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林业与生态科学精选(九篇)

林业与生态科学

第1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1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的关系

森林与林地等资源是林业资源的核心,它们在水土保护、大气保护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自然屏障作用。现代林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林业资源,因为林业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森林不仅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保障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但是,人类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所需的资源还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现代林业生产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杜绝乱砍乱伐森林,防止不同物种的基因材料受到损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现代林业生产的原则,就是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自然生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林业建设,在保护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业不仅承担着湿地保护、森林建设、荒漠改善等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更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显然,传统林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态建设的要求,现代生态建设是以生态文化为先锋,在创造物质成果的同时,创造生态成果,并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成果,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文化体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弘扬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见,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2林业生产中林业保护策略

2.1科学实施生态采伐策略。所谓生态采伐指的是在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对森林进行有计划、有节制的采伐。生态采伐设计主要涵盖了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林分、景观和对自然干扰的模仿。关于林分水平方面,应当全方位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使得森林被采伐后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景观水平方面,应最大限度的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干扰方面,需要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自然灾害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2.2加强森林防火及病虫害的预防。森林一旦遭遇火灾的侵害,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必须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应当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火策略,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狠抓火源管理,切实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下去。因此,要提高森林的自控制,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以从根本上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基本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林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将森林质量变化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形成能够为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参考价值的信息。2.3优化科技手段以促进林业发展。知识时代的经济发展,无不与科学技术运用密切相关。现代林业生产的基点,是在林业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以提高与优化林业资源利用率,以此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森林保护意识的前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实现林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对林业科技理论的研究工作,加强对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与系统培训,通过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林业产品,以提高现代林业生产的发展层次,使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走上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之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重要。在保护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林业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波.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4):193.

[2]孟凡成.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3):105-106.

[3]舒清态.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赵文海,赵淑苹,潘保原.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4):142-145.

第2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绥阳林业局,黑龙江 东宁 157200)

【摘 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都在努力保持本国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林业是现代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对各国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建设生态林业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措施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问题。

关键词 生态林业;建设;生态环境

1 建设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生态林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计、建造的以各种木本植物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现代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森林经营制度。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在促进各种林产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

生态林业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它又以我国的传统林业的生态成分为基础,较易于取得好的成效。生态林业的建设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有效保护有机结合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大力推动发展生态林业的最重要原因。

2 当前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生态林业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一些地区对生态林业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林业生态工程未能与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相关产业建设综合规划,使得其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

其次,对生态林业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生态林业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欠缺,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生态林业建设并没有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不系统,进度不快,法律保障落实难,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形成全民的共识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在一些地区不断发生。

再次,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林业建设不仅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林区自然条件通常非常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各级政府的造林资金投入无法满足生态林建设的需求,国家投资较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建设需求严重不相适应,这影响了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随着建设的进展,造林难度逐渐增加,同时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提高,使造林成本不断提高,导致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最后,林业基础较为薄弱,林业科技专业人员偏少。我国一些地方的林业基础较为薄弱,林业科技专业人员偏少。目前尚有一些乡镇还没有林业站,或者林业站林业技术人员短缺,又无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

3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

第一,要重视科技在建设生态林业中的作用,做好试点示范。在生态林业建设中要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科技投入,使科技为林业建设提供支撑。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有效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林木品种,加快先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加速生态林业跨越式发展;要努力深化科技服务,基层林业部门的专业科技人员要与生态林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示范林场、示范林带,引导林业职工科学种树、科学管理林木,大力提高生态林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提高认识,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生态林业建设总的目标是维护生态和谐平衡,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充分体现,实现国土资源综合治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基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服从全国的总体规划,在上级林业部门总体规划与指导下,做到有序布局,实现林业总体利益的最优化。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首先要根据各基层林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要根据各基层林业部门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好最佳林种、树种结构搭配,从而达到林业生态环境的最佳效果。

第三,要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林业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积极在群众中搞好宣传,使全社会提高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政策、方针和措施的制订。充分尊重和保障林业建设者的经营自主权与合法权益,使生态林业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林业建设者。坚持以公有制林业成分为主体,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参与生态林业建设,通过股份合作、经营分利等形式大力发展合作经营林场,鼓励合作造林、股份制造林和联营造林。

第四,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法律保护。要不断加强对既有森林资源的保护,这是生态林业建设的前提。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实施,森林及生物资源和林地保护面积逐渐扩大,种类繁多,保护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强林业执法部门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公安、纪检、林政等部门在林业资源保护中的作用。要强化林业执法监督,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对于破坏森林和生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依法处理,确保林业资源、林区社会安全得到合法有序的保护,用法律为生态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第3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1 重塑林业事业的发展观

首先,要重塑林业事业发展观,在整体上以人文本、以自然为本,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双双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保障。

1.1 要为人类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予以保障

当前,我们不能够再将目光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不能再一味的因为经济发展,而过度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使人类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山穷水尽的局面。从林业的角度上来讲,当前我们不能只顾着砍伐、利用林业资源,同时还要注重保护林业资源,培育林业资源,为人类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予以保障。

