的社会性内因。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里,中国农村向城市输出精英子弟,他们在城市中结成同乡会互助互惠,因为心念乡土,他们会把在城市里赚得的财富反哺乡村,让父老乡亲可以修祠堂,办义学,恤孤济贫,古代徽州地区的兴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个因素。但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的引入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结构,使得人们“乡土观念淡漠,‘弃老’现象严重,通过教育和工作通道进城的农家子弟,以摆脱农村为傲,他们的财富不会再回流乡土,城乡关系由此转为倒悬对立。”③我们之前谈到的徽州地区“文化断层”现象凸显、部分村落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等都能从中找到依据。

总的说来,在以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和以扎根城市为成功标志的主流价值观的涤荡下,徽派古建筑保护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人们对古建筑的想象方式相对单一、想象程度处在浅层,从而使得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模式比较单一、力量参与混乱。而在政府主导的机制之下,这个问题又被放大,从而导致被保护起来的古建筑渐渐失去了其历史内涵,没有被划入保护范围的古建筑快速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事实上,这也是全国很多古建筑保护的通常现象和最大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被拓展“想象空间”的徽派古建筑

以上可以看出,古建筑保护的根本性问题是各个想象主体的想象方式和程度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也可以由此得出。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走访和资料查阅,我们认为,古建筑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激活建筑本身的价值(包括居住价值和商用价值等),使得建筑与人的关系稳定、和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特意在黟县的碧山村和关麓村拜访了当代乡村建设践行者的欧宁和左靖,他们分别在这两个村子买下一栋荒废已久的老宅子,并自己动手修复和进行局部改造,使得它们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这其实是在最为原始的乡居生活之外发展了古建筑的一种保护模式,破败的老宅被整修好,既保存了徽派古建筑原有的风韵,又融进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元素,欧宁和左靖都非常喜欢这些“新建的老屋”。

这也就是说,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其一砖一瓦的历史,而在于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交融。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建筑体也应在这个背景下有所改变。一言以蔽之,今天我们花大力气来保护古建筑,根本性的内容不是要让这个物质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存在下去,而是要让古建筑在维系传统文化的同时,赶上时展的节奏,最大程度上激活它的内在价值。

这种想象的方式不见得有多么新奇,却是很多想象主体无法实践和实现的目标。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他们需要去寻找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传统氛围等等之间的勾连,在此基础上综合其他有建设性的意见,探索古建筑保护的最佳模式;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需要抛却古建筑即金钱利益的新近成见,而应细细体会融进自己血液里面的传统文化的东西,在其他力量的支援下,努力激活古建筑的现时价值,并且创造性地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生存空间;对于包括新闻媒体、文化研究学者以及众多的游客而言,他们则应一方面为徽州地区争取和创造更多的保护经费,另一方面协助当地挖掘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且培养一种健康的意见气候和实践方式,使得当地政府和居民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再以欧宁等人的乡村建设实践为例,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重修一栋老宅或者策划一些文化活动这么简单。他们希望从文化建设入手,重建乡村的公共生活,赋予农村活力,再造农业故乡。欧宁这些希望扎根在此的“外来者”其实并不认同诸如西递、宏村那样通过旅游开发、依靠门票收入的单一模式,在他们看来,这种模式既不关心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也无益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只是让游客蜻蜓点水到此一游,观看村民像表演般的生活样本,从而打破了前来寻访乡土中国的人们对于乡村的淳朴想象。而一个农业、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全面复兴、具有活力的乡村,才能激起更多的人来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也最终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故土,建设家乡。

可以说,徽派古建筑保护的主导力量是当地政府,辅助力量是声援,而决定性力量则是本地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个事情的同时,一方面需要给当地政府提出更多现实可行的模式、方案,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协助当地居民培养保护意识、纠正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依靠他们的力量去激活古建筑的价值。也就是说,不管是媒介还是个人,他们最急迫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想象的方式、深化想象的程度,特别是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个要求尤其紧要。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关于经费不足、模式单一等等一系列问题就都不再不能化解。

只有人们真正做到拓展对于徽派古建筑的“想象空间”,这些老房子作为徽州地区文化的物质载体,才能够在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延续其根本内涵,让这个地区的建筑、居民以及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之中。

【本文受《南风窗》“调研中国”活动资助】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http:///zR6OfNM

②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③欧宁,《碧山计划:探寻乡土中国》《典藏今艺术》,2013*(4)

