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

第1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24-02

一、背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简称“卓越计划”),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1]。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61所“卓越计划”试点实施高校之一。2011年,热能动力工程等21个工科专业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实现建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区的奋斗目标,保持与校本部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威海校区于2015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为内燃机专业,创建于198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旨在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汽车工业领域高级人才。2015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目前威海校区的特色专业和主导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专业主要致力于内燃机的设计及制造、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厂、发电厂、内燃机厂、锅炉厂、大型机械厂等。据专业近5年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后进入汽车企业及电力企业从事产品制造及工程设计等工作的比例约为60%,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比例仅为8%。由此可见,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科研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为了加快推进“卓越计划”的进展,培养新型合格工程技术人才,能动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培养目标

本着“卓越计划”的“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同时遵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威海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注重能力”为基本原则,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动力机械及系统研发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优化设计、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模式

1.“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在“卓越计划”的宏观指导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是孤立的3年校内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而是逐步融合、相互交叉的校企嵌入式联合培养。前3学年,培养方案将传统的双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每学年的最后4~5周为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卓越专项选修课程、企业认知实习、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总量控制,最终实现校内学习累计3年,校外实践累计1年。这种多形式、多层次的嵌入式实践环节,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体验和感知本专业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企业学习阶段是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在此,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生产实习,实习岗位主要在企业的培训部门和生产车间,了解并分析实习单位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二是综合设计,在生产车间和产品开发部门进行内燃机或锅炉制造工艺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三是毕业设计,根据企业的具体设计、改造、开发、攻关等任务,学生参与其中,选择某一子任务为毕业设计题目,严格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实现“真题真做”,且同一选题五年内不得重复使用。毕业设计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包括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和毕业答辩,所有考核环节均在企业中进行,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和答辩委员会。

2.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卓越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优先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同时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大中型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并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师队伍的主要资源。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其中包括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华能电厂、上海锅炉厂等企业,目前已聘请3名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大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强度,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有计划指派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带薪工作,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活动。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根据能动专业的工程师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为此增加了卓越专项选修课程,融合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专业基础课数量,增设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学分、学时学分分配见表1。

五、评价考核

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2]。因此,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达成度的评价,这需要学校、企业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环节的评价是考核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实践环节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生产实习、工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各部分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期间的平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成绩占各部分成绩的30%;报告(包括图纸、毕业论文)占各部分的40%;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占30%。最终实践总成绩按百分制计。

六、结语

为培养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合格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探索。实际上,培养计划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由于该专业“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检验并完善。

参考文献:

第2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律等基本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建造师、造价工程师训练,能够在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的行业中从事项目决策咨询、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日趋完善,但是实践教学体系尚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实际项目的实践认识,各高校普遍缺乏工程管理综合实验平台,课程实践依附于单项专业课程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努力成为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研究意义

2.1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设置等,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建造师、造价工程师训练,在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的行业中从事项目决策咨询、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行业进行调查,有利于我们了解市场需要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实践素质和能力,主动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同时积极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建立联系,以便准确和及时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用型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2.2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技能

现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工程管理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工程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我们确实难以在四年时间中培养出面面精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必须明确培养培养目标,在追求“宽口径”的同时有所侧重,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专业过硬、个性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输转变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英语听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只有充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在校所学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工程管理的意识,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2.3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基于市场导向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思考,可促进教师不断对实践环节进行探索,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深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表现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研究内容

3.1研究基础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大,从业范围广,毕业生可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工程咨询业及相关业务领域,从事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工作。我们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企业样本,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了解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应社会需求,以及企业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3.2专业课程案例库

我们将通过市场调查和资料搜集,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库,如对《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建立统一的、前后相关的案例库。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某工程实例中,要求学生结合《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以技术人员身份制定施工方案;结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以招标人身份编制招标文件和以投标身份投标文件,再模拟组织开标决定中标单位,模拟业主和承包商身份签订承发包合同。

3.3发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我们需要优化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将进行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促使课堂教学模式向创新型转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实践教学新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的相关知识列入专业课教学,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使培养的学生能迅速胜任将来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如建立课程案例库、建设综合实验室等,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展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