1.2 要与自然协调发展

要使人类社会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改变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发展模式,与自然协调发展。从林业的角度上来讲,从育苗、造林到采伐都有着非常强的自然规律,而我们应当在这个规律之下,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所提供给我们的契机,提升林业生产力,这一方面对于林业经济发展有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我们应当将林业资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以自然为本,并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恢复在工业文明下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实现协调发展。

2 将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林业生态建设

现代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对林业生态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将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第一,面向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于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认识,让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水土防治与植树造林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第二,要针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组建一批能够科学化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才;第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设计,提高设计的科学性;第四,完善林业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减少森林资源受到来自认为或是自然灾害的破坏,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3 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组建管护队伍,购置管护设备,建立管护制度,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4 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管理体系,改进管理办法

当前,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责权的划分不够明确到位,所以导致了一些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比如不同部门只专注于自身的工作内容,造成了责权重叠或空隙的现象出现。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要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管理体系,改进管理办法,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治理效益。总的来说,各个部门应当一致遵循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原则。比如江河上中游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将水土治理作为重点的建设工作内容,主要针对江河的大支流进行治理,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县为基本管理单位,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下,各种农牧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互协调实施,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展开与林业部门的积极配合,健全、完善管理体系,进行综合建设与治理,提高综合效益。

5 动员社会力量,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性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造福的是所有人类,所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所有人类的行动支持,如果单方面依靠政府或是公益机构来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建设速度很慢,另一方面也很难取得较高的有效性。所以应当加强宣传,主要以学校、企业以及社区等为主要的宣传单位,以黑板报、宣传画、知识手册、科教影片等为主要宣传方式,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一同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形成以政府为主要领导,社会成员大力支持的宏观建设体系,加快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速度,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1 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

    林业生态文化是在政府主导下,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林区社会关系的文化样态, 其本质和精髓体现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效能最优。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挖掘并弘扬林业生态文化, 遵循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林业生态文化要求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市场影响机制、林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理念,推动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是林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面对的问题。 深刻认识林业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林业的改革与发展、现代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1.1 林业生态文化是政府主导下发挥生态生产力效能的文化

    科学的政府管理是要最大限度发挥管理对象的效能。 生态生产力是对工业文明生产力发展的反思和进步,它是发挥工业生产力高度发达、力量巨大的正价值,摒弃工业生产力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与环境破坏的负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潜能的生产力,是当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其运行机理是将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实现有机结合, 以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为基础, 依靠现代科技力量, 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和引导消费,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效能最大化, 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通过分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能量消耗的最低化。 发展目标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最终达到零排放,生活消费的科学化。我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 生态生产力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力就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就得到提高,社会就会步入生态、经济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快车道。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生产力的要求完全契合,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协调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国政府必须要大力弘扬并主导林业生态文化的发展。

    1.2 林业生态文化是市场引导下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文化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林业的发展与改革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林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的正确引导下进行。 林业的全面发展既是三大效益的全面发展,更是林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林业的协调发展是综合考虑林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其他行业的协调,是林业、林区、林农之间的协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因此,实现林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市场引导下,采取经济办法,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林业发展中,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原则和战略,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使得林业各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使得林业生产与消费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从而为加速林业科学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1.3 林业生态文化是人本理念要求下弘扬生态文明的文化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要求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其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决定了行为方式。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念,是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的目标。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求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林业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的科学发展。

    2 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推动力的表现

    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 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生态环境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 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林业。 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才能发展现代林业,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 改革是我国林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必然途径。当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正在试点探索。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从政策层面破除、 破解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也要从精神层面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更要从文化层面更新理念、营造良好氛围。林业生态文化对于林业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具体表现为:

    2.1 导向作用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从深层次来说,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行为的自觉实施,首先需要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变革和建设。文化既是先导又是前进方向, 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并萌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身行为, 从而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因此,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才会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林业发展观。

    2.2 约束作用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类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后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社会影响的产物。世界着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 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工业文化时期,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大全球性的危机。后工业文化时期,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人类从长期对自然的无限索取、 过度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进而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 林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是人类在痛定思痛后不断反思的产物。 因此,在林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林业生态文化约束着人类不断追求生态环保和谐、 摒弃无限索取浪费、抵制生态肆意破坏,并将这种理念从文化层面向价值层面延伸,向行为层面放大,营造一种社会普适的观念。所以,林业生态文化成为现代林业改革进程中破除非理性观念的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

    2.3 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 它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和累积效应,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善恶观具有基本相同的背景色彩和基调,并为他们在认识、 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提供大致相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而化作维系整个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林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可以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各个层面的力量和各个层次的人们吸引并团结在一起, 对助推林业发展、改革和建设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紧密联系, 从而在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的转变,凝聚各层面的力量,为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元素。

    2.4 激励作用

    人在生存等等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需要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文化的激励作用体现为它使某种理念在人们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后,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就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林业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普适化, 调动各个层面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生态的文化氛围,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衔接和融合,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最大化的推动和保证林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收获。