第9篇:古建筑保护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词:安庆:“城郭”;历史遗产保护;机遇挑战

1 安庆“城”与“郭”

“归地之利,内为之域,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樯著者,所以为固也”。引自――《管子・度地》

通常意义上,有“城”才有“墙”,细分有内外双重,内为域,外为郭。“城”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特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但“域”的功能,绝不单是“防御”一种。1217年,安庆新城建成意义有三方面:一,确立安庆府政治中心地位,加大辐射作用;二,以城墙为障,守卫城市,有力抵御了外匪侵犯;三,面对夏季江水泛滥,起到防洪功用。《宋史》记载,安庆城建成“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

据悉,安徽就是取自当年的安庆府、徽州府的两个字,但有着一百多年安徽省会历史的安庆(又名宜城),留下的东西却太少了!也正因为如此,见证历史的安庆四方城古城墙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安庆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古城墙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城墙的措施和办法。成为我国第10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更加突出。如何纳入当今新型城市圈,安庆责任重大。

安庆古城墙始建于南朱,距今800年。1862年,曾国藩主政安庆时,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天的四方城古城墙约203m,即是其中的一段,城墙呈南北走向,青砖叠砌,错落有致,为市级“保护文物”。历经几百年,城市形态的演变才有今天安庆的摸样(图1,图2)。

2 安庆古城墙保护意义

2.1古城墙隶属于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2其次,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保留了历史和传统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动力,在重塑人们精神家园上具有深远意义。

2.3安庆古城墙的保护构成世界历史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文化历史的贡献,同时符合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

3安庆古城墙保护现状

针对历史古城墙的保护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完全修复古城墙根本没有必要,让它保持现在的样子,不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而另一种声音则倾向于完全修复,因为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与之相配的城墙。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这濒临灭绝的文物古迹,安庆政府应该会同城建和文物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对目前尚存的古城墙进行细致调查并作出正确评估,以决定它们是否应予保护或拆除。对于可以保存的城墙,则应进一步将它们合理组织到今后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中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人民大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日常生活观览游憩的胜地。对于将予拆除的城墙,则需作好事先的测绘、摄影等资料收集工作。在拆除过程中,也要对它的内外构造、使用材料及砌筑方式,予以详细和全面的记录,以补充上述资料的不足。最后将它们和一切有关的文史记载,共同建立档案,以备日后查询及研究。经拆除的砖、石、木……构件及设施,也应选择典型及特殊者予以保存,并附以必要的说明。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对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是对文物现状进行保护,不提倡复原,改变文物的真实面目。然而到了现实的具体操作中,新的问题和矛盾总是和理想有很大的出人。在现实当中,观念固然重要,但是当它们处于岌岌可危境地的时候,一件实际有效的保护措施似乎比一种神圣的畅想更有竞争力。

安庆。2001年12月,第一轮城墙修复方案形成,2002年3月9日,规划、文物和建筑设计人员专程到寿县考察古城墙恢复改造工程。4月,第三轮方案形成;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老城墙线型基础上,适当穿插“拱门楼”和“烽火台”,形成一组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景观。5月10日,文物部门针对方案,提出应恢复“起步门楼”,取消“拱门楼”和“烽火台”并将城墙建成“内檐女儿墙”式样。5月31日,正式的古城墙修复方案由规划局报呈市政府。6月25日,分管副市长签字批准。

然而也就是6月25日这一天,古城墙在大雨中多处坍塌,大部分城墙下沉和倾斜。消息传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7月1日,安庆市建委召集各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会议认为“古城墙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近期暴雨集中,玉虹街道路施工和古城墙上方房屋施工等多种因素导致古城墙北端部分墙体滑坡”。

古城墙上方的开发商也是古城墙修复者之一的安庆宜龙开发公司认为,古城墙两侧原有的旧房屋由该公司拆除三年了,墙城没有发生问题;而玉虹街修路开挖,地基下降,致使城墙基础受到严重影响。市政府批准的修复方案已不能实施,须重新设计。

