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精选(九篇)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

第1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我们工作的必然。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目前已成为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优势群体,如何认识网络流行语,并巧妙的运用它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流行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把双刃剑

网络流行语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便捷性、新潮时尚性等特征,这些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追求快捷、崇尚新潮流行的心理需求。在网络时代,人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同时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正负面因素双重交织,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把双刃剑。

(一)消极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非主流的交际语言,它形式独特,语义变异随意,更新速度快。对一些接触此类语言的较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很难准确、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其次,部分网络流行语承载了某些腐朽没落的,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如:“土豪(指有钱人),我们做朋友吧”。或者带有不文明语言、侮辱性的语言,如:“戈壁”、“傻B”、“”等。

(二)积极影响。一是,语言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心理。网络流行语增加了群体之间的交流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我们把握大学生思想的特征,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在压力剧增的当下,人们通过网络寻求娱乐,宣泄压力,网络流行语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也更能显示其优越性。三是,一些网络流行语恰好较好地弘扬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了大家关注国内重大时事,传播有益思想,如:“正能量”、“中国梦”等。

二、理性审视网络流行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网络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的一种。他们崇尚流行语,追求流行、时尚,也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学会辨别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健康、积极的语言审美情趣。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网络不仅是虚拟空间,它具有强大的现实功能,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时渗透其中,充分占领新阵地,如:“QQ、QQ群、微信、微博、飞信、BBS论坛、贴吧等”。同时还需熟悉一些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将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三、巧用网络流行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了解网络流行语,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网络舆情。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机不离手的移动网络信息终端。大家可以随时随地便捷的通过手机上的各种交流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那些自主的网络信息往往折射出其内心的想法,或是他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或反映出其理想信念等。但是网络流行语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形式上,语义上的变异而得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了解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含义,及时的关注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舆情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二)利用网络流行语,创新教育方法,拉近心理距离。无论是在现实的交际环境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与学生交流,放低姿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恰当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能淡化师生之间的身份意识,创造出一种平等的、互动性更强的新型教育方法。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如果能运用诸如:“亲”、“伤不起”、“hold住”等这类网络流行语,能使观点与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直接性,也显得轻松自然,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宣泄心中的苦闷。

(三)巧用网络流行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都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能巧妙的把契合主题的网络流行语用在活动主题,宣传口号、横幅标语等上,则可以在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更为深入人心,使其成为大家议论的中心,进而引导大家参与其中。如:“弘扬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今天你低碳了么?”

(四)深化网络流行语,提升语言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网络流行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复制性。我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将一些网络流行语进一步转变深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提升语言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流行语中沉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例如:“中国好声音”,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主旨,深化为:“中国好志愿者”、“中国好公民”、“广州好青年”等。

参考文献:

[1]胡侠.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2]钟志奇,刘利.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何祥林.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特点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第2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网络语言;流行语;教育价值

在大学校园内,网络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介入到大学生活的各个角落,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思维的大学生们热衷于网络交流。随着网络的普及,它所产生的插件――网络语言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交流,成为有别于传统语言文字的流行时尚,也成为了大学生的流行语。大学校园网络语的流行是当前网络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定结果。大学生使用语言时,往往打破语言语法、语义及语用规范,创新的很多“网络语言”,其不仅反映大学文化生活的现实状况,而且折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态。

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人们对大学生校园网络流行语的看法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大学生校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存在的利和弊,主要取决于我们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的存在。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网络语言的特点、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存在的弊端,从而挖掘其教育价值,发挥其对构建更加健康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标新立异,求奇幽默。首先使用并创造新词语,如以“i服了u”表示“我服了你”,“考试又挂了”表示“考试不及格” ,青蛙”表示不英俊的男孩,“恐龙”表示不漂亮的女孩,“后起之秀”表示“起床较晚的同学”等。其次通过改造词义,赋予其嘲讽意味。如将“偶像”赋予“呕吐对象”的意思,将“天才”赋予“天生的蠢材”的意思,创出“考试时节雨纷纷,路上考生欲断魂。借问答案何处有,老师遥指笔记本”等。

(二)简单快捷 ,创新发明。运用一些简单的字母、数字、符号,甚至特定词语,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例如用字母词、数字词,以“gg”表示“男孩”,“mm”表示“女孩”、“pose”表示“造型”、“fans”表示“追星族”,以“584”表示“我发誓 ”,以“886”表示“拜拜啦”、 “065”表示“原谅我”等等。

或者借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达意思。比如:“^_^”表示“微笑”、“@@”表示“童心未泯”等等。这些可爱又生动的字符组合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生气。

也非常幽默地使用缩略词,比如“特困生”表示“特别喜欢睡觉的学生”等。此外,“泄题门”、“李跑跑”、“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及热点新闻词汇成为校园语言的热门。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流行的原因

为什么校园网络新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幽默新潮,利于交往。校园风趣幽默、生动轻松的网络语言的使用,为学生间的提供了交流上的方便,缩短了同学间距离。这种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符合了大学生喜欢猎奇、追求新奇的心理。同时认为使用网络新词就是一种最前卫、最现代的标志,若自己不跟上潮流就会就显得不合潮流,被同学认为是“out”了,于是相互模仿。