    3 推动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第5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关键词:泉州;林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2903

1引言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加快林业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明确林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兼顾处理好林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努力弘扬绿色文化、保护绿色资源、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泉州,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加快林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建设的新

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林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我们认识到泉州市林业建设存在的差距。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森林问题,即林业发展问题。实践证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物质载体是森林,森林作为自然界功能最丰富最稳定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泉州市林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质量差,效益比较低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703.47万hm2,有林地面积64.68万hm2,林木蓄积量1960.9万m3,森林覆盖率58.7%,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且水土流失面积192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26%,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发生与防控形势比较严峻,还有水污染、海域生态、工业固废、行业污染整治等四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现状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种失衡的严重程度在许多地方和领域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严格保护自然,同时,还要进一步建设自然、改善自然、完善自然,建立人与自然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加快林业发展,加快生态建设,是当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泉州市林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已形成木材加工、果品储藏加工、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森林旅游等林业主导产业,企业1200多家。2012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达到700多亿元,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木材加工群体和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市来看林业产业发展远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林产品生产规模小,名牌少,尤其是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综合效益不高,迫切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

最后,科学发展观对绿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泉州市存在一些与绿色文化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做法。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等等,这些都是与绿色文化观念背道而驰的。

加快林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初步建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文化体系,形成绿色海峡西岸带的总体目标。

3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绿色泉州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的新要求,就必须与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加快发展,实现目标。

首先,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建设的关系。经济学中的“短板效应”说明,林业的短缺,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林业建设要突出3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建设。主要是搞好平原绿化、封山(滩)育林、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绿化水平,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二是突出生态建设。把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基本农田和退耕还林的关系。三是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是抓好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中的生态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植树造林任务,绿化和美化环境,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其次,要把握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生态和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生态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发展的林业缺乏活力。因此,要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强调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保护,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带动行业现代化的路子。

第三,要把握好林业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突出地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衷追求。这种发展观违背了经济的增长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铁的法则,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发展的影响,从自然支撑系统对于人类发展的承载力出发,强调人类社会需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包括3个方面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我们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要以贯彻落实好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树立精品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工程建设要出精品,产业发展要创名牌。发挥品牌效应,促进泉州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曾春华:泉州林业科学发展浅议资源与产业

第四,要把握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办林业的关系。全社会重视林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化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破坏历史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特别是人与森林的关系,迫使人类回过头来借助社会的力量,恢复并发挥自然的、特别是森林的社会功能,以求得人与自然、人与森林关系的最佳状态。“林业为人民、林业依靠人民”,“林业为乡村发展、为消除农村贫困服务”等基本思想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因此,倡导社会办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林业重点工程是加快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主体,因此工程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尽快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每年都有一个大发展。同时,生态建设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社团组织援助、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建设,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造林绿化事业,以实现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形成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全社会办林业

的机制与合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林业发展要以“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为目标,通过林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推进林业事业的更快发展,实现人与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部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为此,在新时期林业建设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水平。

其次,要深化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林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要以改革的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革的重点是要破除那些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制约林业生产者积极性的陈规陋习,确立以物质利益原则为动力、以市场规律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新的林业经营机制。当前要重点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以创新添活力、以改革促发展。

第三,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转变增长方式。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全过程、全方位的大科技战略,才能彻底打破“靠天养林”的传统发展模式,并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此,要把林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推广上。要转变主攻方向,由单纯抓科研向重点抓开发推广转移,走出“立项目、要资金、写论文、评职称”的怪圈,成为科技成果开发推广的主体。要立足自身优势,采取有偿转让、购买专利权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筛选实用科技成果,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计划,健全科技推广体系,致力实用技术的推广,同时不断深化科技普及工作,认真开展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

收稿日期:20130123

作者简介:范显豪(1959—),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略,重视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大力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做到林业建设工程按标准设计和验收,林产品按标准生产和检验检测,鼓励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有偿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承包和组建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从项目获得年度起3~5年内,按比例提取科技咨询费。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可以从建设资金中安排3%用于该工程和技术推广经费。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增长方式。

第四,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使公益林建设和主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政府投入范围。二是强化行政管理体系,使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置于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三是强化执法监管体系,使各项林业工作,尤其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严格的法制化轨道。四是强化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使林业经营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种苗供应、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五是强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使各级林业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对策和措施。

最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林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届精神为指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工作效能。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为契机,推进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林工作,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求实效,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参考文献:

\[1\]贾治邦.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J\]. 中国林业产业,2007(2):14~26.

\[2\]江泽慧.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发展\[J\]. 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3):5~8.

\[3\]王新忠. 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J\].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32~133.

\[4\]罗富和. 深化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 抓住机遇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J\]. 林业经济,2011(5):3~5.

