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

第1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水平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新的发展机遇也降临到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中。为了使我国的企业取到长远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规范其各项工作制度、方针政策。为了确保企业党建工作具有创新性、规范性、科学性地顺利发展,国家引进了ISO900质量管理体系。下面从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大问题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研究

本节从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内容,建立的必要性与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与研究:

1.1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党务委员会的主管人员在企业对其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将党建工作归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这一体系是建立在党建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体系,它更加科学与规范,在党建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挥与协调作用。

1.2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在一套比较规范的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工作记录手册以及一系列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等。其中,质量管理手册是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它规定了企业党建工作如何运作,如何发展,如何自身进行改进。程序文件将质量管理手册中的内容更加细致地进行了阐述,此文件将工作分为若干子项,明确规定每一项的具体工作,其中包括每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做此项工作的具体原因,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安排,何时何地进行此项工作,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案以及需要达到的具体操作结果。作业指导书是具有操作性的文件,主要说明对具体企业党建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与需求。工作记录手册是根据企业实际运作,将所做党建工作详细记录入册以便日后参考与查验。

1.3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必要性

建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党建工作拥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权利职责清晰和闭环内部管理等规范化操作,从而避免工作交叉而导致的相互推诿,工作漏洞等现象的发生。达到每位党员工作心中有明确计划,工作部门能够通过程序文件快速掌握工作的目标、内容及具体过程的能力。同时也为群众对党建的评价确立了明确目标。

现代企业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传统的企业党建工作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为创新党建工作,必须引入质量管理标准的思想与管理方法,创建一套可实现的规范化方法,为企业党建工作开拓更大的空间。

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党建工作更具科学化。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党的思想路线,其工作程序也适用于党建工作,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能在党建工作上符合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1.4如何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稳健发展的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对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手段进行一系列的阶梯式改革,使企业党建工作更加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不断整合,使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首先,必须将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围绕着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发展这一最终目标,才能明确党建工作的整体流程与具体考核方案,才能调动企业全体党员的积极性,才能使全体党员齐心协力,有的放矢,更加顺利地完成最终的目标,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与企业管理水平。

其次,必须要加强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的过程管理。由于企业的党建工作的主体与接受对象涉及到企业内所有的党员,企业党建工作的涉及面涉及到所有党员的全部活动,因此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具体运行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故为了使企业内的党建工作顺利进行,一定要加强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是指在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中,要根据精细化和具体化的过程管理标准进行管理。对于企业内的所有党员,必须严格按照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系文件中的标准和程序办事,只要这样做,才会促进党建工作质量从真正意义上的大幅度提升。另外,针对党建工作内部审核中出现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问题,必须及时记录与跟踪。对每一项问题进行改进与不断完善,确保党建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重大问题

上文已经阐述了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并说明了其必要性与建立方法。接下来针对做好企业党建工作需要注意的几大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道路与发展方向。把党的领导作为企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障。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切实加强企业的党的建设,保障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2.2企业生产经营作为中心任务

必须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围绕此中心进行部署安排。这样做是符合经济市场发展规律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的。

2.3党的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树立企业内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对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是实现党对企业进行领导的基本途径。公司为党组织提供必要的条件进行党内知识的学习与党内活动的正常运行。通过企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将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地更加丰富和完善。

3.总结

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的党员更加明确了其自身对于企业建设的职责与工作,使得企业对其自身的发展目标与规划更加明确与清晰,使得企业内各项工作的进行更加程序化和规范化,使得企业的各项奖惩措施更加有理有据可依,使得企业内的模范党员充分发挥了其带头的先锋作用,实现了企业内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更加提高了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的管理职能。 [科]

【参考文献】

[1]俎德娟.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求实,2011(A01):62-63.

第2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探析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良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附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做好,如何构架出靠得住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了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重心。目前,很多水利工程的进度任务日益繁重,而且个别工程的施工难度很大,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搭建良好的质量管理平台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热点。

1 构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如何不断提升水电建设的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过硬是目前很多工程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提升质量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被国家的有关部门和领导所重视。首先,水利水电工程是直接关系着大众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部分水利工程都建筑在大河大江上,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好坏影响着沿岸生存群众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相关的重要政治措施的实施,如何建好水利工程,不仅对国家的现状影响深远,还深深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顺利的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企业形象和效益,质量不过关的水利工程必将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信誉上的损失,如何圆满的完成水电工程,确保质量过关,会为项目投产后的安全经济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项目在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具备更加有竞价性的能力。未来国家还会建设一批重要的水利水电项目,这就要求我们今后更加努力,不能停步不前,要更有创新和发展,以世界一流水平圆满完成今后的工作。

2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完好健全的政策做指导,造成执法不力,和无法可依,另外针对相关的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缺乏必备的工程质量检测设备,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工程进度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检测出来;其次,工程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及责任人的责任不明确,制度不规范,很多项目的实施进行中,行政干预过多,出现了很多不按建设程序施工的项目和建筑,赶工程情况严重,这些情况都严重干预了工程的顺利开展,不仅造成水电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同时由于管理人的疏忽和大意,工程的资金也经常出现问题,周转不开,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不够资质的企业参与施工,造成了工程的隐患;再次,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水平有限,综合素质大部分不过关,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经验,造成对工程进度、质量等等不良影响;最后还有对目标管理不明确,主要是由于对成本管理的失误,不能控制到位,造成质量管理部门只是针对工程结果,而忽视了施工过程,另外安全管理经验缺乏,没有系统管理,造成施工不能按照合同进度开展,随意性太大,缺乏合理的严谨计划。

