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德育途径与方法精选(九篇)

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1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方法与途径

为适应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当不断索,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效果的提高,既依赖德育观念、内容的更新,使大学生在受到思想启迪的同时,获得适应新时代文化精神需要的综合素质。又依赖德育主体对于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方法与途径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

高职教育不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方式,还是生源质量、学校基础条件与普通本科院校都存在较大区别。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弱,但同学们同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模仿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要求被关注、被认可,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性高,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寻求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依靠德育课堂、强化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应发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贯穿始终。

通过系统讲授有关道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沟通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纪律,促进学生德育基本理论与职业素质完美结合。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综合覆盖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僵化灌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近距离、平等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支撑。

二、坚持学科交叉、开展德育教育

高等职业学院是以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的的。在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要营造每位教师都在德育意识,让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的都能交叉渗透在每一门课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常采取的一种办法。目前,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在专业教育要将德育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程之中,虽然不是系统的德育,但是有效结合,会大大提高德育的绩效。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探索多学科交叉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三、创新网络德育、引导德育选择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的影响,因此网络也成为思想观念传播的手段和展示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一在线式平台,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和这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为德育工作创造新的机遇,是一个德育工作者开拓新的教学方法的又一新途径。运用这一信息技术优势,将枯燥的德育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提高德育的鲜活度和及时性。通过网络进行正面宣传,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创造条件,建设特色鲜明、服务性强、知识性高的高校网站。把高职德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走向超时空,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追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一切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抢占网络德育阵地,为高职德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增强网络德育的渗透力、互动性和生活性,培养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品鉴力,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价值选择。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使之成为高职德育新途径。

四、注重校园文化、拓展德育体验

高职德育创新,应注重营造高职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潜力,增进学生情感交流,锻炼学生能力。营造乐观、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的校风。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也可以依托相关“文化周”、“活动月”来进行,如演讲比赛、社交礼仪训练等。通过讲座、比赛、社团及科技文化节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增加课外实践、促进德育内化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道德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德育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一线岗位工作,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更须注意在实践环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体力行、实际接触,去了解社会、认识国家、培养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人的道德践行结合起来,促进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的提高,做到知行统一。

其次,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高职院校在建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时,引导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德育贯穿到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劳动观念、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感教育,用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把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拓宽德育的途径。

综上,面对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前进,教育对象特点的不断变化,高校的德育还会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方法,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德育观,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于探索,注重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是开展德育创新,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把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积极的态度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尝试走出一条德育创新之路,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开创高职院校德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何玉海.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理性反思[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2]谈利雅.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J].学理论, 2013,(27).

[3]段亚玲,桑晓君.德育方法创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意义[J].职业技术,2013,(1).

[4]王子伶.对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创新[J].成功(教育),2013,(6).

[5]郭月平.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13.

[6]何玉海.服务德育:德育新思维[J].江苏教育研究, 2013,(31).

[7]王莲华.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 理论教育,2013,(13).

[8]邓荣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探析[J].前沿,2013,(12).

第2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地、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第3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成为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行为和意志,并掌握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1、动态性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发展素质、促进健康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身体活动,身体练习,学生的行为思想容易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于其特点是动态的,因而,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也就具有动态性。

2、经常性

体育教学一般是在运动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处于干扰因素与突出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都注重经常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是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另一特性――经常性。

二、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师在贯彻执行体育课堂常规的过程中,要严格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教师应对遵守课堂常规的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批评,通过执行课堂常规,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课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教学之中。如用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篮球、排球、足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舞蹈、韵律操、武术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在采用合理、严密的组织教学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队到队形的调动,培养学生迅速整齐,严肃认真、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保养整理场地、收拾送还器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通过生动准确的讲解示范,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育

在体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不尽相同,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要因势利导、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帮助学生抵制不良倾向,要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意识教育法

体育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教学的意义、途径和效果,要求他们加强主观意识,自觉的接受教育,培养成良好的品质。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中长跑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告诉学生练长跑会碰到的困难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历不懈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加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

体育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思想表现,通过耐心的说服、讲解、讲评、座谈讨论、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认识,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培养品德。说服谈话要有充分准备,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以理服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困难训练法

体育教学中适当加大难度,如增加器械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质量标准;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下,使学生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制度约束法

体育课堂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自我约束、努力做好。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不的犯规,这样用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批评教育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不良思想行为或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发生时,教师要及时发出警告,提醒学生注意,严重时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学生意识不能接受意见的,课后应进行个别谈话,并配合班主任或家长,帮助学生接受批评。批评要注意方法、形式要灵活、语言要文明、要注意分寸,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感动学生,批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6、评比竞赛法