第6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一、关于20*年林业工作回顾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注入了新活力。一年来,各级林业部门解放思想,奋发而为,开启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掀起了一场涉及广大农村的绿色革命,为林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林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取得了新成效。*、*、*、*、*5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8省市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其他省区市都在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全国已确权到户的林地达12.7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0%。亿万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不少山区农民的家庭财产增加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部分农民林业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0%,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大量向林业流动。20*年,*省投入林业资金61.3亿元,造林601万亩,比上年增加337万亩;*省投入林业资金35亿元,有效带动了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南华县通过发展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五街镇农民户均收入2万元,高的达8万多元;*省林业贷款余额66.1亿元,有55万农民工返乡务林;*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0亿元,40.9万农民工返乡务林,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现金收入680元,同比增长15%;*省有1200万农民经营林业,收入明显增长;*省发展林下经济60多万亩,产值10多亿元,实现了农民“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同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也取得新进展。二是林业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林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国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已达到6.99亿亩,25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地方年补偿资金达18亿元,*省从水资源费中安排35%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开始建立,*省26个县近300万亩森林纳入火灾保险,保险金额近14亿元。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统筹规划。通过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林业发展实现了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向多渠道投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面推动的转变。

(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造林7157万亩,同比增长22.1%。*江苏、*、*、山东、上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12个省区市超额完成造林任务。国家已初步确定延长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期,进一步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增加了三北、沿海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投资。形成了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珍贵树种培育等新的增长点。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深入开展,完成义务植树23.1亿株。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全面实施了森林经营工程,*省完成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634.8万亩。强化了“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造林基地供种率提高到63%,良种使用率提高到51%,种苗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实施了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资源管护力度不断加大,基本保持了林地资源平衡。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深入推进,一些重要和脆弱湿地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开展了江苏溱湖、*大九湖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全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三是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强化了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沙区全面实施“三禁”制度。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等省区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扩展趋势实现逆转。塔克拉玛干等重点敏感区治理步伐加快,重点沙区绿洲面积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启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沙尘暴监测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林业自然保护区达2006处,面积18.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野马等放归自然的试验积极推进。圆满完成了大熊猫赠台相关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野生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五是促进了其它生态系统发展。加强了城市森林建设,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上海市完成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推进绿墙建设和立体绿化29公里。加强了农田林网和草原防护林建设。生态建设呈现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全面协调推进的局面。

(三)林业抗灾救灾取得重要成果,应急能力明显增强。面对接连发生的重特大突发灾难,全国务林人紧急行动、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奋战,战胜了各种困难,夺取了林业抗灾救灾的胜利,恢复重建也取得重要成果。一是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受灾最重、损失最大、影响最深远、恢复最艰巨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各级林业部门领导立即赶赴一线救灾,林业干部职工奋力救助受困群众,林业专家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救灾,抗灾信息迅速沟通,应对措施及时落实,减少了林农损失,得到了中央支持,完善了林业抗灾救灾机制。在*郴州召开了全国林业灾后重建现场会,全面部署了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决定投资364亿元开展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明确了减免世行贷款债务、将林业救灾资金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等八项政策。二是积极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甘肃、陕西等灾区林业部门紧急行动、昼夜奋战,全力抢救受灾群众,妥善疏散大熊猫,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千方百计保障供给。非灾区林业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捐款捐物,全力支援灾区水、电、路、通讯设施的恢复重建,积极解决灾区物资缺乏和看病难等问题,妥善安排灾后重建和群众过冬。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林业局等5部门制订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落实林业投资131亿元。三是成功处置森林火灾等灾害。在全国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林下可燃物大量增加、防火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的严峻形势下,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无大火。吉林省实现连续2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北京、天津、*等省市成功防治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灾害,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通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林业应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四)林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兴林富民取得新成效。一是林业产业规模扩大。由于受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放缓,但林业总产值预计仍可达1.33万亿元,同比增长6.*%,进出口贸易额有望突破700亿美元。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广东、*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省林业吸引外资6.9亿元,为上年的10倍,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新增10家,达到47家。*省林业产值同比增长21%,*省增长21%,*省增长13%。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优化。速生丰产林、木本粮油林等快速发展,纸浆和人造板原料林成为社会投资重点,企业、农户、外商成为商品林投资主体。初步形成了木竹加工、木桨造纸、林特产品、花卉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等产业集群。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到709处,森林旅游人数超过2.5亿人次,社会综合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0%。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2:41:7转变为44:48:8。三是林业特色产业蓬勃兴起。黑龙江、吉林、*等省形成森林食品和北药主产区。*、*、*等省形成木本粮油特色产业,*省20*年茶油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65亿元。广西自治区已建成速生丰产林2600万亩、经济林3300万亩,产值350亿元。*省经济林面积达130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85万亩,亩均收入4000元。*、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形成林果特色产业,*种植林果1450万亩,产值120亿元,阿克苏、喀什等地把林果业作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000—10000元的抓手,若羌县已实现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5670元。林业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兴林富民已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生动实践。