(二)防御保护,张扬个性。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众多大学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发展快速。一些如 “伤不起”、“吐槽”等词汇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宣泄心理的网络语言也风靡校园。同时大学生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张扬个性,存在“求异心理”,如常见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宣泄压抑、排解孤独。由于大学生群体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对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期盼等各种压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使用校园流行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径,一些“另类”的负面词在校园中占一定的比例。比如“不给力”表示“没劲”,“神马都是浮云”抱怨感叹之意,以“蛋疼”表示“无奈”,以“我勒个去”表示“没办法”?等。

大量的语气词和感叹词,或者带有讽刺挖苦的词也充斥着大学校园。比如“我靠”、“郁闷啊”等感叹词此起彼伏,“去死吧” 、“恶心”等词语也经常出现在口语中。

一些戏谑语也成为大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时尚”,比如 “我爸是李刚”“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骑白马的不一定要王子,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这类语言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烦躁心情,从某个角度也折射出一部分当代学生的消极心理,其颇有“苦中作乐”的感觉与快意,成为了调适心理状态、适应紧张枯燥生活的一种尝试。“卖萌”、坑爹”、“吃货”这些词就是很好的印证,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弊端

(一)大学生在长期接触这些粗俗之后难免会形成惯性,轻佻的网络语言随口而出,不仅有损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我们在欣赏网络语言的特点及优点时,它带来的一些负面消极意义也不容忽视。比如“潘俊薄“尼玛”“”“傻逼”等不文明流行语在校园横行。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包含“狗屁”(GP)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01,000个,而被称为“国骂”的“他妈的”(TMD)则高达197,000个之多。

(二)网络语言对我国汉字体系也造成不良的影响。若将网络语言应用于正式的文字表达就会使人不知所云,雾里看花。一旦它纳入汉语的体系,就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我国汉字的发展。

(三)激发了创新意识,但弱化了价值判断能力。大学校园网络语言的流行,虽然推动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难免在琳琅满目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被网络流行语中的不良信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弱化了其社会主义价值观、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

(四)情感任意宣泄,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力。某些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容易出现语言暴力现象,表现为利用网络流行语出口成脏、肆意谩骂等。有调查发现,对于SB、TMD、NB、等不文明网络用语在平时交往中随口而出。

四、大学网络流行语的教育价值

校园流行语幽默风趣、新颖、便捷,深受大学生欢迎;又有粗俗消沉的消极成分,需要摒弃。但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校园流行时尚,确实给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也给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内容。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感慨,正是社会变化带来了生动的语言。敬一丹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放弃外来语,怎样称呼沙发呢?一种坐着有点软、类似于椅子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弃那样简洁的语言?”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年代,必然导致相应的文化变革。一些外来语,翻译得非常到位,比如可口可乐、宜家等。同样,当新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年轻人都熟知的NBA,还用在后面加上注解吗?“新词语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悲哀。汉语的独特魅力是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肖复兴指出:“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与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也应该静心容忍,让时间来大浪淘沙。”所以对当前大学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进行剖析,正确理解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科学利用价值,对其进行规范引导,这也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带来了新的契机。

校园网络流行语的的主要教育价值有: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为反叛的大学生一族提供了一个个性自由张扬的广阔空间。大学生通过创新词语、跟潮网络语言方式,自由抒感,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点和看法,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如果教育者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具有极端推崇自我、崇尚自我的特点,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意识地把一些词汇、诗词、字母或者符号,通过独创的组合转变或者创新性运用,从而演化出奇妙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品格、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发挥网络流行语言的积极作用,适当引导学生们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使语言的创新变成与生活、学生以及工作有关的创新,让学生在创造流行语方面的热情转移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让网络流行语创造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三)拓宽学生视野并提高认知水平。大学校园网络流行语是贴切现代化社会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因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监督和评论的过程,于是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四)塑造优秀的人物性格。网络新词又因为使用的不规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新词,

(五)利用求新求异心理创造高雅新词,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在制定统一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教师授课、学校标语、校园媒体的基础上,也不限制积极校园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使用,而是要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学校各社团可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传承现代汉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官方语言、方言等多语言环境,使校园语言建设在变异的前提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既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使他们得到较为规范、高雅的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网络新词的侵蚀,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六)通过健康的网络语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媒体依托网络关注师生、辐射学校。所以学校若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巩固主流校园媒体的优势地位,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平台、校园APP开发程序等新兴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网络语言为主题,举办优秀短信创作征集活动、原创动漫大赛、汉字听写笔会等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网络语言,理性地使用网络语言。

参考文献:

第3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

DOI:10.15938/ki.iper.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D64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3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发展和国家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1]互联网思维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特性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网络技术改变了现实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网络交往模式,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环境,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的转变。

一、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转向

1.虚拟符号化环境

意识形态要成为现实物质力量,必须深入考察分析社会环境,并从社会基础出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实现意识形态的社会目标。现实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教育对象为现实性的人本身,教育活动从现实因素出发,考量教育效果。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呈现出流动性、不确定性、多变性特点,技术更新代替自然因素,信息传输打破地理距离,网络据点替换居住空间,文化背景重于生活习性,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转换,决定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节奏。“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2]互联网思维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注重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重视作为客体人在虚拟环境中的符号化演变,也就是说人在虚拟环境中符号化特质凸显出来,对人的主体性产生反作用。网络空间中人的符号化形式由主体人选择和支配,主体人根据技术水平、个人取向、社会需要等变换自身在虚拟环境中的行动,并通过符号来体现出自己的情绪心理、价值判断、交往倾向等。符号就是主体人意愿和期待的表达,网络空间中的符号轨迹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行为模式,给主体自身带来言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符号化是将人的现实性存在转变为虚拟性存在的关键,虚拟化的符号实质就是人的存在性分化的开始,由此人以符号为依托从事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在虚拟环境下的主体活动方式、交往模式与心理体验产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随之变化。