3 如何构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3.1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一项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必须要站在很高的角度上去看,严把质量控制和管理。因为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其使用寿命及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施工过程中,良好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搭建将对工程的建设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完善的行业规程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加强对质量重要性的觉悟认识,并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实施,确保整个监督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合理更加规范。

3.2 创新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的质量过关与否直接联系着整个管理体系平台的搭建和实施,也从始至终关系到了工程进度的质量以及完善机制的搭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就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从而使工程管理部门无法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管理,也无法达到合同中所规定的要求,进而对整个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3.3 建立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要将施工设备、工程材料的质量关控制好,不能以次充好。要定期对相关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检测,优先选用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厂家的优质产品,对于大重型机械设备和大批量工程材料的选购应统一有上级相关部门统一采购,严厉打击工程材料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强化整个采购的质量监督过程,确保所有程序有序、合理,保障工程的顺利完成。

3.4 建立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施工工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在施工过程中将危险和风险都降低到最低点,施工进度稳步实施,是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施工过程的良好监督管理能保证施工任务按时完成,有利于促进整个施工质量提升,同时还能降低工程成本。同样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怎样才能更好将这些工程顺利完成,就需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好,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如何更好的构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加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邱良.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J].门窗,2012(7).

第3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排水管网;整体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排水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 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 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严重时则危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1 排水管网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镇排水体制, 基本以雨污合流的截流式排水系统为主。整个排水管网系统比较分散,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l) 现状管线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现象。汛期纳水量增加, 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营运成本和管网维护成本; 同时造成污水外溢, 随雨水直接进入水体, 污染环境。

(2) 部分现状管线管径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 过水能力不足, 导致汛期常出现溢水、积水现象; 污水支管管径偏大, 干管管径偏小, 难以充分发挥管网系统的工程效益。

(3) 部分管线埋深较浅, 导致两侧街坊支管难以顺畅接入; 另外, 现状管渠普遍淤积严重, 致使管渠设计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4) 随着城镇市区范围的迅速扩大, 由于没有统一的排水规划设计, 新区管道敷设一般结合道路进行, 路修至那, 管道敷设到那。

导致许多排水管道无出路或任意接管临时排放, 给以后排水管网系统的整治利用增加了难度; 部分道路污水管未能敷设到位, 上游区域污水势必排人雨水渠道, 导致水体污染; 下游老城区排水管网系统, 管道过水能力不足, 致使污水外溢、雨天积水。

(5) 由于国内没有很好的水力计算软件, 目前大范围的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大都采用经验估算方式进行设计, 难以做到整个系统的优化。造成上下游管渠坡度分配不合理, 水流流态不好, 管渠淤积严重, 泵站建设过多。

(6) 雨水污水排水系统、灌溉渠、小城镇防洪系统、水景湖面等各个系统, 由于没有协调统一的规划设计, 往往各自独立, 系统间不但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补充利用, 反而存在矛盾, 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2 结合现状做好排水管网系统整体规划

2.1 选定合理的排水体制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 是城镇排水规划设计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镇的老城区, 由于建设比较早, 建设初期没有总体规划, 街道大部分都比较窄, 而且道路下面一般都埋设有给水管道、通讯电缆, 个别道路还有供热管道。如果再埋设两条管道施工难度大, 并会使工程投资大幅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采用合流制。对此, 应该结合城镇的总体规划, 综合考虑, 酌情进行分期改造。

随着城镇的城区向外快速扩展, 在规划建设时, 新区大多采用分流制。但是, 由于部分新区属于农村城镇化地区, 在土地开发的同时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 造成了周边市政分流排水系统虽已完善, 小区内部依旧雨污混流严重。

排水体制的选择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 而且影响工程的总投资和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城镇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既要满足环境保护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又应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优化设计。

2.2 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城镇排水管网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应满足城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既要重视近期建设规划, 又要考虑城镇远期发展的需要, 分期实施。尽可能就地取材, 降低施工难度, 减少工程总投资。另外, 应针对现有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利用现有管渠的基础上, 提出经济、合理的分期改造方案。城镇排水出口和污水受纳水体的确定, 都不应影响下游城市或远景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镇排水管网系统的布局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为城镇的远景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3 提高排水管网系统的管理水平

目前城镇排水管网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多个部门管水, 多个部门不治水的现象依然严重。排水管网系统从规划、设计建设到最终的维护管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无法统筹布局。规划部门往往只从规划的角度去考虑, 对具体实施的难易程度、实际的可行性考虑较少; 建设单位多从资金如何容易筹措和如何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和工程造价的角度去考虑, 对整个排水管网规划如何更合理实施, 建成以后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考虑较少; 管理部门只从如何易于管理, 便于维护的角度去考虑, 很少兼顾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这样最终造成排水管网多人管而又多人不管, 出了问题互相推托, 职责难分。笔者认为, 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管理体制, 设置相关部门或单位来进行统一管理,使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市场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3.1 建立城镇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 在原有管网的基础上,扩建、改建、新建小城镇排水管网工程十分频繁。对于小城镇, 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比较零散, 往往由不同的部门临时拼凑的小施工队施工, 这些单位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常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同时对竣工图的绘制, 档案资料的形成归档不够重视, 甚至没有记录。久而久之, 使得排水管网档案不能完全反映管网系统的实际情况, 给日后城镇排水管网的清疏、维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建议结合现有排水管网系统档案, 利用现代管线探测技术, 查清城镇排水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埋深、高程、材质等管线属性, 测绘地下管线图,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建立城镇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为以后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管理提供及时、可靠、准确、全面的信息。

3.2 建立城镇排水许可制度

目前由于城镇排水设施的不健全, 管理措施的落后, 导致排水管网的乱接、乱改、乱排现象仍较严重。为了避免污水乱排放, 改善城镇水环境, 建议建立和实施城镇排水许可制度。对城镇规划区内,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必须由排水管理部门提供准入接驳井位,并对排水水质进行检测,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后, 污水才能接入城镇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接驳完成后再由排水管理部门验收核实。