4研究目标

①工程管理就业市场调查报告。确定项目调查的问题和所需资料,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企业样本,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市场调查报告。

②建立课程案例库。即围绕着专业课程,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入案例,由学生实施计划及进行成果展示,最后由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估总结。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也提高教学效率。

③完善实验室建设。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设计工程管理各项实验内容,完善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实验内容可使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等硬件及软件实验设施,还可以结合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基本上覆盖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第3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1.1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精英型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运城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加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化,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适用技能,又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重新审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优化研究,显然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比较宽泛,不太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结构不太合理;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必须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优化,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2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批毕业生涌向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另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等,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新时期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运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类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立校之本,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崇尚真理,涵养大气;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放眼全国,突出应用,服务基层,努力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这样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培养基层专业体育工作者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体育工作服务。

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措施

2.1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形成特色并能与时俱进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化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课程方案》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简言之,即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即不仅要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运城学院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引用《课程方案》所调整的培养目标。虽然该培养目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运城学院这类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有必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及实际情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考虑,现阶段运城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体育教育基础研究及体育与健康咨询等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体育人才。按照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为扎实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还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创新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既能胜任未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使狭隘的“专业对口”逐步转向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使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

2.2课程设置要求精不求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基础知识重在紧凑与协调,拓展知识重在理论与方法。突出应用的实效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由各院系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和设置方案。它反映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反映了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2.2.1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方案》的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基本思路是:将课程划分为六个领域;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学校可以依据这些基本精神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初步形成适合本院办学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2.2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需求并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

《课程方案》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较多地考虑了社会需求,但离基础教育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基础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实用技能、身体锻炼的方法,还要掌握相关的运动安全知识、野外生存遇险自救技能等。不仅要有一定的竞技类体育技术、技能,而且还能不断拓展一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项目,如街舞、形体训练、拓展训练等;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类课程,从多方面强化知识学习,培养能力。

2.2.3课程设置要重新审视学科与术科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中,究竟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术科课程为主,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学科设置学时过多,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因为,其一,随着高考体育测试方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所招收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越来越高,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却越来越差;其二,任何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较好地获得,没有足够时间的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各个项目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而术科课时设置过多,虽然学生习得了一定的过硬的运动技能,但在基础理论方面又有欠缺,达不到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安排术科教学,又要保障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整合学科内容体系,求精不求全,精选授课内容,压缩部分学科教学时数,保证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识理论的教学,使相关的内容与知识点更加紧凑和协调。如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知识点重复现象特别多,像关节结构是解剖学的重点,但只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而在保健学中才学到关节运动损伤的应用,但关节结构必须重复讲述,这样就造成了知识的重复与松散。完全有必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对相关篇幅进行压缩,拓展更新与充实相关内容。如讲授人体科学知识内容时,应突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再如《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统计学》两门工具类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整合作为一门课程讲授。此外,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提高,除了课内学习训练以外,要保证学生每天下午至少有两个小时的自主练习,使所学技能得到巩固。

2.2.4课程设置要注意加强新型课程的开发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即解决好专修课与普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其中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和体系,即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开发新型课程,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2.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院这方面工作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课程实验环节方面较薄弱,不仅相关设备欠缺,而且仅有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单一,时间较短,学生在校期间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一次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只有六周;三是课内教学实践安排不多,对学生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不够;四是裁判能力、组织竞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完成;五是学生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如学校只安排第八学期作为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针对以上不足,特提出以下措施:

(1)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各个环节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2)加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学生毕业实习、裁判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每学年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讨和交流,使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的形势。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落实和总结。实践教学过程较难操作和评价,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总之,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以课外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辅的多方位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2.4质量评价采用多元模块化评分模式

质量评价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可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都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现阶段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优化步骤如下:首先,基于衡量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的最直接的依据是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根据运城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比如各个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达到的程度,运动技术能力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组织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等;其次,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要把握学生最终能力的质量要求;再次,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存,改变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最后,评价手段注重科学化。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具有实践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中各种因素(如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态度评价等)全部量化是困难的。将评价手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就是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将语言描述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上,这才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科学评价方法。