2.双向度教育理念

在网络空间中,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遭遇极大的困境和挑战,一方面教育者无法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效果,教育针对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信息海洋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教育难度大大增加。要改善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互联网思维中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注重:第一,互动理念。要将价值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考虑意识形态教育受众的接受度问题,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变换,从单向度灌输为主转向双向互动为主的教育过程。第二,主导理念。网络空间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坚守,不能放弃植根于自身社会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民众期许等核心价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核。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变化,不能改变价值内核,失去意识形态方向,否则可能丧失意识形态主导权,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稳定。第三,发展理念。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事实性存在,而且多元价值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极端的意识形态教育思维难以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广泛认同,要想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认同度,必须要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利益的价值范畴进行吸收和改造,使之成为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3.用户型教育模式

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创设情境、感官体验、互动交流、案例剖析等综合化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且,要意识到网络空间中人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群体性存在的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服务和价值观念面临着用户的选择和判断,要接受用户的挑剔和责难。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网络空间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就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感化用户,需要跨界思考,从用户心理出发输出理论信息,设计理论传播,推销理论观点,在网络空间中重建理论话语权力,才有可能把握主动,占据先机,成为网络空间的理论主导者。互联网思维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要学会运用受众接受模式,对受众关注、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作出理论阐释和分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灵活应对形势变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特别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教育平台,[3]整合优秀师资力量、教学案例、教育资源等,塑造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范式,从而占领虚拟空间中知识普及和思想启蒙的阵地,更好地适应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新方向,进一步释放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的理论魅力。

二、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系

1.国家主体

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政权辩护,提供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同性质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争夺话语权,意识形态主体必须要适应网络空间传播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手段,在网络意识形态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作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其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第一,国家共同体变化。国家共同体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共同体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基于现实生产关系的社会基础,也出现了基于网络关系的社会结构,国家共同体构成的关系基础更加复杂多变。第二,国家影响力变化。国家实力基于生产规模和效率,国家实力越强,越有利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但是,国家实力并不等同于国家影响力,尤其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影响力,国家需要将现实实力转换为网络意识形态主导力,才能进一步延伸自身网络话语权。第三,国家治理变化。国家权力行使方式随着网络空间出现而改变,要巩固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变换治理方式。现实社会治理更多地依赖于纵向权力结构,网络社会治理必须转向横向多元结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发生变化。第四,国家关系的变化。国家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关系不仅受现实利益所影响,而且受网络空间利益关系所驱动。要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协调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利益需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2.受众客体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即受,其与现实社会被教育者之间差异表现在:第一,人数规模扩大。网络空间的无边界性特质将意识形态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彻底改变了人数的地域局限性。现实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可以通过对受众人口的精准控制,提升教育的影响力。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人数规模大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难度。第二,人员结构复杂。从教育对象的利益诉求来说,网络空间中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交错纵横,不同利益主体都会在虚拟空间中表达主张;从教育对象的社会意识来说,网络空间中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新儒家、民粹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等诸多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从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来说,网络空间中不同民族文化、国家历史、社会习俗等都可以广泛流传;从教育对象的政治倾向来说,网络空间中政治价值、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等都有显著差异,影响着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政治生态。第三,人缘关系多变。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网络空间中的人缘关系不稳定性大大增加,这一方面是由网络社会的技术基础所决定,技术更新改变网络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从网缘关系本身来说,主体的匿名性和非现实往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难以保证交往关系的真实可靠性。

3.传播机制

“网络空间中虚拟主体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主体际意义上的新型的主客体关系”。[4]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横向的传播机制,传播主体无法控制所有传播环节,只能在传播技术和交流互动中诠释信息,通过对受众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转变其思想,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在认知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尽可能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了解网络受众的思想需求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契合点。在情感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回应网络受众的情绪心理,摆脱意识形态高高在上的单调形象,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来贴近被教育者,充分考虑民众网络情感表达的个性化,找准情感共鸣点,激发其内在情感动力。在意志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不仅要在网络空间让受众接受思想观点,而且要从内心产生持久地认同和坚持,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既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的价值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受众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看法所影响,教育者要在网络空间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就要将意识形态与受众的网络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发挥认同作用。在行为上,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要通过其网络行为推动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普及化,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和归宿。要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受众的利益需求相互联系,让其在实践意识形态行为中逐渐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