第4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一、当前税源联动管理中部门协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自从实行征、管、查机构三分离改革以来,各级都按照征、管、查机构三分离原则,设置了相应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分工不尽合理,如不少税务机关就存在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检查权限划分不够明确,征收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行使个体户日常管理和税款征收权现象,甚至出现多个部门都有权管理同一事情,且不同部门在处理同一问题时意见各异,造成纳税人左右为难,不知听谁为好,严重影响税收执法的严肃性。

二是部门配合不力,工作衔接不畅。目前,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如对征收部门如何根据管理部门的纳税评估和稽查部门的稽查结论征收税款,以及收缴滞纳金和罚款,其征收情况如何通知管理部门、稽查部门;管理部门如何根据征收部门的征收情况和稽查部门的稽查情况实施管理,其管理情况如何告知征收部门、稽查部门;稽查部门如何根据征收部门的征收情况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情况选案稽查,其稽查结果如何通报管理部门、征收部门这些制度制定得不是很详细和具体,造成征、管、查三方工作上时有脱节现象发生,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

三是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和反馈不尽如人意。在现实工作中,征、管、查各部门间过多地强调征收、管理、稽查应该“各司其职”,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导致出现征、管、查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的现象。管理部门和征收部门不能及时将征管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告知稽查部门,致使稽查部门难以从征收管理中获得稽查案源信息,在选案时缺乏依据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征收部门不能及时将查补税款入库情况告知稽查部门,导致稽查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案件执行情况。稽查部门不能及时将纳税人的违法作案手段和检查处理结果告知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所管纳税户涉税违法信息,同时管理人员与稽查人员交流、研讨又少,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必要的协调,管理人员忙外部管理,稽查人员忙外部检查,彼此之间较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彼此一些本应共同协调的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致使管理部门未能及时掌握纳税人违章行为,不能及时辅导纳税人。稽查部门很少对征收部门就如何加强税收征收工作提出建议,征收人员也不向稽查人员调查了解哪些纳税人有偷漏税行为及偷漏税的方法途径,只管按照纳税人的申报金额和稽查部门的查补数额征收入库,不能在征收环节对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进行控制。

二、加强部门协作的建议

一是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方职责。坚持税收工作流的相对集中原则和满足“一窗式”办税服务的要求,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部门的具体职能。为避免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检查权限上发生职责交叉,各地税务机关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__]124号)的要求,划清日常检查和稽查职责,把日常检查界定为税务机关清理漏管户、核查发票、催报催缴、评估问询,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的日常管理行为,同时在坚持该要求“三个划分原则”的基础上,要求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符合《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立案要求的案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调查处理。

二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建立征收、管理、稽查工作衔接制度。要理顺三者关系,除了进一步规范征收、管理、稽查三者关系外,首先要科学设计征收、管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包括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便于操作,责任明确。其次要注意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工作规程的有机衔接,责任到岗、落实到人、注重部门间有机协调、减少无谓的“内耗”,理顺关系,力求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从而保证执法机制高效运行,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互动性、规范化、制度化。第三是取消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的重复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税程序,免除不必要的审批,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加强征收、管理、稽查信息传递。根据实际情况,在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建立一套符合自身运行机制的联系制度,以确保征、管、查三方实现信息共享。设置一套规范的信息传递制度,按照统一的传递渠道、传递方式,按照规定的期限将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确保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征、管、查协调例会制,明确例会召集人、例会形式、例会人员及例会内容,及时共同协商解决各部门出现的各种矛盾。鼓励管理人员和稽查人员进行交流和研讨,对交流和研讨的好成果予以推广,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是提倡部门协作精神。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建立科学的工作职责体系的同时,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及时互通情况,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做到遇事商量办,以税法为准绳,妥善处理好征收、管理、稽查中可能碰到的扯皮问题,达到精诚团结,共求发展的目的,以建立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更好地堵塞税收漏洞,服务于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

第5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a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increase make enterprise must do careful research wh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 good business is a close-knit organization, and is a whole system that includes closing internal relations, information channels,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flexible and rapid respons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go step by step, advanced scientifically, finally realizing the system operation.

关键词: 管理体系;企业;系统;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enterprise;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17-02

0 引言

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系列管理运作有关的经营战略、运营理念、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程序标准等一系列构成的有机整体。

1 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它的推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是对整个管理框架进行梳理、设计、调整和指导,不负责具体规章制度的起草和拟定,因此企业必须有各方面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这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些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不能进行跨越阶段的跳跃,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和一步到位,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

2 管理体系的结构设计

一个体系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体,各个部分又各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合需要有严密的接口,部分与部分的合理联合运作需要一个能实现整体功能发挥的连接系统或一体化结构。我将整个管理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可以将其称为横向的分层设计和纵向的分模块设计。

2.1 体系分层 体系的分层正是从纵向结构进行区分,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管理体系可以分成若干个层级,这规定了管理体系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定位。根据从上往下的分层,分成如下:

2.1.1 概念层 这一层级主要识别的是管理体系中的概念部分,概念部分指的是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观等等。这是一个精神层面或者说纲领层面的东西,是企业文化核心的部分,这一层面的内容是其他一切设计和工作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衡量判断其他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准则,它内化为组织中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1.2 定义层 这一层级是根据第一层级的内容,融合组织目前的管理文件进行的识别和划分。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文本的建立。这一层及所要回答的包括:

a我们的企业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

b我们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运转的?

c我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d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e每个部分的范围和职责是什么?……