(五)生态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强化。一是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理论研究和组织机构,扩展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不断向自然、社会和人文文化拓展,向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渗透。二是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命名了一批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北京市全面兑现“绿色奥运”七项承诺,高质量完成了奥运绿化重点工程。广东省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省把“村镇绿化”作为十件大事之一,投资1.83亿元,1.35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海南、*、*、*等省市建设了一大批“生态文明村”、“森林人家”、“农家社区森林公园”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林业纳入了党的宣传工作布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林业的力度加大,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关注林业的热情提高。制作播出了《森林之歌》、《山林的呼唤》、《踏界》等一批影视片,多次组织著名文艺家深入林区采风,举办了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省将生态知识编入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通用教材》。四是生态文明观已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行动。一些地方政府把“追求科学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生态文明,确保发展永续,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积极采取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山西省近3年年均投资50亿元,实施身边增绿工程。*省规划投资120亿元,实施“一大四小”工程。*市规划投资480亿元,建设“森林*”。交通、铁道等部门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完成绿化里程10万多公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7个省区实施了10个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观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社会的行动。

(六)积极应对国际林业热点问题,增强了我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外交活动。我们把落实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局之力积极推进,取得重要进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和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中央编办、气象局等组成的“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部际协调小组,拟定了网络发展路线图,召开了由24个国家、地区和16个国际组织出席的网络启动会议,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共同制订的网络框架文件,落实了3亿元网络发展专项资金。在去年底第16次APEC会议上,主席宣布“网络”正式运行,并被写入会议宣言。同时,还参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编制工作;将森林与气候变化列入中欧领导人峰会内容;积极参与林业国际规则制订,出席了第14次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升了我国林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二是推进林业双边和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美经济战略对话,配合中欧首脑会议,促进中欧森林执法合作。认真做好大熊猫、朱鹮、东北虎等外合工作。继续加强林业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已发展到35个,与50多个国际组织和双边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初步建立了全球竹藤合作网络。三是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国际义务,认真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并积极协调推进全球生态建设,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大技术和资金输出力度,援助欠发达国家生态建设,受到国际社会赞誉。特别是由于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断增强,为国家重大外交作出了贡献。

(七)林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一是林业建设资金明显增加。落实中央投资563亿元,林业信贷资金117亿元,地方各类投资上千亿元。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林业投资36.5亿元,首次开展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二是依法治林扎实推进。修订了森林防火条例,扩大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了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了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和许可行为,加强了“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了“飞鹰行动”等严打行动。三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良种繁育、产品加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油茶产业,全力开展科技支撑服务,科技贡献率提高到39.1%。加强了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了一批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四是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加强了林业机构建设,拓展了林业部门的职能,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队编制,推进了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强化了林业工作站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创四型机关、做五个模范”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机关两建和廉政建设。老干部、社团和后勤保障工作也得到明显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归功于全体务林人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工作的同志们和林业建设者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林业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林业内部发展不协调。主要是不同区域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协调。三是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主要是林业投资不稳定,林业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不完善。四是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职工生活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来源于:

二、关于当前林业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当前的林业形势,对于把握大局,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看,全球出现的两大危机对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对林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去年1-10月,林产品进出口额增长15.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人造板、木地板出口价格下降25%—30%,导致部分加工和出口企业关停。据调查,全国胶合板企业有50%左右关停,木材初加工企业有60%左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林产品出口的影响还会加重。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等提供了机遇。二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据英国专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专家认为,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不是几年、十几年,而是上百年甚至很难逆转,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战略任务和国际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林业建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林业部门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从国内来看,中央近期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林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中国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过负荷,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负债国”之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必将有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自觉主动地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为加快林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林业建设者带来更多福祉,为改变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状况发挥主体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大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可以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政企分开改革和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调整完善林业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加快林区道路、电网改造、饮水工程、职工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减少森林资源采伐,使林区休养生息,并争取启动森林经营工程,解决森林经营长期没有投入的问题;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金融危机对林业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促进就业增收、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林业投资和优惠政策,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应有贡献。

综合分析当前的林业形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我们既面临着十分宝贵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危机感、重大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精心谋划好林业工作,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应对面临的挑战,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2009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继续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全国提出的根本要求。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中,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是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科学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把荒漠化喻为地球的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和保护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地球的健康,关乎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长期地建设和保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绿色家园,人类才能永远地在这块绿色家园中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只有山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好。

