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会计统计学基础精选(九篇)

会计统计学基础

第1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基础 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63-01

《会计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有很多学生反映会计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起来索然无味,甚至搞不清楚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意义所在,加上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需要引起《会计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对《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与创新,实现更高的教学质量。

1 《会计学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入门难,专业术语理解差

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会计学基础》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和会计原理,而这些在以前的学习生涯中是很少涉及的,所以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比较差,导致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时入门慢、入门难,而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在理解专业术语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通常情况下,《会计学基础》是学生所接触的财经类课程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很多学生不理解学习会计的现实意义,加上大部分学生觉得会计理论非常枯燥,因此普遍缺乏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未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上教学评级方式的落后,学生容易产生会计学习的厌烦心理,慢慢的会对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1.3 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学基础》的传统教学下,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比较严重,习惯于在课堂上按照课本进行理论性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影响了学生会计技能的系统培养与提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会计学基础》的课堂上以及课外时间,学生很少会有机会接触到会计凭证或会计账簿的填制,会计报表的编制更是无从谈起。

2 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在《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中,虽然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多,但这却是会计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此,会计教师在《会计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那些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实现会计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和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在理解上的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日常采购或销售中的实践为例,以生活化的语言阐释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死记硬背,从而降低学生在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时的难度。

2.2 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理财活动和理财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必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此,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围绕会计理论教学,充分挖掘、整理、规范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资料,开展典型性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以及综合性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水平。例如,在每经历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教师应当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训任务或会计实际问题的解决任务,这样可将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回顾一遍,并将各个阶段性的学习连为一体,使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操作有机结合,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技能水平。

2.3 营造真实化的会计教学情景,增强会计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会计学基础》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为学生创造近似于真实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去思考,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会计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通过有效的设疑和提问,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去探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活跃学生的会计思维,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应的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提高。

2.4 创新《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首先实现自身角色的积极转变,即将会计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对《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与创新,通过学生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企业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出代表性事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后用于《会计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相对真实的会计专业教学环境,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利用会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促进学生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向会计专业能力的转移,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在积极总结和正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自身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教育技能和专业水平,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通过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会计学基础》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会计学基础》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各单位和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标准,是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检查会计基础工作的依据。一些单位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内部财务收支失控,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正常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突破口,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一、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基础工程,而基础工程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任何经济实体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会涉及经办人、审批人、报销人、验收人、保管人,涉及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分类、汇总、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处理程序以及内部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实施,能够使整个经济行为环环相扣,各种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做好会计基础规范化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

1.会计队伍问题

首先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问题。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造成做账、记张、生成报表能力的不同,从而造成结果的不同。其次,是会计核算组织的问题。由于会计核算组织没有合理化、科学化,造成会计信息交流不通畅,重复核算或出项死角和漏洞。最后,是会计核算管理的问题。会计核算管理出现问题会造成会计程序不能有效运行,会计职责不能正常发挥,会计奖罚不能贯彻。

2.会计环境问题

首先是内部环境问题。单位领导对会计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将会计人员频繁换岗又未按规定办理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 不考虑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降低。同级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能协调配合,造成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前整后乱。其次是外部环境问题。首先,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督查力度不够。其次,行业中没有较为统一计规范化标准,造成各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有效的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

二、问题的解决途径

1.利用多种方式提高会计的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就很难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 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是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障,进行经常性的内部和外部的学术交流 并使学习、交流、考核制度化,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 操作技能,保证会计人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他们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2.建立科学的账务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

科学账务核算及管理体系,首先,要科学核算主体并规定设置账户、登记账薄、结账、对账、交接等,建立合理的内部业务流程。其次,在合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信息提供人和内部控制责任人制度,把业务内容、有关信息内容、相关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核算体系、信息提供体系、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3.形成有效的会计人员及会计体系考核办法

首先,把业务内容、有关信息内容、相关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人,就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这三方面的考核。前两项主要考核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效率,后一项主要考核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只有有效的考核才是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保障,才能为会计基础规范储备好人力资源,建立起全面的会计人员考核档案,为晋升考评奖罚提供依据。其次,在建立起科学的核算体系、信息提供体系、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中建立系统及系统关键点考评责任人制度。总体系统由财务主管设计,上级主管考评,个系统由财务主管考评,个系统内部运行由系统负责人考评,关键点由财务主管和系统负责相关人联合考评。主要就系统运行的业务合理性、信息准确及时性、业务和制度的可控性和贯彻性、系统执行相关部门的效率等进行考核,主要目的是保障核算体系、信息提供体系本身的科学有效,和有关法律规章的贯彻执行,解决因系统本身的问题而造成的会计基础规范的问题。最后,在建立起会计人员考核档案和会计系统考评办法的基础上,合理结合奖罚晋升办法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系统的科学有效,为会计基础的规范打好基础。