2.1.3 操作层 完成了基本定义层的建设之后,下面进行的是操作层的建设。操作层的内容是具体的管理步骤和程序,所要形成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细则、程序文件还有操作文件。这一层要达到的是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a每一项工作是什么流程?

b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c我该如何操作?

d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我要做到何种程度?

e如何奖励和惩罚?……

2.2 模块划分 模块的划分是从横向上对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划分,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模块:

2.2.1 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是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所参与的工作环节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制定,包括预算决算、收付款、融资担保、实报实销、报表分析、审计等有关财务的工作都包括在内,影响范围涉及企业所有资金、资产相关环节。

2.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部为核心,各部门相关,涉及集团公司所有的人力资源引进、激励、开发等的工作的管理体系。所有有关人员引进、内部晋升、薪酬福利、岗位变动、考核奖罚、计划生育、人事档案等的工作都包括在内,涉及企业所有员工。

2.2.3 生产管理体系 以生产部为核心,设备部、供应部、技术质量部等为重要部分,各车间生产运营为主要架构,涉及集团公司生产运行、质量提升、物资收发、安全环保等工作相关的管理体系。作为生产企业,这是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

2.2.4 营销管理体系 以市场管理部为管理部门,包括营销、采购、贸易等部门主要参与。涉及集团公司所有与商品交易往来有关的工作和环节的管理体系。

3 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3.1 体系初建 体系初建主要是文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在于建立标准和字面上的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3.1.1 识别 识别过程是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和模块划分是相关联的,即通过对各方面管理内容的研究,来识别出各管理环节所属的范畴,从而在逻辑上予以分层和划分,继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路。

3.1.2 建立管理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从管理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机制,确立总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规定基本的运行规则。

3.1.3 建立程序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规定,然后进行整合。

目的:形成有价值文件,对管理体系中所有管理环节和工作内容、职责分工进行规范和指导。

依据:ISO体系文件、集团公司制度文件等。

步骤:a.根据模块划分确定分工;

b.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岗位工作描述;

c.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内部流程梳理;

d.各部门根据分工规定程序文件;

e.整合各部分程序文件,形成程序文件目录。

3.1.4 建立操作文件 这一过程和上一过程是密切关联的,是在上一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步骤和操作行为进行规定,其依据是集团公司各种操作规程、手册等,其建立步骤和上一过程基本一致。

3.2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工作实际上是体系文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工作,而实际上广义上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体系文件形成的工作,而是包括大量的后续工作。前期体系文件的形成是根据目前已存在的工作流程建立的,而且只是一个体系文件,其运行情况和合理与否不得而知,因而要想进行彻底的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彻底的管理评审工作。

3.2.1 管理评审工作我将他分为两个阶段:

①清除“bug”阶段。Bug,计算机编程中的术语,是指过程中隐藏的问题、缺陷、漏洞等。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从工作目标和出发点上都是为了清除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bug”,目的是确保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基本的也是基础性的阶段。

②“化茧成蝶”阶段。我将管理体系运转中质量的提升成为“化茧成蝶”,即希望通过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实现集团公司管理质量的飞跃。具体可以参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一些原理,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一步一步的提高。

3.2.2 管理评审工作步骤

①前期准备工作。

a.确定评审成员,成立评审团队;

b.制定评审方案;

c.设计评审工具;

d.召开启动会议。

②评审实施。

a.文件评审;

b.现场评审;

c.汇总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③后续工作。

a.召开评审会议,总结汇报;

b.进行纠错和改正;

c.纠错效果评估和改进。

3.3 体系文件更新 在上一过程——管理评审工作结束之后,纠错和改进过程完成之后,相应的根据成果进行体系文件的更新工作,使体系文件也相应得以改进。

4 几点建议

①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开展必须树立决心,不间断不随意中止,保证彻底性和执行性。

②开展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协调问题,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强力推进,各部门确保积极配合。

③目前缺乏专业人员,有必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以ISO体系为基本,以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

④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

以上是根据作者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产生的成果,具体实践应用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最终是要实现系统化或一体化,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两化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27.

[3]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张国雄.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技术—系统工程[J].上海企业,1984(12).

[5]唐启来.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步骤[N].中国包装报,2007(11).

[6]秋实.标准化管理的中国式思考[N].医药经济报,2007(7).

第6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双重属性:既表现为一种管理权力又表现为一种管理权利。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实质包含两类矛盾关系: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和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建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就是要实现前述两类矛盾关系的平衡: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平衡;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平衡。

近年来,关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诉案日益成为法学界、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旨在从高校管理权行使与学生权利维护的视角,通过探究高校管理权力(利)的内涵及其与学生权利的关系,提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平衡机制的建构策略。

一、高校管理权的内涵分析

(一)高校管理权的内涵

高校管理权作为一种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权力,其权力主体高校作为政府教育职能的行使者代表公共利益,因而高校行使的此种权力具有公权力属性,体现的是高校作为授权行政组织所代表的公共利益。

高校管理权作为受法律、法规保护的权利,其权利主体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享有民法上规定的各项权利,其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犯。另外,高校作为教育者,还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一般事业单位不具有的特殊权利如办学自主权、自主管理权、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权,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利是高校基于其教育者身份而产生的一种为适应教育之必需的权利,虽然其具体表现为一种实体性权力,但同样不可侵犯。因而高校行使的此种权利具有私权利属性,体现的是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所具有的利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内涵

高校所享有的这种双重性的管理权又具有复合性,即高校学生管理权中有一部分内容如招生权,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权,既属于高校的管理权利又属于高校的管理权力。据此,我们可把高校学生管理权进一步细分为3部分:纯粹权力部分、纯粹权利部分、权力与权利的复合部分。