林业不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生态功能的生态产品,又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经济功能的林产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态文化产品。那么,林业是怎样生产生态产品的呢?科学家早就指出,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部门,种一片林子,就像办了一座工厂,森林通过与地圈、生物圈的能量交换和其自然属性生产生态产品,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放出氧气,通过其自然属性提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度、吸附粉尘、减少噪音、减少辐射等生态产品。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我国森林涵养的水量相当于我国水库总库容的80%。同时,湿地等生态系统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工厂,我国湿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国淡水的96%。当今社会,唯有生态产品是最短缺的产品,过去凭票购买商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林业部门一定要努力工作,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要落实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化改革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到“三要”、“三树立”。“三要”就是:一要深入学习、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林业工作实际,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林业实现科学发展。二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能够保持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体制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要全力推进并不断深化林业改革,不断解决集体林业、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来审视林业工作,推动林业发展,既要努力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服务大局,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到“三树立”: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彻底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和调节林业要素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树立现代林业观念,不断用新技术开发和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宣传者,倡导和教育社会树立崇高的生态道德观,推动生态建设。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兴林富民。以人为本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在林业建设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和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兴林和富民的关系。兴林是林业发展之本,富民是林业发展之基。只有兴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才能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务林人致富;只有富民,让务林人在林业建设中发家致富,分享到林业发展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二是生态和产业的关系。只有搞好生态建设,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生态建设。必须在生态建设中不忘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不忘兼顾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三是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实现以利用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第三,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林业发展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是我国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才能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借鉴国际森林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总结推广基层群众创造出来的“营、造、管”经营抚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制订科学经营方案,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良种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森林经营行为,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林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第7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一、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与之相反的是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http://界的3.9%,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排在世界的120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面对的窘境,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加上我国多年来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过量采伐,致使大量的数目减少,而且多数的国家保护的公益林也在日益减少,在新生树林中,人工林占据的比重较大。另外,我国人工种植的森林,树种单一,生产不稳定,存活量低。此上种种情况都表明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二、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林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我国的林业发展滞后,而且在国民中还普遍存在着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首先,人民对林业索取太多,投入太少。而且因为林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时间相隔较长,所以多数人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都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导致林业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业产业规划、林地利用规划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导致林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 这些都是由于我国对林业的认识程度不够造成的。在加上现有的林业普遍粗放经营,集约化程度较低,导致林业的总体效益不高。

其次,多年以来我国林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保护森林的多部法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林业,但是林业发展还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而林业因为生产周期长,更加需要有科学长远的产业规划的指导。

(二)森林矛盾尖锐。

1.森林用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林地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林地的现象越来越多,相关部门之间没能有效协调,造成林地无序开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林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2.现有的森林面临众多危险。影响森林持续发展的原因较多,比如森林火灾、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等等,致使我国森林生态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

3.老百姓保护森林的意识不强,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乱采滥挖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对林业发展的建议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林业规划。

1.运用科学发展观做理论指导,提高人们的认识,营造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2.相关林业部门应该认清当前林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政府要增加财政在林业方面的支出,加大林业投入。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在林业建设方面。

(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建设城乡林业体系。

1.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森林生态效益制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强森林的净化功能,美化环境。

2.在部分地区,可以实施城乡森林一体化工程,把村庄绿化和新农村建设捆绑在一起,构建绿色森林带,在环境上,推进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健全法律体系。

1.运用法律,行政能力,保护森林资源。有关林业部门ing该积极做好林地占用的审核、报批工作。严格把关,争取每一份土地都能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争取不浪费,不荒芜每一份土地。

2.加大的财政投入,用于购买森林防火设备和森林保护上。各级林业部门应该重视森林防火、防害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了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把森林防火、防害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明确森林防火、防害的责任;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指挥和扑救、防害机制等。

3.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惩罚力度。严肃查处森林火灾肇事者,视后果轻重分别作出批评教育、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理。定期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人为的破坏森林的活动,保护森林资源。

四、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转变林业观念,积极发展现代林业。我国更不能落后。现代的建设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发展林业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建设现代林业生态系统。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生态系统,加强林业的项目建设,在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之外,可以利用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的资金投入,增加社会资金投入。在林业的工程建设要上,要秉承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的原则,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关林业部门要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的法律条例,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让我国的现代林业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特色林业。

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林业,推进林业基地建设,增加林业的企业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在林业的发展规划上,可以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科研的作用,培育树木新品种,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优势发展林业。

(三)以科学发展为本,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正确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树立科学的对林业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全民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风尚,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发展现代林业,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的关键就是要加强生态体系的建设的理论指导,利用各种有效媒体,在全民中传播生态林业的好处,开展关于林业生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最后,各级林业部门要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社会意识的作用,运用现代林业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政府部门科学绿色决策,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光辉形象,凝聚林业事业的发展。

五、结论

第8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协调发展;措施

【引言】:林业在作为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系统的同时,也是生态建设当中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明确指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必经之路。在当代林业社会化生产的过程中,想要切实保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稳健增长,达到二者的统一。就一定要保证把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1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1粗放式发展

林木主要生长在我国山区、丘陵地带,山区也是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但由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形式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林木资源作为生产生活需要的必要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山区林木资源丰富,但当地交通通达度与经济发达度均不高,当地居民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森林保护意识不强,在林业发展中不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容易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山区林业发展主要为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甚至不顾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大肆砍伐树木换取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且生态被严重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爆发。