三、互联网思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

1.动态场域

在网络话语系统中主体之间的对话语境不再是主体间的场域关系,而是多维关系的组合。网络话语系统不是“我――你”之间的对话,而是“我――你――他”之间的对话语境,这里的“他”不仅单指某个人,可能是其他多数人。也就是说,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必须要面对教育过程中来自他者的话语干扰,这种干扰对于对话本身既可能有推动性,也可能有侵蚀性。在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场域中,对话空间是动态空间,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争夺话语权力的过程,彼此都在扩张自身的话语建制逻辑,设计对话进程。网络话语系统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性,封闭性是指网络话语在独特的虚拟空间中形成的话语规则和话语逻辑。开放性是指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系统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从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场域的构成来说,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场域中信息知识的普及化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存储量有限,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占据着知识普遍化优势,可以利用信息知识优势来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和控制被教育者的认知思维方向。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同时拥有对普遍化知识或信息认知和运用的权力,信息知识优势对于教育主体来说已经消失,无法通过信息知识垄断来操纵受众思想,支配受教育者行为。而且,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创造民间话语体系。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都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建构出的舆论场域。在网络舆论场域中,教育主体不再是话语规则制定者,其必须要适应网络舆论生成的规律,把握舆论发展的节点和关键,顺应舆论发展方向,疏导民意,达成共识。

第4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供给侧改革

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频繁利用甚至依赖,使得辅导员需要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辅导员在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他还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创新话语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理应紧跟时代潮流,紧扣学生需求,把握工作规律,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和素质,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开展有价值、有深度、有层次、有文化的引领,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要想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对需求侧即大学生深层次需求的分析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灌输的内容。随着网络的开放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收各类知识的速度和广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已不再像以往单纯地只能从书本和课堂获取知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他们的知识视野较以往更加宽广,价值认同更加多元,个性需求更加突出。供给侧改革思维下,辅导员要想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首先要了解作为需求侧的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先从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话语有哪些新的特点入手。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它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便利,人与人的交流也更加多样化。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更加频繁,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衣食住行均可通过网络来解决,同时,他们网络技术十分熟练,善于运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编辑和,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和交流。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开展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话语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话语的多样化明显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每天都会从网络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门类繁多,涉及各个领域,内容五花八门,这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并且具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愿望,他们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生活感悟、时尚娱乐、奇闻逸事、社会舆论、时事新闻无一不涉及。尤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应极快,他们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时常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他们喜欢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思考、感悟、见解,以实现话语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的各种声音。

(二)话语表达更加随意、直接网络交流不像面对面交流那么正式,少了很多束缚,加之当代大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需求,不愿意拘泥于一本正经的传统语言文字,他们网络话语表达的形式更加随意、无拘无束,在网络交流中各种话语错综使用,俗语、方言、谐音、字母缩写、颜文字、表情包等随意切换,这些能形象表达当下情绪的非正式话语深受大学生追捧,传播迅速且辐射范围很广。另一方面,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少了很多寒暄和客套,因而话语表达更加直接,不需要迂回婉转,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种简单直接的话语方式为大学生所喜爱。

(三)话语内容极具个性,娱乐化倾向明显当代大学生受从小到大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本身就十分有个性,他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话语表达的内容一般都是从自身出发,反映自身需求的,他们习惯通过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喜好,以及对一些事件和问题的个人观点,因此他们话语的内容都是极具个性化的。另一方面,他们网络技术熟练,能很快获取网络上的最新信息并迅速传播,对于网络流行用语的接受和转用十分娴熟,在进行网络话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紧跟时代潮流,加入一些网络流行用语,通过诙谐或自嘲的表达方式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因而他们的网络话语具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

二、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多样化,对辅导员的知识储备以及迅速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方式更多样,一方面,使得辅导员的话语容易被网络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所淹没,削弱了辅导员话语的影响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渠道的通畅,大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若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水平,不能及时获取网络上的最新信息并加以全面了解,对学生谈论的话题一头雾水,对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的事件和现象不及时发声,或者不敢讲、讲不清,极有可能导致一些错误思想或思潮在大学生中流行,这会极大削弱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也将加大辅导员宣传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难度,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

(二)大学生网络话语的随意性和个性化,对辅导员传统的说教式话语风格提出了挑战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极其频繁,网络技术非常娴熟,他们使用网络话语无拘无束,各种话语错综使用,俗语、方言、谐音、字母缩写、颜文字、表情包等随意转换。无论是话语形式还是话语内容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他们网络话语使用十分熟练,能够快速转用网络流行语,在话语表达时会紧跟时代潮流,加入一些网络流行用语,通过诙谐或自嘲的表达方式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习惯了此种随意且极富个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在面对辅导员传统的长篇大论且严肃的说教式话语风格时,极易滋生厌烦情绪,不去细细思考辅导员话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是否对自己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而是下意识地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辅导员若不能很好地应对和融入学生的这种话语风格,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与辅导员有代沟,没有共同话题,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与信服,这将大大降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难度网络时代拓展了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平台,只需要一台移动网络设备,便可以随意在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上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无需担心被其他人认识和束缚。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行使,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的行为缺少现实世界的一些道德约束,这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约束能力还明显不够,道德自律精神匮乏,从而导致网络话语权的滥用。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分辨能力,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反思和批判能力,对一些不怀好意的谣言和不良文化无法做到理性分析、及时摒弃,反而随波逐流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去个性化,加上网络中缺乏有效的道德及法律约束,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肆无忌惮,认为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为所欲为,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不用为网络上的言行承担责任,于是出现了利用网络虚拟身份的掩护发泄私愤、侵犯他人名誉,以及各种造谣、诋毁、谩骂的事件,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总而言之,网络时代信息量大并且良莠不齐,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定型,自身认知能力不足,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这都加大了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难度。

三、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供给侧改革思维强调的是供需双方的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构建良性互动与有效对话,供给侧要及时应对需求侧的变化,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质量出发,满足并引领需求侧的需求,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点,并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调整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供给。具体而言,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