从高校管理权的复合性出发,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3对基本矛盾关系: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关系,是二者问特殊行政关系的反映;高校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关系,是二者间民事关系的反映;高校权利与高校权力的关系,是二者间复合关系的反映。

建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实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3对矛盾关系,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针对矛盾关系的不同性质,需要采取不同的矛盾解决策略。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

(一)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关系

1.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关系的理论审视

从法学理论上讲,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包含以下方面:权利和权力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权力与权利相互依存,共寓于法律之中;权力与权利有着重大区别;权利与权力之间存在矛盾、对立与冲突。

高校管理权表现为权力时,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同样具有上述内涵。具体表现在:

首先,二者是对立的。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与学生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二者间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同时,就高校管理权而言,相对于法律、法规授权,表现为权力,相对于民法上的事业单位法人,表现为权利,是权力与权利的统一。

其次,都来源于法。前者源于法律授权,受到法律规范和限制。后者源于法律赋权,由法律规定、确认和保障。

再次,二者具有很大区别:高校权力运用是代行国家教育职能,履行国家教育职责,实质是国家教育权的体现,行使具有国家强制性,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公民所取得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学生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权力的保护,如果国家法律仅仅规定和确认了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但却没有相应公权力保证其切实享有,那么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就难以变为实际享有的权利,权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受教育权也不例外。在现实中,受教育权利要从法定权利变为实际权利,有赖于国家教育权力的保证,高校管理权即属于此种权力。

最后,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对立和冲突。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公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高校管理权力界限模糊、权力制约机制无力、权利救济制度缺乏等原因,极易出现权力限制权利甚至否定权利的情形。另一方面,如果司法干涉过度、权力执行力弱、制约机制扩张等,也会造成权利制约权力甚至否定权力的现象。

(二)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关系的现状考察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教育法治建设成绩突出,学校管理法制化不断加快,学生权利保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目前高校管理权力行使与大学生权利保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权力欠约束性和大学生权利欠保障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以及作为公权力天然具有扩张性,加之高校管理权力界限模糊,在权力运行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合理的运行程序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现行法律的相对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高校出于对自身私权利益的保护,加之制度建设滞后和传统的权力至上观念的影响,以至于在实践中频频出现权力限制权利甚至否定权利的情形,呈现出明显的权力强势倾向。以高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为例,高校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制定内部规则。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校长行使的职权中第一项就是制定具体规章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校基于学生管理的便利性,通常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过多地设.置了义务性条款,较少去思考和挖掘义务性条款的对应的权利性条款”。因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作为内部管理规范的校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实践中,忽视、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学生权利受侵现象频繁出现。《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的学生”一章共有七条内容,主要规定了高校学生要遵守的规则、制度、秩序,然而只有一句关于学生权利的话,即“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可见,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属于权利弱势群体。

总体而言,由于高校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多采用“命令一服从”的权力运作模式,规章制度设计上偏重管理和规范,制度执行中缺乏正当程序,忽视甚至漠视学生权利。学生时常处于被支配甚至被压制的地位,权利缺乏保障,受侵现象不断。

(三)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关系

1.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关系的理论审视

在传统的法学理论上权利之间有着界限划分。当法律严格界定并保护了一个人的合法权利时,实际上也界定和保护了他人的权利。美国法律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当人们认为某行为是甲给乙造成损害时,因而会决定:如何制止甲?但这是错误的。我们正在分析的问题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对乙的损害则使甲遭受损害,因而人们决定的真正问题是: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因此,不论法院如何决定,只要它保护了一种权利,实际必须侵犯另一种权利。这就是权利的相互性。权利相互性,强调的是人们在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两个权利间无法找到一个互不侵犯的明确界限。即使法律做出这样的界定,也只能在字面上保持权利的互不侵犯,但在处理现实问题时,立法和司法必须对此明定,否则无法形成秩序。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属于不同的权利主体,因而这两种权利之间同样具有相互性。

2.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关系的实践考察

现行法律对高校作为民事单位法人所享有的权利具有较为明确的规定。高校管理权力的强势倾向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高校管理权利由法定权利向实际权利的转化。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高校一方面依据法律授权(指其具有的行政权力)和法律赋权(指其享有的法人权利),基于其管理者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以便尽可能充分享有其权利,维护其利益;另一方面,却忽视了这些规章制度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正当权利。现行法律对学生权利规定较为模糊,内容没有明确细化,这种立法上的不足在现实中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展高校管理权利而压缩学生权利。

三、建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包含两对矛盾关系,即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关系;高校管理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关系。构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实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关系,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针对不同矛盾关系,需要采取不同矛盾解决策略。

(一)建构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

从理论上说,高校管理权力和学生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了高校管理权力和学生权利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加之权力客观上存在易腐性、扩张性以及对权利的侵犯性和高校管理权内涵界定上的模糊性、复杂性,因而在高校管理权力和学生权利之间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基于目前高校管理权力呈现强势倾向,而学生属于权利弱势群体,权利受侵现象频繁出现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以划定高校管理权的合理界限,以保持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协调与平衡的同时,在权利充分实现和权力高效运行之间求得平衡”。

建构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一方面需要对高校管理权力的行使进行合理规范和限制,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学生权利保障,以便从内部建构权力运行与权利实现的平衡态势;另一方面,通过一方的诉权主张依靠司法介入从外部建构权力运行与权利实现的平衡态势。

1.规范权力运行与保障权利实现——建构内部平衡

(1)建立健全高校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

在教育法制化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行政主体处于强势地位,而实体法赋予相对人的权利又高度概括与抽象,加之地方教育法制、法规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在细化实体法的基础上,更应在程序上为相对人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制度,设置一套防止教育行政权力恣意或滥用的机制。针对长期以来,在高校管理权力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程序瑕疵、缺少规范,随意性强,越权行为等,有必要建立健全高校管理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把管理权力的运行纳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目的旨在于既要保证其高效又要保证其合理。