由于青少年要求进步,好胜心强,表现欲高,教师要是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评比竞赛活动,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评比竞赛的内容,可以包括组织纪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守游戏竞赛规则、爱护公物、互相帮助等。组织评比竞赛,条件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

7、表扬鼓励法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习积极性。表扬要一视同仁,谁做的好,就表扬谁,对曾经有过错误的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第4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与创业教育 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0-0190-02

    职业学校在德育中实施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实施创业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的特点。为适应这一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善于社会交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素质的培养,正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

    其次,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这就能有力地扭转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虚弱的被动局面,把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向纵深,从而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素质。

    当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让子女“上好学”,这就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期盼。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的迫切任务。对研究学生进行德育与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方法复制,德育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陈旧,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实效,也磨灭了学生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业激情,同时,在教育评价方法上也显得比较单一,对于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德育,过分强调教育,注重传承而忽略革新,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其次是各学校把创业教育简单化,而不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观念和创业品质等。

    针对上述问题及一般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德育中加强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渗透德育,利用好学校的各项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德育与创业教育的网络体系(见图)。在这个体系中探索具体的实施方法与途径。

    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德育与创业教育的网络体系如下:

    一 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德育目标

    在德育中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调整德育目标,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学生德育的目标体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创业精神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在创业教育活动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始终与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德育中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活动中引入创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之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依托德育途径,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第一,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贯穿创业教育,以创业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以创业教育为主题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穿插创业教育的内容。如,通过革命时代开创的革命事业、邓小平时代开创的开发事业以及如今正在开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都离不开“创业”二字,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安排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中去,定期开展团委、学生会教育,通过制度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学生灌输创业教育内容,为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教育,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尽可能地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 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包括有机结合和专题活动两种情况。所谓有机结合,就是在原有活动课程的组织方式中,尽可能地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结合并加以实施。所谓专题活动,就是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专门设置的、主题明确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做报告和竞赛等。

    第四,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社会实践是创业实践活动类型的最高层次,其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通过实践,既增强了学生对创业的切身感受,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一步步成功中坚定对自己目标的信心,从而不断巩固其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 对德育工作队伍全员进行培训,并到创业基地做帮扶指导工作

    教师培训可以分期分批经常开展,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要合理搭配,要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士作为学生的智囊团,提供智力支持。德育工作者、辅导员定期到学生寝室、学生创业基地了解学生的创业想法、创业要求及创业实施的情况,及时排除学生的顾虑,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营造宽松积极的创业氛围。

    四 发挥创业教育主体的作用,增强德育的动力

    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一定要内化为主体自身心中的稳定因素,才有可能促进自身素质的形成。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调动主体在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律,从而为今后创业打好基础。

    五 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创业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长效机制

第5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时效性;方法途径

[DOI]10.13939/ki.zgsc.2015.40.211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德育的地位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德育时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其时效性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对于直接培养3+2学制的学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德育工作与其他类别学校相比,更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显得更加突出重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时效性是育德成果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德育时效性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育德的最佳途径,对德育教学改革以及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构建的意义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道德观念普遍下降,重智轻德的育人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当今多数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差,被德育,学术不正和学生素质低下,道德观念缺乏等问题。不断加强参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其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也是解决好德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德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不仅要成才,成长更重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涵盖了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使各种德育效果以量的形式体现出来。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操行水平,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2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道德文化的过程。对于这种无形的思想评价,真正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客观的方式是考查学生在校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德育价值观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教育的载体,也是德育评价的有效载体。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基于这种思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教学实践改革,形成德育课程“3+2”学制活动评价模式,强调德育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以遵循心理教育规律为原则,增强德育的时效性;以贯穿德育教学的“活动”为主线,树立新的德育观念;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和学校、社会的协调合作,形成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德育评价模式。

3 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课堂参与性评价

课堂参与性评价主要考察一定阶段内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是德育。一般包括课前演讲活动参与劳动纪律三部分。德育方法的实施与智育不同,针对德育时效性的内涵,让每个学生在课前轮流参与演讲,认真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方针。要求学生在简单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调动师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由教师或学生点评,考查学生评判是非的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学生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此项活动,不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能够使德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和贴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所需。组织教学,如社会观察活动(时事演讲等),增强德育时效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时刻树立良好形象,围绕课堂目标组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适时的进行心理诊断与辅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促进德育效果的体验性、模拟性的教学环境。