(一)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和网络运用技术,从而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价值取向多元,辅导员在与他们进行网络话语交流时,一方面,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要及时全面了解网上最新信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回应和有效的解答,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网络舆情预警意识,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意识苗头要及时察觉,并准确辨别其性质,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思想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因此,辅导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知识储备,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和警觉性,自觉主动地学习网络发展规律,掌握新媒体运用方法,才能不断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第5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范围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网络吐槽”、“网络人肉”等现象互动并存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本文以符号学理论、“文化工业”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剖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机制,认为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能指、所指及其关系的进化,又是消费主义社会成熟的产物;同时也是公民权力强化的体现。社会普遍用语常常表现了社会心理,隐藏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流行语中过于粗俗和暴力的部分应该引起警惕。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语言符号话语权力

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范围普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并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网络吐槽”、“网络人肉”等现象互动并存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并不只是流行于网络,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线上线下的二元互动逐步让位于它们之间的有机交融,网络流行语往往溢出网络社区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言语建构甚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着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它的出现也常常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动因、网民政治诉求以及相应的舆论势能,因此,探究它的生发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所指与能指的进化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语言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同样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的因素构成,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遵循任意性原则,而语言符号的二重性特征又使它同时具有可变性和不可变性。能指在选择它所要表达的观点上是自由的,但是,一旦言语社会形成,能指与所指之间就形成一种强制性的契约关系,语言符号因此具有了不可变性,随着时间的推进,语言的绝对连续性中又包含了相对的变化性,语言的可变性表现为多种形式,但不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结果都会导致所指和能指关系的转移。①在任何时候,言语活动既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在任何时候,它都是现行的制度和过去的产物。②

网络语言仍然是符号语言,它仍然遵循语言符号的基本原则。结构主义由经典结构主义向后经典结构主义转向之后,社会语境成为影响符号变迁的重要因子。伴随着语言使用的历时性延伸,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化,而这种进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语境的变化。社会语境的变化首先引起所指范围的直接扩张和所指内容的现实变异,而所指的变化又带动能指的进化,旧有能指的物质存在进行相应的变异或者重组形成新的能指、所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新兴社会关系的符号化,新的语言形态也就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的能指建构大多仍以传统语言符号的物理形式为根基,辅以基于计算机语言的其他延伸符号,如表情、动画等。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当下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心理的直接体现。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现实源起是为了表达特定社会群体潜在的政治诉求,如因厦门PX 事件而流行的“散步”;另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则是社会关系重构后的副产品,如“淘宝体”,一个简单的“亲”字表现出我国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新平衡和买家卖家地位的变化,标志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渐成熟;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则是应网络时代快速碎片化的生活习惯而产生的,它们的出现最初只是为了促进网络交流的简单快捷,例如“不造”(表示“不知道”)、“表”(表示“不要”)等缩略词组;此外,有些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是网友为了释放被日常生活压抑的情绪,这些网络语言多表现出低俗倾向。

二、符号消费

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偏向与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取向密切相关,网络文化亦如此。在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经济体中,文化必然深深地刻上了消费主义的烙印。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媒介文化产生了明显的消费主义转向。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所谓符号消费是指消费对象由物的使用价值转向了物的符号价值。③符号消费的高级阶段某种程度上放逐了物的载体性,成为漂浮的所指的游戏。人们被膨胀的符号所包围,语言符号成为这种符号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符号在语言经济学原则的隐形支配下完成符号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符号的变异伴随着人们对变异符号的需求此消彼长,形成新兴媒介场域上的流量经济。

网络流行语作为消费符号在人们的交流中得到消费价值的变现。一方面,随着“文化工业”的成熟,名人的象征性符号消费成为符号消费市场的重要动力之一,以各种明星和网络名人为重点的“消费偶像”直接成为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商”,这类流行语的盛行本身就是对可消费名人消费,如流行语“duang”的一夜蹿红,与其出自成龙之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行且珍惜”的广为人知更是娱乐明星生活丑闻被消费的佐证。

另一方面,语言符号一旦成为消费品就必然以被消费为绝对目标,而每一个符号,它想要被消费就必须和其他商品产生差异,④因此,求新求异成为网络流行语生发的又一个强大动力,有时候,这种对“新、异”的追求甚至走向了极端。2013 年,网络上掀起一股重组四字成语的旋风,一时间,“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流行语充斥网络空间,但是,因其读起来佶屈聱牙、构词规则又无章可循,大大提高了符号消费的费力程度,所以,这些过分新异的所谓流行语不久之后就淡出人们视野。

三、话语与权力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中,福柯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从《知识考古学》所研究的话语构建性和话语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到《谱系学》所研究的权力的话语性、话语的政治性和社会变革的话语性,福柯将话语视为政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的建构和变迁同时建构、维持和改变着权力关系,以及权力关系所维系的阶级、集团、共同体、和这些集合体之间的关系。福柯强调话语的历史性,认为话语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进化,新的话语会不断产生出来规范社会生活,这种规范的功能性伴随着知识/权力关系的形成。⑤