1.2思想体制落后

我国山区由于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特点,主要发展矿业和林木业。由于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难以提高。从市场角度来说,林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实际中,由于山区林木培植不注重借鉴科学方法,林木成活率低、成品品质不高,影响其市场效益。山区居民在林木种植上经验不足,导致生产力下降,当地政府及林业管理部门没有制定和落实相关管理措施,造成林业发展畸形,使林业生态保护缺失。山^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综合体制管理下,实现科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林木培植和销售理念。

2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们在从事林业产业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利益取向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了这种相互矛盾和制约的关系。在“产业”这一经济名词的框架内,劳动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劳动者在投入劳动要素的同时,会产生经济和生态效益,这里的经济效益也就满足了劳动者最直接的目的,这是直观的,可以被劳动者所切身感受到的。但是生态效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劳动者极有可能为了可以在短期内可获得的经济利益去忽视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带来影响的生态效益。因此,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森林,就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统一结合的基础。林业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森林资源。我国也将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数量,提高森林质量放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首位。因此,林业产业与林业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场所,被誉为“基因库”;树木起着涵养,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森林又被称为“绿色水库”;森林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止污染,被称为“环境卫士”。正是森林的多种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3实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相协调

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既是互相矛盾与制约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而要想实现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环境互相协调发展,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3.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采取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林业生态保护制度,砍伐管理制度,防火消防制度等,要将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同时还要与市场经济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管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3.2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首先要提升的就是林业生态建设管理负责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管理意识,只有他们起到了带头作用,才能带领林业生建设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生态建设,其次要提升的就是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白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此可开设相关的知识培训班或者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尊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思想,在争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山区林农主要的经济来源,但人们砍伐树木,流入市场再进行木材加工,虽然满足了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但也耗损了森林资源,影响了生态平衡。而林业生态就是指利用合理的林木培植方法,扩大林木种植率,满足木材加工与使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统一。促使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主要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提高森林利用率的同时,保证正常的生态需求,以人工种植的方式为森林资源的消耗做补充,实现经济循环。

3.4加强培养森林经营人才

任何事物,都要以人为本,拥有良好的人才队伍,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下,实现科学森林经营是林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森林经营工作,所以要加强培养森林经营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只有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项长期且艰苦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间既相互制约,也相互依存,只有将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林业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第9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关键词 林权改革;林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08-02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潜山县林业的发展,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从而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1 潜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业发展现状

潜山县林地总面积9.4万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为8.79万hm2,森林蓄积量384万m3,森林覆盖率53.1%。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累计确权集体林地8.76万hm2、确权率99.69%;发放林权证94 150本,发证率99.69%。

随着林改工作深入推进,解决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林业站131名人员财政全额供给,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建成了潜山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和潜山县林业行政服务源潭分中心,林权流转活动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异常活跃,收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显著成效。

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现有有林地86 608 hm2,其中已建成生态防护林2万hm2、商品用材林2.67万hm2、经济林基地2.67万hm2。近年来,潜山县林业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林业产值逐年上升,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稳步提高,2011年林业综合年产值23.7亿元,是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森林旅游方面,潜山县以天柱山为依托,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1982年天柱山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2011年5月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天柱山5 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天柱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授予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成为中国第25个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12月20日,全国文明委授予天柱山为全国文明单位。2011年,天柱山风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逾3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0%、49.7%。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但与林业发展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潜山县地处大别山贫困山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财政及林农对林业的投入能力都十分有限,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该县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经过多年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生产技术虽有明显提高,但林业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很快转变;加上多数林农地处深山,文化素质不高,对林业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制约营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2.3 林业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差

潜山县虽建立了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及乡镇林业站等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少办公及职工住房,办公条件落后,难以胜任现代林业科技服务需求,林业科技人员也因缺少经费,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人员素质也不能有效提高,影响林业科技服务质量。

2.4 林业结构及林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森林结构不够完善,林分质量不高,针叶纯林多,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少;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开发优势产业,产业加工粗放,产、供、销体系未能形成。此外,该县尚未建立规范林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1-4]。

3 发展对策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潜山县的林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激活全社会林业投资热情。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把林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5-18]。

3.1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山区,以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推动,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大沙河、皖水、潜水中上游、沿岸防护林及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和建设好板仓自然保护区、天柱山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阔叶林比例,建好板栗、毛竹、油茶、中药材、茶桑等山区特色的“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发展毛竹笋材两用林、笋用林基地,建立笋干加工示范村、示范户;实施可持续森林经营,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建立健全森林“三防”体系,完善护林队伍,对长期乱砍滥伐和火灾常发区强化管理,确保资源安全。

在丘陵地区丘陵、圩畈区,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马尾松低产林改造,建立纸浆等商品用材林基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河流堤坝、滩地等发展意杨等速生树种,鼓励和扶持雷竹等笋用竹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建立好中密度薄板、毛竹胶合板生产基地和油茶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具、木竹工艺品等系列开发,扶持板栗、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产业化龙头,形成企业链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经济。

3.2 发展森林旅游业

森林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是旅游者的较高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与需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可通过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使森林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促进旅游环境的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