就目前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明确高校管理权力的界限、内涵;制定高校管理权力行使的程序法。司法层面,尝试建立和健全教育司法专门职能机构;完善司法介入机制;管理层面,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程序制度;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监督层面,完善教育执法监督制度;建立规章制度审查机制;逐步设立和完善学生权利的维权机构;逐步设立和完善教育仲裁机构。思想层面:树立管理者的法治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管理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高校管理权力的行使,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法律保留原则以及司法审查原则。

(2)建立健全学生权利实现的保障体系

针对目前学生权利受侵现象频繁出现的情况,需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学生权利。除了规范高校管理权力的运行以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权利的保障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建立保护学生权利的程序制度;设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明确大学生管理程序如学生处理程序;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体系。

救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学生的救济权利是学生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权利的实质享有不仅仅是看其实体程序方面的规定如何,还要看其是否有完善的救济途径以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救济体系包括事前救济、事中救济和事后救济。就目前而言,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完善学生维权的诉讼制度;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逐步设立和完善学生权利的专门维权机构。

2.一方诉权主张与司法介入纠纷——建构外部平衡

由于高校管理权力和学生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了高校管理权力和学生权利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就意味着二者问的冲突解决在一定条件下会求诸于法的力量,通过诉权行使维护己方利益。在目前高校管理权力呈现强势倾向,而学生属于权利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下,利用诉权的一方必然是学生。当所有其它救济途径都无法维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时,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挺身而出。从理论上讲,高校与学生之问属于外部行政关系,完全适用司法保留原则,因而司法介入高校与学生的纠纷具备理论基础。《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属于行政诉讼法所指的被授权组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可以成为行政诉讼中的适格被告,这是司法介入高校与学生纠纷的法律基础。

事实上,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界限。二者间的限度如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一个价值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应当既体现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又根植于中国实际;既解决现实中较急迫的问题,又考虑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

(二)建构高校权利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

第7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目前,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的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是我国的基金行业与国外相比仍然历史较短,在对风险管理的理论及实务研究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基金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水平、风险意识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基金公司在风险控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不足

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要求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回馈,具有一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将风险管理目标与公司或业务目标统一,涵盖所有环节的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最后,针对风险要有一个系统认识,将各种风险管理全面结合。我国基金公司普遍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追求短期高业绩,在风险意识普及方面不够重视,各家公司对风险管理注重的程度差别巨大,大部分公司忽略风险管理,员工甚至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全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成为整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隐患。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合规管理的独立性欠缺

虽然法律法规对证券公司合规部门及合规人员的履职保障及独立性提出了基本要求,但由于一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合规部门的人员配备、工资待遇、绩效评价、职责范围等均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干涉,合规部门和合规人员在整个公司处于弱势地位,很难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要求离开权力因素的控制或左右,摆脱外在因素的干扰,使风险管理人员独立地按照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主导工作、大胆地独立思考、独立地在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对每一项具体业务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与决策。

(三)合规管理缺乏内生动力,存在应付外部监管的迹象

少数公司缺乏主动合规的意识,合规管理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更有少数公司的合规管理部门不考虑如何真正做好合规管理工作,建立合规管理机制,而只是想办法如何应付外部监管部门,并将此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风险管理缺乏全面性

随着基金规模扩大,基金长期持续业绩需要科学有效和全面的风险管理。然而,重投资、轻风险管理的现象在我国基金公司中普遍存在。虽然基金的运作是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但仅有合规还不能应对基金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更无法对基金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判断、分析和评估。

(五)风险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我国基金管理公司起步较晚,对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实践都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次,中国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外引进的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往往难以完全适合中国市场,还需要自己不断探索和发现。我们要对我国的历史数据和市场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制定出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一套风险管理模型。最后,我们要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开发符合中国特色的模型化、电脑化风险测量技术,对风险进行追踪分析和测量,并通过调整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的限额。

(六)基金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多家基金公司被爆出了“老鼠仓”和内幕交易丑闻,给基金行业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应该说,诚信体系不健全、合规管理缺乏高层重视是基金公司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我国基金公司风险控制的对策

针对以上基金公司合规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基金公司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合规宣导,营造合规环境

解决合规问题的最佳时间是在合规问题出现之前,解决的最优对策是持续不断的合规文化的培训和宣导。基金公司应当将合规宣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将合规培训前置,与新员工培训、业务流程再造、投资者教育、业务创新等各项内容相结合,使合规管理的理念渗透至公司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内部人控制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在董事会下增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其次,建立风险研究部门,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应用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使其适应基金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法律法规等风险管理要求。再次,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监察员、监察稽核部、业务和支持部门以及风险绩效评估小组。最后,对公司所有部门和岗位的风险内控职责进行明确,具体规定由哪个部门对何种风险、按照何种程序、在多长时间内进行控制,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确保合规管理的独立性

应当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监察稽核部门和督察长在享有充分履职保障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公司应主动建立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内部部门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保证各内部部门的履职行为与合规管理部门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行为不产生冲突并不妨碍其独立性。

(四)建立健全风险问责制度

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就不可能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制度,所以行之有效的风险问责制度是构建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的关键。

(五)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对于这一点,基金公司既要勇于学习国外基金管理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也要求我们勇于创新,努力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创造。