语言是话语的基础也是话语的直接体现,新话语出现的显在形式便是语言的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交往、生活最重要的符号,其本身的能指、所指以及这两者与社会语境的匹配都暗含着权力的张力。每一种新的语言碎片出现在旧有语言系统里都意味着已有权力关系的微调,而新兴语言体态的发展壮大则意味着新的权力主体逐渐取得政治地位上的有利形势,语言是话语格局和权力关系的指示剂。语言、话语、权力三者之间构成了社会生活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型。语言不只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建构社会事实、社会主体身份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有力手段。语言是动态发展的,语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受到权力的控制,是权力的产物,同时也是权力的彰显。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事实上正是一种微妙的权力关系变化的体现。网络流行语不只是语言符号物理实在的变异,更是新型符号背后话语生态的动态调整。这种动态调整的根本原因就是话语主体权力关系的动态调整,而语言的多元化变体反过来又促进了话语主体权力格局的成型。

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基础设施是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全面普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联通为契机,网络传播媒介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网络论坛是人们触网的重要形式。网络论坛的兴起让草根大众在公共空间发表观点的门槛急速降低,公民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此后,网络传播形式的发展日益多元化,公民触网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化,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就在这种新型行为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中产生了。很多网络流行语的普遍应用与某些热点的网络舆论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另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则是网民对官方语态的解构,不论是哪种生发机制,它们都意味着公民话语权力的强化和公民议程设置主动地位的提升,这些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社会的民主进程,而网络社会的繁荣本身就是公民民主意识增强和民主参与能力提高的结果。

正如福柯所说,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语言的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语言的发展经历了由草根系对传统官方语态的解构到草根民众(以网民为主)自主设置网络语态的过程(如表1),这种语言建构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语言设置主体话语权力的相应变更。

结语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的关系链条越来越深程度地社会化,网络文化在形塑社会整体文化生态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网络亚文化现象成为维持整个社会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降低人们沟通的成本、有助于拉近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新型的网络社区环境等,但是,一些过于低俗或者以情绪宣泄为目的的流行语常常夹杂着粗鄙的符号元素和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内涵,对社会系统的运转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语言是思想的窗口,人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思考、交流和创造。一个用语粗俗的人常常暴露其内心的粗俗。因此,当一个民族的普遍交流语言呈现出粗鄙、暴力的取向时,这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是可怕的,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传播学的若干理论框架为我们认识网络流行语的本质提供了参考尺度,同时,这些理论也指导我们纠正和引导新的传播现象走上积极轨道,网络流行语需要一个规范性的传播准入和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①②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100-112、29

③④李恩来,《从符号学方法论到符号学本体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逻辑》[J]《. 社会科学家》,2014(2)

⑤田海龙,《话语理论与语言符号学——福柯与巴赫金对后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6)

第6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科教学中被定为基础性学科,大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为对某一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然而,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然表现出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关注。首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到勤率比较低,课堂表现形式多为教师一人唱主角,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其次就是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还按照高中时的语文教学方法,对文章的讲解仍然采用分段剖意和炼字酌句等方式,缺乏创新性,部分语文教师的观念上也比较陈旧,没有考虑到大学语文的时代特征,因此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呈厌倦的状态。

二、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的新形势,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新的形势: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结语

第7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流行语 高中生 语言规范

一、高中生与网络流行语现状

根据调查,上网人数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9.2%;而将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6.2%;其次是获取信息,有32.2%;排在第三的是学习,有7.9%。

随着学生上网人数的逐渐增多,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笔者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少高中学生张嘴就来网络语言,还将网络上流传的热词带进作文中,时不时就能看见一些网络词汇夹杂在文章当中,叫人啼笑皆非。“给力”、“雷人”、“偶”、“晕”、“稀饭”、“鸭梨”、“犀利哥”等网络热词屡屡在文中出现,文中居然出现了“爸爸很犀利”,“我的人生就是杯具”这样的句子。有数字或字母简称,比如“8147”代表“不要生气”,“+U”意为“加油”;还有一些流行新语“神马都是浮云”……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

二、网络流行挑战语言规范

所谓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的新形表达形式。

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的交流与表达也呈现出网络化,网络语言以其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互通性的鲜明特征,迅速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的新宠,也就以不可抵挡之势大量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了。当这种影响起积极作用时,给我们传统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们有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觉。但与此同时,不规范用语、用字的现象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影响到学生的作文语言的纯净与流畅,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隐忧。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实在不忍卒读。不规范的语言是一种污染,会给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仿佛我们优秀的汉语文字,已不能表达一般含义,汉语言的规范正在受到流行语的挑战。

高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性格形成阶段,也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独立期。这个时期,生理成长与嬗变,心理上的巨大跨越,使他们经常处于矛盾的中心,亟欲倾诉而不愿向熟人倾诉。而网络的出现,为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找到了一个想表达、能发表的突破口。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流行语在高中生中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据统计,中学生上网人数占网民的21%,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远远多于对传统书面语言的运用。久而久之就会对网络语言有种依赖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把作文当成了网络语言的又一盛行场所,大量的网络词汇不知觉地涌入作文。

2、对网络语言的评判缺乏衡量的尺度。网络内容的丰富、新颖、时尚,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的。但是对于网络流行语,学生不加区别一概接受,并把其当成一种时尚。喜欢使用流行语的学生,有47.8%的同学多受网络方面影响。

3、仿效的从众心理。根据调查显示,有30.6%的中学生的口头流行语是受同学的影响。有学生直言“和同学在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往来,经常使用网络新词,这样的语言他们彼此都熟悉,交流起来也非常轻松、幽默。”在他们看来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使用网络语言。