第4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第5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优化步骤以及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具体原因有:

1.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

2.高职理念的不断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

3.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消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种种障碍和问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又能分步到位、由点带面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结合以上原因,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正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观念、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

根据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建〔2010〕79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优化整合具体步骤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学习目标与职业教育不符,学习的应用性不强,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源于企业,源于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合理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合理整合课程,优化“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 “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和职业技能比赛竞争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完成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技能培训、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内容。虽然教学时数不计入教学计划,但有第二课堂学习的学分要求,取不到相应学分不能毕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5.改进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方位考察、多元化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学院评估阶段的建设,我们已基本整合理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相关的措施,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了课程体系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8-101.

第6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校内实践基地

1 引言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至今,全国己有300 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我校于2000年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多年来,在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003)》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办学基础和优势,在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考虑社会用人需求和工程建设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我们针对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订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创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环境。

2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能力;编制招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相关能力;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标底、报价和决算的能力的,从事项目投融资及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培养方案上,工程管理专业贯彻了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思路,突出了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4 个平台的教学,但这个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厚基础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转化之间的矛盾、宽口径与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化的矛盾等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别于研究型院校,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改进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实践训练,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较鲜明的特色。本专业紧紧把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教学特色,不但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更要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工程招投标、投融资、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工作。

2.2 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着重在技能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学习之前,首先要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过程,具备熟练的识图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建筑施工图及项目的组织实施能力,进而初步具备工程造价能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以上技术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单纯的依靠课堂讲授是肯定行不通的,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性能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离不开实践基地。

根据上述的应用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我们可以将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定为:工程计价能力、施工技术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及项目评估能力(见图6)。

图1 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2.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

构建紧扣核心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根本保证。

图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针对性强,教学(理论、实践)内容必须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满足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来构建,进而指导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受到气候、项目的不确定性、施工工期等因素的困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将成为实践课程的切实保障,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担当主要角色。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其所承担的实践课程见图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图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4 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除了要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还必须建设有特色、多层面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便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是实践性强。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掌握专业最新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是关键条件之一。并且,在建设部与教育部联合组织对国内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证中,具备实验室、实训基地是达标必备条件之一,这同时也是本科评估的必要条件。

第7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 技能型人才 培养方案

课 题:(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1JSJG375),主持人:王磊,李业农。

(2)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需求估计的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课题编号:D/2011/03/082),主持人:陈旭东。

(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产学研”模式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CKT2011136),主持人:周小青。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装备制造已确定为笔者所在城市重点发展产业,南通地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机械制造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要求,尤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上,没有完全形成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优秀的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望,更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实践迫切所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笔者学院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方向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各专业与南通及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合作,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以走访、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对南通科技投资集团、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区装备制造业重点和知名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相对于职业技能而言,企业更看重“肯吃苦、勤钻研、善协作、对企业忠诚”等职业素养,由此提出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未来的建设者,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事,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学院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并有大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为目标,将知识性学习、技能性训练、态度养成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机械类各专业基于此框架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1.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

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械制造类专业根据南通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求,按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根据工作程序化教学内容,将集中实训、综合能力训练等环节与国家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接轨,建设以专业网站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库。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笔者学院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结合笔者学院自身特色,机械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为“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为主线,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目前有少部分专业课程在开发时忽视了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课程,或者所开设课程的技术内容比较陈旧甚至该淘汰了,这样就造成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不相符的情况,造成学生就业后对工作岗位比较难适应。对于这部分课程,可以采取更替新的课程或者重新变更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以使得这些课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另外还有一部分课程改革的力度不足,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不是以企业的需要为标准。一些教材难以摆脱学科性教材的痕迹,某些教材理论性过强难以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这些都是需要重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彻底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就业岗位需要。根据课程教学任务,要紧密联系自己学校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将企业真实产品或案例带入到课程内容的组织中来,我们依托南通科投集团、南通柴油机厂等几家已签订协议的校企合作基地,从多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柴油机、减速器、油泵等典型产品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工艺工装设计、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2.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还是传统的结合多媒体的讲授法,跟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够充分,学生不易掌握知识,个别基础差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该课程的学习,最终导致了教学效率较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交流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中已实施,学院也建设了一批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实行小班化教学,效果很好。虚拟仿真教学方式也是我们学院课程教学方法一大特色,该方法目前已在数控技术与编程、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机械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中成功应用,准备逐步推广并应用到其他课程。该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知识,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氛围。