4.努力改善内部环境同时协调外部环境的改变

内部环境影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领导的重视和认识,其次,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会计系统建设的水平,最后,相关经济行为人和部门的经济意识、法律意识、规章制度的认识水平。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中,首先要解决会计队伍和会计系统的建设问题,这个问题前面已经做了主要说明,这里要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社会属性,那就是所有的会计行为及结果,从其社会属性看也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和结果。也正因为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成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难点。

第3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新专业目录实施后,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原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基本构建。除规定的政治理论与德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以及体育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外,已有课程体系与教育部管理规定的课程体系相吻合,体现了统计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归属有待调整。目前“高等数学(1)”课程在公共必修平台,“高等数学(2)”则在学科必修平台,“概率论”在学科必修平台,而“应用数理统计”在专业必修平台。设置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必修平台的课程和学分较多,因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分所进行的调整。但课程归属不清,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第二,必修课中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仅包含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两门经济学类课程。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需要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数理统计理论,授予理学学位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厚基础”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无论从学科必修、还是从专业必修课程来看,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造成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重定量而不重定性的偏见,不利于凸显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应适当增加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诸如增设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为从事实际工作、展开数据分析拓宽思路,体现具体“应用”的特色。

第三,选修课应修学分比例较少,但课程面面俱到,过于宽泛,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较高,专业选修课程比例较少。从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含“高等数学(1)”)的学分为71个学分,占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73.6%,选修应修学分为25.5学分,比例为26.4%。选修比例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选修模块主要包括保险精算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非方向模块课程共计24门课程,部分课程比较近似,不能体现我校、学院的专业特色。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优化。从统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必修课来看,如果授课内容仍以全校通选课程进行的话,其授课内容就会和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如抽样、回归等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应调整为指标体系等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再如专业必修课“抽样调查”和专业选修课“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两门课程分别基于抽样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层面来介绍,授课内容会有大量的交叉,探究将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仅开设“抽样调查理论与实务”一门课程,融合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疑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

2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该目标与新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专业特点和特色并不突出。而事实上,应用统计学专业注重与我校优势学科诸如经济学、金融等的融合,注重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分析的应用统计人才。因而应注意提炼人才培养目标,显示专业特色,从而围绕专业特点和特色设置课程体系。

第二,反映专业特色,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就统计学学科而言,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不同,因而数理统计基础课程和经济统计基础课程也相对较多。由于受到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应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构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课程设置中重视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不同课程的先后衔接工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既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动手能力。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对涉及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和适当分工,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第四,重视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设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程设置中要重视对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通过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建议

为有效解决目前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归属。作为理学学位设置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的公共经济数学课程的性质不同,在课程归属理顺的基础上,给予学院相应的自,在总学时学分的规定下,不要作各个模块相应学分的规定。

第二,着手专业课程论证,精简统计学专业必修课程,增设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在调研其他财经类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学院应组织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凝练专业特色,提出专业应用方向,增设与应用方向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对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时俱进地设置统计发展潮流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统计学专家和学者参与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第三,集体论证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现行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一般是由授课教师独自确定,缺乏必要的论证。建议通过集体论证的方式,规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协调可能出现的交叉和重复部分,做到授课教师心中有数。

第4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会计理论基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会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有无区别、它们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会计理论大厦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等。

1.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的关系

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它与会计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本质而言,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理论都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会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会计理论相比较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会计理论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系统、透彻地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质、精髓,必须要将会计理论基础纳入到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当中,因为离开了会计理论基础而单纯地、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无啻于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局部出发来考虑,会计理论基础还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因为会计理论基础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大厦的稳定和完善。然而会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会计理论,它不具备会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会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先有会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②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2.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任何独立于会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会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同样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具体包括会计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理、会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并不同于会计理论基础,它是对会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一般概念和原理,用于规范会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选择与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确认:

1.多角度、全方位为会计理论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不但包容了传统会计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将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新兴学科观点、高科技信息技术理论均引入会计理论基础的范围,相互交融、渗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会计理论服务。具体表现在:首先,会计理论基础决定着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会计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会计理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进而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判断某一理论、学科是否是会计理论基础,首先要看它是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服务。