2002年7月22日,安庆市第一建筑设计院书面致函宜龙开发公司:古城墙应拆除重建。

安庆修建城墙不像在平原上建城,先用干打垒的土墙作芯,内外再用砖砌起来,围成一圈就成了一座城。安庆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城时,则是利用山势起伏和走向构筑的。虽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修缮过,但是,安庆沿山势走向建造的城墙无法改变。除城门楼处还像模像样地砌成城墙,而环绕老城九里十八步的城墙几乎是在徒峭的山体外面砌上城砖构筑成的。从城外看,是一座巍巍的安庆城;在城内,则城墙上有居民,有街道。住在城墙上,其实就是住在地势较高的山头上或者高岗上。安庆建城是为了御敌,南宋为了抗金,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夺城,明末史可法在此为了抵御张献忠起义军的进攻,清未曾国荃曾炸坍西北门城墙,攻占了安庆。1863年,曾国藩署理安徽巡抚时,为了增强城市防御能力,自集贤门至正观门以西,又筑一道外城(也称月城),先后开金保门、玉虹门、同安门。安庆城内面积也从2.7km2增加到3.65km2。经过历朝历代无数次的翻修改进才有了当今的遗风。它是历史的见证,拆除实在可惜,可是在当今历史遗产保护的技术领域,哪怕是整旧如旧的口号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仍然是业内的瓶颈之一。对于有些历史城墙便做了拆除重建这样无奈的决定。

再者,位于市玉虹街的古城墙,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在温暖的冬日,这里的景象却让人触目惊心―――墙头的一些砖块已被拆下,成为附近小区居民晾晒衣被和腊货的

辅助物。既是“重点文物”,岂容如此破坏。史可法驻安庆时曾勒碑三块,嵌于南北城楼。一是“戒铷绸桑”,二是“宜城天堑”,三是“磐石万年”。后两块石刻早已失落,而“戒枷绸桑”碑现存于市博物馆内。是巧合,还是历史要向我们暗示什么?

安庆古城墙就像我曾见过的城门楼一样,在我不经意之中就逐渐消失了。北京城墙消失前还有一位梁思成先生奔走呼叫,安庆城墙也不甘心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现在不是有人为保护玉虹街、二监后围墙的古城墙而呼吁吗?

其实城墙并不懂得疼痛,懂得疼痛的是人心。台湾作家林海音,不敢面对自己的“城南旧事”――那已是一座纸上的空城。

另一位台湾女作家,有“龙卷风”之称的龙应台,于20世纪80年代叩访北京后颇为惆怅:“新建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毫无个性、特色和美感,把古城温馨、传统的氛围破坏了,使老北京荡然无存。这些古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也属于我。我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好像趁我不在的时候,有人把它毁掉了。”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安庆是在城市急剧增长、内忧外患的多重复杂矛盾中试图寻找出路,责任重大,步履艰难。

4 国内古城墙保护案例列举

南京明城墙――世界规模最大的砖砌都城城墙,利用修缮好的域墙建成了“汉中门市民广场”形成以明城墙为主线、护城河和绿化带为依托,多重花园镶嵌其间的城墙绿色风管带。

开封的城墙――作为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经过开封人民的多次修缮,同时发起“开封城墙自愿保护认领活动”并制定了相关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西安古城墙――西安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建设护城林,环城路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运用传统建筑工艺,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城墙墙体复原如故。

安庆古城墙保护背景:

地处皖西南中心,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安庆,处于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安庆的古城保护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中心区同构。老城区的功能集聚无法疏解:由于城市历史形成的原因,目前城市中心区与老城区同构,老城区内有大量的行政、商业、带来了新功能的集聚,造成名城保护的压力较大。老城区开发建设强度较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旧城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使得旧城越来越拥挤,生活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向加重。交通不堪重负:高度密集的城市功能,高密度的城区人口,使得老城区现有的道路网系统不堪重负。居住环境较差:通过十几年的旧域改造,旧城区大部分的低层民房已拆除,但老城内的居住环境质量较差,部分住宅无法满足日照间距的基本要求,老城内仍然存在城中村、棚户区,住宅条件亟待改善。

5 安庆古城墙保护措施

古城墙是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中国的城市建设异常迅猛,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挽救历史遗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特别像安庆这样相对薄弱的城,古城墙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入手:

1)制定关于古城墙的保护法规。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百姓保护意识。

2)采用现代勘测设施和技术对古城墙的现状做全面细致的了解。

3)对已出现和存在的破坏和损伤逐一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补救方案。同时也要把城墙周边的环境纳入保护的范围。

4)坚持修旧如旧、整体保护、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5)创新理念,赋予古城墙以生命,解构新时代,重塑人文。(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