4、社会导向偏离汉语言规范。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求新求奇,吸人眼球,也大量地借用网络词语,在这种导向下,网络语言的运用就更加混乱了。

三、教会学生捍卫母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中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的传播与交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尽早完成从知识的教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不仅帮助学生学会检索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有鉴别的浏览和披沙拣金的能力,还要以活动促规范,因势利导,促使良好的网络语言的形成。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可以用优美的诗词歌赋语言吸引学生,可以用名人故事弘扬正气,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美的力量。

面对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都有珍惜、弘扬的责任,而没有亵渎和损害的理由。汉语言文字是当今世界内涵最丰富,达意最准确的文字,在联合国正式批准使用的中、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等6种工作文字中,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如果用相同字号、行距印刷文本,最薄的那一本就是中文版本,并且歧义最少。而乱用不规范语言文字的现象让我们担心如果按照当前加速度的异化,不出十代,汉语将沦落为非主流语言文字,用不了三百年必将变为古埃及的圣书字,像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一样陷入消亡的可悲命运!

其次,从净化口头语做起,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自律能力。中学生的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规范用语环境。老师和同学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伴侣,教师的口头语,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师不能为了亲近学生、迎合学生,去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都可以使用网络流行语,那自己也可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各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要注意使用规范用语,给孩子做好示范,及时纠正孩子在口语和作文中的不当用语。

第三,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提高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们自己形成言语鉴赏能力。可以开展以下活动①错别字门诊――搜集街头匾额、标语、广告、报刊等用语中存在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正视大众生活用语中语言的不规范现象;②校园流行语指正――精选校园流行语,分析它们的实际含义并予以指正;③网络语言思辨――搜集网络语言,并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缺点。

网络流行语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在虚拟的语言场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会引起歧义,便于网民快捷、迅速地表情达意。但是,一旦它们进入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对于很少接触网络的人,则会不知所云,产生交际的障碍。教师可以适度向学生介绍语言变异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传统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不同,认清只有传统语言才是全民的交际工具,网络流行语具有局限性,要认清其不足的一面。

第四、鼓励学生个性写作生活。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她们的个性发展,不能扼杀孩子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于高中学生,他们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言语学习,只要不大量地用网络语,是可以接受的。如:当学生要写反映当代社会现象的文章,并且想突出幽默诙谐的效果,引用一些网络词语就显得比较活泼、有意思。当然宽容学生不代表着放任学生。老师们都要有客观的认识,比如语文教学,口头语言表达可以相对宽松一些,但作文训练时要注重炼字炼意能力培养,一定要做到严谨规范。言简意赅的内容,恰如其分的修饰,大方得体的使用,作品才会有生命力。特别是高考,作文只有在大多数人能看懂的前提下,意思表达充分,语境得体,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才可以使用,才不会扣分。

但是应该坚决反对小学生使用网络词语,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习惯对未来学生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候大量引进网络用语,会对学生学习规范用语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网络环境下学生交流与表达的特点,应引起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网络环境下语言规范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语言可能适合在网络虚拟空间互动交际,但作文应该遵循语体规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远离低俗,做高尚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在作文中抵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林业 《论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及规范对策》

[2]陶瑞仁 《校园流行语探析》 首都教育学报 2008.9

[3]杨建国 《网络流行语的繁华与规范》

第8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网络 初中语文 新鲜活力

当新课改的浪潮呼啸而来,我们意识到课程改革呼唤着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方式。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节拍、课改的步伐,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人们和网络有着不解之缘。熟悉网络、运用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的最爱。电脑网络教育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可靠平台。同时网络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把计算机用于语文教学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语文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形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性: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拥有多方面知识信息的创造性;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将多方面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

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情况,自制多种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文字,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开拓更大的空间。

一、获得信息,拓宽视野

语文教学中,网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图画、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享受多媒体带来的便利,从而加深对语文课文的理解。

1.丰富的文字素材

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相关影视资料、文学背景介绍、关于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介绍、相关作品,以及说明文、记叙文中涉及的大量动植物、科技、建筑图片资料等。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如教学《仙人掌》时输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字资料:“仙人掌的刺有什么用?”“各国的国花”、墨西哥国旗的图片……这些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消除疑问的同时更开阔视野,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2.直观的图片素材

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原因就是语言文字抽象,不易理解。课件中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图片素材将会缩短学生与文字间的距离,真切感悟语言文字的意思。在《仙人掌》和《林中小溪》教学中,大量图片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鲜艳的仙人掌花,楚楚动人,让人欣赏不够。广袤森林的一条小溪,潺潺流水,孕育着万千生命。看过之后由衷地赞美道:“太美了!”“满身带刺的她竟能开出这样鲜艳的花,真想不到!”“森林中雾气轻饶的风光”……于是,学生带着赞美之情读对花的描写、森林的茂密,深深的情感发自肺腑。图片素材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会处理信息

网上大量资料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平日训练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删减,确定重点,找到有用的素材辅导自己的学习。利用网络突破课文重难点。例如:《林中小溪》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力。在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之后,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可以参考网页上的素材。交流时,有的学生通过参考“渲染效果图”体会原文中“森林的心灵”,就像国画一样,让人感到舒畅;有的学生不仅利用图片还根据网页上提供的小知识,了解森林“心灵”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由衷赞美,而这种情感的流露是有感而发的;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能从网页上提供的整篇文章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语句――“潺潺鸣响……”体会林中小溪的美。每个学生的学习角度是不同的,但筛选后有目标地参考学习和感悟的步骤是相同的。只有这样通过浏览―挑选―精读―感悟等练习,才可能不断提高学生处理网上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提高思维的发展