2.充分实现与会计环境互动性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乃至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促使着会计理论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刺激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变革,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时空观深层次地植根于会计理论基础,将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工作之中,加速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服务手段的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也会通过权能传递、信息交换和功效联动等方式与会计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使得会计环境发生所预期的变化,并与会计理论基础处于协调的统一体之中。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基础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环境特性的变化引起会计理论基础特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基础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则是会计理论基础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有关效能的丧失和获得,进而又会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方面发生连锁性变化。因而能否与会计环境之间具有动态互动性的关系,也是判断会计理论基础的重要标准。

3.作为会计理论基础,必须是沟通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桥梁、纽带

会计理论基础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区域(见图一),在此区域内,各个学科理论知识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共同为会计理论服务。因而就内容上讲,会计理论基础仍然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但它本身并不纯粹是会计理论,它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渗透的方式主要有感染、借用、移植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会计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了会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某些优势特性,而正是这些优势特性推动了会计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变革。同时,作为桥梁和纽带,会计理论基础自身还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理论基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自身内部矛盾不平衡而引起的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一)内容多样性

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工工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二)动态性发展性

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三)交互渗透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各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也日益频繁、紧密,它们通过移植、借用、感染三种方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序的、交互渗透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网络,共同服务于会计理论。就移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会计理论基础将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直接引入会计领域之内,促使会计理论朝着粗放型方向发展;借用方式则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理论的观点、方法分析会计问题,从前沿、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比如产权会计、会计准则与制度变迁,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感染方式则是指会计理论经过长期的、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理论相互交融,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思想观点、文化模式,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促使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实质性变革。

(四)质量性

会计理论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会计理论基础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期间而言,会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否则会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保证会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会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能力。

(五)虚拟性

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会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新内容

1.信息技术学(含通信、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

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 law)、基尔德法则(gilder’s 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

2.司法诉讼学

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3.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理论

在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地引入到会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会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寻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比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一理论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同样,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会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人员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经济业务及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因此,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构建经济模型,预测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模拟会计政策执行的经济效果,使得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得到更加准确、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第5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第6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第7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图解教学法 基础会计教学 职业能力

会计图解教学法是会计教学过程中,以会计图解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向学生传授会计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的过程,通过分析与归纳,使知识传授形象化、生动化和系统化;强调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如何使初学者能够顺利入门进而建立系统全面的会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运用图解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现以《基础会计》教学中图解法的运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运用图解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建立《基础会计》的总体知识架构

《基础会计》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其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运用图解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门课程的总体知识架构,理清学习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始具体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为:在正式学习《基础会计》内容前,结合教材目录,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图表使学生认识并建立《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架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促使学生顺利入门。

《基础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共十章,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二、运用图解法教学法,梳理知识点之间、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充实完善总体知识架构

《基础会计》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教学中不能将相互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而应将教学内容串联为一个知识整体。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会计理论方法的科学性,把握会计学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突出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三、运用图解法教学法,构建完整操作理念,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判断意识、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塑造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加深学生对总体知识架构的理解与掌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程序、方法;二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分析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图解教学法教学中,不仅要构建清晰的理论知识架构,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知识框架,培养会计职业能力。

以上这些对应关系在理论教学中就要予以渗透,在实践性教学中应不断的巩固强化,加深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培养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展开。《基础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从教学开始就应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观念,系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夯实总体知识架构的基石。

这样再经过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系统熏陶,经过诚信品格的系统塑造,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真正胜任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大伟.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2] 邵瑞庆.对改进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3]陈国辉.基础会计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

第8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山东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山东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山东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第9篇:会计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已近开始让会计学知识表现出了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概述

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等要素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等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了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职能也可以被细化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反映与监督职能和考核与评价职能等多种职能。会计对象则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每天所要进行统计和监督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客观性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它的这一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会计事物进行评价,进而避免因个人主观思想所带来的对会计事物本|内容评判的不利影响。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依托本单位会计事物的主要特点,对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就说明会计基础理论还存在这规范性的特点。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实务的运行会表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以外,系统性、前提性和支持性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一)认知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具体化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一大理论体系。它可以在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让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和会计活动进行全面认知的有效方式。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充分了解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对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准确化的分析与判断,因而,认知功能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功能

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进行总结,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会计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因此,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性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的保障因素。规范功能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

(三)指导功能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工作已经开始在我国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会计工作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要素。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会计人员对事关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以后,他们会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功能。

(四)教育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不更能。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类院校中的重点学科,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既能培训模式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就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会计规范》课程的开始,克一那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认,是对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也还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在对新时期的会计学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科学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构建。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是会计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生,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环境损害因素设置为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的指标因素,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市场经济新时期对会计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会计理论发展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可以让会计基础理论的自身功能得到成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玮.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93-94

[2]孟凡龙.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16,06:107-108

[3]彭慧芳.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财会学习,2016,09:138