就潜山县森林旅游业发展而言,要将天柱山、金紫山景区以及板仓自然保护区、县城、薛家岗等统筹规划,以森林旅游为主体,以不断提高潜山旅游业质量水平和能力为重点和着手点,深入挖掘古皖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生态旅游[1,4]。

3.3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及商品林基地

紧密结合生态县建设,进一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建好大沙河、皖水、潜水及贯穿于县境南部的国道长廊4条线生态防护林体系,对天柱山、金紫山森林公园和板仓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抓好中小型水库水源涵养林、河道护岸林、圩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相结合,提高其防护功能。

围绕商品用材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重点建好“三竹”基地[19-23]、纸浆林基地、油茶基地、板栗基地等,建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山区群众小康生活基础,达到资源、生态与人们生活需求相和谐。

3.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在大力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基础上,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生态平衡型、单一的木材生产向贸工林一体化的支柱产业、由粗放的初级产业向符合市场规律的集约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要。以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中药材培植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传统产品逆开发,重点抓好旅游业、竹业、油茶业、栗业、花卉苗木业、板材业、家具业和石业发展。

利用潜山县本土特色林产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选择合适的林区探索性引种并逐步发展林下种植西洋参、灵芝、天麻、三七等珍贵药材,或者驯养鹿、野猪、山鸡、狐狸、鼬等野生动物;利用潜山县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农业开发,发展薏苡、瓜蒌、茶、蚕桑、枣、山楂、山苍子、猕猴桃、苦丁茶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利用潜山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展野生蔬菜、药材采摘与加工[24-38]。

3.5 建设森林保护体系及林业服务体系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林区秩序稳定,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工作能力。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逐步达到规范化、正规化,提高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和震慑力。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森林防火网络体系,落实各级防火岗位责任制,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和火灾控制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检疫工作,重点预防松材线虫病及其他森林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马尾松毛虫、板栗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39-47]。

抓好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充分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为中心,以乡镇林业站为重点,加强林业窗口建设,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48-50],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

3.6 进一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林业融资的政策支撑。为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积极主动与县级金融部门联合制定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和集体林权抵押管理办法等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操作细则,以激活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拓宽林业投资渠道。二是建立林权管理服务平台。为政策咨询、资产评估、信息、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搭建公平、公正、高效的运行平台,提供高效、快速、便捷的服务。积极与会计师事务合作,在森林评估过程中分工合作,保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的准确性。三是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以提高林农整体技术水平,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四是探索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明晰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标的、险种、费率和政府补贴标准、补贴环节与机制,以便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真正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降低林业经营风险。

4 参考文献

[1] 袁传生,张国庆,朱学文.潜山县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7):59-60.

[2]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2-3):108-111.

[3] 储永东,张国庆,江峰,等.试论潜山县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安徽林业科技,2000(3):9-10.

[4] 张国庆.天柱山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J].中国地方经济,2004(12):56-58.

[5]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1-10)[2012-05-06]..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1.

[15] 张国庆.加强林业能力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2.

[16]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

[17]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8]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7-68.

[19] 张国庆,储永东.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中国林业,2000(增刊):51.

[20] 张国庆.竹笋的加工技术[N].中国林业报,1994-02-01(3).

[21] 张国庆,储江山,叶如春.毛竹林抚育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2(2):14-15.

[22] 张国庆,程度华,叶如春,等.毛竹林抚育管理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253.

[23] 张国庆,储江山,金先来,等.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94.

[24] 储江山,储晓燕,张国庆,等.梨枣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2(3):10.

[25] 张国庆.魔芋的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3(9):20.

[26] 张国庆.人参的栽培与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3):15-16.

[27] 张国庆.山苍子栽培与加工[J].安徽林业,2003(1):16.

[28] 张国庆.山楂的简易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1):46-47.

[29] 张国庆.薏苡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3,9(4):58.

[30] 张国庆,伍旭升,汪正海.瓜蒌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57.

[31] 张国庆.苗木促进剂的使用[J].安徽林业,1993(2):16.

[32] 张国庆.松树种子巧贮法[J].安徽林业,1989(6):18.

[33] 张国庆.从猕猴桃中提取维生素C[J].农林科学实验,1993(12):48-49.

[34] 张国庆.黄鼬的人工饲养[J].农林科学实验,1993(4):42.

[35] 张国庆.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J].农林科学实验,1994(1):28-29.

[36] 张国庆.饲用红薯打浆密贮法[J].农林科学实验,1993(10):60-61.

[37] 张国庆.苦丁茶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98-99.

[38] 张国庆.山珍的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102-103.

[39]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4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2-06-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48423.

[41]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42]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2-05-3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43] 张国庆,赵文琴.论林业有害生物精准预报——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为例[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4] 涂金波,胡德松,张国庆.木材的虫害科学防控[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5] 张国庆,赵文琴.潜山县板栗虫害管理研究初报[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6]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24(3):40-41.

[47] 张国庆.完善法规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48] 张国庆.利用Intrannet建设林业“金关工程”[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