3.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也是机械类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环节的强弱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等金工实习,还需增加现代机械技术部分,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装调、自动化产品控制接线编程调试实验。加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工作。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教学运行模式,增强实验室的开放和资源共享程度,使有限的教学条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产性实习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共同研制和改进课程标准,根据工厂实际的生产计划和最新制造技术进行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实习的内容和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分配到具体岗位,每个组由一名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企业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进行指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增强了他们的工程意识,拉近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为学生今后就业及适应岗位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外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取一种中级或以上等级的技能证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所用课时最多,本着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理念,毕业设计题目从实际生产中来,模拟解决或真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近年来,笔者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连续两年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获得专利证书。

此外,我们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批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如南通科投、柴油机厂、润邦重工等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建设了数千万的数控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等,基本满足了笔者学院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后还会加大投入,继续建设技术更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方法还不够丰富,目前仍以目标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存在随意性。这种教学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就业的本领,并不是选拔淘汰。所以教育功能是教学评价的根本,评价的管理功能只有建立在教育功能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将对人才培养起消极作用。研究表明,应当通过定期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对某一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4~6个阶段的测试评价,每一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应与学生交流,让他自己能看到在每个阶段的努力效果。具体测试又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考核,如在实践时的操作步骤,某一步骤是否操作规范,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5.注重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本身还是生产用的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宽泛。机械工程内涵随之越来越丰富和充实,已经从传统方法、手段、技能的积累发展成为一个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和信息控制的综合应用学科。在高职教学方面,一方面原有经典的机械基础和专业教学内容需保留;另一方面一部分原有专业课程的内容需拓展和改造,增加机电控制、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当今企业新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实现机、电、液、光、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周期。

笔者学院经过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摸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笔者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苏省重点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卓越成效,有江苏省教学名师一名,二级教授一名,双师型教师资格达到95%以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多项学生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获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并顺利结题,学生毕业设计连续几年获得省级大奖并获得多项专利等。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项长期任务,今后随着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教学改革,整合和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探索和优化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李舒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系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朱憬.高职高专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魏文杲.高职机械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2(32).

第8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一、制造业的升级给电类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的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使用环境,拥有足够数量的中高端技术人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职业教育需要及时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满足企业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于现代制造业而言,电类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新兴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在内,广泛使用现代制造设备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注重数量与规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需要从企业需求出发来研究电类自动化专业未来的建设。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基础是专业人才的能力框架,能够准确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并符合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向性作用。为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细致的调研,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一个能充分反映企业发展需要,并有效覆盖电力、楼宇、自动化生产等职业类别的专业人才能力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电类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能力框架作为培养目标来制定的,其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为参考,由多方面的人员参与方案的制定,随着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运行情况,以及包括学生、教师和用人企业在的内各方,对方案提出的意见都将作为方案进一步修订的依据。

人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提供系列训练模块的培养平台,从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出发,针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平台中需要包含职业技术基础、职业技术技能、企业生产实践、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管理公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模块,每个模块以系列化的活动来完成不同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依赖于有效的效果评价和考核评价系统,通过评价系统动态的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才能动态的调整并以最佳的方式来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评价系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的确定考核的标准和考核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评估教学的效果,真正掌握学生技能训练的水平。

三、教育教学支撑体系的建设

实现高水平的职业人才培养需要依赖于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优良教育教学环境的支撑。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从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生管理教师、实验实训教师这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要根据教师各自教学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工作规程,并为不同的教师提供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平台,推动整个教师团队能力提升。