3.2 单元实践活动评价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寻求大德育环境,党政工青齐上阵,各项活动评价统计复杂烦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德育效果还是不理想。德育教育工作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单元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考察阶段性德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变化过程,把学生活动片段或教师设计的微观活动前移到课堂,是教育领域内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力量集中在学生个体上不应该是分散的、间断的、盲目的。因此,一般通过分组竞赛、辩论形式来完成,学生在参与中感悟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拨指导,其能有效地反映个人素质的发展问题。教师提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建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学生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懂得一个道理,拓宽一种思维。通过社会实践或主题班会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品德社会化。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3.3 自评与他评

自评与他评独立于德育教学之外,是育德的最佳途径,有助于增强个体道德内省能力和价值选择的判断能力,了解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观念。“3+2”学制的学生德育课程活动评价模式与提高行为德育时效性与德育教学紧密相连,是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括思想观念变化、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德育教师虽有理论却只是空洞的讲授,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德育时效性不强的原因。因此,在制订和优化德育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评价可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测试,按照循序渐进的层进式方法,制订德育内容和目标。他评人员可以是同学、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等。通过此模式评价学生,客观而全面,这样才可以在一个多种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实现德育教育。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电子信箱等,开展德育网络化建设,增强德育时效性,促进德育元素整合。

4 结 论

近年来,我国德育的总体目标只强调片面的价值,缺少德育理论支撑,缺乏相应指导或活动本身教育价值有限,因此,新时期下德育工作需要横向的延伸,德育目标应具备可实施性和时代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完善的德育系统,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整体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育目标不明确是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忽视了对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应该注重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素质逐步提高;而且可以将德育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当今学生行为德育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德育课程内容为依托,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合德育各要素,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是将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德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放到实践中去。在教学中必须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良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德育工作,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增进情感并且获得德育体验。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能感悟到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明辨是非,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并且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好学,也有其他的因素影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帮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从而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进步。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需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鼓励学生课堂上相互帮助的同时还要在课后形成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内还能相互成为彼此学习的挚友,相互促进。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学习互助组,引导学生进行优等生为后进者进行补习,也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发挥自身优等生的优势,主动为后进生答疑解惑,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了开展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活动,逐步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一方面,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离不开树立榜样去影响学生。比如将班上的优等生挑出一个无论还是学习成绩还是道德品质都能够成为榜样的人,让他来感染其他人,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另外还需要寻找一些成绩上的中等生或者后进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提高成绩,同时发扬自身的优势去影响别人,不同层次的榜样可以帮助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榜样的时候注重品质的分类,比如严谨自律、勤俭自强、乐于助人、谦逊担当等,详细分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榜样身上寻找到自己的优点,认清自己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榜样,深入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自己的魅力成为学生崇拜喜欢的人,注意一言一行,时刻关注到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注重反思,促进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7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道德建设;德育教育的实践;育德实际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如何抓住小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摆在民族教育教学的首位,做到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就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而言,当初是以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为主体,藏区的德育教育更是照本宣科。因此,作为一名藏区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下发生新的变化,故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德育教育的成效才能令人满意。作为教师,教学中对学生要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爱心浇灌到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通过爱启迪学生德育发展的广义范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共建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大环境,让家长、社会这一小学生的首任教师规范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家一起帮助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展开主体讨论等,进而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

二、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体验德育实践过程的成就感和快乐

培养学生知礼仪、善言行,谦虚谨慎的品德,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尊重、信任和期待,完成自我形象的初步形成,更正本地区道德要求上的不足之处,影响家长及社会,带动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藏区教师,一定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待人艺术,创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和氛围,从而做到“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个体为根本,考虑学生个体的可塑性,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依据法律,结合学校实际、民族实际,管理学校,抓好藏区德育教学与遵纪守法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就是要让藏区德育教学不能只滞留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德育教育从课堂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重理想、有道德的人,最基本的原则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心。藏区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和平发展”“和谐进步”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德育是整个教育教学的灵魂体现,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结合各科教学,贯彻所有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区德育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明确育人目标,注重德才兼备,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创设德育教育的实践,把握育德实际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藏区少年儿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民族艺术、、生活习惯等影响,个人德性、品格也与其他民族的少年儿童相比较存在个体和群体差异,给学生一个好的德育生活环境是良好品格养成的关键。因此,抽象的道德教条戒律,只用说教方式是不能深入人心、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物质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都与传统的观念形成了较大差异。小学生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不良影响。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搓背;有的学生为父母叠被铺床,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通过课后拓展收集,古今中外,人们养老敬老、乐于助人、互帮互学、互相谦让等德育典范故事,把“弟子规”、“三字经”等育德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道德修养。

第8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途径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WwW.133229.coM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4] 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9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wWW.133229.coM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