(六)建立健全制衡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

第8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一、律师文化及内涵

业界对于什么是律师事务所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我认为,律师文化应是律师事务所的整体价值观,或曰是律师事务所的价值追求、基本信仰,或曰你的办所方向是什么,你想把你的律师事务所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她是律师事务所的精神愿景。正是有了她,才使得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有内在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对外决定律师事务所的社会形象及社会对律师事务所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对内则是律师事务所的“魂”,她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规范、辅射等作用,这是一个层次的涵义;其次,正是有了前一个层次的价值追求,那么,就产生了为这个价值追求服务的各种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诸如,如何处理律师事务所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律师事务所如何处理与客户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主管司法行政机关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式构成了事务所的文化的基础。与这一个层次相关的还有诸如:律师事务所如何决策,如何构建制度,如何处理好分配关系,如何进行硬件建设,如何整合团队等等,这些均系律师事务所文化的基石。律师事务所正是有了这两个层次的内涵,才使得律师事务所有了“魂”,成为律师团队的精神支撑。

我们黄河律师事务所系1992年10月14日经过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是当时鲁北几个欠发达地区首家依司法部《合作制律师事务所试点方案》成立的合作律师事务所,当时的合作者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我们尽管当时是蹒跚学步,但刚刚学会走路的兴奋与喜悦,使我们壮怀激烈,终于使我们迈出了兴奋与艰难的一步,走上正轨.然而,事务所运行至1996年时,因在律师事务所的价值追求上,在如何理顺决策机制,如何广揽律师人才上出现了不同声音,与黄河律师的定位不同者离去,同年,我所也为此改制为国办所,改制后,因为有了编制,而使我所有效地解决了决策体制不顺及招揽律师人才的困境,使我所迅速从低谷跃上坦途;20__年根据国务院、司法部及省厅的改制方案使我们又一次团结价值追求相同者,经过运行,终于找到了适合我所发展实际的途径.而今,我们已经搬进了自己投资兴建的5000平方米的办公楼,住进了自己投资兴建的宿舍楼,践行着“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诺言,确立了“靠服务质量立本、靠专业能力立足、靠律师道德立业、靠团队精神立所、靠律师文化立魂”的理念,朝着“高起点,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律师事务所”的定位迈进!

二、律师文化建设的途径

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打造途径上,我们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着重解决:

(一)强化律师事务所的团队协作精神

律师事务所在解决了战略选择及价值定位后,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团队协作。经过归纳,我所把“靠团队精神立所”作为我所的管理理念。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律师事务所是不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也是不可能打造品牌所的。为此,我们一是在拟到我所工作的律师的选择上,要求该执业律师必须认同“团队”这样的理念;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加以巩固和确认,不能接纳和认同这一理念的律师将被淘汰出局。从而形成“黄河律师因为有我存在而骄傲,我因为加盟黄河律师而自豪”的和谐局面!

(二)制定事务所中长期发展规划

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从文化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团队构建、品牌建设等方面规划自己。规划的制定对于事务所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三)完善出资人队伍决策机制

出资人队伍是律师事务所的决策机构,也是事务所健康、快速运转的关键。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轮流坐庄”模式或设置管理委员会的模式不利于营造团队精神,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我们的做法是,从内部制度上确立,根据出资数额行使表决权,而非采取一人一票的表决机制。出资人队伍中主任有较多出资,从而拥有较多表决权,其它出资律师为事务所的业务骨干,也持有相应股份,行使相应表决权。这类机制的确立,能够克服和避免原来我所1996年以前实行的一人一票,人人均可行使否决权的弊端。这样,我所出资人队伍呈现知识互补、能力迭加、性格包容、年龄呈阶梯形的局面。这样,使我们能够在遇到各种市场变化时,既保证决定正确,又能快速反应。另外,我所还设立了“主任领导下的部室主任会议”这一执行机构,以确保事务所的各类决策能够落实。我所设立的公司、金融、民商、刑事、劳动及行政、赔偿、房地产、行政办公室,相互协作,各尽其职,保障了事务所内部的日常运行。正是有了这些机制,避免了“内耗”,为包括各位律师在内的全体律师及行政辅助人员搭建起了事业发展的平台,各位律师能征善战、长袖善舞,为社会提供着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四)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的能量释放和约束机制

律师文化建设不能也不可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通过规范行为、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逐步达到事务所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首先,在内部管理机制的能量释放上(1)实行

综合目标考核机制。这种机制,除了业务收费数量考核外,还考核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及律师遵守内部规章制度情况;同时,还考核律师的服务质量及诚信态度,以综合考核。(2)实行全员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以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3)建立内部灵活的教育机制。周六例会贯彻始终,且会议形式灵活多样,或业务学习,但更多的是有的放矢提出一个题目,大家均自由发言,既教育了律师,统一了思想,加深对事务所理念的理解,又有可能崩发出一些思想火花,出现许多“金点子”,从而为事务所文化执行打下良好基础。正是有了这些机制,律师及员工的积极性得以释放,从面提升了律师事务所的竞争力。

其次,强化内部管理的约束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旨在确保事务所整个系统运行合理有序,以实现事务所各种行为合规。业务管理上,应确保从立案、案中到案结均有机制保障。立案时,严把案件质量关,把那些有利益冲突的或可能导致事务所信誉受损的案件(或事务)排除掉,也使那些可能给事务所带来执业风险的情形予以消灭。为此,立案制度、接待制度、利益冲实审查规则、风险提示制度等的建立使事务所在立案机制有序进行;案件(事务)中间的约束,通过事务所业务指导委员会及案件讨论汇报制度,以确保案件或其它法律事务的质量。事后的监督,我们设立了“律师责任赔偿委员会”及“社会监督员制度”强化投诉查处及社会监督。这些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事务所内部的约束机制,使事务所健康有序运行。

(五)强化事务所各种关系的处理

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些方方面面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式构成了事务所的文化的基础。为此,在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上体现着事务所的文化,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间无不体现事务所文化的积淀。