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从公共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始,结合行业内的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专业文献等,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在教学团队内部以教师为骨干,结合教学实践的成果,以现代信息化的手段为载体,在教材、讲义、课件、视频等方面建设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

优质教学环境的建设需要从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着手,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能力发展模块需要与之配套的实训系统完成学生能力的训练任务,并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和创新发展的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上,根据不同阶段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的计划。实训项目的建设需要专业学科的发展为基础,更需要同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参与校外实习教学的过程,校外的实训环境就是企业一线生产工作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训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入开展,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更有价值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质量监控保机制的运行

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运转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类实践活动的进行,对于进行中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十分必要的。良好运转的质量监控系统可以动态的掌握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并随时对学生实际获得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评估不仅可以体现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为教学环节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历年招生情况统计、专家指导评价、企业和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等环节共同构成。综合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建立一个客观反映教学实际效果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来源,评价过程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以不同的权值来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打分。打分过程中所采集的各类信息可以作为教学管理平台的数据保存,并在进行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实训管理等活动时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

五、政策制度保障

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有赖于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与保障,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职业院校自身都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各种政策的结合最终会落实在职业院校自身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去。这些制度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规定了相应的路径,专业系部需要在学院制度所确定的框架下来制定和执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各项计划。专业建设需要在健全的制度管理下有序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建设与发展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2]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9篇:工程造价专科培养方案范文

Zeng Aimin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rbin 150025,China)

摘要: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工程造价专业是建筑业的主干专业,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成功的关键。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and the project cost major is the backbon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ject cost talent is increasing. How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that the business need is the key to build a teaching team with high-quality. The article, from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discuss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project cos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 and stud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40-02

0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调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0多万,其中在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350万,造价员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的缺口极大。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行,业主和施工单位对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增多。我国现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约5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约2.5万家,每年需求造价人员就是3万多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和装饰业的发展,装饰装修工程公司对造价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现有装饰公司20多万家,每年需求造价员2万多人。随着工程造价咨询和工程中介机构的兴起和发展,对造价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着众多人员从事工程造价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园林绿化,市政建设的造价人员,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不断需求是该专业建设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理论坚实、思想观念新、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和“专兼结合”并具有适应专业需求教学资源的教学团队是成功的关键。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开发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实行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主要进行专业知识、专业基本能力的学习,同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团队中的校内教师为主,并有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完成。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顶岗学习,主要进行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教师团队中的企业工程师为主,并有校内教师参与组织和教学指导。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新模式,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领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人才”。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需要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2 人才培养模式“2”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进行社会经济框架条件分析,进行企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框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它彻底摒弃了学科体系并将其解构,重新构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1.2.2 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对应专项能力,划分若干个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或训练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建筑材料应用和管理能力、土建工程装饰及预算能力、水暖电器安装工程施工及预算能力、土建招标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各项职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对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序列开发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构建突出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1.2.3 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过程统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施工现场,模拟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1.2.4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操作及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积极引导和特别鼓励。

1.3 人才培养模式“1”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1”阶段教育教学在企业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职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包括现场教学、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本思路如下:

1.3.1 建立满足工程造价岗位技术能力训练需要的,集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的企业实践过程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

1.3.2 通过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景”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增强了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3.3 学生毕业论文在企业进行。学生结合企业项目实际选择毕业论文课题。论文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毕业论文,使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2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依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2.1 以“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2.2 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模式,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专业带头人主持本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管理工作。

2.3 建立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入职实操考试制度。学院每年新录用的专业教学人员及外聘的兼职教师试讲合格,方能安排教学任务。

2.4 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参加教学方法及实践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参加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参与课程建设,参加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有关学术交流等,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2.5 制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6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下、带”和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评。

2.7 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参加教育部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和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教师眼界,了解外界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2.8 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制使全体教师在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上得到提高。

2.9 认真培养年青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工作:①加强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认真执行。②加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③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养:提高学历,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编制工程预算或到企业挂职锻炼。⑤以老带新,进行全面指导。⑥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