传统教育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思维常常被凝固。发散思维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及标新立异的设想、挑战性的探索给予支持赞许。因此,网络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第9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校园文化;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05-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产物,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中,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言行,甚至是思想。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人们的自发传播,更是走进了校园生活,已然成为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网络语言有很多,但只有能够引起网民共鸣和让网民产生“”并用于情绪宣泄的网络语言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1]。

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非常广泛。从使用和传播主体来定义,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主体,但忽视了网络流行语影响现实生活的客观事实;从表现形式来定义,高峰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3]。这个定义虽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但是,却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主体认识不清,并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网民自己创造。这些定义都只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部分特征和性质,存在被定义项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人们不能更为准确地、客观地辨认出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传播学对网络流行语做出如下定义: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进行社会信息交流所运用的,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的,且对非网民也能产生影响的词汇、句子、短语等语言符号。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流行语主要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载体,通过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媒介和通信工具进行传播,因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流行语内容简洁,内涵丰富,容易记忆,在现实生活中也方便转化为语言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词凭借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克服了地域上限制,并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虚拟走向现实,巧妙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综上,网络流行词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征。

2.传播内容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词语不仅处于一种与物的关系之中,而且词语本身就‘是’那个保持物之为物并且与物之为物发生关系的东西;作为这样一个发生关系的东西,词语就是关系本身。”[4]网络流行语大多贴近时事,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鉴此,与之密切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说: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与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

3.网民自发传播

网络流行语由于来源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或是社会事件映射和凝练,且语言简洁、明晰、精炼甚至是有趣,所以广为普通网民所接受,且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分享其中寓意,因而促成其流行,此流行并不仅限于在网上传播,也走进了现实生活,进入了校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理念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等各方面的总和[5]。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创造、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群体[6]。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中传播快、影响广、内容新、不乏趣味和调侃的“文化产品”,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征相符合,自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逐渐地去接受它,认同它,甚至吸收它,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对于这些影响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它,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积极方面

1.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增强学生政治觉悟

带有时政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出现,客观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并且大学生以国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例如,国家领导人同志,网上大家热情地称呼他为“”,这个词来源于2014年9月9日上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来自遵义的教师刘轶问道:“我叫您‘’可以吗?”得到了肯定地回答:“YES”。这条新闻在网上一,就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并在网络世界里广为流传。现在不仅网民这样称呼他,甚至一些官方媒体都会这么称呼他,这让学生们觉得更亲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的距离,使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政治倡导不仅使学生充满了“实干”精神,也对“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了信心。这些都说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2.融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实

校园就是一座象牙塔,网络流行词在校园内的传播,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避免了与社会脱节,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随着2014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你家里人知道吗?”“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等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并在校园里也被学生们所津津乐道,作为议论的焦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高度关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心态。

(二)消极方面

1.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形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且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期,判断和辨别新事物还缺少客观性和辩证思维。“有钱就是任性”“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这些网络流行词所透露出来的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拜金、暴力的错误观念,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错误和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2.“不良语言”腐蚀校园文化

一些不文明的、充满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使得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遭到破坏。由于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甄别能力较差,不能客观全面地认知这些网络流行语,导致不加辨别地吸收,使学生下意识地被这词语里面所蕴含的负面能量所同化,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不当行为。同时,因为它的简洁性、蕴含情绪的隐蔽性、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它在校园里广为使用,不少学生更是将这些词语作为情感宣泄的方式,使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浮躁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运用网络流行语建设校园文化

无论是喜不喜欢或是愿不愿意,网络流行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校园生活,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采用“堵”的方式对待网络流行语,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期待,也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我们建议采用“疏”、“引”、“限”这些方法对待网络流行语,在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运用好它,让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疏”――树立客观的认知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繁杂,有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表达了个人的价值追求,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帮学生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及价值诉求,使学生树立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掌握好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网络流行语中蕴含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引”――引入积极的语言“正能量”

对于“入侵”校园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不能只是被动应战,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吸收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借助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文艺晚会等平台,对这部分网络流行语(如“中国梦”、“群众路线”、“正能量”等)进行阐述和演绎,使同学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吸收其价值养分,摆脱低级趣味的干扰,以形成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限”――限制隐性的“语言暴力”

对于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则需要限制在校园内的“流通”,不能使校园变成“毒气”的集散地。以“你妹”为例,该词来源于网络论坛,多用于情感宣泄。很多人喜欢不假思索地跟风使用,但事实上这个词中含有极其浓重的性别歧视含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极易腐蚀同学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进而腐化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这类流行语化为日常用语进行传播则很容易在生活中成为一种“语言暴力”。若是任由其进入校园,那么学生将可能成为这类“语言暴力”的被害者。最糟的是,若不加控制,“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又可能变成“语言暴力”的实施者,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所以,一定要控制这些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限制这类隐性的“语言暴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总之,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网络流行语,且认真考量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机理,通过“疏”“引”“限”等方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3-45.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3]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7):29-31.

[4][德]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