第一,在内部律师与律师之间、律师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建立兄弟姐妹般的友情,“你的成功,我的骄傲”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第二,在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上,秉承“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的原则,本着做客户的忠实法律代表,以良好的服务,为客户接受、信赖、赞许,以展现律师事务所的执业精神。

第三,在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上,强调“竞争、合作、共赢”。我们的理念是“靠服务质量立本、靠专业能力立足”,以过硬的服务质量和社会信服的专业能力去竞争,不抵毁同行,挖他人墙角。在这个基础上,与同行建立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第四,在与司法机关及行政执法机关的处理上,本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不亢不卑,据理力争,尽最大可能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第五,在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关系处理上,按照“管理、监督”的四字方针,自觉服务从其管理监督,从而为事务所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第六,在本所出资律师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充分发扬民主,强调“会上充分争论,会后执行统一决定”的原则,按照议事规则议事,避免“乱弹琴”,“调子”不统一损害事务所形象的情况发生。

人们常说“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立足现在,谋划将来,将事务所置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追求自身在价值,按着自己的专业定位、确立的发展目标,理顺好内部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才会以使事务所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六)积极打造事务所品牌形象,提高事务所的竞争力

第9篇:如何建立合规管理体系范文

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经历了从初期的萌芽,到成长期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蜕变期。这是一个孕育着大变革的时期,国际大品牌的进入、国内服装企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一系列新状况的出现,都需要现有的服装企业做出转型,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把握流行趋势,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将高品质的产品通过渠道,快速地交至消费者手中,实现产品的价值,是今后服装企业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

而服装企业如果从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到分销都由自身完成,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大多数服务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也可能是ZARA“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原因。因此,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将自己定位为服装品牌企业,将部分或全部的生产功能分离出去,外包给相应领域的专业供应商完成,而自己通过专注于产品设计研发和渠道建设,打造企业品牌。在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服装品牌企业如何有效地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质优价廉的面辅料,并采购到优质成衣,成为众多服装企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在为服装品牌企业提供管理和业务咨询服务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来自服装企业内部的一些抱怨:

“现在的面辅料供应商根本不具备把握面料流行趋势、进行面料设计的能力,我们只好在现有的面料中进行挑选,再根据面料来设计服装,这对我们设计的创造力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面料价格方面,供应商总是跟我们讨价还价,不仅耗时,而且经常出现面料买贵的现象。”

“由于双方沟通不充分,供应商经常多次返工,才能生产出达到我们要求的面料,导致交货期延长,不利于产品的及时上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困扰服装品牌企业的问题呢?AMT咨询认为,这说明服装品牌企业还未实现对其供应商的有效管理,而这一点,也是很多服装品牌企业管理者一直思索并努力寻求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AMT咨询认为,一方面,服装品牌企业需要对供应商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该以合作者的姿态,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和知识的高效共享,并通过“管理制度+管理表格+流程管理体系”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保证供应商管理规划的有效执行。下面我们就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制定供应商管理战略规划

为什么服装品牌企业要制定供应商管理战略规划?是因为我们在为服装企业做采购优化的过程中发现,一次成功的采购,公司对供应商的质量、价格、交货、服务、技术等都有要求,但这种要求来自于公司的各个相关部门,而且各个部门这种要求的标准也大不相同。比如,生产部门看重质量和按时交货率,设计部门重视的是技术,而采购管理部门的目标则往往是价格,这导致的结果是不同部门之间在供应商选择上产生分歧,此类分歧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供应商战略。

AMT咨询认为,可以在公司指定一个部门负责供应商的管理,并由这个部门主导,联合设计、采购、生产、质量等部门共同制定供应商战略,核心任务是选择和开发供应商,并确定未来几年对供应商的技术、质量、价格等的战略目标,绘制供应商战略蓝图,并在供应商总体战略蓝图确定后,根据总体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规划,确定该年度要实现的目标,以及规划如何达到。

服装品牌企业在战略层面上,通过这种部门间合作共同确定供应商选择的方向和标准后,就需要在执行层面上,对供应商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最终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和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

当然,我们也看到,国内的服装品牌企业大部分不能做到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究其原因,无非是服装品牌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双方建立合作关系的成本太高、服装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信任等。

但建立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1.服装品牌企业和供应商能够共享知识,使供应商面料开发甚至设计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在获得更好的面料的同时,增强供应商对服装品牌企业的归属感。

2.双方在合作的态度下,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减少了讨价还价的成本,并且双方可以共同致力于面料开发成本的降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

3.双方可以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从而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了解服装品牌企业的需求,降低反复沟通的成本,从而能更快速地生产出符合服装品牌企业需求的面料。

对于如何建立合作关系,AMT咨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服装品牌企业对供应商资源进行梳理。对现有供应商从多角度进行持续的考核与评价,进而对供应商进行分级,并最终确定各品类强项的优质供应商,建立起供应商资源库。具体考核可以参考以下基本方面:

(1)基本资料审查。对供应商的企业知名度、管理层稳定性、地理位置、市场地位、技术研发能力等基本资料进行审查。

(2)现场实地考察。对供应商生产环境、机器设备、组织架构、人员规模与素质、生产能力、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

(3)综合评价。对供应商提供面料的质量、交期、价格、与公司的配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与确认的各品类强项的优质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并尽量将较大的订单集中下给优质供应商,以确保其能获得规模经济,由此获得的成本削减由供应商和服装品牌企业共享。

3.双方合作关系确立后,应该通过建设高效的信息体统,实现信息及时和有效的沟通。

4.服装品牌企业可以通过派遣由设计师、面料开发人员等专业人员到供应商处进行观察指导,并通过双方经常流、座谈等形式,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供应商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